2015年在职攻读法律硕士联考标准化题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05:54:25

点击下载

作者:白文桥 陈鹏展 郭志京 韩红兴 赵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5年在职攻读法律硕士联考标准化题库

2015年在职攻读法律硕士联考标准化题库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2015年在职攻读法律硕士联考标准化题库作者:白文桥 陈鹏展 郭志京 韩红兴 赵文排版:KK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6-18ISBN: 9787300213637本书由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在职攻读法律硕士联考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代前言)一、概述

复习是应试的基础,是考研成功的根本保障。一切解题技巧都是建立在认真复习、全面掌握有关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离开全面、认真、深入、细致的复习,一切应试技巧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可以说扎实复习、读透考纲、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解题技巧。但是单凭考纲和教材是不够的,考生还应当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习题集,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对于考生明确入学考试的考查范围,提高应试水平大有裨益。

本书一共编写了上千道题,题型涉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这些题都是根据在职法律硕士入学考试的要求设计的。但是,单凭一味地做题,而不了解各类题型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方法,仍然不能在考试中拿到应有的分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下面结合具体题型给考生讲解法律硕士入学考试中各类常见题型的解题技巧。二、选择题的答题方法

选择题是一种客观性试题,有标准答案,在在职法律硕士入学考试中,选择题的分值总计180分,占分值总值的60%。选择题可以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其中,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多项选择题共40道题,每题3分。

有关各学科所占分值的比例见表1:表1

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考生在做选择题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意和要求,弄清究竟属于哪种情况,千万不要在尚未理解题意时便匆匆做题,造成不应有的失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注意题干中有关否定字样的词语,如“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下列选项中,不适用不当得利的有……”,对于带有否定性字眼的选择题,一定不要作出相反的选择。

例1(刑法学,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单位犯罪都是故意犯罪

B.单位犯罪为了单位的利益

C.单位犯罪一般采取双罚制

D.单位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由于题干要求选出错误的说法,因此答案应当是A项。

做选择题的方法包括三种,第一种是顺推法,即根据你的记忆从备选答案中挑出正确答案。

例2(民法学,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可以质押的是( )。

A.动产和智力成果

B.动产和权利

C.智力成果和权利

D.人身利益和权利

如果有的考生能够知晓,可以质押的标的仅限于动产和权利,就可以直接选择B项,这种方法称为顺推法或者直接选择法。

但是,顺推法仅限于对知识点记忆准确的情形,如果你记忆得不够准确,可以采用第二种方法——排除法,即排除不正确的备选答案,然后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了。

例3(法理学,多项选择题):西方社会两大法系的差别有( )。

A.阶级本质不同

B.历史渊源不同

C.经济基础不同

D.诉讼模式不同

西方社会的两大法系指的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依此,两大法系的阶级本质和经济基础是相同的,都属于资本主义法系,故排除A项和C项。由于本题属于多选题,至少需要两个选项,即便考生不理解B项或D项的真实含义,也要选择B项和D项。

当然,上述两种方法可以并行使用,效果更佳。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选出答案,可以采用第三种方法———对比法,即将本题目与相关的内容(相反或者相近的内容)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正确答案。

例4(中国宪法学,单项选择题):在公民享有的宪法基本权利体系中,最基础的权利是( )。

A.经济社会权利

B.人身权利

C.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言论自由

通过对所列选项的对比,人身权利是最基础的权利,其他权利都以最基本的人身权利的存在为前提条件,没有人身权利,任何权利都无从谈起,故通过对比法,应选B项。

如果所有的方法都难以确定答案,最后的一招就是根据感觉挑选答案,这实在是迫不得已之举。

例5(中国法制史,多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宋朝设置的专门处理皇帝交办案件的中央司法机关有( )。

A.审刑院

B.枢密院

C.制勘院

D.推勘院

该题答案是C项和D项。如果你对宋朝的司法机构并不熟悉,那么用顺推法、排除法或者二者结合都未必能将此题选对,特别对于超纲题,更是如履薄冰。因此,迫不得已的办法就是跟着感觉走,这虽然并不稳妥,但也是无奈之举。这也表明扎实的法学功底是顺利通过在职法律硕士入学考试的基础。三、案例分析题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方法

在在职法律硕士入学考试中,只有刑法学和民法学考查案例分析题,其中,刑法学和民法学各有两道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从形式上看,案例分析题属于主观性试题,但实质上属于客观性试题。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法律规范的能力,它不仅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有关法律规范,还要求考生运用法律规范解决具体法律问题,做案例分析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阅读案例。在做题前应当认真阅读案例,特别应注意有关细节,这些细节将对分析案例有直接关系,还要弄清题目的要求和问题。(2)认真分析案例。针对题目的要求和问题,根据有关法律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仔细推敲,然后解答有关问题。(3)弄清案例事实和法律规定。进行案例分析的依据有两个:案例事实和法律规定。在弄清案例事实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法律规定,解释有关的法律规定,然后运用法律规定解决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时一定要将案例事实和法律规定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4)答题方法适当。答题时一般应首先表明观点,解答有关问题,然后摆出理由,理由包括案例事实和法律规定两个方面。

现举刑法学和民法学案例各一例来说明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方法。

例6(刑法学,案例分析题):甲(女,1984年7月20日生)因其同居男友乙另有新欢丙而生恨意。2004年6月7日,甲得知当晚丙一人独居于郊外的出租屋,遂叫来好友丁(男,1986年12月13日生),要其晚上去强奸丙,并给了丁500元“报酬”,丁同意。晚9点,甲领着丁来到丙住处附近,指认了出租屋,并给了丁一把其从男友处偷来的钥匙。晚10点左右,丁找到出租屋,因房门未锁而顺利进入房间,正欲强奸时,遭到被害人极力反抗。黑暗中丁用力反复将被害人头部向墙体撞去,见被害人不再反抗于是拉开电灯。丁准备强奸时发现被害人已没有了气息,遂匆忙逃走。回家后,丁越想越怕,便告知父母。其父母反复规劝,并硬拉着丁到公安机关交待了罪行。案发后查明:(1)甲已有三个月身孕;(2)甲于2003年1月4日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500元;(3)被害女子并非丙,而是丙的另一同室女友戊,丙当晚因加班未归;(4)戊因丁的暴力而死亡。

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1)甲、丁的犯罪行为构成何罪?构成一罪还是数罪?并简要说明理由。(2)甲、丁原想强奸丙,实际上加害了丙的同室女友戊。这对甲、丁的定罪量刑有无影响?为什么?(3)对甲能否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为什么?(4)甲是否构成累犯?为什么?(5)指出丁具备的法定量刑情节及其处罚原则。

答题方法:首先要对每一个所问的问题直接作出回答,然后再根据法律规定并结合案例的事实进行解答,摆出理由,论证应当适当展开,但不宜过深。

答题方法与答案要点:(1)(直接表态,然后根据有关规定和理论结合案例事实说明原因)甲、丁的犯罪行为构成了强奸罪一罪,不构成数罪;甲教唆丁实施强奸行为,并为丁的强奸行为提供了准备条件的帮助行为,丁接受教唆并实施强奸行为,符合强奸罪的构成要件,甲成立教唆犯,丁是实行犯,甲的帮助行为为教唆行为所吸收,不再独立评价。两人的行为成立强奸罪共同犯罪。丁在实施强奸中致被害人死亡的行为不需要单独定罪,因为刑法明确规定强奸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属于强奸罪的结果加重犯,甲也应对戊的死亡结果承担责任。(2)(直接表态,然后根据有关规定和理论结合案例事实说明原因)这一事实对甲、丁的定罪量刑没有影响。因为戊虽然不是甲、丁预期的犯罪对象,但这属于法律性质相同的对象认识错误,甲也应对戊的死亡结果承担责任。(3)(直接表态,然后根据有关规定和理论结合案例事实说明原因)不能对甲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因为死缓只是死刑的一种执行方法,对怀孕的妇女不能判处死刑包括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4)(直接表态,然后根据有关规定和理论结合案例事实说明原因)甲不构成累犯。因为甲犯强奸罪是在盗窃罪的缓刑考验期满以后,且没有刑法规定的撤销缓刑的法定事由。根据刑法规定,此情形是原判刑罚不再执行,不是刑罚执行完毕,不符合累犯的成立条件。(5)(直接表态,然后根据有关规定和理论结合案例事实说明原因)丁犯罪时不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丁被其父母硬拉到公安机关交待罪行的行为,符合自首的成立条件,成立自首。犯罪以后自首,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例7(民法学,案例分析题):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A公2司)在某市商业街开发了一幢商品楼,售价4000元/m。甲选中了其中的一套三居室,双方签订了购房合同,并于2004年2月1日办理了付款交房的手续,约定一年之内办理所有权证书。

甲因公需要出国一年,为了方便房屋的维护,甲在2004年2月18日将房屋钥匙交给A公司下属的物业处保管。3月份以后,该市的楼价大幅上涨,商品房供不应求。3月5日,A公司售楼人员乙从物业处取走了甲的房屋钥匙,打开房门让购房者参观选购。该房屋被丙看中,乙以A公司名义与丙签订了购房合同,双方于3月30日办理了交房付款手续,并于次日办理了过户登记手续。

甲于2005年5月回国后发现本属于自己的房屋已被他人居住,十分气愤,手持购房合同要求丙腾出房屋,遭到丙拒绝。甲找到A公司交涉,A公司负责人表示“一房二卖”的确是自己的工作人员所为,向甲道歉并表示愿意按照合同约定返还甲的全部购房款及利息,但拒绝甲要求返还房屋的请求。

根据上述案例,请回答:(1)A公司与甲的购房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2)A公司与丙的购房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3)该房屋的所有权应当归谁?为什么?(4)A公司应对甲承担什么法律责任?为什么?

答题方法与答案要点:(1)(直接表态,然后根据有关规定和理论结合案例事实说明原因)A公司与甲的购房合同有效。该合同订立时主体合格,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其他方面也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属合法有效的合同。(2)(直接表态,然后根据有关规定和理论结合案例事实说明原因)A公司与丙的购房合同有效。虽然A公司已将房屋交给甲,但并未办理过户手续,A公司仍然是该房屋的所有权人,因此,合同主体仍然是合法的,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也是真实、自愿的,合同内容和其他方面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故合同合法有效。(3)(直接表态,然后根据有关规定和理论结合案例事实说明原因)该房屋的所有权应当归丙。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房屋所有权的变动以登记为准。甲虽然拿到了房屋钥匙,但是并未登记,所以并没有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而丙不仅有合法有效的合同,而且进行了登记,所以丙是该房屋的所有权人。(4)(直接表态,然后根据有关规定和理论结合案例事实说明原因)A公司应当对甲承担违约责任。因为其“一房二卖”和逾期未办理所有权证书的行为构成违约。四、论述题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方法

在在职法律硕士入学考试中,只有法理学、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考查论述题,其中,法理学、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各有1道论述题,每题20分,共计60分。论述题是最典型的主观性试题,它除了可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外,还可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论述题一般涉及面广,有相当深度,是检查考生综合能力的最理想的题型。论述题一般分值高,对考生的成绩有直接影响,因此,考生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回答论述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鲜明列出答案要点,并围绕着要点展开论述。(2)论据充分。在论述要点时应言之有理,论之有据,针对性强,不能反复重复观点,而应当用充分的论据来围绕要点展开。(3)论证充分。有了观点和论据,还要将二者妥善组织起来,进行充分的论证,做到言之有理,论之有据、有力。要讲究基本论证技巧,适当展开。同时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字迹工整。(4)适当展开。对于论述题要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着手,适当展开,显示扎实的法学功底。同时要控制字数,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5)结构严谨。考生在作答论述题时,一定要结构严谨,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做无目的的长篇大论。

现举一道法理学的论述题来说明论述题的答题方法。

例8(法理学,论述题):联系我国实际,简论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流畅。

答题方法与答案要点:(1)(回答法律意识的概念,注意:任何论述题都应当回答相关概念)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泛指人们对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知识或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对我国法治建设有重要的影响。(2)(联系实际论述法律意识和法治的关系)就法律意识与法治的关系而言,培养和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就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而言,它既渗透到法的制定和实施之中,成为法律调整全过程时刻不可脱离的因素;又可独立于法律调整,发挥社会意识所固有的思想教育作用,灌输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形态、价值观,普及法律知识、文化,为实现法律调整,实行法治创造良好的思想、心理条件。(3)(联系实际论述法律意识和立法的关系)在法的制定中,法律意识起着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法的形成、法律制度的完善,归根到底取决于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任何立法者都不能不顾客观条件任意创制法律规范,但这并不能否认法律意识在法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有客观需要而认识不到这种需要,与这种需要相适应的法律规范就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如果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客观需要,但找不到满足这种需要的方法、手段,或者选择了错误的法律手段,也不可能使客观需要得到满足。因此,有正确的法律意识,是使客观需要转化为法律规范的重要条件。(4)(联系我国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实际进行论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执法和司法中正确适用法律的思想保证。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法律意识起到调整作用,使人们的行为与法律规范相协调。法律意识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法律规范运用到具体问题、具体案件的活动即法的适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对法律精神实质的理解程度,并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处理案件的正确、合法与否。对于执法人员来说,一方面应该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做到大公无私、不畏权势、秉公办案,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的现象作斗争;另一方面又要在办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法律水平,学会使用法律武器。(5)(联系守法实际进行论述)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全社会成员遵守法律的重要思想保证。法律意识在公民、社会组织遵守和执行法律规范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公民、社会组织不能够正确理解法律,理解法律所体现的价值观,就不可能自觉地、正确地实施法律。法律意识能使人们的行为同现行法的规定相符或不相符,当人们受到与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相违背的法律意识的指引或者缺乏法律知识时,往往做出与现行法不一致的行为,甚至做出违法的行为也不知道是违法。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则指引人们做出与现行法要求相一致的行为,促使人们自觉遵守和严格执行法律,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6)(联系法治的实际进行论述)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而社会成员较高的法律文化素养是法治国家的条件之一。就厉行法治、依法治国的需要来说,科学精神、权利观念、制度与规则意识等理性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当这些文化在社会中得到普及和弘扬的时候,法治国家的理想才会变成现实。法理学第一章 单项选择题单元一

1.关于法学,下列表述错误的有( )。

A.“法学”这一用语的拉丁文jurisprudentia,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国时代就已经出现

B.法学在我国先秦时期被称为 “刑名之学”

C.我国古代“法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但直到清末法制改革时,“法学”一词才大量出现,广为流传

D.法学,又称法律学,简单地说法学就是研究法律的科学

2.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刑法》第410条规定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是指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对该法律解释,下列哪一种理解是错误的?( )

A.该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B.该解释的效力与所解释的刑法条文的效力相同

C.该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效力相同

D.该解释的效力具有普遍性

3.下列关于法律规则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法律规则可分为公理性规则和政策性规则。公理性规则由法律原理构成,而政策性规则则是基于一定的政策考量制定

B.我国宪法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该规则属于命令性规则

C.我国律师法规定:法律援助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该规则属于委任性规则

D.我国立法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该规则属于准用性规则

4.法的特征之一: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这里关于“法的普遍性”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B.法律的内容与人类的普遍要求相一致

C.法律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具有普遍效力

D.法律面临着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我国的法律要与国际接轨

5.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

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

D.法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

6.关于法的本质的社会控制论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梅因

B.韩非

C.康德

D.庞德

7.下列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区别,表述错误的是( )。

A.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普遍的效力,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具有效力

B.规范性法律文件适用的对象是不特定的人,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则适用于特定的人

C.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反复适用,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仅能适用一次

D.规范性法律文件规定的内容是一般的行为模式和标准,非规范性法律文件规定的内容是特定的事项

8.下列关于法的效力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

A.法律不经公布,就不具有效力

B.一切法律的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所规定的

C.“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没有溯及力”,这项规定在法学上被称为“从新原则”

D.法律生效后,应该使一国之内的所有公民知晓,所谓“不知法者得免其罪”

9.《文物保护法》第27条规定:一切考古发掘工作,必须履行报批手续;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这一规定属于( )。

A.权利性规则

B.职权性规则

C.命令性规则

D.禁止性规则

10.下列属于委任性规则的是( )。

A.《环境影响评价法》第37条规定:军事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依照本法的原则制定

B.《保险法》第184条规定:海上保险适用海商法的有关规定;海商法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法的有关规定

C.《刑法》第109条第2款规定: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D.《水法》第7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国际或者国境边界河流、湖泊有关的国际条约、协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协定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11.“事实构成”是指( )。

A.构成一个法律事实的相关要素

B.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所构成的一个相关的整体

C.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结合

D.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的结合

12.法律关系根源于( )。

A.思想社会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物质生活关系

D.财产关系

13.规范责任论认为,法律体现社会的价值观念,是指引和评价人的行为的规范,法律责任的本质是( )。

A.对违法者的道义责难

B.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存在

C.使违法者适应社会生活和再社会化

D.行为的规范评价

14.法的实施方式按( )可以分为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的适用。

A.法的内容

B.实施法律的主体

C.履行义务的主体

D.实施法律的主体和法的内容单元一答案与精解

1.D【精解】法律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主要是指具有法律意义,并受法律调整的社会现象,包括法律规范、法律条文、法律意识、法律职业、法律行为、法律关系等等。法学不仅要研究法律现象本身,而且还要通过对法律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它们的发展规律。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法学就是研究法律的科学。法学研究的对象不仅有静态的法律,而且还包括动态的法律。其他社会科学虽然也会不同程度地涉及法律现象,但它们对法律现象的研究只不过是辅助性和边缘性的,一般并不研究法律规律问题。同时,法学围绕法律现象这一中心,也要研究法律与经济、政治、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因此D项表述错误。A、B、C三项均正确。

2.C【精解】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的含义的说明。按照解释的国家机关的不同,正式法律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三种。立法解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针对宪法和法律条文本身就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补充规定的问题所进行的解释。该种解释具有全国的普遍适用性。本题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解释就属于这类立法解释,故A项正确。根据我国《立法法》第47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据此可知B项正确。同样的道理可知D项正确。另一种立法解释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针对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其权限只限于省、自治区、直辖市政权或相应的地方政权。司法解释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进行的解释。其解释的情形和效力与立法解释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C项认为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效力相同是错误的。

3.C【精解】法律规则没有公理性规则和政策性规则之分,此种分类方法适用于对法律原则的划分。故A项错误。命令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的积极义务,即人们必须或应当做出某种行为的规则。B项中的规则不是命令性规则而是禁止性规则,即规定人们消极义务的规则。委任性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可见,C项中的规则属于委任性规则。准用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规定的规则。D项中的规则不符合准用性规则的定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4.C【精解】对法的普遍性的理解有多种。在谈到法的普遍性特征时,要注意指的是法在一国权力管辖范围内具有普遍效力。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

5.B【精解】法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不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法既可以执行政治职能,也可以执行社会公共职能。法最终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而不是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法受客观规律的支配。

6.D【精解】庞德是关于法的本质的社会控制论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

7.A【精解】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有权制定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发布的个别性文件,这类文件的效力仅及于特定案件或相关的主体、客体、行为,没有普遍约束力,并非不具有效力。故A项错误。

8.A【精解】法律公布是法律生效的前提,未经正式公布的法律,不为人们所知晓,就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也不可能得到人们的普遍遵守。法律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宪法赋予各级立法机关的立法权限所决定的。“从新原则”是指新法有溯及力,即新法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生效的法律应当使所有公民知晓。但是,法盲不构成免除其刑事责任的理由。

9.C【精解】命令性规则是义务性规则的一种,它规定人们必须作出一定的行为。故选C。

10.A【精解】委任性规则是指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是委托某一机关或某一机构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规定的法律规则。故选A项。

11.B【精解】在法学上,常常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所构成的一个相关的整体称为“事实构成”。

12.C【精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国家意志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它是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一般指生产方式,也是社会经济基础,因而法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既不能从“唯意志论”来理解法的本质,认为法是以意志为基础的,甚至认为法能创造社会经济关系;也不能否认法的阶级意志而仅讲法是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这也等于将法与经济规律混为一谈。

13.D【精解】规范责任论认为,法律责任的本质是行为的规范评价。因为该法学流派认为,法律体现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是指引和评价人行为的规范。

14.D【精解】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法的实施,就是使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使它从抽象的行为模式变成人们的具体行为,从应然状态进到实然状态。以实施法律的主体和法的内容为标准,法的实施方式可以分为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的适用。单元二

1.以下关于大陆法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陆法系渊源于古罗马法,最后于19世纪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法系

B.大陆法系分为法国法系和德国法系两个支系

C.大陆法系法律的基本结构是在公法和私法的分类基础上建立的,传统上公法指宪法、行政法、刑法及诉讼法,私法主要指民法和商法

D.大陆法系法官通常采用归纳法,即将法典中的高度概括的法律原理进行具体化,然后适用于案件

2.甲的父亲死后,其母乙将其家住宅独自占用。甲对此深为不满,拒绝向乙提供生活费。乙将甲告上法庭。法官审理后判决甲每月向乙提供生活费300元。对此事件,下列哪一种理解是正确的?( )

A.该事件表明,子女对父母只承担法律义务,不享有法律权利

B.法官作出判决本身是一个法律事实

C.法官的判决在原、被告之间不形成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关系

D.子女赡养父母主要是道德问题,法官的判决缺乏依据

3.甲于2000年4月在某市住宅区购得一套住房,2001年7月取得房产证。当年10月甲将住房租借给乙。乙在装修该房时损坏自来水管道,引起漫水,将楼下住户丙的住房浸泡。丙要求乙予以赔偿。对此事件,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

A.甲对自己所购买的住房仅有相对权,故其法律义务也是相对的

B.乙不是住房的所有人,故对丙的损失不负法律责任

C.此侵权案件首先应依据法律原则来加以处理

D.此案件的处理应直接适用法的正式渊源

4.我国《继承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从法的规范作用看,该项规定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

A.个别指引

B.确定指引

C.有选择指引

D.非规范性指引

5.下列所述的法律原则中,属于政策性原则的是( )。

A.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的原则

B.婚姻法规定,我国鼓励晚婚晚育和实行计划生育

C.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D.刑事诉讼法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6.下列有关法的普遍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法的普遍性是指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

B.法的普遍约束力是以外在强制力为特征的约束,而其他社会规范以内在强制为主要特征

C.法的普遍性在空间上是以国家主权管辖范围为界,因此,它不是绝对的和无限的

D.法具有普遍性,因此,一切具体的法律的效力都是完全相同的

7.下列不属于法的特征的是( )。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

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

C.法是由原始社会的习惯演变而来的,具有历史性

D.法是由严格的程序规定的,具有程序性

8.“法律条文”、“规范性法律文件”和“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这一系列概念体现了( )。

A.法的规范内容

B.法的技术内容

C.法的本质

D.法的形式

9.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者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现形式是( )。

A.法的效力渊源

B.法的历史渊源

C.法的思想渊源

D.法的文献渊源

10.下列原则中属于程序性法律原则的是( )。

A.诚实信用原则

B.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原则

C.无罪推定原则

D.罪刑法定原则

11.下列关于法律原则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法律原则不仅着眼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B.法律原则在适用上容许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C.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D.相互冲突的法律原则可以共存于一部法律之中

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或不能构成法律关系?( )

A.甲经乙(精神病人)的父母同意而收养乙

B.甲、乙根据合同法订立抵押合同

C.甲年满10周岁时向乙购买了价值2000元的自行车

D.甲与乙约定选择法院管辖

13.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属于法律客体的哪一种类?( )

A.物

B.行为结果

C.精神产品

D.人身

14.法律责任的核心构成要素是( )。

A.责任主体

B.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

C.损害结果和主观过错

D.因果关系

15.侧重于状态,即法律被人们实际施行的状态、程度的是( )。

A.法律实施

B.法律生效

C.法律颁布

D.法律实效单元二答案与精解

1.D【精解】大陆法系法官适用法律通常采用演绎法。

2.B【精解】本案中法官作出的判决能引起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变更,属于法律事实中的法律行为。故B项正确。法官的判决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属于法律事实的一种,它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之一,可以在原、被告之间形成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关系。因而C项错误。从结构上看,权利和义务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因此,权利和义务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甲既负有赡养母亲的义务,也享有在家居住的权利,而并非一味地承担义务,不享有权利。故A项错误。子女赡养父母是个道德问题,但是,经国家认可的道德就成为了国家的法律,就变成了一个法律问题。赡养问题在我国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法律问题。故D项错误。

3.D【精解】在法律实践中,法的渊源最重要的分类是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案件的处理应以明确的法律为依据,因此,应直接适用法的正式渊源。D项正确。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是法的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二者之间存在重要区别。本案是一个内容明确的侵权案件,首先应依法律规则而非法律原则来处理。所以C项错误。根据相对应的主体范围可以将权利义务分为绝对权利义务和相对权利义务。本案中甲对所购买的住房拥有绝对权,其对应的义务人也是不特定的,并非相对权。A项错误。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应该是实施的法律行为和产生的法律后果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的人。本案中乙的行为直接侵害了丙的权益,故乙应承担法律责任。B项错误。

4.C【精解】个别指引指通过一个具体的指示形成对具体的人、具体的情况的指引。法的指引是一种规范指引,它又可分为确定指引和不确定指引,不确定指引又称为有选择指引。确定指引明确要求人们为或不得为一定行为,而有选择指引则赋予人们选择的权利。故本题选C项。

5.B【精解】公理性原则,即由法律原理构成的原则,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原则,在国际范围内具有较大的普适性;政策性原则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出于一定的政策考量而制定的一些原则,具有针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B项中鼓励晚婚晚育和实行计划生育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相关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属于政策性原则。其他三个选项都是公理性原则。

6.D【精解】法的普遍性是指法作为一般的行为规范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和特性。但法的效力是有局限性的,一国内具体的法律,其效力也是不同的。故D项不正确。

7.C【精解】法的特征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性、程序性。法具有历史性,但历史性不是其特征。

8.D【精解】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规范性法律文件、法律条文都是法的形式,它们是由高到低不同的等级。规范性法律文件由法律条文构成,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由规范性法律文件构成。

9.A【精解】法的效力渊源,是指由不同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因而具有不同法律效力或法律地位的各种法律类别,如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法理等。

10.C【精解】程序性法律原则是指涉及规定保证实体性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得以实现的程序方面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是刑事诉讼程序的原则,故选C项。

11.C【精解】在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不同的法律原则具有不同的强度,而这些不同强度的原则甚至冲突的原则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中。

12.C【精解】依民法规定,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要件之一。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系限制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精神状态不相适应的行为是无效的。因此C项中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不能构成法律关系。

13.C【精解】精神产品是人通过某种物体(如纸张、胶片、磁盘)或大脑记载下来并加以流传的思维成果,属于非物质财富。影视作品属于精神产品。

14.B【精解】法律责任的构成是指认定法律责任时所必须考虑的条件,包括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五个方面。由于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是最主要、最基本的产生法律责任的原因和根据,是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的前提,因此,它是法律责任的核心构成要素。故本题选B项。

15.D【精解】法的实施,也叫法律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法的实施,就是使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使它从抽象的行为模式变成人们的具体行为,从应然状态进到实然状态,侧重于实施的过程;法律实效,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或适用。单元三

1.不属于法律的利益调控机制的是( )。

A.表达利益要求

B.平衡利益冲突

C.重整利益格局

D.预先分配利益

2.法律规则是法律的基本构成因素。下列关于法律规则分类的表述,哪一项可以成立?( )

A.《律师法》第13条规定: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以律师名义从事法律服务业务,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从事诉讼代理或辩护业务。此规定为义务性规则

B.《中小企业促进法》第31条规定:国家鼓励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开发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此规定为强行性规则

C.《宪法》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此规定为命令性规则

D.《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62条规定:军队医疗机构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本条例制定。此规定为准用性规则

3.法律终止生效是法律时间效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默示废止方式终止法律生效时,一般应当选择下列哪一原则?( )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国际法优于国内法

C.后法优于前法

D.法律优于行政法规

4.下列关于法与政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哪一个选项是错误的?( )

A.由于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法依附于政治,并完全服务于政治

B.法律离不开政治,政治也离不开法律

C.法可以对政治组织、利益集团等政治角色的行为和活动进行程序性和规范性控制

D.政治运行的规范化、政治发展中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离不开法律的运作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法律的产生经历了一个从与道德、宗教规范浑为一体到相对独立的过程

B.法律与道德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C.法律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D.法律对政策具有指导作用

6.法所具有的规定人们行为的模式、指导人们行为的性质的特征是指( )。

A.法的普遍性

B.法的一般性

C.法的规范性

D.法的程序性

7.下列有关法的规范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法存在的形态看,其首先是一种规范

B.法与道德、宗教等规范同属于社会规范

C.法作为社会规范,特点在于其调整的对象是人们交往的相互行为

D.技术规范调整的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其永远不会上升为法律规范

8.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 )。

A.习惯法

B.宪法

C.法规

D.成文法

9.特别法是指( )。

A.宪法

B.宪法以外的其他法律

C.在国际范围内的特定地区、特定时间或者对特定事件、特定公民有效的法律

D.在一国的特定地区、特定时间或者对特定事件、特定公民有效的法律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法律规范即法律条文

B.法律原则即法律规范

C.法律规范是国家以制定或认可的方式创制的

D.在人类历史上,法律规范一直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出现的

11.在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假定条件

B.行为模式

C.肯定性法律后果

D.否定性法律后果

12.胡某夫妇因有事外出,便雇一保姆临时在家照看孩子,事后付给保姆酬劳500元钱。关于胡某夫妇与保姆之间法律关系的客体,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孩子

B.保姆

C.孩子的安全、健康

D.照看孩子的劳务和500元报酬

13.刘某和药店主孙某之间订有买卖协议,由刘某长期供应孙某假药低价销售。后因孙某欠款较多,双方发生纠纷。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刘某和孙某之间具有买卖的法律关系

B.假药和欠款是双方法律关系的客体

C.刘某和孙某购销假药的行为违法,但买卖行为在法律上有效

D.双方的协议违反法律,是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14.在法律中对于有关问题没有直接的明文规定,即出现了法律漏洞时,应采用( )。

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类比推理

D.实质推理单元三答案与精解

1.D【精解】预先分配利益不属于法律的利益调控机制, 因此,本题应选项为D项。

2.A【精解】本题考点为法律规则的分类。按照法律规则的内容规定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按照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则可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法律规则可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综上所述,本题A项正确。

3.C【精解】法的默示废止,即在适用法律中出现新法与旧法冲突时,适用新法而使旧法事实上被废止。从理论上讲,立法机关有意废止某项法律时,应当是清楚而明确的。如果出现立法机关所立新法与旧法发生矛盾的情况,应当按照“新法优于旧法”、“后法优于前法”的办法解决矛盾,旧法因此被新法“默示废止”。

4.A【精解】政治确实在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因而总体上法的产生和实现往往与一定的政治活动相关,并反映和服务于政治。但法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法并不是完全依附于政治,故A项错误。其他选项都正确。

5.A【精解】法的产生规律表明A项是正确的,B、C、D三项均与法的特征不合。

6.C【精解】所谓法的规范性,指的是法所具有的规定人们行为的模式、指导人们行为的性质的特征。法的普遍性是指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法的程序性是指法的运行是通过时间、空间上的步骤和方式而得以进行的。

7.D【精解】技术规范调整的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并不必然涉及人们的交互行为,但为了避免因不遵守技术规范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有时需要将技术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8.B【精解】在当代中国的全部法律中,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效力是最高的,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其他各种法律、法规都是依据宪法制定出来的,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以宪法为核心、以各种制定法为主。

9.D【精解】特别法是指针对一国的特定人、特定事、特定地区、特定时间有效的法律。故选D项。

10.C【精解】法律规范具体是由法律条文构成的,法律原则是能够作为法律规则来源的具有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往往被规定在法律规范中。在人类历史上,法律规范并非一开始就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出现,而是经历了从不成文法到成文法的过程。

11.B【精解】行为模式是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的方式或范式,是法律规则的核心部分。

12.D【精解】胡某夫妇和保姆之间存在双向法律关系,即胡某夫妇有权要求保姆照看孩子,同时也有义务向保姆支付500元报酬;保姆有义务照看孩子,同时也有权要求胡某夫妇支付报酬。因此,在这个法律关系中有两个法律关系客体,即照看孩子的劳务和500元报酬。故选D项。

13.D【精解】刘某和孙某签订的买卖合同的标的违反国家法律,侵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导致合同无效,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保护。故选D项。

14.D【精解】当法律规定本身可能有抵触时或法律对有关问题没有直接的明文规定,需要运用的是实质推理。实质推理是指司法机关对法律的精神进行解释。单元四

1.不属于法律保障自由实现之直接表现的有( )。

A.法律把自由意志转化为自由权利

B.法律确定各种自由权利的范围

C.法律提供选择的机会,增加自由选择的效能

D.法律基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而限制自由

2.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自然法学派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

B.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C.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

D.近现代的法学家大多倾向于否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

3.关于法与社会关系的表述,以下哪一项表述是错误的?( )

A.法以社会为基础,法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于社会

B.社会法以国家法为基础,社会生活中的法建立在国家实在法基础之上

C.法通过对社会各种冲突利益的调和,保证社会秩序得以确立

D.虽然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很重要,但宗教、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是法律所不能代替的

4.下列有关法律关系客体的何种表述是错误的?( )

A.所有的法律关系客体均包含着某种利益

B.无法律关系客体就无法律关系

C.多向(多边)法律关系的客体,可以有主次之分

D.在确定法律关系客体的标准时,不涉及法的价值评价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所有的国家意志都表现为法

B.所有的“国法”意义上的法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C.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

D.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这种特殊就在于它具有国家意志性

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

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力

C.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实施的唯一力量

D.任何情况下法的实施都必须借助于国家强制力

7.下列有关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经济特区制定的法规是地方性法规中的一种

B.经济特区制定法规的效力来自于授权

C.经济特区制定的法规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D.经济特区制定的法规并不都是法律、行政法规的具体化

8.属于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的有( )。

A.判例

B.习惯

C.政策

D.制定法

9.立法实践中,表述法律规则时,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中可以省略的是( )。

A.假定条件

B.行为模式

C.肯定性法律后果

D.否定性法律后果

10.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合称为( )。

A.授权性规则

B.权义复合性规则

C.义务性规则

D.强行性规则

11.根据法律主体的多少及其权利义务是否一致,可将法律关系分为( )。

A.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B.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

C.单向法律关系、双向法律关系和多向法律关系

D.主法律关系和从法律关系

12.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后乙公司违约。甲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乙公司不执行判决,由法院强制执行。关于此案中的法律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

A.法院对乙公司强制执行的法律关系是调整性法律关系

B.法院与甲、乙公司在诉讼中的法律关系是平等的法律关系

C.甲、乙公司分别作为诉讼的原、被告是纵向的法律关系

D.甲、乙公司的合同关系是调整性法律关系

13.某市政府建新办公大楼,工程由某建筑公司承包。工程按期竣工并验收合格后,市政府由于财政困难,部分工程款一直未按期付给建筑公司,致该公司陷入严重经济困难。建筑公司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犯,遂诉至法院。本案中,市政府应负( )。

A.侵权责任

B.违约责任

C.行政责任

D.经济责任

14.法律实施的最主要的保证是( )。

A.社会舆论

B.传统力量

C.人们的自觉维护

D.国家强制力单元四答案与精解

1.D【精解】 法律基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而限制自由不是法律保障自由实现的直接表现,故D项错误。

2.B【精解】关于法与道德在本质上的联系,这是一个法在本质上是否包含道德内涵的问题。西方法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说,以自然法学派为代表,肯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法在本质上是内含一定道德因素的概念。实在法只有在符合自然法、具有道德上的善的时候,才具有法的本质而成为法。一个同道德严重对立的邪恶的法并不是一个坏的法,而是丧失了法的本质的非法的“法”,因而不是法,即“恶法非法”。另一是否定说,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为代表,否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民族的永恒不变的正义或道德准则,法学作为科学无力回答正义的标准问题,因而是不是法与是不是正义的法是两个必须分离的问题,道德上的善或正义不是法律存在并有效力的标准,法律规则不会因违反道德而丧失法的性质和效力,即使那些同道德严重对抗的法也依然是法,即“恶法亦法”。由上可知B项正确。

3.B【精解】法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是法的基础。法以社会为基础,不仅指法律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于社会,而且还指法律变迁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基本一致。所以A项表述是正确的。制定、认可法律的国家以社会为基础,国家权力以社会力量为基础;同时还可以说,国家法以社会法为基础,“纸上的法”以“活法”为基础。所以B项表述错误。法对社会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通过调和社会各种冲突的利益,进而保证社会秩序得以确立和维护;通过法律对社会机体的疾病进行治疗。所以C项正确。法律不是万能的,还必须有其他社会资源,如宗教、道德、政策等的配合才能使社会良好地运作,并且,法律也无法代替应由宗教、道德调整的事项。故D项表述正确。本题答案为B项。

4.D【精解】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是构成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因此,无法律关系客体就无法律关系。B项正确。法律关系客体是一定利益的法律形式。任何外在的客体,一旦它承载某种利益价值,就可能会成为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建立的目的,总是为了保护某种利益、获取某种利益,或者分配、转移某种利益。所以,在实质上,客体所承载的利益本身才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联系的中介。因此,所有的法律关系客体均包含着某种利益。A项正确。法律关系客体主要有物、人身、精神产品和行为结果。随着权利义务类型的不断丰富,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和种类有不断扩大和增多的趋势。因而确定法律关系客体的标准与人们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与法的价值评价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D项错误。同时,应该认识到的是,在分析多向法律关系的客体时,我们应该把这一法律关系分解成若干单向法律关系,然后逐一寻找它们的客体。多向法律关系之内的诸单向关系有主次之分,因此其客体也有主次之分。C项正确。

5.A【精解】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可以表现为法,可以在政治、伦理等领域得以体现。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并非所有的国家意志都体现为法。

6.A【精解】法本身只具有国家强制性,不具有国家强制力。故B项错误。国家强制力是法的最后保证手段,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借助国家强制力。在一定程度上,法的实施还要依靠社会舆论、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等多种手段来保证。故C、D项错误。

7.A【精解】有关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制定的,因此其法律地位不同于一般法规和规章,可以单列为法的渊源之一。故A项错误。

8.D【精解】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只有制定法,习惯、判例、政策都是非正式的法的渊源。故选D项。

9.A【精解】在立法实践中,由于法律规则的文字要求简明扼要,因此在表述法律规则内容时,假定条件可以省略。

10.C【精解】义务性规则是规定人们必须作出或者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分为命令性规则(必须为一定行为)和禁止性规则(不得或不准为一定行为)。

11.C【精解】单向法律关系是指权利人仅享有权利,义务人仅履行义务,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反的联系。双向法律关系是指在特定的双方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两个单向法律关系,其中一方的权利对应着另一方的义务,反之亦然。多向法律关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关法律关系的复合体,这三种法律关系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12.D【精解】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在法律上与当事人并不处于平等的地位,法院对乙公司强制执行的法律关系是保护性法律关系。法院在诉讼中与两公司的法律关系是纵向(隶属)法律关系,即在不平等的法律主体之间建立的权力服从关系。甲、乙两公司作为诉讼当事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它们之间的合同关系属于调整性法律关系。故选D项。

13.B【精解】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本题中,市政府依合同约定负有向建筑公司支付承包工程款的义务,却没有履行,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14.D【精解】法律实施的最主要保证是国家强制力,同时也依靠道德、社会舆论等的力量。单元五

1.法律所具有的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并以此指导人们行为的属性是指( )。

A.法律的普遍性

B.法律的规范性

C.法律的可诉性

D.法律的程序性

2.法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法学概念,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解释和适用这一概念,但必须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下列关于法律体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未能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 )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