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08:05:3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1章 20世纪初的世界

1.1 复习笔记

一、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1欧洲列强瓜分世界(1)总况

1914年一战爆发前,欧洲已称霸全球,成为世界政治中心。(2)表现

①1884~1900年,欧洲主要国家加紧扩张,英、法、德、比利时、葡萄牙夺得大量领土和人口。

②1876~1914年,英、俄、法、德四大国殖民面积和人口显著增长。

③整个非洲大陆,除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外,均变成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其中以法国占领的领土面积最大,其次分别是英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

④亚洲地区有一半以上的面积为欧洲列强统治,中国、土耳其等国沦为半殖民地。

⑤世界上有大片面积如拉美、澳大利亚均已欧化,土著民族被移民取代。

2欧洲的经济优势(1)20世纪初,欧洲是世界的银行家。

①概述

向国外投资的主要国家是英、法、德,其次是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小国。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城”的金融机构拥有世界范围的联系,英镑起着共同的贸易货币的作用。

②代表

a.英国

英国的资本输出大部分用于帝国内部、美国和拉丁美洲。

b.法国

法国的国外投资主要在以俄国为首的欧洲,多半是借贷资本,1906~1910年,法国对外贷款达到顶峰。

c.德国

德国的国外投资分布于欧洲的奥匈帝国、俄国和土耳其等国以及海外的加拿大、美国和拉丁美洲。(2)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场。

①1913年欧洲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7.7%。

②1880~1913年,煤产量和钢产量显著增长。

③在国际贸易方面占有优势。

3欧洲的军事优势(1)俄、法、德、英是世界头等军事大国。日本和美国的陆海军人数量也在增加。(2)欧洲列强凭借军事力量瓜分世界,占有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操纵他国内政。

二、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

1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的美国(1)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

①南北战争后,美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农业迅猛发展,1894年,工业生产跃居世界首位。

②进入20世纪,美国工农业生产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工业生产占据世界的份额比英、德、法、日的总和还多。

③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的程度越来越高,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为一体,20世纪初成为托拉斯国家,贫富分化严重。(2)美西战争

①背景

a.19世纪末,美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涨,垄断资本强烈需求海外市场。

b.美国经济的主要部门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海外市场。

c.1893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美国政界和企业界认为惟有扩大出口才能保持国内的繁荣稳定。

d.世界领土基本被欧洲列强瓜分完毕,美国决定先拿衰落的西班牙开刀,矛头直指其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

e.南北战争后,美国开始在美洲、特别是在古巴实行经济扩张,至1898年,美国从经济上控制了古巴,但西班牙镇压古巴革命才行动损害了美国在古巴的利益。

②目的

为了扩大海外市场,争夺古巴、菲律宾等地的所有权。

③实质

新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

④时间

1898年4月,美国以“缅因号”军舰爆炸事件为借口,向西班牙宣战。

⑤结果

西班牙军队战败,被迫于1898年12月签订了《巴黎和约》,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古巴由美军占领,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让与美国。

⑥影响

a.美国将帝国扩大到亚洲,美国开始远东和太平洋扩张的新时代。

b.古巴变成美国的殖民地,炮制了一个规定美古关系的“普拉特修正案”,古巴沦为美国“统而不并”的殖民地。

c.西班牙遭受致命打击,退出争夺世界殖民地的舞台。(3)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①原因

19世纪末,俄、德、英、法等在中国各有势力范围,且军事实力强大,美国无力用军事手段从中国获得势力范围,决定用经济力量,以竞争方式来实现其扩张利益。

②时间

a.1899年9月,发出第一个门户开放照会。

b.1900年7月,发出第二个门户开放照会。

③目的

在列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

④影响

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新阶段,美国开始奉行独立的帝国主义大国政策,成为列强在亚太地区角逐的主角之一。(4)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①大棒政策的表现

a.1903年1月,美国采取威胁利诱等方式迫使哥伦比亚签订巴拿马运河条约,意味着美国在加勒比海霸权的崛起。

b.1906年1月,派代表参加关于摩洛哥问题的国际会议,第一次违背不介入欧洲事务的美国传统外交政策。

c.1909年,罗斯福对门罗主义作出新的解释,即“罗斯福推论”,进一步把不准干涉美洲延伸为美国管理美洲。

②金元外交

a.提出

1909年,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提出了主要应用于拉丁美洲的金元外交。

b.目的

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拉美国家,进一步杜绝欧洲国家对拉丁美洲事务的干涉。

c.表现

第一,以拒绝承认新政府相威胁,迫使尼加拉瓜以关税为抵押,接受美国银行家的巨额贷款,允许美国在尼加拉瓜建立银行、修筑铁路及驻军。

第二,在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和海地等国家频繁推行金元政策。

第三,1912年,美国同英法合伙向利比里亚提供贷款,通过利比里亚海关干涉利比里亚内政,将金元外交延伸至非洲。

第四,1911年,美国和英、法、德组成四国银行团,与中国签订币制贷款协定和签订湖广贷款协定,金元外交成为实现对华门户开放的手段。

2登上世界强国地位的日本(1)日俄战争

①背景

a.日本将三国干涉还辽视为耻辱,制定扩军计划,军事力量迅速增加。

b.沙俄在远东的陆海军兵力不断增加。

c.日、俄为了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矛盾日益尖锐,无法调和。

d.三国干涉还辽后,中国东北全境沦为俄国的势力范围。

e.1900年,俄国占领中国东三省拒不撤兵,引起日本和英国的强烈不满两国随后签订《日英同盟条约》,为日本发动对俄战争创造了条件。

②经过

a.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偷袭旅顺俄国舰队,同时在仁川登陆。10日,日俄两国正式宣战。

b.辽阳会战、旅顺战役,俄军均遭失败。

c.1905年3月,日俄军队在奉天(今沈阳)附近决战,日军再次获胜,不久,日军全歼俄国舰队,日本消耗严重,无力再战。

③结果

1905年8月,日、俄在美国的调停下开始谈判,后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主要条款有:

a.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独占利益。

b.俄国将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大连)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

c.以北纬50度为界,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让给日本。

d.俄国自中国东北撤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

④影响

a.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

b.加速俄国1905年革命的到来,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

c.日本跻身世界列强之列,增强了称霸东洋的野心。

d.起到了鼓舞亚洲民族主义的作用,但其随后的扩张引起了亚洲人民的警惕。(2)吞并朝鲜

①1904年2月,日本强迫韩国签订《日韩议定书》,取得“相机征用军事上视为必要之地点”的权利。

②8月,缔结《日韩协约》,控制韩国外交和财政的“一切要务”。

③1905年11月,强迫韩国签署第二次《日韩协约》,规定由日本掌握韩国的外交权;在韩国设置统监府等。

④1907年7月,强迫韩国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韩国彻底沦为日本的保护国。

⑤1909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吞并韩国的方案,1910年8月22日,秘密签署《日韩合并条约》,在韩国实行殖民统治。(3)产业革命的完成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①产业革命

a.时间

大体上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到1910年前后完成。

b.两个阶段

第一,甲午战争前后,实现了以轻工业为中心的蒸汽动力产业革命,即“第一次产业革命”。

第二,日俄战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电力产业革命,即“第二次产业革命”。

c.成果

第一,经过甲午战争后,日本的纺织、缫丝、制糖和造纸等轻工业部门有了很大发展。

第二,日俄战争为日本资产阶级提供了巨额利润和大片殖民地,战后迅速出现了企业投资热潮。

②垄断资本主义的完成

a.1900年起,急剧地实行资本集中,到日俄战争前夕,在金融及主要工业部门形成少数寡头垄断资本集团。

b.财阀又进一步推进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加强了金融资本加对产业资本的支配,对财政金融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向帝国主义转变起了重大作用。

三、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1905年革命

1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1)俄国帝国主义的特点

①在资本主义民主革命未完成的情况下产生,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性。

②资本主义工业在沙皇政权的庇护下发展起来,需要国家订货特别是军事订货截取高额利润。

③依靠警察的棍棒和政府的监狱来维持企业的内部秩序。

④借助沙皇军队来维持对少数民族的掠夺和开拓国外的殖民地。(2)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

①为了扩大殖民势力范围,同日、德等国的矛盾日趋尖锐,积极筹划战争。

②对外国资本有某种依赖性,备受西方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制约,内部垄断资本的剥削与专制制度和封建地主的压迫并存,矛盾众多。

a.无产阶级同沙皇专制制度和垄断资本的矛盾。

b.农民大众同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富农的矛盾。

c.国内少数民族同沙垒政府的矛盾。

d.俄国人民同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

e.帝国主义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f.沙俄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

2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1)准备活动

①1883年,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创建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介绍《共产党宣言》,培养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②彼得堡、莫斯科等地成立马克思主义团体和小组,从事革命理论的学习和宣传活动。

③19世纪末,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④1898年3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⑤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培养党的骨干,促进地方小组间的联系。

⑥列宁发表众多的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为建立新型工人政党奠定思想基础。(2)成立时间

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布鲁塞尔召开,宣告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3)意义

这是一个新型的、与西欧的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31905~1907年革命(1)革命背景

①1900~1903年,俄国爆发经济危机,国内矛盾尖锐,工农斗争此伏彼起。

②1904年日俄战争的失败,破坏了国家经济,加深了人民苦难,暴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2)革命进程

①“流血星期日”事件

1905年1月22日星期日,14万工人前往冬宫向沙皇逞递请愿书,遭到沙皇军警枪杀,被称为“流血星期日”事件。

②布尔什维克党第三次代表大会

1905年4月,布尔什维克党在伦敦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主张无产阶级应积极领导当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用武装起义推翻沙皇统治,实现工农民主专政,然后不失时机地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③《整顿国家秩序宣言》

1905年10月,尼古拉二世签署《整顿国家秩序宣言》(《十月十七日宣言》),答应召集立法杜马,给人民以言论、出版、集会的自由。资产阶级逐渐趋于联合,并积极参加代议制机构国家杜马的选举和进入首届内阁执政。

④12月武装起义

1905年12月,15万莫斯科工人举行总罢工,后发展成为武装起义,政府进行血腥镇压。12月武装起义是1905年革命的顶点。

⑤“六三政变”

1907年6月,沙皇政府解散第二届杜马,史称“六三政变”,标志着俄国第一次人民革命的结束。(3)革命失败原因

①无产阶级和农民没能结成巩固的联盟。

②无产阶级的行动不够协凋一致。孟什维克分裂了无产阶级队伍。

③国内外资产阶级对沙皇政府的支持。(4)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锻炼和教育了劳动大众和布尔什维克党,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良好准备。

②它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人民革命,不仅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亚洲的革命运动。

四、亚洲的觉醒

1伊朗的立宪革命(1)伊朗的民族觉醒

①20世纪初,伊朗陷入半殖民地处境。

②伊朗经历数次改革之风。

a.19世纪末,改革思想家马尔科姆汗为宫廷起草《改革书》,被贬欧洲。

b.1890年,马尔科姆汗在伦敦办波斯文《法言报》,宣传法治和君主立宪制,影响了伊朗知识界。

c.哲马鲁丁·阿富汗尼劝告国王改革,被放逐至奥斯曼帝国。

d.民主主义者继续要求制定宪法,召开国会,进行改革和反对外来侵略。

e.伊斯兰教徒中的爱国者,鼓动穆斯林民众同国王的卖国行为作斗争。(2)第一届国会和宪法的颁布

①背景

a.1903~1905年,伊朗粮食歉收,外贸锐减,国王借外债出国旅游,激起各阶层的不满。

b.1905年12月,群众反抗地方官毒打商人和阿訇,1906年夏季提出立宪要求。

②时间

10月,第一届议会开幕,12月,颁布宪法。(3)政变和第二届国会

①政变背景

a.在1906年以后的制宪过程中,伊朗民主政治空气十分活跃。

b.1907年8月,俄英划分伊朗势力范围的协定,鼓舞了反革命势力。

c.要求革命止步的保守派和要求继续改革的民主派的对立,为反动派的卷土重来提供了机会。

②两次反革命政变

1907年12月和1908年6月,国王发动两次反革命政变,第二次政变得逞,废止宪法解散国会,颁布军管法令,大批革命者被杀被捕。

③新内阁的成立

各省会出现很多革命中心,1909年7月,吉朗护宪军和伊斯法罕护宪军解放德黑兰,非常会议另立艾哈迈德为新国王,并组成新内阁。

④第二届国会

a.1909年11月,第二届国会召开,民主派和保守派冲突激烈,王党叛乱不断。

b.1909年,英、俄军队开始侵入伊朗,1911年12月,内阁造到两国威胁,被迫关闭议会,流放议员,卡扎尔王朝重新统治伊朗,革命失败。(4)伊朗革命的历史意义

1905~1911年伊朗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并在俄国和中国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亚洲觉醒时期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潮流的先声。

2印度的自主自产运动(1)寇松的孟加拉分治法令

①寇松统治期间,扩大驻军和警察,严格检查民族报刊,强化对学校的控制,剥夺和践踏民主权利。

②1905年,寇松承袭传统的“分而治之”的殖民统治原则,颁布法令把孟加拉省划分为两个行政管理区。(2)提拉克与自主自产运动

①提拉克

印度国大党激进派领袖、民族主义报刊《马拉特人》和《狮报》的创办者,常年进行印度自主宣传。

②自主自产运动

a.提出

1906年提拉克在国大党年会上提出自主、自产、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等四大纲领,并获得通过。

第一,自主是政治目标,即建立美国或法国式的民主共和国。

第二,自产是经济独立要求。

第三,抵制是新的斗争手段。

第四,民族教育为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启迪民族意识的复苏。

b.发展

激进派是自主自产运动的主要领导力量,他们在各地进行广泛的宣传和组织工作,1906~1907年,形成全国性的自主自产运动高潮。(3)国大党的分裂和孟买大罢工

①激进派把自产作为争取自主的途径,各地成立国货协会,开设国货商店,抵制英货。

②组织多次群众大会,青年学生举行示威和罢课,抗议寇松分裂孟加拉省。

③1907年5月,举行纪念1857年民族大起义50周年活动,成为自主自产运动新阶段的标志。

④1907年1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两派发生公开冲突,决定终止自主自产运动。

⑤印度无产阶级在自主自产运动中多次罢工,表明其作为一支新兴的阶级力量已经成长起来,且能进行自觉的群众性的政治斗争。

3青年土耳其革命(1)暴政时期

①概念

奥斯曼帝国素丹阿不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统治年代,被称为暴政时期。

②特征

a.强化君权与神权相结合的极权专制。

b.扩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c.加深对非土耳其人的民族压迫。

d.特创了一套专事政治迫害的特务制度。

e.钳制舆论,实行愚民政策。

f.哈米德二世有限度的进行改革,国家债台高筑,英、法、意、德、奥借机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2)青年土耳其党

①成立

1894年各秘密组织联合成立了“奥斯曼统一与进步协会”,通称为“青年土耳其党”。

②纲领

a.反对素丹专制制度。

b.维护奥斯曼帝国领土完整。

c.恢复1876年宪法。

d.建立君主立宪制。

③发展

a.1906年,青年土耳其党决定在军队中发展组织,在1907年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取得显著成果,各地的民族主义组织接受了该党纲领,同时准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b.7月,青年土耳其党首揭义旗,随后占领萨洛尼卡,哈米德二世被迫宣布恢复宪法,并在短期内举行全国大选。(3)粉碎封建复辟势力

①12月,新议会开幕,青年土耳其党领袖当选为议长。

②1909年4月,反革命势力在首都举行政变,青年土耳其党人建立行动军,平息叛乱,青年土耳其党人掌握实权。

③议会举行两院联席会议,废黜哈米德二世,另立其弟穆罕默德五世为素丹。在希尔米内阁中,青年土耳其党人掌握实权。

④1911年底、1913年初,由于实行专制、违反宪法而被反对派两次倒阁。

⑤1913年6月,总理大臣马赫穆德•谢夫凯特被暗杀,土耳其建立了“三雄”组成的军事独裁政府。

4中国的辛亥革命(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的中国社会

①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开始。

②慈禧太后进行1901~1905年的“新政改革”实行自救。

③1901~1905年,新型知识分子组织了光复会、华兴会。

④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其纲领是以建立民族民主国家为核心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把它理论化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2)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①三股革命力量

a.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自发斗争。

b.同盟会有组织的武装起义。

c.山西、陕西、奉天、山东、安徽等先后爆发了收回矿权、路权运动。

②武昌起义

1911年9月,“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武昌成立起义领导机关,不久即占领武昌。

③辛亥革命的胜利

a.12月,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通过一系列有利于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法令。

b.1912年2月,溥仪宣告退位。

c.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法律形式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肯定下来。

④辛亥革命的失败

a.3月10日,兵权在握并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b.13日,袁世凯提名经参议院通过,成立了以唐绍仪为总理的新内阁。

c.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大总统职务。

d.5日,临时参议院、内阁北迁,命黄兴为南京留守,中国近代史进入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时期。(3)辛亥革命——世界性的革命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摧毁了封建帝制,解放了人民思想,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借世界潮流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社会进步运动。

③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发展顶点,同整个亚洲革命运动有密切联系。直接影响了1912年越南独立党的成立和印度尼西亚民主运动的发展。

④亚洲觉醒标志着亚洲国家向现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标志着20世纪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标志着20世纪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1900年,其中发生最晚的是(   )。[2014年统考真题]

A.惠州起义

B.东南互保

C.自立军起义

D.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答案】A【解析】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的时间是6月中旬。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帝国主义达成“东南互保”协议是6月。唐才常领导自立军在长江沿岸地区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的时间是7月。兴中会会员郑士良受孙中山委托,率领会党群众600余人举行惠州起义的时间是1900年10月8日。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在于争夺(  )。[2013年统考真题]

A.欧洲霸主

B.巴尔干半岛控制权

C.殖民地和海上霸权

D.黑海出海口【答案】B【解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问题、德国与法国在阿尔萨斯和洛林问题、意大利与法国在突尼斯问题、日本与俄国在中国问题上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319世纪末,德国威廉二世奉行“建立大德意志,争取阳光下的地盘”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被称为(  )。[2011年统考真题]

A.大陆政策

B.世界政策

C.大陆封锁政策

D.大棒政策【答案】B【解析】大陆政策是德国宰相俾斯麦制定的外交政策,主要内容是德国的活动舞台主要是在欧洲而不是海外,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世界政策是威廉二世推行的政策,改变了之前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将着眼点集中于海外争霸。大陆封锁政策是拿破仑统治时期封锁和孤立英国的政策。大棒政策是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推行的外交政策。

420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个“整体”的真实内容是(  )。

A.世界各地联系紧密,政治经济都已融为一体

B.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后,人类历史有了巨大进步

C.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统治

D.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种很不公正、不正常的现象【答案】C【解析】这一“整体”的内容概括起来,是“两大体系”,即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基础的全球经济整体和西方帝国主义通知下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归根结底,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统治。

5亚洲觉醒时期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潮流的先声是(  )。

A.1905年俄国革命

B.1905~1911年伊朗革命

C.1908年孟买大罢工

D.1911年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亚洲的觉醒包括: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伊朗资产阶级革命;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印度民族运动(包含孟买大罢工);辛亥革命。1905年俄国革命发生在欧洲,不属于亚洲觉醒。从时间上看,1905~1911年的伊朗革命最早。

二、名词解释

11905年俄国革命[2012年统考真题]

答:1905年俄国革命指1905年日俄战争后在俄国发生的一系列革命事件。以“流血星期日”时间为导火线,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率领下,俄国民众进行了十月总罢工和十二月武装起义等革命活动,从而迫使沙皇政府进行立宪改革,为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提供了有利条件。1905年革命沉重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锻炼和教育了劳动大众和布尔什维克党,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良好准备。它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人民革命,不仅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亚洲的革命运动。

2“进步运动”

答:“进步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运动的统称。这个运动包括三个内容:①由中小资产阶级发起的、反对垄断的城市改革运动,实现了一系列有利于劳动者的社会立法。②拉福莱特在担任威斯康星州州长时发动的改革运动,这个运动反映了富裕农民和自由资产阶级对垄断的不满。③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伍德罗·威尔逊推行的反对托拉斯不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改革运动,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中的自由派的改革愿望。

3《埃尔金斯法案》

答:《埃尔金斯法案》是指1903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督促国会通过的托拉斯法案。该法案规定:不准铁路公司对托拉斯的货物运输实行优惠;建立了商务部和劳动部,下设公司管理局,负责检查和监督各大公司;司法机关有权审理反托拉斯的案件;加强州际贸易委员会的权力,管辖与铁路运输有关的机构等等。这些法案颁布后,有25件大托拉斯案件被审理,在解决托拉斯垄断引起的社会问题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三、论述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背景、成就和后果。[2015年南开大学研]

答:进步主义运动是1900~1917年间美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运动。进步运动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改革运动,目的在于消除美国的种种社会弊端,重建社会价值体系和经济秩序。(1)背景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垄断组织逐渐形成,并利用金钱控制国家政治,支持企业发展,致使政治腐败。

②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弱市长制”的政治特色使地方议会和立法机关把持地方政治,企业大亨借机包揽市政工程,中饱私囊。

③美国报刊业全面商业化,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新闻业的发展为黑幕揭发运动创造了条件。(2)成就与后果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专门暴露社会黑暗的黑幕揭发运动,新闻记者和知识分子通过报章杂志,揭露垄断资本集团的各种犯罪行为,以此为契机,美国开展了旨在消除社会弊端的进步主义运动。

①地方政治改革

a.摆脱“迪龙法则”对城市政治的控制,以宪法为基础扩大地方自治权。

b.建立包含强市长型市政体制、城市委员会制、城市经理制的新型市政体制,政府政治与行政功能逐渐分离。

②州政治的发展

a.通过改革选举制度、实现公民创制权和复议权、赋予女性选举权等措施扩大民主参与权。

b.通过改革州政府行政机制,加强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扩大州长权力,使州级政府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③联邦政治的发展

a.增设行政部门、设立混合权力机构,扩张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克利夫兰、西奥多·罗斯福、伍德罗·威尔逊担任总统期间,颁布《官职任期法》,强化总统职权,增加总统权力。

c.改革政府财税制度,实施中央化监管措施,干预自然资源保护,强化联邦政府对社会和经济的干预。

第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2.1 复习笔记

一、大战的起源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1)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在工业生产方面,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赶超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②在对外贸易方面,英国虽仍保持第一位,但已被德国赶上。英、德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英国在其殖民地保持优势,但在拉美、中东和远东输给了德国。(2)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德国经济迅速增长,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推行“世界政策”,号召对外扩张。(3)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仍占首位,伦敦仍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但英国作为“世界工场”的地位已经丧失,因而对德国的转变深感恐惧,并不能容忍。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2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1)三国同盟

①形成过程

a.1879年10月,德国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军事同盟条约。

b.德国利用法意之间为争夺突尼斯而出现的矛盾,把意大利拉入同盟。

c.1882年5月,意大利同德奥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

②构成

主角是德国,奥匈是依附德国的伙伴,意大利是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2)三国协约

①1891~1894年,法俄签订的一系列协定,法俄同盟正式形成。

②1904年4月,英国同法国缔结协约,调整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

③1907年8月,英国与俄国订立协约,就两国在殖民地的势力范围达成一致,三国协约正式形成。

3军备竞赛(1)表现

①各国军备开支十分庞大。

②双方都大力扩建陆军。

③英德两国的海军造舰竞赛尤为激烈。(2)结果

德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海军强国,德国商船队也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威胁到英国的海上霸权,英德矛盾更加尖锐。

4巴尔干问题(1)波斯尼亚危机

①背景

a.一战前,由于巴尔干民族主义的发展和列强的干涉,巴尔干问题成了各种势力斗争的焦点。

b.在获得独立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大塞尔维亚主义”占据主流,并受到俄国的支持。

②经过

a.奥匈帝国意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并以开放黑海海峡为条件,寻求俄国的支持。

b.1908年10月,奥匈帝国在未取得俄国回信的情况下,单方面宣布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引发波斯尼亚危机。

c.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向俄国提出修改《柏林条约》关于波、黑两地的声明。

d.塞尔维亚政府主战,并向俄国寻求支持;俄国因准备不足,向奥匈帝国妥协,并劝告塞尔维亚屈服。

③影响

这场危机使塞、俄与奥、德之间的关系恶化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俄国开始大规模重建军事力量。(2)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①经过

a.1912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结成反对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反土耳其的战争。

b.土耳其战败求和,并请列强调停。

c.12月,巴尔干同盟与土耳其的和谈会议以及英、法、德、俄、意、奥六国大使会议在伦敦举行,协约国支持巴尔干同盟,同盟国支持土耳其。

d.1913年5月,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和约。

②影响

a.同盟四国取得了大片领土,土耳其除伊斯坦布尔及海峡北面部分领土外,几乎丧失了全部欧洲的领土。

b.巴尔干半岛各民族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3)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①经过

a.1913年6月,巴尔干同盟四国因战果分配不均产生分歧,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组成反保同盟。

b.保加利亚在奥匈的支持下,对塞、希发动进攻,挑起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c.保加利亚战败,奥匈因受德国牵制,未能出兵支持,保加利亚只得求和。

d.8月,交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马其顿大部分由塞、希瓜分,南多布罗加划给罗马尼亚。9月,签订保土和约,亚德里亚堡划归土耳其。

②影响

a.这次战争使巴尔干各国事实上分为两大集团:

第一,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背后是俄国。

第二,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背后是奥匈和德国。

b.塞尔维亚的实力迅速上升,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要求归附,奥塞矛盾尖锐,直接引发了背后大国势力的对立。

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性质

1战争的爆发(1)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谋杀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2)经过

a.7月,奥匈将刺杀事件的责任强加给塞尔维亚,要求插手塞内政,进行全面清洗,塞几乎接受了奥匈的所有要求。

b.7月26日,奥匈帝国拒绝和平解决,对塞尔维亚宣战,之后德、俄、法、英等欧洲大国相继卷入战争。

c.俄国进行战前动员,并得到法国的支持。德国要求两国停止动员,保持中立遭拒后即向两国宣战。

d.8月,德国借道比利时进攻法国的要求被拒后入侵比利时,英国对德宣战,英属自治领随即参战。(3)范围

全世界共有31个国家参战。战争中加入协约国集团的有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等27国,参加同盟国集团的有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4国。

2战争的性质(1)战争的真正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每个国家都出于自身的利益和目的参与战争。(2)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一系列秘密协定,充分证明了一战侵略的、掠夺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

三、大战的进程

1战争的第一阶段:1914年(1)德国速决战的破产

①战线: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西线具有决定性作用。

a.西线:英、法、比军队与德军对抗。

b.东线:俄国军队与奥匈、德国军队作战。

c.巴尔干战线:主要是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以及后来的罗马尼亚、希腊的军队与奥匈、保加利亚的军队作战。

d.意大利战线:意大利军队在英、法军队支持下对抗奥匈军队。

e.近东战线:主要是英国军队与土耳其军队作战。

f.高加索战线:俄国对土耳其。

②“施里芬计划”

a.要点

第一,德国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与法国作战,东线以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军队,取得对法作战的胜利后专攻俄国。

第二,计划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主张速战速决。

c.结果

德军被比利时的战斗拖缓了速度,在马恩河战役中败于英法联军,同盟国在战略上已处于不利地位。

d.失败原因

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远征军的参战速度。(2)马恩河战役

①经过

1914年9月5~10日,德军主力与英法联军会战于马恩河畔,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

②评价

a.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也是一战的第一个转折点,标志着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b.此次战役后,双方由机动战转为阵地战,进入僵持阶段。(3)坦能堡战役

①8月17日,俄军首先攻入东普鲁士。

②8月底到9月中,德第8集团军在坦能堡战役中歼灭俄国第2集团军,后又进攻俄国第一集团军,迫使俄国退出东普鲁士。

2战争的第二阶段:1915~1916年(1)德军在东线的胜利

1915年,德军把主攻方向转向东线,在果尔利策战役中击败俄军。1915年,俄军退回本土。(2)保加利亚的参战

9月,保加利亚参加同盟国方面的作战,与德奥联合攻占塞尔维亚,塞王室在希腊建立流亡政府。(3)意大利的参战

a.1914年8月,意大利宣布中立,借机向双方讨价还价。

b.1915年5月,因协约国满足了其条件,意大利向奥匈宣战,但未取得重要成果。(4)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①凡尔登战役

a.经过

1916年2月,德国以强大兵力向凡尔登一带发动进攻,在取得最初的胜利后遭到法军的反攻,战线重新稳定在原地。

b.评价

凡尔登战役历时10个月之久,双方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②索姆河战役

为了减轻凡尔登方面的压力,突破德军防线,6月24日至11月中,英法联军发起索姆河攻势战役,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大的消耗战。(5)勃鲁西洛夫的攻势

①时间

6月4日至9月初,俄国西南方面军在勃鲁西洛夫的指挥下发起夏季攻势,是俄国在一战中取得的最大胜利。

②影响

a.把奥匈推向覆灭,沙俄也面临灭亡。

b.刺激罗马尼亚参战,同盟军攻陷储备丰富的瓦拉几亚,为继续作战提供了条件。(6)日德兰海战

①英国的海战策略

集中优势力量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在有利条件下与德国公海舰队进行决战,一举歼灭德国海军主力。

②德国的海战方针

尽量保存舰队力量,避免重大损失,同时不断制造机会削弱英国舰队的力量。

③日德兰海战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日德兰海战爆发,英国损失超过德国,但仍掌握制海权,控制北海水面,将德舰封锁在港口。日德兰海战是一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

3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1)战争的僵持

1917年,德军在各大战线处于守势,协约国组织的几次进攻成效不大,英军在康布雷进攻战役中大规模使用坦克,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但战争基本处于僵持状态。(2)无限制潜艇战和美国的参战

①无限制潜艇战

a.时间

1917年1月9日,德国全力开始无限制潜艇战。

b.影响

第一,无限制潜艇战给英国和其他协约国的海上运输造成严重损失。

第二,英国和协约国方面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反潜斗争,全面实行护航制。

②美国参战

a.经过

第一,1917年1月,德国通知美国即将开始无限制潜艇战,美国与德断交。

第二,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布了德国引诱墨西哥组成反美联盟的密电,引发国内狂热情绪。

第三,1917年4月6日,美国正式对德宣战。

b.原因

第一,自19世纪末开始,美英矛盾缓和,美德矛盾日益增长,德国是美国在拉美扩张的主要对手。

第二,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美国与同盟国贸易猛跌,与协约国的贸易量迅速增涨,双方在经济利益上紧密相连。

c.作用

美军的护航编队把美国部队和物资大量运到法国,在反对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中起到了特殊的重大作用。

4战争的结束

①背景

a.交战国损失惨重,人民开始怀疑战争的神圣性。

b.个交战国爆发不同程度的政治危机。经济困难,工人罢工,起义不断。

1917年11月,俄国向所有交战国提出休战建议,并宣布退出战争。

②经过

a.1918年3月,德、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俄国退出战争。

b.法国元帅福煦担任协约国最高统帅,统一协调和指挥协约国军队向德军发起连续进攻。

④1918年9月,德军在西线的进攻接连失利,东线同盟各国纷纷投降。

⑤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了停战协定,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告终。

四、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1大战造成的损失和破坏(1)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损失和破坏。(2)生产遭到沉重打击,纯粹从经济角度估计,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

2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1)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灭亡,兴起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一系列资产阶级共和国。(2)英帝国改组为英联邦,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失去海上霸主地位。(3)法国在战后一度成为欧洲大陆最强的国家,但之后走向没落。(4)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上升。(5)一战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

①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

②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

③协约国船只遭到打击,日本海运业发展起来,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工农业空前繁荣。

④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外贸长期入超变成出超,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3战争引起的一系列革命(1)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领导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2)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爆发了震撼欧洲的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苏俄的政治罢工。

4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1)俄国1905年革命以后,土耳其、波斯、中国、印度相继发生了革命。(2)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随之壮大,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3)殖民地人民因征兵熟悉了军事技术装备和革新的机械,并用以反对殖民统治者。

5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1)表面上,帝国主义列强仍统治者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2)战后兴起两股帝国主义无法摆布的巨大政治力量:

①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3)德国不堪忍受和约,准备复仇;意大利和日本觉得分赃太少,伺机重新瓜分世界,三国缔结同盟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坦能堡战役

D.索姆河战役【答案】B【解析】1916年2月,德军以优势兵力向凡尔登一带发动进攻。在凡尔登战役中,德军集中其前线所有的大炮进行轰击,还施放燃烧弹和毒瓦斯,并第一次使用了轰炸机。法军拼命抵抗,德军终未拿下凡尔登。历时10个月之久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是(  )。

A.马恩河战役

B.坦能堡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答案】A【解析】1914年9月5日爆发了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双方参战人数达150多万,前后持续8天,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联军取胜告终。马恩河之战是一战的第一个转折点,使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3坦克被第一次实际用于作战是在(  )。

A.马恩河战役

B.坦能堡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答案】D【解析】1916年9月,索姆河战役中,英军开始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二、名词解释题

1萨拉热窝事件

答:萨拉热窝事件是指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的事件,这次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萨拉热窝举行一次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皇储法兰西斯·斐迪南夫妇亲往检阅。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夫妇乘坐敞篷汽车进入市区,当汽车行驶到一个拐角处时,年仅17岁的普林西普冲上前去,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结果斐迪南夫妇双双毙命,普林西普被捕。事后,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于28日宣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又向法国宣战,并于次日侵入比利时。同日,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借口,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全面爆发了。

2日德兰海战

答:日德兰海战是指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国和德国在日德兰海面上爆发的大规模海战。日德兰海战又称“斯卡洛拉克海战”,是一战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海战。英国出动了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了约100艘军舰。战斗结果是,英国损失的军舰吨位几乎是德国的两倍,但仍然掌握着制海权。英国军队继续控制着北海海面,德国军队则被封锁在港内。此后,双方更加小心谨慎,北海水域的战斗基本停止。双方开始把注意力集中转向了潜艇战和反潜艇战。

3三皇同盟

答:三皇同盟是指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德奥结盟后,俾斯麦为进一步孤立法国,又利用法、意两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加盟。1882年5月20日,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有: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三国应协同作战;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守中立。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这个同盟条约与德奥同盟、三皇同盟同时存在,成为俾斯麦同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三国同盟的矛头本是指向俄国和法国,随着德国不断扩张以及英、德矛盾日趋尖锐,意大利感到担心,从1896年起便采取措施,改善了它同法国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

三、论述

1为什么说一战是一场伟大的战争。[2015年复旦大学研]

答:(1)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非拉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上的一大进步,很多发明创造都运用于战争中并得到认可。(3)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是这次战争带给人类的最大成果。在此背后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民族观念的勃发,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4)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帝国等帝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封建的奥斯曼帝国也宣告解体,战争后期,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役及经过。[2015年苏州大学研]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役有:(1)马恩河会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军队同德军于1914年和1918年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两次会战,马恩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发生在法国境内马恩河地区的一次重要战役。1914年8月,德军同法、英军队在法国边境展开激战,双方共投入350万大军。法军和英军被迫南撤。9月3日,德军越过马恩河。5日,法军主力经过重新部署,在马恩河一带200公里战线上开始反击德军,至9日迫使贸然南进的德第一、二集团军撤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一线。马恩河战役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2)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国企图一举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再次遭受挫折,损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又无法及时弥补。它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3)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时间发生在1916年7月1日到11月18日间,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

3试论述一战爆发的原因。[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一战爆发的原因有:(1)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打破了原因的欧洲平衡,19世纪,德国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二号资本主义强国,同时经过统一战争,德意志帝国势力空前膨胀,对原有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了威胁,英德矛盾不断尖锐;(2)美国农业出口和工业崛起,使得各国开始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矛盾;(3)主要工业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扩大市场或消灭对方的产能;(4)一些国家,尤其是德国,出现社会帝国主义的特点----采取对外强硬政策来确保国内稳定;(5)巴尔干地区,俄国与奥匈帝国矛盾激化----斯拉夫人的骚动,民族主义兴起,大国已经难以控制危机;(6)法国与德国的矛盾长期存在;(7)19世纪末期存在着所谓的“中等强国的危机”-----两极格局的加速推进,使得中欧集团不得不冒险挽回局面。

4论述“一战”的后果和影响。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持续了4年零3个月的时间,参战国达30多个,15亿人被卷入战争。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磨难从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上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1)大战所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达90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350万终生残疾。另外,大战期间因饥饿和瘟疫而死的大约有1000万。从经济的角度估计,大战带来的损失也是非常惨重的。由于生产遭到严重打击,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2)大战导致欧洲地位下降,使德、奥、俄帝国毁灭,英、法实力进一步削弱,美国和日本兴起,国际关系出现新的格局,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3)“一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受俄国影响的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4)“一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如中国的五四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印度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一战”后人类的进步过程加速了,这当然是战争的发动者所始料未及的。但是,战后世界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战败的德国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苏俄要打破封锁包围,推进世界革命;中欧东欧地区新诞生的国家还很脆弱,彼此间存在着众多矛盾和纠纷。此外,还有欧洲地位的下降,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的衰落。所有这些都足以表明:“一战”后的世界将面临一个动荡时期和调整时期。

第3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

3.1 复习笔记

一、俄国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

1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1)二月革命的发起

①背景

一战中,沙俄丧失大片领土,国家债务骤增,劳动力锐减,经济濒于崩溃,出现政府统治危机。

②经过

a.1917年3月8日,首都普梯洛夫工厂工人举行示威游行,二月革命开始。

b.1917年3月10日,彼得格勒爆发了全城政治总罢工,与军警发生暴力冲突。

c.起义军占领彼得保罗要塞和冬宫,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灭亡。(2)两个政权并存

①经过

a.3月12日,彼得格勒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占多数的执行委员会。彼得格勒苏维埃成为全国领导中心,随后各地苏维埃相继成立。

b.苏维埃建立军事委员会、粮食委员会,军队建立士兵委员会,实施初步管理。

c.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俄国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②评价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主要政权,掌握各级权力机构。

b.工兵代表苏维埃得到武装工农的支持,拥有实权,是辅助性政权。

2列宁的《四月提纲》和群众斗争的兴起(1)《四月提纲》

①背景

在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形势下,布尔什维克党亟需确定自己的斗争方针。

②时间

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即著名的《四月提纲》。

③内容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革命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

b.新建的国家应是苏维埃共和国,必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可以和平剥夺临时政府的权力,然后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④结果

a.群众主张继续战争以保卫革命,资产阶级借机组织武装,转移视线,企图镇压人民。

b.孟什维克与部分布尔什维克认为,当前的任务应是巩固工农革命民主专政,而不是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四月提纲一度被否决,后经布尔什维克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2)群众斗争的兴起

①5月1日,俄国人民第一次公开庆祝国际劳动节,外交部长声称俄国将继续参加一战,3日各地群众发起示威游行活动,临时政府陷入信任危机,史称“四月危机”。

②6月16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通过了支持临时政府的决议,选举产生了孟什维克控制的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

③7月1日,彼得格勒群众进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再次陷入危机。

3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和党的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1)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①经过

a.1917年7月1日,俄军在前线的进攻遭到惨败,工人、士兵要求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则主张和平示威。

b.临时政府命令军警强杀示威群众,解散工人武装,捣毁《真理报》,通缉列宁等人,爆发七月事件。

②结果

七月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落到临时政府手中。(2)党的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

①1917年8月,列宁写了《国家与革命》一书,阐明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