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11:55:2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核心讲义

第一篇 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 管理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

一、早期的管理思想(见表1-1-1)表1-1-1  早期的管理思想具体内容要点管理实践历史上的管理实践始于大规模集体活动的需要,始的来源于政治控制的需要,始于战争,始于宗教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管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 ①人类集体协作、社会化活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为近代管理发展奠定了认识基础。 ②商品早期管理交换、商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交换的逻辑”成为实践和管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的发展奠定理思想的了制度背景。 ③近代自然科学开创的以试验、分析作用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④工业革命及近代工厂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飞速发展,对管理技术进步提出了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二、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见表1-1-2)表1-1-2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具体内容要点从1880年起,泰罗(Frederick Taylor,1856~1915,泰罗制理美国)为了改进管理,开始试验和研究,逐步形成论来源被称为“科学管理”或“泰罗制”的管理理论和制度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即适合于某种工作并且愿意努力工作的工人)。 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 ④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 ⑤泰罗制的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应当来一次“精神革命”,双方要点合作,共同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把“蛋糕”做大。 ⑥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 ⑦实行职能工长制。一个工长负责一方面的职能管理工作,细化生产过程管理。 ⑧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即日常事务授权部下负责,管理人员只对例外事项(重大事项)保留处置权力泰罗最根本的贡献,是在管理实践和管理问题研究贡献中采用利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近代科学分析方法,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管理之父”

三、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法国)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后来的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如表1-1-3所示。表1-1-3  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理论具体内容要点六种经营活①经营是引导一个组织趋向一个目动标。 ②管理是一种具有一般性的、和经营和管理的概念适用于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组织五的一般职能大管理职能①技术活动(生产);②商业活动(交换);③财务活动(资金的筹集、控制和使用);④安全活动(财六种经营活动物和人身的安全);⑤会计活动(记账算账、成本核算和统计等);⑥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②法约尔提出的关于管理五大五大管理职能要素或五大职能的思想,成为认识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的一般性框架14①劳动分工原则;②权力与责任对等原则;③纪律原则;条④统一指挥原则;⑤统一领导原则;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管利益的原则;⑦员工报酬原则;⑧集权原则;⑨等级系列理原则;⑩秩序原则;⑪公平原则;⑫人员稳定原则;⑬首创原精神原则;⑭团结合作原则则

四、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提出了通常称作“官僚制”、“科层制”或“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他因此被誉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如表1-1-4所示。表1-1-4  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具体内容要点①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法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权威的基管理。 ②早期组织管理中多依靠个人的权威,以传础统的权威和“神授”的超凡权威为基本的控制手段。马克斯•韦伯指出,组织管理过程中依赖的基本权威将由个人转向“法理”,以理性的、正式规定的制度规范为权威中心来实施管理①在劳动分工基础上,规定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明确规范而制度化。 ②按照不同职位权力的大小,确定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形成有序的等级系统,以制度形式巩固下来。 ③明确规定职位特性以及该职位对人应有能力的要求,根据技术资格挑选组织成员。 ④管理人员根据官僚制的法律制度赋予的权力而处于拥有权力的地位,原则特征上所有人都服从制度规定,不是服从于某个人。 ⑤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每个管理人员只负责特定的工作,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的权力;权力要受到严格的限制,服从有关章程和制度的规定。 ⑥管理者的职务是他的职业,他有固定报酬,有按才干晋升的机会,应忠于职守而不是忠于某个人①个人与权力相分离。官僚制摆脱了传统组织的随机、易变、主观、偏见的影响,具有比传统组织优越得多的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②体现了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在典型的官僚制中,官僚制的它给管理过程的每项工作确定了全面的、明确的职优越性权和责任,从而使组织运转和个人行为尽可能少地依赖个人。 ③适合工业革命以来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工业化以来大型企业组织规模大,分工细,层次多,需要高度统一,有准确、连续、稳定的秩序来保证

古典管理时期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为管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泰罗率先在管理研究中采用近代科学方法,开辟管理研究中采用科学方法之先河。

法约尔明确管理是企业一种基本活动,其过程或职能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为研究管理过程打下坚实基础。

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提出最适合于企业组织发展需要的组织类型和基本管理精神,成为各类大型组织的“理想模型”。第二节 近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原理

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1886~1961,美国)开创的组织管理理论研究,揭示了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经西蒙、马奇、赛尔特等人进一步发展,形成管理学领域的组织管理流派,对当代管理学体系产生重要影响,被誉为近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是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巴纳德在管理理论上的主要思想如表1-1-5所示。表1-1-5  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原理具体内容要点组织论①巴纳德理论总的特征是组织论的管理理论,即以组织为基的础分析和说明管理的职能和过程。 ②理论结构:个体假设→管协作行为和协作系统理论→组织理论→管理理论。 ③比起管理理的过程和职能来,更侧重于说明管理的基础和管理的原理理论正式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有意组识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正式 组织织包含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与信息沟通三个基本要素非正式组个人相互接触中无意识地带织非正式组织有体系化、类型化特征的多种心理因素的体系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互为条件、互为制约、互为促进,关系组织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统一组织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必须实现三个方面的平衡: ①组织内部个人和整体之间的平衡。其关键在于组织成员为组织所作组贡献与从组织获得的各种诱因之间的比较。 ②组织与环境之织间的平衡。其关键在于组织目标的选择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两平种过程。 ③组织动态平衡,即在内外各种因素变化前提下,衡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组织平衡是组织与管理之间的联结环节管理①最根本的职能:协调,实现组织三方面的平衡。 ②三方面人的基本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从组织成员员那里获得必要的努力;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 ③此外,管理的人员还需要有领会组织的整体及其有关的整个形势,把握管职理过程的艺术能

二、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George Ehon Mayo,1880~1949,美国)与罗特利斯伯格通过霍桑试验,提出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开辟了行为科学研究的道路。具体内容如表1-1-6所示。表1-1-6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具体内容要点1924年开始,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在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最初的目的是根据科学管理原理,探讨工作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从1927年起,梅霍桑试验奥和罗特利斯伯格参加到该项试验中,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工人劳动过程的影响。1933年他们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总结霍桑试验研究工作工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和物质收入的“经济人”,他工人是社们还有心理上和社会方面的感情需要,是“社会会人人”,有诸如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需要。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工人作为社会人的需要由非正式的接触和感情纽带联结在一起,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很企业中存多时候与管理者的正式规定相冲突,影响劳动生产在非正式率。管理者要善于利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不能只组织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既要有科学管理、理性分析能力,也要通晓人性,重视人际关系协调①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理论通常被称作人际关系学说,1949年起,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改称为行为科学,20世纪60年代以后,更多地使用组织行为学一行为科学词。 ②行为科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对个人需要、行为的研究,团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激励方式研究和领导行为研究等大的方面

三、古典与近代管理理论小结(见表1-1-7)表1-1-7 古典管理理论和近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代表理论称号理论要点人提高劳动生产率;标准化;刺激性工资报酬制科学管理理科学管理泰勒度;精神革命;职能工长论之父制;例外原则六种经营活动:生产、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及管理过程法约一般管理理管理活动 五大管理职能:学派理论尔论计划、组织、指挥、协创始人调、控制法理大于神授 官僚制、科马克行政组织理组织理论层制、理想的行政组织斯·韦论之父伯组织论的管理论;正式组近代管理巴纳一般组织管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平理论的奠德理理论衡;管理人员的职能基人霍桑试验、工人是社会人际关系学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梅奥说织、行为科学第三节 当代管理理论

经历了20世纪30~40年代的发展时期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领域中出现百花齐放,百家纷呈局面。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Harord Koontz)将之概括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管理理论中的主要流派(见表1-1-8)表1-1-8  管理理论中的主要流派具体内容要点①管理过程流派一直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管理过程实务。其开山鼻祖为法约尔,当代最著名的代表人流派物是孔茨。 ②当代管理过程流派对管理职能的概括:计划职能、组织职能、人员配备职能、领导职能(含激励)、控制职能管理科学流派指管理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和数量方管理科学法解决问题的主张,侧重分析和说明管理中科学、流派理性的成分和可数量化的侧面①组织管理流派指通过揭示组织形成、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探讨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的流派,主组织管理要致力于组织过程的研究。 ②相对于管理过程流派,流派组织管理流派更多地关心管理人员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其奠基人是巴纳德,西蒙关于决策问题的研究对该流派和管理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①行为科学流派是指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侧重研究个体需求、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激励、行为科学领导方式的流派。 ②继梅奥的开创性研究之后,比流派较著名的研究成果有: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利克特的“领导方式”理论等以大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经验管理视案例分析的流派。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鲁流派克、戴尔等按照孔茨的划分,还有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学其他学说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主张等

二、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见表1-1-9)表1-1-9  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具体内容要点①对企业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并倡导企业文化理论的是美国的管企业文化理学者。 ②目前,企业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理论科,已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①20世纪70年代末期,西蒙在其《管理决策新科学》一书中探讨了信息技术对管理过程的影响,提出很信息技术多有价值的观点。 ②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对管理的突飞猛进,正在和将进一步改变人类社会生活。企影响业的工作、生产过程,企业组织结构,管理者的工作,企业间关系,都将发生重要变化。相应地,管理技术和管理过程也将发生重大变化第四节 管理历史演进的规律和线索

一、管理思想发展与历史发展(见表1-1-10)表1-1-10  管理思想发展与历史发展具体内容要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大的阶段性变化的马克思主最终力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发端于技术变义关于历化,然后是劳动生产方式改变,再后是人与人之间史发展的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生变思想化后,才是结构制度层面的变化,最后是意识形态、文化层面的变化①工业革命在技术层次引起变革。 ②在一个单一企业单位内部生产组织管理过程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管理历史后,开始进入制度层面的问题。同时,企业与外部发展的粗环境相关问题逐步成为关注的对象。 ③涉及意识形略线索态、文化层次的问题,即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经济管理、经济运作逻辑与古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如何融合、整合的问题

二、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线索(见表1-1-11)表1-1-11  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线索具体内容要点①广义上,整个管理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不断强化科学化、和重视的,是科学化、理性化。 ②狭义上,由泰罗理性化线科学管理理论发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运筹学索的应用,再到当代的信息技术应用,是科学管理发展的主要线索从梅奥把人当作“社会人”,巴纳德把人当作“独立的个体”开始,研究人的需要和行为,尊重人、重人道主义视人的发展成为管理研究当中的一个主题。此后,线索行为科学及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对管理过程中如何尊重人、如何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提出了很多探索性的理论和切实可行的方法从法约尔直到孔茨,对管理过程、管理职能的探索管理过程和研究始终不懈,构成管理发展过程中一条显著的线索轨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操作过程的倾向,有史以实证分析来就存在。当代盛行的案例分析、案例研究,就是线索这一传统的具体表现

三、管理涉及的层次和方面(见表1-1-12)表1-1-12  管理涉及的层次和方面具体内容要点按照现有社会科学分类,管理学涉及社会、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①社会是指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方面;②技术是指与组织的业务活动有关的技术要素;③经济是管理涉及指节约、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产出意义上的经的方面济;④政治是社会关系的延伸,表现为势力集团之间关系;⑤文化是指意识、观念方面的问题。人类社会生活的若干基本方面,都在管理过程中有所反映①管理分化为不同的层次,即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 ②基层管理主要面对具体操作,面对技术问题,考虑效率高低。高层管理对外面向环管理涉及境,对内统管整体,主要解决决策问题、制度选择的层次问题,与政治、文化方面的关系较为密切。中层管理是中间过渡层次,承上启下,更多地与经济层面有关

第二章 组织管理原理

第一节 个体层次的基础知识

一、个体假设(见表1-2-1)表1-2-1  个体假设具体内容要点①管理学是关于人类集体化协作行为的协调的科学。如何看个待个体,以一种什么样的个体假设前提作为决定管理方针、体运用管理手段的基础,从基本的方面制约着管理的方式和效假果。 ②对人自身的认识或假设是管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设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③由独立的个体行为到集体化协作行为的的过程,是组织管理的基础。管理学原理首先要回答独立的意个体通过一种什么样的纽带或机理结合为团体。由个体到整义体的环节,是组织管理理论最基本的环节①经济人,是指以完全追求私人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②这种假设认经济人假设为,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且为此可以不择手段①社会人,是指以追求满足社会需要为主要目的而进行传经济活动的主体。 ②这种假统设认为,个人不是单纯地追社会人假设的求金钱收入的,他们还追求看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法感、归属感等方面的心理欲望和社会需要①管理人,是遵循令人满意准则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②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理性管理人假设是有限的,人们不可能作出最优的决策,而只是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出相对令人满意的决策上述各种假设,都只强调个体的某一个侧面。现实中的个体,实际上是上述各方面的综合,即“复杂人”。但如果把个体当作一种多因素的复杂人对等,组织管理问题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从组织管理角度出发,明确选择个体的有关特征为依据,是一种较为适当的选择必①基本问题:管理学研究人的什么;人的需求结构如何;支须配人的行为的力量有哪些;人的理性能力有无限度,限度何回在等。 ②巴纳德关于个体是由物的、生物的、社会的三方面答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个体的看法,包含了对个体认识的基的本规定性。从本质上说,人是独立的个体,但作为社会性的几存在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性制约。 ③因此,管理学研究人的个行为和学习,研究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心理力量,对人的理性基能力给出判断和假设,研究社会性的交往和学习过程。行本为、需求、理性能力、学习过程,构成管理学中个体层次的问基本环节题

二、行为与学习(见表1-2-2)表1-2-2  行为与学习具体内容要点①行为和学习,是组织生活中个体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②行为关系到现阶段的企业状态,学习则更作用多地对将来的企业发展起影响作用。通过现时的行为,可以促进成员的学习,学习的结果又会提高未来的行为能力,二者是相互促进的①方向。解决“干什么”和“为什么要干”的问个体行为题,取决于选择和决策。 ②强度。解决通常所谓工的两个基作积极性的问题,取决于个人的心理力量和个人的本点努力程度制约个人主要有个人抱有的目的、个人的知识、思维方式和的决策和个人的情感。其中,目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主要与努力程度决策相关,情感则主要与努力程度相关的因素个体层次①对于行为而言,决策是决定因素,目标、知识和的基本要思维方式是进一步的制约因素。 ②对于学习而言,素心理力量是决定因素,情感是进一步的制约因素

三、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包括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学习主要是一种个人性质的活动,作为主体和基础的是个人的学习过程。有关学习过程的内容,如表1-2-3所示。表1-2-3  学习过程具体内容要点个人在组①个人的学习过程是在行为过程中的学习,即在于实践中学。织适当的工作安排可以促进个体层次的学习。 ②学习的模仿中性质。个体的学习往往最初是一种模仿过程。 ③个体学习学有稳定化、定型化的倾向习的特点两类①在重大环境变化前提下,因循既定方式的、渐进的、累积学的、连续的学习。 ②当组织面临变革时,与组织变革相伴习随的、非连续性的、飞跃的、革新性的学习。 这两类学的习,不仅机制、过程不同,而且所需条件和促进的方式有所区不同别组织层次的学习,是组织作为个人组成含义的集团的学习,是集团的知识、情报的积累和认识的变化提高①个人的知识储备,即在组织成员头脑组中保有的知识。 ②属于组织的或大家共织知识构成享或一部分人享有的知识,如组织的规层章、组织结构表、组织文化、共有的观次念和行为准则等的①个人层次的学习过程。 ②组织层次上学知识获得的过程。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习a.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共有的知识。 衡量学习过程b.借助于信息沟通过程和决策过程,使个别的、零散的知识加工综合成为系统的知识。其中,信息沟通过程中由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是一个重要途径组织中学习的主体和基础是个人。与组织发展联系起来分析,组织学习问题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在连续性的学习和变革性的学习之间找到平衡的问题

四、心理能量(见表1-2-4)表1-2-4  心理能量具体内容要点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或心理力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的含义主体性,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心理力量组织中每一个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能量,其中有一部分表现为组织努力工作的协作意愿。由这个显企业组织在的部分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就是企业组织整体整体能量的能量。企业整体能量是经过调节和作用综合而成的含义的整体力量,其形成的过程取决于下述几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如图1-2-1所示。①情况A:管理体系给予个人的影响,个人潜在心理能量的表面化。在该情况下,管理中激励系统和领导工作作用于个人,使得个人潜在能量在较高程度上成为组织可利用的力量。 ②情况B:管理体系给予个人的影响,个人能量围绕组织目标和任务的有效化。在该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分工协调安排、计划和控制过程以及有效的领导活动,使个人的努力形成企业尽可能地围绕组织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发挥作用。个整体能量人力量成为组织一个有效组成部分。 ③情况C:企的因素业中个人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作用,个人潜在心理能量的表面化。指由于受周围其他人的工作精神感染,或者由于相互比较、竞争的作用,导致个人焕发出更大的能量为组织工作。 ④情况D:企业中个人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作用,个人能量围绕组织目标和任务的有效化。在该情况下,在个人相互之间的接触、影响、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默契、配合、理解和沟通,客观上对个人行为起到调节作用图1-2-1中,A和B两种情况下的能量,可以还原为个人的能量。但C和D两种情况下所形成的力量,不能还原为个人的能量,而是组织整体产生的新的力协调和调量,是由于集团这个“场”的作用所形成的能量。节的过程集团作为“场”的作用,是依靠管理的体系和过程和机制形成的。这种协调和调节的过程和机制主要包括:①个人与组织及组织价值观的一体化过程;②相互影响的机制;③集团的活力从经营管理角度讲,问题归结为如何处理好对个人行为的维持和心理能量的激发之间的关系,即一方面要创造维持调动个人能量的集团环境,实施各种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在必要的阶段,当原有的问题归结体系、因素和方法逐步失去效果时,要创造新的因素、体系和方法,激发个人的心理能量。只有有效地把握好这两个方面的平衡,才能保证组织所需的心理能量源源不断

图1-2-1 组织整体力量的形成

五、学习与心理能量的相互作用

学习与心理能量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有较强的相关性。在一定范围内,心理能量的提高有促进学习过程的作用,但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反而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另外,不同类型的学习行为,对心理能量的要求也不同。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学习行为,对心理能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组织中学习与心理能量相互之间的作用主要有两条轨迹,如表1-2-5所示。表1-2-5  组织中学习与心理能量的相互作用具体内容要点①轨迹:首先,以一定的心理能量为基础导致学习行为;学习的成果是知识和情报的积累、认识的深化或能力的提高,结果是事业成功;由于学习最终学习—情导致的事业成功,其结果影响到下一阶段个体的心报蓄集—理能量。 ②能量的改变会导致循环产生两种情况: 成功—能a.成功激发了个人的能量,能量进一步提高,这是量改变理想的情况; b.成功之后,个人的干劲减小,松弛下来,能量反而不如从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外来的刺激,学习行为会受到严重影响。 ③这是侧重于个体层次的一种轨迹①作为集团的学习过程,第二条轨迹除了第一种情况中的知识情报蓄积作用外,立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考察,它具有知识情报共有,形成共同的心理学习—情状态、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的作用,能在人与人之报共有—间产生信赖感、相互一体感。 ②这种共有的作用起相互激励到激励其中每一个个体的作用,给个人以一种有力—集团能量、有自信、有保障的感觉,从而强化了与他人合量作和相互协调的愿望,增强了组织的一体感。其结果是集团整体力量的提高 ③第二条轨迹则侧重于集团的作用过程第二节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一、正式组织(见表1-2-6)表1-2-6  正式组织具体内容要点①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 ②正式组织概念包含的基本点为: a.构成正式组织内容的,是人的行为。它不是体现个体人格的行为,而是以组织人格为特征的行为。 b.个人所提供的行为或力的相互作用,概念是正式组织的本质特征。它是包含各种对立、利害关系在内的相互作用的行为体系。 c.正式组织是个人行为在方法、时间、质和量等各方面都经过有意识的调整而体系化的系统。正式组织行为可能大于、小于或异于个体行为的累计,是具有一定结构、统一目标、特定功能的行为系统①协作意愿。协作意愿是个体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个人在组织中的协作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放弃完全人格性行为的自由,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个体行为的非个体化。个人协作意愿总体上的组织结果是个人努力的凝聚。 ②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组织要求个人提供的行为必须是有方向性的行为,否则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行要素为。任何正式组织都有共同目标,不管这种目标是明文规定的还是隐含着的。 ③信息沟通。信息沟通是指所有能够起到传递信息作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口头的、文字的方式和上下级之间的指挥、命令、汇报、请示过程,是组织成员理解共同目标、相互沟通、协同工作的条件,是组织的基础。组织机构和制度框架是信息沟通的正规渠道和规则

二、非正式组织(见表1-2-7)表1-2-7  非正式组织具体内容要点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无意识地体系化、类型化了含义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①无明确结构、形态,可辨识性差。非正式组织没有明确的组织名称、结构,没有清楚的上下级单位,初步接触很难辨认。 ②非正式组织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非正式组织是以个人的心理特征为基础形成的,是自发形成的,个人之间协调程度高。 ③非正式组织侧重于人们相互接触的心理因特征素、非理性因素。正式组织侧重于人们社会关系的理性、意识、行为等方面,而非正式组织中起作用的,更多的是非理性的、无意识的、心理的因素。 ④非正式组织中通行的是通过感觉、情感、个性特征等因素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品格往往是导向因素①非正式组织创造正式组织产生的条件。人与人之间非正式接触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基础、习惯、行为方式,有助于正式组织确定的沟通和理解顺利实现,为正式组织正常运转创造条件。 ②非正式组织赋予正式组织以活力。离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仅是理性的、机械性的行为系统。有了人们相互之间非正式的接触、感情交流、认同、刺激,才赋予正式组织以血肉、活力和创造性,这种非正式的、无意识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客观上会影响到正式组非正式组织的运转。 ③促进信息沟通。组织中不可能事无巨织对正式细都通过正式的信息沟通来传递,事实上非正式组组织的作织承担了相当可观的信息沟通量。此外,非正式接用触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沟通过程。 ④有助于维持正式组织的内聚力。非正式组织给个人提供了某种感情交流、心理认同、相互理解等方面的心理满足,甚至影响个人的价值偏好,因而有助于强化个人的协作意愿,维持正式组织的内聚力,培养个人对组织的忠诚。 ⑤维护个人完整人格。正式组织强调个人的社会化,强调共同目标对个人的非人格性支配,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格偏离。非正式的接触有助于维护个体自尊心、自主选择和人格整体感,弥补正式组织的缺陷①正式组织为非正式组织形成创造条件。正式组织一旦形成,为成员聚集在一起发生关系创造了基本正式组织条件。共同的场所、活动,一定的组织层次、结对非正式构,既为相互接触创造了条件,也提供了接触和交组织的作往的限度。 ②正式组织为非正式组织长期存在和发用展创造条件。有了正式组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才具有持续、反复特征,非正式组织的生长发育才有条件

三、组织的正式侧面与非正式侧面(见表1-2-8)表1-2-8  组织的正式侧面与非正式侧面具体内容要点组织是正①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组织的两个方面,互为式组织与条件,共存于一个组织当中。 ②只有在两者统一基非正式组础上,才能理解组织的本质。 ③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织的统一组织的一体化程度反映组织实际状况①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理论把组织管理过程中科学化、理性化的部分和难以科学化的、非理性的部组织是正分区别开来,为具体区别把握不同管理问题提供了式侧面与手段和方法。 ②组织的正式侧面和非正式侧面的思非正式侧想揭示了组织管理中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找到了问面的统一题的核心所在,为理解和把握现实的组织管理过程提供了有力武器第三节 组织平衡

组织平衡是有关组织生存、发展的原理,可以从组织内部平衡、组织与环境的平衡、组织动态平衡三方面考察。如表1-2-9所示。表1-2-9  组织平衡具体内容要点指由单独个体行为到集体化协作行为的环节,个体与组织整体之间的平衡。它是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即组织提含义供给个人的可用来满足个人需求、影响个人动机的诱因必须等于或大于个人对组织的贡献组织个人的需求、动机是制约组内织内部平衡的关键因素。个部人的需求结构不同,同样的平激励因素会在不同人身上产衡生不同的效果。对同一激励因素不存在相同评价标准,个人的需求、动机及其标准评价标准具有个别性质。仅依靠满足个体的需求一种途径无法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必须设法改变个人的动机,借助说服教育、强制等作用于个人动机的手段即经济有效地综合运用提供诱因的方法和采取说服教育、强制的方法。提供诱因满足个体需求的方法有局限诱因的分配过程性:①资源有限;②效果有限。说服教育方法和强制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改变个体的动机,具有重要意义①组织的效率是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它直接关系到组织是否能够生产、创造出足以满足个体需求的诱因资组织的 效率源。 ②企业管理实践中,组织内部平衡往往通过组织结构设计、人员配置、制度化管理、激励、领导、企业文化教化等多种职能活动实现目标是组织与环境的联结点。正确合理的组织目标是组织与环境取得平衡的先决组织目标与环境状况的适应条件。目标的形成、确定过性程,就是组织在各种制约因素间探索分析,确定关键性因素或战略性因素,作出决组策的过程织①即组织效率,是组织运用与一切资源实施、实现目标及环战略安排的效果,其主要取境决于:a.各种组织要素的协的调性;b.协作过程中各主要平方面之间的协调性;c.组织衡目标实现程度内部平衡状况。 ②现实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的平衡更多地与企业战略决策,计划、控制过程,生产作业管理,市场营销,资金筹措和运用等方面的职能管理相关①组织动态平衡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原因在于: a.当组织内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平衡即被打破,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建立新的平衡。 b.组织本身存在打破平衡的力量。组织中客观上存在的差异、矛盾、冲突本身,就是平衡的一种破坏性力量。同时,组织的发展,也会打破原有组的平衡。 ②实现组织动态平衡,最关键的是处理稳定和变革织的矛盾。它是稳定化、程序化与灵活性与环境敏感性之间的动矛盾,也是是动态平衡、发展过程管理中最困难的一个方态面。 ③动态平衡的实现需要有系统和权变观念。要用全面平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企业组织发展中的问衡题。 ④有效地实现组织内部平衡、组织与环境的平衡、组织动态平衡,才能维持组织正常的生存,才谈得上组织发展。组织平衡构成组织管理的基础。管理的必要性来自于组织生存发展的需要,来自于实现组织平衡的要求。另一方面,组织平衡也是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第四节 管理概念与管理职能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管理概念建立在组织理论基础之上,管理的必要性来自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管理概念的基本点如表1-2-10所示。表1-2-10  管理概念的基本点具体内容要点①组织作为一个行为的系统,其内部的行为包括两大类型。一类是主要从事各种具体操作活动的操作管理是组行为,一类是不从事具体业务操作,专门对各种操织的特殊作行为起协调作用的一般性协调行为,即管理行器官为。 ②管理行为是一种分解和综合、协调其他行为的一般职能,是组织的特殊器官,离开组织或协作行为,不存在管理集体协作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矛盾和不平衡。矛盾、管理的实对立、不平衡是组织管理面对的基本事实。管理的质是协调实质在于围绕共同目标,解决矛盾、协调力量,形成一致管理协调管理这种协调是有意识、有目的协调,是以组织目是有意识标为协调出发点、依据和标准的有目的的协调行为的协调管理是维持集体协管理行为包括目标战略决策、调整、转化、实现过作延续发程行为,是一种维持组织生存发展的行为展的行为

二、管理的职能

依据组织三要素理论和组织平衡理论,管理的主要职能如表1-2-11所示。表1-2-11  管理的职能要点具体内容组织目标指设定组织目标,使之转化为具体协作活动,实现的设定和组织与环境动态平衡的过程,表现为企业战略管转化理、计划与控制活动等项职能确立和维基本内容包括:确定和调整组织结构,配备和控制持信息沟管理人员,利用非正式沟通通系统指确保必要的、构成组织实体的个人的活动,其中确保必要包括劝诱个人参加组织协作和增强组织成员协作意的活动愿两部分内容,具体管理过程中与组织结构设计、人员配备、制度规范、激励等职能相联系领导过程则更多地与领导职能、企业文化联系在一领导起

当代管理职能学派继承法约尔开创的管理职能、管理过程思想,吸收管理学发展的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管理职能的内容,以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五大职能概括管理的职能和过程,在管理领域有比较广泛的影响。

本考试指南中以“计划与控制、组织、制度规范、人员配备、激励、领导”来反映管理的职能和过程。

第三章 企业和企业制度

第一节 什么是企业

企业是在一定财产关系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的经济行为主体,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独立经济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的特征和多面性如表1-3-1所示。表1-3-1  企业的特征和多面性具体内容要点企业属于经济生活范畴,是现代经济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企业的特征包括: ①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而且是独立的经济组织。 ②财产支配关系,是企业特征根本特征之一。 ③企业的目的是获得并不断增加盈利。自负盈亏是企业重要的特征。 ④企业的职能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适销商品和优质服务①经济性质是企业之所以成为企业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 ②企业具有多面性。由于企业生存环境的千差万别,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性质。在典型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内在统一性质,企业与其生存环境具有统一性。 ③在非典型市场经多面性济文化类型的国家,企业则更多地带有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色彩,从而在企业性质方面具有与典型企业不同的特点。这种差别,首先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的差异造成的,是由于文化类型的不同造成的;其次,它与工业化的程度,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相关第二节 产权及其功能

一、所有权(见表1-3-2)表1-3-2  所有权具体内容要点指对主体拥有财富这一特定事实给予社会性的认可含义和保护①所有权依照严格的法定方式取得。 ②所有权具有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四项权能,所有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使其中任何一项权能。 ③所有权具有排他性,在法律限定的范围之内排除他人对所有基本点权行使过程的干预。 ④所有权可部分地转让给他人,但处分权只能由所有者行使。 ⑤所有者在自己的所有权遭到侵害时,可以诉诸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所有制是所有权的法律形态。产权是所有权的经济所有制与用语,它强调的是谁行使各种实质性的所有权。产产权权关注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实质意义上的财产关系

二、产权及其功能(见表1-3-3)表1-3-3  产权及其功能具体内容要点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确定某种经济含义品的使用的权利,它强调由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①产权一般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 ②产权的基本内容包括行为主体对资源的使用权、转让权以及收入的享用权。产权的权能是否完整,可以从所有者对该权能所具有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来衡量,如果所有者对他所拥有的权利有排他的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和自由的转让权,他所拥有的产功能权就是完整的。如果这些方面的权能受到限制或禁止,就称为产权的残缺。 ③产权结构不同,效率也不同。确定和保护产权,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一种产权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看它能否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有效的激励。 产权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是明确规定产权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以及不同产权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①私有产权,是把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了一个特定的人。可以把这些权利同其他附着了类似权利的物品相交换,也可以通过契约将这些权利转让给其他人,对这些权利的使用不应受到限制。 ②共有产权,意味着共同体内每一成员类型都有权分享共同体拥有的权利,他排除了共同体外的成员和国家对共同体内的任何成员行使这些权利的干扰。 ③国有产权。在理论上指这些权利由国家拥有,国家按照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①在共有产权下,共同体内的每一成员都有权平均分享共同体所拥有的权利,共同体成员在最大化地追求个人价值时,由此所产生的成本就有可能有部分让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来承担。而且一个共同体成员也无法排斥其他人来分享他努力的果实。所有成员要达成一个最优行动的谈判成本也可能非常之高,共有产权条件下会产生很多内耗、争执,财产关系不明确,从效率角度衡量不理想。 ②国有产权条件下,权利由国家选择的代理人即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行使。作为权利的使用者,由于管理者对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最后成果的分配都不具有充分的产权类型权能,就使管理者对经济成就和其他成员的监督的的对比激励降低,而国家要对这些管理者进行充分监察的费用又极其高昂,再加上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机构往往为了追求其政治利益而可能偏离利润最大化动机。在选择管理者时也具有从政治利益而非经济利益考虑的倾向,因而国有产权条件下,也会导致财产权利难以发挥作用,从效率角度衡量也不理想。 ③在私有产权下,所有者在做出一项行动选择时,必须考虑未来的收益和成本倾向,并选择认为能使权利价值最大化的方式来做出使用资源的安排;而且获得收益所产生的成本也只能由个人来承担,因为财产关系明确,无处推脱,从而产生了更有效利第三节 企业形态

一、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是指个人企业和在个人企业基础上形成的合伙公司、两合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形态。具体内容如表1-3-4所示。表1-3-4  私营企业具体内容要点含个人企业是个人独资设立、个人所有、经营的企业,是企义业最原始的形态个①个人企业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投资者拥有全部经营人特权,并承担全部经营责任。 ②经营利润归投资者所有,企点企业收入成为其个人收入的组成部分。 ③企业一旦发生业亏损,由其个人财产抵补,并对债务关系承担无限责任优①优点:独立决策;自主经营;经营成本低;便于管缺理。 ②缺点:资本有限;资金筹集困难点含合伙公司是个人企业直接结合而成的形态,是最原始的公义司形态合伙公①合伙公司是一种应用范围有限的形式。 ②各所有者共司特同对结合而成的公司财产负责。 ③出资者要承担无限连点带责任。 ④决策要取得所有出资者同意,需要其他因素起协调作用,规模也有限含由一个以上无限责任股东和一个以上有限责任股东共同出义资组成的公司两合①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均为公司自有资本的出资公者,有权分享利润,也需承担风险。其中,无限责任所有司特者握有控制权。 ②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应负无限连点带清偿责任,有限责任股东仅以出资额对公司债务负责。 ③公司中有限责任部分的资本不分成等额股份①优点:既可以通过无限责任股东的存在保护债权人,取得外界信任,又可以通过有限责任股东吸引大量资金。 优②缺点: a.随着经营扩大,两合公司存在着无限责任所缺有者难以承担法定责任的问题。 b.出资不能自由转让的点特点,使优秀人才参与经营管理变得十分困难。 c.无限责任股东的死亡,通常会导致退股或公司终止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含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负责义任的企业法人有限责①公司不公开订购股份,不公开发行股票,不允许股份上任市交易。 ②股东凭公司出具的书面股份证书,享有公司公基权益。股东有权直接参与公司经营管理。 ③公司股份不司本能自由转让。如需转让,公司设立股东会的,由股东会讨特论通过;公司不设立股东会的,由董事会讨论通过。股东会不同意转让的或全体股东未一致同意转让的,应由其他征股东购买该出资;同意转让的,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对转让出资有优先购买权。 ④公司账目不向社会公开

二、股份有限公司(见表1-3-5)表1-3-5  股份有限公司具体内容要点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含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义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二人以上二百人以下为发起人,要其中须有过半数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股份有限公司求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实收股本总额,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五百万元①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特征,是通过资本证券化形成的资本集中。 ②资资本证券本证券化的前提是资本细分化。股票作为一种化有价证券,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动。 ③股票上特市或资本证券化是股份有限公司区别于其他类征型公司的最本质的特征有限责任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制限责任,与个人财产无关①即股东委托董事会负责资产的使用和收益,所有者不负责资产的经营管理,由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及其管理人员专门从事经营管理。 ②股份有限公司设有权力机构(股东大会)、常所有权与务决策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和经营管理执行机构(行政)。公司的日常行政和业务活动权分离由董事会聘任的总经理全面负责,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董事由股东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向股东会负责。股东拥有选举或罢免董事的权力,并以此自身利益股份有限公司实行财务公开原则,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财务报表应依公司账目法经会计师事务所查核签证,在一定时间内公公开告。这可以使所有的股东和债权人了解公司详尽的财务和经营状况,然后可以做出相应的选择,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权益

第四章 决 策

第一节 管理就是决策

一、管理职能与决策

组织就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管理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管理行为,都有一个可分解的决策过程。如表1-4-1所示。表1-4-1 管理职能与其中的决策问题职决策问题职决策问题能能组织的长远目标是什么 什如何对待缺乏积极性的雇么战略能够最好地实现这员 哪一种领导方式最有效 计领些目标 组织的短期目标应调整工资将如何影响工人划导该是什么 每个目标的困难的生产力 何时是激发冲突程度有多大的最好时机直接向我报告的下属有多组织中的哪些活动需要控少人 组织的集权程度应该制 如何控制这些活动 业绩组控有多大 职务应如何设计 组偏差达到什么程度才算严织制织应何时改组重 组织应建立何种管理信息系统

二、“决策人”的管理模式

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强调决策的重要性,并把“决策人”作为一种独立的管理模式。西蒙和马奇在《组织》一书中按照关于人的假设对管理理论作了分类,如表1-4-2所示。表1-4-2  “决策人”的管理模式具体内容要点把组织成员看作是进行一定作业的生产工具——机“机械人”械。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命令、进行作业,在解决模式问题时并不发生什么作用认为组织成员不是机械而是人,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动机人”要求、动机和目的而劳动的。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模式目的而进行合作的动机是劳动生长率最重要的决定因素①组织成员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选择手段的决策者。 ②把追求组织决策的合理性作为主要课题。由于信息和知识的不完备性、对未来预测的困难性以及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替代方案,因此,在有限合理性的基础上,追求满意化而不是最优化决策的“决策人”模式才是更现实的合理模式。 ③“决策人”模式是把下述的决策方面的心理学因素作“决策人”为其行动的基础的: a.学习。人能够根据过去的模式经验,采取试验的方法,通过知识的传递和理论的推断,对特定的选择将产生的结果作出估计。 b.记忆。把为解决一个问题而收集的信息以及从这些信息得出的结论储存起来,以便在发生同类问题时用来作出新的决策。 c.习惯。它是帮助符合目的的行动方式持续下去的重要途径,具有“从有意识地进行选择的范围内排除情况反复”的作用第二节 决策的过程和准则

狭义来说,决策是在几种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广义来说,决策还包括在作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决策就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在掌握的有限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案,从中选出合理方案的过程。决策的过程和准则,如表1-4-3所示。表1-4-3  决策的过程和准则具体内容要点①搜集情报阶段。搜集组织所处环境中有关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情报并加以分析,同时对组织内部的有关情报也要搜集并加以分析,以便为拟订和选择计划提供依四据。 ②拟订计划阶段。以组织所需解决的问题为目标,个依据第一阶段所搜集到的信息,拟订出各种可能的备选方决阶案。 ③选定方案阶段。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策段预测,从各个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 ④对已选定的方案的进行评价。 决策过程还可以细分为更具体的识别问题、过确定决策标准、为标准分配权重、拟定方案、分析方案、程选择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价效果等八个阶段决策实际上是一个“决策—实施—再决策—再实施”连决续不断的循环过程,贯穿于全部管理活动的始终,贯穿于策管理的各种职能之中不要实现“绝对的理性”,即最优化准则,要有三个前提: 决是①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及其未来的后果要“无所不策最知”。 ②决策者要有无限的估算能力。 ③决策者的脑中的优对各种可能的后果有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 由准化于决策者没有求得“最优化”的才智和条件,而只能满足则准于“令人满意的”这一准则则令①现实意义:作决策的时候不能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人况,而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特定情况。 ②对工商企业来满说,这种“令人满意的”准则就是“适当的市场份额”、意“适度的利润”、“公平的价格”等 ③组织的主要职能之一的就是“弥补个人的有限制的理性”,从而作出“令人满意准的”决策,这是一个组织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则要及时有效地作出正确的决策,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决①整体协同原则。管理系统本质上是开放系统,它的各要策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处在环境中,被外部环境的所包围。它总是自身相互作用,系统本身会产生协同。 原②目标原则。决策都必须确认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 则③权变原则。决策是动态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决策也要随时作出调整第三节 决策的技术

一、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

决策者进行决策思考的出发点是正确判断问题的性质,即判断是属于例行问题还是例外问题。如表1-4-4所示。表1-4-4  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例行问题例外问题要点指重复出现的例行公指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不含事,如定货、材料出入完全清楚、结构上不甚分明的问义等题发生经常反复偶然发生特点结构有一定的结构结构上不甚分明特点解一般有先例可循,有政缺乏信息资料,无先例可循,无决策和规则可依,按例行固定模式,最终解决问题可能需途程序处理要创新径

二、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见表1-4-5)表1-4-5  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