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用药与配餐:精华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20:36:10

点击下载

作者:何泽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糖尿病用药与配餐:精华版

糖尿病用药与配餐:精华版试读: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群中期望寿命的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患病率快速提高。目前,全世界约有糖尿病患者1.5亿,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为4000万,而且还有扩大化和年轻化的倾向。糖尿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继心脑血管病、癌症之后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320万患者因糖尿病死亡,平均每6分钟就有6人。目前糖尿病尚不能根治,所有治疗方法都是对症治疗,一旦患病,往往伴随终生。但是糖尿病是可以防治的疾病,而又不是靠简单吃药所能解决的。糖尿病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合理用药和糖尿病的血糖监测。然而,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糖尿病人往往做不到综合防治,以至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饮食治疗是各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而药物治疗是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协助和参与体内代谢过程,是力争达到正常人健康水平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仅仅依靠医师来治疗疾病是绝对不够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水平,自我保健意识,战胜疾病的毅力和信心都在治疗和控制糖尿病中起着医院不可替代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本人就是自己的医师和营养师。

本书出版后得到了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广泛认可。2年来,在糖尿病防治领域无论中医、西医均不断有新的治疗方案、指南的出现。在糖尿病临床药物治疗方面,相继又有国产或进口药物在临床应用,被广大患者接受。一些营养学方面的新观点、新概念逐渐被广大医患所接受,并应用到临床中来。这些无疑给患者带来了更加广泛的选择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困惑。有鉴于此,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改正了第一版的个别错误,删除并重新编写了个别章节。增加了患者比较关注的部分内容。如增加了1型与2型糖尿病如何鉴别;糖尿病治疗的目的;降糖药对糖尿病人营养状况有哪些影响;胰岛素抵抗为主2型糖尿病用药;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2型糖尿病用药;糖尿病足用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用药;如何配餐能减轻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什么是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和“血糖负荷”,二者对指导糖尿病配餐有何作用等内容。尽可能使广大糖尿病患者及时了解糖尿病用药与配餐的相关最新实用知识,使糖尿病患者用药更加安全、合理,配餐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给糖尿病患者提供具体和直观的帮助,实际指导个人的饮食和用药,将糖尿病用药与配餐常识有效运用到生活当中,解决实际问题,使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朋友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的医师和营养师,使自己和家人、朋友受益,这是我们的希望和目的,为此,我们编写了此书。本书的内容包括:①

糖尿病可治可防

。②糖尿病的用药常识;糖尿病的合理用药;糖尿病及其特殊类型推荐用药;常见糖尿病并发症推荐用药。③糖尿病的配餐常识;糖尿病患者的合理配餐;特殊类型糖尿病推荐配餐;常见糖尿病并发症推荐配餐。④糖尿病特殊类型及并发症食疗食谱。

本书涉及到有关糖尿病用药与配餐的中西医、中西药、营养、食疗、厨技等内容,信息量大,内容新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贴近生活、贴近病友,实用性强。本书还可供基层临床医生、保健人员、营养食疗爱好者参考。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一些书刊、资料,并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何泽2008年6月糖尿病可治可防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的第三大杀手。患了糖尿病只要能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控制饮食,积极防治并发症,许多病人是完全可以达到或接近正常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的。

什么是糖尿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的第三大杀手。目前,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1.5亿,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为4000万,而且还有扩大化和年轻化的倾向。糖尿病是一组以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增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血脂代谢异常。通常我们通过血糖检测的方法来诊断糖尿病。当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mmol/L(126mg/dL)或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时,可被诊断为糖尿病。这时典型患者会感觉喝水比以前增多,饭量增大,小便次数增多,尿量增大,而体重减轻,即我们所说的“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一般按病因分类可以分四型,即:

1.1型糖尿病 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分为自身免疫性和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者以青少年多见,发病较急,症状明显,有酮症酸中毒倾向;成人者则发病较缓,症状隐匿,多在感染或其他应急情况下迅速恶化,发展为严重高血糖,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特发性者是在某些人种(如美国黑人和南亚印度人)所见的特殊类型,需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 可从显著的胰岛素抵抗伴相对胰岛素不足,到显著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占据本病群体之大多数(95%),此型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尤其40岁以后起病,多数发病缓慢,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患者因慢性并发症、伴发病或仅于健康检查时发现。当诊断糖尿病时,常发现已存在血管并发症,尤其为心、脑、肾等并发症。在应激情况下如感染等诱因,也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多数患者不需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但在疾病某些阶段可能需要胰岛素控制代谢紊乱。本型常有家族史,但遗传因素参与的方式及性质复杂。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是指病因准确或者大体准确的糖尿病,或是可明确定义糖尿病的部分综合征的总称。这一类别按病因及发病机制分为8种亚型数十种疾病,包括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感染;不常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可能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等。

4.妊娠期糖尿病(GDM) 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或明显的糖尿病,均可认为是GDM。这不包括妊娠前已知的糖尿病患者。大部分GDM妇女分娩后血糖恢复正常,但仍有些妇女在产后5~10年有发生糖尿病的高度危险性。

血糖升高一定是糖尿病吗

我们通过血糖升高来诊断糖尿病,但血糖升高却不一定是糖尿病,这需要排除一些继发因素引起的血糖升高。需要详细询问病史,注意起病经过的特殊性,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配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一般不难鉴别。诊断原发性糖尿病应除外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内分泌疾病 如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可分别因生长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对抗胰岛素而引起继发性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胰岛α细胞瘤分泌过多的胰升血糖素,动员肝糖原,促进肝糖原异生而使血糖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过多促使肝糖原分解增加,加速全身代谢和消耗热量,肠道对糖类吸收加速引起暂时性高血糖,加重胰岛负担而诱发糖尿病。

2.急性感染 急性感染应激状态时,胰岛素对抗激素(如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加,可使糖耐量减低,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

3.药物因素 一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阿司匹林、三环类抗抑郁药等也可抑制胰岛素释放或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影响糖耐量引起血糖升高。长期服用大量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类固醇糖尿病。

4.肝脏疾病 弥漫性肝病患者,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能力减弱,肝糖原贮存减少,进食后1/2~1小时血糖可高于正常,出现糖尿,但空腹血糖偏低,餐后2~3小时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如何鉴别

近20年来,随着糖尿病的病因、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突破性进展,对糖尿病的分型有了新的认识。于1997年经美国糖尿病协会报告公布,提出了更新糖尿病分型和诊断标准的建议,并与1998年和1999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认可。那么在糖尿病各型中最常见的1型和2型糖尿病该如何区别一直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所关注的问题。

1.新分型与以往分型的区别 最新分型和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取消了“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和“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这两个名称。这两个名称经常使用不当,易引起患者的误解。因为它是基于治疗的需要,而不是根据病因学性质特性来分型。现在采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和2用阿拉伯数字)来命名常见的糖尿病类型。

2.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鉴别要点 血糖水平本身对糖尿病分型并无意义,临床需从多方面综合分析,鉴别诊断。(1)发病特点1型起病突然,2型起病多缓慢。(2)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空腹和餐后血浆胰岛素、C肽水平1型无或极低,2型可正常、升高、或降低。(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型经常发生,2型少见。(4)发病年龄1型患者大多在30岁以下,少数可在任何年龄。2型大多数为中老年人。(5)体重1型多数为非肥胖,2型肥胖或非肥胖。(6)糖尿病家族史1型为10%~15%,2型为30%。(7)自身抗体测定1型大多为阳性,2型阴性。(8)药物治疗1型诊断明确即应胰岛素替代治疗,2型可采取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

此外,在部分成年起病和发展缓慢的1型糖尿病,早期分型较困难,可参考治疗反应及免疫标记物定型。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中出现2型糖尿病是一个新动向,提示2型糖尿病起病年龄已提早20~30年。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在发达国家已被列为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这种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糖尿病患者如果平时不注意必要的检查和正确的治疗,一旦发生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或者不可逆转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那就悔之晚矣。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因对糖尿病无知,而付出沉重的代价。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急性损害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昏迷及乳酸性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在胰岛素应用之前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胰岛素问世后其病死率大大降低,目前仅占糖尿病人病死率的1%。

2.慢性损害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增高,可引起全身多系统的代谢障碍,导致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变,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易被忽视,若任其发展,晚期可出现严重的心、脑、肾、眼、神经等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与糖尿病患者息息相关。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已引起全世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糖尿病是如何发生的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明了。在不同类型糖尿病之间,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各异,存在着异质性,一直是世界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一致认为糖尿病是一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

1.遗传因素 早在60余年前,国际医学界就发现糖尿病人的亲属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1型糖尿病更为显著。应明确的是通过基因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

2.环境因素 对于具有糖尿病易感性遗传基础的人,环境因素对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毒感染 与糖尿病发生有关的病毒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及脑炎、心肌炎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导致胰岛细胞破坏。尚须有遗传易感性的基础及病毒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才可发病。(2)中心性肥胖 又称腹型肥胖或内脏型肥胖,由于胰岛素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或是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内反应的缺陷,体内产生胰岛素抵抗而出现高血糖。多数由于长期的摄入过多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体力活动不足,都市化程度高,体内脂肪储存增加所致。(3)子宫内环境 子宫内营养环境不良可致胎儿体重不足,而低体重儿在成年后肥胖则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性大增,进而发生糖尿病。(4)化学毒物 四氧嘧啶、链脲菌素及作为灭鼠药使用的吡甲硝苯脲等可直接损害胰岛β细胞而发生糖尿病,但大多数病人的病因则并非这些毒物。(5)“节约基因型”学说 人类在进化、生存斗争中,逐渐形成“节约基因”,使人在食物不足的环境下,节约能量,以适应恶劣环境。当食物充足时,此基因使人肥胖,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成为诱发糖尿病的潜在因素之一。

另外,长期的过度紧张、感染应激及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类固醇类口服避孕药等均可增加胰岛素需要量,加重胰岛β细胞负荷,也是糖尿病发生的环境因素之一。

如何及早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它的一些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对于糖尿病提倡以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要想能早期发现糖尿病是否存在,应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注意。

1.警惕糖尿病常见的早期信号 虽然轻症糖尿病常无症状,完全依靠化验诊断,但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对糖尿病有一定的认识,认真体会早期自觉症状,定期检查身体,还是能及早发现糖尿病的蛛丝马迹的。如出现以下情况您应该引起注意。(1)口干 口干是最快且最易发现的自觉症状。(2)乏力 身体容易疲倦,做事无法像往日那样精力旺盛。(3)饥饿感 常感饥饿,往往刚进食完不久,就又饿了,特别是午餐前饥饿感明显。(4)体重发生变化 对于特别肥胖或消瘦者及体重减轻而找不到原因,特别是原来肥胖,近来体重减轻者应警惕糖尿病的发生。(5)视力障碍 视力迅速下降,甚至眼前出现细丝飘移,或突然失明。在出现这种眼疾时应想到查血糖,以排除糖尿病。(6)反应性低血糖 午饭前和晚饭前,表现为乏力、多汗、颤抖及饥饿感,进食后方可缓解。(7)四肢感觉异常 下肢剧烈疼痛;或脚底麻木,虽经刺激,也没有痛觉;或脚犹如穿草鞋般的难过;或夜间小腿抽筋。(8)阳痿 服用助阳药无效。(9)顽固性便秘或腹泻。(10)易感染 如生疖肿,即便是冬季也常发生;反复尿路、胆道及肺部等感染,且不易治愈;下肢肢端紫暗、肿痛、溃烂;妇女外阴瘙痒而非滴虫感染。(11)牙齿疾病 牙齿可见动摇、稀疏、脱落。(12)月经异常 女性患者有时月经不规则,或闭经。(13)不良产科史 反复流产、小产、早产、巨大儿(4.5千克以上)、难产、妊娠中毒症、羊水过多、胎死宫内。

2.应定期检查糖尿病高危人群空腹及餐后血糖 发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以下7种:年龄>45岁者;一级亲属有糖尿病;肥胖者;高血压者;血脂异常者;有分娩巨大婴儿(体重大于4.5千克)史者;曾经是糖耐量减低或空腹血糖受损者。上述人群应定期检查空腹及餐后血糖。

3.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精神压力大,体力活动减少等,难免内分泌代谢失调,应定期检查身体,及早发现糖尿病。

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得了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许多病人是完全可以达到或接近正常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的。

1.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应采取正确的治疗 应保持平静的心态,到正规医院专科积极寻求真正有经验的糖尿病医生,求得及时治疗。这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定期监测血糖。作为综合治疗,以上各项措施缺一不可。饮食治疗是各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运动治疗辅助饮食治疗,提高整体健康水平;药物治疗在饮食和运动治疗基础上协助和参与体内代谢过程,力争达到正常人糖代谢水平;糖尿病教育和血糖监测是以上治疗能否正确实施的保障。

2.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体重下降和体型重塑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肥胖本身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因素,超重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两个主要的可逆转的危险因素。对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有效控制体重是治疗的第一步。通过调整并制订合理的饮食结构,控制总能量摄入量,合理分配各种营养素比,增加运动,改变以往的不良生活方式,强化体力活动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确定合适的运动量并长期坚持。通常可以降低糖尿病病人患并发症的危险。

3.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决心,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 根据目前医疗水平,只能做到有效控制,而达不到根治目的。自己应该增强与糖尿病作长期斗争的决心,稳定情绪,增强自信心,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就可以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治疗的目的

限于目前的医疗水平,糖尿病还是一种不可根治的慢性疾病,因此糖尿病需要终生的治疗。只有明确了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1.严格控制血糖、血脂及各项代谢异常,力争接近正常人水平。

2.通过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代谢紊乱,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减低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的风险。

3.满足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4.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正常生长发育,身心健康。

5.维持成年糖尿病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

6.保证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7.确保育龄期糖尿病妇女正常妊娠和分娩。

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改变生活方式和环境可以预防糖尿病。对糖尿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把糖尿病的危害降到最低是糖尿病防治的主要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纳入社区水平的糖尿病防治网络,实现三级预防的目标。一级预防

也称初级预防,最为重要,是在发展为临床诊断为糖尿病之前所做的一切活动。目的是避免糖尿病的发病。主要措施是:

1.改变人群中与2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因素,如过度营养、肥胖、久坐的生活方式和缺少体力活动等。

2.加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预防和监护。

通过以上努力,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二级预防

是指早期发现无症状的糖尿病人和糖耐量受损(IGT)个体,以阻断糖耐量受损者进展为糖尿病,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目的是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糖尿病。主要措施是:

1.通过健康查体及早发现糖尿病。

2.对尚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的筛查。

3.对IGT人群进行运动、饮食治疗,并定期复查血糖、追踪观察。

通过以上努力,争取及早发现糖尿病并有效地治疗。三级预防

包括预防或推迟急慢性并发症发展的每一项活动。目的是防止或推迟并发症的发生,已经伴有或合并糖尿病并发症的病人防止致残或早亡。包括3个连续的阶段:防止并发症的出现;防止并发症发展到临床可见的器官或组织病变;防止由于器官或组织衰竭导致的残废。主要措施是:

1.对已确诊的糖尿病人通过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血糖监测等综合治疗方法使血糖长期稳定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纠正代谢紊乱。

2.减少有害因素如吸烟、饮酒,纠正高血压、高血脂及血液高凝状态。

通过以上努力防止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的用药常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病情复杂,可因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需长期甚至终生用药,多数患者需要联合用药。在用药过程中,要与医生经常联系、咨询,以便早期发现不良反应,了解如何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

糖尿病患者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病情复杂,可因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需长期甚至终生用药,多数患者需要联合用药。用药时间越长,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就越多。“是药三分毒”,无论中药西药,进入人体后都要经过肝脏解毒,肾脏排泄,许多降糖药物对机体重要器官如肝脏、肾脏、心脏等都有一定的损害。另外,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由于疾病的性质、程度、和伴随疾病及自身的生理变化等不同而不同。因此,患者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药物,接受系统、正规、科学、规范、综合的个体化治疗。

用药的目的在于防治疾病,然而现实却是很多糖尿病病人用药不对症,剂量不合适,服用不及时,在药物治疗上存在盲目性等不科学现象。这些都可能造成用药安全问题。正确的做法是患者应先到医院看病,因为准确的诊断是安全用药的前提。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医师会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和药物反应的不同,反复权衡利弊,从众多的药物中筛选出不良反应少、毒性小、效果好的药物。在用药过程中,更要与医生经常联系、咨询,以便早期发现不良反应,了解如何最大限度减小不良反应。

如何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

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是复杂的问题,更应该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建议患者结合自己的病情,认真听取糖尿病专科医生的意见来执行降糖的用药方案。

1.根据糖尿病的类型选择用药 1型糖尿病发现就应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治疗时应根据病人情况的不同来制订不同的方案。对于糖尿病初期,当饮食、运动2~4周以上空腹血糖仍≥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则应开始口服药物治疗,严重高血糖的新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及早给予胰岛素治疗,特殊类型糖尿病的治疗基本同1型或2型糖尿病的治疗,同时要治疗基础疾病,祛除诱因;妊娠期糖尿病应避免使用造成胎儿畸形之磺脲类降糖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使用胰岛素治疗。

2.根据胰岛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程度选择用药 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糖尿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的病人应采用胰岛素替代疗法,胰岛素抵抗程度严重的病人应采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或加用双胍类药物。

3.根据血糖变化程度选择用药 病人在不同时间血糖的控制状况不同,应根据血糖变化程度选择用药。如餐后血糖高可适当加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由于感染等应激因素致使血糖明显上升应加服其他药物或直接改为胰岛素补充替代疗法。

4.根据是否具有急慢性并发症选择用药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病人通常直接进入胰岛素治疗阶段。对于慢性并发症应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方法,并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如糖尿病并发肾病,如果饮食运动不能控制好血糖,一般采用胰岛素治疗,病情轻者也可先采用一些对肾功能无损害或损害小的药物如糖适平或诺和龙。

5.根据经济承受力选择用药 糖尿病是一个终身性疾病,它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次用药不可能根治,而且有些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价格较贵,特别是一些新药、进口药,因此用药时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在保证人体正常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控制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造成的危害,是医生和多数糖尿病患者的共识。但一些糖尿病患者却认为自己不难受了,口也不渴了,尿也不多了……糖尿病就好了。是不是糖尿病的症状改善了,糖尿病就好了呢?这种认为症状改善就不用控制血糖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当然症状的改善可以反映糖尿病治疗的效果,但同时也必须观测血糖的情况,血糖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无数临床和实验研究均已证明,严格的血糖和代谢控制可以减少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近期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在于可消除高血糖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不发生酮症酸的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维持正常的机体生长发育。远期控制血糖重要性在于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如心、脑、肾、眼、神经等并发症,维持较好的健康状况。

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体重、血脂控制要求

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求血糖达标,而且要求血糖在一天任意时间都尽可能达标,还要求血压、血脂、体重等方面都达到要求。因为这些方面都可加重糖尿病和增加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力争做到精细降糖,2安全、全面达标。体重指数为体重(kg)与身高(m)的比值。下面表格为国际糖尿病联盟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所制定的控制目标。

降糖药的作用机制

口服降糖药

1.磺脲类 选择性作用于胰岛β细胞,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减少肝糖输出发挥降糖作用。临床常用的磺脲类药物有第一代的D-860;第二代的优降糖、达美康、美吡哒、克糖利和糖适平等;第三代的格列美脲。

2.双胍类 改善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抑制肝脏糖原异生,增加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常用双胍类降糖药包括:苯乙双胍(降糖灵)、二甲双胍(不同厂家生成的二甲双胍有不同的名称,如降糖片、美迪康、迪化糖锭、格华止等)。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是一类新型降糖药物,竞争性和可逆性地抑制肠系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延缓和减少肠道对淀粉和果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常用制剂有拜唐苹(阿卡波糖)和倍欣(伏格列波糖)。

4.噻唑烷二酮类 是一种新型的改善胰岛素抵抗类药物。主要机制为增加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临床常用的制剂有:罗格列酮(文迪雅)、吡格列酮(艾汀)等。

5.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又称餐时胰岛素分泌剂,是一种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新型降糖药。起效快、清除也快。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储存的胰岛素分泌。常用药有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主要作用在肝脏、肌肉及脂肪组织,控制着糖、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贮存。临床所用的胰岛素分为动物胰岛素(普通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等)和人胰岛素(诺和灵、优泌林等),主要作用机制为:

1.对糖代谢的作用 加速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降低、促进糖原的合成与贮存、抑制糖原分解,抑制甘油、乳酸和氨基酸转变为糖原,减少糖原的异生。

2.对脂肪代谢的作用 能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生成。

3.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 能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内,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其分解。

4.与葡萄糖同用时 可促使钾离子从细胞外液进入组织细胞内。可促进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及三磷腺苷的合成。

降糖药物治疗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

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就目前医疗水平而言,糖尿病是一种可治疗但不可治愈的疾病。这就需要用物理的方法或药物治疗来维持血糖长时期在一个良好的范围内。有些患者总害怕自己得了糖尿病之后对药物或胰岛素产生依赖性,起病之初还能遵医嘱口服药物治疗,一旦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内就以为自己痊愈而自行将药物停掉,停药后患者饮食不控制,又没有药物作用,血糖很容易又反跳回到起病之初的水平,甚至高于原有水平,相继糖尿病症状又会出现。有的患者糖尿病症状不明显,但几年之后手足麻木,视力下降,心肾功能都有所下降,这些都是不能坚持长期用药,血糖控制不好引起的并发症,当出现这些并发症时再想起用药,已经错过了良好的治疗时机,即使给予正确、系统的治疗,也不能完全阻止疾病的进展。其生活质量必将大打折扣,预后不良。此外,对于那些有家族史的患者更要坚持治疗,因为其体内存在易感基因,生活稍不规律或治疗不及时,不坚持治疗,就有发病或病情加重的可能。所以,降糖治疗切莫大意,忽视不得,患者要做好长期治疗,甚至是终生治疗的心理准备,要与糖尿病进行一场持久战。

如何选择既经济又有效的降糖药

对于经济条件差者,在选择降糖药的同时既要考虑到疗效的问题,还要考虑到经济问题。目前,价格便宜、疗效肯定的降糖药主要为磺脲类的代表优降糖、双胍类的代表二甲双胍(国产)及猪胰岛素。

1.优降糖 口服后30分钟起效,2~6小时血浆浓度达到高峰,作用可持续10~16小时,故一般每日服药1~2次。此药降低空腹血糖的效果比降低餐后血糖明显,其降糖作用强,故一般用于中重度特别是胰岛素分泌减低的2型糖尿病病人,对轻度特别是老年病人不做首选。对肝肾功能不良者禁用。

2.二甲双胍(国产) 作用弱于苯乙双胍,但其不良反应小,安全,仅约20%的人有轻度胃肠反应,一般无需停药,且不引起低血糖。由于本药具有不增加胰岛素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特点,又比较安全,尤适用于肥胖糖尿病患者,因而被各国广泛应用。但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老年人应视其肝肾功能情况慎用。

3.混合胰岛素 病情重,血糖高、经济条件差,需胰岛素治疗者可配合混合胰岛素即普通胰岛素(RI)与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或RI与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混合。临床常用的混合液比例为RI:PZI=2:1或3:1或4:1。具体配制方法要注意先抽RI,后抽PZI。

需要了解的降糖新药及进口药

对于那些经济条件优越,对生活质量要求高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适当采用新药、进口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磺脲类

1.亚莫利(格列美脲) 第三代磺脲类降糖药,疗效稳定,作用缓和,耐受性好。用于节食、体育锻炼及减肥均不能满意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

用量一般视血糖水平而定,应使用获得血糖满意控制的最小剂量。起始剂量为1~2mg每天1次,早餐时或第一次主餐时给药。

2.瑞易宁(格列吡嗪控释片) 是通过刺激胰岛释放胰岛素,产生快速降低血糖作用。另一个重要作用机制是胰外效应: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肝糖生成。适用于充分饮食控制的基础上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及相关症状,推荐剂量起始为5mg/次·日,根据血糖控制来调整剂量,不可将药物掰开或嚼碎后服用。

3.达美康缓释片(格列奇特缓释片) 为亲水基质型新型磺脲类制剂,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降糖疗效持续24小时,对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能有效控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适用于单用饮食、运动治疗和减轻体重不足以控制血糖的成人2型糖尿病。首次剂量建议每日30mg,于早餐时服用。最大用量不超过每日120mg。即每日服1次,30~120mg。达美康80 mg/片相当于达美康缓释片30mg/片。替代时,须提供血糖监测。

●双胍类

1.格华止、迪化糖锭(盐酸二甲双胍) 可通过多种机制调节血糖。有效用量应根据病情、血糖、尿糖的化验结果来定。一般情况常用剂量500mg/次,每日3次或850mg/次,每日2次,一般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饭中或饭后吞服,每天剂量不得超过2g。

2.卜可(二甲双胍缓释片) 利用亲水性骨架缓释技术,提供平稳持久的药物有效浓度,从而减少服药次数、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等。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还能有减轻体重的作用;对某些磺脲类疗效差的患者可奏效;可与磺脲类或胰岛素合用以改善血糖控制。一般情况下,常用剂量是:初用剂量为0.5g/次,1日1次,晚饭时与食物同服。在病情不能得到控制时可根据病情逐渐加量,以0.5g/周的方式增加,但每日不能超过最大剂量2.0g。若2.0g/次,1日1次,对血糖的控制仍不满意,可考虑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1.0g/次,1日2次。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拜唐苹(阿卡波糖) 是一类较新型降糖药物,对餐后血糖控制好。用餐前或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饭一起嚼服使用,起始剂量50mg/次,每日3次,以后逐渐增至100mg/次,每日3次,个别可增至200mg,每日3次。

2.倍欣(伏格列波糖) 为新型α-糖苷酶抑制剂,降低餐后高血糖,用量小、肠道不良反应小为其特点。每日0.6mg。分3次随餐同时服用。

3.奥恬苹(米格列醇) 是较阿卡波糖更新的制剂,能有效降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餐后高血糖。临床效果同阿卡波糖。口服,治疗剂量为50~100mg,每日3次,餐中服。

●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类

1.艾汀(盐酸吡格列酮) 通过提高外周和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而控制血糖水平,每日1次,服药与进餐无关。单药治疗,初始剂量15mg(1片)或30mg/次·日,可加量至45mg/次·日。

2.文迪雅(马来酸罗格列酮) 维戈洛(盐酸罗格列酮)、太罗(罗格列酮钠)罗格列酮是一组盐的总称,包括马来酸罗格列酮、盐酸罗格列酮、罗格列酮钠等,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有效的控制血糖。具有保护胰岛β细胞、减轻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起始剂量4mg/日,每日1次,经治12周后若空腹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加量至8mg/日。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1.诺和龙(瑞格列奈) 通过刺激胰岛释放胰岛素,使餐后血糖水平快速降低,起始剂量为1mg/次,最大推荐剂量单次4mg,进餐时服用。

2.唐力(那格列奈) 为餐时血糖调节剂,其作用依赖于β细胞的功能。常用剂量为餐前120mg,每日3次,可单独用也可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

●胰岛素类似物

1.优泌乐(Lispro胰岛素,美国)及诺和锐(Aspart胰岛素,丹麦) 是一种经修饰的生物合成快速作用人胰岛素类似物。与常规人胰岛素相比可进餐前即刻注射,无需等待,也可用做餐后注射,在餐后可模拟正常内源性胰岛素的作用。

2.来得时(甘精胰岛素,法国)长秀霖(重组苷精胰岛素,中国) 是一种长效人胰岛素的类似物,每天注射1次就能维持24小时。与其他的中长效胰岛素相比,具有良好的控制血糖作用,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具有低血糖特别是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的特点。

3.诺和锐30(30%可溶性门冬胰岛素和70%精蛋白结合的结晶门冬胰岛素,丹麦) 是一种预混速效型人胰岛素类似物。将快速吸收的胰岛素与长效作用成分结合在一起,和人胰岛素30R相比,诺和锐30具有更好的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更好的改善餐后血糖控制,更少的严重和夜间低血糖。餐前立即注射,无需等待,更加灵活方便。

4.优泌乐25(25%赖脯胰岛素和75%鱼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美国) 能满足患者对餐时和基础胰岛素的需求,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案。与人胰岛素70/30比较餐后血糖控制更佳,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更低,使用更方便、更灵活。

如何选择糖尿病治疗的中药单方

单方治疗糖尿病为中医药重要特色之一。其用法简单,药专力宏。用之得当可收到较佳效果,深受患者推崇。如从中医药性药理分类下列药物均可作单方使用,可供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参考使用。根据中药药性分类

1.益气健脾剂 人参、白术、苍术、内金、黄芪可作为单方使用。

2.养阴生津剂 麦冬、天冬、玉竹、黄精、枸杞子、女贞子可作为单方使用。

3.清热泻火剂 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栀子、夏枯草可作为单方使用。

4.活血化瘀剂 川芎、丹参、红花、桃仁、泽兰、牛膝、水蛭、三七可作为单方使用。根据中药药理分类

1.降血糖 人参、黄芪、黄精、山药、枸杞子、地黄、茯苓、仙灵脾、山萸肉、当归可作为单方使用。

2.降尿糖剂 山药、山萸肉、金樱子、桑螵蛸、芡实可作为单方使用。

3.调节血脂 鸡内金、泽泻、槐米、大黄可作为单方使用。

4.调节血黏 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赤勺可作为单方使用。

5.改善循环 土虫、泽泻、三七、血竭可作为单方使用。

如何选择糖尿病治疗的中药复方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不在于降低血糖,而在于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采用综合措施解除患者临床症状,防治多种慢性并发症,延长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中医认为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在选择中药方剂治疗糖尿病时,应围绕阴虚、燥热的主要证候进行辨证施治,同时应定期到医院就诊,根据其变化,逐步摸索出一些适合于自己病情的方药。糖尿病常见辨证分型论治如下:

1.津伤燥热

症状 烦渴引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消谷善饥,身体渐瘦,大便秘结,皮肤干燥。舌质红而干,苔薄黄或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 清热生津。

方药 白虎加人参汤合玉液汤。(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甘草、大米、人参。玉液汤:生山药、生黄芪、知母、生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

2.阴精亏虚

症状 尿频量多,浊如脂膏,口干欲饮,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遗精,失眠盗汗。舌质红,舌体瘦而干,苔少或薄白。脉细或细数。

治法 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方药 六味地黄丸(山茱萸、熟地黄、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3.气阴两虚

症状 口渴欲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神疲乏力;或口干而不欲饮,手足心热,或腰酸膝软,或自汗盗汗。舌质红或淡红,苔白,脉沉细。

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4.阴阳两虚

症状 小便频数,混浊如脂膏,甚则饮一溲一,畏寒,四肢欠温,阳痿,面色黧黑,耳轮干枯。舌质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 温阳滋阴,补肾固摄。

方药 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5.瘀血阻滞

症状 口干尿多,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肢体麻木或刺痛,入夜尤甚,唇紫不华,舌质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紫暗怒张,苔薄白或少苔。脉弦或结代。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牛膝、枳壳、桔梗)

提高糖尿病患者免疫力的辅助用药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抵抗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抵抗力,可适时、适当地选择增加机体免疫力的中西药物。常见的有:

1.胸腺肽 作用于T细胞分化和成熟过程的不同阶段,提高各种淋巴因子的分泌及其活性,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症、乙型肝炎、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及提高抗衰老、抗肿瘤的免疫功能,肌注或静滴20mg/次,每1~3日1次。

2.干扰素 α-2a,α-2b,γ,前两者为重组DNA技术生产的高度纯化的干扰素,后者为基因重组而制成的冻干粉,有抗肿瘤、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前两者可200万~600万U,每周3次皮下注射,后者100万U每日1次肌注。

3.转移因子 是正常牛脾经提取制成的冻干粉剂,含有多肽,多核苷酸及多种氨基酸,能促使正常淋巴细胞转化成特异性的致敏淋巴细胞,激发细胞免疫功能。皮下注射每次1~3mg,每周1~2次。

4.丙种球蛋白 含健康人群血清所具有的各种抗体,因而有增强机体抵抗力以预防感染的作用。10mL/次,3周内肌注2次。

5.黄芪注射液 益气扶正中药,现已证实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黄芪能显著的增强单核吞噬C系统的吞噬功能。静脉滴注1次10~20mL,1次/日,用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稀释后滴注。

6.参麦注射液 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心病、粒细胞减少症。能提高肿瘤病人的免疫动能,与化疗药物合用时,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并能减少化疗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肌内注射:1次2~4mL,1日1次。静脉滴注1次20~100mL。

7.金水宝胶囊 补益肺肾,秘精益气。用于肺肾两虚,精气不足,久咳虚喘,神疲乏力,不寐健忘,腰膝痠软,月经不调,阳痿早泄;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肝硬化见上述症候者。1次3粒,1日3次,口服;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者,1次6粒,1日3次,口服。

有生津止渴作用的补益中药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常表现为口舌干燥、肠燥便秘,甚则烦渴引饮,现简介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常用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应用。

1.天花粉(瓜蒌根) 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用于阴虚津伤,消渴引饮等。

2.葛根 生津止渴,透热祛邪。用于脾胃实热、阳明热盛、消渴多饮、消谷善饥等。

3.西洋参 清肺养阴,益胃生津。用于肺阴不足以及气阴两虚之证,症见消渴多饮,热病后期邪热伤津日久不退,伤暑伤阴等。

4.乌梅 敛肺生津,安蛔涩肠。用于消渴烦热、暑热伤津、肺虚久咳等。

5.石斛 益胃生津,滋阴除热。多用于热病津伤、胃阴不足,消渴多饮、尿浊量多、舌绛少津等。

6.玉竹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阴液不足、口干消渴、多食善饥。

7.天冬 养阴清热,润燥生津。用于阴虚内热、消渴多饮、肠燥便秘以及尿浊量多。

8.麦冬 润心清肺,养胃生津。凡肺胃燥热伤津、烦渴及阴虚火旺等均可选用。

9.北沙参 润肺养胃,生津润燥。用于咽干口燥、消渴多饮、舌质红绛等。

10.桑椹 生津滋液,补肝益肾。用于肝肾两亏而见消渴、尿浊量多、便秘、目暗、耳鸣等。

11.太子参 润肺健脾,益气生津。用于体虚乏力、食少、心悸、口渴多饮、自汗等。

12.五味子 敛肺滋肾,生津涩精。适用于消渴多饮、多尿、遗精、盗汗等。

具有降糖作用的常用中药

1.地黄 生地、熟地均可抑制实验性高血糖,对高血糖者有降血糖作用。地黄的降糖成分为地黄素。

2.人参 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抵抗力。人参多糖是迄今为止在人参中发现的最有效的降血糖成分。适用于轻、中型糖尿病患者,但阴虚燥热者不宜服用。

3.黄芪 黄芪多糖给小鼠腹腔注射,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

4.桑叶 所含脱皮固酮对多种方法诱导的小鼠血糖升高均有降低作用,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原,但不改变正常动物血糖。

5.知母 对正常和高血糖模型动物均有降血糖作用,该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知母聚糖A、B、C、D,其中B的作用最强。

6.葛根 葛根中提取的黄酮能增加脑及冠状动脉血管流量,血管阻力降低,具有降压作用。葛根素可使四氧嘧啶性糖尿病鼠血糖明显下降,降糖作用持久。

7.黄连 小檗碱和黄连素煎剂可抑制糖原异生和促进糖酵解,故有降低血糖作用。实验表明黄连素的降糖机制是通过抑制糖原异生及促进糖酵解而产生降糖作用。

8.苍术 苍术苷对鼠、兔都有降低血糖作用,同时能降低肌糖原和肝糖原,抑制糖原生成。

9.桔梗 桔梗水和醇提取物均有降血糖作用,且能使降低的肝糖原得到恢复,在抑制血糖上升方面,醇提取物的作用较水提取物强。

10.山药 可显著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并可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及葡萄糖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

11.麦冬 口服麦冬水、醇提取物则使家兔血糖下降。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兔,有降血糖作用,并促使胰岛细胞恢复,肝糖原增加。

12.玉竹 甲醇提取物对肾上腺素所致高血糖小鼠的血糖值有明显降低作用,并有改善糖耐量功能的倾向。

13.玄参 具有降压、降低血糖作用,动物试验表明玄参流浸膏可使正常家兔的血糖下降。

14.黄精 对高血糖病理模型小鼠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黄精甲醇提取物对正常及链脲霉素诱发的血糖升高小鼠均有降糖作用,并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所引起血糖升高。

15.枸杞子 宁夏枸杞提取物可降低大鼠血糖,提高糖耐量。其降血糖作用可能与所含胍的衍生物有关。

16.地骨皮 药理研究具有明显的降压及降低血糖作用。给家兔灌服地骨皮煎剂,先使血糖短时间升高,然后持久降低,4~8小时后尚未恢复。

17.女贞子 本品对正常小鼠及由肾上腺素、四氧嘧啶、葡萄糖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有明显对抗作用。齐墩果酸是降糖活性物质。

18.山茱萸 山茱萸有明显的对抗肾上腺素性高血糖的作用,能升高肝糖原。从山茱萸乙醚提取物中分离制得的乌索酸可以明显地降低血糖和尿糖。

19.鬼箭羽 鬼箭羽煎剂中提得的草酸乙酸钠对糖尿病家兔有降血糖、尿糖及增加体重的作用,对正常麻醉犬静脉滴注能引起显著的血糖下降。

20.苦瓜 苦瓜粗提物具有较强的降低血糖作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表明苦瓜提取物与胰岛素有共同的抗原性和生物活性。苦瓜粗提物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

降糖中药的配伍禁忌

1.严格遵守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重视妊娠用药禁忌

禁用药: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

慎用药:如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等。

3.强调在辨证的基础上合理选药 避免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简单组合,堆砌降糖中药,背离中医理论的指导。如阳虚之体而投之以知母、黄柏之类确非所宜。必须强调辨证选药。

降糖中西药联合用药的原则

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的原则是:主次分明,优势互补。中西药联合治疗时必须以一类药物为主,或以中药,或以西药为主,主要治疗药物控制病情,辅助药物加强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充分发挥中西药的各自特点,扬长避短。中、西药物不合理应用会带来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服药期不要随意加服药物种类,能单用西药或中药治愈的疾病,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中、西药物结合,以减少不合理的中西药物配伍引起的不良反应。

糖尿病及并发症治疗中西药的配伍禁忌

降糖西药联合应用的原则

降糖药物的种类很多,目前认为,可以根据不同种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特点,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以达到降糖作用相加、不良反应相抵消防治并发症的效果,同时要兼顾费用-效果因素,尽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重视病情监测,并适时进行调整。应用的原则有:

1.联合用药时机的选择 单一药物在常用剂量时,如经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满意控制血糖,不应等到单一药物达到最大剂量无效时再考虑联合用药。

2.根据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联合用药 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可以联合应用,扬长避短,同时避免相同作用机制的同类药物联用。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都属于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属于一大类,因此,这两类药物不应当联合使用。除此之外的各类药物之间原则上允许联合使用。

3.根据药物的作用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联合应用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唐苹,餐时血糖调节剂诺和龙等在降低餐后血糖方面的疗效比较显著,因此,拜唐苹可联合诺和龙,适用于餐后血糖升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

4.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时联合用药 全面控制多重危险因素,降糖药物影响的不仅仅是血糖,还有血脂、血压、体重等多项指标。如拜唐苹不但可以降低血糖和血脂,而且能够预防高血压;达美康因同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在降糖治疗的同时,有利于防治糖尿病引起的血管并发症,二者可联合应用防治并发症。二甲双胍在降低糖尿病人血糖同时还可降低磺脲类引起的体重增加,可与上述药物配伍。

5.联合用药时需要考虑到药物服用时间和进餐的关系 很多降糖药的服用时间和进餐有关。磺脲类药物须在饭前半小时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在进食第一口饭时服药,双胍类降糖药在饭后半小时或进餐时服用。

常见降糖西药之间的联合应用

1.口服降糖药之间联合应用(1)磺脲类与双胍类合用 肥胖者首选双胍类药物,非肥胖者可选用磺脲类药物。当使用磺脲类药物失效时,加用双胍类药物可使1/2~1/3的患者在数年内的血糖控制尚满意,还可以减轻磺脲类引起的体重增加。但是应注意,磺脲类药物可导致肥胖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更高。(2)磺脲类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合用 当使用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满意或仅餐后血糖高时,加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餐时服用),可使餐后血糖下降,两者联用可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3)双胍类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合用 β比较适合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除了减轻体重以外,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应注意,这可能会使胃肠道不良反应出现的几率加大。(4)磺脲类与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类合用 可明显改善磺脲类药物失效患者的血糖控制,还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对有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使其胰岛素水平下降尤为明显。但在联合应用时,要注意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应减少磺脲类药物的剂量。(5)双胍类与噻唑烷二酮类合用 在使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其胰岛素敏感性亦有提高,可使糖化血红蛋白进一步降低。(6)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与双胍类药物的合用 促胰岛素分泌剂对就餐时间的血糖波动有更明显的降低作用,而双胍类药物则对空腹血糖水平作用更大。两者合用可明显降低血糖而对体重无影响,发生低血糖事件比磺脲类与双胍类药物合用少。

2.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 口服药加胰岛素的联合治疗在保持长期良好血糖控制、降低胰岛素剂量、改善体重和血脂方面显示出优势,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保存β细胞功能。特别是在口服药继发失效后,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同时仍保持了口服药的优势。(1)磺脲类与胰岛素 磺脲类在2型糖尿病病人开始应用时有效,一段时间后即使用足量,空腹血糖仍在10mmol/L以上,称为继发失效。这些继发失效病例如加用小量胰岛素治疗会使许多病人血糖在相当长时间内得到满意控制。尽管许多磺脲类药物都曾成功地与胰岛素联合使用,但目前只有格列美脲被美国FDA批准与胰岛素联合应用。(2)胰岛素与双胍类 双胍类药物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组织及肝脏的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联合用可改善血糖控制,使血糖控制趋于平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脂代谢;较少的体重增加和低血糖事件明显减少。在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波动较大时加用二甲双胍可使血糖控制趋于平稳。(3)拜唐苹与胰岛素 三餐前正规胰岛素剂量治疗,餐后血糖仍高者,加用拜唐苹后餐后血糖会明显降低,有时甚至需减少胰岛素用量。(4)噻唑烷二酮类与胰岛素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改善内源性和外源性胰岛素的作用。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中加用罗格列酮可节约胰岛素,不良反应有水肿、低血糖和充血性心衰。

3.胰岛素类似物与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 快速作用的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在餐后可模拟正常内源性胰岛素的作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来得时,可作为基础胰岛素有效控制24小时血糖波动。与口服药联合应用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的同时还减少低血糖的发作。用来得时代替预混胰岛素并与格列美脲联合应用,显示降低血糖的作用相似。

常见降糖西药与非降糖药的联合应用

在使用降糖药时,需注意忌用某些药物,否则会降低药效,甚至危及生命。另有一些药物,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会相互干扰,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反应。

长期使用降糖药应注意哪些问题

目前,糖尿病仍然是个终身性疾病,因此得了病要坚持终身治疗。为保持良好疗效,并安全用药,长期使用降糖药应注意:

1.注意血糖波动情况 避免由于口服药物剂量过大(尤其是磺脲类药物),饮食不配合,使用长效制剂或同时应用增强磺脲类降糖药作用的药物等所引起的药源性低血糖。避免降糖药剂量偏多,虽发生低血糖反应,但由于反调节激素的作用,使清晨血糖反跳性升高,表现为空腹高血糖,即苏木杰现象。避免降糖药剂量不足,药效维持不到清晨,清晨升血糖激素拮抗而使空腹血糖水平增高的黎明高血糖现象。

2.重视血糖监测 定期血糖监测,不要忽视餐后血糖、凌晨血糖和睡前血糖,争取全面达标。

3.注意肝肾功能情况 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病人一定要严格掌握药物剂量,了解其毒副作用,就诊时应把肝肾功能受损的病情告诉医生。以便医生根据情况减小药量、延长用药间歇期或者选用对肝肾影响较小的药物,必要时要定期做肝肾功能检查。

4.注意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长期服用某一降糖药时,可渐见无效,则须及时换用或加用另一种类制剂。老人、儿童、妊娠妇女、有某种慢性基础疾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酌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同时应定时、定量遵医嘱治疗。

5.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如有胃肠不适、皮肤过敏、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受损或低血糖反应时,应及时找医生处理,忌凭感觉、凭经验自行处理。

如何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口服降糖药用药量

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血糖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注意各种降糖药物的配伍对降糖作用的影响。如患者血糖过高且正在服用口服降糖药,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看目前服用的降糖药是否符合临床用药标准,若可以,则考虑加服其他类降糖药;若不可以,则考虑换药。

1.治疗初始阶段口服降糖药的调整(1)非肥胖2型糖尿病 单纯饮食治疗1个月,并配合运动锻炼后,空腹血糖仍大于10mmol/L,可开始给予磺脲类治疗。若空腹血糖小于10mmol/L,需药物治疗,初始剂量须小。空腹血糖大于10mmol/L,起量要适中,治疗1周仍不满意者应增加剂量;空腹血糖大于13.9mmol/L,选择剂量要增大。(2)肥胖型2型糖尿病 单纯饮食治疗1月后,若空腹血糖仍大于10mmol/L,可开始服双胍类药,经治2周空腹血糖仍大于10mmol/L,可加用磺脲类。

2.治疗过程中口服降糖药的调整 一般认为调整更换或联合应用口服降糖药的指标是:①空腹血糖小于10mmol/L;②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治疗中首先要求空腹血糖小于10mmol/L,达到这个目标后,就设法使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若一种口服药已达到大剂量,现在一般主张若药物达最大量一半时,血糖水平仍不能达到上述两个指标,即可两种口服药联合使用,但应注意药物起效有个时间过程,不可服药数天,血糖控制不满意就换药。若达到上述指标,要设法进一步调整药物、饮食及运动量,使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使用胰岛素并不可怕

1.胰岛素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胰岛素是由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合成,同时降低血糖,能够起到很多其他的有利作用。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患者维持生命和控制血糖所必需的药物。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不需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多数患者在糖尿病的晚期却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水平以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胰岛素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强有力武器。

2.胰岛素能够长期较好地控制血糖 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不仅仅是在急性代谢紊乱时短期有效的控制代谢紊乱,降低病死率,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长期较好地阻止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并发症的致死致残率。

3.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应尽早合理使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传统是首先使用口服降糖药来维持,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了控制血糖的作用,但这些药物尤其是磺脲类药物,是通过刺激残存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发挥作用的,数年后患者体内残存的胰岛β细胞最终完全衰竭,这时再使用胰岛素治疗将为时已晚。而如果早期使用胰岛素来治疗就减轻了胰岛β细胞的负担,使其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不会上瘾,不必有任何的思想负担。

另外,现在有许多新型胰岛素制剂、胰岛素类似物以及模拟生理需要准确释放胰岛素的给药系统,更降低了低血糖事件的发生,能让糖尿病患者从胰岛素治疗中更多获益。

需用胰岛素治疗的情况

1.1型糖尿病诊断一旦成立,就应须持续不断地坚持用胰岛素治疗 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甚至丧失,β细胞只能分泌少量甚至不分泌胰岛素,不足以“消化”葡萄糖,所以必须外源补充胰岛素。

2.2型糖尿病出现下列的情况应该使用胰岛素治疗(1)正规服用口服药物两种或两种以上达到最大剂量仍不能使血糖达到良好的控制目标。(2)急性并发症时,如因应激、感染、外伤、手术、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下,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非酮症昏迷者,宜暂用胰岛素治疗,直至应激反应消除,病情好转后可酌情停用。(3)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Ⅳ期以上、神经病变等;各种感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疖痈、结核等。(4)糖尿病人体重明显减轻,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宜采用胰岛素治疗。(5)糖尿病病人妊娠、哺乳或准备妊娠或妊娠糖尿病病人为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及防止妊娠并发症也宜采用胰岛素治疗。(6)并发其他严重肝肾疾病。

3.特殊性糖尿病须采用胰岛素治疗 如垂体性糖尿病、类固醇性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等均宜用胰岛素治疗。既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也有利于伴发疾病的治疗。

胰岛素的种类及特点

目前国内外约有各种胰岛素制剂40余种。现将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制剂种类及优缺点简述如下。按来源分类

1.动物胰岛素 是从动物的胰腺组织提取的胰岛素,纯化去掉其杂质及其他蛋白质成分而得到。动物胰岛素与人体自身生产的胰岛素在结构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如牛胰岛素分子结构有3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猪胰岛素分子中有1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目前国产胰岛素多属猪胰岛素。

优点:价格便宜,患者在经济上容易接受。

缺点:当动物胰岛素注射到人体内,人体会对它们产生免疫反应,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胰岛素作用下降。而这些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结合又是可逆的,会不定期、不定量地结合或解离,这样就会造成血中胰岛素的水平时高时低,进而造成高血糖、低血糖的反复发生。

2.人胰岛素 人胰岛素并不是从人体内提取的,而是借助先进的人工基因高科技生产技术合成的,其结构、功能与人胰岛素相同,主要的生产方法有:①半合成人工胰岛素,更合乎人体需要而减少抗体产生的机会。②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这是目前最常用的合成人胰岛素的方法。如进口诺和灵系列产品和优泌林系列产品,国产甘舒霖系列产品等皆为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优点:与动物胰岛素相比,人胰岛素注射后吸收稍快,作用时间略短。主要的优点是免疫原性显著下降,体内一般不产生针对胰岛素的抗体,生物活性有所提高。特别适用于因出现抗胰岛素抗体以致对胰岛素敏感性明显降低的患者,以及胰岛素过敏及脂肪萎缩的糖尿病患者。

缺点:价格相对较贵。按纯度分类

1.结晶胰岛素 早期的药用胰岛素是用牛或猪的胰脏制备,经低温冷藏后,用酒精提取的,杂质多,胰岛素含量约为70%。后来采用多次结晶方法来精制,提高了纯度,这就是60余年前开始广泛使用的“重结晶胰岛素”,又称正规胰岛素、普通胰岛素。

优点: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基础、最有效的药物,在治疗糖尿病急、重症时静脉应用可取得良好疗效。价格便宜,是经济条件差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首选药物。

缺点:含有较多的蛋白水解酶、胰岛素原等杂质。具有较高的致敏性与抗原性。使用后可引起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紫癜。长期使用则可出现皮肤红肿、发热、发痒、皮下硬结、脂肪萎缩以及血液中产生抗体,使抗药性增加,疗效降低,用量增大,现已趋于淘汰阶段。

2.纯化胰岛素 为降低药用胰岛素的免疫原性,20世纪70年代人们将结晶胰岛素进行层析,剔除部分杂质,使胰岛素的纯度达到98%。此时在色谱图上仅一单峰,故称单峰纯胰岛素,如我国徐州生化制药厂生产单峰胰岛素系列产品。将单峰胰岛素再经离子交换树脂处理而取得更纯的胰岛素称为单组分胰岛素,纯度在99%以上。

优点:纯化胰岛素比普通胰岛素有更多优点,含杂质极少,用药剂量减小,可比普通胰岛素减少20%~30%。纯化制剂皆为中性溶液,等渗、缓冲、生理适应性好,不仅减轻注射时的痛苦,而且减少了注射部位的过敏反应及脂肪萎缩。

缺点:仍不如人胰岛素。按作用时间长短分类

1.短效胰岛素 常用有进口优泌林R、诺和灵R、国产的猪胰岛素。可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后30分钟开始起效,可持续6~8小时。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餐后的高血糖。静脉注射可即刻起作用。

优点: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基础、最有效的药物,在治疗糖尿病急、重症时静脉应用可取得良好疗效。最初应用胰岛素者,便于摸索和调整剂量。消除餐后高血糖效果好。

缺点:单用短效胰岛素空腹血糖控制欠佳。

2.中效胰岛素 常用的有进口优泌林N、诺和灵N、国产万苏林(猪胰岛素),还包括各种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混悬液、NPH中性鱼精蛋白锌人胰岛素混悬液、胰岛素锌混悬液(猪、牛或人)。人NPH的作用时间短于动物NPH。

优点:适用于控制基础血糖水平、餐后血糖控制欠佳者。

缺点:作用慢,不适用治疗糖尿病急、重症。

3.长效胰岛素 包括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和特慢胰岛素锌悬液(Ultralente),仅能皮下注射。PZI系由胰岛素与过量的鱼精蛋白结合形成的胰岛素,并加入过量的锌使制剂稳定而制成的长效制剂。Ultralente国内应用较少,该制剂是由锌和胰岛素形成的难溶性结晶混悬于醋酸缓冲液中制成。

优点:可提供基础需要量的胰岛素以控制平日的血糖,也可与短效胰岛素联合应用。由于PZI中鱼精蛋白过剩,若加入短效胰岛素,约可吸附相当于PZI剂量50%以上的RI(正规胰岛素),并使之转变为长效胰岛素。

缺点:作用慢,不适用治疗糖尿病急、重症。按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长短分类

1.快速作用胰岛素类似物 是一种经修饰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类似物,目前有两种,即美国礼来公司生产的优泌乐(赖脯胰岛素)和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诺和锐(门冬胰岛素)。

优点:作用迅速,与常规人胰岛素相比:可进餐前即刻注射,也可用做餐后注射,其注射部位的吸收比较稳定,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变化较小。作用时间均不超过4小时,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危险性较低。

缺点:价格相对较高。

2.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 由安万特公司生产的第一个真正的长效基础胰岛素——来得时(甘精胰岛素)已在国内上市。来得时是一种人胰岛素的类似物,每天注射1次就能维持24小时。

优点:与其他的中长效胰岛素相比,具有良好的控制血糖作用,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具有低血糖特别是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的特点。

缺点:价格贵,不易被大多数患者接受。作用慢,不适用治疗糖尿病急、重症。按预混制剂分类

1.预混型人胰岛素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剂型有30%的短效人胰岛素和70%的中效人胰岛素如礼来公司的优泌林70/30、诺和公司的诺和灵30R、通化东宝公司的甘舒霖30R,以及短效与中效各50%预先混合的预混型人胰岛素诺和灵50R。

优点:既可控制餐后的高血糖又能控制平日的基础血糖水平。

缺点:仅能皮下注射,30R或50R可能并不完全适宜于1型糖尿病人。部分患者有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的情况,若增大剂量部分患者又有可能在下一餐前出现低血糖反应。

2.预混型人胰岛素类似物 诺和诺德公司的预混速效型人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含有30%的可溶性门冬胰岛素和70%的精蛋白结合的结晶门冬胰岛素。还有美国礼来公司的优泌乐25,含有25%的赖脯胰岛素和75%的鱼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将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制成预混剂型能够将速效类似物的优点与预混剂型的优点结合在一起。

优点:和预混型人胰岛素相比,预混型人胰岛素类似物具有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更好地改善餐后血糖控制,更少的严重和夜间低血糖。餐前立即注射,无需等待,更加灵活方便。

缺点:起效较快,因此在摄入吸收缓慢的食物时应予以注意。可能需要对进食量和/或药物剂量进行调整。同时价格相对较贵,并且对妊娠的经验尚有限。

胰岛素制剂的选择及使用原则

1.急需胰岛素治疗时用短效类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急性感染、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病、大手术前后、1型糖尿病及2型中重型糖尿病初治阶段,可于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每日3~4次,餐前30分钟注射。若有严重酮症酸中毒昏迷或有抗药性需极大剂量时,常使用静脉滴注。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条件好者也可采用诺和锐30特充或优泌乐25每日2次,餐时注射。

2.2型糖尿病人当口服药物及饮食治疗失效需胰岛素治疗 经济条件差者可用短效类普通胰岛素试用剂量后,改用长效类胰岛素,或用长效与短效胰岛素的混合剂,有时可与口服降血糖药联合治疗。经济条件允许者可直接选用预混胰岛素如诺和灵30R或优泌林70/30以及诺和锐30特充、优泌乐25等。

3.重型2型糖尿病及1型糖尿病 可用短效制剂静点或皮注控制血糖,病人能进食可用预混制剂如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分2次于早晚餐前30分皮下注射,剂量比为2:1。

4.1型糖尿病波动较大不易控制时 除用中效胰岛素每日2次注射外,可酌加口服双胍类降糖药,如波动过大不易控制者可用短效类配合中效类胰岛素,1日4次注射(三餐前短效,睡前中效)。

5.生活极不规律的各种职业的糖尿病患者 若经济条件允许可选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来得时控制基础血糖水平,快速作用胰岛素类似物优泌乐或诺和锐控制餐后血糖,灵活方便。

总之,中效类胰岛素作用较强而持久,灵活性较大,可加短效以加速其疗效,亦可加长效类而延长其药效时间,对血糖波动大而不易控制的糖尿病人较为合适;短效类适用于有严重并发症而急需控制血糖者及初治阶段以便摸索适当剂量者,不仅可皮下注射,也可静脉滴注;长效类作用持久,每日仅需1次注射,使用方便,但药效缓慢,不能应急使用。不同制剂的胰岛素应根据病情灵活选择。

应用胰岛素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低血糖症 早期表现为饥饿感、头晕、软弱、出汗、脸色苍白、心悸、脉率加快等。当睡眠中出现低血糖反应时,患者可突然觉醒,皮肤潮湿多汗。后期出现烦躁不安,语无伦次,反应迟钝,定向失常,严重者可出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多见于胰岛素用量过大;或未能及时进餐,或进食过少;或运动强度大,运动前未加餐者。处理方法首先教育患者注射胰岛素后,必须按时进餐,以防低血糖症的发生。患者及家属必须熟知低血糖反应,懂得如何识别及处理低血糖症,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其次一旦出现反应,则及时加餐或给予糖水以缓解低血糖症。加餐或饮糖水后,低血糖未能缓解者,则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体20~40mL或胰高血糖素1mg肌内注射。低血糖症较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而未缓解者,可用氢化可的松100~300mg于5%~10%葡萄糖液体中静脉滴注。

2.过敏反应 全身反应比较少见,可有荨麻疹、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口腔黏膜水肿,个别可出现呼吸困难、虚脱及急性肺水肿。胰岛素是一种异体蛋白,尤其胰岛素制剂不纯,含有杂质,引起变态反应,而出现一系列过敏症状。近年来高纯度和人胰岛素的广泛应用,过敏反应极少见。出现过敏反应时,轻者无需处理,较重者可采用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如仙特敏、息斯敏等,重者更换制剂或改服口服降糖药。

或用皮质激素0.1%肾上腺素0.3~0.5mL皮下注射。口服氢化可的松片等,由于该药与胰岛素拮抗,必须适当增加胰岛素剂量。还可采用胰岛素脱敏法。

3.胰岛素性浮肿 部分患者注射胰岛素后,面部、四肢出现水肿。因胰岛素治疗后,血糖下降,水钠潴留所致,多见于应用胰岛素4~6天时。一般不必治疗,可予低盐,抬高下腿等措施,坚持胰岛素治疗约1周左右,水肿自行消退。必要时加用少量利尿药,较重者可更换制剂。

4.屈光不正 部分患者在初次接受胰岛素治疗时,视物模糊,远视。是由于血糖迅速下降,眼睛晶体与玻璃体内压力降低,则发生屈光不正,而出现远视。一般不必治疗,当经胰岛素治疗后,随着血糖得到控制,则屈光不正也为之消失。

5.注射部位皮肤过敏反应 出现红、肿、发热、刺痒或有硬结块。多见于初次注射1~24小时内,尤以儿童及青少年较为多见。由于胰岛素不纯,含有蛋白质杂质、胰岛素原或冷冻胰岛素或酒精等消毒剂刺激而致。一般不必处理,经3~4天可自行缓解。在注射胰岛素时,不宜在同一部位重复,应更换部位,必要时调换制剂。

6.注射部位脂肪萎缩 呈凹陷性缺失,尤其多见于腹部、大腿、臀等注射部位。常见于使用动物胰岛素者,可能由于胰岛素中含有杂质,引起过敏反应,确切原因不明。注射胰岛素时不应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注射部位应有计划轮流注射,或改用纯度高的人胰岛素。

7.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阳性,处理方法为正确选药,以免疫原性最小者为首选。必要时加大胰岛素剂量,注意减肥降脂,降压,治疗潜在感染;治疗并发症,必要时加增敏剂。

8.使用或保存不当致胰岛素用量大 多见于注射时抽取量少或注射后胰岛素有溢出、误注入皮下硬结等,处理方法为正确使用胰岛素;胰岛素过期或部分失效,应更换胰岛素,注意保存条件,宜在0℃~4℃条件下保存。

使用胰岛素时开始的剂量应如何确定

患者应与医生共同努力,摸索每个病人在一定的饮食、活动量情况下,通常每日需要注射的胰岛素量和次数,以及在特殊情况下所要采取的应变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胰岛素治疗开始阶段,宜全部使用短效胰岛素,便于调整剂量。一般在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稳定后,可根据需要采用预混胰岛素以中效胰岛素(NPH)60%或70%和短效胰岛素(RI)40%或30%的比例混合胰岛素,推荐选用人胰岛素如诺和灵30R、50R等剂型。每日总量的2/3于早餐前注射,1/3量于晚餐前注射。或中效制剂,每日早、晚各1次,于餐前1小时皮下注射,早、晚剂量比约为2:1。

1.1型糖尿病一旦诊断明确,即开始胰岛素治疗。首先固定1日3餐的饮食量,胰岛素用量从小剂量开始。(1)10岁以下糖尿病儿童,每千克体重每日0.5~1.0U,全日剂量不超过20U,分3次于每次餐前15分钟皮下注射。例如早餐前8U,午餐前4U,晚餐前6U。以每日早、午、晚餐前及睡前血糖或尿糖作为调整指标,以血糖作为主要参考指标。1~2天即可根据血糖、尿糖调整胰岛素剂量。(2)11~18岁新诊断的糖尿病人,初始剂量每千克体重每日1.0~1.5U,一般全日剂量不超过40U,分3次于每次餐前15分钟皮下注射。观察血糖、尿糖,2~3天后调整剂量。

2.2型糖尿病需用胰岛素治疗时,应在严格控制饮食、体重的基础上根据血糖水平确定胰岛素的初始剂量。(1)若空腹血糖<11.1mmol/L(200mg/dL),餐后血糖<13.9mmol/L(250mg/dL),全日胰岛素剂量可给20~30U,分3次于餐前皮下注射。(2)若空腹血糖11.1~16.7mmol/L(200~300mg/dL),餐后血糖>16.7mmol/L(300mg/dL),全日胰岛素剂量30~40U,分3次餐前皮下注射。(3)对于60岁以上及有明显心脏病及肾病的糖尿病者,如没有酮症酸中毒,胰岛素初始剂量以偏小为好,以免发生低血糖。一般可以8、4、6U分别于早、中、晚餐前15~20分钟皮下注射。以后根据血、尿糖逐渐调整胰岛素剂量,使血、尿糖逐步趋向正常。

如何根据血糖浓度调整胰岛素用量

糖尿病患者若饮食和运动情况都相对稳定,血糖水平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血糖控制目标,这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在血糖监测基础上及时、适量、灵活地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1.一般来说每增加1U的胰岛素,能使血糖降低2.7mmol/L(50mg/dL)左右。如果某一餐的血糖为16.6mmol/L(300mg/dL),而您的目标血糖为7.7mmol/L(140mg/dL),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则需要将次日该餐前的胰岛素增加2~3U。

2.如果出现了头晕、心慌、饥饿、出冷汗等低血糖反应,或者在血糖监测中发现血糖低于2.8mmol/L(70mg/dL),则需要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胰岛素的加单位和减单位都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一般每3~5天调整2~4U胰岛素。

3.低血糖经过加餐已经缓解,通常下次进餐时仍然需要注射胰岛素,可以适当地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并注意监测血糖水平。

4.根据血糖与胰岛素的对应关系,调整相应餐次的胰岛素。如午夜或空腹血糖过高或过低,建议调整睡前或晚餐前的中效胰岛素的用量;早餐后血糖过高或过低,建议调整早餐前短效胰岛素;午餐后血糖过高或过低,建议调整午餐前短效胰岛素,或早餐前的中效;晚餐后血糖过高或过低,建议调整晚餐前短效胰岛素。

强化胰岛素治疗

1.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传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指通过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使血糖尽量达标的方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它能明显防治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特别是其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对于那些顽固的、难以控制的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出现急性并发症者如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重度感染等;饮食运动不规律者,宜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上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常见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见下表:注:RI为短效胰岛素;PZI为长效胰岛素;NPH为中效胰岛素;IA为胰岛素类似物(超短效,速效胰岛素);Glargine为甘精胰岛素。

2.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 该方式为胰岛素强化治疗开辟了新的视角。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式不能很好地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曲线,不同剂型的胰岛素多次注射带给病人很大的烦恼和尴尬;必须按时注射胰岛素;严格定时定量的饮食治疗方式(进餐时间和饮食量固定);经常需要加餐;增加体力活动;难以控制的高血糖和低血糖交替现象等。胰岛素泵治疗可更接近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的方法来更好地控制24小时血糖。将已知胰岛素需要量连续输入人体,并在餐前可开动调节器增加输入剂量以模仿餐后分泌增多、血浆胰岛素升高情况。目前虽然胰岛素泵有较多优势,简单、适用。但因价格较贵,也一定程度阻碍了在糖尿病人群中的推广应用。

如何判断药物治疗的效果

血糖水平是判断降糖药治疗效果的基本指标。同时,糖尿病还是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血糖引起人体内各器官、组织的损坏。因此,可利用血压、血脂、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等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

1.根据2型糖尿病控制指标判定治疗效果 据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2002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控制指标及控制目标为:

这是针对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人群制定的控制指标及控制目标,具体到每个人的身上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您应询问医生适合您的目标是多少。

2.评价血糖控制效果不仅看空腹血糖还看餐后血糖 控制空腹血糖和控制餐后血糖同等重要。轻中度高血糖的病人的日常高血糖,以餐后高血糖的影响为主,随着病情的加重,空腹高血糖对日常高血糖的影响也增大了。要平衡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并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此糖化血红蛋白方可达标。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血糖控制,可以分别放宽到7.0mmol/L和10mmol/L以下。对年龄更大的或是反应迟缓的患者,甚至可分别放宽到8mmol/L和11.1mmol/L以下,以免发生危险。

3.根据其他有关代谢指标及慢性并发症检测项目判定治疗效果 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及体重外,还应定期到医院就诊,进行其他有关代谢指标及慢性并发症检测项目的检查,如血浆胰岛素、C肽,血尿酸检查,眼底检查等。争取各项指标值下降则治疗有效。

4.根据主观症状判定疗效 患者就诊或病情加重时可能出现口干,口渴喜饮,尿频量多,善食易饥,周身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如有并发症出现则手足麻木,视力下降,心慌气短,在进行降糖治疗过程中,如果以上症状减轻或消失则说明您所选择药物治疗是有效的。

降糖药对糖尿病病人营养状况有那些影响

药物对人体具有双重作用,在带来正常治疗功效的同时,也会相应地产生某些不良反应。降糖药物除其明确的治疗作用外,大多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对人体营养状况的影响是较普遍却不易被察觉和重视的。药物性营养不良常常被忽视。降糖药物主要通过改变食欲;抑制营养物质的吸收;加速某些营养素的排泄来影响人体的营养状况。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病,病人应了解降糖药物对人体营养状况的常见不良影响。

1.改变食欲(1)常用的降血糖药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可引起人体食欲减退,进而影响营养物质摄取,口中有金属味,腹泻、恶心、呕吐、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2)磺脲类降糖药也有同双胍类降糖药相似的常见不良反应。

2.抑制营养物质吸收(1)盐酸二甲双胍可减少维生素B的吸收,但极少引起巨幼红12细胞性贫血,如发生应排除维生素B缺乏,故维生素B、叶酸缺乏1212未纠正者禁用。本药还可使体重减轻。(2)服用阿卡波糖时蔗糖分解为果糖和葡萄糖的速度更加缓慢。由于结肠内碳水化合物酵解增加,蔗糖或含有蔗糖的食物常会引起腹部不适,甚至导致腹泻,电解质丢失。

3.营养代谢发生障碍(1)α-糖苷酶抑制剂可致高钾血症。(2)服用格列吡嗪等磺脲类药可致使人体出现低钠血症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极个别病例报道服用亚莫利可出现血钠降低。(3)胰岛素可降低血浆镁水平,大剂量胰岛素可能降低磷水平。

总之,降糖药物导致的营养障碍,与用药时间长短、剂量大小、药物种类、原发疾病及服药者的年龄等有密切关系。患者应了解应用降糖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和潜在的危险性。预防药源性营养障碍的关键在于不滥用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用降糖药物。

糖尿病的常用药物

糖尿病的

常用西药

分为

常用口服降糖药

,包括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双胍类口服降糖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胰岛素制剂

主要有动物提取的胰岛素、人工合成胰岛素。

常用中成药

常用单方

常用复方

,都须按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用方用药。常用西药常用口服降糖药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 临床上常用的有第一代的D-860;第二代的优降糖、美吡达、达美康、糖适平、克糖利等;第三代的格列美脲。磺脲类与受体的亲和力决定降糖强度,在常用剂量时,其强度大致为: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甲磺丁脲>格列波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甲苯磺丁脲(D-860)【临床应用】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作用最快、最弱,药效时间最短。适用于2型糖尿病尤轻、中度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本品也可用于胰岛肿瘤的诊断。【用法用量】第1、2日每日口服3次,每次1g;第3日开始以每日3次,每次0.5g的维持量,饭前服用。【不良反应】长期服用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胃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较少见皮疹,个别的有黄疸、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症状。【注意事项】

1.孕妇、乳母不宜用。

2.肝、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减少,对磺胺过敏者、孕妇、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昏迷、严重烧伤、重大手术、外伤和急性感染者禁用。

3.体质虚弱、高热、肝或肾功能不正常,恶心与呕吐,甲状腺功能亢进,老年人慎用。

●格列本脲(优降糖)【临床应用】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物。用于血糖较高、用其他磺酰脲类降血糖药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治疗。但由于易发生低血糖反应,目前在临床上一般不作为首选用药。【用法用量】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开始每日2次,每次1.25~2.5mg,餐前30分钟服用。根据病情调整用量,剂量范围为2.5~15mg。每日最大剂量20mg。【不良反应】同甲苯磺丁脲。因本品作用强,从体内清除慢,掌握不好用量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尤其在老年人、肝肾功能不良者易发生,严重的出现低血糖昏迷,临床上也不少见。【注意事项】

1.低血糖发生率高,使用时应注意药物剂量及注意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2.注意用药对象的选择,在老年患者不作为首选用药。老年人、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3.禁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的抢救;大手术前后、孕妇等的血糖控制。

●格列齐特(达美康)【临床应用】本品降糖作用较强。还可减少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黏度,改善脂质代谢紊乱。用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尤其是合并有微血管病变者。也适用于老年人。【用法用量】口服。开始用量40~80mg,1日1~2次,以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至1日40~320mg,分2~3次每日餐前30分钟口服,待血糖控制后,每日改服维持量。【不良反应】本品不良反应较小。偶有轻度恶心、呕吐,上腹痛、便秘、腹泻,红斑、荨麻疹,血小板减少,粒性白细胞减少,贫血等,大多数于停药后消失。【注意事项】肝、肾功能不全、磺脲药过敏者禁用,孕妇及乳母不宜使用。老年人用药量酌减。

●格列吡嗪(美吡达)【临床应用】对老年糖尿病人的降血糖效果较好,对其他口服降糖无效者,改用本药仍50%有效。适用于经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2~3个月疗效不满意的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用法用量】口服,一般推荐剂量2.5~20mg/日,早餐前30分钟服用。日剂量超过15mg,宜在早、中、晚分3次餐前服用。最大日剂量不超过30mg。【不良反应】较常见的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上腹胀满)、头痛等,减少剂量即可缓解。个别患者可出现皮肤过敏。偶见低血糖,亦偶见造血系统可逆性变化的报道。【注意事项】

1.体质虚弱、高热、恶心和呕吐、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者应慎用。

2.用药期间应避免饮酒,以免引起类戒断反应。

3.孕妇、乳母禁用,老年人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

●格列喹酮(糖适平)【临床应用】本品起效快,半衰期短,其中95%从胆道经肠道排泄,仅5%经肾脏排泄,这是本药与其他磺脲类药物的最大不同之处。用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尤其是糖尿病肾病轻、中度肾功能损害者,也适用于老年人。【用法用量】餐前服用。一般日剂量为15~180mg。日剂量30mg以内者可于早餐前1次服用。大于此剂量者可酌情分为早、晚或早、中、晚分次服用。开始治疗量应从15~30mg开始,根据血糖情况逐步加量,每次加量15~30mg。【不良反应】极少数人有皮肤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轻度低血糖反应及血液系统方面改变。【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合并肾脏疾病有严重肾功能不全时不宜应用。

2.胃肠道反应一般为暂时性的,随着治疗继续而消失,一旦有皮肤过敏反应,应停用本品,代之以其他降糖药或胰岛素。

3.禁用于1型糖尿病;糖尿病昏迷或昏迷前期;糖尿病合并酸中毒或酮症;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妊娠、哺乳期及晚期尿毒症患者。

●格列美脲(亚莫利、依瑞)【临床应用】第三代磺脲类降糖药,对单纯饮食和运动治疗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当血糖控制不理想时或对部分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仍然有效,尤其是与胰岛素合用时,可减少胰岛素用量。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用法用量】格列美脲的起始剂量为1~2mg每天1次,早餐时或第1次主餐时给药。最大初始剂量不超过2mg,维持剂量为1~4mg每天1次,最大维持量为6mg每天1次。【不良反应】

1.本品可引起低血糖症,尤老年体弱者在治疗初期,不规则进食,饮酒及肝肾功能损害患者。

2.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少见。

3.有个别病例报道血清肝脏转氨酶升高。

4.皮肤过敏反应,瘙痒、红斑,荨麻疹少见;头痛、乏力、头晕少见。【注意事项】

1.注意早期出现的低血糖症状,如头痛、兴奋、失眠、震颤和大量出汗,及时采取措施。

2.避免饮酒,以免引起类戒断反应。

3.对格列美脲有过敏史者禁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伴或不伴昏迷者禁用。

4.孕妇、分娩妇女、哺乳期妇女禁用。

★双胍类口服降糖药物 常用双胍类降糖药包括苯乙双胍(降糖灵);二甲双胍(盐酸二甲双胍、迪化糖锭、美迪康、格华止、降糖片等)。

●苯乙双胍(降糖灵,苯乙福明)【临床应用】主要适用于单用饮食疗法不能有效控制或对磺酰脲类无效的2型糖尿病及部分1型糖尿病。对肥胖型糖尿病可抑制食欲及肠吸收,减轻体重。【用法用量】每次25mg。每日3次口服。应避免用过大剂量,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有厌食、口干、口中金属味、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大剂量时较易发生,减量或停药后即可消失。

2.易引起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当剂量较大(125~150mg/日)时较易诱发。【注意事项】

1.对正常人无明显降血糖作用,一般不引起低血糖。过去应用较多,但因此药不良反应较多,应用不慎,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目前已少用。欧洲各国已停止生产降糖灵。但药物价格便宜,在农村,生活水平低的地区仍在应用。

2.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昏迷者禁用。

3.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4.严重感染、外伤、重大手术者禁用。

5.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情况禁用。孕妇、乳母慎用。

6.发热有皮疹等过敏反应者停用。

7.能减少肠道吸收维生素B,使血红蛋白减少,产生巨红细胞12贫血,也可引起消化不良。

8.尽量不用降糖灵,若使用时剂量应≤75mg/日。

●二甲双胍(盐酸二甲双胍、迪化糖锭、美迪康、格华止、降糖片等)【临床应用】适用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患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作为首选抗高血糖药物。使用磺脲类降糖药未能达到良好控制者,可与其合用,增强降糖效果。用胰岛素治疗者,加服双胍类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用法用量】口服,餐时服用,成人开始1次0.25g,1日2~3次,以后根据血糖和尿糖情况调整剂量,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g,或遵医嘱。【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泻、胃痛、口中有金属味等。

2.有时有乏力、疲倦、体重减轻、头晕、皮疹。

3.致乳酸增高及乳酸性酸中毒少见。【注意事项】

1.若有胃肠道反应者,可在餐后服用。

2.进行肾脏造影者应于前3天停用本品。

3.2型糖尿病伴有酮症、酸中毒、肝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呼吸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和外伤、重大手术以及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贫血等情况禁用,防止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4.过度饮酒者、脱水、痢疾、营养不良者,对本品和双胍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5.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70岁以上患者可能出现乳酸性酸中毒,宜慎用。

7.维生素B、叶酸、铁缺乏者,宜慎用。12

8.胃肠道伴有较严重疾病者,宜慎用。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临床应用较多的该类药物有阿卡波糖(拜唐苹)、伏格列波糖(倍欣)。

●阿卡波糖(拜唐苹、卡博平)【临床应用】可为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单纯饮食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糖的病人,尤其是肥胖者更为适宜。其降低餐后高血糖作用较为理想。【用法用量】小剂量开始,25~50mg,每日3次,于开始进餐时或与头几口饭同时嚼碎吞下。剂量因人而异。一般起始剂量为每次50mg,每日3次。以后逐渐增加至每次0.1g,每日3次。最大剂量300mg/日,或遵医嘱。【不良反应】服药早期,可出现腹胀、肠鸣音亢进、排气过多,甚至腹泻,极少见有腹痛。如果不控制饮食,则胃肠道不良反应可能加重。多数患者在服药2周后左右症状缓解,约3%病人因不耐受而停用。个别病例可能出现诸如红斑、皮疹和荨麻疹等皮肤过敏反应。【注意事项】

1.对阿卡波糖过敏者禁用。

2.糖尿病昏迷及昏迷前期,酸中毒或酮症患者禁用。

3.有明显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慢性胰腺炎、恶性肿瘤、酗酒患者,肝功能不良和严重肾功能障碍者禁用。

4.患有由于肠胀气而可能恶化的疾患,严重的疝、肠梗阻、肠道术后和肠溃疡的病人禁用。

5.出现低血糖,应使用葡萄糖纠正,而不宜使用蔗糖。

6.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儿童用药18岁之前暂不宜使用,老年患者用药缺乏安全性依据。

●伏格列波糖(倍欣)【临床应用】能降低餐后血糖,应用于糖尿病餐后高血糖者。【用法用量】通常成人1次0.2mg,1日3次,饭前口服。如服药4周后疗效不显著,可以将1次量增至0.3mg。【不良反应】

1.胃肠道症状腹胀,排气增加,偶见腹泻,腹鸣,腹痛。偶尔出现肠梗阻样症状。

2.过敏反应偶见皮疹,瘙痒等。

3.其他:头痛眩晕,颜面浮肿,发热、倦怠感,高钾血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4.个别病人偶尔出现肝酶上升。【注意事项】

1.与胰岛素及磺脲类药物并用时,应考虑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性,慎重地从低剂量开始给药。

2.与胰岛素及磺脲类药物并用发生低血糖时,应给予葡萄糖,而不是蔗糖。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或昏迷前的患者;严重感染的患者、手术前后的患者或严重创伤的患者;对本品有过敏史的患者均禁用。

4.老年人应从小剂量开始用药,以防低血糖等发生;孕妇慎用,尽可能避免哺乳期妇女用药;对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尚未确立。

5.慢性胃肠道疾病及患有由于肠胀气而可能恶化的疾患,严重的疝、肠梗阻、肠道术后和肠溃疡的病人禁用。

★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

●罗格列酮(文迪雅)【临床应用】用于经饮食控制和锻炼治疗效果仍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有胰岛素抵抗患者。本品可单独应用,也可与磺脲类或双胍类合用,治疗单用磺脲类或双胍类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用法用量】本品起始用量为1日4mg,单次服用。经12周治疗后,如需要,本品可加量至1日8mg,1日1次或分2次服用。【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是血容量增加和水肿,但一般较轻。长期使用应定期观察肝功能。有肝病和心功能不全者不宜用。【注意事项】临床研究证实罗格列酮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不受年龄、种族、吸烟或饮酒的影响。肾损害患者单服本品毋需调整剂量。

●盐酸吡格列酮(艾汀、卡司平、艾可拓)【临床应用】适用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具有一定胰岛功能者,及使用其他降糖药疗效不佳者,尤其是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双胍类或胰岛素联合应用。【用法用量】口服,每日1次,每次15~30mg,可根据病情加量至每日45mg,每日1次。【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当单药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糖、与磺脲类、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时,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少数病例出现轻度贫血、血小板减少、水肿等。本品治疗可能导致绝经期前不排卵的胰岛素抵抗患者重新排卵,此类患者应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注意事项】

1.本品仅在胰岛素存在下发挥降糖作用,不应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

2.与口服避孕药合用可降低避孕药疗效;与酮康唑、伊曲康唑合用时,可抑制吡格列酮的代谢。

3.患者出现活动性肝病的临床表现或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ALT超过正常上限2.5倍),不应开始本品治疗。治疗中如病人ALT水平持续超过3倍正常上限或出现黄疸,应停药。

5.与胰岛素合用时,水肿发生率较高,浮肿病人慎用,心功能为Ⅲ级和Ⅳ级的病人也慎用。

6.对本品或其他噻唑烷二酮类药品过敏者禁用。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瑞格列奈(诺和龙、孚莱迪)【临床应用】用于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不能有效控制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代谢产物92%主要经胆汁排泄,8%代谢产物经尿排出。故老年糖尿病患者及轻度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也适用。【用法用量】推荐起始剂量为0.5mg,每日2~3次,最大的推荐单次剂量为4mg,进餐时服用。但最大日剂量不应超过16mg。【不良反应】常见为低血糖反应,通常较轻微。其次为胃肠道反应,如轻微恶心、上腹不适、腹泻等。少数有皮肤过敏反应。【注意事项】

1.尽管瑞格列奈主要由胆汁排泄,但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仍应慎用,严重肾功能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禁用。营养不良患者应调整剂量。

2.不进餐不服药。注意监测餐后血糖。

3.已知对瑞格列奈或本品中的任何赋型剂过敏的患者禁用。

4.1型糖尿病患者,伴随或不伴昏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妊娠或哺乳妇女,18岁以下儿童禁用。胰岛素制剂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主要有动物提取的胰岛素、人工合成胰岛素。

●胰岛素(普通胰岛素、正规胰岛素、RI)【临床应用】为短效制剂,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基础、最有效的药物,在治疗糖尿病急、重症时静脉应用可取得良好疗效,主要应用于:

1.1型糖尿病:需长期用药。

2.2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及口服降血糖药疗效不好者,已发生了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需用胰岛素治疗。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高渗性昏迷。

4.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因伴发病需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大手术前后。

5.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

6.纠正细胞内缺钾及高钾血症,防治心律失常。

7.用胰岛素休克疗法控制精神病症状。

8.做胰岛素低血糖试验诊断垂体内分泌疾病。【用法用量】

1.治疗糖尿病能正常饮食者,三餐前15~20分钟皮下注射。用药剂量可从一日20U左右开始。根据血糖情况调整用量。1天中用量早餐前最多,晚餐前次之,午餐前最少。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或乳酸性酸中毒等急、重症并发症时,以每千克体重1小时0.1U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静滴,每2小时监测血糖、尿糖、酮体等,当血糖降至16.7mmol/L左右时,改用5%葡萄糖注射液加胰岛素,根据病人所需液体量、血糖水平及电解质情况调整用量。能进食后,可逐渐改为三餐前皮下注射。

3.纠正细胞内缺钾、供给能量 常用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10%氯化钾10mL加普通胰岛素12U静滴。【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如注射部位瘙痒、红肿,少数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2.低血糖反应 轻者出现饥饿感、出汗、心悸、乏力等症状,给予糖水或进食后即可好转;重者出现烦躁、意识障碍、昏迷、休克等,应立即抢救。

3.胰岛素性水肿,为暂时性。

4.屈光失调发生远视,病人出现视力模糊,但仅为暂时现象。

5.局部反应注射部位可出现红肿、硬结、皮下脂肪萎缩等。

6.胰岛素耐受性在少数病人中发生。【注意事项】

1.三餐前应用胰岛素者需注意监测餐后血糖。

2.静滴胰岛素或用胰岛素泵者要1~2小时测1次血糖。

3.与长效胰岛素联合应用者,需先抽普通胰岛素,后抽长效胰岛素,应注意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4.长期应用易产生胰岛素抗体,此时需改用人胰岛素。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中性精蛋白锌胰岛素、中效胰岛素,NPH)【临床应用】中效制剂,一般用于轻、中度糖尿病。对一些血糖波动较大、不易控制的糖尿病也适合用本品。【用法用量】皮下注射,每日早餐前半小时注射1次,一般从小剂量(20U以下)开始,用量根据病情而定。如每日用量超过40U者,可分2次注射。对较重的病人,可与普通胰岛素合用。因本品静置后分为两层,用前必须摇匀,即刻注射,注射用器消毒时不要用碱性物质。【不良反应】同胰岛素。【注意事项】

1.单独用本品适用于轻症的糖尿病的治疗,早餐前应用,可以控制1天的血糖高峰。

2.血糖较高的患者,每日2次应用,有时不能很好地控制餐后血糖,要与普通胰岛素合用。

3.晚餐前应用者,注意监测睡前血糖及夜间血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4.本品与普通胰岛素联合应用时,应先抽普通胰岛素,后抽本品。

5.本品作用缓慢,不适用于治疗糖尿病急、重症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精蛋白锌胰岛素(精锌胰岛素、长效胰岛素,PZI)【临床应用】为长效制剂。适用于轻、中度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也适用于1型糖尿病及口服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治疗。【用法用量】皮下注射,每日1次,早餐前半小时注射,本品与普通胰岛素合用,用量比约为1:2~3,于早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1次,晚餐前仅用普通胰岛素即可。【不良反应】过量可引起低血糖。偶有注射部位皮肤过敏、皮疹等。很少发生脂肪萎缩及抗胰岛素等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1.与短效胰岛素合用,应先抽短效的再抽长效制剂。

2.因本品为长效制剂,不宜应用过量,防止发生低血糖反应。

3.不适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的治疗。

4.对于糖尿病伴有黎明现象者,可在晚餐前加用本品,能很好地控制清晨血糖。

●单组分人胰岛素(中性人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临床应用】为短效胰岛素,适应证同胰岛素。更适用于用其他胰岛素发生变态反应、脂肪萎缩等的糖尿病人。是目前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最有效、最主要的药物。【用法用量】剂量与用法同胰岛素。皮下注射:三餐前15~20分钟注射,注意从小剂量开始。如病人原来用普通胰岛素改用本品时,根据当时胰岛素制剂的剂量、种类、纯度等,可能需适当减少本品用量。对糖尿病急、重症可静滴本品。【不良反应】同胰岛素。注意小剂量应用,过量可引起低血糖反应。【注意事项】

1.本品可与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注射液联合应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短效和中效的量,如本品占30%、50%、70%等。

2.伴有黎明现象者,可与中效胰岛素合用控制清晨时的高血糖。

3.在开始治疗时如有条件,最好选用人胰岛素,防止出现不良反应及耐药。

●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注射液(诺和灵N,优泌林N)【临床应用】为中效制剂,适用于控制糖尿病人的黎明现象,用于胰岛素的强化治疗等。【用法用量】血糖持续升高、或有黎明现象者,白天三餐前应用短效胰岛素,在睡前应用4~6U皮下注射,根据血糖情况调整用量。病情比较轻的患者,1天应用1~2次,可以使血糖控制较为满意;如果餐前及餐后血糖均较高,单用效果不佳,可以与短效制剂合用,不适用于静脉注射。【不良反应】同胰岛素。注意小剂量应用,过量可引起低血糖反应。【注意事项】本品可单独应用,睡前用者,应监测夜间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与短效胰岛素合用,应先抽短效,后抽中效。

●双时相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注射液30R(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临床应用】为预混的中效胰岛素,适用于轻、中度糖尿病的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