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史与鉴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01:54:01

点击下载

作者:单国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画史与鉴赏

画史与鉴赏试读:

自序

我自1965年9月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美术理论系毕业以后,就分配进上海博物馆工作,至今已有四十六个春秋。数十年间,我主要在陈列部和书画研究部任职,从事中国书画的陈列、展览、研究和鉴定工作。

上海博物馆收藏古书画十分丰富,向有“半壁江山”之誉,这使我有机缘观摩到大量的书画实迹,并在工作实践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认真的观览、研究和众多作品的比照,积累了较多直观的感性的认知知识。正是在不断工作实践、积蓄知识的基础上,陆陆续续写出了一些文章。其中既有根据展览和研究工作的需要所写的一些相关文章,也有各出版社、杂志社约写的专题文章,这些都是属于命题性的撰文;此外,也有一些自己感兴趣或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加以探讨,撰写成文,汇总起来,至今约有近七十万的文字。不少朋友多次建议我结集出版,但我总觉得所写文章的学术质量尚不精深,恐贻笑方家,不敢贸然结集。今岁我已届七十,浙江大学出版社在通览了我自选的文稿后,认为应该作为我的研究工作的一个小结,结集出版。于是我不揣浅陋,选辑一些主要的文章,约四十三万字,汇成这本“画史与鉴赏丛稿”。

丛稿中的文章因是应工作和研究之需所写,主题内容比较庞杂,为便于阅览,拟分成五个分题编排。

第一分题“时代与画派”,对时代绘画进行综合性的论述,集中于五代、两宋、元代的绘画,还有唐代的壁画;画派集中于吴门画派、松江画派和海派的绘画综述。其中有些是为大型美术丛集如《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绘画全集》的时代分册和画派分卷写的专文;有的是结合专题性的展览会和研讨会所撰写的论文。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美术史论界掀起重新梳理美术史体系的热潮,编集大型美术丛书、画派丛书和举办画派专题特展及研讨会等项目,纷纷涌起。在老一辈美术史论家如启功、谢稚柳、金维诺、杨仁恺、傅熹年等先生们的挈领下,当时中年的美术史学者包括我在内,也都投入了这些建设性的事项,撰写出一批文章,同时因与图录相配,论述与图像结合,在对美术史的理论阐述和图像解读方面,都较以前有了新的进展。我所写的这些文章都着重于从作品实迹的比较分析入手,同时联系时代的政治、文化环境,探讨其文化、艺术涵义和艺术风格特征,带有博物馆文物研究从实物出发的方法特点。

此外有两篇涉及书画商品化的问题。如对明代文人画和海派绘画交易方式和商品化特征的探讨,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社会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氛围下,试图从商品经济的角度对画派的发展作出新的阐释的尝试。

第二分题为“画家与风格”。文章主要是为一些画家图集和杂志所约写,或为书画学术研讨会的演讲论文,涉及的画家以明清为多,如王履、董其昌、周臣、仇英、陈淳、渐江、八大山人、罗聘、虚谷等人,或综述他们的艺术历程、风格演变、技法特征;或论述他们某一时期、某一画科的艺术风貌。

此外,也有涉及现代画家评论的文章,如应香港《名家翰墨》之邀,撰写了评述张大千前期山水画、破墨山水画、仕女画、高士画、墨荷画等主题的专文;在纪念谢稚柳先生百年诞辰书画精品展时,为图集撰写了《略论谢稚柳先生的学术和艺术》一文;为香港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而编集的《选堂文史论苑》中,撰写了《文心辟画心——论选堂先生之绘画》一文。谢先生和饶先生都是我敬仰的前辈导师,我对他们时有请教,对他们的学术和艺术有些领会,所写文章系有感而发,不同于一般应酬之文,故也予收入。

第三分题为“法书名画评析”。主要是对馆藏书法、绘画作品的评述,以艺术分析为主,其中也有兼及对作品进行真赝考辨。如对赵佶《柳鸦芦雁图卷》、赵孟《洞庭东山图》的考辨等。

第四分题为“鉴定与品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中国书画鉴定小组,完成了对全国博物馆和文博单位的书画藏品鉴定工作,上海博物馆的收藏书画大部分都经过了鉴定,各位专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不同见解的也同时记录并存。接下来的事情是对有不同意见或存疑的作品,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我们的责任,由此我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重视对作品的鉴定方面。在留意收集资料、查证文献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于有些作品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就逐渐形成了文字,发表于馆刊或有关研讨会上。有些研究的对象是属于馆外的作品,也怀着积极参预的态度,发表己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2003年收购的隋人《出师颂》、翁万戈先生收藏的《吴宽、周臣咏雪诗书画合卷》等。诚然,有些作品历来存在分歧,我的意见只是一得之见,提出来以供讨论。

第五分题为“收藏与述评”。上海博物馆有大量书画藏品是由社会收藏家所捐赠的,其中不少为重要精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馆陆续举办了数个收藏家捐赠书画的回顾展。我为其中几个展览撰写了介绍文章,如孙志飞先生夫人杨瓞緜及其子女捐赠的书画,在1999年,举办了“孙氏家族捐赠上海博物馆明清书画展”,为此我写了《孙氏家族捐赠上海博物馆明清书画集萃》一文。2000年,菲律宾华侨企业家庄万里先生的子女庄长江先生和庄良有女士及其家族将家藏233件书画作品捐赠予上海博物馆,在2002年举办了“菲律宾庄万里先生两涂轩珍藏书画精品展”,为此我写了《两涂轩珍藏书画巡礼》一文。这些文章旨在宣扬他们那种挚爱中华文化、无私贡献的精神,同时介绍所捐赠书画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此分题中还收入了介绍香港收藏家刘作筹先生虚白斋收藏明清绘画的文章,美国高居翰教授晋元斋藏画散记等文。

这本丛稿的编选,前后花了三年的时间,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脑尚未普及,发稿都是手写稿,故未存有电子文档。新世纪以后,我已能掌握运用电脑写文,故保存有电子文档。这次编集文稿时,凡较早时发表的文章,都委我儿子单炯将印刷文本重新进行扫描或打字,形成电子文本,尔后将全部电子文档打印成文本。同时,我还特别要提出的是,我写文稿往往是在晚上,有时直至深夜,是我的妻子杨霞英承担了大量的家务事,使我可以心不旁骛地投入到工作和写作中,这是我内心深为感激的。她还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将这本文集的所有打印文本和印刷文本进行了第一次校对,纠正了不少错舛。在我的工作成绩和研究成果中,渗入了她的心血,有她的一份贡献。可是令我痛惜的是妻子杨霞英不幸于去年十二月因患病辞世,她已不能看到此书的出版,在这本文集出版之际,寄上我对她最深切的怀念。

集中所收的文稿,发表于各个时期,其中不免有资料不完备或论述粗疏之处,但为了保存其原貌,编集时未作修改和润色,以真实地反映我的研究足迹。集中文章的疏误之处,谨请方家和读者不吝教正。

此书的编辑和出版,得到了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教授、浙江大学出版社李介一先生、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金晓明教授等的热情鼓励和积极支持,浙江大学出版社编辑王晴,在文集和插图的编辑、版式设计、文字校对等方面,花了大量的精力,使此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我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单国霖2012年6月于上海

一、时代与画派

略论五代两宋绘画的源流

元代绘画序论

吴门画派综述

董其昌与松江画派

明代文人书画交易方式初探

论海上画派

论近代金石派绘画

海派绘画的商业化特征

陕西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上的意义

略论五代两宋绘画的源流

五代两宋时代的绘画,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绘画的各种题材分科立目;各种画科涌现出不同的地域性风格类型和技法样式;带有原创性的技法语言不断地被创发出来,并日渐趋向完善和规范。总之这是一个人才辈出、创造性喷发、竞芳争艳的艺术昌盛时代。

这次“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集中了三馆(院)收藏的五代、两宋绘画名迹72件,尽管这些作品尚不足以支撑起这一时期绘画史的全部框架,但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某一时段的艺术特性和丰厚的文化意蕴,一些相关的作品并显示着风格承继与发展的逻辑性关系,它们对于艺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及审美价值。本文拟通过这些画迹,就一些主要绘画流派的发展脉络进行一番梳理,阐述艺术风格的构成要素和美学特征,探讨风格流派演变的过程。一、雄伟山水画的发展脉系

唐代占据主流地位的青绿山水画,在五代、北宋继续递进,而滥觞于唐中期的水墨和浅设色山水画,在北宋初年取得飞跃的发展。五代时期,因战争动乱和政权分立,出现了不同地域性的山水画风格,长江以北中原地区,以唐末荆浩和继后的李成、关同、范宽为代表人物,构成中原山水画系,从美学特质的角度观之,被方闻教授称之为“雄伟山水画风格”。

这一风格的创始人荆浩,传世归其名下的唯有一幅《匡庐图》。此图取全景式构图,陡壑高峰叠连,呈向上攒动之势,山腰道路通向远山,山间清泉悬注,林麓、屋舍、桥梁、树木、烟岚缭绕其间。山峦坡石运用劲健之笔,勾出轮廓和结构,再用短条子皴表现纹理和质感,复以水墨渲染,出现勾、皴、染结合的画法,造成石面峻厚的感觉。全图气势雄伟峭拔,然而山峦的形体多雷同,组合略显呆板,布局亦有重心偏左之失,皴法古拙,尚保留着早期山水的稚拙之态。图上有据考为宋高宗赵构额题的“荆浩真迹神品”六字,并有元代韩屿和柯九思的题记,故大致可认作至少是北宋前期代表荆浩风格的古迹。

荆浩之后,分流出李成、关同、范宽“三家山水”,北宋中期郭若虚评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三位画家都以居住的地域山川景物作为山水画创作的源泉,故而风格趋大同而呈小异。郭若虚归纳为:

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李成)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关同)之风也;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抢笔俱均,人屋皆质者,范氏(范宽)之作也。

三家之中,李成的传人较多,李宗成、翟院深、许道宁为其嫡传,再后,郭熙加以演化发扬,遂在北宋后期占据山水画坛主流地位,画史上并称“李郭”画派。然而,李成的作品到北宋后期,已是赝品充斥,真伪难辨。米芾《画史》记载,所见李成伪作三百本,真迹仅二件,感慨地说“余欲为无李论”。今传世亦无可确信的李成真迹,不过一些早在南宋就被指认为李成的画迹,多少提供了李成风格的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