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穆的名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07:32:26

点击下载

作者:陈璞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穆的名刹

古穆的名刹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

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5000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感,蕴含丰富的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

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上。特别是当今我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的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隋代古刹——国清寺

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南麓,距天台县城3000米处,有一座千年寺院巍然耸立,它就是始建于598年,即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初名天台寺,后改国清寺,南宋时为“江南十刹”之一的佛教天台宗祖庭。该寺外有古塔迎宾、双漳回澜之胜;周有五峰环抱、层林染翠之美。清幽深邃,风光旖旎。

高僧智者亲绘寺院格局

■天台国清寺

六七世纪,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时代,也是佛教的黄金时代。这时有个叫智者的高僧,他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开宗祖师。

据说,智者大师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即今湖北潜江西南地区人。父亲是梁朝的官吏。

智者大师17岁时,正值梁末兵乱,颠沛流离、民不聊生,他就在荆州长沙寺佛像前发愿为僧。

560年,智者大师听说南岳高僧慧思禅师从北方南下,居于光州大苏山,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光山县,智者大师前往请益。慧思为他演说四安乐行,智者日夜勤习,造诣渐深。■ 国清寺寺碑四安乐行 佛教专有名词。即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法华经》所载,菩萨于恶世弘扬《法华经》时,应安住的4种法:第一为身安乐行;第二为口安乐行;第三为意安乐行;第四为誓愿安乐行。

567年,慧思临去南岳时,嘱咐智者前往金陵弘传禅法,智者和法喜等27人一同东下,到达陈都讲禅。两年后,智者又受请赴瓦官寺开讲《法华经》,这为他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一宗教观的基础。

智者住在瓦官寺前后8年,除讲《法华经》而外,还讲《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并写出《六妙法门》等。

陈宣宗太建七年,即575年,智者大师带着慧辩等20余名僧徒到浙江天台山,用茅草搭建了一座寺庵,这便是国清寺的雏形。

智者大师在寺庵内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形成天台宗的思想体系。他即成为我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因智者晚年居住于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 天台山远景吏部尚书 我国的古代官名,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掌管着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各方面事务。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等。

在智者大师弘法的同时,随着他的名气一天天变大,连当朝帝王陈宣宗也听说了他的大名。

智者大师的寺庵修好后的第二年,由于山上缺粮、交通闭塞,僧徒出走大半,唯有智者与弟子慧辩师徒共种胡麻,拾橡实子当作食物。

陈宣宗听说此事后,于是下旨把当时天台县的赋税贡献出来,以资助智者的寺庵。有了陈宣宗的支持,寺庵的规模越建越大,后来那里竟有了四通八达的街道。

578年,陈宣帝为智者的寺庵敕名为“修禅寺”,并派吏部尚书毛喜题篆匾额亲自送去并悬挂在寺门上。金陵 是南京的别称,亦是南京久负盛名的称呼。南京这座著名的古都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莫过于“金陵”了。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别称,一直沿用至今。

寺院的经济有了保障,出走的僧徒便陆续返山,慕名而来的亦不在少数。智者以身作则、恩威并施。众僧以智者大师为榜样,安心用功学法,无有不求上进者。

在修禅寺附近,至今还有一块巨石,就是智者大师的说法处。这块巨石呈盂形,长12米,阔6米,高4米多,顶部平坦。

又据传,581年,天台山下的渔民遭遇水灾,河里的很多鱼类被捕杀,智者听说后,立即给予帮助,并用重金买下一个池塘作为专门的放生池。这是我国佛教史上第一次建立放生池,因此,可以说,智者是我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大行放生之举的高僧。

智者大师在修禅寺坐禅修行,前后有10年。此后,在宣宗的儿子陈后主的恳请下,智者大师下山到金陵讲经说法。但正值战乱之时,智者即离开金陵云游,先后至庐山、南岳、荆州、扬州等地。■ 国清寺前放生池■ 深藏幽谷的国清寺重檐挑角 重檐指重叠两层或者两层以上的屋檐。挑角常用于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平伸,轻轻挑起,比翘角屋顶稍微低些。

591年,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遣使请智者大师往扬州传戒。智者即前去为杨广授菩萨戒,获得“智者”的称号。

595年春,智者大师又从杨广之请,再到扬州,撰《净名经疏》。秋天,智者辞别杨广,再归天台,重整山寺,习静林泉,这时他已58岁了。菩萨戒 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3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

此时,修禅寺已荒废,智者大师发愿要在天台山另建佛刹,并亲手绘制好寺院格局的图纸,遗憾的是,寺院还没有修好,智者大师便圆寂了。

智者大师画好的这个寺院便是后来的国清寺,该寺的选址非常特别,四周围着5座山峰,分别是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峰,五峰环绕。只在南面有个豁口,为通向天台的通道。

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国清寺深藏幽谷之中,可见智者大师对寺址的选择是很有一番深意的。

虽然大师没有亲眼看见国清寺的建成,但该寺最初的选址和格局布置都是由大师亲自完成的,所以后人为了感恩他在这里做出的功德,便在位于国清寺寺庙主建筑群后的小山坡上的“法乳千秋亭”中,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座功德塔碑。

这法乳千秋亭也称为祖师亭,它是一座建在苍翠松林中并有重檐挑角、方石铺地的碑亭。碑亭的亭额上写着“法乳千秋”4个金字,亭中“品”字形排列着3座长方形的石碑。正中的丰碑便是为纪念智者大师而建的“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

该碑座高0.86米、宽0.86米、长1.86米、碑身高2.6米、宽1.26米、厚0.11米,十分壮观。碑的长篇碑文和诗,赞颂了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做出的功绩。阅读链接相传,智者大师从江陵讲法后来到天台山时,路遇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言谈中得知,这老和尚名叫定光,学识渊博,佛法高超,智者就拜他为师。智者在天台弘扬佛法,想新建一座寺庙,定光老和尚指点他要找一块山环水绕的福地建寺,并告诉他,还要记住“寺若成,国即清”这6个字。智者问这是何故?定光说,当今世道,战乱遍地,百姓遭殃,寺庙建成,国家就可以清平,百姓即可安居乐业。智者依师父的话找到这块福地,并亲手绘制了寺庙的式样,不幸的是,图样刚刚画好,智者就谢世了。

晋王杨广协助建成寺院

■天台国清寺的香炉

智者大师在圆寂前,还给晋王杨广写了一封《临终遗晋王书》,智者大师在信中谈到计划在五峰山麓建一大寺之事,他写道:

今日台顶寺,茅庵稍整。山下一处,非常之好,又更仰为立一伽蓝,始剪木为基,命弟子营立。不见寺成,瞑目为恨!

寺若成,国即清!

晋王杨广接书后,既悲痛又感动。598年,杨广派遣司马王弘至天台协助智者弟子灌顶,按照智者大师遗愿,修建寺庙,并作《答智者大师遗旨书》。杨广在书中强调:

创建伽蓝,一遵指画。寺须公额并立嘉名。亦不违旨。

所求废寺水田以充基业。亦勒王弘施肥田良地。

其实,在晋王杨广派出王弘前,智者的弟子灌顶便一直在为建寺的事忙碌着,由于寺院资金一直不足,寺庙的修建便一直修修停停。这时,由于得到了晋王的支持,寺庙的修建又重新顺利起来,到601年,寺院修成,灌顶为寺院取名为天台山寺。■ 寺内古老长明灯司马 我国古代官名,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杨广称帝后,尊智者大师“寺若成,国即清”的遗言,特赐该寺名为“国清寺”,为寺院的第一殿命名为大牙殿,并派使者在大殿门上安装了用雌黄填写的篆书门匾。

虽然,智者大师没有亲自主持国清寺的建造,也没有亲眼看到国清寺的建成。但是,无论是建造国清寺的创意,还是选择国清寺的寺址,以及国清寺的总体规划,都凝聚了智者大师的智慧和心血。

为此,在智者大师圆寂后,晋王在派人协助修建国清寺的同时,还派人在寺院东南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塔。由于该塔修建于隋朝时期,后人便把这座古塔称为隋塔。■ 国清寺隋塔佛龛 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一般为木制,我国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龛式,小龛又称椟。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我国云冈、龙门等石窟,四壁皆穿凿众佛菩萨之龛室。雌黄 是一种单斜晶系矿石,在我国古代,雌黄经常用来修改错字。同时,它还被作为一种罕见的清晰、明亮的黄色颜料用于绘画调色。

国清寺现存的隋塔是北宋初期重修的,原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塔,因年久失修外围木结构损失殆尽,现仅存砖砌塔身。该塔内为空心,塔身黄褐色,高59米多,是六面九级。塔的建造非常别致,二层以上塔面外有壶门,内有佛龛,外壁塔砖上,雕有3尊18厘米高的精美佛像。佛像慈眉善目,宽衣紧带,造型生动,神态逼真。

与其他古塔不同的是,这座塔的塔顶上没有通常的尖形塔头,站在塔内,即可直接仰见蓝天。

后来,人们给隋塔塔基加固,塔周新铺台阶,并植鲜花松柏,景色更为诱人。新中国成立后,隋塔还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这隋塔同时修建的,还有离隋塔不远处国清寺山门前的七佛塔,这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塔共有7座,所以,人们也称其为“七支塔”。这7位佛祖分别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篆书 是我国汉文字体之一。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由大篆至隶、楷之间的过渡。

据记载,隋朝时期七支塔的塔身正面,刻有7位佛祖的佛名,右侧凿有供佛灯的小洞穴,与塔身内部的洞穴相通。旧时信徒们常将经文、纸钱、祈祷文等投入洞内,但多被佛灯的灯火所引燃,以至于烟火把整个塔身都熏黑了。

现在的国清寺中的七支塔,是1973年在旧址上重新建造的,重建的七支塔造型与旧塔相同,只是塔身为实心。

另一方面,在灌顶大师修建国清寺时,还在大殿的右侧亲手种植了一株梅树,关于这棵梅树的种植还有这样一段民间故事:■ 国清寺七支塔白缎 指白色的缎子。常用蚕丝、涤纶及其他纤维用缎纹织成的一种织物,靠经或纬在织物表面越过若干根纬纱或经交织一次,组织紧密,表面平滑有光泽。

相传,在临海白水洋地方,有一对杨姓夫妻喜栽梅花。他们生有一女,取名“梅女”。梅女长到18岁,聪明非凡,尤其是一手刺绣更是出色。这年春天,杨家院中梅花又盛放,乡邻们都来赏梅。

消息传到城里,一个不学无术的刁少爷也带着家丁赶来赏梅。他见梅女美貌风姿,就动手去拉,梅女惊怒之下,拿起扫帚将他赶走,一时忙乱,头上银钗掉落地上。刁少爷随手拾起,藏入怀中。两日后,刁少爷请师爷出面,带着彩礼来杨家求亲。

师爷对梅女的父亲说:“日前少爷来你家赏梅,已蒙梅女当面相许,并以银钗为凭。”

梅父心知有异,唤出梅女相问,知道是刁少爷仗势要挟,遂断然拒绝。师爷一听,两眼一瞪,留下彩礼,扬言3日后来娶亲,拂袖便走。梅家父女心急如焚,与乡邻们商量,让梅女女扮男装到国清寺暂避。临行,梅父将一包梅核交给梅女,要她种植寺中,留芳异地。■ 塔头寺遗址

梅女到国清寺,灌顶法师见她聪慧,就让其协助整理经典著作。梅女私下又用姜黄色的丝线,将天台宗主要教义《法华经》绣在白色缎子上,积年累月,共绣了69777个字。

3年后,刁少爷暴病而亡,梅父来国清寺接女儿回家。梅女向灌顶献上白缎经卷和一包梅核。灌顶打开经卷一看,惊喜万分,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灌顶法师把梅女留下的梅核埋在了寺右的花坛里,没过几年,梅树越长越茂,每到早春,疏枝横斜,香满古刹。

这株梅树至今仍保留在国清寺,新中国成立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数度枯萎。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精心照料,隋梅转青,当花开时,疏枝横空,暗香浮动。就这样,这棵梅树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了我国最老的一株梅树。■国清寺前的石狮阅读链接关于隋塔的建造,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据传说,在国清寺内的五百罗汉,想为寺院增添风光,相约共造一塔,当他们忙于搬砖运石时,正巧南海观音云游过此。观音想要向罗汉借砖在国清寺前建一石桥却遭到了罗汉们的拒绝。于是,观音一气之下将在金地岭的塔顶尖头牢牢镇住,直至金鸡报晓,天色转明时,五百罗汉仍无法搬动,从此这座古塔的塔顶就少了塔头,而在金地岭上却多了个塔头寺,还存放着一个塔顶的尖形塔头。

宋代时期成为“四绝”之一

会昌灭佛 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荣。会昌灭佛指唐武宗在会昌年间的毁佛活动。

1988年12月,国清寺在营建寺内建筑玉佛阁时,发现了宋代建筑遗址,并出土了部分宋代文物。这些遗址和文物的发现,让我们不禁想要去了解,国清寺在宋代历史时期,到底经历过什么事呢?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他一反前代北周的政策,给佛教以适当的保护。

在这之前,国清寺由于经历了唐武宗时期的会昌灭佛活动,已经在唐宣宗以后经历过一次重修了。■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我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他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我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之一。唐宣宗(810—859),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

那是847年的事了,唐宣宗李忱即帝位,年号大中,诏告停止毁寺:

会昌季年,并省寺宇,厘革过当,事体未弘;其灵山胜境,天下州府,会昌五年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任主持,所司不得禁止。

然而,经过会昌灭佛,佛教各大寺庙经籍全部被焚,佛像、法器等皆被毁,佛教一时元气大伤。851年,国清寺进行重建,唐宣宗加赐“大中”二字,诏散骑常侍柳公权为国清寺书额“大中国清之寺”。散骑常侍 我国古代官名。汉代时为散骑,是皇帝的侍从,又有中常侍、官的性质相同。

但因一时财力紧张,至853年,国清寺还是“佛殿初营,僧房未置”。直至857年,日本僧人圆珍至国清寺,从天台宗十三祖正定物外大师学天台教观。同时带来银两,国清寺才得以重建。■ 寺内现存古墙■ 宝相花纹 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是由盛开的花朵,花的瓣片,含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和叶子等自然素材,按放射对称的规律重新组合而成的装饰花纹。影青瓷 也叫映青瓷。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称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

在国清寺内,位于大雄宝殿后约200米处山腰东侧的岩石上,至今还镌刻着唐代柳公权所书之“大中国清之寺”6字。在同一岩石的左上方,还留有宋代米芾所书“秀岩”,朱熹所书“忱石”等摩崖石刻。

岩石周围还出土了唐代宝相花纹瓦当及唐、宋青瓷、影青瓷碗、碎片等。这些遗留下来的痕迹,让后来的学者们认为,会昌灭佛后,大中年间置建的国清寺,应地处在这一摩崖石刻前,东西方向面阔与南北方向进深各50米左右的场地上,其规模比会昌灭佛前小得多,面基址比现在国清寺更蔽隐,地高、势幽。

唐亡后,五代十国相承。在这50年间,政局经历了多次分分合合。

当时,南方十国战乱较少,政治相对稳定,加上国清寺所处的吴越国,又对佛教采取保护和支持政策,因此,国清寺不但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还幸免了佛教史上最后一次毁佛之厄。瓦当 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前端或位于其前端的图案部分。是古建筑的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如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为精致的艺术品。

978年,吴越国王钱弘俶降宋,吴越不战而亡。国清寺未经战争破坏,再次保存下来。但因为距离唐宣宗的重建已经有很多年了,国清寺内的各个殿堂也应该经历再一次的维修。

1005年,宋真宗赵恒赏金万两重建国清寺,并称“景德国清寺”。

对于这段历史,明代传灯大师在他编撰的《天台山方外志》中曾这样记载:

宋景德二年,改景德国清寺,前后珍赐甚伙,合三朝御书数百卷,后毁于寇。独大师所题莲经与西城贝多叶经一卷曲及隋旃檀佛像、佛牙仅存……

1988年12月,国清寺发现的建筑遗址距国清寺静观堂右侧约40米,在国清寺围墙外,面积为34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铭文砖、宋瓶、瓷碟、瓦当、铜铃、石佛座等,伴随出土的还有大量的宋代砖瓦、陶水管。

铭文砖长29、宽14.8、厚5.6厘米,上侧铭文为“宋景德二年八月书”,下侧铭文为“李记”。瓦当为圆形,菊花纹饰,径长18厘米。地下还发现了下水道、卵石径、木炭和房屋基础。■ 宋真宗赵恒画像保甲 旧时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保设保长,甲设甲长。以便统治者对人民实行层层管制。保甲制的实质是通过联保连坐法将全国变成一个大囚笼。

从这些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史载宋景德二年(1005)“重建国清寺”是真实存在的,且当时所建的规模要大于现在的国清寺。

经过重修后,国清寺稳步发展,及至1061年时,已是盛名远播,人们将它与荆州玉泉寺、南京栖霞寺、济州灵岩寺,并称人间“四绝”。

又经过11年的发展,在寺主仲方、副寺主利室、监寺仲文的努力下,国清寺则成为一个拥有真觉院、戒坛院、教迹院、三贤院、定惠院、十方教院、廨院、罗汉院等建筑群体的佛教大寺。

然而,国清寺又遭受的一次大的破坏。1119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在睦州青溪,即现在的浙江淳安发动农民起义,其部将吕师囊在台州一带活动,且攻占过天台,影响很大。■ 寺内现存石刻

此次起义军对国清寺进行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史书有载国清寺“毁于寇”之说。

1129年,国清寺奉诏修复,这次修复得到了天台县各地保甲的大力支持,许多保甲诸如叶杨甲、钱珀甲、曹田甲等,都捐助了建筑材料。■ 寺内古老的石阶江南十刹 指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道场的万寿寺、温州江心的龙翔寺、浙江金华的宝林寺、奉化雪窦资圣寺、天台的国清寺、福州雪峰崇圣寺、南京灵谷寺、苏州万寿报恩光孝寺和苏州虎丘云岩寺。

两年后,南宋高宗皇帝下诏“易教为禅”,并敕差慧律任国清寺住持,许令每遇圣节进奉香疏,致使国清寺成为禅宗“江南十刹”之一。

此时,国清寺经济已经相当雄厚,不仅拥有大量的寺产,而且在外地置办有土地和庄园等,对其进行专门管理。阅读链接在国清寺“法乳千秋”碑亭左方,有一口围着石栏的古泉,古泉旁有石碑一块,上刻“锡杖泉”三字。据说,在宋朝期间,高僧普明曾在国清寺修行,当时,因寺内取水不便,普明便在位于这座碑亭左方的地上以锡杖顿地说:“此处当有泉!”随即就有泉水涌出。因此,这个泉便被命名为锡杖泉。

雍正时重建确定主轴线殿宇

到了1733年,国清寺奉敕重建,工程延续至1745年完工。这次重建,是国清寺在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

在这之前,元朝就曾经重建过一次,但是不久,由于天台山诸寺教禅互争,所以国清寺又趋衰亡,事迹覆没无闻。■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濠州钟离即今安徽凤阳人。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1368年,带领农民起义成功后,于南京称帝。他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草根皇帝。在幼年,由于他身体不好,以及家中贫寒,在他16岁时,家人把他送进一个佛教寺院做了一个多月的小行童。

明朝以后,虽然出生农家的明太祖朱元璋再次组织人重修了国清寺,但1384年,国清寺方丈室、佛殿、御书阁、钟楼等又被风雨摧毁,仅土地堂、雨华亭和山门等保留了下来。

1542年,国清寺略有起色。到了1560年,国清寺雨华亭又毁,10年后才重新建起,但此时大雄宝殿却又倒塌了。■ 国清寺古山门施主 僧道等称施舍财物给佛寺或道观的人,也泛称一般的在家人。也指施予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的信众。也译作檀越、陀那钵底、陀那婆。又作布施家。又梵汉兼举而称檀越施主、檀那主、檀主。如,唐杜荀鹤《题江寺禅和》诗:“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懒求施主修真像,翻说经文是妄言。”

之后,由于连年的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的因素,国清寺毁坏严重,仅山门、古塔巍然独存,一片凄凉景象。

直至康熙初年,国清寺殿宇毁损,墙多坍塌。继之大雄宝殿又坏。于是,住持祖宪禅师乃募旧施主许均庄之孙许愿平捐资重建。重建后的大雄宝殿,规模不小,堂厅可容数千人。

大雄宝殿是国清寺的主体建筑,宝殿正门上面匾额的字是竖写的,并且上面饰有龙纹,这是此次重修时,康熙帝特别恩准的。要知道,其他寺院,大雄宝殿四字大都是横写的,唯有天台国清寺的大雄宝殿是竖写的,这块竖写殿额,表明了国清寺享受类似于皇宫待遇的高规格寺院。

经过雍正年间修建后的国清寺,建筑群体的规模大致保持现在的状态,即沿主轴线的一系列殿宇,包括山门和钟鼓楼,以及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等三进建筑及其两侧厢房。■ 国清寺贤劫千佛 在佛典所述之宇宙循环成灭过程中,现在之中劫称为贤劫,贤劫中出现于世之千佛即为贤劫千佛。小乘经典说过去有四佛或七佛出现,大乘佛典则进一步指出现在之贤劫有千佛,过去之庄严劫、未来之星宿劫亦各有千佛出世。亦即亘三世有三千佛出现。

其中,弥勒殿是现存国清寺的第一殿,又称门神殿,殿的门楣上写着“国清寺”3个楷体大字。殿中央塑着欢喜相的大肚宽腹的弥勒佛金身像。

据佛经说,弥勒佛又称慈氏菩萨或阿逸多菩萨,是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后被尊为未来之佛,认为如来佛释迦牟尼之后他将继位为佛祖。

另据历史记载,晚唐时浙江奉化岳林寺有一和尚,常带一只乾坤袋,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对一切善男信女都是和蔼可亲,不摆架子,真心实意地乐于助人。

后来,布袋和尚死后,被误为弥勒化身。经历代艺人的塑造,弥勒佛遂成了今天袒胸露腹、喜笑颜开,人人见了皆大欢喜的模样。

弥勒殿弥勒佛的背后立有身着盔甲的青铜韦驮立像。据说,他是佛祖的保护神,曾舍命追回佛祖的舍利子而被封为金身菩萨。舍利子 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之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印度语叫作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一般是佛教高僧圆寂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呈莲花形,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等各种颜色。

国清寺的韦驮佛用手捧着一柄金色的宝杵,这意思是,外地云游僧可来寺中“挂单”食宿。

弥勒殿弥勒佛两旁分列二天神,常称哼哈二将,哈者张口,称密执金刚;哼者闭口,称那罗延金刚。

在弥勒殿后门楣上,还有一朱红匾额,上书“神功叵测”4个大字。

佛寺中都宣扬佛法无边、佛光普照,而这里的意思是神功难测。人们乍一读神功叵测四字,可能会有点费解。其实,细细一想,其义自明,无非是宣扬超凡的佛法非凡人所可理解,这种故弄玄虚,旨在增加神秘之感罢了。

雨花殿是现存国清寺的第二殿,又称天王殿,殿门上的横匾上写有“雨花殿”3字。

雨花殿之名在别的佛寺中难得见到。相传,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曾在此讲述《妙法莲花经》,其精诚所至,感动天庭,天上下起法雨天花。于是,这里就有了雨花殿之名。■ 国清寺内雨花殿铜鼎 从陶制三足鼎演变而来,最初用来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飨,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鼎古代原是饪食器,后来变为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重要象征,视为镇国之宝和传国之宝,也是“明贵贱,别上下”等级制标志。史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雨花殿中供奉有四大天王神像,俗称“四金刚”。四大天王各护一方天下:南方增长天王,其身青色,执宝剑,其剑无鞘,表示宝剑永不入鞘,时刻维护佛法;东方持国天王,其身白色,持琵琶,但琵琶无弦,若加琴弦,则动听天乐愈加美妙,易使人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北方多闻天王,其身绿色,执宝伞,其伞无架,无法为自己挡风遮雨,意为时刻警惕自己要保卫佛法;西方广目天王,其身红色,执蜃,蜃无鳞,蜃在古代是作恶多端的动物,所以广目天王去鳞镇住它,用来广度众生。

我国民间习惯将四大天王所执的4种法器连在一起隐喻风、调、雨、顺,寄托“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国清寺内的烛台

钟鼓楼位于弥勒殿和雨花殿之间的东西两侧,都是边长6米、高11.7米的正方形两层楼建筑。分别放置钟、鼓,上下两层中间沟通,形成回响共鸣。其中,铜钟一式两口,高175厘米,宽134厘米,另一口放置在大雄宝殿中。一般在国清寺举行盛大节日或法事时用。■ 国清寺内的大雄宝殿蜃 我国神话传说一种海怪,形似大牡蛎,有人又认为它像一种水龙。能吐气,并形成海市蜃楼。法轮 可以译作正法之轮。轮是佛教词汇,在藏传佛教中又称金轮。在古印度,“轮”既是一种农具,也是一种兵器,佛教借用“轮”来比喻佛法无边,具有摧邪显正的作用。由毂、8个轮辐和外圈组成。

穿过雨花殿,即可望见雄伟庄严的大雄宝殿。殿前月台正中竖立着1973年重修国清寺时从北京故宫运来的1768年所铸的大青铜鼎,双耳三足,呈塔形,高3.8米,雕有日月和法轮、宝伞、宝盖、莲花、宝瓶金鱼、盘结等八宝图案,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意为如同大勇士一样无所畏惧。国清寺的大雄宝殿9开间,阔30.67米,进深19.71米,高22.65米,建筑面积797平方米,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

大殿重檐下的竖匾上书“大雄宝殿”4个金色大字,是在1978年重修国清寺时赵朴初所题。

此殿供奉着1973年重修国清寺时从北京故宫运来的清代铸造释迦牟尼青铜坐像。此坐像外贴真金,连座高6.8米,重13.5吨,雕塑精致的佛祖像,嘴角略翘,似显微笑,安详端庄,亲切慈爱,令人神往。

释迦牟尼近旁站着他的两位大弟子,年轻的一位是阿难尊者,年长的一位是迦叶尊者。他俩都是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的得力助手。

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两旁,端坐着18尊金身罗汉像,这些佛像是在元代时由楠木雕成,已有700多年历史,非常珍贵。

释迦牟尼坐像背后有南海普陀洛迦山全景和天台山一部分,正中是南海观音,善财童子和龙女随侍。

大殿后壁释迦牟尼佛左后侧是骑狮子的文殊菩萨,代表着智慧和威猛;右后侧是骑白象的普贤菩萨,代表着“理”和“德”。

传说,释迦牟尼说《华严经》的时候,是以这两位菩萨为上首,也是佛祖弘法的得力助手,因此他们被尊为“华严之圣”。

雍正年间修建时,雍正皇帝还特赐“龙藏”一部,成为现在国清寺的珍藏。

这次重建,使国清寺寺内层檐斗拱,金碧辉煌,恢复了往日光彩。阅读链接相传,释迦牟尼佛两旁的罗汉初为16位,后来,一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增添了两位我国僧人;另一说是唐末时,有两个和尚画罗汉像,把自己也加了进去,故称十八罗汉。还有一种说法是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即是“迦叶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据《法住记》说,16位罗汉是佛陀的16位大弟子,佛命他们常驻人间普度众生。另一说法是第十七位罗汉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尊者”。

新时期重建后的寺院风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保护下,国清寺积极参加了土改运动。在土改中,国清寺分得田地和山林,并成立了国清寺农业生产劳动股。住持澹云法师还倡导“农禅合一制”,僧众们白天参加农业劳动,自力更生;早晚则勤修持,与世无争。

1956年,静权法师为大雄宝殿重塑金身。第二年,静权法师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196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国清寺大塔和唐一行禅之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国清寺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3年,周恩来指示并拨款重修国清寺,还从北京运来一尊贴金佛像、一对汉白玉石狮、一尊大青铜鼎及其他各类法器等,恢复佛事活动,并对外开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