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11:50:01

点击下载

作者:袁莉萍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研究

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研究试读:

前言

《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研究》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调查访问、教学实验,并综合了国内外体育教育的前沿成果资料,深刻分析和研究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情况、存在弊端、发展趋势,探索了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背景下的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模式、方法、管理、目标等。

20世纪末,“科教兴国”就己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教育要面临的是世界范围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中,高等教育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环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高校作为人们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更应该立足于自身特点,结合国际形势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形成有特色的体育教学创新理念,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发挥体育教育独特的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统计局、全国总工会10个部门联合在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体质总体水平比2000年略有提高,和2000年相比,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提高了0.75%,但国民身体机能综合指数下降了9.65%,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机能综合指数20年来持续让人担忧。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身体机能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民族素质和兴旺发达。据调查,有60.4%的学生从小就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这些是导致青少年学生身体机能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此,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面对发展和改革完善带来的紧迫感,高校体育教育是青年学生步入社会作为国家建设栋梁接受身体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终身体育意识的最后一站,因此就更显关键。有资料显示,自1999年扩招至今,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扩招前中国18~22岁适龄青年比例的4%提高到23%。另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介绍,在各国大学毛入学率中,韩国是91%,美国是82%,英国是59%,日本是55%,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是67%。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高校招生量和适龄青年人数的比例与其他国家相比还相差较远,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素质的需要还相差太远。但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虽然招生比例不高,但招生人数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学生人数的大规模增加与高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增加和完善并不匹配,其中包括高校体育教育资源与教学需求的不平衡发展给高校体育教学自身和谐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因此,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和完善是必然趋势,并且改革力度迫在眉睫。

为完成该项论著,作者曾利用参加全国学术会议的机会对国内32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和体育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电话采访、走访访问,掌握了相关基本情况的第一手材料。并在2004年以来的近十年中,先后发表了“美国大学体育赛事营销传播的审视与思考”(《体育与科学》, 2010.7)、“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4)、“大学生健康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2)、“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的意义及作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9.1)、“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湖北体育科技》, 2005.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5.3)、“体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探悉”(《武汉大学学报》, 2004.6)、“湖北高校体育课程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湖北体育科技》, 2007.10)、“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5)等20余篇相关学术论文。主持并完成了“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研究”(湖北省“十一五”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2007B243)、“湖北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湖北省“十一五”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2010B040)、“普通高校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2007d305)、“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对校园体育文化影响的研究”(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2011jyty068)、“大学生健康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湖北经济学院教研项目 项目编号:Y0366)5项系统性相关研究课题。

本著的撰写得到了湖北省体育总局、湖北经济学院领导、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撰写过程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已在附录里一一注明,也对这些文献的笔者深表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足和失误,恳请广大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袁莉萍2013年7月于武汉第一章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与探索第一节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内涵和主要观点一、引言

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对体育教学活动起方向指导作用的,并以教学目标、任务为核心的基本观点与认识。它从体育教学角度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对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培养人才的要求,在根本上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学校体育发展水平相适应,以适应当今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按照改革开放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人们开始从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出发,进一步确立起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层次的学校体育观。在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方面,强调学校体育要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为终身体育求基础,为竞技运动备人才,为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服务。

虽然高校体育理论界开展过多次有关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问题的讨论,但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高校体育教学应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主,因此提出“体质教育”的指导思想;②“三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提出“技能教育”的指导思想;③高校体育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方针,以全面完成体育教学各项目标为主导,因而提出“全面教育”的指导思想;④当前国内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校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所以提出“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⑤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许多高校都成立高水平运动队,于是有的学者强调高校要为发展学生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多作贡献,因而又提出了“竞技体育”的指导思想。此外,还有“快乐体育”、“主动体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从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看,各种指导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在起作用,各种观点都有不同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强调的重点。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热潮中,对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各抒己见,观点纷呈,各种指导思想的提出和争论,是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活跃学术气氛的表现,这对于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体制是十分有益的。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方向和目标,高校体育教学要落实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就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对现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整体改革,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建立“少而精”的体育实践教材新体系,延长开设体育课程的年限,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终身健康服务。二、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主要制约因素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但制约这种必然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诸多因素的矛盾运动影响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的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的反映;这种反映有经过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具有典型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虑。”尽管要理顺这些复杂的制约比较困难,但从系统论的角度把体育教学看成一个系统加以分析和概括的话,我们可以把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诸多制约因素分为外部主要制约因素和内部主要制约因素。(一)外部主要制约因素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作为一种理性的东西,综合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绝不是独立地存在,它必然受到某些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和民族习惯及文化观的影响。因为思想史的研究不是单一地研究某一领域,而是站在政治、经济、历史、教育、宗教、社会这一层次上综合地、全面地论述它的理论体系和学说。体育教学本身是由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思想是一种社会思潮、倾向和目的之复合的体现。这种复合体必须依托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而存在,正如我们研究体育思想史时,要把某一体育思想纳入到整个社会背景中去分析它的产生、发展和各种社会因素,当我们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考虑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制约因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发达程度往往取决于教育发展水平,而教育发展水平标志着教学论和心理学的发展水准。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当我们研究其指导思想的制约因素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探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外部制约因素,必须从全面的、综合的、联系的观点出发,既考虑社会背景,又考虑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二)内部主要制约因素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不仅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同时还受其系统内部如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功能、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学校体育教学发展不平衡和多样性、体育教师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态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第二节高校体育教学体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一、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教和学双方都应共同遵循的,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目标。理想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授目标与学习目标的统一体。由于体育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达到的结果,也就意味着,具体教学活动不同,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可以说,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由大小不等、具有递进关系的一系列教学目标组合成的。它包括教学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几个层次,各个下属目标都是其上位目标的具体化。人们追求的目标,总是有特定价值的目标,有特定价值的目标又总是诱发人们的追求。总之,追求价值是人们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因。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也是同样,它必须有特定的价值,使人们通过选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来达到这一价值。(一)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从单一追求社会需要向追求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可以通过6次体育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看到这一趋势。1956年我国第一套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1960年高校体育教材规定了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并通过体育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参加生产劳动和准备保卫祖国”。1976年至80年代中期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体育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使之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2年高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2000年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规定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2002年高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和科学健身方法;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坚强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道德,增强控制情绪和抗挫折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行为方式;培养关注和参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事务的能力”。从以上所列举的目标来看,1992年以前的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增强体质,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很明显,这一目标强调了社会需要,突出了体育教学的社会价值。1992年以后,体育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特点是重视了学生身心发展,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等个体的需要,尤其是2000年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以育人为宗旨”,更加明确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从此,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才实现了由单一追求社会价值向追求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轨迹可见,它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相合拍。这个全国统一规定的教学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建立的一套体育教学的基本体系,其主要特征是: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要求的整体性;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教学管理的纪律性。(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特点

任何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的规定、发展和变化都是要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的,都要服从、服务于社会的需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涵盖了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各个方面的内容,具有统一性,从而制定了统一的教学体系;体育教学目标是实现体育目标中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基本途径之一,在任何阶段增强学生体质仍是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首要目标。体育教学任务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完全符合全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三)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

在倡导“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的教育观念的同时,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也从单纯追求学生外在技能学习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打破传统的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构建以学生的个体需要、体育能力、习惯的培养、健身娱乐、体育卫生健康知识传授为一体的新的教学体系。首先,重视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体育科学基础知识、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其次,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态度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养;第三,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强调适应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注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四)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所谓价值取向,是人们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的方向性。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对体育的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的方向性。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切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归宿,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得以实现的可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分为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社会本位要求教学以社会为价值主体,满足社会需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学生本位要求教学应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教学应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自由地、自然地发展。二、深入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一)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目前在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有如下三种:第一,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选择出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加工的,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原理、运动技术和比赛方法等,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教材的意思基本相同。第二,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和各种运动动作。第三,体育教学内容指的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总体系。作者认为,体育教学内容是针对体育教学目标而选择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各种体育理论与运动活动的总称。(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与中小学雷同,多而杂,重点不突出,无针对性。缺乏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体育课教学内容中,轻视理论知识教学的现象非常严重,体育人文、体育锻炼等有关科学知识的传授,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和长远性,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实践往往没有深刻认识,因此难以在课后自觉锻炼。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断层,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教材选择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使不少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体育活动也就终结了。因此作者认为,对体育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健身性

健身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也是体育教育追求的最根本的目标。尤其是面临着当今学生体质、体能下降的现状,更应选择健身强体的体育内容,比如我们在每一次体育课都加进了素质锻炼的内容。

2.教育性

教育性即选择的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道德品质、人格完善能产生深刻影响的内容。比如教师穿插在课堂中,寻找恰当的时机讲解课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3.针对性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不可千篇一律,多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4.娱乐性

娱乐性即选择体育内容具有趣味性、游戏性与新颖性,对放松身心、消除疲劳、调节情绪、改善心态、丰富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的项目,如攀岩,定向越野等。三、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一直以技术教学、技能教学、体能培养为主导思想,运动成绩为主要要求,生物体育、体能体育成为高校体育建设的目标,因而注重运动教育、技能教育、体能教育,注重教学的形式、结构、内容、方法、手段、要求、考核、评价等的统一性与标准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社会经济大发展初期,这种体育教学适应国家建设所赋予高校体育的目标和要求,促进了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国家经济转型,世界文化交流激增,旧体育思想和观念的局限性与片面性突显。高校体育教学如何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相协调,如何适应转型期体育建设的主题,如何适应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是我们在21世纪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摆脱桎梏,创新高校体育发展模式的关键,也是能否在新形势下全面展示体育育人功能的关键。本着结合高校体育的实际,从教学方法入手,慎思素质教育及“健康第一”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本质要求,以实践研究为基础,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中不适合时代要求的内容。重新审视高校体育教学的教育本质,强调教师的导学与导练,让学生通过高校体育的教育具备一种自学自练的体育能力,以此推进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整体性改革进程,促进高校体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很多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受到过去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往往存在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的问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些高校体育教师仍然停留在以传授体育技术为主要教育目的的方法上,一般都表现为继承讲解、示范、练习等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教育的长处,不断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更好地为开展好高校体育教学服务,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2.传统教学思想严重影响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各方面的影响,以期改变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生理现状,使教育者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活动。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往往只注重强调教育者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严重阻碍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思想的禁锢下,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制的地位,许多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使学生课内与课外一样生气勃勃、积极主动。

3.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学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强调严密组织、严格纪律,重视教师“主”的作用,为了实现完整的教学进程,教师作为传授知识方面无可厚非。在真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教学有所获得,所有教学方法与形式的选择应该为这个目标而服务,所以在尊重教师作为掌握整个教学进程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更要尊重学习主体,学习主体的实际需要与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章可循。(二)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

众所周知,在高校体育改革中教学改革是重点。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办学效益,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82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北京景山学校时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刻地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战略目标。当前,从整体上看,从社会发展的观点来看,高等体育教育面临的将是信息化的社会和知识经济的社会,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在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认可程度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三)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1.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深入开展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必须树立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增强质量意识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充分认识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重视能力的培养,更重视素质教育的观念。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把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2.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教学方法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意义构建为核心,通过建立教学情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协作,与理论紧密结合的实践,使学生达到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在先进的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适应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能够学习到学习水平的提高,都是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的创新成果。

3.改革体育教学的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和各种运动动作,它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方法是内容的运动形式,体育教学方法依体育教学内容而存在,它的选择和运用受体育教学内容的制约。首先,体育教学内容的形态制约着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其次,体育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制约着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的教学条件下,体育教学内容过多,会造成体育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而将教学内容减少或压缩一些,就会促进体育教学方法选择的多样化。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独立地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加工,真正掌握其特点,并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在体育教学方法上获得选择与创新的自主权。

4.重课堂,优化教、学、练

体育教学方法的优化,不仅在于体育教师“教”的优化,更应包括学生“学”、“练”的优化。教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和练,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应该突出学练法的研究。所谓体育教法是教师依据体育教学目标,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向学生发送信息,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方式方法;而学法就是学习体育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因此,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应该从两个层面入手:第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使学生“要学”;第二,要通过体育教学方法的优化使学生“会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学习认识规律、身心发展规律、运用技能形成规律的渗透,还要及时对学练方法加以优化,努力改进教学,以适应学生掌握和运用学练法。一切教法都要力求使学生会看、会做、会说、会练等。当教师的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的学与练,引导学生达到先是“要学”,继而“会学”的境界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产生了兴趣,掌握了练法,体育教学的实施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5.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重要策略之一。首先,要创新思想认识。坚持发展娱乐体育与健身体育的有机结合,这是转变高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的具体体现,更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其次,要创新教学内容。教师应当结合实际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内容开展具体教学活动。这样,就可以切实改变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不足。再次,要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需要,采用启发教学方式以达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运用学导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自主进行学习,从而培养锻炼学生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养成学生自我锻炼、终身锻炼的行为与习惯。

6.把握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性

体育教学方法的优化,不能局限于就教学方法来研究教学方法,而应用系统考虑构成体育教学方法体系中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要把体育教学方法作为整个体育教学系统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考察其作用与效果。事实上,体育教学方法总是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相联系并与一定组织形式相结合的。其次,要把具体的方法作为一个要素来研究,力求各要素的最佳组合。实现体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并不是将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摒弃,而是在提高质量的同时,使它们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实现最佳的组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它们各自的优劣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好的教学方法”,实为“最适当的教学方法”,是相对具体的目标而言的。如“手把手”的方式教学用来使学生体会某些技术要领,获得“运动感受性试验”是行之有效的,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技术。现代化的直观教具如电影、电视、幻灯等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直观教学手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可见多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要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联系和辩证关系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发挥体育教学方法本身的整体综合效应。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为老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为老师和学生营造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让教学更自然地延伸和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根据具体情况认真研究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从而营造一个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四、完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具有对体育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判断,通过信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活动朝向和达到预定目标的功能。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师论及的热点问题。其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和发展学生主动性的体育教学模式,正在被许多高校所推广。但是,由于教学评价在我国起步较晚,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体育教学评价工作开始更晚,许多方面还处在探索之中。由于与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相配套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还没有及时推出,仍采用旧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因此,推出新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分析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法,采用运动项目测试的成绩给学生评分,这种方法是描述学生的个体水平及其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对学生排名次,不能客观的反映学生学习的前后变化,作为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不够合理。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来描述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程度,从而更合理地为学生评分,作者认为这是研究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

1.体育教学目标认识的误区影响着体育教学评价的方向

体育教学目标影响着体育教学评价方向。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在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异同上,在体育教学中增强体质与提高健康水平的互相联系上,在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与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上,在提高运动技术技能与掌握手段的互相关系上,在对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认识上,甚至在教师主导作用上都存在一些误区。由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不明确,层次模糊,导致课堂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都受到影响。这种体育教学目标认识的不一致,必然会在教学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中反映出来,并对体育教学的方向产生影响。

2.注重评价指标定量化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

注重量化,强调可操作性、可比性,是体育教学评价的一种倾向。人们认为量化的东西比较客观,便于操作,其结果的可比性也很强,因此热衷于进行定量分析,忽略了对评价目的和评价理论的深入研究和认真分析,这种片面性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体系总是以能直接量化的因素为主体,如学生的技评与达标成绩,学生的达标比例,上课时学生的密度、强度、运动量曲线等,然后将不易量化的教学行为采取分级量化的形式,对优秀、良好、及格、达标、不达标等级给予相应的分数,而那些在体育教学中很有意义,但很难量化的因素却被忽略了。如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的形成、情感意识的发展、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体育能力的自我超越等,都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应该作为体育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大多在评价体系中没有体现。显然,这样的指标评价体系是不完整的,评价结果是片面的。

3.结果的功利性影响评价结论的客观性

运用客观标准对体育教学进行检查,并通过认真分析和评判,得出结论,然后进行信息反馈,以进一步改善教学,这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自己主动评价时,这种指导思想容易得到体现,一旦评价的结果同教师评优、晋职等联系起来时,就蒙上功利性色彩,得出的评价结论往往就会变得复杂起来,评价者可能就会考虑各种与评价无关的因素,只肯定成绩,对改进教学的意见却闪烁其词,避而不谈,使评价结论失去了公正性,不能客观地反映评价的真实情况,体育教学评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二)高校新的体育教学评价与传统体育教学评价的区别

1.评价的指标所体现的作用不同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的作用在于学生对总量掌握了多少;而新体育教学评价除了具有传统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外,还包含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2.评价对象的影响范围不同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对部分学生的影响是消极的,有的学生“不努力都行”。,而有的学生“怎么努力都不行”。而新体育教学评价要求所有学生都要确立目标,影响范围广,是积极的“只要努力就行”。

3.由终结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化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定位于教学内容结束时的最后评分,而新体育教学评价考虑的是起始目标到终极目标的变化程度,是过程目标和终极目标的结合。(1)评价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目标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教学过程,从而达到督促和鼓励学生学习,修正和改进教师教学方案的作用,发挥反馈功能。(2)评价内容从单一向多元转化。影响体育教学评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多因素评价。(3)评价方法从定量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转化。体育教学评价包含着学生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和非体力因素的结合,定性分析纳入评价的内容,量化指标的重要性相对降低。(三)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评价间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1.主要问题

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评价标准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将会导致学生所学的项目与所考的项目不一致,致使学生不重视学习过程,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解决方法(1)给学生一个较大的选择空间。不论学生在每学期当中选择什么专项,除了进行专项内容的考试外,还应对几个规定的项目进行考试,他们就会自觉地去练习要考试的项目。这样可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从而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2)给体育教师一个较大的评价空间。每个学生在体育基础、体质状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体育教师在上课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评价因人而异,根据他们上课的态度、进步情况、成绩差异等进行综合评价。从另一个角度说,体育教师得到了一个宽松的上课环境,可以对那些少数认为自己体育成绩可以轻松过关而又不好好上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减分,而对那些体育基础虽然较差,但认真上课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就比较合理和公平。(3)给学生自我客观评价的机会。我国现行的评价标准都是由教师完成的,体育学科应该尝试学生自我评价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作一个较全面的回顾,然后对自己的体育学习进行小结,这样对学生今后的体育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十分有利。当然,学生自我评价前,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强调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如果发现学生自我评价有较大的水分时,体育教师要参与其中,帮助学生端正态度,给自己一个客观的体育自我评价。(4)引导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如学生之间的了解。采用学生互评方式,可使评价的真实性更高,同时,学生互评能够避免学生自我评价的较大水分。因此,将学生互评与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立体。(5)引入相对评价。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要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如学生在此学期开学时的体育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未达到现行的体育评价标准中的合格标准,这时体育教师就可以根据相对评价的原则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6)将评价的标准区间值增大。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把分值划分得很细,这样容易使学生只注重体育评价的结果,而不注重体育锻炼的过程,使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国外一些著名高校的教育体系中,所有的学科成绩评价均采用A、B、C、D、E5个档次。作者认为,可以将这种方法借鉴到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中来,把国外的这个标准换算成我国的百分制,20分一个等级,制定评价标准时可以实行这样的分级制度,把学生引导到注重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来。(四)新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表1-1 新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续表

正确、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不断探索和完善新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尤其重要。第三节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创新设想一、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一)忽视体育科学传授

当前高校的体育理论教材不仅比重偏小,而且内容粗糙,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实用价值不高,未形成一个适应现代发展的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体系及相应的教育检查和评定措施。学生对自己的体育技术技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这些练习,故而难以在课后进行自觉锻炼。(二)体育教学目标狭窄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断层,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两者之间尚未开辟出教育通道,过分注重学生的现实锻炼,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的近期达标效益,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目标归结为增强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质,缺乏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独立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三)教材杂乱而不精

教材的选择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过多地强调传授以运动技能为中心的教学,偏重运动外在表现形式,大多活动项目缺乏终生受益内容,远远不能适应大学生成年后的运动要求。由于缺乏一定的终生健身运动项目,不少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体育生活也随即停止。一个大学生接受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在他走上工作岗位后,竟与体育分别,这与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健身意识、能力和习惯有直接关系。

上述情况说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盲目地把运动技术传授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把许多难度高、技术复杂的竞技运动项目原封不动地搬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并统一教学要求与考核标准,而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步骤又是专业院校专项教学方法的浓缩,致使学生望而生畏,难以掌握技术,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二、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设想(一)树立全新教学观念

明确高校体育教学在当前形式下的重要职责,坚定地树立起崭新的体育教学观念。(1)体育教学是培养新世纪人才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高校育人的目标不单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注重的是学生的德、智、体综合素质的培养。(2)着眼于未来新时代的新要求,以终身体育锻炼取代传统的课堂体育教学观念,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健身理念。(二)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

高校学生应不断提高认识与学识修养,应具备不断发展的能力以适应新变化的出现,应具有从缺憾向完美阶段前进的潜能。因此在设置体育课程的具体内容时,应增加运动原理、强健体质以及人体、物理力学等理论知识。并且要具有突出性、实效性、指导性、针对性与时代性,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三)加强硬件设置建设与师资力量投入

体育场馆、运动器械与师资队伍的质量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必备条件,改善场馆设施是提高高校体育工作水平的当务之急。制约高校人才培养和高校体育改革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学校师资队伍的质量,由于当前知识更新速度快,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发展迅速,所以只有适应高速发展的高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应该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定期派遣教师到先进学校进行学习,以提高教师教学的水平与能力,并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四)将“终身化”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宗旨

社会的发展需要终身化体育,同时也是人们工作、生活的基础性需要。从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全民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加体育课时,延长体育教学年限势在必行。在大学体育教育阶段进行全程体育课程教学,并贯穿于四年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当中,以提高学生主动健身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终身健身锻炼的重要性,从而保证学生在毕业后依然能够熟练运用两种以上的锻炼方法和手段,真正实现体育锻炼终身化。第四节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实施一、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因素(一)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物质环境

高校体育物质环境是指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良好的物质环境是保证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物质支持。高校漂亮、宏伟、造型各异的体育场馆,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保持参与锻炼的动力之一。(二)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制度环境

制度作为约束和强化实践活动的组织内容,高校的体育制度是保证学生锻炼时间、提升体育开展约束力的重要内容。当期高校的体育制度主要指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各个学校制定适合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制度,也是保证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依据。灵活、严谨的制度环境是提升高校体育环境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三)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舆论环境

良好的体育舆论导向能够有效地发挥体育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激励作用,提高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体育习惯的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等。体育舆论环境是实现大学生从被动接受体育转变成主动参与锻炼的条件。(四)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心理环境

高校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是体育教学中无形的、动态的软环境部分,主要包括班风与校风、学校体育的传统与风气、体育课堂常规、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等。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二、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活动至关重要,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良性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积极的影响作用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原则的落实和教学评价的完善。(一)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并不理想。一方面是领导不重视,另一方面来自于部分高校自身物质环境的劣势。许多学校没有体育馆、游泳馆,部分学校体育设施不健全,还有部分学校没有良好的体育传统,学校不重视体育场地的建设和维护。另外,很多高校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一半以上的学生觉得本校体育场地的布局不合理。在有体育馆的学校,对体育馆的建设和维护上也存在多方面的弊端。总之,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远远达不到学生和社会的要求和期望,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急需设计和优化。(二)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设计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体,高校的作用在于净化身心,启迪知识。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和优化要注意教育性原则,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动机,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体育情操。

2.科学性原则

将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尽可能满足体育教学活动的各种需要;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要符合学校美学、生态美学、建筑美学等基本要求。

3.系统性原则

高校体育环境构建是促进教育优质化实施的措施之一,是高校体育部门的任务,也是高校多个部门相互支持的结果。从系统观的角度出发构建体育环境,首先要求要提升环境的系统意识,以发展高等教育为目标,做好高校体育环境建设的资源开发和共享。第二,提升高校体育制度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第三,加强高校体育舆论宣传,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更好地带动高校体育环境氛围的建设。

4.区别对待原则

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要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另外要特别关注部分特殊群体的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

5.人文性原则

所谓人文性原则是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要始终以学生为本。各种体育教学物质环境的设置不仅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考虑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卫生等,而且还要营造出和谐的、充满人性的、民主平等的氛围。

6.实用性原则

所谓实用性是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要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经济条件,符合经济、高效、实用的宗旨。注重体育教学物质环境的因地制宜以及高校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独具特色,形成各个高校的特色。三、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实施要素(一)以学生发展为主,提升环境对兴趣的激发效果

要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提升高校体育环境的使用和改进空间,充分保证体育环境的建设进程。通过认真组织和实施体育课,保证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充分借助高校的文化优势,加强对新兴运动项目、新生体育明星的宣传,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参与运动的激情,保证体育环境创新特点的延续。其次,要不断增强体育学习内容的新颖性和适用性,在促进学生体育技能、体育意识发展方面,构建体育教学的环境氛围。(二)加强高校体育制度环境的创设,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规范化

在高校体育环境创建的过程中,要在遵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制定适合高校体育环境形成的考核办法,加强对大学生运动会、课外社团、竞技比赛等管理制度的制定,从场地场馆使用制度,到运动员选拔制度,都按照一个良性的运作过程,来提升制度环境创建的有效性。(三)创建适合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环境

高校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身体素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对于一些所谓的“优秀课程”不假思索地照搬,结果就是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的敷衍了事。因此,只有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爱上体育课。(四)充分利用高校的体育教学物质环境

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各种有利的环境条件,创设具有特色的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在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中,各个高校要充分挖掘,精心设计、开创和突出各个高校的体育教学特色,合理地变通将不利的体育教学环境转化为有利的体育教学环境。(五)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管理,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体育课堂氛围

从基本的规范强化课堂的教学管理,同时发挥骨干的作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态度和习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注重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人际情感交流,形成教师与学生互相激励、互相鼓舞的良好情感氛围。第五节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研究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战略重点,这是我国体育理论界早已达成的共识。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环,与社会体育紧密相连,其教育效果与整体发展水平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育改革应以教学改革为核心,而教学改革的核心则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作者在本文中把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定位于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上,并以此为基点,力图构建一个理论依据充分、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并对这一课程模式的整体运行机制作初步探讨。

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原理设计的一种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活动组合或策略,它既是教育系统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又是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载体。一、高校现行的几种体育教学模式表1-2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二、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的对策分析(一)构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的分析

构建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因此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对体育教学过程的重新整合,其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着一方面众多体育教学思想一齐涌入体育课堂;另一方面高校体育为体现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接纳,造成体育教学主题分散、华而不实、负担过重。目前高校广为采用的以班为群体形式,虽然整齐划一,秩序井然,便于教学管理,却不易于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掌握技术的能力等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与培养,这显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等等。(二)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的对策(1)明确高校体育教学应遵循和坚持的指导思想。(2)依据指导思想,改革体育教学内容与教材。(3)改革体育教学班的组成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学段选择参加不同项目组合的教学班。(4)改进教学方法,当前,应着重研究如何根据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三、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构建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从以上几种模式可以看出,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视发展能力,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各种教学模式互相借鉴,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教学模式的作用,优化教学结构,必须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念。(一)树立全面育人的体育教学观念

高校体育教学应当从培养跨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出发,给予大学生全方位的教育,即体育教育、健康教育、竞技教育、生活教育和娱乐教育等。(二)树立主动体育的体育教学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体验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三)树立三维综合评价的体育教学观念

在评价体育教学效果时,不能仅仅以提高生理机能为标准,追求生物学改造的效果,而应该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的角度来综合评价体育教学的效果。三维体育的教学观,反映了体育教学是一个多功能、多目标的动态系统,它通过大量的体育教学实践取得效果。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设计(一)第一学年:基础课

以全面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为主,通过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来实现高校体育的目标。可根据具体的场地器材等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能动作用,使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技能得到全面发展,为参加第二学年的选项打下基础。考核时,以全面的素质指标和技能指标为主。(二)第二学年:选项课

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和师资等情况,按项目开设若干个选修班,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项目和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每个项目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可分为初、中、高级班,既可满足学生初选,又可满足再选。体育特长生可根据项目编入高级班。考核时,以技能指标为主,结合一定比例的素质指标。(三)第三、四学年:俱乐部协会制

俱乐部教学模式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它在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培养终身体育习惯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模式难以替代的。可集中开设一些项目,以学生自我锻炼为主,开展有偿性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也有利于把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保持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五、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一)新时期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变革的需要

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教学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面对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很可能在离校不久便过时了。因此体育教学应该使学生了解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技能,使其走向社会后,能够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二)新时期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做到:体育的终身化、体育的民主化、体育的多样化和体育的个性化。体育的终身化就是打破学校体育的原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把体育扩展到社会和人生的每个阶段。体育的民主化就是打破不平等、不民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服从的教学关系。体育的多样化就是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育的个性化就是在体育教学中每个学生所显示的各种不同的运动本能、素质、价值取向、集体荣誉等。(三)新时期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了条件

高校体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集中体现为四大优势:一是人才优势;二是信息优势;三是物资优势;四是地位优势。这四大优势说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坚实的基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