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12:09:29

点击下载

作者:王水照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

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试读:

前言

蘇軾與其父蘇洵、弟蘇轍世稱“三蘇”。宋時已出現有關三蘇的年譜。明萬曆時康丕揚所刊《東坡先生外集》卷首末云:“譜先生(蘇軾)出處歲月者幾十家,如汴陽段仲謀、清源黄德粹、五羊王宗稷、仙溪傅薦可,蓋特詳者,然皆不免差誤。”則知明萬曆以前爲蘇軾作譜者已近十家。今可考知有關三蘇年譜的編者、書名的共有十種:程子益《東坡詩譜》(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一《程氏東坡詩譜序》云:“公〔蘇軾〕之里人程子益以謙既爲之譜,又舉其一時之唱和,與公之追和前人、後人之追和於公者,皆參列而互陳之”)、段仲謀《(東坡)行紀》、黄德粹《(東坡)系譜》(以上兩種見傅藻《東坡紀年録·跋》)、羅良弼《歐陽三蘇年譜》(見胡銓《會昌縣東尉羅迪功墓誌銘》, 《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二六)、程洵《三蘇紀年》十卷(見周必大《程洵尊德性齋小集序》, 《文忠集》卷五四)、何掄《眉陽三蘇先生年譜》、孫汝聽《三蘇年表》、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傅藻《東坡紀年録》、施宿《東坡先生年譜》。但國内長期流傳者僅王宗稷、傅藻兩種。近年來,我從日本搜集到何掄、施宿兩種(何《譜》系殘本)。至於孫汝聽《三蘇年表》三卷,日本所藏《永樂大典》之中僅有《蘇潁濱年表》一卷;此表清末曾予刊刻,惜未據原本影印,今亦得大典影印本。王宗稷、傅藻兩種亦據最早宋、明刊本影印。以上五種,是迄今留存的宋人所撰三蘇年譜的全部,内容豐贍,保留了傳主的原始資料,不少引書今已亡佚,價值甚高,特予彙集印行,以供研究者參考。以下分别介紹各譜的情况。一、何掄《眉陽三蘇先生年譜》

宋《郡齋讀書志》卷五上趙希弁《附志》云:“《三蘇先生年譜》一卷,左朝請大夫權發遣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公事何棆編。”但“棆”應作“掄”。郎曄《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一《後杞菊賦序》註文亦引“何掄《年譜》”云云。這是此書最早見於著録、引用的情况。

但此書國内久佚。日本名古屋市蓬左文庫藏有舊鈔本施宿《東坡先生年譜附眉陽三蘇先生年譜》一册(原件誤題《東坡紀年録》,致使長期沉晦無聞)。此即本書影印的第一種。

這一鈔本系“駿河御讓本”,有“御本”圖印。江户時代德川幕府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在駿府(今静岡市)設有藏書庫,稱爲駿河文庫。他於元和二年(1616)去世時,遺命將藏書分讓給在尾張等地的三個兒子,尾張的德川義直得到一百七十七部,建立尾張文庫。今蓬左文庫就是尾張文庫的後身。這些圖書即稱爲“駿河御讓本”,屬於蓬左文庫的貴重書。

此本爲線裝,共一二七頁,書高二六·八釐米,寬一八·一釐米,以茶色紙爲裱褙紙,裝訂完好。鈔本最後有題款云:“應永二十七年歲次庚子春三月於龍阜之萬秀山下書了。”後人於“應永二十七年”處,批註云:“離慶長七年一百八十二年”;於“龍阜”處,批註云:“南禪寺”。按,應永二十七年,爲一四二〇年;慶長七年,爲一六〇二年,相隔正好一百八十二年。故知鈔本年代爲一四二〇年,相當於中國明永樂十八年,而爲日本室町時代足利四代將軍義持當政之時。

這一鈔本由五個部分構成:(一)施宿《東坡先生年譜》(全帙,並附陸游序,施宿序、跋等三文);(二)何掄《眉陽三蘇先生年譜》(殘本);(三)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十條左右,散見各處);(四)傅(應作“藻”)《東坡紀年録》的序傳部分(約七百多字);(五)蘇軾簡明年表五頁,當系日本室町時代成書的《四河入海》末尾所附《紀行之圖》的節本。要之,這一鈔本以施《譜》爲主體,何《譜》亦極重要,故擬定名爲《東坡先生年譜附眉陽三蘇先生年譜》,簡稱爲《東坡先生年譜(外一種)》。以下行文則逕稱蓬左本。

蓬左本中的何《譜》文字,一部分抄在書眉(書眉中又有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的部分文字),一部分混入施《譜》的“紀年”、“時事”、“出處”、“詩”四欄。我從中輯得何《譜》文字四五千字左右。至於輯録的依據,詳見拙作《記蓬左文庫舊鈔本〈東坡先生年譜(外一種)〉》一文(載《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六年第二輯)。此外,《四河入海》中引用何掄《年譜》達五十多處,與蓬左本相同者二十條左右,可補其缺者三十條左右。《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亦有何《譜》材料,因成《眉陽三蘇先生年譜》輯本,約七八千字,置於各本之前。其輯録凡例如下:

一、以蓬左文庫舊鈔本《東坡先生年譜(外一種)》爲基礎,書寫格式亦依此蓬左本。凡輯自此本者,一般不再註明。

二、日本室町時代僧人笑雲清三所編《四河入海》,用一九七〇年東京勉誠堂影印古活字本(原藏日本國會圖書館)。

三、南宋郎曄編注的《經進東坡文集事略》,用一九五七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本。此書註文引及《年譜》者凡五處,除一處註明“何掄《年譜》”外,其他四處皆泛稱《年譜》,但與蓬左本等文字雷同,是知郎氏所引蘇軾年譜,僅只何掄所編者一種。故全部迻録,以作參考。

四、個别字句有奪訛處,均於其下以( )號標出。

何掄,《宋史》無傳。陳騤《南宋館閣録》卷七,在秘書省“少監”條云:“何掄,字掄仲,青城人。何涣榜上舍及第。(紹興)八年八月自著作郎除。是月知邛州。”洪邁《容齋隨筆·三筆》卷八《四六名對》:“何掄除秘書少監,未幾,以口語出守邛,謝啓曰:‘雲外三山,風引舟而莫近;海濱八月,槎犯斗以空還。' ”據《宋歷科狀元録》,何涣爲宣和三年進士,則知何掄亦同年中進士。又據胡寅《斐然集》卷十三何掄除著作佐郎制(《何掄著作》),有云:“以爾殫見洽聞,詞藻清麗,召自西蜀,入直東觀。”而此書卷首又有“左朝請大夫權發遣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公事何掄”的署名,可知他是由成都府路提點刑獄調任爲著作佐郎,進而爲秘書省少監,又出爲邛州知州的。也就是説,他作成此譜在成都府路提點刑獄任上,早在紹興八年(1138)八月任秘書省少監之前。今存三蘇年譜的宋代編者,其生平大都不能詳知,但年代似都比何掄要晚。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作於紹興十年(1140)之後(據其《自記》),施宿更是孝宗、寧宗時人。傅藻生活時期不詳。《三蘇年表》的編者孫汝聽曾任“奉議郎”, “當是蜀人,叙蜀甚詳”(《直齋書録解題》卷一七),何掄亦蜀人,而在此譜跋文中不提及孫《表》,何當亦早于孫。故知此五種年譜中以何《譜》爲先。二、施宿《東坡先生年譜》

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卷二〇云:“《註東坡集》四十二卷,《年譜》、《目録》各一卷。司諫吴興施元之德初與吴郡顧景蕃共爲之,元之子宿從而推廣,且爲《年譜》,以傳於世。”(又見《文獻通考》卷二四四《經籍考》,書名“集”改作“詩”,是。餘全同。)可知施宿此譜原附《施顧註東坡先生詩》卷首以行。

但此譜國内亦久佚。康熙時見到宋刊《施顧註蘇詩》的邵長蘅已云“施氏譜無考”(《施註蘇詩》卷首《註蘇姓氏》),馮應榴亦云“施武子所爲《年譜》已不傳”(《蘇文忠公詩合註》卷首《年譜》案語)。今存《施顧註蘇詩》本,僅有宋嘉定初刻本、景定補刻本共四個殘帙,皆無施《譜》。

日本已故學者倉田淳之助先生於一九六三年在京都舊書肆發現此譜鈔本,原爲富岡鐵齋舊藏,即予購藏,並在一九六五年影印於《蘇詩佚註》(與小川環樹氏合編)一書,始得公之於世。此即本書影印的第二種。

此鈔本分卷上、卷下兩册,共一一四頁。書高二七·三釐米,寬二二·二釐米。書前有陸游序、施宿序,後有施宿跋、日僧未雲叟跋。但正文部分有缺頁(熙寧六、七年之間缺四頁,紹聖元年缺兩頁),而上述蓬左本則完整無損。據初步研究,此本與蓬左本從内容上看,乃同出一源,所據乃同一祖本;從筆迹上看,竟是同一鈔手。故知此鈔本年代亦當在一四二〇年左右,與蓬左本時代相近。關於此譜的評介,詳見拙作《評久佚重見的施宿〈東坡先生年譜〉》一文(載《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三年第三輯)。

根據《蘇詩佚註》本、蓬左本及其他材料,我整理出施宿《東坡先生年譜》的完本,列爲本書的第二種。其整理的凡例如下:

一、蓬左本書寫比較草率,《蘇詩佚註》本則是認真書寫的正式鈔本。故整理本以《佚註》本爲底本,蓬左本爲主要校本,并以蘇軾詩文集、史書等參校,作《校補記》附於文末。

二、陸游序以《渭南文集》卷一五《施司諫註東坡詩序》參校。

三、施宿序爲研究《施顧註蘇詩》的重要材料,以《佚註》本、蓬左本互相對勘外,仍有個别字句奪訛,則用日本宫内廳書陵部所藏《王狀元集百家註分類東坡先生詩》卷之九前頁所鈔之施宿序(參看插頁書影)校補,此序得以完璧。

施宿,字武子,吴興人。據陳乃乾先生《宋長興施氏父子事蹟考》(載《學林》第六輯,一九四一年四月),生年爲隆興二年(1164),惜未註明所據;卒於嘉定六年(1213),則余嘉錫先生《四庫提要辨證》卷七有考證。曾官紹興府通判,編撰《嘉泰會稽志》。嘉定時以朝散大夫提舉淮東常平倉,始刻印《註東坡先生詩》。此譜施宿自序末署嘉定二年(1209),則此譜當完成於此之前。三、孫汝聽《蘇潁濱年表》

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卷一七云:“《三蘇年表》三卷,右奉議郎孫汝聽撰。汝聽當是蜀人,叙蜀甚詳。”此爲最早著録,但“右奉議郎孫汝聽撰”,今存《永樂大典》本作“左奉議郎賜緋魚袋孫汝聽編”。《四庫全書總目》卷五九云:“《三蘇年表》二卷,《永樂大典》本。宋孫汝聽撰。陳振孫《書録解題》載‘《三蘇年表》三卷,右奉議郎孫汝聽編’,即此本也。然《永樂大典》所載,惟存蘇洵一卷,蘇轍一卷,蘇軾則别收王宗稷《年譜》,而汝聽之本遂佚,蓋當時編録,不出一手,故去取互異如是。今仍以《三蘇年表》著録,從其本名也。”是知此書在清修《四庫全書》時,《永樂大典》中尚存蘇洵、蘇轍年表各一卷。但今又佚蘇洵年表,僅存《蘇潁濱年表》一卷,見《永樂大典》卷二三九九。此册《永樂大典》原爲富岡謙藏所藏,現歸日本天理圖書館。一九〇九年,繆荃孫曾以鈔録本刻入《藕香零拾》叢書,國内始得流傳。一九六〇年,中華書局《永樂大典》影印本亦收此卷,則據攝影本印行(又有一九八六年重印本)。一九八〇年,此册《永樂大典》作爲《天理圖書館善本叢書》之一,由八本書店精印出版,字迹明晰,本書即據天理圖書館本影印。

繆荃孫在《藕香零拾》本跋文中云:“此書記載翔實,究勝於後代所編者。惟轉輾鈔訛,再取《潁濱遺老傳》及詩文集較之,十得八九矣。”評語中肯,值得重視。四、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四庫全書總目》卷五九云:“《東坡年譜》一卷,《永樂大典》本。宋王宗稷撰。宗稷字伯言,五羊人。自記稱‘紹興庚申隨外祖守黄州,到郡首訪東坡先生遺蹟,甲子一周矣。思諸家詩文皆有年譜,獨此尚闕,謹編次先生出處大略,叙其歲月先後爲年譜’云云。今刻於《東坡集》首者,即此本也。”但此册《永樂大典》今亦佚。現存此譜最早見於明成化四年(1468)程宗所刻《蘇文忠公全集》(即七集本)之卷首,明嘉靖十三年(1534)江西布政司重刻此本。但此兩種明本均無《永樂大典》本之“自記”云云一段文字。據這段“自記”,可知此譜作於紹興十年庚申(1140)之後,且編者自認爲首創之作。又據《宋史·藝文志七》“蘇軾《前後集》七十卷”後云:“《年譜》一卷,王宗稷編。”則知此譜在宋時已附蘇集而行。

據成化本李紹序文,此本乃據宋本刻印,故此譜提及宋帝皆空格;嘉靖本以“異代尊稱皆不題空”義例,取消空格,逕直刊刻。成化本亦有個别誤字,如至和元年“按先生作王氏墓誌云:‘生十有九年’”, “九”應作“六”;熙寧七年“爲錢公轉作哀辭”, “轉”應作“輔”;元豐二年“王子立子欽皆館”, “欽”應作“敏”;元豐五年“皆是以供先生”, “是”應作“足”等,嘉靖本悉已改正。本書力求保留原始資料,選取最早版本,故仍以成化本爲影印底本。五、傅藻《東坡紀年録》

傅藻,字薦可,仙溪人。其《東坡紀年録》,今知首見於南宋時《百家註分類東坡先生詩》(黄善夫家塾本),本書即據以影印。

傅藻,南宋黄善夫本作傅,元明時《增刊校正王狀元集註分類東坡先生詩》(建安虞平齋務本堂本,《四部叢刊》本據此影印),改爲傅藻,似是。因傅字薦可,《詩經·召南·采蘋》:“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左傳·隱公三年》:“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於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後有“藻薦”一詞,如張九齡《洪州西山祈雨是日輒應因賦詩言事》“遲明申藻薦,先夕旅巖扉”。

從《東坡紀年録》本文來看,南宋黄善夫本和元明時務本堂本文字互有小異。如元豐元年條“十一月八日作雲龍山放鶴亭記”,“山”字務本堂本擠刻作“山人”;元豐三年條“二十六日雨中熟睡雨晴後步雨中看牡丹”, “步”字後務本堂本多“至四望亭”四字;元祐四年條“冬至日作書文登石渦遺垂堂老人詩”, “垂”字務本堂本擠刻作“垂慈”等,大抵以務本堂本爲勝,書名“增刊校正”,尚屬不誣。本書爲求最早版本,且《四部叢刊》本經見,故仍採南宋黄善夫家塾本影印。

傅《録》有跋,自稱其書是在段仲謀《行紀》、黄德粹《系譜》兩書基礎上編撰而成,但未提及上述四種年譜。本書所收五種年譜皆不互相提及,看來是各自成書的。王水照一九八七年四月撰稿二〇一四年七月改定眉陽三蘇先生年譜〔宋〕何 掄 編撰 王水照 輯録真宗皇帝大中祥符二年己酉

老蘇先生生於是年。按,歐陽文忠公作公《墓誌》云:“以病卒,實治平三年,亨(享)年五十有八。”今以年數考之,則知公爲己酉生也。公諱洵,字明允。

大中祥符都九年。天禧元年丁巳 都五年乾興元年壬戌仁宗皇帝天聖元年癸亥 都九年七年己巳

老蘇年二十一,始娶眉山程氏,大理寺丞文應之女,後封武陽縣君。按,司馬温公作《蘇主簿夫人墓誌》云:“生年十八,歸蘇氏,以嘉祐二年終於鄉里,享年四十有八。”以程氏年數考之,則知公以是年娶。明道元年壬申 都二年元年壬申

老蘇丁母蓬萊縣君史氏憂。按,公作《極樂院六菩薩記》云:“丁母夫人之憂,蓋年廿有四矣。”景祐元年甲戌二年乙亥

老蘇年廿七,始志於學。按,司馬温公作《蘇主簿夫人墓誌》云:“府君年二十七,猶不學。一旦慨然謂夫人曰:‘我自視今猶可學。' ”又歐陽文忠作公《墓(誌)》云:“年廿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户讀書爲文辭。歲餘舉進士,再不中;又舉茂材異等,不中。退而益閉户讀書五六年,乃究六經百家之説,下筆頃刻數千言。”是歲生幼女,長而適其母兄程濬之子,見公《自尤》篇。三年丙子

老蘇年二十八,生仲子軾(《四河入海》卷十八之四《生日王郎以詩見慶,次其韻并寄茶二十一片》詩註)。冬十二月十九日先生(蘇軾)生,卯時也(同書卷二十五之四《眉山先生紀年之歌》註)。四年丁丑

老蘇年廿(八)〔九〕,喪兄希白。寶元元年戊寅

老蘇娶程氏生三子,長曰景先,早喪戊寅之年。二年己卯

潁濱先生生於是年二月二十日亥時,諱轍,字子由,又字同叔(《四河入海》卷二十二之四《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爲壽》詩註)。按,《東坡詩評》云:“蘇黄門以己卯生,故東坡詩多有卯君之句。”(同書卷六之四《中秋見月寄子瞻》詩註)《極樂院六菩薩記》云:“丁母夫人之憂,蓋廿有四矣。其後五年而喪兄希白,又一年而長子死,又四年而幼娣(姊)亡,又五年而次女卒。至於丁亥之歲,先君去世,又六年而失其幼女,服未既而有長姊之喪云云,年四十有九而喪妻焉。”

老蘇年三十一。康定元年庚辰慶曆元年辛巳二年壬午

老蘇年三十四,有幼姊之戚。

先生(蘇軾)上韓魏公及梅直講書云:“某七八歲知讀書。”又祭歐公曰:“某自齠齓,以學爲嬉,童子何知,惟公我師。晝誦某(其)文,夜夢見之。”(《四河入海》卷二十五之四《眉山先生紀年之歌》註)三年癸未

先生(蘇軾)作《范文正公文集序》云:“慶曆三年,某始入鄉校。”又《志林》云:“吾八歲入小學。”(《四河入海》卷二十五之四《眉山先生紀年之歌》註)四年甲申

先生(蘇軾)母眉山程文應女,後封武陽縣君。又爲成國太夫人。夫人曾讀《漢書·范滂傳》,有與先生問答,見於《言行録》(《四河入海》卷二十五之四《眉山先生紀年之歌》註)。五年乙酉

老蘇年三十七,學四方。

先生(蘇軾)十歲,能語古今成敗(《四河入海》卷二十五之四《眉山先生紀年之歌》註)。六年丙戌七年丁亥

老蘇年三十九,歸自江南,道過江州,游廬山圓通禪院。是歲丁父憂。按,東坡作《鍾子翼哀詞》云:“軾年十二,先君宫師歸自江南。”《題天竺樂天石刻》云:“余年幼時,先君自虔州歸,言天竺有樂天詩。”子由《贈景福順長老詩序》云:“轍幼侍先君,(嘗聞)游廬山,過圓通(寺),見訥禪師。”子由九歲(據蓬左本,又據《四河入海》卷二之四《天竺寺》詩注校改)。

先生(蘇軾)之祖父蘇序卒,字仲先(《四河入海》卷二十五之四《眉山先生紀年之歌》註)。八年戊子皇祐元年己丑二年庚寅三年辛卯四年壬辰

老蘇四十四,有幼女之戚。

先生(蘇軾)十七,與劉仲達往來於眉山,見《滿庭芳詞序》(蓬左本。又見《四河入海》卷二十五之四《眉山先生紀年之歌》註)。五年癸巳至和元年甲午(蘇軾)十九,始娶眉之鄉貢進士王方之女,諱弗,後封通義郡君(《四河入海》卷二十五之四《眉山先生紀年之歌》註)。二年乙未

潁濱年十七,娶史氏,後封德陽郡夫人。

先生(蘇軾)廿歲,游成都,謁張安道,見公作《樂全先生文集序》(蓬左本。又見《四河入海》卷二十五之四《眉山先生紀年之歌》註)。嘉祐元年丙申

老蘇歲四十八,與二子至京師。始至京師,見知於歐陽公。坡年二十一,子由年十八。二年丁酉

潁濱年十九,章衡榜中第,五甲及第。老蘇與二子聞訃歸蜀。館於興國寺浴室院,見先生作《興國六祖畫贊》。(此條《四河入海》卷二十五之四《眉山先生紀年之歌》註作:“〔蘇軾〕二十二,春,禮部試,歐陽修、王珪、范鎮、韓絳、梅摯知舉。

歐公奏先生名居第二。夏四月,奔母喪歸蜀。”)三年戊戌

老蘇年五十,天子召試紫微閣,辭以疾不就,因上皇帝萬言書。四年己亥

老蘇舟行適楚,二子皆侍行。按,東坡《南行前集序》云:“己亥之歲,侍行適楚,舟中無事,雜然有觸於中,發於咏嘆,蓋家君之作,與弟轍之文皆在焉,謂之《南行集》。”(蓬左本。又見《四河入海》卷七之一《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二首》註,參見《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五十六《江行唱和集叙》註)五年庚子

老蘇年五十二,除試秘書省校書郎。東坡年廿五,授河南府福昌縣主簿。是歲正月過唐州,有《新渠詩》一首。子由始以選人授澠池縣主簿。六年辛丑(老蘇)爲霸州文安縣主簿,使食其禄。辛丑老蘇被命修禮書,兼編定謚法,與姚辟同修禮書。潁濱二十三,應中制科,除商州軍事推官。是時老蘇修禮而兄子瞻出簽書鳳翔,傍無侍子,乃奏乞養親。按,《感舊詩序》有曰:“嘉祐六年,予與子由同舉制策,寓懷遠驛。”

冬十二月,先生(蘇軾)赴鳳翔任(《四河入海》卷十之一《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十一首》詩註)。七年壬寅

子由侍老蘇在京師。子瞻二十七。八年癸卯

子由侍老蘇於京。治平元年甲辰

老蘇年五十六,修禮書,又《進所編定六家謚法表》云:“謹成謚法二(三)卷,才力短陋,無以發揚聖人□遺而稱先帝之明命。”子由侍老蘇在京。(蘇軾)年廿九。二年乙巳

子由年二十七,授大名府路安撫總管司機宜文字。

東坡年三十,在鳳翔任,罷還(《四河入海》卷十六之一《華陰寄子由》詩註)。三年丙午

老蘇年五十八,禮書成,奏未報,四月二十五日戊申以病卒於京,後贈光禄丞。英宗皇帝聞而傷之,命有司具舟載其喪歸葬於蜀(蓬左本。又見《四河入海》卷五之三《圓通禪院,先君舊遊也……》詩註)。四年丁未

以十月壬申葬老蘇於皷(彭)山之安鎮鄉可龍里。熙寧元年戊申二年己酉

按,公(蘇轍)作《潁濱遺老傳》云:“神宗嗣位,既二(三)年,某以書言事,即日即(召)對政(延)和殿,時介甫新得幸,以執政領三司條例,上以某爲之屬,不敢辭云。以書抵介甫,介甫怒,將加以罪,陽叔止之,奏除河南推官。”三年庚戌(蘇轍)又以張文定辟爲陳州教授。四年辛亥

子由年三十三,熙寧四年在陳州。十月至潁州,與子瞻相别(《四河入海》卷廿之三《潁州初别子由二首》詩註)。

先生(蘇軾)三十六,赴杭州通判。十月始渡淮,經行濠、楚、揚、潤諸郡,此時游金山、甘露等,十一月始到杭州也(《四河入海》卷五之二《遊金山寺》詩註)。五年壬子

潁濱年三十四,在陳州任。是年科舉,差公考試,公有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舉人,及還,道出嵩少,至許昌,共得詩廿六首。集中有《洛陽試院樓上新晴》詩(《四河入海》卷七之一《追和子由去歲試舉人洛下所寄詩五首》詩註,又見蓬左本)。六年癸丑

子由在陳,三十五。按,東坡《烏臺詩話》曰:“熙寧六年,有《戲子由》詩云:‘勸農冠蓋鬧如雲,送老齏鹽甘似蜜’,以譏諷朝廷新差提舉官所至苛細生事,發讁官史(吏),惟學官無吏責也。弟轍爲學官,故有是句。”七年甲寅

子由年三十六,授齊州書記。八年乙卯(蘇軾)四十。子由在齊州任。

東坡年四十,在密州任。按,公《後杞菊賦叙》云:“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貧,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膠西。”公以丁酉年登第,至乙卯恰十九年矣(《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一《後杞菊賦》註)。九年丙辰

子由解齊州任。

潁濱熙寧七年授齊州掌書記。九年在齊州任,是歲解去(《四河入海》卷一之二《將至筠先寄遲適遠三猶子》詩註)。十年丁巳(蘇軾)就差知河中府。

熙寧九年,先生(蘇軾)在密州任。十年在密州任,就差知河中府,未到,改知徐州。四月赴徐州任(《四河入海》卷八之二《留别雩泉》詩註)。

子由年三十九。改著作佐郎,復從張文定簽書南京判官,秋末到任。按,公《逍遥堂會宿序》云:“熙寧十年二月,與子瞻會於澶濮之間,相從來徐,留百餘日。”以初秋自徐赴南京,至秋末始到任(蓬左本。又見《四河入海》卷一之二《將至筠先寄遲適遠三猶子》、卷十六之四《子由將赴南都與余會宿……》、卷十八之一《次韻答邦直子由四首》詩註)。元豐元年戊午

子由在南京任。二年己未(蘇軾是年四月)二十一到湖州(《四河入海》卷十六之二《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詩註,又見同書卷二十三之二《遊惠山》詩註)。

二月二十八日,皇甫遵到湖州,追攝(蘇軾)過南京。

子由在南京任,聞子瞻下獄,上書乞以見任官職贖子瞻罪,責筠州酒官。

十二月二十九日責授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四河入海》卷二十五之四《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黄州團練副使,復用前韻》詩註,又見同書卷二十二之三《子由自南都來陳三日而别》詩註)。三年庚申

子由謫高安。高安,筠州懸(縣)名也。四年辛酉

子由在筠。五年壬戌

公(蘇軾)贈孔毅父詩云:“去年東坡拾瓦礫,今年刈草蓋雪堂”,乃知公之以壬戌歲築雪堂。元豐五年壬戌,先生四十七,及雪堂成,乃遷居之。按,長短句擬斜川云:“元豐壬戌之春,余躬耕東坡,築雪堂以居之。”(《四河入海》卷四之一《東坡八首》詩註)元豐六年癸亥(蘇軾)四十八。子由在筠,四十五。七年甲子

先生(蘇軾)年四十九。三月量移汝州,舟自富川陸走高安别子由。五月九日過新吴。七月舟行至當塗(《四河入海》卷一之二《别黄州》詩注,又見同書卷二十一之一《送沈逵赴廣南》、卷十九之一《和王斿二首》詩註)。

十二月朔日,過臨淮,謁普昭王塔(同上書卷十九之一《和王斿二首》詩註)。

子由在筠,有命移績溪令。按,公有《題壁詩序》云:“留高安四年有餘,忽得信,聞當除官真場(揚)間,偶成小詩。”又有詩云:“坐看酒壚今五年,恩移巖邑稍西還。”(蓬左本。又《四河入海》卷一之二《自興國往筠宿石田驛南二十五里野人舍》詩註云:“是時子由四十六,在筠州酒税官。是年十一月自筠州移績溪令。詳見〔何掄〕《三蘇年譜》。”)八年乙丑

三月,哲宗皇帝即位(《四河入海》卷二十五之四《眉山先生紀年之歌》註)。(十一月,蘇軾)到任(登州)五日,召爲禮部員外郎。到省半月,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四河入海》卷二十五之四《眉山先生紀年之歌》註)。元祐元年丙寅

先生(蘇軾)年五十一,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改賜銀緋。尋遷中書舍人,復除翰林學(士)知制誥(蓬左本。又見《四河入海》卷二十五之四《眉山先生紀年之歌》注)。

子由自績溪召至京師。是歲秋,除起居郎。冬,遷中書舍人。按子由(元祐二年)丁卯歲有追記當時所見詩四絶序云:“去年冬,某以起居郎入侍邇英講,不逾時,遷中書舍人。”(《四河入海》卷二之一《軾以去歲春夏侍立邇英……》詩注)二年丁卯三年戊辰(蘇軾)任翰林學士。禮部試進士,差公知貢舉。七月又差館伴北使。公以翰林學士兼侍讀,文定以户部侍郎同對。先是公發策試廖正一館職,問王莽、曹操事,侍御史王(巖)叟、(王)覿奏論以爲非是,韓川、趙挺之亦攻之,公數疏離去,宣仁面喻曰:“豈以臺諫有言故耶?兄弟孤立,不因他人,今但安心,不用更入文字。”

子由任户部侍郎。四年己巳

先生(蘇軾)五十四,任翰林學士,言事忤時宰意,奏補乞外。(蓬左本。又參見《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二十六《杭州謝表》註引:“《年譜》云:‘元祐四年,東坡年五十四,任翰林學士,言事忤時宰意,奏乞外補,遂有杭州之命。' ”同書卷三十四《乞開西湖狀》注引:“以《年譜》考之,熙寧四年,東坡年三十六,判官誥院、兼判尚書祠部,以議論與時宰不合,命攝開封府推官,尋乞除外任,差通判杭州,以十一月到任,見公《墓誌》。至哲宗元祐四年,年五十四,任翰林學士,以臺諫屢見攻,加以臂疾,力請補外,遂除龍學、知杭州。是年七月二日到任,見《謝表》。”)

潁濱年五十一,代子瞻爲翰林學士,尋兼權吏部尚書,未幾出使契丹,作《王子立文集序》云:“元祐四年秋,予奉使契丹,明年奉還。又有《將使契丹九日懷子瞻》詩。由此推之,又知公以秋末出使也。元祐五年春自契丹還。”(《四河入海》卷十九之二《次韻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見寄四首》詩註,又參見蓬左本)五年庚午

子由奉使還朝。(蓬左本。又參見《四河入海》卷二十一之四《送子由使契丹》詩註:“子由元祐四年八月奉使契丹,明年春自契丹還朝,除御史中丞。詳見《三蘇年譜》。”)六年辛未

子由詔除尚書右丞。先生(蘇軾)之去杭也,林子中復來替先生。

三月(蘇軾)被召除翰林承旨,復侍邇英。公《别天竺觀音詩叙》云:“以三月九日被旨赴闕”云云(《四河入海》卷二十五之四《眉山先生紀年之歌》註)。

先生(蘇軾)年五十六,在杭州任。三月被召除翰林承旨,復侍邇英。供職數月,以弟嫌請郡,復以舊職知潁州云云(《四河入海》卷十七之一《感舊》詩注)。

子由五十三,春,詔除尚書右丞。子由《欒城後集序》云:“元祐六年,年五十有三,始以空疏備位政府”云云(《四河入海》卷十九之三《次韻答黄安中兼簡林子中》詩註)。七年壬申

先生(蘇軾)年五十七。

潁濱年五十四,除門下侍郎,復蒙郊恩特加護軍進封開國伯,食邑五百户,實封二百户(此條蓬左本兩見)。

正月,東坡在汝陰(潁州)作《減字木蘭花》(歌詞)。又公《和趙德麟詩引》云:“僕在潁州,與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詩見懷,次韻。”以此推之,乃知公於三月間已在揚州矣(《四河入海》卷六之四《趙德麟餞飲湖上舟中對月》詩註。又參見《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二十六《揚州謝表》注:“公在哲宗朝,先知登州,後入朝爲翰林學士,奏乞補外,遂知杭州。被召除翰林承旨,供職數月,以弟嫌請郡,知潁州。在任就差知揚州,時元祐七年也。事見《年譜》。”)八年癸酉

是年(蘇軾)繼室同安郡君王氏諱潤芝卒於京。子由門下侍郎。

是年(蘇軾)授定州路安撫使。按公《九月十四日雨中示子由》詩云:“去年秋雨時,我自廬山歸;今年中山去,白首歸無期。”以此推之,則公之出守定州,必是九月。是月王氏卒(《四河入海》卷二十五之四《眉山先生紀年之歌》注,又見同書卷六之一《次韻秦少游、王仲至元日立春》詩註)。紹聖元年甲戌

子由年五十六,爲門下侍郎,因言事得罪,以本官出知汝州。居數月,元豐諸人皆會於朝,再謫知袁州。未至,降授朝議大夫,分同(司)南京,筠州居住。公以一年,凡經三謫(又見《四河入海》卷十六之三《寄餾合刷缾與子由》詩註)。(蘇軾)十月三日至惠州(《四河入海》卷一之三《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詩注,又見同書卷十四之四《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卷九之二《寓居合江樓》、卷五之四《遊博羅香積寺》詩註)。(蘇軾)就嘉祐寺所居立思無邪齋,有《贊》,乃紹聖元年十月二十日所作也。二年乙亥

子由在筠。三年丙子四年丁丑

東坡年六十二,在惠州。五月再責瓊州别駕,昌化軍安置。是歲子由亦貶雷州。五月相遇於藤,同行至雷。六月相别渡海。七月十三日至貶所,見公《和淵明止酒詩序》、《夜夢詩序》及子由作公《墓誌》(《四河入海》卷六之三《夜夢》詩注,又見同書卷十四之四《次韻子由月季花再生》、卷二十五之四《眉山先生紀年之歌》註)。

子由年五十九,責授化州别駕、雷州安置(《四河入海》卷一之三《吾謫海南、子由雷州……》詩註,又見蓬左本)。元符元年戊寅

子由復移循州。二年己卯

子由《書白樂天集後》云:“元符二年夏六月,余自海康再謫龍川,秋八月而至”云云(《四河入海》卷十六之三《十二月十七日夜坐達曉寄子由》詩註。蓬左本云:“子由至循,再謫龍州〔川〕”,可參酌)。三年庚辰

先生(蘇軾)在儋州。五月,會徽宗登極(《四河入海》卷二十五之四《眉山先生紀年之歌》註)。

潁濱年六十二,在循州。會徽宗即位,大臣猶不悦,徙居永州。皇子生,復徙岳州。已乃復舊官,提舉鳳翔府上清太平宫,有田在潁,乃即居焉。建中靖國元年辛巳

先生(蘇軾)年六十六。子由年六十三,提舉鳳翔府上清宫,居潁川。

六月(蘇軾)請老,以本官致仕。七月丁亥卒於常(《四河入海》卷五之一《答徑山長老》詩註)。崇寧元年壬午

潁濱年六十四,居潁川,是年十一月十三日《雪詩》云云。二年癸未

潁濱寄家潁川,與長子遷居汝南。是歲會朝廷易相,降授朝請大夫、罷祠宫。三年甲申

復還潁川,有《正月五日還潁川》詩云。四年乙酉

居潁川,編近所爲文得二十四卷,目《欒城後集》。五年丙戌

始營新居,公有《築室示三子》詩。是歲有旨奪公墳上刹。大觀元年丁亥

是歲將築南屋,有《初築南齋》詩。遺老齋、待月軒、藏書室初成。二年戊子

年七十,復中奉大夫及蒙還畀墳刹。政和元年辛卯五年乙未

按公《欒城第三集序》云:“當政和(五)〔元〕年,復收拾遺藁以類相從,謂之《欒城第三集》。”八年戊戌

年八十,以病卒於潁川(蓬左本。又見《四河入海》卷二十一之一《和子由送將官梁左藏仲通》、同書卷六之四《中秋見月寄子瞻》詩註)。

嗚呼!公以弱冠之年,登進士第,仕至太中大夫、門下侍郎,勛到護軍,爵至欒城縣開國伯,食邑至五百户,食實封至二百户,亦可謂得君矣。惜其自紹聖以來,以言事得罪,一遭屏棄,遂不復用。徽宗即位,雖蒙恩復舊官,亦不過提宫而已。居二年,會朝廷易相,又降朝請大夫。公自廢棄以來,不得參與國政者,凡二十有五年,此有識之士猶以用公未盡爲嘆。

文有年譜,猶史之有年表,蓋不可以闕。蘇氏父子俱以文章顯,其(集)雖盛行而年譜不傳,使士大夫無以考信其事業之出處,良可嘆惜。余頃官成都,行部至眉,訪諸故老,得其家傳,三復玩味,喜其所載事跡,皆有歲月可知,廼類而編之,爲《三蘇年譜》。凡所記事,必廣援引以爲之證,非惟有益於其文,至於忠義慷慨之節,終始出處之致,歷歷可見,如以燈取影,以鏡求形,有不容遁匿者。昔唐杜工部、韓吏部與本朝王荆公,皆有年譜之編,流傳人間,至今不泯,蓋取其記事之詳耳,非以矜夸其所長也。今吾於蘇氏亦然。萬一公之英靈不泯,當有以德於我,必有以報於我,否則,姑任之而已,吾又何求焉。永康(軍)何掄書。東坡先生年譜〔宋〕施 宿 編撰 王水照 整理註東坡先生詩序[1]

古詩唐虞賡歌,夏述禹戒作歌。及商周之詩,皆以列於經,故有訓釋。漢以後詩,見于蕭統《文選》者,及高帝、項羽、韋孟、楊惲、梁鴻、趙壹之流歌詩見於史者,亦皆有註。唐詩人最盛,名家者[2]以百數,惟杜詩註者數家,然概不爲識者所取。近世有蜀人任淵,嘗註宋子京、黄魯直、陳無己三家詩,頗稱詳贍;若東坡先生之詩,則援據閎博,指趣深遠,淵獨不敢爲之説。游頃與范公至能會於蜀,因相與論東坡詩,慨然謂游:“足下當作一書,發明東坡之意,以遺學者。”游謝不能。他日又言之。因舉二三事以質之曰:“‘五畝漸成終老計,九重新掃舊巢痕’, ‘遥知叔孫子,已致魯諸生’,當若爲解?”至能曰:“東坡竄黄州,自度不復收用,故曰‘新掃舊巢痕’,建中初復召元祐諸人,故曰‘已致魯諸生’,恐不過如此耳。”游曰:“此游之所以不敢承命也。昔祖宗以三館養士,儲將相材,及官制行,罷三館。而東坡蓋嘗直史館,然自謫爲散官,削去史館之職久[3]矣,至是史館亦廢,故云‘新掃舊巢痕’,其用字之嚴如此。而‘鳳巢西隔九重門’,則又李義山詩也。建中初,韓、曾二相得政,盡收用元祐人,其不召者亦補大藩,惟東坡兄弟猶領宫祠。此句蓋寓所[4]謂不能致者二人,意深語緩,尤未易窺測。至如‘車中有布乎? ’[5]指當時用事者,則猶近而易見。‘白首沉下吏,緑衣有公言’,乃以侍妾朝雲嘗嘆黄師是仕不進,故此句之意,戲言其上僭。則非得於故[6]老,殆不可知。必皆能知此,然後無憾。”至能亦大息曰:“如此,[7]誠難矣!”後二十五六年,游告老居山陰澤中,吴興施宿武子出其[8]先人司諫公所註數十大編,屬游作序。司諫公以絶識博學名天下,且用工深,歷歲久,又助之以顧君景蕃之該洽,則於東坡之意,蓋幾[9]可以無憾矣。游雖不能如至能所託,而得序斯文,豈非幸哉!嘉泰[10]二年正月五日,山陰老民陸游序。[11]

東坡先生詩,有蜀人所註八家,行於世已久。先君司諫病其缺略未究,遂因閑居,隨事詮釋,歲久成書。然當亡恙時,未嘗出以[12]視人。後二十餘年,宿佐郡會稽,始請待制陸公爲之序。而序文所載在蜀與石湖范公往復語,謂坡公旨趣未易盡觀遽識,若有所謹重不敢者。宿退而念先君於此書用力既久,獨不輕爲人出,意或有近於陸公之説;而先君末年所得,未及筆之書者,亦尚多有,故止於今所傳。宿因陸公之説,拊卷流涕,欲有以廣之而未暇。自頃奉祠數年,舊春蒙召,未幾汰去,杜門無事,始得從容放意其間。蓋熙寧變法之初,當國者勢傾天下,一時在廷,雖耆老大臣、累朝之舊,有不能與之力争。獨先生立朝之日未久,數上書言其不便,幾感悟主意;而小人嫉之,擯使居外。至其忠誠憤鬱不得發,始托於詩以規諷,大抵斥新法之不爲民便、而小人之罔上者,蓋凛凛也。既謫黄岡,躬耕東坡之下,若將終焉。遇其興逸,絶江弔古,狎於魚龍風濤之怪,放浪無[13]涯涘,蓋莫得以窺其際。元祐來歸,所挾益大,議論終不爲苟同。宣仁聖后察見神宗皇帝末年之意,親加擢用;然周旋禁近,不過四年,迄以不容而去。迨紹述事起,嶺海萬里,瀕於九死,而皓首煙[14]瘴,巋然獨存,爲時天人。和陶之作,出騷入雅,深涉道德性命之境,落筆脱手,人争傳誦,愈不可禁。蓋先生之出處進退,天也。[15]神宗皇帝知之而不及用,宣仁聖后用之而不能盡,與夫一時用事者能擠之死地而不能使之必死,能奪其官爵、困戹僇辱其身而不能使其言語文字不傳於世,豈非天哉!故宿因先君遺緒,及有感於陸公之説,反覆先生出處,攷其所與酬答賡倡之人,言論風旨足以相發,與夫得之耆舊長老之傳,有所援據,足裨隱軼者,各附見篇目之左;而[16]又采之國史以譜其年,取新法罷行之目,列於其上,而系以詩之[17]先後,庶幾觀者知先生自始出仕,至於告老,無一念不惓惓國家,而此身不與。讀其詩,論其所遭之難,可以油然寡怨,而篤於君臣之大義矣。雖然,宿之區區,豈以爲有補於先生哉!蓋先君之志在焉,不敢使之泯没不見於世,如斯而已矣。嘉定二年中秋日。吴興施宿書。東坡先生年譜上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續表東坡先生年譜下續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