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中国数字经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14:39:27

点击下载

作者:(美)华强森(Joanthan Woetzel) 等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崛起的中国数字经济

崛起的中国数字经济试读:

内容提要

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分散化(Disaggregation)和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是颠覆并重构价值链的三大数字化推动力。麦肯锡的模拟分析显示,到2030年,数字化或可转变与创造10%~45%的行业总收入。下一轮数字化转型浪潮很可能来自各行各业数字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从而重构行业价值链、提高生产力。虽然中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水平落后于发达经济体,但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本书以中国数字经济为主题,从未来出行、人才与战略、敏捷转型、数字化采购、金融与保险等领域讨论了数字化的趋势和影响。

本书可供企业管理者参考、阅读。序

中国是数字经济领域的全球领先者,未来值得期待。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各行各业的价值链都将迎来收入和利润池的显著变革。虽然颠覆发生在世界每一个角落,但在中国将尤为明显,原因是传统行业效率低下,新技术和业务的商业化潜力更大。数字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这几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持续关注的领域之一,最新的研究则聚焦于数字化的推动力。本书《崛起的中国数字经济》即撷取了这份研究报告的关键发现,试图探究这些力量是如何重塑价值链,以及在此过程中又是如何提高生产力的。

以MGI院长Jonathan Woetzel(华强森)领衔的研究团队指出,去中介化、分散化和非物质化是推动数字化的三种力量。预计到2030年,三大推动力或可转移与创造10%~45%的行业收入,其中去中介化和分散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在这个过程中,大型传统企业有可能失去一大部分收入——被“数字颠覆者”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夺去。如果它们刚好处在价值链的薄弱环节,而行业和企业本身又尾大不掉,那么情况就会更加严峻。但反过来看,不妨积极拥抱数字化、开发数字化解决方案,借此投入新的竞争。

从整体上看,中国各个行业的数字化水平相比美国仍有较大差距,但差距正在飞速缩小。2013年,美国的数字化水平是中国的4.9倍,2016年已缩小到3.7倍。MGI的“中国行业数字化指数”揭示出了五类中国产业集群的数字化程度。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媒体和金融(产业集群1)等行业最高,这与其他经济体相似。数字化程度最低的多为较碎片化的本地化产业(产业集群5),例如房地产、农业、本地服务业和建筑行业,这也与其他经济体相似。但即便是这些落后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也在逐渐普及。不过,面向消费者的行业(产业集群2)以及和政府相关部门(产业集群3)的数字化程度明显比其他行业高。数据显示,所处行业的数字化程度越高,企业盈利也越高。过去二十年间,美国高数字化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增长为低数字化行业的2~3倍。从“中国行业数字化指数”中也能发现类似规律:高数字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快。

我们以医疗保健行业为例加以说明。近年来(尤其在2009年医改以后),中国的医疗保健服务有了极大改善。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而数字技术可作为有效手段。去中介化(基于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有助于解决慢性病治疗问题,而分散化(医疗大数据)可最大限度减少过度医疗,总体上三大推动力将对12%~45%的医疗保健支出产生影响,即数字化可实现相当于医疗保健支出12%~45%的价值转变和创造。在“爆炸式发展”的情形下,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辅助治疗、物联网服务等方面纷纷取得突破,或可带来四个行业中最为显著的影响,并催生出更有效的,并且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系统。

除了数字经济主题,我们亦为您准备了未来出行、人才与战略、敏捷转型、数字化采购、金融与保险等多个专题。同时,我们也想告知您,从今年开始,《麦肯锡季刊》中文版将改为半年刊。虽然出版周期拉长了,但季刊品质并不会打折,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精心策划选题,认真组织内容,为您奉上麦肯锡公司对经济、管理和行业等方方面面的实践真知。

祝您开卷愉快!《麦肯锡季刊》编辑部

封面故事

数字时代的中国

Jonathan Woetzel,王玮,Jeongmin Seong,James Manyika,Michael Chui概要

中国作为全球数字科技大国,未来拥有巨大潜力。数字化的伟力正在颠覆现状、重构价值链,并催生出大量充满活力的数字企业,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领头羊,零售电商交易额占比达到世界总额的42%,移动支付业务额高达美国的11倍,并且孕育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独角兽”公司。

三大因素彰显了中国的数字化潜力:中国市场体量庞大、拥有大量网民且较为年轻,为数字化商业模式的迅速商用创造了条件;不仅诞生了若干数字化巨头,更形成了不断扩张的数字化生态系统;政府为数字化企业提供了足够的试水空间,同时也是数字技术的投资者和消费者。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中国行业数字化指数”表明,中美各行业间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2013年美国行业的数字化水平为中国的4.9倍;到2016年已缩小至3.7倍。

预计到2030年,三种数字化推动力(去中介化、分散化和非物质化)或可转移与创造10%~45%的行业收入,其中去中介化和分散化的影响最为显著。

■ 消费与零售。去中介化(全渠道、数据驱动型业务模式)是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的主要推动力。分散化(共享经济)和非物质化(3D打印产品)能够满足特定品类小众市场的需求。该行业13%~34%的收入将受到影响。

■ 汽车与出行。去中介化(全渠道、车联网等)可让技术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商直接触及消费者,分散化(共享出行方案)可能会减少新车销售的需求。三种数字化推动力总计将影响到该行业10%~30%的收入。

■ 医疗保健。去中介化(基于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有助于解决慢性病治疗问题,而分散化(医疗大数据)可最大限度减少过度医疗,总体上三种推动力将对12%~45%的医疗保健支出产生影响。

■ 货运与物流。去中介化(实时配货平台)可解决行业碎片化的问题,而分散化(众包配送等)可带来灵活的运力。这些推动力将影响该行业23%~33%的总收入。

中国政府可以继续扮演数字技术的主要投资者和消费者,推动良性竞争、做好数字经济转型期的劳动力市场管理,同时在技术标准、数字治理等问题上积极促成全球共识,从而实现数字化的长足发展。

企业不妨考虑以下六个方向:采取更加大胆的战略;借力中国庞大的数字生态系统;利用中国的海量数据资源,以数据分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打造敏捷型组织;实现数字化运营;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和监管规定。三大数字化推动力引发价值链重构

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分散化(Disaggregation)和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是颠覆并重构价值链的三大数字化推动力。去中介化拉近了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分散化将大型资产转化为服务,将供应与需求相匹配;非物质化指的是产品与流程的虚拟化和“解绑”。有时这三者会共同发力加快行业颠覆的速度。我们的模拟分析显示,到2030年,数字化或可转变与创造10%~45%的行业总收入。去中介化拉近供应商与消费者的距离

目前,去中介化在中国已成为一大趋势。阿里巴巴等企业把零售中间环节完全砍掉,让供应商直接通过数字平台对接消费者,颠覆了零售行业。有些行业的线下渠道利润很高、信息不透明(供应商与客户间的环节过多)、市场过于碎片化,对这些行业而言,数字化颠覆的时机已经成熟。

去中介化对线下零售也发挥着显著的作用。过去十年中,美国零售行业的细分市场要么停滞不前,要么不断萎缩。根据欧睿信息资讯公司的数据,2003—2016年,消费电子品类的线下零售仅增长了2%,而电子商务的增速要快5倍,达到11%。目前,电子商务占美国电子品类零售的38%,而2003年这一占比仅为16%。类似的趋势也出现在旅游行业,线上的酒店预订增长显著,旅行代理的数量自2000年以来也减少了一半。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表明,去中介化在中国已成为一大趋势。只要存在供应商与客户连接低效的问题,行业就会不断去中介化。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字平台和进行全渠道购物,线上与线下之间的障碍将得到有效的消除,而且我们很可能也会看到,去中介化将逐步渗透到其他行业。比如在汽车行业,消费者完全以数字化方式选车、购车和维护汽车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对传统经销模式提出了挑战。分散化将大型资产转化为服务,将供应与需求匹配起来“数字颠覆者”(Digital Attacker)将庞大的资产分解、转化为各种类型的服务,提供给碎片化的消费群体,由此颠覆了传统的业务模式和整个行业。这种颠覆主要针对的是那些高价值、高耐用性、利用率高度波动的行业。在中国,分散化带来的数字化颠覆影响日益显著。

在房地产业,爱彼迎(Airbnb)和WeWork此类公司正在将高市值住宅和商业地产化解为分散的单元,以便灵活地租赁给最终用户。在中国,根据Analysis International的数据,滴滴出行目前覆盖了360个城市,每天有300万订单,市场份额达到86%。公司还在80个城市提供P2P私家车服务。房地产业也出现了共享经济模式,但目前主要用于解决本地需求。分散化正不断出现在其他众多行业。在消费品行业,共享经济模式可能会覆盖高价值、高耐用性的产品,比如珠宝和包等。医疗保健业也开始出现共享物理资源和设施,以提升资源供给与患者需求的匹配度,从而提高治疗的便利性、质量以及设施利用率。在货运及物流行业,基于众包的业务模式正在兴起,以满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需求。

事实上,中国已经制定了发展共享经济的宏伟目标,包括产品、服务、资本、知识、技能和生产产能的使用。根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相关报告,预计到2020年,中国共享经济将占GDP的10%;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20%。非物质化是指产品与流程的虚拟化和“解绑”

非物质化或虚拟化意味着改变产品(或流程)的形式,从实物变为虚拟,以数字化配送“解绑”需求,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产品或服务。在中国,某些品类(例如音乐和电子书等)的非物质化速度高于其他国家,留给“数字颠覆者”的发展空间也大得多。

以音乐产业为例,在中国,2007—2016年,实物音乐产品的销售额从7900万美元跌至2100万美元(每年减少13.5%)。同一时期,数字下载从7700万美元激增至3亿美元(年增长达16%)。中国电子书的发展状况也与美国有所不同。网络文学市场是电子读书设备市场的5倍,消费者可在电脑或智能手机上购买和观看。这可能反映出一个事实,中国消费者倾向于使用移动设备(而非购买专门的阅读器)阅读文学作品,然后会在社交网络上与朋友分享,从而产生新的流量。另一个与美国市场的不同是,中国的印刷品和电子形式都在发展之中,并没有相互蚕食。

在不同行业,三大数字化推动力的影响方式也各不相同。从其对价值链重构的影响来看,三大推动力中去中介化和分散化对本报告所研究的四大行业(消费与零售、汽车与出行、医疗保健、货运与物流)的作用最大,非物质化的影响力较小(见图1)。图1 业行数业字数化字引化发引的发价值的链价重值构链可重分购为可三分种为模三式种模式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中国各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如何?

中国已成为消费驱动型数字经济的全球领导者。下一轮数字化转型浪潮很可能来自各行各业数字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从而重构行业价值链、提高生产力。虽然中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水平落后于发达经济体,但差距正在快速缩小。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行业数字化指数”逐一评估了各个行业的数字化水平,可以观察到各行业的数字化水平差异明显,排名前三的行业的数字化程度为最后三位的6.5倍(见图2)。图2 中国各行业的生产力增长与数字化的总体发展状况正向相关1 不包括公共与半公共行业(例如教育、政府政务、医疗、公用事业、个人与本地服务等)。资料来源:IHS Global Insight:国家统计局: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根据数字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各行各业可分为五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1:信息和通信技术、传媒、金融与保险是数字化的前三位“排头兵”,在指数分析的三大维度上均实现了数字化。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为例,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正在大力投资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我们做个简单比较,就能看出投资规模有多么惊人——几家技术巨头对服务器的需求就已相当于巴西或韩国一国的总需求。为了服务全球客户,中国的半导体企业已经实现了设施和流程的自动化与数字化。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一国整体经济的数字化非常重要。

产业集群2:面向消费者的行业,如娱乐休闲和零售贸易。与其他国家相比,在中国,这些行业的数字化进程更快。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娱乐市场。消费者正越来越多地使用线上线下解决方案,娱乐公司也在对数字化资产加大投资。人们可通过各种平台购买活动门票,从专业的娱乐活动票务平台(如大麦)、电商平台到58同城等二手交易平台。另外,对零售商及其供应商而言,抢占线上市场非常关键,目前它们也纷纷大力投入,积极发展与客户进行互动和交易的数字化渠道。在各类电商平台中,单是阿里巴巴就聚集了约1000万活跃的商家。

产业集群3:与政府相关的部门,如公用事业、医疗系统、教育和政务对数字化资产大力投入。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行业数字化排名榜上,政府的排名也远远高于美国或欧洲。尽管如此,中国政府部门对数字化资产的使用仍然落后于领先的产业集群。

以医疗为例,据相关统计和估算,中国医疗机构的IT支出迅速上升,从2011年的150亿元人民币(约合23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340亿元人民币(约合50亿美元),年增速达到18%。中国的医院也对自身流程进行了数字化升级。目前在75%的医院中,住院部护士都可以使用工作站系统管理相关信息,包括医嘱和病历;超过70%的医院采用数字化工作站系统供住院部和门诊部医生使用。数字化流程也为病人提供了诸多便利。例如,2016年,有4.1亿次预约是通过网上挂号平台微医网完成的。目前这一平台与29个省市的超过2400家医院和26万名医生相连。

产业集群4: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数字化往往落后于其他行业。油气、高端制造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数字化支出在总支出的占比相对比较低,这一现象在全世界皆然。与此同时,这些行业要求上游和下游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其供应链往往会比较重视发展数字化。

以先进制造为例,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交易与互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数字化。不过,中国在数字化和自动化解决方案上的投入远远不及主要的发达经济体。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为每万名员工拥有49台机器人,而美国为176台/万人、日本为305台/万人。在汽车行业,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为305台/万人,而美国为1141台/万人。中国政府下定决心加快数字化和自动化进程,“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就包括2020年机器人密度达到150台/万人的目标。2016年,中国已一举成为最大的机器人采购国,采购的工业机器人占全球的27%。

产业集群5:本地化和碎片化行业的数字化落后于其他行业。房地产、建筑、农业与狩猎、酒店服务往往是最本土化和碎片化的,这些特点从其落后的数字化发展水平上即可见一斑。不过,这也为行业预留了巨大的数字化发展空间。数字化创新企业已经开始颠覆这些行业了。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安居客和房天下等数字化企业已经能够提供实时房屋租售信息;万科的移动APP则提供了物业维护等各种服务。规模小而碎片化的本地服务企业(酒店、家政管理公司等)即使不在数字化资产方面过多投入,也能通过数字平台获益。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对美国和欧洲的数字化研究显示,所处行业的数字化程度越高,企业盈利也越高。过去二十年间,美国数字化程度高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增长为数字化程度低的行业的2~3倍。从“中国行业数字化指数”中也能发现类似规律:高数字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快。这一增长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价值链重组,数字化颠覆者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便宜、更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二是通过公司的运营提高收入、降低成本。像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不同行业的数字化水平差异极大。总体而言,中国的数字化进程落后于欧美,但正以极快的速度与后者持续缩小差距。医疗: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体系

自2009年医改启动以来,中国的医疗服务已大幅改善。过去十年,医疗支出的增长速度一直比国内生产总值快5%~10%,如今,全国基本医保覆盖率达95%。然而,医疗体系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数字技术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备受关注的是新的业务模式,如能实现个性化治疗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大数据、物联网医疗与人工智能诊断。数字化能转移和创造相当于12%~45%的医疗支出

在我们的模拟中,数字化对医疗领域的主要影响力量来自去中介化和分散化,其中,去中介化可转移4%~19%的医疗支出,分散化可转移8%~25%。由于非物质化的潜在影响较小,本文暂且不讨论。

为了解这三大数字化颠覆如何转移价值,我们分析了医疗领域的55个用例,并明确了他们在价值链上的位置(见图3)。图3 三大数字化推动力重塑医疗健康价值链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去中介化可改善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

本文特别关注医疗三大领域的去中介化趋势:物联网和远程监控、人工智能护理和电子商务。

领域1:物联网和远程监控

医疗机构可通过物联网技术与患者建立直接联系,并远程提供数字健康和健康管理服务。这些数字化医疗服务能大幅降低人均治疗费用。此外,人们会更积极地改变生活方式,更加注重疾病的预防管理和其他健康事宜。

据估计,目前中国的慢性病患者达2.6亿人,且未来病患人数还可能继续增加。中国(及许多其他国家)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中风以及肥胖等。而患者往往不知道自己已患病。例如,中国只有33%的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美国这一比例为59%,日本为50%。中国每年用于治疗糖尿病和相关疾病的花费高达500亿美元,约占全国卫生保健支出的13%;其中80%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仅有20%用于疾病预防。世界银行估计,考虑到非传染性疾病对劳动力和资本积累的影响,2012—2030年,中国五大非传染性疾病将造成27.8万亿美元的损失。图4 医疗健康领域使用物联网设备,有助于预防疾病、改善诊断质量、敦促患者改变行为资料来源:美国糖尿病协会;中国卫生部;世界银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

物联网解决方案有助于应对这些挑战(见图4)。比如,嵌入医疗大数据的穿戴式设备,中国消费者似乎乐于接受:2015年,可穿戴式移动医疗技术(或网络监控系统)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中的普及率约为12%,在心脏病患者中的普及率为11%,而在美国的比例分别为6%和4%。

保健产品和服务让人们能够早发现早预防。提供相关知识和远程监控有助于改变人们的行为。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看,这些护理模式和激励制度能够推动疾病的自我管理,降低住院患者的人数,从而削减成本(住院成本较高)。

领域2:人工智能护理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也能辅助医疗保健机构做出及时一致的诊断,并提供更为直接和精准的治疗。

中国医院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人为失误较多,专业医疗人员短缺,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有助于提高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人工智能可为医院提供更优质的信息,实现定制化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效率。利用这些技术,数字化企业可通过提供新型服务进军医疗市场,传统的医疗保健服务提供商也能获得价值。此外,这类技术还能帮助患者发现疾病的早期信号,通过个性化咨询改善健康状况,并与医生进行更多的知情交流以提高治疗质量。

与医生看核磁共振(MRI)或X光片相比,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可以捕捉到更多的细节。在中国,百度推出了一款名为Melody的人工智能医疗健康会话机器人,为医生提供治疗建议方面的信息。北京的人工智能公司羽医甘蓝(DeepCare)专攻提高癌症诊断准确性的医学成像。

领域3: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不仅能颠覆面向消费者的行业,也可以改变医疗保健行业,尤其是保险和药物分销。

在保险业,销售、承销、偿付等流程都可以实现数字化,这意味着保险代理商的中介职能将被削弱。新的消费者行为和行业新进入者正威胁着传统分销渠道。个人和小型商业保单持有者越来越青睐数字先行的分销模式,聚合比价网站也在继续试行向消费者直销保险。

2016年,数字化渠道在中国保险业的普及率只有5%左右,2011年时不到0.5%。数字化渗透率年均增长约135%。在人寿保险方面,数字化渠道每年约增长180%。平安保险于2014年成立平安直通公司,通过互联网、手机和社交媒体渠道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人寿保险等金融服务,以实现数字化转型。平安好医生手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O2O平台(汇集了5万多名医生和3000多家医院资源),方便用户求医、买药、联系医疗保险公司,全程不需要任何代理商。受到消费者的好评,客户满意度高达98%。

和保险相比,药物和设备的数字化分销较为新颖,仍有待实践考验。制药和医疗技术公司可面向患者和医院建立在线直销平台,绕过传统经销商(如药店),并推动当前碎片化市场的重塑。中国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允许更多厂商在网上销售药品。鉴于目前交易层级较多,中国药品B2B的销售潜力巨大。最近推出的“双发票制度”将医疗机构从批发商采购药物的流程从目前的5~8步简化为一两步,大幅降低了虚高的药物价格。分散化可以实现医疗大数据,提高医疗保健资源的利用率

分散化重点在于整合碎片化的数据和资源并将其用于医疗服务,以优化诊断和治疗,提升服务的可获得性和设施的利用率。这里着重探讨医疗大数据和资源共享。

领域1:医疗大数据

目前,中国的医疗数据分散在各个医院或保健机构中,成为“信息孤岛”。由于缺乏互联互通的标准化医疗记录,要基于整合后的数据跟踪患者需求、获得临床信息并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就更难了。

医疗健康大数据可为医药行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医疗技术和制药公司可利用数据提高研发效率,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药物。此外,详细完整的患者数据有助于提高治疗的精确度、降低成本,同时改善疗效。如今遗传测序成本降低,传感器、监测和诊断源源不断地提供实时信息,个人健康数据将因此变得更为详细,个性化的治疗和干预措施也成为可能。利用这些数据实现个性化用药,再将药物远程递送至患者手中,可让更多的患者不再需要去医院治疗。

健康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诈骗和过度治疗,大幅减少因此产生的浪费。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在临床数据中交叉检索索赔数据并分析赔付模式,从而发现不当理赔。保险公司利用数据加深对患者的了解后,可以鼓励他们改变行为,降低保险费用。MGI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医疗健康大数据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可能带来2万亿~10万亿美元的价值,具体多少取决于医疗系统的适应速度以及研发应用能否实现突破性治疗。已拥有大量数据的经济体将获得最大的机遇。

领域2: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不仅能节约成本,还可缓解医疗设施使用极度不均的问题,比如共享专业医护人员和独立临床实验室、门诊手术中心等专业设施。

共享医生有助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地域(特别是城乡之间)分布不均以及护理供求不匹配的情况。2017年4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实施了新的医生管理和许可规定,取消医师多点执业公共和私营医疗机构的数量限制。唯一的要求是医生必须在省级行政区划注册,并将所有执业地点告知主要执业机构。这些新规定促成了医疗平台的出现,医生可以在上面寻找工作机会,并获得政策、法律和转职建议以及职业发展培训。丁香园是规模最大的在线健康社区。

数字医疗平台能将独立实验室等专业设施与大量潜在患者的需求匹配,以实现规模经济。独立的门诊手术中心也可采用共享经济模式,这类机构可以做手术,但并不是医院。门诊外科中心在发达经济体已然发展成熟,如今开始登陆中国。2017年,优仕美地在上海开设中国首个私营门诊手术中心。数字平台可将这类机构提供的设施和服务与医生及其他潜在合作伙伴(包括医院及医疗技术公司、制药公司)的需求相匹配。对企业的启示数字化战略对中国的意义尤为重大资料来源:公司公告;经合组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

Jonathan Woetzel(华强森)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分公司;

王玮为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香港分公司;

Jeongmin Seong(成政珉)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副院长,常驻上海分公司;

James Manyika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董事长,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旧金山分公司;

Michael Chui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董事,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旧金山分公司。

未来出行

中国或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王平,吴听,Christopher Thomas

麦肯锡最新研究显示,中国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至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

由于本土及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车辆及出行服务市场。2007年至2017年间,中国市场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在全球乘用车市场的份额也由2007年的9%增至2017年的30%。本文我们将阐述塑造中国自动驾驶市场发展的十个洞见。McKinsey Center for Future Mobiliy®(MCFM)北京麦肯锡未来出行研究中心(McKinsey Center for Future Mobility-MCFM)于2018年4月16日正式成立!MCFM是出行产业的智库和顾问,基于麦肯锡及出行生态系统广泛的专家网络,MCFM旨在提供关于行业未来的独特视角及创新客户服务,其使命是帮助商界领袖和相关政策制定者把握好自动驾驶、智能互联、绿色电动和共享出行的未来。MCFM在底特律、慕尼黑、硅谷和北京共设四个中心。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至www.mckinsey.com/mcfm洞见1:自动驾驶技术如能实现,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客户价值(见图1)

■ 自动驾驶将提升个人安全系数,可减少90%以上的事故。

■ 自动驾驶平均每天可为司机节约50分钟的时间。

■ 自动驾驶可帮助不会驾驶的人(如残疾人及老年人等)实现自主出行。

■ 与租赁或购买汽车相比,自动驾驶带来的新出行模式可以降低每公里的成本。

■ 由于事故减少,堵车成本和医疗开支也相应降低。图1 如果自动驾驶技术能实现,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客户价值资料来源:麦肯锡分析洞见2:自动驾驶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前景将十分广阔(见图2)

■ 到2030年,自动驾驶将占到乘客总里程(PKMT)的约13%,到2040年将达到约66%。

■ 到2030年,自动驾驶乘用车将约为800万辆;到2040年,将约为1350万辆。

■ 到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总销售额将约为2300亿美元,到2040年将约为3600亿美元。

■ 到2030年,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将约为2600亿美元,到2040年将达到约9400亿美元。图2 自动驾驶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前景将十分广阔资料来源:麦肯锡分析洞见3:汽车数字化有利于成本下降,使得自动驾驶的大规模推广更易于实现(见图3)

麦肯锡预测,2025—2027年将是自动驾驶的拐点。基于对自动驾驶底层技术成本曲线的估算,此时将是自动驾驶与人力驾驶的经济平价点。换句话说,自动驾驶每公里的总成本将与司机驾驶传统汽车的成本大致持平。在此拐点之后,市场对自动驾驶的需求将稳步上升。图3 汽车数字化推动成本下降,使得自动驾驶的大规模推广更易于实现1 以纯电动汽车为例,成本包括折旧、司机成本、维护、保险和燃油/电力成本,不包括支付给车队运营商的车队管理费用。资料来源:专家访谈;麦肯锡分析洞见4:自动驾驶的推广将和出行服务同步增长(见图4)

中国正在快速推广出行服务。用于出行服务的车辆目前占中国汽车销售总额的10%左右。私人用车仍占主导地位。目前,90%的PKMT来自私人乘用车辆,其余的则来自出租车和车辆共乘等其他出行服务。

麦肯锡预测,至2030年,出行服务提供商部署的自动驾驶车辆将占PKMT的11%,私人拥有的自动驾驶车辆将占2%。至2040年,出行服务提供商部署的自动驾驶车辆对PKMT的占比将高达55%,私人拥有的自动驾驶车辆仅占11%。图4 自动驾驶的推广将和出行服务同步增长资料来源:麦肯锡分析洞见5: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兴趣浓厚(见图5)

麦肯锡的一项近期调研显示,4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非常重要”,另有4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它“可有可无”。这一结果与德国及美国消费者形成鲜明对比:仅16%的德国和美国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非常重要”,另分别有53%的德国消费者和54%的美国消费者认为它“可有可无”。图5 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兴趣浓厚资料来源:麦肯锡2017年“未来出行”消费者调查;麦肯锡分析

中国消费者愿意为购买自动驾驶车辆支付高达4600美元的溢价,而美国和德国则分别为3900美元和2900美元。洞见6:实现自动驾驶任重道远(见图6)

自动驾驶系统成本过高、经济方面不具备吸引力是影响其发展的最大瓶颈。麦肯锡针对这一主题对出行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调研,仅27%的调查对象认为至2025年可解决成本问题;另有37%认为2025—2030年之间可解决;20%认为将在2030—2034年之间解决;17%认为2035年之后才能解决。

可靠性和安全性是推广自动驾驶技术的另一项重大瓶颈。仅30%的调查对象认为至2025年可解决这一问题;33%认为可在2025—2029年之间解决;36%认为至2030年之后才能解决。图6 我们任重而道远1 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信号、V2X通信等。资料来源:2018年麦肯锡自动驾驶中国调查;麦肯锡分析洞见7:行业游戏规则将随自动驾驶的实现而改变(见图7)

截至目前,传统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及汽车的设计和品牌是汽车制造商的关注焦点。但未来自动驾驶占据主导地位之后,一整套新技术和新技能将至关重要。根据我们对出行行业专家的调研,他们认为未来自动驾驶价值链最重要的三项能力为自动驾驶软件开发、自动驾驶硬件生产及自动驾驶系统集成。图7 行业游戏规则将随自动驾驶的实现而改变资料来源:专家调研;麦肯锡分析洞见8:商业模式将随自动驾驶的实现而改变(见图8)

企业对消费者(B2C)的业务模式主导了中国的汽车市场,其中,89%的汽车直接卖给消费者,仅11%的汽车卖给了B2B车队运营商。自动驾驶将改变这一现状。麦肯锡预测,至2030年,面向车队运营商的传统、非自动驾驶车辆销售将增至23%,面向车队的自动驾驶车辆销售将增至16%。图8 商业模式将随自动驾驶的实现而改变资料来源:专家调研;麦肯锡分析洞见9:中国的自动驾驶环境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复杂……但通常需要相同的技术(见图9)图9 但通常需要相同的技术资料来源:专家调研;麦肯锡分析

虽然将软件算法运用到中国的交通环境需要额外的2~3年,但在中国部署自动驾驶所需的底层技术却与全球其他国家基本相同。包括传感器、计算平台、运动规划和控制及对象分析在内的技术很可能继续被国际技术巨头主宰。而数据云、地图和位置服务及连接功能等更多与本土要求相关的技术则需要全面的本地化解决方案或融合本土及全球技术的混合解决方案。洞见10:在中国,围绕着自动驾驶正在涌现出大量的资本、期待和宣传,还有很多初创公司(见图10)图10 在中国,围绕着自动驾驶正在涌现出大量的资本、期待和宣传(还有很多初创公司)资料来源:新闻搜索;麦肯锡分析

目前,大量的中国企业正着手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架构的核心构成要素,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处理器/计算平台、算法软件和地图/基于位置的服务等。在2012至2017年间,约有7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投入到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企业,这一数额与在同期投资于美国初创企业的金额相当。中国的平均交易规模是7200万美元,是美国平均交易规模的两倍。

王平为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分公司;

吴听为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深圳分公司;

Christopher Thomas(唐睿思)为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北京分公司。

中国一马当先,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方兴未艾

吴听,Patrick Hertzke,Nicolai Müller,Stephanie Schenk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无疑会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2017年注定会成为载入电动汽车(EV)发展史册的一年。2017年全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台(见图1)。按照目前的增长态势,2020年EV销量有望是现有基础的四倍多,达到450万台,约占全球总体轻型车市场的5%左右。图1 2017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台中国正巩固其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领导地位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特别是纯电动汽车的销量,规模堪比欧洲和美国之和。本土品牌电动汽车占据了中国市场94%的份额,居于绝对领先地位。

政府补贴和燃油汽车限行限牌政策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腾飞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政府近期调整了补贴标准,旨在鼓励高续航里程、低电耗及高能量密度车型的发展。这对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是个利好。

鉴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规模优势,在最新发布的麦肯锡全球电动汽车发展指数(EVI)中,中国的表现相当不错(见图2)。在主要衡量EV渗透率的EVI市场指数中,中国的指数排名仅落后于挪威;同时,在主要衡量EV产业化水平的EVI产业指数中,中国超越了德、日、美等传统汽车强国,名列全球第一。图2 中国成为全球电动汽车行业领先国家

纵览过去数年的麦肯锡EVI指数,中国在较短的时期内完成了对美国、德国的超越(见图3)。中、德2014年的EVI排名大致相同,但到了2018年,中国的EVI市场指数和EVI产业指数均大幅超越德国:图3 中国的EVI指数排名迅速提高

■ 在EVI市场指数中,中国的排名提升主要得益于电动汽车市场规模、数量巨大的货币和非货币性支持政策、丰富的车型供应以及针对充电基础设施的密集投资等因素。

■ 在EVI产业指数中,中国的领先地位主要来源于电动汽车整车及主要相关部件的制造规模。对于电动汽车国产化率的要求,尤其是针对动力电池供应商的相关政策,让中国的本土企业获益良多。

必须指出的是,受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成本的影响,EVI指数的领先常常意味着高额的政府财政补贴:不出所料,中国和挪威成了全球电动汽车相关补贴最高的国家。德国和挪威是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发展的生力军

受诸如柴油车排放作弊以及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兴趣提升等因素的影响,欧洲电动汽车市场2017年同比增长了近40%。该地区的大部分增长来自德国,其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几乎翻了一番。德国目前是欧洲第二大电动汽车市场,仅次于挪威。

挪威的电动汽车新车渗透率在2017年达到了惊人的32%。挪威是全球少见的大众市场拥抱电动汽车的国家,可以视为发达国家市场在未来5~10年内电动汽车渗透率曲线走向的参考。图4展示了电动汽车发展的四个阶段。挪威是全球唯一的EV销量跨越了临界规模的国家。图4 电动汽车发展的四大阶段

促进欧洲及美国电动汽车销量增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在关键的电动汽车细分市场推出了造型更佳、性能更好的新车型。但是,美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增长仅为27%,落后于中国和欧洲。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油价较低,稀释了电动汽车的使用成本优势。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最近宣布将修改上一届政府制定的汽车油耗标准。虽然到目前为止仍不清楚新规的具体内容,但新规可能会放宽对燃油汽车的限制。尽管如此,加州和其他紧随其后的12个州都下决心要维持严格的空气质量保护标准。展望

在全球范围内,整车厂商预计将于今后三年推出超过300款电动汽车车型。新款电动汽车不断推陈出新,这主要是受日趋严格的燃油汽车监管措施的推动;部分国家或城市甚至已经开始考虑完全禁售燃油汽车了。

中国的动向尤其令人关注。中国政府制定的“双积分”政策,以及拟议中的电动汽车外商独资政策,无疑会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McKinsey Center for Future Mobility®(MCFM)麦肯锡全球电动汽车发展指数(EVI)简介麦肯锡EVI指数由麦肯锡未来出行研究中心(Mckinsey Center For Future Mobility-MCFM)定期发布。该指数对全球15个主要国家的电动汽车发展表现进行了评估。EVI指数旨在帮助全球汽车、出行和能源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从各个侧面了解电动汽车市场动态,并研判行业今后发展趋势。EVI指数从两个重要维度研究并分析了分国别的电动汽车发展表现:EVI市场指数和EVI产业指数。前者主要侧重于电动汽车渗透率,同时覆盖电动汽车鼓励措施、充电设施及在售电动汽车车型丰富度。后者侧重于电动汽车产业化水平,主要涵盖电动汽车整车及核心部件(如动力电池、电机等)的制造规模。

吴听为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深圳分公司;

Patrick Hertzke为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常驻底特律分公司;

Nicolai Müller为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科隆分公司;

Stephanie Schenk为麦肯锡汽车分析师,常驻慕尼黑分公司。

人才与战略

七步打造人才为先的组织

Dominic Barton

企业必须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方式管理人才,真正做到让人才引领前进方向。

像重视资本配置那样重视人才配置,像了解财务状况那样了解人才梯队,打造人才为先的组织是CEO新的使命。然而,企业对人才的管理仍然倾向于沿袭老一套的做法。陈旧的组织形式和过时的人才管理方式已经与新的商业环境格格不入。企业必须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方式管理人才,真正做到让人才引领前进方向。在我与拉姆·查兰和光辉国际副董事长丹尼斯·凯里合著的新书Talent Wins(中文暂译书名:《人才制胜》)中,我们提出了七步转型法以帮助企业打造人才为先的组织。第1步:搭建“G3”黄金三角

CEO需要与CFO和CHRO搭建一个“黄金三角”(简称G3,见上图),成为新的核心领导团队,引领组织转型。这样做的目的是把人力资本放到跟财务资本同等重要的地位,确保人才配置与资金配置高度一致。当然,针对各个公司的情况,还可以灵活组成G4,或者G5(加入首席运营官、首席技术官等)。

我很喜欢引用的一个例子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在其纽约总部大楼的第七层,紧挨着CEO Larry Fink办公室的是CHRO Jeff Smith,然后是CFO。这其实是刻意为之的,让HR平起平坐,成为黄金三角的一个支柱。而通常HR不会与CEO在一个楼层办公。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CEO来自HR部门,业务部门领导能花更多的时间在HR身上。第2步:找出关键的2%岗位

关键的2%岗位上的人才对业务影响最大,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G3领导班子的支撑力量。2%是一个参照值,在一些大企业,关键2%岗位上的人才可能多达200人。请注意,这些人可能存在于组织架构中的任何层级和部门,而不只是在高层领导岗位。CEO应充分有效地予以关注、任用、培养和部署。第3步:激发董事会活力

麦肯锡近期的一项调研发现,仅有5%的公司董事认为自己在培养人才和维持强大人才文化方面行之有效。即使标普500公司,在人才议题投入的时间与人才的重要性也是不匹配的。因此,CEO应努力使董事会意识到人才是创造价值的关键,将人才议题,包括哪些是2%的关键岗位,怎么培养领导力,传承文化、CEO继任计划等等纳入常规讨论范围。成功案例通用电气(GE)促使董事会统一认知,支持“人才为先”的组织需求。GE认识到要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需要自上而下地对人才进行实质性授权。这就要求高层领导从“战略为先”转变为“人才为先”。为了让董事会充分认识人才创造的价值,并将人才问题作为头等大事,GE采取了一系列革新做法:■ 首先,将薪酬委员会重新命名为管理层发展与薪酬委员会(MDCC);■ 其次,MDCC与高级副总及以上级别的领导层会面讨论,让董事会了解185位高管的优缺点;■ 最后,MDCC详细掌握CHRO和人力资源团队提供的主要员工信息,特别关注前25位高管人员,并推动董事会更深一步接触人才。董事会对“人才为先”转型的关注和全面支持,不仅带来了实质性的回报,从某种意义上也将GE重塑为一个“人才培养机构”,并确保了持续发展。第4步:转型为敏捷组织

敏捷性、市场化的内部平台和价值共鸣是构建人才驱动型组织的三大基石。每一个行业均面临关键拐点,敏捷转型已成为一件关乎企业生存的大事。从三至五年前的转型尝试,到两年前开始组织整体应用至今,敏捷正向非技术、非创业型公司快速大规模推广。

敏捷组织有八个要素,我觉得有两个尤其重要。第一个是崇尚速度,要像时钟一样不停运转。你可以只有60%准确,但速度必须快,持续迭代。不仅是产品,还要快速部署人才。现在的互联网初创公司,既有长期规划,也有8周到20周的迭代规划。第二个是推行彻底的扁平结构。传统组织从金字塔尖到金字塔底有九层,指令一层层传达下去,很难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做出灵活及时的应对。第5步:充分利用新的数字化工具

在过去五年,美国风险资本有一个迅猛增长的领域,就是人力资源软件,2018年风险投资额可能高达60亿美元。

新的数字化工具可以改变员工的遴选、招募、入职、培训、保留和奖励方式,还能帮助企业识别未来领袖的特质。比如人力大数据可以在员工队伍规划、学习发展、人才搜索、绩效管理等很多领域创造价值。再如用机器来筛选职位申请,我们把机器筛选10万份简历的结果与人工筛选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机器对于女性候选人的偏见要比人低10%。第6步: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

一直以来,HR的地位并不太高,主要扮演着行政支持的角色。在过去几年由于高级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CHRO的决策也越来越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升人力资源的职能,他们正在被重新打造成价值和竞争力的创造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