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15:18:1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课后习题

第一章 管理基础

1.如何理解管理的定义?

答: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其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的定义具有以下三层含义:(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

由于任何组织都是为实现某种目标而组成的人和技术的系统安排,而管理活动又恰恰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的,所以,管理是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有意识的活动过程,管理对任何组织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执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项职能以及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无不体现出管理具有一定的目的性。(3)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

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者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不能不充分估计环境对组织活动的影响,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机智应对,以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2.管理为什么具有双重属性?

答:(1)管理具有双重属性,即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2)从根本上讲,管理之所以具有双重属性,是因为其对象——社会生产过程本身就具有双重性。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过程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这就决定了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管理相应的具有双重属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①管理是适应共同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具有组织、指挥与协调生产的功能,是社会劳动过程的普遍形态,只要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然需要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自然属性。它反映了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是各种不同生产方式下共有的一系列经验和相关科学方法的总结。也就是说,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不取决于生产关系,因而它是管理的一般属性。

②管理是适应一定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由此决定了管理的社会属性。它表现为劳动过程的特殊历史形态,为某种生产方式所特有。管理的社会属性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直接相关。劳动的社会结合方式不同,管理的社会性质也就不同,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管理的特殊属性。

3.如何理解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答: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1)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强调管理的科学性,旨在表明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蕴涵着客观规律,成功的管理总是遵循客观规律办事的结果。如果管理者掌握了系统的管理知识、方法及其运行规律,就可能针对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的思路,做出科学的决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取得令人满意的管理效果;反之,则可能凭孤立的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中的问题,甚至可能因决策失误而给组织造成严重损失。(2)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目的在于让管理者意识到,管理科学并不能为人们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掌握了管理理论,并不意味着管理活动就一定能够成功。管理者要想实施有效的管理,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必须以管理科学提供的一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指导,根据组织面临的内外环境,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抽象的管理理论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采用适当的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果管理者掌握了娴熟的管理技巧,而不是单纯依靠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僵化的管理,则可能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统一的、互补的

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管理实践中,科学性与艺术性都不是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片面强调哪一方面都可能导致管理的失败。如果只讲管理的科学性,不讲管理的艺术性,难免导致僵化管理;相反,只讲管理的艺术性,不讲管理的科学性,则难免犯经验主义错误,缺乏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的后劲。因此,现代管理者应当努力实现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系统学习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注意掌握创造性地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和技能。

4.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答:(1)管理职能是指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功能与职责。人们对管理职能的认识已经基本统一,认为管理具有以下四项基本职能:

①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对将要实现的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方案做出选择及具体安排的活动过程。其主要内容涉及:分析内外环境、确定组织目标、制定组织发展战略、提出实现既定目标和战略的策略与作业计划、规定组织的决策程序等。

②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是指管理者根据既定目标,对组织中的各种要素及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安排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组织结构、建立管理体制、分配权力、明确责任、配置资源、构建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等。

③领导职能

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其具体途径包括:激励下属、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指导、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之间以及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冲突等。

④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是指管理者运用事先确定的标准,衡量实际工作绩效,寻找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过程。为了保证组织工作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绩效进行监控,并将实际工作绩效与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如果出现了超出一定限度的偏差,则需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保证组织工作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2)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

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项职能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其他职能的发挥乃至组织目标的实现。正确认识四项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要把握以下两点:

①从理论上讲,管理的职能是按一定顺序发生的,计划职能是首要职能

管理过程是先有计划职能,之后才依次产生了组织职能、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体现出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a.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和保证计划方案的实施,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权力体系和信息沟通渠道,因此而产生了组织职能。

b.在组织保证的基础上,管理者必须选择适当的领导方式,有效地指挥、调动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解决组织内外的冲突,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效力,于是产生了领导职能。

c.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者还必须根据预先制订的计划和标准对组织成员的工作状态与结果进行衡量,并及时纠正偏差,即实施控制职能。

②从不断持续进行的实际管理过程来考察,管理过程是一个各种职能活动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的过程

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种职能之间经常相互交叉,例如,在执行控制职能的过程中,为了纠正偏差往往需要重新编制计划或对原有计划进行修改完善,进而启动新一轮管理活动。

5.管理者主要扮演哪些角色?

答:20世纪60年代末期,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提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却是高度相关的角色,这些角色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产生的根源在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只要在组织中处于一定的管理层级,拥有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在处理与组织内部成员和其他利益关系者的关系时,就要扮演人际角色,包括代表人角色、联络者角色和领导者角色。

①所有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义务,在正式场合,代表一个组织的领导人,扮演代表人角色。

②当管理者与组织成员一起工作,或在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与外部利益关系者建立良好关系时,是在扮演联络者角色。

③当管理者出于促使员工努力工作,以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动机而对组织成员进行教育与培训、激励或惩罚时,是在扮演领导者角色。(2)信息角色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任何组织都变得非常重要,管理者的信息角色包括监听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①任何组织的管理者都要有意识地从组织内部或外部接收和收集信息,以便及时、全面地了解市场变化、竞争者动态以及员工需求等,这时,管理者扮演的是监听者角色。

②当管理者将自己掌握的重要信息向组织成员进行传递时,是在扮演传播者角色。

③当管理者代表组织向外界发布信息或表态时,是在扮演发言人的角色。(3)决策角色

决策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能,管理者的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角色、混乱驾驭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①当管理者密切关注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及事态的发展,随时准备发现有利机会并利用机会进行投资时,是在扮演企业家角色。

②当管理者采取措施全力应对出乎意料的突发事件时,是在扮演混乱驾驭者的角色。

③管理者负有对组织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责任时,是在扮演资源分配者角色。

④管理者必须与其他团体讨价还价,以便为自己所在的组织谋取更大的利益时,是在扮演谈判者角色。

6.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在管理技能上有哪些异同?

答:(1)管理者的技能

①概念技能。概念技能又称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简言之,是指管理者的综观全局,把组织看作一个整体,认清左右形势的重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据此准确地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②人际技能。人际技能又称人际交往技能,是指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具体说来,是联络、处理、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创造一种使人感到安全并能畅所欲言的氛围,从而激励和诱导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挥和指导组织成员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

③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时所需要具体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知识及其熟练程度。(2)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在管理技能上的异同

①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在管理技能上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需要具有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只是不同的技能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的影响程度不同。

②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在管理技能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各种技能在组织不同管理层次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越是高层管理者越要有较强的概念技能,因为他们是影响决策的主体,他们的战略眼光、战略思想与战略决策关系着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及事业的成败。

b.人际技能对于所有管理者都很重要,因为任何管理者所实施的管理及其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他人的积极配合与协作。

c.越是基层管理者越要有较强的技术技能,否则,就难以随时随地给予下属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但对高层管理者而言,技术技能则处于次要地位,因为高层管理者完全可以有效地利用下属的业务技术能力来实施管理。

案  例【案例讨论题】

1.艾伦正在执行或者计划执行什么管理职能?

答:管理职能是指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功能与职责。至今,人们对管理职能的认识已经基本统一,认为管理具有四项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在本案例中,艾伦正在执行或者计划执行的职能包括:(1)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对将要实现的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方案做出选择及具体安排的活动过程。案例中提到:

①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批零售商,潘尼公司的顾客逐渐被打折连锁店和价格适当的零售商所吸引;

②公司需要一个更有竞争优势的成本结构,也就是要削减成本;

③潘尼公司必须对有价格竞争优势的商品进行正确分类,使购买决策集中化;

④联合百货商店和五月百货商店每年的赢利可以增长12%~15%。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得知,艾伦在分析公司内外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了组织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组织发展战略,也提出了实现既定目标和战略的策略与作业计划,这些都是计划职能的内容。(2)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指的是管理者根据既定目标,对组织中的各种要素及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安排的过程。案例中提到的艾伦在执行组织职能方面的内容包括:

①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关闭潘尼公司属下1000家商店之中的44家,解雇大约5000名员工,花2.75亿美元重建公司;

②从组织外部招聘人才担任关键职位,从而使潘尼公司的企业文化活跃起来;

③重新改造商店,使它们更为井然有序、焕然一新。

这些内容说明,艾伦为了达到公司的既定目标,正在对组织中的各种要素及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安排,这是组织职能方面的内容。(3)领导职能

领导职能指的是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管理者在执行领导职能时,一方面要调动组织成员的潜能,使之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另一方面要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使组织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协调统一。案例中提到“他希望通过员工们的共同努力,可以在2~5年内让潘尼公司这艘大船调转方向。他不希望单靠自己完成这件事,这并不是为了保险起见,而是他很乐意作为这艘大船的船长”。这说明,艾伦希望自己作为“船长”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使组织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协调统一,这是执行领导职能的内容。(4)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指的是为保证组织工作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绩效进行监控,并将实际工作绩效与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如果出现了超出一定限度的偏差,则需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保证组织工作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者应该运用事先确定的标准,衡量实际工作绩效,寻找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潘尼公司1150家商店各自制定商品决策,这种体制效率很低,速度慢,成本却很高,而且会使顾客感到迷惑,也会阻止公司获得全国性信息”、“艾伦认为,潘尼公司必须对有价格竞争优势的商品进行正确分类,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是使购买决策集中化,这能有效的削减成本。”这说明,艾伦为了达成组织目标,及时采取了纠正措施,使组织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这是控制职能的内容。

2.艾伦正在扮演或者将要扮演什么角色?

答:20世纪60年代末期,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提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却是高度相关的角色,可以分为三大类,具体在本案例中,艾伦正在扮演或者将要扮演的角色包括:(1)人际角色

①“他正在考虑在纽约和洛杉矶增加办事处,使潘尼公司能够与尽可能多的卖主密切联系”,说明艾伦试图增设组织部门,在组织内部及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良好关系,此时艾伦扮演的是人际角色中联络者的角色。

②“他很乐意作为这艘大船的船长”,说明艾伦试图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为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动机而对员工进行管理,此时艾伦扮演的是人际角色中领导者的角色。(2)信息角色

①“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批零售商,潘尼公司的顾客逐渐被打折连锁店和价格适当的零售商所吸引”、“一些批评者认为潘尼公司服装式样太陈旧,价格也太高”说明艾伦有意识地收集信息,这时艾伦扮演的是监听者角色;

②“在潘尼公司工作的3个月中,艾伦一直不停地讲述他的计划”,说明此时艾伦将自己的信息向组织成员进行传递,他扮演的是信息传播者的角色。(3)决策角色

①“他信任潘尼的品牌,正在尝试把潘尼品牌定位为美国中等收入阶层的购物选择”,说明艾伦密切关注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事态的发展,发现有利机会并利用机会进行投资,此时他扮演的是决策角色中的企业家角色。

②“我生命中的很多时间已经花在扭转局势上,我把这一次看成是在攀登另一座高峰”,说明艾伦正采取措施全力应对企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此时他扮演的是决策角色中的混乱驾驭者角色。

③艾伦关闭潘尼公司属下1000家商店之中的44家、解雇大约5000名员工、花2.75亿美元重建公司、从组织外部招聘人才担任关键职位、重新改造商店等行动说明,艾伦对组织资源重新进行了合理分配,此时他扮演的是决策角色中的资源分配者角色。

3.作为艾伦的私人顾问,你认为潘尼公司为了提高在百货商店业务上获得的市场份额,应该做些什么?

答:潘尼公司为了提高在百货商店业务上获得的市场份额,应该做的工作主要有:(1)从公司整体出发,确立一个长远而切实可行的战略作为指导;(2)确定品牌的市场定位,将中产阶级市场作为开发与经营的主要市场;(3)针对目标市场的特点,改进服装样式,形成独特的产品定位;(4)控制经营各阶段的成本,通过成本控制达到产品降价;(5)建立有效率、稳定的产品供应链;(6)削减不必要的分支机构,增设必要的办事处,经营要稳步前进,做到品牌经营;(7)强化内部管理,推进决策集中化。

4.根据你现在能够搜索到的任何信息,你认为艾伦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帮助潘尼公司获得了更多利润?

答:决策效果在多大程度上与计划相吻合取决于内外部多种因素。从案例中给予的信息中,我认为艾伦的改变计划在总体上是合理的,如果艾伦可以有效的进行管理工作,履行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项基本职能,那么他为企业制定的盈利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如果认为这些措施能在短时间内帮助公司走出困境是不现实的。潘尼公司获得高利润的前提条件是公司的长期战略和短期战术的正确指导与完全落实。当然,如果没有艾伦的上述措施的执行也是万万不行的。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怎样评价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答:(1)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意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调节人际关系,管理人的行为,引导人的心理反应,以实现管理目的;人在本质上是基本相同的,但人的行为能力却千差万别;人的行为能力产生于良好的教育和环境。

②协调人际关系的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对人际关系做出过深刻的阐述,并有一套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们同心协力工作的规范和方法。它提出要以“礼”的秩序来规范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应“仁”,获得群体内的“和为贵”、“交相爱”,而一个领导者对于群体内人际关系的协调应“不偏不倚”,做到“中庸平和”。

③“利”、“义”观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认为,人固然出于生物属性的本能要谋“利”,但也有社会属性的本性,即有时也会产生“舍生取义”、“君子不言利”的行为;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行为能力,只有在社会群体的协作中才能全面发挥出来,从而实现其追求“利”的目的。它要求人们的行为应符合社会、集体所要求的协作取利的“义”,而不仅仅是人作为生物本能的“见利忘义”和单纯求利。古人在大局与局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用人机制都有过丰富的阐述。他们提出,对人才的选拔要注重以仁义道德文章为选拔标准,同时考察其能力。

⑤提高管理者素质的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认为,管理的本质在于“修己”,即管理者自己要重视自身修养,重视自己的行为规范,在下属面前以身作则,然后才能去管理他人,即“安人”。(2)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其影响包括:

①这些思想不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进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演进,而且广泛地影响着其他国家及其企业。

②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和管理者的早期思想,古为今用,既有利于提高中国管理思想在整个世界管理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变革与创新。

2.如何认识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及其重要意义?

答: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经济人的观点,对系统的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劳动分工”和“经济人”的观点及其重要意义如下:(1)劳动分工的观点

①劳动分工观点的内容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

a.分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简单的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增进技能;

b.分工可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c.分工使劳动简化,从而可以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比较简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革和新机器的发明。

②劳动分工观点的意义

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推进工业革命的客观要求。(2)经济人观点

①经济人观点的内容

a.斯密认为,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由具有利己主义的“经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

b.理性的“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追求的完全是个人利益,但是每个人的私人利益又受到他人利益的限制;

c.只有当他意识到给别人做事有利于自己的时候,他才肯去帮助别人;

d.利益上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迫使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必须顾及其他人的利益,因此而产生了相互的共同利益,进而产生了社会利益。社会正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

②经济人观点的意义

经济人观点不仅对企业管理而且对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3.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具有什么意义?

答:(1)泰勒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工作效率和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匹配、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等五个方面。

①工作定额

泰勒为了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进行了动作和时间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把工人的操作分解为基本动作,将每一个动作、每一道工序所使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去掉多余的动作和不必要的时间,得出必要的工作时间并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即完成该项工作所需要的标准时间,据此定出一个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

②标准化

泰勒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用科学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工具、劳动和休息时间的搭配、机器的安排和作业环境的布置等进行分析,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各种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最好的方法,这是管理当局的重要职责。标准化是指要让工人在工作时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的工具、机器、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③能力与工作相匹配

泰勒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人具有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天赋和才能,一个人对完成某项工作可能是一流的,但对另一项工作就不一定合适。只要工作对他合适而且他也愿意做这项工作,他就能够成为第一流的工人。管理人员的责任就在于使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相匹配,为每项工作找出最适合这项工作的人选,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育,用科学的操作方法来提高经过科学选择的“第一流的工人”,使他们严格按照最佳方法进行工作,激励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工作。对那些体力和智力不适合做分配给他们的工作的人,应重新安排到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去。

④差别计件工资制

泰勒发现,报酬制度不合理是引发工人“磨洋工”的重要原因。在对原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等报酬制度的弊端进行剖析之后,泰勒提出了建立在科学工作定额基础上的刺激性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根据工人完成工作定额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工资率来计算其应得报酬。如果工人没有完成定额,就按低于正常单价20%的标准计酬,即对其实行的工资率仅相当于正常工资率的80%;如果工人超额完成定额,则按高工资率付酬,为正常工资率的125%,不仅超额部分按高工资率计算,而且定额内部分也按此单价计酬。

⑤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泰勒主张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经验工作方法,是指工人自己按照其经验和习惯来确定自己的工作方式,包括作业顺序、工具的选择等,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他们的操作方法与使用的工具是否合理,以及个人的熟练程度与努力程度。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指在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标准的操作方法,采用标准的工具、设备。泰勒提出,应该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所有的计划职能都由计划部门来承担,而执行职能则由部分工长和所有工人承担。(2)科学管理理论的意义

①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最大贡献是提倡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由于科学管理方法的逐步普及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促进了当时工厂管理的根本变革。其意义是历史性的,科学管理是管理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它的提出也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形成。

②泰勒对科学百折不挠追求的勇气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泰勒几乎将一生献给了科学管理事业,一直到晚年他还在宣传、推广他的科学管理。泰勒科学管理的提出不仅是管理方法的革命,也是管理思想的革命,不仅在当时的社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以后的管理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贡献是巨大的、历史性的。

4.组织管理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具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1)组织管理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内容上、创立的背景上和研究的视角上。

①研究内容上:

a.科学管理论论的内容是:

第一,工作定额:根据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标准时间,定出一个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

第二,标准化:让工人在工作时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的工具、机器、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第三,能力与工作相匹配:为每项工作找出最适合这项工作的人选,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育,用科学的操作方法来提高经过科学选择的“第一流的工人”,使他们严格按照最佳方法进行工作,激励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工作。

第四,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工人完成工作定额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工资率来计算其应得报酬。

第五,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计划职能都由计划部门来承担,执行职能由部分工长和所有工人承担。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后,现场的工人只从事执行职能,且必须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方法、工具和指示从事实际操作。

b.组织管理理论的内容包括:

第一,企业的六类经营活动: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安全保护;会计活动,指财产盘点、资产负债表制作、成本核算、统计等;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也就是管理的五项职能。

第二,管理的十四条原则是:劳动分工原则;权力与责任对等原则;纪律严明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统一领导原则;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报酬合理原则;集权与分权原则;等级链与跳板原则;秩序原则;公平原则;人员稳定原则;首创精神原则;集体精神原则。

②研究的视角:

a.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问题;

b.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③创立的背景:

a.泰勒在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工作期间,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落后的管理是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工人缺乏训练并“磨洋工”、劳资冲突不断的主要原因。为了改进管理,他进行了大量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

b.法约尔一直位居高层管理者职位,并在法国多种机构中从事过管理方面的调查和教学工作,所以,他关注的是所有管理者的活动,研究对象是企业整体及整个组织的管理问题,他的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工商企业,而且适用于政府、教会、慈善机构、军事组织以及其他各种事业单位。(2)组织管理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的相同点主要是:

①都是为了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和组织的效益;

②都有劳动分工的思想。泰勒提出能力与工作匹配,法约尔直接提出劳动分工原则;

③初步提出了管理的职能。泰勒提出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项职能。

④提倡制度的约束。泰勒认为工作必须实行标准化。法约尔提出纪律严明原则。

⑤提出了有效激励的方法。泰勒主张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法约尔提出报酬合理原则。

⑥意义相同,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管理思想的完善和发展。

5.“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具有哪些特征和作用?

答:“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柏林大学教授马克斯·韦伯提出的。该理论为20世纪初的欧洲企业从不正规的业主式管理向正规的职业化管理过渡提供了一个纯理想化的组织形式,对工业化以来各种类型的组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大型组织广为采用的组织管理方式,韦伯也因此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1)“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特征

①有明确的劳动分工

把组织中的工作分解,按照职业专业化对成员进行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规定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并将之作为明确规范而制度化。

②建立等级体系

按照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即根据不同职位权力的大小,确定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形成自上而下的有序的等级体系或指挥链,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在这个体系中,上级必须对自己所属的下级拥有权力,并能发号施令,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与指挥。每一个下级都处在一个上级的控制和监督之下,每个管理者都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负责,而且要为其下属的行为和决定对上级负责。

③对员工的严格选拔和任用

明确规定职位特性及该职位对人的应有能力的要求。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获得的技术资格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位要求来任用。

④对管理人员管理的明确规定

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只负责特定的工作,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的权力,但权力要受到严格的限制,管理者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规定的章程、规则和办事程序。管理者的职务是他的职业,他有固定的报酬,有按才干晋升的机会,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2)“理想的行政组织”的作用

①韦伯认为,这种官僚制组织体系能够通过组织的结构化、非人格化、规范化和等级化,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②这种组织形式适应范围很广,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可靠性等诸多方面优于其他组织形式,所以是最理想的。

6.现代西方管理有哪些主要学派?其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答:现代西方管理理论主要包括行为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热带丛林”现象。各个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行为科学理论

①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及其他几个试验的初步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内容包括:

a.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工人具有复杂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如追求友情、归属感、受人尊重等,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和物质条件的满足,金钱并非刺激工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形成的动力对效率有更大的影响。

b.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社会感情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组织以其特殊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成员的行为。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有很大影响。

c.领导者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鼓舞“士气”

由于工人是“社会人”,而且在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所以领导者应采用新型有效的领导方式,即通过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其内容主要涉及人的本性与需要、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等。

a.行为科学理论的特点。其特点主要包括:致力于探索人类行为的规律,提倡善于用人、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认为调动积极性必须从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两方面着手,使组织目标包含更多的个人目标,不仅改进工作的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改进工作设计,从工作本身满足人的需要;主张在企业中恢复人的尊严,实行民主参与管理和员工的自主自治。

b.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行为科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关于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其结果是形成一系列激励理论,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二是关于领导行为方面的研究,产生了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布莱克和默顿的“管理方格理论”等。(2)管理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于解决军事问题的定量方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结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该理论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研究取向不同于行为科学

a.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管理中的人事问题,侧重人的心理、动机、行为等。

b.管理科学理论试图用科学的方法(主要是定量方法)解决生产与业务管理问题,更注重经济技术研究,而不重视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忽略了人的因素。

②研究范围和手段不同于科学管理

a.管理科学理论的研究范围已远远超出泰勒时代的操作方法和作业研究,涵盖了整个组织的所有活动。

b.管理科学在研究中大量采用了泰勒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现代技术和方法。(3)“热带丛林”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学界出现了各种管理理论和流派盘根错节的“热带丛林”。具有代表性的学派及其主要观点如下:

①社会系统学派

1938年公开出版的巴纳德的代表作《经理的职能》,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管理思想,也标志着社会系统理论的正式确立。

a.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两个人或更多人经过有意识的协调而形成的活动或力量系统。在组织中,经理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其主要职能是: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招募和选拔能最好地做出贡献、协调地进行工作的人员,并使之协调地、有效率地进行工作;规定组织目标;授权;决策。

b.巴纳德还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而正式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包括: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联系。

②权变管理学派

a.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力图揭示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其代表人物有弗莱德·菲德勒和琼·伍德沃德。

b.权变管理理论在继承以前的各种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把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对管理行为及其效果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上。由于组织和组织成员的行为特别是组织所处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所以,没有什么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要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和方法。

③决策理论学派

西蒙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所以,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因此,管理必须采用一套制定决策的科学方法,要研究科学的决策方法以及合理的决策程序等问题。

④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欧内斯特·戴尔和彼得·德鲁克。该学派认为,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都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之加以概括,找出其中具有共性的东西,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以此为依据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实际的建议。

7.20世纪末21世纪初,产生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新的管理理论?

答:20世纪末21世纪初,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新的管理理论及其主要内容包括:(1)战略管理的最新理论——合作竞争理论

继波特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之后,美国的尼尔·瑞克曼等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经营战略理论,即合作竞争理论。该理论指出,管理人员不要总是期盼抢到更多的蛋糕,而是要将蛋糕做得更大,为此,要与自己的竞争对手建立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的建立,可以在缩减供应商数目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和价格优惠,能够使得供应商和企业在各自的市场上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2)组织学习的最新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建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创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被称为学习型组织之父。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任务》中,圣吉倡导组织学习,并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所需要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3)组织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理论

①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含义

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是指对企业并购中不同企业文化冲突的管理,是并购企业的文化经历冲突——认同——协调——重塑的过程。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主要受到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企业的传统和性质、员工的素质以及决策者的追求等因素的制约。

②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过程和基本模式

a.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探索期、碰撞期、磨合期和拓创期。

b.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基本模式包括:文化注入式——文化同化、文化融合式——文化转化、文化促进式——文化多元化。

③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包括:实事求是原则、整体性原则、平稳性与适度性原则和充分沟通原则。

④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策略包括:建立共同愿景、进行文化培训、运用整合同化理论、利用非正式组织进行沟通。

案  例【案例讨论题】

这个故事包含怎样的管理思想?

答:这个故事主要包含了以下管理思想:(1)关于企业组织建设的管理思想。

同样的三匹马,之所以由失败转而获胜,指挥者的组织智慧起了关键作用。以往的失败,缘于只运用了个体的能力,而未发挥整体的作用。当把三匹马视做一个整体、一个组织,并做合理分工之后,组织的威力便显现了出来。尽管每匹马的能力依旧,但有效的组合提升了它们的能力,终致以弱胜强。田忌的胜利告诉我们,在个体能力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寻求组织作用的最大化,当是企业谋求竞争优势的良策。

同时还引发了我们对经理人角色定位的思考。经理人需要做好企业管理建设工作,而不是具体的事务工作。(2)关于企业经营策略的管理思想。

田忌获胜的好“点子”,非出于己,而是“外脑”孙膑的杰作。不借外力,兴许他终能悟得此理,只未知还须经历多少失败了。资金不足、缺乏人才、经营管理技能欠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因而也应是做好借力文章的着力点。广告宣传资金不足,可以借媒体之力。经营管理技能不足,可以借咨询公司,借专家学者做“智囊”。要做好借力文章,须首先具备借力的意识和观念,还要不断学习磨练自己的借力功夫,否则,再好的机会也会视而不见。(3)信息管理的管理思想。

了解己方的能力,了解对方惯常的比赛策略,孙膑方能制定以长克短、以弱避强的妙策,并赛而胜之。我们需要对自己做全面的审视评价,找出不足,发现长处;同时还要全面地了解外界,不仅要了解竞争对手,更要了解关乎生存发展的全方位信息,以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从而综合权衡内外诸因素,制定适合企业现状的、合理有序的经营发展策略。找准市场空档,确定经营重点,集中企业有限的资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加强信息工作,重视信息情报的搜集开发与研究应用,已成为现代企业极其重要的竞争手段。企业应因时而动,高度重视并有效实施信息工作,以提高对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的应变能力,全面改善低效率的、被动应对式的经营状态。(4)解放思想创新求生的管理思想。

摆脱了老规则的束缚,采用了新的竞赛策略,田忌方得以取胜,如果继续循着老的竞赛思路,强对强、弱对弱地对抗下去,恐其终究是要退出赛场了。在适者生存的市场竞技场上,一成不变、因循守旧,则可能招致淘汰厄运。企业要走创新之路,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5)集权与分权的管理思想。

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为解决管理跨度增大等问题,为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应变速度,其经营决策权需要进一步下放,向市场一线前移,需要进行组织“扁平化”改造。而对管理能力尚差的中小旅游企业来说,权力下放及其合理分配,则是企业明确分工、明确职责、调动职工积极性,以充分发挥集体作用的必要手段。

第三章 企业的社会责任

1.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

答:(1)社会责任的概念

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社会责任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可以从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社会响应的对比中进一步解释社会责任的概念。

①社会义务是工商企业参与社会的基础,一个企业在履行其经济和法律责任时,已经履行了自己的社会义务。

②社会响应是指一个企业适应变化的社会状况的能力,是由社会道德伦理标准引导的,它能够为管理者作决策提供一个更有意义的指南。

a.社会责任是评价从长期来看企业何种行为对社会有益、何种行为对社会有害,要求企业确定行为对与错的道德标准;

b.社会响应则强调对社会价值准则变化的识别,强调改变社会参与方式对变化做出积极的反应。社会响应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了更明确、更现实的目标,但同时也将社会责任变成了响应社会变化的手段。(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

社会经济观反对企业是一个只对股东负责的经济实体的观点,认为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确保生存,然后才能追求利润。其主要论据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了求得企业的长远生存,应该关心的是企业长期资本收益率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必须融入社会的大系统,承担社会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同时,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行为的社会效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公众民意和社会舆论体系支持企业实施社会性和经济性的双重目标。

②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容易赢得社会的认同与尊重、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能够得到长期性的利益回报,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生存。这是因为一个具有良好公众形象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顾客、更优秀的员工,可以更顺畅地进入资本市场,从而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③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是一个拥有强大势力的社会主体,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力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为此企业必须立足于社会整体系统的安全运行,对一些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采取更加主动的态度,承担更多的能够与其拥有的势力相符合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从长远利益考虑,这样做也是为企业自身负责。

④目前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营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不断增大,而且社会公众主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更加坚定和迫切,因此,企业必须适应经营环境与公众的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2.结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分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的内容。

答: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包括:(1)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①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关系融洽的工作环境,既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②建立和健全人力资源的激励与奖励机制,尊重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奖励、提升、培训等方面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

③工会是代表员工利益的组织,因此企业应该主动支持工会的工作,保证员工的合

④为员工提供定期或不定期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增强其工作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⑤在企业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相应提高员工的其他福利待遇。(2)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

作为投资人的股东或所有者,是物质资本的拥有者,正是由于他们的出资,企业才得以建立。因此,企业应从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市场开拓与竞争,以确保投资者获得投资收益和资产增值。同时,企业有责任将其财务状况及时、准确地报告给投资者。(3)企业对服务对象的责任: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服务对象就是其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企业价值和利润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对象的选择,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具体来说,企业对服务对象的责任包括:尊重消费者主权,维护消费者利益;履行对消费者的道义责任。(4)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如何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便成为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之一。迈克尔·波特提出,企业可以通过塑造“绿色竞争力”的方式,解决生态与经济对立状态下的各种社会问题,缓解企业自身①发展与环境责任之间的两难处境。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活动中,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控制和消除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企业对竞争者的责任: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但竞争必须是公平的,参与市场活动的各个企业应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能有人力的障碍。一切不正当竞争手段,都有违公平竞争原则,有损市场竞争秩序。因此,企业应当自觉遵守竞争规则,尊重竞争对手的正当权益,自觉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6)企业对社区居民的责任:

重视社区利益,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条件,积极关心和支持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福利事业,关心和赞助社区的慈善事业,同当地政府、居民、公共团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并通过自身事业的发展,为社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你是怎样看待目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象的?

答:(1)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市场,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把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纳为企业管理行为的一部分。但是从整体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淡薄

许多企业只注重企业的短期利润,不关心企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观念淡薄,认为自己还不具备足够实力以履行社会责任,认识不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没有意识到企业作为社会中的重要一员应该对社会负责。

由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不把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当作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一味地通过压低劳动力价格、延长劳动时间来降低劳动成本。在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眼中,产品和利润远远高于员工的价值和人身安全。

②企业员工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在一系列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事件的背后,企业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是根本原因,另外也是由于企业员工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由于普法宣传不力以及劳动力上岗竞争激烈,一些企业员工不能正确认识并保护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使得部分企业完全忽视其社会责任。企业员工只有充分认识并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和推进才会形成来自企业内部的动力。

③地方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管力度不够

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对企业社会责任了解甚少或者根本没有了解,对它的利害也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缺乏研究。由于前期地方政府过于追求 GDP目标,政府管理部门只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而对企业守法行为的监督力度不够。(2)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从深层次分析,造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①由中国企业发展阶段的特殊背景所决定

与西方数百年的工业化历史相比,中国的许多企业才刚刚走向市场,对工业化时期的弊端缺乏先天性的认识和防范,许多企业本身或处于转制时期,或处于资本积累及规模扩张阶段。这种先天不足加上后天残酷的市场环境,导致许多企业都把生存和发展放在第一位,而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二位,使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目前仍停留在媒体和专家呼吁的阶段。

就整个社会背景来说,中国社会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目前正处于整体转型期,企业、市场、政府边界模糊不清,政府与企业社会责任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严重,成熟定型的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几乎不存在。企业与政府的社会责任职能如何划分,企业社会责任的广度和深度如何界定,不仅企业甚至整个社会、政府和学术界都处于探索时期。

②由中国企业发展规模和经济实力所决定

从规模上看,企业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原始资本积累期、规模扩张期与企业公民时期。根据罗宾斯的企业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企业的社会责任道德水平也相应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惯例水平、惯例水平及原则水平。

一般来说,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时期为企业道德的前惯例水平,企业仅受自身利益的驱使采取行动,只有社会责任规则符合自身利益时,企业才会遵守;在规模扩张时期表现为惯例水平,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主要受外界期望的影响,如对政府法律的遵守、对社会公众期望的反映等,企业会做企业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情;在企业公民时期,企业社会责任将到达原则水平,企业会确定自己的社会责任道德原则,这一原则可以与社会的准则和法律不一致,甚至超出社会准则和法律及期望,并承担更多的超功利的社会责任行为。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发展规模、赢利能力等,沿着这三个阶段逐渐往下移动。

4.你认为应当如何构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答:构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主要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

①企业对消费者、股东或投资者的社会责任。这是企业基本的社会责任。

②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照章纳税和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责任义务,并接受政府的干预和监督。

③企业对企业内员工的社会责任。包括对员工的福利、安全、教育等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④企业对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⑤企业对社会慈善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2)从企业的发展阶段动态地看待企业社会责任

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具备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因此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生命周期制订切实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计划并付诸实施,具体包括:

①处于起步期的企业其规模较小、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企业社会责任所对应的利益相关者中应首先履行对顾客、员工和股东的责任。

②处于成长期和快速发展期的企业,其规模不断扩大,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应进一步履行对政府、社区、环境、竞争者、债权人、供应商的责任,处理好与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各种关系,获取良好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

③处于稳定发展期的企业,其规模较大,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