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逝的红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17:23:18

点击下载

作者:周游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飘逝的红颜

飘逝的红颜试读:

自序

为什么写这本书?

当责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实话实说了:“写出这本书没有什么为什么。这些散文随笔始写于上个世纪80年代,大都已经见诸报刊,如今结集出版只是为一个过程,给一场还未了结的思考做个归集而已。”说这话时,我竟突然想到了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他说:“女人一向是取之不尽的反思对象,是用之不竭的观察材料。我担心一个男人倘若丧失了研究女人的冲动,则他虽然可以成为他所愿意成为的一切,却决不能成为一种人——审美者。”我要说的是,男性不仅要从女性身上看到自己的另外一半,而且要因此看到自己的全部,这样才能够完整地了解自己。

人分男女两性。其实,人类历史就是男女两性共同演绎的一幕幕活剧。这里,大家都是主人公,男人有男人的作为,女人有女人的事业。正因男女两性的共同推波助澜,才使历史长河不舍昼夜地前驰,时而大江东去,时而小桥流水。

中国古代历史总是被人误解或处理为一部男性社会史。而历史一直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创造的,遗憾的是男人在长时期中曾利用自己的权力扭曲了女性并歪曲了历史。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在《致路德维希·库格曼》信中指出:“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男人和女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地位与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母系社会时期,女人处于社会活动的主导地位,后来逐步让位给男人,可以说一直到不久以前——这只是从大处着眼而言。实际上在男人居于社会活动主导地位的时期,女人的社会活动同时也在进行,只是在形式上较为隐蔽和间接,但其影响力却是始终不可低估。

毋庸讳言,女人的社会活动表现在男人长期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是被严重扭曲了的。儒家祖师爷孔子就对女人衔恨在心,曾经无可奈何地表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他把女人与小人划归一类,意思是说,你在她们身边,她们就会不屑一顾;如果你远离她们,她们又会埋怨你。至圣孔子都拿女人没办法了,其他人还有什么高招?!于是,男人就把女人封锁在家庭里,不许她们抛头露面。非但如此,男人干了坏事,闯了纰漏,就往她们身上栽赃。检阅中国历史,你就会发现这样的无赖事情比比皆是,可以信手拈来:妹喜迁夏,妲己倾殷,褒姒覆周,丽姬倾晋……矛头无不指向女人!更有甚者,有的女人公然帮衬男人欺压女人,最著名的是帮助兄长班固续修《汉书》的班昭竟然写什么《女诫》,鼓吹“三从

德”。古代那些迂腐的论调且不必说,即使是近现代史上也有难以尽数对女人持偏见的人。就连才女张爱玲也曾发表一篇题为《谈女人》文章抱怨女人:“女人不大想到未来——同时也努力忘记她们的过去——所以天晓得她们到底有什么可想的!”无论班昭,还是张爱玲,她们可谓男人的帮凶,女人的叛徒!

翻阅

史,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们在历史纪录薄上对那些很有作为的女人总是轻描淡写,甚至忽略不写。有趣的是,任何杜撰的“历史”都有破绽,男人也并不全部是泥做的。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里,为女性讨公道、说实话、树碑立传的男人也不乏其人。依靠他们,我们今天才知道原来历史上还有她们!她们是特殊而坚韧的群体,她们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是却往往能以种种方式影响、左右着她们身边的男人,进而加入社会政治,决定历史进程。可以说,在历史的每一次叱咤风云的大举措背后,在每一场政治变革时代进步背后,往往有股隐性的女人的力量。因而,写女性及女性世界,等于揭开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幕。

她们中有贤女,也有恶女;她们中有美女,也有丑女;她们中有才女,也有蠢女……她们是她们,我们是我们,但是没有她们就没有我们。她们有些在政治上表现出豁达的胸怀、深远的见解和非凡的能力;她们有些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里显示了超人的灵性、横溢的才华;她们有些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应变的智慧、坚强的毅力和纯洁的品格。反之,也有若干在品质和行为上令人十分憎恶的坏女人。这也不奇怪,人类出现过那么多坏男人,有一些坏女人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何况她们的坏还是男人眼里的,为男权社会所界定的。

诚然,所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社会在重复和演进过程中的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从这点出发,历史上出现的一切不合理的都是合理的。人事反映着人性,而人性永远不分古今。它的发展是如此的缓慢,以致我常迷惑,以为数千年来,它一直都在原地踏步。所以,无论是解读她,还是解读他,都是解读自己。他(她)们就是我们的镜子!甲午马年仲秋草于甓社湖畔

沉鱼的西施

1999年5月,承蒙朋友赞助,我才有幸寻访西施的芳踪。

诸暨是我此行首选的目标,因为那是西施故里。

到诸暨旅游,有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西施殿。跨过古朴凝重的

扇朱漆大门,进入殿区,右侧便是西施殿。西施殿最早的构筑,当在唐代或之前,李商隐有“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蝶》)的诗句,而鱼玄机也有“只今诸暨长江旁,空有青山号苎萝”(《浣纱庙》)的咏叹。宋元两代,西施殿虽然一度如秦观所感伤的“茂草荒台,苎萝枕冷闲愁”(《望海潮》)的景况,但是祠庙不废。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陈延鲁捐资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年)又毁于战火,其后虽历经重修,但至民国年间已是断垣残壁。1929年,陈锡文等集资再修。抗日战争期间,因遭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西施殿宇大部被毁,唯独西施塑像尚存。“文革”期间,又彻底被毁。诸暨县人民政府根据诸暨人民的愿望,以及海内外知名人士的提议,决定重修西施殿,1986年9月动工,1990年10月竣工。西施殿依山而建,是一重檐歇山型仿古建筑。正殿三间两弄,坐北朝南,“西施殿”匾额题字出于著名书画家刘海粟之手。殿前以拱桥为主轴线,配以水池和东西侧厢。据称,殿区所用的一万多件建筑构件,都征集于民间明、清时期的木雕、石雕原件,工艺水平高超,组合巧妙合理,布局错落有致,基调典雅古朴,匠心独具,整个建筑可谓明清两代的民间艺术博物馆,加重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底蕴。殿中有傅维安创作的西施塑像,风姿绰约,后妃装束,但又不失吴越村姑的风采。西施殿前两侧,各植一棵合欢树,是日本专访西施故里代表团带来的,1990年9月栽种于此。旁有仿刻的日本蚶满寺西施碑,一边是刻有“象泻蒙蒙雨 淋打合欢树上花 楚楚赛西施”俳句石碑(据说,这是三百多年前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手迹),可见西施美名早已远播异域。

西施殿右侧为古越台,依山而筑,正对门楼。“古越台”三字为当代书画家韩天衡所书。进入其内,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台中奉有越王勾践,谋臣文种、范蠡分立两侧,上悬“卧薪尝胆”匾额,再现了君臣励精图治、灭吴雪耻的历史画卷。古越台前是红粉池,“红粉”即红粉佳人,与西施相联系。据称,这样安排有斥贬越王勾践之意。唐代诗人皮日休诗云:“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馆娃宫怀古(其一)》)红粉池像一面镜子,正对着古越台,示意让勾践照一照“堪羞处”。

郑旦亭与西施殿相对,是为纪念与西施同赴吴国的另一美女郑旦而建的。亭分两层,上层为三迭檐圆顶,下层为八角挑檐。上下两层均有长廊相围。全亭共十二根石柱都设有花雕牛腿,墙嵌浮雕花窗,厚重又有灵动的气息。内置巨钟,撞之訇然。相传,入吴不久,郑旦因为思乡成疾,抑郁而亡。郑旦墓在江苏吴县黄茅山上。

过郑旦亭,进入盘山碑廊,依山势缓步登高,透过右侧壁上有关西施事迹的图片、诗文陈列,便可知西施由越入吴留下的众多遗迹,管窥这位绝代佳人以身赴国难的生平。

碑廊南面是苎萝山的最高点,上建一亭,名“苎萝亭”。亭为八角三重檐造型,内置三层,可逐级登临,登高可浏览诸暨市区,向南极目勾乘山,是登高望暨的好去处。过苎萝亭,便是苎萝山的南岙。岙不大,坡平缓,有西施行廊、夷光阁、古苎萝村舍、荷花池等景点。

从苎萝亭沿石阶而下,就来到西施长廊。只见长廊门楼上有一块“天下第一美人”的长匾,字辑于毛泽东手迹,是因毛泽东曾说过这样的话,为西施长廊点睛增色。长廊内陈列着西施从出生到去吴国的蜡像群组。蜡像似真人大小,形象逼真生动,有西施出世的故事,勾践卧薪尝胆的画面,范蠡与西施相遇的情景,以及西施、郑旦由越入吴所发生的离乡别亲、土城学技、德清赠花、嘉兴尝李、思乡抚琴等场景,集中反映了西施的生平和传说。

出西施殿,便见江岸立一飞檐亭阁,称浣纱亭,亦谓西施亭。沿游步道而下到江边,矗着一块古朴苍褐的巨型方石,上镌“浣纱”二字,传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手笔。南朝刘宋官吏孔灵符《会稽记》云:“诸暨苎萝山,有西浣纱石。”《舆地志》、《十道志》、《嘉泰会稽志》亦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苎萝山卖薪女,曰西施。山下有西施浣纱石。”历代文人学士喜作骊歌之行,唐代诗人李白有《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诗云:“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相传,这里是西施浣纱处,也是当年西施与范蠡互赠信物,订下百年之好的地方,故浣纱石又名结发石。据说,凡到过结发石的情侣,他们的爱情分外美满。历代文士对浣纱石多有吟诵。近旁石碑嵌着大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西施浣纱处”。“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李白《西施》)是山水的灵气聚合,还是上帝的有意造化,滚滚红尘中西施粲然临世,出水芙蓉比不上她的光彩夺目。传说,有天,一个苎萝村妇在溪边浣纱,一条金色鲤鱼衔着一颗金光四射的彩珠向她游来,并将明珠射入她口中,随后滚入肚中。这位村妇自明珠入肚后便怀了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祥光四射。一只五彩鸟从屋顶展翅飞下落入她怀中,不一会儿,生下了白玉般的女儿,她就是西施。

苎萝山坐落于浣江西侧,以盛产苎麻而得名。山高仅数十米,周长不满三里,端秀玲珑,翠峦玉立。裸露岩石呈赭红,俗称红楼石,为西施、郑旦故里所在。据《舆地志》记载:“诸暨苎萝山,西施、郑旦所居,其方石为浣纱处。”山东侧建有浣纱亭,与浣纱石交相辉映,山麓有西施庙殿、浣纱祠宇等建筑。浣江碧波粼粼,回环于西施故里苎萝山和郑旦故里鸬鹚湾之间。苎萝山脚是浣江,又名浣纱溪。江畔有浣纱石,为当年西施浣纱处。浣江碧波粼粼,回环于西施故里苎萝山和郑旦故里鸬鹚湾之间。唐代崔道融有诗云: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西施滩》)

郑旦故里,位于浣纱东岸的金鸡山下。郑旦字修明,与西施同为美女,浣纱姐妹。据《越绝书》记载:“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吴王大悦。”

在浣纱亭,导游如数家珍地讲述西施的故事——

西施,姓施,本名夷光,因家住苎萝西村,后人称西施。西施自幼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勤劳能干,清晨上山采桑,回家烧茶煮饭,还经常到溪边浣纱洗衣。一方水土,养一方生灵,苎萝的山水草木,风云物象,养育出西施这样一个绝代佳人。她天生丽质,仿佛月宫嫦娥,九天仙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苎萝周围的人们都知道有西施这样一个非凡的女子。一天,西施在江边浣纱,清澈的江水映照出她俊俏的身影。鱼儿看见她的倒影,竟然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

也正因为西施的出现,春秋末年,吴越这两个邻国的历史才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引出一段亦悲亦喜的风流佳话。一天,一个英俊的后生风度翩翩地来到苎萝山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越国上大夫范蠡。范蠡,字少伯,古楚宛地(今河南南阳)人。他少时便风流倜傥,抗俗傲物,狂放不羁,善于权谋,无往不胜,但不得志,数奇不偶,年长无成,离乡背井,游宦异国。越王勾践慧眼识贤臣,破格录用范蠡。范蠡喜得其主,尽心竭忠,鼎力辅助。这天,范蠡微服出访,观风问俗,不觉来到苎萝山下。面对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云木环绕、溪山罨昼的苎萝美景,范蠡不禁心旷神怡。突然,他发现淙淙的溪水伴着有节奏的捣衣声十分悦耳,循声望去,有位佳人在水一方。他情不自禁地走了过去。临水浣纱的女子浑然不觉。“这位大姐,小生这厢有礼了。”范蠡对那女子深施一礼。那女子正在浣纱,忽听一陌生男子声音,回过头来,见来人是书生打扮,眉宇间透出英气,不像歹人,也就回眸一笑。范蠡双眸一亮,艳羡眼前女子非凡的容貌,“恐是神仙之化”(徐寅《勾践进西施赋》),再看她举止有礼,风度优雅,内心顿生爱慕之心。于是,范蠡问道:“敢问小姐仙乡何处?尊姓芳名?”那女子微启樱桃小口,银铃之声已出:“妾身就住这苎萝西村,姓施,因而都称妾身西施。”西施见到这一陌生男子,看他气宇非凡,内心平添几丝仰慕之心,“忽生桃李之颜”(徐寅《勾践进西施赋》)。两人心有灵犀,怀着同样的心情互通了姓名身份,倾谈许久,大有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之感。范蠡约定:“少则旬日,多则数月,我来迎娶你。”西施依依不舍地送别范蠡,怅然若失。

时光荏苒,春尽夏来。西施一直未见范蠡消息,但她不忘盟约,愁绪满怀,相思成病,香消玉减,伤感化成许多疑虑。原来,吴越交兵,烽火四起,越王率众降吴。这消息令西施绝望,千般疑虑,万种思念,形神憔悴,衣带渐宽,蹙损双眉,懒整玉容,偶出门户,却令邻里大为惊诧。病中的西施比原来似乎更美丽,千种风情,万般神韵都凝聚在眼前的倩影芳姿之中了。这天,西施来到溪边,临溪而立,翘首以待魂牵梦萦的范蠡。正在此时,范蠡果真到了。原来,范蠡回都城后,吴王夫差为报越国杀父之仇,命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兴兵进攻越国。范蠡深知哀兵必胜,出班上奏越王勾践,避其锋锐,怠其斗志。然而越王勾践挟勇恃气,不纳范蠡之计,结果在椒山上败北。越王勾践惭愧,拔剑欲刎,大夫文种急忙阻拦,奏道:“吴国太宰伯嚭贪财好色,嫉贤妒能,与大将伍子胥同朝异趣,貌合神离。吴王夫差惧伍子胥之能,宠爱伯嚭。若投伯嚭之所好,贿以财色,讨其欢心,乘便请降。倘若伯嚭喜而应允,奏明吴王,吴王必从。纵然伍子胥阻拦,也是无济于事,只要能保全越国君臣,然后乘便东山再起,报仇雪耻。”越王勾践依照文种之计从宫中选美女八名,白璧二十双,送与伯嚭。伯嚭果然当即同意请降。吴王夫差听从伯嚭,不再听伍子胥谏言,准许越国投降。于是,越王勾践收拾库藏宝物,带上范蠡同赴吴国,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后来,吴王夫差感念勾践诚心,释放越国君臣。越王勾践回国之后不断奉献巧工良材,“帮助”吴国广建宫室,罄其钱财,并向吴国君臣奉送美女,惑其心志。于是,范蠡奉命搜求美女,历时半年之久,虽访得许多娇艳动人的美貌女子,但没有一个像西施那样美妙绝伦又深明大义的。作为相国,作为谋臣,范蠡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对越国、越王的责任。他认为,要完成惑敌心志的重任,西施是最合适的人选。虽然西施对他一往情深,而他本人对西施也痴情痴意,但是国难当头,于情于理,他都该作出割舍儿女私情,共赴国难的选择。因此,他找到了西施。面对天真纯情的西施,范蠡说明了来意,没有想到西施果敢坚决地同意了。西施慨然说道:“越国受吴之辱,妾虽女子,报效国家,义不容辞。”看到西施如此深明大义,范蠡非常感动,说道:“你我已结同心,待到兴越灭吴之时,我定娶你为妻!”

之后,西施和郑旦等美女被召集到都城学习歌技舞艺。经过培训,越王勾践检阅“红粉兵团”,并且设宴款待。席间,越王勾践频频挥泪举杯嘱托兴国大业,但见西施顿起淫心。善解人意的西施心知肚明,当即婉言拒绝:“臣妾决心以身报国,涮吴王之身,雪越国之耻,尽臣民之责。臣妾不敢奉承大王……”越王勾践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听着西施的故事,我已不知不觉地走到西施断缆处。相传,西施当年被迫入吴,即在此与父老乡亲依依惜别。船将行时,乡亲不约而同地拉住了缆绳,西施咬牙挥剑断缆而去。

离开诸暨前夕,我特意去看了四眼井。四眼井位于诸暨城关光明路南端,上置青石井栏,甘泉从未枯竭,传为郑旦与西施比美处。谚云:武士爱比刀,美女爱比俏。郑旦也不例外。一日,郑旦与西施在此邂逅,郑旦邀请西施到井边休憩。西施没有意识到郑旦此举的用意。当西施探井相望时,郑旦立即挨近她,肩并肩,头碰头,顿时井中出现了一对美人倩影,两双明眸,四只凤眼,无不流连顾盼交相生辉,如同明珠入井,照亮了黑洞洞的井底。从此,郑旦与西施比美的佳话代代相传。二

嘉兴是我此行的第二站,它是春秋后期吴越战地。相传,西施当年赴吴途中曾在嘉兴逗留;越国灭吴之后,西施又随范蠡隐居嘉兴多年。嘉兴可谓西施的第二故乡,这里流传着许多关于西施的故事。我在嘉兴新华书店购得《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嘉兴市故事卷》,发现其中收集了有关西施传说达二十篇之多。

越王勾践是个可与之共患难、难与之同安乐的人。西施和范蠡在勾践灭吴后便改名隐居,有时不得已还经常更换住处。但每到一地,均深受当地人的欢迎。嘉兴城区环城南路北侧有范蠡湖。相传,范蠡助越灭吴之后,偕西施从此发棹泛五湖,故名范蠡湖。旧时范蠡湖水域广阔,南湖古代曾是范蠡湖一部分,唐代筑城,湖一角围入城中,遂以范蠡湖独称。清初范蠡湖下曾掘出船一艘,半在城墙内,半在城墙外。据《秀水县志》记载:湖“周围数百丈,水清见底”,以“湖水缫丝,丝质白”。清末,湖面已小,“周约二十亩”,今则更小。相传,西施居此处,倾脂粉水于湖,湖中遂产五色螺,湖“产异螺,阴雨辄纾五彩”。南宋嘉兴人张尧同曾作《嘉禾百咏》,其中有《范蠡湖》。诗云: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

据说,南宋淳熙年间,状元姚颖筑圃湖畔,名“景范庐”。明代其地曾筑有祠宇,称范蠡祠、范蠡宅,供奉范蠡、西施塑像,明万历年间立“陶朱公里”碑。清光绪年间重建范蠡祠,复塑范蠡、西施像,建水阁,南向临湖。新中国成立前仅存此水阁。范蠡湖畔的古迹,以西施妆台著称,旧志载“原建有西施妆台”,民间以此作为对范蠡湖建筑的通称,现均以水阁为西施妆台。此地又有西施冢之称,传说西施死于此地,葬于湖中。清人朱彝尊曾到此一游,写下了《鸳鸯湖棹歌》,其中一首诗云: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水底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

传说,范蠡和西施曾在“胭脂汇”附近住下。范蠡养鱼种竹,西施采桑养蚕,年年丰收,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两人曾经隐居濮院,开过一爿绣缎庄。因为西施设计织造的锦缎图案新颖,色彩夺目,生意兴隆,名声远扬,后来只好迁移他处。西施心地善良,范蠡淡泊名利,无意财富而财运亨通,两人恩恩爱爱,生养一子。

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越国雪耻之后,越王勾践企图占有西施,越王夫人追捕西施至槜李村,有个相貌很丑心肠很好姓秦名泽的青年让西施躲进地坑里,机智地羞退了越王夫人,然后舀了一盆水给西施洗脸,西施洗好脸后道谢离去。秦泽拿过布巾也用那盆水洗脸,竟然变成一个容光焕发的英俊后生。由于洗脸水倒入河里,因而这一带树木葱茏,河水秀美,这就是后来的秀水县。生长在这里的人,一个个眉清目秀,一代胜似一代。

1986年8月,嘉兴市人民政府拨款修整范蠡湖,辟为园林。范蠡湖占地五千三百五十多平方米,园门西南向,四周花墙环绕。全园以水景取胜,景点环湖而筑。入园门向东行,重修的西施妆台朱檐雕栏,书法家王蘧常题匾,内塑西施像,凝视湖波,神态宛然。阁后壁嵌有明代书法家文征明所书“浮壁”碑。西施妆台北侧,即为金明寺现存的前殿,“陶朱公里”碑重立于此。殿中现为展厅,立有三组塑像:“西施梳妆”, “品尝槜李”, “精心学绣”,系根据民间传说造型,并附图片文字说明。出展厅往东数步,湖畔立有短碣,上刻“放生池”,为明万历年间嘉兴知府车大任书。清乾隆年间钱陈群所作《重建金明寺碑记》,亦保存完好。西施妆台东有九曲小桥凌波湖上,桥上有亭可坐憩。桥东北土阜隆起,新筑槜李亭。登亭,庭院湖光尽收眼底。吴越轩在湖东畔,为仿古建筑,内设茶座。园中遍植桃、竹、柳、桂、梅等花木。槜李亭边则植有槜李。每值春夏,绿树成荫,花木扶疏,清香四溢,怡情悦目。

槜李为李中珍品,它是桐乡著名的土特产。古代常作进贡帝王之“贡果”,闻名遐迩。槜李原产于古槜李城附近,《春秋》杜预注曰:“吴郡嘉兴县西南有槜李城,其地产佳李故名。”据说,古槜李城就在桐乡百桃乡境内。如今,古城已无踪影,但是槜李仍有出产。百桃乡桃园村就有一个规模不小的槜李园。附近农家也都栽有槜李。这里出产的槜李,果形硕大,味道鲜美,每颗槜李果底有一个小小的印痕,形同指甲印。“闻说西施曾一掐,至今颗颗爪痕添。”(朱彝尊《槜李赋》)

春秋时期,越国为了洗雪“会稽之耻”,范蠡忍辱负重,亲自护送西施前往吴宫。从会稽到吴国的都城姑苏,路途遥远。西施本来身子就很单薄,这一路上日晒雨淋,早起晚睡,天气又一天天热起来,加上惦念故乡亲人,想到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和范蠡团聚,心头一阵阵作痛。走到槜李城时,她竟生起病来了。眼看西施捧心蹙眉,一天比一天消瘦,范蠡很是难过。这天傍晚,他独自散步到槜李城下,只见前面一片李树林,殷红的李子挂满枝丫,阵阵芳香扑面。范蠡触景生情,两眼汪然,自言自语:“是啊,故国乡土这么好,叫西施怎舍得离开呢!”话音刚落,身后却传来一位老人洪亮的声音:“哎,自从战败之后,越国人都不忘‘会稽之耻’。国家事大,自己事小,你们应当义无反顾呀!”这话打动了范蠡的心,转身一看,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拎着一只竹篮,篮中盛满又红又大的李子。范蠡忙向老人行礼:“老伯的话,我一定铭记不忘。”老人听了呵呵大笑,上前一步,拉住范蠡的衣襟,低声说道:“我知道,你就是范大夫。你和西施姑娘的心愿不言而喻。我很赞赏你们以身许国的品格。看,今年的李子长得比往年茂盛,只要用指甲轻轻掐个小孔,就可以吮吸里面的甜汁了。西施姑娘身子单薄,一路上饮水不便,常含一口李汁,就能解渴去病,神清气爽。这一篮李子,请你带给她。此去不远就要离开越国,这可是我老汉的一片心啊!”听完老人一番话,范蠡激动得热泪盈眶,接过竹篮,鞠躬道谢。再说西施听了范蠡转述老人的一番心意,顿时精神振奋,病好了一半。她高兴地对范蠡说:“有这样好的乡亲,大家同心协力,还怕越国不富强起来吗?我们上路吧。”果然,一路上西施就靠这篮李子解渴,直到吴宫。西施吃过的李子,皮和核都是好好的,就是中间的肉汁已经吸去。这一篮李子的核一路抛撒,几年以后却长成了李树林。不过,每颗槜李都有西施留下的指甲印记,世代相传,没有一点变化。

我在嘉兴品尝过槜李,那味道确实非常鲜美。三

现在,我站在馆娃宫遗址之上。

馆娃宫遗址在灵岩山上。灵岩山位于苏州市木渎镇西北,四周峰峦环绕,自北向西依次有天平、寒山、银顶、穹窿、香山、清明、皋峰、尧峰,自南向东依次有横山、吴山、楞伽、黄山、狮山,可谓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间,拔奇挺秀,似不甘与诸山并列,故有“吴中第一峰”之誉。宋人朱长文记道:“尝登灵岩之巅,俯具区,瞰洞庭,烟涛浩渺,一目千里,而碧岩翠坞,点缀于沧波之间,诚绝景也。”(《吴郡图经续记》卷中)《吴都赋》有“幸乎馆娃之宫,张女乐而娱群臣”诸语,吴人称美女为娃,馆娃者,即藏美女也,这自然会赢得世人的关注。据说,灵岩寺就建在馆娃宫遗址上。山上山下留下许多与西施有关的遗迹,有西施以水为镜、插花理妆的吴王井;有西施荡桨采莲、避暑取乐的玩花池;有西施临波戏月、纤手遮云的玩月池,还有西施等越女吴娃一起轻歌曼舞的响屟廊、泛舟采香的采香泾、梳妆沐浴的脂粉塘、划船嬉戏的画船嵝等等。灵岩风景的最佳处是琴台,传为西施操琴之处。琴台在灵岩绝顶,远眺湖山,极目百里以外,诚如南宋文学家周必大《吴郡诸山录》所记:“正东望昆山县,百里皆平田,惟一山突起,盖县郭之马鞍山,山寺在焉。东北连山甚长,常熟县之虞山也。”

被李贽赞为“胆力识力,皆迥绝于世”(《公安县志·袁宏道传》)的明代大才子袁宏道曾游灵岩,有这样的记述:“山上旧有响屟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珮钗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瞪目不知所谓。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碧缔缃钩,宛然石炭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灵岩》)由此可见,袁宏道真是一位性情幽默之人。

清代庞鸣有《吴宫词》云:苎萝春指苎萝山的美女西施,她跟勾践“里应外合”,导演了一幕灭吴的活剧。屟廊移得苎萝春,沉醉君王夜宴频。台畔卧薪台上舞,可知同是不眠人。

传说,西施一进吴宫,可乐坏了吴王夫差。自从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成天偎红依翠,游山玩水,尾巴都快翘上天去了。现在一见貌若天仙的西施,他更加忘乎所以地抖擞精神。西施故作妩媚地笑纳吴王夫差。吴王夫差更是爱不释手,几乎时刻链在西施身上。为讨美人欢心,他还在灵岩为西施建造了馆娃宫。亭台楼阁,珠嵌玉镶。长廊好比七彩虹,洞门更如团圆月,蝴蝶闪闪映红光,翡翠莹莹耀绿芒。灯红酒绿,丝竹歌舞,俨然天堂。吴王夫差得知西施喜爱荷花,不惜工本在山上开了一个池塘,运来河泥灌上水,种上莲藕;又造精巧无比的画舫,以便西施在荷花池里泛舟采莲。吴王夫差耗费了大量人工钱财,谁知西施却成天板着脸,一笑也不笑。

西施难道就永远不笑了吗?不。据说,西施在吴宫一共笑了两笑半,连三笑也没笑成。下面,我就转述导游所讲的故事——

太宰伯嚭陪同吴王夫差来到馆娃宫。西施又把脸板了起来。伯嚭忙问:“西施娘娘有何不惬意的地方?”西施慢条斯理地说道:“人人说我西施美,可这馆娃宫连口好井也没有,哪儿比得上臣妾的家乡?”伯嚭一听,心想:这还不容易。结果,他对夫差说道:“山顶开个吴王井,井里娘娘笑盈盈!”吴王夫差连连点颔:“太宰又出了个好主意!”结果,足足花了三季九个月,在山顶挖了有一间房子大的圆井,井上架有石梁。西施走到石梁上,看到井里自己的面影,想起临别时范蠡的嘱托。现在吴王夫差果然中计,不由得粲然一笑。这便是西施的一笑。这一笑不打紧,却笑得吴王夫差魂飞九霄,足足三个月不理朝政。你看有多厉害!

某个炎暑的傍晚,西施陪吴王夫差到馆娃宫外漫步纳凉。走到灵岩西麓一个石洞边,吴王夫差对西施说:“这个石洞,就是你们越王勾践当年蓬头赤脚给我当马夫时的栖身之处,大家叫它勾践洞。娘娘也去见识见识吧。”想到会稽之耻,西施一阵心疼。不过,她还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在洞边伫立了一会儿,接着又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说道:“大王,这真是个好地方。凉风习习,六月无夏,七月无暑,我好比回到了故乡苎萝山下浣纱石旁啦。”吴王夫差一听,顿时心花怒放。西施乘机顺水推舟地说道:“大王,这石洞既如妾身故乡,为何不将洞名改为西施洞?也好使举国上下都知我西施以吴国为家,再也不思故土了。”吴王夫差立即下令,改勾践洞为西施洞。西施心想:这一改可以掩去越国之耻,非同小可,便又情不自禁地嫣然一笑。这便是西施的第二笑。这一笑笑得吴王夫差魄落黄泉,又足足三个月不理朝政。

建了馆娃宫,开了荷花池,凿了吴王井,改了勾践洞,西施却只笑了两笑。尽管吴王夫差拼命施爱,西施只是玉体横陈,从未笑脸相迎。吴王夫差不明缘由,又问:“娘娘,你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开口要,闭口到。除了天上的月亮,你要什么我都给你办到,一心只要看到你的笑!”西施听他说起月亮,不由心机一动,就又想出一条计策来:“天上月亮,我还懒得看哩!要月亮落在我手心里玩,我才会高兴呢。”吴王夫差笑问:“这可怎么办得到?”西施把腰一扭,说道:“说难也不难,你给我造个玩月池,就能办到了。”于是,吴王夫差又调遣军队在吴王井前的岩石间开凿一口水池。水池边填上土,栽起凤尾竹。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西施陪吴王到这里赏月。清风轻轻吹动,月影摇曳不定,西施用她的纤纤玉手,捧起一掬池水,凑近吴王夫差身边说道:“大王看看,月亮不是落在我的手心里了吗?”吴王夫差一看,西施手中果然倒映着一轮朔月,便赞赏说:“娘娘果然聪明绝顶!”西施心想:范蠡早就说过,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为的就是要报仇雪耻。眼前的吴王夫差竟糊里糊涂,全不觉察,真是天下第一个大笨蛋。于是,她轻蔑地笑了半笑。

这就是西施的半笑。虽然是半笑,吴王夫差却一样被笑得神魂颠倒,足足一个半月不理朝政。

西施两笑半,一笑在吴王井,一笑在勾践洞,半笑在玩月池。这三处古迹连同馆娃宫遗址都在灵岩山上。“山上十八景,山下十八影。”这是流传的灵岩山麓木渎地区的一句古语。灵岩以它的十八美景而闻名,但山下木渎镇上的十八影却和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西施有着一段传奇的故事——

一天,杀声遍野,旌旗浩荡。范蠡亲自率领的五万越军飞渡太湖,穿越束溪,一路杀奔灵岩山下的木渎,准备稍息片刻,直取山顶馆娃宫。当时正值酷暑大伏,昼夜行程,越军一路奔袭而来,不由喉枯舌焦,来到镇上寻井汲水解渴。木渎镇上水井甚多,几乎每隔两三家就有一口井。士兵立即寻来水桶,蜂拥到井边汲水。说来也奇,这镇上的十八口水井都被人倾注了大量的砻糠和秕谷,汲上来的水几乎每桶都有砻糠秕谷。口干舌燥的士兵只好先尖嘴鼓腮吹去水面浮层,才能下嘴。这样吹一会儿喝一口的折腾,致使有些性子暴躁的士兵忍耐不住,破口大骂起来。旁边的范蠡大夫听了,不由哈哈大笑。原来这一切都是西施有预谋、有策略的布置。为了灭吴,西施身负政治使命,用美人计迷惑了吴王夫差,使他成天沉湎于酒色之中。西施每次驾龙船去香山采撷奇花异草,沿山塘河来往总要途经木渎,西施总要携带宫女上岸歇息观赏。为了满足西施随时喜爱对井照颜的要求,吴王夫差下令军民在镇上大挖水井。一共挖了十八口水井,西施方才满意。但这十八口井是西施留过倩影的“皇井”,平民百姓是不能随便乱看的。于是,吴王夫差又下令在每口水井里撒下了大量的砻糠和秕谷,用来遮盖水面。“山下十八影”的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殊不知吴王夫差的一番苦心,全是中了西施的智谋,为越军大举进攻创造了条件。再说越兵奔袭来到镇上,已是浑身燥热,内火攻心,干渴至极,倘若提起冰凉的井水就喝,定然留下病患,轻者闭汗乏力,重则昏厥吐泻。西施不愧为越国万里挑一的巾帼英雄。她运筹帷幄,考虑周密,定下了往井中撒砻糠和秕谷的妙计,迫使越军喝水时须先鼓嘴送气,自然而然地把滞积在胸腔的热气吹散,然后饮进冷水,方保无碍。士兵听了范蠡的解释,这才恍然大悟,激动不已。他们更增添了杀敌灭吴的力量,终于,一鼓作气,直取山顶,生擒了吴王夫差,焚毁了馆娃宫。

吴国既平,越王勾践挥军北上徐州,大会诸侯,被周元王封为霸主。从此,越人横行长江流域,不再记得西施的功劳。宋代郑獬诗云:千重越甲夜围城,战罢君王醉不知;若论破吴功第一,黄金只合铸西施。(《蠡口》)

历史上对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总赞誉备至,而对西施的伟大牺牲则语焉不详,毁誉不定,甚至总把她作为反面材料来警示后人。亚圣孟子曾说:“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孟子·离娄》)据考,西子之称,始自孟子。我很欣赏唐代罗隐观点: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西施》)

宋代大文学家、大政治家王安石曾写一首《嘲吴王》诗: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

诚如黄裳所言:“王荆公(王安石曾封于荆州,故称为王荆公)到底是有眼光的,寥寥二十八字,就将喷在西施脸上的‘红颜祸水’的污蔑之词洗得干干净净了。”(《诸暨》)

袁宏道也曾这样说:“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仲父云无害霸;蜀宫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竟为俘虏。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有湛卢之藏,潮无鸱夷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灵岩》)此乃千古风流妙论也!四

下一站该到无锡了。

无锡的虹桥附近有骂蠡巷。传说,西施与范蠡有一天泛舟至此,忽然很感慨,于是责问范蠡:“越国朝中那么多文臣武将不替越王出力,却叫我这个女人做祸水,害人害己。这都是你的主意。试问,你还有什么脸面见人?!”

据《吴越春秋》记载:“范蠡请辞,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去乎,妻子受戮。’范蠡曰:‘臣闻君子俟时,计不数谋,死不被疑,内不自欺。臣既逝矣,妻子为法乎,王其勉之,臣从此辞。’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加之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也说:“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谓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策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由此看来,无论哪种说法,都是范蠡带着西施走了。那一叶扁舟扯起孤帆,两个相爱的游子,从此飘逝于烟波浩渺之中去了。

问题在于,范蠡和西施究竟漂泊到哪里去了?

名动天下的太湖之滨,如诗如画的园林用一个“蠡”字难倒不少游客,却把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双玉人的足迹蒙蒙眬眬地留在了湖边。

无锡的蠡园在蠡湖之畔。蠡湖是太湖的一部分,又名五里湖。五里湖,即小五湖,湖面不足十平方公里,环湖一周约二十一公里。五里湖东北岸,是一抹平畴,鱼池、田园,是江南鱼米之乡的风光;五里湖北岸,是惠山,紧连湖西十八湾;五里湖南岸,群峰叠翠,充山、鹿顶山、宝界山、嶂山,连绵数十里,是茫茫太湖的一个屏嶂。

五里湖又是个水路交通的枢纽:南通长广溪,北连梁溪河,东接马蠡港,西出犊山门或蒲岭门,与太湖相接。据说,蠡湖、蠡园皆因范蠡而得名。也称范蠡助越灭吴后,曾与西施泛舟在五里湖上。范蠡西施居住在蠡湖边,教当地村民筑池养鱼,并著书立说,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人工养鱼专著《养鱼经》。为此,后人把五里湖改名为蠡湖。

我很欣赏“蠡湖烟绿”匾额两侧的“门”字长联。这副联子有一百二十八字,是无锡园林迄今最长的楹联——

一湖春风秋月 多少事 专诸脍鱼 范蠡著书 千载艳说西施 又道张渤开犊 朱衣覆虞俊忠魂 遗王问草堂 高子水居 蓼莪辟青祁苑囿 卜筑历时七旬 蔚然今朝规模

九天夏雨冬雪 几许情 莲叶听声 疏柳裹银 四季妙绘园亭 却说掇石耸翠 南堤映夭桃晓色 有长廊览胜 层波叠影 花木掩高阁低榭 擘划延地五里 灿乎明日图画

这副楹联的上联,讲述蠡湖的史迹传说,下联叙说蠡园的景色风光。

传说,越王勾践班师回国后设宴庆功。乐师作《伐吴》曲颂扬文种、范蠡之功,群臣大悦,唯独越王勾践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刻明白了一切。他想: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兴越,不惜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如今如愿以偿,功成名就,却不想归功于臣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见端倪。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若不及早脱身,日后难免招来杀身之祸。想到这里,他便毅然决然急流勇退。

翌日,范蠡拜见越王勾践,说道:“臣闻主辱臣死。二十年前大王受辱于会稽,臣之所以不死,只是为了隐忍一时而使越国强大,如今吴国已灭,如果大王能赦免臣于会稽当诛之过,我愿辞官,退隐江湖。”越王勾践面对此请,神情凄然,沉吟片刻,说道:“寡人依赖先生的力量,才有今天。如果先生留在我身边,我将与先生共享越国;倘若先生不遵我言,必将身败名裂,妻子为戮!”范蠡辅助越王多年,对他的心胸比较了解,对于宦海沉浮、世态炎凉也有较深的认识,知“共享越国”纯系虚言,不敢对此心存奢望。于是,范蠡断然对越王勾践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死生惟王,臣不顾矣。”当晚,范蠡便不辞而别,携带西施及其家属,乘着一叶扁舟,涉三江,入五湖,辗转投奔齐国。

范蠡离开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于是修书一封给他:“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文种见信,想起勾践称霸之后并不行灭吴之赏,而且与旧臣日益疏远,顿时如梦初醒,假托有病,不再上朝理政。然而一切都晚了,越王勾践素知文种的才能,以为灭吴之后再无所用,又恐他一旦为乱,无人可制。这时正巧有人诬告文种图谋作乱。于是,越王勾践便赐给文种一柄剑,说道:“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已灭吴,其四深藏胸中。先生请去追随先王于地下,去实行余法吧。”文种取剑一看,剑匣上写有“属镂”二字,知是吴王当年赐给伍子胥令其自裁的那柄剑,一腔悲愤涌上心头,于是仰天长叹,拔剑自刎。《越绝书》评价文种、范蠡二人道:“(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又单赞范蠡说:“始有灾变,蠡专其明,可谓贤焉,能屈能伸。”唐代诗人汪遵更是对范蠡盛赞有加,他曾写诗赞道:“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飓五湖风。”(《五湖》)可见,汪遵对这位古代智士的倾慕之情。范蠡实在是春秋时期罕见的智士能臣,其大智大勇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

在那个充满血雨腥风的春秋末期,吴越大地竟然飘逸出这则坚贞的故事,这便是爱情的力量了。故事中的范蠡是一个很受越王勾践重用的越国大夫,有重要的身份,他曾动用自己全部的谋略才智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最终灭掉吴国,致使勾践登上了春秋末期霸主的位置。而大智大勇的范蠡就是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得出了对越王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结论后便功成隐退,带着自己心爱的美人西施泛舟太湖。我觉着这可能有失偏颇了吧,若能将写史记的笔锋去触击范蠡的内心世界,是否也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有了西施呢?

其实,范蠡经邦治国之能,比起越王勾践来毫不逊色。要说他看透了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的险恶政治之后隐退,首先他选择去做了经商的陶朱公。不能否认,范蠡经商照样具有真才略。而此时,聪慧绝顶的范蠡能不知这商海生涯更能维持自己的荣华富贵吗?这便是问题的关键。他忍辱十年,如今终于从吴王夫差所建的馆娃宫夺回了自己心爱的美人,才感到自己的人生还有一半的缺憾隐匿着。别去仕途,也就在自己商海游历的锦绣文章刚刚开始时,他便迫不及待地笔锋一转,携美人放舟太湖开始了自己的隐逸生涯。他知道,有心爱的美人相伴,这种逍遥自在的隐逸生涯更是自己期盼的那种舒心坦怀的日子。就是这种轻轻松松的隐逸之气,伴随着这则动人的爱情传说,溶入了吴越的水土,在千年的吴门烟水之中传飘着,这一传一飘就是两千五百多年。

总而言之,无论是治国还是经商都具有才略的范蠡隐逸了,他隐逸在迷迷蒙蒙的吴门烟雨之中,给自己的后半生挂起了一道扑朔迷离的屏障。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后人都来到这里寻找他的踪迹,想当然地把他们当年泛舟太湖的一处称为蠡湖,把他们隐居的地方称为西施庄,就在这蠡湖和西施庄的历史坐标上想感觉出他们的丝丝仙律。清初学者严绳孙曾以《西施庄》为题,写下意境深邃的诗句:萱萝无复浣春纱,肠断湖帆十幅斜。蔓草尚沾亡国泪,远山长对美人家。白猿剑去空消息,乌鹊歌残几岁华?不见沼吴人别后,年年开落野棠花。

这诚然是写西施的,写西施在姑苏台中对父母的牵挂和对范蠡的眷恋,写西施忆及自己与范蠡当年定情苎萝溪的情景。实际上也映照出范蠡恋恋风尘的心态。而范蠡与西施的故事也被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写进了传奇剧本《浣纱记》,全剧以范蠡与西施泛舟太湖做结,带给人们回味无穷的意念。

据《中国花经》记载,吴王夫差在太湖边的离宫中,特意为西施建“玩花池”,池内栽荷,这是中国人工栽培荷花以供观赏的最早记载。只因西施爱莲,吴王夫差甘愿不惜一切代价,以建玩花池讨好西施。吴王夫差也算得上是个怜香惜玉的人了,只可惜“不识庐山真面目”(苏轼《题西林壁》)。“莲舫”有副对联,上联是“锦缆常系衿香薄”,下联为“舡窗暂启雨声稀”。尽管玩花池“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崔雍崔衮》),但是这不系舟永远停泊在这里了……五

关于西施的下落和结局,后世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

一是吴国水葬西施。据《吴越春秋·逸篇》记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当时吴国的伍子胥是被裹以鸱夷而沉于水的。吴王夫差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入扬子江心。

二是越国水葬西施。据《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讲:“勾践夫人出于女人之妒,不容西施于越王之侧,便负以大石,沉于江中,还说:‘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

三是范蠡水葬西施。明代艾纳居士撰《豆棚闲话》,其中写范蠡经商后积了很多财物,怕日后西施泄露,再被越王勾践追寻,就以观看月色为名骗西施外出,乘机将西施推入水中。

关于西施之死,据《墨子·亲士篇》记载:“西施之沈,其美也。”“沈”是古代的沉字,就是说西施之被沉于水,是因其貌美,也就是说是怕西施貌美误国。另据《东坡异物志》记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不过,据《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杜牧《杜秋娘》说:“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指的是范蠡的名号——鸱夷子皮。明代戏曲作家梁辰鱼的剧本《浣纱记》就是以此为线索,演绎西施与范蠡的爱情故事的,其影响甚大。嘉兴历代流传的西施故事也以此说为主,并说游泛五湖系由嘉兴启程的。从此,西施和范蠡过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逍遥生活,专致夫唱妇随之乐,不再萦心于人世间的恩怨是非。

后来,齐国(今属山东)出现了一位名叫陶朱公的富翁,不仅有万贯家财,还有一个美艳如花的娇妻,夫妇感情真挚,这位陶朱公就是范蠡,他的妻子就是西施。既然范蠡到过齐国,西施自然也“同泛五湖”随之到过齐国。据史料载,到了齐国之后,范蠡“耕于海畔,苦身戳力,父子治产”(《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一个曾经辅助越王勾践励精图治的大政治家,摇身一变成了土豪富绅。看来,远离吴越的渤海之滨,定然留下西施的历历芳踪。

决心走访山东前夕,闲览《安徽通志》,我发现当中有这样的记载:“越大夫范蠡墓在涡阳东南范蠡村。”

于是,我先跑到了涡阳。

朋友把我带到距离涡阳县城东南十五公里的西阳镇,只见在松柏掩映、溪水环绕处有一占地约三十亩的山丘似的大土堆。据说,这就是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他们晚年来到这片民风淳厚、环境优美之地安居,并把钱财施散当地百姓,死后合葬于此。当地百姓在墓地建起范蠡西施庙,每年正月十六都来赶庙会,向他们的塑像烧香膜拜,并把墓前的小河改叫西子河,称旁边的村庄为范蠡村,因镇在西子河北边,水北为阳,故曰西阳镇。如今庙已不复存在,但笔者在范蠡村里找到了一块清乾隆年间的庙碑。碑文以清秀的文笔记录着这坟和庙的沧桑。

离开涡阳前夕,导游告诉我说:“肥城市北部有座陶山,属泰山山脉。传说,商祖范蠡和美女西施曾在那里隐居经商,是中国商业文化的发祥地。陶山山势险峻,方棱四削,峰顶平缓,负阴抱阳,遍身披翠,伟岸挺拔。山中奇石遍布,天然石洞星罗棋布,相传有七十二个名洞。古时山前为湖,风光秀丽,是《水浒传》中提到的八百里水路的一部分。有诗赞曰:‘泉美林秀何处再觅佳境,水抱山环此地即是蓬莱。’陶山文物古迹众多,现有二十多处,主要景点有范蠡墓、范蠡祠、幽栖寺、朝阳洞、小泰山等。”

于是,我就登上了陶山。

陶山果然很美。主峰西麓有范蠡墓。据史料记载,墓前原有石碑两块,其中唐贞观年间的碑高两米、宽一米,上刻“越大夫范少伯之墓”,碑额上刻有“鸱夷歌”,碑阳为佛像,下为观世音佛像,上拱刻“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之下,谁可比伦”。佛像下右侧是李斯留题青松子笑赞句:“霸业朽,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传万古,人人爱,纲常维,宇宙赖。”可惜,原石碑已被砸毁。范蠡墓南二十米处为范蠡祠,创建于汉代。祠内有一米高的范蠡石雕坐像。范蠡墓南即为幽栖寺遗址。始建于秦代,相传这里是范蠡与西施晚年幽栖隐居的地方。遗址石刻云:“陶朱幽栖处,范蠡旧时林,入山不见寺,静曲路幽森。”唐、宋、金、明各代对幽栖寺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扩建,香火最旺的年代曾有八百多个僧人。遗址现有一座距今约一千二百年,雕刻精美的唐经幢及宋元符二年(1099年)、宣和三年(1119年)、靖康元年(1126年)、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的石柱和柱础。陶山西面的悬崖上有观音洞,洞口隐蔽,需要迂回攀登而上,主室宽约十五米,深三十多米,高约十米,是陶山诸洞中最广阔的一座,洞口有造像三座,在南石壁上有大明正德二年(1507年)一篇文字,提到洞内原有佛像一十七尊,现在已不存在。还有明崇祯四年的壁刻一篇,曰:“陶山古越王勾践臣大夫范公蠡隐居处……”西施是否与范蠡合葬于此?史无明载。我在心扉打上了一个问号。

就在我准备“打道回府”时,导游又说:“定陶也有西施与范蠡的墓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陶即定陶。’我带你再到定陶看看去吧!”

于是,我又来到了定陶。

在离定陶县城西北六公里处的广袤原野上,有两个平地积壤而成、突兀而起的古老土丘,看上去仿佛两座小土山,故称仿山(附近的村庄也称作仿山村)。相传,这两个古老而神秘的大土堆就是西施以及范蠡的墓葬。不过,史料记载,东边的那座原为周武王之弟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代的墓地,西边的那座原为曹叔振铎的二子卞叔由(卞城王)的墓地。到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又有多人迭葬于此(所以,西施、范蠡的陵寝很有可能柩置在其中)。这里古墓鳞次栉比,类似洛阳邙山,是一处“居民”更加集中的鬼城魂都。而在民间流传最盛,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葬在其间的范蠡和西施。我想,即使经过挖掘考古,也很难证明这爿古老而神秘的厚土下面哪座古墓就是西施的香冢。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篇有关西施的文章,大意是说:如果按照《吴越春秋》的记载,吴亡后,西施被越人沉江,算是“精忠报国”了。西施和范蠡的爱情就算是一个用生命写成的一部“为情而生为国而死”的浪漫传奇,范蠡也是一个道德的卫道士,保全自己而牺牲对方,故事多了一些粉黛之色,少了“人人尽说风流好”的尴尬。《越绝书》记述西施和范蠡“乘轻舟,泛五湖”,只是文人雅士的浪漫说法,只是一个梦幻,而不是事实。那样的畸形婚姻所演绎的情爱,是不会孕育正常的胎儿。文人可以将自己想得到的刻骨铭心的爱和人性的良知,通过浪漫主义的形式传递给西施们。尽管我欣赏上述观点,但仍以为,范蠡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物,他对勾践为人之识和对西施钟爱之执,是一样的深。我不想西施沉江变成美人鱼,但愿范蠡“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秦观《望海潮》),直到“扁舟归去,仍携西子”(苏轼《水龙吟》)!这样,无论西施归宿涡阳,还是陶山或定陶,都是美好的。

不羁的烈马

这个女人简直可谓不羁的烈马!

她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宣太后——

太后称谓,始见于她。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一)云:“《史记·秦本纪》曰: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故范雎说秦王有独闻太后之语。其后赵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说。是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也。汉袭秦故号,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

太后专权,也自她始。宋代陈师道《后山集》(卷二二)云:“母后临政,自秦宣太后始也。”她以太后身份统治秦国长达三十六年之久,而且大大发展了国力,“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史记·穰侯列传》)

芈姓乃楚国的国姓。可想而知,她是当时楚王的姐妹之一。秦国后宫分八级: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她是秦惠文王的妃子,称芈八子。她地位并不高,也谈不上多么得宠。至于她连生下三个儿子,那也很有可能是“无意插柳柳成荫”。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她确实还是比较得老公喜欢(以她的性格,这种可能更大),所以招得惠文王嫡妻秦惠文后醋劲大发,千方百计要收拾芈八子。惠文王一死,秦惠文后就和继位的儿子秦武王合谋,将芈八子的宝贝儿子嬴稷送到燕国去当了人质。眼看这母子俩的人生将要黯淡收场,事情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关键问题出在继位的秦武王身上。他是一个草包,非常鲁莽,几乎没有为王的素质。堂堂的一国之君,干什么不好,偏偏喜欢跟人比力气。当然,秦人尚武。但是这位秦武王未免太过于发扬光大了,不但每天亲近力士莽夫,把他们一个个地封成大官,而且还要他们较劲。任鄙、乌获和孟说等人皆因力大而得高官厚禄。秦武王在位不过四年即与孟说(力士)举鼎绝膑而死。秦武王无子,国人迎为质于燕的芈八子之子稷(则)而立之,是为秦昭王(一作秦昭襄王)。芈八子被尊为太后,史称宣太后(号)。秦昭王年少,宣太后主政,以楚人魏冉(宣太后异父长弟)为将军,以樗里疾为相,控制了秦国军政大权。魏冉的将军之职,为秦置将军之始,也算是宣太后的一个创举。不过,这时的政局是动荡不安的,秦武王诸弟争立,武王母(惠文后)、武王后及大臣拥立公子壮(武王弟)即位,称“季君”,与宣太后、魏冉对抗,内乱三年不止。秦昭王二年(公元前305年),宣太后、魏冉尽诛公子壮、惠文后、昭王异母兄弟及大臣,逐武王后(魏女)回魏,“季君之乱”遂平。宣太后封同父弟戎为华阳君,封子显为高陵君、悝为泾阳君,形成党亲专政的格局,威震天下。秦国原来重用客卿制的传统被打破,这也是宣太后独具胆识之处,以其强有力的政治手腕,维护了国家统治的稳定。

历史记载了宣太后的政绩,同样也记载了她的风流韵事——

据《类聚》记载,魏冉被封侯于穰这个地方,所以称穰侯。穰侯举荐白起担任将军,为秦国打败了韩、魏、楚三国,攻取了魏国在黄河南边的属地,获得大大小小共六十余座城市。穰侯因此而专权独断,出入宫廷,与宣太后幽会。魏冉权倾一时,飞扬跋扈,以致国人只知道有穰侯,不知道有秦王。由此可见,所谓的爱情具有自私和利他的双重品质。

不过,宣太后找情人很有原则:利国利家利己利民。她看前来朝贡的义渠王年轻力壮,桀骜不驯,且把色迷迷的目光投注在自己身上。秦惠文王在世时,义渠就已归附秦国。但因继位的秦昭王年幼无能,义渠虎视眈眈地注视着秦国,甚至明目张胆地侵扰边民,蚕食边土。出于无奈,宣太后只能主动献媚。义渠王毫不客气地翻身上马,屁颠屁颠地耀武扬威,以为霸占了她就能霸占秦国。宣太后心知肚明,日夜下套义渠王。只要义渠王稍微心不在焉,宣太后就红杏出墙,招蜂惹蝶,令其心无旁骛。宣太后奉承义渠王三十年,直到秦国势力已经强大,才在温柔乡中突然发难,杀掉义渠王,并且立刻派兵灭掉了戎狄。据说,和义渠王一同死掉的还有她和义渠王所生的两个儿子。因此,秦昭王从不干涉宣太后找情人。

最让世人瞠目的并不是她杀情夫夺地盘的事情,而是她论政风格之自由奔放的程度。楚国不顾国际法,悍然出兵,进攻韩国雍氏,围城五个多月,韩国派遣尚靳出使秦国,希望秦国组建自愿军,雄赳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