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第一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18:41:57

点击下载

作者:张炳厚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第一集

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第一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第一集作者:张炳厚排版:skip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8-01ISBN:9787513232876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国医大师路志正为张炳厚教授题词张炳厚教授墨迹m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为张炳厚教授题词《中华英才》插图著名漫画家何伟大师为张炳厚教授画像弟子杨家蕾为张炳厚教授创作传道图七  绝

宽街竖坛舞南阳,

杏林茁壮橘井香,

六十春秋究岐黄,

薪火传承铸栋梁。张炳厚贺院庆2016年4月孙  序

清·徐大椿撰于乾隆二十二年之《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日:“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当知“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所以,医者应“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衍,布阵有方!”然而,若非深明中药之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者,焉能“调兵遣将”?若非深谙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之中药七情者,焉能组方用药?故精通中药之性味功能、巧用中药于扶正祛邪,实乃历代中医学者独家心法和慎传之秘!

素有“神医怪杰”美誉之张炳厚教授新著《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张炳厚讲中药临床应用与鉴别》(以下简称《张氏医门微信课堂》),是印证“用药如用兵论”之可读之书、可学之书、可用之书,可谓“三新三益”之著作。

一是立意新,有益于中医传承。中医名家学术经验传承的不二法门是“读经典、多临床、跟名师”,但是真正“求得经典之精义、求得临床之积累、求得师门之心法”者稀有。其关键原因在于教与学皆未得其真谛,若教者照本宣科、不结合临床实际;学子死记硬背、不联系临床实际,则空入宝山、徒费时光。举如近现代以来,中医、中药分家,导致医不识药、药不知医,临床疗效日渐难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充分认识到这是中医传承工作中的一大危机,遂于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期间,进行中药辨识考试,仅仅要求具有主任医师职称的每位学员在20分钟内辨识20味中药饮片并说明其功效,结果及格者甚寡,如此何谈对中药的灵活运用?张炳厚教授有感于此,根据自身临床经验,给徒弟们补上中药临床应用与鉴别的课程,拓展传承范畴、拓宽学生视野,此立意确实新颖,使医者知药用药,有益于中医临床学术经验的传承,值得推广。故《张氏医门微信课堂》将其讲课内容汇编问世,其功大矣!

二是内容新,有益于临证发挥。关于中药的临床应用与鉴别,自《神农本草经》以降,论著汗牛充栋,但结合临床应用与鉴别而将中药性味功能、独家组方秘旨条分缕析、一一详明者鲜见。张炳厚教授师承秦伯未、王文鼎、宋向元、刘渡舟、王绵之、祝谌予等十余位先生,且执业中医临床已越五十余载,摒除门户之见、融合诸师所授、结合自身经验,创造了“明辨证候主次、权衡标本缓急、化裁经方时方、选用对证方药、重剂量大力专、轻剂出奇制胜、虫类毒麻巧用、偏性偏胜建功”的临床用药总诀。《张氏医门微信课堂》将临床常用中药分类列举,每类药首先总述其共性;其次以“应用与鉴别”阐明该类各药的形状、性味、功能、识别方法、适用病证、配伍宜忌、前贤用法、自身经验、典型案例;再次以“备考”注明注意事项。如“理气药”类分为“调气药”“破气药”“降气药”三项;每项精讲数种,如“调气药”之木香、香附,“破气药”之枳实、枳壳、青皮、三棱,“降气药”之沉香、代赭石;每种药重在结合实例讲明适用范围、配伍要领、剂量变化;最后以“结语”总结该类药的特点与应用大旨。纵观通篇,无矫饰、无赘言、无妄语,诚如《孟子·告子章句上》所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读者当感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是书有益于中医临证发挥,值得研读。故《张氏医门微信课堂》将其毕生临床用药经验公之于世,其惠众矣!

三是形式新,有益于事业发展。自古迄今中医师承授受历经面授、私淑、函授、带教、大讲堂集训、远程教学等形式,而利用微信平台,开展专题微信课堂教学,确为已值耄耋之年的张炳厚教授首创,为此需要付出多少辛劳?此种责任担当和与时俱进的精气神,令人感佩!是书有益于事业发展,值得推介。故《张氏医门微信课堂》将其八十老翁微信讲课集成问世,其泽深矣!《张氏医门微信课堂》将以简约、明快、丰富、实用为特征回应“用药如用兵论”的观点与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此为洪钟大吕,中医人当竭诚尽力、努力做出贡献。《张氏医门微信课堂》适时付梓,可视为中医药这一大海中的一滴水,但亦可映照出太阳的光辉!

是故,爰为之序。孙光荣 2016年4月18日于北京

孙光荣,湖南浏阳人,国医大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改革发展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保健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湖南中医药大学顾问,长春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教授。荣获2015年度“健康中国”十大人物、中国中医药新闻人物称号。刘  序

我与张老相识已有二十余年了,张老一直是我非常敬佩的名师前辈。前些时,张老给我打电话,要我给即将出版的新作《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作序,我当即表示难以承担。原因是作为晚辈的我才疏学浅,哪有资格给老师作序。但张老一再鼓励我要大胆尝试,于是决定试试。

我之所以想尝试一下,原因有三:一者,张老乃非常著名的临床大家,不但理论造诣深厚,博古通今,凡内外妇儿各科无一不精,堪称最全能的临床大师。一生擅治怪病,擅选怪方,擅用怪药。对许多疑难杂症,每能独辟蹊径,获得奇效,故以“医林怪杰”而蜚声海内外。适逢张老新作问世,能先睹为快,何尝不是一件幸事。第二,我从事杂志编辑多年,主要工作就是采集最好的专家成果和经验,为广大读者服务。过去曾经组织过多次临床高级培训班,有幸邀请张老给学员们授课,大受欢迎。但遗憾的是,毕竟能有机会亲聆张老传授经验者,实在太少了。而《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的出版,无疑是广大读者的福音。第三,《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是张老为其传承弟子授课的内容,能成为张老的弟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我所知,都是三甲医院临床各科的学术带头人、科主任等中青年才俊,甚至是全国知名的中年学者。而《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的出版,可以让更多仰慕张老的有志青年大受其益,岂非功德无量之事。

展阅书稿认真拜读,不仅让我感叹大师真的名不虚传,方才顿悟为何那么多已经成名的中青年专家都争相成为张老的弟子。书中没有宏幅巨篇,更没有高谈阔论,全是张老一生临床用药和诊治疾病的感悟和实用心得,这才是从医者真正想要的。出于编辑的本能,迫不及待地想推荐给广大读者,是以自己的粗浅感受,谨记数语以为序。刘国正 2016年4月育得杏林花千树——跟师张炳厚教授学习有感

2015年9月29日,恩师张炳厚在“张氏医门”微信群里呼我和师姐柳红芳,嘱我们下午2点回话。诊余,电问老师有何吩咐,老师说10月11日召开的张炳厚学术思想交流会暨拜师收徒仪式上,让我们发言。我受宠若惊,激动不已。拜师入门以来的跟师学习往事一幕幕浮现眼前。

记得,午马岁末,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炳厚教授拜师授徒仪式在北京举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有关领导莅临,其间,余代表拜师弟子发言,数年求学甘苦涌上心头,随吟一首,以抒心声。

仲冬京城求学勤,

张门多有立雪人;

再拜杏林参天树,

薪火传承业有助。

还记得,张炳厚教授乃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原局长,北京市中医药学会原会长。较长时期跟随秦伯未、王文鼎、宋向元、刘渡舟、王绵之、祝谌予等十余位中医学家学习。其辨证施治胆大心细,擅用“毒麻”之品,用药量大效宏,年近八旬,开通微信,每周三上午开设《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讲座,专门讲授临证用药心得,弟子中不乏博导之士,皆谓受益匪浅,甚为感动;余亦受益,遂以诗唱和。

零金碎玉小课堂,

张师灼见惠四方;

微信传道蹊径辟,

网络授业方式稀;

屡见俊彦求学人,

多有硕学拜张门;

师承教育开新篇,

同门弟子舞蹁跹。

曾记得,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西安培训学习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行中药辨识考试。要求每位学员20分钟内辨认识别20味中药饮片并说出它们《中国药典》记载的2至3种功效。结果及格者有限,中医师承教育尤显重要,而炳厚张师首开中国中医师承教育微信本草课堂,实乃国医幸事!同门福事!

又记得,老师每次临证用药,从不开无汤头之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背诵方剂歌诀,一边嘱我辈抄方,且每能辨证化裁,灵活加减,善遣类方,善使怪方,善用怪药,善治怪病,药简量大,效如桴鼓。我们弟子侍诊抄方,处方中每味中药老师命我们皆以三字书写,如醋柴胡、寸麦冬、盐黄柏、杭白芍、淮生地、血竭面、制马钱等,以明炮制、服用方法、产地等,用药道地,功效迥异,中医药元素符号尽显方中,有“神医怪杰”之誉。其胆大心细、治学严谨之风令我辈后学效法。

我见老师善用川芎茶调散类方治疗偏头痛、疼痛三两三治疗疼痛诸证效佳,老师诊余,不惑之处我便向老师请教,虽然老师不苟言笑,性情率直,但对于我的提问,不厌其烦,耐心解答,令我甚为感动。我在临证中常用学习到的川芎茶调散类方治疗偏头痛、疼痛三两三治疗疼痛诸证,也收效甚佳。这无不得益于老师的谆谆教诲,由是可见师承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更记得,每周三的上午,是我们张氏医门弟子中医药知识汲取的听觉盛宴,老师为广育中医才俊,在繁忙的诊务之余,不畏酷暑,不辞辛苦,精心备课,老师先从本草讲起,每次讲解数味药物,旁征博引,验之临床,倾囊相授,本草、方剂互释,令人耳目一新,在炎热的盛夏,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张门弟子犹如畅饮甘泉,真解渴也!

张老师每次微信讲课完毕后,认真点拨、指导弟子们的听课心得、体会,且又是才思泉涌之人,不乏医文并扬之句。虽然老师每次只讲解几味中药,但因为讲的都是干货,我得好好消化一周,做完笔记后,也就到了下周一二了。虽然辛苦,但也乐此不疲,如饮甘醴。老师在赠给我他的大作《医林怪杰张炳厚》一书的扉页上嘱我:“植根岐伯经典,醉心南阳精华。”勉励我矢志不渝,献身中医药事业。“育得杏林花千树,迎来春风满园芳。”如今,朱婉华、陈进春、柳红芳、赵文景、段昱方、冯利、徐浩、魏勇军等一批弟子活跃于全国各地中医学界,为民除疾,受民陈颂。而张老犹如育苗园丁,甘洒甘霖,迎来杏林满园春色。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建 2016年4月自 序

吾,张炳厚,是一名年近八旬的老中医,谙熟中医经典,博览百家丛书,从事中医医、教、研和管理工作五十余年。悬壶临证是吾喜爱之第一。吾是中医全科医师,疗效是一生追求的永恒。吾的箴言是“借以岐伯仁德术,康复五洲伤病人”。传承教育是吾喜欢之第二,特别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项目以来,学子们听吾讲课、从吾临床,大家认可吾的中医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前后七批六十余人入室门下。学子们又为吾建立微信群“张氏医门”。入门听课者已多达一百五十六人,含部分第三代继承人和至友数人,这些人分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从事中医各科、各专业。集中讲课谈何容易!怎么办?——“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真乃“神来之笔”。

吾在微信小课堂讲课每周一次,迄今已达四十余讲,并已汇辑成书,第一册即将出版。荣幸由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和《中医杂志》刘国正社长作序。他们对吾的赞扬虽有过誉,但对本书的评价却十分客观,序提炼出书中之精华,阐明出书目的,预见本书的学术、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本书增添了光彩。正如诸多弟子反馈所说:“张老师讲课,以药组方、以方论药、根据经典、广涉前贤,联系自身经验,从共性到个性,结合实例把每味中药演绎得十分透彻,可谓淋漓尽致,特别是强调性味归经、升降开阖是药物取效之机制,虽未单列,但却贯穿全书中药讲解之始终。听课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耳目一新。用于临证立竿见影,十分有效。”吾闻之,感到欣慰。

本书没有宏幅巨著,更没有高谈阔论,全是吾的诊治感悟和用药心得,这些都是从医者,特别是中青年医师渴望索求的。希望广大读者喜欢本书,与中青年医者同修,此书精诚可学可用,可以借鉴,也供吾辈同仁雅读消遣,更希望批评指正。张炳厚 2016年4月张炳厚教授小传

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炳厚教授,1937年出生于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1958-1964年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工作。现为第一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第二、三、四批指导老师。先后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学术带头人及大内科主任,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第八、九届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名誉会长,被聘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及方剂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老教授学会医药委员会常务理事,第二届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顾问,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评审委员会顾问,《北京中医药》杂志副总编,北京同仁堂集团中医大师,北京同仁堂中医院院长、书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张炳厚名医传承工作室,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设张炳厚名医传承工作站。

张炳厚教授早年师从秦伯未、刘渡舟等多位名家大师,熟读经典,博采众长,不拘古法,继承创新,经验丰富,疗效卓著,总结出一整套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其学术思想在中医界独树一帜,人称“医林怪杰”“治痛名家”。张炳厚教授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用方新颖不失规律,遣药奇特不违理法,引经据典,擅用虫药。张炳厚教授精通中医内外妇儿诸科,擅治疑难怪证,尤对慢性肾病及痛证疗效显著。其研创的补肾八法及地龟汤类方(治疗慢性肾病)、川芎荼调散类方(治疗头痛)、疼痛三两三类方(治疗痛证)等独具特色,以简驭繁,被广泛用于临床,屡建奇效。

张炳厚教授鉴于中医诊治规律繁复漫散,不好掌握,影响疗效的情况,50年来,他熟读中医经典名著,综各家所长,结合临床实践,揣摩出一整套自己独特的辨证治疗规律。并提出“顺其性即为补”“补其正即为顺”的治疗原则,将其泛用于治疗八法中,尤其在补法中最为常用。

在辨证方面,力求精细入微,泛用各种辨证方法,而以脏腑辨证为核心。提出辨证五大要点:①症状全面而确切;②围绕主症进行辨证;③在疾病发展中进行辨证;④个别症状往往是辨证的关键;⑤既要辨证又要辨病。

在用方方面,无论经方、时方,纵览伤寒、温病,冶诸方为一炉,摆脱门户之见。张教授创出众多类方和通用方,以简驭繁,并将类方分为基础方和加减方。基础方多为成方或自拟经验方,治疗疾病的共性。加减方则针对不同病因病机、辨证而灵活化裁,治疗疾病的个性。张炳厚教授用方十分广泛,如以“加味滋生青阳汤”治疗高血压、三叉神经痛;以“冠心六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加味爽胃饮”治疗肝胃不和的疾患;以“清肝利胆汤”治疗胆囊炎;以“止咳定喘汤”治疗咳喘,以“加味控涎丹”治疗胸水;以“油发煎”治疗血尿;以“清肾丸”治疗泌尿系感染。张炳厚教授还擅治温病,尤以治湿温病见长。以“三石汤”加味和“三仁汤”加味治疗无名高热,特别是“三石汤”在2003年非典中,被北京地区乃至全国普遍使用,效果甚佳。并擅用活血化瘀、涤痰滚痰法治疗多种疑难怪症。先后总结了“治肾八法及肾病的治疗经验” “冠心病治疗十法”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 “肝胆病的治疗经验” “头痛的治疗经验” “咳嗽的治疗经验”等,均有论文发表。

在用药方面,无寒温攻补门户之偏,权衡临床而应用。擅用虫蚁之品、毒麻之剂,常奏意外之功。药物剂量主次分明,有时取其“量大力宏” ,有时用其“轻可去实” 。讲究引经报使,用方新颖,选药奇特,独树一帜,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张炳厚教授性格直爽,行事有侠肝义胆,谈起遣方用药也爱用军旅兵阵做比喻。常说: “中药是兵,医生是将,有百万大军,却难得领兵之将;方剂是阵,医生是旗,阵法失灵,皆因旗子指向不明。 ”这既是张老师对时下中医界现状与所存问题的一个生动的评价、对中医后生的殷切期待,同时,也是老师自身 50 余年的临证心得。

药还是那些个药,方还是那些个方,为什么现在中医大夫的治病效果不如过去的老中医,常常不能令人满意呢?就是缺乏懂药、知药、善于用药的中医将才,缺乏懂方、知方、善于指挥药力方向的中医灵旗。

张老师常教导学生开好方剂的几个要点:

①知兵善任:了解、熟悉尽量多的中药药性药味,常去中药房看看,了解饮片及相关炮制。②开方时对药力的寒热温凉构成、药力的强弱大小要心中有数,用药胆大心细,务求实效。③多关注既有的成方,多背方,从成方的构成与使用中可以了解、反推具体药味的功能及使用方法。④辨证要细致,多个病因、多个脏腑合病时,一定要找到主因、主脏,遣方布阵必针对主因、主脏、主要病所。⑤方阵指向要明,对所开方剂总体药力的归经走向、升降收散要清清楚楚,要令药力直达病所或相关脏腑,辨证、立法与遣方环环相扣,不能含糊,如果军旗乱指,指挥员糊涂,所开方剂必也混乱,如何作战攻敌?怎能立竿见影?

总之,要求学生对方剂、药味要熟、要精,基本功要扎实,勤临证,多思考。

张炳厚教授独树一帜的风格和高超医术,对治疗心、肺、肾、脾、胃等疾病均有很深造诣和效果,因其卓著的疗效深受患者信任和爱戴,堪称全面继承传统,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师古而不泥古的医林怪杰。

张炳厚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张老就开始担任北京中医医院大内科教学组长,1987年担任大内科教研室主任,张老临床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加之中医理论功底深厚,深受学生们的好评。近年来,拜师于张老门下的中医学子来自于全国各地,都是在当地独当一面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在其专业领域颇有建树,有的是省级名中医药专家,或是博士生导师,甚至博士后导师,大都担任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或院长等职务,中医理论知识深厚,学术上也很有造诣。目前张炳厚教授门下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6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继承人39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复合型人才中医药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继承人4人,第三批河北省优秀中医人才继承人2人,民间继承人8人。为便于大江南北的弟子学习及探讨中医学术,张老及诸弟子组建“张氏医门微信群”。

张老虽已年近耄耋之年,仍学习使用微信,于2015年4月首开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医师承微信教育之先河——“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在繁忙的诊务之余,不辞辛苦,精心备课,倾囊相授,于每周三上午,专门讲授其临证用药心得,本草、方剂互释,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张门弟子犹如畅饮甘泉,皆谓受益匪浅,诚如弟子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风湿科主任庞学丰所言:通过跟随张老学习,使用老师的辨证思维和方法治疗,很多病人都取得满意疗效,特别是一些之前对中医中药失去信心的老病号,通过治疗取得佳效,都改变了以往对中医的看法,成了中医药的铁杆粉丝。

年逾古稀的张炳厚教授至今仍奋战在中医临床、教学、学术研究的第一线,成为当代继承、弘扬、传播中医药的中流砥柱。张炳厚教授的众弟子们也活跃于全国各地中医学界,为民除疾,受民称颂。而张老犹如育苗园丁,甘洒甘霖,“育得杏林花千树,迎来春风满园芳”。补养药补气药

张炳厚

各位学子,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第1讲。

凡一切可以补充气血阴阳之亏损,使气血逐渐充足,阴阳得以平衡,从而能够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均称为补养药。补养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包括助阳)四大类。

补气药一般有扶正胜邪的功能,性质比较平和,用于治疗无明显寒热而有虚弱证候者,如四肢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头晕健忘等,严重者可见气虚暴脱,脉微欲绝或失血过多的昏厥症状。人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宁神益智。

1950年我在北中医(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上学时,就常听老师说:不会用人参和大黄的中医,不是真正的中医。越猛烈的中药取效越捷,作用越大。炮制越复杂的中药越有特殊功效。【应用与鉴别】

1.人参因产地不同而名称亦异,如产于吉林者称吉林参,产于辽东者叫辽参,产于朝鲜者叫高丽参。吉林参和辽参皆性味甘寒,而高丽参则性味甘温。张山雷说:“辽参禀性醇正,绝无刚烈气象,是以滋养阴液,尤其独步;而高丽参则已有刚健姿态,温升之性,时时流露,兼能振作阳气。阴虚之体,相火易升,则宜用辽参而不宜于高丽参;若阴液既耗,而真阳亦衰,则宜用高丽参而不宜于辽参;一则养阴而兼理虚热,一则补阴而即以扶阳,各有专主,不容或紊。”

2.人参种类和名称繁多,主要分为三种:一种野生于深山密林中,名叫野山参,补气的力量较大而无燥气。一种是生于山中后移植园中,名叫移山参,作用略同于野山参,但补气弱于野山参,且有燥气。一种是人工栽培的,名叫养参,性燥偏温,市上所卖以养参为多。

3.人参须是横生于颅头而细者,善行经络之气。参芦是人参之蒂,主涌吐风痰在胸膈。人参叶,浸汁沐浴头发,令光黑不落。参液:浸之,洗发,可令发光黑不乱。

4.人参用于气虚欲脱、气息短促、汗出肢冷、脉微细,或大量出血引起的虚脱等危急证候。人参功能大补元气,可单用一味人参煎服(即独参汤),以补气固脱。20世纪80年代我曾治一位朋友的父亲,脑出血手术后,气管切开,恢复期,在天坛医院住院,卧床,一切生活不能自理,只用独参汤,每日400mL,渐减量至200mL、100mL,一年后除不能讲话外,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还能由人陪同上街购物。十余年后,96岁寿终。对于年老重病、不能治愈的,我也常用独参汤延长其寿命。

5.肺虚气喘。我临证治喘,无论虚实寒热,只要是久喘,在明确辨证的情况下,均加用之,因人参可以补肺气,治疗肺气虚喘。肺气以降为顺,失降则气上而逆,顺其性即为补,补其正即为顺。治喘常配沉香、蛤蚧、煅磁石。

6.脾胃虚弱,倦怠少食,以及久泄脱肛等证。人参是补脾胃元气之要药。当然还必须加黄芪且重用。

7.消渴,热病耗伤津液。人参可生津止渴,用于治疗消渴、热伤津液。常与生地黄、天花粉配伍。

8.人参与西洋参均能补益元气,可用于气虚欲脱之气短神疲,脉沉细无力等症,但人参补气救脱之力强,单用即可收效。西洋参偏于苦寒,兼补阴,较适宜治疗热病导致的气阴两虚之脱证。二药皆可补脾肺之气,主治脾肺虚弱之症,其中也以人参力较强,但西洋参多用于脾肺气阴两虚之证。此二味还有益气生津的作用,均常用于津伤口渴和消渴症(上、中消)。此外,人参尚能补益心肾之气,安神增智。常应用于心肾不交之失眠、健忘、心悸及肾不纳气之虚喘。关于失眠用人参,中医的理论有:上下同病,取其中。中即脾胃,上下同病需要脾胃作为斡旋。如心肾不交,肾阴上交于心,行到中焦的时候就需要脾之升托助其上升。心火下移于肾,行到中焦的时候就需要胃之顺降助其下行。该理论中医道家学说称为“童姹相配,黄婆为媒”。西洋参应归属于滋阴药,详细内容待后讲述。

9.人参与党参均有补脾肺气、益气生津、益气生血及扶正祛邪之功。均可以用于肺脾气虚、津伤口渴、消渴及血虚气虚之证。但党参性味甘平,作用和缓,药力薄弱,不具有人参益气救脱之功。凡元气虚脱之证只能用人参,不能用党参代替。【备考】

高丽即今之朝鲜半岛西北部。参色有红白之分。红参鲜时也是白色参,经蒸煮加工后变红色,现在一般称白色的为人参,红色的为高丽参。要求煎剂宜另煎兑服。

今天的课就讲到此。

张炳厚

各位学子,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第2讲。党参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应用与鉴别】

1.用于肺脾气虚证。补脾常与白术、茯苓同用,如四君子汤。对肺气虚的咳嗽、气促、语声低弱,可与黄芪、蛤蚧同用,止咳定喘。党参补益脾肺之功与人参相似,而力较弱,临证常用以代替古方之人参,治疗肺脾气虚之轻证。

2.用于气血两虚证。党参既能补气又能补血,常用于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化气,而见面色苍白、萎黄、乏力、头晕、心悸等气血两虚证,常配黄芪、白术、当归、熟地黄等,以增强补气补血功能,如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荣汤、归脾汤等。

3.用于气津两伤证。对热伤气津之短气、口渴等气津两伤轻证,常与麦冬、五味子等养阴生津之品同用,如东垣之清暑益气汤,随诊过我的弟子知我常用此方,甘温除热,治疗气虚发热,多取佳效。

4.用于扶正祛邪。本品用于气虚外感,以扶正祛邪,使攻邪不伤正。如我临证常用人参败毒散治疗气虚感冒,如果以咳嗽、咳白痰为主者加杏仁,效如桴鼓。

5.党参有数种,以西潞党参和台参为最佳。党参皮纹细横,肉白柔润,头小于身,气香味甜,与人参相近,健脾不燥,滋胃不湿,不像高丽参偏于刚燥。不足的是力量较弱,力不能持久。若虚弱甚而危急者,还要用人参。

6.太子参味甘微苦,细如参条,补益元气似人参而力弱。东洋参出于日本,味甘性温,补力不如人参和别直参。

7.高丽参分为晒参、力参、别直参、朝鲜参四种,皆较党参为优。

8.西洋参产自北美,甘苦性寒,以泻热生津止渴见长,兼有清养肺胃之功。

以上对诸参的应用鉴别做了全面讲述,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并进行临证观察,对提高疗效有莫大益处。沙参

:分南沙参、北沙参两种。南沙参清肺火;北沙参养胃阴。二药同用效佳。【应用与鉴别】

1.用于治疗肺虚有热。证见干咳少痰,或久咳声哑,必南北沙参同用。沙参功能清肺养阴,且益肺气,乃治疗肺热咳嗽之要药。

2.用于胃阴耗伤,津少口渴。沙参甘凉柔润,善养胃阴,而复津液。

3.南沙参空松而肥,气味轻清;北沙参坚实而瘦富含汁液。一则偏清肺,一则偏养胃阴。对于肺虚有余热而致之咳嗽,宜南沙参;对于胃虚无虚热而发生之咳,宜北沙参。我临证用沙参麦冬汤清宣润燥,治疗燥伤咳嗽,常南北沙参同用。因为本方的病机是燥伤肺胃津液,胃津伤则咽干口渴,肺津伤则干咳不已。黄芪

:实表,补气。黄芪有生用、炙用和单用其皮之区别。【应用与鉴别】

1.生黄芪固表止汗,用于体虚表气不固之自汗。如《世医得效方》之玉屏风散配伍防风、白术治表虚自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配伍麻黄根、浮小麦、牡蛎治诸虚自汗。

2.生黄芪托毒排脓,因其能补气扶正,可用于痈疽久不溃破或溃久不敛者,每与人参、肉桂等同用。如《外科正宗》透脓散中,加当归、川芎、山甲、皂角刺等药以托毒收敛。

3.生黄芪利水消肿,能补气通阳利水,治虚证风湿、水肿,如《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治疗皮水肢肿,治皮水及风湿浮肿、身重、汗出恶寒等症。利水多是黄芪皮之功。

4.炙黄芪用于补气升阳。本品甘温益气,对气虚衰弱之证与人参同用为参芪膏,有强大的补气作用;与白术同用,名芪术膏,能补气健脾;与当归配伍,名当归补血汤;与附子配伍,为芪附膏,可温中助阳。黄芪有补气升阳之功,补益气血,可用于气虚下陷之证,如补中益气汤。我临证遇血压高者都用生黄芪,生者补气升举力弱故也。东垣的补气升阳方剂均以黄芪为君药,可见东垣最大的贡献不在于补气而在于升阳。我临证用补益升阳方剂第一都用炙黄芪,第二黄芪用量,如治眼睑下垂、脱肛等多用量在50~120g。

5.用于消渴。这里介绍几张方剂都是以黄芪为主药者。《外台秘要》黄芪汤以黄芪配伍茯苓、天花粉、麦冬、生地、五味、甘草。《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以黄芪配伍山药、生地黄、知母、葛根、天花粉、鸡内金。 滋膵饮以生黄芪配伍生地黄、山药、山萸肉、猪胰子。望大家复习此三张方子的功能和主治,特别是从事糖尿病和肾病(包括糖尿病肾病)专业者。我的流派除“怪”以外,还有“肾龟地,气黄芪,类方虫蚁,量更奇”。我临证补气,运用黄芪特别广泛,请大家随诊时,认真观察研究。

6.用于治痹证。因为生黄芪有补阳运阳之功,特别是运阳,所以它是治寒痹之要药。特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确认了清代王清任为名医,《医林改错》为经典名著后,书中以黄芪为主药的方剂广泛用于临床,效果越来越显著。如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防风汤、黄芪赤风汤、黄芪桃红汤,均重用黄芪至30~120g,这些方剂都是治疗外风夹瘀的疼痛麻木、行动不便之虚痹、顽痹。我的“风湿疼痛三两三”君药就选生黄芪,一般用量都在50g以上。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王惠英(张炳厚老师爱人):近年我在门诊治疗两例重症心功能不全的男性高龄患者,下肢重度水肿,联用利尿剂水肿消退不佳,我用生黄芪、党参时,用生晒参煎水频服,再配合辨证用药,生黄芪用量递增至120g,配合西药治疗控制心源性水肿,效果颇佳,延长了患者生命。

张龙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诊一偏头痛,他医从瘀、痰、肝阳、风等论治,效不佳。初诊时以滋生青阳汤加减,亦无效,二诊时患者一句“夏天就怕吹空调”提醒了我,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加葛根汤,三剂而愈。想起张老师曾说“个别症状往往是辨证的关键”,可谓是至理名言。附子只用了4g,配了干姜,原因:夏季、干姜解附子之毒、附子无干姜不热。

卢思俭(山东省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医院):请教张师兄,夏天怕吹空调为什么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张龙生:各位师兄师姐,此为中年女性,体健,偏头痛数年,几乎每周均作,伴颈肩发僵,舌脉无明显寒热象,仅诉夏天怕吹冷风,而且他医从痰从瘀等治疗无效。故从风寒治。

刘建(河北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张师治学严谨,知识渊博;黄芪阐释,多有发挥。玉液汤、滋臎饮黄芪之用,老师阐释极是。张锡纯谓:“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上源,使气旺自能生水。消渴之证,多由元气不升,此方乃升元气以止渴者也。”而滋臎饮黄芪之用取其能助脾气上升,散精达肺之意。老师与锡纯有不谋而合之妙!臎脏即胰腺,过去称胰腺为臎脏。这是锡纯制订方名的依据。学生在《张锡纯方剂歌括》一书中,对其有专门论述。书中我编的玉液汤方歌是:玉液汤山药,芪知内金效,花粉五味葛,诸般治糖尿。滋臎饮方歌:滋臎芪生地,山茱萸薯俱,送服生猪胰,消渴治有奇。前方益气滋阴,固肾止渴。后方益气养阴,补脾固肾。此乃二方之异同。一味黄芪,配伍不同,治各有异,也是锡纯制方遣药之妙,值得我辈后学效法。

张炳厚

诸位学子,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第3讲。山药:补脾胃,益肺肾。【应用与鉴别】

1.用于补脾胃。甘能益气补中,常用于脾胃虚弱之少食、体倦或泄泻等症。如《普济方》中,山药配白术、人参(即党参),治脾虚少食,《医学衷中参西录》薯蓣薏苡汤,治腹泻、小便不利或虚劳痰嗽等症,均重用山药,以补脾胃助消化。

2.用于益肺肾。本品能补土生金,补益肺肾虚弱,是一般的补养益气药。如六味地黄丸、金肾匮气丸所用之山药。

3.用于消渴症。如金匮肾气丸,《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玉液汤、滋脺治消渴方均用山药,效果较为满意。

4.山药甘平,富有浓液。补而不滞,温而不热。既能补肺气,又能益胃阴,所以六味地黄汤中用山药。为补中气最平和之药。能厚肠胃,补土生金,治虚劳,所以薯蓣丸中用山药。又因其有收敛作用,能固肾阴,封填下窍,而治遗精,所以肾气丸中用山药。我临证治疗肾性蛋白尿,用山药消蛋白,降低24小时蛋白定量,对许多病人都有明显效果。

下边讲白术。白术:健脾燥湿,固表止汗。【应用与鉴别】

1.用于补脾益气。本品甘香而温,能健脾胃之运化,对脾胃虚弱导致的少食、腹胀、腹泻等症,有健脾止泻、增进食欲的功效,为补脾的要药。张洁古的枳术丸消痞强胃,是增进食欲的名方。《伤寒论》的理中汤为治脾胃虚寒泄泻的最佳方剂。再如四君、归脾、补中益气诸方中均用白术。

2.用于燥湿利水,治疗水湿停留的肿满等症。如《伤寒论》的苓桂术甘汤。再如《全生指迷方》这一本书中的白术散,即以白术配大腹皮、生姜皮、茯苓皮、五加皮、地骨皮,治疗面目浮肿、四肢肿满等症,又治踝关节肿,特别是治妊娠期足肿效果卓越。我临证治疗面目浮肿、四肢肿甚者,常用茯苓皮、大腹皮、车前子、桑白皮,主方中含白术,效果不甚满意,后用白术散以观察疗效。白术还可以用于风湿肢体疼痛之症,如《金匮要略》的麻黄加术汤,治脾虚家烦痛。丹溪治疗痹证,祛风必用防风,和血必用川芎,祛湿必用白术。我临床经常习用,效果十分满意。

3.用于固表止汗,对表虚自汗效果甚佳。如《备急千金要方》以白术作为散剂,治自汗不止之症。《全幼新鉴》以白术伍黄芪、小麦(即浮小麦)治疗脾虚自汗、老幼自汗等症。

4.白术功能主治十分广泛,概括之为除湿益气、补中补阳、消痰逐水、止渴生津、止泻痢、消足胫湿肿。白术配枳实可消痞满,白术伍黄芩能清热安胎。

5.白术为何专补脾气?盖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急食甘以缓之。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又能缓脾生津。且其味最温,服之能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这是中医以性味阐述病机,理深而妙,中医特色也,应认真体会,深入学习。

6.白术生用取其健脾而不燥,炒用则燥湿力量增强,炒焦用于脾湿有寒,土炒则健脾止泻,用米泔水制者,可以完全消其燥性,适用于脾虚肝旺之人。【备考】《神农本草经别录》对苍、白术皆称术,而无苍白之分。后世本草划为两种,白者称白术,赤者称苍术。冬季采的白术称冬术。生于於潜者为於术,质量最佳。

作业:复习所讲白术几张方剂的功能、主治,望临证试用。

王斌(北京藏医院):聆听恩师讲课,仿佛回到几十年前奉师随诊之时,身临其境,他抑扬顿挫的语调,即是笔下的红蓝画线,无需强调,言简意赅。在临床治疗男科疾病中,山药每每习用,正如师言:固肾阴、封填下窍,其效尤佳。白术以健脾燥湿、固表止汗为长,在临床治疗泄泻、水肿诸证时,习用老师惯用的土炒白术(40g),亦效如桴鼓。今以山药、白术为由,感恩师慈母教诲,验临诊运用心得,省不才学浅之悟。师言零金碎玉小课堂,实乃张氏医门大学问。

张炳厚

2015-07-22

各位学子,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第4讲。

补药甘草甘草:补脾益肺,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通行十二经。【应用与鉴别】

1.用于补脾益肺。本品性平味甘。炙者气温,补脾肺不足,而益中气。对脾肺虚弱及气血不足等证,均为常用。如四君子汤。《伤寒论》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悸动之症,以炙甘草为君药,功用补血补阴益气、宣通心阳。我临证用炙甘草治疗上症,不论气虚为主,还是血虚(阴虚)为主,我均重用炙甘草30~40g。如果心火旺者,生、炙甘草并用,还必须加白酒一两。原著作记载,用水八升、用酒七升煎煮,百治而无一不验。方中君药是炙甘草,甘温益气、利气血,治心动悸、脉结代。用酒辛热,可以行药势、通经脉。此时方中地黄用量独重,原方是一斤,有书写现在的是一两,实际一斤是16两,应当是一两六钱。用酒煎煮,则养血复脉之力越重,所以前人有“地黄得酒良”的说法。在《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诸方书里,凡地黄与酒同用的方剂,皆有活血、止血的作用,此点在临床上需要特别注意。关于酒的应用我在讲酒时还要详细讲述。

2.用于润肺止咳、气喘。本品甘缓润肺,如《太平圣惠方》之凉膈散,以甘草经猪胆汁制后为丸,治疗小孩热咳。其他止嗽方中也常用之,可见甘草祛痰止咳的效果非常好,而且用之广泛。西药甘草片治疗咳嗽化痰效果都很好,它就是以甘草为主要成分。此时我用甘草治疗咳嗽,必重用甘草20~30g,临证观察确有良效。也常与化痰止咳药伍用,其性和平,故不论风寒咳喘,或风热咳嗽,均可配伍应用。

3.用于清热解毒。对于疮疡脓肿,内服外用均可。有清热解毒之效,对初起不剧之症可以单用,如《伤寒论》治少阴病咽痛、《仁斋直指方》治疗乳痈初起、《外科精义》治疗痈肿发热,皆内服。《备急千金要方》治疗阴头生疮外用。其他清热解毒药用甘草者颇多。

4.调和诸药。甘草味甘,能缓和药物的烈性,如调胃承气汤用甘草,以缓和泄下之功。又能缓急止痛,如芍药甘草汤,治腹中挛急而痛,用甘草以甘缓之之意。之所以称甘草为阁老,一是因为它的作用非常有效,而且用之甚广;二因它能调和诸药的口味。

5.蜜炙甘草,补脾肺而偏于痰湿不重者。清水炙甘草,补脾胃而偏于食欲不振者。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甘草梢治淋证之茎中痛。生甘草节引诸药入病所。

6.甘草色黄味甘,为脾胃之正药。能补中虚,善解百药之毒。取其性缓而去急,同热药用之,缓其热;同寒药用之,缓其寒。能补而不至于骤,泻而不至于速。但中满者忌甘、呕家忌甘、酒家忌甘,凡此诸症均不宜用甘草。但我的理解这几种忌甘是不能多用,少用还是可以的。又甘草与甘遂相反,海戟芫遂俱战草,但《金匮》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甘草同用,非但不反,而且用甘草正可以解甘遂之猛烈。

7.《神农本草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解毒。

8.《用药法相》生用泄火热,熟用散风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益阴血、补脾胃、润肺。另有一种苦甘草,性苦而寒凉,功用清肺胃之热,治咽喉红肿作痛,有时确实有特效。

下面讲大枣。大枣:补中益气,养脾和胃。【应用与鉴别】

1.用于脾胃虚损,气虚不足,怠倦无力。又能治疗奔豚、水饮,和解百药。我临证治疗淋病、泌尿系感染等多佐大枣。如清肾丸、泌尿地龟汤等。用之目的,一是防止他药苦寒太过;二是调节口感。

2.本品色赤而润,味甘性平,为补脾良药。补而不腻,能增加免疫力及抵抗力。安内攘外,多有殊功。仲景用为君药者,例如十枣汤,治太阳中风,表解里未和,及悬饮、支饮,或因水而咳,或水肿喘急,大小便不通,十枣汤益土而胜水。温服后,得快下后,糜粥自养。又以大枣为佐使者,如桂枝汤,同姜和营卫。更有治妇科脏躁,悲伤欲哭者,用甘麦大枣汤。

3.大枣似人参,而不寒不滞。似白术,而不温不燥。似茯苓,而不渗利。似黄芪,而不升发。纯得中土之正,对中土是有利而无害的药。【补气药结语】

人身之气,本源于脾胃,同属于肺。补脾胃之气是补气的根本,补益中气即补全身之气。补气药中也以补脾胃之气者最多,其中以人参最佳,其补气力量最强,性又和平,不凉不温,寒热之证皆宜。高丽参补力最强,但性偏温燥,热证及胃阴虚者不宜。党参亦补中气,唯补气力量弱于人参,又有燥性,但价钱便宜。黄芪炙用,炙黄芪补中气,性偏温,生能固胃气以实表,走而不守,与人参之性微寒、守而不走者有别。白术补脾气,而善于止泻。山药、白扁豆平补脾胃之气。甘草、大枣调和中气。饴糖建中气。南沙参宣肺气。北沙参补脾气。

前面我讲南沙参清肺热,北沙参治胃阴,此处是从南沙参和北沙参补气这方面讲的。龙眼肉补益心脾。故补气药虽多,但各有其特点,应加以区别。各药补气之力有强有弱,用于气虚的程度也有轻有重。人参大补元气,补气力量最强,故能治气虚欲脱之症,但用量必须大,人参一般要用15g以上,生晒参需用30~50g方能起效。白扁豆补气平和,适用于大病后初进补药。饴糖补气力量更弱,只用于和胃气。

今天的课就讲到此。补血药

张炳厚

2015-07-29

各位学子,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第5讲。

补血药主要用于治疗血虚证候。论血之生理: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所以补血药多人心、肝、脾i经。补血药多黏腻,湿滞中满、食少便溏者忌用。脾胃虚弱者应与健脾药同用。补血药中有许多兼有补阴功效,因而也可与补阴药同用。

下面讲当归。当归

: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应用与鉴别】

1.用于补血调经。当归为补血调经要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血虚经闭等证。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物汤,为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最佳基础方。山西省著名中医妇科专家韩玉辉主要就是以四物汤合加味逍遥散变方通治妇科疾病。

2.用于活血止痛。治疗创伤、产后诸痛及痈肿、血滞疼痛的证候。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活络效灵丹,伍丹参、乳香、没药,用治血滞腹痛或周身疼痛之症。本方我很少单用,但刘渡舟老师经常在腹痛小方汇中应用,以其治疗辨证不清的腹痛。刘老称其为沙子枪,一打一大片,效果很惊人。

3.用于治疗血虚腹痛。如《金匮要略》当归生姜羊肉汤,可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

4.用于治疗痹证。当归辛散温通甘缓,是血中之气药。我的“疼痛三两三”类方就是以当归为主药,取当归“祛风先和血,血行风自灭”的中医理论。方剂:当归1两,川芎1两,金银花1两,甘草3钱,三七3分。此方来自江南铃医。他的方子都是三两三,主要的三个药都是一两,其余是三钱,所以叫三两三。实际方中还有一个三分,比如说疼痛三两三,后边就有三分在其中。虽然三分之药最少但往往是治疗最关键的。所以三分的药都是他自己发给。文献以当归冠名的方剂很多都是治疗痹证的方剂,如当归四逆汤、当归拈痛汤。以当归冠名的其他方剂也很多,如当归六黄汤滋阴清热,固表止汗,伍二地滋阴养血。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羊肉汤温中补血,祛寒止痛。当归补血汤旺气生血。《千金翼方》的当归建中汤治产后腹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背。《备急千金要方》的当归龙荟汤治疗肝胆实火,抽搐、谵语、发黄。

5.对于血虚肠燥便秘,可用当归以润燥滑肠。还用于血虚便秘,如通幽汤治疗血虚便秘,我自己编的汤头歌:通幽便秘浊气逆,桃花甘草麻当二地。

6.当归是血病常用之要药,是血中之气药,血虚兼寒用之最宜。当归各部分有不同的功用:全当归是统其整体而言,既能活血,又能补血,彻上彻下,可攻可补。当归身(当归中间部分)补血力量最大,用于血虚而无瘀者。当归尾(当归下部)长于祛瘀,多用于血不虚而有凝结者。当归须(当归旁生的须)善于通经活络,补血力小。油当归脂液丰富,善能润肠。便溏时用土炒当归去其助湿之弊,增其补血之功。欲上行时宜用酒炒当归,取其升浮直达病所。用量:我用当归的诸方均用15g以上,治疗痹证非便溏者,经常用30g以上。

下面讲白芍。白芍:养血敛阴,柔肝定痛,平抑肝阳。【应用与鉴别】

1.用于养血敛阴。适用于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症。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四物汤,方中熟地黄滋补阴血,当归养血和血,芍药和营理血,川芎行气活血。从药物配伍关系而言,芍药是血中之血药,川芎、当归是血中之气药。两相配伍可以补而不滞,营血调和。因此对血虚之证可以补血,血滞之证也可以加减用之。特别对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尤其适用。这也是我选药入冠心六号方之依据。关于芍药微寒,除川芎、当归辛温散走之外,还用党参、黄芪之温而反佐之,以制白芍之弊。白芍能养血敛阴,故还能治崩漏。

2.用于柔肝定痛。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故可以治疗肝气不和的胸腹胁痛及手足挛急疼痛等症。如芍药甘草汤、东垣芍药甘草黄芩汤治疗痢疾腹痛。张洁古的芍药汤治痢下赤白、便脓血、里急后重等症。本品与桂枝同用,调和营卫,治疗表虚自汗。

3.用于平抑肝阳。白芍生用可敛阴,平抑肝阳,可治疗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等症。如张锡纯的镇肝息风汤,其平肝阳多用生白芍且重用一两,故有人称他为寒凉派。

4.芍药有赤、白两种:益阴养血、滋润肝脾宜用白芍,因其偏于轻补,能止血虚之痛;活血行滞、宣化疮疡之毒宜用赤芍,因其偏于行瘀,能祛血结之痛。【用量】

养血敛阴我常用炒芍药10~15g;缓急止痛用炒芍药15~30g;平肝潜阳用生芍药15~30g;行瘀散结用赤芍15~30g;用补阳还五汤时,其中芍药都用30g以上。

今天课就讲到这里。

刘建:老师当归、芍药之解,发皇古义,旁及诸家,而于锡纯之学多有发挥。活络效灵丹当归之用,老师阐释详尽,活络效灵丹,诸痛效如仙,丹参归乳没,加味治多般。而老师芍药之释,更能启人心智,韩玉辉韩老四物汤、加味逍遥散化裁治疗妇科病,恰恰说明妇人以血为用和十妇九肝气的道理。而芍药两擅其功,用之甚当。张锡纯镇肝息风汤中芍药之用,取其柔肝滋阴之意。学生拜师张老。实属有幸,学有所得。老师平易近人,学富五车,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习了老师的川芎茶调散类方治疗头痛、疼痛三两三治疗疼痛诸疾,我曾多次在老师诊余请教,老师一一讲解,令学生甚为感动!而老师临证遣方,从不开无汤头之方,均辨证施治,依法遣方。令我辈后学钦佩!今又开本草讲授,同门弟子有幸。

周纡(北京天坛医院):关于芍药,想问几个问题,请教老师与诸位师兄师姐:一,芍药《本经》中说“利小便”,仲景当归芍药散中也应该有这个意思,但有这个作用的到底是赤芍还是白芍呢?或者是哪个效果更明显?二,曾听说有人认为白芍用量大能通便,可以用到30~60g,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方面经验?是治哪种类型便秘呢?与什么配伍呢?《金匮要略》枳实芍药散是不是有这个意思呢?但用量较小。

卢思俭:我的经验是用白芍通便15g就起作用,30g就比较明显了,如麻子仁丸。

张炳厚

2015-08-05

各位学子,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第6讲。阿胶

:滋阴润燥,养血止血安胎。【应用与鉴别】

1.用于滋阴润燥。主治阴虚失眠,心中烦不得卧,如《伤寒论》黄连阿胶汤。方剂组成: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本人用自拟方剂黄连阿胶鸡子黄治疗因肾阴虚不能上承于心与心阴共同抑制心火,即心肾不交的失眠。方剂组成:是由《温病条辨》加减复脉汤加黄连组成。方中以阿胶、生地黄、麦冬、麻仁、白芍滋阴补血以养心阴,配黄连清心泻火以除烦。我现在治疗以肾阴虚为主引起的心肾不交的失眠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配上我自拟的二仁安寐丸,即炒酸枣仁、柏子仁、珍珠母、紫贝齿,名曰心肾不交安寐丸类方,临床观察效果倍增。《温病条辨》大、小定风珠,以阿胶配伍鸡子黄、生龟甲、童便、淡菜等治疗邪热将尽,真阴欲竭,内风欲动,脉细欲绝的阴虚所造成的内风证,效果甚佳。本药润肺,治疗阴虚咳嗽及秋燥咳嗽,有滋阴润肺之效,对于阴虚内燥之干咳或少痰、咽痛等症,本为沙参麦冬汤主之,而我临床往往用清燥救肺汤,方中有阿胶就是其主要原因。

2.用于养血止血。主治血虚萎黄,头晕心悸等症。阿胶补血作用极佳,对于虚劳、咯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等症都有疗效。阿胶善于止血,对一切失血之证均可应用,尤其是对咯血、便血、崩漏效果更佳。《千金翼方》以本品伍蒲黄、生地黄治疗吐血、衄血。《本草衍义》以本品配好墨同用治大、小便下血,效果甚佳。我治疗肾病出血,经常用阿胶配伍京墨(香墨)同煎,取得很好效果。阿胶合甘草善于止血。如清热剂白头翁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疗血痢。黄土汤治疗便血都是阿胶配以甘草同用之例。阿胶能补血安胎,如《金匮要略》胶艾汤。

3.熟地黄、阿胶都能补血滋阴,但阿胶补血之功强,且能润肺止咳。它的黏腻之性超过熟地黄。熟地黄则以补肾滋阴见长,凡内有瘀滞、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以及有表证者均不宜应用阿胶。

4.阿胶气味俱阴,既能入肝养血,又能入肾滋阴,为血分润燥、养肺除热要药。不似何首乌功专入肝,补血祛风,乌须黑发,而于肺经润燥止咳则不及。鹿角胶性专温督、冲二脉,以益其血,而于肺经清热止咳则未有。龟甲力补至阴,退热除蒸,对阴中之阳未克有补。

下面讲丹参。丹参

:调经,活血祛瘀,清血热,除烦满。【应用与鉴别】

1.用于月经困难、经闭、癥瘕、产后恶露不尽,瘀滞作痛等症。丹参入心、心包二经血分,苦降行血,微寒能除血热,所以有活血祛瘀止痛之效。凡血热有瘀滞者(血遇寒则凝,遇热则结,瘀滞是因血热造成的)用之。如《妇人明理论》丹参散,即一味丹参研末,陈酒送下,治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下。《医宗金鉴》丹参饮调气化瘀,用于气滞血瘀互结于中,胃脘疼痛,丹参化瘀,檀香调气,砂仁畅胃扬中,以调气化瘀之功达到止痛的目的。

2.用于热病伤营,心烦不寐。本品能通心窍,除血中之热,故有除烦安眠之功。如《摄生秘剖》丹参清热养血安神。我临床治疗失眠凡因血热导致的乱梦纷纭,每每用之。清营汤用本品在方剂中起到清热安神作用,是方剂中的主药。

3.用于痈肿疮疡,本品行瘀除血热,所以也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消乳汤,方剂组成:丹参、乳香、没药、连翘、金银花、穿山甲、知母、瓜蒌。用于乳肿痛,或乳痈初起,红肿热痛。我分析本方组成是由神效瓜蒌散演变而来,所以我临床少用,但我用神效瓜蒌散时,往往加入穿山甲、金银花、连翘,就取此方之妙。

4.《神农本草经》云: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其中肠鸣幽幽如走水乃临床坏症,临床凡遇此症,希望大家予以验证。本品虽有参名,但补血之力不足,治瘀之力有余,所以有不少本草书把丹参归入活血祛瘀药中。它与当归正相反,当归补血之功大于祛瘀。另外,四物汤中芍药、地黄为血中之血药,与丹参的功能差距更大,所以有人常说“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乃为不实之谈,值得初步杏林者加以注意。【补血药结语】

补血药主要用于血虚患者,有补血活血及养血滋阴两个含义。补血活血有当归、丹参、鸡血藤。当归为血家之要药,也是血中之气药,补血之力大于活血,且性温,宜于血分偏寒者;丹参则祛瘀胜于补血,性寒宜于血分偏热者;鸡血藤能活血通络,直达经络,补经络之中之血不足;阿胶养血滋阴且能润肺止血;白芍则养血敛阴,性偏寒,而适用于血虚有热者。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养阴药

张炳厚

2015-08-12

各位学子,张氏医门零金碎玉微信小课堂第7讲。

今天讲养阴药,养阴药有养阴补液润燥的功效。适用于肾阴虚潮热盗汗,肺阴虚干咳咯血,虚热烦渴,胃阴虚舌红引饮,甚则呕哕等。补阴药各有专长,临证应鉴别应用。地黄:鲜地黄清热凉血,生地黄滋阴清血,熟地黄补肾阴生精血。【应用与鉴别】

1.生地黄滋阴凉血,适用于热病发斑疹、身热舌绛或热病伤阴,低热不退,舌红口干唇燥以及血热妄行等症。如《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又能清热解毒。对于诸般疹疮,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等病证临床治疗非常棘手,我常临床常用五皮五藤饮合犀角地黄汤再加小白花蛇,效果甚佳,治愈无数。我以玳瑁粉代替犀角,此处代用绝非没有依据,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许多药都缺货,需要代替,当时名老中医共识玳瑁粉可以代替犀角,白薇可以代替丹皮,胡黄连可以代替黄连等。

2.熟地黄补肾阴、生精血,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及月经不调、崩漏等症。以熟地黄为君药的四物汤用于因血虚而导致的月经不调以及其他血虚证候为广大中医同仁所共识。因为四物汤有益血调经的作用,所以应用非常广泛。以前我讲过山西省妇科名老中医韩玉辉就是用四物汤合加味逍遥散治疗众多妇科病。《中医大辞典》载有四物汤加减治疗妇科病几十种,以后我在写方剂类方时一定会引用。熟地黄还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及肾阴不足、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症等。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也均是以熟地为君药。前人说熟地黄补肾最纯,龟甲补肾最真。我创制的龟地汤类方广泛用于治肾八法,治疗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等,不但症状有明显好转,相关指标也有明显改善。

3.地黄在临证应用上根据加工情况不同,有以下三种:新鲜的叫鲜生地,古称生地黄,现市上所用大多为如手指粗细的未长大者;长大而晒干的叫生地,古称干地黄,这也是干地黄与生地黄的区别。生地黄经过加工,多次蒸晒后叫熟地黄,简称熟地。鲜地黄味甘液多色白,质虽重而气清,专长清火凉血,凡邪热内干营分、胃阴告竭者,颇属相宜,因其所含的水分多,凉血生津功能胜过生地黄。生地黄养阴清血功能胜过鲜地黄,并且不寒不腻,为阴虚血亏平补之品。地黄生的寒而凉,血热需用;熟地黄温而补,专用于滋养,能补血滋阴。熟地黄与山萸肉、肉苁蓉、枸杞子、菟丝子等都属于平补之品,不论肾阴虚或肾阳虚均可配用。熟地黄还能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头发。熟地黄独入肾家,为培补下元之要药,所以我认为治肾方剂凡有熟地黄者大多以熟地黄为君药。这里再重复讲一点,所谓的生地黄,古称生地黄,实际是鲜生地,就是现在卖的生地。长大了以后晒干的,叫作生地,没有黄,就是干地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