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19:00:25

点击下载

作者:于泓

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伟人的故事

伟人的故事试读:

阅读提示

劳动者创造了历史,劳动者书写着历史。但是,伟人可以改变历史,可以推动历史前进。翻开历史,我们就可以发现伟人在人类史上的影响,甚至一位伟人就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创造者。我国民主运动的创造者

孙中山

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民主运动,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先进思想,并建立“三民主义”学说。孙中山先生为推翻腐朽的中国政府,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均都失败,他始终用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自己的事业,最终成立了中华民国。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几位伟人不能不知道,陈独秀便是其中之一。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领导人,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他坚决反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毛泽东

的名字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连在一起的,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是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强,走上世界,让中国人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周恩来的名字是不朽的,他的一生全部交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他的名字在全世界都是光芒四射的。周恩来的胸怀是博大的,如此博大的胸怀装进了中国人民,为了中国人民,他耗尽了生命。作为伟大的外交家,他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周恩来不仅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本书资料翔实,语言生动,是一部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书。此外,该书还详尽叙述了老一辈革命先躯和开国元勋的丰功伟绩。孙中山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yì)仙,后化名中山樵(qiáo)。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1894年提出革新政治主张,被拒绝,遂(suì)赴檀(tán)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纲。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选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宣传革命,同改良派激烈论战。此后在国内外发展革命组织,联络(luò)华侨、会党和新军,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shì)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月底组成临时参议院。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弃医从政

孙中山的陵墓在南京的中山陵,那里风景优美,气候怡(yí)人。每年都有许多游客络绎不绝地到南京去怀念这位民主革命的先驱(qū)者。

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6岁就参加农业劳动。10岁开始读书。1878年(光绪四年),孙中山12岁就随母亲到檀(tán)香山投靠亲友。出国远行使孙中山眼界大开。

第二年,他进入英、美教会办的学校读书,学习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逐渐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落后,萌(ménɡ)生了改良祖国、拯救国民的思想。他注意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研读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传记。1883年夏,他由檀香山返回祖国,对清朝官吏的勒(lè)索进行痛斥。他对同船的旅客说:“中国在这些腐败的官吏掌握中,你们还坐视不救么?”表达了他一片爱国之心。

1892年7月,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医科硕(shuò)士学位。他从中法战争中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媚外。深重的民族危机使他对医术济世产生了怀疑,他深深地感到:医生的医道再好,也只能救治一些人的生命和伤痛,并不能使灾难深重的中国富强。而要医治整个国家的疾患(huàn),必须彻底改变中国的现状。为了“救人救国”,他决定弃医从政。从此,他踏上了改革中国政治的新里程。

1894年秋,孙中山又多次由上海赴檀香山,积极向华侨宣传革命,得到20多个进步华侨的支持。当年11月,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孙中山认为机不可失,率领会员数人,从檀香山赶回香港,于1895年2月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

兴中会成立以后,孙中山立即策划在广州发动起义。经过半年多策划,在振兴中华的旗帜下,团结了数千人,于1895年10月26日(农历重阳节),利用秋祭(jì)扫墓的时机,聚集省城,炸毁两广总督(dū)府,夺取广州城。因叛徒出卖及香港殖民当局告密,起义计划败露,起义失败。孙中山被迫经香港流亡日本。

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爆发了。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政府,结束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东方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pì)了前进的道路。不屈不挠(náo)的民主革命家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亿万民众为中华民国的胜利诞生而尽情狂欢,高呼“共和万岁”。4月1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下,孙中山被迫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中国大地又出现了一片令人难熬(áo)的黑暗。

起初,孙中山认为革命并没有失败,他要以民国国民的身份,在未来的岁月里致力于国家建设事业。他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的第三天,就兴致勃勃地开始周游各省,到处宣传他的民生主义,兴办实业,建设铁路、矿山等等。为了建设一个富强的理想中国,他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发表的有关这方面的演说达58次之多,他甚至宣布“10年不干预政治”,担任了铁道协会会长、中华实业银行名誉(yù)董事、永年保险公司董事长等职,并自愿以在野的身份修筑20万里铁路,以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富强之国”。

正当孙中山再赴日本,考察铁路状况并筹(chóu)措铁路贷款时,袁世凯策划的暗杀宋教仁的罪恶枪声,把孙中山从幻梦中惊醒。1913年3月27日,他由日本返回上海,当晚在典兴寓所讨论对策。会上,他力排众议,认为对窃(qiè)国大盗袁世凯不能用法律解决,非用武力不可。会后,他冲破阻力,发动江西、安徽、广东等省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并把这场反袁战争称为“二次革命”。由于袁世凯在军事等方面占优势,加上革命党人事先未做充分准备,“二次革命”旋即失败。孙中山被迫再次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失败后,为了集结革命力量,策划“三次革命”,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被选为总理,宣布“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孙中山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推动了全国波澜壮阔的讨袁浪潮。

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又回到上海,在“法租界”环龙路(今南昌路)44号设立一个事务所。

辛亥革命已过去7年了,但孙中山看到,黄浦江上依然游弋(yì)着帝国主义的军舰,“租界”内依然横行着外国军警。祖国山河依旧支离破碎,人民饥寒交迫,政治专制黑暗。

孙中山从实践中认识到,革命党中人心不齐,各奉其旨,各行其事,非常涣(huàn)散。为此,孙中山决定在事务所住下来,闭门著书立说,以统一人们思想,唤(huàn)起民众觉悟。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团结起来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强大。他热烈支持学生和工人的英勇斗争,找到了振兴中华的真正依靠。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正在痛苦中摸索的孙中山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在1922年8月,孙中山在上海会见了

李大钊

。在孙中山的书房里,他们进行了多次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等问题,林伯渠也参加了多次会谈。

1924年1月21日,孙中山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根据三大政策的精神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有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又由于新三民主义规定了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和“节制资本”,这就使新三民主义根本区别于旧三民主义。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建立,也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他一生中的最伟大的转变。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由于积劳成疾,过早逝世,临终前他还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恳切号召,激励后人继续前进。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旗帜。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能不断地跟随时代的步伐而不断前进。孙中山不愧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杰出人物,是近代中国卓越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政治思想家,是中国共产党亲密的朋友。李大钊李大钊(1889~1927),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字守常,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1913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随后去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1920年在北京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1924年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国共合作期间,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fá)张作霖逮(dǎi)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忧国忧民的青少年时代

1889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李大钊诞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tuó)村。

李大钊少年读书的时代,正是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一浪高一浪向前推进的时代。在李大钊的家乡,大地主、大商人残酷地剥削农民,阶级分化日益加剧。从那时起,他就憎恨帝国主义侵略者,憎恨残暴的封建制度,憎恨腐(fǔ)败的清朝政府。他13岁时,听了老师黄玉堂讲太平天国的故事后,激动地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学洪秀全,推翻清朝皇帝!”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摧(cuī)毁了在中国统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的精神高涨,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李大钊密切注视着辛亥革命后政治局势的发展,开始为新的共和国感到“隐忧”。

1913年冬天,李大钊东渡日本。在日本,他考入了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他曾住中国留学生青年会,在留学生中结识了许多朋友,时常与他们谈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问题,探讨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虽然他外貌不像个喜欢多讲话的人,可是一谈起天下事和古今得失来,就滔滔不绝。并开始研究关于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同时,他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写了许多热情洋溢(yì)的具有强烈战斗精神的文章,鼓舞广大群众的斗争意志。1914年11月,李大钊发表《国情》一文,揭露帝国主义与袁世凯暗相勾结的阴谋。这篇文章,是我国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先声,它发表于袁世凯称帝的前一年,向我国人民发出严防窃国大盗的信号;表现出了李大钊在政治上深湛的远见和敢于向反动派坚决斗争的革命精神。

1916年春,李大钊在日本时写的《青春》于同年9月在《新青年》二卷一号上发表。《新青年》是在1915年9月创刊的,随着它的创办,在我国开始掀起了一场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而且代表着这个运动最彻(chè)底的方向。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李大钊,在这篇论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人生、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看法,歌颂了积极进取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反抗封建压迫的要求,提出了著名的创造青春的国家、民族、人类、地球、宇宙的革命理想。在当时,这对激励广大中国青年的革命进取心,起了很好的作用。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李大钊少年读书的时候,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起伏不断。李大钊经常问老师:“为什么洋人在中国横行霸(bà)道?为什么老百姓没饭吃,没衣穿?”问得老师也没有办法回答。从那时起,他就憎恨帝国主义,憎恨封建统治。

1917年俄国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正在黑暗中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李大钊,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并开始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1918年11月15日,北京大学在天安门前举办演讲大会,一连讲了两天,就在这次演讲会上,李大钊阔步登上讲台,发表了《庶(shù)民的胜利》的著名演说,接着又写了《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的光辉论文。在这两篇文章中,李大钊歌颂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向中国人民介绍了列宁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在北京,李大钊团结了一批信仰共产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如邓中夏、高君宇等。在1920年9月,他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把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就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自己的工作中心,成立了公开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劳动组合书记部。李大钊坚决执行党的一切工作方针,领导着北方党组织发动了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他不辞(cí)劳苦,深入到工人当中,了解工人们的实际情况。

有一次,他到一个工人家中去了解情况,在路上看到许多工人精神不振(zhèn),头昏眼花,他一问才知道工人们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有点轻微的食物中毒,于是李大钊就找了医生给工人们看病。工人们都把李大钊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有什么事也愿意和他说。

1927年初,由于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工农群众运动的进一步高涨,严重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于是帝国主义加紧与国内军阀勾结,镇压革命势力。

白色恐怖笼罩着北京城。这时,李大钊已把国共两党的北方领导机关迁入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旁边的旧俄兵营内。

敌人发觉国共两党的党部迁入东交民巷后,立即派出大量侦探在苏联大使馆周围严密监视。

看到环境如此险恶,许多老朋友托人带信,或亲自看望李大钊,劝他离开北京,但李大钊都拒绝了。

为了逮捕李大钊,敌人煞费苦心。

奉系军阀张作霖训练了一批军警,专门执行这项任务。他们被关在京师警察厅内,不许外出,以免走漏风声。同时,张作霖派人分别与美、英、日三国公使接洽,使他们同意派兵进入使馆区搜查苏联大使馆的兵营。

在帝国主义分子的默许和支持下,1927年4月6日清晨,数百名宪兵、警察、特务不顾外交惯例和国际公法,强行进入了苏联大使馆。

这天正是清明节。上午,李大钊的夫人带小女儿出去散步了,李大钊伏在桌旁写东西。

忽然,外面传来一阵尖厉的枪声。随着一阵纷乱的喊叫声,只见许多人从低矮的围墙外跳进了院子里。只听一声粗野的大吼:“不要放走一个。”吼声未落,一群宪兵、警察、特务蜂拥而入,十几支枪口指向李大钊和他的女儿。

一个满脸横肉的特务从人群中拉出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山,指着李大钊,问:“你认识他吗?”

阎振山摇了摇头,表示不认识。“哼,你不认识吗?我可认识他呢!”那家伙得意地狞笑着,声嘶力竭地叫了声:“给我搜!”

李大钊早就做好了被逮捕的准备,敌人从他身上自然什么也搜不出来的。

凶恶的敌人把李大钊绑起来带走了。

李大钊被捕了。他在监狱里,在敌人面前,表现了共产党人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的革命气节。敌人用各种残酷刑法拷打他,折磨他。敌人用竹钉刺进李大钊的手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是他没有向敌人泄露任何秘密。他在狱中写下的自述回忆了自己革命的一生,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威(wēi)逼不成,敌人又开始劝降,讲了许多甜言蜜语,但这不过是白费心机,李大钊一点没有屈服。

1927年4月28日上午10时,敌人的特别法庭突然开庭判决:对李大钊等人立即处以绞刑。

当天下午,李大钊等人便被押解到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行刑。在押解过程中,马路断绝交通,警戒极严。

一个孤寂的院落里阴森森地立着绞刑架。即将行刑的革命者们被全副武装的军警押解进来。

面对死亡,李大钊是那样地从容、镇定。他拖着被酷刑折磨过的身体,脸上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第一个走上了绞刑台。

站在绞刑架下,李大钊挺直身躯,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说。

他嘲笑杀害革命者的反动分子“好像热锅里的游鱼一样,还想昏头昏脑地来演丑戏”。他慷慨激昂地说:“不能因为今天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李大钊为中国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付出的努力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同恶势力作斗争

李大钊蓄着两撇八字胡,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身穿长袍,一派儒雅气质。青年学生和农民群众都觉得他和蔼(ǎi)可亲,但他对地主老财和流氓地痞(pǐ)却毫不留情,坚决同他们进行斗争。

1917年寒假,李大钊从北京回家过年。乡亲们听说李大钊回来了,都到他家来,听他谈外面的新鲜事,也想向他讲家乡发生的大小事,让他评评理。

一位年老的长者告诉李大钊:“这两年朱绍文(村里的恶霸)聚积了一帮流氓恶棍,在王滩一带的荒野大树林里出‘花会’,一共出‘会’三十七门。里边出‘花会’,外边设宝局,逗引着汤家河附近的的们去那儿聚赌,连一些妇女也被欺骗了。入了这赌博的迷魂阵,弄得精神恍惚(huǎnɡhū),觉也睡不沉,饭也吃不下,哪里还有心思干活儿呢?妇女们把嫁妆当光了,首饰也卖完了,有的甚至输得上了吊。可他朱家,倒从中发了一笔横财!你说这象话吗?”

李大钊惊讶地问:“怎么?连小媳妇、大姑娘也都搞起‘会’来,赌起博来了?”

乡亲们以为李大钊不相信,都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举了好几个事例证实这件事。“这个坏蛋盘剥百姓的手段真毒辣啊!一定得想个法子把这个坏蛋整治整治,把人们从迷魂阵里解脱出来!”李大钊气愤地说。”

那位长老又告诉李大钊:“朱绍文还扬言说:‘老爷我出花会,叫那些穷鬼们押吧!不出一年工夫,管叫乐亭县的人们当上讨饭的叫花子。我有的是大片地,栽一顷地的柳树梢子,种一顷地的大葫芦,给他们预备着。到时候,我分给他们每人一根棍子,一个葫芦瓢,叫他们到老爷门前来讨饭。’你听听,他说的是什么话?”

李大钊听完这话后,气得拍起桌子,严肃地说:“有朝一日,老百姓觉悟起来,团结起来惩治他们,叫他们有好受的。”

朱绍文听说李大钊回来了,有些做贼心虚,打发狗腿子送来了一些礼物,李大钊连看都没看,就叫来人把东西拿回去了。

因为有事在身,李大钊没来得及惩治他就回北京了,但他一直把这事放在心上。回到北京后,他马上给朱绍文写了一封信,警告朱绍文并严令一定要停止出“花会”。

过了一段时间,李大钊又回到家乡,听说朱绍文不仅没有停止出“花会”,反而活动得更猖狂了。李大钊怒火冲天,立即提笔给朱绍文写了一封措辞强硬的短信。李大钊马上叫人把信给朱绍文送去。

第二天,朱绍文坐着马车,带着一大帮跟班来到李大钊家。李大钊没有被朱绍文的气势吓着,稳稳当当地坐在屋中的椅子上。等朱绍文一进门,李大钊就义正词严地对他说:“你现在干的是坑害老百姓的勾当。盘剥百姓,伤风败俗!我奉劝你赶快把这个害人的‘花会’煞(shā)住!你要是继续这样干,乐亭的老百姓是不会饶恕你的!”

朱绍文本来想在李大钊面前耍耍威风,但这一来就被李大钊的正气威慑住了,连连说:“是,是,你说的对,我一定洗手不干了。”然后他装出一副可怜相说:“都怪小弟治家无方,将先祖遗产典当净尽。现在我的子女在京读书,所需学资实有困难,万不得已才开‘花会’,祈容小弟再开一时……”

李大钊听到他还想开‘花会’,厉声打断了他的话:“可笑!为了让自己的子女念书,不惜用毒辣的手段坑害百姓。用这样的不义之财供子女念书,能念出什么好书来?”

李大钊的话义正词严,朱绍文没法狡辩,只得敷衍的说关门。然后,就灰溜溜的走了。

李大钊面对面地与恶霸斗争不止这一次。还有一次,1920年的正月,李大钊回家过年。

有一天,李大钊家的院子里闹哄哄地拥进来一群人。一个叫顺义的小伙子拉着一个正在哭泣的小孩。人群中一个车把式晃着手中的长鞭,蛮横地叫着:“你们想把我怎么着?”

李大钊赶紧从屋门中迎出来,顺义见着他就说:“大叔,我们俩正在场上拾粪,这小子赶着一辆篷车硬从咱场上碾(niǎn)过去了。他放着正路不走,偏从场上走。我们叫不让他走,他不理,反而狠命吆喝牲口。等我们撵(niǎn)上他的时候,他不但不停车,嘴里还不干不净的骂着,拿着鞭子朝我们乱抽。你看,把我兄弟的脸都抽破了!”

那个被打的小孩是顺义的弟弟。他边抽泣边说:“这个人真不讲理,我们不叫他从场上走,他拿孟养泉的名字吓唬(hǔ)人。他说是孟家的车把式,他的车从哪家的场上走,谁也不敢说个‘不’字!”

这个孟养泉是乐亭县东乡的一个恶霸,当着乡长,勾结官府,在地方上为非作歹。他贩卖大烟,放高利贷,谋别人家财,霸占良家妇女,无恶不作。人们慑于他的权势当面称他“孟三老爷”,背地里却叫他“东霸天”。他把许多百姓搞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这些事,李大钊早有耳闻。现在见连孟家的车把式都如此霸道,气不打一处来,他强压怒火,问:“你就是孟家的车把式吗?”

那车把式看都不看一眼,回答了李大钊,他以为抬出孟养泉的招牌,李大钊就会怕他。

谁知李大钊严厉地说:“我同孟养泉是狭路相逢,今天非跟他讲讲理不可。孟养泉做了那么多坏事,你回去叫他来,我跟他说!”

那车把式一见势头不对,本来昂着的头耷(dā)拉下来了。

李大钊接着教训他说:“听你的口气,一出主子的门,你倒成了‘盖世英雄’了!

在场的乡亲们平时憋(biē)了一肚子的气,这时,都发泄了出来,连损带挖苦地数落那个车把式。

可能是作贼心虚吧,孟养泉没敢来见李大钊,但他打发人送来一封道歉信。

李大钊看了这封信后,火冒三丈,他几下把信撕碎,摔在地上,对送信人说:“不管谁家的孩子也不该叫他的车把式打;不管是谁家的场,也不该让他的篷车随便轧坏。我没有别的话跟他说,你告诉他,叫他提防点,他在乐亭县里坏事干得太多了!”

以后,孟养泉几次托人带信,向李大钊求饶,李大钊气愤地说:“无耻!我饶了你,乐亭的老百姓也不饶你呀!”

老岳母担心地说:“这种人,啥事都干得出来,惹他做啥?他将来一定会报复的!”

李大钊义正词严地回答:“不管是哪一个,只要他干对众人不利的事,我就一定要制止的!哪怕是比孟养泉更凶恶的人,我也绝不退缩。要是什么都怕沾到自己头上,那只好啥事都不管,那哪儿行呢?跟这种人是绝不能善罢干休的!”

李大钊始终站在人民一边,为人民的利益,同恶势力进行斗争,从不畏惧,从不退缩。传播思想

李大钊勤奋地探寻着救国救民真理。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回,他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并开始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中国人民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正在酝酿着一个新的爱国民主运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有着辛亥革命所不曾有的姿态,形成了彻底地不妥(tuǒ)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群众节命运动。李大钊是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开始将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号召传播到中国来,在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到来之前,为她燃起了最初的灯火。

他在十月革命后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内,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写出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他的这些论述,对于当时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实践,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在“五四”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同时,“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为党的成立做了干部上的准备。在北京,以李大钊为中心,也逐渐形成了一批信仰共产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如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等。李大钊团结了一批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其中绝大部分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1920年3月,在几经酝酿、讨论之后,李大钊终于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1920年9月,继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之后,李大钊发起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必要条件。1921年7月1日,上海、北京、湖南、湖北、山东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选举了毛泽东、董必武、陈潭(tán)秋、何叔衡(hénɡ)、王烬(jìn)美、邓恩铭等12个代表,代表53个党员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党纲,选举了党的中央机关,组成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一个光荣、伟大的、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的政党,就在中国诞生了。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中国最早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列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字促甫(fǔ),号实庵(ān),安徽怀宁十里铺(今属安庆)人。早年留学日本。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1915年起主编《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后,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总书记。1927年7月离开中央领导岗位。后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变成消极主义者,1942年病故于四川江津(今属重庆市)。一代思想明星

陈独秀是我们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风风雨雨,为党的建立、党的建设、为无产阶级革命、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工人阶级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独秀于1879年10月9日(光绪(xù)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县一普通的农家,从小不喜欢四书五经、八股取士,在考试过程中认清了清政府的丑恶面目,思想逐渐转变。

年轻的陈独秀数次东渡日本,第一次留学期间曾经发动拒俄运动。辛亥革命时期他参加过暗杀团,创立了岳王会,担任过皖(wǎn)督(dū)秘书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为“五四”运动的最重要的领导人。他和李大钊一起携(xié)手创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创时期,陈独秀担任过五届总书记,为党的建设,为无产阶级革命,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工人运动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发动了第一次工人运动,使党得到了锻炼,扩大了队伍,提高了在群众中的威望。陈独秀也因此受到人民的爱戴。但是在国共两党合作之后,陈独秀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他赞同国际共产主义代表马林提出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作为共产党的总书记,他对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是负有责任的,教训是极惨痛的。

不久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同时撤消了他的党总书记职务。

陈独秀虽然后期犯过错误,但他为中国共产党做出的贡献却是没有人能替代的。

陈独秀一生先后四次被段琪(qí)瑞军阀政府、上海法租界当局和国民党政府逮(dǎi)捕,却始终没有屈服。

陈独秀一生和刊物打的交道特别多。经他创办、主编、参与编辑的刊物也超过常人。例如《国民日报》、《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每周评论》、《劳动界》、《伙友》,无不曾凝聚他的血汗。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新青年》,其次就是《每周评论》。《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他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并高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向着几千年来的旧礼教、旧道德发起了猛烈的攻击。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刊登的小说,介绍西方文艺发展史,发表文学《革命论》和鲁迅的《狂人日记》,这一切举动使《新青年》成为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新青年》在青年中引起很大的振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这些名字也响彻云霄,深入人心。毛泽东说他特别爱看陈独秀、胡适的文章。

陈独秀晚年颠沛流离到四川,贫病交加,抛弃一切“主义”去研究文字、音韵(yùn)。最后回到故乡安徽省安庆县。1942年5月27日病逝于四川。

尽管陈独秀思想不那么成体系,但是,“一代思想明星”的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思想和活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以他为首的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所创立的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进程的推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都是有目共睹的。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dì)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湖南湘潭韶(sháo)山冲(今属韶山市)人。领袖的博大胸怀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的农村,他从小就立志要报效国家。后来,他参加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解放战争期间,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领袖。

毛泽东品德高尚,对待战友更是无微不至。罗荣桓(huán)在鲁南时,生了重病,当时鲁南缺医少药,毛泽东得知此事后,很快发来电报,指示:身体重要,能否到新四军检查治疗。后来,陈毅接到毛泽东的指示把

罗荣桓

接到淮(huái)南治疗。虽说新四军的条件比鲁南好一点,要查出病因却很难。有的同志建议罗荣桓化装成商人,到上海彻底检查。向中央请示后,中央同意了。

但第二天,毛泽东突然来了急电,说:罗荣桓身上有伤疤(bā),容易被敌人发现,不能去上海。

罗荣桓在淮南治疗了一段时间后,返回了鲁南。辽沈战役前,部队刚进入大连,毛泽东就来电催(cuī)他到医院检查,当得知检查结果是肾癌(ái),需要手术时,毛泽东又担心大连的医院不可靠,亲自布置如何就医。

罗荣桓手术两个月后,中央撤(chè)离延安的消息传来,他再也躺不住了,立刻返回前线。北京解放,中央进京时罗荣桓率领部队南下,刚到达天津,就突然晕倒了。

毛泽东知道此事后,马上派黄树则同志到天津探望并亲笔给罗荣桓写信,如果不能南下,可马上回北京治疗。

毛泽东以他博(bó)大的胸怀,对待他的每一位战友。他的品德、他的思想将照耀年轻一代人成长。

毛泽东在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向世界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且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毛泽东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缔(dì)造者。为革命的革命家庭

毛泽东从少年起就立下了救国的宏图大志,从16岁开始,毅然离开家乡,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成为一代伟人。

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他的家人也参加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毛泽东的家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毛泽东有六位亲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分别是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弟弟毛泽民、毛泽覃(qín)、妹妹毛泽建、儿子毛岸英、侄子毛楚雄。

杨开慧,1901年11月出生,湖南长沙县人。父亲杨昌济是一个著名的进步学者。受家庭的影响,杨开慧从中学时代即开始从事进步文化运动。在共同的革命活动中,他们两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1920年,两人结成革命的伴侣。从此,杨开慧成为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离开了杨开慧,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去了井冈山。杨开慧回到长沙板仓,从事极其危险的地下革命活动。

1930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杨开慧不幸被敌人的密探发现了。第二天清晨,杨开慧的住所被团团包围。此时,杨开慧同志临危不惧,从容地处理了手头上的党的文件,横眉冷对冲进来的匪(fěi)兵说:“要走就走!”敌人把杨开慧和八岁的毛岸英一起押走了。

在监狱里,杨开慧带着孩子,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百般利诱下坚贞不屈。敌人用皮鞭(biān)打,用竹签扎,用杠子踩(cǎi),把杨开慧打得鲜血淋淋、遍体鳞伤,始终没有能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地下党组织名单和毛泽东的具体地址。

硬的不行,就来软的。有一次,敌执法处长把杨开慧押到客厅,表示:“只要你登报声明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以马上得到自由。”遭到了杨开慧的严辞拒绝。

敌人在利用各种威胁(xié)利诱手段失败后,于1930年11月在长沙杀害了年仅29岁的杨开慧。

此后,毛泽东的两个弟弟毛泽民、毛泽覃以及妹妹毛泽建、侄子毛楚雄也相继为革命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祖国的安危,纷纷奔赴朝鲜战场。作为一国领袖的毛泽东,为了祖国这个大家,又一次忍痛割(ɡē)爱,毅然把自己心爱的长子毛岸英送到了炮火纷飞的朝鲜战场,表现出了一位伟人无私的胸怀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不久,朝鲜战场传来不幸的消息——毛岸英牺牲。这位在党成立的第二年才出生的共和国的好儿女,年仅28岁就这样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从此长眠(mián)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有六位亲人为革命献身,这无论外国或中国,都是极其罕见的。为了中国这个大家,毛泽东的家庭做出了巨大的牺料。追求进步、追求革命的青少年时代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泽东,意即“润泽东方”,他的字叫“润之”。他父亲原是贫农,后来成为中农和富农,兼做米商。母亲宽厚随和,毛泽东终身深爱母亲。从6岁起,毛泽东就开始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8岁时在本地小学读私塾(shú),白天读四书五经,上学前后还在田地劳动。毛泽东13岁离开小学,全天在田地劳动,晚上帮助父亲记账。但他讨厌去为越来越富的父亲四处要账。有一次,他帮父亲去卖猪,在回来的路上把全部收入都给了一个乞丐(ɡài)。他还和二弟、家里的长工结成“统一战线”反对父亲的吝啬行为。

毛泽东从小酷(kù)爱读书,活他照常干,书也照常读。他贪婪地阅读除经书以外的能够找到的一切书藉(jí):《岳飞传》、《水浒(hǔ)传》、《三国演义》、《隋(suí)唐演义》以及《盛世危言》等等。16岁那年,在母亲和外公家的帮助下,毛泽东随其表兄到湘乡县的东山高小读书,在这里他开始学到些自然科学和新的西方科学知识。

1911年(即辛亥年)9月,18岁的毛泽东挑着行李和同学肖三一起步行120里到了湘潭(tán)城,后转乘小轮船的三等舱(cānɡ)到了长沙,进入湘乡驻省中学。在这里,他看到了孙中山创办的《民立报》,得知湖南省同乡革命者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了,又见到这里同全国一样政治浪潮不断的高涨(zhǎnɡ),他非常激动。毛泽东为表示反抗清朝统治的决心,不仅毅然剪去了自己的辫子,而且还强行剪去了十几个同学的辫子。武昌起义爆发后,10月22日长沙举行支援(yuán)起义,毛泽东很快参加了湖南革命军。

毛泽东以第一名考入省立中学,后感课程有限,不如自学,6个月后退学,天天到省立图书馆刻苦读书。他认为个人适合教书,1913年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其宗旨(zhǐ)是改造中国与世界。会员思想活跃,议论国事,研究俄国革命经验,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和方法。

在这所著名的学校里,毛泽东学习刻苦,又善于独立思考,很快成为引人注目的优秀学生。他的作文经常被当做范文张贴出来,同学们从他的文章中看到了一个有志青年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毛泽东还自觉磨炼意志,强壮身体。比如,他经常到人声嘈杂的城门洞看书,增强精神高度集中的能力。他还坚持冷水浴、日光浴、雨水浴,使身耐寒耐热。在一篇叫《体育之研究》的文章里,他认为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应“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就是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要有强健的身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和蔡和森等同学经常到湘江中游泳,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到岳麓山跑步登高,增强耐久力。有一次,他和蔡和森在野外露宿,却故意分开,一个睡在山上,一个睡在山下。事后,蔡和森的母亲问他们为什么不在一起,毛泽东回答说:“这样可以锻炼身体和意志,还能培养胆量!”

毛泽东为了救国救民,在学识、能力和身体方面,做好了各种准备,以适应日后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他不愧为抱负远大的青年。

这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会员,许多人后来成了中国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史上的有名人物。1918年6月,毛泽东得到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毕业文凭,他没有回家,而是去实践救国救民的理想。

这时,毛泽东为协助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现了北京。但他并不想去欧洲,他觉得个人对自己的祖国了解得不够,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他请北京大学杨昌济教授介绍,认识了李大钊,并在李大钊主管的图书馆任助理员。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上很有影响。毛泽东在李大钊的指导下,读了许多名著,特别是介绐马克思主义的书。他从此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决心以此为思想武器,投身中国革命。

在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中,毛泽东在长沙组织和领导了青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并取得了一些成功。毛泽东担任了湖南学生报纸《湘江评论》的主编,并写了几十篇情感激昂(ánɡ)的文字,产生广泛的影响。1920年7月,毛泽东回到长沙,在任师范附小教员的同时,着手组织各种形式的“联盟”、“俄罗斯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等。更有意义的是开办工人夜校,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热情地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1年7月,毛泽东和何叔衡(hénɡ)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主张以列宁主义建党学说来建设中国共产党,并亲自参与了党纲和决议的起草工作。

会后,他在湖南建立了全国最早的地方党组织湖南地委,亲自领导工人们开展斗争。他还曾经到江西安源煤矿等地发生工人运动。

时任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反对工人运动,说工人是搞无政府主义,是要“共产共妻”。作为工人团体工团联合会总干事的毛泽东带着工人代表,找赵恒惕说理。他告诉赵恒惕说:“我们工人不是搞无政府主义,我们要的是为民众谋福利的政府。赵省长平日不也说要保护劳工吗?”

赵恒惕挑拨说:“你不是工人,为什么插手工人的事?”

毛泽东看看周围的工人同志们,微笑着说:“你可以随便问他们,如果他们说我不是工人代表,我马上就走。”

毛泽东话音刚落,还没等赵恒惕发话,工人们就用行动证明毛泽东是他们的代表。他们紧紧围住毛泽东,看着赵恒惕,赵恒惕看见工人这样维护毛泽东,这样团结,只好让步。此后,湖南工人运动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展得热火朝天。

毛泽东参与缔(dì)造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的英明领袖

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出席了中共中央为挽(wǎn)救革命召开的紧急会议。在会上,毛泽东尖锐地批评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组织领导了湘赣(ɡàn)边界的秋收起义。进军的途中,对起义军实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原则,奠(diàn)定了新型的革命军队基础;在古城会议上决定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经过艰苦转战,于10月27日将革命的红旗插上了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军胜利会师,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和红四军前委书记。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转战赣(ɡàn)南、闽(mǐn)南,又创建了赣南、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红四军也得到壮大和发展。

1930年6月,以红四军为主发展为红军第一军团;8月,又与红三军团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毛泽东先后任政治委员和总政治委员。在这两年间,毛泽东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liáo)原》等著作,从理论上总结了根据地的经验,创造性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光辉思想。这个重大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1931年11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被选为政府主席。从此,人们亲切的称毛泽东为“毛主席”。

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在革命根据地里,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红军打退了国民党的每次“围剿”,巩固扩大了根据地。

王明左倾错误使中国革命出现危机,为挽(wǎn)救危险中的红军和中国革命,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随后,军委决定毛泽东为前敌政委,与周恩来、王稼(jià)祥三人组成军事指挥小组。

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央红军四渡赤(chì)水、佯(yánɡ)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基本上甩掉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成了中国共产党无可争议的领袖。他在延安,总结历史经验,召开重要会议,为中国革命转明了方向。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开始。7月23日,毛泽东写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揭示了国共两党不同的两条抗战路线。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会议通过了毛泽东提议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41年,爆发了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日军集中主力“扫荡”我抗日根据地;蒋介石军队大批投降日军,共同进攻解放区。1941年和1942年解放区军民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制定了战胜困难的十大政策,并亲自领导和参加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

194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推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1945年4月20日,毛泽东主持六届(jiè)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达到了党内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统一团结,为党的七大的胜利召开,作了思想上的充分准备。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

以毛泽东为核(hé)心的党中央领导解放区和军民于1945年发动了对日军的春季攻势,8月9日发出“对日寇(kòu)的最后一战”的号召,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各个前线向日伪(wěi)军开展了全面进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签(qiān)字投降。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这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外国侵略者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妙计解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党中央的委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fù)湖南组织领导湘赣(ɡàn)地区的秋收起义。

到了湖南以后,毛泽东住在浏(liú)阳张家坊(fánɡ),第二天一早便动身到铜鼓。准备集结分散驻扎在修水、安源、铜鼓等地的武装,以组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作为秋收起义的主要军事力量。

不料,毛泽东在路上遇到了国民党民团,并被他们扣(kòu)留。他们把他押往民团总部,准备处决。毛泽东一边走着,一边和颜悦色地和押送他的几个士兵谈着话:“我是安源的采购员,要到万载去购买夏布,到铜鼓去购买茶油。”说着,右手在口袋里故意动了一下,搅(jiǎo)得铜板和银元铿锵响,金钱的响声使团丁想,又有人送钱了。这一高兴,眼睛就偏向毛泽东的口袋。团丁的眼光没有逃过毛泽东的眼睛。他预先动口袋也就是想引起他们的注意。随后他把自己身上所带的十几块银元,分给几个士兵。当他们手里拿着银元互相敲击,听着银元发出的清脆声音以检测银元真假时,毛泽东悄悄地溜走了,躲进一个池塘旁的草丛中。这时天色很暗,几个士兵到处搜寻,不时传来阵阵的吆喝声。毛泽东在草丛中躲着,不知不觉睡了一觉,一觉醒来,周围已是一片寂静。毛泽东迅速走出草丛,朝铜鼓方向继续赶路。

毛泽东利用敌人贪财的心理,成功地脱离了虎口。为秋收起义及时集结了力量。新中国领导人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反动派在美国帝国主义支持下阴谋从人民手中夺取胜利果实。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公开发动了全面内战。面对几百万的强大敌军进犯,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毅然决定号召和率领全国人民以革命战争消灭反革命战争。1947年7月,毛泽东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逐步形成“中央突破,两翼牵制,三军挺进,互为犄(jī)角”的战略布局。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毛泽东亲自指挥辽沈、淮(huái)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伟大的战略决战的胜利。

毛泽东在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同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一样,毛泽东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间,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fěi)势力,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镇压了反革命,完成了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和反行贿(huì)、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进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全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制定的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并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6年9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党的八大,并致开幕词。八大的路线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6年以后,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3岁。

毛泽东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学者和诗人

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卓著的学者。他一生酷爱读书,即使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也不忘读书学习。他尤其爱读哲学、历史、文学方面的书,对这些领域的学问有很深的研究。

到了晚年,毛泽东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他对古典名著“二十四史”进行了细致的钻研,并作了批点。他还不顾年老,坚持学习英语,一有空就记单词,读英文。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鼓舞着许多干部和青年,为建设祖国努力学习。

毛泽东是现代中国的伟大诗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写诗填词,给古典诗词形式注入了新鲜活力。他的诗词气势雄伟,构思奇特,显示了他独特风格。红军翻过雪山和草地,胜利会师,毛泽东写了一首七律诗《长征》。这首诗是这样写的:红军不怕长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河横铁索寒。更喜眠山千堆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45年秋天,他在重庆发表了著名的词作《沁(qìn)园春·雪》,轰动了全国。这首词是这样写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一生写了不少诗篇,他的诗词,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很多诗词直接反映了革命历史事件,是新时代的“诗史”,受到人民的喜爱。

同时毛泽东还是一位有广泛影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称为“毛体”,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许多人模仿。

刘少奇

刘少奇(1898~1969),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曾化名胡服。湖南宁乡人。1921年赴(fù)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总工会名誉(yù)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批判,并遭到林彪(biāo)、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蓄意诬(wū)陷和残酷迫害,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逝世。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他恢复名誉。人民公仆刘少奇

刘少奇是新中国的创始人之一,他很早就参加了革命,为中国革命奉献了一生的力量。

在大革命时期,刘少奇在上海、广州、武汉参加并领导了“五卅(sà)”运动、省港大罢工和武汉工人群众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刘少奇由庐山转移到上海治病,并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工人运动委员会的工作。1929年4月,由天津调往上海任中共沪东区委书记期间,他深入工厂,深人群众,还直接领导了老怡(yí)和纱厂、恒丰纱厂、英商电车公司机务部工人的罢工斗争,都取得了胜利。1929年6月,他出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满洲省委同志在他的带动下,分赴(fù)各地深入宣传群众,健全和发展了党的组织,重点在哈尔滨、沈阳、大连、抚顺主要工业城市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建立组织,出版刊物,加强工人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坚持中共中央的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领导开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在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他呕心沥血,进行了精心具体指导,工作卓(zhuō)有成效。

为了适应战争环境与党的工作,在延安召开的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出决定设立以刘少奇任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他调任中原局书记,负责领导陇(lǒnɡ)海铁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一些地区的工作。

刘少奇经历革命战争的考验后,逐渐成长为党的主要领导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

建国后刘少奇还以国家主席身份,于1963年访问了印度尼西亚、缅(miǎn)甸、柬(jiǎn)埔寨、朝鲜、越南,发展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刘少奇一生为新中国的创立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位人民的好公仆。改名立大志

刘少奇原名刘谓璜(huánɡ)。他曾因自己的志向两次改名字。

第一次是在1913年,15岁的刘谓璜到宁乡县投考县立玉谭(tánɡ),高小被录取。1916年毕业,考试名列第一。同学们都来向他祝贺。这时,他认真地告诉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不叫刘谓璜了,我要改名刘卫黄,要做捍卫炎黄开辟的国土、捍卫炎黄子孙幸福生活的有志青。”

这年暑假,刘卫黄在长沙考取了中学。中学二年级时,他目睹(dǔ)军阀割据,内乱不止的社会现实,认为只有用武力才能扭转这种局面,于是又弃文习武,考入湖南讲武堂。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刘卫黄认为“有志青年应不甘雌伏,定要雄飞”(意思是说不要像雠鸟一样守在家里,而要像雄鸟一样高飞)。一天,他对在长沙读书的玉谭老同学张子珩(hénɡ)和洪赓(ɡēnɡ)说:“我要改名少奇,应当少小就立奇志,即使抛头颅(lú),洒热血,也要为国家民族的振兴献出自己的一切。”

这便是他第二次改名。他改名刘少奇不久后,便加入了俄罗斯研究会。1920年在长沙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初,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介绍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他就用刘少奇这个名字,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印迹,作为革命先辈,让人们永远怀念着。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字翔宇,曾用名伍豪(háo)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huái)安。为中华崛(jué)起而读书

1898年3月5日,在江苏淮安县的一户周姓人家。一个男婴“呱呱”落地。这个男婴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总理周恩来。

周恩来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喜欢读书画画,是一个有才学的聪明女子。当周恩来还呀呀学语时,她就将一些唐诗读给周恩来听。周恩来非常聪明,一教就会,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sònɡ)许多唐宋名家的诗句了。

有一次,周恩来的母亲叫来一群小伙伴,要他们作个有趣的游戏:他把一些方块字堆在他们面前,要求他们挑选字组成诗、词或儿歌,并要比赛谁做的又快又好。小伙伴们有的手托腮帮仔细思考;有的脑子空空,不知挑什么字好。周恩来略一思考,不一会就摆出了一首唐诗“锄(chú)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旁边观看的人都夸奖说周恩来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随三伯来到东北读书。在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引导下,他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如《警世钟》、《猛回头》等,还订阅了报纸,养成了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家大事的好习惯。一年暑假,他和同学一起参观日俄战争遗址。当听完当地老人讲述日俄战争给这个村庄带来的灾难后,他心情激动,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从此他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人都有责任)的道理。有一天,老师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读书?”

有的回答:“为明礼而读书。”

有的干脆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周恩来,现在你回答,为什么要读书?”老师问。“为了中华之崛起。”坐在后排的周恩来庄重地回答。

由于他的南方口音,老师一时没听清楚,于是周恩来又沉重、大声地重复了一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老师高兴地点点头,同学们也都投来敬佩的目光。后来,周恩来进了著名的南开学校,并成为学校里唯一的免费生。

周恩来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伟大的志向,他也是沿着这条路走的,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当上了国家总理,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继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革命道路

1919年4月,周恩来从日本留学回到祖国,不几天就爆(bào)发了伟大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周恩来回到南开,全力参加了爱国运动。从此,他走向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在周恩来全力筹(chóu)办下,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发行曾达两万份,成为当时对全国爱国运动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当年9月,周恩来倡议组建了天津学生爱国运动中的骨干组织、男女均可参加的“觉悟(wù)社”,受到“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的赞扬和指导。

1920年,在天津的“一·二九”惨案中,他作为几千学生请愿的总指挥和代表之一,被天津反动当局逮(dǎi)捕。周恩来在狱中和难友们一起开展绝食斗争,争得较好的生存条件;他组织大家学习,亲自讲解马克思主义,鼓舞大家的斗志。7月17日,天津当局感到众怒难犯才不得不释(shì)放了全部被捕代表。

周恩来出狱后,又得到南开学校负责人严修和张伯苓(línɡ)等人的推荐(jiàn)和资助,于1920年10月登上了赴欧洲勤工俭学和考察的行程。

1924年,国共合作后的国内革命运动形势蓬(pénɡ)勃发展,急需大批干部。周恩来奉中共中央指示,从法国直接乘船回国。这时周恩来已是一位职业革命家、马克思主义者和旅欧党团组织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1924年9月,周恩来回到当时国民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广州。10月,担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兼军事部长,参与指挥了平定反动的商团军的叛乱,使广东革命政权转危为安。不久担任国共两党共建的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和政治部主任。他积极筹建了有共产党员担任领导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它成为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人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后来发展成为著名铁军叶挺独立团。1925年1月,周恩来以中共留法小组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四大,大会指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1925年11月,广州国民政府任命周恩来兼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负责惠(huì)、潮、梅、海陆丰25个县的地方行政工作;第一年2月到任,正式设立行政委员公署(shǔ)。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共产党人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地方行政长官和政权机构。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前夕,周恩来等人提出对国民党实行“打击右派,孤立中派,扩大左派”的正确政策。蒋介石挑起“中山舰(jiàn)”事件时,周恩来与毛泽东主张给予应有的反击。

周恩来这次调来中央,名义上是组织部的秘书,实际上是要他负责整个党的组织工作。同时,周恩来还兼任中央军委委员,不久被调去负责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军事工作,任起义特别军委书记和总指挥。在起义前,做好切实周密的训练准备工作,正确选择起义时机,在条件成熟时坚决果断地发动起义。经过连续30小时的战斗,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北洋军阀(fá)驻上海的鄙队,解放了上海。

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也是世界工人阶级武装起义史上有数的成功记录之一。

正当人们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中,周恩来从各种信息中敏锐地觉察到蒋介石到上海前的反动派一些不正常的动向,并报告中共中央。7月中旬,中共中共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进行改组,陈独秀离开领导岗位,由周恩来等五人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这样,主张武装反抗国民党屠(tú)杀的政治力量在中央取得了领导地位,从而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发动和“八七”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聂荣臻(zhēn)等人一起领导了南昌武装起义。“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tú)杀政策(cè)的第一枪。在千百万革命人民经历了一连串的严重挫折,既大革命的失败,又在黑暗中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燃起了新的希望,从此开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这次起义中诞生,作为这次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周恩来,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缔(dì)造者之一。

为筹备和出席党的六大,6月18日至7月11日,六大期间,周恩来任主席团成员和大会秘书长。他还在大会上作了组织问题报告和军事报告,批评反知识分子错误倾向,指出应用无产阶级的方法去使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化的正确主张,专门讲了建立红军的几项原则。从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人。

周恩来从1928年11月回国到1930年3月重去莫斯科期间,正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敌人统治的白色恐怖(bù)的上海,他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整顿几乎被打散的党组织,恢复并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的秘密工作,亲自解决了顺直省委和江苏省委等地方党组织的棘(jí)手问题,提出了“目前党的总的政治路线”就是“争取群众”的正确方针,党的机关要职业化和社会化的重要原则,全国的党员由4万发展到10万人。

1933年2、3月间,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等到达中央苏区,立刻把中央苏区的党、政、军权集中到博古手中,后来又把军权交给了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他们完全排挤了周恩来和朱德的军事指挥权,并拒绝接受周恩来支援福建事变的正确建议。在他们错误的军事路线指导下,使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jiǎo)”战争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实行长征。周恩来和朱德、王稼祥指挥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于1935年1月渡过贵州乌江,到达遵义地区。在遵义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周恩来和张闻天、王稼祥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并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会后,周恩来和毛泽东、王稼祥受中央委托成立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取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甩掉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jié)。

在川西草地粉碎了张国焘(tāo)的破坏阴谋,翻越雪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苏区,同红十五军团会合,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以周恩来和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同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左倾逃跑错误进行了反复斗争,终于使红二、四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yáo)堡(bǎo)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以后,周恩来一直站在抗日统一战线的最前线。他任中共中央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迅速地开展了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赶往西安,同张学良、杨虎城商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后放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7年2月至9月,周恩来以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和首席代表的身份,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南京同国民党代表,主要同蒋介石进行谈判,他坚持党的基本原则,又采取机动灵活的策略,克服种种困难,使谈判取得成功。

9月,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争取和平与民主,他协助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争取了《双十协定》的签(qiān)订。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周恩来于1946年11月率中共代表团被迫撤(chè)回延安。

1947年3月蒋介石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时,中央决定周恩来留在陕北,与毛泽东、任弼(bì)时率领前委,代表中央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建国以来,周恩来一直担任中央政府的总理,兼(jiān)任过外交部长,担任过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

周恩来是党、军队和国家的创始人之一、卓(zhuō)越的领导人。他参与党中央领导50年,从不计较自己的名誉地位。

周恩来一生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战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英勇斗争,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智慧。巧打蒋先云

周总理打蒋先云戒(jiè)尺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东征中。那时周恩来只有27岁,任蒋介石的政治部主任,率部第二次东征陈炯(jiǒnɡ)明。

蒋先云是湖南新田人,原名湘耘,别号巫山。1921年10月,刚刚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的毛泽东来到衡阳,介绍蒋先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4月,蒋先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他先后参加第一次东征、平定滇、桂军叛乱,后又调任蒋介石的少校侍从秘书,跟当时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参加第二次东征……

在一次战役之后,周恩来坐着广东的那种轿子赶回指挥部的路上,发现一群伤兵挡住了去路,正在大声吵闹。他走下轿子一看:几十名伤员站在路中央,围着怒气冲冲的蒋先云大吵大闹,双方的阵势真是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周恩来赶忙大声问道:“都不要吵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一看政治部主任到了,立即停止了争吵。在双方的申(shēn)辩下,周恩来才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刚才,这批伤员自恃(shì)东征有功,就在闹事的地方抢了老百姓的东西,违犯了军纪。恰在这时,蒋先云赶到了,他一气之下,动手打了违犯军纪的伤员。这批伤员不服,围着蒋先云大吵大闹,事态十分严重。周恩来为了尽快平息这场争吵。说道:“东征挂彩是光荣的,但违犯军纪是错误的,动手打人也是错误的。怎么办呢?我这个政治部主任打蒋先云同志12下手板,算是对大家的道歉总算可以了吧?”接着,周恩来当着这批伤员的面,打了蒋先云12下手板,就算解决了这场越闹越大的官兵间的争吵。杰出的外交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周恩来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了一系列的重大外交决策。从1953年开始,他代表中国政府多次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4年,他参加日内瓦会议时,为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作出了努力;1955年参加在万隆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会议,高举反帝的旗帜,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为会议的成功进行作出了贡献。在建立中美、中日正式外交关系的过程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既重视官方外交,又重视人民外交;他接待和会见了许多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和民间人士,也访问过亚洲、非洲和欧洲许多国家。他为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公认他为“杰出的外交家”。

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党、国家和军队的工作正常进行,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xiè)的努力,表现了他的非凡才能,同时也费尽了他的心血。在病榻(tà)上,他仍坚持工作,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而鞠躬尽瘁,于1976年1月8日心脏停止了跳动。全国人民都为失去了自己的好总理而万分悲痛,举行各种悼(dào)念活动,寄托哀思。

他的功绩和高尚人品,万世流芳。痛哭任弼时

1951年,任弼时逝世一周年的那天,周恩来接见外宾后,轻车简从,敲开了任弼时的家门。他与迎上来的任弼时夫人陈宗瑛(yīnɡ)亲切握手,又揽(lǎn)过还没有从失去父亲悲痛中解脱出来的孩子,摸摸这个的头,拉拉那个的手。他斜靠着沙发,缓缓谈起了难忘的战争年代,他与任弼时同志可谓朝夕共处,共同为党的事业工作。

记得撤离延安后,中央机关有一段时间住在王家湾。他们住的那孔窑洞是里外间,弼时同志住在里间,他住在外间。一次,天刚蒙蒙亮,他醒了,看看里面的窑洞门没开,心想弼时同志身体不好,一定还在睡觉,便放轻了动作,悄悄穿衣下炕(kànɡ)。谁知这时,喉咙一阵发痒,不好,要咳嗽!他不想惊动睡梦中的弼时同志,马上屏(bǐnɡ)住呼吸,捂(wǔ)紧嘴,打开大门,快步走出小院,离窑洞十几米了,估计弼时同志听不见了,才痛痛快快地咳出声来。谁想咳完抬头一看,弼时同志从远处走回来。他不觉一愣(lènɡ),但一看里面窑洞打开的窗户,他心里一热,全明白了:为了不打搅他休息,爱早起锻炼的弼时同志是从窗户悄悄跳出来的,他血压高,身体那么不好,可他总想着别人……

周恩来讲着讲着,话语里夹着难以抑制的哽咽。一向善于控制自己的周恩来放声痛哭!他双肩颤动,大滴大滴的泪水从捂着脸的指缝中涌出。周恩来题碑

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背面是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的碑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xiǔ)……”

周恩来题这些碑文还有一个小故事呢?纪念碑动工的时候,负责设计建造纪念碑的著名雕塑师刘开渠找周总理,请他题写碑文,总理愉快地接受了。周总理的书法功底很深厚,但他并没有轻易动笔。为了题写好碑文,他特地住到北戴河,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推敲、琢(zhuó)磨,反复试写,整整用了一个星期。然后,他带着写好的碑文,十分谦虚地对刘开渠说:“你们让我写碑文,我躲到北戴河练了一个星期的字。你看行不行?”

刘开渠面对周总理的这份谦虚,不知该怎么说,只是一个劲的拿着碑文看着,眼里噙(qín)满泪水……

邓小平

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原名先圣、希贤,四川广安人。1977年7月复职。同年在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副主席。第二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在1978年底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成为随即召开的中共十一届(jiè)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在他领导下,这次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及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cè)。革命历程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1904年8月22日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5岁进私塾上学,学名邓希贤,后转入新式小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他赴法国勤工俭学。

邓小平在法国期间,因生活所迫,只在中学学习过几个月,就先后到几个工厂做工,当时,他和一批先进的中国留学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走上革命道路。1922年,他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走上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1926年初,邓小平离法赴苏,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春,邓小平受党的派遣(qiǎn)回国,在西北革命军队中做政治工作。邓小平于6、7月间转赴汉口,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不久汪精卫执政的武汉政府也公开反共,中国共产党被迫转人地下。为了适应秘密工作环境,他从此改名为邓小平。

1929年夏,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化名邓斌。于12月和第二年2月分别发动和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右江、左江革命根据地,出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

1937年8月,邓小平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奔赴(fù)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1月,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师长是刘伯承。

邓小平和刘伯承率一二九师深入日本侵略军占领区的后方,以太行山为中心,依托山区,并向平原发展,创建了晋冀豫(yù)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太岳和由鲁西等根据地合并成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向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所在地太行地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1940年3月,刘邓指挥部队,在晋察冀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奋起反击,全歼(jiān)进攻太行地区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一万多人。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打击日军的“囚(qiú)笼政策”,从1940年8月起,八路军发动了大规模的“百团大战”,刘邓率领所部38个团参加,给日伪军以重大打击。

从1941年开始,华北敌后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1942年9月,邓小平兼(jiān)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彭德怀、

刘伯承

回延安参加整风后,邓小平在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并取得很大成绩。

1945年6月,邓小平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他和刘伯承率部开创的太行、太岳、冀(jì)南、冀鲁豫(yù)四块根据地已基本连成一片,成为拥有2400万人口、30万军队的全国最大的解放区。同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邓小平任中央局书记和军区政治委员,刘伯承任军区司令员。

1947年5月,邓小平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6月,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的由战略防御(yù)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战略部署(shǔ),他和刘伯承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强渡黄河天险,在鲁西南地区,经过28天连续作战,歼敌56000余人,打开了南下的通路;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长驱直入,从几十万敌军前堵后追中杀开一条血路,千里跃进大别山区,由此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革命历程中的三起三落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

10月,邓小平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他和刘伯承率部进军大西地,迅速消灭了盘踞在云、贵、川三省的90多万国民党反动武装,把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最后逐出中国大陆。

在西南期间,他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他在任职期间,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谨慎稳妥地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隔阂(hé),促成各民族团结;发动和依靠群众,顺利完成土地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加强各级政权建设;迅速恢复工农业生产,兴修成渝(yú)铁路等等,很快改变了那里的混乱的面貌,开创了西南地区稳定、发的新局面。

1952年7月,邓小平调到中央,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后又兼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长。

1954年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在反对高岗、饶漱(shù)石阴谋分袭党、篡(cuàn)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雷大斗争中,邓小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会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报告,提出和深刻论述了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指出党面临新的考验,必须经常警惕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要求全党坚持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健全各级党组织的集体领导,避免个人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健全各级党组织的集体领导,避免个人专断和个人决定重大问题。

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毛泽东在推荐邓小平当总书记时,说他比较顾全大局,比较有才干,比较周到和公道,是个厚道人。1959年,他又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

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长达十年。这是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但同时也有过严重失误。邓小平一直处在中央领导工作的第一线,参加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在许多方面提出过重要的正确主张。这是他工作最繁忙的十年。他积极贯彻八大的路线,指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共产党要接受监督。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起来以后,“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接着就是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恢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他到农村调查,对公共食堂、供给制等问题提出了纠正错误的意见。1962年2月,为了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加强团结,进一步纠正“大跃进”以来工作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召开了有7000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大会上发表讲,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的民主生活,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村集体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1962年,许多农地干部和群众要求实行包产到户。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在1962年7月提出一个原则:哪种生产关系的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

邓小平担任总书记期间,同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广泛接触。

1966年,毛泽东领导和发动“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在这场长达10年的动乱中两次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被撤销一切职务,作为“中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被打倒,经历了他革命生涯中最艰难、最曲折的时期。“九·一三”事件后,笼罩在中华大地上的那种“文化大革命”特有的紧张政治空气略有缓和。渴望重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邓小平,于1972年8月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毛泽东对来信迅速作出批示。其中写道:邓小平同志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他没有历史问题,没有投降过敌人。他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战功……这些事我过去讲过多次,现在再说一遍。1973年3月1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着重讨论了邓小平给毛泽东的信和毛泽东的重要批示。随后,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决定。

1974年,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在筹备四届人大和酝酿国务院领导人选时,毛泽东评价他“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1975年1月,他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周恩来病重以后,在毛泽东、周恩来支持下,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在这期间,他力挽狂澜,同“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对“文化大革命”以来所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他强调全国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在短时间内,包括军队、工业、农业、交通、科教、文艺等在内的全面整顿,收到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4月5日,天安门广场发生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拥护邓小平的群众运动。“四人帮”借机诬(wū)陷邓小平,使他再一次被错误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但实践证明,邓小平和他的战友在整顿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仍在深入人心。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旗帜下,人民群众反对“左”倾错误和“四人帮”的斗争最终汇合成强大的历史潮流,加速了“文化大革命?”走向终结的进程。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由于邓小平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建立的历史功勋,对“四人帮”的坚决斗争和动乱中主持全面整顿取得显著成效,在党和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叶剑英、

陈云

等人的积极支持下,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划时代的贡献

在1977年8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8年3月,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

他一出来工作,立即表现出作为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他在多次讲话和谈话中,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随后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全国展开,形成了自延安整风以来的又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民思想的僵化局面被冲破。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期。提倡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还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

在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的过程中,出现了摆脱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等右的思潮。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正确方向,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由他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次大会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他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他任中央军委主席。十二大举行产生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在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当选为主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我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化化道路。十三大前夕,他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chǎn)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中共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三大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论述作了概括,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要实现现代化,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在发展生产力中,他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点。他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他强调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高瞻远瞩,为我国制定了宏伟的经济发展战略。他在多次讲话中逐步形成了从80年代初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共十三大确认了这一发展战略。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全面展开。他对这个决定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这场前无古人,情况复杂的伟大试验,他确定了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指导方针。他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他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联系。从1979年到1992年他的多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的这些谈话,为我们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论基础。

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他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他主张全面开放,向所有国家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引进外国智力,大量派遣(qiǎn)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作出设立经济特区,开放10几个沿海港口城市,进而开辟沿海对外经济开放地带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等一系列重在决策。1984年1月,邓小平到特区视察,首先来到中国第一个改革开放“试验场”——深圳经济特区。

1984年和1992年,他两次到特区视察,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全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邓小平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指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要发挥我们的优势,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为了解决香港、澳门、台湾的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尊重历史和现状,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即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2月22日正式提出的。邓不平同志这个科学的构想,有它的正确性发展的过程。

1982年9月,他在同英国首相会见时,阐述了中国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基本立场,维护了祖国的主权和尊严。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整个过程中,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97年1月,我国胜利、圆满地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他的伟大构想实现了。

1983年,他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六条”方针,强烈表达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愿望。他针对分裂中国的图谋,强调不能放弃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一国两制”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巨大的理论价值,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为国际上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范例。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小平根据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情况下,赋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新的内容,开创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针对国际风云变幻,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严重曲折的局势,提出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要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

邓小平从党和国家的前途着眼,坚决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并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1987年11月中共召开十三大,他不再参加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顾问委员会。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又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实现了他从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的夙(sù)愿。在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保持党和国家的稳定的过程中,他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邓小平,仍然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关注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1993年,邓小平以89岁高龄亲自主持编辑和逐篇审定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文选》共出版三卷,第二卷和第三卷汇集了邓小平在形成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富有独创性的重要著作,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总设计师的少年时代

少年时代的邓小平就已经聪明过人。6岁时邓小平进入私塾(shú)读书。当时的课文主要是《三字经》、《千字文》等。那时,老师只是按着书本,一句一句地读,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可是,聪明过人的邓小平爱动脑筋,不懂就问,一定要弄明白。所以他背课文总是理解后背,不仅背得快,而且记得牢。

邓小平很小就学会了用毛笔写字。他对书法很感兴趣。每天放学后,从不贪(tān)玩,回到家里便刻苦练字。经过努力学习,邓小平的书法有了良好的基础。喜欢读书、写字的邓小平不是个“书呆子”,他顽皮活泼。每天放学回家,总是把兄弟姐妹叫到一起,让他们坐好,自己站在他们面前一手叉腰、一手拿书,学着老师的模样,背诵(sònɡ)刚学会的诗文,逗得大家哈哈直乐,都称他“小先生”。

少年邓小平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在邓小平家附近,有—个巨大的石碑立在一个石乌龟背上。这是清朝嘉(jiā)庆年间朝廷为表扬广安高官而设立的。当地老百姓对它十分敬畏,谁也不敢去碰它,摸它,害怕招来祸害。有一天,邓小平和小伙伴们玩耍到这里。看到巨大的石乌龟,他眼珠一转,对小伙伴说:“我们爬到乌龟背上玩,好不好?”小伙伴们一听,吓得直往后退说:“我可不敢,听大人们说这碑碰不得,碰了会生病的。”邓小平不管这一套,在小伙伴惊恐的眼神里爬了上去。他高兴地对下面目瞪口呆的小伙伴们说:“真好玩,真好玩!”小伙伴们看了一会儿邓小平,才壮着胆子爬了上去。

不信鬼、不信神的邓小平赢(yínɡ)得了小伙伴的尊敬。特殊的“蚊帐”

1930年盛夏的一天,26岁的邓小平(时任红7军政委)在右江附近摆脱白匪(fěi)的追击时,不小心摔伤了腿。地下党的一个交通员恰好经过这里,他背起邓政委趟(tānɡ)过布柳河(在百色附近),钻进了离河不远的一个旧瓦窑洞里。

洞内阴森潮湿,蚊子成群,不一会两人便被叮得奇痒(yǎnɡ)难忍。这时,邓政委眉头一皱,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好计策了。只见他向交通员耳语几句后,两人便悄悄来到洞外,捉了许多非常善于结网的花背蜘蛛,把它们放在洞口附近。过了一会儿,蜘蛛结起了几张大网,网上粘住了不少蚊子。

就在这时,追赶邓政委的白匪(fěi)过了布柳河,来到了窑洞口。洞内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连长便命令,一个排长进去瞧瞧。排长心里害怕,就推班长,班长又推士兵。士兵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蹑(niè)手蹑脚地走向洞口。但他忽然发现洞口有许多蜘蛛网,于是赶紧回过身来,对连长说:“蜘蛛网都没有破,人怎样进去呀?”连长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把头一歪,说了声“撤”,就带着队伍又到别处搜索去了。

邓政委巧用蜘蛛网,不仅挡住蚊子,而且还迷惑(huò)了敌人,这个故事很快在红军中传开了。从那以后,红军每到瓦窑或山洞里宿营,总要找些蜘蛛结网。战士们还风趣地说:“这是邓政委发给我们的‘蚊帐’。”

朱德

朱德(1886~1976),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字玉阶,四川仪陇(lǒnɡ)人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人民军队的总司令

朱德,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的总司令。他还担任过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四川仪陇李家湾的一户农民家里。朱德从小参加劳动,从父辈那里继承了中国农民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

在父母节衣缩食培养下,1907年,他从成都高等师范大学堂毕业,回到家乡仪陇。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具有新思想和救国热情的青年了。教育救国的思想促使着他到县高等小学堂当了体育教员。可不久,他就感到单靠教育救不了危难中的祖国和人民,于是动了参加军队用枪杆子保卫国家的念头。1909年,他到了云南昆明,投考了云南陆军讲武堂,从此开始了军人的生涯。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共产党与国民党经过协商,将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开赴(fù)抗日前线,朱德担任总司令。年过半百的朱总可令率领全军指战员,渡过黄河,到太行山一带与日军作战。他指挥战斗从容不迫。高瞻远瞩,令干部战士十分钦(qīn)佩。

有一次,朱德率部队转移,途中与一个旅的日军相遇了。当时他身边只有两个警卫连。敌众我寡(ɡuǎ),怎么办?朱德对大家说:“敌人是去进攻临汾(fén)的。我们以少胜多,打敌人一个伏击战,就可以帮助我军转移。”

在朱德的亲自指挥下,两个连的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激战。他们巧妙地利用地形隐蔽自己,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日军动用飞机轰炸,也无济于事。朱德指挥战士们打了一个大胜仗并缴获了敌人大批军需物资。在3天之后,他们安全转移了。这一仗,大长了中国军民的志气。

从红军到八路军,到解放军,朱德历任总司令职务,是威震敌胆的统帅,又是一位极平凡的普通人。他简朴厚道,平易近人,像一个老农民,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远涉(shè)重洋找真理

1922年9月的一天,一艘由中国上海开往法国马赛的轮船“阿尔及利亚”号,在大西洋行驶。

甲板上,一位三十五岁的中年人正激动地凭栏远眺(tiào),眉宇间露出刚毅和坚定。他就是朱德。登上这艘法国轮船远行的目的,是要前往欧洲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朱德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起义,在滇(diān)军蔡锷(è)手下任团长,因屡(lǚ)建战功升为旅长。蔡锷病逝后,滇军内部发生分化,军队成为军阀为私利争斗的工具,朱德所抱的救国救民的希望碗破灭了。

国势日衰,外侮日甚,怎样才能救国救民?朱德苦苦思索,陷入了彷徨和苦闷之中。

就在这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黑暗中探索的朱德看见了曙(shǔ)光,看见了光明前途。他喜出望外,断然辞掉了滇军旅长的职务,抛弃荣华富贵,准备寻找新的生活,寻找救国之路。

1922年6月初,朱德乘船来到重庆。

这时,四川督军刘湘和重庆警备司令、川军第二军军长杨森正在扩军备战,企图霸占全川。他们早就听说朱德有出类拔萃的军事指挥才能,所以想以师长的官职拉朱德加入川军。

朱德乘的船在重庆靠岸时,杨森特意安排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亲自到码头迎接。朱德在重庆逗留期间,刘湘(xiānɡ)、杨森采取各种手法拉拢:宴席、名酒、麻将……端阳节时,刘、杨二人亲自陪朱德看龙舟比赛。

出乎刘湘、杨森意料的是,朱德在重庆丝毫没有为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所动。

不久,朱德毅然离开重庆来到上海,会见了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