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里读诗词·花柳遇时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20:18:51

点击下载

作者:琬如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飞花令里读诗词·花柳遇时春

飞花令里读诗词·花柳遇时春试读:

前言

2016年2月,由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档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的节目在引爆收视狂潮的同时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于古典诗词的记忆与热爱,而其中别出心裁的“飞

令”环节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谓“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人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一种酒令,“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飞花令是“行酒令”,属雅令。行飞花令时首选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一般而言,行令时,诗句不仅必须含有相对应的关键字,而且对该关键字出现在诗词中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

飞花令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诗词之美,美在情感之真纯,亦美在表达之深刻。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灿烂的一抹亮色,它以其真实的表达与动人的遐思,在历史的长河中缤纷闪耀,熠熠生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故此,我们策划编辑了《图说天下·文化中国:飞花令里读诗词》这套丛书。

本套丛书共分为4册,每册均以诗词作为载体,从诗歌的源起——《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明清佳句,精心遴选了150余位诗人的近500首经典诗词,依循古代飞花令的行令规则以及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选取诗词中经常出现的风、花、雪、月、暖、柳、晴、是、鸟、遇、松、故等几十个常见字进行编排,每一首诗词后均配有相应的注释与优美的文字赏析,并辅以精心设计的花絮版块和插图,带领读者在诗香词海之间开启一场唯美动人的诗词文化之旅。

岁月浩浩,历史悠悠,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那些性灵的飞扬,生命的忧思,历史的感喟,都潜藏在一篇篇优美的诗词之中。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一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吧!花

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1]

来如春梦几多时?[2]

去似朝云无觅处。注释

[1]来:来的时候。几多时:时间不多。

[2]朝云:这里借用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的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赏析

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少有风花雪月之谈,最多时事兴亡之叹,歌民生、咏疾苦,浅白中见情真,质拙中有意趣,无华章,无丽藻,却别有几分流觞与淡雅,一如那闻名遐迩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然凡事总有例外,铁骨亦有缠绵,即便旷达平明如白居易,亦难免偶有吟莫名、静怀惋、欲语还休之时。这首收录在《白氏长庆集》中、颇具朦胧意味、似不知其所云为何的《花非花》便是如此之作。

这首小诗不长,或者说很短,从结构上来看,既类似唐时三三七语式的民谣,又独有几分宋时小令的雏形,且不论其妙语嘉言,单从结构上,便已令人耳目一新。再有,三七轮换之句式,本身便兼具了错综与整饬的节律之美,细细读来,更觉优美无限。

诗通篇博喻,可自始至终却从未表明喻本为何。首句“花非花,雾非雾”,生动灵巧,表明诗人所状之“它”既不是花,也不是雾,但又似花、似雾,寥寥几笔,不设问,不伏笔,却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思。

之后三句,诗人进一步对“它”的情状进行描述,“夜半来,天明去”,极言了“它”的倏忽易逝,“来如春梦”“去似朝云”则具体阐释了“它”与易逝相谐的美好本质。三句连环,似行云流水自然相扣,朦胧之中暗藏真意。

意为何?见仁见智。

有人说,《花非花》吟咏的是一种禅意,是一种“世事无常,所有色相皮囊皆空”的佛韵感悟;有人说,《花非花》是在含蓄的咏官妓,是借神女梦巫山的典故来巧妙地描写男女情事。但概而言之,文公所感、所伤、所怀,无外便是那曾经短暂存在却又悄然消逝的往事,不拘是人、是物、是记忆、是感悟,还是其他。诗人既未言明,个中真意,便唯有读者细细体悟了,不同阅历、不同经历的人,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自然也就不同。似真非真,似语未语,或许,诗人想要营造的本就是这样一种空灵朦胧、咀嚼不尽的语境与意境吧。

菊花

唐·元稹[3]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4]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3]秋丛:丛丛秋菊。舍:所住的房屋。陶:陶渊明。

[4]尽:完。更:再也。赏析

元稹,字微之,中唐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性疏狂,诗文俱佳,才华横溢。

元稹之作,最闻名者莫过《莺莺传》,但若单从文学成就的角度而言,元稹最擅、最专的还是诗。

元稹之诗,颇似挚友白居易,情感真切,朴素淡雅,《菊花》便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

靖节先生后,历朝历代,咏菊者浩繁,但元稹这首七言绝句却清新自然、不落窠臼,别有脱俗之意。诗开首以“秋丛绕舍似陶家”起笔,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幅幽美恬静的田园菊花图,茅舍清幽,花开盛烈,丛丛簇簇,一若当年渊明之居,“秋”字点明时令,“丛”与“绕”极言菊之多、之盛,“似陶家”则暗蕴环境清幽之意,短短七字,虽无华,却景致翩然,含情脉脉,别见高妙。

菊花盛放得如此美好,不赏玩一番岂不辜负。次句,诗人笔锋微宕,顺势而下,由菊花写到了赏菊之人。“遍绕”直言赏菊兴致之高;“篱边”既照应了上句的“似陶家”,又暗蕴了移步赏菊的悠然意趣;“日渐斜”则以实点虚,将诗人赏菊入迷、乐不思归的心态与情态通过西斜落日这一现实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景因联想而交融,人花因落日而互动,不知不觉间,诗人爱菊、惜菊之情便已赫然纸面。

三、四两句,诗人笔锋再次转折,貌似在否定,却巧妙地点出了自己偏爱菊花的真实缘由。并不是我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时值深秋,群芳凋零,凌寒独绽、霜冷自芳者,唯菊而已。朴素的咏叹,别出心裁地表述,似非赞叹,却将菊赞了个完全,如此拙秀的笔法,如此独特的留白,一代大家,可见一斑。

古人写景状物,咏物咏时,每多托物言志,元稹赞菊、赏菊、惜菊、惋菊,自也有几分以菊喻己,借菊之高洁,表己之操守之意,其坚强、其高洁、其谦谦风度、其隐逸之心尽皆浅隐于这寥寥二十八字之中,愈是品鉴,愈是细思,自愈觉得回味悠长。[5]长安遇冯著唐·韦应物[6]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7]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8][9]

冥冥花正开 ,飏飏燕新乳。[10]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注释

[5]冯著:韦应物的朋友。起初在家乡隐居,后到长安求仕,但仕途失意,约在大历四年(769)赴幕广州,十年后又回长安。

[6]灞陵:汉文帝陵名,在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

[7]采山:语出左思《吴都赋》:“煮海为盐,采山铸钱。”这里语用双关,主要指开辟山地,暗含冯著归隐山林的意思。

[8]冥冥: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情态。

[9]飏飏:鸟儿飞翔时的样子。

[10]鬓丝:鬓角的白发。赏析

这首诗创作于唐大历四年(769)或十二年(777),诗人的笔调亲切而略带诙谐,对朋友冯著既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同情,又充满了慰藉和劝勉,因此这首诗写得流畅活泼,风趣幽默。宋代刘辰翁评价此诗道:“不能诗者,亦知是好。”

诗的开篇,诗人便将从长安东边来的,具有隐居名士风度的冯著介绍给读者。接着,诗人语带双关地将冯著的目的和境遇描述了出来。其中“采山”“买斧”等词实际上是将冯著求仕不遇,心中的愤懑表现了出来,诗人以这种笔调来消除友人心中的不快,同时将劝慰的主题引申出来。“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新春气象寓意了造化的勃勃生机,这恰是在劝慰冯著不要对自己的前程失去信心,造化无私,况且冯著正当盛年,正是大有可为之时。

这的确是一首意味隽永、笔调生动的诗,诗人创造性地吸收了乐府歌行的结构、手法和语言等特色,其中借景言情,更见清新明快、委婉圆转之妙。除了这首诗外,韦应物还写过《赠冯著》,诗云:“契阔仕两京,念子亦飘蓬。方来属追往,十载事不同。岁晏乃云至,微褐还未充。惨凄游子情,风雪自关东。华觞发欢颜,嘉藻播清风。始此盈抱恨,旷然一夕中。善蕴岂轻售,怀才希国工。谁当念素士,零落岁华空。”[1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12][13]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注释

[11]如梦令:词牌名,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创作,又名《宴桃源》《忆仙姿》。溪亭:水边的亭台。

[12]争:怎么。

[13]鸥鹭:这里泛指水鸟。赏析“多舛薄红颜,孤汀系浮萍,金闺女儿娇,飘零多愁苦。”

李清照出身鲁地名门,大家闺秀,才情冶逸,原应安然一世,但覆巢之下,早无完卵,国破之悲、丧夫之痛,流亡生活的艰辛,早将她身上所有的纤秀优容磨平。其词常多悲凉孤凄之叹,哀飒声声,令人感怀。而似《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般通篇洋溢着欢愉气息、充满青春活力的忆昔小词便愈发显得难能可贵。

词开首以“常记”起笔,貌似平淡,却极和谐,“记”直言是在追忆往昔,“常”则简单地抒发记忆之深,寥寥两字,却在不知不觉间营造出了一种引人入境的神秘氛围。是什么情景能让词人时常回忆,眷念不忘呢?是“溪亭”胜景罢了!“溪亭”的风光究竟如何绝丽绚美,词人未言一字,但能令词人恋恋至日暮,且因“沉醉”而“不知归路”,想来,风光该是无限妍丽的吧。

在此,“沉醉”一词用得极妙,它既是对词人边赏景边酌饮以致醉态娇憨的一种现实描摹,也是对词人陶醉于美景、流连忘返的一种心态与情态的抽象表述;再者,“醉”既已“沉”,亦从侧面表明,词人赏景的时间已经不短,从而烘托出了“溪亭”之丽;并且,“日暮”“沉醉”又是“不知归路”之因,两相连环,更见巧致。“沉醉”句后,词人笔锋宕拓,顺承而下,又以“兴尽晚回舟”将全词的意兴递进,因“兴尽”方才“回舟”,而“回舟”之“晚”又恰如其分地折射出了词人的“兴”之高。因兴致勃勃,久久不愿归去,以至于回舟之时已是暮色沉沉,于是才“误入”藕花深处,一个“误”字用得极妙,既照应了前句的“不知归路”,又将一位亭亭少女曳舟水上、流连忘情以致不觉之间竟然舟入藕花、孤立荷塘的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误入”之后,要怎么办?两个“争渡”,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迷途女孩急于寻找道路归家的急切心情,且因为“争渡”,慌乱无措下,竟“惊起一滩鸥鹭”,词至此处,原应再次一笔宕开,却出人意表的戛然而止。之后如何了?词人没有说,个中种种,便全凭读者联想了。言已尽,而余味无穷。

李清照此词,虽通篇近乎白描,但短小精悍,以淑婉的笔墨将一次游赏的经历剪裁成了优游溪亭、兴高玩醉、日暮回舟、误入藕花、焦急争渡、惊飞鸥鹭几个鲜活的片段,之后,又以颇富节奏感的语言将之连缀在一起,以清新之景绘悠游之趣,妙笔生花,浑然天成,足显大家风度。“千古第一才女”,名不虚负。醉花阴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她与丈夫情投意合,二人互相砥砺,将大量时间用于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创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收到词作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便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阕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唐·杜甫[14][15]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16]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释

[14]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小路。

[15]压枝低:把枝条都压得低了又低。

[16]娇:形容非常可爱。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得非常动听,像唱歌一样。赏析

杜甫生逢乱世,迭遭离乱,叹愁肠,多苦颜,其诗也多沉郁顿挫、感时伤怀,如《江畔独步寻花》这般色调清新、语言明快的七言绝句,在杜诗中实属罕见。《江畔独步寻花》是一首组诗,一共七首,是诗人得友人资助,定居浣花溪畔后寻花所作,此诗为第六首。记述了诗人于西邻之家赏花的所见、所闻、所感,既绘出了春光之绚烂、春花之妖娆,也道出了诗人对美好景物的钟爱及对悠悠自然的向往。

诗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浅语轻歌,简明地点出了“寻花”之地,“黄四娘”是人名,以人名入诗,整首诗瞬间便多了几许乡土的生活情趣。“蹊”指明繁花盛放的地点。“满”则以精炼的笔墨写出了花的繁多茂密,为后句埋下伏笔。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生动地描绘出了花的姿容形态,“千朵万朵”极言其繁多,呼应的是前句的“满”,“压枝低”则是“千朵万朵”造成的自然情态。花实在是太多了,以致把枝头都压弯了。此句,“压”“低”二字用得非常准确,通过这两个字,读者极易想象出繁花沉甸、压坠枝头的生动场面。

第三句,诗人笔锋转折,不再正面写花,而是以“时时舞”的“蝶”侧面衬托出了花的娇艳芬芳。彩蝶眷眷于花枝,恋恋不去,赏花人见此,也难免流连。而“时时”,则凸显了这种流连乃是常态,不是偶尔,无形之间便渲染出了几分“彩蝶常舞春意闹”的气氛。

江畔独步,寻花蹊边,喜遇繁花,又见彩蝶,诗人正自流连,一声娇脆的莺啼声却在耳畔响起,将诗人从沉醉中唤醒。结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工致之外,亦饶有余韵:“娇”写出了莺啼的美妙,“恰恰”加强语气,“自在”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轻松与愉悦。全句句意婉转、一气浑然,颇见大家气度。清明唐·杜牧[17][1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19][20]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7]纷纷:形容多。

[18]断魂: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

[19]借问:请问。

[20]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赏析

杜牧世出名门,少年才高,诗文俱擅。其诗,多经世致用之言,家国盛衰之叹,英发俊爽,笔力清健,咏史抒怀,切中时弊,若《清明》这般寓情于景、即景抒情、聊发凄迷之思的诗作其实并不多。但或许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吧,即便是千年岁月过隙,这首意境清幽、语言朴华、造语工致的小诗仍风华不减,为后世流传。

首句开门见山,以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时令、环境,清明时节,恰值四月,本是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物候,但一场不期而至的细雨却打乱了这种阳春的明媚,此处,“纷纷”之语,用得甚妙。“纷纷”不同“淅淅”,亦不同“哗哗”,它状的是春雨,是细雨,是一种润如酥的绵柔与丛密,这样的雨不大,却别有一种韵味,不暴烈,不堂皇,铺展的尽是那“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幽美。

紧接着,诗人笔锋顺承,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转向了那遇雨的“行人”。行路遇雨,湿了衣襟,乱了冠带,佳节之日,本该或团聚、或欢宴、或祭扫,却无奈被困雨幕,彼时,处境伤怀,思绪跌宕,百感交集,杂沓纷乱,不觉之间,自引人“断魂”。由是,起承之间,情与景,人与物便达成了一种独特的圆融。纷纷,不仅描摹的是雨,还指代了“行人”纷乱的心境。雨阻心乱,“断魂”也便有了缘由。

心事重重,愁绪百结,风丝雨幕中,凄迷何解?由是,冒雨独行的人,意欲借酒浇愁。随后,诗人笔锋转折,开始化被动为主动,开始“借问”。问的是谁?诗人并未言明,乍一读,似觉突兀,但和以尾联的“牧童遥指”,却又别显了几分“合”的妙趣。全诗到此,亦自然而止。至于,“行人”究竟有没有去到那掩映在杏花微雨中的村庄,喝没喝酒,愁绪是否得到了纾解,诗人未多言一字,将后续的种种,全都付诸留白,尽凭想象。如此“有余不尽”的笔法,绝妙异常,若非大家,实难掌控。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21][22]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23][2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21]浩荡:无限。离愁:离别京师的愁绪。

[22]吟鞭:诗人拿着的马鞭。天涯:指距离京师很远。

[23]落红:落花。

[24]花:比喻国家。赏析《己亥杂诗》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龚自珍于公元1839年往返京杭之时创作的一组组诗。全诗共315首,或论时事、或书见闻、或议政治、或思往事,述尽诗人平生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慨、所叹。本诗为其中第五首,为诗人辞官离京时所作。全诗构思精巧、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历来被广为传颂。诗开首气势磅礴、气度浑然,以“浩荡”喻离愁,极言了离愁之深、之广,但这种愁却又不是凄迷的、辗转的,而是如滚滚洪涛般浩荡的、洒脱的,因此,愁虽深广,却并不令人颓丧。由是,诗人笔锋微转,自然而然便有了“吟鞭东指”之句,策马东归,故乡仍遥遥,愁绪郁胸的同时,诗人心中也难免有一种逃脱桎梏的喜与即将归乡的乐,如此这般,这幅以天涯、日暮、归人交织而成的离别画卷便也褪去了伤怀,别见风韵。三、四两句,诗人笔端自然转承,由抒情叙事怅离愁,改而移情于物言壮志,自况为“落红”,以落红有情、化作春泥、再护春花的联想,代花立言,抒议相合,道尽了自己的报国之志。虽然,清廷的腐朽让诗人不堪忍受,愤而辞归,但即便不在朝堂,他却仍心忧社稷、关心国家命运、百姓疾苦。一句“化作春泥更护花”不仅是“落红”的独白,亦是诗人的独白,他希望还能以老朽之躯如春泥般为国家、为后辈献一份心力,孕育出一片新的如锦繁花、烂漫春日。

通观全诗,意象虽极为单纯,但情与景、景与情却相互扣连,浑然天成,比兴之间,貌似无端,拳拳之心,却已昭然。诗虽短小,却自有一种浩然博大的气度,令人赞叹。柳新柳南宋·杨万里[1][2]

柳条百尺拂银塘 ,且莫深青只浅黄。[3]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注释

[1]银塘:澄澈的水塘。

[2]且:还。

[3]他:指柳条。赏析

杨万里一生,创作浩繁,虽佚散颇多,却仍有诗作四千余首传世。他的诗题材广泛且富于变化,既有如《闲居初夏午睡起》那般流转圆美、深婉悠秀的,亦有若《夏夜玩月》般生动活泼的,不过,杨万里之诗,最鲜明、显著的特色,却还是清新、生动、浅白与诙谐。

青年及第高才士,诗人自也是忧国忧民的,他咏史抒怀同样大气磅礴,但最精擅的还是摹自然、描山水、绘风物,譬如这首《新柳》。《新柳》是一首咏物的小诗,结构新颖、立意闲适、画面清晰、节奏明快,一字一句读来,自有一股清新煦暖之意拂面。

诗开首二句,描写了岸上之柳。首句“柳条百尺拂银塘”摹的是远望之柳,“百尺”是泛指、是虚词,极言的是柳之婀娜、繁茂,是柳条之纤长。“拂”是动词,“拂银塘”既表现了柳条之轻柔,又暗喻有微风,微风轻漾,柳枝拂动,水有微漪,映着阳光,自呈现出一片粼粼的银色,春水春树,一派烂漫。

紧接着,“且莫深青只浅黄”,是远观之后的一种视觉拉近,是从近处对柳枝柳叶色彩的一种细致刻画。“且莫”通“切莫”,在此有“一点……也无”之意,与“只”连缀,表明柳叶色彩是极单一的,只有浅黄一种颜色。柳叶暮春为深青、初春为浅黄,这里,诗人是用了象征的手法,以“浅黄”代新柳,如是,既照应了诗题,亦点明了季节,还将新柳的特点描摹得淋漓尽致,一举三得,不可谓不高妙。再者,一个“只”,一个“切莫”,相互连缀,也在无形之中表现出了诗人对“新柳”的喜欢、怜惜与偏爱。

三、四句,诗人笔锋宕开,视角由上及下,不再言岸上之柳,而着意对水中柳影进行刻画。“未必柳条能蘸水”,柳条真的能长及水面吗?不尽然。不过是“水中柳影引他长”罢了。末句的一个拟人的“引”字,不仅揭示了柳条长“百尺”的因由、呼应了首句的“拂”,还自然而然地将水上水下、岸柳及柳影连成了一片,不知不觉间便将整幅新柳图带活了起来。仅此一字之妙,此诗便足以位列名篇!永遇乐·落日熔金南宋·李清照[4]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5]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6][7]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8]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注释

[4]梅:指乐曲《梅花落》。

[5]次第:转眼。

[6]中州: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也就是今河南开封。

[7]三五:十五日,这里指元宵节。

[8]济楚:整齐漂亮。赏析《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约作于公元1150年上元灯节,彼时,北宋早已沦亡,南宋朝堂,君臣苟且偏安,李清照孤身一人,羁旅他乡,身伴西风,怅惘不已,遂怀旧追昔作此词。全词构思巧致,对比鲜明,语言清丽,细笔白描,情真意挚,悠悠读来,总令人不觉泣涕。词上阕,开首即以绚烂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元宵晚晴、落日熔金、云蒸霞蔚的绝美画面。良辰如是,本应欢欣游赏,然一句“身在何处”,却将词人羁旅天涯、无家可归的处境刻画得入木三分,两相对比,丽景哀情,更平添孤凄之意。及后六句两小节,亦以类似的结构,从视觉、听觉等不同的角度着笔,层层递进,诉尽了词人内心的怅惘哀凉。初春时节,柳眼含烟,天气融和,景色宜人,但词人却感觉不到其中明媚,反而不知春意有几许,担忧转眼间会有风雨,怕物是人非,好景不长,以至于即便有“酒朋诗侣”以“香车宝马”相召,词人亦心有戚戚,婉言谢绝。

谢绝之后呢?想来,词人的心绪是极复杂的。帘外,人人欢笑,繁华盛景,独自身世飘零,不知所归。由是,自忍不住追忆起昔年与闺中好友元宵日盛装出游的欢快情景。词下阕开首六句,绘的便是昔日盛景,“中州盛日”,人烟稠稠,铺翠捻金,簇带相争,好不热闹。然时移世易,好景不长,金兵南下后,家国沦亡,至如今,却只有“风鬟霜鬓”写愁肠,人面憔悴,以至于“怕见夜间出去”,只能向帘下,“听人笑语”。今昔之间,如此强烈的对照,即便不着一言,却也足以反衬出词人彼时处境之艰、内心之凄。尤其是词尾三句,貌似平白浅显,却极沉痛哀郁,言尽意留,意隽情深。静静品之,无拘是谁,怕都要感其浮沉,悲其愁绪,为其濡湿青衫,惋叹不绝。[9]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10]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11][12]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

[9]留别:临别之时给送行者留诗。

[10]吴姬:吴地的年轻女子,此处指酒馆里的侍女。

[11]子弟:指来为李白送行的朋友。

[12]欲行:将走的人,即李白。不行:不走的人,即前来送行的朋友。赏析

水墨淡染青山外,妙笔生花酒肆边。盛唐的烟雨不知道迷蒙了多少岁月,一个又一个声名显赫的身影被潮汐卷落,他却一直在历史的岸边傲然而立。他就是太白。太白一生,落拓不羁,豪放大气,斗酒诗百篇,佳作迭出。他的诗,一如他的人,汪洋恣肆,浪漫飘逸,雄奇曼丽,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字里行间,全都是堂皇大气。而这种大气,在《金陵酒肆留别》中则更显淋漓。《金陵酒肆留别》是一首话别诗,自难免依依难舍,古人话别,几多离愁别绪,每每哀意萦胸,但太白却不然,他的诗中,没有离愁,只有别绪,落笔无萧萧,尽是一片融融之语。

全诗构思新颖,立意别致,遣词工丽,浪漫豪放,情语与景语交织,一片离情尽付于明媚的笔调之中,鬼斧神工,蔚为大家。

诗开首二句,造语极工,浪漫豪放的笔墨,绘就的却是江南三月清婉、诗意的图景:微风轻飏,柳絮翩飞,江南之地,一家小小的酒馆中,香气盈盈,当垆的姑娘,袅袅娜娜,素手捧新酒,殷殷劝客。而客呢?客还沉浸在“满店香”中吧。此处,“香”之一字,用得十分巧妙。“香”,不仅是柳花之香,亦是“风吹”而来的泥土之芬芳,是店外的清香,更是店内淳朴的酒香,寥寥一字,承上启下,勾连内外,不仅营造了一种悠然和乐的氛围,更隐隐暗喻了店外的杂花生树、柳花漫天,不经意间,便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全都调动了起来。

远客怀殇,即将离别,别去之前,独酌虽好,却不免凄凉,而以诗人性格之疏放,交游之广阔,来送别的人自然不会少。由是,三、四两句,诗人笔锋一转,从悠然独坐、吴姬劝酒的清与静,写到了“金陵”来相送的“子弟”,整幅离别图也自然而然由清净转向了热闹。

饯行的酒,怎么喝都喝不完,无论是将要远行的人,还是“不行”来送别的人,于是,浓浓的别情全都付于酒中,酒到杯干“各尽觞”,喝的酣畅淋漓,而在这样唱叹而不伤的别离场景中,诗人胸中情感自然激荡,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慨叹与反问。“东流水”乃是比喻,以之比别意,“谁短长”是对比,亦是反问,谁短长呢?此一问,虽是在问,其实却已经饱含了“别意长于东流水”之意,抒情大胆,清新俊逸,读来令人赞叹不已。观书明·于谦[13][14]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15]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16][17]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注释

[13]故人:老朋友,这里用拟人手法,把书卷比作“故人”。

[14]亲:近。

[15]胸次:胸中。尘:杂念。

[16]金鞍:饰金的马鞍。玉勒:饰玉的马笼头。这里指马鞍和笼头的贵重和美丽。

[17]庐:这里指书房。赏析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性耿直,不趋附,忧国忘家,曾率兵固守城疆,击退过瓦剌,义烈昭昭,却被谗言所害,沉冤多年,后得平反,谥号忠肃,世称于忠肃。

在朝堂,于谦匡社稷、固国本、安民生、除奸佞,自光辉万代;而在诗坛,于谦之名却有些默默,一生操劳的他,留世的诗篇其实很少,最著闻者无外《石灰吟》,最清丽率真者,则首推《观书》。

诗不长,但通篇都在以自身之亲历,极言读书之乐、之趣,盛赞开卷有益,其意趣高雅,语言率直,鞭辟入里,艺术感染力颇强。

诗开首即以拟人之法,以书比“故人”,以“晨昏”不离,“忧乐”相亲,概言读书之趣,阐明自身每日开卷,总得其乐。颔联,诗人笔力开合,以“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具体阐述专心读书的乐趣。“直下三千字”自是夸张,绝非确数,然而这种夸张,却又恰如其分地将诗人读书之多、之迅、之切、之深情表现了出来。从正面直言了自己对书的乐与渴求,而“胸无点尘”句则更进一步,一语双关,既描摹出了诗人读书时专心致志、心无杂念的模样,也含蓄地表达了书能荡涤人心中杂念,使人专注的益处。及至颈联,诗人之思,由专自然转为勤,化用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句,言常读书就若引活水,坚持不懈,水源不竭;持之以恒,更若东风催花,新知不断,乐趣无穷。寥寥两句,以身为鉴,论述清晰,比喻恰当,说理形象,自也颇见功底。

尾联,诗人没有再详述读书之妙,而是以“金鞍玉勒”、不学无术的“寻芳客”为反衬,褒赞了读书人通过读书而领略到的另一番春色与美好。读书,可明理,可通史,可观景,能辨人,思接千载,坐知天下,而这样的妙趣,那些游手好闲的权贵“寻芳客”自是永远都领会不到的。柳枝词唐·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18]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注释

[18]别:分别。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名门后裔,儒学传家,诗赋俱佳,文以论道,性豪猛,有“诗豪”之誉。

他一生创作良多,文章浩繁,有《刘梦得文集》传世,其诗多简洁明快、流畅爽朗、自然清隽,流丽中有挚情,婉曲中见情真,颇具奇趣。而《柳枝词》恰是刘诗中极为经典的一首。

全诗首尾相衔,以倒叙的手法,开合之间,尽述怀思之意。首句,诗人即开门见山,以今日所见春水清幽、碧水迤逦、两岸垂杨随风、千条曳地的图景,借杨柳之意象,暗抒别离之意,虽未有一字怀人,但怀人之思却已溢于言外。

江畔春景,一如当日,触景之下,自然生情。由是,次句,诗人自不言景,只叙事。“二十年前旧板桥”句,实为白居易《板桥路》中“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的化用,但起承转合之间,却更见精妙。此一句,诗人只交代了往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却未言为何事,及此,读者自然会去猜想,去揣摩,会对这“往事”怀着一份莫名的期待。第三句,诗人揭开答案,直言当年“曾与美人桥上别”时,读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代入一幅江水依稀、兰舟催发、“美人”与他桥上执手、依依惜别的场景,对诗人之怀思也便愈发感同身受。

末句,“恨无消息到今朝”,是全诗主旨句,句为倒装,“到今朝”呼应的是次句的“二十年前”,“无消息”点明了二十年来,故人音讯全无的情状,为“恨”作垫。而这里的“恨”,与其是说“恨”,倒不如说是“怨”,恨什么?恨故人多年来不给自己一丝音讯,这样的“恨”里,暗蕴的其实正是诗人对故人多年不变的思恋与牵念啊!

杨柳依依,风景曾谙,人事却已全非,别离多年后,再履故地,诗人胸中的情感想来是极深沉、极复杂的。他在怀人,一直在怀人,但这种怀恋,却不在诗中,而在言外,三分下语十分意,含蓄深婉,若不细品,难觉其意,曲尽之时,方得其妙,此中匠心,自不可不称道。[19]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北宋·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20][21]

翠袖倚风萦柳絮 ,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22]。注释

[19]苏:地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20]翠袖:指的是穿着翠绿衣服的歌女。

[21]樱珠:樱桃。

[22]镊:捋。赏析

苏轼一生,虽多坎坷,但也算闻达。他的词多豪放疏阔、清高淡远,若《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这般深婉蕴藉的其实并不多。由是,这首以忧民生、怀疾苦、怅烦愁为主旨的小词便愈发显得难能可贵。

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黄州,太守徐君猷携酒过访,子瞻醉酒。翌日,酒醒,见瑞雪千般、一片银装,遂有感而作此词。

词上阕即景抒情,以实写虚,借酒醒之后之所见,引瑞雪丰年、生民保暖之思,匠心独运,颇见妙趣。首句,“万顷风涛不记苏”,以“万顷”极言风雪之大,“不记苏”暗指酒醉朦胧、恍恍惚惚,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醒过来的。次句“雪晴江山麦千车”上承首句,以简赅明快的笔调写了苏醒后之所见所感。晴天丽日,江上雪景悠然,一派琼装,由此美景,词人不由得联想到了瑞雪兆丰年的古谚,于是幻想着今岁民众能够喜获丰收,有“麦千车”。这样一来,生民就能饱暖,我也便“愁无”。此句,本是顺承前句,节奏也颇明快,可一个“但令”却生生将这种明快冲淡了七分。但令,只要让,实际上却在表明这不过是词人自身的一种美好希冀,事实上,下层的百姓多半还是无法饱暖的,如此,词人之“愁”便不可能“无”,只会愈来愈重。

下阕,词人笔锋微宕,不再言今时,而开始说昨日。回叙了与徐君猷宴饮的情景。开首二句,采点照面,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筵上歌女的妩媚风流,由此,侧面烘托出筵饮的欢快气氛与宏大场面。翠袖扶风,雪若飞絮,红唇点酒,艳如红樱,怎一个美字了得。而当此良辰美景,词人却不曾与客恣肆谈笑,而是“樽前呵手镊霜须”。词尾一句,词人虽无一字忧思之言,但却以无形的动作、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将这种忧国忧民却又济民无术的烦愁描绘得入木三分,乐景哀情、艳景愁思,相辅相成,可见一斑。庚申正月游齐安北宋·王安石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23]

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注释

[23]随物化:适应事物快速的奇妙变化。赏析

王安石出身仕宦之家,少年才高,早有“矫世变俗”之志,青年登科,平步青云,曾主持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虽祸于党争,变法最终失败,但他不畏谗讥、心怀天下的器量却仍令人感怀。

于政而言,王安石是高标出尘的,于文而言,他亦是卓然不群的。其人,性多刚劲,其诗,亦雄健劲节、遒而有力,若《庚申正月游齐安》这般清新质朴的小诗,在他的诗作中其实少见。但也正因其寥,悠悠酌赏,才更见意趣。

诗是一首记游诗,作于庚申年,时年正月,诗人身履齐安,观山水之盛,览造化之妙,被齐安的如画风景深深迷醉,流连不去,兴之所至,遂挥毫成佳作。

齐安之地,今属湖北黄冈,背倚大别山,临长江,山水襟带,风貌天然,得天独厚。诗开首,诗人即以淡雅清丽的笔墨,描述了齐安的山水盛景。“水南水北重重柳”,述的是江畔春景,江水迤逦,岸柳成行,一片嫩绿中自带初春的蓬勃气象。“山后山前处处梅”,摹的则是冬景,大别山里,巉岩壁立、峡谷幽幽,一簇又一簇红梅遍放于峰峦之间,淡香幽幽,美轮美奂。而正月的齐安,恰是冬春交替之季,冬梅春柳竟奇迹般的同时在齐安的山水之间绽放,如斯景致,自令人惊叹不已。

惊叹欣喜之余,置身其间的游人总难免生眷眷之意,于是诗人笔锋转折,顺势便吟出了“未及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只要我之形骸尚在,每年此时我都要来游赏一番。由此,足见诗人对齐安盛景眷恋之深、之切,对自然之美好、山水之琅嬛热爱之浓、之烈。

再者,庚申年时,熙宁变法刚刚失败不久,彼时,王安石正当失意,眷眷齐安,自多多少少都有几分放浪形骸、寄情山水的归隐之意。个中真味,倒也值得细细揣摩一番。诗中冬春交替之景,梅柳之形,或别有所寓。只是,时移世易,个中种种,后人总不得而知。寻找生花笔

王安石少有大志,曾在名师杜子野先生的指导下勤奋苦读。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杜子野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