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拿分考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20:28:42

点击下载

作者:《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拿分考典》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拿分考典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拿分考典试读:

使用说明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为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时间为2 天,分4 个单元;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时间为1 天,分2 个单元,每单元均为两个半小时。笔试全部采用选择题,共有A1、A2、B1 三种题型。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总题量约为600 题,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总题量约为300题。

2013 年,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批准实施新修订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2013 年)》。新大纲增加了知识点;知识结构更系统化,如将《中医内科学》的各种“病”归纳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等系统;同时,加强考察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大纲编排结构和顺序与传统学科划分不符,部分内容机械地按系统、疾病划分之后却失去了学科的系统性,也增加了复习的难度。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做好考前复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大纲与大纲细则的唯一指定出版机构,组织权威专家,并充分吸取历届考生的经验,对考试的命题规律和考试特点进行了精心分析研究,全书按照历年考点出题频率的顺序编写,为更符合考生的复习思路,我们仍以“病”为中心进行编写。

本书在编写结构上分为重点提示和考点集合两部分。重点提示概要分析该单元的历年考试频率,提示重点内容和时间分配,把握好复习的大方向。考点集合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对细目全面展开,重点突出,对常考及今后较可能考的知识点详细叙述,标出该考点在考试中出现的年份,对需要重点记忆的知识点以下划线形式突出。

本书在编排顺序上打破常规的以大纲为序的方法,依据大多数考生对最开始复习的内容用功最深、效果最好这一特点,全书按照历年考点出题频率的顺序编写,便于考生进行 应试型复习,事半功倍,有的放矢,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冲刺最好的成绩。第一篇中医内科学第一单元 咳  嗽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较为重要,考点大多集中在中医的分证论治上,考生在复习时首先要熟悉咳嗽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其次,对于各型的主症、治法及方药均要重点掌握。考点集合一、概念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或伴咳吐痰液而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二、病因病机

1.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 ①外感六淫。②内邪干肺。(2005)

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 内外邪气袭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咳嗽的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三、辨证论治

1.咳嗽的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2)辨证候虚实

①外感咳嗽: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属邪实。

②内伤咳嗽: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肺阴亏耗则属正虚或虚中夹实。

2.咳嗽的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实证——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

内伤咳嗽——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并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

对于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3.外感咳嗽的分证论治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主症】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2010,2016)。【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可加半夏、厚朴、茯苓;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菀、百部。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全身酸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方药】桑菊饮加减。【加减】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者,加黄芩、知母;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挂金灯、赤芍;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2006)。【方药】桑杏汤加减(2002,2004,2007,2015)。【加减】若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酌加石膏、知母、黑山栀;肺络受损,痰中夹血,配白茅根。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方取杏苏散加减。

4.内伤咳嗽的分证论治

(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黏腻,或稠厚成块,痰多易咳,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方药】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加减】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白芥子;久病脾虚,神疲,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症状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或合杏苏二陈丸。

(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主症】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稠色黄,难咳,咳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2005)。【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2002,2014)。【加减】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浙贝母、冬瓜仁、薏苡仁;痰热壅盛,腑气不通,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风化硝;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门冬、天花粉。

(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主症】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痰少质黏,或如絮条,咳之难出,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质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2001)。【方药】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2004)。【加减】肺气郁滞,胸闷气逆,加瓜蒌、桔梗、枳壳、旋覆花利气降逆;痰黏难咳,加海浮石、知母、贝母;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

(4)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主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2002,2008)。【加减】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阴虚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热伤血络,痰中带血,加牡丹皮、山栀、藕节。第二单元 胸  痹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较为重要,考点大多集中在中医的分证论治上,复习时首先要熟悉胸痹的诊断及鉴别,对于各型的主症、治法及方药均要重点掌握。考点集合一、概念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二、病因病机

1.胸痹的常见病因 ①寒邪内侵。②饮食失调。③情志失节。④劳倦内伤。⑤年迈体虚。

2.胸痹的病机

(1)主要病机:心脉痹阻(2006)。

(2)病机转化:可由实致虚,或因虚致实。三、诊断和病证鉴别

1.本病的诊断要点

(1)主症: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引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性发作,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即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发绀,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2)兼症: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3)年龄:多见于中年以上。

(4)诱因:劳累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等。

2.胸痹与悬饮、胃痛、真心痛的鉴别

(1)胸痹与悬饮: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胸闷痛,并可向左肩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痰等肺系证候。

(2)胸痹与胃痛: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胸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脘部症状。

(3)胸痹与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绀,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四、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首先辨病情轻重,其次辨标本虚实。

(1)病情轻重

轻——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息即逝。

重——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

重症或危候——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

顺证——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

危候——服药后难以缓解。

(2)辨标本虚实

发作期——标实——气滞、痰浊、寒凝、血瘀。

气滞——憋闷重而痛轻,兼胸胁胀满,善太息,憋气,苔薄白,脉弦。

痰浊——胸部闷窒而痛,伴唾吐痰涎,苔白腻,脉弦细(2009)。

寒凝——胸痛如绞,遇寒而发,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血瘀——刺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夜间多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结代或涩。

缓解期——本虚或本虚标实——阴阳气血亏虚或气虚血瘀、阳虚痰浊。

心气不足——心胸隐痛而闷,因劳累而发,伴心悸,气短,乏力,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

心阳不振——绞痛兼见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神倦自汗,脉沉细。

气阴两虚——隐痛时作时止,缠绵不休,动则多发,伴口干,舌淡红而少苔,脉沉细而数。

2.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或虚实同治,标本兼顾。

标实当泄(2016)——气滞——疏理气机;寒凝——辛温通阳;血瘀——活血化瘀;痰浊——泄浊豁痰。

本虚宜补——气虚——补气;血虚——养血;阴虚——滋阴;阳虚——温阳。

3.分证论治

(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主症】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2005,2014,2015)。【加减】瘀血痹阻重证,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郁金、降香、丹参;若血瘀气滞并重,胸闷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荜茇(2015);若气虚血瘀,伴气短乏力,自汗,脉细弱或结代者,用人参养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重用人参、黄芪等益气祛瘀之品;若猝然心痛发作,可含化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活血化瘀、芳香止痛之品。

(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胸脘满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舌苔薄或薄腻,脉细弦。【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加减】胸闷心痛明显,为气滞血瘀之象,可合用失笑散;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者,用丹栀逍遥散;便秘严重者加当归芦荟丸。

(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主症】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天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咳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2001,2005)。【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2006)。【加减】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如痰热兼有郁火者,加海浮石、海蛤壳、黑山栀、天竺黄、竹沥;大便干结加桃仁、大黄。

(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主症】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2017)。【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加减】阴寒极盛之胸痹重症,表现为胸痛剧烈,痛无休止,伴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或沉微者,当用温通散寒之法,予乌头赤石脂丸加荜茇、高良姜、细辛等;若痛剧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即刻舌下含化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主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疲倦乏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2016)。【加减】兼有气滞血瘀者,可加川芎、郁金以行气活血;兼见痰浊之象者可合用茯苓、白术、白蔻仁;兼见纳呆、失眠等心脾两虚者,可并用茯苓、茯神、远志、半夏曲健脾和胃,柏子仁、酸枣仁收敛心气,养心安神。

(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主症】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苔,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2008)。【方药】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加减】阴不敛阳,虚火内扰心神,虚烦不寐,舌尖红少津者,可用酸枣仁汤;若兼见风阳上扰,加珍珠母、灵磁石、石决明、琥珀。

(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主症】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2002)。【加减】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饮上凌心肺,症见水肿、喘促、心悸,用真武汤加黄芪、汉防己、猪苓、车前子;若阳虚欲脱厥逆者,用四逆加人参汤。第三单元 黄  疸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历年考试常有涉及。考点大多集中在中医的分证论治上,复习时首先要熟悉黄疸的诊断要点(目黄、身黄、小便黄),对于各型的主症、治法及方药均要重点掌握,要注意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证的区别。考点集合一、概念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二、病因病机

1.黄疸的病因 ①外感湿热疫毒。②内伤饮食、劳倦。③病后续发。

2.黄疸的病机 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三、辨证论治

1.黄疸的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三黄”(目黄、身黄、小便黄),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2002)。

(2)伴随症状: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

(3)病史追述: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病史。

2.黄疸的辨证要点

(1)首辨阳黄、阴黄(2016)。

(2)次辨阳黄之轻重、胆腑郁热及疫毒炽盛。

(3)三辨阴黄之病因。

(4)四辨黄疸病势轻重。

3.黄疸的治疗原则 化湿邪,利小便(2013)。

4.阳黄的分证论治

(1)热重于湿证——清热通腑,利湿退黄(2017)【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舌苔黄腻,脉象弦数(2006,2011)。【方药】茵陈蒿汤加减(2006)。

(2)湿重于热证——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2011)【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方药】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2011)。

(3)胆腑郁热证——疏肝泄热,利胆退黄【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滑数。【方药】大柴胡汤加减(2015)。

(4)疫毒炽盛证(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2001,2007,2016)【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方药】《千金》犀角散加味。

5.阴黄的分证论治

(1)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2002,2005,2014)。

(2)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主症】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2016)。【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6.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证——清热利湿【主症】脘痞腹胀,胁肋隐痛,饮食减少,口中干苦,小便黄赤,舌苔腻,脉濡数。【方药】茵陈四苓散加减。

(2)肝脾不调证——调和肝脾,理气助运【主症】脘腹痞闷,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饮食欠香,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来细弦。【方药】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主症】胁下结块,隐痛、刺痛不适,胸胁胀闷,面颈部见有赤丝红纹,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方药】逍遥散合鳖甲煎丸。第四单元 感  冒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历年考试常有涉及。熟悉各证的鉴别要点对解题尤为重要。对于各型的主症、治法及方药均要重点掌握,要注意分清寒热、虚实。考点集合一、概念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二、病因病机

1.感冒的常见病因 外感六淫、时行病毒(2002)。

2.感冒的基本病机 卫表不和,肺失宣肃。三、诊断和病证鉴别

1.感冒的诊断要点 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由于风邪有夹暑、夹湿、夹燥的不同,还可见相关症状。病程一般3~7日,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2.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2010,2011,2016) 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继发他病。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四、辨证论治

1.感冒的辨证要点 首先应辨普通、时行感冒;其次须辨别虚体、实体感冒;再次还要辨别风寒、风热、暑湿感冒。

2.感冒的治疗原则 解表达邪。

3.常人感冒的分证论治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2002,2005)【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方药】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011)。【加减】若表寒重,头身痛,憎寒发热,无汗者,配麻黄、桂枝;若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或用羌活胜湿汤。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出不畅,头胀痛,面赤,咽喉红肿疼痛,鼻塞,喷嚏,流黄浊涕,咳嗽痰稠,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方药】葱豉桔梗汤或银翘散加减。【加减】若风热上壅,头胀痛较甚,加桑叶、菊花;时行感冒热毒较盛,壮热恶寒,头痛身痛,咽喉肿痛,咳嗽气粗,配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若风寒外束,入里化热,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嗽气急,痰稠,声哑,苔黄白相兼,可用石膏合麻黄。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主症】发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鼻塞流浊涕,头晕胀痛,胸闷脘痞、泛恶,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渴黏腻,渴不多饮,舌苔薄黄腻,脉濡数。【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2002,2009)。【加减】若暑热偏盛,可加黄连、山栀、黄芩、青蒿;湿困卫表,肢体酸重疼痛较甚,加豆卷、藿香、佩兰。

4.虚体感冒的分证论治

(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方药】参苏饮加减(2001,2006,2017)。【加减】表虚自汗,易伤风邪者,可常服玉屏风散;见恶寒重,发热轻,四肢欠温,语音低微,舌质淡嫩,脉沉细无力,用再造散加减。

(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主症】发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或盗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2005)。【方药】加减葳蕤汤化裁(2011)。【加减】阴伤较重,口渴、咽干明显,加沙参、麦冬;血虚,面色无华,甲色淡,脉细,加地黄、当归。第五单元 水  肿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历年考试常有涉及。考点大多集中在中医的分证论治上,复习时要熟悉阴水阳水的辨别要点、水肿的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上,对于各型的主症、治法及方药均要重点掌握,要注意风水相搏证和水湿浸渍证,再次考查的可能性很大。考点集合一、概念

水肿为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二、病因病机

1.水肿的病因 ①外邪袭表。②疮毒内犯。③外感水湿。④饮食不节。⑤禀赋不足。⑥久病劳倦。

2.水肿的病机 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三、诊断要点

1.水肿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则累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尽肿,甚则气喘不能平卧,腹大胀满。更严重者可出现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中秽味,鼻衄,齿衄,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及久病体虚病史。四、辨证论治

1.以阴阳为纲的辨证要点

(1)阳水特点:发病急,病程短,多表现为表证、热证、实证。多因风、湿、热、毒诸邪导致水气内停所致,水肿多由上而下,先见眼睑、颜面浮肿,继则遍及全身,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易复,可伴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症。

(2)阴水特点:发病缓,病程长,多表现为里证、寒证、虚证或本虚标实证。多因脾肾虚弱,气不化水,久则可见瘀阻水停。水肿多由下而上,先见足踝部浮肿,继而累及全身,水肿部位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可伴神疲气怯、小便少、大便溏薄等症。

2.水肿的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2016)。

3.阳水的分证论治

(1)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2005,2016)【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2015)。【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2001)。【加减】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若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2001,2008)【主症】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2001,2002)。【加减】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湿盛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风盛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石韦、大蓟、荠菜花等。

(3)水湿浸渍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2002,2011)【主症】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舌苔白腻,脉沉缓。【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2006)。【加减】外感风邪,肿甚而喘者,可加麻黄、杏仁;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若湿困中焦,脘腹胀满者,可加川椒目、大腹皮、干姜。

(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2016)【主症】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4.阴水的分证论治

(1)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主症】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方药】实脾饮加减。

(2)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主症】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2005)。【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加减】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若症见面部浮肿为主,表情淡漠,形寒肢冷,治以温补肾阳为主,方用右归丸加减。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治当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方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等。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者,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如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症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

(3)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主症】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或伴血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

5.水肿应用攻逐法的原则 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莝”之意。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脉沉而有力者。第六单元 淋  证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历年考试常有涉及。诊断、临床表现、分证论治均有考查。解题时应首辨六淫主症,重点为热淋、石淋、血淋,再次考查的可能性很大。另应注意淋证和癃闭的鉴别。考点集合一、概念

淋证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症的病证。二、病因病机

1.淋证的常见病因 ①外感湿热。②饮食不节。③情志失调。④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

2.淋证的病机 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三、诊断和病证鉴别

1.淋证的诊断要点

(1)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但还需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不同的淋证类型(2001,2007)。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而诱发。

2.淋证与癃闭的鉴别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当需明辨。

3.血淋与尿血的鉴别(2001,2006,2016) 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四、辨证论治

1.淋证的辨证要点 ①首辨六淋主症。②辨淋证虚实。③辨明各淋证的转化与兼夹。

2.淋证的治疗原则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3.分证论治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主症】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方药】八正散加减(2002,2006,2016)。

(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2014)【主症】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方药】石韦散加减(2005,2006,2009)。

(3)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2001)【主症】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方药】小蓟饮子加减(2005,2009)。

(4)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主症】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方药】沉香散加减(2016)。

(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主症】小便浑浊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物,或混有血液、血块。【方药】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2015)。

(6)劳淋——补脾益肾【主症】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2002,2009)。第七单元 痢  疾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历年考试常有涉及。考点大多集中在分证论治上,复习时首先要熟悉痢疾的诊断要点,“里急后重”“泻下赤白脓血便”等为解题的关键,疫毒痢和寒湿痢应重点复习。考点集合一、概念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的病证,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二、病因病机

1.痢疾的常见病因 ①外感时邪疫毒。②饮食不节。③脾胃虚弱。

2.痢疾发生的病机 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为痢。三、诊断要点

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

2.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多见,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下痢、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3.多有饮食不洁史。四、辨证论治

1.痢疾虚实寒热的辨证要点 ①辨久暴,察虚实主次。②识寒热偏重。③辨伤气、伤血。

2.痢疾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宜忌 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3.分证论治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主症】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方药】芍药汤加减(2011)。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2002)【主症】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显著,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2001)。【方药】白头翁汤加减(2006)。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主症】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2005,2007)。【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2006)。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主症】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方药】驻车丸加减。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2016)【主症】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2016)。【方药】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2005)。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主症】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方药】连理汤加减(2004)。第八单元 血  证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历年考试均有涉及。考点较多且分散,对每个病证都要复习到位。重点是中医的分证论治,吐血、便血、尿血的出题率较高,其余内容也应熟悉。考点集合一、概述

血证是指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二、病因病机

1.血证的常见病因 ①感受外邪。②情志过极。③饮食不节。④劳倦过度。⑤久病或热病。

2.血证的病机 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三、诊断和病证鉴别

1.各类血证的诊断要点

(1)鼻衄:①临床表现:血自鼻道外溢。②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

(2)齿衄:①临床表现: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②排除外伤所致者。

(3)咳血:临床表现: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4)吐血:①临床表现: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②病史: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病史。③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

(5)便血:①临床表现: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②病史: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6)尿血:①临床表现: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②特点:排尿时无疼痛。

(7)紫斑:①临床表现: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退色。②特点: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③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为多见。

2.咳血与吐血的鉴别 共同点: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鉴别要点:两者从出血部位、血色、伴有症状进行鉴别。咳血: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3.便血之远血与近血的鉴别 远血血色如黑漆色或暗紫色,近血血色多鲜红或暗红。

4.紫斑与出疹、丹毒的鉴别 共同点:紫斑与出疹、丹毒均有局部肤色的改变。不同点:紫斑:呈点状者需与出疹的疹点区别。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退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退色,摸之碍手。且二者成因、病位均有不同。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红丹得名,轻者压之退色,重者压之不退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四、辨证论治

1.血证的治疗原则 治火、治气、治血、治虚。

(1)治火:血证最常见的病机是火热熏灼,损伤脉络。

实火——清热泻火 虚火——滋阴降火

(2)治气:气为血帅,气能统血,血与气休戚相关。

实证——清气降气 虚证——补气益气

(3)治血: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祛瘀止血的方药。

2.分证论治

(1)鼻衄

①热邪犯肺证——清泄肺热,凉血止血(2011)【主症】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恶风、头痛、咳嗽、痰少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方药】桑菊饮加减(2009,2011)。【加减】肺热盛而无表证者,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栀子;阴伤较甚,口、鼻、咽干燥显著者,加玄参、麦冬、生地。

②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2014)。【方药】玉女煎加减(2005)。【加减】热势甚者,加山栀、丹皮、黄芩;大便秘结,加生大黄;阴伤较甚,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加天花粉、石斛、玉竹。

③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主症】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质红,脉弦数。【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2005)。【加减】若阴液亏耗,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者,可去车前子、泽泻、当归,酌加玄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阴虚内热,手足心热,加玄参、龟板、地骨皮、知母。

④气血亏虚证——补气摄血【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方药】归脾汤加减。

(2)齿衄

①胃火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主症】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方药】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②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药】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方药】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3)咳血

①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2011)【主症】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方药】桑杏汤加减(2005,2007,2011)。【加减】兼见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津伤较甚,而见干咳无痰,或痰黏不易咳出,苔少,舌红乏津者,可加麦冬、玄参、天冬、天花粉;热势较甚,咳血较多者,加连翘、黄芩、白茅根、芦根、三七粉(冲服)。

②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主症】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加减】肝火较甚,头晕目赤,心烦易怒者,加丹皮、栀子。若咳血量较多,纯血鲜红,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冲服。

③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主症】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加减】本证可合用十灰散凉血止血。反复咳血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

(4)吐血

①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2005)【主症】脘腹胀闷,嘈杂不适,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2006)。

②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主症】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2005)。

③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主症】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方药】归脾汤加减。

(5)便血

①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主症】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2017)。

②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主症】便血色红或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方药】归脾汤加减(2004)。

③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2011)【主症】便血紫暗,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无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方药】黄土汤加减(2002,2011,2013)。

(6)尿血

①下焦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2002,2008)【主症】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2001,2004)。【方药】小蓟饮子加减。

②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主症】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2004)。

③脾不统血证——补中健脾,益气摄血【主症】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弱。【方药】归脾汤加减。

④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2002)【主症】久病尿血,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

(7)紫斑

①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症】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方药】十灰散加减。

②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主症】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方药】茜根散加减(2016)。

③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主症】反复发生肌衄,久病不愈,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方药】归脾汤加减。第九单元 胃  痛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历年考试常有涉及。考点大多集中在中医的分证论治上,首先要了解其诊断,考题中出现近心窝处、胃脘部等关键词要首先考虑到是胃痛疾病,熟悉胃痛的基本治疗原则有助于分证论治的复习,重点关注寒邪客胃、饮食伤胃及胃阴亏虚的内容。考点集合一、概念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二、病因病机

1.胃痛的常见病因 ①外邪犯胃。②饮食伤胃。③情志不畅。④脾胃素虚。

2.胃痛的主要病机 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三、诊断和病证鉴别

1.胃痛的诊断要点

(1)主症:以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疼痛性质:胀痛、刺痛、灼痛、剧痛、隐痛等。

(2)兼症: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等。

(3)发病特点: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2.胃痛与真心痛、胁痛的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2)胃痛与胁痛:胁痛以两胁疼痛为主,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胃痛以胃脘痛为主,由肝气犯胃所致,常攻胀连胁,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四、辨证论治

1.胃痛的辨证要点 ①辨虚实。②辨寒热。③辨在气在血。

2.胃痛的基本治疗原则 理气和胃止痛,立足于“通”(通则不痛)(2001)。

3.分证论治

(1)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方药】良附丸方加减(2001,2004)。【加减】如兼见恶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散;如兼有纳呆、身重、恶心欲吐、苔白腻等寒湿症状,可用厚朴温中汤;若兼见胸脘痞闷,胃纳呆滞,嗳气或呕吐者,是为寒夹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制半夏、生姜;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2)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2002)【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或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方药】保和丸加减(2005,2009)。【加减】若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若胃脘胀痛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主症】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随情志因素加重,舌苔薄白,脉弦。【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加减】如胃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之证,改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加左金丸,此时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药。

(4)湿热中阻证——清热化湿,理气和胃【主症】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方药】清中汤加减。【加减】湿偏重者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热偏重者加蒲公英、黄芩清胃泄热;若为痰湿阻胃,可用二陈汤合平胃散。

(5)胃阴亏虚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2006,2016)【主症】胃脘隐隐作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欲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加减】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可加珍珠层粉、牡蛎、海螵蛸或配用左金丸以制酸;胃脘胀痛较剧,兼有气滞,宜加厚朴花、玫瑰花、佛手;若阴虚胃热可加石斛、知母、黄连。

(6)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势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便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2013,2017)。【加减】若胃痛甚者,可加延胡索、木香、郁金、枳壳;若四肢不温,舌淡脉弱者,当为气虚无以行血,加党参、黄芪;便黑者,加三七、白及。

(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2001,2002,2011)【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2005,2006,2011)。【加减】泛吐清水较多,宜加干姜、制半夏、陈皮、茯苓;泛酸,可去饴糖,加黄连、吴茱萸、乌贼骨、煅瓦楞子;胃脘冷痛,里寒较甚,呕吐,肢冷,可加理中丸;若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可用附子理中汤;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可改用香砂六君子汤。亦可用李东垣的升阳益气法以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重用黄芪、党参。第十单元 泄  泻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历年考试常有涉及。熟悉泄泻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其分证论治,尤其是脾胃虚弱证和肾阳虚衰证。了解与痢疾、霍乱的鉴别。考点集合一、概述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二、病因病机

1.泄泻的常见病因 ①感受外邪。②饮食所伤。③情志失调。④病后体虚。⑤禀赋不足。

2.泄泻的病机 脾虚湿盛,致肠道功能失司而发生泄泻(2015)。三、诊断和病证鉴别

1.泄泻的诊断要点

(1)主症: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或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甚至十余次。

(2)兼症:腹痛、腹胀、肠鸣、纳呆。

(3)病史、诱因: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食物的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而诱发。

2.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1)泄泻与痢疾: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腹痛或无。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2)泄泻与霍乱: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病证,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恶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如米泔,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可致津竭阳衰之危候。四、辨证论治

1.泄泻的辨证要点 ①辨暴泻与久泻。②辨泻下之物。③辨脏腑定位。

2.泄泻的基本治疗原则 运脾化湿(2016)。

3.分证论治

(1)寒湿内盛证——芳香化湿,解表散寒【主症】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常兼外感症状,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2016)。

(2)湿热伤中证——清热燥湿,分利止泻(2001)【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粪质恶臭,肛门灼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3)食滞肠胃证——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主症】腹痛肠鸣,泻下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方药】保和丸加减(2005)。

(4)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主症】腹痛泄泻,腹中雷鸣,多因情志诱发,有肝郁症状,舌淡红,脉弦细或沉细弦。【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5)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主症】大便时溏时泄,水谷不化,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舌淡苔白,脉细弱(2006)。【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2001,2008)。

(6)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主症】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2005)。【方药】四神丸加减(2017)。第十一单元 郁  证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历年考试常有涉及。考点大多集中在中医的分证论治上,重点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证,另外《丹溪心法》的六郁之说也应了解,此点曾有考查。考点集合一、概述

郁证系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二、病因病机

1.郁证的常见病因 ①七情所伤。②思虑劳倦。③脏气素虚。

2.郁证的基本病机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三、辨证论治

1.本病的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怒等情志。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2.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3.分证论治(2016)

(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薄腻,脉弦。【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2013)。

(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主症】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2016)。【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2006)。

(3)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主症】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舌苔白腻,脉弦滑。亦称“梅核气”(2005)。【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2013,2016)。

(4)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主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詈骂喊叫等,舌质淡,脉弦。亦称“脏躁”。【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减(2005,2016)。

(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主症】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方药】归脾汤加减。

(6)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主症】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方药】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第十二单元 喘  证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历年考试常有涉及,考题大多为中医的分证论治。复习时首先要熟悉喘证的病因病机,在此基础上,对于各型的主症、治法及方药均要重点掌握,从历年考题上看,各个证型均有可能考查,重点记忆各个证型对应的方药。考点集合一、概念

喘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二、病因病机

1.喘证的常见病因 ①外邪侵袭。②饮食不当。③情志所伤。④劳欲久病。

2.喘证的主要病机 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三、诊断要点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四、辨证论治

1.喘证的辨证要点 ①辨虚实。②实喘辨外感与内伤。③虚喘辨病变脏腑。

2.喘证的治疗原则

实喘:治肺,祛邪利气。

虚喘:培补摄纳。

虚实夹杂,寒热互见:需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

3.实喘的分证论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