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教子的100个法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20:45:37

点击下载

作者:高敏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名人教子的100个法则

名人教子的100个法则试读:

前言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这里面应该包含着两重意思:其一,天下所有的父母亲和家庭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负有举足轻重的责任与义务;其二,一个孩子成才与否,并不是决定于所谓的“天赋”,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家庭教育之所以成为当今世人瞩目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前途,同时也是关系到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科学、先进的家庭教育是整个民族脊梁的发祥地,是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通行证。为了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我们每一位父母不懈的努力,更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的关注。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家庭教育也面临着新的要求、新的挑战。让现代科学家庭教育新理念走进千家万户,改变每一个家庭,改变每一个孩子,这正是我们希望所在。

孩子是一本书,从出生到童年、中年,乃至成人,为人父母者都在一页页地翻阅,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并非易事。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不是培养“万能”人,而是造就能干懂理的人。为人父母者,不仅要有知识丰富的头脑,更要有犀利的眼光,放手让孩子在你面前独特地成长,用你的智慧教导孩子的对与错。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孩子是璞玉,父母就是琢玉的工匠。孩子成才与否,父母的雕琢方法至关重要。在世界历史的长河里,总是会涌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人物,他们就像夜空中闪亮的星星,放射出绚丽的光芒,照耀着人类。其实,这些名人之所以能明亮照人、拥有成功的人生,与他们所受的特殊的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阅读《名人教子的100法则》一书,让您教育子女不再迷茫,不再无的放矢,不再走弯路,不再做无用功!在本书中,我们精选了古今中外名人的良好的教育方法、成熟的教育思路、独到的心得体会以及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子女,书中细致地描绘了众多名人在家庭琐事、生活细节中以身作则,在为人处世、求知做事的过程中循循善诱,在孩子面临困难和挫折时与之携手共进,以及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去构筑一个充满阳光和谐的家园。

全书内容翔实,简洁生动,故事生动有趣,融知识性、启发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极具阅读性,对父母进行子女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各位父母及将要“为人父母”的有益读本。这些大量古今中外名人教子的法则,就像是一面面关于教子的镜子。每位父母都可以用名人的教子思想来预防自己教子方法的陈腐和错误,使自己能够掌握优秀的教育模式。

通过阅读这些名人教子的故事,能够让人们在不同的历史岁月里穿行,去感触这些杰出人物背后伟大的人性之美,去感受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父母之爱。

第一章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孩子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每一条起跑线上,父母都要多多关注孩子,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习惯、个性,要重视孩子各个方面的培养。这样,孩子不仅会有一个好的起点,还有足够的动力加速、冲刺,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人生起跑线上的主动权。

1.以身作则法——陶母拒礼责子

晋代著名大将军陶侃之母湛氏,靠纺线赚钱,母子俩相依为命,贫寒度日。陶母为人正直、贤良,常常告诫陶侃,要刻苦自励、爱惜财物。在陶母的教诲下,陶侃养成了勤俭、正直、善良的品质。

由于陶母小时候受过一点启蒙教育,因此很重视对儿子的言传身教。由于陶侃读书万卷,精通兵法,后被太守范逵荐为县令。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际,陶母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侃儿,为娘苦了一辈子,总算看到你有了出头之日,但望我儿做一个清正之人,不可误国害民,为娘拿不出什么东西为儿饯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来到官府后,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块土、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他先是一怔,后来才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一坯土块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荣华宝贵,要保持自家本色;一块白色土布,更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母亲的箴告深深触动了陶侃的心。

陶侃在海阳做县吏的时候,恰好负责监管渔业。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然不安。一天,陶侃见库里新上了一批新鲜的上好糟鱼,就取了一坛,托人带回家给母亲吃,陶母问来人:“这鱼是哪儿来的?”来人回答说:“是库里新上的,您儿子让我给您带回来的。”问明来由后,陶母很不高兴,于是把鱼原样封好,请来人带回去送到库里。接着,老人写了封信,带给儿子,她在信中说:“你身为国家官吏,不奉公尽职,反以官物送我,这不仅对我没有半点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劝导儿子做个廉洁奉公的官吏。

在母亲的教育下,陶侃虽然学富五车,但一直勤奋好学,秉公守法,因而他的仕途十分顺利。他从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到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所以后人称赞说:“如果世界上的母亲都像陶侃的母亲那样教育孩子,国家就不用担忧没有人才可用了,天下也就没有贪污腐败的人了。”

教子感悟:

陶母拒绝儿子把公家的东西送给自己吃,又回信批评了儿子,既能保持自己的美德,又能严格地教育儿子,这是对儿子的真正爱护。陶母的做法,应该对当今社会中做母亲的有所启发,这就是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做到的事,自己必须先做到。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的行为和做法,孩子都看在眼里,然后模仿,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直接影响。

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这种说法很正确。孩子的模仿能力常叫人吃惊,而最早模仿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给孩子做什么样的榜样,便成了孩子成为好人或坏人的决定性因素。由于父母是离孩子最近的人,也是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所以,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地成为孩子好行为的引导者。如果父母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的好品德,就会为孩子的美好前程创造条件。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在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2.环境影响法——“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出自《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在孟子小时候,其家舍住处离墓地很近,而孟子呢,就经常在墓地边游戏取乐,模仿上坟的人堆个小土堆儿,学着筑埋坟墓。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行为,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因而孟子就经常在市场里玩耍,学着小商小贩沿街叫卖和讨价还价。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再一次举家搬迁,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孟子被吸引。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经过孟母从中开导,他的学业日进,最终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哲人。

教子感悟:

孤儿寡母,搬家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连搬3次家,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孩子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在以后的日子里,孟子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也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力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孟母三迁”成为后世父母重视子女教育的典型,影响至今。“孟母三迁”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儿子的成长环境,古今中外望子成龙之心,绝不会因为时空而改变,现代为人父母者,更应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上,许多父母都在哀叹:生孩子难,养孩子更难,教育孩子尤其难。其实,只要你掌握了其中的奥秘,就不难。奥秘是什么?就是两个字——环境。父母教育孩子的真正艺术就在这两个字之中。

少年儿童犹如幼苗,家庭、学校、社会就是土壤、空气、阳光和水分。要使幼苗茁壮成长,就要有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免遭病虫害的危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作为家长,不能只有望子女成龙成凤的理想,还应有正面引导和影响孩子的实际行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训乃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至理良言。

天下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当做雄鹰来放飞,都想领略孩子像雄鹰那样振翅高飞,翱翔万里的英姿,并和孩子一起感受“飞翔”的幸福。那么,要把孩子当做雄鹰来放飞,就应当为孩子营造一种适宜的家庭环境。

因此,在这里不得不提醒各位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在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方面下点功夫。这是教育孩子的真正艺术,你掌握了这门艺术,你的孩子就能像雄鹰一样振翅高飞。

环境改变人,去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吧!

3.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唐太宗重视教子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明皇帝,他不但治国有略,而且教子有方。他对臣子们说,教育孩子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遇物而诲,择机而教”。唐太宗同儿子们一起吃饭时,就问:“你们知道饭的来历吗?”儿子们说:“不知道。”唐太宗就说:“这是农民辛勤劳动种植出来的,只有不误农时,让老百姓高高兴兴种好地,你们才会永远有饭吃。”太子骑马的时候,唐太宗就趁机说:“这马和人一样,应当有劳有逸,不能让它过度劳累。你要是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永远有马骑。”太子在大树下乘凉的时候,唐太宗就马上指着树干说:“木匠锯木头,只有依照绳墨才能锯成直木板。你将来要想做个贤明的君主,就得认真听取伺臣的进谏。”只要有机会,唐太宗就教导太子,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弱点。一次太子乘船游览时,唐太宗就适时机地说:“你看,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沉下去。老百姓好比是水,君子好比是船。老百姓可以维护你的统治,也可以推翻你的统治。”唐太宗教育孩子可谓用心良苦。他善于用合适的比喻进行启发,不空洞呆板,不抽象说教。让孩子自己去领悟,理解明白事理,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教子感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唐太宗对此有深刻认识,所以时时处处都注意对儿子们进行思想教育。

现在有许多父母往往是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想到学习,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则忽略不管。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儿童阶段是人的思想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所以也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

思想品德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端正思想是对孩子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父母良好的思想道德表现,是孩子最近、最好的榜样,父母应把孩子当成好朋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宽容和理智去调养。

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或行为,要适时地指出,在思想高度上帮助孩子获得认识。家庭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问题。父母是孩子思想品德的启蒙者,孩子从父母这里,知道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因此父母应当以身作则,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给孩子做出好榜样。如果父母自己都拉关系、走后门、自私自利,又怎么可能要求孩子正直、勇敢、爱学习、守纪律呢?父母在做好表率的同时,还应当给孩子讲一些伟大人物、英雄模范的事迹,使孩子从中受到启发,思想有所觉悟。对思想好、品德好的孩子,父母也不能不管,要及时指导,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抓住时机。如孩子获得成功时,父母在鼓励的同时,可提出新的要求;当孩子受到挫折时,父母要关心帮助孩子,并鼓励孩子;当孩子对某事产生兴趣时,父母可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发怒、激动时,父母要冷静,等孩子平静后再进行教育;当孩子生病、疲劳时,父母最好少要求,多关心,但决不迁就。

4.从细节之处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黄炎培的教子思想

黄炎培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和诗人,他十分关心儿女的成长。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他的几个儿女得到了健康成长,他们与父亲的感情也深厚至极。

黄炎培不许孩子们乱花钱,他和妻子从不乱给孩子零用钱,要求每个孩子花钱必须一一记账。孩子上中学后,才能得到少量的零用钱。但是,对于孩子们帮助贫穷困难的同学的行为,黄炎培夫妇总是给予大力支持,有时还主动给孩子们的贫困同学提供资助。他们还教育孩子们做人要诚实,不说假话和大话。

一天晚饭后,黄炎培看到几个孩子正在屋里做游戏,他突然灵机一动,独自走到楼上的书房里,故意把一个鸡毛掸子扔在地上,然后冲着楼下喊:“孩子们,赶快上楼来,爸爸有事找你们!”

听到爸爸的呼唤声,大女儿急忙往楼上跑。她一进书房门就看到了躺在地上的鸡毛掸子,她怕踩坏了鸡毛掸子,便绕了一个弯跑到爸爸身边。小儿子也不甘示弱,径直往前跑,看到地上的鸡毛掸子便猛地迈了一大步跨过去,得了个第二名。小女儿看到哥哥、姐姐已捷足先登,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三步并作两步赶到书房门口,发现地上的鸡毛掸子挡住了去路,一脚就把鸡毛掸子踢开了。

黄夫人听到丈夫喊孩子们上楼,以为有什么要紧事,也跟着孩子们走上楼来。她看见地上的鸡毛掸子,便弯下腰把鸡毛掸子捡起来,轻轻拍打后放回原处。“爸爸,您找我们有什么事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问父亲。“为了鸡毛掸子的事。”黄炎培严肃地说。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明白父亲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刚才鸡毛掸子在哪里?”黄炎培问。“在地上!”孩子们回答。“是谁把它捡起来的呢?”“是妈妈。”“为什么你们就不知道把它捡起来呢?”父亲接着问,孩子们沉默了。黄炎培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几个孩子不懂规矩,看到东西乱扔也无动于衷,而你们的妈妈却能不假思索地就把它捡起来放回原处。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却反映出你们在作风上与你们的妈妈有很大的差距。你们的妈妈长期操持家务,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可你们却什么事情都依赖大人,这怎么可以呢?记得我小时候不好好读书,你们的祖母临终前把我叫到床前,痛心地对我说:‘有谁像你这样闲荡过日子呢?你看,爷爷、奶奶是怎样劳作的,你的父亲又是怎样辛苦的,农民们一个个都忙不过来。只有你,既不认真读书,又不好好做事,怎么对得起他们呢?’这番话我至今难忘。我希望你们也要记住祖母的遗训,从现在起学做家务,学会自己照顾自己,长大了才能为国为民做实事。”孩子们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以后,他们都争着帮妈妈做事,努力学习自理生活,各方面都进步很快。

教子感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还是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都起到极大的影响。而各种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除了老师的辛勤培育之外,家长的努力和付出也是至关重要的。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西方人说:“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能够决定事业的成败。成功的教育往往是由教会孩子做对每件小事开始的,而不是告诉孩子们一个抽象的道理。关注孩子细微之处,从小事做起,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孩子受用终生。

如果把人生比做一个金字塔,那么构成金字塔塔基的,恰恰是他们所做的每件小事以及做事的细节,因此,就让我们从关注细节入手,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为他们的健全人格构筑坚固的基础吧!

5.目标期望法——司马迁的成长历程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87),陕西韩城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写的《史记》,共计130篇,约50万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约300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总结,也是光耀千古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幼年是在陕西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峦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常常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奋刻苦的习惯。他的父亲做过汉朝的太史令(撰写历史的官),很有学问。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10岁就开始阅读古代的书籍。他一边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由于他格外勤奋和绝顶聪明,很早就把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因此中国3000年的古代历史在他头脑中也有了大致的轮廓。后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

后来,司马迁担任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在他35岁那年,父亲病逝了。父亲生前想写一部史书,刚开始写,就病倒了。临终前,他对司马迁说:“当今天子英明,国家兴盛,我身为太史令没有将明主贤臣的业绩记录下来,死不瞑目啊。我死之后,你要继承父业,完成我生前一直想写的史书啊!”司马迁流着泪说:“我虽愚笨,但一定根据父亲保留下来的史料,写好这部书。”

3年后,司马迁接替父职,做了太史令,准备着手写父亲没有写完的书。这时,一场灾难降临了。

那一年,汉武帝派他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带兵3万,去攻打匈奴,却吃了败仗。李广利落荒而逃,他的部属骑都尉李陵陷入了重围。李陵率领5000名步兵,孤军深入,遭到匈奴3万骑兵的围攻。李陵带领汉军,血战10余日,斩杀匈奴兵1万余人。最后,他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迫投降。

消息传来,汉武帝很生气,大臣们也同声谴责李陵。司马迁与李陵相识多年,因而替他辩解道:“李陵深入敌境,还杀了那么多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他被俘后没有立刻自尽,可能是想日后有机会报效朝廷。”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替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一怒之下,就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审讯的官员为了迎合皇帝,判处司马迁死罪。

按照当时的法律,犯了死罪的人只要出50万钱就可赎罪;或者接受“腐刑”,也能免于一死。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又想到了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实现,所以就决心忍辱苟活,坦然接受“腐刑”。

在监狱里的那段日子,司马迁很痛苦。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述说了蒙受耻辱的悲愤。他说,最终让他忍辱不死的,是古人圣贤的事例:“从前,周文王被商纣关押起来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周游列国被困在陈、蔡时,编了《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后,写下《离骚》;孙膑被人剜掉膝盖骨,写出《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司马迁决心效法他们,出狱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写作中。在53岁时,终于完成了这部通史性质的空前巨著——《史记》。它起自黄帝,迄至汉王朝的建立,全书130篇,被后世誉为是千古绝唱的史学巨著。

写完《史记》后,司马迁如释重负,生命对于他已不重要了。几年之后,他就离开了人世。

教子感悟:

在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是在走夜路:周围很多东西都模糊不清,前途也没有定数。一些朋友时不时感到心慌,多半是因为看不清路在何方。《西游记》中所唱的“路在脚下”,对有方向的人来说是鼓励,对没有方向的人而言毫无意义。人需要方向。恰如其分的期望,正是孩子夜行时的一盏明灯。它总是存在于孩子的视线范围内,并一点点地延伸至远方,让他清晰地看到努力的方向。

提出期望,实质上就是设立目标。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或他人设定恰如其分的目标。很多人在现实中迷茫,正是因为生活没有目标,或者目标太过缥缈。尝试为孩子设定有效目标,也是父母自身对目标设定能力的良好练习。

任何一个人,当心中目标有所接近的时候,无一不迸发出真正纯粹的快乐。孩子需要成就感,需要体验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自然愉悦。期望是神奇的魔法,是冥冥中牵引孩子成长的力量。孩子是误入歧途,还是在大道上快乐驰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亲爱的魔法师,准备好了么?你打算送给孩子一件怎样的礼物呢?

6.重视早期教育——林则徐少年时代所受的家教

林则徐,福建侯官人。早年虽家境贫寒,却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林则徐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与他自小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有着密切联系。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一名教员。他看到官府腐败,民不聊生,心情非常沉重。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得林则徐在很小的时候就立下了读书报国的远大志向。林宾日常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品学问,需自幼奠基。”因此,在林则徐4岁时,父亲把他领进了私塾旁听。林宾日善于运用讲故事、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教育小林则徐,使得小林则徐经常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他的父亲总是耐心地解答。比如,儿子问:“人为什么要念书呢?”父亲说:“只有念书,才能明理;只有明理,才能做好人。”“为什么要学诗呢?”父亲说:“中国的大圣人孔夫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书里面包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学诗可以增长知识,提高才能。”有一次小林则徐给父亲背诵《诗经》中的《硕鼠》一诗,刚背完,就仰起脸严肃地向父亲发问:“爹,硕鼠是什么东西呢?”“硕鼠就是大老鼠。”“那写大老鼠干什么呀?”林宾日觉得这正是对儿子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便深入浅出地给儿子解答:“这种大老鼠不劳而获。农民辛勤耕作,它却坐享其成,你说可恨不可恨?”“该除掉这些不劳而获的大老鼠!”父亲进一步教育儿子:“一些贪官污吏巧取豪夺,鱼肉百姓,就像这些大老鼠。”“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治治这些大老鼠!”儿子大声说道。

林宾日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在言行方面注意给儿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林宾日很节俭,但亲朋、邻居有困难时,他却总是解囊相助。父亲经常告诫儿子:“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一次,一个土豪用重金想走父亲的“后门”,为其保送文童,被父亲严词拒绝。父亲说,花自己劳动挣的钱踏实,花不干不净的钱可耻。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林则徐幼小的心灵里转化成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后来,林则徐做了官,仍像他父亲一样清廉、耿直、作风正派,公正无私,了解民情、同情百姓疾苦,保持着不屑与贪官污吏、谗佞小人为伍的气节。

教子感悟:

从林则徐少年时代所受的家庭教育中可以看出,早期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递减规律的。人在来到这个世界的前6年中,已经获得他一生中60%的智力,因而,这个时期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最快和最佳时期。著名的早期教育专家蒙泰梭利在《吸收性的心智》一书中明确指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念书的阶段,而是人生最早期,从出生到6岁,因为它是智力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而且,不仅是智力,还有其他的心智潜能……在这个阶段里,小孩需要智能方面的帮助,而且任何会阻碍其创造性活动的障碍,都会降低他达到成熟的可能性。”这句话道出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任何“天才”和“神童”都不是偶然之间形成的。先天素质固然是形成才能的条件之一,但决定因素,还在于后天的教育与本人的勤奋。儿童自然素质的优异,只是为培养“神童”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是“神童”生长的基础。任何成功人士,他们成功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家庭和老师的辛勤培育。真正的早慧,要从早期教育开始。儿童心理学实验研究说明,幼儿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是2~3岁,而4岁左右的儿童,正是形象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所以,早期进行良好有益的教育,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天才”是由教育培养出来的,尤其是早期教育。

7.启蒙培养法——孔母重视对孔子音乐兴趣的培养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他的母亲颜征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她认为:人如一棵树,幼小时候容易调直扶正,管理得当,长大后必成栋梁之材;如小时候不注意调理,等到长成歪歪扭扭的大树后再进行修剪,就非常不容易了。为了避免这个多子女、多妻妾的家庭矛盾,孔母毅然离开孔家,带着小仲尼卜居曲阜城内,后称阈里。曲阜,是鲁国首府,是一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周公受封于此,其子伯禽赴国,带来了许多西周礼乐文献,素有礼仪之邦的美名。晋国大夫韩宣子曾观礼于鲁,深有感触地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所以王也。”孔母卜居曲阜,其用意也许还在于利用其文化氛围以便教育孔子。小时候,孔子对音乐有特殊的爱好,有很强的感悟能力。颜征发现了孩子的这一天赋,于是在孔子还不懂事时,就买来许多乐器,有时亲自教儿子吹奏,有时让儿子自己演奏。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她认为:礼器最讲礼仪规矩,无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让孩子早一点懂得礼仪、音律、等级,对他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孔母这种用弹奏乐器来使孩子明理、修身进而成才的方法,我们把它称之为音乐养成法。想到孔丘有成,孔门有后,一股欣慰的甘泉滋润着她那久已枯竭的心田。然而,她同样未能看到儿子大有作为,便带着一个年轻寡妇固有的哀思和悲凉,离开了这个对她来说是苦多于乐的世界。

教子感悟:

我们不得不佩服孔母,在教子方面孔母确实是有先见的。孔母这种音乐养成教子法,在孔子身上是十分成功的。可以说孔母的教育方法先进了2000年。孔子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小就学会了吹、拉、弹、唱,懂得了礼仪规矩,孔子还从音律中得到了启示:音律调节好,才能演奏出悦耳的音乐;人际关系调整好,才能安守本分,克己复礼。正是这种思想认识,使他逐渐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调整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为主体的儒家学说,成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可见孔子的成功与孔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早期教育是教育系统的基础工程,早期教育的动力来源于孩子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好奇心。这种原动力直接影响早期教育的成果。把早期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融会在日常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游戏当中。使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和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父母要从小开始积极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比如孔母发现孩子对音乐很感兴趣,就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才能。父母在培养孩子某方面的才能时,不能操之过急,这样只会欲速则不达。更不要强迫孩子培养兴趣,这样孩子不但不会接受,反而会适得其反。父母应该让孩子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自发地产生兴趣、感受乐趣。

父母应该知道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或让孩子去做不感兴趣的事,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对某种事物的兴趣,继而激发孩子的热情,从而把孩子培养成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在发现和培养孩子兴趣时,要当好伯乐。

8.开发孩子的智力——比尔·盖茨的成长

比尔·盖茨,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1955年10月28日出生于美国西北角的西雅图市,先后就读于西雅图的里奇景小学、湖滨中学。中学毕业后,未满18岁的比尔·盖茨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哈佛大学。但1年后他毅然离开哈佛,去开创令他痴迷的计算机事业。1975年比尔·盖茨正式创办微软公司,20多年后,成为世界首富,个人资产近200亿美元。

比尔·盖茨是当之无愧的电脑金童,他创造了人类创业史上的神话。他的成功不能忽视的是:他有一个能够保护他的这些天赋的家。比尔的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教师,都是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比尔·盖茨的父母在质朴的处世方式中,更多地关心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他们总是不断地努力寻找适合比尔天赋发展的外在环境,总在不断创造条件使比尔的才智有用武之地。他们在工作之余总是尽可能地与孩子们待在一起。一家人不断进行各种游戏,从棋类到拼图比赛,所有的益智游戏他们几乎一个都没错过。

和谐向上的家庭氛围,使得小比尔的天赋得到了培养与发展。比尔·盖茨父母意识到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家庭中的环境已经无法满足比尔天赋的进一步发挥。小比尔有时会责备母亲智力不足呢!于是,父母把目光投向社会,积极为比尔寻找属于他的空间。六年级的比尔在父母的帮助下参加了西雅图的当代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里,许多聪明的孩子聚集在一起讨论时事、书籍和其他主题,这里已具有一定的大学气氛了。在参加活动中,比尔常以积极而独到的见解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家里也尽力支持比尔参加各项活动。在一次活动中,比尔给班上准备一份报告,叫《为盖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这篇报告几乎成了全家人的事,他的外祖母帮着弄封皮,连父亲也插手帮忙,气氛很活跃。从这份报告上,父亲明显感到比尔对企业事务的敏感。于是,在以后的社会交际中,父亲总不失时机地把比尔引见给他的商界朋友。这一点对比尔此后从事计算机事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比尔小学毕业后,他的父母在他上学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送他上私立中学还是公立中学呢?比尔的姐姐从小学到中学上的都是公立学校,他母亲也是一所有名公立学校的老师。当时,西雅图有所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纪律严明的私立中学——湖滨中学。由于比尔在小学是一名不安分的学生,父母希望比尔在新环境中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有纪律约束,这将更有利于比尔的发展。于是,在征求比尔意见后,父母将他送进了湖滨中学。在湖滨中学,比尔虽未改掉那些所谓的“坏毛病”,但他的数学天分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也正是在这里,比尔开始痴迷上计算机,并最终在这一行业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教子感悟:

我们不得不佩服比尔的父母,父母为他的智力开发付出了很多,对于比尔的爱好,随他发展,并全力支持。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十分注重对孩子智力因素的开发。有的父母为了孩子“智力超群”,在学习上,给孩子增量加压,在生活上却包办代替,百般呵护。如果一个孩子具有超常的智商,但他意志薄弱,在他成人后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为人父母者应该知道,仅仅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尤其是只针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要想孩子成才还是远远不够的。

有的父母认为,游戏属于体力活动,无益于智力。其实不然,游戏给孩子创造欢乐气氛,能够在孩子脑海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如果加以科学引导,对孩子智力开发十分有益,所以是开发孩子智力的积极手段。

许多父母认为智商就是智力,所以孩子学习不好,父母就觉得孩子智商低,便对孩子的未来忧心忡忡。其实,智商只反映儿童的部分智力情况,并不能代表整个智力。换句话说,智商低的儿童,也未必一定是智力低。所以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有益于孩子的智力开发,使孩子更加聪明。孩子的智力开发,需要通过他自己不断的体验和学习才能实现,因而父母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体验的学习的机会。如果父母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孩子忽冷忽热,肯定不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

9.对孩子抱有信心——拿破仑·希尔继母对他的教育

美国伟大的成功励志大师拿破仑·希尔小时候被认为是一个坏孩子,周围无论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诸如奶牛在牧场里被人放跑了,或是谁家少了点什么物品,乡邻们都会怀疑到他,而往往“不幸”在他身上找到证据。

生母去世后,唯一对他关心的人没有了,他在父亲和兄弟们以及乡邻们眼中的形象变得更为恶劣,年幼的拿破仑已大有破罐子破摔的态势了。

后来,父亲带来了一位新母亲,拿破仑原本以为继母是不会给自己半点同情的,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继母发现了拿破仑人性中的优点。在继母的赏识和鼓励下,拿破仑开始改正自己的缺点,并发奋学习。继母用她深厚的爱和不可动摇的信心,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拿破仑·希尔。

拿破仑在他的著作《人人都能成功》中这样形容继母对他的影响:这个陌生的女人第一次走进我们家的那天,我父亲站在她身后,让她独自应付这个场面。她走进每一个房间,很高兴地问候我们每个人,直到她走到我面前。我倚墙站着,双手交叠在胸前,凝视着她,眼中没有丝毫欢迎的神色。我的父亲说:“这就是拿破仑·希尔,兄弟中最差劲的一个。”我绝不会忘记我的继母是怎样回应他这句话的。她把双手放在我的双肩上,两眼中闪耀着光辉,凝视着我的眼,这使我意识到我将永远有一个亲爱的人。她说:“这是最坏的孩子吗?完全不是!他应该是最优秀的才对!”继母略微停顿了一会儿,然后对父亲说:“我觉得他恰恰是最聪明的一个,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如何把他的美好的特质更好地发挥出来!”一股暖流涌向我的心底。这一时刻是我生命历程的转折点。我的继母总是鼓励我依靠自身的力量,制订大胆的计划,坚毅地前进。后来证明这种计划就是我事业的支柱。我决不会忘记她教导过我的话:“当你去鼓励别人的时候,你要使他们有信心。”我的继母造就了我。因为她深厚的爱和不可动摇的信心激励着我,使我努力成为她相信我所能成为的那种孩子。拿破仑说:“我最尊敬的人是我的继母,不是亲生母亲,是她用爱和正确的方法改变了我的命运,给了我一切。”

教子感悟:

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没有自信就谈不上信心。父母可以通过有效的夸奖让孩子培养自信心。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无论干什么事情,对自己缺乏自信,必然一事无成。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充满自信,对工作信心十足,那么他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会百折不挠。正因为继母相信拿破仑是个好孩子,对拿破仑有这种信心,所以拿破仑才会成功。继母用浓厚的爱和不可动摇的信心造就了一个新的拿破仑。

所以,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鼓励孩子,去相信他。世上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只有不肯鼓励和不善鼓励的家长。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如果家长不想让孩子变得更坏,就没有理由把孩子贬得一无是处。要耐心地引导孩子,满怀信心地鼓励孩子从最基本的地方改正过错。哪怕孩子有一点小小的进步,家长都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不断进步。

生活中,有些父母习惯性地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不要认为这是在激励孩子,殊不知这正好伤了孩子的自信心。人是没有可比性的,他自己就是最好的。无论拿自己孩子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还是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和别的孩子的缺点比,都是错误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要做的就是,多给孩子一些赏识,努力挖掘孩子身上的亮点,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帮助他们充分树立起自信,让他们在人生的长河中自信自强,脚踏实地,一步步迈入成功的殿堂。

10.赏识自己的孩子——父亲的赏识让“白痴”成为绘画大师

毕加索,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几度改变绘画风格。每次转折都有名作问世,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被公认为享有世界声誉的绘画大师。

毕加索很有艺术天赋,5岁时所做的剪纸就已惟妙惟肖,创作的《手握大棒的赫克勒斯》绘画作品令人叫绝。但却经常搞不懂诸如“二加一等于几”的问题。为此,他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毕加索的课桌前,逗他玩地问:“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他们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老师则认为这孩子智力低下,无法施教,老师经常跑到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为这事毕加索的母亲又羞又恼,觉得无脸见人。

毕加索的父亲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却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绘画是极有天赋的。这不只源自舐犊之情,还在于他对孩子的真正理解和赏识。他对儿子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依然是个绘画天才。”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他也渐渐忘记了自己功课方面的“无能”。但是,嘲讽却并没有就此停息,反而愈加猛烈。小毕加索脆弱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他变得不爱说话,更不爱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为了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关键时刻,是父亲为他擎起一片蓝天。父亲每天坚持送孩子去上学,一到教室父亲便把画笔和用做模特的死鸽放在课桌上。既然孩子读书不行,就不要勉强他,更不能由此扼杀孩子的绘画天赋。父亲成了儿子强有力的心理依靠,似乎离开了父亲,毕加索根本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以至每天上学,必须得到父亲会来接他回家的承诺后,毕加索才会松开父亲那温暖的手。

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并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教子感悟:

白痴与天才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呢?有人说遥不可及,有人说一步之遥,总之,没有定论。从毕加索父亲教子成为绘画大师的故事里,父母应该了解到:身为父母不应该忽视孩子,要尽可能地帮孩子扬长避短。要以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孩子的超人之处,并加以鼓励、引导和发挥,最终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要父母赏识自己的孩子,不是让父母容忍孩子一错再错。如果孩子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弱点,而父母恨铁不成钢,以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对待孩子,这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伤口。因为全世界都可以嘲笑讥讽他,都可以遗弃他,而作为父母的却不能,只有父母能给孩子信心和勇气,让他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积极健康地对待自己、对待人生。毕加索的父亲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孩子,使孩子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即使自己的孩子没有毕加索那样的天赋,父母也至少该帮助孩子拥有健康快乐的心灵。

有位教育专家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如果家长总是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孩子,其结果,小孩子改过得少,而怨恨父母得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会有一点不喜欢父母了。”赏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父母只有放弃分数、名次等对孩子的要求,才能真正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发现孩子身上无数的闪光点;父母只有把赏识的心态融入赞扬之中,孩子才会真正感受到赏识的力量。

11.让他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里根父亲教子

这是里根小时候的一个故事。1920年,里根11岁。有一天,他和小朋友在院子里踢足球时,不小心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邻居很生气,非要他赔偿12.5美元。当时的美国,12.5美元是笔不小的数目,里根吓得赶紧回家,恳求父亲帮帮他。父亲却说:“我不会替你还钱的!你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到邻居家赔礼道歉,然后自己还钱。”里根一脸的不解:“我赔?我哪有那么多钱啊?”父亲说:“你必须对自己的过失负责!我可以借钱给你!但1年后你必须还给我。”

按照父亲的要求,里根到邻居家赔礼道歉,然后,便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虽说他才11岁,父亲却对他充满了希望,相信他一定能成功!半年后,里根终于挣够12.5美元,对一个11岁的男孩儿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但里根却靠自己的双手,弥补了自己的过错。

后来,里根成了美国的总统。可只要里根回忆起此事,他就会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教子感悟:

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为、承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例如,实现了承诺,完成了任务时感到满意,心安理得;由于客观原因未能达到要求,但尽了主观努力时,感到遗憾、问心无愧,未尽到责任时则感到惭愧、不安、内疚等。责任感一旦产生,就会成为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积极性,自觉加强意志锻炼,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孩子的责任感是从对具体事物产生喜爱开始的,起初表现为对他所敬爱的人交给的任务有责任感,而对其他人交给的同样任务没有责任感;对他爱做的事有责任感,对他不爱做的事没有责任感;以后发展为能对自己说过的话、应该完成的任务负责,对同伴、集体负责;到青少年期便能形成更抽象、更概括的责任心,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

责任感需从小培养。里根能成为美国的总统,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归功于他的责任感!试想一下:假如里根是一个做事不认真或缺乏责任感的人,美国人会将那么一个大国交给他管理吗?

如今的中青年父母,往往忽略了对孩子责任感的教育,孩子有了错误,要么当笑话说说,要么就将孩子做错事之后应该承担的责任,全部揽到自己头上。这是不对的!作为父母,应该从孩子懂事那天起,把对孩子责任感的教育渗透到养育的每个细节。比如,当孩子“闹人”时,就应该分清哪些“闹人”是合理的,哪些“闹人”是得寸进尺的要求。也就是说,让孩子从小明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必须逐渐学会承受生命中的一些分量,必须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孩子是在挫折中成长的,只有品尝过犯错误、挨批评、受指责以及懊丧、悔恨等滋味,才能在其心灵深处留下烙印,才能让其从小明白,做事要认真、专一,不能鲁莽、草率,否则,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12.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母亲对孩子的教育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1890—1969),美国军事家、政治家。他生于得克萨斯州,先后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指挥参谋学院、陆军学院。曾任陆军参谋长助理、美驻菲律宾军事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历任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处长、驻欧洲美军司令、北非战场盟军司令、北非和地中海盟军司令、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领导欧洲战场作战。1944年晋升为五星上将。1948年退役,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后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53年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当选总统。

在艾森豪威尔10岁时,他父母让他的两个哥哥在圣诞节前去远足,却坚决不同意他去。艾森豪威尔感到十分愤怒,他冲到屋外,捏紧拳头在苹果树上猛击。他一面哭一面打,打到双拳血肉模糊都没感觉。最后,艾森豪威尔被父亲拖回家中,但是,父亲并没有呵斥他。这时,母亲进来给他涂上止痛药,并扎上绷带,但是,母亲也没有安慰他。又恨又怒的艾森豪威尔倒在床上大哭了1小时。直到他平静后,母亲才进来对他说:“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要比能拿下一座城市的人更伟大。发怒是自我毁伤,是毫无用处的,需要好好克服。”

母亲的告诫深深地印在了艾森豪威尔的心中。在76岁时,艾森豪威尔写道:“我一直回想起那一次的谈话,把它看作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之一。”

教子感悟:

遇事不如意或遭遇突发事件时,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或者是大喜大悲,或者是做事不顾后果,容易冲动。而善于自我管理的孩子会知道情绪是怎么回事,情绪的体验是什么,应该怎样去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等。

比如,有些孩子喜欢骂人、说脏话。他们虽然知道骂人、说脏话是不对的,每次骂人、说脏话以后也常常后悔,但是由于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总无法控制住。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与他人的摩擦。许多孩子骂人其实是对自己受到伤害的一种情感宣泄。例如:东西被他人偷走,自己被他人踩了一脚等。父母应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与他人之间的摩擦,让孩子学会怀着宽容之心对待他人的过失。

父母可以和孩子达成一种协议,当孩子在气愤、想发泄时,父母用某种事先约定好的语言或目光暗示孩子,让孩子及时冷静地想一想,考虑如何文明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去掉不文明的语言习惯。

有一位脾气非常暴躁的男孩,他的父亲为了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天,父亲把男孩叫到一面墙壁面前,对男孩说:“孩子,爸爸知道你脾气不太好,这也不是你希望的。但是,骂人、脾气不好会影响到别人。这样吧,从今天开始,你感到自己要发火的时候,就在这面墙壁上贴个图标。”然后,父亲给了小男孩一叠图标。

一个星期后,墙壁上果然贴上了许多图标。一天晚上,父亲指着墙壁对男孩说:“孩子,你看到自己的坏脾气了吗?”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父亲说:“从现在开始,如果你一天不发脾气,你就从墙壁上撕下一个图标。”

第一天,男孩坚持不住还是发了火。第二天,男孩居然真的没发火。这周内,男孩居然有3天没发火。1个月后,墙壁上的图标都被撕掉了。

那天晚上,父亲又把孩子叫到了墙壁前,对男孩说:“孩子,现在你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这非常好。你看看,以前你发脾气的图标虽然被你撕下了,但是,图标的痕迹还在。这说明你每次发完脾气之后,不管是给他人还是给自己都将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

男孩惭愧地笑了笑。从此以后,男孩很少再发脾气了。

由此可见,家长只有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逐步纠正发火、骂人、说脏话的不良习惯。当然,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当的宣泄方法。如:鼓励孩子把不高兴、不愉快的事件告诉父母或其他人,以缓解心中的不快;教孩子不要轻易流露自己的情绪,激动的时候应该在心中默数“一、二、三”;鼓励孩子自我隔离来达到冷静;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和幽默感等。

13.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音乐天才莫扎特的成长之路

莫扎特的父亲列奥波德很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他明白儿子尽管有优越的音乐素质,但如果不加以严格训练也是成不了才的。所以从4岁起,他就开始教儿子弹钢琴、拉小提琴。

父亲在教小莫扎特音乐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只教点简单的曲子,但莫扎特接受能力很强,许多曲子听了一遍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了。父亲怕儿子负担过重,所以没有过早地教他作曲,可是5岁的莫扎特在旁边看着父亲书写乐谱,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孩子正在五线纸上专心地写东西。“莫扎特你写什么呀!”他随手拿起儿子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则。他故意逗儿子说:“你可知道,你这个曲子不能演奏啊!”小莫扎特生气地回答说:“我知道,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要修改呀!”父亲竟然被反问得说不出话来。

父亲很惊异于儿子的音乐天赋,此后也开始教他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小莫扎特非常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别的小孩子在玩的时候,他却成天待在家里不是练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子就像一个大人一样埋头于音乐。老莫扎特为了让儿子能开阔眼界,少年时就有所成就,从1761年秋起,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小莫扎特和女儿安娜,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演出。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接着,父亲又带他们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获得观众的好评。但在这次旅行演出中,老莫扎特也清楚地看到了儿子身上的缺点:他虽然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所以文化基础很差。旅行回来后,父亲为儿子进行系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文,学习音乐家必修的意大利文,还学法文和英文。

正是老莫扎特的严格要求下,再加上小莫扎特自己的刻苦努力,最后小莫扎特才成为一位世界著名音乐家,对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教子感悟: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活动的一种倾向,是行为的动力。如果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他就会认真地去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否则就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孩子的兴趣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调查发现一般家长的兴趣爱好孩子也具有:家长喜欢音乐,孩子也表现对音乐爱好;家长喜欢体育,孩子也爱活动;家长喜欢书法,孩子则喜欢写写画画。由此可见家庭这个环境对孩子的兴趣形成有影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