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正能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23:01:04

点击下载

作者:周艳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引爆正能量

引爆正能量试读:

前言

情绪是健康、生命和人生的真正主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我们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人的情绪和其他一切心理过程一样,是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和控制的,这就说明了人是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的,可以理智地驾驭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都顺眼。如果每天都能保持一份好心情,那么,我们每天都是快乐和充实的。

英国小说家艾略特说过:“行为可以改变人生,正如人生应该决定行为一样。”一个人如果总是想象自己进入某种情境,感受某种情绪,那么这种情绪就会不知不觉地来到你身边。当一位朋友不高兴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对他说“想想开心的事,把它忘了,不去想它就好了……”然后我们会想所有的办法让他开心起来,他会真的忘记了烦恼,会和你一起快乐,一起欢笑……想象有某种心情,往往能帮助人们真的获得这种感受——在困境中有自信心,在不如意时较为快乐。

多年来,心理学家都认为,除非人们能改变自己的情绪,否则很难改变行为。我们常常逗眼泪汪汪的孩子说:“笑一笑呀”,结果孩子勉强地笑了笑之后,跟着就真的开心起来了。

如何才能拥有好情绪呢?首先,尽量把事情看透,想得开,拿的起,放得下。心胸开阔,情绪就能保持,就容易满足。哲学家讲过:生活像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好情绪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烦恼,就会有消极的情绪。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消极情绪的人,而是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对于善意的批评,应该采取接受的态度而不应采取消极的反应,接受学习他人如何看待您的机会,利用这种机会做一番反省,并找出应该改善的地方,别害怕批评,勇敢地面对它。使自己了解打倒你的不是挫折,而是你面对挫折时所抱的心态,训练自己在每一次不如意中,都能发现和挫折等值的积极面。日行一善,可永远保持无忧无虑的心情。当你真诚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无私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时,你会欣喜地发现,你获得的比你给予的更多。

情绪不可能被完全消灭,但可以进行有效疏导、有效管理、适度控制。情绪管理,就是用正确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绪,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放松自己的情绪。学会调整情绪,尽量往好处想。很多人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本来可以很好解决的问题,正是因为情绪把握得不好,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让复杂的事情更难。其实,只要把握好事情的关键,把每个细节处理得体就会游刃有余。遇到棘手的事情,冷静点,然后想如何把它做好,你越往好处想,心就越开阔,越往坏处想,心就越狭窄!情绪是人类最重要而认识最少的东西。绝大部分人都把情绪看做是问题,制止情绪的出现。实际上,每份情绪都有其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指明一个方向,便是给我们一份力量。如果情绪能被妥善管理,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快乐。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很多悲伤与痛苦,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不能调节心态,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就会成为情绪的奴隶,如此一来,又怎能保持好情绪!斯摩尔曾经说过:做情绪的主人,驾驭和把握自己的方向,使你的生命按照自己的意图提供报酬。记住,你的心态是你唯一能够完全掌握的东西。学着控制你的情绪,并且利用积极心态来调节情绪,就能超越自己,走向成功。第一章认识情绪,才能掌控情绪

情绪无处不在,它是每个人对世界正常的心理反应。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包括情感及独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一系列行动的倾向。

情绪不可能被完全消灭,但可以进行有效疏导、有效管理、适度控制。

情绪无好坏之分,一般只划分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由情绪引发的行为则有好坏之分、行为的结果有好坏之分,所以说,掌控情绪不是消灭情绪,而是疏导情绪并调整信念与行为。这就是掌控情绪的基本范畴。

拥有什么样的心情,世界就会向我们呈现什么样的颜色,让自己的心情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其实就是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基础。情绪时时刻刻都与我们相伴

干扰人类的非理性因素有:嫉妒、愤怒、恐惧、抑郁、紧张等。这些看似极其平常的心理因素,却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败得失。

人的情绪往往只有两种:消极的和积极的。一个人只要别让自己变成一个被情绪驱使的奴隶,就算有消极的情绪也没有关系,至少别让它左右自己的生活。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南迪·内森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因此,与那些消极的情绪作斗争是人们常常需要做的事情。

成功的人并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能力超群,只是因为他们善于控制自己的心情,并时刻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一个失败者,也未必缺少机会,关键在于他们不会控制自己的心情,更多的时候任自己的萎靡情绪滋长,从而把许多机会白白浪费了。

积极情绪能够帮助人们更多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消极情绪则恰恰相反,它妨碍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个人的心情乐观开朗,那么他在这段时间里做事可能是很积极的。因此这类人在这段时间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相对比较多,自我肯定的成就感也就比较多,从而又拥有一个好的心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相反,一个人的心情抑郁,整天愁眉苦脸地面对生活,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积极,甚至错误百出,那么自我价值就会实现得越来越少,自我否定的因素就会增加,这样也就使心情更加消极抑郁,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很多研究表明消极情绪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经常发怒和充满敌意的人很容易患有心脏病,调查表明心脏病患者中经常焦虑、抑郁、脾气暴躁者比普通人多三倍。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操作规律;情绪作为脑内一个监测系统,对其他心理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包括对活动的瓦解和促进,一般来说,起协调、组织作用的往往是正性情绪;起破坏、瓦解或阻断作用的就是负性情绪。

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效果会造成影响,情绪的强度越大,造成的影响越大。中等唤醒水平的愉快情绪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大家可能有类似的体验,比如一个人将要参加一次重大的比赛,如果非常焦虑,成绩肯定不会很好,然而如果一点紧张情绪也没有,那么成绩也不会很理想。只有认为比赛是一种挑战,焦虑感适中,那么人的大脑就处于中等唤醒水平,就会有一个最理想的成绩。

同时,人的情绪往往起到支持和左右行为的作用。当人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则倾向于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态度和善,乐于助人,勇于承担重任;当人处于消极、低迷的情绪状况,则倾向于注意事物悲观的一面,希望与渴求可能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曾经有两个人在沙漠的黑夜中行走,耗尽了所有饮用水,两人又累又饿,体力渐渐不支。这时,其中一个人问另一个:“现在你能看到什么?”

另一个人回答道:“我现在似乎看到了死亡,似乎看到死神在一步一步地靠近。”

发问的这个人却微微一笑说:“我现在看到的是满天的星星和我的妻子儿女等待我回家的脸庞。”

最后,那个说看到死亡的人真的死了,就在快要走出沙漠的时候,他用刀子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另一个人靠着星星的方位指示成功地走出了沙漠,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其实这两个人仅仅是当时的心态有所不同,但在最后却演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我们了解了情绪对于人心理的影响,就应该尽量发挥正性情绪的作用,减少负性情绪对自己的不良影响。这样,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很大好处的。

情绪的适应性由特定的行为模式、生理唤醒和相应的感受状态这三个成分组成。它的作用在于发动机体能量使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将相应的感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这样人类就逐渐得到了进步。世界上的每个人时时刻刻都与情绪相伴,如果每个人都能珍视它,并善于利用和调节它,它就会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是推动而不是障碍的第一心理力量。让情绪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柏拉图说过:“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种神奇的东西,它既可以使你精神焕发、干劲倍增,也可以使你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既可以使你头脑清醒、冷静平和;也可以使你暴躁焦虑,冲动后悔;既可以使你安详从容,坦然自若,也可以使你紧张慌乱,惴惴不安,这种东西就是人的“情绪”。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积极情绪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保持愉快的心情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大有益处的。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设法收集人在生气时呼出的气体,然后将这些气体溶于水中,将溶液注射到小白鼠的体内,发现小白鼠在一段时间后死亡。这结果告诉我们,人在生气的时候,体内的免疫细胞的活性下降,人体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减弱,因此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入,导致疾病。

曾经有过这样的实例:一个粗心的医生将两个病人的诊断报告弄错了。原本没有癌症倾向的病人因为错误的诊断报告而极度伤心、痛苦、焦虑,情绪极不稳定。没过多久,在医院的再次检查中,果真发现了癌症的倾向。而那位本来有癌症倾向的病人,由于拿到了没有癌症倾向的诊断证明,情绪变得高涨,心情变得愉悦,病情竟然渐渐地转好了。

这个事例也能说明消极情绪则会给人的机体带来损害:人情绪不好的时候,体内还会分泌出一种毒性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聚积起来会形成和漂白粉一样的分子结构,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这种情绪就能够化为一种神奇的力量,帮助自己阻止疾病的侵袭。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情绪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情绪处理得好,可以将阻力转化为助力,帮你化解困境。如果情绪处理得不好,情绪失控,就容易在愤怒的情形下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言行,害人害己。

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很容易被情绪控制。”要控制一个人的坏情绪并不是说要压制一个人的情感,更不是说一个人一辈子都不能有坏情绪,而是要将这种情绪合理化,使自己的负面情绪得到正确地释放。

传说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他每次生气和人起争执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在田边喘气。

由于爱地巴一生勤劳,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子和土地有多么广大,只要与人生气的时候,他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人们对此深感疑惑,但不管别人怎么问,爱地巴都不愿意说出缘由。

直到有一天,爱地巴在自己孙子的恳求下才终于说出隐藏在心里多年的秘密,他说:“年轻的时候,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三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去和人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勤奋努力。”

孙子问道:“阿公!您年老了,又变成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呢?”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

一个人心情不好,情绪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关键就在于能否看准时机,能否在恰当的场合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表现得当,将是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动力,否则,将会是一股破坏力极大的力量。所以英国伟大的政治家约翰·米尔顿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

良好的自我状态不仅是一种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是一种控制自己情感的心理机制;它可以促使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只有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才能把握自己的未来!情绪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并理解他人的情绪,可以让生活顺风顺水;错误表达自己的情绪,忽视甚至误解他人的情绪,就可能招致不可估量的损失。通过“情绪转移”掌控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真正决定人类智能的并非传统智商,而是感情。善于处理情绪,并能觉察别人情绪的人,即能用理性控制冲动的人,在社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发展。

看到让人生气的事情,人们都会忍不住要发脾气。然而在宣泄自己的愤怒情绪之前,我们首先必须确信自己是正确的,否则最好免开尊口。如果是最亲密的人冒犯了你,此时的最佳方案是选择与他的反应刚好相反的方式,这样能使他从你的立场看问题。再者,行动胜于语言,这句话在很多时候都有效。

办公室里是不应将喜怒“形于色”的地方,不恰当的发脾气只会使自己显得缺乏能力并且到处树敌。与同事相处,“对事不对人”永远是上上策。只需要告诉他这种情况需要如何解决,不要对他的能力或者性格做任何评价。

这些都是你在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必须加以注意的地方,也许正是一些小小的疏忽导致你种种的不顺。

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经常和伙伴们吵架。有一天,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颗钉子。一周以后,男孩在篱笆上共钉了36颗钉子。后来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尽量避免发脾气和吵架,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他一颗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

父亲并没有表扬他,而是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整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拔掉一颗钉子。”男孩按父亲的话去做了,终于有一天,钉子全部被拔光了,他忙去告诉父亲。

父亲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干得不错!但是,篱笆上的这些钉子洞,永远也不可能消失。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就在他心里留下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难以愈合。即使愈合,无论你怎么道歉,伤疤总是在那儿。

健康的情绪是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一个人情绪上的成熟,就是情绪的发展、反映水平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与自己的年龄和社会要求相适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因为牵挂得太多,并且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往往会因为情绪起伏而导致自己不快乐。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情绪管理的智慧。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有一次,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这段期间,弟子们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撒了满地。弟子们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金代禅师回来了,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们,不但没有责怪他们,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是为了美化寺庙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金代禅师说得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禅师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障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

其实,控制情绪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难,只要掌握一些正确的方法。比如,通过情绪转移法可以暂时避开不良刺激,把精力和兴趣投入到另一项活动中去,以减轻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冲击。只有控制好情绪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都会有心情郁闷的时候,如果让这种心情任意发展下去,将自己囚禁其中,不仅郁闷的程度会越来越厉害,甚至还会衍生出许多新的烦恼。

人之所以会产生不良情绪,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把问题极度扩大化了。其实,这个世界只有两种问题,一种是能解决的问题,另一种就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弱者听任情绪控制行为,强者让行动控制情绪。如果我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去顺应环境,并努力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希望的星星。当我们不能事事顺心的时,就试着去改变心态。千万别受坏情绪的影响,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从坏情绪的牢狱中解脱出来。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爱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不能排除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普通汽车修理工凯斯特希望能够换一份待遇更好的工作,当他听说底特律一家汽车维修公司在招工后,便决定去试一试。于是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凯斯特赶到了底特律,因为明天就要参加面试了。

这天晚上,独自坐在旅馆房间里的凯斯特想了很多,当他把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情在脑海中回忆了一遍之后,突然间感到一种莫名的烦恼:自己并不是一个智商低下的人,为什么至今依然一无所成,毫无出息呢?

这时,凯斯特取出纸笔写下了4位自己认识多年、薪水比自己高、工作比自己好的朋友的名字。其中两位曾是他的邻居,已经搬到高级住宅区去了;另外两位是他以前的老板。他扪心自问:与这4个人相比,除了工作以外,自己还有什么地方不如他们呢?是聪明才智吗?凭良心说,他们实在不比自己高明多少。

经过很长时间的反思,他终于悟出了问题的症结——自己性格情绪的缺陷。在这一方面,凯斯特不得不承认自己比他们差了一大截。

找到问题的根源后,凯斯特的大脑猛然间变得清醒起来。他觉得自己第一次真正看清了自己。他发现自从懂事以来,自己就是一个极不自信、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人。过去,他总认为自己是无法成功的,所以也从没有想过要改变自己的性格缺陷。正因为自己过去在很多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才导致自己人生的发展受到限制。

经过一番自我检讨,凯斯特感觉到自己眼前豁然开朗,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和别人一样有所作为。于是他痛下决心:自此而后绝不再自贬身价,一定要完善自己的情绪和性格,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

第二天早晨,凯斯特满怀自信地前去面试,结果顺利地被录用了。在他看来,之所以能得到那份工作,与前一晚的感悟以及重新树立起的这份自信不无关系。

在底特律工作了两年后,凯斯特逐渐建立起了好名声,人人都认为他是一个乐观、机智、主动、热情的人。在后来的经济不景气中,每个人的情绪都受到了考验,很多人都倒在了情绪面前。而此时,凯斯特却成了同行业中少数有生意可做的人之一。后来公司进行重组,凯斯特得到了可观的股份,前程似乎一片光明。

成功,首先来自于情绪的完善,而非才能。因为,如果没有情绪的完善,才能将难以发挥作用。生活中,有人活得很累,很沉重,有人却活得很轻松,很潇洒。活得累的人,是因为有外物的牵绊,自己画地为牢,向心灵上加压。活得轻松的人,是因为他们能够摆脱自我的限制,不受外物的牵绊,完全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心灵自由了,自然就会感觉轻松、舒坦。

一个人对待自己情绪的态度影响着自己的一生。这个世界上,成功的“天才”太少,而被宠爱坏了的“天才”却太多。很多有才能的人,往往对自己的才能过于自负,而忽略了对情绪智商(EQ)的培养。他们不善与人沟通,在面对困难与打击时,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时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结果落得个一事无成。

一个人如果任由不良情绪支配,他就会成为情绪的奴隶,并不得不再次吞下因恶劣情绪所造成的恶果。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让心中藏有任何消极的记忆,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法改变的事情上。当造物主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又悄悄为你打开了很多扇窗。不要放大消极情绪,不要听任消极情绪的发展。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开动自己的创新思维,去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关上通往恐惧和担忧之门,我们才有机会打开希望和信心之门。

如果一个人对周遭的任何事物感到不舒服,那是他自己的主观感受所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很多时候,只要我们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便可以让自己立即振奋起来。所以,我们要像认识自己的手脚一样认识和利用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做情绪的奴隶。只有在准确识别自身情绪的基础上,我们才能通过一些认知和行为决策,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摆脱焦躁、烦闷等不良情绪。当我们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也就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为自己的心灵打开一扇天窗

人的不快乐一般以两种方式出现:第一就是害怕失去,在我们感到愉悦时,总希望时间能在瞬间停止,幸福的事情能长久,可是,世界上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总有一天会失去,因此,我们会感到不快乐。第二就是躲避,当我们感到痛苦时,我们总要它立刻离开,而不是勇敢地去面对甚至是去解决这些痛苦的事情,这样痛苦当然也不会凭空消失,因此我们会感到不快乐。

环境对人的情绪、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制约作用,一个善于控制自己的人会经常进行放松情绪的锻炼。人的心灵如同炼金的熔炉,而快乐就像一大块被沙子包围的金子,只有把那些包围金子的杂质消融,快乐才会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比如,变换一下环境能起到调控情绪的作用,自己一旦情绪激动的时候,不妨扭身走人,换个环境,眼不见心不烦,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情绪锻炼可以让我们找到一种惬意、畅达的感觉。

人是最容易情绪化的动物。因此,我们应该呵护好自己的心灵,尽力避免对自己心灵的伤害,保持心灵的美。有时,曾经的经验、固定的想法,甚至是对每一种情绪的感受会重重地包围着我们,就如同一台机器,总是在超负荷地运转,最终导致散架。既然如此,我们不如去室外享受一下久违的阳光,让自己做一个深呼吸,给自己的心情一点放松的时间与空间。

杰克和约翰兄弟两人住在阁楼上,由于年久失修,卧室的窗户只能整天密闭着。厚厚的布满灰尘的窗户遮住了阳光,整个屋子十分阴暗。

兄弟俩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于是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就拿着扫帚和簸箕,到阳台去扫阳光了。

他们很用心地将照在地上的阳光扫进簸箕里,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搬进阁楼,可是一进楼梯口的黑暗处,阳光就没有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扫,小心翼翼地搬,但依然是徒劳,屋内还是没有阳光。“为什么我这样努力都无法将阳光运到屋子里呢?”这个问题让他们困惑不已。

母亲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

他们回答说:“房间里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

母亲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只是去扫呢?”

人的心灵也是一样,只要我们愿意为自己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户,阳光自然就会照射进来。人生往往如此,有的人活得暗淡,并不是他的生活里没有阳光,而是因为暗淡的心境,早已把朝向阳光的窗户悄然关上了。打开关闭心灵的窗户,与所有人成为好朋友,去体会阳光的温暖,我们便会看见美丽的世界。

人的一生大都会经历艰辛,由此也会产生一些波动的情绪。如果一个人总是背着沉重的情绪和包袱过一种充满焦躁、愤怒、后悔的生活,不仅对自己无益,还会白白浪费自己眼前的大好时光,也就相当于放弃了前途和未来。我们可以时常洗涤自己的心灵,让心灵减负,尽力去清除困扰你心灵的情绪残渣,不要让这些残渣来控制你的情绪。

在洗涤心情的同时,再想想自己曾拥有过的幸福,这样,我们的情绪就会得到一个更好的锻炼,突破心灵的禁锢,我们的心情自然也就会好起来。

德山禅师在得道之前曾跟着龙潭大师学习,龙潭大师日复一日地要求德山诵经苦读,时间久了,德山就有些忍耐不住了。一天,他问师父:“我就是师父翼下正在孵化的一只小鸡,真希望师父能从外面尽快地咬破蛋壳,让我早一天破壳而出!”

龙潭笑着说:“被别人剥开蛋壳而出来的小鸡,没有一个能活下来的。但你若突破不了自我,最后只能胎死腹中。不要指望师父能给你什么帮助。”

德山走出去时,看到外面非常黑,就说:“师父,天太黑了。”此时,龙潭大师便给了他一支点燃的蜡烛,他刚接过来,龙潭大师就把蜡烛吹灭,并对德山说:“如果你心头一片黑暗,那么,什么样的蜡烛也无法将其照亮!即使我没有吹灭蜡烛,也说不定会被哪阵风给吹灭。而只有你点亮了心灯一盏,天地就自然一片光明。”

德山听后,如醍醐灌顶,后来果然青出于蓝,成了一代大师。

其实,像德山开悟得道一样,一个人想拥有快乐的心境,自己要学会清除情绪垃圾,下意识地为心灵松绑,给心情做一个深呼吸,也就相当于德山大师点亮自己的心灯一样,否则,别人根本就没有办法来帮助你,而你再远大的梦想也只能“胎死腹中”。

如果这时我们能坦然面对一切变化,笑看风雨变迁,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刻,我们的心也会感到平和,心情自然也就好了许多。

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扇天窗,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所谓的自我保护,而将那扇窗户关得死死的,我们以为这样就可以免受伤害,可谁知道自己的心灵却因此发霉了。所有的人都需要给自己的心灵晒晒太阳,而无论阳光多么伟大,它都没有办法照进一个密闭的房间,所以,要想让心灵接受阳光的温暖,首先应该为它打开一扇天窗,让阳光照射进来。这样,我们就会看到一片晴朗的天空,从而调动起我们的积极情绪,让自己的命运好起来。抵制负面情绪的侵袭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身边的人释放负面情绪时,如果我们压抑自己的情绪,把真实的想法藏在心里,这样非常不利于身心健康。这种方式常常会让人产生压抑感、沮丧感以及疲惫感或习惯性头痛;而如果针锋相对,一味地生气,则容易产生更多的情绪问题。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容易受到各方面的攻击,特别是容易受到情绪的攻击,总会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而人类是脆弱的,一个人一旦受到他人的不良情绪的攻击,就很容易失去应有的理智,做出一些让人追悔莫及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就应该主动远离坏情绪的传染源,自觉抵制坏情绪的侵袭,避免被坏情绪所控制。

在面对他人的愤怒、怨恨、误解等坏情绪的袭击时,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例如,有些年轻的夫妻,情绪容易冲动,但是经过一场激烈的争吵甚至打斗之后,随着坏情绪的排解,他们对生活表现出更高的热情。相反,也有人把愤怒视为致命毒药,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来避免愤怒的出现。因此,如何应对他人带给自己的负面情绪,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式,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进行灵活的应对,但始终要围绕把负面情绪向正面转化这个核心来进行。如果我们没有对自己积极的思想意识及时地进行补充。让那些消极的情绪乘虚而入,占据了原本是用来充填积极情绪的空间,就很容易被别人的消极情绪所左右。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人下定决心要愉快到什么程度,他大概也就能愉快到什么程度。你能决定你头脑中在想些什么,你就能控制你的思想”。

理查·派迪曾经是赛车运动史上赢得奖金最多的赛车手。他的一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场比赛,也不知道创造过多少惊心动魄的精彩瞬间,而令他最难忘的却是第一次参加比赛。

那次总共有35个人参加比赛,结果理查·派迪夺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当在他兴冲冲地跑回家把这个好消息报告给母亲的时候,母亲却冷冷地对他说:“你输了!”“但是,你不觉得我跑第二已经是很不错了……”“别说了,你根本就没有必要跑在任何人的后面!”母亲狠狠地抛下这句话走了,留下查理•派迪一个人在那里静静反思。

自从那次以后,理查·派迪就尝试着一次又一次地突破,终于取得了以后许多辉煌的成就。

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就必须得有一个足够空间的自我认定。在这样的自我认定中,给自己设定一个更高的自己,并且这个更高的自己最好是自己永远达不到的。这样,我们每天都会处在一个不断追求、不断突破的境界中。每天给周围的人一个全新的自己,坏心情也自然不会降落到自己的身上。应对与处理他人给自己带来的坏情绪,是我们自身能够持续拥有良好情绪的关键。不幸的是,很多人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应对他人情绪的技巧与艺术。他人的坏情绪常常成为自身坏情绪的导火索,于是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直至最后以两败俱伤收场。如果我们不能为他人带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到出口,那么也要知道一些处理情绪问题的好方法。

对他人表现出来的坏情绪干脆置之不理不是好办法。正确的方法是,应当将自己对对方的不满、生气等情绪以不攻击的方式表露出来,让激起你不良情绪的人知道,他们的行为使你不满,迫使他们停止这样的行为。而且,这种做法既能使他们终止自己的不当行为,也能及时排解涌在自己心头的那股情绪能量,对双方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一个人要想表露自己的情绪很容易,但是,作为一个自控能力很强的人要掌握技巧,把自己的脾气与情绪表露给“正确的人”,即持有客观态度中肯的人身上。要想对正确的人,用正确的方式,在正确的时间,达到预期的目标并非易事。如果你在表露情绪时过于激动,或者在情绪表达之后很长时间不能从中摆脱出来,那么激动情绪的延续会给你造成更大的伤害。

世界的千变万化并不总是符合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很多人会因为这个原因每天变得心情不好甚至让坏心情缠身。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抵制坏情绪的侵袭,必将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给自己的人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把情绪表现出来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尤其是愤怒的行为和言语会毁掉我们和他人的关系,这种危害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的,而且常常还会引起他人的报复。心理学家研究统计表明,一些人情绪不好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来自生活,而是来自自己的心态,消极的心态像一把大伞一样遮住了人们的心灵,因此人们的心理就会觉得憋闷,心情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要想阻挡住那些坏情绪,就必须得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

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弗瑞斯说:“只要我们能够控制引发愤怒的局面,只要我们不是痛苦地坚守自己的愤怒,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种需要纠正的不满情绪,只要我们敢于对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负责,就应当压制住心里的愤怒,而且这对你是有益的。”

如果你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且针对的事情并不值得你去生气,那么最好不要随意表露出你的针锋相对的情绪,或者尽量按照有益的方式行事,尽量不攻击激怒我们的人。当然,压制并非压抑,其差异在于我们意识的主导方向不同。例如,你如果因为不想引起争端而下意识地忍下怒气,这叫压制;如果你从七岁起就对父亲敢怒不敢言,无意识地将怒气藏起来,这叫压抑。暂时的压制并不会带来更大的身心损害,而因压制所产生的良好后果有利于正常情绪的恢复。

负面情绪就像灰尘一样遮住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不能很好地接受外界,所以我们所接触到的事情都是比较模糊的,这正是坏心情滋长的土壤和温室。我们只有清除这些负面的情绪,才能让我们的心情保持一种灿烂的状态,抵制负面情绪的侵袭等于给了自己一个成长的理由。第二章脾气会小一点,微笑会多一点

孔子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如果人们总是被各种看不见的枷锁禁锢着无法释怀,这一生就会活得很累。凡事斤斤计较只会给人带来烦恼,美事反为不美,好事反为不好。一个人的生活如果能自在随意一些,没有那么多的计较,生活也许会更美好。

聪明而智慧的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计较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顺乎自然,有取有舍,收放自如。摆脱世俗的束缚,跳出世俗的价值观,人生自然多了许多的欢乐。做人应多一些包容和豁达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极尽包容;自然万物,总是互相依托、互为补充。作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来说,同样不可太较真、对人对物要求太高,不必凡事都要争个明白,人生的大境界也应该是集众所长、和谐共存。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凡事都想争个明白,无论什么都看不惯,身边的人没一个能容得下,无异于孤立自己、远离人群,造成自己与他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局面,使自己陷于被动。

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差异,出现矛盾实在是在所难免。聪明的人都懂得求同存异,小矛盾先忍,不过分与人争执,这样不但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缓和紧张的气氛,而且一些难题、冲突往往也会因此迎刃而解。

人们喜欢为了一些鸡毛蒜皮不重要的事物争执不休。这样做其实是在徒然浪费自己有限的生命,结果往往是把自己推入了错误的深渊,自己惩罚自己。为小事生气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相反还会把问题搞得更加复杂化。这其中的奥秘有人明白,有人却不得知,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累的原因之所在。

各种事物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在不同人的眼中所展示出来的是不同的形态。当我们因为某物或者某事发生争执甚至大动干戈时,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站在了不同的角度,可争论的后果却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很多事情根本没必要非要分个明白。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于是二人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啊!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见孔子评自己错了,只好老老实实地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然而,颜回对孔子的评判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弄不清楚。

孔子看出了他的不满,说:“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颜回恍然大悟,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事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

一面肉眼看起来很平的镜子,在高倍放大镜下,也会显出凹凸不平;肉眼看来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可怕的细菌。人世间的东西有时是不需要太明白的,生活中很多事情没必要去争,更没必要非得分个清楚明白,自己心知肚明就可以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凡事都想争个明白,就不能容人。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有理不饶人,无理辩三分,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有时候,把一件事弄得过于明白了反而会伤害到别人,这样就会使自己失去伙伴和朋友。

追求完美虽然有时会使一个人得到更优秀的成绩,但却有它的弊端,比如:它会令一个人神经非常紧张,有时连普通水平都难以发挥;有时往往不惜冒险而犯错;不敢尝试新的东西;失去生活的乐趣;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以致因为吹毛求疵而引起别人反感。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但当他拿回家里后,发现珍珠上有个小黑点。就觉得有些美中不足,就想把这个小黑点去掉,使珍珠变得完美无缺,成为无价之宝。于是,渔夫便开始尝试除去污点,可剥掉一层,黑点仍在;再剥掉一层,黑点还在;剥到最后,黑点没有了,可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其实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有着和渔夫一样的贪心和愚蠢。人们一味地追求完美,以致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十分苛求,如果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陷入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做人不要太较真,更不要认死理。其实,不完美才是真实的世界和人生。世界和人生不可能没有遗憾,生命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事事处处完美,而在于看到不足之后能坦然地面对、理性地追求。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不少场合,你不能太认真,更不能较真。相反,避开风头和锋芒或反其道而行之,矛盾反而会迎刃而解,气氛会随之改变,达到新的和谐。

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极有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凡事从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有时候缺陷也是一种美。好多时候不是别人让我们失望,而是我们自己让自己失望。有些东西本身不是完美的,如果我们以自己的意识赋予了它完美,结果注定是要令我们自己失望的。所以,我们不要苛刻和计较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应该是完美的,让自己的情绪中多一些包容和豁达,也许会得到更多的惊喜。为小事生气是在伤害自己

在复杂的社会中生活,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摩擦。古人云:“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生活中因为诸多原因而生气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生气之后,不仅于事无补,而且经常是越来越糟。只要不触及忍让的底线,大可不必睚眦必报、一决雌雄。如果一个人总爱生一些闲气,就必然会被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困扰着,导致自己情绪失控,其实最后伤害的是自己。

英国著名作家狄斯累利说:“生命如此短暂,不能只顾小事。”法国作家莫鲁瓦也曾作过进一步的阐述:“我们常常为一些不令人注意、因而也是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试问时过境迁,有谁还会对这些琐事感兴趣呢?不,我们不能这样生活。我们应当把我们的生命贡献给有价值的事业和崇高的感情。只有这种事业和感情才会为后人一代代继承下去。要知道,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

生气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习惯,是对挫折、被侵犯以及不合理对待的反应。虽然没有人愿意生气,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经常会为小事而生气。人之所以会生气,主要是外在环境的刺激,平凡人皆会因为生活中的种种人或环境而生气。但是,易怒的人最大的特点便是冲动,喜欢生气、为小事抓狂的人容易做出没有经过审慎判断的事,所以总是让别人有机可乘。

一个有心机的人不为小事而生气,因为他知道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愚蠢行为。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尽量不发怒的人才是聪明人。聪明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善于利用自己的理智,将自己的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则控制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人生短短几十年,要尽可能快乐地生活,才会活的更开心、更有意义。

在科罗拉多河畔的一个山坡上,有一株死去的大树。据生物学家预算,这株大树屹立在那儿已有400多年历史了。当初哥伦布在圣萨尔瓦多登陆时它已存在。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巍然耸立在山上,不曾畏惧过一切强暴,曾先后遭受过14次雷电的袭击;四个多世纪以来无数次的雪崩和风暴它都傲然挺过了,然而在一群很不起眼的昆虫的攻击下,它却倒下了!

这些昆虫穿透它的树皮,蛀空它的树心,用它们微弱的、然而不间断的进攻最终彻底瓦解了它的战斗力。一株参天大树,一株几百年来雷电劈不死、飓风刮不倒、任何东西摧毁不了的大树,终于被一群小得可怜的、我们用手指头轻轻一压便会成烂泥的虫子征服了。

人类虽然同样能够经受住各种风暴雷电的袭击,但却很难抵御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对自己身心和情绪的侵蚀,最终让我们失去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心灵。

在《佛蒙特州基普林的家庭之争》一书中,像英国著名作家拉迪亚德·基普林这样的非凡人物,也会因为一些小事而造成家族之间不和。

基普林跟佛蒙州的一个名叫卡罗琳·巴勒斯蒂的姑娘结婚后,在布拉特利博罗市修建了一幢非常漂亮的房子,然后搬到那儿住下来度过他的垂暮之年。他的大舅子比特·巴勒斯蒂曾经是他最要好的朋友。

后来,基普林买下了巴勒斯蒂一块地皮,并互相约定:巴勒斯蒂有权收割这块地上的青草,而当巴勒斯蒂发现基普林正在把这块草地改建成花园时,便当即对于这种破坏约定的行为出言不逊,基普林也毫不示弱,于是,这块草地之争便让两个朋友之间结下了冤仇。

几天之后,骑着自行车的基普林被他大舅子巴勒斯蒂的双套马车挡住了去路,后者并且硬要基普林让路。就因为这么一点小事,被激怒了的基普林丧失了理智,发誓要到法院去告他的大舅子,一场耸人听闻的案子就这样发生了。新闻记者们从各大城市向布拉特利博罗蜂拥而至,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世界。

后来,基普林不得不按照法庭宣判和自己的妻子永远离开他在美国的这幢住宅!就因为这么一点区区小事,基普林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的怨恨和痛苦。

作者在书中写道:“要是你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而不管他人如何有负于你就好了!”

两千多年前的古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斯就曾说过:“请注意啊,先生们,我们太多地纠缠于小事了!”这一警言同样也适用于今天的人们。生命如此短暂,如果我们将精力都花在小事上,简直就是在浪费宝贵的生命!

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能够很好地用理智驾驭情感,从不把宝贵的生命和精力浪费在一些小事上。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只有尽可能快乐地生活,才会活得更开心、更有意义。在纷乱复杂的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都能够尽美,不可能件件都很顺心,不尽如人意的事总会发生。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完全用不着大动肝火。面对那些不值得生气的小事,用微笑去面对往往会得到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微笑是豁达,是宽容,不仅能化干戈为玉帛,还能保持自己情绪的平和宁静,让自己免遭怒气的伤害。所以,做人应当想开一点,不要为一些无所谓的小事情伤神费力。小不忍则乱大谋

古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在现代社会的巨大压力下,很多人的情绪表现得比较急躁和狂乱,很容易为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而争得不可开交。然而,争了半天除了生了一肚子气,什么好处也没有落着。因此,与其为那些小事伤透脑筋,还不如顺其自然,不做计较,不理会它,自然就相安无事了,这样的日子会过得清静。

卢瑟福曾说:“再没有比那些只顾自己鼻尖底下一点事情的人更可悲了。”生活中有很多令人烦心的小事,如果一一计较,我们每个人就会有生不完的气。而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必定能控制住自己所有的情绪与行为,不会像野马那样为一点小事抓狂。

生活中易上火的人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很在意,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他就会耿耿于怀,把事情尽量往坏处想,结果就是把事情越想越坏,越来越气,终至怒气冲天。经常对自己进行自我反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修养,把自己的内心修炼得更加强大,才能自如地克制自己的激动情绪,不去为一些不值得生气的事情而生气。

一位妇人总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虽然她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却总是不能克制自己,于是就去请求一位高僧指点。

听了她的讲述后,高僧把她领到一间禅房里,然后落锁而去。妇人一看自己被高僧晾在这里了,气得破口大骂。但是,任凭她怎么骂,高僧也不理会。这时妇人只好哀求高僧放自己出去,而高僧仍然不理不睬。直到妇人沉默了,高僧才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恨自己瞎了眼,跑到这个鬼地方受这份罪!”“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妇人说:“不生气。”“为什么?”“气也没办法啊!”

高僧又离开了。

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高僧笑道:“你还知道不值得,看来心中还有气根。”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道:“大师,什么是气?”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生活中人们不快乐,常生气,有烦恼,常常是因为做事太计较得失,而忽略了自己的本来目的。气就像泼出去的茶水,转瞬间就和泥土化为一体,变得无影无踪。我们在生活中为琐事生气,无非是为了争高低、论强弱,可争来争去,谁也不是最终的赢家。因此,与其在这些小事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为自己的远大目标而认真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小事而耽误自己的前途。常常为一点点小事而抓狂的人,往往没有镇定的心态,而这样的人则很容易一时冲动,因小失大,甚至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令人不快的事,在不快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以不同的心态来对待往往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以平和的心态坚持踏踏实实地做事,不为计较生活的琐细而拒绝平凡的生活,不为计较名利的诱惑而放弃做人的原则,带给自己的可能就是坦途。能抓住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而不会为了生活的细枝末节无谓痛苦,拥有这样的心态,你的人生才会充满阳光,快乐而富足。太较真的人是在为自己设置障碍

人们常说:“凡事不能太较真。”一件事情是否该认真,要视场合而定。钻研学问要讲究认真,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更要讲究认真。做人在总体上、大方向上讲原则、讲规矩是应该的,但也不排除在特定的条件下灵活变通。对于一些无关大局的琐事,不必太认真。不看对象、不分地点刻板地认真,不仅容易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而且也会让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处处被动受阻。

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和情绪不对的时候,如果当时不加以控制,让自己陷入一种气愤的状态中,最后受伤的总是自己。曾经有位哲人说过:“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既然如此,我们何必要跟世界较真,跟自己较真呢?要知道,只有生活在一种不较真的状态下,保持心态的平和,才能够延展生命的快乐。

美国教育专家戴尔·卡耐基年轻的时候也曾犯过小错误。在一次宴会上,坐在卡耐基旁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先生甚至提到这句话出自《圣经》。然而,卡耐基发现他说错了,因为他确切地知道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了表现自己的优越感,卡耐基当场纠正了那位先生的错误,让人家一时下不来台。于是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当时,卡耐基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就坐在他的身边。葛孟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卡耐基向他求证。葛孟在桌下踢了卡耐基一脚,然后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在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之口。”“是的,当然。”

葛孟回答,“在《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为了那么一点小事就和别人较起劲来,值得吗?再说,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他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为什么不保留他的脸面而说出实话得罪他呢?”

一个人如果做事太较真了,就会给人一种固执、死板、不灵活的感觉。处事太较真了,就会锱铢必较,凡事都要争个输赢;对朋友太较真了,就会遭人厌烦,以至于闹个不欢而散和悔不当初;对工作太较真了,才有了待遇不公平时的抱怨。棱角太分明,事事太较真,就会处处摩擦受阻。

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放过去无伤大局,没有必要去纠正它。这不仅是为了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和人事纠纷,而且也照顾到了对方的名誉,不致给别人带来无谓的烦恼。这样做并非只是明哲保身,而是为了体现为人的大度。

太较真的人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对什么都容不下,只有看自己才是最顺眼的,这类人总是过分地喜欢把一件事情打破砂锅问到底,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对待什么事情都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这样的人让人避之唯恐不及。其实,藏巧露拙是一种最有效的自我保护策略,而生活中很多人恰恰缺少的也是这种品质。“认真”是需要我们去仔细权衡的。许多非原则的事情不必过分纠缠计较,凡事都较真常会得罪人,给自己多设置一个障碍。鸡毛蒜皮的烦琐无须认真,无关大局的枝节无须认真,剑拔弩张的僵持则更不能认真。要想真正做到不较真,有容人之量,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这需要有良好的修养,更需要善解人意,凡事都能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和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活得潇洒轻松。

当然,不较真也不是一味地姑息迁就、丧失原则,而是要讲究方法,巧妙转换,以谋略胜之,这样才能够在不经意间抓住有利时机达到双赢。学习与每一个人融洽相处,表现出你的诚意、你的随和、你的善良,让自己多一份体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那么,你的生活就会非常和谐。

在生活中要学会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自己在浮躁忙碌的生活中获得心灵深处的宁静和快乐。不要跟自己太较真,让自己拥有容忍的胸襟、沉默的气量,这也是糊涂中的智慧学,是细水长流、内方外圆的处世哲学。发牢骚不如反躬自省

美国前总统乔治·沃克·布什说:谁掌控了情绪,谁就能掌控一切。人毕竟是有感情、有欲望的,当一个人灰心气馁、遇到不满意的事情的时候发点牢骚倒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整天牢骚满腹,不论大事小事、好事坏事,只要不合我意就怨天尤人,就未免有点不正常了。

相传,有个寺院的住持,给寺院里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院里的和尚都要面对住持说两个字。第一年年底,住持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问他心里最想说什么,他回答说:“食劣。”第三年年底,他没等住持问便说:“告辞。”住持望着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新和尚对待世事都持一种消极的心态,所以才不能安于现状,一味抱怨。而他的抱怨,也让他失去了修成正果的机会。

人在不如意时总会有抑郁不平的宣泄,可“人生逆境,十之八九。”与其人人都无所顾忌地乱丢“垃圾”,不如把发在牢骚上的精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让思想跃上新的高度,探寻适合自己人生的坐标。牢骚也好,抱怨也罢,都是因为抱有的心态不对,看问题的角度不对,如果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换个角度,相信人的心情会一下子好起来。事物在一个人心中的好坏,决定于此人的心态,而不是事物本身,正所谓“以我观外物,外物皆着我色”。牢骚满腹者,不妨转换一下心情,让乐观主宰自己,心情肯定会一下子好起来。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家书中写道:“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消减病患。”意思是说:只要遇到想发牢骚的时候,就反躬自问;我是不是真有什么毛病以致心中这样的不平静?下狠心自我反省,下决心戒除不足。心平气和谦虚恭谨,不只是可以早得功名,而且始终保持这种平和的心境,还可以消灾减病。

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已,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意思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会选择生活的道路,时刻把握命运的主动权。面对现实生活中暂时不完善的地方,不要牢骚满腹,不要怨天尤人,我们不能像裁判员、检察官那样居高临下地评判、抨击和指责别人,而应当看到自己的责任,拿出实干的精神和勇气来。满腹牢骚,不仅于事无补,有时反而会陡生祸乱。因此,有什么不满之事,切忌滥发牢骚,冷静下来,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它,才是最好的办法。反之,则不仅可能会使事情越弄越糟,而且也会损害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生活当中,有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过多地发泄自己的牢骚情绪,说明他们的心理弹性空间小,对逆境缺乏合理的认知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很容易就产生挫折感以及失望和痛苦的情绪。发牢骚的人也许是想通过倾诉获得别人的安慰和帮助,但是,这样做往往事与愿违,只能宣告自己是个失败者,让他人反感。

泰戈尔说过:“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发牢骚,主要是发泄“怨气”,遇事总往坏处想、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是精神颓废、思想空虚的结果。现实既然如此,我们必须坦然面对,不能只知发牢骚,否则,如果在牢骚中错过了人生正点的班车,那又将会在抱怨中错过下一次坐正点班车的机会。动辄发怒绝不是勇敢者的表现

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何种态度,取决于这些事物是否满足人们的需要。对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人们会趋向这些事物,产生积极情绪。反之,对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则会产生不良情绪。

愤怒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紧张状态,往往像暴风骤雨一样来得猛,去得快,但在短时间里会有较强的紧张情绪和行为反应。有的人爱发脾气,容易愤怒,稍不如意,便火冒三丈。人发怒时极易丧失理智,轻则出言不逊,影响人际关系;重则伤人毁物,有时还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事后追悔莫及。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生气是一种很自然的情绪反应。没有人能在一生中不生气;只是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对生活造成不同的影响。发怒有时并不解决问题,即使能解决问题,也是既伤己又伤人,还会让自己置身于被动的境地。遇事时要冷静,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冷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复杂的事情尽量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我们生气时,可以决定要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愤怒,我们可以选择摔东西,但我们也可以选择平静地把愤怒处理掉。与其胡乱发怒,不如以成熟的方式将愤怒控制住,或者化解于无形。不然,凭着怒火办事,我们往往做出不理智的事来,到头来追悔莫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