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23:10:29

点击下载

作者:张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超越者

超越者试读:

序言 志在超越,贵在创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人生若寄,岁月如梭。从童颜到白发,从美丽到沧桑,弹指间,人生在历史的刹那中,不知不觉就接近了终点,无声无息中又似乎总届报停。相对于我们的无限追求和无边欲望,生命何其短暂,人生何其匆匆。面对乌飞兔走的天然律动,面对白驹过隙的超然迅捷,世间无数仁人志士殚精竭虑仍无法延续生命无情前行的步伐,不论是高低贵贱还是善恶美丑,生命都是同样匆忙。

短暂并不排斥价值的长远,匆忙并不拒绝生命的伟大。纵观世间众生,虽然身居同层时空,共享同类资源,处于同一起点,然而人生中的伟大与平凡,成功与失败却能并生,高贵与卑微亦可共存。很多时候,成功的人生如同流星般炫目,在转瞬即逝中留下壮美与灿烂; 平庸的人生却如同仓促的雨滴,难窥形迹,难睹真容。这种差别,发生在我们身边,表征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却产出不同的价值?为什么同一起点却出现天壤之别?无数个类似的为什么,答案的指向却惊人的一致,那就是超越,超越可以让生命变得不同凡响。

超越是人生的使命。珍惜生命履行使命就是要战胜生命的天然局限,发挥自我的最大能量,创造人生的最高价值,最好最优地履行生命所应承担的责任,最快最准地缔造人生所能到达的高点。超越是生物最本能的驱动,是生命最理性的呼唤,是实现人生的方法和过程,是经营人生的使命和目标。超越能够让自我更具智慧和力量,让人生更有方向和信念,让生命添增价值和意义。人生如果不能超越,生命会备显萎靡; 人类如果缺少超越,世界将顿失魅力。

人,生而追求成就,渴望荣耀,期盼认同。超越让我们摆脱羁绊,越过平凡,脱颖而出,捷足先登,抢占高地,收获硕果。超越让我们发掘自我的潜质,实现人生的突破。在禀赋不断升华的成长中感受美好,在价值不断提升的奋斗中赢取荣誉,推动生命走向潜质如花绽放的美丽,展示如鹰翱翔的英姿。

人生存在于自我超越的过程之中,自我是超越人生的力量之源。超越起步于自我,建立在持续否定自我的基础之上。真正的超越是对已有自我的不断扬弃,对现在自我的不断质疑,对未来自我的不断注入。

超越贯穿人的一生,是个相对长久且绝对艰苦的过程。长久使我们容易因漫长而松懈,艰苦使我们可能因痛苦而放弃。只有信仰的出现和形成,才使自我具有了灵魂,使超越拥有了统帅,最终让原本散漫的力量得以凝聚,使原本零乱的行动得以整合。生命的内涵因此变得清晰而充实,人生的步伐因此变得坚定而执著。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具有目标意义的想法频繁出现,而能够付诸行动并坚持始终的目标却极为稀少。超越是目标管理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为了伟大人生而志存高远; 要求我们为了自我实现而前行不殆; 要求我们为了生命意义而正刑摄德。超越本身就是意义非凡的伟大目标,它需要通过一个个基础目标在数量上的递进积累而实现。

环境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包括自然,更蕴涵人文,环境是支撑,提供人生的给养; 环境似枷锁,约束我们实现超越的雄心。应对环境的关键在于自我,方法在于超越。勇敢地超越环境的制约,智慧地利用条件,才能实现人生的超越。

时间常常让我们迷失在似乎漫长但其实短暂的错觉之中。来去匆匆的时间,悄然逝去的岁月,快速离去的身影,使有限的时间更显稀缺和珍贵,使无限的追求更加难以企及。于是我们常为生命短促而苦恼,为理想不得实现而焦虑。然而,时间创造一切,也毁灭一切; 时间成就超越,也中止超越; 时间设定超越的极限,布下人生的轨迹; 时间也经常让我们错失成就,迷失方向。要实现超越,我们首先要学会驾驭时间。

欲望潜隐于人的心灵深处,来源于不同的生活层面。在或高或低的欲望群中,有本能的驱动,有从众的需要,有外界的强制,有自我的偏好。欲望常常突然发作,杂然滋生,勃然膨胀,直接左右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低俗的欲望会强势撼摇我们的信念和目标。而超越作为高层次的欲望诉求,能够导引我们摆脱低俗欲望的局限,追求高尚光明的人生。我们要越过低俗欲望的边界,设定超越的高度和方向,争取成功的规模和质量、价值与意义。

压力几乎伴随我们一生,如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压力有积极的促进效能,能够激发潜能,积聚力量,突破自我。但压力又有强劲的负面作用,常使我们在巨大的困难面前选择放弃,在长期的困扰之中失去斗志,从而偏离既定的航线,迟滞前进步伐,麻痹思维锋芒。超越是对生命的广义扩展,是对平庸的全面开战,也因此面临着更为强悍的压力。战胜压力是实现超越的基本前提,不断超越是摆脱压力的根本手段。

挫折是人生常态,需要清醒辩证地对待。然而,我们却常常由于心灵的脆弱,难以摆脱挫折的打击和干扰,以至于动摇了信心,偏离了方向,走乱了步伐。真正的成功者都是坚强的超越者,他们善于将挫折化作启迪和机遇,寻找挫折的源头,摆脱困惑,化解伤害,在对挫折的果敢超越中创造奇迹。

精神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并随着生命的成熟而日臻丰富坚强。我们的身上既具有人类的通性,也拥有个性化的精神因素生长。积极向上使人充实快乐,萎靡不振则引发苦闷烦忧。超越的力量源自于自强不息的精神,精神是心灵和肉体的主宰。

积极健康的精神本身就是自我超越的结果。

学习是生命发展的需要,在知识快速传递的现代社会,学习已成为社会责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信息时代,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取决于学习。学习提升超越的高度,加速超越的频率,强化超越的能力和质量。不学习,难以实现生命的超越; 不超越,难以推动学习的升华。超越者永远勤于跨越知识边界,不断挑战能力极限。

事业是超越的舞台。事业本身的性质地位不是能否超越的关键。超越不等同于做大事、当大官、挣大钱、立大功,而是能够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心竭力地做好每一件事,不辜负职责和使命,不计较身份和价值的尊卑。一百分不是超越,百分百的努力才是最佳境界。

人生而有尊严,尊严是生命的本能需要,是人生的奋斗动力。尊严是美丽的,来自于高尚光明的内心; 尊严是生动的,表现为理智科学的行为。超越始于尊严的诉求,对尊严的渴望敦促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发展生命。超越的结果之一是尊严的实现,超越让我们在漫长的人生中不断收获尊严、体验光荣。

情感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来源,我们因爱情而体验美好,因亲情而体味温暖,因友情而体会欢乐。人生之河,其实就是情感之河。每一朵生命的浪花、每一个时间的涟漪,都因为有了情感的伴随而变得特别欢快、格外精彩。在实现超越的道路上,情感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心情、更大的力量、更强的动力将有助于我们理性的超越。

人生有许多阶段需要超越,有许多高峰需要攀登。严格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不懈超越者。生命初降时的好奇打量,咿呀学语时的童稚模仿,发蒙启智时的朦胧求知,青春年少时的自我建塑,成人成才后的持续实现,等等。这种存在于人生旅程中的超越意识是天生的,超越行为是本能的,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涵蕴着超越,每一步人生成功都离不开超越。

超越是自然的道法,是永恒的方向,内涵丰富而外延广阔。超越是创意,是效率; 是活力,是生机; 是目标,是效益; 是规律,是进取。任何时候都有超越的发生,任何事情都有超越的可能。超越公平而神奇,公平是因为它赋予了每个人同等的发展机遇,神奇则源于它不断地超越,凸显价值高地。超越公正而亲和,公正因为它无情地使原本在同一起点上的人拉开了距离,亲和在于它始终不渝地为每一个人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方法和方向指南。

成功的心态可以加速成功。超越不是刻意的行为,需要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响应; 超越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坚持不懈地运用和践行; 超越不是简单的叛离,需要立足实际的积极进取; 超越不是人际的孤立,需要和谐的共同发展。超越的对象是自我,不是他人; 超越的基础是现实,不是过去; 超越的方向是精神,不是物质; 超越的归宿是实现自我,不是博取外在荣誉。

超越是美好的,能够锻造生命、升华灵魂,能够培育自信、树立尊严,能够聚集能量、聚合财富,能够酿制大爱、成就美德……超越是伟大的,能够帮你走得更快更远,让你站得更高更稳,教你做得更精更强。

第一章 发现自我,认知人生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一、我是谁

这是一个古老得甚至有些幼稚的人生话题,一个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生命质问,一个似乎我们谁都可以回答的人生问题,却至今没有公认的标准答案。

虽然我们都有姓名,但姓名只是符号,不能涵盖人生的全部; 虽然我们都有身份,但身份只是一时,不能代表人的一生; 虽然我们都有自我,但自我并不稳定,不容易得到认同。终此一生,我们都在寻寻觅觅,走走停停,想搞清楚“我”是何人,在何方,为何事,去何处。

诗圣杜甫曾作过一首《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已届晚年的诗人在四川流离颠簸,这一夜旅居在一只孤危的小舟之中,面对广阔无边的天地和雄伟壮观的江河,思及坎坷波折的人生经历和黯淡悲观的生活现实,迷茫伤情中感觉自己仿佛如一只没有归宿的飘零沙鸥,遂有感而写下这首诗。

在社会变革、生活激荡、人生转折中,蓦然间寻不到自我的,何止漂泊中的杜甫?我们每一个人都曾迷茫困惑,质疑自我,失落动摇。

不知自我,何谈超越?寻找自我的真相,发现存在的自我,成为一切超越的意义和价值。“人,认识你自己。”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劝诫。存在主义致力于研究自我的存在,认为一个人的存在取决于三个方面,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能够对自己的存在负责; 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生活前进的方向。这三个方面,是对自我存在的现象化描述,虽然并没有实质的答案,但却给予了我们了解自我的一个有效方向。下面,让我们针对这三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1.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早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去公园散步。正在沉思之时,迎面走来一个小孩,好奇地问他:“你是谁?”叔本华抬起头来,认真地想了一会,低下头诚恳地对小孩说:“我也正在想这个问题。如果你能告诉我我是谁,我将无比感激,受用不尽。”

金庸在小说《射雕英雄传》里写道,华山顶峰之上,西毒欧阳锋逆练《九阴真经》上的武功,被打伤后走火入魔,见人就问:“我是谁?”当别人告诉他“你是欧阳锋”时,他又问:“欧阳锋是谁?”这一问,就没有人能够回答得上来。

叔本华的故事和金庸小说中的这个情节,很大程度上也是引入了一种对自我的哲学思辨。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不能够明白自我的真相。面对浩瀚宇宙、纵横时空、茫茫人海、大千世界,我们常常无法确定自我存在的现实与意义,于是在不由自主中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我是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是人对自我生命存在的哲学思考,是实现超越人生必须首先解决的本源问题,对人类而言是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问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个性化问题,需要我们付出一生的努力去认真地思考解答。相信每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2.我们能够对自己的存在负责吗

我们是不是正在通过不懈地努力,赋予自己的存在以更多的意义?

理性的答案是否定的。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存在负责,也似乎都在努力地为自己的存在负责,但其实并没有负起彻底完全的责任。因为人类有太多的惰性和软弱,有太多的限制和束缚。如果没有高度的自制能力,没有高远的人生追求,没有高尚的价值观念,就不可能超越自我的局限,为自己的存在增加更大的价值。做平庸的人太容易、太简单、太舒服,不需要体验劳累的苦痛,不需要经历挫折的伤害。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具备彻底征服惰性与软弱的意志和力量,因此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摆脱自我束缚,都有不能为自己的存在负全责的疏忽和缺陷,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甘于平庸,安于现状,放弃对自我的不断超越。

美国第30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说:“只有到人生已蹉跎过去时,才见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倘若虚度此生,到最后才发现还有许多事情没有来得及做,还有许多梦想没有时间去实现,那该是何等的痛苦,对自我的存在又是何等的不负责任!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少有人在死前不追悔、不痛惜、不遗憾。3.我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生活前进的方向吗

我们应该是自由的,我们的内心也都极端地渴望自由,但现实中的我们并不是绝对的自由,不可能超越环境和条件、道德与理智,完全依照自己所选择的价值、原则和目标去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存在主义的两位大师萨特和加缪都是法国地下抗德分子,有一次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聊天,谈到了人的自由问题。萨特认为,上帝不存在,所以人有绝对自由,可以为所欲为。加缪则认为不管上帝是否存在,人都无法有绝对自由。因此,两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然而谁都无法说服谁。最后加缪突发灵感,问:“既然你说人有绝对自由,那么请问你能不能把我交给德军,检举我是地下抗德分子呢?”萨特想了半天,艰难地回答:“不行,无论如何我都不能向德军检举你。”这场辩论加缪赢了,人没有绝对自由的观点占了上风。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做出许多选择。这些选择的确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没有人能够逼我们做出某种与自我意愿相违背的选择,即使是生死受控于人的奴隶,仍然有选择表面服从内心抗争的自由。但是,人又的确是没有绝对自由的,法律、道德、风俗、规范的制约,限定着我们自由选择的范围。我们无法超越范围和条件的约束,也因此不可能在环境所给予的有限选择空间中为所欲为,不可能完全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愿选择人生前进的方向。

对于由存在主义引出的这三个问题,理论上的答案应该都是肯定的,但实践中的真实答案却不尽然甚至恰恰相反。在很多时候,碍于种种因素,我们的确无法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真相,无法为自己的存在负起全部责任,无法自由自在地做出抉择。这些与存在的本质要求相矛盾的现象之所以出现,除了客观因素对个人存在的必然制约外,更主要的是由于我们对自我的理解不明确,对存在的环境不清晰,对人生的实现不科学。因此,我们还需要更深入更积极地认知与解读自我,发现和解放自我,超越并实现自我。

自我是超越的基点。一切伟大的超越,都不可能离开自我。自我是个大概念,存在是个大范畴。在这里,我们不是对自我进行精确的定义,不是对存在进行完整的解析,我们只是在谈论,在思考,谈论可以散漫无体系,思考可以随意无章法。从这些散漫随意的思考中,我们选出三个方面对自我进行剖析,以便建立起对人生超越的基础性认识。

二、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佛教有这么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贫穷的愚人,游荡到一个空旷无人的地方,发现了一只无人看管的箱子。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这下可发财了”,愚人欢喜得不得了。突然,他从箱子盖里镶嵌的镜子中看见自己手舞足蹈的影子,不由得吓了一大跳,以为是箱子的主人找自己算账来了,就惊慌失措地逃跑了。

愚人不认识自己,没能得到财富。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认识你自己’——因为认识就是解放。”不识自我,何来超越?每一个人都要认识自我,正确的认识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超越。只有认识自我,才能解放身心,在无束缚、无障碍的状态下发挥生命的最优能力,创造人生的最大价值。不能认识自我,将会如那个愚人一样,即使财富摆在面前,即使机遇就在手边,仍然会由于自我的无知无能而无法抓住,丧失大好的机会。

正确认知自我并不容易。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说过:“人应该了解自己,而了解自己也是世界上最难的课题。”我们有了解自己的迫切愿望,但却往往很难了解自己,因为评判自我、了解自我的,是我们自己。自己是不可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往往只能依据外界事物作为媒介来传递自我的有关信息,然后进行主观的感知和判断。信息的传递,存在衰减、放大与失真的可能; 主观的评判,又存在喜恶偏好与臆断的影响。无法跳出躯体的限制,不能摆脱思维的干扰,就很难真正了解自己,也就很难有准确的自知之明。

虽然很难真正了解自我,不像生活中照镜子认出自己的模样那么简单,但我们仍然能够通过重新建构恒久自我、接受独立自我、批判阴暗自我的超越过程,较好地确立、发展和实现自我。1.建构恒久自我“存在”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动词指自我的存在是发展的、动态的,名词指自我的存在是稳定的、真实的。认识自我,就是要在发展中确立稳定的自我,正确认知自己的现实状态,实实在在地铺就超越的道路。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要有所成就,要成为独立自恃、始终如一的人,就必须言行一致,就必须坚持他应该采取的主张,毅然决然地坚持这个主张,并且一贯地实行这个主张。”自我的存在,首先应该是卢梭所说的那种稳定、真实的存在,具有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相对恒久性。确立恒久自我,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发展目标坚定不移。自我价值是一个人热爱生命、追求生命意义的心理根基。人们一旦产生了“我”的概念,就已经开始了对自身意义的漫长追求,就必须给自身的存在赋予一个特定的意义,并根据这个意义采取行动。这个意义,其实就是“我”的组成内涵,就是主体的发展目标,就是自我价值的方向界定。长期按照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自我的意义才能更清晰准确,更丰满充实,更能为自我和他人所接受。如果朝三暮四,摇摆不定,自我的存在将因为不能稳定而变得模糊不清,因为缺乏积累而失去意义。保持坚定的目标,才能在目标周围凝聚起各种力量,克服人生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形成一个实实在在、不断超越的自我。

行为准则坚守始终。唐朝开元年间著名的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了“百丈清规”并奉行终生,其中一条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即使到了暮年,他仍然坚持劳动,勤行不倦。弟子们于心不忍,有一次就把他的农作工具藏了起来,想让他休息一天。禅师找不到工具,当然一天没有劳动,也就真的一天没有吃东西。从那以后,弟子们再也不敢藏起他的工具了。通过这种坚持不懈的严格修行,禅师的道德学问在他所在的那个年代首屈一指,堪为楷模。其实,不论做什么事,不论身处何地何时,都要如百丈禅师一样注意保持自我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就是自我概念和行为方法的一致和协调。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有稳定准确的行为准则,并持之以恒地按照这个准则行事,这样才能做到表里如一。如果心里想的是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不仅会造成一个分裂的自我,阻碍自我超越的实现步伐,还将遭受到自我意识和行为方法不能统一的长期痛苦。

追求步伐坚持不懈。人的存在,是发展着的存在,不是静态的存在。自我的意义,将在动态发展中不断进步完善,在持续超越中不断丰富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定论。生命不息,努力不止。确立恒久的自我,重在采取恒久的行动。只有始终如一的行动,才能促进自我的发展和超越,不断赋予自我的存在以积极的意义,最终确立一个稳定有价值的自我。

有目标不行动,是空想; 有准则无行动,是空谈。有坚定的目标,有坚守的准则,又有不懈的行动,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更积极的人生价值。2.接受独立自我

我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的,但独一无二的人却是世界上少见的,更多的是平庸、平凡、平常的普通人。这是为什么?

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来都不甘于普通,但一番奋斗下来,人生的结局往往又不可避免地流于普通、归入平常。这又是为什么?

仔细分析,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虽然认识到自我的存在,但却不能完全接受独立的自我,不能始终保持独特的自我,不能真正超越外界的干扰和规则的束制,于是在人云亦云中失去方向,在随波逐流中归于平淡,最终成为一个没能坚持实现自我的普通人。接受独立自我,是实现人生超越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前提,这要求我们做好以下三件事。

信任自我。人是社会的人,人不是独自生活,而是直接生活在社会大舞台上,与喧嚣热闹的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典力学有一个著名论断,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存在一个与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借用这一理论可以看到,外界对我们的人生成功有着非常强大的助推力,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超越,但同时也存在着把我们推离自我的反作用力,让我们在保持自我的过程中受到太多来自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能不能顶住这些干扰的冲击,能不能始终不渝地信任自我,将决定我们能否保持独立的自我,能否坚定人生的方向,能否实现最优的发展。抗击这种必然存在的反作用力,关键是要善于处理自我和外界的关系,充分信任自我,善于摆脱外界的动摇,勇于超越自我的软弱,不要为自己不会的东西而烦恼,也不要为自己拥有的东西而骄傲。不仅成功时要相信自己,失败时更要信任自己,始终保持自我的理性独立,始终坚持自我的既定方向,努力不止,前行不殆。

开放自我。自我的存在,不是独来独往的封闭型自我,不是自以为是的狭隘型自我。害怕与外界接触,是心理上的不自信; 不敢受外界影响,是精神上的不独立。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河中,真正的大国强国时代当属汉唐,那是个真正开放、独立自信的伟大时代,八方来朝,万国来贡,丝绸之路延伸至遥远的欧洲,国家疆域拓展到空前的规模。而落后的时代当属明清,因为畏惧外来威胁,封闭海疆,断绝来往,满足于自己的闭门一统,结果衰败很快出现,主权更遭到无情地践踏。历史如书,国家如人。无数国事兴衰、人事兴亡的案例告诉我们,开放者,有自信。敢于敞开心智面对他人,善于扬弃外界各种信息的人,才能真正的独立、真正的自信,才能有真正的生命超越、真正的自我实现。

解放自我。保持自我独立的重要内容,是要能够主动超越世俗与物质的干扰诱惑,经常让身心得到自由解放。我们不能太忙碌于外面的事务,太执著于外界的追求,要学会从这些外事外物中解脱出来,适时地给自己的内心与生活一片宁静。忙,会昏了头脑,乱了心情,迷失方向,困扰自我。美国微软公司前总裁盖茨,每年给自己安排两次特殊的休假,每次都是拿出一周时间到他的私人别墅里闭门休息,不见外人,不理公务。这种与世隔绝的休息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调整。如果总是牵挂外界的事物,疲惫地劳作,很难保持心灵的独立,很容易因受到外界的长期干扰而失去既定的自我。因此,我们要学会在忙碌中放松心灵,抽出时间来体验自我,倾听自我的声音,化解内心与外界的冲突,保持自我的明确与独立。

信任的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始终不渝地信赖和依靠自我,怀疑自我会动摇超越的内在基础,更阻碍了超越的最终实现。开放的关键在于敞开心灵,无畏无惧地接受和联系外界,封闭自我会丧失超越的力量来源。解放的关键在于放松心灵,保持自我的宁静与清晰,忙乱会动摇超越的根本意志,更消磨超越的乐趣。只有始终保持自我的独立,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自我的完整与稳定,让自我的存在更有意义,更好地实现超越。3.批判阴暗自我

人都有缺点。认识自我,建构自我,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我的阴暗面,发现和克服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寻找和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和潜质。

自我的阴暗面很难寻找。正如古罗马学者卡图卢斯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错,然而,我们都往往看不见自己身上的错。”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错误,不敢承认自己身上的缺陷,这应该是制约我们实现人生超越的最致命的障碍。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的美好,不能忽视自我的管理,而要学会对自我的经常性反省和批判,发现看不见的错误,发掘被忽略的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成长、更健康地超越。

首先要经常反省自身。反省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总结回顾,是认识自我的重要渠道,是超越自我的思想方法。《论语》中有语:“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现在我提出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一日三省,每天四问,都是对自我存在的常态化认知,对是否超越的日常态梳理。反省能够让我们发现需要改正的问题,及时修正自我; 能够让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及时坚定自我。反省不是无边界的自责,不是无休止的后悔,而是对得与失的总结,对进与退的思考,更是对自我的经常性修复,是有利于自我成长良法。因此,我们要善于反思自我,通过反省来认识自我存在的状态和走向,及时完善和超越自我。

其次要经常挖掘潜能。自满是人皆有之的人性弱点,让人难以正确认识和发展自我。造成自满的原因表面上似乎是性格,其实是由于智慧和知识的局限。英国文豪莎士比亚说过:“愚者总以为自己聪明,智者却知道自己愚昧。”知识的边界就是无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拥有的知识边界就越大,与无知的接触领域也会越大,也就越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憾,形成强烈发展自我的渴望和要求,避免心灵深处的自满和自大。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个人所能拥有的知识含量在人类知识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因此,我们尤其不能满足于自己的能力现状,要不断地挖掘先天的禀赋、潜能,孜孜不倦地学习进步,使自己变得更好。人的潜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我们有明确的方向,那么只要去努力、坚持,积累到一定程度,必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赋予自我以更加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具有自知之明的人,是能够经常性批判阴暗自我,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人。1952年11月8日,正在美国当大学教授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接到邀请,犹太复国组织拟请他出任以色列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对于这个令人心动的显赫位置,爱因斯坦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对自然界了解不多,对人就更一无所知了”,“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如何公正待人,为此,本人是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且不谈高龄的衰老已经在减少我的精力了。”了解自己的缺陷,清楚自己的不足,使爱因斯坦拒绝了外界的诱惑,坚定不移地在科学的道路上走下去,取得了学术上的更大成就,也避免了人生路途上可能出现的错误与危险。

批判阴暗自我并不是绝对否定自我。《围炉夜话》中有语:“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 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批判自我的前提是要充分肯定自我,既要经常反省自我的不足,也要积极拓展自己的潜能,不妄自菲薄,建构一个稳定积极、稳步发展的自我。及时发现自己的缺陷,认真加以改正和提防,就会使自己变得更完美更健全,能更好地超越自我。

1890年7月,37岁的画家凡·高在法国小镇奥维尔郊外的一片麦田里,用手枪瞄准自己的腹部开枪自杀。枪响了,画家并没有当场死去,而是踉踉跄跄地捂着流血不止的肚子,回到他寄居的小客店。消息传出,他在当地唯一的朋友加歇医生急忙赶来,看到凡·高伤势很重,不禁大为叹惜伤心。凡·高低声告诉他:“我想,我这次又没干好。”不久,这位孤独自卑的不幸天才就在巨大的痛苦中悲伤地离开了人世。

在凡·高短暂而沉重的一生中,他大概只售出过一幅画,题目叫做《红色的葡萄园》,还是他的兄弟和朋友为了帮助他而买下的。他最大的希望是能找到一家咖啡馆展出自己的作品,可是,到死也没有一家咖啡馆愿意展出他的画。他在绝望和孤独的人生旅途上,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干得不好,就连他想干的最后一件事——自杀,也干得如此糟糕。可谁能想到,仅仅几十年后,每一幅凡·高作品都价值连城,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都争相收藏他的画,并且都炫耀似地摆放在最显著的位置。

自卑可能是这位天才过度苛求完美的极端表现。由于他在自己并不完美甚至很糟糕的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自卑,所以把大量精力和情绪集中投入到艺术世界的创作中去,反而绘制出了完美神奇的作品。但是,也是因为过度的自卑,因为缺乏必要的自知,凡·高在失望中过早结束了自己才华横溢的生命,影响了自我实现的更大成功,也让自己的一生没有体验到应有的欢乐。

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要对自我的存在有稳定的、准确的了解做到不自满、不自卑。认识自我才能发展自我,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超越。德国文学家歌德说:“你最适合站在哪里,你就应该站在哪里。”当我们能够自信地认识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站到最合适的地方,才能够实现超越,创造最大的价值,赋予我们的人生更加积极的意义。

三、爱护自己正在演绎的人生

关于自爱,法国思想家卢梭有段非常经典的名言:“人的自爱离不开外部条件,人们在自爱的同时也必须爱那些保护我们生存的人。如果一个人处处事事只想到自己,即仅仅只爱他自己的话,他就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他的生存条件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人不能只是爱自己,还要爱别人; 不仅希望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别人幸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爱人。从本性上说,人应当是自爱的,而从理性上说却又应当去爱别人。”卢梭的话,辩证地说出了自爱不是自私、自怜,不仅仅是爱自己,还有爱护他人、爱护外界的广义要求,是超越生命个体本能之爱的博爱。

自爱是伟大的天性,让人类在爱惜自我中促进生命进化,在推己及人中推动社会发展。真正的自爱是超越自我的大爱,能够让自我更完美、更稳定、更充实,让外界更健康、更美丽、更和谐。1.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提出,人的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超我与自我。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是原始欲望驱使之下的本能之我。超我受理性原则支配,是理想价值驱使之下的理想之我。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是基于现实的自我。本我如魔鬼,超我如天使,自我如调解的仲裁。当魔鬼与天使发生冲突时,自我就要进行折中来协调,尽量平衡两者的需要。但是,当冲突过于剧烈时,这个仲裁就可能无法保持平衡,导致主体的人格发生极端化的变异。

普遍意义上说,本我和超我都是一种理想的自我,只不过本我更多的是由个人原始欲望组成的理想自我,是自发之我,而超我则大都是由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组成的理想自我,是自为之我。不论是原始理想还是社会理想,是自发之我还是自为之我,都需要现实中的自我来调解和平衡。

在这里提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其实是想说明,自我的形成与扩展,需要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是自我存在的核心; 现实,是自我存在的状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我们不懈奋斗,但也让我们心存焦虑和疑惑。我们需要两者之间的平衡,不平衡,自我就不可能正常存在,就不可能健康超越。

理想宜远大,但要分阶段。清人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说:“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 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这句话朴素地告诉我们如何处理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的关系。人要志存高远,没有超越平凡的志向指引,就不可能经得起困难挫折的考验,不可能耐得住奋斗拼搏的艰辛,在平淡的生活中做出突出的成就。但是,理想的高远要辩证地看,高不至于高不可攀,远不至于无边无际,不能超越现实阶段,不能背离规律条件。远大的理想要分阶段分层次地渐进实现,不能稍有进步就心比天高,更不能一厢情愿地妄自作为,而要分解制定明确详细的近期目标,始终保持心态的平和与行动的坚定,扎扎实实地从基础做起,从小处努力。

现实宜清醒,但要有信心。我们要清醒地对待现实,冷静地对待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即使现实非常不利,即使目标还非常遥远,仍然要有足够的信心,用不懈的行动去努力争取实现。在人生的道路上,现实有时是残酷的,但我们不能蜗居在理想的虚幻之中去回避这种残酷性,而是要在始终保持信心的同时理智地认识现状,勇敢地着手解决。清醒让我们正确对待现实自我,信心让我们不懈追求理想自我,两者互相影响,互为补充,在自我的建构与超越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常常出现现实不能满足理想,理想不能认同现实的对立现象。理想与现实,永远是一对难以调解的矛盾,一对打闹不休的冤家。能不能正确处理这对矛盾,关系到自我的稳定与健康,关系到超越的信心和方向。成功的人,永远是胸怀远大理想,认清生活现状,清醒地走好人生每一步路的人。2.自尊与自强的统一

美国纽约市里士满区有一所圣·贝纳特学院,是一位名叫贝纳特的牧师在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1983年,一位名叫普罗热夫的法学博士在写毕业论文时无意中发现,在美国大大小小的学校里,50年来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犯罪率最低。这位博士很好奇,就设计了一套需要毕业生回答的问卷进行分析,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圣·贝纳特学院教会了你什么?”在回收的3756份有效答卷中,有74%的人答案相同,知道了一支铅笔有多少种用途。

原来,自建院以来,这个学院新生入学的第一篇作文的题目就是说说一支铅笔有多少用途。孩子们起初的回答都很简单,但老师却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诉他们,小小的铅笔有无数种用途,同时告诉孩子们,拥有智慧与力量的人更有着无数种用途,任何一种用途都能让人发挥作用,都能让人实现生存。

圣·贝特纳学院的故事同样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好的作为,因此人要自尊,不要丧失信心,充分相信自身的价值,使自己能够保持最佳的心态; 每个人都能有更好的作为,因此人要自强,不甘于平庸,充分发展自身的价值,使自己能够实现更大的作为。

自尊和自强共存于我们的内心,存在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自尊,是对自我稳定性的认可,是一个人最核心的自我。自强,是对自我的经常性实现,是一个人成就自我的最根本路径。两者之间,自尊是精神层面的信念,高于自强,又指导自强; 自强是行为层面的理念,能够增进自尊,实现自尊。没有坚定的自尊,就没有勇敢的自强; 没有不断的自强,就没有稳定的自尊。

另外,自尊和自强还有冲突的一面。自尊有时会妨碍自强。自尊过度,会导致自大,使我们不愿意去改进自我、发展自我; 自尊不足,又容易产生自卑,使我们没有信心和勇气去实现自我。自强会影响自尊。自强,是一条不断改变现状、挑战自我极限的道路,是一个需要付出大量心血与劳动的艰辛过程,可能会遭遇大量的挫折和失败,蒙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因此而动摇我们的自尊。

其实,拥有自尊,不是让我们自大,而是要相信并依靠自我,尊重和发展自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否定自我、放弃自我。倡导自强,就是让我们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实现自我的最大发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满足于当前。要实现自尊与自强的有机统一,必须牢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一句话:“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3.个体与外界的和谐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在大浪滔滔的既往与未来合流之中,在永恒与现实之中,我总看到一个‘我’像奇迹似的孤苦伶丁地四下巡行。”

孤独是自我的存在常态,但自我与外界并非对立。自我的形成取决于外界,得益于外界。自我的稳定需要借助于外界的认同,自我的扩展需要借力于外界的支持。建立个体与外界的和谐关系,能够为自我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是爱惜自我、拓展自我、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径。

要建立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和谐的关系,和谐才能稳定。如果不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将会影响到自我的建立、稳定与发展,阻碍超越和前进的步伐。

要建立事与事的和谐。我们做事,要顺应时代,融入社会和集体,符合规则和要求,尊重同事和对手,尽量避免人际关系的不必要动荡与激化。

要建立人与组织的和谐。在今天的世界,已经没有仅靠单打独斗就能存活的人了。每一个人,都离不开一定的组织,组织是我们发展的平台。因此,我们要尊重组织,服务于组织的目标,争取组织的信任和支持; 要服从组织,对组织的显性规定、潜性规则都要认真遵守,做一个融入组织、被组织接受认可的合格成员。

要建立人与外物的和谐。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说过:“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明。”人与外物的和谐,其实就是人的欲望与外界诱惑的和谐。我们要把欲望诉求与外界条件有机统一起来。人应当有所求,无求则不可能进步发展,但这种“求”一定要坚定,不能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随意变化。

和谐是一个大概念,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远非以上几点所能涵盖。实现和谐很难,需要我们付出百倍的努力和精力。但是,和谐能够减少大量无谓的摩擦,保护我们因不懈超越而必然疲惫的身心,给我们强有力的支持。

存在主义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拥有就是被拥有。”拥有的东西太多,如果不能超脱,则可能成为它的奴隶,影响我们超越的高度和效果。实现人与外界的和谐,最重要的方法是要使精神层面超越于物质诱惑之上,减少对外界利益的诉求,从根本上减少与外界的利益冲突与摩擦。

自爱不是自私。提倡自爱的目的,其实是想通过理想与现实的平衡、自尊与自强的统一、个体与外界的和谐,来推动我们建立平稳而健康的内在自我,形成稳定而积极的外在自我,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更快、更好的超越。

四、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动机,即自我实现倾向。它是主动的,控制着个体不断地增强和发展自己,使个体的潜力得到充分而完满的发挥。但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天然具有自我实现的动机,但自我实现的结果却大不相同,而且成功者永远只是极少数呢?这是因为每个人思考和选择自我实现的方法不同。

德国思想家、诗人歌德说:“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尽力去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实现自我超越的平台,就是实践; 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就是解决如何做人、做事与做我的过程。1.做人要做好

晚清末年,富敌王侯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总结人生的得失时,说过一句话:“生意失败,还可以重新来过,做人失败不但再无复起的机会,而且几十年的声名,付之东流。”

做人是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其关键是道德养成。做人是一个长期渐进的成长过程,方法是坚持不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持续提高个人德行,才能做一个成功超越人性的天然弱点、经得起他人和社会考验与评判的人。做一个好人,要把握三个要素。

诚实是立身做人之本。人好比树木,诚实就是支撑生命的根须。纵观古今,不论是杰出的人还是平凡的人,都格外重视诚实守信这一美好品质。历史上有过著名的拿破仑玫瑰花欠债案。1797年,拿破仑在参观卢森堡第一国立小学时,曾向校长献上一束价值三个金路易的玫瑰花,并说:“只要法国存在一天,今后每年我将派人送上一束玫瑰花。”将近两百年过去了,1984年,卢森堡突然向法国提出索赔要求:要么从1797年起用每年3个金路易的本金,以五厘付利计息的金额归还这笔外债,要么法国各报登文声明拿破仑是言而无信的人。面对这一笔突如其来的外债,最初法国想用钱买回拿破仑的声誉。结果一算,外债竟高达137万多法郎,不禁吓了一跳。法国最后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答应今后将始终不渝地支持卢森堡的教育事业,这才体面地解决了这笔陈年旧账。面对拿破仑这个历史人物100多年前的欠账,法国政府没有回避与否认,而是诚实地面对,巧妙地解决,这种诚实守信的政府行为赢得了世界的尊敬。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自古做人多艰难,难就难在做人要有智慧头脑,要讲方法艺术,更要有诚实守信的伟大人格,如此才能赢得他人信任,获取外界支持,实现自我超越。在日常生活中,诚实不仅仅是智慧和美德,更是难得的勇气,是一切智慧得以发挥作用的精神基石,是超越人性弱点的伟大体现。成功时保持诚实,就不至于被胜利冲昏头脑,丧失自我。逆境中坚持诚实,也不至于被失败击垮信心,动摇自我。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诚实,那就已经从人格这个精神层面打牢了自我存在的坚实基础。

谦虚是立身做人之道。温家宝总理在国际上的威望很高。之所以如此,除了能力素质和国家影响力等因素外,还与温总理的为人亲和有关。有这么一个细节,亚太地区国家领导人开会的时候,每当一个小国的元首进来,不管是缅甸的也好,文莱的也好,温总理总会立即站起来,走过很长的路过去跟他们热情地握手。身居大国的国家领导如此谦和,这应该是他能够取得今天成就的重要原因。总理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加了分。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立身做人的根本。谦虚有亲和力,能够感染打动他人,是做人的基本美德; 谦虚如清醒剂,让我们时刻保持警醒,是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重要方法。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说过:“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大意是不自我表现才能明智,不自以为是才能清醒,不自我炫耀才能成功,不骄傲自大才能长进,核心意思就是要谦虚。日常生活中的我们,要勇于超越自身的肤浅软弱,恪行“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古训,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谦以待人,虚以处己,做一个因谦虚而内心更加光明、外在更加美好的人。

宽容是立身做人之方。宽容是人类普遍喜欢与敬佩的人格特质。英国文豪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就曾用大量的文字来赞美和颂扬宽容。他在《一报还一报》这部作品中写道:“任何大人物的章饰,无论是国王的冠冕,摄政的宝剑,大将的权标,或是法官的礼服,都比不上仁慈与宽容那样,更能衬托出他们的庄严高贵。”在《威尼斯商人》里说:“宽容是上天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莎翁的话,来自于他的人生体验和思维认知,体现出了人类对宽容的热爱与尊敬。宽容超越了得失荣辱,是人类的优良品质,是生命的珍贵美德,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赢得外界信任和支持的重要方法。

儒家大师荀况曾经说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晋人陈寿也在《三国志》中说:“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 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也。”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发扬诚实、谦虚和宽容的品德,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心灵的软弱散漫,凝聚起强大力量,减少外界干扰,实现更大的超越。2.做事要做成

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出现往往不是由于水平高低、能力强弱,而是在于平台大小。这个平台,就是事业。同样的人,放在不同的平台上,就会有截然不同的作用和贡献。而决定平台的大小程度,决定我们能不能在更大的平台上有所作为的主要因素,就是我们的心态。

俄罗斯文学家克雷洛夫曾经说过:“如果有工作要做,就应该立刻做好,如果交运时你发现自己毫无准备,就不该怪怨命运女神,却应当埋怨你自己。”克雷洛夫的话其实说出了一个干事业的真谛:抓住工作给予你的一切机遇,认真做好自己经手的每一项工作,用一个个成功来拓展事业发展的平台,切不能因为事情多或事情简单而掉以轻心,虚于应付,使自己实现人生的平台在敷衍中萎缩。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前半生际遇坎坷,生活潦倒。30多岁时经人介绍,投奔米兰一位公爵门下,希望能在公爵的庇护下有所发展。几年过去了,在他的再三请求下,公爵终于答应给他一个很小的机会——去圣玛丽亚修道院的一个餐厅画饰画。这是个非常简单乏味的工作,任何一个普通的画工都可以完成。但是,达·芬奇抓住这个机会,尽所有力量去创作。这幅本应简单平凡的画因此成为著名的《最后的晚餐》。从此,达·芬奇的名字开始为世人知晓,事业的平台也随之日渐广阔起来。

达·芬奇的经历告诉我们:大事业的开端都是小事情,大发展的起点都是小成功。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实现突破。如果连一个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那么,就不可能有人愿意把伟大的事业交给你去做,你也就不可能有机会站到更高的平台上去实现人生的超越。

严谨待事。工作对人的首要要求是严谨。做任何事,要想成功,必须首先树立严谨的态度,充分准备,认真对待,打有把握之仗。1982年,以色列用来消灭叙利亚贝卡谷地的萨姆——6导弹群,仅仅用了6分钟就取得了胜利。但是,为了这6分钟的胜利,以色列人从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就针对萨姆——6导弹群潜心钻研了10年。正是那10年磨剑,才有这6分钟的成功。严谨是成就事业的先导性理念和指导性原则,是实现超越的前提性要求和基础性方法。严肃对事,谨慎行事,能让我们克服人性中潜伏的自大、侥幸、懒惰等消极因素,避免因自己的缺陷而可能招致的失败; 能让我们通过更加深入全面、认真负责的思考,提高发现风险、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找到更合理的成功方法; 能让我们通过端正态度,专注精神,弥补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

专业对事。干工作,没有任何人一开始就能懂、就会做,都需要慢慢摸索,积累经验。因此,做什么事情,不论接手的时候会不会、懂不懂,一旦开始做这项工作,就必须要做到专业化,只有这样才能把当前的工作做到最好。生活在信息时代,知识大门空前敞开,成功机会近在咫尺,每个人都面对着取之不尽的海量信息、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只要努力学习与工作有关的知识,认真汲取与行业相关的经验,勤学好问,深钻细研,就完全可能成为任何一项工作的行家里手,都有机会成就一番事业,实现理想中的自我。

勤奋做事。工作和学习,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绝对的好坏标准,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想把事业做得更好,在工作的平台上实现自我,必须牢记“勤奋”二字,每天都争取能比别人先行一步,多做一点。法国博物学家布丰,为了克服自己睡懒觉的坏习惯,年轻时专门请来一位强壮的仆人监督自己,要他每到早上5点叫自己醒来,并约定,如果叫不醒可以抓住他的脚往床下拖,要是他发脾气的话,仆人甚至可以动武。正是这种对时间的充分珍惜,对事业的勤奋追求,使布丰战胜了困扰自己的天然惰性,成长为著名的博物学家,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勤奋使我们得以把自己的事业起跑线尽量前移,有利于抢占先机; 使我们能够在同等长短的时间里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成长进步; 使我们能够保持不懈的追求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内心充实稳定。

其实,做事也是做人,做成事首先要做好人。美国企业家阿尔伯特·哈伯德说:“一个人假使没有一流的能力,但只要你拥有敬业的精神同样会获得人们的尊重。即使你的能力无人能比,却没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一定会遭到社会的遗弃。”在事业的征程中,我们要努力提高做事的能力,但更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做事原则,养成积极的精神风貌,以道德和意志的力量,弥补实际能力的不足。

严谨是做事的态度,专业是做事的标准,勤奋是做事的作风。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必须做好的要求,更要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只有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让自己一步一个台阶,走上更高的发展平台,实现自我的最大超越。3.做我要做真

做人,要做真人; 做我,要做真我。做真我,就是要勇于保持自我的独特与完整,善于张扬自我的个性和追求,在内心和外在这两个方面保持真实与独立。

要与众不同。心理学界有一个过度竞争的理论,认为人常常通过盲目的竞争来寻求自我强大,似乎生活的全部就是不断和盲目地为超越别人而奋斗。这个理论能够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社会转型时期国人存在这么严重的浮躁心态。应该承认,当前我们正身处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面临着旧的计划体制已经解体、新的市场体制尚未完全成型、改革正在深入推进,不知道何去何从,无法确立既符合客观现实又满足理想追求的目标,因而只能跟随社会变化的动态方向,盲目地竞争。社会大众的心态变得空前的急功近利,肤浅急躁成为社会的通病。要在这么一种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实现自我,必须注意保持自我的独立与完整,不能被动地用外在的、他人的标准来评价和实现自己,而要服从自我的信念,服务自己的目标,坚守自我的理想,坚持自己的行动。只有保持独立信念的人,才能做出与众不同的事业。随波逐流的人,将永远跟在潮流的后面,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超越。

要亮出自我。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谒见北海太守李邕时,写了一首《上李邕》的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诗中,李白用华丽的词句寄托了宏大的自我追求,表达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把自我的存在向他人作了个精彩的介绍。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自我意识。我们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一定要敢于表现自我,善于向他人亮出自我,主动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以增进外界对自己的了解。只有善于亮出自我、推销自我,让别人熟悉自己的才干与特长,让自己能够进入组织和上级关注的视野,才能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当然,这种亮,不是自我吹嘘,不是自我炫耀,不是锋芒毕露。用实干来亮出自我,用能力来证明自我,用特长来表现自我,这才是做真我的最佳方法。

孟子说:“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由于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才导致了自我的扭曲变形,引发了超越的方向偏失,出现个人努力与现实情况的强烈反差。自我能不能做好的关键,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而不是他人。

自我是现实的。现在决定未来。你将来能够成为什么人,取决于你现在是什么人。要抓住现在,立足本职,扎扎实实地做人做事。只有从现在起一步步地把人做真做好,我们才有可能在将来成功地实现超越。

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就是在最威严的王位上的最伟大的君主,也必须坐在自己的屁股上。”实现自我,必须紧紧依靠自我、立足自我,不能寄希望于他人的帮助、条件的完备。

自我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牢记做人是前提,做事是基础,做我是核心这三条原则,坚持不懈,才能顺利建构自我,实现超越。4.法语

存在主义的先驱、丹麦人克尔恺郭尔认为人生有三种绝望,分别是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不能够有自我。

所谓不知道有自我,是指一个人奋斗终生,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在实现什么,不知道到底要得到什么才能满足自己最终的追求,才算得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所谓不愿意有自我,是指发现自我以后,就必须为自己负责,但因为负责的压力非常沉重,人们往往不愿意去承担,而会选择逃避。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写道:“给我自由吗?千万不要给我自由!因为随着自由而来的是要负责任啊!我一有自由之后就自己作选择,选择之后就做我自己,但是我做不起啊!”这段话就是对不愿意有自我的最好诠释。

所谓不能够有自我,是指一个人愿意成为自我,但却发现由于能力不够难以实现,而且实现自我的过程太过漫长艰苦,即使坚持下去也不一定能够实现自我。

三种绝望,说得有一定道理,甚至暗含自我实现的复杂心路历程,但是比较悲观、偏激甚至有些消极。介绍克尔恺郭尔的这个理论,是用来作为我们思想的参考和行动的借鉴,不宜完全照搬过来作为人生的信条、生命的理念。

其实,自我的最大悲哀,是生与死相依相伴、相行相随。有了自我,又很快要面对失去自我的必然威胁。自我的存在是短暂的、匆忙的,自我的实现又是复杂的、艰巨的,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积极勇敢地超越,不挥霍生命,不浪费时间和机会,在积极地行动中建构自我,实现超越。

另外,生命并不完美,人生也从不平坦,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如意和不快乐,都要面对不得志,都有失去自我信任的可能,也都有怀疑、失落、迷茫、畏惧的时刻。当我们动摇超越的信念时,当我们对未来感到困惑时,请记住不完美是人生道路上的惯常现象,坎坷是超越征途中必然跨越的障碍,不能因害怕障碍而迷失方向,更不能因不完美而主动放弃。要咬紧牙关,保持足够的理智,始终坚定超越的理念,坚守自己的目标,坚持顽强的奋斗,痛苦却仍然果敢地走下去,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超越。

人生应该是一个价值不断增长与积累的过程。过一天,就应该有一天的进步,有一天的变化,有一天的效果。自我价值应该是一个能力不断展开并增强的过程。经一日,就应该有这一日的拓展、这一日的提升、这一日的实现。希望“我是谁”、“我在哪里”这些问题,能在我们一生自信自强的不断超越中找到完美的属于自我的答案。

第二章 坚定信仰,所向无敌

——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万里高

一、何谓信仰

超越是一种积极强势的精神。精神的唯一统帅是信仰。

信仰的规范解释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从这个定义里面可以看出,信仰有三层含义。

信仰是完全的精神投入。首先是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有着非常强烈的相信和尊敬。完全的相信,充分的尊敬,只有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才能谈得上信仰。

信仰是根本的方向指南。信仰是我们行动的榜样和指南,指导和约束着我们的人生。精神统领行动,而信仰是人类精神的最核心部分,它占据着精神世界的最高点,引导着精神世界发展的走向,指引着我们一切思想行为的方向。任何人,一旦具有了某种信仰,就会在自己的一生中,在自己所处的各种环境中,按照信仰的标准勇往直前,追求不懈。

信仰是坚定的行动理念。当我们愿意为信仰付出自己的一切的时候,才能被称之为坚定的信仰。革命战争时期,不少地下党员被敌人抓获,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面前,有的人坚强不屈,有的人动摇变节。这些变节的人,在参加革命之初,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理论坚信不疑,也愿意按照信仰所指出的方向去努力奋斗,而一旦面临需要自己付出生命去履行信仰的时候,就在行动上动摇了。

应该说,信仰是我们最忠实可靠的信念,可称之为信念; 是我们自发的不受任何约束的服从,可称之为服从; 是我们最坚定的绝对无条件的践行,可称之为奉献。精神、方向、行动三位一体,构成了立体的信仰概念,确立了信仰的统帅地位。1.信仰能使我们强壮,超越天然的弱点

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这是个经典的哲学话题。应该说,人性兼有光明与黑暗、积极与消极的成分,并不是绝对的善或恶。在人的内心深处,既有善良、自爱这些与生俱来的优良品质,也潜伏着懒惰、自私等天然的消极劣根性。

这些人人皆有、强度不一的消极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就会迅速地滋生蔓延,吞噬优良品质的领地,误导我们的力量发挥,选择错误的人生走向。比如,好逸恶劳,使我们难以付出全部的精力去发展人生; 自私自利,使我们难以保持稳定积极的态度去成就事业等等。

心灵深处潜伏的问题,必须用心灵的力量去战胜。来自信仰的强大精神力量,将给我们以有力的激励和支持,使我们能够超越这些人性天然弱点的制约,发挥出自身的最大力量,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获得自我的成功。2.信仰能使我们坚定,超越外界的诱惑

心理学中有个选择适度原理,意思是在选择中,选项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适度才好,面对的选择过多,会让人无所适从,难以作出决定。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诱惑的世界,可供选择的诱惑如果太多,我们就容易无所适从、迷失方向。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当电视只有一个或几个频道,左邻右舍一大堆人乐滋滋地坐在那里,欣赏那些现在看起来沉闷乏味的节目,单调却很快乐。然而,到了资讯发达的今天,当几十个、几百个频道蜂拥而至,观众反而失去了以往,不耐烦地从一个频道转换到另一个频道,不断抱怨没有能看的节目,电视内容的丰富反而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烦恼。

简单易选,复杂多变。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少了不行,多了,往往会看花了眼,在反复的比较权衡中失去耐心,难以作出优选。而有了信仰就能够通过限定选择的方向,缩小选择的空间,在相对简单适度的范围内作出有效选择。3.信仰能够充实心灵、超越孤独

人是孤独的生命,也是经常遭遇挫折与不幸的生命。正因为孤独的挫折感,经常使我们感到烦恼、忧愁和恐惧。即使在我们获得一些成功的时候,在短暂的欢喜之余,很快又会为如何进一步实现自我,怎样实现更大的超越而烦恼。

正因为我们是孤独的,所以对外界和他人存在依赖,试图依靠外界和他人的力量来消除这种天然的孤独感,为自己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是,我们并不能完全依赖外界和他人的支持,正如饭必须自己吃一样,每个人的生活最终还得自己过,大量的事情还得靠自己完成。于是,我们还是常常会为不能排解的孤独、无助而烦恼忧伤。

在这种情况下,信仰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上的强大支持和方向上的明确指引,使我们微薄的力量因为信仰的凝聚而变得强大起来,使我们在为实现信仰而努力的过程中变得充实起来。

信仰来自于我们的心灵,并且抚慰着我们的心灵。有信仰的人是充实的,因为伴随着坚定执著的信仰,孤独无助将不复存在。有信仰的人是坚强的,因为在信仰的激励下能够经得起任何挫折的打击,坚定不移地走向既定目标。有信仰的人又是快乐的,因为在信仰的支撑下努力超越,使我们精神焕发,倍感愉悦。确立并坚定信仰,是实现人生超越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4.我们应当在超越人生的道路上确立什么样的信仰

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信仰也是丰富生动的。不同的精神层面应该由不同的信仰来指引和约束。人的精神必须由正确的信仰来统率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超越。精神立足于现实,信仰取决于超越。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来分析我们所应具备的正确信仰。

二、生命信仰:绝不虚度

晋人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勤求》中写道:“人在世间,日失一日,如牵牛羊以诣屠所,每进一步而去死转近。”悲惨却形象的比喻,震撼而生动的描述,让我们对生命这种自然终结的状况不寒而栗。

生命只有一次,仿佛是一趟单程的旅行,没有返程票出售,没有回头路可走,只有不断地前进,只有不停的行走,走一里少一里,过一站少一站,而终点就是结束,就是不可避免的死亡。

正因为生命是如此短暂,所以我们必须有坚定的生命信仰,那就是绝不虚度。1.每一寸光阴绝不虚度

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在《贵族一家》一书中写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一秒钟也不要等待!死不会等人,生活也不应当等人啊。”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也不可能两次拥有自己的青春。生命自然流逝,日复一日地规律前进,不管我们用还是不用,已经过去的就将永远过去,无法改变。面对客观的生命,面对既定的终点,我们没有等待徘徊的理由,因为等待就意味着失去生命; 没有休息调整的借口,因为休息就是在放弃生命。只有主动地寻找生命的意义,主动地把握生命的步伐,才能不辜负飞速流失的短暂光阴,更好地利用属于我们的有限生命。

生命就好比是1,其他一切都是0。只有1存在了,后面的0才有意义。没有这个1,那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就没有任何价值,超越也就成为空谈。2.每一步路程绝不虚度

生命的路程,假设可以用我们所拥有的时间和所经历的事情来度算。那么,即使人活到一百岁,一年365天,一百岁也就是36500天,过一天算一步,也就是36500步。终其一生,人能做的事情极其有限,倘若经一事算一步,人生又能算作多少步?不论是以日子来计数还是以事件来计算,生命的里程数总是短暂得可怜。

生命的路要一步一步走下去,走好这一步,才能走好下一步。一步错,就可能步步错,即使纠正过来,仍然要消耗有限的步数去弥补错误,得不偿失。

生命不像走路,因我们的停步而停留。即使我们不走,生命也会自动走下去,因此不论是学富五车的人还是不学无术的人,是忙忙碌碌的人还是无所事事的人,都在同时经历生命,都在从青春少年走向龙钟老人。

面对生命的无情流逝,我们要慎重地对待生命的每一段路,走好生命的每一步路。要抢在生命的前面,而不是让生命甩下我们独自前进。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多走一些路、多做一些事。3.每一个阶段绝不虚度

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通过角色之口向我们描述了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世界舞台上,我们只是演员。进出匆忙,必过七重门。”在这位名人的眼中,生命的旅程被分成了七个阶段。

这是比较宏观的划分,依据的是人的生理特征和奋斗目标的明显变化。其实,从微观的层面来看,生命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更多的阶段,这些阶段由不同的事件点组成,比如考上大学、进入工作、得到晋升、有所成就等等。每一个阶段的出现,既是前期努力的成果,也是生命的一个崭新起点。

火车到站,除了上下乘客,还要迅速补充水和食物,及时清理垃圾杂物。生命的旅程也是这样。当我们进入一个新阶段时,都要克服前期的疲劳,抓紧补充和储备能量,及时清理和丢弃杂念轻装上路。

美国学者爱默生曾经说过:“所有成功人士都会同意这一点——他们都是因果论者。他们认为,事物不是依靠幸运而是按照规律运行的,在事物自始至终发展的整个链条中,不能出现一个薄弱的或断裂的环节。”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和时代不是我们可以选择和决定的,因此我们的生命会经历许多我们无法控制、无法预知的阶段,有的可能我们喜欢,有的可能我们讨厌,有的可能平坦顺利,有的可能坎坷波折。这就需要我们调整心态,把握和适应每个阶段的特点,不敷衍任何一个阶段,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乐观、认真地度过生命的每一个阶段。

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说:“你爱惜你的生命吗?假如是这样,就不可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塑造生命的材料。”时间不仅是生命的存在形态,还能用来改造我们的生命。不同的时间使用方式,能够赋予生命以不同的价值意义。生命需要爱惜,但真正的爱惜生命,不是千金买醉、及时行乐的享乐浪费,而是要围绕人生的远大目标争分夺秒地使用时间,超越生命的天然限制,发挥时间的最大价值,精心塑造属于自我的伟大生命。

三、事业信仰:实现自我

事业就是工作,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定事业,希望能够干出一番非同一般的事业。那么,我们成就事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事业解决生存问题,也解决人的尊严问题。人活着,并不是简单地活下去就会满足,而是希望在有可能的条件下,证明自己存在的最高价值。在社会评判个人人生成就的普遍标准的压迫下,我们永不满足于自己当前的发展成果,孜孜不倦地在事业上追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小溪满则江河溢。实现自我,与实现国家、社会的繁荣进步并不矛盾。个人的进步,能够有效推动集体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一点,早已被经济学家们证明。亚当·斯密在200多年前就曾提出,个人追逐私利的努力,能够在无意识中促进社会、集体和他人的福利。只要能够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集体的利益也就能得到最好的兼顾和发展。1.实现自我,就是要勤奋负责,成就自我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是一个著名的工作狂。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里搞研究。有一天早上,仆人按惯例把早点送进实验室,看见爱迪生趴在桌上睡着了,不忍心叫醒他,就悄悄地把早点放在桌子上。不久,爱迪生的助手们来了,看到早点摆在桌上,爱迪生在一旁酣睡,他们就把早点收起来藏好,只留下一个空盘子和一些面包渣。爱迪生醒来后,看到桌子上的空盘子,竟然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又开始紧张地投入到新一天的工作中去。助手们看到恶作剧得逞,就笑着把早点拿了出来,让爱迪生吃完早饭再工作。

当外界的两个信号同时出现时,爱迪生因为看到了空盘子、面包渣的表象,就忽视了自己身体并没有进食、仍处于实际空腹状态的生理信号。他对工作的极度热情和渴望,甚至抑制了饥饿所带来的本能反应,这种勤奋已经达到了痴迷忘我的崇高境界。正是这种忘我的勤奋,推动着爱迪生在短暂的一生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总结自己的成功,爱迪生感慨地说:“天才是99分努力,加上1分幸运。”的确,无数类似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勤奋、努力,是一个人能够成就事业、造就自我的最关键因素。“文革”时期,学者沈从文先生被揪斗,被分配到天安门城楼上洗厕所。他非常认真负责地按照要求每天打扫,“像摩挲一件青铜器那样摩挲每一个马桶”,擦得非常干净。作为知名的学者大家,即使身处逆境,即使从事自己并不情愿甚至是一种带有惩罚性的工作,沈先生仍然全心投入,这是一种令人尊敬的高尚精神。其实,事业的核心,就是要超越局限和束缚,尽到责任。2.实现自我,就是要挖掘潜能,突破自我

人的潜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唐代诗人卢纶曾作《塞下曲》一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夜晚出行,突然前方黑暗的树林中刮起一股怪风,隐隐约约看到草丛中一只老虎正作势欲扑,惊慌中将军拔箭急射,正中老虎。因为夜深,不敢久留。第二天,李广率人回到驻地,却发现自己的箭射中的居然是一块石头,并且入石很深。他拔箭再试,不论怎么射,箭都只是碰到石头就掉了下来,再也射不进去了。出于紧迫需要,人的潜能被激发出力量倍增现象。一旦这种压力不复存在,却再也没有惊人的结果了。

挖掘人的潜能,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潜能之所以难以激发,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我们不相信自己具有这种潜能。李广能将箭射入石头,是因为他把石块当成了可以射击的老虎。不能射入石块,很大原因在于他把石块当成了不能射击的石块。在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首先在潜意识中设置了限制,使我们难以突破自我的思维障碍,因而无法调动最大潜能,实现最佳超越。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世界上第1位百米短跑进入10秒的美国运动员吉·海因斯,在比赛结束后,看着计时牌打出9.95秒的字样后,不敢置信地说了一句话:“上帝啊,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着的。”在这个成绩出现前,科学界曾一致断言10秒是人的肌肉能量的极限,是不可逾越的,于是许多天才运动员被这个断言挡在10秒的大门外,成绩难以有更大提高。当这个科学断言被无意中打破后,几年之内全世界就有近百名运动员的成绩进入10秒以内。

解放思想,要求我们遇到艰巨的任务,要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精神,勇敢地去做,不懈地努力,用困难激发潜力,用压力鼓舞斗志,激发那些深藏于我们身体内部的不可知潜能,突破自我已知力量的“瓶颈”和局限。3.实现自我,就是要惠及他人,拓展自我

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一个人的价值往往体现为他对别人、集体、社会的贡献。一个人的成功,往往表现为他在别人、集体、社会心目中的认可程度。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曾经说过:“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实现自我,是我们的人生信仰,但这种实现,不是只讲个人、不顾他人的实现,更不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实现,而是要用自我价值的发挥来推动集体福利的更大实现,用自我利益的实现来推动他人利益的同步增加。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李大钊先生所说的为了他人、集体和国家的需要,不惜牺牲自我的生命。这种壮烈的牺牲,看似是对自我生命的毁灭,其实却是生命价值的终极超越与升华。

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无不是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的人。我们所熟悉的周恩来总理,一生都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他始终关心群众、组织和国家的利益。他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守候在自己身边的医生们:“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快去照顾其他生病的同志,他们更需要你们。”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对总理的伟大人格感受很深。她说:“我从周总理身上看到一种真正高尚无私的人格。他实在称得上世人的表率、楷模……使我由信上帝变成信共产党。要说真有上帝,那么他就是我心中的上帝!”周总理逝世后,那些记入史册的大规模群众性哀悼活动是为了追寻一个伟大灵魂、一个高尚生命。生平从不为自我考虑的总理,却能够以人格力量在亿万民众的心中建树起永远的丰碑。

明代学者吕坤说:“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一味谋求自身利益、只为自己打算的人,即使再有成就,也只是实现了一个小我,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大我。因此,我们每一个人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完善,还要胸怀远大、志存高远,把奋斗的目标视野拓展到自身之外的更大范围,把人生的理想追求高置于个人的欲望诉求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

事业之路是漫长的,看似平淡其实充满艰险。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出发时的热情,始终保持不受外界干扰的独立自我,理智而又充满热忱地走下去。

四、生活信仰:幸福快乐

生活是人生的常态。幸福快乐,就是我们的生活信仰。

活着,就要理直气壮地追求人生应得的幸福,就要高高兴兴地体验生命应有的快乐。快乐,不是享乐; 幸福,不是享福。单纯享受者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幸福,因为他们是在挥霍生命。挥霍生命的人,越是一时尽兴,越会长久悲哀。

幸福快乐,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生命真谛。物质追求永无止境,感官享受永无极限,因此真正的幸福不可能来源于物质,更多地表现在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快乐。坚持幸福快乐的生活信仰,要求我们要用超越物欲的视野看待世界,用健康快乐的心态对待人生。1.拒绝悲伤

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经受了困苦的人,更要用行动摆脱困境,而且悲伤只能加重痛苦,给烦扰雪上加霜。

古人曾经写过一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生总有种种不尽完美的地方,也总有很多美好的存在,是发现美好还是只看到丑陋,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人生。我们应该经常看到那些美好的一面,应该学会在不完美中寻找幸福与快乐。乐观的人,就是一个面向阳光的人,始终让前方的光明照亮我们的心灵,把可怖的阴影丢在自己的身后。2.远离恐惧

困难使人恐惧,因为人的力量有限,心灵很脆弱,而我们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却可能因为人的弱小而显得格外强大。尽管如此,事实上困难并不是毁灭人生的杀手,在很多时候反而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助手。

困难是躲不过绕不开的,越是害怕就越是要勇敢地面对它,坚决地越过它,不然恐惧就将长存在于你的心灵深处,让你痛苦。乐观地直面一切,困难将因我们的无畏而不再强悍,艰险将因我们的无惧而不复险峻,超越的成功概率也将因此而大幅提升。3.严防嫉妒

巴尔扎克说:“嫉妒者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嫉妒是狭隘且短视的,让我们把关注的视野牵系于他人的身上,却忽略了用心去发现自我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嫉妒是不幸且痛苦的,让我们把不必要的困扰存放于自己的心中,却忽视了追求自我应有的欢乐。我们要学会幸福地看待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宽容地看待他人生活高于自己的现实,快乐知足地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必要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痛苦自己。

嫉妒的来源其实是过度的自私。由于过分苛求外在自我的实现,因而对外界的变化极端敏感,倾向于拿环境中的因素作对比来证明自己的成败,甚至发展到乐于听到别人的坏消息,反感和排斥他人的进步与快乐。嫉妒是卑鄙的,也是为人所不屑的,其实并不利于树立自己在外界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克服嫉妒,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重视内在自我的成长,宽容地对待他人的一切。4.不慕虚荣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短篇小说《项链》里,讲了一个因图小虚荣而吃大苦头的发人深省的故事。教育部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了参加部长举办的晚会,向女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戴上。在晚会上,她的姿色和打扮果然显得十分出众,她觉得这是“一种成功”、“一份荣耀”。回家后却发现项链不翼而飞。于是,夫妇俩省吃俭用过了10年苦日子,东借西凑36000法郎买了一串项链还给物主。为图一时虚荣,当年光彩夺目的美丽少妇,如今被虚荣所带来的无谓生活重担挤压成为一个寒酸而苍老的妇人。

虚荣驱使我们按照别人的标准、别人的思维来对待自我的生活,背上非常沉重的精神包袱,陷于为别人活着的悲惨状态,不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自己的生命。虚荣使我们的人生为此付出很多不必要的代价,是我们需要重点克服的人性弱点。实现人生的超越,必须摆脱虚荣心的干扰和欺骗,否则将难以保持正确的方向、稳定的步伐。5.不要后悔

世界上人最常吃的药就是后悔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拥有大量可供选择的机会,但碍于能力精力、时间的有限,只能做出有限的选择,在做出一种选择的时候往往放弃了其他更多的选择,这些放弃的选择就给了我们后悔的理由。《菜根谭》中有语:“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后悔是对自我能力的否认,是对发展现状的否定,并不利于我们的人生发展。哪怕过去的选择已经证明是错误的,我们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要拒绝后悔,因为后悔会伤害我们的自信心,影响当前的判断力,使我们难以在今后的道路上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不去后悔过去,清醒把握现在,超越之路才能继续健康延伸。6.摆脱依赖

相对于客观世界而言,人是孤独、弱小、有惰性的生命,都有寻求他人支持的倾向,都有借力于外界的需求。这种依赖心理看似会给我们增加安全感,但事实上这种所谓的安全感却是虚假的,因为它建立在别人对我们的支持上,而这种支持是自我所不能完全控制、难以充分信赖的,并不都是绝对安全可靠的。另外,支持的出现,是一种外力的介入,往往建立在放弃自我努力、削弱自我能力的基础上,并不利于自我素质的有效提升,有时甚至对自我的成长进步起到了促退作用,因此并不可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安全。

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说:“来自外在的帮助只会使受助者走向衰弱,而来自内在的帮助则必定会使自救者兴旺发达。”当你知道你必须而且只能靠自己来解决一切问题时,这种来自心灵的强大力量将会激发你的最大潜能,帮助你战胜一切困难。7.切忌贪婪《菜根谭》中有两句警世之言,一句是“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封侯,权豪自当乞丐; 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说的是贪婪者因其贪婪,在无限度的索取中永远感受不到幸福。另一句是“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说的是人生苦短,世界不大,为了一点贪欲和别人争来争去,又能争到多少?

贪婪让我们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享受到幸福,难以在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到快乐。拒绝贪婪,有助于我们积极地发展自我,专注地实现超越,快乐地体验人生。

19世纪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幸福无法用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一种对比性的主观体验,来自于我们战胜困难后的惊喜、翻越险阻时的快乐、证明自我时的满足。

鲤鱼跳龙门,付出了无穷艰辛,战胜了无数困难,才能有极个别的鲤鱼跃过高高的龙门,成为一条威严的龙,享受到无上的荣耀。倘若每条鲤鱼都能轻易地跳过龙门,都变成了龙,那做龙和做鱼的感觉又能有什么两样呢?

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是种精神感受,不是取决于外在,而是发自于内心,来源于艰辛的付出,形成于奋斗的过程,表现为收获的喜悦。只有经历了苦难的人,才能感受到幸福。苦难体验越深刻,获得幸福时所享有的快乐也就越强烈。

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在社会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自己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使自己从中体验到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美好,从而能够带着快乐的心情为社会多做贡献。追求幸福、体验快乐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和责任,是实现人生超越的重要目标和方向,也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坚持不变的信仰。

五、政治信仰:高举旗帜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 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政治信仰是人的灵魂,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意识,是一个人最核心的道德情操,是一个人最有价值的生命追求,对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具有最高的整体性、统摄性指导作用。一切其他层面的信仰归根结底要统一到政治信仰这里,听从政治信仰的指挥。

政治信仰是非常敏感的信仰,和美好的爱情一样,具有排他性、唯一性、纯洁性的特点,不能有任何杂音乱流,不能有任何偏差动摇。如何确立人生超越道路上的政治信仰,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1.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不移

回顾中国发展的历史,我们应该感到,中国已经从一个遭人欺凌的弱国,成为令世界感到震惊的大国。巨大的变化,飞速的发展,惊人的成就,中国革命的成功实践理所当然地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理论的科学性。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全面肯定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来所取得的不朽成就,坚定对党的信仰。

政治信仰,是政治组织得以存在的基础。对共产党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一种政治属性和组织责任,必须永存于共产党员的精神世界中,坚守在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中。

每一个党员都不能把入党作为人生的跳板,不能把入党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而要把入党作为人生的崭新起点,从加入党组织的那一天起,就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不渝地坚信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践行党的宗旨,切实用党员的标准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言行,用党的目标指引和发展自己的人生。

同时,共产党员虽然是普通人中的先进分子,但仍然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也要享受普通人应该享受的生活,只不过这种享受,建立在更高追求、更高标准的基础上,不仅仅是为了一己的幸福与快乐,而且在需要的时候,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信仰的需要可以牺牲自己的幸福、奉献自己的生命。2.信仰应该区分层次,不同的群体要有不同的标准

共产党是先进分子的组织,不是全民性组织,不可能要求全社会都只有一个信仰,都和共产党员一样信仰共产主义。信仰是内生的、自发的,要靠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在群众的觉悟还没有达到足够高的情况下,要求他们也要坚持共产主义的信仰,这种泛化的做法是把对先进分子的要求放大到全社会,不仅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执行,还会使我们的信仰变得不纯洁神圣。

共产党员是先进分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和一般群众相比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服、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因此,对待大多数的普通群众,不能想当然地以党员的标准同等地要求他们,而应该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教育引导,构筑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遵守公德的信仰底线,鼓励他们通过积极的自我实现推动社会的共同进步。3.信仰应该通过分解,逐步以目标的形式具体呈现“文革”时,各种媒体天天都在高喊实现共产主义,但由于现实和共产主义差距太大,群众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仍然看不到结果,看不到差距的缩短,怎么坚定信仰?信仰如果长期无法实现,就难以避免信仰者在外来冲击面前动摇乃至丧失信仰的危险。

当前,党的执政纲领逐渐和现实国情民意趋于一致,十七大提出的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具体目标更加切实可行,增强了党员和广大群众实现目标的信心。

应该看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今社会甚至还有一些异议,分析起来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社会领域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人民的生活离全面小康还有一定的距离。出于对现实的失望,一些人对共产主义理想认为不现实。二是现实中个别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做法,和理论脱节。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已经变成他们升官发财的合法外衣。然而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共产主义依然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和最美好境界。

远大的信仰不同于具体的目标,它带给我们的好处是间接的、长远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通过我们对信仰内容的诚挚信奉和实现信仰过程中的不懈努力,让我们按照信仰的要求和方向,振奋精神、勇往直前,在不懈前进中争取伟大的成功,在超越中成就远大的人生。这,才是信仰能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收益。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有过这样的诗句:“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万里高。”超越者的信仰指向高远,精神立意深远,超然于平凡之上,是对自我的大胆否定,对人生的奋力挑战,对生命的跃然提升。坚守高远的信仰,脱离流俗的羁绊,必然会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他人的非议、现实的打击、挫折的伤害,但我们切不能因此而动摇信仰、降低标准、否定超越。要知道,信仰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坚守,超越需要我们用生命去实现,坚守的时间愈长,超越的决心越大,我们的人生收益就会愈高,如果中途放弃,我们将蒙受巨大的价值损失,沦为平庸的人生过客。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100多年前说过:“一个人的活动,如果不是被高尚的思想所鼓舞,那它是无益的、渺小的。”超越如果没有信仰的指引,将是虚幻的、无力的,不仅不可能产生应有的价值,甚至会走向人生的整体错误,无谓浪费珍贵的生命。

第三章 瞄准标的,矢志不渝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写的著名儿童小说《爱丽丝奇境历险记》中有这么一段精彩的描述,爱丽丝问柴郡猫:“能不能请你告诉我,打这儿走,我该走哪条路?”那只猫说:“这在很多方面取决于你想到哪儿去。”爱丽丝说:“我不大在意到哪儿去……”猫就说:“那么,你走哪条路就没有什么关系了。”爱丽丝又解释说:“只要我能走到某个地方就行。”柴郡猫说:“哦,只要你走得够远,你肯定会达到这个目的。”

猫和小女孩的莫名其妙的对话,在看似平淡枯燥无意义的语言中,却蕴涵着很深刻的目标管理的寓意: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里,那么,你对道路的选择就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你能够耐心地走下去,只要走得够远,就肯定会到达某个地方。

超越前行要有方向,无清晰目的、无恒定方向的超越是无效率的,也是毫无意义的超越。目标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在超越人生的道路上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能够有效解决四大问题。

指引前行,明确超越的方向,解决我们究竟去哪里的问题。世界上可以去的地方太多,可以选择的事情太多,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太多。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生命时段内做有限的事情,不可能面面俱到,事事求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星宿老怪丁春秋,不贪多求杂,一意在武功上努力,结果因目标明确、投入专一而超过了处处涉猎、目标界定过宽过泛的师父逍遥子和师兄苏星河。在人生道路上,目标就是指引我们超越前行的方向,其首要作用就是解决我们到底去哪里的方向性问题。没有目标就好像在比赛中蒙着眼睛跑步的运动员,即使实力再强也跑不过那些睁着眼睛、瞄准终点冲刺的弱者。

聚合资源,提高超越的效益,解决我们需要做什么的问题。目标是一切活动的中心,确定了目标,我们就能够围绕目标的需要,集中时间、精力、体能、财富等一切资源,全力以赴地去实现它,使有限资源的投放更集中,从而在长期的积累中,在某个点位实现相对集中的资源优势,帮助我们的人生实现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说,目标就如同从高山之上滚落的小雪球,在滚动中,小雪球的周围聚集了大量的雪,落到谷底时已经成为声势浩大、无坚不摧的庞然大物了。

排除干扰,跨越超越的障碍,解决我们路上如何走的问题。人生多欲望。欲望多,烦恼也多。著名散文家丰子恺先生写过一则名为《猎人》的寓言,说的是猎人进山打猎,突见草间兔睡正酣,将弯弓射之,忽然又有鹿跑过,于是舍兔而逐鹿,结果鹿追不上,兔也跑了。作者在结尾感慨地说:“贪心一起,每易失败,寄语少年,勿如猎人之两无所得也。”当我们集中资源去实现超越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众多的干扰和诱惑,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险情。目标是帮助我们实现超越的方法,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约束我们的欲望,管制我们的贪心,跨越欲望的障碍。

实现成功,达成完美的超越,解决我们最终在哪里的问题。随着一个一个目标的渐进征服,时间资源也在消耗中渐趋枯竭,我们的生命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终点。我们的终点在哪里,是完美还是缺憾,是成功还是失败?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终点的状态,是由我们所实现的目标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大量被我们征服的目标铺就了人生路上的红地毯,解决了我们究竟能够走多远,最终站在哪里,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超越需要目标的约束和推进,目标是超越的方向。目标如灯塔,在黑暗中向茫茫大海上的船只发射出光之信号,无声指引人生航船前进的方向; 目标如路标,在路途中不断提醒我们已经走到了哪里,下一站还有多远。目标非常重要,其实质是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它不仅仅停留在工作、生活等外在领域,更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世界,是我们一生的追求、渴望与梦想。我们要有自己的目标,要有自我的人生,要在目标的引导下迈出超越的坚定步伐,活出生命的意义。

英国学者乔治·艾里奥特说过:“做你本来能够做到的事情,无论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如果你原本是没有目标的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那么,从现在开始,确定自己的目标吧。只要你决定从现在开始,只要能够抓住现在,一切都为时不晚。

一、善于发现有效的目标

我们做任何事都有目的,但目的不是目标。不是任何想做的事情都能称作目标。目标是我们以需求为出发点,以现实为立足点,以理想为导引,想要达到的一种境地或标准。目标存在着基本的特征和规律,把握这些基本要素,能够提高我们发现和确立目标的成功概率,增进我们依靠渐进目标实现人生整体超越的可能。简单而言,一个有效的目标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依存于现实

现实是目标的基础,目标依存于现实,任何目标都必须立足于现实。基于现实情况制定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不能实现的,不是目标,而是空想、幻想。

目标会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现实的变化以及对现实认识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目标的变化。比如,鲁迅先生起初要当一名医生,已经到日本留学了一段时间,可看到国家孱弱、人民愚昧,就毅然改变了自己的目标,转而拿起笔作投枪,向统治人民的黑暗思想发起战斗。2.限定有时效

目标有时间限制,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样的目标实现起来才有价值。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制定目标,往往是先界定时间,再确定目标,比如今天干什么,这个月完成什么,这一年做些什么,等等。确定时间,是制定目标的首位考虑要素。

目标有效益要求,要求我们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效率低下的人,投入大而收益小的人,就是不会管理目标的人,是浪费宝贵资源的人。没有考虑到效益的目标,是没有价值的目标。3.存在着风险

管理学认为,困难的目标能比容易的目标带来更高的管理绩效。当目标足够困难,要求我们作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时,目标管理更能发挥积极的效用。

因此,好的目标往往是有挑战性的,面临风险的。风险意味着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危险。一旦失败,我们将会遭受巨大的资源损失,在心理上造成消极和波动,使我们面临沉重的压力。但是,没有风险存在,目标也就失去了绩效,挑战性不可能通过高目标的压力,激发我们战胜困难、突破自我的勇气和能力。

另外,目标不是单个出现的,往往是以群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人生中,一组有效的目标群往往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4.发展中组合

目标在现实中是由低到高发展,在理念中是由高到低制定。它如同军事行动,在理念上首先有战略的总体构思,然后才有具体战役战斗的计划安排; 在实践中则是一场战斗一场战斗地打下来,然后才能实现整个战役的巨大胜利。

因此,在一个时期的目标群中,往往出现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并存的现象。中、长期目标指引发展的方向,短期目标组成发展的过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发展着的目标群。5.区分出主次

任何人,都应该思考和确立自己的核心目标,找到最核心的东西,然后围绕这个核心,考虑和设计其他次要目标。例如,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她在青年时确定了成为政治家的目标,就围绕政治家这个核心目标开始努力。加入政治同盟、提高从政能力、改变演讲口音、亲善公共形象、寻找亲密助手,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征服了一个个次要目标,她终于成为保守传统的英国社会所接纳的第一位女首相。

核心目标,应该是决定人生发展走向的最根本目标,具有唯一性、长远性、不变性的特征,大量的次要目标服从、服务于这个核心目标。6.相互间关联

目标群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互为作用,互相影响。在任何一个时期,我们都实际拥有不止一个目标,这些目标分布在各个领域中,比如工作、生活、学习、交往等等。但是,不论是学习目标群、工作目标群还是生活目标群等等,所有的目标之间都存在着一条最根本的联系纽带,那就是让你生存得更好,实现个人发展的最优化。

另外,每实现一个目标,都会引起其他目标的连锁变化。比如得到提升后,你的事业目标会随之提高,生活目标、交往目标等也将发生相应变化,你所确定的中、短期人生目标和未提升前相比也必然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个人与他人、组织的目标也有关联。我们的目标会受他人目标的影响,比如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在亲密关系的影响下,我们会不自觉地制定与环境一致、与他人相近的目标,会与其他人的目标产生冲突,比如要争第一,要做得最好,而第一、最好同样也是其他人努力的方向。我们作为组织的一员,所制定的目标会受到组织目标的有力影响,目标的大量内容是要完成组织赋予我们的使命和任务。在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上,个人的目标要服从和服务于组织的目标,这不仅是作为组织成员的基本要求,而且个人目标还能在组织的支持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联性要求我们在制定个人目标时,自觉回避与组织目标的冲突,设法缓和与他人目标的冲突。

当然,目标还有一些其他特点,比如平衡性,休闲目标和事业目标兼顾,个人生活目标和家庭共同目标兼有; 还有激励性,实现目标本身就是一种激励,鼓舞我们继续向更宏伟的目标前进,等等。

目标的特点很多,但最根本的特点是方向性。目标是一种方向指引。是目标,导引你的人生前进; 是目标,集中你的资源投向; 是目标,构成你的超越步伐; 是目标,检验你的发展进度; 是目标,告诉我们该做什么,提醒我们该如何做,促使我们不断前进。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具体要达到的目标,就没有存在与发生的价值和必要。

二、深入查找干扰的元凶

我们的一生中,曾经有过许多已经实现的目标,也有过更多没有实现的目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能实现的目标呢?这是因为,制定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会影响我们对目标的判断,干扰我们的目标进度,困扰我们向目标前进的决心,使我们实现目标的道路困难重重。找到这些干扰目标实现的元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超越理念,管理好人生道路上的各种目标,走好生命旅途上的每一步路。1.选择缺乏可视效果的验证

选择和结果之间存在着模糊的因果关系。在选择和确定目标的时候,往往没有任何可见的结果去验证你的选择是否正确。“二战”中,盟军胜利登陆诺曼底,总指挥艾森豪威尔发表了简短的庆祝讲话:“我们已经登陆,德军被打败,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向大家表示感谢和祝贺。”就在战士们欢呼庆祝的时候,只有个别统帅部的参谋人员才知道,艾森豪威尔的另一个口袋里还装有一份内容截然相反的讲话稿:“我很悲伤地宣布,我们登陆失败,这完全是我个人决策和指挥的失败,我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并向所有的人道歉。”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充满了不可知、不可控的因素。不论做出什么选择,在尘埃落定、真相大白之前,都不会有肯定而明确的答案,即使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也有微小的可能存在的风险。于是,在诺曼底战役中,尽管盟军有优势明显的兵力兵器,有精密周到的部署安排,有突然打击的有利先机,但统帅仍然无法确立登陆作战的必胜信念,仍然提前做好了应对失败的准备。没有最终的结果认定,就无法确定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最合理,因此在做出目标判断的时候也会面临巨大的风险,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意志薄弱的人在选择目标时总是举棋不定。

另外,目标是指向未来的,但确定目标的基础必须立足于现实,现实与未来的情况肯定会有出入、有变化,这种变化性因为难以评估,难以预见,所以常常会影响到我们对目标的选择与判断。2.足够的毅力支撑

目标与现实总有一定距离,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在我们坚持目标的时候,经常出现很多的外界干扰和诱惑,使我们分心、迷茫,往往在途中就放弃了既定目标,转而去做别的事情了。是什么让我们难以坚持呢?

利益的干扰让我们难以坚持。《百喻经》中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到深海里去采沉香木。经过好几年的努力,才得到一车。拿到集市上去卖,因为价格太高,好久都没卖出去。这人心里很着急,看到集市上有人卖炭,很快就卖完了。于是他心里一动:“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他马上就把沉香木烧成了炭,果然一到市上就卖了出去。可是一车价值连城的沉香木,卖到最后竟然只拿到了不到半车木炭的微薄价钱。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最怕见异思迁、见利忘本,结果因小失大,失去了珍宝,得到的是与自己的努力付出并不等值的结果。挪威大作家易卜生就金钱利益的功能有过精彩的描述:“钱能买来食物,却买不来食欲; 钱能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 钱能招来熟人,却招不来朋友; 钱能带来奉承,却带不来依赖; 钱能使你每天开心,却不能使你得到幸福。”在把目标的方位指向金钱利益时,不妨想想易卜生的这一番话。

荣誉的误导让我们难以坚持。伟大的英国科学家牛顿,年轻的时候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50岁的时候,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醉心于仕途,做起了造币厂的督办,把当官看作是成功的捷径。不仅如此,受这种名利心态的影响,为了迎合官场权贵,他还放弃了科学,研究起了当时王室所热衷的宗教神学,导致自己在晚年无所建树,没有像其他科学巨匠一样取得生命后期所应取得的巨大成就。爱因斯坦说:“荣誉,使人变得越来越愚蠢起来,荣誉、地位、金钱是诱人的,它可以成为个人发展的动力,但这种动力毕竟是暂时的、有限的。”

还有知识的匮乏让我们难以坚持。没有毅力去坚守目标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我们自身能力不够。缺乏足够的知识指引,使我们难以坚信自己的目标,难以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超越。牛顿信神学,就是因为他走到了科学的边界,遇到了许多当代科技无法解释的现象和问题。科学的边界就是愚昧,就是迷信。于是,他因知识的匮乏而动摇了信念,因信念的偏差而转移了目标。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这样的话:“不苟且地坚持下去,严厉地驱策自己继续下去。就是我们之中最普通的人这样去做,也会实现目标。因为坚持的无声力量会随着时间而增长达到没有人能抗拒的程度。”的确,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始终坚持目标,必然能够实现成功。3.实现缺乏严格明确的界定

目标为什么难以实现?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制定具体目标时不够精细、透彻,我们制定的目标往往是模糊的、难以具体衡量的。因为模糊,所以容易产生偏差,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偏离目标方向; 因为不具体,所以难以掌握标准和程度,增加了实现的困难。

比如我们都熟悉商业经营中的“微笑服务”这一理念,一般的企业对职员提出了微笑服务的目标要求,却并没有规定微笑到底该怎么做,所以职员们不好把握标准,经理们也不便实施监管,微笑服务的要求往往因此流于形式。而美国沃尔玛公司在规定这一目标时,后面加了注释:“露出8颗牙。”于是,在8颗牙的要求下,沃尔玛公司的员工笑得既标准又灿烂,赢得了顾客的好感,增加了企业的利润。无数成功的案例证明,就是因为有了类似明确的界定,才能有效增加目标的可操作性,使我们得以按照具体的标准去准确实现目标,最终收获成功。

但现实中,我们往往习惯于提出宏观的目标,却缺乏对目标细致具体的分析; 往往习惯于制定含混的标准,却缺乏对标准明确清晰的设定; 往往习惯于秉持粗放的原则,却缺乏对细节缜密全面的考虑。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由于目标的可操作性差,要求不够严格规范,结果不够准确明朗,因此,我们容易在无约束的情况下凭感情好恶做事,热情来了很投入,情绪低了又要放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导致我们总是难以持之以恒地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

明确的目标,能给予我们明确的方向指引,帮助我们抓住潜在的机会。模糊的目标,起不到直接引导和具体约束的作用。令人痛心的是,在不少人的一生中,所确立的恰恰都是模糊的无用目标,因此虽然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看似也非常辛苦,却并没有获得与付出相对等的丰厚收益。4.放弃缺乏直接成本的制约

美国纽约第53任州长罗尔斯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家庭条件、生活环境、教育水平极为恶劣的贫民窟。在他上小学的时候,他和贫民窟里的任何黑人孩子一样,每天旷课、打架、游荡。有一次,校长发现他从教室外面灰头土脸地回来,就把他喊了过去,慈祥地看着他,然后微笑着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手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听惯了训斥的罗尔斯吃了一惊,长这么大,都是听到大人批评他,骂他将来是蹲监狱、吃牢饭的料,却从来没有人说他会成才,更别说成为纽约州的州长了。

从那天起,处于强烈心灵震撼中的他抵制住了堕落生活的诱惑,坚定不移地朝着州长的目标迈进。结果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州长。在就职演说中,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并说了一番感触颇深的话:“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

信念是一种指向长远的目标,是对未来的坚定执著,是对人生的总体规划,是被信守的价值取向,更是一个免费的目标选择。确立目标、树立信念的确不需要任何物质上的付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意而轻易地在心中确立自己的信念。但是因为目标信念没有直接成本的制约,放弃也不会有什么不利的直接后果,所以我们常常因懒惰而放弃信念。

然而,看似微不足道的目标信念一旦成为指引人的思想与行为的重要指南,它就能迅速发挥巨大的作用,产生惊人的绩效。罗尔斯的成功,就在于他得到了一个宝贵的信念,并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使看似不着边际的目标变成了令人羡慕的成功。

但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像罗尔斯那样,愿意为一个超越现实状况,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遥远目标而付出一生的奋斗呢?又有多少美好的目标被我们轻易地放弃了呢?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杨朱学派。一天,学派领袖杨朱的邻居家丢了一只羊,邻人立即喊上包括杨朱家的仆人在内的一大批人去找。杨朱不以为然:“不就丢了一只羊吗,何必要这么多人去追寻呢?”邻居解释:“你不知道,那里的岔路太多了。”过了大半天,邻居沮丧地回来了,杨朱问:“羊找到了吗?”邻居说:“跑丢了。”杨朱奇怪地问:“这么多人怎么会找不到呢?”邻居回答:“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条路去找,所以就回来了。”杨朱听了这句话,忽然神情忧愁,变了脸色,许久不说话。诗人杜甫根据这一故事,写有“茫然阮籍途,更洒杨朱泣”之句。晋人阮籍之哭,是因为无路可走,发穷途末路之悲。而战国杨朱之泣,却在于可供选择的道路太多,而自己的人生太短,能力有限,不知道选择哪一条才算正确,才能不辜负自己这一生的艰辛付出。

古龙武侠小说中描述的真正高手,使用武功往往收发于心,即使兵器再庞大、招式再刚猛、力道再惊人,也不会打烂与其无关的东西。因为他所有的功力都集聚于一点,都在针对某一个具体对象。而功力较弱的人,往往控制不住自我的力量和兵器,打不到目标却误打到别的东西,结果在毁坏其他物品的过程中损失力量。因此,小说中善于观战的高手,往往虽然身在屋外,但只要听到屋内的风声,听出谁先开始砸坏其他的东西,就大致能得出谁赢谁输的判断。

戴尔·卡耐基说:“年轻人事业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精力太分散。”美国得州仪器公司有一句口号:“写出两个以上的目标就等于没有目标。”管理目标也如同武侠小说中的高手使用武功一样,要用强大的意志力来约束自我,把力量集聚于一个目标,不在其他无关的地方浪费精力。这样,我们就能顺利地跨过各种障碍,战胜各种干扰,实现人生的成功超越。

三、精心打造前进的艺术

管理目标要讲方法,更要讲原理。方法因人而异,各有千秋,原理却人人通用。这里介绍五个目标管理的基本原理,作为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成功前进的有益借鉴。1.确定目标——施加压力激发潜能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管理目标,首先要立志,通过确定自己的目标,明确我们下一步的走向,改变随遇而安、随心所欲、随波逐流的无方向、无目的、无所谓的状态。只有确立目标,并不懈地坚持,努力地奋斗,我们才能实现超越、走向成功。

目标的确立并不容易。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知道目标,目标管理是有效的。不幸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目标。”解决不知道目标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认清自己想要什么,在追求什么。肯定的目标能够让我们看清楚任务所在。一旦确定了目标,我们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一切只剩下立即行动了。

在超越者的人生道路上,确立目标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目标要适当地高于现实,要给我们以压力,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才能达到。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摩西老母是美国的一位著名艺术家。她本是一个办事员,年轻时默默无闻地从事琐碎繁杂的办公室工作。到龄退休之后,爱上了下棋,每天都要和棋友较量一番,日子在消磨中也过得很充实很快乐。一天,棋友外出未归,她就在朋友家中闲逛,无意间进了画室,看到五颜六色的涂料和画板,从未画过画的她感到手痒,就拿起画笔涂了一番。正画着,朋友回来了,看到她的作品,不禁大吃一惊,连声称赞。从此,摩西老母走上艺术创作之路,75岁开始作画,80岁举办首次个人画展,成为知名的艺术家。

迟暮之年,竟然发现了自己杰出的绘画才能,不能不令人惊讶与感叹。但是,惊诧之余,我们也感到惋惜,如果她能再早一点发现这份才能,岂不是会留下更多赏心悦目的艺术佳作?

关于潜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这样说过:“若与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一部分而已。往大处讲,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但往往习惯性的未能运用它。”

应该承认,人的潜能是无穷的,但是碍于种种因素,人对自我的认知总是不完整、不深刻的,尤其在认识自身能力和资质的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认识不够、判断不到的盲点现象。在摩西老母的早年生涯中,她的意识深处就存在着这样一个“才能盲点”。由于这个盲点的存在,她始终认识不到自己所拥有的绘画天赋,以至于这种能力虽然伴随她终生,却一直在沉默中被荒废。如果不是机缘凑巧的无心一涂,她的才能将永不被自己和世界所发现。

摩西老母是幸运的,毕竟她的能力最终被发现。但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指望依靠这种幸运来发现自我的潜力。因为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不可能总是等待被动的机缘巧合为自己开启潜能之门,而是要靠主动的目标管理来挖掘潜力、推进超越。那么,该如何来激发自己的潜能呢?

会做豆芽菜的人都知道,要想让豆芽长得强壮有型又好吃,靠喷什么营养剂、催长素之类的药液是做不到的。因为药物只能让它好看,不能让它好吃。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豆芽上盖一块木板,这样小小的豆芽就会在木板的重压下茁壮成长,成为豆芽中的极品。菜农这样做的目的,是给豆芽以成长过程中的阻挡,使它在与阻力的对抗中拼命汲取营养,顽强延伸生命,从而成长为非同一般的优质豆芽。

豆芽菜的培育方法告诉我们,与压力抗争,才能有效提升能力; 与困难搏击,才能实现健康成长。压力催生动力,困难激发勇气,艰苦挖掘潜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有压力的目标,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目标,才能够帮助我们摆脱惰性的束缚,调动潜力实现人生超越。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每一朵成功的花,都是在许多雨、血、泥和强烈的暴风雨的环境中培养成的。”日本作家夏目漱石说过:“遇到危险的时候,平常不能做的事情也能做出来。”要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我们必须为自己制造严苛的环境,主动找一块沉重的“木板”给自己压上,通过追求更高的目标,参与更难的工作,用压力促使我们迈出更为坚毅沉稳的步伐,朝更加遥远、伟大的人生成功奋进。2.选择目标——量力而行要适度

确定目标要有高度,要有压力,那么,这种压力大到什么程度才比较合适呢?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投环实验:投掷距离由被试者自己确定,距离越远,投中的得分越高。实验中发现,凡是抱负水平高的人,大多选择在中等距离投掷,得分率较高; 而抱负水平较低的人,则多选择很近或很远的距离投掷,得分率较低。

心理学家由此发现,抱负低的人或者要求也很低,或者干脆不切实际地孤注一掷,出现要么自卑要么自大的现象,成功的概率因此总是微乎其微。真正有高抱负的人,他确定的目标总是很适度的,既要做到有足够的把握,又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够达到。毫无把握的冒险,或不经努力就轻易达到的事,他是不去干的。

目标要适度,这和我们所熟悉的目标要高远并不矛盾。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我常常重复这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这个真理是由我的全部生活经验,即是我观察、阅读、比较和深思熟虑过的一切确定下来的。”

高尔基话中的目标之高,是指精神上站位要高,要有远大的志向追求,但志向高远,并不是要求现实中的具体目标也必须达到相应的高度。如果现实目标太高,尽个人最大努力也无法实现,就会使你在过高的追求中失去其他的成功机会,在不断的挫折中丧失拼搏的勇气和进取的动力,使我们的人生在没有结果的努力中虚度。当然,现实目标如果制定得过低,轻而易举就能成功,那么这种缺乏挑战性的目标,既不会激发出你的全部智慧力量,争取本可以实现的更大成功,又将使你在平淡无奇的胜利中变得麻木,不能调动继续前行的兴趣和激情。现实中,抱负高的人似乎总是在成功,就在于目标的适度挑战性。

在实现超越的奋斗中,我们选择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压力的高低适度,既要考虑到现实的成功率,确保目标切实可行,又要突出目标的价值性和向上的挑战性,给提高自我的能力留有足够的空间。最好的目标,就是我们无法放弃、无法割舍的目标,就是我们有信心实现,也能够提升和拓展自我能力的目标。3.坚持目标——抗击干扰摆脱困境

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说:“功成名就之路是公开摆在人们面前的,就看你如何去奋斗了。”人生的许多目标其实是既定的,完全公开地摆在我们面前,关键是看谁能够通过最优的方法,最先撷取到那美丽诱人的果实。

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竞争,受到很多干扰。战胜干扰,不懈奋斗,始终保持目标的稳定性和明确性,才能使我们最终达到目标,成为竞争的最终胜利者。具体而言,我们要学会抗击五种干扰,走出人生道路上所必然遭遇的困境。4.抗击成败感的干扰

一个战士,打靶前估计自己能打9环,结果只打到8环,低于预期,就会产生失败感。而一个初学打枪的人,如果能够打上靶,或者打个3环5环,可能就会非常高兴了。因此,成败感并不是成绩的绝对好坏,实际上是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产生差距时的主观体验。当你感觉到现实效果低于预期目标时,你就会产生失败的体验; 当现实效果好于预期目标时,你就会产生成功的体验。

在实现目标的艰巨道路上,我们要注意保持积极的态度,坚持高目标、低期望,杜绝一口吃个胖子的思想,要用高目标指引方向,用低期望鼓励自我。因为低的期望能够使我们尽快得到满足,满足是一种奖赏,能够激励我们坚定前行的信心,继续前进的步伐。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要提倡不计较成败得失的阿Q精神,在内心世界里对失败进行自我解嘲,以缓解压力; 对成功进行适当夸大,以增强信心。在如何抗击成败感的问题上,不妨思考古希腊学者索福克勒斯的一句名言:“一切难堪的事,只要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都会成为好事。”5.抗击风险度的干扰

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曾经写过一则题为《剃刀》的寓言。说有一个人害怕剃刀太锋利会刮破脸,便拿了一把很钝的镰刀刮胡子。结果,非但没有把胡子刮下来,反而刮得满脸是血。作者因此而感慨:“最钝的镰刀最容易刮破你的脸,最锋利的剃刀替你把脸刮得最好,你必须做到的是学习正确运用剃刀。”

我们要有风险意识,学会正确认识风险,要知道风险是始终伴随着目标的,任何目标在实现过程中都要遭遇风险,锋利的剃刀有风险,看似无害的钝刀也能同样带来风险。要正确分析和规避风险,学会使用锋利的剃刀,而不是逃避已经看得见的风险,结果反而又陷入钝刀刮破脸的隐性风险中去。6.抗击短视性的干扰

目标有长期和短期之分。短期目标因为易于实现,能够迅速见效,往往使我们产生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比如我们在学习中,往往只考虑到考试过关这种短期目标,把精力用在应试上,急于速成,却忽略了如何加深对课程的深入系统学习,巩固自己的学习理解,为自我的将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学习中,短视心态导致收获也是短期的,许多知识我们往往是学过了就忘,等到毕业时常常觉得自己什么也没学到,等工作中用到了又得重新学起。

杜绝短视行为,要求我们一定要树立这么一种观念:制定目标的主要目的不是维持现状,不是立足于眼前利益,而是要立足于自我的长远发展,着眼于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7.抗击外部力的干扰

外力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和干扰我们的目标。外界的议论使我们困惑,不理解的风言风语让我们难以坚持; 外界的干预让我们困扰,反对行为给我们设置了障碍。

例如,俄国著名数学家、非欧几何创始人罗巴切夫斯基,在发表非欧几何理论后,遭到许多攻击、嘲弄,但他仍然专心致志地从事研究,终于得到世界公认。相反,匈牙利青年数学家约翰·彼里埃,早在12岁就开始非欧几何研究,在无人理解支持的情况下,失去了信心,放弃了这项研究。两者在同一研究目标上的胜负,关键取决于谁更能够有效地抗击外部的干扰。

其实,只要你认为是对的目标,就应该坚持下去,不能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放弃。只有超越外界的困扰,才能倾全力于自我的本原超越,创造属于自我的美好人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