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摄影多一点儿温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23:56:18

点击下载

作者:陈仲元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让摄影多一点儿温度

让摄影多一点儿温度试读:

作者简介

陈仲元

1955 年生于北京

1988 年开始在《中国摄影》杂志做编辑工作

1991 年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展览部做展览编辑

1993 年进入《大众摄影》杂志工作,任编辑

2002 - 2004 年曾应邀出任CCTV-3《瞬间世界》节目特邀嘉宾,主持“器材导航”栏目

2003 年任《大众摄影》杂志社副社长

2008 年任《大众摄影》杂志主编

2012-2015 年任《中国摄影》杂志主编

摄影著作包括摄影画册《色影非凡》,图书《中国摄影素材大系》《中国国家地理摄影手册》《实用照相机指南》《实用摄影镜头指南》《摄影问答》《百年135 相机》《至少还有摄影》《徘徊在摄影之中》《手机摄影笔记》等。 壹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冬至的这一天,

六点钟我下班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

走出办公室之前,

我就已经把相机设置成黑白模式,

希望就此回复到一种黑白拍摄的状态之中……

拍摄黑白照片,我还是有一点点的“功底”。记得在1983年的时候我才拍摄了第一个彩色胶卷,这时我已经拍摄了将近十年的照片。那时候拍彩色的照片实在是太贵了,19块钱一个的135彩色胶卷是我三分之一的月工资,加上冲洗扩印呢?拍不起。所以多数还是在拍黑白照片,自己冲卷,自己放大照片。等过后的十几年里拍摄了上万幅的彩色照片之后,又觉得还是黑白的摄影最能够表述自己的心情。把彩色的大千世界“浓缩”成黑白灰的影像,多少会出现一些“神秘”的感受。联想到摄影术从诞生起就是黑白的影像,我拍摄黑白照片又有了一种“原生态”的感觉,所以就这么一路拍摄下来,都是黑白,是从这“冬至”开始回归的黑白……【业余的摄影】

一位朋友举办自己的摄影展,来人不少。开幕式上总得说上几句,他说这是他几年来业余摄影的成果,展在这里与大家交流,从今以后将进入专业的摄影……

我回到家里微信给他,说您的摄影 在水准上应该专业,但是状态上还是业余为好。回身看到一个杂志采访解海龙的文章,标题就是“我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这当然是海龙老师自己说的话,其实他真做过职业的摄影记者,但是现在的状态还真是业余的拍摄。

按照以往的说法,专业等同于职业,是一个“以此为生”的意思。又有朋友跟我“矫情”:那人家要是只研究一个领域的摄影且卓有成就呢?我说那叫“专门家”,还是业余的专家。前几天买了一本日本摄影名家植田正治的书,开篇就是“轻声诉说:我的业余之路”,说“我是业余摄影爱好者”。但是看了他数十年拍摄的摄影作品,那叫一个专业!

以摄影为生的是职业摄影,这个群体并不太大,但是做这个专业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我的几位职业摄影的朋友都这么说。设备精良,技术精湛,这是最起码的基础,拍摄出来的照片当然也要符合客户的要求,容不得你想的太多。而业余的摄影就大不一样了,您尽可以去“想入非非”,拍什么,怎么拍,都是自己说了算,但凡拍摄出自己满意的摄影作品,就如同在河边坐了一整天,到傍黑儿才钓上来一条大鱼一样高兴,和专业的打渔是不一样的心情。

由于没有了一定要以摄影为生的压力,业余的摄影在许多时候都能够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少数的业余摄影爱好者藉此升入到影像艺术的高端殿堂,成为影像艺术方面的专家,但可能依然还是“业余”的状态,很多人只有在如此的状态下方可能使得自己的“艺术”前行。

我也是一个业余的摄影爱好者,拍摄照片并不是我的本职,但我在摄影杂志做编辑的这几十年,却给我了一个“偷艺”的大机会,轮到我自己要拍照片的时候,又可以绕过一些尴尬的窘境。

摄影需要有一个专业的态度,尽可能向职业摄影家学习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专业摄影知识、技法,拍出来的照片怎么也得让人家看着像模像样才行,但我还是希望自己的摄影状态更加“业余”。

为什么呢?是因为专业的摄影我干不了,业余摄影呢……我还能学着干。【向前走,向后看】

在一天的时间里看十几个摄影展览,我去了一个摄影艺术节。

一同参观的朋友问我:看过当下的这些影展,你觉得摄影会有哪样的方向?摄影又怎样分类?

我没有立即回答他的提问,这个问题似乎是太大了一些。但是摄影进入到了这样的一个年代里,它能够做什么?抑或转移到我自己这里应该用摄影来做怎样的事情?这倒是我一直在思索着的事情。看过展览,我验证了自己这样的想法:摄影对于我来说,至少可以有这么两个稍许明确的方向:1.拍幻想、拍理想,拍意念;2.拍回忆。取景器放在眼前,我们总是看着现实又想着“理想”,看着现实又总是想着过去那些值得回忆的时光。可不是吗,人这一辈子不都是活在当下又天天想着未来,但又不断地回忆着过去吗?

摄影能够做到这两件事情。【熟能生巧的事情】

小时候学骑自行车,头两天我可摔了不少跟头,那时候没有创可贴,自己抹点红药水就过去了。逐渐地就找到了平衡,在没人的地方可以骑车了,那真是高兴!但是光会骑着车子往前走还不行,得学会控制,上坡使劲,下坡用闸,见人拐弯,路口按铃,逐渐地把“控制”转化为“反应”,骑车上马路父母就放心了。

学骑车是这样,学摄影也是同样的道理,甚至是同样的过程。照相机就像自行车,也是一个机械的玩意儿,当然现在的相机已经是光机电一体的物件了。咱们得先从持握相机、设定模式开始吧?拍虚了是咱们没拿稳相机,曝光不足是咱们没找到曝光补偿,拍歪了可能是还没有掌握构图的要则……

没关系,熟能生巧,多看看说明书,估摸着练习一阵子就明白了,绝不至于抹红药水贴创可贴吧?弄明白照相机的操作这点事情就相当于您骑上自行车了,但是离上马路还有一段子距离,这时候就要学习“控制”了。摄影的控制可以分为拍摄时的控制和影像后期的控制,拍摄时的控制包括相机稳定的控制、取景构图的控制、影像景深的控制、拍摄瞬间的控制,当然还有曝光的控制,照相机里面所有的功能都需要控制,控制得当才能够拍摄出自己预想中的照片。

学习摄影要从学习技术开始,要从控制的技巧学起,等到了控制的技术技巧烂熟于心,骑车上路就没问题了,就不用看见红灯再去找车闸了……【不能太着急】

这件事情过去有二十年了,那时候我已经在摄影杂志做了编辑,常见一位四十上下的女同志来杂志社找编辑李大姐,东北口音,特客气,每次临走还都跟我们这些年轻的编辑打个招呼,那时候我三十出头。

有一次我问李大姐:那是谁呀?大姐告诉我说她是一位特别执着的摄影爱好者,姓卢,是在东北出差的时候认识的,为了摄影给工作辞了,家里不多的积蓄都买了照相的器材。“为什么呀?”我问。“为了艺术。”李大姐说。“卢女士也算是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位书法家;他的哥哥是子承父业学了书法,现在已经是不小的名气,大笔一挥,一幅书法作品价值不菲;姐姐是一位演员,也是剧团里的台柱子;轮到了排行老三的卢女士,从小娇生惯养的没学过什么手艺,在工厂里面是一位普通的工人,到了这把年纪回过头来一想,怎么错过了做艺术家的机会呀!学书法没功底,学戏曲没……来个容易的吧,摄影。”

那年月摄影的书刊教材特别少,打从认识了李大姐,卢女士就像是拜了老师,拍了照片就来杂志社找李大姐求教,那时候不像现在,发个微信就能作品点评了,非得洗成照片拿过来看。卢女士的急切心情与学习摄影的执着感动着李大姐,每次来都是热情接待再加上悉心点评,看似容易的摄影艺术让卢女士花费了两年的工夫,后来再也见不到她了,听李大姐说这位急于与哥哥姐姐比肩的摄影者已经改去练书法了。

真是太着急了!【不会重样】

摄影能够吸引我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拍摄出来的照片永远不会重样。不对呀,假如……假如把照相机放在三脚架上连续多拍几张呢?人家告诉我:即便被摄的景物一动不动,但是比起前面拍摄的那一张,时间已经变了!

我们的这种业余的摄影也算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虽然在重复着近乎相同的拍摄程序,但是每拍摄一幅照片都可能是一个崭新的篇章。而创造性的劳动就要比重复性的劳动多费出一些脑筋,假若新拍摄的照片没有长进,或者不如之前的作品,那是一件多么沮丧的事情呀!

如果我们真的把摄影归结到“不重样”的概念上来,也许就能够与传统的“定义艺术”或多或少地对上号了。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一次一个样的“产品”,是一种近似于手工劳动的活计。艺术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发挥出人们无限的想象。

我是看着书上都这么说的……【让摄影多一点儿温度】

几个同事都喜欢拍照片,各有各的拍摄方向,梁老师总喜欢去内蒙古拍摄极壮观的开阔景象,其实他更多的是要去放松一下子心情。梁老师建议我抽空也去走一走,可我又总是抽不出这个“空”,偶尔出差去一趟,总后悔没有带望远镜而不是照相机,开阔的蒙古高原我竟不知道如何去拍摄出能够“描述”自己心思的照片,但是回到北京城里就不一样了,出门买菜打酱油也都希望能够拍下点儿“可心”的照片。

我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这在前面就说过,同时又是在摄影的杂志做编辑,早年间参加过摄影比赛,还有过“名次”的成绩,过完了影赛的瘾才进入到“就着工作学摄影”的过程里面,但是拍摄照片的“瘾”却丝毫没有减低的意思。

到处走,四处拍,终于大概知道了自己适合拍摄怎样的照片,又似乎明白了如我这样的摄影爱好者拍摄照片的些许目的……

都说摄影是“时间的艺术”,按过快门,记下的影像已经成为了过去,您看这是多么浪漫的说法呀!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这个样子,人们的生活不也是进入今天就没了昨天吗?但是照片却能够让您追述逝去的时间,不仅是用照相机记录下来的昨天,我手里拿着照相机拍摄的兴许是“昨天以前”。

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心思,北京城是能够让我“心重”的地方,照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都是我“昨天以前”的记忆,哪怕是一道神秘的光束,或者是大槐树下的一片光斑……

假若不是为了订单而拍摄照片的职业摄影,我希望照片能够与自己的心思相连,用心去拍摄照片,拍摄出“走心”的照片,让照片表述自己的情感,这不一定需要走出多远,只要自己拍摄出的都是“有温度”的照片。我小时候很喜欢过冬天,天上没有遮蔽,还能看到雪……我小时候胡同里没有这样的铁丝,晾衣裳都在院子里。外墙上并不平直的铁丝上缠着防止衣架滑动的塑料袋,眯起眼睛这样看上去……我小时候胡同里不让堆放杂物,现在院子里住得挤了,东西放在胡同里,盖上塑料布,再用砖头压住……我小时候冬天的胡同里可见不到这样的情形,天黑得早,也没有闲人大白天的下棋……我小时候管墙上的这个东西叫“黑板报”,每个胡同里都有,我大娘(伯母)是居委会主任,黑板报是她发布通知的地方……我小时候冬天的雪都很大,现在见到胡同里这样的景色,就权当是“大雪”了…我小时候家里的外墙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年代久了房椽子都“塌腰”了,盖上一块苫布对付着不漏雨就行了……我小时候家里的后窗都没有防盗网,时常有人从外面敲一敲窗户:“陈大妈,上居委会开会去啦……”我小时候胡同里这样的景色天天见,不同的季节又有不同的变化。冬天的黎明拍一张这样的照片,恰似回到了从前……我小时候胡同里都是明线,拴在瓷葫芦上引进院子……我小时候真的能够钻进这里,只当作在大石狮子的怀里做游戏。下班又过此地,斜阳下的光影,多是回忆……我小时候胡同里很是安静,尤其是冬天。现在离开了胡同,时常回来,静静地看……我小时候胡同里没有汽车,家里的自行车也都要推到院子里。那都是金贵的东西,汽车的盖布都已经龟裂了,盖在里面的东西不常用,更金贵……我小时候大冬天的都是烧煤炉子取暖,现在胡同里都已经“煤改电”了……我小时候胡同里也是一样的寂静,端详着这些不动的“物件”,会有点儿别样的心情…… 贰  立春

春季的开始。

立春多在春节后,

今年早了十五天。

立春之后天长了,

看着哪儿都亮,我心里总把这个节气当新年。【还是得多看】

今天去图书馆做公益讲座,这是年初就定好的事情,我倒是给忘了,上个星期图书馆的小崔来过电话提醒,着实让我吓了一跳,我真是给忘了。

每年都去图书馆公益讲座,今年的春天还多加了一场,该说的都说了,这一次说什么呢?灵机一动想出了这样的一个题目:“摄影的题材与拍摄的方法”。我把看得好的摄影画册给翻拍了,各种题材的摄影都有,就想着让大家开开眼界,别老盯着美丽风光和街头人像,摄影说是“看的艺术”,但总不能就是这么越看越窄呀!不走出去千里万里就不叫执著创作,不整天价拿着相机上街“狂扫”就没有了创作的激情,这都哪儿跟哪儿呀?前几天梁老师催着我去看影展,那可是将近二百年的摄影历程展示,看完了您就知道其实摄影的题材真是非常广泛。

我先讲了斯泰肯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时尚人像,又给大家介绍了50年代阿维顿的名人系列,之后是英国新画意风光摄影家肯纳的简约风光,之后又是段岳衡老师的慢门黑白,还有今年春天晤过面的八旬老人玛丽·艾伦·马克的作品,大概有十几位摄影名家不同题材并不同风格的作品,依据我的理解,讲解了大概的拍摄方法。

满屋子人聚精会神地听我白乎,没有一位听众中途退席,还好。这个题目是第一次讲,我也借机会捋清楚了讲解这一题目的思路。

总说是“拍什么,怎么拍”,阅读过摄影史上无数无数的经典作品之后,就知道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拍的,但又不是什么都是适合自己去拍,如果不是职业的摄影工作,照片首先是给自己拍的。拍什么呢?我以为要拍那些能够体现自己心情,自己心境,自己思想,自己观念的景物、场景,这个时节我们镜头前面的景物、场景都不过是“借来之物”,这些业已存在的“景物、场景”就会透过我们的相机镜头,相机后面的头脑,去“框取”着我们的思绪,去表述我们通过这所摄的影像而获取的那与众不同的异样“感情”。【莺屋书店】

又要出差去东京了,为的是参观一个摄影器材的博览会,再出席一个新型照相机的发布活动。

因为多出来一个小时的时差,到了东京城里已经是傍晚时分。匆匆吃过晚饭,便打听着前往莺屋书店的路径。酒店前台的服务员从电脑里帮我查到了书店详细的地址,工整地书写在便笺上,带我走到大门口的出租车旁,把便笺交给了司机。一刻钟后,我就看到了著名的莺屋书店。

为什么要来这家书店呢?大约一个月前,有朋友造访过这里,在微信里大秀其美,并说这里的摄影画册无数……当我在网上查找到这家书店的讯息之后,就下决心一定要来看看了。

莺屋书店建在路边,几幢三层小楼用玻璃走廊串连在一起,很是别致。地点在涉谷区一个叫作“代官山”的地方,据说这一带是东京有名的高档住宅区。晚间到此十分幽静,路上行人稀少,偶尔有过往的汽车飞驰而过,书店里则灯火通明,看了营业时间的牌子,每天凌晨两点下班,此时离关门还有四个小时的时间,应该可以放心地闲逛了。

比比划划问到了摄影书籍的所在,穿过走廊来到了另一所楼房,抬头看到了“写真”的牌子,按照箭头左转进去,居然满眼都是我们通常定义的“摄影画册”,日本的、西洋的 、不同文本的都有,数百种应该是一个保守的估算,除了几本大部头的需要请服务员从高架玻璃柜里取出,其余一概自助。角落里还有旧书一架,年代久远,价格不菲。

中间游逛自不必赘述,最后看中了一本森山大道的摄影集,名曰《远野2014》的,简单翻阅之后,即往之付款。

这本书不贵,标价六千日币,约合人民币三百出头。画册的扉页上有作者的签名,版权页的一角有362/900的印章,这是限量版的一本画册。

森山大道是当今日本摄影界的名人,大约在十几年前的时候,我曾与他有过一面之雅,那一次我与森山先生同为嘉宾在东京出席一个摄影比赛的颁奖典礼。之后我叫了出租汽车径直去了东京摄影美术馆,去看了细江英公的摄影回顾展。森山大道是大阪人氏,二十出头来到东京,拜在细江英公门下学习摄影,做过三年的暗房技师,从细江英公那里走出来之后,成了独立的自由摄影师。

说句实在的话,十几年前见着森山大道的时候只是景仰,他的那些粗颗粒且高反差的黑白照片我不是太喜欢,或者说是根本就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既然人家是名人,那自然就应该有出名的道理,好在现在翻译过来的书多,去过日本的人也多,看着,听着之后,方知晓大师为什么如此拍摄,我又从中得到了诸多的启示。

森山大道在四十年前到过日本东北部岩手县的远野地方,据说是受到一本百年前讲述远野乡间故事的《远野物语》的影响而前往拍摄照片的,之后在东京举办了他第一次的摄影展览,这让森山先生出了名。而我手上的这本《远野2014》则是作者四十多年之后又一次对于远野的感悟,是在这个“日本心与灵魂的摇篮”作了一次心灵之旅的拍照。

回到酒店翻阅画册,我依然能够感受到森山大道以往的风格,看似随意的严谨。但是数码时代的影像已经很难再显胶片的颗粒了。

摄影的相关工作我已经延续了将近四十年了,从给剧团拍摄剧照,直到后来当上了摄影杂志的编辑,我终没有停止过对于摄影的学习,反复在问询自己,摄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对于我,摄影究竟应该在怎样的语境中进行?就如同森山大道先生那样整天地游走在新宿街道之中就行了吗?联想到之前刚刚阅读过的一本意大利摄影家的著作,得出的答案竟是我之前与朋友说过的那种“感动中的摄影”。只有见到能够感动自己的景象,再去按动照相机的快门,而如此的感动,定是自己心境使然……【看见了“看不见”】

今天去美术馆看了直接摄影原作展,一百幅摄影的原作从摄影术之初直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所谓“直接摄影”的流派,说的是要体现出摄影的原貌与价值,安塞尔·亚当斯、杰瑞·尤斯曼、迈克·肯纳、今道子的近代作品也都没有离开摄影的主线。虽然已经展出了一段时间,但是在这个大风天儿里,仍有不少的观众前来参观,年老的,年轻的,各占一半。

全都是黑白的照片,仅有的一幅彩色的还是“着色”照片。为什么都是黑白?前言里面说是“黑白”比彩色更加真实。我却不以为然:这些“直接摄影”的摄影家们希望秉承着摄影最初的式样,可能是不希望彩色的摄影冲淡了他们这些作品的“原始感”和诠释影像的“陌生感”。

看这个展览,像是读了一节摄影术的进化史,摄影家们借用着摄影的技术,“看出了”影像的艺术,摄影为人们提供了观看世界的另一种方法,而这样的一种方法又会让人们欣赏到“似曾相识”的眼前景象。

单就这一百张经典摄影作品而言,拍摄的题材都很常见,但是我与梁老师交流的时候,都得出了一样的想法,那就是摄影家们借用平常的题材,但是却拍摄出了摄影的“震撼”。

其中安塞尔·亚当斯拍摄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景致已经算是比较大的景别了,更多的还是日常见到的平凡景物,韦斯顿的青椒不能算大吧?斯泰肯的半身人物肖像也不是大景别呀?但是制作成黑白的照片您再看,那就很是震撼了。梁主编说:背着老沉的照相机爬到山顶拍照片,那叫“一览众山小”,拍摄出来的景象反倒“小了”,再说了,人人都看见的这样一个“众山小”,您还拍它干嘛呀!

总是说“拍什么?”看了这个展览我就想:这些腕儿们拍了一百多年,其实一直就是在拍梦想。日本女摄影家今道子说:“活着的世界是虚幻的,幻想中的世界是真实的。”

得了,不说了,今儿晚上我就给相机的电池充上电,明儿早晨起来我就先看看身边有什么可拍的东西,仿着百多年前的经典从头练起,我拍完了再看!【积累感受】

来了一位学生请我看他拍的照片,都是微距静物,青椒外面缠着金属丝,水晶项链搭在红苹果上,影像很讲究。他说自己是大三的学生,专业学的是影视传媒,爱好是摄影,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拍摄广告的职业摄影师。“得,影视传媒的专业你选错了!”站在旁边的同事说。“应该是没选错。”我说。

这小伙子学过绘画,影视传媒的教育让他知道了影像的力量,静态的照片与动态的影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广告摄影依然是为了传播,怎么说是选错了呢?但反过头来一想,拍摄广告照片的摄影技巧倒是不会在影视传媒的教学里面出现。

现在这学生看着书练习拍照片,他问我拍摄技巧的事情不知道今后应该到哪里去学?我说商业广告的摄影是一门手艺,可以在你毕业之后找一位摄影师拜师学艺。“那如何能够深入地学习影像艺术呢?我想在研究生阶段圆此梦想。”这位学生说。“你先把影视传媒的学业完成,这对你学习摄影是会有帮助的,到了研究生的阶段我建议你去读艺术史。”我说。“那摄影呢?”他又问。“深入地学习摄影首先需要学习艺术史,当你知道了艺术的来龙去脉,摄影不过是你创作影像作品的方法而已。”我回答道。

拍照片不一定总是要盯着“摄影”这两个字,我昨天收到朋友发来的微信文件,说“走着走着,人就老了”,可能有的朋友都读过了。我回复了这样的几句话:走着走着,眼睛花了,近处的东西看着越来越模糊,但远方的路我看得更清楚了!走着走着,腿脚不行了,但是这能让我停下来细细地看看风景。走着走着,记忆力减弱了,但是却让我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

朋友马上来了一句话:你这里还是在说摄影!

对于我们这些非职业的摄影人来说,照片拍摄的就是生活的感受,把生活的积累变换成照片,我们的摄影就达到了目的。学习摄影当然要天天念叨摄影二字,当然要时时想着摄影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看到那些大师经典作品的时候,也许会多少感觉到他们都是在用摄影的方式拍生活、拍感受、拍知识、拍思想。而这样的一些生活、感受、知识、思想的形成以及累积,又都不是摄影的技巧能够解决的。功夫在诗外,于学习摄影技巧的同时,不要忽视摄影之外的知识积累与生活感受。【摄影的写意】

话说那一百七十多年前,人们千方百计地希望用一种无论是什么样子的方法,简单迅速地将眼前的景物固定下来,中文的“摄影”二字还不是要“摄取一个影像”吗?摄取的影像挂在墙上,俨然成了一幅画,回头一想这是用光做成的画!所以有了“Photography”(光画),据说最初玩儿摄影的那一拨人都是画家,达盖尔先生的正经差事是舞台美术师。所以我看到的早期摄影作品都像是一幅幅的铅笔画。

既然是用光作画,那摄影的规则就得跟着人家绘画去走,这样一来就把原本多用于写实的绘画给挤得走向了抽象/写意的路子,摄影术呢?得意洋洋地接过了写实纪录的接力棒,径直向前一路飞奔。

摄影的初衷是要记录下眼前的真实,但并不能如愿,起初是不能拍摄出彩色的照片,之后虽然彩色的影像得到了普及,但是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以及取景时框取的面积,还是限制了事件的真相,但这已经不错了,人们看到了相对“真实”的影像。

摄影普及了之后,不是每一个人都要拍摄那样“真实的照片”,于是摄影也部分地、逐渐地转向了“写意”的方向,人们在探索着那种似真似幻的照片,这时的摄影多与真实无关,它体现了大家的一种想象,或是一种心情,还可以使之成为一种具有装饰性的平面图案。其实这样的摄影早在百多年前就有人不断地试验了,但并非人人都能够涉及此事,昂贵的摄影成本以及技术的限制使得这种主观的摄影、写意的照片进展迟缓。直到数码摄影技术的出现,摄影的写意才变得不再困难。

我所理解的“写意”好像又不同于摄影历史上出现过的那种“画意”,虽然前面说过摄影开始也是寻着人家绘画的路子走,但是我喜欢的摄影写意却是离开绘画规则有一定距离的,能够真正体现出摄影特点的“写意”,这个“意”,一定得是作者自己的“心意”。下班路上,透过树荫的光斑,修房备料,都在春天……下班路上,我迎着夕阳的方向,从我身后绕过一位大姐,提着蔬菜,也是一个回家的情状……下班路上,我穿巷而行。白裤小伙子走进陈旧的大门,依然是步履匆匆……下班路上,我看中了地面反射过来的阳光,俯身拍过这张照片,我也同样走过……下班路上,我随扶梯上升,平视过去,看着劳碌的身影……下班路上,我步出地铁,正是雨雪交加,迎面而来的都是在赶回家的路程……下班路上,我驻足在名叫“百花深处”的胡同,狭窄而又寂静,在我按下快门的那个时刻,走过了一位学生……下班路上,鸽子哨声飘然而过,驻足观看是春天……下班路上,我走过这个橱窗,同样的脚步,却是模特的身影……下班路上,我拍下了公交车上乘客的这只手……下班路上,我路过一间面包店,憨态可掬的玩具熊神气地坐在那里……下班路上,我这是怎么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