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8遴选公务员考试笔试精品讲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03:03:07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8遴选公务员考试笔试精品讲义

中公2018遴选公务员考试笔试精品讲义试读:

编写说明

遴选公务员就是采用考试、考察等形式,把基层优秀公务员选拔到上级党政机关工作,是在公务员队伍中“二次择优”,是各级行政机关内部竞争性选拔转任的一种考试形式。2013年,《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颁布实施,标志着公开遴选工作进入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阶段,为建立公开遴选长效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对于畅通和规范基层公务员“上行通道”,建立来自基层的公务员培养选拔链,具有重要意义。

遴选这种形式“不拘一格降人才”,把大批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特别是基层实际工作能力出色的公务员选拔到机关中来,给广大有志青年书写人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如今,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推进,遴选考试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考试组织越来越规范、科学,难度也越来越高。

2018版的《遴选公务员考试笔试精品讲义》全新面世,由数十位中公教育遴选研究教师精心打造而成,针对遴选考试的特点和重难点进行编写,体例科学,讲解清晰易懂,契合遴选考查的实际能力,是报考遴选笔试考生复习的良师益友。本书的编写具有以下特色:紧扣遴选考情◇订制备考计划

准确理解考情才能有针对性地复习备考。本书在继承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多方位解读遴选考试大纲和相关文件,梳理2013—2017年中央遴选、地方遴选真题高频考点、命题趋势,并总结出切实有效的答题原则与作答技巧,使备考的考生能够掌握考试规律、融会贯通、成竹在胸。

为了让遴选考生更加合理地利用时间,摆脱盲目备考的误区,总论篇单辟一章带领大家调整良好备考心态和习惯,科学制订学习计划,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提高考生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系科学合理◇讲解全面实用

遴选笔试中主要测查的政策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往往与比较常见的固定题型相对应。题型是遴选考查目标的表现形式,中央遴选和地方遴选对于题型的考查各有侧重,本书将常考题型进行归类合并,从综合基础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辨析题)、案例分析题(分析问题类、解决问题类)、公文题(公文改错、公文写作)和对策性论文四大块进行深度讲解和分析,真正做到“考什么、讲什么”,将遴选考试的基础知识全面、准确和详细地展现在考生面前。

为加深考生的理解,讲解中不仅提供针对各题型的思路点拨,还增设“真题精解”板块,用圈注、旁批的形式教会考生从材料中挖掘有效信息,从而结合自身经验积累更好地作答。在考生普遍头疼的对策性论文中,设置“写作实用技巧”一节,教大家在看到题目的第一时间形成思路,快速搭建答题框架,妙用修辞增添文章光彩,考场如有神助。热点与时俱进◇习题举一反三

本书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体现了时效性、新颖性。在内容上,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至六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目标,热点政策还包括十九大报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内容要点整理等,为考生扩充知识储备、及时了解党的政策方针指明方向。

习题设置紧贴考情,帮助考生巩固所学热点知识。每篇最后有“练习题”板块,精编专项习题供考生学后练习,举一反三,提升实战能力。第五篇是历年真题的集合,分为中央机关遴选和各地方遴选两章,精选2013—2017年的经典真题十余套。考生可以零距离感受考试氛围,全面熟悉试题内容、形式、结构、流程,而且可以从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做题技巧,查漏补缺,提升作答能力。

鉴于时事政治内容时效性较强,我国法律法规也在不断更新,各位考生平时应多关注时政新闻和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补充和更新。同时可通过手机微信扫描本书封底二维码,在“中公教育移动自习室”中及时查看更新的备考资料。中公教育教材编研团队2017年11月总论篇遴选公务员笔试常识第一章公开遴选第一节 什么是遴选一、遴选的内涵(一)广义的遴选

广义的遴选,主要是“慎重地选拔;谨慎选择”的意思。这个词主要用于正式场合,如公文写作、投标竞标、干部选拔。

王安石《辞男雱说书札子》:“一介之任,必欲因能;讲艺之臣,犬为遴选。”

雷绍性《名说》:“其遴选代表,为国民任事,较今统领之任期为尤短。”

陆游《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以十分之一,遴选骁勇有纪律之将,使之更出迭入,以奇制胜。”《世说新语·言语》:“陶公疾笃,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南朝梁刘孝标注:“按王隐《晋书》载侃临终表曰:‘……伏愿遴选代人,使必得良才,足以奉宣王猷,遵成志业。’”《新唐书·贾曾传》:“玄宗为太子,遴选宫僚,以曾为舍人。”(二)狭义的遴选

狭义的遴选,专指遴选公务员考试。

遴选公务员考试,就是把基层优秀公务员选拔到上级党政机关工作,是在公务员队伍中“二次择优”,是各级行政机关内部竞争性选拔转任的一种考试形式。二、公务员公开遴选

根据《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公开遴选是指市(地)级以上党政机关从下级机关择优选拔任用内设机构公务员,是公务员转任方式之一,也是党政领导机关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遴选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采取差额考察的办法,公开遴选机关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情况及其政治业务素质与公开遴选职位的适应程度进行全面考察,重点考察德的情况、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程度。

纯粹意义上的公务员公开遴选主要是指地方公务员遴选,遴选机关包括省直机关、市直机关、县直机关,遴选范围多局限于某一省、市甚至县,遴选职位多为非领导职位。

而广义上的公务员公开遴选,包括公务员遴选和领导干部遴选,是在纯粹意义的遴选的基础上,把中央机关遴选涵盖在内。中央机关遴选不同于地方公务员遴选的是,其遴选范围是面向全国公开招考,遴选的职位多为领导职位。(一)遴选与公务员统招的联系与区别

1.二者的联系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领导机关干部的意见》的有关规定,二者都是选拔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干部和人才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党政领导机关干部结构和职位需求,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选拔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干部和人才

2.二者的区别(1)招考对象有区别(2)考试科目有区别(3)考试难度和测评重点有区别(4)招考规模有区别

2017年中央机关遴选和选调公务员招考360人,笔试时间为6月25日;2017年国家公务员(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招考2.7万余人,笔试时间为11月27日(二)遴选与公选的联系与区别

1.二者的联系(1)二者都是选拔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干部和人才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党政领导机关干部结构和职位需求,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选拔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干部和人才(2)二者考试组织实施流程和考试形式基本相同

由此可见,公选和遴选考试的组织实施流程基本一致,均采用报名、资格审查、测试、考察、决定与任职等环节。根据《大纲》和《办法》,公选、遴选的考试形式相同,均采用笔试、面试的形式(3)注重“考什么,干什么”,测查要素基本一致,重在能力考查

遴选考试和公选考试都以“考什么,干什么”作为考试宗旨,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测查要素集中指向政策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2.二者的区别(1)考试性质有区别(2)考试依据有区别(3)考试难度和测评重点有区别(4)招考范围有区别第二节 遴选制度的发展与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从基层选拔大批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有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这是一项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战略任务。”

2013年,《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颁布实施,标志着公开遴选工作进入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阶段,为建立公开遴选长效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公开遴选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打破了基层公务员成长的“天花板”,为基层公务员向上流动开设了“专车道”,以类似于竞争性选拔的方式,建立来自基层的公务员培养选拔链,公开公平公正地选用干部,为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基层公务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成长平台。一、遴选制度确立的背景(一)新进入国家党政机关的公务员经验少,难以较快地适应党政机关的新环境

新进入国家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多为刚毕业的应届大学生,经验少,难以较快地适应党政的新环境以及处理党政新工作。高层次机关“三门”干部多,基层干部比例偏少的现状总是为人诟病。由于近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应届大学生成为主力军,他们从“家门—校门—机关门”的成长经历弊端显现,没有工作经验钳制了他们的实际工作表现,基层公务员是我国公务员的宝贵财富,应该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二)作为级别层次较高的上级党政机关,更需要优秀的基层工作者加入

作为高层次机关的公务员需要肩负决策和领导的责任,基层工作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是来自基层的声音,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政策实施的可行性,优秀基层工作者的加入,使得上级机关的活力显现、公共决策能力提高。(三)相配套和补充的公务员录取资格规定出台

近年来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地进入公务员队伍,“考碗热”持续增温,但是公务员招考却出台了新政策——自2012年起,即“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录用;同时健全从大学生村官、村党支部书记和工人、农民等基层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的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机关工作,为公务员遴选制度下的基层公务员提供后备军。(四)公务员遴选试点工作的成功

早在2009年,青海、银川等地实施了吸收“草根”进入公务员队伍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紧接着上海、深圳等地的公务员遴选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些试点的经验有利于我国全面遴选工作的开展。

2010年,重庆、湖北、江苏、河南等地开展了公开遴选试点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总结省级机关公开遴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公务员局于2010年8月12日发布《2010年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公告》,决定在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开展公开遴选试点工作,从省级以下机关遴选优秀公务员到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工作。

201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发布《2011年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公告》,决定在中央机关开展公开遴选公务员试点工作。(五)公开遴选公务员全面开花,成为大势所趋

2012年中央机关统一组织开展公开遴选公务员转入正式实施后,增加了职位数量,提高了职务层次,扩大了选拔范围。可以说,公开遴选公务员工作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不断深化和推进中,各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

2013年,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公务员公开遴选工作进入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均开展了公开遴选公务员工作。二、遴选制度实施现状(一)中央机关遴选

2011年,中组部、人社部和国家公务员局在中央机关组织开展公开遴选公务员试点,探索从基层选拔机关公务员新模式。有了试点的经验,2012年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由“试水”阶段转入正式实施阶段。2013年《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颁布实施,为公开遴选提供了制度化保障。2013年的中央机关遴选,已经进入制度化、规范化阶段。

试点以来,中央机关公开遴选规模整体呈扩大趋势,职务层次也由主任科员扩展到副处级和正处级。在中央机关首次统一的公开遴选中,有63名基层公务员脱颖而出;2013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120名,其中包括10名处长、副处长和110名主任科员;2014年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共253人;2015年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共400人;2016年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共521名,人数达到历史最高。2017年计划遴选和选调人数有所回落,共360人。计划收窄这一变化加大了考试的竞争性。

另外,各级别职位考生分卷考试、缩短面试开考时间、重视考察环节等举措,也体现出考试组织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以及公正性。

随着“今后,在职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报名参加中央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政策的实施,今后,中央机关面向基层机关选拔公务员,将主要通过公开遴选的方式。这个变化说明,中央机关遴选公务员,在招考思路上突出面向基层的政策导向,将更加重视公务员在基层工作的经历和实践,从而也会鼓励更多的年轻公务员到基层一线锻炼成长,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地方遴选

经过2009—2011年的试点和总结,地方遴选的范围逐步扩大,遴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1年,实施遴选试点工作的省份数量分别为:4、14、18,招考规模也由几十人发展为2011年的两千多人。

2012年,在中央机关遴选的带动作用下,在近几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地方遴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共有26个省份组织实施了遴选考试,范围已经基本覆盖全国,据不完全统计,招考人数已经达到了近五千人,超过了过去几年地方遴选人数的总和。

2013年《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出台,标志着公开遴选向常态化推进。地方遴选纷纷响应中央政策,加大了遴选考试的力度,扩大了遴选考试的规模,招考人数也随之增加。地方遴选在效仿中央机关遴选考试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中逐步发展演变出自己的特色,呈现出遴选考试本土化的趋势。

目前,地方遴选正朝着常态化、规范化和更加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三、我国公务员遴选的主要特点(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遴选公务员的共性要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国政府选人用人的基本标准,也是各级遴选考试的共性要求。

必须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以素质论人才,重实绩用干部。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实现领导班子成员新老交替制度化。——《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

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切实把政治素质好、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基层干部和人才选拔到党政领导机关。——《关于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领导机关干部的意见》

公开遴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二)专业素养、职位匹配是遴选公务员的个性特征

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十分注重对考生专业素养和职位匹配度的考查,在考试环节会相应设置有关专业科目或者相关试题进行测查。比如,2014年上半年重庆市市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遴选机关要求进行《职位业务水平测试》的,由遴选机关自行组织,主要测试遴选职位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等。(三)综合考察、严格程序是遴选公务员的组织保障

公开遴选考试一般遵照发布公告、报名与资格审查、考试测评(包括笔试、面试等环节)、体检与考察、公示与办理相关手续的流程,在各流程和环节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遴选考试的公平性。

考察与公示环节,是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指导下对考生进行的一次全方位的考察和监督,注重实绩,全面了解考察对象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情况,确保遴选出真正德才兼备的好干部。

目前,遴选考试的组织实施已经越来越突显考察环节的重要性,部分省市还将考察环节进行量化,以分值的方式体现。比如,2013年山东省东营市某局遴选工作人员的考察环节,主要考察报考人员的德才素质及其对报考岗位的适应程度,考察结果量化为具体分值,占综合成绩的25%。(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遴选公务员的表现形式

在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的具体组织与实施中,各省因地制宜,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如中央机关遴选笔试全部采用主观题型,基本题型只有案例分析与策论写作;2014年北京市市级机关遴选则要求在考试测评阶段有所创新,在笔试、面试基础上,增加综合评价环节。四、我国公务员遴选的趋势预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中央的这些要求是今后开展遴选工作的政策导向,也是未来遴选考试的趋势特点。(1)遴选考试规模整体扩大

通过近几年中央机关和地方遴选规模的变化来看,在遴选作为基层干部晋升的一项基本制度固定下来之后,遴选规模整体增长趋稳,各遴选单位将拿出更多的职位和名额来进行遴选,并根据实际需求的波动进行调整。(2)遴选涉及范围越来越广

在过去几年,遴选的范围仅仅局限在中央机关和某几个省份。如今,遴选的范围已经扩展至全国26个省份,范围大幅扩展。有部分省份的市级单位也已经开始组织遴选考试,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将有更多的市级单位、县级单位加入到遴选行列中来。

另外,引人瞩目的是,从大学生村官中遴选公务员、领导干部也已经加入到遴选行列中来,进一步扩大了遴选的范围。(3)遴选考试组织越来越科学、规范

科学、规范的流程是考试组织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是中央机关遴选,还是地方遴选,各单位均经历了多年组考工作的洗礼,已经走过了最初的探索阶段,踏上日渐成熟的轨道,必将促使遴选组考工作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奋力前进。(4)遴选考试的地方特色越来越明显

由于遴选考试起步较晚,并没有形成十分完备成熟的体系,可供借鉴的经验也较少,因此,在各地开始试点遴选考试之初,多以中央机关遴选为准绳,同时借鉴与本地情况相类似的省份遴选考试的经验,这就造成早期遴选考试的类同性。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经验、教训的积累,考试组织流程的确立,各地对于遴选考试的认知与体会也越来越深,更多地注重结合省情、市情、县情来组织考试,凸显本地特色,遴选出真正符合本地选人用人需求的基层干部。第二章遴选笔试怎么考第一节 考试公告分析

下面我们对近四年中央机关遴选和湖南、浙江、四川、福建和河南等省级机关遴选考试公告进行分析,帮助考生进一步了解遴选笔试考情。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1)2016年遴选科目进行过调整。2016年中央机关遴选考试类型由三类变为两类,2017年延续了这一政策,同时减掉了处长职位。2015年的处长、副处长公开遴选职位考案例分析与对策性论文一科(A类)和公开选调职位考案例分析与对策性论文一科(B类)在2016年中央机关遴选考试中合并为处级公开遴选职位和公开选调职位考案例分析与对策性论文一科(A类);2015年的主任科员以下公开遴选职位考案例分析一科(C类)在2016年改为主任科员以下公开遴选职位考案例分析一科(B类)。(2)地方机关遴选延续之前的考查内容和方式,近四年没有发生变化。第二节 考试测评要素一、理论素养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二、知识素养

知识素养包括公共知识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

1.公共知识素养

公共知识素养主要是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2.专业知识素养

专业知识素养主要是对选拔职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三、政策法规水平

政策法规水平包括公共政策法规水平和专业政策法规水平。

1.公共政策法规水平

公共政策法规水平主要是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2.专业政策法规水平

专业政策法规水平主要是对党和国家有关专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四、领导能力

1.分析判断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2.决策应变能力

主要包括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公共危机理论运用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综合协调能力。

3.总揽全局能力

主要包括领导科学、领导决策、领导用人、领导授权、领导沟通、领导应变、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力等。五、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主要包括综合分析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

1.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主要是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2.专业管理能力

专业管理能力主要是根据选拔职位要求,运用专业管理知识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六、文字表达能力

以规范、准确、简练、清晰、严密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七、选拔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

该项具体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第三节 常考题型整体解读一、试题概况

对近年中央机关遴选和河北、吉林、江西、山东等省级机关遴选考试真题进行总结可以发现,遴选笔试虽然一直有变化,但也有相对稳定的规律可循。中央机关遴选的考试时限为180分钟,满分100分,试题为2~3道大题,题型为案例分析、公文写作或对策性论文。地方遴选考试时限通常为150分钟,满分100分,一般由3~6道大题构成,题型比较多样。二、题型分类

遴选笔试对基本知识的考查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历史、公文写作与处理、文章写作等。

遴选公务员考试所考查的题型大致可分为综合基础题、案例分析题、公文题和对策性论文等几种。其中,综合基础题主要测查考生对多个科目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案例分析题、公文题和对策型议论文等不仅是对考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际操作能力等素质的综合考查,还是考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大多数的遴选公务员考试中,尤其是中央机关遴选的试题,案例分析题、公文题和对策性论文等所占的比重和分值大,其难度也往往高于综合基础题。

根据近几年的真题情况来看,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案例分析题、公文题和对策性论文等试题的比例越大。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备考中,一方面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要多看多练,提高自己的综合写作能力。(一)综合基础题

综合基础题频繁出现在各省市遴选试题中,常见形式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等。要想综合基础题部分拿到高分,考生需要有扎实而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判断力,对试题进行准确定位和分析比较。部分辨析题和论述题看似主观发挥的空间很大,但因其测查的核心内容受客观的知识储备限制,因此本书仍将其划归到综合基础题当中,在第一篇中会进行讲解。

1.选择题

选择题可能出现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或不定项选择题,尤以单项选择题最为常见,从2013年往后,多项和不定项选择更加难觅踪影。题量通常在10道小题或更多,分值一般在10~20分。【示例】

[单项选择题]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实践主体的素质差异

B.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C.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实践受到实践主体的认识水平的制约

2.判断题

判断题也是综合基础题的常见类型之一,题量为10~20道小题,分值一般在6~15分。【示例】

1.任何人只要实施了对社会有危害性的行为,就构成违法。()

2.任何一个法律关系的参加者都是作为权利和义务的担当者出现的。()

3.简答题

简答题顾名思义即为简要回答,设问方式直接,“问什么答什么”即可。作为遴选考试中比较常规的题型,近几年逐渐减少,分值一般在10~20分。侧重于考查考生对国家政策方针、时政热点的掌握程度,涉及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管理等各学科的内容。【示例】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经济体制改革放在首位,请简述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三严三实”,请问“三严三实”具体指的是什么?

3.请问公务员考核的内容是什么?

4.论述题

论述题的界定并不十分清晰,有时出题方式倾向于简答,有时要立足材料结合实际展开,甚至要求一篇千字文;分值区间较大,多则50分,少则15分。论述题出现的频率并不高,考查的基础仍是考生对理论政策的了解和实际运用。【示例】

请谈谈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体现出的新特点。并结合青岛实际,谈谈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开展工作。

5.辨析题

辨析题在遴选考题中偶有出现,分值一般在20分左右,相较于选择题和判断题,分值和作答难度偏高。不仅要求考生对题干所提出的命题作出明确判断,还要根据有关科学原理陈述判断的理由。【示例】

1.中国共产党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要按照宪法、法律、法规等要求,保障农村两委选举换届工作。

2.近年来我国粮食连续八年丰收,实现历史罕见的“八连丰”,因此我国粮食供求情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二)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几乎是每年中央机关遴选和多省市遴选考试的必考题型,题量在1~4道不等,考生需重点掌握。案例分析题通常由给定材料和问题两部分构成。【示例】

给定材料:

滨江县近年来大力发展禽畜养殖产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污染严重,造成一些新的问题。该县召开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现场会,各部门负责人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能,就目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作了如下发言。

环保局: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乡镇环保机制不健全,执法队伍建设滞后,并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监测。

农业局:目前农药使用超量,方法不科学,导致土壤污染严重。

信访局:农村污染程度逐年加深,导致农民上访人数和频率不断增多。

财政局:农村环保欠账多,资金缺口大,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投资机制。

粮食局:粮食、蔬菜上面农药残留严重。

食安办:农村食品安全存在很大隐患。

卫生局:一些企业污水排放超标。

科技局: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

康明乡:污染处理配套措施跟不上。

明月乡:为了搞活集体经济,我乡某村引入资金、人才、设备兴办了一处养殖场。但群众反映养殖场建在水库边,对饮用水造成一定的污染,因而要求搬迁,并且要赔偿群众健康方面的损失。不过乡政府考虑到养殖场对本地经济发展有贡献,因而认为赶走养殖场不合适。

问题:

1.针对明月乡存在的问题,请以县政府的名义提出处理指导意见。(200字以内)

2.假设你是县政府某部门工作人员,针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请写出解决的建议,以供领导参阅。(500字以内)(三)公文题

公文处理与党政机关日常工作息息相关,本着“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公文题在遴选考试中经常出现。公文题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公文改错,以选择题或改错的形式出现,测查公文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公文写作,需要写作完整公文,测查公文的写作方法和处理机关实务的综合能力。相较而言,公文写作的难度高于公文改错。【示例】

材料:2014年7月7日晚23:10,某市一个已被停业整顿的煤矿违规开采发生透水事故,近百名矿工被困井下。事故发生10分钟后,当地政府马上开始救援并将情况上报给省政府,省政府领导决定于2014年7月8日凌晨1点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救援工作。2014年7月8日上午五点,省政府主要领导到达事故现场,此时已有68名矿工获救,经反复核查,井下还有25名矿工。省政府主要领导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全力营救,截至2014年7月9日,被困的25名矿工有24名获救,1人死亡。之后省政府立即召开了全省煤矿安全电视电话会议,认定了事故原因,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并表示要充分吸取教训,坚决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题目1:如果你是省政府办公厅的工作人员,向主要领导写一篇关于全面开展救援工作的请示。(10分)

题目2:省政府领导接到请示后马上批示,并决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作为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写一篇会议通知。(10分)

题目3:请草拟一份救援方案提纲供会上讨论。(15分)

题目4:向国务院写一篇关于此次事故的简要情况说明。(15分)(四)对策性论文

对策性论文,也叫策论题、策论写作、写作题、大作文等,通常是试卷中的最后一道,所占分值大、字数要求多,是遴选笔试中的“重头戏”。与公务员申论考试的议论文有所区别的是,遴选作文时常明确要求写成“策论文”或有“提出对策和建议”“对策有较强的针对性”等要求。【示例】

当前我国人口呈现老龄化发展趋势,社会保障、养老建设、养老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中存在问题,请你参考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结合国外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的经验,以“大力推进养老事业发展”为中心,写一篇策论文。

要求:参考材料,自拟题目,自选主题,字数1200~1500字。第三章教你科学备考遴选笔试第一节 带着积极心态《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和《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陆续出台,给广大基层公务员群体带来了福音。各地区“不拘一格降人才”,畅通了基层公务员的“上行通道”,大量优秀的乡镇(街道)公务员甚至有机会直接到中央任职,这在以前难以想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有志青年们都有希望凭着自身的勤奋与努力“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

遴选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固然激烈,但随着遴选公务员考试步入常态化,试题命制和选拔方式等都更为科学,成为考生公平竞争的平台。2016年国考招录政策将“遴选”和“公考”两大公务员录用渠道分离,使招考目标人群更明确,参加遴选考试争取“向上流动”成为更加难得的机会。

很多人可能在报考之初就怀疑自己的能力水平是否足够,害怕考不上而竹篮打水一场空,担心领导或同事对自己有看法,认为自己“不安心工作”。有忐忑的心路历程很正常,但既然决定要参加考试,就要克服自己的怀疑、失败情绪,积聚正能量。科学备考,应全身心地沉浸到复习中,而不是一边抱怨着学习的辛苦,一边询问别人“公务员前途如何?”“这次考试我的岗位报了多少人?”“我一边复习一边看孩子,还能有希望吗?”“工作和复习有时候冲突,怎么办?”一旦投入学习,这些问题就不应该再成为困扰,所有的精力都应在怎么复习,怎么注意细节上。要想到,“如果你注意力足够集中的话,已经打败了一半的对手”,投入备考的程度越深,复习效果就会越好。

参加遴选考试的都是在职的公职人员,本职工作以外的时间可能并不宽裕,同时面临工作、生活和复习备考几方面的压力,情绪可能会不自觉地有波动,一旦复习计划被干扰或备考效果不显著时容易急躁不安。心态影响状态,要自己努力调整把握。单位领导安排的工作自然要认真做好,此外要自己想方设法挤时间完成每天复习计划,不要轻易中断。早起一点或利用碎片时间记记重点都可行,关键是学习时要快速投入,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要心无旁骛,保证效率。如果确实非常困难,也可以适当调整一下计划。总之,一切都是为了保持积极备考的状态和连贯性,以期收到最佳的复习效果。第二节 “四多”好习惯

遴选考试不同于公务员统招,选拔的对象都是有工作经验的公务员,考查的内容除了政治、法律等基础知识外,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处理机关事务、应急应变等实践能力的测查更深。不少遴选“上岸”的考友们感叹“题目不难,都是公务员日常工作中常见常做的事”,但就因为“功夫在平时”,所以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从书本上学到的。除了工作的积淀,平时要注意养成科学良好的习惯,无论对工作还是考试都是大有裨益的。一、政策形势多了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引了2012年之后五年或更长时间的中央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召开也将对未来五年做出重大指导。大会报告都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也是考生们需要学习和把握的风向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很多新论断和新举措,与党的十八大精神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描绘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此外,每年“两会”要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都是遴选考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了解国家政策和关注焦点的方法很多。坚持看《新闻联播》,导向性强,适合遴选考试。人民网、新华网等权威网站的理论文章和时评都是很好的学习素材。要使自己的思想与全国、全省的大气候合拍,可以养成早晨听广播、晚上看新闻、睡觉前看完当天重要新闻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必有收获。二、时政热点多搜集

遴选笔试中有大量关于政府事务和社会民生时政热点的相关材料,若考生知晓我国发展中各方面的常见问题、原因和现行措施,不仅能快速理解材料熟练作答,而且在文章写作时更能开拓思路,思如泉涌。

从命题的选材和内容及其背景来看,近年来考查的侧重点是社会、民生以及机关日常事务的处理等问题,考生需要注意对重大时政热点的掌握,比如经济新常态、简政放权、创业创新、“两学一做”、“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命题的材料。平时多多关心时政热点新闻,搜集主流媒体、网站和公众号的典型新闻事件推送。新闻1+1、新闻周刊、焦点访谈等党的喉舌谈论的都是我党最关心的话题,可以挑选下载到手机上,利用上下班等工作之余学习。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尤其是人民时评、人民观点、评论员文章等都是了解社会热点的最好的教材。考生不仅要阅读还应动笔,对直观感触到的社会现象和分析视角进行整理并做笔记,学习政言政语,摘抄核心知识点、名言警句和规范表达并进行背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临场的顺利发挥。三、日常事务多思考

有人怕“遴选很难”,因为它没有复习的范围和考点,只有简单又抽象的几个字“政策理论水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公文写作能力”;可遴选又很简单,考查的就是工作中的那些事儿,如何安排协调自己的工作、平日里撰写的公文、对于某些社会热点的思考等。不要觉得单纯做本职工作就是耽误复习,要明白考试考的也是公务员的日常事务、处理工作的综合能力,在工作中思考、提高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一些地区的遴选笔试喜欢拿当地时政、发展战略出题,有心的考生尤其是本身做机关文字工作的考生可以从政府网站、当地日报、工作材料入手,整理近一年当地重大新闻和省市级领导重大会议讲话稿和评论文章,摸清近一年来本省工作重心和方针,仔细分析其观点思路和措施办法,背诵核心提法和利民政策等。把日常写材料、组织会议、整理文档等当作实践理论知识的一部分,多思考感悟多做笔记,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四、公文作文多练笔

常常出现在遴选里的社会热点、政策理论往往都是外衣,需要了解和熟知,但考查的实质仍然是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以及公文、文章的写作能力,所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都要落实到答卷上才能赢得宝贵的分数。考场上气氛相对凝重,时间有限,如果平时没有及时梳理背诵核心知识点、每日勤练笔写作保持手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快速串联有效信息、精心布局作答内容,更别提写出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好文章了。

公文的格式既有比较固定的模板,也有每一类个性化的特点,在其格式框架和结构内容安排方面要牢记并且手写练习,熟能生巧才能在考场上“拿来主义”。文章写作尤其不能停留在“脑海里想想怎么写”或“大致列个提纲”的程度,这样与实际操作都有差距。只有脚踏实地地练习,才能避免提笔忘字、表达不出来,或者思考太久时间来不及、字迹潦草等问题发生。及时在考试前改掉坏毛病,充分准备才能万无一失。第三节 科学备考时间规划

如果要说给参加遴选的考生一句忠告来提高成功率,那就是“早做准备”。从日常生活中留心学科和时政知识,从每天工作中着手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加上连续几个月保质保量的认真备考,打一场精心准备的战役自然让人满怀信心与期待。有的考生因为各种原因投入复习晚,时间紧迫,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抓紧学习成为重中之重。中公教育研发团队带你制定科学高效的复习计划,帮助大家在备考中能够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切实提高应试水平,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打一场漂亮仗。第一阶段:掌握基础知识,全面了解遴选(4~8周)“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对于之前没有任何遴选备考经验的考生来说,全面认识遴选考试,把大纲和教材仔仔细细地读一遍是很有必要的。提前了解过遴选考试的或者参加过考试的考生在这一阶段可以适当压缩时间,但鉴于遴选考试也在不断演变当中,将最新的教材如本书《2018遴选公务员考试笔试精品讲义》读通读透也是不可少的。在这个基础阶段,考生应扎实地掌握教材内容,为后期复习打好基础。根据大纲的要求,对教材基础知识、各种题型需要用到的知识点和方法技巧等进行仔细的梳理,要细化到每一种题型下面的具体解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自行勾画、摘抄做笔记,以帮助理解理论,每天花时间复习记诵。

很多考生在备考中疏于对时政热点的复习,这是不可取的,因为遴选公务员比公务员统招申论学科更加重视对党的政策方针和领导人新近观点、政府措施的考查,很多答案要点的来源就隐藏在这些时政热点中,不可大意、忽视。如果之前没有看时政新闻的习惯,那么从备考开始就应该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对党政理论和热点新闻多搜集整理思考,培养政府工作人员应有的思维。第二阶段:强化知识体系,多背多写多练(3~6周)

经过基础阶段的复习,强化重点复习阶段对于提升成绩至关重要。考生不仅要把握住自己的优势题型不丢分,还要小结出自己不擅长的部分,对于基础复习中遇到的问题集中精力,各个击破,以保证难点、重点真正牢牢掌握住。

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大量的习题强化训练。首先试做一套较新年份的真题,找出做题难点和不足。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弱项题型,配合各类专项图书如党政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案例分析》《申论与写作》等教材,进行系统复习。最后需要一边学理论一边配合大量的习题练习。教材类图书受限于篇幅,对于习题只有少量列举和示范讲解,这些远远不够。

不要惧怕实战演练,更不能抱着看看资料就能提升能力的心态,必须要端正态度动手去做。《综合基础知识1000题》《案例分析300例》《申论与写作100篇》里面包括大量的专项习题,有详细的解析和范文鉴赏,专业性和参考性强,可以作为强化阶段每日练习使用。《笔试考题大全》里提供了近年的遴选笔试真题精选和模拟套卷,每1~2天配合一份套卷,每做完一套题,仔细对照和揣摩参考答案,查找不足及失分之处,通过不断分析和总结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作答水平。真题是复习备考的最佳资料,读透做熟了真题,将正确的解题思路烂熟于心,就等于掌握了打开遴选成功大门的制胜利器。

与此同时,热点的积累也到了白炽化阶段,不能懈怠。“能不能在考试的时候用到”是考生精选热点知识的关键。除了参考书里提供的主题,考生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组织和总结专题,把典型事件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琢磨透,逐步积累,很多知识也就能触类旁通。每天记忆概括性和思想性强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考场上拿来即用效果绝佳。第三阶段:认真查漏补缺,调整心态冲刺(1~3周)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在强化训练阶段后期,就要不断对前面的复习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回顾,把之前历年真题、错题、不会做的题目拿出来翻看或是重做,对教材里的笔记和时政知识进行梳理。尤其应精选几套真题,或者质量较高的模拟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前期积攒的政策理论、热词好句尽可能地运用在作答之中。一边为自己打分一边继续查漏补缺,总结方法,把握规律。

冲刺阶段正是考生找准良好状态的黄金期,对最终的发挥至关重要。这个阶段的考生容易精神高度紧张,所以安排时间不长,但要求考生有较强的专注力和必胜信念。要努力排除工作和生活中的干扰,打败惰性意识,减少无谓的担心,避免负面情绪分散注意力,尽快调整到最佳状态。多给自己打气,将精力集中在积极的事物上。要想战胜“敌人”,首先要学会如何战胜自己,要相信努力训练的成果能够引领自己成功“上岸”。第一篇综合基础题高效提分第一章综合基础题怎么考

综合基础题目前只出现在地方遴选考试中,北京、河北、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等地考查较为频繁,通常由各地公务员管理部门或人社部考试中心结合当前政策理论、热点事件等进行命题。虽然从近几年的考试趋势来看,选择题、判断题这两类客观题所占比重逐渐减少,但考生仍不能掉以轻心,全面备考才能顺利通关。第一节 遴选常考综合基础题2013—2016年代表省市遴选常考综合基础题一览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遴选常考综合基础题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和辨析题。虽然简答题、论述题和辨析题作答形式是主观的,但答案要点是固定的,并没有太多主观发挥的余地,考查的还是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本书将简答题、论述题和辨析题归入综合基础题来讲解。一、选择题(一)题型概述

选择题的主要类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等,遴选考试较为常见的是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其中单项选择题题量一般在10~40道,每道题分值0.5~1分,个别地方有每题0.7分、1.2分的情况;多项选择题题量一般在5~30道,每道题分值1~2分,个别地方有每题0.7分的情况。选择题主要考查哲学、法律、时政热点、理论政策、党史国情等方面的内容,需要考生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示例一】

[单项选择题]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其基本方针是()。

A.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C.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D.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案】A。解析: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示例二】

[多项选择题]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和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答案】BCD。解析:方以智是我国明清之际的自然科学家、朴素唯物主义者。他通过把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形态证明了世界的物质属性,认为“气、声、光、形”等都是作为物质载体的。“气”的相互转化而表现的四种基本形态,反映了他关于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思想、物质存在多样性的思想。A项中的多元论是指世界的本原不唯一,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最终陷入唯心主义。(二)答题策略

1.先易后难

在考试中遇到自己把握不准的试题时,可以先跳过,争取把自己会的题目做好做对,拿到必要的得分点。等简单题都做完了,再返回去做难题,这时候心绪较为稳定,经过斟酌比较容易得到难题的答案,从而发挥最佳水平。

2.读懂题干

选择题失分很多情况是考生没有认真读题,读懂题干是后续一切技巧的基础。考生要通过阅读,弄清题干中心思想,并在读题时联想学过的知识原理,抓住核心点。

3.对号入座

对号入座即选择与题意相符的选项,可采用直选法和排除法。直选法即对基础知识类试题(往往一读即知答案),读题完成后直接选择正确选项的方法。排除法即排除明显错误的、明显与题意无关的、外延明显不符的、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明显颠倒的选项。

4.认真复查

试卷答完后复查,头脑相对放松和清醒,更容易发现答题时注意不到的问题,因此要排除思维定式的干扰,重新再审核一遍答案选项。

答题技巧固然重要,但更为核心的还是要熟记知识点。考生在备考时要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可以建立个人的错题库,对反复出错的题进行重点分析,总结选择题的干扰方法和做题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解题技巧。二、判断题(一)题型概述

判断题的命题通常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或有意义的概念、事实、原理或结论,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法律常识、时事政治等,题量一般在10~20道,每道题分值0.5~1分,个别地方会有每题0.3分的情况。【示例】

1.行政许可是国家行政机关对相对方某种权利或资格的确认。()

2.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

1.【答案】×。解析:《行政许可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题干中的说法属于行政确认的内容。故本题判断错误。

2.【答案】×。解析: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政企分开,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故本题判断错误。(二)答题策略

1.知晓设错方式

解决判断题的关键,在于考生能否正确地找出或辨析试题的设错方式。命题人员在编制试题时会采用多种多样的设错方法和技巧。如事实错、前提错、逻辑错、隶属关系错以及概念使用错、词语表达错等。明白了设错方式,考生可避免被迷惑,提高辨别错误的速度和准确性。

2.部分错即全错

判断题中有的语句很长,包含很多可以独立存在的内容。其中有的表述正确,有的表述不正确,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应该针对试题的整体内容作出判断,只要有一部分内容是错误的,整道试题即可视为错误。

3.注意绝对命题

判断题中常常会有绝对概念的词,比如“最”“总是”“决不”等,大部分带有绝对概念词的问题,“错”的可能性相对大于“对”的可能性。考生对此类问题没有把握作出判断时,可试图找理由证明它的正确性,如果没有理由可以论证,“错”即是最佳选择。三、简答题(一)题型概述

简答题,顾名思义即简要回答,答案应为题干考查的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结论等。考查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管理等各学科的内容。该题型主要测查考生对所学的基本知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简答题题量一般为1~5道,所占分值6~32分不等。【示例一】

五个理念是什么?【参考答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示例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二)答题策略

1.抓住问题本质

考生要认真审题,抓准问题的实质,可使用表现问题实质的关键词语。

2.简明扼要,针对性强

简答题的一贯特点是针对性强,因此答案要观点鲜明,表述精练。解答时需开门见山,抓住核心,突出重点。最好首先将概念的含义表达出来,即使在没有要求简答概念的情况下。然后对涉及的基本理论进行表述,系统全面地组织答案。总体来说,简答题作答要简明扼要,字字珠玑,句句恰切,不赘余。

3.善于打草稿

答题前可先打草稿或列出提纲,然后按要点顺序答题,一般不用举例。这样可以避免盲目作答而遗漏要点。

4.合理分配时间

考生在解答简答题这类试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分配时间,做到既能在短时间内把试题答完,又可以在解答的过程中,拿到较高的分数。

需要注意的是,当遇到自己没有见过或复习时遗漏的死角时,不要惊慌失措。可根据题目要求发挥想象,联系自身知识储备,把与题目相近的要点有条理地全部列出,尽最大可能争取得到更多分数,切记不要出现空白卷。四、论述题(一)题型概述

由于论述题的设问内容不同,遴选考试中的论述题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对知识点的考查,无需主观发挥,与简答题类似,符合客观题考查能力要求,这类题我们将在此章节进行讲解。还有一类则需要联系实际,对某些事项进行评析或谈谈自身见解,需要借助自身知识储备进行发挥论述,这类题目与案例分析类似,可参照其作答方法学习。论述题题量一般为1~3道,所占分值15~30分不等。【示例】

试述供给侧改革的定义和重大意义。【参考答案】供给侧改革的定义:

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

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意义在于:

首先,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对于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具有重大意义。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可能使发展不可持续。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

其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有重大意义。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人均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结构转型升级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

再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举措。我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不仅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还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最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推进中国向法治国家转变具有重大意义。成功的改革要靠法治来巩固,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治,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二)答题策略

遴选考试论述题与简答题极为相似,二者答题策略也无过多差别。考生着重注意以下两点即可:

1.适当展开说明

论述题需要在答出要点的同时对要点进行阐述,内容不需要背教材原话,意思相近即可。

2.逻辑性要求更高

答题要注意分条叙述,逻辑清晰,保证卷面整洁,便于阅卷者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