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03:48:14

点击下载

作者:吕选民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推拿治疗

推拿治疗试读:

编写说明

《推拿治疗》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本教材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统一规划、宏观指导下编写而成。

本教材力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崇尚一技之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到学以致用。教材编写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以“三对接”为宗旨,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教学适用性,在教材内容结构、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等方面加以改革,从整体上提高教材质量,力求编写出“精品教材”。既可供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职业培训和在职推拿人员晋级考试使用,还可用作推拿临床工作人员临证诊疗参考书。

本教材分上篇、中篇和下篇三篇,共十三个模块。上篇主要介绍推拿治疗绪论、推拿治疗知要、推拿诊法、推拿治则与治法、推拿整脊等推拿治疗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中篇介绍脊柱骨盆、骨伤科、内妇五官科、儿科和康复科等推拿疗效良好的病症诊疗方案;下篇重点介绍全身保健推拿、减肥推拿、美容保健推拿、小儿保健推拿、常见不适症状保健推拿、踩、足部反射疗法、运动推拿和泰式、日式、港式3种海外保健按摩的操作方法。与已往的专业教材相比,本教材有以下特点:①紧扣培养目标,着眼于培养实用型、技术型高级推拿专业人才,故编写内容遵循“基本、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精简、融合和优化了历版大、中专教材的合理结构和内容,使其更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②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重点介绍了推拿治疗基本知识、诊法、推拿整脊、常见多发推拿适应病症的手法治疗和推拿保健。③重视推拿人员身心素质的培养,增加了推拿整脊和脊柱骨盆疾病的推拿治疗内容,扩充了保健推拿的项目,以适应推拿整脊学科和推拿保健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④内容精炼,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本教材编写分工如下:模块一、模块二由吕选民编写,模块三由李川编写,模块四、模块五由何育凤编写,模块六由周红军编写,模块七由汤群珍编写,模块八由杨金锁编写,模块九、模块十由丁放编写,模块十一由王菁编写,模块十二由张晶晶编写,模块十三由吴雷波编写。

在编写过程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给予了很多指导和支持,全体参编人员努力认真、精诚合作、忘我工作,且得到了各参编院校的大力协助。此外,教材中还参阅借鉴了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论著,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推拿治疗》编委会2018年1月上篇总论模块一 绪论扫一扫,看课件【学习目标】

1.掌握推拿治疗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特点。

2.熟悉推拿治疗的起源。

3.了解推拿治疗的发展。

推拿作为一种医疗和保健方法,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既为人类的健康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又使自身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重新认识非药物疗法的优越性时,对推拿这种不药而愈的自然疗法越来越重视。然而,推拿并不是简单的“雕虫小技”,而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是一门融汇了中医学、现代科学(包括西医学)和古今文化精华的医学艺术。要掌握这门以手法治疗为主要手段的祛病强身之术,掌握推拿治疗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项目一 概述一、推拿治疗的基本概念

推拿在汉代以前有“拊”“按”“乔摩”“挢引”“案扤”“按摩”等称谓,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明代以后多是“推拿”与“按摩”并称,沿用至今。现代人习惯将用于医疗者称为“推拿”,而将用于保健者称为“按摩”。中医学科目前倾向于将具有医疗和保健作用的这一技术统称为“推拿”(除约定俗成的足底按摩、泰式按摩等之外,均称推拿)。“推”和“拿”均是推拿学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手法。作为一种疗法,推拿疗法是在中医学和现代科学(包括西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和功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肢体关节和内脏官窍,以检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达到诊断、预防、治疗疾病,以及保健目的的一种医学技术,是中医的外治疗法之一,属自然疗法范畴。而推拿学则是在中医学和现代科学(包括西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运用手法和功法防治疾病、养生保健方法、作用原理和应用规律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属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手法和功法作为推拿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推拿治疗的主要技术,它们在医疗和保健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手法是以医疗、康复、保健和养生为目的,术者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或手持器械,在受术者身体特定部位进行各种具有规范化动作结构的操作技术,是推拿治疗技术的核心。功法古称“导引”,是术者以增强体质、提高手法技能的临床应用水平及指导受术者自我医疗、康复、保健为目的的有规律、科学的身体、呼吸和意念锻炼方法,其既是提高推拿治疗技术的重要途径,又是提高推拿医疗和保健作用的重要方法。

推拿治疗是指在中西医诊断的基础上,研究运用规范、熟练、适宜的手法和功法作用于受术者的经络、腧穴、病变部位甚至整个躯体,发挥调整脏腑、补虚泻实、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温养经脉、通利关节、理筋整复、消肿止痛、调畅心身、健身延年等基本作用,治疗脊柱骨盆、骨伤、内、妇、儿、五官等科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二、推拿治疗的基本内容

推拿治疗是推拿专业的一门实践应用课程,也是一门跨学科的应用学科,涉及中医学和现代科学(包括西医学)的许多领域。其基本内容如下:

1.推拿治疗知要 主要介绍推拿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体位、反应、辅助要素和异常情况的处理。

2.推拿诊法 主要介绍推拿治疗过程中基本的和常用的中西医诊断方法,如中医四诊、推拿临床西医常用检查等。

3.推拿治则治法 主要介绍推拿治疗的基本原则、施术原则和推拿基本治法——推拿八法。

4.推拿整脊 主要介绍推拿整脊的概念、原理、基本原则、基本作用、推拿整脊手法知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5.各科疾病的推拿治疗 主要介绍18种脊柱骨盆疾病、22种骨伤科疾病、24种内妇五官科疾病、6种儿科疾病和5种康复科疾病的诊断、推拿治疗和注意事项。三、推拿治疗的基本特点

推拿治疗作为一门临床医学学科,既不同于以内服药物为主的内治法,又与针灸、外用药物等外治法不完全相同,其基本特点如下。

1.多元理论 推拿治疗属推拿专业的应用学科之一,其手法治疗和功法锻炼又属于物理疗法。因此,其理论依据呈现一种多元现象。例如,在治则、治法、施术穴区,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的治疗等方面,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在手法、功法的临床应用方面,重视运用现代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理论;在治疗脊柱骨盆、骨伤等运动系统疾病时,则应用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理论。这种理论学说上的多元性,催化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2.手功并重 手法是推拿治疗技术的核心,在推拿临床中既是防病、治病和保健的主要手段,又是诊断疾病和研究、选取治疗部位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推拿专业领域有重要的学术地位。然而,手法技能的获得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练功来实现。到位的功法锻炼,既可以全面提高推拿者的身体素质,又可以使推拿医师学习并适应推拿治疗所需要的基本步法、架势和内力,提高着力部位的柔韧性、灵活性、敏感性、持久性和技巧性。所以,手法和功法都是推拿治疗的基本技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此外,从临床角度讲,指导患者练功,可以延伸、提高和巩固治疗效果,并具有预防和保健作用。

3.适禁宽严 推拿治疗的适应证广泛,对运动、神经、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等系统的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其中疗效较好的80多种疾病,涵盖了脊柱骨盆、骨伤、内、妇、五官、康复及儿科等临床学科的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甚至在急诊抢救中也常被应用。至于推拿减肥、美容、养生、保健等更是被广泛应用,备受钟爱。然而,并不是所有疾病都适宜用推拿治疗,推拿治疗在临床上有严格的禁忌证。

4.亦医亦防 推拿治疗除了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外,其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美容健美等作用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并且已成为新的产业——保健产业的重要内容。

5.简便有效 推拿治疗不需要特殊的医疗设备,仅凭医生的双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施行各种不同的手法技巧,因而不受设备条件和场所的限制,使用极其方便。至于其疗效,不仅对脊柱、骨盆、四肢关节和软组织等疾病有独特疗效,为其他疗法所不及,而且还可以作为辅助手段补充其他疗法之不足,用于脊柱骨盆、骨伤、内妇儿五官科、康复科疾病和部分急症的治疗。

6.舒适安全 规范、科学的推拿治疗不仅具有显著的医疗和保健作用,而且术后受术者感觉舒适、畅快,易于接受,很少有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自然疗法。

7.容易推广 推拿治疗内容丰富多彩,既能用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又能用于康复、健美、休闲、娱乐等许多方面,而且大多数手法治疗技术易于操作,便于推广应用。四、学习推拿治疗的要求和方法

推拿治疗作为一门极具特色的手法治疗技术课程,要求学员在掌握相关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推拿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练就适应推拿治疗需要的体能素质、高度技巧性的规范操作,并能将其熟练地运用于适应病症的治疗和保健工作中。所以,在学习方法上要把握好三个重要环节:一是掌握中医学、现代科学(包括西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打好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病理学和中、西医诊断学等基础。二是刻苦持久进行功法锻炼和手法的学习应用,在具备充沛的精力、强健的体力、灵活的关节、敏锐的指感等基础上,练好手法的基本技能和临床规范运用。三是掌握好各科推拿适应证的推拿治疗原则、基本操作和辨证施术,并经常在实训课、课间、假期进行健康人体的模拟练习,遇到患者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治疗,努力做到理实结合、知行合一。

推拿治疗是对手法的综合运用过程,是在身体内外协调一致的情况下通过手等部位来完成的。规范的推拿治疗既要有合理的手法结构和技术要求,又要有严格的施术程序,就像打字员、书法家、琴师等用手作业者一样,需要一定的训练方式和较长的训练时间才能掌握。因此,作为一名推拿专业人员,不但要掌握手法操作技能,同时要加强体力及腰、腿、臂、腕、指力的锻炼——即功法锻炼和各种适应病症的推拿治疗操作程序练习。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手法和功法的艰苦训练,加之不断的临床实践,才能使身体素质提高,使手法技术由生到熟,由熟到巧,乃至运用自如。此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应时刻注意培养自己勤奋好学、认真负责、严谨求实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培养自己良好的医德医风。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品德和精湛医术的人,才能成为一名好的推拿医生。项目二 推拿治疗的起源和发展

推拿治疗是人类最古老的一门医术,源远流长。正如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所说:“摩擦生热在实践上是史前的人就已经知道的了,因为他们也许在10万年前就发现了摩擦起火,而且他们在更早就用摩擦使冷冻了的肢体温暖。”也就是说,在远古时代,人类在肢体冷冻或因撞击、扭挫、跌损等引起疼痛或心理受挫需要治疗、安慰和交流时,都会不自觉地自己或让同伴搓摩、按揉、抚摩不适部位以抵御寒冷、减轻伤痛和得到宽慰,于是便逐渐认识了推拿的治疗作用,产生了原始的推拿治疗技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就由自发的本能行为发展到自觉的医疗行为,形成了一种最古老的疗法。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推拿治疗。就世界范围来讲,在古希腊、古罗马、美洲和波利尼亚的传统文化中,均有推拿治疗的史迹,而尤为突出的是中国的推拿治疗。

先秦时期,推拿是主要的治疗和养生保健手段。据甲骨卜辞记载,殷商时期,原始巫吏盛行,他们常利用包括按摩在内的一些民间疗法的效验来印证其神力,使按摩这一疗法得到发展。卜辞中反复出现用于治疗腹疾和保健的推拿手法——拊,并多次提到擅长推拿治疗的巫医尹、、臭、拊(跗)。后世《史记》对此也有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而以)镵石、挢引、案扤、毒熨。”其中“挢引”“案扤”即是推拿疗法。可见,当时已有医术高明的专职推拿医师。1935年安阳殷王墓发掘的陶搓、玉牙头梳等,不仅是卫生用具,而且是自我推拿医疗和保健的工具。殷商时期(约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推拿治疗已作为医疗保健的重要手段在宫廷及民间生活中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殷商王朝地处中央(黄河中游地区),对照《素问·异法方宜论》“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可以说殷商时期是将推拿和导引运用于疾病治疗的第一个盛世。

春秋战国时期,巫医流入民间并成为拥有实际医疗技术的医者,从而促进了推拿治疗的进一步发展。这从诸子百家的著述和20世纪考古的几大发现中可见一斑。诸子之书《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等都有推拿治疗方面的记载,而《周礼注疏》则描写了名医扁鹊运用推拿等方法成功抢救尸厥:“扁鹊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饮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考古方面,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描绘了44种导引姿势,其中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是最早的自我推拿治疗和保健图谱,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除记载了10种推拿手法,还记载了推拿治疗17种内、外、伤、儿科病症及药摩、膏摩等推拿治疗方法,并提到当时运用的木椎、筑、钱币、羽毛、药巾等推拿治疗器械。

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出土的《引书》是一部导引术专著,除记述了多种摩、摇、举手法和导引方法外,还描写了治疗颞颌关节脱位的口内复位法、治疗落枕的仰卧位颈椎拔伸法、治疗肠澼(痢疾)的腰部踩踏法和腰部后伸扳法、治疗喉痹的颈椎后伸扳法等骨伤、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的推拿治疗方法,是骨伤病推拿和推拿整脊的最早文献。

秦晋汉时期,来自经验积累的推拿疗法已摆脱了经验医学的桎梏,成为一门有民族特色和理论基础的学科,在中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显著标志,首先是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10卷的问世(已佚)和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对推拿治疗起源、手法、工具、作用、原理、应用、适应证、禁忌证及推拿治疗教学等的论述。《黄帝岐伯按摩》首次将推拿治疗(当时称按摩等)作为一门学科对待,此观念沿用至今,对推拿治疗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受《黄帝内经》的影响,推拿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快速发展,表现在治疗范围的扩大、治疗手法的多样化、自我推拿的套路化及对膏摩法的发展和应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详细记载了救治自缢的胸外心脏按摩术、按腹人工呼吸法、颈部牵引法、四肢关节屈伸法等推拿治疗技术,运用手法多达7种。书中还提出用膏摩、导引、吐纳等治疗四肢重滞。《汉书·苏武传》记载用足踩背救醒昏迷的苏武。《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淳于意以寒水推头治疗头痛、身热、烦满等症,而武威汉简《治百病方》中已有了膏摩方药。三国名医华佗擅长用膏摩治疗伤寒及肌肤浮淫、举体风残;董奉用端提摇转头颈手法配合药物救治交州刺史杜燮暴亡。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不仅记载了用掐按人中、拇指按胃脘、抓脐上3寸、抄举法、捏脊法、背法、口内复位法等治疗昏厥、溺死、卒心痛、卒腹痛、颞颌关节脱位等急症,而且首次系统总结了膏摩的方、药、症、法和摩膏的制法。《刘涓子鬼遗方》记载了用擦法和拓法(以药布在患处反复熨擦)治疗皮肤病及痈疽,记述了不同膏摩手法在治疗中的辨证选用。南北朝时期的《养性延命录》《太清道林摄生论》等,除详细介绍了许多导引与自我保健推拿的套路外,前者还记载了一些诊断用推拿手法和曲折法治疗风痹不授等病症,后者还强调了蹋法(踩法)的全身保健作用,并首次记述了“老子按摩法”。

隋唐时期是推拿治疗发展的又一盛世,推拿治疗在医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一是推拿治疗得到政府的认可,成为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并有了规范的治疗范围。据《隋书·百官志》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在太常寺统辖下的太医署中设置按摩博士2人,按摩师120人,按摩生100人,医教规模宏大。唐承隋制,太医署四大科目中设有按摩科,并开始了有组织的推拿教学和较规范的推拿医疗。教学上规定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授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医疗上,《唐六典·太常寺》提出按摩导引的治疗范围:“除人之八疾:一曰风,二曰寒,三曰暑,四曰湿,五曰饥,六曰饱,七曰劳,八曰逸。凡人肢节脏腑积而疾生,宜导而宣之,使内疾不留,外邪不生;若损伤折跌者,以法正之。”即将推拿用于内科和骨伤疾病的常规治疗。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用推拿治疗腰痛、下颌关节脱位、子宫脱垂、脱肛、难产(倒产)等。王焘《外台秘要》用推拿治疗噎症、痨瘵、便秘、霍乱转筋等。

二是推拿已成为骨伤疾病的常规疗法,应用于软组织损伤及骨折脱位的整复。除了《唐六典》的规定外,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作为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第一次系统地将推拿运用于骨伤病的治疗,提出用“揣摸、拔伸、撙捺、捺正”四大手法治疗闭合性骨折和用手法整复肩、髋关节脱位等,对骨伤推拿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是小儿推拿成为特色疗法。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甚为推崇小儿推拿的医疗和保健作用,认为小儿“中客忤项强欲死”“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哺乳”等十余种病症均可按摩治疗,并提出“小儿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以及摩小儿心口、脐等推拿保健方法。

四是自我推拿(导引)得到充分的发展,广泛用于预防保健和医疗。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50卷中几乎每卷都附有导引按摩法,尤以摩腹保健法更具特色;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详细介绍了“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及面部按摩法、腰背痛导引法、踏背保健法、食后按摩导引法等自我推拿导引的保健和治疗方法。

五是推拿整脊有了进一步发展。《外台秘要》用三指按脊法和屈指推脊法等治疗噎症、痨瘵,乃是继《引书》和《黄帝内经》之后用推拿整脊治疗脊柱相关内脏疾病的发展。

六是膏摩盛行。《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收录了大量的膏摩方,如莽草丹、丹参膏、乌头膏、野葛膏、苍梧道士陈元膏、木防己膏等,临床可辨证选用。特别是孙思邈用膏摩于儿科疾病的治疗和小儿保健,推动了后世膏摩的快速发展。

七是推拿工具在《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沈汾《续仙传》记述了唐代杭州县吏马湘以“竹杖打之”治疗“腰、脚曲”等病“应手便愈”,是器械拍打手法的最早记载。

八是推拿开展了对外交流。盛唐时期对外文化交流欣欣向荣,推拿疗法也随着中医学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和阿拉伯地区,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推拿医学的发展。如日本的“大宝律令”即将推拿治疗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与此同时,国外的推拿方法也流入我国,如“天竺国按摩法”等。

宋金元时期,比较重视推拿手法的研究和推拿作用的分析,使推拿的适应范围更加广泛,推拿治疗逐渐向专业化发展,推拿学术体系因而愈益丰富和完善。这一时期,国家医学机构中虽然没有设置推拿专科,但北宋末年政府组织编写的《圣济总录》却是一部收录现存最早、最完整推拿专论的医学著作。书中阐述了按摩的含义及按与摩的区别,分析和批判了将按摩与导引混为一谈的现象,提出了推拿“开达抑遏”的作用机制和推拿治疗中手法的辨证应用理论,并且将宋以前十余家养生学派的保健按摩方法整理成一套完整的养生功法——14式“神仙导引法”。此外,《圣济总录》的膏摩方、生铁熨斗摩顶治风热冲目,《太平圣惠方》的摩腰膏、摩风膏、摩顶膏等系列膏摩方,集宋以前膏摩之大成,其摩顶膏尤擅长治疗目疾、鼻塞及诸痫症;《宋史》记载庞安时的按摩催产;苏轼、沈括《苏沈良方》记载的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张杲《医说》记载的搓滚竹管治骨折后遗症;《宋史·艺文志》记载宋代有《按摩法》和《按摩要法》各一卷(已佚)等,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宋代的推拿治疗学成就。金代张从正《儒门事亲》认为按摩具有汗、吐、下三法的作用,对推拿的治疗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朱丹溪则将摩腰膏的应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使其沿用至清代不衰。元代是骨伤推拿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除因国家医学机构中设有正骨科外,主要与各位医学家努力创新有关,如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创用患者自身重量牵引整复来替代拔伸手法,李仲南《永类钤方》用多人牵拉下肢配合同步按压腰部治疗腰椎骨折,《回回药方》中“脚踏法”“擀面椎于脱出的骨上”治疗脊柱骨折法等,都是正骨推拿史无前例的创新和发展。

明代是推拿治疗发展的第三个盛世,推拿疗法得到较全面的创新、总结和发展。

一是受到国家的重视,太医院医术十三科中既有接骨,也有按摩。

二是沿用2000多年的“按摩”之名开始有“推拿”之称。该词首见于龚云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为学科的定名奠定了基础。

三是小儿推拿专著的诞生和小儿推拿独特体系的形成。惊症是儿科的危重症,小儿推拿的发展与当时推拿治疗惊症的独特效果是分不开的,这从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秘传看惊掐筋口授心法”(徐用宣《袖珍小儿方》)和当时民间对推拿的称谓——“推筋(惊)”“掐筋(惊)”及推拿诊治惊症多用推法、拿法、掐法等,即可看出端倪。明代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四明陈氏《小儿按摩经》(原名《保婴神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也是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其后有龚云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名《小儿推拿秘旨》)和《小儿推拿方脉全书》、周于蕃的《小儿推拿秘诀》(又名《推拿仙书》)、罗洪先的《万育仙书》(又名《万寿仙书》)。至此,小儿推拿治疗作为推拿学的一个学术分支已经形成,并在辨证、手法、穴位、治疗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四是正骨推拿持续发展。朱棣《普济方》记载正骨手法27种,王肯堂《证治准绳》记载了15种骨折脱位的整复手法,使正骨手法不断丰富。

五是推拿人员身心素质、推拿手法的技术要求和推拿治疗中的反应等问题开始引起重视。张景岳《类经·官能》指出:“导引者,但欲运行血气而不欲有所伤也,故惟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乃胜是任,其义可知。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病者亦以谓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辈者,不可不慎。”由此可见,手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可能是明代中后期太医院取消按摩科的一个因素。

六是推拿疗法在民间和武林中广泛流传,使保健推拿和伤科推拿进一步分化和完善。在民间,推拿流传于洗浴业、理发业和养生群体,使保健推拿更加职业化、规范化和个性化。罗真人《净发须知》(又名《江湖博览按摩修养净发须知》)及《按摩修养歌诀》等详述了人体各部位保健推拿方法;王延相《摄生要义》论述了自我养生按摩和全身保健按摩法——“大度关法”;曹士珩《保生秘要》论述了各种疾病的自我推拿导引法。在武林,推拿被用于骨伤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而且形成点法和按法等特色手法。对此,异远真人《跌损妙方》、张景岳《景岳全书》均有论述,而薛己的《正体类要》则对推拿整脊有较多论述。

七是推拿器械的广泛运用。《韩氏医通》的“木拐按节法”,《易筋经》的木杵、木槌、石袋拍打法,徐春甫《古今医统》的木梳梳法和翎扫法,龚廷贤《寿世保元》的铁物压法,《景岳全书》的刮痧法等,反映了这一时期推拿器械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八是推拿在妇产科和五官科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景岳全书》记述了难产、胞衣不下、乳痈及耳鸣、耳聋等病的推拿治疗方法。

清代太医院未设推拿专科,但延承明代强势基础,在小儿、骨伤、内科、五官科病症推拿和膏(药)摩及流派形成上取得了不少成就。清代初、中叶,一批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小儿推拿专著问世。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义》、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钱怀邨的《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都是小儿推拿治疗实践和理论的总结,尤其对推拿治疗儿科杂病有很大贡献。徐宗礼的《推拿三字经》和夏禹铸《幼科铁镜》中的“推拿代药赋”则增进了当时医家和患者家属对小儿推拿的理解和推广。在骨伤推拿方面,正骨推拿也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吴谦等的《医宗金鉴》对伤科手法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正骨八法,提出了手法的临证要求、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陈士铎《石室秘录》“摩治法”“动治法”中记载用手法和推拿器械治疗脊柱和四肢关节疾病,发展了推拿整脊疗法。汪启贤的《济世全书》在脊柱病分类和推拿整脊方面更为系统和全面。江考卿的《江氏伤科方书》、赵廷海的《救伤秘旨》对伤科推拿均有一定的贡献。五官推拿方面,唐元瑞《推拿指南》中载有各种目疾的治疗手法及操作方法61条,是一部眼科推拿专著;吴尚先《理瀹骈文》中载有“面部按摩补五脏法”,颇具特色。内科方面,王文口授《推按精义》,其中腹部经络推拿和穴位推拿长于内科疾病的治疗。膏摩方面,《理瀹骈文》作为外治法专著,不仅介绍了推拿、针灸、刮痧等数十种外治法,而且对膏摩疗法的理法方药进行了一次系统总结和提高,使膏(药)摩得到了较大发展。徐大椿《兰台轨范》则记述了膏摩盛况:“有人专用丹溪摩腰膏方治形体之病,老人虚人极验,其术甚行。”

由于明代中后期太医院取消按摩科,推拿便广泛传向民间和武林,推拿之术师徒相传,疏于交流,加之我国地域广阔,习惯相异,便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推拿流派。其中除小儿推拿流派和点穴推拿流派成于明而传于清外,像一指禅、内功、正骨、腹诊、脏腑经络、捏筋拍打等推拿流派多形成于清代。

民国时期,中医不受重视,推拿也只能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间存在和发展,各种推拿流派因而得到了较宽松的发展空间,出现了地域特征,如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上海的法推拿等。小儿推拿和成人推拿也有所发展。钱祖荫《小儿推拿补正》、马玉书《推拿捷径》、赵熙《按摩十法》、彭慎《保赤推拿秘术》(又名《窍穴图说推拿指南》)及《推拿全书》《推拿指掌》《幼科推拿术》《推拿秘要》等书,充实了小儿推拿和成人推拿的内容。西医和国外一些推拿书籍的传入,促进了中西推拿的交流,丰富了中国推拿疗法。如丁福保译,日本河合杏平著的《西洋按摩术》,首次系统介绍了西方按摩术。其后曹泽普的《按摩术实用指南》、杨华亭的《华氏按摩术》均重视将近代西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推拿疗法融会贯通。谢剑新的《按脊术专刊》扼要介绍了西方的按脊术,并将其与我国的伤科推拿进行比较研究,对我国的推拿整脊疗法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医学创造了空前发展的大好环境,也为推拿治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推拿治疗在基础理论研究、临床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著作出版、队伍建设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基础理论研究有较大进展:如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推拿生理作用和治疗机理的生物力学研究,60年代进行的推拿对脑电波、胃蠕动、胃液分泌、体温、皮肤电阻、血象等影响的实验研究,70年代推拿对心功能、心脏电生理、血液循环、镇痛机理、肿瘤治疗等方面的研究,80年代借助中西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对推拿的生理作用、与气功导引的区别和关系等的深入探讨,90年代迄今关于推拿对人体各大生理解剖系统的作用机理的研究等,越来越多地揭示了推拿治疗的科学奥秘。

医疗保健全面发展:在医疗机构建立推拿科及在骨伤、脊柱骨盆、内妇五官和康复科许多疾病的治疗上均有新的突破,在医疗各领域发挥推拿独特的治疗作用。一些不治或难愈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逐渐被临床实践证明推拿治疗有良好效果;一些急腹症,如扭转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病、尿路结石等,常用推拿作为辅助治疗。1958年,第一所推拿门诊——上海中医推拿门诊部成立,20世纪70年代初开展甲状腺摘除、疝修补、剖腹产、胃大部切除等手术的推拿麻醉,20世纪80年代迄今的推拿整脊治疗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等,都说明推拿治疗的发展和其适应证的迅速扩大。保健推拿是推拿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属于预防性推拿的范畴,具有平衡阴阳、疏经通络、行气活血、调理脏腑等作用,在恢复亚健康状态、抗衰老、减肥、美容及康复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20世纪80年代起,保健推拿逐渐在全国盛行,迄今为止,县以上的行政区域几乎均有保健推拿场所,极大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推拿教育逐渐规范:20世纪50年代初一些地方就开办推拿疗法培训班;1956年,第一所推拿专科学校——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成立,并于次年整理编著了《中医推拿学》,于1960年受卫生部委托举办了全国首届推拿师资训练班,开始有计划的推拿治疗正规教育;1961年,上海中医学院编著《中医推拿学》讲义作为中医学院试用教材;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编著《推拿学》作为上海地区的大学教材;1975年,由上海中医学院主编,全国24所医学院校协编了全国中医院校《推拿学》正式教材;1979年,上海中医学院针推系成立并招收本科生,同年首届全国推拿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首次提出“推拿学术流派”的概念;1982年,安徽芜湖中医学校作为中等中医学校第一个开办推拿专业;198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推拿学为一门独立学科,同时卫生部组织编写《推拿学》统编教材并成立了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上海中医学院于同年率先开设推拿专业;1986年,上海中医学院推拿系成立并招收硕士研究生;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学会成立,同年卫生部组织编写了中等中医学校《推拿学》统编教材。此后,除正规推拿治疗教学之外,全国各地及一些军队医学院校还开设各种形式的推拿治疗培训班,有力地推动了推拿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1991年,国内首家专业推拿研究机构——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成立;1992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百万字的推拿巨著《中国推拿》,分历史、基础、经穴、手法、药膏、功法、治疗、保健、医话歌赋9篇对中国推拿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介绍;1993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正式将该学科命名为“按摩推拿学”,代码为360·1051;1997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首次招收推拿博士生;200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200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全国中等中医药教育规划教材《推拿学》;2003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推拿学》《推拿手法学》;200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推拿学》;2004年11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推拿整脊专著《中国整脊学》,同月首届全国整脊学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开创了脊柱推拿医疗和学术研究的新局面。复习思考

1.简述推拿、推拿学、推拿疗法的基本概念和异同。

2.推拿治疗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3.学习推拿治疗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有哪些?

4.最早的推拿专著和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是哪本书?

5.推拿治疗的三个盛世是什么?各有何特点?扫一扫,知答案模块二 推拿治疗知要扫一扫,看课件【学习目标】

1.掌握推拿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熟悉推拿治疗的注意事项、体位和推拿治疗反应与异常情况。

3.了解推拿治疗的辅助要素。

推拿疗法是一种简便验廉、舒适安全的外治技术。然而,为了杜绝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推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严格掌握推拿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体位、反应和辅助要素等是十分必要的。项目一 推拿疗法的适应证

推拿疗法除了用于保健养生、减肥美容、消除疲劳外,临床还广泛应用于脊柱骨盆、骨伤、内、妇、儿和五官等科许多疾病的治疗。其主要适应证如下。

1.脊柱骨盆疾病 如颈椎病、颈椎关节脱位、寰枢关节紊乱症、颈椎间盘突出症、胸椎后关节紊乱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间关节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骶髂关节紊乱症(损伤与错位)、腰椎骶化及骶椎腰化、脊柱骨骺骨软骨病(小儿驼背症)、小儿功能性脊柱侧弯症、骨盆移位综合征及尾骨挫伤等。

2.骨伤科疾病 如落枕、颈部扭挫伤、项背肌筋膜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损伤、髂腰韧带损伤、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损伤、肩周炎、肩峰下滑囊炎、肱骨外上髁炎、神经卡压综合征、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退行性膝关节炎、踝关节损伤、颞颌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和髋关节脱位等。

3.内科疾病 如感冒、头痛、失眠、胸痹(心痛)、风眩、肺咳、肺胀、呃逆、胃脘痛、胃缓、伤食、久泻、气腹痛、肠郁、脾约、胆胀、胆石、癃闭、消渴、尪痹及阳痿等。

4.妇科疾病 如痛经、闭经、乳腺增生及绝经前后诸证等。

5.五官科疾病 如近视、目倦、伤风鼻塞、鼻窒及喉痹等。

6.儿科疾病 如发热、咳嗽、泄泻、呕吐、便秘、腹痛、积滞、疳证、夜啼、惊风、遗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肌性斜颈、小儿脑瘫、斜视等。

7.康复科疾病 如偏瘫、脊髓损伤后遗症、骨及关节术后功能障碍、肌萎缩及截肢术后等。项目二 推拿疗法的禁忌证

1.各种急性传染病。

2.各种恶性肿瘤的局部或体表投影部位。

3.烧伤、烫伤及各种溃疡性皮肤病的局部。

4.各种感染性、化脓性疾病,如丹毒、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脓毒血症等。

5.各种血证、血液病或有出血倾向者,如便血、尿血、外伤出血、软组织损伤早期瘀血肿胀及较重要部位骨折早期、截瘫初期、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等。出血性中风患者,应在出血停止2周后才可进行推拿治疗。

6.严重的心、脑、肺、肾等器官的器质性疾病及年老体弱的危重病患者。

7.月经期、妊娠期妇科疾病(尤其需要腹部操作者)。

8.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尤其是伴有脊髓刺激和压迫症状者)、骨折、骨裂和椎体脱位等。项目三 推拿治疗的注意事项

1.治疗前应先辨病,后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全面了解患者病情,严格排除推拿禁忌证。

2.术者手指要保持清洁,手上不得佩戴戒指及其他装饰品,指甲要经常修剪,冬季手要保持温暖,以免给患者带来不适甚或损伤患者皮肤。

3.施术时,术者要态度严肃、从容沉着、全神贯注,做到“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不能边操作边嬉笑或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更不能谈论与治疗无关的话题或随意中断操作,远离受术者。

4.施术有序。推拿治疗的一般顺序为自上而下,从前到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可依据病情适当调整。局部治疗,则按手法的主次进行。手法强度应遵循先轻后重、由重转轻进而结束的施术原则。

5.施术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和询问患者的反应,尤其是儿童和年老体弱者,应根据患者的反应适时调整手法及其刺激量,真正做到使患者不知其苦。

6.久病体虚、极度疲劳及过饥过饱、剧烈运动、暴怒之人,一般不予立即施术。

7.每次施术1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隙2~3日。项目四 推拿治疗的体位

推拿时,术者和受术者均应选择一个恰当的体位,以利手法操作。选择体位时应以受术者感到舒适、安全,被操作的肢体尽可能得到放松并且能保持较长时间接受操作,以及术者在施行各种手法时感到发力自如、操作方便,并能持久操作为原则。一、受术者的体位

1.仰卧位 头下垫薄枕,仰面而卧,上肢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下肢伸直,肌肉放松,呼吸自然。亦可根据操作需要,上肢或下肢采取外展、内收、屈曲等。在颜面、胸腹及四肢前侧等部位施术时常选此体位。

2.俯卧位 俯伏而卧,下颌及前颈垫薄枕,头转向一侧或面向下对着呼吸孔,上肢自然置于身体两旁或屈肘向上置于头部两侧,双下肢伸直,肌肉放松,呼吸自然。在肩背、腰臀及下肢后侧施术时常选此体位。

3.侧卧位 侧向而卧,下肢屈曲,或上侧下肢屈曲而下侧下肢伸直;上侧上肢自然伸直置于身体上,下侧上肢屈肘置于床面或枕于头下。在臀部、下肢外侧施术及做腰部斜扳时选用此体位。

4.端坐位 端正而坐,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大腿与地面平行,两上肢自然下垂,两手置于两膝上,全身放松,呼吸自然。在头面、颈项、肩及上背部施术常选此体位。

5.俯坐位 端坐后,上身前倾,头略低,屈肘支撑于膝上或两臂置于床面、桌面或椅背上,全身放松,呼吸自然。在项部、肩部及上背部操作时常选此体位。

6.仰坐位 小儿受术者多取仰坐于家长怀中的体位。二、术者的体位

根据受术者的体位和被操作的部位,术者应选择一个合适的体位、步态和姿势。一般来说,受术者取坐位、俯卧位时,术者应取双脚开立或丁字步站立位;受术者取仰卧位、仰坐位时,术者可取坐位;进行揉法、按法、推法和运动关节类手法操作时多取站位;进行一指禅推法、揉法、拿法操作时可取坐位。此外,术者的体位与姿势应根据手法操作的需要随时调整变换,做到进退自如、转侧灵活、动作协调,这也是推拿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项目五 推拿治疗辅助要素一、推拿治疗工具

推拿时借助工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殷商的陶搓、玉梳到现代的治疗棒、锥、拍子、槌子,历代均有发展。推拿工具虽然是推拿治疗的辅助因素,但如果合理设计、正确使用,对提高推拿疗效大有帮助。常用推拿工具有推拿巾、推拿床、椅、凳和各种推拿用棒、锥、拍子、槌子、刮板等各类推拿按摩器械。此外,日常生活用具,如瓷勺、擀杖、棒、刷等,也可作为推拿治疗工具酌情使用。二、推拿治疗用药

推拿治疗用药是指推拿操作前、中、后在施术部位局部用药以辅助治疗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推拿介质和中药热敷等。(一)推拿介质

介质是在手法操作前涂搽在施术部位的药物粉剂或其他功能物质。

1.推拿介质的基本作用(1)发挥与利用药物的作用,提高推拿疗效。(2)便于手法操作,减少对皮肤的损伤。

2.推拿介质的种类(1)药膏 用中药浸液或煎液加适量的赋形剂,如凡士林、猪油等,调制而成的膏剂。由于药物组成不同,其治疗作用各异。推拿前将其涂搽在施术部位,然后进行手法操作,称为膏摩。有关膏摩的组方、制备和作用。(2)药水 用新鲜的中药,如葱白、生姜、薄荷等,捣碎取汁,或干药用开水浸泡后放凉去渣,如木香水等,在推拿时使用。葱、姜汁温通散寒,常用于秋冬季及虚寒证;薄荷水清凉解表、清利头目,常用于风热表证;木香水行气、活血、止痛,常用于急性扭挫伤及肝气郁结,两胁疼痛等症。(3)酊剂 将新鲜中药,如葱白、生姜切片或取中药制剂,如5%薄荷脑等,浸泡于75%乙醇中配制而成,具有较强的温经散寒止痛作用。(4)油剂 用药用植物油为主料配制而成,如红花油(冬青油、红花、薄荷脑)、传导油(玉树油、松节油、甘油、酒精、蒸馏水等)、麻油(食用麻油)等。红花油、传导油均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传导油还能祛风散寒,用于痹症。(5)酒剂 常用的有食用白酒及其浸泡剂(外用药酒)。前者活血通经活络、祛风散寒除湿,多用于急性扭挫伤及发热患者的物理降温;后者因浸泡药物不同而作用各异。

推拿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骨关节退行性病症常用药酒方:归尾、桂枝各30g,乳香、没药、马钱子、川乌、草乌各20g,广木香、血竭、生地黄各10g,冰片1g,浸泡于1.5kg高度白酒中,2周后使用,具有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6)其他 ①清水:能增强清凉退热作用,常用于小儿热证。②滑石粉:有润滑作用,夏季和小儿推拿常用。③爽身粉:有润滑、吸汗、吸水作用,可代替滑石粉应用。④按摩乳:有润滑滋养皮肤的作用。⑤蛋清:有清凉去热、祛积消食的作用,适用于小儿外感发热、消化不良等。(二)中药热敷

中药热敷是根据病情组方,把药装入袋内,煎汤浸毛巾热敷患部,或炒热置于患部的一种外治法,前者称为湿热敷,后者称为干热敷。临床既可作为推拿辅助疗法,亦可单独使用。其主要作用是透热和药物的联合治疗作用,适用于阴证、寒证、扭挫伤和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等。

1.湿热敷 一般在手法操作后使用,既可加强手法疗效,也可减轻手法的不适感。(1)操作方法 ①将中药装入布袋,扎紧袋口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煮沸10~15分钟,趁热将毛巾浸透后绞干,根据治疗部位需要折成方形或长条形敷于患部,不热即更换。一般换2~3次即可,一日敷1~2次。敷前可在患部先施擦法,敷中可施行轻拍法,以增强疗效。②将中药用水或酒或醋拌湿软,入袋封口,隔水蒸10~15分钟。先在患部施用擦法,然后垫上热毛巾,将蒸热药袋置毛巾上热敷,待药袋不烫时去掉所垫毛巾。为了延长透热时间,药袋上可盖塑料布及衣被,不热即更换,敷60分钟左右即可,一日敷1~2次。(2)注意事项 ①热敷时必须暴露患部,但要保持室内温暖无风,以免感受风寒。②毛巾必须折叠平整,既可使透热均匀,又不易烫伤皮肤。③热敷后切勿施用手法,以免破皮。④热敷温度应以患者能够忍受为限,防止烫伤。对皮肤感觉迟钝者尤需注意。(3)常用湿热敷方 ①传统方:红花、乳香、没药、宣木瓜、钻地风各10g,桂枝、紫草、伸筋草、路路通、千年健各15g,苏木、香樟木各50g。适于扭挫伤、风湿疼痛、关节酸痛、局部怕冷等。②简化方:香樟木、桑枝、虎杖根各50g,豨莶草30g。适于扭挫伤疼痛肿胀及肢体酸楚等。

其他尚有海桐皮汤、散瘀和伤汤、五加皮汤、八仙逍遥汤等。

2.干热敷 多用于内科、妇科疾病,推拿前、后均可应用。(1)操作方法 将中药炒热装袋或用布包好,置于病变部位,并可根据病情移动。(2)注意事项 同湿热敷。(3)常用干热敷方 ①理气止痛方:食盐500g。主治胸腹满闷疼痛或胀痛。先热敷胸部,再缓慢由胸移向腹部,如此往返数次。②祛积滞方:枳壳、莱菔子各30g,大皂角1个,食盐15g,共为末,白酒炒热,敷于胃脘,主治食积痰滞结于胃脘。③暖痰方:生附子1枚,生姜30g,一起捣烂炒热入袋,先敷背部,后敷胸部。至不太热时,取出姜、附做成圆饼,贴于胸口。主治小儿胸有寒痰,一时昏迷,醒则吐痰如绿豆粉,浓厚色青。三、推拿治疗中的局部固定

骨伤科疾病是推拿治疗的主要适应证,遵循骨伤疾病“动静结合”的治疗和康复原则,临床上推拿的动与局部固定的静要紧密结合,特别是对四肢关节扭挫伤、常见关节脱位、椎间盘突出症、椎体滑脱症等的治疗,在损伤局部采取适当的固定尤为重要。

局部固定分为内固定和外固定。推拿临床常配合使用外固定,即根据病情需要对损伤局部用小夹板、绷带、颈托、腰围等加以固定,以增强和巩固手法治疗的效果,保护受伤肢体,促进组织修复,有利于功能锻炼的早期进行,加快损伤肢体康复,减少并发症与后遗症的发生。

局部固定时要特别注意固定的松紧、固定的时间和固定后的异常反应。过松则失去固定的意义,过紧则会产生肢体循环障碍和神经受压,时间过长则影响局部血运而容易发生肌力下降甚或肌肉萎缩,时间过短则达不到辅助治疗的效果。四、推拿治疗中的牵引

牵引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常用物理疗法之一,也是推拿整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用力学的作用与反作用力原理,通过人体重量与牵引重量(砝码等)的拮抗作用,使软组织的紧张和回缩得到缓解、椎间隙增宽、椎间孔增大、滑脱和错位椎体复位、畸形纠正、椎间盘内髓核还纳,有利于损伤组织的制动和修复,以及脊柱结构位置异常的恢复等,是辅助推拿治疗脊柱病和四肢关节损伤的有效方法,常用于各种脊柱骨盆疾病和骨折、脱位的治疗。(一)牵引方法

1.手法牵引 见《推拿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中的拔伸手法。

2.器械牵引(1)枕颌布带牵引法 分为前屈牵引和后伸牵引,主要用于颈椎病:①前屈牵引:是最常用的颈椎牵引方法,具有较好的牵引效果和椎管内减压作用,但对颈曲变直、后凸和“S”形颈曲无效。一般取仰卧位和坐位,牵引力3~6kg,每次牵引20~30分钟,每日1~3次,10~15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颈椎病(脊髓型禁用或慎用)、颈椎间盘突出症、寰枢椎半脱位、痉挛性斜颈等。②后伸牵引:主要用于颈曲变直(<40°)、后凸和“S”形颈曲,是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主要手段。但牵引后常有不适感或寰枕、颈胸交界处疼痛,甚至出现颈脊髓和脑部症状,如定向障碍、识别能力丧失、眩晕、轮替动作障碍及第Ⅴ~Ⅻ对脑神经功能异常。所以,临床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若抬头或后伸头颈即眩晕、恶心或出现单侧视力丧失等不适时,不宜后伸牵引。后伸牵引取仰卧位,颈后垫一高度适宜的圆枕,牵引力约3kg为宜,每次20分钟,每日1~3次,10~15次为1个疗程。(2)骨盆牵引法 分为单纯骨盆牵引和腋下骨盆对抗牵引。为增强牵引力,患者取头低足高位俯卧或仰卧(床尾垫高10~15cm),每侧牵引重量8~12kg,每次牵引30~60分钟,每日1~2次,10~15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错位、腰椎椎管狭窄症等。(二)注意事项

1.枕颌布带牵引前术者可用颈部拔伸手法试牵引,若患者感觉症状减轻或有舒适感,则适应该法牵引;若有不适或头晕、恶心、心慌、颈肩臂麻木疼痛则不宜用该法。

2.牵引器械应科学、实用、简便、牢固、安全。

3.牵引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随时调整牵引力线和重量,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4.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及眩晕患者慎用。

5.病程较长的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损伤和脊柱骨质增生等牵引后可能症状加重,应先推拿一段时间,再酌情牵引。

除以上推拿辅助要素之外,临床上,推拿疗法还常配合功能锻炼、针灸、外敷膏药、小针刀、内服中药和温热水、磁、光、电等理疗方法以提高疗效。项目六 推拿治疗反应与异常情况

与其他疗法相比,推拿是一种对人体基本无害、无副作用和损伤的自然疗法。但在临床实践中,或出于身体的正常反应,或手法应用不当,或适应证选择不当,受术者也会产生不适性反应、损伤性反应甚至受到较严重的伤害。一、推拿治疗反应

1.良性反应 是指在正常手法刺激下,受术者出现的某些一过性反应,如术后疲劳、嗜睡、手脚出汗、饥饿及疼痛由深而浅、由集中而扩散或暂时加重等。这种反应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也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有些良性反应甚至是取得良好效果或是病情好转的征兆。良性反应多在第1~3次施术后发生,以后施术中多不再出现,并随着病情好转而消失。

推拿的良性反应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让受术者多喝些开水,适当补充营养,也可任其自然,并且一定要嘱咐受术者坚持继续推拿治疗,一般在2~3天后会自然消失,并会产生明显疗效。

2.不良反应 是指由于手法操作不当造成受术者的损伤性反应,如施术部位的瘀斑、破皮、擦伤、肿痛等,或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现象。这种反应虽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伤害,但常引起受术者不适或痛苦,并且需要暂停施术,等待不适或损伤性反应消失后再行推拿治疗。二、推拿治疗异常情况

推拿治疗异常情况又称推拿意外,是指由于适应证选择不当或手法操作不当造成受术者机体的较重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如晕厥、神经挤压及捩伤、关节半脱位、骨折甚或闭合性肾挫伤、脊髓损伤、椎动脉挤压伤、脑梗死,更严重者可危及受术者生命。

对于异常情况,若适宜推拿处理的,如神经挤压及捩伤、关节半脱位或脱位,应按现症推拿整复;若不适宜推拿处理的,如骨折、肾挫伤、脑梗死,应立即停止施术,及时送往相关科室治疗,必要时还应现场抢救,并要妥善安排和处理患者康复事宜。复习思考

1.简述推拿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推拿治疗的注意事项。

2.推拿治疗时受术者的体位有哪些?各适应于哪些部位的操作?

3.推拿介质的作用有哪些?

4.推拿治疗中的牵引应注意什么?

5.常见推拿治疗异常情况有哪些?如何正确处理?扫一扫,知答案模块三 推拿诊法扫一扫,看课件【学习目标】

1.掌握四诊内容。

2.熟悉骨伤科特殊检查、常见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方法。

3.了解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方法。

推拿疗法适应范围广,临床诊治要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西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通过四诊及必要的理化检查,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局部症状,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辨证施治结合辨病施治,选择相应的治疗部位和手法进行治疗。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诊法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做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制定正确、完善的治疗方案。本章就推拿临床常用的中、西医诊断方法做系统扼要地介绍。项目一 四诊一、望诊

望诊居四诊之首。在推拿诊法中,望诊主要是观察患者的神色与形态。(一)望神色

神色是脏腑气血显现于外的标志。因此,望诊从神色的盛衰变化,可知脏腑气血的虚实和疾病的轻重。一般来说,神色憔悴、晦暗多为重症,神色正常多为轻症。(二)望形态

形是外形,态是动态。由于某些疾病在形体上表现异常,某些疾病在动态上失于正常,故观察形态在诊断上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望形态,主要是观察肢体有无异常,局部有无畸形,如脊柱是否有错位畸形,四肢是否有长短粗细的异常改变等。形态正常是人体气血、筋骨、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正常、协调的基本反映,形态异常则反映各种不同的疾病,尤其是骨伤科病症与诸痛症。如下肢损伤,多不能站立行走;腰部扭伤多向患侧伛偻,且用手支撑腰部;小儿肌性斜颈,头多向患侧歪斜等。这些形态的改变,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