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趣味成语设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04:25:55

点击下载

作者:潘玉峰,代旭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语文教学的趣味成语设计

语文教学的趣味成语设计试读:

前言

语文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在此情况下,怎样从语文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根据广大青年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充分利用语文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素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习质量的好坏。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提高理解其他学科的能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客观地说,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想要学好并不容易。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需逐步培训良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但在学生阶段,需要学习的是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有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为此,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语文趣味教学设计与创新”丛书,包括《语文教学的趣味古文设计》、《语文教学的趣味故事设计》、《语文教学的趣味成语设计》、《语文教学的趣味词语设计》、《语文教学的趣味段落设计》、《语文教学的趣味谚语设计》、《语文教学的趣味歇后语设计》、《语文教学的趣味之谜设计》、《语文教学的趣味名著设计》、《语文教学的趣味作文设计》共十册,丛书一方面分别对相关语文基础知识的趣味教学设计与创新进行了全面指导,另方面进行了举例示范,目的是使广大师生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和运用,逐步提高语文知识素养。因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不仅是广大师生教学指导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第一章 成语教学的指导

1.语文教学中的成语积累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教材在编排意图上越来越注重教材的人文性、科学性、文学性的结合。好的编排意图还需要很好地去贯彻这种意图。语文是“厚积薄发”的一门学科,“胸有诗书气自华”,只有积淀再积淀,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不断地提高。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生的积累日益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补充课外阅读量,要求在小学毕业时达到规定的阅读字数与规定篇目;在课本中加入了“成语积累”和“名言警句古诗词鉴赏”;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特别是其中的“成语积累”,我个人认为:“成语积累”这一个教学类型,不仅类型新,而且设计意图十分明显,即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之余在潜移默化之间充实学生的积累。按理说,这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却发现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作为一名老师,本不可急功求利,应着眼于孩子将来的发展,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课堂上,很难看到学生能用“成语积累”上的成语进行口头表达;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很难看到学生能运用语文书上学过的成语。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说是学生个人的问题,不会是大部分的学生都如此。哪反过来思考,这只会是老师的教学问题了。是什么问题呢?我不由回想起平时的教学。

在大多数老师的教学中,《语文园地》的教学大多是按照原《语文园地》内容的板块进行教学,一项一项往下。而“成语积累”这一板块的教学大多又是根据“教参”上的要求,只是让学生读读、说说其大致的意思,或者是指导学生把这些成语进行归类。此外,可能还会进行一些成语的造句、说话什么的。

其实,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明白,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要求,都是对学生最低的要求。我们老师要在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思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作更进一步的调整,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把一本教科书当作一个整体来读,我们可以发现,一本教科书上的内容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在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尝试了几种新的教学方式,把“成语积累”与其它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成语积累的出现位置看,可与阅读教学浑然一体

如果你是一个细心人的话,你就会发现编者在安排这些“成语积累”中的成语时,是用心良苦的。每一单元中的“成语积累”它都是为前一单元或后一单元的教学服务的。如: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成语积累”中出现了“先人后己、舍己为人、永垂不朽、万古长存”等词语,而第二单元则有一篇课文《船长》,文中就是歌颂的船长的这种舍己为人、以身殉职的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可以永垂不朽、万古长存的。

在学习《船长》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我们从第一单元的练习中已经学过哪些词语,有哪些用在船长身上是恰如其分的?这样做,既可以复习这些学过的成语,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记忆与运用,还能通过这些词语的运用,达到深化文章主题、烘托人物形象的效果。从成语积累的用途看,应与作文教学休戚相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读与写在教学时应是紧密相连的。从学习的目的来看,学是为了用;从学习的顺序来看,是先积累、吸收再表达、运用。所以,“成语积累”这一教学内容应与作文教学相结合,以求“成语积累”促进学生词汇的丰富、作文水平的提高,再以作文水平的提高反作用于“成语积累”,使两者浑然一体。

用成语写句子、语段是这一形式的具体体现。在教学完“成语积累”完毕之后,我们可以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再拔高些要求,可要求学生选择用上所学的这些词语说一段话。如苏教版第十一册练习5中有12个成语:废寝忘食、十载寒窗、悬梁刺股、凿壁借光、一览成诵、一目十行……

我在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词义之后,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来写一段话,要求能运用其中的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成语。学生马上执笔进行语段创作训练,五分钟之后,一个个鲜活的语段便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还有,我们在作前指导课时,也可以进行成语的指导运用。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有关作文的成语,让学生在作文之中加以运用。也可以在作文前,让学生试说说,本次作文可以运用到哪些成语。从成语积累的平时运用看,口语交际是主阵地

如果说,成语积累在作文上是为了“下笔成文”,那么,在口语交际上则是为了“出口成章”。“厚积薄发”是对,但有时也不必等到“厚积”时才“发”。而且往往由于要“积厚”时间长了反而会“发”不出。只有边学边用,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再学习,这才是上上之策。

不容置疑,“口语交际”是最佳的舞台。如苏教版第十一册练习4,在学习第5题“成语积累”之后,第7题就安排了口语交际:请你当导游。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客人介绍自己的家乡。在进行这一口语交际之时,就可以用上第5题中的12个描写建筑物、自然风景的成语,使两者珠联璧合。又如苏教版第十一册练习5,口语交际的内容直接就安排为“成语接龙”。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指导学生对学习的成语进行梳理、构建脑中成语的体系与结构,帮助学生灵活地运用。从成语积累的反馈机制看,教学评价是有效途径之一《课程标准》语:“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管是课堂上进行的当堂检测,还是一单元后进行的单元测试,还是期中、期末测试调验,我们都可以把“成语积累”作为其中内容之一。

2.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研究

汉语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中的精华,它在汉语语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数量庞大、结构定型、言简意赅,在人们的社会交际中一直被广泛地应用。由于成语的主要来源是历史故事、古代寓言和典章词句,且多数成语又保留和沿用了古代汉语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征,因而成语就成了学生学习和语文教学的难点。汉语教学中成语理解偏误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在汉语教学中由于教学对象的语言基础、理解领悟能力等因素存在差异,因而在初始教学中,对成语的本意、引申义以及个别字的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的讲解可以做简化处理,旨在让学生明了成语意义即可。

而在开展教学时,应针对学生使用汉语成语时所犯的错误及类型,从成语本身入手,从学生使用成语发生错误的现象入手,突出成语的语法功能和句法功能,对症下药,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1)由于理解偏差而造成的错误类型

① 谦辞成语误用 谦词,表示谦虚之词,大多用于形容自己,而不可用在对方。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谦辞成语由来已久,数量众多,使得学生在口语交际、书面表达时经常误用,甚至引起歧义。例如:你数学不好可以笨鸟先飞,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进步。例中的“笨鸟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时恐怕落后,所以比别人先行动。

② 性别成语误用 性别成语即有明显性别指向的成语,多用于形容女孩子。例如:我昨天看见麦克在街上帮助警察抓小偷,他真是巾帼英雄。例中的“巾”和“帼”都是古代妇女经常佩戴的饰品,后来借指妇女。

③ 成语中出现的修辞现象 汉语成语在构词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形式,如光阴似箭(比喻)、口是心非(对比)。

修辞虽然使汉语成语在表达时很生动,但对于学生理解而言却变得很困难,尤其是当遇到借代、模拟等修辞形式的成语时,通常会产生理解的偏差。例如:“灯红酒绿”选取了颜色、物品作为代表,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而学生此时大都以为是单纯的景物描写。

④ 成语中文言成分 汉语自上古至今虽历经多次演变,但在成语中却仍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的词义。例如:“破涕为笑”中的“涕”是眼泪,而不是鼻涕。现代汉语保存下来的还有“痛哭流涕”其中“涕”。这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的确有些困难,但如果教师在讲授类似成语时着重指出古今异义字的意思,相信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容易。(2)由于理解偏差造成错误的原因分析

① 忽略识记成语背后文化意义 学生学习成语时往往只注重其大体意义的记忆而忽视它适用对象的限定要求。尤其在谦辞成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望文生义,根据自己的理解使用成语。

具有性别指向性成语较谦辞成语而言,虽然具有一定的性别特征词语,但学生如果对中国古代文化不够了解,往往会将成语中所认识的字词的意思误解为整个成语的意思,以偏概全。类似的成语还有二八年华、大家闺秀、才貌双全、含情脉脉等。

② 单音节词双音释义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而古代汉语则以单音节词为主。由于成语在构词过程中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规则,所以学生学习汉语时一旦遇到陌生成语,通常就会习惯性地对单音节词进行双音组词理解。

这种释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古今意义差异不大的字词,但汉语中一字多义的现象很多,且仍有一定古今异义的字词,这时这种释义方法就不适用于他们的学习理解,往往还会适得其反,影响正常运用。

如“不速之客”,其中的“速”是“邀请”的意思,但很多学生都理解为“快速的意思”,这与前后文的意思几乎不能搭配。学生如果不借助其他的释义工具,就很难通过字面意思领会其中含义。这种情况下由于望文生义而引发的成语误用频率就大大上升。关于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建议

汉语成语数量庞大,以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词典》为例,共收录成语一万八千余条,常用的也有三千余条。成语广泛地出现在汉语书面交流中,不重视成语的教学难免会导致日后成语成为学生接收信息的障碍。学生在初始学习汉语阶段接触成语的机会很少,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成语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

但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日益提高,交际范围也逐渐扩大,在以后的交往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常用成语。因此,在课本及词汇大纲之外另给学生补充一定的成语词汇还是很有必要的。因而笔者在此所提的建议均以提高学生词汇量及理解能力为目标。(1)适当补充古汉语知识

在现有的教材中,虽然也有汉语成语,但是毕竟只是极少的词汇,难成系统。随着学生的阅读量不断扩大,出现成语的频率也将会逐渐提高。此时教师不可能为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义而逐个讲解成语。学生为了保证阅读速度也更不可能逐词查阅词典。最终,如果想让学生能够自主掌握分析成语意义的方法,就非进行一些系统的古汉语知识普及不可。

因而从释义角度出发,着重为学生传授古今异义词和词的本义及引申义知识是最实用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总结出部分含有古今异义例字的常见成语让学生集中记忆,如兵不血刃(“兵”原指兵器)、金城汤池(“汤”是热水,“池”是护城河)、党同伐异(“党”原指偏袒)、无穷无尽(“穷”原有极、尽之意)、扬长而去(“去”原意为离开)、奔走相告(“走”原为跑的意思)等。

而教授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时则可以补充讲解一定的文字学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记忆,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更新更全面的汉语成语词典

这种词典较一般的汉语成语词典不同,小学生使用的成语词典除一般释义功能以外还应列举适量句子,并标注成语词性、语法结构作用、感情色彩以及适用范围等。

学生平时的综合测评中,选词填空部分时常涉及成语辨析的题目,而让学生能够准确作答的最佳方法无疑是培养学生对成语使用范围、感情色彩的辨识能力。可见一本带有成语使用方法的综合成语词典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实用的。

人们热爱汉语成语,就要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汉语成语,从问题存在的类型和原因入手,找出方法再对症下药,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小学语言教学的质量。

3.开放式教学中的成语学用研究

众所周知,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它具有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和富有表现力等特点。一个成语往往就是一个鲜明的场景,或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成语故事是历史文化和智慧的凝聚,是各个历史时代产物,它的内容十分丰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

民间成语故事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助学生良好情感等的培养。因此,我们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表达一种看法,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暗示,从中领会中国文化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其目的也就是趁儿童记忆力强的时期多积累些常用成语,为将来的说话、习作、与人交往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学习成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成语,可以受到熏陶和感染。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厚了,领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自然会提高。

苏教版小语教材在综合练习中设置了“熟记成语”栏目,这个栏目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将一些成语编成了成语歌。而浙教版小语教材中无明显的成语练习栏目。课题界定(1)研究范围 在小学生一开始学习时,教师就结合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巧妙地引领学生走进成语世界。(2)研究内容 教师编排一些成语歌。学习成语应以读为主,把读贯穿始终。通过读,使形成连贯的语流;通过读,进行整理、构建、积累、内化;通过读,观察学生是否体会到成语的褒贬之意,是否领略到成语间的气象万千。

展示相关画面学成语。有些成语利用相关画面能直观地呈现成语所表达的内容。教学这些成语时,可借助一些插图和相关成语对照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在情境中学成语。有些成语可以在相关的交际情境中让学生对所学成语有所感悟。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学生学到的成语会加深认识和印象。

联系课文情节学成语。对于那些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成语,教师可联系课文内容,在课文学习中恰到好处地引进成语。

结合生字学习,恰当好处地学习成语。每一篇课文后面都要求学生学习生字,在生字学习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说到他们所知道的成语。这时,我们教师及时大张旗鼓地表扬学生这种好学的精神,并把学生说的成语马上记录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在生字学习的过程中学到来了不少成语,教师把成语收集起来打印给学生。学生看到了自己会的成语就特别开心。学习成语的积极性就特别高涨。

成语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成语、用成语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能力。教师和学生的一个姿势或一个动作,有可能是成语教学的活教材,我们善于捕捉,变成活生生的教材。

创设形式多样的学成语氛围。我们采用“对对子”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生字,对出一个成语来。如:鸟语(花香)、山清(水秀)。我们可以运用“填动物学成语”的方法,使每位学生在不经意中体会到学成语的快乐。如:杯弓(蛇)影、胆小如(鼠)。成语教学应寓有意于无意之中,寓教学于娱乐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结合生活经验学成语。许多成语所描述的是儿童亲身经历过的情景。学习这些成语时,教师要唤起学生对相关情景的回忆,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相关成语。把他们的所见、所感与相关成语一一对应,巧妙地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成语。研究设计(1)研究对象 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2)研究方法 一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3)研究目标 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对成语产生一种兴趣,能时时处处学用成语。学生对成语学习和运用有一种敏感性,会不露痕迹地产生强烈地学习成语欲望。实施途径(1)扩词时,找成语 联系课文,通过学习课文生字、教学课文,恰到好处地学习、引入成语。在生字教学中,教师看到学生能说出来自己喜欢的成语,就及时地鼓励和引导,以点带面,激发全体学生对学习成语的兴趣。

通过两年多来的实践和引导,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能给学习的生字寻找成语,写在课文后面的生字上面和下面,准备在扩词时,大家互相交流,这样,同学们在扩词时能发现别人学到的好成语,也能在自己组词时运用好的成语。(2)学课文时,成语水到渠成 在教学《课间十分钟》的第三段“丢沙包”时,教师先让学生体会两头丢包同学的密切合作,然后再去感受中间躲包同学的沉着冷静。

师:你从哪里看出中间躲包同学的沉着冷静?

生1:从“左躲右闪”这个词中看出来。两头丢包的同学虽然从左右夹攻,但都让他们灵活地躲开了。

生2:从“眼睛盯着沙包飞来的方向”中看出来。因为躲包的同学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丢包的同学身上,眼睛时刻注意着两头丢包的同学。

生3:从“轻巧地一抬腿”中看出来。对于飞来的沙包他们一点都不着急,轻轻松松的一抬腿就躲开了。

生4:从“猛一转身来个海底捞月”中看出来。虽然沙包眼看就要碰到他们的身体了,但来了个海底捞月就躲过了这份危险。

生5:我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说,那就是“化险为夷”。

师:谁还能用成语来概括当时的情况?

生:转危为安

生:面不改色,心不跳。

师:用手指眼和耳,提示:这就叫“眼……耳……”

生1:眼观四方,耳听八路

到此为止,我对学生的回答相当满意,将这几个成语写在黑板上,又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体会躲包的同学在躲包时是否是“眼观四方,耳听八路”。

在这段时间内,教室后面一直有一只小手高高的举着,就是不肯放下。我请了他。他站起来说:“我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躲包同学的沉着:眼疾手快。因为他们不但眼光好,而且躲包的动作快。”

没想到顺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走,得到了这样一个意外的收获。真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3)网络中,学用成语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阅读成语,积累成语,自主运用成语的能力。实践表明:一、二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对自己所积累的成语进行灵活地运用,但要求教师见缝插针地去引导,去发现同学在运用中的巧妙之处。

在网络环境中,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自主运用成语的能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如:教师发现学生在组词、造句、作文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成语时,及时地让学生把它输入电脑,并在后面署名是谁做的。

然后,通过教师机端,发送到每一位学生的电脑上,供学生相互阅读。学生在网络中看到了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的精华。同学们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4)生活中,时时处处学成语 教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大体理解的成语。在具体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已有的类似的生活体验,渗透成语的用法。看插图说成语、听故事说成语看表演猜成语,教师时时处处要有渗透运用的意识。就是说,在大体理解成语的基础上,教师要创设特定的语境,让学生产生顿悟,脱口而出。通过成语游戏,丰富学生的成语仓库,帮助学生掌握积累成语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通过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语文托管班上和学生一起背成语,在读前我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成语的意思。有的学生没带字典,我只能让他们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两个人用一本。

就在查成语意思时,我发现小冬和波波因为字典的使用发生了争吵。我快步走到他们跟前,看着他俩互相指责的样子,当时真想把他俩都撵到教室外。面对全班54双眼睛,我想教师在学生面前的魅力也许就从这里表现出来,不如把它当成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又如何?我又重新审视这节课学生要背诵的八个成语。这是一组表现团结友爱的成语,是否可以运用这组成语中的两个成语“同病相怜”、“同忧相济”加以解决呢?不妨试一试。

我首先提问小冬:“你们俩都没有字典,是不是‘同病相怜’?”小冬点头称是。我又说:“人家小冯借你们字典,你们应该怎样共同使用好这本字典,波波你说。”波波低着头声音非常小,“我们俩在使用字典时要互相谦让,不能你争我夺,要互相帮助。”小冬小声地说:“我们都遇到了困难,要同忧相济,同学之间要亲密无间,我知道我们刚才做错了。”随后出现了他们俩使用一本字典时亲密无间的场面。

没想到成语的运用起到了引导学生反思自己错误行为的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成语运用了成语,把成语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了起来。学生的成语理解与自己的道德、与意义的追寻有机统一了起来。研究成效(1)学生对成语学习产生敏感性 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开始,教师就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学成语,那么,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就会对成语产生强烈的敏感性,他们会不由自主地,随时随地学习成语。有这样一个小插曲:三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同时在校门口值日,六年级的学生抽空在做有关成语方面的练习,他们对有些题目为难了。三年级的学生无意中听到了六年级在做有关成语方面的练习,就自告奋勇地去帮助他们,一会儿工夫,习题就做完了。三年级学生的这一举动,让六年级的学生刮目相看,并得到了六年级学生的啧啧称赞。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成语方面的训练,确实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学生养成了积累成语的习惯 从一年开始,教师就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学成语,并把学生所学成语随时随地记录下来。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成语进行归类练习。这样,学生会习惯成自然,他们会把自己学到的成语按类记录下来,堆砌在自己的大脑中。(3)学生养成了运用成语的习惯 小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学到了一个新成语后,就会爱不释手,想方设法地运用到自己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以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大张旗鼓地表扬学生中运用后的妙处,这样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运用成语的积极性会明显高涨,以点带面,使整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运用成语的热情。认识与讨论

课题研究后的反思: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今后个人尝试探究的主要设想 作为教师,在课题实验中一定要做有心人,要围绕本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实实在在地进行研究,要多学习一些教育理论;多查找一些有关成语教学方面的教材;要从多角度去思索,去反思;要把平时做的成功的事例记录下来。(2)对本课题实施中的困感或意见 有关成语方面的词典是有的,但是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而编排的书籍我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因此,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会编写一定数量的学习内容。(3)成语教学 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成语、用成语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能力。教师和学生的一个姿势或一个动作,有可能是成语教学的活教材,我们善于捕捉。

4.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方法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奇葩,是贯通古今汉语的一座桥梁。语文目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成语本身具有词简义丰、形象生动、透彻犀利的魅力,把古今文化一线贯通,我们如何将语文教学中的成语引导好,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辨别一些古今词义差别大相庭经的词,通过成语的桥梁作用,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掌握、积累这些成语,也正是我们语文新目标教学的要求。

如《木兰诗》:“雄免脚扑朔,雌免眼迷离;双免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中的“走”字;《列子·两小儿辩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中的“汤”字。我们可以从“赴汤蹈火”、“奔走相告”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中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

我们以《孟子》二章为例,这课文言文中成语较多,我们如果让学生完全理解这些成语的涵义,出处,读音那么我们课文的意义就迎刃而解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正义,道义。助:帮助,支持。寡:少。坚持正义已能得到众多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就会孤立无援。(《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寡助”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地利人和:自然气候条件,地形地势条件都有利,人们也都团结一致。泛指环境、条件非常有利。(《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地利不如人和:地利,地理优势。人和,人心团结,得人心。优越的地理条件不如人民团结一心。(《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地利人和:地利,地理优势。人和,人心团结,得人心。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团结一心的群众。(《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高城深池:高城,高高的城墙。深池,深深的城河。很高的城墙,很深的护城河。形容防卫坚固。(《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亦作“高城深堑”、“高城深沟”、“紧城深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能磨炼人,使节人发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丧志怠情,因而使人致死。(《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畎亩之中:畎亩,田地,田野。田园之间,指民间。(《礼记.仲尼燕居》:“虽畎亩之中事之,坚人已。”《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动心忍性:动心,使内心触动。忍性,使性格坚韧,指磨炼人的意志。(《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心衡虑:困,苦、忧。衡,横。苦苦地思索,专心地考虑。形容费尽心思地考虑问题。(《孟子.告子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亦作“衡虑困心”。)

法家佛士:法家,深明法度的大臣。佛,通“弼”。佛士:辅佐帝王矫正过失的贤士。指公正无私的大臣和贤士。亦作“法家弼士”。(《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亦作“法家弼士”。)

敌国外患:敌国,指势均力敌的邻国。外患,外来的忧患。指敌对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侵略和干扰。(《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每一课都有不少成语(不论文言文或白话文),如果我们教师用心去整理,将这些成语的出处,解释,读音告诉给学生,相信成语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辉添彩的。

5.苏教版中的成语教学方法

中国的文字源源流长,博大精深,成语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这一瑰宝,在每个练习中安排了四个成语,它的教学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年级能适当运用。那么教者应该怎样把握读、记和运用呢?今天,在这里,谈谈我在成语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把握四个成语之间的联系

适当补充苏教版教材中每个练习有四个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教者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例如,苏教版第三册的第一个练习,安排了四个有关秋天的成语: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想一想四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这四个成语都是描写秋天的。接着,我再逐一讲解,配合图画和动画,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形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接着,我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成语?同时,我补充学习了秋高气爽等词语,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把握四个成语和课文的联系

适当运用教材中每个练习中的四个成语不但各自相关,而且和本单元的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教者应该注意这种联系,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成语。例如,第三册练习4中的成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一往无前。这四个成语的教学,我并没有在教学练习时才讲解,而是安排在本单元的《小鹰学飞》这篇课文中教学的。《小鹰学飞》这篇课文叙述了小鹰在学飞行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地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从而使小鹰知道学习没有止境、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

那么在小结课文时,我问:学了课文,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七嘴八舌,这时,我适当总结,同时出现了以上四个成语,学生一下子理解了四个成语的意思,这时我让学生用这四个成语再说一说学了课文后的体会,学生自己体会出了学习没有止境,要像小鹰一样不断进取的道理。这样,课文、成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体把握全册成语

融会贯通苏教版练习中的成语不但和本单元的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那么教者在教学时应能及时地复习、巩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第三册练习1中四个有关秋天的成语时,就可以复习第二册中的有关春天和夏天的成语。

同样,在教学练习5中的四个有关冬天的成语时,可把四季的成语进行综合,让学生进行朗读和理解。成语的教学重在运用和积累,然而,靠教材中这仅有的成语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在课外应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籍,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成语文化,并融之在自己的写作中。这样,中国的成语文化才得以流传。

6.教学过程中的成语妙用

说到成语,我们并不陌生,经常耳闻,时时目睹。固定简洁是成语的外观,深邃精辟是成语的内敛。成语,称得上我们祖国丰富语言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令人遗憾的是,曾经娇艳的这朵奇葩,不似以往被人怜爱了,弃置于花园一隅,备受冷落。“成语”在偷偷地哭泣!我愿重拾这朵奇葩,让她盛开于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她昔日的异彩,也点染我的语文教学天地。成语是进行古典文化熏陶的丰富源泉

成语渊源流长,古代寓言故事,古代历史故事,古代典籍作品,是她的生长地,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几多精华。溯流而上,采撷两岸成语,中国历史文化踪迹隐约而现。

神话传说,将人们带入远古天地。远古时代,天地一片混沌,盘古“开天辟地”,天地从此清朗。风雨雷电,江湖河海,五岳三山,花草树木,盘古造就了这一片自然天地。后来,天空出现了窟窿,女娲于是“炼石补天”,拯救了这片天地。既而,女娲“抟土造人”,使人类世世代代繁衍了下来。这是我们先民对生存空间的最初想象。

仰望星空,极目四海,“牛郎织女”、“月里嫦娥”、“夸父逐日”、“弈射九日”、“八仙过海”、“精卫填海”……将我们带入了一片神幻世界,这里有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和幻想;这里有不畏艰难险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这里有对纯真爱情矢志不渝的追求。

寓言故事,化深邃为简易。“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叶公好龙”、“南辕北辙”、“滥竽充数”、“拔苗助长”、“越俎代庖”、“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画龙点睛”、“买椟还珠”、“塞翁失马”、“愚公移山”、“一傅众咻”、“与虎谋皮”、“一夔已足”……

数不胜数的寓言故事,引领我们畅游先秦诸子百家们所营建的深邃的思想空间,闪耀着智者的光芒,点亮了后人前行的通道。

中国的历史是纷争的历史。“一国三公”、“三国鼎立”是分裂;“司马昭之心”、“祸起萧墙”是祸起;“二桃杀三士”、“七擒七纵”是谋略;“图穷匕现”、“项庄舞剑”是偷袭;“三顾茅庐”、“千金市骨”是求贤;“揭竿而起”、“同仇敌忾”是奋起;“中原逐鹿”、“赤壁鏖战”是对峙;“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是坚持……“四面楚歌”、“风声鹤唳”是危境;“一败涂地”、“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是失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是蛰伏;“卷土重来”、“此一时,彼一时”是反扑;“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中,中国历史的车轮渐渐驶近。

许多想说还休的话,一经成语点破,是何以明朗清晰。“三过其门而不入”是大禹治水匆忙的脚步;“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高昂的头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的最早诠释;“心有灵犀一点通”,不似“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辨明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道出了细微的重要性。“四海之内皆兄弟”是离别时的宽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对偶然失途的宽容。“不识庐山真面目”、“百闻不如一见”,告诉人们实践的重要性。“优孟衣冠”让我们知晓了中国戏剧的起源;“焚书坑儒”让我们知道了中国“文字狱”的源头……引领学生逡巡于成语的丛林中,感觉古意迷漫,如沐秋风,荡胸生层云。成语是解析课文的有效武器

语文课堂教学,免不了文章的分析。拖沓冗长,繁琐细碎的讲解,支离破碎的解析,早令学生感到乏味,老师也深感疲惫。但是,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确实回避不了篇章分析,无论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还是为了应付考试。为解烦忧,急病乱投医,我找寻到“成语”这一偏方,小试牛刀,颇感有效。《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李大钊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政论文,号召国民在国难当头,不失勇气和信心,奋勇前驱。文章篇幅不长,语言凝练,富有感召力。

然而,二、三十年代的情感,欲引起当代中学生的共鸣,确乎不易。吟诵之间,同学不全是凝重,而是轻慢,甚至是窃笑。揪心之余,想方设法带领同学走上荆棘丛生的国运之路。历数从鸦片战争的沉沦到解放战争的狼烟四起。

教室依然平静,情急之下,我让同学用成语描绘想象当时国运的艰难。抛砖引玉之后,掀起阵阵热浪:血雨腥风、战火纷飞、刀光剑影、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四分五裂、危在旦夕、风雨飘摇、如火如荼、苟延残喘、水深火热、饥寒交迫、生离死别、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家破人亡、背井离乡、哀鸿遍野……国将不国,民何以堪?

如此的画面,令同学始料不及,目瞪口呆,莫名惊诧!深沉凝重悄然跃上学生眉头。中国国民投袂而起,枕戈待旦,投鞭断流,以强大的民族精神作为支柱,撑起一片东方的曙光。“民族精神”,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呢?李大钊没有明说。我让同学想象、描述。

一翻思索后,同学作出了自己的理解:为民请命的奔走呼号;万死不辞的义无返顾;多难兴邦的不屈不饶;奔赴刑场的视死如归;为国而忧的新亭对泣;征战沙场的身先士卒;匹夫之勇的气壮山河;肝胆相照的同仇敌忾;不食周粟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不是虚幻的,它明明白白地存乎于国民的心间。

中华民族崛起于昨日,强盛于今朝,唯一依靠的就是这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一股豪气由同学心头渐生渐起。

解析故事,评析人物,运用成语,言简意赅,给人深刻印象。《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述廉颇对蔺相如素以贱人,徒以口舌之劳位居其上而深感不平,欲寻机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处处回避,恰如怯懦,令部下深为不满,欲作辞呈。蔺相如一番真情告白,挽留了部下,也引来了廉颇的翻然醒悟,羞愧难当,芒刺在背,自惭行秽,负荆请罪,冰释前嫌,刎颈之交,肝胆相照,生死与共,齐心协力,尽忠报国……赵国以两人而一时无忧。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性格,在简明扼要中得以释然。

有些句子,不解释或许同学不理解,解释得多又繁琐不讨巧。运用成语,稍加点拨,就会理解,而且妙趣横生。就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一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我作这样点示: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败俱伤。“欲盖弥彰”,词义较难懂,在逐字逐句解释后,一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成语故事,让学生尤其忍俊不禁。成语是掌握语法的快捷便道

语法,是语言规则。现代汉语中语法包括词的构成,句子的运用,修辞的效果等。在文言文中,包括实词、虚词的分类,词类的活用,句式的特点等。语法知识是基础,掌握语法知识是提高阅读理解力的必要途径。

然而,学生对语法知识不甚感兴趣,一谈语法,倍觉语文无味。尤其,纷繁的语法现象,更会使有些同学如坠五里云堆,莫名所以。

故伎重演,老调复弹,借助成语,来帮助同学引起学习语法的兴趣,帮助同学掌握语法的一些知识。

比如,讲到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法,运用成语举例,更形象,也更有趣味。并列式:披坚执锐、人杰地灵、车水马龙、防微杜渐、穷兵黩武;主谓式:杞人忧天、夜郎自大、王祥卧冰、八仙过海、毛遂自荐;动宾式:不见经传、三顾茅庐、目不识丁、不谋而合、拒人千里;偏正式:衣冠禽兽、无人之境、汗马功劳、扶摇直上、负重致远;兼语式:请君入瓮、引狼入室、完璧归赵、以卵击石,养虎遗患。理解了构词原则,就能恰当地理解词义,包括它的褒贬色彩,语气的强弱等等。

文言文语法尤使学生感头疼,老师反复强调,学生屡屡忘记。如何强化学生对文言语法的记忆呢?许多成语保留了文言的痕迹,通过解析成语,能够帮助同学掌握文言语法。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实词的特殊用法。意即本来是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乙类词的或两类词的语法功能,并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

例如,《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水”字本是个名词,这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解释为“游水”。这是名词作动词用法的现象。在成语中类似现象很多,诸如: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不名一钱、不毛之地、额手称快、一鼓作气、千金市骨、尸位素餐等。诸如此类,词类的其他活用现象,都可以用成语来辅助掌握。

名词用作状语,在文言文中用法多种,比较复杂。成语如:冰清玉洁、风餐露宿、粉妆玉琢、龙盘虎踞、星罗棋布、犬牙交错、川流不息、等体现了这种特点。意动用法,比如:敝帚千金、不耻下问、不远千里、人人自危等。使动用法,比如:沉鱼落雁、水滴石穿、水落石出、沉舟破釜、怵目惊心等。形容词用作名词,比如:摧枯拉朽、党同伐异、防微杜渐、后起之秀等。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若说到省略句,成语本来以简洁著称,所以省略的现象普遍皆是,不作赘述。在此仅以“倒装句”形式略举几例。比如:尔虞我诈,“虞”、“诈”都解释为“欺骗”,在词中作谓语动词;“尔”、“我”是代词,在词中作宾语。此词符合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倒装句特点。诸如此类还有:时不我待、惟利是图、惟命是从、马首是瞻等,翻译时需调整它的语序。不经意间,学习语法知识和掌握成语有效结合,相得益彰。成语是奇花,会永远散发它的清香。以上论述,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偶然采撷得之,粗粗略略,浮光掠影,难以曲尽其妙。“成语”宝藏的开掘,有待我们大家以后共同为之,让成语之树常青,生命长盛。

7.成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成语的独特性让其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而作为智力能力发展、认知水平提高、道德水平形成的重要阶段,即小学阶段,成语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成语教学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具有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无法代替的作用。成语教学与思想教育

成语是经过千百年积累起来的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成语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我们通过这些成语的教学可以达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思想教育有其民族性和继承性,而我国的思想道德标准长期以来主要是受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的支配和影响。虽然它们的思想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但不可否认,正因为它们的存在,才有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和品德。成语教学与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选择、吸收、重新组合或改造知识的能力,从成果来看,也可以说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敏觉力、流畅力、变通力和独创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阶段,而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语言简练,内涵丰富,对启迪智慧、培养创造力有特殊效果。

教成语释义时,培养学生的敏觉力。人们在使用成语时,大多用其比喻义或引申义,而少用本义。但我们在成语释义教学中,应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成语的字义、来源上,从而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到其中蕴含着许多古代语言文化知识。

用成语联想法,培养学生的流畅力。联想是一种活跃的发散思想,用成语联想去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流畅力。

对成语进行归类教学,培养学生的变通力。从成语的内容上归类,可以采取将相近的类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区别他们不同的意义重心,培养其变通力。

设计成语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独创力。作文教学容易落入俗套,特别是命题作文,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即使是材料作文,也有很多限制,而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成语作文技巧练习,就能构成变化万千的新颖作文,从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成语教学与汉字认知

成语典故有的来自古代文献。像“夸父追日”,表现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办事,不但无益,反而有害。“闻鸡起舞”,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概括;有的是由古书中的名言警句节缩而成,如“水落石出”。有的来自群众口语;有的来自宗教经典或中外寓言……成语为儿童识字提供一个广阔的、可以使儿童产生联想、尽情发挥想象、超越历史时空的语言环境。

8.努力搞好初中语文的成语教学

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在引导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方面,是从积累成语开始的,因为成语在汉语言文化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我首先从积累成语方面寻找突破口。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在成语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归类学成语,记忆变轻松

面对数以千计的成语,要想牢牢地记住它确非易事,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方面的困难,降低记忆难度,我运用归类的方法让学生去识记成语。在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我曾给学生布置如下一些作业题:(1)收集含有十二生肖的成语,并按顺序写出。(2)收集跟数字有关的成语,要求与每个数字相关的成语不少于5个。(3)收集跟“风,霜,雨,雪;云,雾,雷,电”文字相关的成语。(4)收集跟“金,木,水,火,土”文字相关的成语。(5)收集并整理跟“江,湖,河,海,日,月,山,川”文字相关的成语。(6)收集跟“妖,魔,鬼,怪;生,老,病,死”相关的成语。(7)收集八个字或十个字的成语。(8)整理出“AABB型,AABC型,ABAC型”成语,每种类型的成语不少于5条。(9)收集含有典故的成语。

通过归类收集成语,学生们不但能完成布置的任务,而且能轻松地记住自己收集的这些成语,同时也逐渐学会了这种归类整理的学习方法。活动中学成语,兴趣日益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积累成语的兴趣,我设计了一些列的活动,让学生广泛参与其中。主要有以下一些活动:(1)成语接龙游戏(全班参与,按座位顺序进行)。(2)成语故事会(全班参与)。(3)小组对抗赛:以组为单位,把全班按纵向分为四个大组,四个大组之间进行竞赛对抗。

事先规定:题目由每个小组自拟,每个小组拟10道题,分为抢答和必答两种类型,每道题10分。比赛结束后合计出各小组所得总分,优胜的一组每位同学都能获得一份奖品。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都摩拳擦掌,誓与其他小组一争高下。从下面各小组拟的一些题目看,他们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例如:

① 分别找出跟“诸葛亮,项羽,齐桓公,陶渊明,孔子”这些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② 列举能表达人们心情的成语(不少于5条)。

③ 列举运用比喻或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不少于5条)。

④ 整理出符合“不╳而╳”格式的成语(不少于3条)。

⑤ 说出几条6个字的成语。

⑥ 说出含有反义词的成语(不少于5条)。

⑦ 找出几个前后顺序可以变动,但不影响原来意思的成语(不少于5条)。

⑧ 找出几个含有通假字的成语(不少于4条)。(4)给成语正音活动。

例如:

草菅人命( )不容置喙( )病入膏肓( )

垂涎三尺( )涸泽而渔( )图穷匕见( )(5)改正常见的错别字活动。

例如:

川流不息( )世外桃园( )大声疾呼( )

沧海一栗( )不记其数( )按步就班( )

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地举行的一些活动,同学们学习成语的兴趣日益浓厚,两个学期下来,我们班一般同学掌握成语的数量都在2000条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00条以上。活动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开设专题讲座,提高理性认识

一门知识必须经过系统化,理论化,才便于人们去掌握它。在学生进行了两个学期成语积累的基础上,我给学生作了四次有关成语知识的讲座。主要给学生介绍了成语的四大特点,四个主要来源;成语结构的十七种类型,三种主要格式;成语中的数词和修辞知识;成语的用途服及其发展。

通过讲座,学生系统地了解了有关成语知识,提高了对成语在整个汉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积累成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进一步增强了。日常强化,学以致用

所学的知识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实际运用是学知识的终极目标,运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强化记忆,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特别重视成语的实际运用。

为达到这个目的,通过日常训练强化所积累的成语,已形成制度化。平时口语训练要求学生在表达某种意思时,能使用成语的地方,鼓励学生大胆使用成语,作文、周记、日记等日常练笔,都要求学生尽量使用成语,平时还让学生相互比较,看谁的词汇最丰富,表意最简练准确。

通过日常的有意识强化,学生们大部分养成了自觉运用成语的习惯,说话写文章也更加有文采了。

9.高中语文教学的成语积累问题

想要学生学得扎实、考得好,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重视积累。但是,语文知识点细多且,我们教师到底要帮助学生积累哪一样才能较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整个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呢?

通过一学期的摸索与研究,本人认为,成语的积累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它的综合运用能较为有效地促进整个高中语文学习、且对学生的应试能起积极、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成语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它以其表达精练、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正因为它既言简意赅而又博大精深,所以积累成语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积累成语能带动字音、字形、词汇的积累,巩固语文基础,这对学生完成考卷前面的那几道选择题有重要的帮助。显而易见,成语几乎囊括了我们汉语中所有常用的、不常用的字、词。真正掌握一个成语,即应对这个成语的字音、字形、含意及使用都有一定的了解。

如若学生能如此细致的去认识每一个成语,何愁他们的语文基础不扎实,何愁他的选择题选不对呢。而事实上,字音、字形、熟语的运用那三道考查题往往就涉及成语,事实证明,成语的积累在这一方面是十分必要的。

积累成语可以巩固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目的能力。大家都知道,成语大多是由古文化用而来。如“安步当车”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正因如此,积累成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巩固文言文的学习。

而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往往感觉需要掌握的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太零碎且难懂、难记,所以在应试时他们的文言文阅读题目的得分一直不高,但在这里,成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含义与用法,从而提高学生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目的能力。成语可以帮助理解、记忆文言实词的词义与用法

众所周知,实词的意项往往较多,那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把每一个实词的文言常用义项都记全、记牢呢?记别的不容易,记成语就太简便了。

例如常考实词“临”,它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下列五个义项:① 从高处王低处看,引伸义:从上监视着,统治。② 到。③ 面对。④ 对着书画范本摹仿学习。⑤ lìn,哭。这五个义项的前三个为文言最常用义项,记这三个义项可能非常枯燥且容易遗忘,那我们可以尝试去记这四个成语:居高临下、君临天下、身临其境、如临大敌。这个四个成语记住了,那三个义项也就形象地记住了。

又如常考实词“望”,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它有以下七个义项:① 远望。② 盼望,期望。③ 名望,声望。④ 祭祀山川。⑤ 埋怨,责怪。⑥ 之月光满盈时,即农历每月十五日。⑦ 〔望洋〕仰视,远视。这七个义项的前三个为文言最常用义项,记它们可用下列三个成语:望梅止渴、大失所望、德高望重。

事实上,高考常考的那120个实词的许多常用义项基本都可以用成语作典型例子,记这些成语比纯粹记义项或加记文言典型例句要简易得多。

当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实词的活用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所幸成语在这里依然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文言文中,名词可以活用作动词、状语、使动和意动,那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这四个用法呢,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四个成语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鼓作气”,“鼓”原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击鼓”;“马革裹尸”,即用马革包裹尸体,“马革”原为名词,在此用作“裹尸”的状语;“汗牛充栋”,“汗牛”,使牛累出汗,“汗”原为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幕天席地”,即把天当作幕,把地当作席,“幕”和“席”原为名词,这里用作动词。

实际上,文言动词、形容词、数词的各活用,甚至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也可以从成语中找到对应的例子,用这些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实词的活用十分省力又较为有效。成语可以帮助理解、记忆文言虚词的词义与用法

文言实词的义项和用法大都可以从成语中找到对应的例子,相同的,文言虚词也可以。如常考虚词“以”,它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常常被学生混淆,我们可以用下列四个成语来辨别:以卵击石、以貌取人、物以类聚及坐以待毙。

其中“以卵击石”、“以貌取人”和“物以类聚”中的“以”均为介词,分别翻译成为“用”、“凭借”、“因为”,因为它们的后面都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作它的宾语。

而“坐以待毙”的“以”字后面没有,所以它为连词,可以翻译为“来”。这种讲解、记忆方法便于学生推断、分析,能使学生对某个虚词某项用法拥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当然,除了“以”字,其他的常考虚词,比如“之”、“于”、“因”、“为”、“其”等也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典型的例子。分析、整理这些成语可以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各常考虚词。成语可以用来帮助理解、记忆各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有宾语前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成语中亦有此情况:如“岁不我与”、 “时不我待”,即与《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何患无辞”、“何罪之有”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唯利是图”、“惟命是从”等等词中的“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民为邦本”是肯定判断;“人非草木”是否定判断。如“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等,是有标志的被动,“蔓草难除”等是没标志的被动。如“付之一笑”即为省略,它的完整表述应为“付之于一笑”。利用成语来学习文言句式同样非常有效、简易。

总而言之,联系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仅对文言文的阅读有帮助,还可使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更准确、深刻,两者可谓互相印证、相辅相成。积累成语能够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成语总是能把生动的故事、丰富的意蕴凝缩为短短的几字,如果学生在积累成语时能学习这种凝练表达、形象表述的方法,并把成语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那学生的作文一定不会出现内容空洞、表达罗嗦的情况,一定不会显得苍白无味。那成语在写作中可如何运用呢?

本文认为,成语在写作中主要可以用于以下三个方面:(1)用于行文表达 直接在文中运用成语表述,可使句子简洁,使文章产生丰富的意蕴。(2)用于写作标题或中心 作文的标题或中心论点如果运用成语写作,能够更加醒目、凝练。(3)用于作文的写作素材 成语当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小故事,如何把这些用于作议论文的论据,那文章的内容一定会更加丰富、文章的说服力一定会更强。

而考场当中,由于教师评卷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如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的表达技巧、吸引评卷老师的目光,那作文的分数一定就较高,从这个方面来说,运用成语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

事实证明,积累成语在高中语文教学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应把成语的积累与综合运用纳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并把它作为一向长期坚持、重点指导的教学任务。我相信,如果这项工作能做好,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考试的成绩。

第二章 常用成语的故事

1.一网打尽

【释义】全部捉在网中,一个也不漏。比喻把自己的对立面或坏人全部逮住或彻底消灭。【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

北宋时,进奏院主官苏舜钦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少年时就胸怀大志,是被当时政治革新派首领范仲淹推荐提拔起来的。

他豪爽激进,屡次上书宋仁宗皇帝,议论时政得失,批评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引起吕的强烈不满,致使吕夷简想伺机陷害苏舜钦及其改革派。

有一年秋天,恰逢赛神会。以往,各官署衙门都要在此时拿出多余的东西变卖成钱,然后大家用这钱尽兴地吃喝玩乐。

苏舜钦为了在赛神会这天让大家玩乐得更痛快些,照例把进奏院里拆下的旧公文封套纸卖了,而且自己也拿出了十千钱来资助,作为玩乐的花费。其他接受聚宴邀请的人,也分别拿出钱来凑份子。

正当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苏舜钦又叫了一些歌女来陪酒助兴。

当时,有个名叫李定的太子中舍官也想参加聚会,却未被邀请,李定怀恨在心,便在京城里到处宣扬苏舜钦和一批官员铺张浪费,寻欢作乐的事。

御史刘元喻素与苏舜钦不和,知道了这件事后连忙上奏章给仁宗皇帝。宰相吕夷简一见有机可乘,也跟着在皇帝面前推波助澜。

皇帝听了大怒,把苏舜钦卖掉拆下来的旧公文套一事定为“监守自盗罪”,免去了苏舜钦的官职。

那天参加宴会的其他人,有的免职,有的降职,有的被调到边远地方去任职,致使革新派受到沉重的打击。

刘元喻见此情况,便得意洋洋地向宰相吕夷简表功说:“我总算替您把苏舜钦一伙一网打尽了。”

2.一衣带水

【释义】相邻很近,只有一水相隔。比喻彼此之间江流狭窄,极其邻近。【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

南北朝末期,陈、周以长江为界,南朝是陈,北朝为周,历史上习惯称之为南陈北周。北周末年,大将军杨坚篡位自立,建立隋朝,即隋文帝。隋文帝登基不久,即着手准备消灭南陈统一中国。

当时,南陈的皇帝是历史上称之为后主的陈叔宝,此人品质并不坏,而且多才多艺,是集音乐家、诗人于一身的艺术家。但作为皇帝,醉心音乐、诗文创作,不理朝政,置人民生活、国家安危于不顾,国家自然而然地一天天衰败,朝中那些只图眼前享乐的奸臣为了保住一时富贵,极力迎合陈后主的嗜好,整天陪着他饮酒作乐,听歌看舞,在脂粉软裙的温柔中醉生梦死。

隋文帝看到南朝武备松弛,官员腐化堕落,决计兴兵伐陈,统一中国。

这时有位大臣说:“陈后主虽然荒唐,但并无大罪。我朝无故加兵,恐怕师出无名,请陛下三思。”

随文帝对百官说:“陈国人民因陈后主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作为天下之主,怎么能被一条衣带那样宽的江水阻隔而坐视不管呢?”(我为民之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公元589年,隋朝大将韩擒虎、高颍一举灭陈,结束分裂,中国再次统一。

3.一意孤行

【释义】孤行:独自行事。顽固地按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赵禹、张汤都是汉景帝时期的名臣。先后被景帝任命为太中大夫,负责制定各项条令法规,深受景帝的器重。

赵禹为人耿直,严于自律,为官清正廉洁,严格照章办事从不被别人所左右。担任太中大夫以后,他更是深感责任重大,为排除人情上的干扰,他遣散了家中的门客,同时,不再与朝中官员私下往来,并谢绝同僚们的邀请,避免泄露朝廷机密。

逢年过节或喜庆的日子,官员往往找几个知心朋友在一起饮酒谈心。

席间海阔天空,毫无边际,什么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朝中要闻、民间琐事无不当作话题。赵禹学问广博,口才又好,谈起来更是风趣、诙谐。现在席中少了赵禹,人们都觉得趣味不足。

自从赵禹谢绝朋友间的应酬之后,他的朋友们甚为不满,有时私下议论甚至多有微词,误认为赵禹是官做大了,有意疏远老朋友。

好心的朋友劝他改变一下作风,免得得罪老朋友,赵禹笑而不答。

开始,朋友对他还有些误解,时间久了,朋友知道赵禹出于公心,不得不如此,便改变了错误理解,对赵禹仍然敬重如昔。

张汤与赵禹截然相反,他为官残酷,性情贪婪,而且巴结权贵,只要对他有用,他一律热情接纳,从不考虑对方的人品如何。

长安的许多富商不敢得罪张汤,担心张汤暗中加害他们,只好经常带上厚重的礼品去巴结张汤。张汤是来者不拒,一律照单全收。

甚至有些风雅名流,尽管讨厌张汤,但震于他贪婪、残酷的恶名,也不得不违心与之交往。

不久,张汤因巧于辞令,善于揣摩景帝和丞相的心理,被提升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在一次讨论对待匈奴的问题上,博士狄山提出和亲的建议。理由是:当年汉高帝北征匈奴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尚且被困平城。于今将士不如当年,无力与匈奴抗衡。

张汤怒斥狄山是迂腐之见。

狄山反唇相讥:“我是愚忠,你是诈忠,我早就看出你是一个狡诈的小人。”

皇帝因宠爱张汤,责问狄山:“你能守住一个郡么?”

狄山承认不能。

皇帝又问:“那么守一个县呢?”

狄山回答是否定的。后来,勉强表示能守住一寨。狄山被派往前线,不久战死沙场。

张汤依仗皇帝信任,越发横行无忌,招致百官的痛恨,皇帝这时也觉察到张汤的肆无忌惮,便派赵禹审问张汤。

赵禹秉公执法,严厉斥责张汤的种种不法行径。张汤见自己的罪行已经暴露无遗,又听赵禹说得有根有据,自知罪恶深重,便引剑自杀了。

4.一鼓作气

【释义】原意是:打仗靠的是军士们的勇气。擂响第一次战鼓,军士们精神振奋,勇气最为旺盛。后来比喻抓住时机,一股劲儿把事情办成。【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大军去攻打鲁国。当时,齐国十分强大,常常欺负弱小的鲁国,鲁国人个个都感到很愤怒。鲁庄公也觉得忍无可忍,就决定亲自率兵抗击,与齐军决一死战。

有个叫曹刿的鲁国人听到消息,就请求去见鲁庄公,要为鲁庄公出谋划策。他的乡亲们劝他说:“国家大事有那些每天吃肉的大官们操心,你何必去插手过问呢?”曹刿说:“那些当大官的人都目光短浅,不会有什么好主意。”

鲁庄公正为自己没有个得力的谋士而发愁,听说曹刿求见,忙把他请了进去。两人交谈了很久,曹刿了解到鲁庄公很关心百姓,很得民心,就很高兴地说:“凭这一点就可以和齐国人打一仗。”

曹刿要求鲁庄公作战时带上自己,鲁庄公也已了解到曹刿是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就很高兴地答应了,并让曹刿和自己同乘一辆车。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鼓攻击。鲁庄公正要命令军队擂鼓反击,曹刿说:“别忙,还不到时机。”齐军第二次擂动战鼓发动进攻时,曹刿仍然劝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见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都有些忍耐不住了,个个磨拳擦掌,士气十分高昂。

齐军见鲁军这边一直没有动静,以为鲁军胆怯,就第三次擂响战鼓,发动攻击。曹刿这时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于是鲁军也擂响了战鼓,士兵们早已鼓了一肚子气,个个像猛虎下山一样,奋勇地扑向敌人。齐军没有料到这一着,结果被攻得措手不及,最终抵挡不住鲁军的攻击,纷纷败退。

鲁庄公一见齐军败退,就要下令追击。曹刿又拦住他说:“别着急!让我观察一下。”说完,他跳下车,仔细地看了看地上齐军留下的车辙印子,又上车爬到车杆上,望了望敌人的队形,说:“主公可以下令追击了!”

于是鲁庄公下令追击,鲁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

得胜后,鲁庄公问曹刿:“敌人进攻我们,为什么前两次我们要按兵不动,而要等到他们发动第三次进攻时,你才让我下令反击呢?”

曹刿说:“打仗全凭士气,齐军擂第一次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正旺;到第二次擂鼓,士气就减了一半;到第三次擂鼓时,他们的士气已经衰落了。而这时我们才擂头遍战鼓,将士们士气高涨,当然就会打赢他们。”

鲁庄公又问齐军败退时为什么不能立即追击,曹刿说:“齐国是大国,兵力强大,我怕他们会有埋伏。我观察了他们的车辙纷乱,队形不整,才知道他们是真的败退,可以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了,暗暗佩服,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5.一丝不苟

【释义】苟:苟且,马虎。丝毫也不马虎。形容办事极为认真。【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明朝时候,皇上下令禁止宰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个信奉回教的乡绅为了能够吃上牛肉,就托人送了五十斤牛肉贿赂知县汤奉。汤奉也是个回教徒,他也十分想吃这牛肉,但又不敢违抗皇帝的禁令。这时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正来府中拜访。于是问张静斋:“你是做过官的,有关禁止宰杀耕牛的事正该与你商量。刚才有几个信奉回教的人为了开禁,送来五十斤牛肉,请求我对他们稍微宽松些。你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张静斋摇头道:“这万万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应当只有皇上,哪里顾得上回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间的刘老先生(指刘伯温),洪武私访到他家,正巧江南张王(指张士诚)送来一个菜坛子。当面打开一看,是一坛金子。皇上大为恼火,第二天就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后来又用毒药把他毒死了。”

汤奉见张静斋说得头头是道,不得不信,于是急忙请教该如何处置为好。张静斋说道:“世叔可在这件事上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来,打他几十板子,再把一面大枷给他带上了,把送来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面,并且在旁边贴出一张告示,说明他大胆妄为,知法犯法,让他游街示众。如果上司知道你办事这样一丝不苟,那么你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汤奉听了,连连点头:“十分有理。”便照此办理了。

6.九牛一毛

【释义】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毫毛。比喻极为轻微的意思。【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京剧《李陵碑》中的李陵是西汉时名将李广的儿子,他精通兵法,英勇过人。和他父亲一样是位不可多得的良将。

汉武帝时,匈奴时常侵犯汉朝的边疆,为了打击匈奴的气焰,汉武帝特派大将卫青征讨匈奴,任李陵为骑都尉,率五千军马为侧翼,对匈奴进行包抄。

在主力部队尚未到达的情况下,李陵的部队首先与匈奴的十万步军相遇。李陵率先冲入敌阵,英勇杀敌。远者箭射,近者枪挑,杀敌数百人,匈奴兵稍稍后退。但很快又集结起来,向汉军反扑。

战斗异常残酷,汉军的弓拉断了,箭射光了,刀剑变形,锋刃倒卷。他们除少数被俘外,全部战死。最后,匈奴死亡三万余人,李陵则力尽被擒。

匈奴首领左贤王,非常欣赏李陵的武力和谋略,劝他归顺匈奴,李陵坚决地拒绝了。于是左贤王又用高官厚禄、美女佳肴进行诱惑,李陵仍毫不动心。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京城长安,有人竟向汉武帝谎报军情,说李陵已归降匈奴。汉武帝闻讯勃然大怒,竟下令将李陵全家满门抄斩。

司马迁听说汉武帝如此处置,觉得既不公平,又不稳妥,他不顾个人安危立即面见汉武帝为李陵辩解,司马迁说:“李陵将军此次出兵,屡战屡胜,最后失利被擒,但杀敌三万,战功可谓赫赫。况且,汉军与匈奴众寡悬殊,汉军主力又未能及时到达,所以责任不能全推在李陵的身上。臣料想李陵必不肯降,如果陛下诛杀其家属,那么就等于逼迫他投降匈奴,请陛下三思。”

汉武帝听不进司马迁的忠言,并怪罪他为叛将表功,一怒之下,将司马迁投入大牢,判为宫刑。这种惨无人道、侮辱人格的酷刑,在汉代仅次于斩首。

司马迁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痛苦万分。他几次想到自杀,认为受到这种刑罚活在世上,真不如死去好。但他又考虑到自己没有完成的事业,只好忍辱偷生。

自己的不幸如何才能宣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叙述得是那样惨痛感人。他在信中说:“我含冤受害,即使自杀也不能涤尽这样奇耻大辱,假如现在死去,只不过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毫毛而已,那将同蝼蛄、蚂蚁一样,毫无区别。今日之所以忍辱偷生,被关在污浊的牢房里没有自杀的原因,就是因为想到事业未遂,一旦死去,文章不能流传……”

到了汉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六月,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才走出监牢。出狱之后,他被任命为中书令,专门负责将皇帝的命令下到尚书,把尚书口奏事宜呈给皇帝。

司马迁一刻也没有停止《史记》的写作,最后,他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7.人杰地灵

【释义】杰:指有杰出才能的人;灵:特别美好的意思。杰出人物在哪里出生或曾到过那里,所以那里就成了名胜之地。【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

闻名中外的滕王阁于公元663年重阳节落成。当时的洪州阎都督遍邀当地名士共赴庆贺大宴。当时只有十四岁的王勃也应邀入席。侍从见他还是个小孩,就把他安置在一个很不显眼的角落。

阎都督的女婿很会写文章。阎都督叫他预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候当众炫耀一番。

大家酒酣之际,阎都督站起来说:“今天洪州的文人雅士欢聚一堂,不可无文章记下这次盛会。各位都是当今名流,请写赋为序,使滕王阁与妙文同垂千古!”话毕,侍候的人将纸笔放在众人面前。但是大家推来推去,没有一个人动笔。后来推到王勃面前,王勃竟将纸笔收下,低头沉思。

过了一会儿,王勃卷起袖口,挥毫疾书。阎都督见是一个少年动笔,不大高兴,走出大厅,凭栏眺望江景,并嘱咐侍从将王勃写的句子随时抄给他看。

才过一会儿,侍从抄来《滕王阁序》的开头四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四句的意思是:膝王阁所在之处过去属南昌郡治,现在归你洪州府。它的上空有翼、轸两星,地面连接衡山、庐山两山。

阎都督看了,认为这不过是老生常谈,谁都会写,一笑置之。其实,这十六个字把南昌的历史和地理的概况都交代清楚了,纵横交错,起笔不凡。

接着,侍从又抄来了两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都督看了有些吃惊。他想,这少年以三江(指荆江、湘江和浙江)为衣襟,又将五湖(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为飘带,既控制着南方辽阔的楚地,又接引着东方肥美的越地,大有举足轻重、扭动乾坤之气。写出这样有气魄的句子,非大胸襟、大手笔不能使然。

侍从接着又抄上来几句,更使阎都督吃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原来,王勃在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前一个典故是说,物有精华,天有珍宝,龙泉剑的光芒直射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之间。意思是说洪州有奇宝。后一个典故是说,东汉时南昌人徐孺家贫而不愿当官,但与太守陈蕃是好朋友。陈蕃特地设一只榻,专供接待徐孺之用。意思是洪州有杰出的人才。

阎都督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钦佩,连声称赞“妙!妙!妙文难得!”再也不敢让女婿把预先写好的序文拿出来了。

王勃写完后,走到阎都督面前,谦逊地说:“出丑之作,望都督指教。”

阎都督高兴地说:“你真是当今的奇才啊!”

于是重新就座,阎都督把王勃奉为上宾,并亲自陪坐。

8.九死一生

【释义】命运不济,多次濒临绝境。也用来形容历尽艰险,死里逃生。【出处】楚·屈原《离骚》。

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一生忧国忧民,牵挂百姓疾苦,即使遭到奸人陷害而被流放时,仍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有一节是这样写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馳以馺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馻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大意是:“我经常深深地叹息,用袖子擦去满眶的眼泪,因为我时刻思念着楚国百姓,他们是那样艰辛、劳累!我只不过是追求美好的德行,却招来辱骂,竟然丢掉官位。流放我、迫害我、侮辱我,因为我身上戴着蕙草,因为我采集了芳草、佳卉!怕什么!只要是我真心喜爱的,即使为它死亡九次,也决不后悔!”成语是由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演变为“九死一生”。

9.人面兽心

【释义】外貌是人,但内心像野兽一样凶残卑劣。【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黄帝》。

杨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有一次将老子请到家里,尊敬地向老子请教。老子见他态度诚恳,便给他讲了这么一个道理:

看人不能光看外表,主要还要看其内心如何,光看外表容易被其迷惑,所以圣人是不注重外表而注重心智的,凡夫俗子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假如看人,只要有身子、手、脚、头发、牙齿,你说他是人,然而这种人可能就有一颗兽心。他长着一颗野兽的心,但外表与人一模一样,你也会亲近他;那些长有翅膀、有角、有爪、能飞、能跳的是禽兽,然而禽兽未必没有一颗人心,它们虽然有人心,但外表不与人相同,你还是会疏远它的。过去的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全是蛇身人面、牛头虎鼻,没有人的外表,可他们却有至高无上的圣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这些家伙,形状外表都与人相同,可是却长着禽兽般的心。如果人们只看外表而以为他们具有德行,那不是上当了吗?禽兽之心智也有与人相似的地方,例如它们会找东西吃,雄雌相偶,母子相亲,逃避敌害,躲寒就温,居则成群,行则有列,幼者居内,壮者居外,觅食相助,遇害群鸣……可是禽兽的心智远不如人,所以人能使唤它们。在黄帝与炎帝的时候,让熊罴狼豹上战场作战,让雕鹰鸢鸟协助攻敌,这是用力量驯化禽兽的结果。尧帝就不同了,他使用音乐便令百兽跳舞,使用箫、笛让凤凰来仪、百鸟唱歌。这些全是上古之人的神圣所在呀,他们知道万物的情态,了解异类的声音,才能驯化它们,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啊!”

杨朱听了老子的这番话,获益匪浅,对他更加佩服了。

10.人人自危

【释义】由于残酷的统治,人人都感到危险。【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视天下,丞相李斯陪同。他从浙江到山东,当行到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平乡一带)时,因病重不治而亡。

临死前,秦始皇留下遗诏,命令太子扶苏将统领兵马的大权交给大将蒙恬,他本人则立即到咸阳为秦始皇办理丧事,并让他继承皇位。

当时秦始皇的遗诏和玉玺都在宦官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手里,他对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说:“皇帝的遗诏是让长子扶苏即位,而你连半点功劳都没有,一旦扶苏即位当了皇帝,你连尺寸的封地也得不到,可怎么办呢?”

胡亥听了赵高的话,半天也没能明白他的意思,于是赵高便将话挑明了说给胡亥听。他说:“诏书和玉玺都在我手上,现今皇帝死讯和诏书内容只有你我和李斯知道,只要将诏书上扶苏的名字,改成你胡亥的名字,那么当皇帝的就是你了。”

胡亥开始心中有许多顾虑,便没有同意,但他经不住赵高的百般引诱和劝说,最后他有些担心地说:“丞相李斯也知道诏书的内容,如果不征得他的同意,恐怕这件事很难办成。”

赵高信心十足地对胡亥说:“这你放心,只要你同意,李斯那里我去说,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胡亥心中何尝不是一百个愿意,有这样的好事,让他当一个现成的皇帝,何乐而不为。于是,便将一切交给赵高去安排。

赵高马上找到李斯,问李斯说:“遗诏上让扶苏即位,请问,你与大将蒙恬的功劳谁大?论能力谁强?论威信谁高?论与太子扶苏的关系谁更亲近?”

李斯不知赵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便老老实实地说:“这些我都不如蒙恬。”

赵高听了接着说:“那么将来扶苏当了皇帝,一定会任命蒙恬为丞相。你的荣华富贵可就难保了。依我之见,不如私下修改诏书,立胡亥为皇帝,你仍然可以做丞相,不知你意下如何?”

李斯经不住赵高的利诱与威胁,最后勉强同意了赵高的意见。

在赵高的精心策划下,胡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秦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历史上称为“秦二世”。

胡亥登上皇位后,赵高警告他说:“你现在还没有到安心享乐的时候。你当上皇帝后,你的兄弟、姐妹都会非常不高兴,先朝的大臣们对你也不会服气,还有,大将蒙恬拥兵在外,随时都有谋反的可能,你可要事先想出防范的办法呀!”

在赵高的怂恿下,胡亥下令杀死了自己12个兄弟、10个姊妹,并将大将蒙恬逼得自杀身亡。

一时间,秦国京城咸阳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秦二世实行严苛的法令,使得新老大臣们都担心被杀(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这种危机使人们心头反抗的情绪越积越多,朝野上下都在酝酿一阵暴风雨。不久,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了,拉开了秦王朝走向灭亡的序幕。

11.大器晚成

【释义】原意是大才需经长期磨炼方能成就。现指成名较晚的人。【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东汉末年,崔琰在河北袁绍处当门客。当时袁绍的军队纪律很差,每攻陷一个地方,士兵们往往要掘开坟墓,抢夺墓中的财宝,而将尸骨弃于荒野,百姓们对此非常气愤。

崔琰见到这种情景,劝袁绍下令禁止,以免再有这类事情发生。他对袁绍说:“古时凡是仁义之师,从来没有挖人家坟墓的残暴行为。现在河北兵如此胡来,岂不惹得天下人共愤,这实在是自取灭亡啊!”

袁绍感到崔琰非常及时地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立即任命崔琰为骑都尉。“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崔琰被曹操所俘获。曹操看他是位人材,便留他在自己身边任职。

曹军几次狠狠地打击前来侵犯的匈奴人,最后匈奴派使臣向曹操求和,并送来大量贡礼。匈奴使臣回国前,要求曹操接见他,并说:“久仰魏王武功赫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来形貌一定威严,愿意一睹风采。”

曹操听了手下报告,觉得匈奴使臣的要求合理,不好拒绝,便让有关人员安排会见的时间。

会见前,曹操觉得自己的个头太小,不够威武,很难令外国使臣敬畏,便让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则扮作贴身卫士,手扶配刀,站在一旁。

会见结束后,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臣询问对曹操的印象,匈奴使臣说:“魏王长相风流文雅,气度宽宏,可他身边手扶佩刀的卫士却很威严,令人望而生畏,有帝王之相。”

曹操听了匈奴使臣的评价,觉得此人很有眼力。

实际上,崔琰不仅长得相貌堂堂、举止不俗,分析事物合情合理,而且知人善任,爱惜人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平时说话不多,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很少在亲友之间走动,特别是成年以后淡泊功名,一时之间没有什么大成就。

为此,亲友们谈起崔林,都会显出一副鄙夷不屑的样子,评价崔林说:“崔林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与崔琰比差远了。”

崔琰却有自己的主见,他每次遇到亲友,都对他们说:“我与诸位的看法不同。我以为人的发达有迟有早,我不过早作了几年官,哪里比得上崔林。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以他的见识和才干,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琰的眼光果然没有错。其实崔林非常有才能,他从小虽然默默无闻,但一直刻苦学习,注意天下大事的变化,暗中积累知识,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有用之材。

不久,崔林这个人材被曹操发现了,曹操先是任命崔林为主簿,后任命为御史大夫。到文帝时,崔林竟官至司空,封为安阳侯,成为魏国的股肱之臣。

成语“大器晚成”最早见于《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1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释义】比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大江东去,两岸旌旗漫卷,鼓角争鸣,三方智者斗勇。孙权与曹操的大军隔江对峙,一场恶战在赤壁北岩附近拉开了帷幕。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事代表,应东吴之邀,参与以周瑜为总指挥的对曹军的联合作战部署。

战前,交战双方互相派遣间谍刺探军情。曹操派周瑜当年的同学蒋干过江,以老同学的身份住在东吴的大营之中,接着又派荆州降将蔡中、蔡和向周瑜诈降。

周瑜早已看破此计,他表面上对曹操派来的这三个人摆出一副信任的态度,暗中却对他们严加监视。然后,将计就计,巧妙地利用他们,向曹军传递虚假的军事情报,并使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东吴老将黄盖与周瑜事先定下苦肉计,由他建议东吴投降曹操,周瑜故作震怒,将黄盖一顿痛打。黄盖则以此为借口向曹操诈降。然后,由东吴的谋士阚泽替黄盖送信,表示愿意降曹,对周瑜进行个人报复。

曹操听说东吴有人来降,便亲自接见了阚泽,他先表示怀疑,可是随后接到蔡中和蔡和的密信,证实黄盖确实被周瑜狠狠地毒打过,这才信以为真。

周瑜看到黄盖诈降成功,又请住在东吴的奇士“凤雏”庞统继续用计。蒋干过江后,白天闲极无聊,便四处游逛,“巧遇”庞统。

蒋干知道庞统是一代高士,便劝说庞统投奔曹操,将来作番大事业。庞统对蒋干说,他正求之不得,便拿着蒋干的书信过江与曹操相见。

曹军中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一上船就晕船,一个个东倒西歪。庞统给曹操出主意,建议他们将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

于是曹军的士兵们在联接在一起的战船上操演阵法,与在陆地上一样平稳,曹操见了,赞赏庞统这种作法的高明。

曹操做梦也没有料到,所有这一切,都是周瑜火烧曹军而预先作下的准备工作和设下的圈套。

当时正值隆冬季节,整天北风呼啸,将火烧向曹营必须有东风吹拂,但这时却不是刮东风的时候,去哪里唤东风呢?为此事,周瑜一筹莫展,坐卧不安。因为没有东风,他以前所作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不得已,周瑜装起病来,躲在大帐中苦思冥想破曹大计。

大战在即,总指挥却病倒大帐,这可急坏了东吴大大小小的各级将领,他们心中惴惴不安,惟恐破曹大事付之东流。谋士鲁肃更是万分焦急。

诸葛亮见时机已经成熟,便以探病的名义来到周瑜的大帐中。

诸葛亮见到周瑜,对他说:“周将军的病,在下能治,将军只要看了我开的药方,就会立即康复!”

说完,在他手心写下“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几行小字。

周瑜看罢,立刻兴奋地从床上跳了下来,请求诸葛亮帮忙。诸葛亮说:“将军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当义不容辞!”

诸葛亮通晓天文,早已测出近日必有东风。周瑜凭借诸葛亮的东风,将曹操的大军烧得死伤无数,无力应战。

13.口若悬河

【释义】悬河:瀑布。说话像瀑布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郭象传》。

司马炎篡位之后灭蜀吞吴,一统天下,在洛阳定都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西晋初年,当时的文坛上活跃着许多有作为的作家和学者,其中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就生活在这个时代。

向秀在思想上推崇老庄,行为也极其相似。他不追求名利,不受当世礼节的约束,十分崇尚自然。

平时他总与思想情趣一致的好友饮酒作诗,游山玩水,而很少与高官显贵来往。

到西晋时期,为《庄子》一书作注的人很多,据说已不少于十几家。但向秀读了这些著作以后,都不大满意,认为这些都远远没有阐发出庄子思想的精髓。

向秀觉得,这些著作只是在语言、章句上作了一些皮毛论述。于是向秀有心从思想、韵味上弘扬庄子的学说。

一次,向秀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向当时的另一位大学者稽康说了,征求稽康对他这一想法的意见,稽康明确地表示,他并不同意向秀的做法,他对向秀说:“这部书不需要注解,你的做法会影响读者领略书中的奥妙。”

向秀没有采纳稽康的意见,依然埋头注释《庄子》。

向秀的注释将庄子的思想表述得非常出色,他将以往人们没有发现的妙思奇趣发挥得淋漓酣畅。以致在当时引起一股阅读《庄子》的热潮。

可惜的是,向秀的这项工作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便不幸逝世了。向秀病殁之后,他的儿子尚幼,不能继承父志,向秀的成果便被郭象窃取了。

郭象年轻时很好学,他也聪明,所以早早就因学问好而小有名气。他最让人看不起的是他的人品。

郭象发现向秀对《庄子》一书的注释,还有“秋水”和“至乐”两篇没有完成,而“马蹄”一篇没有写好。于是,郭象将全部书稿拿来,重新整理了一遍,又以自己的名义抄出,这使郭象的声名越发响亮。

靠这种手段,郭象名气更响,下一步就应去争取一个合适的官职了。

当时还不曾实行科举制度,谁要想做官,除非有高贵的出身,再有就是贵亲举荐。这两条路不走好,这一辈子就做官无望了。

郭象有了名气,便有州县官员来征郭象做官。郭象一看,征他做官的都只是些州县一级的官员,便嫌职务低,不肯应征,并作出清高的姿态,每天只是读读书,评论以往碑文的得失。

这种做法还真有作用,迷惑了不少人,甚至连太尉王衍那样的大官也被他的假象蒙蔽了。

一次,郭象与王衍闲聊,他们无所不谈,什么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行兵布阵,治乱兴亡,郭象说得头头是道。

王衍本来口才也很好,又是当时一流的学者,听了郭象的谈话也禁不住赞叹说:“听郭象说话,就像瀑布奔泻,永不枯竭(听象言,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14.飞蛾扑火

【释义】飞蛾飞向火焰,指自找灭亡。【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

打虎英雄武松,因杀了毒死哥哥武大郎的西门庆与潘金莲,被充军发配至孟州牢城。

武松和两个公差一路奔孟州城而来,天气炎热,便到门前有棵大树的十字坡酒店歇脚喝酒。开店的孙二娘见武松三人包裹沉重,就设计要用蒙汗药蒙倒三人,武松见孙二娘的眼睛老是盯着他的包裹,怀疑她居心不良,就假装说:“听江湖上人讲,‘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去把河填’。”孙二娘自然否认,说是黄牛肉馒头。武松又说馒头馅中有“小便处的毛”,还问孙二娘丈夫不在家,是否太冷落?

孙二娘冷笑着想:“这贼配军却来作死,倒来作弄老娘!正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于是,孙二娘吩咐店小二在酒中放了蒙汗药,把热好的酒倒成三碗,分别让武松和两个公差喝。两个公差喝了下去,武松料定酒中有药,假装要肉吃,把孙二娘支开,却把碗中酒倒在墙角。两个公差倒下,武松也假装被蒙倒。两个店小二来抬武松,始终抬不动,孙二娘亲自来抱武松,准备将他肢解后做人肉馅馒头。结果武松趁势把她压在身子底下,惊得孙二娘不停地讨饶。多亏孙二娘的丈夫张青及时回家,问明了情况,武松才放过了孙二娘。“灯蛾扑火”一词,现在一般用为“飞蛾扑火”。

15.马革裹尸

【释义】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战死沙场,无棺盛殓。一般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在战场上。【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汉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是当时一员名将,他骁勇善战,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后来又曾多次率军抵抗外患,平定边疆。

有一次,马援凯旋回朝,快到京城洛阳时,便见大路两旁密密麻麻,站满了前来迎接的人群。其中有个叫孟冀的名士,也向马援表示恭贺,但无非是些此番得胜还朝,皇上定有封赏,从此高官厚禄、衣食不愁的恭维话。马援沉下脸来对他说:“我很希望先生能诚心地指教我,先生怎么也和一般人一样,尽说些恭维我的话呢?”

孟冀听了,感到有些惭愧,“嘿嘿”地笑了两声。马援接着说:“以前武帝的时候,有个伏波将军路博德,为汉朝开拓了七个郡的疆土,武帝才封给他几百户的封地。现在我的功劳比路博德的功劳小得多,也被拜为伏波将军,得到了一个大县的封地,赏大于功,受之有愧啊!这样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怎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我呢?”

孟冀说:“我还真的没有想到这么多。”马援说:“现在,北方边境还不安定,匈奴和乌桓不时要来侵扰我国边疆,我将带兵前去抗击敌寇。男子汉应该为国捐躯,战死在边疆,即使用马皮包裹着尸体回来,也在所不惜,怎么能够躺在床上,守着妻子儿女度过一生呢?”

孟冀听了马援的话,十分敬佩,赞叹说:“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16.飞扬跋扈

【释义】飞扬:放纵,高傲;跋扈:蛮横,肆意妄为。原指意态举动超越常轨不受约束。后形容骄横放肆,不受法度制约。【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梁记》。

侯景原是北魏时定州刺史,后高欢篡权后,他又依附高欢做了大丞相府长史兼定州刺史,侯景为人极其残暴,又依仗手下有10万精兵,在河南13州霸道了14年。

高欢死后,高澄执政,要剥夺侯景的兵权,侯景便率兵归降南朝梁武帝萧衍。萧衍任命他为豫州刺史,坐镇寿阳。

但不久侯景发动叛乱,攻陷了梁都建康,改国号为汉。

每逢出兵作战,侯景总嘱咐领兵的将领攻破城池后,把城里的无辜百姓杀光,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厉害。他又禁止两人以上交谈,如有人违犯,株连九族。他建立了一个大舂碓,把对他不满的人都投入碓内捣死。但是梁朝的老百姓支持萧衍的第七个儿子湘东王萧绎,不久湘东王击败了侯景。侯景在逃跑途中被杀,结束了他飞扬跋扈的一生。

17.小心翼翼

【释义】翼翼:恭敬的样子。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大雅·大明》。

在陕西渭河以北、岐山脚下,是一片黄土高原。三四千年以前,这里是周国的发祥地。周国人热爱这片国土,在这里划土田,设官吏,筑城邑,营宗室,建立起一个初具规模的国家,姬昌在周国的历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国君,很有作为。《诗经》上说他做事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完全按照上天的旨意去治理国家,因而上天也格外保佑他。他改革周国的内政,努力发展生产,励精图治。几十年过去了,周国终于繁荣兴盛起来,邻国老百姓见到周国富庶,纷纷携儿带女来到周国。

周国的富强使姬昌理所当然地成为西方诸侯各国的盟主,商朝只好封他为西伯,统一北方。后来商王对周国势力的扩大感到非常不安,一度把姬昌抓起来,囚禁在駃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境内)。由于其他诸侯和商朝的一些大臣说情和搭救,商王又不得不释放了他。

由于纣王荒淫无道,杀戮功臣元老,欺压百姓,引起朝野一致反对。姬昌积极争取奴隶主贵族的广泛支持,积蓄力量,准备讨伐纣王,可惜尚未发兵,就去世了,周国尊称他为周文王。

他的儿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率领军队灭掉商朝。

18.不拘小节

【释义】不拘泥于生活小事。【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虞延列传》。

虞延是东汉时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长得非常威武,勇力过人,能肩扛千斤鼎奔走如飞,被人视为天神下凡。年轻时在家乡任户牖亭长。

王莽称帝时宠幸魏贵人,朝中公卿及郡县官员对魏贵人的亲属及奴仆都畏之如虎。魏贵人的家人依仗主人的势力横行不法,虞延听说后十分震怒,他不计后果,采取突然行动将那些不法的家奴抓进监牢,后因为这件事导致他很长时间不得提升。

王莽末年,天下纷争。虞延身披甲胄,日夜巡逻,维护百里方圆的治安,百姓得以安宁。刘秀称帝时,虞延任细阳县(今安徽阜阳)县令。

古时候,人们特别重视伏天和腊月两个节令,在这期间,人们祭祀祖先,探亲访友。虞延在伏、腊之际,法外施恩破例允许监狱里的犯人回家与家人团聚。犯人们对他感恩戴德,都能如期返回。其中有一个犯人回家期间生了病,为了不误时限,特雇了一辆车赶回监狱,刚回到监狱就咽气死了。虞延认为他很守信用,便亲自带人将他埋葬在城外,这件事使犯人的家属和其他百姓十分感动。

后来虞延辞职回到家乡。当地的太守宗富对虞延的贤名早有耳闻,请虞延出任功曹(郡中总务长,可参与郡中一切政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