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04:33:12

点击下载

作者:朱祖希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丽河南

美丽河南试读:

天人协和,穷极造化 总序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国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在这广袤的版图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壮的高原,辽阔的盆地,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还有宽广的近海海域和大陆架。

我国的国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跨纬度49度多。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横跨经度62度,东西两端时差达4小时以上。当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帕米尔高原却刚刚迎来黎明的曙光;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南海诸岛依然是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的夏日。广阔的国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华民族,时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变化中的万千景象。

我国的地貌格局错综复杂,西高东低的阶梯分布是其宏观大势和主要特征。有着“地球之巅”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躯横亘在祖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自北而南横卧其上的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西缘的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之中。从青藏高原北缘和东缘起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的镶嵌分布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正是这些高原和盆地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此外,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线以东,分布着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些平原和丘陵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Prologue

广袤的国土,独特的地理位置,错综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等,造就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因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布着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纬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等的变化。自东南而西北,受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降水分布呈现出十分强烈的规律性,形成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经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也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变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度和所处地理基带的不同,自然景观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阶梯式逐级下降的地势,还决定着我国主要河流由西而东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地描绘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顺阶而下的奔腾气势。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也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横断山脉奔流进入第二阶梯后,又切穿了巫山山脉,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尔后,像一条驯服的巨龙,缓缓地流过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才注入蔚蓝的东海。

雪峰皑皑,群山巍峨,高原雄壮,盆地辽阔,丘陵起伏,平原坦荡,戈壁浩瀚,沙漠似海,森林寂静,草原葱郁,河川蜿蜒,峡谷幽深,湖泊晶莹,海域蔚蓝,景观殊异,美不胜收。大自然的恩赐,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如此多样的大好河山。

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祖先活跃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之上。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处,包括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除青藏高原外,这些遗址几乎遍布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

随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秦岭—淮河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至辽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之间,“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渐趋定型,其他地区或处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经济过渡,或仍处在采集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因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遗址也更多。

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和5000年文明史的开创,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之上挥洒着勤劳与智慧,真可谓“天人协和,穷极造化”。当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的华夏族,最早在黄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区形成。此后,华夏族不断与周边地域其他民族进行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由数十个民族构成且活动地域仍存在差异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博大精深、延续5000年之久、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保存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从世界级到国家级再到省市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不计其数的和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历历可见者为数众多,琳琅满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达38项,居世界第一。

山河壮丽、文化璀璨。而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则是“穷极造化”的现代表现,是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美丽中国”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组织数十名地理学家策划并编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游类普及读物。该丛书旨在通过通俗而优美的语言、流畅而精致的笔触和绚烂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出本已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当代建设成就,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提升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这是我们出版这一套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标。

丛书共35册,其中,第1册是全国总册,其余34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分册。丛书内容包括区域印象、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著名市镇、现代建设成就、特色资源等。在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三个原则,一是让读者了解自然与历史、敬畏自然与历史;二是体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用精选的图片表达出诗般的柔美。

但愿“美丽中国”丛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美,并不断探索其真谛的大门。中国地理学会“美丽中国”丛书编委会

河南省行政区划图

概况

河南省简称豫,地处我国中部偏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向有“中原”之称。与山东、安徽、河北、山西、陕西、湖北6省接壤,全省总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人口10922万,有汉、回、蒙古、满、壮等民族。省辖17个地级市、21个县级市、88个县、50个市辖区,省会郑州市。

河南省是中华民族发祥地和经济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境内发现五六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夏代以嵩山、洛阳为中心,殷商时安阳附近已有相当发达的文明。自周至宋,1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明为河南布政使司,清为河南省。

地形

地势西高东低,西北、西、南三面为山地环抱,东部平原辽阔。山地约占全省面积的26%,丘陵约占18%,平原约占56%。主要山脉有太行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西部的老鸦岔脑海拔2414米,为本省最高点。主要平原有黄淮平原和南阳平原。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西部山地,分属黄河、淮河、卫河、汉水四大水系。湖泊少,山麓和盆地有自流井和喷泉分布。

气候

属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热多雨且丰沛,秋季晴和日照长。年平均气温13~15℃,1月平均气温,颍河、沙河以南为0~2℃,以北为-2~0℃;7月平均气温27~28℃。年无霜期190~23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00~1200毫米,夏季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45%~60%,尤以7、8两个月为多。

自然资源

本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现已发现100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70多种,已被开采利用的近60种。钼、天然碱、珍珠岩、蓝石棉、铝土矿、耐火黏土、天然油石、天然气、铼、铯锰等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煤、石油、金、银、锑、铷、锗、稀土、锂、铍、钽、铁、钒土、水泥灰岩、熔剂灰岩、硅石、大理石、云母、萤石等20多种居全国前十位。

本省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达400多条,地表水310多亿立方米,地下水200多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部分,水资源总量为413亿多立方米,居全国第十位。

水能与热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475万千瓦;豫西山区和太行山南端有地下热水资源,省内有较大温泉30多处。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全年≥10℃积温5100℃。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约3830种,各类陆栖脊椎动物400多种,其中鱼类100种以上、鸟类300种,珍稀动物有黄鼬、水獭、水貂、大鲵、金钱豹、金雕、猕猴、天鹅等。

农业

本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实行两年三熟或一年二熟制,小麦、芝麻产量居全国首位。棉花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粮食作物还有水稻、玉米、薯类、豆类,经济作物还有烟叶、花生。用材林有泡桐、马尾松、华山松、杉木、油松等,经济林木有油茶、油桐、乌桕、漆树、黄楝、核桃、文冠果,水果有枣、柿、梨、苹果、桃、杏、李、梅、石榴、板栗等。四大怀药以及山萸肉、热参、丹参驰名。豫西南山区是我国四大柞蚕丝产区之一,信阳毛尖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畜牧业为农区副业,南阳黄牛、泌阳毛驴、新密寒羊有名。

文教、卫生

全省共有高等院校123所,普通高中792所、初中4596所。

共有卫生机构76128个,其中医院1220所,病床35.0万张。

CHAPTER 01 河南印象 昨日辉煌今犹在

大河之南,中国之中。

关于河南的记忆,说不尽,道不完,即便是过往的种种印记已经在人们的视野中渐渐模糊。然而,其细腻、雄浑、古老、沧桑的轮廓,却依然清晰如昨,无须刻意追寻,只消轻轻回眸,便可见其傲然身姿。河南,这片黄河水蔓延过的土地,山明水秀,景致无边。河南境内,老君山美轮美奂,中岳嵩山清秀峻奇,巍巍太行从此绵延而过,留下最美的景致,尧山奇松怪石堪比人间仙境,风水佳境邙山更是于斯胜景中隐隐透出悲怆……

时光淡然,岁月流转。

回首过去那壮如画卷的岁月,逝去年华里散落的无数珠玉光芒依然,河南的过往,犹如陌上之花,在后人的心田里绽放,一瓣,一瓣,别具风情,灿烂了走过的路。如今的河南,在过往与今朝之间,完成了华丽转身,于太平盛世中展示出了无穷的魅力,如陈年的醇酒,愈久,愈见韵味。

山水相连河之南

“一百年历史看上海,五百年历史看北京,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五千年历史看河南。”正所谓不到河南就不知中国历史的伟大,就无法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此言并不虚传。

河南,古称豫州,又称“中原”、“中州”,今简称“豫”,位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此处正是沿海与中西部衔接的平原大地,东邻山东、江苏、安徽,西近陕西,南界湖北,北接山西、河北,是连接祖国东西南北铁路的大枢纽之地。

河南属于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温变化较大,夏季最高气温达30℃,冬季最低气温在零度以下,全年平均气温为12~16℃。正因为四季分明,不同的季节也展示出了不同的气候特点。这里春天较为干旱,多沙尘天气;夏天炎热且多雨水;秋季多晴朗,日照也比较充足;冬天则多寒冷天气,雨雪不甚丰足。当然,在不同的地带也会出现一定的气候差异。

河南土地面积为16.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4%。地势西高东低,南面、北面、西面分别为大别山、桐柏山和太行山,形成一个大大的半环,在这巨型半环之中,中部和东部地区为广阔的平原地区,西南部则隶属盆地,两者面积为9.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55.7%。此外,尚有7.4万平方千米山地丘陵,多样化的土地类型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河南成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引得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逐鹿于此,上演了无数的亘古传奇。黄河河南段

河南横跨四大水系,黄河、淮河、海河以及长江,一起孕育了这片中原之土。河南的水资源丰富,境内纵横交错1500多条河流,总量为413亿多立方米,人均占有量高达440立方米,庞大的水利工程令人惊叹不已。

除了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河南的矿产资源的储量和种类也相当丰富,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河南省现今发现的矿产种类达154种,其中81种已经探明储量,目前已经开采并利用78种。在已经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钼、红柱石、蓝晶石、天然碱等8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耐火黏土、蓝石棉、天然油石、镁、钨、铝土矿、石墨、锂、铯、电石用灰岩、玉石等27种矿产资源储量位列全国前五名。此外,河南还是全国重要的能源供给地,石油、煤炭、天然气的储存量均位于全国前列。红柱石和蓝晶石的耐火性极强,是优质的耐火材料。图为红柱石和蓝晶石原石。

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给予了河南人丰厚的资源,同样也给予了河南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在我国19个世界地质公园中,河南拥有4个,分别为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和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不仅如此,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还点缀着鸡公山、石人山、牛尾山等名山名川。千百年来,这磅礴大气的山河之中,怒放着“国花”牡丹和开封菊花等奇花异草,吸引着中外游人前来观赏。

中岳嵩山自古就被称赞为“万山之宗”,是“五岳”的中岳,虽然海拔只有1492米,但这里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是佛、儒、道三教的荟萃之地,保存着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址。嵩山还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质宝库,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这种独特的地层现象,被地质学界誉为“五代同堂”。A 远望云雾相间的嵩山,犹如一头酣睡的雄狮,又如一条盘卧的巨龙。

云台山既是著名的世界地质公园,也是国家5a级景区,覆盖着郁郁葱葱的神秘原始森林,幽静无比的沟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流瀑布,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形成了它独特完美的自然之景。被世人赞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的白云山,坐落在洛阳嵩县境内,伏牛山腹地的原始森林中。这里白云悠悠,潺潺溪流,林深谷幽,散发着“人间仙境”的清幽之美。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由西北向东南绵延400余千米。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大山曾见证过恐龙的繁盛,也保留了恐龙消亡的秘密。伏牛山南坡的恐龙蛋种类之丰富,数量之多,一度闻名世界,而在其北坡发现的大量恐龙骨骼化石,彰显了史前文明的神秘和震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与自然保护圈”的宝天曼国家自然保护区就在伏牛山的中段。它以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和种类众多的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B 盛开的牡丹花C 红腹锦鸡又名金鸡,羽毛光彩夺目,是我国特有的观赏鸟类。

河南,坐拥山水之平原大地,通过它的文明和发展,向世人传递着它的神奇和美丽。如果你不亲临河南,仰望这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登上太白顶,听林海低唱浅吟,也许你就无法真正理解河南真正的山之美。如果你不亲临河南,用手触摸长江之水,感受千年河流的清凉,看一眼洛阳满城怒放的牡丹,你就无法体会欧阳修笔下“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赞叹之意。

今天的河南,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中区位优势尤为明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个人口和农业大省正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相信它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盛世古都今亦辉煌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所在,也是城市竞争力的精神所在。古都,作为文化旅游的王者,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盛世凯歌般地赞叹着如今的和平年代。抬眼看世界,著名的古都无不以文化旅游闻称于世,作为中国古都文化浓郁的河南,更是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吸引着国内外的众多游客。

河南,地处国之腹地,是我国最重要的古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50多万年前就已有原始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七八千年之前,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等多个行业已经在这里发展起来。之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四五千年前,私有制逐渐萌芽,大禹因治水有功而获部落联盟首领之位,之后便将天下分为“九州”,河南当时为“豫州”。因其处于九州之中,所以又称“中州”。夏启立夏,将国都立在河南境内。据考古认定,其所处位置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在河南辉煌的历史上,先后有夏、商、周、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武周、五代、宋等20多个朝代在这里设都建城。其间,河南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核心。

历史渊源绵延数千年

商代,从商汤立国到殷纣亡国,历经550余年。其中的400多年,商代的都城均在河南境内,一处为亳(今郑州商城遗址),另一处为殷(今安阳小屯殷墟)。在安阳境内发现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河南境内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政治家和哲学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与文化的大碰撞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秦灭六国之后,虽将都城定在咸阳,但依然仿照周时旧制,在洛阳建立宫阙。汉代秦而立之后不久,刘邦将都城从洛阳迁往关中,但洛阳依然作为陪都存在。公元25年刘秀建东汉,将洛阳定为都城。在之后的170多年里,洛阳一直是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汉之后,三国鼎立,群雄逐鹿中原,经历了纷乱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主战场之一的河南元气大伤,直至唐王朝建立之后,才重新焕发生机。

由唐至宋,河南又重新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尤其是在宋代,当时的都城开封足有一百多万人,是全国的第一大城市,工、农、商多行业十分发达。南宋之后,河南开始走向衰退。元朝代宋而立之后,在全国设立行省制度,河南省正式得名,以开封为治所。其后的明朝和清朝,也延续了这种行省制度。河南逐渐退出了中国历史的中心位置,其经济和文化也逐渐落后于江南和其他一些北方省区。二里头文化·玉璋玉璋是天子巡狩的时候祭祀山川的器物,依据山川规模不同而选择的规格不同。祭山所用的,礼毕后将玉璋埋在地下,祭川所用的,礼毕后将璋投到河里。A 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陈列室内,5000年前的人类活动模拟场景B 洛阳汉武帝陵大殿

魅力无限的古都城

中国十大古都之中,河南省占据了其中的五席,分别为夏商古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六朝古都商丘。

古都之首郑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积的城市,也是中国内陆开放最早的都市之一。它北临黄河,南靠嵩山,“雄峙中枢,控御险要”。郑州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早期。3600年前,这里已是商王朝重要的都邑,郑州新郑曾为黄帝故里。这里发掘了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还发掘了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遗址,悠久的历史给郑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现在的郑州是全国的交通枢纽,也是一座时尚的都市,全市有文物古迹1400多处。嵩山风景区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之地,“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就坐落其中。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河图洛书是汉族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皆可追源至此。

商都安阳,七朝古都,拥有500年的建都历史。安阳被美誉为“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它是《周易》的发源地,甲骨文的故乡。不仅如此,安阳殷墟也被世界公认为中国最早的都城遗迹。安阳还是华夏儿女寻根觅祖的圣地,“华夏人文始祖”中的颛顼、帝喾二帝陵墓就坐落在安阳内黄境内。每年夏历三月十八日,海内外数十万人聚集于此,祭奠祖先,盛况空前。

古都洛阳,地处洛水之阳,这是一座底蕴深厚、名重古今的历史文化圣城。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自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年。有诗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儒学的奠基地、道学的产生地、佛学的首传地、玄学的形成地、理学的渊源地。各类文化思想在此相融共生。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祖根文源。洛阳还是全球华人的文化之根、祖脉所系,全球1亿客家人祖籍于此,中国70%的宗族大姓起源于此。此外,洛阳还被称为“诗都”、“中国牡丹花都”。自古以来,每当牡丹盛开之时,天下文人墨客便云聚于此,一边欣赏国色天香,一边吟诗作赋,好不热闹。

古都开封,素有“八朝古都”之称。早在北宋年间,这里已经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世界最繁华的都市,被称为“国际都会”。开封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包青天、杨家将、岳飞、王安石、信陵君、张择端、蔡邕、阮籍等一批历史名人,更有焦裕禄、林伯襄、范文澜、冯友兰等一批近现代名人。走进开封,就如同走进了一幅铺展开来的《清明上河图》,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铸就了开封之魂。开封祜国寺塔此塔高55.08米,为六角十三级仿楼阁式建筑,始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位于开封市内东北隅。因建在开宝寺内,故称开宝寺塔;明代将寺院易名联祜国寺,又称国寺塔;又因塔之外壁为褐色琉璃砖镶嵌,似铁色,俗称铁塔。素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称,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都商丘,地处中原东部门户,具有8700多年历史,先后有有巢氏、燧人氏、高辛氏、朱襄氏、葛天氏、微子启等在此建都立国。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火文化的发源地,是享誉海内外的三商之源,是百家争鸣的主阵地,更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走进这些古香古色的城市,它们厚重的历史文化逐一显现。一座座高大的城墙,一处处壮美的遗址,风景中流淌的美感,在诉说古都曾经的璀璨与沧桑的同时,也展示着它们今日的辉煌。如今,河南以“心灵故乡,老家河南”为主题,传递了河南是“文化圣地、心灵港湾”之地,处处彰显了“老家河南”的大气与时尚。安阳殷墟占卜龟甲

三商文化源远流长

河南省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这里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发祥地,被尊称为“老家河南”。在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曾出现过令人景仰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明;这里是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的发源地;河洛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三商文化、礼仪文化、圣贤文化、诗词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在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根在河洛

洛阳,坐落在黄河中游,群山环绕,自古人文荟萃,物华天宝。这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璀璨的文明——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它是指以中国古代洛阳平原为中心的文化,是中原土地上所有文化现象的统称,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等各个方面,是华夏民族5000年文明的源泉与主脉。河洛文化最早起源于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所以,它不仅仅是地域性的文化,更是千年的国都文化,是文明的核心。

时至今日,河洛文化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是漫长的原始社会孕育阶段;第二是长期的形成阶段,大致从夏商直至南北朝;第三是隋、唐、宋时期成熟起来的繁盛阶段;第四是衰落阶段,出现在金、元、明、清、民国时期。

河洛是许多文明诞生的源头,这里有最早的国家,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是炎黄文化之根,也是中华姓氏之源。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甲骨窑穴中的片片甲骨,记载着几千年前的历史

20世纪初,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进行释读,并结合相关文物,确认了殷墟是商朝晚期的都城。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郑州发现了属于商代早期的二里岗文化遗址,确认商代早期的都城设立于此。而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则被证实是早于安阳殷墟遗址和郑州商城遗址的夏王朝后期都城遗址。由此,学术界普遍将夏文化命名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证实了处于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分布区的河洛地区正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A 岩石二里头文化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有3700年的历史,龙头略呈浅浮雕状,鼻、眼则以白玉和绿松石填充。龙形器在红漆木板上粘嵌绿松石组合而成,绿松石呈片状,形态各异、又细又小,有2000余片,直径小的有0.2厘米,大的有0.9厘米,厚度仅仅0.1厘米,其工艺精湛,制作精美,体积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十分罕见,令人叹为观止。B “华商始祖”王亥雕像

夏商之后,两汉至北宋期间,有多个朝代将都城设立在河洛地区,使这里不单单拥有连绵不绝的国都文化,更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处于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汉文化甚至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三商文化,传承华商文明

三商文化是“中国十大文化”之一,简单来说,是商人、商品、商业所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它们组成了商丘的品牌文化,商丘所代表的黄淮平原,被人们认为是三商的发源地。

三商文化被归纳为“中国十大文化”之一,商丘被称为“中国十大文化城市”之一。商丘被美誉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这里是华商始祖王亥的故里,商族的先民曾在商丘一带活动,他们忙于生计,从事过最初的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交换。久而久之,人们把商部落中从事贸易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把流通的物品称为“商品”,把商人所从事的职业称为“商业”,由此衍生的文化被称为“商文化”。

商部落一直信奉“玄鸟生商”的传说。《诗·商颂》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楚辞·天问》曰:“简狄在台喾何宣,玄鸟致贻女何喜。”古老的诗歌中,阐述的其实是一种图腾文化。

在甲骨文中,“商”字上部像鸟冠,下部像穴居,意思是穴居的商人以玄鸟为图腾,商先公王亥的“亥”字也为鸟形。王国维曾说过,东夷的鸟图腾和商人的鸟图腾有着必然的联系,因而商人必定起源于东方。所以,商丘乃商文化的根源所在已经毫无疑义。王亥经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商业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滋养,华商文化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中国文字博物馆外景玄鸟,其造型奇特而夸张。传说“玄鸟生商”,商朝人尤其崇拜玄鸟。

多文化汇聚,源远流长

在这片中原大地上,河洛文化、神龙文化、三商文化、农耕文化、姓氏文化、圣贤文化、诗词文化、汉字文化、中医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此汇聚、融合,足见这片土地博大的胸襟和包容的心态。

商文化的多融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商丘地处东夷和中原相接之处,由此这里形成了一个接口,东夷人创造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原人创造的仰韶文化,第一次在此汇聚、交融,并形成了古商国特色文化。接踵而来的第二次文化交融则形成了商文化,第三次则是商文化和周文化的汇集。至此,黄淮平原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古文化圈。妇好墓内出土大量青铜器,它们完整地保留了商代王室墓随葬青铜礼器组合,显示出商代晚期中段(殷墟文化第二期)青铜文化的繁荣景象。

从考古发掘的成果中也可以看出商丘厚重的古文化痕迹,比如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永城耸立的造律台,虞城神秘的营廓、魏堌堆,睢阳区美丽的坞墙半塔、谷子坑,睢县的周龙岗和柘城县的山台寺等。这一切都向人们展示着古代劳动人民在商丘留下的文化积淀。少林武术博大精深,一招一式中都能传递出其独特的武术文化。

先进的农耕文化是商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商丘地处黄淮大平原,悠久先进的农耕文明塑造了商人勤劳古朴的民风。早在王亥时代,农牧业就已十分发达,再加上青铜器的出现,更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河南是炎黄子孙姓氏起源的重要之地,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在延续和发展,近些年来,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引领着中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国医方之祖”,它的问世证明了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这里是我国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是中华武术的荟萃之所;这里有丰富的戏曲品种,河南豫剧以它独特的魅力享誉海内外;唐三彩、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民俗文化为河南增添了异彩纷呈的光芒。中华姓氏摇篮在《新百家姓》中排名前100位的姓氏中,有73个姓氏都可以在河南找到发源地,其中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是河南。徐光春曾说过:“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这片神秘的土地,拥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风景。这里山河纵横,人民古朴勤劳,继承了多种文化的精华。他们将肩负着伟大的文明力量,继续前行。

历史造就的博物馆

A 丽景门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最优秀的城门,始建于隋代,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河南,一片历史悠久的中原大地。在这里,可以探索的史前文明也许能让人们忘记时间的源头。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万年前。在这片记载历史、记载中华文明之地,翻开华夏文明的历史和伟大的文明遗产,一定会让人们感叹河南就是那座历史造就的博物馆。正所谓“不到河南不知历史”,此言果然不虚。

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的河南,从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定都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开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唐、宋、金,一直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厚重的历史使这片土地包容的文物极为丰富,河南也因此被赞誉为“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中,河南占有三个。其中古都洛阳为十三朝古都,安阳乃六朝古都,开封是七朝古都。都城的历史留给了河南无尽的宝藏,每一个朝代都将它的历史文明留给了这片广阔的大地。它吸纳了朝代的精华,其沧桑历史倍显璀璨。

河南的馆藏文物颇为丰富,数量达140余万件,占全国馆藏文物的十分之一。不仅如此,河南还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90余处,是我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省份。

河南境内保存下来的佛塔建筑横跨几个朝代,占据了很多全国之最、世界之最。登封少林寺塔林,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古塔建筑群;安阳灵泉寺双石塔,是我国最早的石塔;嵩山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开封国寺塔,是我国最早的琉璃砖塔;安阳灵泉寺摩崖塔林,是我国最大的摩崖塔林……每一座佛塔都是一件重要的文物,它们建立的朝代越走越远,但辉煌依旧,共同构筑了河南的佛教历史文明。

河南保存下来的地上文物更为丰富。洛阳白马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声名远播;嵩山少林寺,是我国第一座佛教禅宗寺院,少林功夫享誉全球;登封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巩义北宋皇陵石刻群,是我国最大的宋代古雕刻群,精美绝伦;登封太室阙,是我国仅存的东汉古建筑的庙阙……这里的每一处历史遗迹,都向世人展示着它们千年不败的独特风姿。

这里还有被美誉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作为中国石刻的艺术宝库,已历经400年之久,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用大量的文字和雕刻反映了我国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发展变化,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的神奇。“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在洛阳古墓博物馆中,历代古墓茔冢星罗棋布,可谓风格别致,古墓年代之久,数量之多,称得上是中国最大的古墓博物馆,堪称中国一绝。

还有那自然形成的世界罕见的地质博物馆——嵩山,它横跨了五个地质年代,是地质学领域“五世同堂”的一大美谈。拥有大量恐龙及恐龙蛋化石的伏牛山,其蕴含的化石数量之大、种类之丰富,实属世界罕见,这里犹如一座恐龙生活纪念馆,向人们展示着一万年前的世界。

此地“居天下之中,黄河之南”,故称河南,又称中原,中国之名亦出于此。历史上,群雄曾“逐鹿中原”,如今,它以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华腹地的一颗明珠。它的历史璀璨华美,它的未来更加辉煌灿烂。B 嵩山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总高41米左右,周长33.72米,塔身呈平面等边十二角形,中央塔室为正八角形,塔室宽7.6米,底层砖砌塔壁厚2.45米。此塔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塔顶重修于唐代。嵩山寺塔无论是在建筑艺术方面,还是建筑技术方面,都是中国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机遇与挑战并存

河南,居天下之中,自三皇五帝时期成为群雄逐鹿的核心区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河南一直占据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位置。然而,随着元朝设立行省制度,河南便开始衰退。这种衰退,不单单是政治中心的转移、文化的逐渐落伍,还包括经济的逐渐萎靡。或许,长久的积淀是为了更好地爆发,数百年后的今天,随着交通资讯的日益发达,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又为河南带来了新曙光。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片曾经辉煌的土地上会逐渐焕发新的生机,营造出一个新的“河南时代”。

九州之中,贯通天下

河南,地处华夏之中,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具有很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成为中国重要的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管道等多种交通方式综合运输的枢纽。

河南省民航事业发展迅速,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作为全省空中门户,被列为“国家八大航空枢纽”之一,空中航线贯穿四面八方,年旅客吞吐量过千万,包括中国南航、鲲鹏航空、深圳航空三个基地公司在内的17家航空公司在郑州运营,共开通90多条航线,通航67个地区和城市。

河南省内,有京广、京九、陇海、太焦、焦柳、侯月、新月、新菏、宁西等多条铁路干线经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郑州、商丘、洛阳、南阳、信阳等省内城市,都是全国铁路交通的枢纽。其中,郑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

河南省的公路交通网络也很发达,连霍高速、济广高速、大广高速等9条国家高速公路和20多条地方高速公路从河南省通过。2013年年底,河南省高速通车总里程以5873千米领跑全国,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

飞速发展的经济与人口

当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河南逐渐转移时,河南的发展步伐日趋缓慢,渐渐落后于一些北部和沿海城市。然而,倔强而努力的河南人并没有气馁。他们一直在努力发展经济,力图创造出新的辉煌。郑州城内交通发达,车流、人流交汇成一首动听的歌

2013年,河南省生产总值达3.2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之后,是全国第五个GDP超过3万亿元的省份,曾被标签为农业大省的河南逐渐实现了产业多元化的发展路线。空中俯瞰洛阳龙门高铁站三门峡市黄河畔,排列有序的农田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盛产小麦、棉花、油料、烟叶等,尤其是粮食产量,占据了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九分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粮仓”。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1142.74亿斤,是我国重要的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更难能可贵的是,河南人不仅提升了粮食的产量,还认识到只有积极发展食品工业,才能更好地发挥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优势。河南不仅是中国的“粮仓”,更是中国的“厨房”。目前,河南的食品加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三全”、“思念”、“云鹤”、“四季”、“科迪”占据了全国速冻食品市场的半壁江山;“白象”、“斯美特”、“南街村”等速食品牌市场占有率逐渐扩大;全国肉制品十强之七被“双汇”、“众品”、“大用”、“志元”、“永达”、“华英”、“伊赛”占据。河南的饮食品牌已经走向世界,“三全”、“南街村”等品牌的产品在欧洲、美洲、澳洲及亚洲其他国家销售势头良好。河南有能力逐渐成为世界的“厨房”。

河南的农业和食品业发展迅速,工业发展也毫不逊色。河南的工业种类齐全,覆盖了全民经济行业的38个大类,出现了河南煤业化工、安阳钢铁、舞阳钢铁、栾川钼业、灵宝黄金、明泰铝业、中原油田、南阳油田、洛阳石化、少林、中信、中国一拖、大阳摩托、郑州日产、郑州海马、风神轮胎、新飞电器、华兰生物、宛西制药、羚锐制药、福森制药、瑞贝卡、建业地产、鑫苑置业等一大批全国闻名的企业,大大地拉动了河南的经济发展。

河南服务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种稳中有升、稳中有进的积极态势。零售业除了本地的大型百货超市之外,家乐福、国美、大润发、沃尔玛等国内外著名连锁超市也在河南这片土地上运营得红红火火。

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美的山水风景,为河南的旅游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2013年河南旅游总收入达3875.5亿元,占全省GDP的12%。与此同时,河南的银行业、影视娱乐业、动漫业也以飞快的速度发展。

河南还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截至2013年年末,总人口为10601万人,常住人口9413万人,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92%。庞大的人口,一方面给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分薄了河南既有的资源。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是河南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A 洛阳麦田中饱满的麦穗,散发出香甜的气息B C 汤圆、饺子,每个家庭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CHAPTER 02 自然奇景 山水演绎的荣光与梦想

这里有大禹妻子生化的仙石,这里有仙牛迎敌的古战场,这里有老子李耳归隐的山水圣地,这里,也是成千上万帝王尊贵的归身首选……河南,在山与水的交融中,鸣奏出一曲世间最悦耳的旋律。

巍峨、雄奇、峻奇、灵秀……嵩山,几乎集结了人们对山的所有想象,在这座高高耸立的大山之上,欣赏大自然雕琢出的山水胜景,就像在诵读一本厚重而不失华丽的书。

和风,细雨,青灯,残香,五月的老君山,是一幅美到极致的山水画,是一盅甘醇美味的酒,更是一首唯美飘逸的诗。大美尧山,如盛世中一个清浅的梦,暖暖的,令人沉醉,柔柔的,惹人动情。“生在苏杭,葬在北邙。”邙山历经岁月的洗涤,就连其中的尘土都有了一种别样的味道,厚重,深沉,更悲怆。

中岳嵩山 清秀峻奇归去来

有人说,嵩山像是一位父亲,冷峻,威严,肃穆。这座形成于亿万年间的巍峨胜景,用它那挺拔的身姿述说着5000年来生命的绵延,见证着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

嵩山,几乎集结了人们对山的所有想象,巍峨、雄奇、峻美、灵秀。它还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的历史,欣赏它的美,就像在诵读一本厚重而不失华丽的书。嵩山之上,无处不镌刻着先人的欢喜、悲凉、忧愁与淡然。

山势巍峨,美不胜收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东部与省会郑州接壤,西部濒临古都洛阳,南临颍水,北依黄河;属伏牛山系,主脉在登封市境内,东西绵延60多千米,总面积约450平方千米,由少室山和太室山组成,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横跨3800万年,且完好地保存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年代的名山。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嵩山在古代就被称为“万山之祖”。

嵩山最早被称为“外方”,此后又有了“嵩高”、“崇山”、“岳山”等名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往洛阳,并以“嵩为中央、左岱、右华”为“天地之中”。所以,嵩山被称为中岳。自古以来,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登临于此。A 嵩山嵩阳书院牌楼

追溯嵩山的历史,就不能不提涂山氏姐妹。传说大禹奉命治水,女娲娘娘赐予大禹神力,在开山的时候可以幻化成大熊。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因听错了送饭的信号,撞见大禹变成巨熊开山的样子,在折返的途中羞愧得化成了一块大石。后来,涂山氏的妹妹嫁给了大禹,支持他继续治水。人们为了纪念涂山氏姐妹,便将姐姐居住的山称为太室山,将妹妹居住的山称为少室山。涂山氏是启的母亲,人们将她化成的石头称为启母石。太室山和少室山共同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嵩山。如今,这里早已成为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启母石及其附近的启母鼎、启母庙也成为供人瞻仰、膜拜的圣地。B 太室山主峰峻极峰A 远望嵩山,气势巍峨,美不胜收B 弯弯曲曲的盘山栈道,如一条条玉带缠绕山间

读嵩山,不能不让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因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嵩山被称为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地质遗址”,每年都吸引着无数地质学家、地貌学家和地理学家前来考察研究。

行走在嵩山之中,感受着在亿万年中慢慢形成的自然奇迹,心灵的震撼无法形容。

站在太室山脚下向上看,逶迤的盘山栈道好似一条弯弯曲曲的丝带,随意地缠绕在山上,一圈又一圈。攀上栈道慢慢前行,迷人的景致随处可见。清净之中略带的淳朴气息,让人如沐春风。

峻极峰是太室山的主峰,也是嵩山的东峰。名字源自《诗经》:“峻极天下”,海拔1492米。清朝中叶,乾隆皇帝登上峻极峰,被所见的景致吸引,亲笔写下诗赋,并修碑留念,因此又被称为“御碑峰”。站在峰顶,西有少室山为伴,向北可见滔滔黄河水,向南可阅美不胜收的万里江山。正如诗中所说:“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来往舒心颜。白云蓬蓬忽然合,都在虚无缥缈间。”

嵩山的景致之美,还在于它无处不在的神秘与惊险。少室山东侧,有一道弯曲的峡谷,谷中凉风穿耳而过,令人毛骨悚然。向西行,便可看到一处名为响潭沟的峡谷,这里常年云雾聚集,时而奔腾翻滚,时而悄然旋转,云起雾绕之间,有时还可以看到一只石猴在峡谷中若隐若现。拾级而上,顿觉一阵胆寒。那些依绝壁而建的石阶总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稍不留神就会坠入万丈深渊,而搭建于两峰之间的吊桥更给人一种走在空中的感觉。但是,当立足于山顶向远处瞭望时,天地恍在我心中的感觉又足以让人沉醉。

且听风吟,青山碧水归去来

位于太室山东南部的悬练峰下,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卢崖瀑布。其名源于唐玄宗时的一位隐士卢鸿乙。卢鸿乙饱读诗书,原是唐玄宗的谏议大夫,顺利平坦的仕途并没能阻止他向往山林田园,最终辞官归隐于太室山。卢鸿乙居住的地方有一处石崖。他在此开坛讲学,广招天下才子,因而称此崖为“卢崖”。卢鸿乙去世后,唐玄宗将其归隐的居所改名为卢崖寺。卢崖峡谷北侧的泉水被称为卢崖瀑布。卢崖瀑布终年不绝的泉水顺崖而下,由下而上观看,好似巨大的水帘从天际泻下,落入积潭之时如珠帘倒卷,蔚为壮观。在瀑布的巨响中,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读书声。而细听之下,却发现只是一场幻觉,青山依旧在,故人难再寻。

自古以来,渴望回归田园,返璞归真者又何止卢鸿乙一人?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王维的这首《归嵩山作》,又何尝不寄托着归隐于嵩山的情思呢?然而,这座备受文人推崇的归隐之地,也因其清幽不失大气的气质吸引了佛、道、儒三家的目光。少林寺内“三教圣像碑”上的释迦牟尼、老子及孔子雕像,也诠释着佛、道、儒三教在嵩山之上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年间,天竺名僧跋陀罗尊者到中国传授佛法,深受孝文帝信赖。为了安置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客,孝文帝于496年命人在嵩山少室山北麓建造少林寺。经过历代修整扩大,如今少林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万平方米,山门上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少林寺”三个大字记载了其中的沧桑。A 卢崖瀑布泉水泻崖下,好似千水珠帘挂长空B 三教圣像碑上的释迦牟尼像A 中岳庙峻极殿B 嵩阳书院大门C 中岳庙遥参亭

始建于秦代的中岳庙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是河南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也是中原最大的道家庙宇。作为道家文化的宣扬与修习场所,中岳庙的规模可称为庞大。这座在唐宋盛极一时、经历多次没落与雄起的千年古庙,在今日重新书写出“飞甍映日,杰阁联云”的壮丽篇章。占地37万平方米,有殿、阁、宫、楼、亭、台等400多处。从中华门入内,经遥参亭、天中阁、崇圣门、崇高峻极坊、峻极殿等,共计11进,前后距离达650多米。这座规模宏大而又幽雅庄严的庙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被称为“华夏文明圣地”。

嵩阳书院始建于484年,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宋代著名的大儒学家司马光、范仲淹以及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此讲学,最鼎盛时有学生数百名。嵩阳书院是儒家理学的一个重要发源地。虽然后来的嵩阳书院经历过明末火灾,又在清代康熙年间重建,但是仍不改其儒家深厚底蕴,院中茂密的将军柏见证了两三千年的儒学兴衰。2010年,嵩阳书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游走于嵩山之上,赏名山,游古刹,聆听敲响千年的钟声,感受时光赋予嵩山的历史印迹,欣赏大自然雕琢出的山水胜景,此情此景,唯愿参禅悟法,修身养性,归去来兮,求诸内心。这或许就是嵩山赐予人们的另一道来自内心的风景吧!

老君山 大道行天下

老君山,山如梦,归于自然;山若水,不留点痕。美轮美奂的老君山,注定与道家一脉相承。随意驻足,掀开尘封多年的往事,不经意间回眸,便能发现这座耸立亿万年的旧时山川,就在刹那间倾泻出流转千年的绝世芳华。

五月的老君山,是一幅美到极致的山水画,是一盅甘醇美味的酒,更是一首唯美飘逸的诗。作为八百里伏牛山脉的三大主峰之一,这座海拔2200多米的山峰,景色秀丽却不失险峻。站在峰顶放眼望去,向北可见龙门胜景,向南可望楚越旧地,向东可远眺少林古刹,向西可赏秦阙名胜。

老君山中山川不尽,谷中山谷串联一体,参天古木随处可见,不知不觉便迷了方向,忘却了尘世的烦恼。随意行走,任由自己的思绪被这山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石一水所牵引。闭上眼睛,萧萧风声穿耳而过,草木的香气萦绕在鼻尖,心竟在一瞬间安静下来,人世间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世人所追寻的大道,大约便是这样的一种宁静吧!

道家圣地,凸显大家风范

洛阳老君山,原名景室山,地处洛阳市栾川县,距洛阳市120余千米,地处南亚热带与北温带的过渡带,四季分明,被誉为“中州地区天然动植物种质基因库”。这里是19亿年前华北古陆块南缘裂解、离散、增生、聚合、碰撞、造山等地质构造演化过程的记录者。其独特的地貌与景观,被称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老君山不仅是国家5a级景区,更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的圣地。老君山之所以名震天下,不仅在于其美丽的景致,还在于附于其上的道家理念。身临老君庙,便会想起老子李耳,想起“上善若水”,想起庄周梦蝶的千年公案。

老君山的长盛不衰,无疑要感谢老子。当年,八十多岁的李耳,对周朝的时政失望至极,便决定退隐庙堂,寻找一方潜心修为的净土,将自己多年的修为和心得记录下来。最终,他选择在景室山上修身养性,重新思考宇宙万物的来由与去向。披苍茫雾色,踏星间雨露。站在君山峰顶眺望,群山在云腾雾海之中翻滚、奔腾,时而缥缈,时而宁静,红日升起的刹那,万物为之增色。A 老子铜像铜像整体法身造型气势磅礴,坚毅沉着,厚重灵动,老成而无为傲气,谦躬而不失威严,稳健而又有飘然出尘,仙风道骨之感。其头饰如意宝冠,面部体现了老子天庭饱满,地阔方圆,额头隆起,长眉祥垂,双耳垂肩等不凡特征。老子身披八卦道袍,内衣则是周朝守藏史之官服。其右手捧着由竹筒而制的《道德经》,左手食指指天,喻“涵天覆地法自然”。B 灵官殿匾额

北魏年间,山顶修建了专门纪念老子的道观,而老君山真正的盛世,始于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这位道教的始祖,将景室山改名为老君山,并奉为道教圣地,令人在山上修建老君庙。老君庙用铁椽铁瓦建造,以“铁顶”著称,千百年来一直是豫、陕、皖、鄂等地香客朝拜的中心,与武当山金顶殿并称“南北二顶”,世称“南有武当金顶,北有老君铁顶”。红黄相间的庙宇如今已经成为香客们朝拜的圣地,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恰是老君山庙会之时,不计其数的香客从各地涌至老君山。这座清净之地,便又会呈现出热闹景象。或许,对于道家而言,真正的修为,恰恰就在于这喧嚣之中依然能保持一份宁静吧!

老君山同河岭上屹立着世界上最大的老子铜像。铜像高达59米,由重达360多吨的锡青铜铸造而成,背有靠山、前有应山、远有案山,左右环抱,呈太师依山势。铜像的底座上篆刻着“大道行天下”,每字高达3.5米。在底座的后面,是由数十位书法家书写的《道德经》。

在老君山,还有太清宫、十方院、灵官殿、淋醋殿、牧羊圈、救苦殿、传经楼、观音殿、三清殿等十余处庙宇。一座座庙宇坐落在山势雄奇、群峰竞秀的老君山上,彼此衬托,浑然一体,与其道家圣地之名颇为契合。

当道家思想邂逅美丽与景致,二者合二为一时,便成就了人间的一处无边胜景。老君山原始森林中植被丛生,溪水长流。

景致无边,彰显绝世风情

老君山现已开发的景区有6处,共计179个景点之中,有1处很特别,名为追梦谷。梦为何物?从未有过定论。但是,在追梦谷内,行走其中却能发现其意蕴的所在。追梦谷位于老君山西峰峡谷内,谷中遍布原始林木,人在林中穿梭,弯弯绕绕,行行停停。行走中,可以隐隐见到溪流,听到涓涓流水之声,仿佛前方就是梦的所在。但转眼却看到顽石挡住了溪水的去路,柔柔的溪水虽然被顽石分流,却能改变形状,绕石而行,终究又汇聚一处,落入神潭之中,激荡出片片水花。偶尔有阳光投射进来,洒入潭中,更见水花闪烁,光彩无与伦比。继续行走,去寻梦。穿梭在林与水之间,始终没办法找到任意一个尽头,无论是山还是水,似乎都是永远没有穷尽。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云雾,更让我们在前进中浑然不知身在何处。就这样,不停地行行走走,自来处来,到去处去。也许,在行走之间,人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梦,或者亦明白了自己的梦。幽谷蛙鸣幽谷蛙鸣,是老君山不可不看的景致,大小石块犹如一只只青蛙伏在小溪之畔,溪流淙淙之间,好似又听到了隐隐的蛙鸣之声。

玉兰吐香,位于追梦谷清凉桥和君山天瀑之间。这棵古树已经在此处繁衍生息1000多年,见证了1000多个寒来暑往,也经历了古往今来的世事变迁。古树树干粗壮,三个人难以合抱,树干2米处,恰巧分为五枝,被称为“五子登科”。斯人已去,花香依旧,遒劲的树根攀附在悬崖之上,每年5月间,玉兰花开,耀白于谷间,灿烂了芳华。若想看到更美的景色,必要经过弯曲的盘山栈道。

龙吟阁是位于老龙窝栈道上的一处观景台,行人每到此处,必会入阁听泉。从珍珠滩上蜿蜒而下的清泉犹如仙女一般袅袅而行,到了龙吟阁下,却突然展现出疏狂的一面——从山岩上直泻下来,飞速跃入深潭之中,之后又迅速分成了十几个大小不一的瀑布,轰隆隆的水声激荡在山间,似乎永远不会停歇。

有山有水,更有云雾。云雾胜景是老君山的一大奇观,而中鼎云海当为老君山云海奇观之首。云遮万里,雾锁千峰,老君山好似裹上了一层轻纱,曼妙迷人,让人看不清真容,在这云雾渺渺之间,人们却如临仙境,更似梦境。被包裹在云雾之中的老君山,奇石高峰都成了林立的桅杆,在恍惚之中好似要扬帆起航,到天的另一方。站在山上的人,往往被这番景致所打动,久久不愿离去。这大约即是前人所说的“海到天涯天为岸,山至极顶人为峰”吧!

游弋在老君山中,望峰峦叠嶂,看幽林追梦,听幽谷蛙鸣,观云海翻腾。在不知不觉中已忘却了眼前事、身后人,在天地之间,唯有这样的一种景致,让人物我两忘,无为还是大为,一切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种天气里,看到你真心想要看到的,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老君山,注定是繁盛的,也注定是安宁的。

无论曾经的老君山上积聚了多少风韵,都已经随着时间消逝成烟云。无论过往如何,只看眼前万物。老君山,浅浅地横斜在那里,像一卷画,像一首诗,只一眼,便警醒了世人的心。或许,此情,此景,是每个渴望宁静的人都期望遇见的一种美丽。老君山上景色站在老君山上,望峰峦叠嶂,看幽林追梦,听幽谷蛙鸣,观云海翻腾,在不知不觉中已忘却了眼前事、身后人……

尧山 奇石飞瀑迎客来

奇山,怪石,古老的传说,漫长的时光长河雕琢出谜一般的尧山。时至今日,尧山仍以其卓然的风貌吸引着无数人来探寻美的乐章,而悄然隐于山中的种种传说,无疑又为这片人间仙境书写出一组最华丽的乐曲。

尧山,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部,伏牛山东麓,东经112°11′~112°17′,北纬33°41′~33°45′,正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上,山上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因尧氏子孙刘累,曾在此祭祖立尧祠而得名尧山。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11年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A 峻峭的山峰好似龙脊一般蜿蜒开来,穿梭在云雾中

尧山国家地质公园包括尧山花岗岩地貌、圣人垛水体景观和“三汤”温泉群3个园区,总面积达156.21平方千米。尧山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经历了地壳的“中岳运动”、“崤—熊运动”、“卢临运动”、“叶舞运动”,并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在长期的风化剥蚀和沧桑变迁中逐渐形成了今日的模样。尧山之上遍布奇峰怪石、山花、红叶、温泉、飞瀑、云海、原始森林、珍禽异兽,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人文景观。

天路风光,青龙走背

尧山最具观赏性的峭壁峻峰景观非青龙腾云莫属。这条空中走廊处在海拔1664~1775米之间,绵延400米,好似龙脊一般蜿蜒开去。犬牙交错的岩石如同锯齿一般排列在“走廊”两侧。最西端的西门将军如同高昂的龙头一般矗立云端,显示出尧山的雄奇之美。青龙腾云直上,处处皆美景。松树是点缀尧山的重要一笔,这里的松树虽然不及黄山迎客松那般闻名于世,但展示的却是令人称奇的傲然之姿。造型各异的松树,盘根错节,在山峦上扎根生长,寄生树;迎客松、华盖松纷纷破石而立,形态各异,枝繁叶茂,为尧山增添了别样的风情。B 尧山上的天阶栈道好似凌驾于空中的一条天路C 绿树环绕的和合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这句诗同样可以形容尧山。在尧山之上,长达416米的天阶栈道好似腾云驾雾一般凌驾于空中,行走其上,俯身可见万丈深渊,如刀削斧劈的绝壁,深不见底,一时之间好似走在通往云霄之上的天阶一般。当云雾从脚下翻腾涌起之时,就找到了人们将天阶栈道称作天路的原因。

远眺海拔2153米的玉皇顶,这座尧山的主峰好似一朵出水芙蓉,在云雾缭绕之间若隐若现。飞泻而下的瀑布奏响了山间最动人的天籁,密生的丛林为整个玉皇顶披上了一身极美的衣衫。

凤凰于飞,幽泉飞瀑

远望和合峰,一高一矮,如二人相互依傍,像兄弟,似夫妻。传说,和合二峰由和、合二仙幻化而成,和、合二仙本为兄弟,二人相依相伴,亲密无间,化石于此。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两座山峰均是上粗下细,与传统山峰上细下粗的形态背向而驰,堪称奇景。和合峰峰顶的古树、山花为它披上了最美的外衣。在云雾缭绕之间,远看和合峰,如诗如歌,在一瞬间淡忘了红尘倦怠、尘世沧桑。云雾弥漫中的凤凰台,如一只引颈欲飞的凤凰。

站在西观景台上,向北远望,可见一座“小巧”的山峰,这便是凤凰台。峰顶端较小,好似凤凰之首;中部呈弧形,向西微倾,好似凤凰腹部向前悬浮的样子;东南侧斜面上,四壁经由岁月的磨砺,渐渐形成了斑驳嶙峋的岩体,加上点缀其上的古松、奇花,宛如凤凰霓裳。在云雾烘托之下,凤凰台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令人慨叹。

尧山之美,不仅在山,还在于水。尧山的水,就如少女的姿容,减一分则淡,增一分则太浓。潺潺的溪水,越过石缝,跳过乱石,时而汇聚,时而分离,在山间跌跌荡荡,婉婉而行,不知不觉润染了山涧,磨光了石板。鸟鸣虫叫,映着泉水叮咚,悄无声息地灿烂了年华。行至峭壁处,这些温婉如少女的泉水顿时显示出热情泼辣的一面,从崖壁倾泻而下,大大小小的瀑布便呈现于世人眼前。

前一刻还在赞叹着溪流的温婉,不消片刻便惊诧于这飞腾的瀑布,强烈的对比令人感慨大自然的神奇。然而,形态各异的瀑布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有的如女子般温柔地细细泻下,有的则如壮男般狂躁地咆哮不休。九曲瀑布,又称黑龙潭瀑布,高70余米,呈三弯九曲之状,水面根据枯水期与丰水期分别宽1~6米不等,系上游水流由燕山运动晚期断裂与岩层相互交错形成的断崖上下泻而形成。

众多瀑布之中,最著名的便是九曲瀑布。由于水流经年累月的磨蚀,加上岩石不同的耐蚀力,断崖上形成了几个不同深度的凹窝,呈“之”字形自上而下分布,由此也造成了三弯九曲的水流趋向,令人啧啧称奇。除了九曲瀑布,白龙瀑布也异常壮观。水流从高处坠下,跌入山谷,如同白龙从天而降,激越之声如虎啸龙吟,声传数里之外。即使在这巨大的水浪之中,鱼儿自在地嬉戏、游弋,完全没有被所谓的纷乱所打扰。A 尧山深处,一簇簇杜鹃花开得艳丽无比。

四时风光,欣赏万年

如果说,奇石是尧山的筋骨,溪流飞瀑是尧山的血脉,那么,山花、红叶与奇树便是精心装扮尧山的饰品,游走奔行于山间的鸟、鱼、虫、兽,便是装点尧山这条巨龙的善睐明眸了。

春季的尧山,四处可闻鸟啼之声,各种花香盈于鼻尖,杜鹃花、紫荆花热热闹闹地开遍山川,直至在绿色枝丫的生长中消逝最后一抹色彩。

盛夏的尧山,是避暑的胜地,青山绿水,云雾缭绕,人居其中,可以乐享炎炎夏日里难得的一份自然清凉。B 深秋季节,尧山龙潭峡红叶将尧山装点得妖娆动人。C 翱翔在天空中的金雕D 玉皇顶冬日景观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尧山上的枫叶渐渐被红色晕染,核桃、猕猴桃、柿子、山梨压弯了果树的枝丫,诱人的果实令人心生欢喜。

冬天到来时,百花凋残,整个尧山被冰雪覆盖,远远望去,却是一种耀眼的白。由地下深处的岩浆沿裂隙上升冷凝而成的岩体经长期风化侵蚀而成的四十八将军石,此刻好似一个个披袍迎敌的大将,威武而不失雄威。

赏尧山,难免会与那些山林真正的主人产生最亲密的接触。尧山上,除了120多种脊椎动物,还有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及水生动物,如金钱豹、艾叶豹、金雕、大鲵、麋鹿、羚羊、水獭、獐子等20余种国家级保护动物皆能在尧山找到踪影。身处尧山,经常会遇到“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的景象,各种动物在尧山悠然自乐地生活。尧山的种子植物和各类根生、蕨类植物总数达4000多种,是名副其实的纯天然植物园。这些动植物的存在,为尧山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游奇石飞瀑,观古松花果,赏鸟兽虫鱼,美丽的尧山,恍若纤尘不染的美人,即使欣赏万年,也不曾生出半分厌倦。

云台山 山水写就的诗意画廊

置身犹如仙境般的云台山,耳边溪流潺潺,目接苍翠浓浓,穿越隧道险弯,攀登最高峰茱萸峰,览众山姿色,云雾缭绕间的迷人景致,无法用言语描述!

但凡到过云台山的人,没人能否认这是一处迷人的胜地。如果世上真有仙境,那么,云台山必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处。这幅山水胜景,以其淳朴而不失大气的姿态,傲然耸立在天地间。在巍峨的云台山中,奇石林立,险象丛生。但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山间的水。水是云台山的点睛之笔,整个云台山也因为水而显得灵动秀丽。

幽雅雄险美不胜收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山水景色各异。2004年,云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它也是河南省唯一一个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级称谓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云台山景区总面积达190平方千米,主要景观有百家岩、红石峡、子房湖、泉瀑峡、潭瀑峡、猕猴谷、叠彩洞、茱萸峰、万善寺、峰林峡、青龙峡等。潭瀑峡中的丫字瀑和丫字潭云台山湍急的溪河A 云台山独特的嶂石岩地貌B 茱萸峰石碑

谈及云台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主任伊德博士曾说过:“我不得不承认,云台山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比拟的地质公园。它给我的印象是一部乐章,是一首贝多芬的交响乐,是一首最美妙的山水交响乐。”云台山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原因就在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

远古时期,云台山所处的位置还是一片汪洋,随着一系列地壳运动,这里变成一片平原。到了十几亿年前的奥陶纪和震旦纪,云台山的地貌进一步发生了变化。进入燕山期之后,云台山北部地区升为高山,南部地区落为平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加剧了云台山的地势起伏,山变得更高,低洼的地方变为峡谷,经过水流的溶蚀和风化作用,形成了今日云台山峰谷交错、悬崖长墙的“嶂石岩地貌”。

山石为廓,流水为魄

乘坐穿山大巴在狭窄的小道上穿梭,窗外是一眼望不到底的万丈悬崖,令人胆战心惊。在蜿蜒前行的山道上,每隔一段就会遇到隧道,这些幽静的隧道,全部由人工开凿而成。这些隧道,有一个美妙动听名字——叠彩洞。叠彩洞是连接豫、晋两省的公路隧洞,总长4800多米。穿过叠彩洞,总会让人有重见天日之感。如果说云台山是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那么,盘旋不绝的崖壁公路无疑是让人们认识这座山的重要途径。

茱萸峰,民间俗称小北顶,海拔1308米,是云台山的最高峰,也是历史上文人墨客,僧道修行的胜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首诗而今依然被人传诵。今人再登茱萸峰,崖壁上的山花依旧烂漫,盘山公路上的汽车穿梭不停,幽雅雄险的云台山也如亿万年前一样,日日屹立于此,看遍世间繁华与悲凉。茱萸峰峰顶有真武大帝庙、天桥、云梯等景观,站在峰顶瞭望,只见云雾缭绕在半山之间,至于云雾之下的世界,只能在脑海里幻想。联合国交流协调委员会副主席乔娜·温彻斯特曾在此感叹道:“当我站在云台山的山顶,就能够看到、听到、感觉到地球母亲的雄伟和壮观!”

岩石构成了云台山的框架,流水造就了云台山的生命。当夏季来临的时候,云台山就成了水的天下,溪流、湖水、瀑布、浅滩,到处是一片被水滋润的世界,正如世人所说,云台山乃“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大潭”。云台山的水,是清澈的,一眼就能看到水底晶莹光滑的岩石,偶尔还能见到鱼儿在水间畅游,尽享这山水之间的乐事。云台山红石峡下的山石流水

云台天瀑是云台山最著名景观之一,位于云台山风景区泉瀑峡内,单处落差314米,被称为“华夏第一大高瀑”。当气势恢宏的瀑布从天而降,犹如一匹巨大的白色绸缎垂下,耀白了整个世界,跌落在潭水之中,轰轰水声震耳欲聋,溅湿了游人的衣衫。

云台山内峡谷遍布,其中以温盘峪最为著名。温盘峪,是地质构造断裂运动遗留下来的遗址。整个峡谷由红岩绝壁构成,属于丹霞地貌,因崖壁浑然一体,皆为红色,所以又被称为“红石峡”。在这里,四季几乎无分别,一年四季的温度基本保持在25℃左右,无论何时,游于此地,都能感受到温暖的气息。温盘峪之中有九龙溪、幽瀑、穿石洞、相吻石、双狮汲水、孔雀开屏、棋盘山等景观。青龙峡

青龙峡,是云台山主要游览区之一,有“云台山第一大峡谷”的美誉。天然形成的青龙峡将泉、潭、瀑、溪融于一体。这里流泉飞瀑,溪水清婉,畅游于此,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心头涌起的,是无限的惬意。这里也是生态旅游、休闲避暑的胜地。青龙峰是青龙峡的主峰,海拔1323米,驻足于此,举目四望,峡内美景尽收眼底,仿佛一幅幅极富创意的山水画卷铺展在天地间。

灿烂的过往今朝

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何赛在到访云台山之后这样说:“此次拜访云台山,收获颇丰。云台山是一个值得游玩、值得赞叹的独一无二的国家公园。通过云台山这个窗口,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地质公园,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

的确,从古至今,游览名山大川之时,除了欣赏山水美景之外,对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的体会也是不容忽视的。

云台山的历史,绵长而悠远,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关于云台山的传说,最早的传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传说教授黄帝御龙飞天之术的宁封子自焚而死后,他的尸骨被葬在“宁北山”中,那时的宁北山,便是今日的云台山,在神话传说中也被称为女娲山、盘古山、五行山。东汉末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曹丕,退位为山阳公,死后葬于云台山,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将此山命名为“古汉山”。魏晋时期,闻名天下的“竹林七贤”便活动于云台山一代。他们在这里弹琴赋诗,结交孙登、王烈等隐士,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现如今的云台山上,还保留着“孙登啸台”、“王烈泉”、“刘伶醒酒台”等遗址。后世的文人墨客亦多聚于此,感怀着前人的节操,欣赏着山水胜景,也续写着云台山的故事。

如今的云台山脚下,熙熙攘攘地建着瓦屋楼舍,居住在此的人们每天忙于招待八方来客。时有小儿在弄堂里穿梭往来,留下一阵阵欢声笑语,而长者露出和蔼慈祥的面容,生于斯,长于斯的云台山人,见惯了世间极致的美景,人生也变得简单而富足了。

山美,水美,人美,足以令世人在此处看遍风景,于此青山峻岭之间、亭台水榭之处,了却一生之憾。红石峡瀑布

伏牛山 青山绿水间的恐龙王国

八百里伏牛山,恍如一条巨龙横卧于中原大地,蓝天、白云以及耸然挺立的座座山峰,让人忍不住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身处其中,闭上眼睛,恍惚又听到来自远古的恐龙发出的声声长鸣……

伏牛山,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东经110°59′48″~112°36′51″,北纬33°01′44″~33°49′16″,属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界线,植被、动物资源丰富。伏牛山脉西北向东南方向绵延400千米,构成了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它规模巨大,山势高峻雄伟,加之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条件,使这里保存了丰富的生物资源。这里有中国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及尧山、老君山、白云山、宝天曼、老界岭等多个国家5a级景区。

伏牛山拥有瑰丽多变的地质构造遗迹,可称得上是一幅展示地球28亿年沧桑巨变的旷世图景。这里见证了恐龙王国的繁盛与没落,保留了大量恐龙骨骼和恐龙蛋化石,是我国迄今为止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恐龙蛋化石群。A 伏牛山脉恍如一条巨龙横卧于中原大地,这里是一部研究大陆复合型造山带的地质教科书,它揭示了地球28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B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石碑

宝天曼,人与自然完美的融合

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是河南省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这里是中原唯一的世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物50多种,高等植物2911种,鸟类213种、兽类62种,被誉为“天然的物种宝库”。

走进森林覆盖率高达95.8%的宝天曼,仿佛置身仙境。举头俯首皆是化不开的绿色,山是绿的,水是绿的,甚至连天空都是绿的,闭上眼睛,清甜的青草香在鼻尖萦绕,久久不曾散去。如果要找出一些异样的色彩,那便要到五月的杜鹃岭去看一看了。

杜鹃岭是宝天曼景区内东西走向的一处山岭。每年五六月,走进杜鹃岭,仿佛走进了花的海洋,美丽的杜鹃花丛丛簇簇地盛放着,深红、浅红、粉红……数不胜数的杜鹃花热热闹闹、争先恐后地开放着,唯恐辜负这良辰美景。

如果说杜鹃岭是温柔的少女,那么化石尖就是挺拔的男儿了。化石尖是宝天曼景区的主体山峰,海拔1768米,尖狭陡峭的山顶好似巍峨的天神屹立于天地间。北坡郁郁苍苍的树木好像为整个山体披上了一件绿衣,陡峭险峻的南坡则极少有植被依附,裸露的岩壁雄奇无比。

宝天曼也是动物的天堂。据初步统计,生活在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的昆虫有936种,鸟类有213种,鱼类有67种,兽类有62种,爬行动物有31种,两栖动物有14种。置身其中,身边时而飞过的鸟,树林中偶尔露出的俏皮的眼睛,水流中悠然游动的小鱼,都是这崇山峻岭间最鲜活的一抹亮色。

山林间的美景不仅如此,冬日里悬挂于崖壁上的百尺冰挂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处银色的水晶世界;于蓝天白云下幽幽流动的玉龙潭让人顷刻间坠入仙境;而从高处轰然坠下的玉帘瀑又让人油然升起一种豪迈之情……或许,宝天曼就是那坠入人间的仙境吧!

恐龙王国的见证者

伏牛山记录了28亿年大陆造山运动的历史,不单单是我国中央造山系地貌景观的代表,也是世界生物发展史的记录者。这里汇聚了大量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区的生物物种,还有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发现于河南南阳西峡的恐龙蛋化石

西峡,这座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因发掘出大量的恐龙蛋化石而声名远播,这里的恐龙蛋化石有6科、9属、13种,占世界恐龙蛋化石总数的1/3,目前裸露出来的有1000多枚,其恐龙蛋分布之广、成窝性之好、含蛋层数之多、保存之完整也是世界其他地区所不可比拟的。恐龙蛋的发掘对研究地质演化、生物进化和地层划分都有极高的价值。西峡的恐龙蛋化石遗址,记录了白垩纪时期恐龙的兴衰。它们神秘外衣下掩盖的历史将被人们逐渐解读,也将还原一个亿万年前的真实世界。西峡恐龙遗迹园中的仿真恐龙

大自然对伏牛山是偏爱的,这里动植物和谐共处,这里地灵人杰。50多万年前,南召猿人在这里留下了生存的印迹;7000多年前,人们已经认识和使用独山玉,谱写了中华玉石文化灿烂的一笔;南阳人范蠡以其聪敏睿智和传奇般的致富经历被后人誉为“商家典范”;东汉时期南阳人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开创了国人正确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在南阳这片土地上行医施药,谱写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伤寒杂病论》,留下了许多佳话;而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凭其卓绝的智慧赢得了世人的交口称赞……

青山碧水,万物相生,美丽神奇的伏牛山正以其勃勃的生机迎接属于自己的春天。

红旗渠 美丽的人工天河

这里没有浑厚的历史积淀,也没有都市繁华喧闹的盛况。但这里诞生了大自然与人类倾情合作打造的美丽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县境内,它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克服了生活的艰苦,排除万难后,在太行山山腰上修建的一条渠长70.6千米,渠墙高4.3米的“人工天河”。国际上称赞它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渠中流淌的历史

林县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之处。这里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历史上一直是严重的干旱缺水之地。“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便是对旧日的林县最真实的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为决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得到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后,在省、地各级领导和山西省平顺县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县委、县人委组织数万民工,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10年努力建设,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到1969年7绕太行山而过的红旗渠月,干、支、斗渠配套建设全部完工。此时,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才算基本形成。红旗渠景区内景红旗渠分水闸分水闸位于分水岭新(乡)河(口)公路右侧,长6.5米,高12米,宽13.5米。闸房上悬空高擎郭沫若手书“红旗渠”三个大字。分水闸为河顺公社1965年3月修建。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全部开凿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山腰之上,工程异常艰险,每一寸土地都凝聚着林县人们的愿望和心血。

红旗渠总干渠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长39.7千米,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渠底宽6.5米,渠墙高3.5米,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全长47.6千米,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镇马店村,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全长10.9千米,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渠底宽2.5米,渠墙高2.2米,灌溉面积4.6万亩。

如今红旗渠的建设精神和思想依旧被宣扬、被学习,这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河”传奇

红旗渠的开凿工程是公认的传奇。它奇妙的构思和艰险的建造过程,它的作用和对人们的影响都彰显着它的传奇之处。现代画家宋文治国画作品《红旗渠》“悬挂”是红旗渠最大的特点。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在太行山南部的悬崖峭壁上,在不可能修渠的地方修了渠,缔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观。在那样一个年代,先后有10余万林县人民,完成了若干项当代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饿着肚子,利用极少量的简单机械和无数凝结着智慧的“土办法”,苦苦奋斗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道,架设了152座渡槽,终于建成了这条“人工天河”。“人”的因素在这项传奇般的水利工程中的确起了重要作用,许多事情放到今天是不可想象的。当年的美联社这样评论道:“红旗渠的人工修建,是毛泽东意志在红色中国的典范,看后令世界震惊。”“水是农业的命脉”,水也是人类生存的命脉。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原山区干旱状况日渐严重,水成为稀缺的资源。在这种状况下,红旗渠的修建日益显现出当初修渠决策者的先知先觉。

红旗渠给林县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财富。20世纪70年代,电影《红旗渠》在全国公映,至此,红旗渠成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样板工程。据统计,从1971年至1980年的10年间,共有11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领导人及友人前来参观红旗渠。近些年来,每年慕名而来的考察团竟达十几万人次。络丝潭风光

红旗渠还被开发出了商业价值。如今走在林县的大街小巷,“红旗渠”品牌已深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可以说红旗渠养育了一方水土,培育了一方人。

魅力红旗渠

红旗渠成全了林县人,林县人民恶劣的生存环境随着红旗渠的建成而得到了彻底的改善。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从此不再受制于水源,54万亩良田得到充分灌溉,粮食的亩产量也大大增加。所以,红旗渠被林县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人工奇迹雾中的绝壁太行却另有一番景色,红旗渠围绕在太行山脉之间蜿蜒10000多千米,与郭亮村的悬崖公路都是近代奇迹般的伟大工程。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千米;支渠51条,总长524.1千米;斗渠290条,总长697.3千米;农渠4281条,总长2488千米;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53.7千米,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千米,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所以,红旗渠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指导着林县人,也指导着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勇向前。目前,红旗渠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它向世人展现了林县人在建设红旗渠时所具有的无比优秀的品格。断壁之下的青年洞

红旗渠不仅代表了一种高尚无畏的精神,也是一个建筑奇观——它是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一个重要的创举。盘绕在太行山山腰悬崖绝壁之上的红旗渠,雄伟险要,与“雄、险、奇、秀”的林虑山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巧妙地融汇。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位于任村卢家拐村西,牛岭山村下方。红旗渠之源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也是总干渠最长的隧道,长623米,高5米,宽6.2米。1960年2月,青年洞工程从全县民工中抽调320名青年先行施工,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所以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风景如画的太行山中,青年洞修筑于峭壁之上,飘荡在云雾之间,乘游艇穿行其间,山就在我们的头顶,轻拨渠水,丝丝凉意从指间传递。

青年洞西约1千米处便是络丝潭风景区,络丝潭因潭深如一络蚕丝而得名,人们常说:“看了络丝潭,何须到江南!”景区内有一块较大的断壁,其上有连接豫、冀两省的峡谷索桥,是著名胜迹“漳河九峡十八断”中最为壮观的一断,被称为“天桥断”。这里有漳河名胜“小三峡”,可泛艇畅游而尽享潭中山水风光;有神秘莫测的“神龟洞”,可欣赏神龟救民的美丽传说;还可以过凌空高悬的“铁索桥”,寻找险绝刺激的感觉。

空心坝是红旗渠上的一个创造性设计,是红旗渠重点工程之一。空心坝全长166米,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白家庄村西露水河支流浊河之上。坝底宽20.3米,顶宽7米,高6米,坝体呈弓形,以增强对上游河水抗压能力。坝腹为双孔涵洞,单孔宽3米,高4.5米,坝南北两端各设有高4.4米的导水墙,使洪水聚向河中导入坝外。该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1964年4月5日竣工,是正确解决渠水与河水交叉的典范之作。

红旗渠总干渠从分水岭开始分为三条干渠,这里是一座园林式景区,各处景观排列有序,规划严整,翠柏簇拥,渠水奔腾,可谓“山水秀丽”。桃园渡桥合理地解决了渠水与洪水交叉和通水、通车的矛盾,充分发挥了通水、通车的双重功能;曙光洞是通往东岗乡和河顺镇北部的咽喉;整个夺丰渡槽工程都用“寸三道”、“五面净”的大青石砌筑而成,既坚固又壮观,是一座宏伟的工艺品……

红旗渠不但带来养育我们的甘露,更蕴含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虽然精神是无形的,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最大的财富,让千秋万世的子孙受用无穷。络丝潭上令人胆战心惊的铁索桥,凌空倚云,险峻异常。

CHAPTER 03 铭刻历史 抹不去的古都记忆

记忆,关于古都的过往,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驰骋于原野之上,厉兵秣马,剑影刀光,历史的变迁之中散落的,永远是血与泪的交融。当一切淡去,只余下一片风干的忧伤。一座座城池被高墙围起,经历过无数的战事与辉煌,终究掩埋于尘土,空留万世悲凉,触摸历史,更是慨叹世间几多沧桑。

洛阳,一个字里行间透露着雍容华贵的名字。历史留给洛阳的,不只是国粹,更有数不尽的隐形财富。

郑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也曾是人类最早文明的中心。

九月的开封城,遍地都是美丽的秋菊,在古老城墙和种种古建筑的烘托下,一切都好似回到了繁华的大宋。

安阳,西依巍巍太行、东临华北平原,源远流长的历史给了它丰厚的底蕴。

华夏第一都 孕育龙的传人

谁是华夏热土的开拓者?谁孕育了龙的传人?我们的根又在何方?大河汤汤,山川不语,虽有白云悠悠,却也不复当年那朵流彩。唯有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