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宏观经济学考研强化班内部讲义(精华版)——要点精编、考题透析及名师点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06:44:4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20年宏观经济学考研强化班内部讲义(精华版)——要点精编、考题透析及名师点评

2020年宏观经济学考研强化班内部讲义(精华版)——要点精编、考题透析及名师点评试读:

第一讲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第一节 总产出及其衡量

一、宏观经济学

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又称总体经济学、大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水平、均衡、稳定、运行、增长与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经济的总体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总体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考察作为总体的市场表现,说明社会的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长期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以及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3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2)通货膨胀率:是报告期物价水平同基期物价水平的比率,用来衡量物价上升的速度。(3)失业率:衡量失去工作的劳动力的比例。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称为劳动力,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是失业率。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二者的联系

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互为补充。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这是因为任何总体总是由个体组成的,对总体行为的分析自然也离不开个体行为的分析。

③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采用了供求均衡分析的方法。微观经济学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宏观经济学通过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研究社会的一般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

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假定的制度前提是一样的,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时都假定制度是既定的,不讨论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后果。(2)二者的区别表1-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二、国内生产总值

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由于经济中会生产出各不相同的最终产品与服务,因而,在商品和服务形态上,是无法将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相加来得出GDP的。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只能把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加起来,用相应的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加以衡量。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实际上就是用它们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得出来的。(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最终产品(或服务)是特定时期内最终使用者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与之相比较的是中间产品(或服务),即由某企业生产,被另一企业购买,并且被用作最终产品或服务组成部分的产品(或服务)。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GDP只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这样做是因为中间产品的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产品的价格中了。(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强调“所生产的”是对“市场价值”的拾遗补缺。GDP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包括涉及过去生产的东西的交易。(4)GDP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存量是某一时点存在的变量数值,衡量一个既定时点上的数量;流量是在某一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数值,衡量每一单位时间的数量。GDP衡量某一特定时期内发生的生产的价值。(5)GDP指标一般仅涉及市场上经济活动所导致的价值

像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的产品、使用自有房屋的“租金”、警察、消防队员、官员等的服务等不经过市场的一些经济活动,则无法被计入GDP之中。(6)GDP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7)GDP包括在经济中生产并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所有物品和服务。【例1.1】为什么政府购买算入国民支出而转移支付不算?(兰州大学2019研)

答:(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注意:

①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②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③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④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⑤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

⑥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2)政府购买算入国民支出而转移支付不算的原因

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虽然都属于政府的支出,但二者存在差别:

①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在政府购买的过程中发生了真实的交换,属于市场活动,因此其需要算入国民支出中。

②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属于非市场活动,因此不计入国民支出中。

三、名义GDP和实际GDP

1名义GDP

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计算公式为:

引起名义GDP变化的两个因素是:(1)产品和劳务实际产出量的变化;(2)产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化。

2实际GDP

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P'表示基期的价格。实际GDP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来剔除物价水平的变动。【例1.2】名义GDP与实际GDP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中南大学2019研)

答:名义GDP是指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实际GDP的概念。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1)两者之间的区别

①两者采用的价格水平不同:名义GDP是采用的本期的价格来衡量本期的产出或收入,实际GDP是采用基期的价格来衡量本期的产出或收入。

②两者的经济意义不同:名义GDP采用本期价格衡量本期产出,这说明名义GDP衡量的是本期经济活动的综合结果,这个综合包括价格水平也包括产量;实际GDP较之而言,剔除了价格变化的影响,相对精确衡量了本期产量成果,更好地说明了物质财富的进展情况。(2)两者之间的联系

①都是衡量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的产出、收入的标准,都是经济实力的标志;

②都是以货币来衡量物质财富。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3GDP折算指数

GDP折算指数也称为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衡量现期生产的一篮子物品相对于基年生产的那一篮子物品成本的变化,计算公式为:

GDP折算指数反映了经济中物价总水平发生的变动,这个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CPI不同,因为它的权数随不同商品所占份额的改变而改变。

四、国民生产总值

1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这两个统计指标的统计原则是不同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原则是国土原则,而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原则是国民原则。按国土原则统计,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不是本国国民创造的都要统计;按国民原则统计,凡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在本国领土上都要统计。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可表示为:

GNP=GDP+(来自国外的生产要素收入-对国外的生产要素支付)=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五、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

1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核算GDP,即GDP等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也就是说,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求得。

以汽车(最终产品)的生产为例。生产一辆汽车需要投入钢铁等中间产品,而钢铁的制造又需要铁矿石、煤炭等作为原料。表1-2 汽车生产过程的几个环节

从表1-2可以看出,作为最终产品的汽车,其价值(售价)为20万元(即计入GDP的部分),等于三个生产环节的价值增值。因此,可以通过加总各个生产环节的增加值来核算GDP,即:GDP=经济中所有企业增加值的总和。

2支出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是指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公式如下:GDP=C+I+G+NX,其中,NX=X-M,即净出口=出口-进口。(1)C表示消费支出,指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包括耐用品消费支出、非耐用品消费支出和服务支出三个方面。(2)I表示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还包括商业存货的变化,不包括购买债券或上市公司的股票等。另外,新住房购买是划入投资的一种家庭支出形式。在宏观经济学中,投资是新资本的创造。(3)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即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但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也就是说,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组成部分的政府支出,是排除了转移支付后的政府支出。因为政府购买时通过雇用公务人员、教师,建立公共设施,建造舰队等为社会提供了服务,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给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产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4)NX表示净出口,即进出口的差额,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

3收入法

收入法是从居民、政府和厂商的收入角度出发,把参与产品和劳务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按收入法计得的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这些收入按最终用途可分为消费(C)、储蓄(S)和税收(T),即有:GDP=C+S+T。

4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表1-3 GDP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如表1-3所示,理论上来说,无论采用哪种方法,GDP都是相同的。【例1.3】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答: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不会有影响。分析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结合GDP的概念可以看出,GDP所度量的是事后的产出,其值显然与观察者将其视为两个国家还是一国的两个地区无关。

思考一个更为简单的问题:一宗进口业务对一国的GDP有何影响?如果根据支出法核算GDP,会得出一宗进口业务会使一国的GDP减少,但这是错误的。一般地说,一宗进口业务会使一国的国内支出(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增加而使净出口等量减少,GDP数量不发生变化。【名师点评】该题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尹伯成主编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六版)和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第二版)对此题的解答都是错误的,其错误在于将进口看做独立变量。

六、其他衡量指标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实际上包括如下五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1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内生产净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增加的价值,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即生产过程中机器或其他资本品磨损的价值),就得到NDP。即有: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表示狭义的国民收入(广义的国民收入即GDP、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项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收入)的总和。即有: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3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PI)是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得到的收入,它反映该国个人的实际购买力水平,预示未来消费者对于商品、服务等需求的变化。个人收入指标是预测个人的消费能力,未来消费者的购买动向及评估经济情况的好坏的一个有效指标。个人收入不包括留存收益、间接营业税、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或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

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DPI=PI-个人所得税

各指标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指标之间的关系

七、GDP指标的缺陷

1实际GDP的作用和局限性

通过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情况,但经济学家认为,这个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因为在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例如GDP水平很高的地方如果赌博和黄色交易盛行,社会成本较高,但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并不能反映出来。(2)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例如不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经济增长就反映不出来。(3)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例如高能耗、低效率、粗放式增长方式就反映不出来。(4)它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不能反映人们在精神上的满足程度,不能反映闲暇给人们带来的享受等。(5)不能衡量社会财富分配情况和社会公正程度。

2绿色GDP和低碳经济(1)绿色GDP

绿色GDP也称绿色国内生产净值,是指在名义GDP中扣除了各种自然资源消耗之后,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

以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等。正因为GDP指标有这些局限性,在关于GDP的争论中,引入绿色GDP的新概念。世界银行1997年开始利用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衡量一国(地区)的真实财富。尽管绿色GDP目前在核算上还存在不少技术难题,但这一设想的方向是正确的,也符合科学发展观。(2)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名师点评】武汉大学考试科目“宏微观经济学”命题老师对此知识点情有独钟,历年考研真题中多次考察到此知识点,如下所示:

1.GDP的核算有哪些方法?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有哪些局限性?(武汉大学2011研)

2.GDP核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它的缺陷有哪些?GDP与绿色GDP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武汉大学2009研)

第二节 储蓄-投资恒等式

一、储蓄-投资恒等式

1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假定一种既没有政府,也没有对外贸易的简单市场经济。符号Y表示其产值,符号C表示消费,符号I表示投资支出。

假定经济是均衡的。第一个关键的恒等式是生产的产量等于售出的产量。没有售出的产量是存货,可以作为投资的一个部分(可以把企业库存的变动作为存货投资)。因此,所有的产量不是被消费掉,就是被作为投资了。售出的产量可以被看作以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之和来表示的需求的组成部分。可以将其写成:

Y≡C+I①

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消费,剩下的部分就是储蓄。这个关系可以写成下面的恒等式:

Y≡S+C②

其中S表示私人储蓄。恒等式②表明,全部收入就是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

恒等式①与②可以合并为:

C+I≡Y≡C+S③

恒等式③左边表示需求的各组成部分,右边表示收入的分配。该恒等式强调生产的产量等于售出的产量。生产的产值等于得到的收入,而得到的收入又花费在商品上或储蓄起来。

从恒等式③两边减去消费,则得:

I≡Y-C≡S④

恒等式④表明,在这个均衡的简单经济中,投资恒等于储蓄。

2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把政府部门考虑进来,则国内生产总值从支出角度看是Y≡C+I+G,这里的G指政府购买;从收入角度看是Y≡C+S+T,这里的T指净税收,即总税收扣除政府转移支付后的余额。根据总产出价值构成总收入的道理,可得到三部门经济中的恒等关系:C+I+G=C+S+T。

公式两边消去C,得I+G=S+T,或I=S+(T-G)。

在这里,(T-G)可看作是政府储蓄,因为它是政府收入扣除支出后的余额。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这样,I=S+(T-G)的公式,也就表示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投资恒等。

3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经济中,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即:Y=C+I+G+(X-M)。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表示成:Y=C+S+T+K。r

其中,C+S+T的意义和三部门经济中的意义一样,K则代表本r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例如,对外国遭受灾害时的救济性捐款,这种转移支付也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

则由Y=C+I+G+(X-M),Y=C+S+T+K可得:r

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式为:I+G+(X-M)=S+T+K。r

即:I=S+(T-G)+(M-X+K)。r

其中,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M-X+K)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的立场看,M(进口)代表r其他国家出口商品,从而这些国家获得收入,X(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从而这些国家需要支出,K代表其他国家r从本国获得的收入。

从中可以看出,投资通过三条途径融资:私人储蓄;政府预算盈余;外国对本国的储蓄。私人储蓄S与政府储蓄(T-G)之和称为国民储蓄。

二、储蓄-投资恒等式是一种事后的恒等

需要注意的是,储蓄-投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以后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例1.4】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愿意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等于企业想要的投资。因为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储蓄-投资恒等式意味着事后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以后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的核算中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名师点评】理解储蓄-投资恒等式时记住十个字:定义的恒等、事后的恒等。说定义的恒等,是因为在宏观经济学中,储蓄被定义为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说事后的恒等,是因为强调的是事后的分析,这个跟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两回事,那个强调的是事前的相等。

第二讲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大萧条和均衡产出的决定

一、大萧条

1大萧条的经济统计

历史事件的结果常使理论面临挑战并推翻理论,从而导致新理论的演进。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不仅是一场经济灾难,而且是对古典经济学家的挑战。有关大萧条的基本事实如表2-1所示。表2-1 大萧条的经济统计

从表2-1可以看出,在“大萧条”期间,社会产出水平大幅度下降,失业率增加,经济陷入紧缩状态。

2大萧条广受关注的原因

大萧条之所以受到经济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的关注,其原因在于:(1)大萧条极大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者永久地改变了政治世界和经济世界。(2)大萧条是世界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20世纪里所经历的最严重的经济滑坡,而且全球经济活动衰退的原因和结果的性质仍旧被激烈地争论着。(3)人们普遍认为大萧条促使凯恩斯写作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不可能提前十年出版,对古典经济学的特别指控,以及对经济运作方式的谴责,都需要大衰退使之具体化。”(4)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事件还会再次发生吗?”(5)有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历,政府在所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很大程度地增加了,导致了政府和私人部门关系发生根本而长期的变化。在宏观经济范围内,稳定政策的现代取向是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经历中发展而来的。【名师点评】提醒学员注意的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大萧条”这一时代背景,特别是凯恩斯就是以“大萧条”这一时代背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理解凯恩斯理论必须结合“大萧条”来进行分析。

二、均衡产出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假设条件

凯恩斯主义的收入决定模型的简化条件(假设)包括:假定价格完全不变。厂商愿意在既定价格水平出售任何数量的产出(AS曲线水平),其目的是重点分析总需求。研究当总供给曲线是水平时,产出水平是如何决定的。_

另外,假定投资恒定,即I=I,原因在于,凯恩斯认为企业家的投资行为是被“冲动”所驱使的,难以用既有经济理论解释(在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投资为内生变量,是利率的函数)。

2均衡产出的概念

均衡产出又称为均衡国民收入,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即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也就是说,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产出)称之为均衡的国民收入(或产出)。

需要注意的是,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国民收入(产出)等于计划产出加非计划存货投资。但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的国民收入(产出)却是与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不存在非计划存货投资。

3为什么假定产量由总需求水平决定而不是由总供给能力决定?

社会产出水平究竟由社会总需求还是由社会总供给能力决定,这实际上是从凯恩斯开始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以前的古典经济学的分水岭。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根据萨伊定律,认为供给本身会创造需求,充分就业是一种常态。

凯恩斯否定了这种传统理论,提出了一种相反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社会在一定时期能达到什么产出水平,不是决定于生产能力,而是决定于有效需求水平。这里说“通常假定产量由总需求决定”,是指正常条件下,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产量由总需求决定。可见,产量由总需求决定,是就非充分就业状态而言的,而非充分就业是一种通常的状态。【名师点评】要学会宏观经济学,一定要对宏观经济思想史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在理解各宏观经济学派理论时会感觉到很大的难度。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前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是总供给(社会生产能力低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展,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是总需求,产品生产出来了,却销售不出去。按照凯恩斯的观点,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三大心理规律导致的),产生了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

4均衡产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正好相等。因此,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对均衡产出这一概念可以用图2-1来表示。

图2-1 均衡产出的决定

图2-1中,横轴Y表示总收入、总产出,纵轴AE表示总支出(AE曲线之所以有正的斜率,原因在于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后面会予以说明)。当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时,经济社会达到均衡。在这个模型中,存货在调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图2-1可以看出,非计划存货投资是一种产量调节机制,不是价格调节机制。这说明价格并非唯一的调节机制,产量也构成一种调节机制。

第二节 凯恩斯消费理论及其他消费理论

一、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消费函数

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数量是价格的函数,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按照凯恩斯理论,价格水平不变,消费数量只是收入水平的函数,并且是YD(可支配收入)的函数,不是Y(税前的收入)的函数。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用公式表示为C=C(Y)。如果消__费与收入间存在线性关系,则:C=C+βY(C>0,0<c<1),其中,_C为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Y为引致消费。(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MPC=ΔC/ΔY。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MPC=β。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小。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

数学角度分析:

从数学角度看,MPC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决定消费曲线的单调性。

0<MPC<1,说明消费曲线单调递增,但递增的速率递减。(一阶导数决定函数的单调性,决定函数单调上升或下降;二阶导数本质上说明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同方向、反方向变化速率。)正常的消费曲线如图2-2所示。

图2-2 消费曲线(2)平均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_率,其公式为APC=C/Y。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APC=C/Y+β,_即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C/Y越来越小,说明APC逐渐趋近于MPC。

根据消费统计资料可知:短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长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既可以指国民收入的消费倾向,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的消费倾向。(3)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性质

①边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

②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

③消费由现期收入决定。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较高的利率鼓励储蓄,而抑制消费。凯恩斯承认,理论上利率可能影响消费。但他写道:“我认为,经验所提出的主要结论是,利率对个人给定收入中的支出的短期影响是第二位的和较不重要的。”

2储蓄函数

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消费,剩下的部分作为储蓄。用公式表示为S=S(Y)。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储蓄函数为:S=Y-C=Y-__(C+βY)=-C+(1-β)Y。

边际储蓄倾向(MPS)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即MPS=ΔS/ΔY。当储蓄函数为线性函数时,MPS=1-β。

平均储蓄倾向(APS)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即APS=S/Y。当储蓄函数为线性函数时,平均储蓄函数为: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收入。(2)APC和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APS和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3)APC+APS=1,MPC+MPS=1。

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可通过图2-3得以体现。

图2-3 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

在图2-3中,当收入为Y时,即消费支出等于收入,储蓄为零。0在A点左方,消费曲线C位于45°线之上,表明消费大于收入,因此,储蓄曲线S位于横轴下方;在A点右方,消费曲线C位于45°线之下,因此,储蓄曲线S位于横轴上方。

二、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1消费函数之谜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得出的线性消费函数(C=α+βY)在短期d内得到现实的验证。但是,在1942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针对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对1869~1938年的资料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消费函数表达式应为C=βY,即在长期内,自发性d消费为零;任何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相等。并指出,凯恩斯理论和统计数据相矛盾:在美国尽管个人收入有很大增长,但国民收入中的储蓄份额并无长期上升现象。即短期消费函数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而长期消费函数的平均消费倾向不变,这种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的差异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或“凯恩斯-库兹涅茨悖论”。

二战后的经验数据表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并不吻合。实际中的消费函数如图2-4所示。

图2-4 实际中的消费函数之谜【名师点评】“消费函数之谜”这个知识点一般教材未予以介绍,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经常考到。因此,建议考生予以掌握。后面分析的相对收入销售理论、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都是用来解释“消费函数之谜”,即为什么短期消费函数有正截距,长期消费函数过原点。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

在指出凯恩斯假设错误的基础上,杜森贝利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利认为:(1)消费有习惯性,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所谓“棘轮效应”,也就是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

如图2-5所示,长期内,消费与收入保持较为固定的比率,故而长期消费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短期内,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难以随收入的减少而同比例减少(由于“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故短期消费曲线是具有正截距的曲线。

图2-5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对短期消费函数的解释

正如短期消费函数所显示的那样,相对收入假说也存在不足之处:①它指出充分就业后收入水平的增长必然带来消费成比例增长,这一点对收入特别大和存在意外收入的情形不适用;②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行为具有不可逆性,但事实上,经过一定时期,收入水平的下降会引起消费缓慢逆转。相对收入假说的以上不足由以后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作了弥补。

3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莫迪利安尼提出,这种理论认为,个人是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的,以便在他们整个一生中实现消费的最优配置,从而将储蓄看成是个人想为年老时消费做准备的愿望的结果。按照该理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1)长期

由于寿命期内的消费等于寿命期内的收入,同时每一时期的消费C又相等,于是每一时期消费×寿命=年收入×工作年限,即:C·NL=YL·WL。

将上式两边同时除以NL得到每年的计划消费C,即有:C=(WL/NL)·YL。其中,WL表示工作年数,NL表示生活年数,YL表示每年收入水平。可以看出,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为WL/NL。(2)短期

假定消费者在某一时点T,拥有财富量为WR,其在T时点以后的工作期(WL-T)年内的收入为(WL-T)·YL。此时,他预期还要过(NL-T)年,因此,这个人在T时点以后寿命期内可能的消费为:C·(NL-T)=WR+(WL-T)·YL。根据公式,每一时期的消费就等于:C=[WR+(WL-T)·YL]/(NL-T)。

令a=1/(NL-T),c=(WL-T)/(NL-T)。则上述公式可以写成:C=a·WR+c·YL。

从中可以知道,参数a为实际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c是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工作收入的比例。

4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也称为持久性收入理论,它是由弗里德曼提出的,弗里德曼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想通过临时性地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难以奏效的,只有在确定是永久性税收变动时,人们才会增加或减少其消费。

按照永久收入消费理论,消费与现期收入无关,而与“永久收入”有关。也就是说,消费与永久收入成比例,即:C=βY。式中,PY表示永久(可支配)收入,对应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为β。假设只P考虑两期,则永久收入可表示为:Y=θY+(1-θ)Y。其中,θP-1为权数(0<θ<1),Y和Y分别表示当前收入和过去收入。将上式-1代入C=βY,可得:C=βθY+β(1-θ)Y。P-1

可得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βθ,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得出的结论是:暂时性收入变化对消费没有实质性影响,只有永久收入变化才对消费有实质性影响。同样的,暂时性税收变化对消费没有实质性影响,只有永久税收政策调整才对消费有实质性影响。(1)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之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

②联系:二者都体现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

a.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b.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接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

c.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的区别

①对消费者行为的假设不同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假设消费者是“短视”的,只关注短期,因而根据当期可支配收入决定当期消费。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消费理论都假设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其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②对政策有效性的评价不同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减税或增税政策通过影响当期可支配收入影响当期消费,是有效的。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消费理论,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减税或增税如果只是临时性的,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例2.1】什么是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之谜?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是如何对其进行解释的?(厦门大学2013研;南京大学2013研;中央财大2013研;山东大学2018研)

答:(1)消费函数之谜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得出的线性消费函数(C=α+βY)在短期d内得到现实的验证。但是,在1942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针对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对1869~1938年的资料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消费函数表达式应为C=βY,即在长期内,自发性d消费为零;任何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相等。并指出,凯恩斯理论和统计数据相矛盾:在美国尽管个人收入有很大增长,但国民收入中的储蓄份额并无长期上升现象。即短期消费函数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而长期消费函数的平均消费倾向不变,这种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的差异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或“凯恩斯-库兹涅茨悖论”。

二战后的经验数据表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并不吻合,实际中的消费函数如图2-6所示。

图2-6 消费函数之谜(2)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

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性收入假说都强调人的一生不仅仅是一年,因此消费也不能仅仅是当前收入的函数,从长期来看,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

①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由莫迪利安尼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理性消费是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平稳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按照该理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

生命周期消费函数可用公式表示为:C=αW+βY。式中,W为实际财富;α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为工作收入;β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为C/Y=α(W/Y)+β。

从短期来看,人们的财富相对稳定,收入的增加不会带来财富的变化,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有下降的趋势;而从长期来看,人们的财富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W/Y不变,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这样,从长期来看,无数条具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曲线就构成了一条具有零截距的长期消费函数。

②持久收入假说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收入分为两部分: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暂时性收入是不可预期的,它使持久收入发生随机波动。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由持久性收入决定的,因为人们对暂时性收入的反应是储蓄或借贷。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αY。其中,C表示P消费,α为常数,衡量持久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Y表示持久性收P入。持久收入假说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为:APC=α(Y/Y)。根据P平均消费倾向的式子可以得出:短期时,由于暂时收入的存在使得收入Y会发生波动,从而平均消费倾向在短期就会发生波动。长期来看,暂时收入的影响会相互抵消,此时Y/Y也倾向于比较稳定。P【名师点评】一般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很少直接指出“消费函数之谜”的概念,但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经常考到这个知识点,如问什么是“消费函数之谜”及如何解释“消费函数之谜”。需要提醒学员注意以下几点:(1)什么是“消费函数之谜”一定要弄清楚。(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以及持久性收入理论都是用来解释“消费函数之谜”。按照这三个理论,都得出短期消费函数有正截距,长期消费函数过原点,从而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不变。(3)经验证据表明,现代消费理论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下的短期消费理论都有助于解释消费。

第三节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两部门经济中,不存在政府部门,也不存在国外部门。由于不存在政府部门,因此可支配收入Y=Y。d___

总支出:AE=C+I=C+I+βY。__

结合产品市场均衡条件AE=Y,可得:Y=C+I+βY。

解得均衡产出水平:【名师点评】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考生简单了解即可。在考试中,不会仅分析两部门经济,至少要涉及到三部门经济。但是,不管是几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的方法是一致的,即研究产品市场均衡,利用到AE=Y这个均衡条件。

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有政府起作用的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从总支出的角度看,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而从总收入的角度看,则包括消费、储蓄和税收,这里的税收,是指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以后所得的净纳税额。因此,加入政府部门后的均衡收入应是计划的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之总和同计划的消费、储蓄和净税收之总和相等的收入。因此在三部门经济中需考虑政府购买、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政府行为因素。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税收,税收包括两种:一种是定量税,税收量不随收入而变动;另一种是比例所得税,税收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政府购买与转移支付一般为某一确定的值,是个外生变量。(1)征收定量税____

假定投资为I,政府支出为G,税收为TA,转移支付为TR。消费决定于可支配收入,则有:__

YD=Y-TA+TR____

C=C+βYD=C+β(Y-TA+TR)

因此有:_

利用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AE,可得:Y=A+βY。_

解得:均衡产出水平:Y=A/(1-β)。0

上述方程的总支出函数如图2-7所示。可以看出,总支出也决定于收入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图2-7 均衡收入与均衡产出的决定

图2-7中,45°线上的点表示总产出等于总支出,当经济处于E点时,计划支出确切地与生产协调一致,此时非意愿存货投资(IU)等于零。

此图形被称为凯恩斯交叉图,凯恩斯交叉图说明,在一定情况下,无论经济体的初始位置在哪里,经济体最终都会到达稳定状态,从而说明了经济体的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

在凯恩斯交叉图中,有以下三点值得强调:

①凯恩斯交叉图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即总支出曲线的斜率小于1。

②当总支出曲线的斜率小于1时,经济体实现均衡的过程中,存货(inventory)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总支出曲线的斜率小于1时,政府购买等外生变量发生变化都会对均衡收入水平带来乘数效应。(2)征收比例税

假设征收比例税,即以税收形式征收的收入的一部分t,对应的TA=tY。对应的消费函数为:____

C=C+β(Y+TR-tY)=C+βTR+β(1-t)Y

可以看出,来自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仍然是c,但来自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是β(1-t),其中1-t是纳税后留下的收入部分。因此有:

可以看出,相对于消费曲线,AE曲线的斜率较平坦。_

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A+β(1-t)Y。_

解得:均衡产出水平为:Y=A/[1-β(1-t)]。0

所得税降低了乘数。因此,所得税可作为自动稳定器,即具有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名师点评】这部分内容容易出相应的计算题,要求计算均衡产出等。这类型计算题非常简单,平时多练习即可。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学员作答时要看清楚征收的是定量税还是比例税,征税类型不一样,对应的计算方式存在差异,特别是对应的乘数存在着差异。

3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部门经济即在三部门的基础上加入净出口一项。其中,进口函数是收入的线性函数,不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为包括政府的进口。出口是由外国的购买力和购买愿望决定的,本国一般难以影响。所以,出口一般假定为一个外生变量。

对于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建议考生在掌握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的基础上予以理解,分析方法一致。另外,计算得出,对外贸易乘数小于封闭经济时的乘数,这主要是由于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现在要用到进口商品上去了。

二、乘数理论

1乘数的含义

乘数(Multiplier)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术语,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Kahn)在《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一文中首先提出,是指每单位外生变量的变化所带来的引致变量的变化情况。乘数的数学定义为:乘数=边际量=Δ因变量/Δ自变量。

2乘数理论推导_

假设增加自主支出ΔA,则产出(或者总支出)的增加量为:_____2323

ΔAE=ΔA+βΔA+βΔA+βΔA+…=ΔA(1+β+β+β+…)=Δ_A/(1-β)≡ΔY0

其中,倍数1/(1-β)称为乘数(multiplier),即自主性总支出增加1单位时,均衡产出的变动量。可以看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也越大。

乘数效应中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过程,体现了经济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印证了凯恩斯定律。

乘数的作用是两面性的,即有投资增加时,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投资减少时,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减少。所以,乘数是一面双刃剑。

乘数原理发挥作用的假设前提: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名师点评】对于乘数的理论,建议考生从均衡产出的推导来进_行分析和记忆。比如,征收定量税时,均衡产出水平Y=A/(1-β),0_自主支出A变动一个单位,均衡产出变动1/(1-β)个单位;征收比__例税时,均衡产出水平Y=A/[1-β(1-t)],自主支出A变动的一个0单位,均衡产出变动1/[1-β(1-t)]个单位。

3乘数的图解

图2-8 乘数的图形推导

如图2-8所示,起始的均衡点为E,对应的均衡收入水平Y。自0__主支出从A增加到A′,使得总支出曲线AE平行向上平移到AE′,达到_新的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收入水平Y′。显然,ΔA<ΔY。在图2-800中,总支出曲线平行移动表示自主性支出的变动越大,收入变动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即总支出曲线越陡峭),收入变动也越大。

4各种乘数

根据均衡产出的推导方法,可推导得出各种乘数,如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等。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推导求解时,要先看清楚,到底征收定量税还是征收比例税,其中定量税是指税收量不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比例税就是税率不随税基的变动而变动的一种税收。各种乘数的大小如表2-2所示。表2-2 各种乘数大小【名师点评】需要提醒的是,一些教材和教辅图书中计算得出,征收比例税时,税收乘数为-β/[1-β(1-t)],这是错误的。税收比例税时,税收乘数的计算证明如下:

例如,政府决定减税ΔT,居民收入(而不是可支配收入)增加-ΔT,由于-tΔT的部分将作为税收被征纳,因此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实际应为-(1-t)ΔT。在乘数作用下,此过程可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模型予以推导:

因此

这就是税收乘数的表达式,征收比例税时,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可依照此方法予以计算证明。更详尽地计算证明分析请参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六部分“教学内容扩充”相关内容。

5平衡预算乘数

预算盈余BS=政府的收入-政府的支出。平衡预算有以下两层含义:(1)BS=0,即政府的收入完全等于政府的支出,政府完全实现了收支相等。(2)ΔBS=0,即政府收支的变动量等于0。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它描述的是当同时增加或者减少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政府的预算保持不变的时候,国民收入的变化情况。

结合各种乘数大小,可计算得出:平衡预算乘数为1。

平衡预算乘数的经济含义是:政府在考虑预算平衡的条件下,即把增加的政府收入中的全部用于政府购买支出,由此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完全等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也完全等于政府税收的增加量。【名师点评】学员一定要注意,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具体可参见:《The New Palgrave: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英文版(或中文译本)。由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约翰·伊特韦尔、美国哈佛大学的默里·米尔盖特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彼得·纽曼三维经济学家主编。

6乘数在经济中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1)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即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2)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要假定它们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要小得多,因为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削弱消费,从而会部分地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3)货币供给量增加要能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假使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还抑制投资,使总需求降低。(4)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增加会受到限制。【例2.2】假设某一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其中Y=ddY-tY+TR,投资I=5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为TR=62.5(单位均为亿美元),税率t=0.25。(1)求均衡的总产出。(2)求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的总产出为1200,试问用增加政府购买、减税或在增税的同时将增加的税收用于增加政府购买来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

解:(1)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AE,因此有:Y=AE=C+I+G=100+0.8[(1-0.25)Y+62.5]+50+200,解得:Y=1000。即均衡的总产出为1000亿美元。(2)已知t=0.25,边际消费倾向β=0.8,则:

投资乘数k=ΔY/ΔI=1/[1-β(1-t)]=2.5;I

政府购买乘数k=ΔY/ΔG=1/[1-β(1-t)]=2.5;G

税收乘数k=ΔY/ΔT=-β(1-t)/[1-β(1-t)]=-1.5;T

平衡预算乘数k=1。B(3)已知k=2.5,k=-1.5,k=1,则当ΔY=1200-1000=GTB200时,应增加的政府购买=200/2.5=80(亿美元);减税数量=200/1.5≈133(亿美元);增税的同时将增加的税收用于增加政府购买来实现充分就业的数额=200/(2.5-1)=200/1=200(亿美元)。

三、节俭的悖论

节俭悖论指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是件坏事。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越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节俭悖论说明: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

事实上,节俭的悖论根源于宏、微观经济学假设的不同。消费致富论的适用条件是:深度萧条的背景下,生产能力闲置,价格具有刚性,总需求决定总供给,总供给不会成为约束总需求的条件。在经济繁荣时期,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资源被充分利用,总供给开始约束总需求。扩张总需求的结果,不是致富,而是通货膨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