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成好习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11:14:24

点击下载

作者:(日)佐佐木典士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何养成好习惯

如何养成好习惯试读:

前言

我曾经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没有才能”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很难认真地坚持到底,体育运动也好,学习也好,都是无果而终。但是,随着我逐渐养成了一些习惯,我的想法发生了转变。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有没有才能”已经不再是一个值得纠结的问题了。

才能并不是“被给予”的,只要坚持一个好习惯,就能“创造出”才能。

我很喜欢作家坂口恭平。他的小说都是用不同于一般作家的语言表达方式写成的。而且,他还会用吉他谱写动人心弦的歌曲,还能创作出不输于现代美术家的画作。最近,他又开始制作椅子、编织物等物件。怎么看都是一位天才。

坂口君刚出道的时候,被他的父亲批评“你是没有才华的作家,赶紧放弃吧”,而他的弟弟也说他是“只会说大话的家伙”,但坂口君还是把“正因为没有才华,所以只能坚持去做”当成了自己的口头禅。打棒球的铃木一郎、作家村上春树等这些活跃在一线的人物,也都不曾认为自己是个天才。

但是,我们却总是被那些天才的故事所吸引。比如,漫画《龙珠》中的主人公因为怒气而激发出潜能,好莱坞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中的主人公因为被选中,自我能力突然觉醒。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发现“才能”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即使是天才,也在默默地不断努力。正如下面这句话所言:

天才,不过是能坚持不懈地努力的人而已。——阿尔伯特·哈伯德

也许,天才指的就是这样的人吧。所以,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我自己缺少的是不是这种“坚持努力的才能”呢?

我感觉自己对“才能”和“努力”这样的词一直存在着误解。所谓“才能”,并非老天所赐予的东西,而“努力”也并非一定要咬牙忍受痛苦。我希望能将它们归纳到“习惯”这个主题之下,这样一来,普通人也能重拾“才能”与“努力”。这并不是某些人的特权,只要你肯下功夫就能拥有。

本书的内容可以简单总结为:

• 才能并不是“被给予”的,只要坚持一个好习惯,就能创造出才能。

• 通过培养“习惯”的方式能让人坚持付出努力。

• 书中介绍的培养“习惯”的方法,都是可以学会的。

通过写《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这本书,我摆脱了对“金钱”和“物质”的困惑。而通过本书,我希望自己能摆脱对“努力”和“才能”的困惑。

本书对我来说,也算是最后的自我启发吧。

那么,就让我们开始最后的准备工作吧。

关于本书的内容结构

同培养习惯一样,最初的阶段总是最困难的。希望尽快了解培养习惯的诀窍的人,只看第三章的内容就好了。

第一章主要是关于“意志力”的问题。不管你想养成何种“习惯”,都常常只有三天的新鲜劲儿。而且,人们总将其归结为自己的意志太薄弱。那么,这种有强弱之分的意志力到底是什么呢?

第二章主要说的是何为“习惯”,以及与“意识”相关的问题。习惯就是不用思考即可做出的行为,也就是我们不需要运用内心的意识就能做出的行为。

第三章介绍的则是实际培养习惯时的50个步骤。不管你是想戒掉某个习惯,还是打算养成某个习惯,都可以参考这里的要点。市面上有很多关于习惯的书,不过本书可以说浓缩了各方面的精华内容。

第四章介绍了我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所了解到的“努力”“才能”等这些词的含义。还有,我在实际培养习惯时所感悟到的“如何拓展习惯的可能性”。习惯不仅有利于我们达成目标,而且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西塞罗

习惯是第二天性?!

习惯所产生的能量是自然天性的10倍以上。——威灵顿公爵第一章意志力是先天就有的吗Are we born with willpower我一天的作息时间

我最喜欢的电影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帅气的名言:“我成了一个自己曾经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虽然我不敢说这样的话,但是现在的我,每天所过的生活也是自己曾经所幻想过的样子。下面,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每天从起床开始一整天的生活安排吧。平均一天的生活安排05:00 起床→做瑜伽05:30 冥想06:00 写书稿或者写博客07:00 大扫除→淋浴→洗衣服→吃早餐→做便当08:00 写日记→练习英语→浏览新闻或社交媒体09:10 小睡一会儿(战略性的小憩)09:30 去图书馆“上班”11:30 吃中午饭14:30 从图书馆“下班”15:00 小睡一会儿15:30 去健身房17:30 到超市购物、回复电子邮件、浏览社交媒体18:00 晚餐后看电影21:00 拿出瑜伽垫做伸展运动21:30 上床睡觉

这样的生活作息,即使是周六、周日,也几乎完全没有变化。而像朋友聚会、参加活动、出门旅行等这些特别的安排,也都是放在休息日进行。差不多一周里会给自己留出一天的休息时间。我今年已经38岁了,还是单身,一个人生活,从事着文字工作。也许你会说,因为你是单身,又是一个有很多时间的自由职业者,这换成谁做不到呢。可是,在我刚获得这些我曾经向往的“自由”和“时间”时,情况和现在可完全不一样哦。享受短暂的隐居生活

无论是当个瓦匠也好,还是其他的什么也罢,人类天生能适应各种职业。唯独不能适应的就是在房间里独处的状态。——帕斯卡

2016年,我从出版社辞职,开始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从事写作工作。由于当时刚拿到了一笔奖金和离职金,所以一时半会儿还不用为钱的事情发愁。即使每天都在床上睡大觉,也不会受到谁的责备。每天都过得很自由,想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玩。在之前的12年里,作为一名编辑,我一直过着繁忙的生活,而现在能有一段悠闲的时光,我想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于是,我就去挑战了潜水、冲浪、马拉松等项目,这些是我以前就想着“有时间了就去完成的计划”。除此之外,我还学会了驾驶、种菜、DIY等很多新的技能。因为从东京搬到了京都,所以还去了关西很多没去过的地方。

也许,这就是我想要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吧。说不定,很多人也想着中了彩票或者退休以后过上这样的生活,不用去做讨厌的事情,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太多的自由时间才是幸福的

在当编辑时,每天吃完午饭后,利用那一点点的休息时间看一会儿书,就是我最大的乐趣。我曾经想着辞职了,就应该会有更多快乐的时间了吧。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虽然一整天里我随时都可以阅读,却失去了阅读的意愿。人们常常想着有时间了就去做什么事情,但我却觉得即使有了很多时间,也未必真的会去做。

要想出每天该做的工作,也是一件令人十分头疼的事。虽然不用去管杂事,但是要找到有意思的地方并动身前往,久而久之也会让人感到厌倦。

这样一来,我发呆的时间反而变多了。比如,把做肌肉放松运动用的小球朝着天井扔出去,然后再接住。最近一段时间,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这个了。有时候,也会一大早就跑到附近去泡温泉,可是不知为何却完全高兴不起来。也许是因为我身上完全没有需要被消除的压力和疲劳感吧。

据某项研究显示,人一天里的自由时间一旦超出7个小时的话,幸福感反而会有所降低。以我的切身感受来说,确实是这样的。有时间了就可以去做想做的事情——我们常常将这种“自由”当作幸福的前提条件。但是,真正身处其中时,才发现根本不会幸福。

没想到,从“不自由”的状态中逃离出来,可前面等待着的却是“自由”的痛苦。甘地曾说过:“无所事事也许会让你感到一时欣喜,但终究是一种十分痛苦的状态。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得做点什么。”正如其言,虽然你暂时会觉得喜悦,但过后仍然十分痛苦。我一开始所种的蔬菜都没活下来,看着这些蔬菜,就好像在看着自己。我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人们常说“只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没有错,但是这并不等于“只想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名为“极简主义”的安全网

开始实践“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以后,我才算是真正得到了拯救。这不仅让家里的东西减少了,同时还让我养成了整理和打扫的习惯,让内心与房间的状态实现了联动。房间里总是保持着整洁清爽的状态,就像是能安心托底、支撑着我的安全网一样。所以,减少物品真的是一种很棒的做法。

另外,戒酒也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戒酒的话,估计从白天开始我就会一直大口大口地喝,把自己弄得晕晕乎乎的。我所欠缺的其实就是每天给自己正面的反馈,就是那种能体会到自己获得了成长的感觉。实际上,我自己也是清楚这一点的。如果装病可以不去上学的话,在那一瞬间确实会很高兴,但是这种快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工作上没有干劲时,当然可以在白板上故意编造个理由提前下班,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又会不断地自责。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我在实践了“极简主义”之后所选择的另一个主题就是“习惯”。感觉是命中注定似的。如果不是遇到这个主题的话,我的内心可能又会回到“极简主义”之前的那种混乱的状态。

当然,我现在所养成的习惯,都是适合于单身、自由职业者这种人的,如果家里有很小的小孩的话,可能就不太适合了。但是,仅仅具备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无法让人养成习惯的。相反,这些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我相信,为了培养自身的习惯而做出的努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无论是对于上班族,还是忙于带孩子的人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为何新年所许的愿望总以失败告终

我自己的新年愿望曾经也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比如:

·坚持早起,过上作息规律的生活。

·保持房间整洁。

·不暴饮暴食,保持正常的体重。

·定期做运动。

·不再拖延,认真学习和工作。

睡眠、整理、饮食、运动、学习和工作等方面,我都想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应该和大家所想的一样吧。可问题就在于,为什么做到这些是如此困难呢?

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会在新年伊始订立这一年的目标。然而,据2014年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人们能够达成这些新年目标的可能性仅为8%。尽管我的“新年愿望”每年都是不变的,但永远是那无法达成的92%中的一个。

以前,我一直认为这是自己意志薄弱造成的。不过,当一事无成时,大家都会把“我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人”这句话挂在嘴边吧。这种想法,等于是把世界上的人划分成了“意志坚定的人”和“意志薄弱的人”两种类型。

在这一章里,我希望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个“意志力”。虽然大家一直挂在嘴边,但实际上又不太了解意志力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来影响我们的。虽然内容稍显复杂,但我还是想对其进行一番详细的探讨。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很难养成习惯,是因为“眼前的回报”与“将来的回报”之间充满矛盾。一切都是“回报”与“惩罚”

这里所说的“回报”与“惩罚”的思维方式,是对于“习惯”来说不可回避的话题。所以,我希望能在最开始就对其进行一番梳理。

·吃美味的食物。

·好好睡一觉。

·获得金钱。

·与喜欢的人或朋友进行交流。

·在社交网络上获得点赞。

这些都可以纳入“回报”的范畴之中,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能让人高兴的事情”。人们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寻求得到某种回报。问题在于这本身又是一件矛盾的事情。

吃掉眼前的点心,这算是一种“回报”。但如果能忍住不吃的话,就会获得更健康的身体和更富有魅力的状态,这可以算是另一种“回报”。而如果吃太多的话,结果就会变胖或者生病,这可以说是一种“惩罚”。所以,如果只贪图“眼前的回报”,不仅会失去“将来的回报”,而且不知何时还会遭受“惩罚”。

人们都清楚地知道应该采取的行动是什么:

·忍住不吃,就会瘦下来。

·不要偷懒,要运动。

·不要熬夜玩乐,要早睡早起。

·不要玩手机、玩游戏,要认真学习和工作。

然而,这些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明明知道如果能早起的话,就能安安心心地做好出门前的准备,不用去坐拥挤混乱的公交车(回报),但是我们总是战胜不了再睡5分钟这一“眼前的回报”,连续按下了闹钟上的“小睡”按钮。明明知道喝了这酒后会宿醉不醒(惩罚),但还是放不下手中的酒杯(回报)。明明知道如果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工作的话,会让自己变得焦虑不安(惩罚),但还是放不下手中的智能手机和游戏机(回报)。

无法养成好习惯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总是屈服于“眼前的回报”。而那些为了获得“将来的回报”或避免遭受“惩罚”,而能够断然拒绝“眼前的回报”的人,就会被视作意志坚定的人。今天的一个苹果与明天的两个苹果“你回来啦,A君。在出去玩之前,如果能把作业做完的话,‘一年后’我就给你吃蛋糕哟。”

刚放学回家的A君听到B君对自己说了这句话,你觉得A君会怎么办呢?

我想,听到这样的承诺,A君早就飞奔到同学所待的空地去玩耍了吧。

人很难想象出将来可能会得到的某种“回报”。因此,比起“将来的回报”,我们更加倾向于选择“眼前的回报”。为了思考这个问题,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用苹果做了一个实验。也请各位读者思考一下,自己会做出何种选择呢?问题1

A.1年后可以得到1个苹果。

B.1年加1天后可以得到2个苹果。

面对这一问题,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B。既然已经等待了一年的时间,那么再多等一天也不会觉得痛苦,而且苹果的数量还增加了1个,所以自然会选择这一项。然而,如果将问题换一下呢?问题2

A. 今天,可以得到1个苹果。

B. 明天,可以得到2个苹果。

这样的话,刚刚选择了B的人中,很多可能会改选A。“只要愿意多等待一天,就能多得到一个苹果”这一必要的行为与回报模式,同问题1中的情况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为什么人们的选择发生了改变呢?

也许对苹果的喜爱是因人而异的,并非所有人都会像亚当一样,被苹果所吸引。所以,我们可以改用人人都喜欢的金钱来做这项实验。

A. 周五可以获得现金,如1000日元。

B. 下周一(也就是3天后)则可以多获得25%现金,如1250日元。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周五之前提出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人都非常一致地选择了B。而如果周五当天提问的话,有六成人改变了主意,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得到眼前少量的现金”。也许,当你冷静阅读本书时,同样会选择B吧。可是,如果在你眼前摆上1000日元,结果又会怎样?

一年后才能得到的苹果,让人难以想象,感觉好像与自己不相关。所以,人们才会愿意接受“再多等待一天”。“将来的回报”,隔的时间越久,越会让人没有价值概念。这不像是“回报”,而像是一种“惩罚”。如果总是磨磨蹭蹭不做暑假作业的话,到了8月底就会变得很焦虑。但是,7月的时候,你是无法想象出8月底那个自己是多么焦虑的。

如果一直抽烟的话,将来说不定就会患上肺癌。总是只吃甜食的话,将来说不定就会患上糖尿病。可是,这些“将来的惩罚”都会被人们低估。与之相比,人们会觉得眼前的尼古丁或糖分更有价值。只想要得到“眼前的回报”

为何在人们的心中会对“眼前的回报”有着过高的评价,却同时低估了“将来的回报”或“惩罚”呢?人类自身的这种特性,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双曲贴现”。人类并不会像计算机那样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看到放在面前的苹果,就会想要马上吃掉。而比起3天后的1250日元来,我们更想马上就拥有1000日元。总之,人们不愿意等待。

当“回报”变得十分遥远时,人们就不会想要今天就去做。即便能忍住不去吃眼前的美食,今天就去跑步,但明天也不可能立刻瘦1公斤,可能要等到一个月甚至三个月以后才能见到效果。

瘦身、运动、作息规律的生活、不再拖延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我们之所以难以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都跟“双曲贴现”这种思维模式有关。为什么我们不愿意等待“将来的回报”

为什么人们会有“双曲贴现”这样奇怪的思维模式呢?这是因为远古时期狩猎采摘的原始人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类,在大脑结构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人类的文明仅经历了5000年的发展而已,充其量还不到人类历史的0.2%,人类的身体和心智99%仍然是为了适应狩猎的生活方式,而物种的进化需要数万年的时间,所以,那些在远古时期很有效的战略行为,今天人们仍会下意识地去做。

在那个时代,要想让自己生存下去,头等大事就是获得食物。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才能找到食物,所以,发现食物后立刻就吃掉的做法其实是最有效的策略。

而在现代社会中,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像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很少有人会被“觅食”这件事所困扰,超市、便利店里都会销售高热量的美味食品。现如今,人们真正需要的不再是发现食物立刻吃掉,而是尽可能让自己避开这些美食的诱惑,多做运动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这才是让自己不生病、更长寿的新秘诀。

在身体获得了所必要的热量之后,像猫一样睡去,是非常有效的秘诀。然而,人类毕竟不是猫,如果总是睡觉的话,整个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了。由于社会分工更加专业精细,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获得高额的收入,我们不得不忍受枯燥的学习过程,挑战高难度的资格证书考试。

在那个“说不定明天就会被食肉动物袭击而死”的时代,男性根本没有闲工夫去享受恋爱生活,抑或赞美单身生活。一旦找到了能接受自己的女性,就尽快与其结婚生子,这才是最为有效的生存策略。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这样性急的男性肯定不会被接受。

虽然社会的游戏规则变成了“放弃眼前的回报,就能得到将来的回报”,但参与者自身的特性却并没有改变。所以,才会出现“双曲贴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为何小孩愿意为糖果而等待

不过,也有一些人可以很快适应这种新的游戏规则。这些意志坚定的人能够坚持良好的习惯,并为了达成目标而努力付出。那么,屈服于眼前回报的人与愿意等待将来回报的人之间到底有何差异呢?

针对这一问题,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项著名的“糖果实验”。由于糖果实验是本书要探讨的中心话题之一,所以请各位读者务必仔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从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Bing Nursery School)中挑选了4岁到5岁的幼儿作为实验对象。首先,让孩子们从糖果、曲奇饼、咸脆饼中选出自己最想吃的那个。然后,在他们每个人面前的桌子上放一个(这里就以糖果为例)。接着,让这些孩子从下面的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

A. 马上就把眼前的这一颗糖果吃掉。

B. 研究人员最多20分钟就会回来,如果在此期间谁没有吃掉这颗糖果的话,他就会得到奖励,再吃一颗糖果。

他们在糖果的边上放置了一个按铃,如果哪个小孩实在忍不住的话,就可以按响按铃,然后马上把那颗糖果吃掉。相反,在研究人员返回来前,没有吃掉糖果的人获得的糖果数将会加倍。

这项实验的重点就在于,如果不被眼前的回报所诱惑,将来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回报,而这是形成良好习惯的一种十分必要的能力。

幼儿园的孩子们被糖果的香味吸引了,有的在拼命地用鼻子闻味道,有的则做出假装吃糖的样子,一边等待一边用手指蘸一点点糖果上面的糖粉来舔。而那些一直盯着糖果看的孩子,差不多都没坚持到最后。一旦想着自我安慰只吃一小口的话,就再也停不下来了。面对想吃但又不能吃的困境,孩子们把手放在额头前,显得非常苦恼的样子,这和大人们遭遇烦恼时的表现毫无二致。

在该实验开始后的6分钟左右,就有2/3的孩子等不及吃掉了面前的糖果。而剩下1/3的孩子则选择了继续等待,并最终获得了两颗糖果的奖励。通过糖果实验能够预测将来吗

接下来就是这项实验有趣的地方了。通过对那些接受了糖果实验的孩子的长期跟踪调查,我们得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那就是,在幼儿时期愿意等待的时间越长的人,在SAT考试(相当于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中所获得的分数越高。能够坚持等待15分钟的孩子,比那些只等了30秒就放弃的孩子的SAT成绩竟高出210分。

愿意为了获得糖果而等待的孩子,他们与伙伴、老师都能愉快地相处,长大后都能从事较高收入的职业。即便人到中年,也不会那么容易变胖,BMI指数比较低,滥用药物的可能性也更小。一项在孩子4岁到5岁时所进行的实验,竟然可以让我们大致预想出这个孩子今后的人生状况,这真是太惊人了!

在新西兰,人们曾对1000个人从出生到32岁的成长过程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也是一样,那些自控能力较强的孩子,成年后变胖的概率很低,很少有人会染上性病,牙齿等各方面也都保持着健康的状态。从糖果实验中产生的疑问

看到了这样的实验结果,我们首先冒出的可能就是放弃的念头吧——“这种经受得住眼前诱惑,从而获得将来回报的能力应该是天生的吧。好吧,我总算找到了老是养不成良好习惯的原因了,真是劳您费心了。”然而,我觉得面对这一实验结果,更多的人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像我自己内心就产生了以下两个疑问:

1. 人们认为那些能一直等到最后的孩子,是靠意志力来抵抗眼前糖果的诱惑的。那么,如果这种所谓的“意志力”真的存在的话,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大家一直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自己意志薄弱,导致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而通过对意志力的了解,我们就应该能够深化对习惯的了解。

2. 这种意志力是在4岁到5岁时就已经形成了吗?后天完全无法获得吗?意志力会越用越少吗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思考第一个疑问吧。孩子们为拒绝眼前诱惑所使用的意志力,其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在思考意志力这一问题上,最有名的一个实验是“萝卜实验”。心理学家鲍迈斯特用巧克力曲奇饼和萝卜设计出了这项实验。他让空腹的大学生们坐到一张桌子前,桌子上摆放着巧克力曲奇饼和装有萝卜的碗。房间中充斥着刚出炉的巧克力曲奇饼的香味。

学生们被分成了三组:

A组:允许吃巧克力曲奇饼

B组:只能吃萝卜

C组:保持空腹,什么都不允许吃

B组最可怜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被告知巧克力曲奇饼是下一个实验要用的,所以只能吃萝卜。虽然没有人吃巧克力曲奇饼,却能闻到巧克力曲奇饼的香味,偶尔掉落到地板上的巧克力曲奇饼,也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诱惑。

接下来,这些学生各自进入不同的房间,遵照要求进行图形解谜的游戏。而这个谜题故意被设计得非常难,根本就无解。因为这项测验并非要检验学生们解开谜题的速度,而是观察他们要用多长时间才会放弃这一难题。

吃了巧克力曲奇饼的A组学生和什么也没吃的C组学生在解题上平均花了20分钟,而忍着不能吃巧克力曲奇饼的B组学生平均只花了8分钟,就宣告放弃了。

这项实验的结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这样解读:只能吃萝卜的那一组学生,面对想吃但又不能吃的巧克力曲奇饼,不得不克制自己,而这一行为已经耗费了他们相当多的意志力。因此,在接下来的解谜题过程中,意志力不足,导致半途而废。简要来说,人们认为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并且会越用越少。

说到意志力是有限的,这让人很容易想到一种具有上限值的精神(1)力能量。例如,在RPG游戏中,要想施展出魔法技能,就要耗费相应的MP值(Magic Point)。如果你不熟悉RPG游戏的话,也可以简单地想象一下汽车的油箱——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油箱里的油量就会逐渐减少。

这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如果要一直加班的话,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就会顺道去趟便利店,买很多点心,或者会喝很多酒。这种时候,你会变得易怒,会因为他人的一点点举动而生气。

据某项实验结果显示,在考试期间承受压力的学生们并不会选择去做运动,而是会增加对香烟和垃圾食品的消费量,且懒于刷牙或刮胡子,睡懒觉和冲动消费的现象也会有所增加。

这应该是所有人都经历过的事情吧。至少我就做过类似的事情。这样看来,意志力确实是会减少的。谁都无法长时间地去做复杂的计算或者想创意等困难的工作。身体的能量的确会在某个时刻用尽,所以我们必须休息或睡觉。意志力可以抵住诱惑吗

有的人认为,所谓的“意志力”,不就是关于血糖值的问题吗?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确认这一点。准备砂糖调制出的“真正的柠檬水”和人工甜味剂制成的“仿制柠檬水”来做实验,喝了“仿制柠檬水”的一组人,其血糖值并没有升高,之后让他们进行有关意志力的测验。结果发现,他们因为太过饥饿而失去了做事的干劲儿。

那么,能否就此说意志力是一种越用越少的能量呢?或者说,可以将其等同于血糖值的问题来进行研究吗?我的观点是不可以,因为还有很多内容是无法靠这样的实验解释清楚的。

我的日记中多次出现过“吃完拉面→又吃了薯片→最后还吃了点用来填牙缝的冰激凌”这样的内容。既然已经吃了拉面,那么之后无论是吃薯片还是吃冰激凌,其实都是毫无区别的,因为这都属于暴饮暴食。

因为没有抵抗住拉面和薯片的诱惑,所以在理论上也没有消耗意志力。而且,吃完拉面和薯片后自己的血糖值应该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了。那么,为什么我的意志力最后却依然没能让我抵抗住冰激凌的诱惑?

在健身房做完运动后回家,我感到肚子很饿,这应该是意志力被消耗了所导致的吧。但是,即便我在这个时候走进超市,也还是不想购买那种垃圾食品。相反,我在内心很烦躁,不太想去健身房锻炼的时候才会想吃垃圾食品,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意志力就抵抗不住诱惑了。没有做的事情才会消耗你的意志力

如果认为意志力是一种会越用越少的能量,那最有效的方法应该就是尽可能地“保存实力”。就好像《灌篮高手》里的流川君那样,为了保存实力,放弃了上半场的比赛,而把精力集中在下半场的比赛上。

如果这样说的话,我们最有效的使用意志力的方式,就是每天早上美美地睡个懒觉,或者总是卡着时间点去参加会议。看见做事磨磨蹭蹭的同事,有人会在心里想,难道那家伙只是为了逃避上午的工作吗?实际上,那些上午做事磨磨蹭蹭的人,到了下午也一样会磨磨蹭蹭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如果早晨不能勤快地起床的话,之后的工作也好,运动也罢,也会做不好。该去做的事情如果没有做的话,就会感觉非常后悔,同时也会影响到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总之,并非我们做了什么而导致意志力减少了,而恰恰是那些没有做的事情消耗了我们的意志力。意志力会受到情绪的左右

我把这种因为没有做某事而产生的东西理解为一种“情绪”。暴饮暴食会让身体的血糖值提升,却也催生了“后悔”这样的负面情绪。你原本定下来要养成的习惯,最终却没有养成,因此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感觉。

如果以“情绪”为关键词来进行思考的话,很多谜题都会被解开。在马拉松比赛中,选手有时会与沿途观赛的人群互相击掌。即便是在后半段赛程中膝盖疼痛,感觉自己已经到达了极限,但如果能坚强地与前来给自己加油的孩子击掌的话,内心就会想要继续坚持下去。这就是意志力得到了恢复。

先前所列举的柠檬水实验中,也有类似这样的情形。例如,并非将真正的柠檬水喝下去,而是在口中含一会儿后立刻吐出来,这时候会感觉到意志力得到了恢复。仅仅在口中含一会儿柠檬水与互相击掌的行为具有相同的性质。其实,这并不会给你的身体补充能量或者糖分,只会给你带来一点点的自我奖励感,使你产生愉悦的情绪。不安感会减少意志力

口含柠檬水或者互相击掌的行为所催生出的愉悦情绪,会使意志力得到恢复。反之,像自我否定、不安等负面的情绪则会消耗掉你的意志力。

自己原本定下来的应该养成的习惯,结果却并没有做到时,就会产生自我否定感和不安感。同时,由于意志力的丧失,你对接下来的问题束手无策,这样便落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

有一项使用血清胺所做的实验,正好能对此说法进行印证。血清胺主要用于维持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具有保持内心安定状态的作用。如果它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话,人就会感到不安。实际上,研究表明,在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内部,这种血清胺就是呈非活性状态的。

这项实验就是通过人工干预,暂时增加或减少人脑内血清胺的数量。研究者发现,当血清胺减少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眼前的回报”;而当血清胺增多时,人们更愿意等待“将来的回报”。血清胺较少的状态=产生不安感,这会导致意志力有所丧失,并阻碍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消耗掉的并非意志力,而是情绪

如果我们从情绪方面来看之前的“萝卜实验”,又会有新的发现。眼前摆放着冒着香气的巧克力曲奇饼,却被告知“你不允许吃那个”,听到这样的话语,你会不会产生自己不被尊重的感觉,从而催生出悲伤的情绪?所以说,“萝卜实验”中丧失的并非意志力,而是情绪。

当你工作繁忙时,去便利店随便买些吃的,就能简单地解决一顿饭。因为省去了烦琐的料理过程,所以会让你保存自己的意志力。但是,你可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伤感情绪,这并不是食物的味道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你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打发。女性热心于做美甲或美容,虽然这是一种非常需要意志力的烦琐过程,但可以视作对自我的一种关爱,从而增加了自我肯定感。

同样地,我也一直在提醒自己越是繁忙的时候,越是要把房间收拾干净。因为要忙工作,很多人会想着现在哪有空闲时间去整理,所以就会任由房间乱七八糟的。但是实际上当你整理完房间以后,会觉得在应对繁忙的工作时,自己也变得井井有条了。因为整理房间这件事让你的心情变得更好,从而增加了你的意志力。拥有愉快的心情,糖果就在前方等着你

在接受糖果实验时,受测者的情绪状况会使结果产生变化。那些被指示边想些快乐的事情边等待的孩子,等待的时间是所有人平均时长的3倍;而那些被指示边想些悲伤的事情边等待的孩子,则不愿意等待太长时间。

心理学家爱德华·哈特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受测者分成两组,让他们在开始工作前先观看电影。

A组看的是欢乐的电影。

B组看的是悲伤的电影。

结果显示,A组的工作效率要比B组高20%。所以说,皮克斯电影公司的大楼里设有滑梯,谷歌的办公室中摆满了各种颜色鲜艳的玩具,这些像是面向成年人的保育园设施,并非只是用来做做样子的。热系统与冷系统

某些没有做的事情会让人产生不安感与负面情绪,面对后续出现的问题时也失去了干劲。为何我们会陷入如此“无情”的恶性循环中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试着对人的大脑进行一番剖析。我们大脑中的古老原始的部分,会被不断进化出来的新部分依次包裹起来,就像是洋葱的构造一样。而且,很多的研究者都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系统。

①本能的系统。会如条件反射般做出快速反应。这是一种靠情绪、直觉来判断的系统。属于大脑的“原始”部分,如大脑的边缘位置、纹状体以及小脑扁桃体等部位。

②理性的系统。反应速度相对迟缓,不会在下意识状态下发挥作用。这是一种进行思考、想象和制订计划的系统。属于“新大脑”的部分,如脑前额叶等部位。

这两种系统有着各种不同的叫法,在本书中,则主要采用了糖果实验的设计者沃尔特·米歇尔的命名方式:

第一种被称为“热系统”。

第二种被称为“冷系统”。

虽然内容上稍显复杂,但通过这种形象的命名方式能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

第一种系统主要受到情绪与欲望的支配,所以给人亢奋热情的印象(太棒啦,是糖果哎,赶紧吃掉它)。

第二种之所以被称为“冷系统”,主要是因为它给人冷静分析应对的印象(如果不吃这颗糖的话,之后应该还会得到更大的奖励……)。

当热系统与冷系统中的一方处于活跃的状态时,另一方的活跃度就会被弱化,二者之间总是不断互补。因压力而暴走的热系统

当我们感到不安或者产生负面情绪时,本能地就会使大脑内的热系统变得更加活跃。就像之前所说的那样,我们的身体结构与很久以前的人类毫无二致。在远古时代,人们的压力主要源自不知能否找到食物的不安感。所以,那时的人们觉得有压力时,会选择将眼前的食物全都吃掉,抑或是偷个懒休息休息。

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压力往往来自工作,不会再有无法找到食物这样的危机状况。只是,我们为应对压力所采取的策略,却和远古时代的人一模一样。

慢慢地,这变成了一种本能的反应。摄取更多的热量,或者逃避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也都变成了合理的做法。暴饮暴食的结果就是在面对下一个即将出现的问题时,自己只能束手无策。通过冷系统让自己冷却下来

冷系统则具有抑制热系统变成暴走状态的作用。

举个例子,下雨天走在路上,快速驶过的汽车溅了你一身的脏水。无论是谁遇到这事儿,都会怒从心头起,肯定还会大声地怒斥对方。这些都是热系统带来的反应。但是,属于冷系统的认知意识则会帮助我们抑制内心的怒火。所谓“认知”,就是指我们并非只看到客观的现实,还会从一些不一样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能力。“也许是有个孕妇快临产了,司机着急想把她送到医院去呢。”

如果像这样去想那辆无礼的汽车,我们的怒气就会消失了吧。在沃尔特·米歇尔看来,这就是冷系统对热系统产生了“冷却”作用。所谓的冷系统与热系统之间的互补作用,就是这个意思。意志力是天生的才能吗

糖果实验中最让我关心的还是第二个疑问。通过实验的结果甚至能够预测出这些人今后的成绩和健康状态。意思是说意志力在4岁到5岁时就已经被决定了吗?

据沃尔特·米歇尔说,那些在糖果实验中能够等待15分钟并最终得到两颗糖果的孩子,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几乎都有着强大的意志力。然而,这里用的是“几乎”一词。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也有进步比较差的人。相反,在那些马上就把糖果吃掉的孩子中,也有随着自身的成长逐渐学会自控的人。所以,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环境的变化同样会使意志力发生改变

首先,希望大家了解的一点是,当糖果实验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其结果也会明显不同。

如果不是放上真正的糖果,而是用投影机放映糖果的影像。此时,孩子们愿意等待的时间就会加倍。

如果将糖果藏到卫生间里去的话,那些原本不愿等待的孩子也会改变想法,其愿意等待的时间也会变成原先的10倍那么久。

仅仅是将眼前的真糖果拿走了,我们就可让孩子们变得愿意等待更长的时间。而原先的实验中愿意等待的孩子们,则会在等待的过程中选择唱歌、做鬼脸、弹钢琴或者闭眼睡觉,因为即便眼前摆放着糖果,他们也知道如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反之,那些一直盯着糖果的孩子,大多都会以失败而告终。等待时间长短与受到诱惑的次数有关吗

那么,我们是否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在糖果实验中不愿意等待的孩子,并非因其自身的意志力薄弱,而是被糖果所诱惑的次数太多?

那些眼睛一直盯着糖果的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会反复想象糖果的甜美味道,饱受诱惑,最后决定立刻将糖果吃掉。

实际上,那些被指示一边想着糖果一边等待的孩子,其愿意等待的时间都特别短。多巴胺干的坏事

一直盯着糖果看,最终就会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这是由于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在背后捣鬼。

说到多巴胺,人们一般认为它是在我们有快感时释放出的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当我们享用美食、获得金钱或者与喜欢的对象进行性行为时,体内都会释放出多巴胺。因此,为了追求这种快感,人们才会做出一些行为。实际上,多巴胺的作用是比较复杂的。

神经学家沃尔弗拉姆·舒尔茨曾经设计了一项给猴子以不同回报奖励的实验。当人们在猴子的舌头上滴上一滴果汁后,其脑内多巴胺相对集中的纹状体会立刻启动。

但是,如果在滴果汁之前先用电灯泡给猴子释放信号,那么其脑内的多巴胺就会对电灯泡的光亮做出反应。所以,多巴胺的释放并非取决于行为本身,而是与其先兆有关。

在这方面,人类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想到很多这样的例子。(2)(3)

当我们在使用LINE或SNS时,让我们感到兴奋的其实并不是确认消息的内容,而是冒出的那个提示消息的红色小点。

我们之所以想喝啤酒,其实并不是被啤酒本身所诱惑,而是被拉开易拉罐时发出的扑哧声以及将啤酒倒进玻璃杯时的咕咚咕咚声吸引了。

关于多巴胺还有这样一项实验:给小白鼠吃下一种能阻断多巴胺释放的药物,你会发现,无论面对多么美味的食物,小白鼠也不会去吃,最终活活饿死自己。

就像这样,多巴胺能让我们产生想要的欲望,从而转换成实施具体行为的动机。首先是因为想要,然后才会做出行为。而如果事先多巴胺没有发挥作用的话,就不会产生想要的念头,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行动。认知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掌握的技能

对眼前的糖果毫无抵抗力,立刻就将其吃掉的孩子们,在此之前肯定也是吃过糖果的。因此,他们仅仅是看到眼前所摆放的糖果,大脑中就会重现出吃糖时的那种感觉——用牙齿咬糖果时的口感,嘴巴里扩散的甜味,等等。由于多巴胺的作用,让他们产生了想吃的欲望,从而驱使他们采取了行动。多次受到这样的诱惑,到最后就会变得难以抵抗了。

所以,要想忍住不吃糖果,就必须抵挡其带来的诱惑。属于大脑中冷系统的认知意识将会助我们一臂之力,因为它可以告诉我们该如何理解眼前的现实。

当研究者建议孩子们将糖果想象成一朵圆圆的、蓬松的云后,他们愿意等待的时间变成了之前的2倍。

孩子们被建议将糖果想象成假的以后,他们愿意等待的时间平均达到了18分钟。

仅仅是告诉他们将眼前所摆放的糖果想象成一朵云,或是建议想象成假的东西,孩子们所等待的时长就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多巴胺所带来的行为动机本身被弱化了,而原本受到诱惑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了。

在原先的实验中,那些愿意等待的孩子并未受过外界的任何暗示或建议,可以说他们本身就能很好地将注意力从糖果上移开。也许,他们大脑中冷系统的认知能力天生就是优于他人的吧。

但是,就像你所看到的那样,这种认知的能力也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加以提升。所以说,这也是一种可经后天学习而掌握的技能。冷系统也会撒谎

我们之所以能将糖果想象成假的,或者想象成一朵云,都拜认知这一脑部(冷系统)高级的作用所赐。我们能够进行强化训练的,并非意志力这种模糊的东西,而是这种认知的能力。

但是,由于冷系统主要负责推论、计算以及制订计划等,所以也有一些孩子会运用冷系统的这种作用来做一些狡猾的事情。

有的孩子会把果汁软糖的馅儿吃掉,只留下表面的部分,伪装成一口未动的假象;还有的孩子会把曲奇饼干掰开,舔掉里面的奶油,然后再恢复成“原样”。他们都是利用冷系统,计划性地得到了“眼前的回报”。

明明想要减轻体重,可是在制订减肥计划时却想着之后可能肚子又会饿,还是先吃一点吧,或者是编造一个理由——今天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然后让自己暴饮暴食,又或者是对自己无限宽容——前天和昨天都忍住没吃,今天要好好褒奖下自己。这些也都是大脑中的冷系统在起作用。

像电影《十一罗汉》中那样,制订缜密的犯罪计划,靠的也是大脑中的冷系统。

意志力会受到情绪的左右,所以并不可靠。可是冷系统又有可能被我们肆意乱用。真是让人感到走投无路。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意志力强大的人=原本就不会被诱惑

在德国进行的一项实验可供我们参考。这项实验所研究的是人在一天中究竟会受到多少欲望的诱惑。研究者在超过200名受测者的口袋里放了一个响铃,这个响铃在一天中会7次随机响起。研究者让受测者报告他们在铃响的瞬间或在那之前有何种欲望。统计结果显示,人在一天中会有4个小时与各种不同的欲望抗争——虽然想再多睡会儿,但又不得不赶紧起床,想出去玩但又必须忙工作,想吃美食但又不得不忌口,等等。人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面对着类似“要把眼前的糖果吃掉”的诱惑。

而通过这一实验我们也发现,那些被认为意志力强大的人,他们用来抵抗诱惑的时间比较少。倒不是他们拥有强大的意志力,而是因为他们原本受到诱惑的时间就很短,次数也很少。感到烦恼=意识被唤醒

当口袋中的铃响时,需要报告自己内心正在纠结的事儿。也就是说,需要以清醒的意识来说出自己到底在为何种问题而烦恼。

我在跑马拉松时,若是一切顺利,就会让自己毫无意识地去跑。马拉松选手藤原新等人也说过“我是睡了30公里呢”,可能那时他们正处于一种冥想的状态吧。

但是,当膝盖感觉到疼痛时就做不到这一点了。“还剩几公里?还有10公里吗……”“打算放弃比赛了吗?”“还有多少公里?啊,刚刚只跑了500米而已啊”,等等,很多时候内心的意识就会被唤醒。感受到了痛苦以后,会让身体对时间的感知变长。这是我们对时间投以意识的次数变多了造成的。

我是在图书馆里撰写本书的,在思路顺畅的时候就会闷头写作,忘记时间,也就是进入了所谓“心流”的状态。

可是,当逻辑不通、思路走进死胡同的时候,也会想要停止写作。我会用APP记录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差不多在达到10次后,我便不会再让自己坚持下去,而是离开图书馆。意志决定论就像抛硬币一样不合理“意志决定人的行为”这一说法有很多非常不合理之处。例如,在抛硬币时,你会选择赌哪一面呢?

也许,选择正面还是反面这本身是很快就能做出决定的。但如果我问你为何会选择这一面呢,你就无法马上明确地回答上来了。的的确确是自己做出的决定,却又说不出理由。当你迷路的时候也是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要从左边和右边两条路中选择一条路。

面对吃不吃糖果这样的问题,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沃尔特·米歇尔曾这样描述过那些忍不住吃掉糖果的孩子的样子:“我在进行糖果实验时,好几次看到,有的孩子会突然伸出手来,毫不犹豫地将铃按响,然后脸上会浮现出苦恼的表情,低下头去。他们会一直呆呆地盯着自己的手,好像在责怪自己都干了些什么。”

当时的那种举动,确实是自己选择做出的行为,但是看起来,有一半又不像是自己选择做出的。习惯=几乎不假思索就做出的行为

当孩子们受到糖果的诱惑时,就像面对抛硬币的情形一样。抛出的硬币,其正面写着“不吃糖果,继续等待”,而反面则写着“把糖果吃掉”。运气好的话,抛好几次都是让你一直等待。但是,随着抛硬币的次数越来越多,总会做出自己所不希望的行为。

由此可见,不愿意等待并不是因为意志力薄弱,只是抛硬币的次数多了而已。这样的话,我们的对策就可以是不抛硬币——不要唤醒我们的意识。

当所谓的意识被唤醒的时候,令你烦恼的问题也就摆在面前了。

应该没有人会为选择100日元还是1000日元这件事而烦恼吧,因为无须运用意识就能立即做出决定选钱数多的那个。而真正令人烦恼的是,当眼前出现两个都具有价值的选项时,我们会去思考到底哪一个更具价值。比如,是选择今天立即得到1个苹果,还是等到明天得到2个苹果?这种时候,意识被唤醒,你会感到烦恼。

若意识不用被唤醒,几乎不假思索就能做出的行为就是我所说的习惯,那么,我们在感到烦恼时被唤醒的意识到底又是何物呢?

如何才能不动用意识就做出行为呢?如何才能培养出习惯?我们将在接下来的两个章节中进行详细的论述。本章总结●人往往更倾向于“眼前的回报”,并低估“将来的回报”或“惩罚”,这种特性被称为“双曲贴现”。因此,要想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件很难的事。●在糖果实验中,那些没有吃掉面前的糖果,愿意等待20分钟,并最终得到两颗糖果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从学习成绩到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能力水平。●意志力并非简单地会越用越少。●意志力会受到情绪的左右,不安感和自我否定会让你丧失意志力。即便在做一些需要意志力的行为时,只要能产生自我肯定感,那么意志力就不会减少。●人的大脑中存在偏理性的冷系统和偏感性的热系统,二者之间有互补的作用。●利用冷系统中的认知能力,可以将糖果想象成云朵。换个角度来看待眼前的事物,就可以抑制热系统带来的影响。●因为我们不可能没有情绪,所以意志力总是不可靠的。而冷系统也会有计划性地撒谎,或是编造出适合自己的理由。●那些被认为意志力强大的人,其原本就没有产生过被诱惑的意识。●当意识被唤醒的时候,令你烦恼的问题也就摆在面前了,你需要思考到底哪一个的回报更大。●所谓“习惯”,就是指几乎不假思索就做出的行为。要想养成习惯,我们必须减少意识本身出现的次数。(1) Role-Playing Game,角色扮演类游戏,是电脑游戏的一种类型。在游戏中,玩家负责扮演某个角色,并在一个写实或虚构世界中活动。(2) 日本互联网市场中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3)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指社交网络服务,包括社交软件和社交网站。第二章什么是“习惯”What are habits习惯是不假思索就做出的行为

那种一直被优柔寡断所困扰、无法将任何事情都习惯化的人才是最悲惨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就连点一支烟、喝一杯茶、决定每天入睡和起床的时间,甚至开始着手做某项工作,都离不开一个明确的意志。这种人会将大半的时间耗费在做决定或后悔上。——威廉·詹姆斯

在第一章的最后我说过,所谓的“习惯”就是不假思索就能做出的行为。我认为,当某件事情变成了习惯的状态后,基本上便几乎不再需要动用我们的意识了,即无限接近于下意识(潜意识)状态下所做出的行为。在这种状态下,不会再因为是否应该去做这件事而感到烦恼,同样也不用再面对该采取何种方法的选择。因为,所谓的“烦恼、选择”都是与意识有关的问题。

据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显示,我们所做出的行为中,有45%并非真正的临场反应,而是习惯所致。我想看到这样的结果,大家肯定会立刻提出疑问吧——我们午饭是选择吃咖喱饭还是拉面,休息日应该去看哪部电影,等等,所有这些决定难道不都是基于自己的意识和思考做出的吗?如果说习惯是不假思索就做出的行为的话,这里的45%比例是否太过了呢?

不过,确实有的人会因为选择去哪家店吃午饭而烦恼,但这些人走进居酒屋后,通常也都会说先来瓶啤酒,而不是在那儿认真地思考该喝什么。起床后的习惯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们早晨起床后所做的事情吧。首先是从床上坐起来,然后去上厕所,洗个澡,接着吃早饭,再接着换衣服,系好鞋带出门。

所有的事情都像是事先决定好的,起床后的所有行为,像不像在进行一场仪式呢?

一般来说,刷牙的时候要挤出多少牙膏,从哪边的牙齿开始刷,等等,都是无须我们去思考的。系鞋带时也不用去想“今天该怎样系鞋带啊”这样的问题。我们没有用到意识就做完了这些事情。所以,应该没有人会觉得这种“早晨的仪式”是很困难的,是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完成的。对于几乎所有的成年人来说,这些都可以说是一种习惯了。

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早晨起床后的一连串活动都是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他们无法独自去上厕所,就连刷牙、系纽扣、系鞋带这些事情也会遇到障碍,要想完成这些事情,需要极大的忍耐力。他们在准备好出门前就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意志力,也许他们会因此而生气,干脆不想起床了。然而,随着一天又一天地重复,他们自然就会越来越熟练。成年人肯定会觉得难以理解——明明都是下意识就能做出的行为,小孩为什么会觉得这么难呢?智能手机上的滑动输入法

即使是在成年以后,也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我在考取驾照18年后,才真正开上了汽车。最开始时,仅仅是一个起步环节,我都要一步步边回忆边操作——系好安全带、踩下刹车踏板、转动钥匙、松开手刹、将变速箱从P挡调到D挡……而现在,即使我驾驶的是更加复杂的手动挡汽车,也能不假思索地开动汽车,操作自如。可是,要想说清楚这些具体的操作步骤,也是很难的。

在还没有习惯驾驶汽车的阶段,我们必须集中自己的意识去开车。因此,当看到有些人能边开车边听音乐时,简直就像看到了大神一样。而现在的我,也能做到一边下意识地驾驶汽车,一边有意识地去学习英语听力教材。

也许你还不会开车,不过如果你会骑自行车的话,应该也能明白我所说的这种感觉吧——很难向别人说清楚如何踩脚踏板等这些步骤,以及保持身体平衡的诀窍等。习惯于在智能手机上使用滑动输入法的人,能在不动手指的前提下,仅在头脑中回想起该如何快速输入文字吗?做菜、驾驶汽车的梦游症患者

我还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因为害怕打碎鸡蛋,而像对待贵重的物品一样,特别紧张地将其轻拿轻放。人生中第一次煎鸡蛋时,要运用自己相当多的意识才能完成——该放多少油、该用多大的火候等。可是现在,我再也不用到菜谱上去找煎鸡蛋的制作方法了,几乎就是双手在自动进行操作。

我的母亲会做各种各样的菜。哪怕是正吃着饭呢,如果邻居送来了什么食材,她也会很快用这些食材给我们做出好吃的菜来。她从不去网站上找什么菜谱,也不用计算调味料的量。据母亲说,只要一看到食材,头脑中就能立刻浮现该怎么做。而且,母亲也说自己在做菜时从未觉得很麻烦。其实,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很麻烦,是因为我们要思考一系列的操作步骤,这恰恰证明了我们在运用自己的意识。而我的母亲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做出菜来,所以她才会觉得不麻烦。

梦游症患者在进入深度睡眠阶段后,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起身去做菜或者开车。而且,事后也不会记得自己有过这些行为。这是因为此时他的大脑中负责监视运动的部分正处于休眠状态,而承担复杂行为的部分却处于活跃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即便没有意识,人也能做出复杂的行为。

小小的蚂蚁虽然没有意识,但会拼命地去挖洞、运土。蚂蚁不需要看专业的经管类书籍,因为它们无须调动自己的干劲,就能一直工作下去。意识是像报纸一样的东西

即便没有意识,我们也能做出复杂的行为。另外,我们平时所思考的“自己”,则属于意识的范畴。我们会思考今天想吃什么,会认为眼前的景色很美丽,也会在被他人批评以后闷闷不乐。那么,人的意识究竟为何物呢?(1)

神经学家大卫·伊格尔曼在他的《你所不知道的大脑——“意识”只是个旁观者》一书中,将人的意识类比成像报纸一样的东西。

比如,某个国家每天都在发生的各种事情:工厂在运转、企业在制造商品、警察在追踪罪犯、医生在做手术、恋人们在约会、电流顺着电线流动、下水道在运送着排泄物……但是,人们不能也不想了解这个国家中发生的所有事情。所以,只能将最重要的事情总结出来,为此才诞生了报纸。

人们希望在报纸上看到的,并不是昨天全国的牛总计吃了多重的草料,或者是卖出了几千头牛,而只是想在疯牛病急增的时候,获得及时警告。我们并不想知道昨天有多少吨垃圾被丢弃,而只是想了解自己家附近是否又新建了垃圾处理站。

人的意识也是一样的。它并非要逐一掌握身体里60兆个细胞中发生的所有情况,或是几千亿个神经元中电信号的传导情况。大脑每秒要处理近4亿字节的信息,但其中需要运用意识来处理的信息只有2000字节而已。在下意识(潜意识)的舞台上,大脑的神经回路就如报社记者一般,在不断地收集庞大的信息,然后,就像报纸所做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