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12:56:56

点击下载

作者:季正矩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列宁传

列宁传试读:

前言

恩格斯在评价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时曾说过:“这是一次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些巨人“几乎全都处在时代的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有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全面人的那种性格上的丰富和力量”。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恩格斯这句话,回首20世纪的发展历程时,深深地觉得,20世纪更是一个伟大和进步的时代,列宁就是这个时代中的巨人之一。这是因为,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领袖和导师,对世界历史和俄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了解和研究列宁生平事业及其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列宁逝世后,世界各国出版的有关列宁的论著和文章,数不胜数,浩如烟海。但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具体看法和结论也不尽一致。尤其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对列宁及其思想的评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诸如,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还是悲剧性错误?列宁创建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是不是“早产儿”?列宁是不是“极权主义的设计师”?列宁主义是不是斯大林主义的“原罪”?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否已过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否意味着列宁主义本身是错误的?列宁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模式是否仍具有现实性和指导价值?……

列宁问题,不仅仅是列宁个人的荣辱问题,也不是历史遗留的某种情感问题,而是对他所从事的事业及其思想的评价问题,也是一个现实而敏感、严肃而深刻的问题。因此,应该客观、历史、全面和系统地了解和把握列宁的生平业绩及其思想,并从中得出科学而正确的结论。这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实事求是。在西方出版的一些列宁传记中,尽管不乏一些新观点和新角度,但也有不少对列宁的歪曲和攻击等不实之词。例如,一些西方学者打着心理分析方法的旗号,宣称列宁“从小就是个精神病患者”,抑郁症和轻躁狂症相互交替,贯穿列宁的一生;一些人攻击列宁在党内是信奉“权力意志论”的尼采主义者,在党外则是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把“权力欲”说成是列宁从事政治活动的思想动力;还有一些人程度不同地否定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列宁的哲学思想对立起来,鼓吹列宁的历史观是经济决定论和唯意志论,把列宁的晚年思想和新经济政策说成是列宁“最后的绝望斗争”。对于这些奇谈怪论,我们自然不能接受。在苏联,有关列宁的传记很多,材料丰富,体裁和方法多样,对列宁的介绍和评价基本上是全面的、中肯的,但毋庸讳言,也有不少地方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和个人崇拜的因素。反对个人崇拜是列宁生前一贯倡导的思想,他本人也身体力行,反对人们对他“歌功颂德”。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公正、全面地叙述列宁的生平及其思想。本书对列宁的描述持以下观点:一是列宁是历史中的“人”。列宁是人,不是神,无论其个人的成长,还是思想的发展都有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足和历史局限性,也有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二是列宁是时代和历史的巨人,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不朽的业绩、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崇高的品德、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方面。三是列宁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和个性的人,其人格具有独特的魅力。(2)学术性和通俗性兼顾。本书力求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系统介绍列宁从一个懵懂少年到优秀的中学生、学运领袖、仗义执言的律师,最后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程,叙述了列宁如何处理友情、爱情、亲情等方面的关系,阐述了列宁如何坚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列宁治党、治国、治军的高超艺术和胆识,从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列宁作为一代伟人的风采。本书是一本通俗性传记,不是一本列宁思想研究专著,无意于对学术界的各种观点和看法作出评介,但是也力求简明扼要地叙述列宁在各个时期的重要著作的历史背景、写作过程、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从而梳理出列宁思想认识的来龙去脉,阐明列宁主义的“实态”和整体性。同时,书中对列宁主义的实践性、时代性、科学性和俄国特色都有所反映。一些具体的评论一般采用学术界比较统一或大多数人的观点。鉴于列宁晚年的一些思考十分重要,本书也侧重予以介绍。(3)在结构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新尝试。作为传记,本书在辅配一些插图的基础上,以列宁生平活动的时间顺序为主安排章节,同时为了更好地概括列宁的有关活动和思想,某些章节的时空跨度较大,从而把“条条”(以事件为线索)和“块块”(以历史时期为线索)结合起来。

本书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在写作过程中,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有关成果和资料,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和同仁的指导和关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第一章伏尔加河畔金色童年

公元1870年4月,正值春天的俄罗斯母亲河——伏尔加河及其支流斯维亚加河开始解冻,融化的冰块不时发出“噼啪”的撞击声,河面逐渐开阔起来。在两条河的交汇处坐落着一座城市——辛比尔斯克,现名为乌里扬诺夫斯克。相传400多年前有一个姓“辛比尔”的保加利亚公爵曾住在这儿,因此人们便习惯用他的名字称呼这个地方。17世纪中叶,沙皇下令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内城,并构筑了坚固的堡垒,使它成了一座军事要塞,用来抵御来自南方游牧部落的侵袭。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辛比尔斯克已成为商港,是粮食、鱼、羊毛、硝石等的贸易集散地。全城大约有3万多人,大部分是工人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视察员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一家就住在城市边缘特列尔茨街的一座木板结构的房子里。列宁的故乡——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19世纪)

4月22日(俄历4月10日),阵阵婴儿的啼哭声从乌里扬诺夫家的小木屋中传出,家中又添丁进口了。小孩大脑袋,高颧骨、蒙古型眼角、略为向上的眼睛和宽阔的前额,极像父亲。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乳名沃洛佳,这就是后来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和导师的列宁。

4月28日,在一片钟声中,尼科尔教堂的执事为列宁做了神圣的洗礼,并登记造册。列宁出生的房子:辛比尔斯克市特列尔茨街乌里扬诺夫家的住所

在小列宁的摇篮旁,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乌里扬诺娃充满了做母亲的幸福、骄傲和希冀,唱起了美丽的歌曲:

你生到这个世上来,

命运有什么安排?

你会建立丰功伟绩,

让英名天下传遍?

在危难紧急的关头,

我们敬爱的领袖,

你将英勇地挺起胸膛,

保卫自己的家乡,

用正直无私的心肠,

光明正大的力量,

战胜罪恶和黑暗,

捍卫住真理正义。

……

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出生于1831年7月26日,是一位出色的国民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阿斯特拉罕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祖父早年是农奴,祖母是属于蒙古族的加尔梅克人。在其7岁时,父亲不幸因病去世,家中一贫如洗。列宁的伯父过早地担起养活全家的重任,虽然他自己也很想求学,但为了使弟弟受到教育,他只好放弃自己求学的念头,先后赶过大车和当过商店伙计,终生未娶,把整个一生都献给了贫穷的家庭。伊·尼·乌里扬诺夫长大成人后,一直十分感激哥哥为他作出的牺牲。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杰出天赋,在不断克服困难的情况下,伊·尼·乌里扬诺夫于1843年进入阿斯特拉罕中学,先后两次获奖学金,1850年中学毕业时获得银质奖章和荣誉公民称号,同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毕业时获得物理数学候补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伊·尼·乌里扬诺夫在奔萨贵族学院担任数学、物理教师,并担任了喀山气象站的气象观察工作。

为人师表后,伊·尼·乌里扬诺夫力求做到行为世范、诲人不倦。他讲课细致又耐心,对学生的淘气行为从不疾言厉色,还免费帮助贫苦学生,因此深受学生们的爱戴。50年代末,当时负责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认为,他教学热心、教学成绩好、知识渊博,故此给他以奖励。

60年代初,伊·尼·乌里扬诺夫在同事奔萨贵族学院学监维列金尼柯夫的家中,认识了后来成为其妻子的玛里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勃兰克,维列金尼柯夫是玛丽亚的姐夫。

因工作成绩突出,1869年,伊·尼·乌里扬诺夫被任命为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视察员,之后又升任省国民教育总监,获世袭贵族称号。

伊·尼·乌里扬诺夫担任国民教育视察员时,正值俄国废除农奴制并开始创办国民教育体制之际。当时俄国乡村教育十分落后,师资缺乏,资金困难,没有固定的课本和教育参考用书,伊·尼·乌里扬诺夫奔波于各乡村之间,在村公会上劝说农民支持教育,并多方筹集资金支持教育,为青年教师举办师范进修班,以便使他们按教育学原理授课。到1886年去世时,他在全省共创办了近450所学校,在校学生2万余名,其中有几所中学和上千名中学学生。伊·尼·乌里扬诺夫的思想接近于19世纪60-70年代的俄国启蒙学派。他平易近人,同情农民的疾苦和艰辛,厌恶当时那种奴颜婢膝、追求功名的官僚习气,对当时的沙皇专制不满。

1863年夏天成家后,伊·尼·乌里扬诺夫几乎把全部薪金都用在养家糊口和培育子女上,自己也不爱好各种享受和社交活动,近乎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家中,注意锻炼孩子们的意志,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育他们诚实正直、热爱劳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时常给孩子们讲故事,开开玩笑,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总是尽量通俗易懂地予以解答,有时也和孩子们玩一下槌球、下下棋,孩子们感到无拘无束,客厅里经常传出欢快的笑声。列宁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1831-1886)

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勃兰克是医生亚·德·勃兰克的女儿,1835年3月6日生于彼得堡。亚·德·勃兰克的父亲是一位德国商人,母亲是一位瑞典人。亚·德·勃兰克出身于市民阶层,1824年毕业于彼得堡医学院,早年丧偶,夫人给他留下了6个年幼的孩子。亚·德·勃兰克学识渊博,思想进步,为人耿直,不趋炎附势,因此而不受上司青睐,工作屡被调换,晚年在喀山省科库什基诺村附近买了一个不大的庄园,种地之余,给附近的农民治病。在德国姨母的严厉教育下,玛·亚·勃兰克很小就养成了勤劳和俭朴的习惯。她的父亲按斯巴达克方式来教育女儿们,5个女孩子一年四季都穿短袖敞领的印花布连裙,就连这种衣服每人也只有两套替换穿。伙食很简单,甚至她们成年以后也不喝茶和咖啡,因为当医生的父亲认为茶和咖啡有损人体健康。这种生活方式使玛丽亚的身体长得结实,特别能吃苦耐劳,“不知道什么是神经衰弱”。玛·亚·勃兰克性格沉稳,天资聪颖,在姨母的指导下,自学了英、法、德语,学过音乐,读过不少书,钢琴技巧很娴熟。虽然未正式进过学校的门,但却通过了中学的笔试,成绩优异,获得了在小学当女教师的资格。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未能上大学,成为一大憾事。婚后,玛·亚·勃兰克专注于理家和相夫教子,对当时上流社会中讲究穿着打扮和喜欢飞短流长的习气不感兴趣。她做事有条不紊,持家勤劳节俭,对孩子从不体罚打骂,总是耐心地引导和教育。

列宁共有5个兄弟姐妹,姐姐安娜·伊里尼奇娜·乌里尼奇娜·叶利扎罗娃(生于1864年)、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生于1866年,乳名萨沙)、妹妹奥丽加·伊里尼奇娜·乌里扬诺娃(生于1871年)、弟弟德米特里·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生于1874年)、妹妹玛丽亚·伊里尼奇娜·乌里扬诺娃(生于1878年)。另外,列宁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他们出生不久就不幸夭折了。家中的保姆格里果列夫娜最喜欢列宁和妹妹奥丽加,经常把他们一边一个放在膝上,给他们讲故事。在兄弟姐妹中,列宁和妹妹奥丽加关系最好,小时几乎形影不离。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乌里扬诺娃(1835-1916)乌里扬诺夫一家(1879年摄于辛比尔斯克)

为了使儿女们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列宁半岁时,父母把家搬到了特列尔茨街17号房子的二楼上。1878年,父母又用全部积蓄买下了莫斯科街58号的一幢木制的带有阁楼和回廊的平房。列宁和兄弟姐妹们的青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就是在这儿度过的。新居因面对大街,一年四季尘土飞扬、人声喧哗,但房间却宽敞明亮。下层有5个大房间,分别作为父亲的书房、母亲的卧室、餐室、厅堂和客厅,东西还各有一间前室以及厨房。阁楼上面还有4个小房间,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地,列宁住在朝东的一个房间里,与哥哥萨沙相邻。同时,新居的旁边是一个幽深的大院落和一座花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和树木,每到夏秋季节,这里便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果实累累的景象,充满了大自然旺盛原始的野趣,这里成为孩子们流连忘返的乐园。

孩提时代的列宁聪明、活泼、淘气,在父母的呵护下,过着天真烂漫的生活。

列宁喜欢玩热闹的游戏,常常把妹妹奥丽加赶到沙发底下,然后喊口令:“从沙发下面往外开步走。”有一次,他和妹妹奥丽加玩过家家的游戏。奥丽加坐在用干树枝搭成的窝棚中,窝棚外面放着一堆干树枝,上面放一层红叶子,表示篝火熊熊燃烧,火上面放着一个瓦罐,表示在做饭。奥丽加头上插着一块很大的绿色牛蒡草叶子作为头饰,等待“猎手”归来。过一会儿,列宁“打猎”归来,一手握弓箭,一手拖着被他捕获的“野兽”——一块大树根。他手舞足蹈地向奥丽加讲述了他同野兽搏斗的经过:他一箭射中野兽之后,野兽咬他、追他,使他失去了知觉。列宁一面讲着,一面学着野兽的咆哮。最后列宁说自己狩完猎后,又累又饿,要求奥丽加给他回家取两块面包吃。

有时候,顽皮的列宁喜欢搞一些恶作剧,戏弄弟弟妹妹。有一回,他和妹妹奥丽加玩“赶马人”游戏。开始列宁扮演赶马人,妹妹扮演马。他用绳子套着“马”,用鞭子抽打“马”,“马”很驯服。而当列宁扮演马时,没等妹妹用鞭子赶“马”走,列宁就挣脱绳子跑到了一边。妹妹坐在草地上赌气地说:“这样玩不行,我不玩了。”列宁做了个鬼脸说:“马总比人力气大,赶马人应爱惜马,给马喂点好吃的,比如带盐的黑面包,那马就会乖乖地听使唤了。”

和其他小孩一样,列宁喜爱玩具。所不同的是,玩具一经他的手,准会四分五裂或面目全非。列宁过三岁生日时,保姆格里果列夫娜给他买了一个十分逼真的菊花青马玩具,作为生日礼物。这下可逗乐了他,他用惊讶的目光看了看这精致的生日礼物后,便拿着新玩具藏到门后去了。不到10分钟的光景,当姐姐安娜找到他时,这匹小马已经躺倒在地板上,脚被拧断了,尾巴被揪了下来,列宁还在一个劲儿地抠马的玻璃眼睛。四岁时的列宁“你为啥这样干?”大家责备列宁。“想知道这是不是一匹真马,”列宁噘起小嘴天真地答道,“还想看看它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

正是由于这种对玩具的特殊爱好,以及想弄懂它的内部构造的浓厚兴趣,列宁曾把弟弟的一管笛子砸开,看看空气如何通过笛子的活瓣;他还把妹妹心爱的布娃娃的眼睛挖出来,看看为什么它的两眼一会儿睁开,一会儿闭上。

虽是家中最淘气的一个,但列宁还是听大人的话的。有时,妈妈为了让他安静些,就让他坐在一把圈椅上,作为处罚,只有等妈妈允许之后,才能站起来再去玩耍,对此,列宁把圈椅叫“黑凳子”。一次,妈妈叫他坐在椅子上,正好有人把妈妈招呼走了,把他忘了。过了好久,妈妈才想起这件事,赶紧跑去一看,发现列宁早已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睡着了。

列宁的智力和精力要比同龄孩子们明显高出一截。有一次,全家坐轮船到喀山乡下避暑。这是列宁生平第一次出远门,他兴奋不已,在轮船上不停地喊叫。“在轮船上是不允许这样大声喊叫的。”妈妈对列宁说。“可是轮船自己也在大声喊叫呀!”列宁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列宁的回答引起周围人们的一阵欢笑,也使妈妈一时语塞。

还有一次,列宁和一个比他高出一头的表兄摔跤。开始时,表兄用犯规动作把列宁绊倒了,得意扬扬。列宁很不服气,他提出,单看跌倒的时候谁在上头不公平,这时候应该慢慢地数数,如果数到一百,下面的人还没翻上来,上面的人才是赢家,并且要有裁判监督。于是两个人又开始了较量,列宁又被对方绊倒了,但他很快就翻到表兄的身上,一直到数完一百为止。

列宁不仅很机警,也很勇敢。每到夏天,父亲就领着孩子们到伏尔加河的支流斯维亚加河游泳。列宁十分喜欢游泳,很快练就了一身好水性,敢于到水流湍急的深水区遨游。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弟弟德米特里也学会了游泳。

列宁从小不说谎话,并且勇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5岁时,他把姐姐的一把心爱的尺子弄断了,立即向姐姐说明是自己不小心把尺子弄断的,希望姐姐原谅。8岁时,有一次母亲带他去姨妈家做客,在和表兄表姐玩时,一不小心,他把姨妈家的一只长颈玻璃花瓶打碎了。姨妈问是谁打碎的,大家都说不是自己干的,列宁也跟着大家说不是自己干的。到了晚上,列宁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为自己撒的谎难过。最后,列宁还是勇敢地向妈妈承认了错误,请求妈妈给姨妈写一封信,请求原谅。

受父母的引导和影响,加上自身活泼好动的性格,自幼起列宁就培养了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打猎、游泳、击木、弹钢琴、唱歌、旅游、打槌球、下象棋,等等。

列宁自幼就表现出很高的音乐天赋,在父母的熏陶下,音乐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在七八岁时,他就能灵巧地弹奏很多儿童歌曲,还同母亲或姐姐安娜一起做四手联弹。但上中学后他就完全不弹钢琴了,倒不是因为怕影响了学习成绩的缘故,主要是因为他当时受了这样一种旧观点的影响:弹钢琴不是“男子汉的事”,只有女孩子才学。这让母亲十分惋惜。1883年,有人给家中送来了一架手风琴,哥哥、姐姐和妹妹都没有学会,出于好奇的列宁很快就学会了,并且《一辆跑得飞快的三套马车在大道上奔驰》还拉得相当不错。后来在中学里,列宁是学生晚会的有力组织者,使每次晚会的节目既有趣,又丰富。

从很小的时候起,列宁就会唱不少歌曲。如《快马》:跳,跳,跳!嗨,大步跳!马儿,马儿,你快快地跑,过大河,跨高山……《燕子之歌》:草儿绿茵茵,太阳暖融融,春天来到了,春燕入门庭……列宁还喜欢和妹妹奥丽加一块儿唱《渺无人迹的大海》:波涛啊,只把意志坚强的人送向彼岸!……乘狂风,破巨澜,勇敢些,弟兄们!我的船坚固无比,勇往直前。后来列宁还喜欢唱达哥米日斯基的《婚礼》、海涅作词的《美妙的小眼睛》、歌剧《浮士德》里瓦连京的咏叹调,以及《伟大的柱石》《土鲁罕之歌》《华沙革命歌》《船夫歌》等民歌。保姆还教列宁学习一些歌曲,如《财主大混蛋》《抱着钱罐常失眠》《穷人贫如洗》《唱唱乐乐多欢喜》。

一些歌曲成为当时人们悲欢离合、所思所怨所忧的一面镜子,这深深地印入了列宁的脑海中。许多年以后,列宁看到俄罗斯农民歌曲集时曾动情地说:“多有趣的材料!用这些材料真可以写出一份关于人民的心愿和希望的出色的研究报告……这是真正的民间创作,它对我们今天研究人民的心理是多么需要,多么意义重大……”

下象棋是列宁的一大爱好,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父亲伊里亚认为,下棋是一种智力竞技,可以培养和发展小孩的想象力、机智灵活性、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因此他十分鼓励孩子们学象棋。列宁从八九岁起下象棋,开始时同父亲、哥哥下棋,后来又同姐姐和弟弟下。到15岁时,父亲已不是列宁的对手了,于是父亲建议他跟辛比尔斯克高手伊林学棋并较量一下。列宁下棋时遵守一个很好的规矩,就是摸子走棋,落子无悔,观棋不语。他下棋时很认真,也很顽强,有时胜利看似无望的情况下,也不轻易放弃,而是认真思考,寻出妙着,从而绝处逢生、反败为胜。1886年夏天,列宁和哥哥每逢晚上便在一个房间里进行象棋比赛。两个人静静地坐在房间里,往往几个小时都不离开棋盘。

列宁没有上过小学,但他5岁左右就跟着母亲识字读书。乌里扬诺夫家保持着让孩子们自觉读书的习惯,父母给孩子们选择读物并给予指导。列宁也自幼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童年列宁没有什么特别喜欢读的书,他较愿意读的是“儿童读物”之类的杂志。

1878年,列宁可以去上学了,但还不能算学校里的正式学生,而是预备班的学生。父亲主张早一点让列宁上学,这样可以让他早些学会劳动,增强自律性。但是在四年级上学的哥哥萨沙反对过早地把列宁送进学堂而套上学校的羁绊,毫无用处地每天在教室里坐到下午3点钟。列宁也不愿意上预备班,而愿意在老师业余时学习。父母亲同意这样做了。列宁先是跟一个男教师学习,后来是一个离家很近的市立学校的女教师给予列宁指导。列宁每天去女教师那里一小时,偶尔两小时,时间是在女教师上课之前,或在女教师课余空闲时间。列宁的姐姐安娜和哥哥亚历山大列宁的弟弟德米特里(右)和妹妹玛丽亚列宁和妹妹奥丽加

父亲检查列宁的读、写、算的状况后,认为列宁即使在家留一年,不经过预备班和老师的帮助,也能成为正式学生。

因为丈夫常年在外奔波,等待丈夫归来和抚养孩子成为母亲玛·亚·勃兰克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她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有节奏地指挥着一大群儿女。大清早,孩子们还在梦乡时,她就起来浇花、准备早饭,然后轻轻地弹奏肖邦等名家的乐曲,孩子们都养成了伴随她的琴声醒来的习惯。临睡前,她拿上蜡烛检查孩子们的床铺,同孩子们谈话、讲故事,然后坐下来读书或弹钢琴。

乌里扬诺夫夫妇十分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劳动习惯。孩子们从小就要自己照管自己并且帮助大人。女孩子要注意使自己和小兄弟们的服装经常保持整洁。夏天,全家人聚在露天亭子里愉快地喝茶,大孩子拿茶炊,其他孩子搬椅子,拿茶具。喝完茶后,女孩子帮助母亲清洗茶具,男孩子搬走椅子。在给花园的花草浇水时,一个孩子抽水,其余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大家愉快友爱地劳动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父亲的正直、博学、宽厚、勤恳,母亲的慈爱、辛劳、稳重,深深根植于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中。温馨的家庭,为孩子们的自由发展,以及踏上人生之路提供了新起点。在父母的精心培育下,列宁和兄弟姐妹们先后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干出了一番事业,没有辜负父母的辛勤栽培。列宁的哥哥萨沙在彼得堡大学期间参加了民意党,成为刺杀沙皇的英雄。姐姐安娜是俄共(布)著名活动家和职业革命家,1898年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届莫斯科委员会委员,协助列宁出版了大量著作,参加编辑《前进报》《女工》《织工》《无产阶级革命》等报刊,曾多次遭到逮捕或流放。弟弟米佳(德米特里)是一位医生,1900年参加《火星报》组织,曾在图拉、基辅、辛比尔斯克、敖德萨、克里等地从事革命活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任中央委员会的代表,1917年任塔夫利达省党委会委员,十月革命胜利后,任克里木临时工农政府副主席,在莫斯科卫生人民委员部、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大学等单位担任领导工作。妹妹玛丽亚17岁就参加了革命,1903年秋在党中央书记处工作,编辑过《火星报》《工农通信员》《真理报》,十月革命后曾任联共(布)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苏联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委员、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虽然父亲伊·尼·乌里扬诺夫由于过早地于1886年去世,没有亲眼看到儿女们日后的发展,但他在世时,邻里、朋友十分羡慕他的孩子们聪慧、听话和懂事,对此伊·尼·乌里扬诺夫夫妇俩也感到十分满足和自豪,他生前曾对儿女们作过这样的评价:“我没有不称心的孩子,但他们各不相同。”他把自己的孩子根据其特点分成几对,每一对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第一对——亚历山大和安娜。他们是有本领的、有才华的,将来会大有成就;第二对——弗拉基米尔和奥丽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对,他们将会胜过哥哥和姐姐,前途更加远大;第三对——德米特里和玛丽亚。他们也是很有才干的”。知子莫如父,父亲的评价是中肯的,尤其是对列宁的评价,不是预言,胜似预言。全优生

1879年8月,9岁半的列宁被编入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一年级。他穿着一身学生制服,被母亲亲自送到了学校。列宁的学校生活开始了。

为使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乌里扬诺夫一家实行严格的作息制度。列宁和哥哥、姐姐一样,早晨7点钟起床,用冷水沐浴,收拾一下床铺,就坐下来复习功课,一直等到妈妈在饭厅准备好早饭和茶为止。吃饭时,必须把饭菜吃光,不许浪费。喝完茶后,还要在饭桌旁边端端正正地坐上10分钟,以免浑身热乎乎地上街导致感冒,同时还可以稳定情绪。习惯成自然,慢慢地,这些规矩就成了家中生活的一部分。列宁9岁半时就读的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

尽管列宁淘气、好动,但在课堂上却能认真听讲,加上天资聪慧,所以在课堂就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回到家后,他一会儿就把功课做完了。因为没事干,列宁就和妹妹玩起来,翻跟斗、打虎跳,甚至把自己的胶皮套鞋从脚上脱下来乱抛,并对妹妹说:“你瞧,胶皮鞋会飞!”引得妹妹也跟着学起来,俩人把家中吵得不得安宁。这时,父亲会从自己的书房走出来,把列宁领到自己那里去,检查他的功课,照着课本从头到尾考他。他通常都能答出来,使父亲原来的火气消了大半,不过,父亲还是得给他找点事干。

在家中,父母要求孩子们亲自编一种手写的家庭杂志《礼拜六》,列宁就用笔名“库贝什金”在杂志上写了一些小故事。每逢星期六晚上,孩子们便当着父母的面朗诵自己的“得意之作”,然后相互评点。

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列宁就是班上的优秀生,每次升级都能得到一等奖。同时,他也很愿意帮助同学,谁有疑难问题都愿意向他请教,而且他总是有求必应。每次母亲在列宁书包中放的水果和食品,他从来都是和大家一块分享。钢笔和本子他也常给同学们用。为此同学们对他很尊敬、友好,他成为同学中的“中心人物”。有一次,拉丁文教师费多罗夫斯基在课堂上叫学生把俄文译成拉丁文。拉丁文学起来特别困难,他一连叫了12个学生,谁也翻译不出来,都面红耳赤地站着。按规矩,如果没有人翻译出来,他们是不能坐下的。学生们一个接一个从各自的位置上站了起来,都默不作声。班里有近半数人都站起来了,每个人都希望老师快点叫列宁,而教师只是扫了列宁一眼,绕过他而去叫别的同学,20多个同学都答不出来。最后,终于轮到列宁了,列宁很熟练地把整个句子和后面一整段文字翻译出来。大家终于轻松地喘一口气坐下了,教师免去了20多个同学的罚站。为此,同学们常常称列宁为他们的“救命人”和“备用辞典”。

列宁的作文写得很出色。校长费·米·克伦斯基讲授文学和逻辑学,他让学生在两个星期内写一篇作文。许多同学都是在最后一两天才匆忙动手,只有列宁一个人从第一天就开始动手。他先在一张大纸上拟好写作提纲,有引言和结论。他的写作方法是:把白纸竖着对折起来,在纸的左边打上草稿,草稿是用削得尖尖的铅笔写的,以便修改时擦掉不必要的字句;纸的右边暂时空着。当需要了解有关资料和文献时,列宁就到离学校不远的卡拉姆津图书馆去,那里有他家三张押金为15卢布的借阅证。列宁找到所需要的书并了解其内容后,就在纸的右边空白处写上对自己草稿的补充和修改,摘录文献中的一些内容,注明书名和页码。待素材和构思完全成熟时,列宁便开始用钢笔认真地写作文草稿了。草稿打好后,通读一遍,再仔细推敲一下有关章、节、词、句,然后拿出干净的本子,把写好的作文工工整整地抄在上面。

克伦斯基对列宁的作文十分满意,见到列宁的父母时,总是赞不绝口,认为列宁的作文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文字精练。他给列宁打的分不是普通的最高分“五分”,而是“五加”,而且每次都把列宁的作文作为范文念给同学们听。

列宁不仅作文写得好,而且其他科目,如拉丁文、历史等的成绩也是优秀。变换的是学习科目,不变的是成绩优秀。父亲伊里亚高兴之余,也有一些担心:如果列宁学习赶来如此容易,那么他能不能把自己培养成工作能力很强的人?经过仔细观察,父亲发现列宁办事也是十分认真的,总是外表整洁、神态端庄、精力集中。在制订好一天的时间表后,列宁就按部就班地准备做功课、阅读、休息和玩耍,各有其时,从不因为贪玩而影响学习。列宁曾有一段时间酷爱滑冰,但后来发觉影响学习,就主动放弃了这一爱好。

在中学时代,列宁最大的生活乐趣就是读书。列宁读书涉猎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古典文学名著、诗歌、政论、生活和人物传记,等等。不仅在卡拉姆津图书馆经常可以见到列宁的身影,而且列宁还经常向同学借书看。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皮萨列夫等人的著作都引起了列宁的极大热情和兴趣。列宁不仅对书中的人物和细节了如指掌,而且能够大段大段地背诵其中的精彩之处。在这些人的不朽作品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人或爱或憎的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发人深思的哲理,令人振奋的名言警句,都引起了列宁内心的共鸣。一本本好书,给列宁打开了一个个崭新的世界,从而使他的思维更加活跃,心灵得到净化,爱憎得到梳理,理想得到升华,视野愈加开阔。值得一提的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先驱者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皮萨列夫、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革命思想和对当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抨击,都对列宁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作品提出了一个共同性的问题:“将来怎样生活,怎么办?”不同的作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呼声: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不能让这种“活人羡慕死人”的社会再继续存在下去了,要把这种生活摧毁。别林斯基揭露说:黑暗的俄国是一个可怕的花花世界。在这里,拿人做买卖时,连美国农场主所用的那种证明黑人不是人的狡辩都不需要。同时,他还号召俄国的革命者行动起来,要求他们即使自己过不上好日子,也要使别人在将来过得好一些。这些正义的呼声引起列宁心中强烈的共鸣。列宁十分赞赏赫尔岑具有的那样深刻而敏锐的思想。赫尔岑著作中那种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深深地打动了列宁的心,使他下定决心去弄清人民遭受苦难和国家贫穷落后的原因。进步的政治家皮萨列夫忠贞不渝为真理而奋斗的一生,更成了列宁心中的榜样。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一书,列宁尤其喜欢,他说这本书把他的思想重新耕耘了一遍。其中有一句话他还特意做了摘抄:

一个男性儿童如果没有获得独自参加社会事业的习惯,没有具备公民感,那么他长大以后就会变成一个中年的、以后又是老年的存在物,而不能成为一个男子汉,或者至少不能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男子汉。一个人如果不参加社会事业,不把自己的感情贡献给这种事业,那他的存在和发展就没有什么意义……剩下的只是每个人为关心自己的私囊、关心自己的肚皮或者关心自己的快乐这些狭隘的个人利益而奔波劳碌。

列宁不仅读书多,而且喜欢就有关问题和同学、伙伴们展开讨论。列宁的能言善辩在同学中是有名的。一次,一个同伴说出了这样一个想法:倘若所有的人都同意不让黄金有那么大的价值和力量,那么大家的生活就能更好一些。列宁立即进行了反驳:“倘若所有观众在戏院里都一齐打喷嚏,那么,大概能把四面的墙都震塌的。然而怎么能做得到呢?”一席话说得大家哈哈笑了起来。还有一次,列宁问表兄维列坚尼科夫读过屠格涅夫的《烟》没有,表兄很尴尬地说读过。列宁立即从表兄的表情中察觉出问题,于是便又问道:“那你读过一篇关于利特维诺夫的中篇小说吗?”表兄摇了摇头。列宁立即笑着说:“瞧,你撒谎了,如果你读过《烟》,那就会知道,利特维诺夫是《烟》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表兄听了列宁的话,不得不佩服列宁的“狡猾”。

辛比尔斯克中学是一所贵族学校,贵族及官吏子弟占该校学生中的多数。当时,正是俄国政治上最反动的时期,沙皇专制政府反动腐败,许多进步人士和先进的思想家,如备受列宁崇拜的皮萨列夫、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先后遭到了逮捕、流放等迫害。工人拼命工作却不能养家糊口,农民承受着各种苛捐杂税,警察和官吏肆意鱼肉百姓,人民没有言论和新闻出版自由,在学校里,任何自由思想的表达都不行。中学的正统教育和环境,不可能促进列宁进步社会理想的形成,而是从反面激发了他革命情绪的萌动。列宁的父亲虽然不是革命者,但他献身平民教育、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精神有利于列宁形成革命思想。从父亲那里,列宁知道了农村的愚昧无知、专制政府的黑暗和腐败和农民的疾苦。这使中学时期的列宁怀有相当强烈的革命情绪。那个时期他很想把那些激动不安的思想与人交谈一下。有一次,列宁发现一个同班同学好像有革命情绪,于是便决定和他谈谈,并且约好了到斯维亚加河边去。但是结果没有谈成,因为这个同学大谈特谈应当如何选择能过上舒服生活和可以升官发财的职业。列宁很不满意,认为“一个想升官发财的人,绝不会是一个革命者”。还有一次,列宁写了一篇名为《人民生活富裕的原因》的作文,引起了一向夸奖他的克伦斯基校长的不满。原来列宁在文中写到了国家的君主专制和劳动人民群众受压迫的问题,表达了一些进步的观点。克伦斯基生气地对列宁说:“你在这里写什么被压迫阶级,这和你有什么相干!”列宁在古典中学学习时获得的奖章

当然,这时的列宁对社会不平还没有多少切身感受,因为他毕竟是获得了贵族称号的、受人尊敬的省国民教育总监的儿子,家庭生活是比较优裕的。但从1886年即列宁16岁起,列宁的思想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中的变故:父亲早逝,哥哥遇难。心灵的震撼

岁月如流水,列宁和兄弟姐妹们在一天天长大,哥哥萨沙已上彼得堡大学,姐姐安娜上女子高等学院,列宁和妹妹、弟弟学习都很出色,走进大学校门只是时间问题。父母虽然很忙碌、辛劳,却也觉得日子很幸福和充实。但天有不测风云。1886年1月24日,不幸突然降临在列宁家中。这天父亲和助手一起写工作报告,一直忙到下午2点钟,他感到十分困乏,饭也没吃,就在工作间的沙发上休息。母亲饭后去看他时,发现他的一只手从沙发上垂了下来,微微颤抖了一下,停下来,一动也不动了。父亲突发脑溢血,死时年仅55岁。

父亲的猝然去世,使全家倍感痛苦和哀伤,同时也使家庭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而且断绝了唯一的生活费用来源。母亲四处奔走,谋求抚恤金,但直到几个月后方得到批准。

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列宁一家决定把4间大房子租给别人,以补贴家用。几天后房客们庆祝乔迁之喜,阵阵的欢笑声更加引起了列宁对父亲的怀念。内心的痛苦驱使他走在街上,久久地徘徊和思考,他认识到:自己今后应和哥哥挑起家庭的重担。

在痛苦的日子中,列宁没有一味沉湎于哀伤之中,除学好功课外,他无偿辅导教师奥霍特尼科夫(楚瓦什族人)学习俄语,还帮姐姐安娜补习拉丁文。在辅导过程中,列宁十分注意方式方法,很有耐心,提醒他们注意总结规律和方法,把学习变为一件乐事。为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一名言常挂在列宁的嘴边:“滴水穿石,不在于强力,而在于功;人之博学,不在于强力,而在于勤学。”

正当全家还没有从悲痛中解脱出来时,又一个灾难降临在列宁家中。1887年3月,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因参加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被捕。正在念大学的姐姐安娜因与事件有牵连也同时被捕。

原来,列宁的哥哥和姐姐在大学里秘密参加了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组织民意党。19世纪60-70年代,在俄国出现了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小资产阶级派别民粹派,这个派别反对沙皇专制制度,但否认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认为知识分子领导的农民才是革命的主力军,农村村社是俄国跳过资本主义的基础,宣扬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而群众是“群氓”。1879年民粹派发起的发动农民反抗沙皇专制制度的“到民间去”运动失败,作为民粹派组织的“土地和自由社”分裂为民意党和土地平分社。民意党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秘密恐怖团体,由于民粹派分子在农村的活动失败,他们对农民失去了信心,幻想通过密谋组织暗杀沙皇,达到推翻沙皇制度的目的,把土地交给农民,把工厂交给工人,公民享有普选权,实行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在8次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失败后,1881年3月,民意党人终于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85年至1886年期间,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阅读了许多革命书籍,其中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他对沙皇专制制度无比痛恨,因此很快便成为民意党中的活跃分子。1886年11月29日,亚·伊·乌里扬诺夫组织并参加了大学生在沃尔科夫墓地前纪念杜勃罗留波夫去世25周年的集会和游行,受到警察的野蛮镇压。列宁的姐姐安娜也参加了这次游行。事后,民意党人决定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1887年1月,亚·伊·乌里扬诺夫参加了由10个大学生组成的民意党人小组,制造了炸弹,但不幸事情泄露被捕。为了掩护战友,亚·伊·乌里扬诺夫在审讯中未向当局提供证词,把许多事都揽到了自己头上。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66-1887)

消息是乌里扬诺夫家的一个亲戚首先写信告知列宁父亲乌里扬诺夫的一位密友、女教师弗·费·卡什卡达莫娃的,因为她担心列宁的母亲承受不了突如其来的打击。卡什卡达莫娃把列宁从学校中叫了出来,把信交给了列宁。当时,列宁紧皱眉头,沉默了好久才说:“事件相当严重,对萨沙来说,结局可能很坏。”

17岁的列宁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不得不把这个可怕的消息告诉了母亲,当时母亲的脸色立刻变了。母亲在把家中的事交代给列宁后,立即前往彼得堡。当时辛比尔斯克没有火车,去彼得堡要先坐马车,而且通常都要有人同行。列宁到处为母亲寻找同伴,但哥哥萨沙被捕的消息已传遍了全城,像避“瘟神”一样,谁也不愿意和他母亲同行,过去的朋友和熟人立即与乌里扬诺夫家疏远了。

世态的炎凉,母亲的悲伤,深深刺痛了列宁的心。列宁奔入陡峭山坡上一个空荡荡的小亭子,双臂支撑在栅栏上,两眼注视着汹涌澎湃的伏尔加河,脑子里一个劲地思索着:哥哥为什么不好好完成大学学业,当大学教授,而去刺杀沙皇?靠少数勇敢无畏的英雄就能达到目的吗?自己将来怎么办?……

母亲到达彼得堡后,焦急地奔波于监狱、警察局、宪兵机关之间。审判前,她递上了几份她认为十分重要的呈文,希望并要求赦免萨沙和安娜。经过沙皇批准,4月11日,母亲来到什利谢尔堡要塞同儿子见了面。有人告诉母亲,若萨沙表示悔过,坦白交代,并请求沙皇赦免的话,可以免去一死。母亲把这些话转告了儿子萨沙。但萨沙拒绝了母亲的要求,请求母亲宽恕,因为悔过就要供出密谋的底细,更多的战友将会受到处罚。母亲见儿子态度坚决,没有勉强。17岁的列宁

4月27日,法庭对15名被告作出宣判,包括列宁的哥哥萨沙在内的5人被判死刑。列宁的姐姐安娜被判处流放到西伯利亚5年(后来,列宁的母亲费了很多周折,才把她从羁押房救出来,由流放西伯利亚改为流放到母亲的娘家——喀山省的科库什基诺村,受警察的公开监视)。

法庭判决后,母亲承受不了这一沉重打击,重病在床,再次劝说儿子写一份悔过书,请求沙皇免予死刑。萨沙婉言谢绝了母亲的要求,表示愿为正义事业而捐躯。5月20日清晨,萨沙神态自若、正义凛然地走上绞刑台,死时年仅21岁。在彼得堡大学学习期间,因才华横溢和成绩优秀,萨沙深受当时一些知名学者的赏识,并断言萨沙将来一定成为俄国的大科学家。一个卓越的人才过早地陨落了,许多正直善良的人为之扼腕叹息。名扬世界的化学家德·伊·门捷列夫沉痛地宣称,俄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科学人才。

在母亲外出的日子中,列宁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工作,自己努力克服悲痛,继续坚持学习。不过,列宁比以前沉默、严肃多了,只是在弟弟、妹妹面前才显得开朗一些。在整理哥哥的书和笔记本时,列宁发现了哥哥在笔记本上写的一段话:“我总是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个人:他是否牢固地树立了某种关于新的、更好的制度的社会理想,他的信念有多少根据和进步意义,他对实现这个信念做出了多大努力和自我牺牲。”看了这段话,列宁觉得哥哥萨沙是一位革命者,也对他的选择表示了理解。

在不安和焦急的煎熬、等待中,列宁每天都翻阅报纸,希望得到关于哥哥和姐姐被赦免的消息。5月21日早晨,列宁从信箱中取出一份辛比尔斯克出版的号外报纸,看到了哥哥萨沙被处死刑的消息。噩耗传来,全家人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妹妹玛丽亚大叫一声昏倒在地,半天才苏醒过来。

哥哥萨沙之死使列宁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哥哥长他4岁,性格稳重,办事认真,勤于思考,在他身上处处可见到父亲的影子。在少年列宁的心目中,哥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像萨沙一样”成为列宁少时的口头禅。中学毕业时,萨沙因成绩优异而获得金质奖章。上彼得堡大学后,萨沙对列宁十分关心和爱护,经常来信,介绍一些书籍和送一些书籍给列宁。后来列宁曾多次提起,哥哥送给自己的《数学上的诡辩》一书曾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哥的英雄壮举促使列宁重新思考一系列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著作对他有了新的意义,列宁对沙皇专制的本质、人民群众贫穷落后的根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都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他开始认真阅读哥哥留下的一本马克思的书——《资本论》。通过思考,列宁认为,哥哥萨沙的行为虽然英勇可敬,但只要专制制度存在,即使炸死了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也会冒出一个个新的沙皇。必须靠人民群众,从根本上推翻旧制度,建立一个没有压迫、仇恨和谎言的新社会。所以,他坚定地断言:“我们不走这条路,应当走的不是这条路。”后来列宁的夫人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回忆说:“毫无疑问,哥哥的遭遇对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有深刻的影响……伊里奇当时已经在独立思考许多事情,已经给自己解决了必须进行革命斗争的问题……哥哥的遭遇只是使他的思想工作更加紧张,把他锻炼得非常冷静,善于正视真理,一分钟也不为漂亮的词句和空想所迷惑,对待一切问题都极其认真。”的确是这样,列宁之后既没有在悲痛中不能自拔,也没有走上单纯复仇的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的道路。

在全家陷入悲痛和无奈的时候,列宁以顽强的毅力出色地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试。除逻辑学外,神学、数学、物理、文学、拉丁文、法文、德文、历史、地理、希腊文等都得了最高的五分,而且逻辑学本来也可以得五分的,但由于校长兼逻辑学教师克伦斯基曾经同意授予已成为“国事犯”的萨沙以金质奖章,而受到了警告,上面警告他要慎重行事。在压力下,克伦斯基给列宁的逻辑学打了四分,他作了这样一个自我解释:“逻辑学我谁也不给打五分,能得五分的只有我。”

在列宁的毕业文凭发放问题上,校方又遇到了伤脑筋的事:一方面,列宁的哥哥萨沙因刺杀沙皇而成为“国事犯”,据此,有人提出不能授予列宁金质奖章,并取消列宁上大学的资格;另一方面,列宁有着过人的天资和超群的学习成绩,授予他金质奖章是没有疑问的。校方形成了两种相反的意见,曾经受过警告的克伦斯基校长聪明地把难题交给了教务会议。经过激烈讨论,最后选定列宁为班上唯一的金质奖章获得者。克伦斯基在授予列宁金质奖章后,在列宁的鉴定书写上了“非常有天赋,一贯勤奋,品格端正”“在各年级都是出类拔萃的学生,作为在学习成绩、发展水平和操行方面最合格的学生”等最高评语,同时又有意识地强调了列宁“过于孤僻”“不爱交际”“言行从未引起非议”“不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未发现他有过对学校领导和老师以不佳评价的言行”等。列宁在古典中学的毕业证

最后,鉴定书由校务委员会成员签名后,由校长克伦斯基亲自送往喀山大学。不久,列宁得到了喀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母亲不放心列宁单独一人去喀山读大学,决定卖掉房产和家具,全家一同迁往喀山。1887年6月底,列宁在向父亲的坟墓告别之后,便和家人离开了辛比尔斯克,去开始新的求学生涯。一个“不安分”的大学生

1887年8月底,列宁一家经当局批准,迁居喀山第一山街24号罗斯托娃家中的房子里,不久又迁居新委员部街索洛维约娃家的房子。

开学后,列宁按照喀山大学规定交清了学费,领取了入校通行证和学生证,同时在校方专用公文纸上签字保证:“不加入诸如同乡会这一类的社会团体,不参加其活动;同时,在任何情况下,未经直接上司许可,也不加入法律所允许的各社会团体。”经过一番考虑,列宁决定进入法律系就读,这种选择令老师和同学很是惊讶和失望。因为按照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看法,法律学比自然科学要“低一档次”,只有对什么科学也不爱好的人才学法律,而列宁天资超群,自然该选择最好的专业。喀山大学一位数学讲师认定列宁有数学头脑,应该进数学系。母校中学校长克伦斯基深知列宁拉丁文和俄文成绩尤为突出,希望他进语言学院或历史语文系。然而,列宁却认为,法律系是当时喀山大学开设的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唯一的一个系,而且将来从事律师或其他相关活动都有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因此“现在这样的时代必须研究法学和政治经济学”。列宁选择攻读的课目有:俄国法学理论、罗马法学史、神学、法学通论和英语等。“从辛比尔斯克来的一个新生是不久前被绞死的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的亲弟弟”,这一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学校。很快,列宁成为校园中众人瞩目的学生,许多同学都特意跑来见识见识这位新生。

当时的俄国,民意党被镇压后,其他革命政党尚未产生,沙皇专制的暴虐笼罩着全国。在艰难沉寂的政治岁月中,唯独大学生这个阶层没有像其他社会阶层一样,让自己的愤懑情绪消沉下去而“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组织了若干活动组织,并采取一些公开或地下的活动方式。这样,大学就成为“造反的策源地”。为防止大学生们进行革命活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规定大学生要穿制服,并在大学里设立学监,进行严密的监视和特务活动,解聘自由思想比较强烈的教授和校长,禁止成立包括同乡会在内的学生组织。同时政府还提高了大学学费,限制穷人子弟上学,对入学新生和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鉴定和审查。政府的高压政策并没有吓倒充满正义感且感情炽热的莘莘学子,他们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彼得堡大学同乡联合会印发了传单,通过邮局寄发到全国各个大中城市。传单上写道:大学的名誉被破坏了……它跟着校长对专制制度俯首帖耳,放弃了自己神圣的旗帜。它使自己引以为骄傲和力量的优秀传统沾染了洗刷不掉的泥浆……大学生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忠于自己最纯洁的信仰,不怕肝脑涂地。喀山大学列宁的喀山大学出入证

血气方刚的列宁看到传单后,义愤填膺,很快就把他在校方所要求的“不参加任何社会团体和活动”的保证书上签字一事抛在一边,成为萨马拉——辛比尔斯克同乡会的成员,而且还被这个同乡会推举为出席喀山地区各同乡会代表大会的代表。同乡会的会员们认为,列宁是“刺杀沙皇的英雄”萨沙的弟弟,一定很出色,一定会比别人更加仇恨俄国现存的制度。

1887年12月初,莫斯科发生大规模学潮,要求取消反动的大学章程、允许建立各种学术团体、召回被开除的学生、改善生活条件等。学潮迅速波及全国。12月12日至13日,列宁作为萨马拉——辛比尔斯克同乡会代表出席了喀山大学代表和兽医学院代表的秘密会议。会议听取了莫斯科学生代表关于月初莫斯科学潮的报告。会上列宁做了发言:新的大学章程是个沉重的包袱,它把有思想的知识青年交给了进行密探活动的学监部来控制,它把教授缩贬成了教官;它规定增加学费,提出了过分苛刻的领取助学金的条件,使贫家子弟上大学的路变得艰难;同时,宪兵的马鞭子在大学生的头上嗖嗖呼啸着,这是对俄国所有知识青年的侮辱,难道我们就不能起来捍卫我们的权利吗?难道我们就不能向飞扬跋扈的反动分子提出抗议吗?我们相信喀山的同学们,我们呼吁他们起来,在校内进行公开的斗争。

列宁的发言博得了大家的赞同。会议通过决议,委托列宁在他的发言稿的基础上写出《告喀山全体大学生书》,在大学中散发,同时起草请愿书,交给喀山大学校长,并指定12月16日为“学生行动日”。很快,列宁的演说词被制成传单,散发到大学生手中。

12月16日,学生们在喀山大学的礼堂举行集会,发表演说,要求废除反动的学校章程,允许组织学生团体,恢复早先被开除的学生的学籍,处分开除学生的祸首。列宁是参加集会最积极的一个,他站在一把椅子上,挥动着举过头顶的手,十分激昂地鼓动大家:同学们!我们聚集在这里开会,为的是公开提出我们的要求。对理性和人格的侮辱,我们不能容忍。而我们这被侮辱的大学生活,是整个俄国制度的一个缩影……

随着会场气氛渐趋热烈,学生们的情绪也随之高涨,学生们喊着“打倒视察员”的口号向校长办公室涌去。列宁走在队伍的前面,一边走,一边有力地挥动着拳头,并喊着口号。

学监闻讯后迎面走来,想把学生们阻住。“学监先生,我们不想与你谈话,我们要向校长提出我们的要求。最好劳驾你把他请来。”列宁首先发话。“学生没有提出任何要求的权利。你太放肆了,乌里扬诺夫!”学监威胁说。

学生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坚决要求校长到现场来,否则就不走。

经过长时间的僵持,校长才勉强来到现场。但学生们的要求不仅未得到满足,而且还受到了警告:“如果不解散,就要将你们全部交付警察或军队处置。”

对此,学生们感到很失望,纷纷把学生证拿出来退给校长。校长拒绝接受学生证。于是列宁和同学们把学生证扔在讲台前的课桌上,扬长而去。

学生们的集会行动震动了喀山地方当局,一个营的宪兵在紧靠着学校大楼的院子里严阵以待。喀山大学学监当天就呈交了参加集会的153名学生的名单,并且要求将包括列宁在内的几十名骨干分子开除。在关于列宁的鉴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列宁是第一批进入礼堂的人中间的一个”,是“参加集会最积极的一个”“站在最前列,几乎是紧握双拳”“鉴于乌里扬诺夫的家庭所处的特殊状况,他在集会中所持的这种态度,使学监部有理由认为他完全有可能进行各种非法的、甚至犯罪的示威活动”。

当天深夜,列宁在喀山的第二住所拟定了一份给校长的“申请书”:“本人认为,在目前这种大学生活条件下,我无法在本校学习,恳请阁下发布相应命令将本人从喀山帝国大学除名。”不久,警察破门而入,逮捕了列宁。

在马拉雪橇上,警察分局局长看着还是个毛孩子的“罪犯”列宁,百思不得其解,他想问个究竟:“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起来造反?小伙子,要知道你的面前是一堵墙,你不是在用脑袋往墙上撞吗?”“是一堵墙,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倒了,我们可以从上面跨越过去。”列宁很干脆地回答道。

局长对列宁的“糊涂”和“顽固不化”感到惊讶,十分不解地摇着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