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荃馨——一个医生的历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13:48:48

点击下载

作者:王翰章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翰墨荃馨——一个医生的历程

翰墨荃馨——一个医生的历程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翰墨荃馨:一个医生的历程/王翰章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ISBN 978-7-117-17103-8

Ⅰ.①翰… Ⅱ.①王… Ⅲ.①王翰章-回忆录 Ⅳ.①K826.2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3)第 064655 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翰墨荃馨——一个医生的历程

著  者:王翰章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epub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103-8策划编辑:刘红霞责任编辑:刘红霞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自 序

朋友鼓励我写回忆录,认为我所处的时代和经历很有代表性,记录下来可以留下一点时代的痕迹。我说好,90岁时交卷,那时我85岁,其实我很忙,正在审订《中华口腔科学》第2版,编撰《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学》、画集、精品教材、中华口腔医学辞典,还有手头上的文稿,我想反正还有5年呢,没想到写回忆录是如此艰辛,和写一本业务专著大不一样,要挖空心思地去想、去追忆、去查找、去提炼、去评价、去核实……不由得还要去惋惜文化大革命中失去的资料,用了4年时间才写了个初稿,没有按时交卷,甚歉,又用了3年多时间,前后8年多才算完稿。

我是一名医生,做医生是我青年时的梦想。幼年时祖母对我说,将来要做一个能帮助人的人。几年后因病我住进医院,看见医生、护士们那样和蔼、善良、认真、负责、不辞辛劳对待病人。我想他们是最能帮助人的人,将来我就做这样的人。

高中毕业了,考入了医学院,似乎实现理想有了曙光。但是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先后爆发,学校都被封了门,我失了学,梦想将会破灭。可是作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的志向始终有如烈火一样在我心中燃烧着。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可以说经历了千辛万苦,我6岁启蒙学习文化,到了30岁才正式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的家,1958年

我慕华西牙医学之名,由齐鲁医学院转入华西协合大学。当时在中国口腔科医生是非常稀有的,只有在大城市可以看到一些个体开业的牙科诊所。绝大部分口腔疾病得不到治疗。

中国的口腔医学是随着新中国成立而诞生的,是牙医学与大医学紧密结合起来的一门新的医学学科,是中国的特色。我赶上了我国口腔医学的创建时代。

我是一名教师、又是一名医学教育工作管理人员,这是工作需要使然。我终生从事发展我国医学和口腔医学教育事业的工作,目的是培养出更多的专科医生,会有更多的人能得到有关方面的服务。

我喜欢做动手的工作,在医学中就是外科性质的工作,口腔医学的临床工作大部分含有外科性质。当然技术中包涵着高深的科学理论,还需要有先进的设备。现今已大不一样了,科学研究在医学、口腔医学中,已占重要地位,由于科学的进步对于病因深入的了解和治疗手段的提高,口腔医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热爱这门学科。

我从事口腔颌面外科与整形外科工作,是一个偶然的机会。1948年宋儒耀教授留美回国,我被选为他的临床工作助手,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机会。我随着他参与开创我国口腔颌面外科与整形外科的工作,为此我奋斗了终生。我的家。摄于1961年

后来有人问我在人生中有什么可以共享的?我答曰:机遇、坚持、勤奋、责任、奉献。

在此次写作过程中,好似和多年不见的亲人、好友作了一次交流,虽然他们多已远离我而去,忆往事、思故人,仍感到欣慰。

沉思往事时离不开对各种事件的呈现和对故人的思念,那时我们国家和民族到了生死存亡最危险的时刻,生死攸关、生灵涂炭、天灾人祸、悲欢离合、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太多了,本书记录了历程中的一些片段,因时间与篇幅所限未能展开叙述,如此仍可显示一些时代的痕迹。

一生的追求与奉献和近一个世纪的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忆往事,年华未虚度,尚可慰藉。望与读者共享。王翰章2013年元月于锦城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 槐树的回忆 ◎ 1 老槐树◎ 2 妙峰山庙会◎ 3 启蒙母校◎ 4 奶奶的教诲◎ 5 荣宝斋,仁山叔◎ 6 故乡的村庄◎ 7 筱姐姐的婚庆◎ 8 槐荫堂第二章 运河哺育 ◎ 9 通州,天禄斋◎ 10 私塾学馆◎ 11 潞河小学◎ 12 潞河中学◎ 13 良师育才◎ 14 体育锻炼◎ 15 春雷艺社◎ 16 毕业典礼、司徒雷登的演讲第三章 故乡沦陷 ◎ 17 京城宅院◎ 18 故都沦陷◎ 19 育英中学◎ 20 京剧雅韵◎ 21 高中课堂◎ 22 共处国难◎ 23 旧书摊儿◎ 24 协和医院◎ 25 大佛寺全宅◎ 26 高中毕业◎ 27 齐鲁大学◎ 28 日兵岗哨第四章 流亡之路 ◎ 29 辅仁大学◎ 30 离别故乡◎ 31 商丘旅途◎ 32 亳州封锁线◎ 33 步行洛阳◎ 34 列车惨剧◎ 35 宝鸡旅途◎ 36 蜀道黄鱼第五章 求学艰辛 ◎ 37 天竺76号◎ 38 走进华西坝◎ 39 文化的殿堂◎ 40 打工◎ 41 青春岛的锅庄舞◎ 42 一位流亡学生的悲情◎ 43 募捐赈灾◎ 44 最后的转学◎ 45 校友会◎ 46 一位怪朋友◎ 47 望江楼的趣事◎ 48 都江古堰◎ 49 青城天下幽◎ 50 募捐音乐会◎ 51 义卖◎ 52 一位老同学的画展◎ 53 农改所池畔◎ 54 与冯玉祥将军座谈◎ 55 一位乐于助人的好朋友◎ 56 元津、梦鱼毕业◎ 57 骨肉相逢◎ 58 蒋教授家作客◎ 59 Sammy给我的难题◎ 60 社会工作的付出◎ 61 抗战胜利◎ 62 少城公园的运动会◎ 63 复原◎ 64 调整心态努力学习◎ 65 我的地板客◎ 66 坠入爱河◎ 67 黎明前的风云◎ 68 我想学外科◎ 69 奶奶一定高兴第六章 曙光宏愿 ◎ 70 从医执教◎ 71 华西口腔◎ 72 解放◎ 73 婚礼◎ 74 改革◎ 75 林则博士◎ 76 高校改革◎ 77 赴朝手术队◎ 78 出夔门过三峡◎ 79 九年后的探亲◎ 80 国际医防队◎ 81 整形外科手术队◎ 82 儿子诞生◎ 83 院系调整◎ 84 学俄语◎ 85 父亲永别◎ 86 口腔颌面外科高级师资班◎ 87 尔荃的辛劳◎ 88 制订教学大纲◎ 89 大炼钢铁◎ 90 初出国门◎ 91 灾害与饥荒◎ 92 携妻带子回故乡◎ 93 首届全国口腔科学大会◎ 94 修建口腔大楼◎ 95 暴风骤雨的前奏第七章 文革十年 ◎ 96 在劫难逃◎ 97 杏林逢生◎ 98 军垦农场◎ 99 劳动后的毕业分配◎ 100 前车之鉴◎ 101 我的儿女◎ 102 土门会议◎ 103 劫后重逢◎ 104 医疗无章◎ 105 教育革命学习班◎ 106 努力职守◎ 107 继母辞世第八章 任重道远 ◎ 108 拨乱反正◎ 109 华西校园设计者◎ 110 澳洲行◎ 111 海外见闻◎ 112 青岛小记◎ 113 老友重逢◎ 114 泰山趣闻◎ 115 《医百》、《年鉴》◎ 116 深圳华西口腔医学中心◎ 117 华西正名◎ 118 口腔医学教育第九章 路漫壮志 ◎ 119 学位与人才◎ 120 变故与亲情◎ 121 退休◎ 122 工作与闲情◎ 123 沉思与杂忆◎ 124 光阴荏苒附录第一章 槐树的回忆

2002年一个晚秋的下午,我乘车驶过成都天府大道,忽见前面一片金黄、好似春天的油菜花田,我好奇地问:“秋天了怎么会有油菜花?”朋友说:“不是油菜花,那是黄花槐。”

前年我迁居双流江安花苑,园中布满了黄花槐,正是它盛开的季节,枝干上开满了金黄色的花朵,繁茂喜人。据说成都近几年才有的,不知何年从何方引来的。近看除花色外,其枝叶、荚果很似槐树,但它是观赏性的灌木,花期从春到冬,很易移栽。

槐树又称国槐,在北方常见到,成都却很少见。少城有一条街,名槐树街,但有其名并无其物,想多年前一定有,不然何得其名。

成都常见到洋槐树,那一定是从海外引进来的。它春天开放香气闷人的白花,荚果落地很快就会发芽,破土而出。

我曾在华西坝天竺园卧房窗前移栽了一棵洋槐树,不几年就荫盖如篷。窗前对着洋槐树,摆了一个小小的书桌,是儿子念小学时做功课的地方。一天我看见儿子望着洋槐树发呆,问他看什么,他说在看四脚蛇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捕捉蚊虫。洋槐树还能营造出这样生态平衡的环境,这是我从未料到的。◎ 1 老槐树

记得我10岁的时候,一个初春的早晨,爷爷领着我去逛北京故宫和景山。当时景山又称煤山,在紫禁城的正北方,正对着神武门,由人工堆成,松柏参天,景色宜人。山有五峰,各建有亭台,登顶峰亭南望,紫禁城宫殿历历可数,一片金黄,非常壮观。爷爷牵着我从东麓而上,上山不久,见路旁有一棵用铁链锁着的古槐,我好奇地问这是怎么回事。爷爷讲: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入紫禁城时,崇祯皇帝杀了皇后,剑劈了公主,由太监王承恩陪着登上煤山。见大势已去,长叹不已,随后就吊死在这棵槐树上。听起来这是一个朝代衰亡的悲剧,后来我长大了,读历史时才知道改朝换代多要经过流血残杀的悲剧。明朝的腐败,读到崇祯皇帝残杀袁崇焕的故事时,才明白明朝必然灭亡的道理。我所见到的那棵槐树是否原物,不得而知。话题已80多年过去了,那里变成什么样子,我更不得而知了。

提起槐树引起了我若干的回忆,最使我难忘的是故乡胡各庄我家门前的那棵古槐。不知道那时它到底有多大岁数,它那粗大的树干,差不多要两个人才能抱得过来。围绕着它用砖砌成约三十平米的平台。它春天开白中发绿的花,然后结荚果,果实的颗粒呈豆状,人常叫它槐树豆,可制黄色染料,称为槐黄,有毒,不可入口。我童年时常常嬉戏于此,奶奶常警告说千万不要将槐树豆放入口内。我有时攀登在其老枝上,东望潮白河的风帆,北望绵连不断的燕山。那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心旷神怡,但是我每次看到这些景象,感到眼界开阔,非常好看。有时晨曦斜射,树影斑驳,真是美不胜言。

老槐树紧临一柴门,其北面是用高粱秆编成围墙的场院,场院内的北面是一个砖砌的小门楼。它的右边墙上嵌有一个小佛龛,佛龛的两边刻有“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的对联,我不知道供的是哪路神仙,我想不是灶王爷就是土地爷。小门楼内是一座土墙灰瓦的四合院,那就是我出生的地方。

1919年5月的故乡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门前的老槐树显得额外的壮丽。大地的景象就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嫩绿的柳条随风飘荡,好似风吹着少女满头的青丝。

在这春回大地的时候,我来到人世,出生在那座小四合院北房的西屋。我是这家第一个男孩,所以因我的到来,全家欢乐不已。但是那时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各种灾难中,列强的入侵、军阀的割据、掠夺、烧杀、战乱不断。我们不停地四处避难,在动荡不安的生活里,妈妈病了,病得很重,只有回到老家去。

回到老家后,我和妈妈又住在我出生的那间西屋,没想到回去只住了三天,妈妈就离我而去。这是1927年的冬季,我八岁,当时还不理解什么是生离死别。我叫她不应,我抱着她,哭喊妈妈,她的身体慢慢僵硬起来,变得冰凉。我不停地哭叫,奶奶把我抱走,抱到她的屋里,给我擦干了泪水,劝我说:“不要哭了,以后跟奶奶住,要好好念书,妈妈会高兴的。”

那些日子,我总在发呆,妈妈的形象总浮现在面前,她的音容笑貌、她每天清晨天微微亮就坐在窗前梳头的形影……。冬天我放学回家,妈妈拉着我冻僵的双手,放在她的怀里,使它慢慢地温暖过来,还告诫说,手冻僵了,不可以放火上烤,也不可以放在热水中泡,要设法使它慢慢地暖过来……

妈妈永远离开后,有一段时间我沉默寡言,后来是奶奶的爱使我从思念妈妈的痛苦中逐渐解脱出来。◎ 2 妙峰山庙会

故乡,我们住家的村庄位于北京城以东,潮白河以西,燕山以南的一片平原沃土上。当时村子很小,很贫穷,只有由西到东一条较宽阔穿村而过的泥土马路。马路上平时行人很少,只有春天妙峰山庙会时,才挤满来来往往的行人。

妙峰山位于北京门头沟区,距市区55公里,盛产玫瑰花,属于太行山余脉,主峰海拔1291米,那里的庙会始于明朝,已有几百年了,当时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来自各地的善男信女,数百档民间花会汇聚于此,朝顶进香,酬山赛会,施粥布茶,场面非常壮观。

路过我们村子络绎不绝的朝山客,和一些朝山花会,即沿途表演的技艺队,其中有秧歌队、高跷队、旱船队、五虎棍队、耍幡队等等。他们进了村子见摆有茶桌和有人接待就表演一番。锣鼓一响,几乎全村子的人都出来观看,比过年还要热闹。

给我印象深的是那些富家香客骑的高头大马,马颈上戴着响铃,走起路来发出有节奏的悦耳响声,非常好听,还有那些华丽的轿车和平时很少见的骡驮轿。骡驮轿是一种不由人抬的轿子,而是前后两个骡子抬。它们的装饰都很华丽,内中坐的大多是有钱有势人的眷属。秧歌舞蹈和现在的差不多,高跷表演的常是渔、樵、耕、读,各有各的唱词和舞蹈特技和绝活。五虎棍完全是棍棒的武打,有许多武术套路,表演起来非常惊险。每次我都先爬到老槐树上看,奶奶陪着我站在树下,不停地提醒我:留心不要掉下来。

我很喜欢练武,可是我们是个贫穷的村子,没有任何这类的社团,也没有这类人才。我喜欢音乐,可是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我唱歌就跑调,我总认为要有这方面天赋的人才能做得好。我们村子有一位很贫穷的青年,又是先天性弱视,呈半盲状,他没有学名,姓鲍,大家叫他瞎老铁。可是他会吹唢呐,会吹笛子,他没有正式拜师学过,就是天天自己练,吹那些红白喜事的曲调,惹得全村的人都很烦他,后来他以此为生,成了我们那一方小有名气的音乐人。◎ 3 启蒙母校

那时,我们国家北方一个村子的穷富,看看该村子庙的规模就明白了。我们村子又小又穷,还有两座庙,村子东头有一个小庙,小到只有一间房,房内墙上画了一幅观世音像,像前有一砖砌的高台,上面放一个铁香炉,庙旁有一蓄水池塘,仁山叔叔的家紧邻池塘的西岸。村子的西头有一座大庙,正殿三间,正中有一尊泥塑的观世音菩萨像,墙上画有善恶相报的因果故事。我常去看那些故事的连环画,什么二十四孝、天宫、雷公、闪婆、西天、阴曹地府等等,教人要做善事,千万不要作恶事,生前作了恶事死后到阴间就被下油锅炸。

大殿前有一石乌龟,背上驮有石碑,碑文是建庙时捐献人的姓名和银两。石碑最上面刻有“万古流芳”四个大字。大殿东侧有四间房,中间没有隔墙,连成一间大屋子,这就是我启蒙的母校。我们村子的学校只有初小四年,都由一个老师教,主要课程是语文、算术、常识和体育。

语文,当时的课本编得很通俗,如第一册开始就是:人、手、足、刀、尺、碗、桶、盆,还附有插图。算术,一二年级学加减法,三四年级学乘除法,还有珠算等的应用题。我五岁时,爷爷就开始教我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所以语文、算术对我都不难。算术的应用题有的时候我弄不明白,转不过弯来。体育课常是健身操,我很喜欢上体育课。

这位男老师,是从县城请来的,他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学生都很尊敬他。他一个人住在这座庙里,只有放假时才能回家,平时有一个零工帮他做饭。想起来,他真是够艰苦的。当时给我的印象:教师都是道德高尚的人,受人尊敬的人。我们的学校只有男学生,当时我们村子不允许女孩子到学校去读书。后来,我们家移居京城,姐姐、妹妹才有机会到学校去读书。

我们的学校所在的大庙,西侧也有一个大池塘,村子东、西两个池塘由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互相连通。小溪的两岸绿树成荫,很是幽静,我很爱到那里去游玩。

夏天,村里的大人去潮白河边游泳,大孩子到池塘游泳,小孩子只有在小溪中戏水。可是无论何处都曾发生过淹死人的惨剧,所以奶奶最怕我跟那些孩子去游泳。但是,游泳太诱惑人了,一天我还是偷偷地跟着一群大孩子去了潮白河边。

宽阔汹涌的潮白河,我走到它的岸边,看那波涛汹涌澎湃的样子,使我两腿发软。在岸边有些小水荡,我随着那些孩子也下到一个小水荡里,我很害怕,不知道水的深浅,会不会掉进深坑淹死,我赶快爬了上来。我回到家一进院门,只听见姐姐厉声叫我:“咳!你上那儿去了?”

姐姐拉着我的手,她用指甲划了一下我的前臂,出现一条白线,她说:“你到河里去游水啦,奶奶在找你哪!”

我来到奶奶面前,奶奶说:“要你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不和家里人说就偷偷地到大白河去游水,你明明知道不该去,才偷偷地去,知道不该做的还要去做,你连自己都管不了自己,将来你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呀?”

奶奶气得脸发白,呼吸加快。

我看奶奶真的生气了,我忙跪下,流着泪说:“奶奶我错了,以后一定听您的话。”

奶奶抱着我说:“起来,起来!”又说:“你明明知道自己不会游水,还敢去潮白河,它会吃了你的,你不要命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就这样白白丢掉它,你疯了!这样糊涂的孩子,将来还能做什么大事!”

奶奶的话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后来我长大了,使我坚持着做人要自律,做事要三思而后行的信念。过了许多年,我才明白“世间最难事,莫过管自己”。◎ 4 奶奶的教诲

奶奶对我的爱,是无以报答的。奶奶是一位性格开朗、精明、能干的老人。她慈祥、和蔼、乐于助人,并善于言谈,常被邻里请去排解家庭中的矛盾和邻里之间的纠纷。她常以身教言教的方式来教育我如何做人。

我们村子有一位七十多岁的孤苦老人,我叫她石奶奶。她独自住在一间低矮的小土屋里,四壁空空,家贫如洗。奶奶常常叫我送些衣、食等物给她。回来后,奶奶总是要问我她的生活情况。奶奶告诉我,石奶奶是外来户,无儿无女,老伴死后,独自一人,无以为生,甚是可怜。并告诉我:将来你要尽量去帮助那些最需要你帮助的人。

那时中国,特别是北方地区,来了不少离乡背井的俄国人和犹太人,他们身无分文,到处乞讨。常来敲我家门,开始我因为听不懂他们的话,长相又和我们不一样,很害怕,跑去告诉奶奶。奶奶说:怕什么,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人,他们远离家乡,无依无靠,到处流浪,靠着乞讨生活,很可怜。去看看锅内还有些什么吃的东西,都拿给他们吧。那时中国北方农村大多用砖或土坯在堂屋靠近内屋墙砌成灶台安一口铁锅做饭,烧灶的火通过烟道温暖睡房的炕,饭后铁锅常储放着当天的剩饭、菜,以便下顿再吃,好似现今冰箱的用处。

奶奶有一个小木箱,内中装满了父亲带回来的中成药,以备家中急需。奶奶不识字,可是她能识别各种药的名字。村中常常有人病了就到我家来讨药,奶奶每次不但满足来者要求,还要详细地讲解药的作用和用法。春天时,父亲带来牛痘疫苗,奶奶劝说村中的孩子该种痘的都要来种痘,因此我们村子多年少有流行天花。

奶奶除了常问我念书的情况,还有时问我在学校里有没人欺负我,和同学打过架没有?她说:“要让人,要容忍,这不是软弱而是人的品德,要勇敢但更要冷静,更不许蛮横。”当时,她说这些话,我似懂非懂,思索起来,后来这些对我做人的理念起到重要的作用。她很重视帮助有困难的人,常常说,人是离不开互相帮助,并说她十七岁和爷爷结婚,那时爷爷在京城学徒,家中只有她一人还要耕种十几亩地,她碰到过许多困难,得到过不少人的帮助,才得以艰辛地抚养父亲和叔叔成人立业。

童年时,我喜欢上房、爬树,奶奶曾多次告诫我不许那样做。

一次我还是偷偷地爬上小溪边的一颗大柳树。拉着树枝荡秋千,不料树枝突然折断,我跌在小溪的岸旁,爬起来后,我的右手不会动了,右肩很痛。我跑回家,将原由告诉奶奶。奶奶见我可怜的样子,没有责备我,只是说做事勇敢、冒险,都允许,但是不可鲁莽,事先要想想可能会发生什么。她安慰我说:“不要怕,这回我们要去求人了。”

她吃力地背着我,来到我们同宗的一位老奶奶家。这位老奶奶比奶奶还高一辈,我叫了一声太奶奶!

奶奶对她说明了原由。太奶奶叫我坐在炕上,她坐在我的对面,说:“孩子不要怕,可得要忍一忍。”她右手握着我的右上臂往外推了一下,又往上端了一下,左手揉了我的右肩,咔一声,她说不要动。她下炕,从抽屉里拿了一块膏药,在煤油灯上烤了烤,打开后贴到我的右肩上,又用一条布带子把我的右臂吊在胸前,说了一声好啦,又和奶奶说了些话。奶奶和我向太奶奶道了声谢谢,就离开了那里。

奶奶领着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说:“不求太奶奶行吗?那你会残废,所以说人要相互帮助。”差不多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我恢复了原状,一点后遗症都没有。我真地要感谢太奶奶。

我和奶奶之间的小故事,是数不清的。有时也向奶奶提问题,她知道的就像讲故事一样慢慢地讲得非常明白,她不懂的,总爱说“我也不清楚”,或者说问问老师去,或者说等你长大以后就知道了。

如有一次,在一个仲夏夜晚,奶奶和我坐在场院的板凳上,她教我认星座。什么北斗七星、织女星、牛郎星、天河、三星等等。我问她:“同学说人走到哪里,月亮就会跟到哪里,是吗?”

奶奶说:“你试试看。”我仰着头,眼看着月亮,围绕场院跑,我对奶奶说真是那样。奶奶说她早就知道是那样,是什么道理她不知道。随后她说:月食、日食,都说是天狗作怪,她不相信,希望我书读多了,有了学问,一定会知道那些道理,并说在冬天,走夜路时“三星”最重要,它的起落会告诉你时间的变化,这些道理,你书读多了会知道的,到那时候一定给她讲讲,她也要明白明白这些道理。

那时候奶奶是我最知心的朋友,是我生活的支柱。后来我离家到通州求学,非常想家,时时牵挂着奶奶,一到假期,想立即飞到奶奶的身旁。◎ 5 荣宝斋,仁山叔仁山叔,名王寿贤,字仁山,号千里。摄于20世纪30年代

我说我们的村子又小又穷,总共只有七十户人家,其中只有几户人家屋顶上有瓦,多数的屋顶是麦秸上抹黄泥巴。听说村民是约于三百年前移民来的,也有说是逃荒来的。大多以务农为生,也有人兼做手工,如木工、瓦工、画工等,也有少数人在京城学徒、经商,没有什么高层文化人,只有我的堂叔王仁山是一名当时的文化界的名人。他名寿贤,字仁山,号千里,他的父亲是我祖父的远房堂弟,是一名画工,早年他送仁山叔到北京老字号书画店荣宝斋学徒。他努力好学,幽默诙谐,善与人交,后来成了京城书画界名人,书画、文房鉴赏家和评论家,曾为荣宝斋的主要经营者。

荣宝斋的前身名叫“松竹斋”,于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 年)由一位张姓浙江人创办。最初主要经营书画用纸张、扇面、笔、墨、砚台等文房用品,以及代客订购一些有名望的书画篆刻家的作品。后来,增添了水印、裱褙等业务。松竹斋自创建以来经过一段兴盛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到清朝后期开始逐渐衰退,最后连维持营业都很艰难。在此情况下,店主聘请了当时交际甚广的京师名士庄虎臣为经理,并于1894年更名为“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并请清朝同治状元陆润庠,也是当时著名大书法家题写匾额,精心地策划和经营,荣宝斋得以再次兴旺。

庄虎臣于20世纪初去世,仁山叔叔成了荣宝斋的第二任经理。他的上任给百年老店荣宝斋带来了新的生机。他的经营之道是以“诚信”为本,决不卖赝品、假画,严格规章管理,尊重顾客,严守礼仪。他为人宽厚,待人平等,乐于助人,广交朋友。他帮助过四川画家张大千和当时在京城尚未出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并成为他们的挚友。

由于齐白石大师是木匠出身,初到北京时他的作品在京城受到冷遇和歧视,一幅画只能卖两块银元,不到京城其他画家的一半,这使他处境艰难。仁山叔并不在意齐白石先生是否出于名门,他以超凡的书画艺术鉴赏力,认识到齐白石先生作品的艺术价值。他竭力排除同僚们的非议,决心收下齐白石先生的作品,并加以彰显,亲自向客户引荐介绍,使其艺术水平和价值终为大众所认识。很快,齐白石先生的作品价格逐渐上涨,他的处境也不断地得到改善。

由于仁山叔叔为人善良、勤奋、机智、好学,以及有着精明的经营才能,凭着自己的努力,由一个普通的伙计成长为荣宝斋的掌柜,并使荣宝斋生意越做越兴隆,在南京、上海、汉口、天津等地开设分店,他曾是荣宝斋的发展史上举足轻重并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派来新的领导,他解脱了那些重担。

因此,村子里的人只要提到王仁山的名字,都感到骄傲,并引以为自豪。我和仁山叔叔很有缘分,他知道了我喜欢画画,我念小学的时候,他托人给我送来一个铜制的小墨盒和一部芥子园画谱。墨盒盖上刻有:颜鲁公字力透纸背,吴道子画意在笔先。并题有翰章贤侄存和“仁山”二字。我非常珍爱那个小墨盒,一直保存着它,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才丢失。

20世纪30年代初,我们家迁居到北京城内,更有机会去荣宝斋看画。在那翠竹丛丛幽静院子内的北房,轮换悬挂当代名画家的巨作,如齐白石、张大千、肖谦中、陈半丁、李五湖、溥心、溥雪斋、颜伯龙、马晋……。我每次去看画他都非常高兴,并常将各画家的画风、笔墨特点,详尽地讲给我听,我终生受益匪浅。

有时我也将自己临摹的画拿给他看,他都详尽地指明不足之处,他要求严格,语言幽默,从不表扬也不会使人难堪,促使和鞭策我在学习中不断努力,前进不息。◎ 6 故乡的村庄

我们村子往北八华里是顺义县城。记得有一年爷爷领着我到县城去会朋友,走过崎岖的小路后,来到一座已倒塌只剩半截的宝塔,我们在宝塔旁休息了一会儿,爷爷对我说了许多关于那座宝塔的故事。我抬头看着宝塔,它显得非常高大和神圣,后来每次想起我们的县城时,首先就是那座古塔浮现在我的眼前。爷爷会完朋友,又领着我到县城内北部一个较为荒凉的场地,见有一座两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刻有“窦燕山故里”,右边落有唐玉书题的款。

爷爷叫我念上面的字,“窦燕山”三个字,我认识,因为爷爷教我背《三字经》,上面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有名的句子,可是其他的字就认不清了。爷爷说:这是当时县长唐玉书题的字,这个地方是窦燕山的老家,故里就是老家的意思。又说:我们的家乡最有名的人就是窦燕山了,因为自从有了《三字经》这本书,他的名字就被人背诵着,不知道有多少年了。故乡的县城留给我最深的记忆就是那半截古塔和纪念窦燕山的石碑。

当时,北方的农村,平时一般是每日两餐,早餐和下午四点钟的晚餐,农忙时才三餐。平时天一黑,人们就入睡,天一亮就起来担水、牵牲口饮水、做饭。在农忙时从早至晚都在田里工作,中午要送一次饮水和饭,一般饭是玉米饼和咸菜。当时,我们村子的人平时很少吃肉,每家都是早饭玉米渣粥和咸菜,中午和晚饭是玉米饼或窝窝头,菜是白菜、豆腐、粉条。我和奶奶有时早饭加点煮黄豆,午饭和晚饭有时吃白面馒头或者饼,只有过年和过节时才吃肉,从不吃白米饭。我们很少吃鸡蛋,鸡蛋是拿来换钱,作平时零花用。我念中学前平时没有喝过牛奶,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那时我们的村子保证每天能吃饱饭就是富有者。

学校的假期也要随着农业生产安排,如麦子收割时,有一个月的麦收假,也有寒暑假。麦收是北方很重要的季节,因为麦子是一年重要的收入和最上等的口粮。随着麦收就是夏粮的播种。从前我们家乡惯例是只有男人下田,女人要留在家中做家务。回想起来,当时我的祖父、父亲、叔叔都在京城做事,每到收割时都要请人或雇人来做地里的农活。奶奶很重视对我各方面的教育,所以到收割时,奶奶对我说你是家中的男人,要跟着他们去收麦子。那时我很小,大人在前割和捆,我在他们后面拾那些捆掉了的麦穗,这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叫做拾麦子。秋收时也是这样,奶奶一定要安排我去参加剥玉米。

干农活虽然体力很累,但是都在室外,有的时候还是几个人在一起,有说有笑,觉得比关着门念书开心。奶奶随时注意我的成长,常说你的心不要太野了。白天干农活,晚上她还要守着我在煤油灯下读书写字。在开学前几天,奶奶就作我的收心工作,她的做法是不让我再出去玩耍,要清理我的作业完成情况,确实都完成了,还要将《三字经》《百家姓》一遍又一遍地背给她听。奶奶不识字,可是她能口背《三字经》和《百家姓》,还可以背些戏词。

回忆起来,有时我很烦和奶奶出去调解邻里之间和家庭中的矛盾,她怕我一个人出去乱跑,有时叫我和她一起去。可是跟她去了,她们说的事情我一点都听不懂,我只有无可奈何地等她。那些家庭的矛盾,邻里之间的纠纷是很难辨明的。

奶奶真有本事,她先是静听一方再听另一方的陈述,奶奶听明白了矛盾的原委,才和颜悦色地说出她对双方的看法。有时很快矛盾就化解了,有时不是那么容易,时间久了,我觉得很烦,只有喊饿了,催奶奶快回家。

有人说我们的村民是移民来的,有点道理,例如村子的东头以王姓为主,西头以张姓为主。其他的姓氏有陈、赵、胡、苏、石、范、鲍、段等,这些当中的各姓只有一两户。

在每年清明节时就可以看出宗族的情况来了。清明节那天很早就按姓氏集合起来,拿着供品和铁锨分别去各姓氏的祖坟地祭祖上坟。有一年的清明节奶奶叫我一定要跟着同宗的男人们去上坟,因为常规只许男人去。于是在那天的清晨,我跟随着一群王氏后人,出村向东行约两里,爬上一个稍北的高坡,见一片坟包,我们叫坟头,那就是王姓的墓地。

大家先围绕正中最靠北的一个很高的坟头用铁锨培土,因为长眠在那里的是我们村子王氏的老祖宗,然后拿出一些供品大家围着行跪拜礼,之后各家找自己亲人的坟墓。

那时我还很小,经人指点才知道和我有什么关系的坟,我都一一培了土,最后我认出了妈妈的坟墓。我跪在她的坟前,泪流满面,不停地喊妈妈,并说我看你来了。来人见我可怜的样子,将我抱起,说该回家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妈妈的坟墓,跟着大家往回家的路上走,一路上一直沉浸在对妈妈的思念中。回到家,奶奶见我不高兴的样子,说:“知道你给妈妈上坟了,你是一个重感情的孩子,你要慢慢学会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并说,“不要难受了,要往远处想,好好念书,将来你有了本事,妈妈就会高兴的。”◎ 7 筱姐姐的婚庆

爷爷的弟弟名万昌,他的长子名寿棋在北京兹兰斋工作。

兹兰斋是位于北京前门大街、大栅栏入口处北侧的一间咖啡店。是爷爷的朋友开的。记得一次爷爷带我去大栅栏“广德楼”看戏,先到兹兰斋坐了坐,寿棋大爷给我一块糖,我一咬苦得很,我说:“大爷这是什么?怎么这么苦?”大爷笑着说:“傻小子,这不能咬,用开水沏,搅一搅喝的,叫咖啡。”这是我第一次喝咖啡。

寿棋是我堂大伯,北京叫“大爷”,他的独生女筱姐姐又漂亮又文静,过两天要出嫁了,奶奶叫我跟着她去送亲,去喜庆喜庆。

那天早晨,我穿了一件新的蓝布长衫和奶奶同坐在一辆大马车上,跟在堂姐姐的花轿后面。我们坐在马车上颠簸了两三个钟头才到堂姐姐的新家。那家院子外的场院还搭起了临时的席棚,屋里屋外高朋满座,真是喜气洋洋。

在吹吹打打的乐器声中把筱姐姐从轿子里搀扶出来,因为头上盖有红盖头,她什么也看不见。她被搀扶着迈过火盆、又迈过马鞍,还被新郎官用弓箭比划着射了三下,说是驱走了邪恶、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她被搀扶着进了堂屋,我很想看下面还有些什么过场,但不许我随着进去,我只有在院子里听屋内的喧闹声。

奶奶是贵宾中的堂客,就是贵宾中的女客,被招待在院子内的一间屋子内。我是贵宾中的官客,也就是男客,只有在院子外面席棚中坐,在吃饭的时候也是如此。

没想到事情不是那样简单,在开宴时说我是舅老爷,必须坐在主客位子。我的新姐丈先给我敬酒。

我是个孩子,从来就没吃过酒,我不知道该怎么应承,只有不停地说,我不会吃酒。在座的人高声说:“那不行,这个酒一定要吃!”

我红着脸,端起酒杯,用嘴唇轻轻地抿了一下,我说已经吃了。那些人又七嘴八舌地大声说道:“这哪儿叫吃酒,一定要干杯才成!”

我实在抹不过面子,只有憋着气喝了大半杯。这时传来奶奶的话,说:他是孩子,可不能让他吃酒。但为时晚矣,大半杯酒已经落入我的腹中。开始只觉嘴内辣乎乎的,我吃了些菜,没有多久,奶奶出来说我们该回去了。我昏昏沉沉地跟奶奶上了车,车离开那个村子,马车行走在颠簸的路上,我觉得很不舒服。没走多远,我感到肚子非常难受,实在忍不住了,一张嘴就吐了出来,弄的满车都是酒气也弄脏了我和奶奶的衣服。

奶奶抱着我说:“就怕他们叫你吃酒,还特别嘱咐了他们,你怎么这样的任性呢!”

我说:“实在磨不过他们的劝说。”奶奶说:“现在明白了吧,酒不是什么好东西,吃多了会醉死的,以后可不许沾它!在那种情况下,你得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我似听非听地呼呼地沉睡在奶奶的怀里。

三天后,筱姐姐回门。要我去接,这是我们家乡的风俗,姐姐出嫁回门时弟弟要去接。事先奶奶嘱咐我许多要遵守的礼节,如:到那里见了人先要问好,对长辈要说些什么话,离开那里时要到筱姐姐新房看看,和她单独说几句话,表明我是她娘家的亲人。

那天我很早一个人坐着张大叔赶的马车去接筱姐姐。到了那里,虽然我还是个孩子,但是他们把我当成贵客来接待。我按照奶奶教的,先说些寒暄话,最后到了筱姐姐的新房,她打扮得真漂亮,真是好看,听人家说那家娶来一个仙女儿。筱姐姐拉着我的手好像多年没见到家中的亲人问这问那。我把筱姐姐和姐夫接到伯父的家里。我悄悄地问筱姐姐:“那天我看见花轿里面放了一面古铜镜,是作什么的?我们坐在大车上,一路的颠簸真难受,你坐在花轿里,有人抬着,肯定很舒服。”

她说才不是呢,轿子是一个漆黑的小屋子,一点都不透气,闷死人了,走起路来晃晃悠悠的,不久她就晕了,昏昏沉沉地想吐,真难受,勉强支持着才到那里。啊!镜子,里面没有镜子,听说用它照一照就拿出去了,说是驱邪的,我手上倒是抱个瓶子,说是保平安,真迷信!

听她述说后,我思索了很久,事情怎么是那样,这不是折腾人吗,本来是她喜庆的日子,怎么要受那样的罪,连我也受了点影响,可见有的事情的真实性是不可想当然的。我的姐姐和妹妹在分司厅胡同5号院。摄于20世纪30年代◎ 8 槐荫堂

老槐树成了我们家的标志,逐渐附近的人一提我们家就说是“槐树底下的”,也就是说“槐树底下”就成了我们家的代号。爷爷特用“槐荫堂”三个字,作为我们家的堂号,后来,在我们家乡那一方这三个字很出名。在我的书画闲章中特刻一方“槐荫书屋”,以兹记忆我的童年。

爷爷、父亲、叔叔他们没有什么高深的文化,可是他们都具有经营事业的高超才能。他们都是念了三年私塾后就到京城学徒,他们的许多知识都是在学徒时和工作实践中得来的。爷爷和父亲是同行,都是经营糕点食品生意,叔叔是做金融行业。

爷爷名万通,字子明,年轻时,由邻居介绍在北京一糕点铺学徒。在清朝光绪年间,爷爷与他的师兄蒋爷爷在通州创办一个糕点铺,起名“天禄斋”,取其“授天百禄”之意。主要由爷爷经营管理,他的经营理念是以“诚信”为本、高质量、小利润。资金是股份形式,职工以人力入股,业务发展很快,到20世纪初,已占据了北京东部郊县的大部糕点市场。

后来,爷爷有了些积蓄,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他坚持把农村老家的房子拆了,重建一个新的宅院。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在约五千余平米的地基上,建成了一座四层院子的大宅院。院内有四十余间房屋,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尤以砖雕为精美中的极品。在进车的两扇大门上,左右雕刻有“神荼,郁垒”四个大字,传说“神荼、郁垒”是能降服恶魔的两位神仙,把他们刻在门上是祈求保佑平安之意。在进车大门右侧有一5级石梯平台,台阶上去是这座宅院的正门,门上刻有王泽臣书写的一副对联。王泽臣,字世卿,是清朝一位秀才,父亲的好友,为当时通州著名书法家。他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也很深厚。父亲曾收藏了不少他的书法作品。

王泽臣在这所宅院正门上书写的对联是:“槐里文章藤阁序,兰亭书法辋川诗”

指王氏先人们当中,唐朝诗人王勃撰写了千古佳作《滕王阁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唐朝诗人王维作出过脍炙人口的诗篇。这副对联给这座宅院带来了典雅的文化气息。

为修建这座宅院,爷爷用尽了全部的积蓄,但是在那里,他未能享受过一天的安稳日子,反而成了过往大兵们的临时驻所。可以慰藉的是爷爷寿终于这座院落内。记得20世纪20年代一年的冬天,爷爷病了,由奶奶、父亲、叔叔三人伴随着回到这所新落成的宅院,住进正房的东屋,这是爷爷病危时的要求。可是住进去没过几天,开进来一群大兵,占了所有的房间,其中有一个旅长和他的眷属住进正房的西屋。爷爷病逝了,得到旅长的同意,避难在外的亲属,可以回来看看。

在一个寒冷的深夜里,我随着姐姐们走了几十里路,来到了家门口,一看满院子的大兵,我们大着胆子,进了大门,到了堂屋,瞻仰了爷爷的遗容后,强忍着泪水,悄悄地离开,又去过着寄人篱下的逃难生活。

我们家乡是北京东面的门户,古时渔阳一带,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自我出生之后,就是战乱不断,那一方的乡亲,受尽了各种番号大兵们的骚乱之苦。由于我们家这座华丽的宅院,更给乡亲们引来不少祸事。

我们的宅院不但成了大兵们的安乐窝,他们还不断地向主人和村民勒索财物,不停地掠夺、抢劫,给这个村子、“槐树底下”带来了无止境的灾难。父亲想只有离开那里,走为上策,决定举家迁到北京城内。

自20世纪以来,我们经历着连年不断的战乱。北伐战争之后,国民政府于1928年定都南京,将北京改名为北平。1931年我家迁居到北平城内。我们农村的那所大宅院一直空闲着,后来几经变革,她被分隔成了一个大杂院。80多年后的今天,已是残垣断壁,后来那块宅基地,又几经转变,老的宅院早已荡然无存了。

我们家迁居到北平城内不久,奶奶就患了重病,我总想,如果我永远失去了奶奶,不知道该怎么样生活。我每天都默默地祝福她渐渐地好起来,可是常常会事与愿违。那时我正在通州上小学。

一天忽然来人接我回家,我猜想一定是奶奶病重了。

我一进家门,急冲冲闯进奶奶的寝室。屋子内已有不少人,其中有父亲、叔叔,姐姐含泪说奶奶在等你哪!我见奶奶已经穿好了寿衣,奄奄一息地平躺在床上,我拉着她还有一些温热的手,拼命地喊奶奶,她半闭双目,没有一点反应,我耳朵靠近她嘴旁,希望她最后能对我说些什么。不但什么也没有听到,她反而渐渐地停止了呼吸,她的手变得冰凉,奶奶走了,室内充满了哀声。

我放声大哭,不知道如何是好,忽然想起,奶奶留下的问题有的我还没有弄清楚,将来我怎么回答她,这成了我终身的遗憾。

奶奶走了,我的童年也就随之而结束。第二章 运河哺育

我漫步在大运河岸边,思绪绵绵。

运河啊!我的祖辈就生存在你哺育的这块土地上。

我告别了童年,也来到你的身旁,

在这里成长,走进了我的少年。◎ 9 通州,天禄斋

父亲名寿彭,字友椿,爷爷去世后,父亲接替了他的工作。因此,父亲久住在通州。一天奶奶对我说:你一天比一天大了,只在村子里读书不成,你爸爸要你到通州去上学,你愿不愿意?我知道奶奶是为了我的前程才这样安排。我说:听奶奶的,我愿意。奶奶抚摸着我的头说:

好孩子,将来你要做个大男人,就应该有大的理想,首先不能太恋家。你的父亲、叔叔都是十几岁就离家去学徒,托了人,写了生死文书,包括三年不许回家。你去那里,有爸爸照顾,寒暑假都可以回来,怕什么?记着,要好好地念书,自己管好自己,不可太叫大人操心。

两天以后的清晨,张大叔拉着我家的小毛驴,背上驮着我的一些衣物,在门外等我。奶奶领着我出来,她又嘱咐张大叔几句话后,说:孩子上驴吧!我骑上小毛驴,转过脸看了看奶奶,见她面带微笑挥一挥手说:走吧!

小毛驴慢慢地走出了村子,沿着通往通州的小路,缓慢前行。

离开了村子,我思绪万千,心想也许这就是我远离故土的开始。我回想着奶奶那慈祥的音容、家中每一个人、邻里的亲朋好友、我的母校同学、我出生时的老房子、凶猛的大白狗、门前的老槐树、童年往事和正在驮着我赶路的小毛驴。这头小毛驴,我真是喜欢它。它驯顺,从不发脾气,还有老马识途的本领。多次接送我往返于老家与通州之间,它独自前行,在那弯曲纵横交叉的小路中,能辨认出应该走哪一条,上坡、下坎、过桥、穿村,不用人操心,就会把我平平安安地送到目的地。后来我们移居北平,每次故乡来人,我总要问一问小毛驴的情况。

我骑着小毛驴,一幕一幕地回想着,这些一景一物,似乎我将要远离它们而去。

我知道奶奶最爱我了,期望我将来能作一个大男人,首先要有知识和文化,她克制和我分离之苦,让我离家去求学。但是什么是大男人呢?要有出息,出息是什么呢?我骑着小毛驴不停地思索,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名叫李桥的小镇。

那天正是那里赶集的日子,众多赶集的人,熙熙攘攘,打破了我的幻境。

我们穿行于人群之中,为了赶路,很快我们就穿过了那个小镇,又缓行于田野中。我幻想未来的日子,首先想到的是通州。爷爷生前曾带我到过通州和北京,所以我对通州还有些模糊的印象,那里紧临大运河,有燃灯佛宝塔、鼓楼和外国人居住的“南地”。哺育着我们家乡的潮白河流到通州汇成了大运河,运河就是家乡潮白河水的延续,它将伴随我成长。

在沉思中,不知不觉小毛驴已经把我们带到运河岸边,远看过了桥就是通州城了。不由得思索起来,我将要在那里住多久?几年、也许是几十年,未来呢?

我们过了大桥后,又上一个高坡,已是通州的北关。进了北门沿着马路前行,远远地看到了巍峨的鼓楼,穿过鼓楼下面的门洞,沿着南大街走了不远,见到路西边一座金碧辉煌的商店,在那雕梁画栋中的贴金匾额上写着“天禄斋”三个大字,这个店是爷爷一生的心血,当时是父亲工作的地方,也是我这趟行程的终点。

因为中秋节将至,门前挤满了出出进进的顾客。张大叔把小毛驴拴在店门旁的拴马石桩上,我好不容易挤进售货大厅,大厅内人山人海,左三层右三层的顾客站在那十五米多长的售货台前购买月饼。我往里走,去找父亲。这个店前面是售货大厅,售货厅后面是会计、经理室,穿过一个走廊是制作各类糕点的作坊和各种库房,占用了五个相互通连的四合院,共约八十余间房屋,后院可通南、北两条马路。我在中间一个小院子内见到父亲,他高兴地对我说:

啊!你来了,快进来看看,给你准备的住处。这几天太忙,因为中秋节前几天这里的营销额要占全年的一半以上。关于你上学的事,要等我忙过了中秋节再谈,这几天你先到各处看看,但是出去不可走远。

当然通州与老家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一天我在街上漫步,马路两侧各色的商店、来来往往的行人,我觉得异常的新奇。不知不觉我走出东门,见那高大的城墙右侧约五十米处,自上而下每距十余米垂下三条粗大铁链,它作何用?百思不得其解,以后我曾问过许多人,都没有能说清楚,有的人把它说成了神话,成了我脑中永远的谜团。

我转过脸远眺,无数风帆,历历在目。我很是惊喜,暗念大运河已在眼前。我顺坡而下,走到岸旁,长长的运货船,挤满了整个码头,上下船的搬运工人繁忙不已,货船之多,挤满了水面,几乎看不见河水。沿岸信步,渐渐地远离了那些码头,始见运河的真面目。它流淌着来自家乡的水,在脑中不免泛起那年我到潮白河边去游水的一幕,奶奶的教诲好似就在耳旁,奶奶正在作什么呢?我很想她,渐渐地沉浸在思乡之中。

我站在岸边,眺望那不停地向南流淌的河水,运河是那样的平稳,不像家乡潮白河那样宽阔、汹涌、澎湃,但是它千百年来担负着南来北往的物资流通的沉重使命。

我突然想起,是否走得太远了,赶快顺着来路往回跑。

父亲忙于工作,并没有发现我的外出。晚上我把去看运河的事告诉了父亲,他没责备我,只是说:你小小的年纪,人生地不熟的,敢独自去运河码头,这不好。因为码头是非常繁乱的地方,常常会发生你意想不到的事情,以后一个人不要随便到那些地方去。想逛街,到闸桥附近看看就可以了,也要注意安全。但一个人不要到“万寿宫”去。“万寿宫”是紧邻闸桥的一个游乐市场,那里有说书的、耍把戏的、耍猴儿的、拉洋片的、唱大鼓的、变戏法儿的、卖鸟儿的……,常常是挤满了来来往往的闲杂人,是一个比较繁乱的地方,父亲不许我一个人到那里去。

闸桥是距我们住处不满百米的一座石拱桥,它距水面很高,桥下有闸,将由西向东奔流的河水截断,形成瀑布,水声隆隆震耳。以前爷爷常领我去那个地方,但不是为观风景,因为过桥前方的街叫牛市岗,我幼年不吃牛羊肉,怕那种膻气味。爷爷说:来到通州不吃牛羊肉不行,这里是回族聚居的城市,哪能不吃牛羊肉呢?

牛市岗街的两边都是卖牛羊肉的商店,我走到那里一闻那浓重的牛羊肉气味就喘不过气来,所以爷爷常领着我,故意找那里的朋友站在牛羊肉商店门前谈话,促使我不得不去适应那种环境。他对我用这种训练方法,还很有效。后来,我逐渐地就能接受牛羊肉了。◎ 10 私塾学馆

中秋节后,一天父亲和我商量有关我上学的事。父亲是很开明的,他从不勉强我去做什么。他说:这里的学校都是暑假时才招收新生,现在已是秋天,看来今年不成了,只能等明年啦。这一年是不是先到私塾馆去学些经书,再找个地方学学英语。我说就听您的。于是找了一个当地较有点名气的学馆,先要自己准备好书桌和板凳。一切办妥后,我被领到学馆,先拜见范让泉老师,在孔子画像前行了跪拜礼。范老师国学和书法都不错,也会些数学。

学馆就在范让泉老师住处,院子内三间北房是教室,约有十余名学生。老师终日座在黑板前的书桌旁。上午八点上学,中午有两小时午饭时间,下午六点下学,中间没有休息,去厕所都要到老师那里领出恭牌。学生不分班,只按学生所读的书,各有进度。每天上午由老师指定应读的新内容,然后学生朗读、背诵。下午是写字、作数学题、回书。

回书是重点,学生背向老师站在他的前面,背诵指定的新课和旧课,背诵旧课时老师提一句学生立刻接着往下背,几本书很快就会背完,若背不出来或背错,老师便用藤条又叫教鞭抽打学生的肩背。每打一鞭,就会留下一条血印,非常疼痛,用那种体罚迫使学生用心读书。

我见此情此景,很是恐惧,对于所指定的功课,反复背诵,一点不敢怠惰。除去读经书外,老师还教书法和简单的数学。我在那一年内学会了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和部分《孟子》,只是会背诵,不解其意。

在此期间,每星期日我还要到一私家英文学馆学习英语,从学习发音、背单词到一些简浅的课文。

春季的一天,父亲的一位张姓朋友带着他的儿子来看我,告诉父亲他的儿子年龄和我差不多,在读小学五年级。谈到暑期我将要考学的事,他建议父亲让我考他儿子读的学校—潞河小学,基督教会办的,教学质量很好。

送走了客人,父亲问我想不想考那个学校,我说想去考,但不知道考哪个年级。我考虑了几天,决定考四年级要把握大些,把这个想法和父亲说了。他说:

按你的年龄应该去考五年级,就是这样你还是大些,既然你这样想,那就按此准备。后来我考上了四年级第一名,又有点后悔,当初应该报考五年级。父亲知道了我的想法。他对我说:

一个人要去做一件事情,事先要仔细地考虑,再努力去完成它,事后不要后悔,后悔是没用的,常言说:没有卖后悔药的。父亲的话,我牢牢记在心里,至今已八十多年了也没有忘记。◎ 11 潞河小学

随之,我就准备上潞河小学的工作,首先到两个学馆退了学。我们住处到潞河小学有点远,步行最少要一个多小时。为了解决上学路远的问题,父亲为我买了一辆二手货的小自行车,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学会了骑自行车。

没想到,第二次我骑车上学,在一个下坡的路上,撞倒了一位老大妈。我吓坏了,惹了大祸,我爬起来,赶快把倒在地上的老大妈扶起来,不停地道歉。老大妈说:“你这孩子,骑车一定要小心,不然会出大事,伤到没有?赶快去上学吧!”她不但没有责备我,没有为难我,反而像妈妈那样安慰我,她对出错的人用爱心教育的方法,影响我一生。后来,我每遇到处理类似的事情时,那位老大妈的形象总是出现在我的面前。

1931年9月1日,我正式进入潞河小学四年级学习。潞河小学地处通州城西南部分,紧临城墙,与一座基督教礼拜堂遥遥相对,是“南地”一部分。为了使“南地”城内外相沟通,特将城墙开了一个小门洞,人称豁口。穿过豁口,过护城河桥,即是被一片茂密而幽静的树林覆盖的土地,当地人称其为“南地”,也就是当时美国基督教会机构在通州所在地,是燕京大学的前身通州协和大学的旧址,是外国人的聚居地,主要是美国人。其中有潞河中学、富育女子学校、供美国人子女读书的华美学校、美国传教士的住宅和医院等。

基督教礼拜堂和潞河小学即“南地”城内的部分。

我初到这所学校,感到很新鲜。那里除了有教室、实验室,还有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室和学生的游艺室。我对课程也喜欢,老师也很好,没有体罚,最重的是罚站。教学课程还有音乐和体育。每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上午是各班的文艺表演,由专门老师指导,自编自演。因为这是男生学校,所以表演时常要由男生扮成女的,会闹出许多笑话。星期日上午9点至11点是“主日学”,可以自由参加,实际是基督教做礼拜。礼拜堂在距我们学校不远的一片树林中,尖尖的屋顶,歌特式的建筑,显得非常的独特。礼拜堂不小,可容纳约两三百人。做礼拜前先撞钟,钟声悠扬传得很远。

我第一次去“主日学”也就是去做礼拜,觉得很神秘,不知道里面要做些什么。我随着缓慢的风琴声走了进去,找了一个位置坐下,每个位子前方都摆着一本圣经和一本赞美诗。程序是:唱诗、读经、讲道、捐款。我觉得教堂内可以静心,唱诗很悦耳,讲道中的故事很教育人。

我将去教堂的事讲给父亲,他说他从未去过那些地方,只去过城内的福音堂,听讲科普知识。又说北平西什库、王府井的天主教堂修建得更宏伟,可是他也没有进去过,听说规矩太多,不是信徒少有人去。他对我说宗教问题是复杂的,关系到人的信仰,有时很神秘,他讲不清楚,也听不懂,我们大多数的人是信奉佛教。反正内容都是教人行善不要行恶。作为知识,可以去听、去研究,要是去作信徒,就要仔细而慎重地去考虑,因为信仰会影响人的一生。父亲很关心我的学习和与同学相处的情况,他总是持商量和讨论的态度,最后他才提出建议和看法。

小学的学习给了我丰富的知识,尤其五年级和六年级的课程,增加了历史、地理、自然、美术、英语,加深了语文和数学的内容。那时我最喜欢的课程是语文、自然、美术和历史。我学会背诵一些唐诗和宋词。我最烦的是数学中的四则题,有的题目需要脑子转几个弯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教美术的朱老师很喜欢我对书画学习的努力,我很敬佩他的绘画才能,边讲边画,画得真是好,我曾数次参加全校的书画展览而得到表扬。教语文的傅老师认真负责,讲课深入浅出,很受学生的爱戴。他又负责我们年级的课外辅导。常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外参观,并在现场作详尽的解说。如一次在清明节时,他领着全班学生到通州北关外为明朝大学者李卓吾扫墓。

当时,李卓吾何许人?早被人遗忘,他的墓碑和其他纪念物已断损得凌乱不堪,被遗弃于荒草之中。

我们出了北门,走上一片杂草丛生的高坡上,在荒野乱草中找到了他的墓碑和已经倒塌了的他朋友所撰写的纪念碑文。万幸的是碑文上的字尚清晰可见。傅老师说李卓吾(1527—1602年)名李贽,福建人,是明朝思想家、文学家,著有《焚书》、《藏书》等书并曾批点过《西游记》,因反对封建礼教和假道学,触犯了朝廷,被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下狱致死。友人马经纶将他收葬在通州北门外马氏庄迎福寺侧。墓前立其好友焦书“李卓吾先生墓”碑,碑的阴面有詹轸光于明朝万历四十年书《李卓吾碑记》和《吊李卓吾先生墓诗二首》。

傅老师最后说:你们要记着中国有这样一位大思想家,他那坚持己见、坚贞不屈的精神和一生坎坷的遭遇。

又如一次傅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到运河岸旁的发电厂参观,只见那高大的厂房,直入云霄的烟筒,不断吞入煤块的锅炉,隆隆震耳的发电机组声音和那引入运河水的巨大蓄水池。经过参观增加了我们许多感性知识。真是永生难忘,至今已八十多年了,我仍历历在目。

我们的英文老师是潞河中学陈昌校长的夫人。我们称她陈太太,她要求严格,课间常采用学生分组相互对话,练习口语和强化记忆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