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妖怪大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14:50:14

点击下载

作者:孙见坤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妖怪大全

中国妖怪大全试读:

说妖解怪

提起妖怪,人们脑海中首先想到的,都是各种各样形状奇怪、样貌可怕,会使用法术,时常害人的精怪。这么理解固然不错,但未免略显狭隘。实际上,一切反常、怪异的现象与事物,都可以被称作“妖怪”。例如《汉书·龚遂传》中就说:“久之,宫中数有妖怪,王以问遂,遂以为有大忧,宫室将空。”宫中自然不可能屡次出现青面獠牙的精怪,这里的“妖怪”指的只能是一些怪异难解的现象。

而“妖”与“怪”这两个字,细说起来又有所区别。妖,《说文解字》中说:“地反物为䄏。”(“妖”字在《说文解字》中写作“䄏”)这句话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所谓“反物”,也就是指违反事物的本性,简言之就是反常。那么“怪”字又如何解释呢?《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很简洁:“异也。”而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诡异为怪。”王充的《论衡·自纪》中则说:“诡于众而突出曰怪。”到了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中总结为:“凡奇异非常皆曰怪。”可见“怪”的关键在于一个“异”字。妖者反常,怪者奇异,“妖怪”这个词实际上已经囊括了绝大多数超自然与不可知的现象与事物。

然而“妖”字多多少少还是带有一些不吉的意味,加之反常也可以视作是奇异的一种,因此古人在撰写这一类著作时,使用“怪”或与“怪”等同的“异”,要远远多过“妖”字。例如汉末的《异闻记》,魏晋时期王浮的《神异记》,南北朝时祖冲之的《述异记》,萧绎的《金楼子·志怪篇》,不知作者的《八朝穷怪录》,唐代牛僧孺的《玄怪录》,郑还古的《博异记》,宋代张师正的《括异志》,明代闵文振的《涉异志》,以及清代蒲松龄不朽的《聊斋志异》。因此之故,明代胡应麟在为小说分类时,便将这一类著作统称为“志怪”,并一直沿用至今。

志怪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学史一样长。且不说《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中丰富的神话故事,就连儒家经典之一的《左传》中,也有不少类似于后世志怪故事的内容。最典型的就是《左传·宣公十七年》中记载的,晋国魏武子的儿子魏颗没有按照父亲的遗命,把他所喜爱的妾殉葬,而是让她改嫁。后来,魏颗与秦国作战时,有一位老人用草绳将敌人绊倒,助其得胜。魏颗不知道这位老者是何人。到了晚上,老人托梦给魏颗,说自己就是那位妾的父亲,特来报恩云云。这已经与后世志怪小说中经常讲的因果报应故事相差无几了。然而这样的记述虽然有了志怪的雏形,但并不等于就是志怪。志怪的真正独立,要到汉代。这一时期的志怪,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受《山海经》影响的地理博物类志怪,典型的代表是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第二种是受《穆天子传》影响的传记类志怪,比较典型的代表有刘向的《列仙传》《徐偃王志异》等。这时的志怪已经逐渐脱离原始的神话,而逐渐向小说的方向靠拢了。这一点从《神异经》与《山海经》的对比中便可以明显看出。《神异经》虽然在结构、内容、笔法等方面,都有意模仿《山海经》,但是全书有意淡化了地理背景,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异闻、异事的叙述上面,在故事情节上也比《山海经》更为丰富、细致。而汉代志怪中最值得注意的新发展,是杂记类志怪的出现。这种志怪不同于前面两种志怪,或是专记山川方物、殊方异闻,或是专记历史异事、古今奇人,而是不分轩轾地杂记古今中外一切奇闻怪事。汉末陈寔所著《异闻记》的出现,标志着这一类志怪的正式诞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志怪创作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与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动。倘若从东汉中平六年(189年)董卓率兵进入洛阳算起,到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为止,整整四百年间,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分裂动乱之中。士大夫成为政权频繁更迭中的牺牲品,老百姓则在连年的战乱与对峙中饱受蹂躏。自上到下,所有人都生活在危机四伏之中,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一时之间,谈玄说鬼之风大盛。与此同时,旧时有的方术巫鬼,掺杂了儒家经学的谶纬符瑞,新兴的道教与佛教等思想弥漫于全社会,加上中外贸易与交往的繁荣,大量异域思想与奇物传入中国,为志怪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大夫参与到了志怪创作的队伍中来。张华、郭璞、葛洪、干宝、陶渊明、刘义庆、祖冲之、吴均、颜之推等,一大批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上声名赫赫的人物都曾参与其中,也使得这一时期志怪的文学价值大为提升。而且由于志怪内容的限制,使得作者通常采用史传笔法,以散文形式写成。篇幅简短、布局紧凑、结构简单、叙述直接、语言凝练,在当时盛行的骈俪文风中,以一种独有的古朴质直的面貌出现,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文学价值提升的同时,这一时期的志怪在内容上也有了极大的推进,单纯的地理博物类志怪和传记类志怪已经很少见,而杂记类志怪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加之自东晋后期起,南朝形成了追求渊博、崇拜知识的风气,聚书藏书成为社会风尚,博学多识成为人们,特别是士大夫阶层的追求,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之下,使得这一时期的志怪,在内容上空前的丰富。王国良先生在《六朝志怪小说考论》中曾将这一时期志怪代表性的内容总结为十三类,即神话传说、阴阳数术、民间信仰、精怪变化、鬼神灵异、殊方异物、服食修炼、仙境传说、异类婚姻、宗教灵验、冥界游行、因果报应、佛道争胜。可见其所记范围之广阔,事物之庞杂,几乎到了无所不包、无所不记的程度。

进入唐代之后,志怪创作的风气依旧不减,而且除了原有的志怪形式继续发展以外,又出现了“传奇”这一新的小说类型。虽然当传奇发展到肃宗、代宗时,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神鬼妖怪,但当它诞生之初,却不得不说是由志怪演变发展而来。例如唐代早期的传奇《古镜记》中,将十个互不相关的妖怪故事,用一面古镜作为主线串联起来。这种情况在传奇产生之初还是颇为常见的,例如《梁四公记》中,以朝见梁武帝为主线,将四个异人的故事串联起来;《怀渡》中,以怀渡和尚为主线,将八个独立的小故事串联起来。从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由志怪向传奇过渡的痕迹。传奇与志怪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传奇是作者有意识地创作,情节曲折、语言华美、想象丰富,人物性格与形象往往塑造得比较鲜明。这些都与传统的志怪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然而,传奇并未能取代志怪,在整个唐代,志怪与传奇都是并行不悖,各自发展的。而从唐代开始,无论是志怪还是传奇,作品的宗教意味都越来越淡。不但宣扬教义的作品日渐稀少,而且参与创作的宗教人士,相较南北朝时期也大幅减少,优秀作品更是几乎没有。只有唐末五代的传真天师杜光庭曾经闪耀一时。然而他的代表作《虬髯客传》,却与道教教义或是道教神仙基本没有什么关系。

宗教意味的淡化,在进入宋代以后更为明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无论是道教的神仙天尊,还是佛教的罗汉菩萨,在宋代的志怪与传奇中都极少以主要人物的身份出现。与此同时,妖怪与鬼魅成了这一时期志怪与传奇创作的重点。不但数量日益庞大,同时在内容上也跳出了单纯的因果报应、精怪变化、搜奇记异的范畴,而是借由妖怪与鬼魅来描写和揭示社会与人生的方方面面,提升了志怪的意义与价值,对后世志怪的创作影响甚为深远。同样是在宋代,话本与南戏的产生,使得志怪文学得以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到了明代,最终形成了中国志怪文学的三大支柱:志怪笔记、神怪戏曲、神魔小说,三足鼎立的局面。

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科学主义的盛行,志怪文学一度被扣上“宣扬迷信”的帽子而被批判。但这时的批判还主要集中在知识精英当中,普通民众中阅读志怪文学、观看神怪戏曲的依旧大有人在。然而进入50年代以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整个志怪文化一度几近消失。除了个别书籍如《搜神记》《博物志》《太平广记》《夷坚志》《西游记》等,作为古典文学名著得以出版发行,其余大量的志怪文学在书店里却失去了踪影,曾经种类繁多的神怪戏曲也几乎从舞台上完全消失。

无独有偶,日本的“妖怪文化”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说来有趣,日本原先并没有“妖怪”这个词,在19世纪末之前,日本人主要是用“ばけもの”(汉字可译作“化物”)这个和语词汇来称呼妖怪的。到了19 世纪90年代,哲学家井上圆了出于破除迷信、普及科学的目的,创立了“妖怪学”,并正式使用了“妖怪”一词。换言之,日本妖怪学的诞生是为了否定妖怪。随着教育的普及与科学的发展,很快大多数日本国民都已经认识到了妖怪的无稽。按照创立之初的目的来说,妖怪学的使命已经完成,妖怪学的研究也确实一度陷入沉寂。然而,很快就有人发现,妖怪学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破除迷信而已,“妖怪”实际上是一种十分值得研究与重视的民俗现象。以柳田国男为代表的民俗学研究方向,以及以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运用妖怪素材进行新文学创作,为日本妖怪学带来了“二战”前的“中兴”。“二战”开始后,妖怪学在日本再度陷入沉寂。然而,当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各种娱乐文化也随之复苏或传入。妖怪元素作为一种奇特的素材,也随着娱乐文化一起重新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并且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既有学者们的严肃研究,又有各种以之为素材的二次创作,范围涵盖了文学、影视、动漫、美术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是蔚为大观。

反观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一大批古代与近代的志怪文学得以整理出版,许多神怪内容的戏曲、曲艺也得以重新编排演出。同时,新的志怪文学和神怪内容的影视作品,以及严肃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源源不断地出现。但是,新创作的文学与影视作品,往往有着两个共同的问题:第一是经典素材重复率高,人物、情节、神怪等内容往往局限于《山海经》《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少数几部作品中。第二是原创内容质量偏低,在经典素材之外的原创内容,往往是设计过于现代,或是模仿痕迹太重。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创作者对于我国的志怪文化了解不足。不过这其中也有可以谅解之处。历代志怪文学留存到今天的,至少有上千卷之多,加之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骤然面对,往往不知该如何选择。文字虽不能说是古奥,但对于缺少文言阅读训练的现代人来说,也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有鉴于此,我们编纂了这部《中国妖怪大全》,希望能够为想要了解中国志怪文化的读者,提供一部明快好读的“中国志怪精华本”,也为有志于相关题材创作的创作者们,提供一部丰富可靠的“中国志怪大百科”。

书名中用了“妖怪”,只因“志怪”在做名词时,已经限定为一种文学体裁,而这本书又是以各种妖精神怪为序编排的,故而改“志”为“妖”。至于为什么不叫“中国神怪大全”的原因,其一,是因为书中“神仙”的部分分量很少,只有全书的十分之一不到;其二,是因为本书所选基本是以古代志怪和神话为范围,对于道教、民间信仰、国家祀典中的神灵几乎没有涉及,叫“中国神怪大全”反而名不副实了。

本书由我与编辑部同仁共同拟定框架,再由编辑部同仁搜集资料并译为白话文,然后由我审阅统稿。在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其一,书中所选的故事,基本都附有古籍中的原文,但个别篇目由于原文过长,因而只做了节录。其二,编辑部的同仁在译白话文时,各篇的情况各有不同,同仁们的文风也不尽一致,因此有的篇目偏于直译,有的篇目则偏于意译,甚至略有发挥,我在统稿时对此没有强求统一,希望读者能够注意。其三,书中开篇选取了若干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在古籍中,他们既有历史人物的一面,又有神话人物的一面,本书着重选取他们作为神话人物的一面。由于时代久远,记录零散,因此他们的故事往往是由多处记载拼合起来的,个别篇目还参考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其四,极个别篇目的材料来源网络,虽然几经搜寻,但仍未能找到确切的出处,又不忍舍弃,姑且保留,以供参考。

本书虽名“大全”,但中国的志怪文化博大精深,著作汗牛充栋,绝不是我们这一本书所能涵盖的。如果本书能够成为引领读者深入志怪文学的向导,那么我们的工作就完全值得了。孙见坤2018年5月于西安

神 | 第一卷 |【神】

盘古

说到中华创世神话,不能不说盘古。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中最古老的开天辟地的神,他用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为千秋万代的后人所景仰。

从古至今,盘古神话已在中国流传了好几千年。“盘古开天”的神话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所著《三五历纪》,传说盘古生于黑暗团中,由于不能忍受黑暗,他便用神斧劈向四方,才使天空变得高远,大地变得辽阔,才有了世界。外貌形态

盘古的外形除了人形,也有龙头蛇身之说。神话故事盘古开天

早在远古时期,整个世界都处于一团混沌之中。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在这团混沌中孕育出了一位叫作盘古的神。盘古在混沌中生长,混沌中的精华逐渐凝聚在他身上。经过了一万八千年, 盘古逐渐成熟,他再也不能忍受黑暗,于是便想要劈开这团混沌。盘古用力挥出利斧,混沌瞬间就被劈成了两半。混沌中那些清澈的、轻灵的物质往上升,变成了天;那些浑浊的、沉重的物质往下沉,变成了地。身处于其中的盘古,每日与天地间的精华交流,自身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刚分离开的天与地很不稳定,随时都有重新合并的危险。为了不使天地重新合并,盘古便站在天地之间,用双手托住天空,双脚踏着大地,用自己的身体将天地撑开。每当天空升高一丈,盘古的身体也随之长高一丈。就这样日复一日不停歇,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变成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这时候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变得厚实无比。天地间的距离达到了九万里,再也不会合拢了。

创世大神盘古终于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伟大使命,他放下双手,倒在地上死去了。而此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盘古的身体在顷刻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左眼化作太阳,右眼化作月亮;他的呼吸变成风云,目光变成闪电;他的头和四肢化作山脉,血液化作江河;他的头发和胡须化作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地上的草木……更神奇的是,就连盘古身上的虱子、跳蚤之类的小虫子,被风一吹,竟变成了人类。盘古死后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出处《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抟土造人,创造了人类。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她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女娲不仅是能补天救世的英雄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位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一日内能有七十种变化。外貌形态

传说女娲为人首蛇身,形体巨大,到底有多大却没人知道。

伏羲

女娲像

画中的伏羲与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上身相拥,下身交绕。它表现的是中国有关人类起源的众多神话传说中最主要的一个版本:上古时期,一场毁灭性的洪水过后,只剩女娲与兄长伏羲两人,为了人类的繁衍,他们只得兄妹交合,繁衍子孙。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世界被创造出来之后,天地间诞生了一位女神,叫作女娲。

女娲独自一人行走于天地之间,终日只能与自己的影子为伴,因此她感到十分孤独。某天,女娲经过黄河河畔,想起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山川湖海、飞禽走兽,改变了原本寂静的世界。但是女娲总觉得这世界还是缺了点儿什么。当她低头沉思,看到黄河水里自己的倒影时,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世界上还缺少和自己一样的“人”啊。想到这儿,她便用水和着地上的黄泥,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个小东西。她把这些小东西往地上一放,居然就活了,他们围在女娲身边欢呼雀跃。女娲见了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

为了让世界到处都有她亲手造出来的人,女娲不停地工作,捏了一个又一个小人儿。可是大地这么广袤,照这样逐个捏泥人,要多久才能让他们遍布大地呢?于是女娲就想了一个办法,她找来一根绳子,把它投入到泥浆里搅和,然后朝地上一甩,飞溅出来的泥点落到地上,就变成一个个的小人儿。如此一来,造人的速度就快多了,大地上很快布满了人类的踪迹。天地间终于不再沉寂。

后人说,女娲用手精心造出来的是富贵之人;用绳沾泥浆甩出来的是贫贱之人,这就是天下会有富人和穷人之分的来历。出处《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伏羲

相传上古时期,为了人类的繁衍,伏羲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他用龙来命名他手下的百官,故而也被称作“龙师”。

伏羲仰观天上的云彩、雨雪、雷电、风雾,根据天地间的阴阳变化,创造出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他创造出早期文字,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制定了嫁娶的规则,创立了婚姻制度;他还发明了琴瑟等乐器,创作出乐曲,把音乐带入人类的生活;他模仿蜘蛛结网而制网,用于捕鱼打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后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外貌形态

在一些古画中,伏羲的形象为散发披肩,身披鹿皮,而传说中的伏羲其实为人首蛇身。

伏羲氏《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据说在远古时,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而画先天八卦。神话故事龙马负图

远古时,人类对大自然一无所知。天气变化、日月运转、生老病死等这些现象,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人类遇到无法解答的难题都会去问伏羲。伏羲每天在心里揣摩着日月经天、斗转星移、四季寒暑、花开花落的变化规律。

传说有一天,河里出现了一头长着龙首马身的怪物。因这头怪物是由河里的蛟龙所变,人们便称它为龙马。龙马到处兴风作浪,把人们辛苦开垦的良田和种出的庄稼都给冲毁了,但是没有人能对付得了它。

伏羲乘坐六龙,身披胡叶飘然而至。说来也怪,那龙马一见到伏羲,就变得很听话,乖乖趴在伏羲身边。伏羲抚摸着龙马,忽然注意到了它身上的旋涡图案,这些图案似乎是按照某种规律排列的,当中隐藏着什么玄机呢?于是伏羲日夜守在龙马身边,对着它身上的图案苦思冥想。终于有一天,他想明白了天地间的道理,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他根据龙马身上的图案,创造出了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即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八卦就像八只无形的大口袋,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装进去了。根据这套理论,人们可以了解天地间万物的基本规律。

后来人们将龙马负图而出的这条河叫作图河。西晋时,人们在河道附近修建了龙马负图寺以作纪念。出处《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载:“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

黄帝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黄帝被神化为掌管中央的天帝,为五帝中地位最高的。黄帝除了管理自己的地界,还同时监管东南西北四方和春夏秋冬四季。

据史书记载,黄帝在炎帝之后,征服了东夷、九黎族,统一了华夏各部落。古代帝王如尧、舜、禹,以及夏、商、周三代首领,均为黄帝的后裔。黄帝在位期间,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制乐器,创医学……人类文明由此开始,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为“人文初祖”。

轩辕黄帝《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黄帝被誉为中华人文始祖,在《易经》的文化发展史上,他也是承前启后的杰出人物。神话故事河图洛书

传说某一日,黄帝与大臣们在洛水上赏风景。忽见一只大鸟衔着卞图,飞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图上写着“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未见过这种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此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凤凰一出,即表示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啊!”

后来,黄帝又梦见两条龙从黄河中出来,持一幅白图献给他。黄帝不解,又去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大臣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一连三日大雾,之后又是七日大雨,紧接着就见黄龙捧图自河中出来,黄帝连忙跪接。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

自此以后,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黄帝问道广成子

黄帝做了十九年天子,诏令通行天下,他听说崆峒山有个叫作广成子的仙人,特意前往拜见他,说:“我听说先生已通晓至道,冒昧请教至道的精华。我一心想获取天地间的灵气,用来帮助五谷生长,养育百姓。我又希望能主宰阴阳,从而使众多生灵遂心地成长,对此我该怎么做?”广成子回答说:“你所想问的,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你所想主宰的,是万事万物的残留。自从你治理天下后,天上的云气没等到聚集,就下起雨来;地上的草木没等到枯黄,就凋零了;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也渐渐地晦暗下来。然而谗谄的小人,心地是多么的偏狭和恶劣,又怎么能够谈论大道呢?”

黄帝回来后,不理朝政,筑起清心的静室,谢绝交往,独居了三个月后,再次前往求教。黄帝双膝跪地匍匐向前,叩头行了大礼后问道:“听说先生已通晓至道,冒昧请教修养自身,怎么样才能活得长久?”广成子回答:“至道的精髓,幽深邈远;至道的至极,晦暗沉寂。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精神保持宁静,形体自然顺应正道。一定要保持清静,不要使身形疲劳,不要使精神恍惚,这样就可以长生。眼睛什么也没看见,耳朵什么也没听到,内心什么也不知晓,这样你的精神定能持守你的形体,形体也就能长生。我持守着浑一的大道,又处于阴阳二气调谐的境界,所以我修身至今虽有一千二百年,但我的身形却从不曾衰老。”

黄帝再次行了大礼叩头道:“先生真可谓是与自然浑然一体了!” 广成子又道:“掌握了我所说的道的人,在上可以成为皇帝,在下可以成为王侯;不能掌握我所说的道的人,在上只能见到日月的光亮,在下只能化为泥土。万物苍生都生于土地又返归土地,所以我将离你而去,进入那没有穷尽的大门,遨游于没有极限的原野。我将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共存。”

向广成子问道后,黄帝又登上王屋山取得丹经,而后再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铸成,就有一条龙来迎他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飞升上天。几个小臣也想一起升仙,便匆忙抓住龙须。结果龙须断了,小臣们又坠落到地面。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出处《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庄子·外篇·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崆峒)之山,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少昊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少昊是掌管西方的天帝,为五方天帝之一,同时执掌着萧瑟的秋天。少昊统治的神国在西方极远之地,那里的人以气为食,且长生不死。

而古史传说中,少昊原是东夷的首领,东夷是一个以鸟类为图腾的部族。少昊所管辖的部族均以鸟为名,有玄鸟氏、丹鸟氏、青鸟氏等,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鸟为图腾的部落。少昊先在穷桑即位,而后迁都到了曲阜,死后也被葬在了曲阜。

少昊《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少昊原是东夷部落的首领,后来成为了西方的天帝。神话故事百鸟国之王

传说少昊即位之初,天空中飞来五只凤凰,颜色各异,是按五方的颜色:红、黄、白、玄、青而生成。五只鸟飞落在少昊的庭院中,因此少昊又称为凤鸟氏。

少昊长大后,在东海之滨建立了自己的神国。有趣的是,在这个神国里,所有的文武百官都以鸟的名字来命名。掌管历法的叫凤鸟氏,他手下有四名属官,分别负责四季节气,即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和丹鸟氏。掌管政务的官员有五位,分别是司徒祝鸠氏、司马雎鸠氏、司空鸤鸠氏、司寇鸠氏和司事鹘鸠氏。由于他们的名字都有一个“鸠”字,所以被称作“五鸠”。掌管手工业的官员也有五位,分别是管木工的雉氏、管陶工的雉氏、管金工的翟雉氏、管皮工的雉氏和管染工的翚雉氏。由于他们的名字都有一个“雉”字,所以被称作“五雉”。而掌管农业的官员则有九位,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扈”字,所以被称作“九扈”。出处《吕氏春秋·孟秋纪》:“孟秋之月,日在翼,魂斗中,旦毕忠。其日庚辛,其帝少昊,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则。”

颛顼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颛顼是掌管北方的天帝,为五方天帝之一,同时执掌着寒冷的冬天。颛顼统治的神国在北方极远之地,那里终年积雪,寒冷至极。

而古史传说中,颛顼原是上古部落联盟首领,是黄帝的曾孙,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