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17:25:14

点击下载

作者:(日)盐野七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

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试读:

金币故事

我曾经手捧迦太基金币感慨万千,当时的情形,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感觉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我不住地在想:那个被逼到狭窄的墨西拿海峡不得不起而反抗、并由此引发了与罗马之间战争的国家,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

金币的正面是坦尼特女神的侧脸,头上的发饰是麦穗。由此得知,她是一位丰收之神。金币的反面是站立的、体格健壮的马。它是女神的保护神。从金币不含杂质的纯金质地,到其高超的铸造技术,这一切无不显示出在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已是地中海世界的强国。与此相比,当时的罗马刚刚开始独立铸造银币。布匿战争的两个当事国——迦太基和罗马之间的经济实力相差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对罗马来说,持久的苦战在所难免。但是,如果追寻战争过程的话,那么显然布匿战争向我们揭示了持久战的结果并非是经济大国就一定能赢得最后的胜利。盐野七生2002年4月于罗马◎

银币故事

现在到了可以向大家介绍罗马货币的时候。因为到第二次布匿战争时,罗马终于有足够的经济和技术力量铸造优质银币,并使之广泛流通。搞研究的学者一致认为,货币反映一个国家的国力。此处介绍的银币,它作为罗马货币的代表,尚属在发展初期。也许正因为如此,银币上的图案充分展示了当时罗马人的精神面貌。

银币的正面是罗马女神。喜欢神化任何事物的罗马人把自己的首都罗马也神格化。只是,由于当时罗马一直处在战争状态,所以尽管耳环显示银币上的头像是女神像,却戴着头盔,身佩宝剑。银币背面是骑士骑着马在战场上勇猛疾驰的图像。盐野七生2002年4月于罗马◎

银币故事

这是二德拉克马银币(Didrachm)。大概因为这种银币在兑换时可以换两枚小额银币,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名称。德拉克马原本是希腊的流通货币。罗马货币为什么要叫这个名称?原因是罗马人对希腊有亲近感。罗马人在打败迦太基后,乘势把希腊纳入其版图之中。在此之后,希腊语的学习在罗马普及开来。罗马人对于使用双语的生活方式竟然相当适应。正因为如此,罗马人也不反对用被征服者希腊的货币名称来命名自己国家铸造出来的货币。也许,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更加务实,因为在地中海的东岸希腊语得到广泛使用,人们更习惯用希腊语来给自己的货币命名,并由此增强货币的认同感。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银币正面是希腊神话中的狄俄斯库里,他是宙斯和勒达的孩子,是卡斯托尔和波鲁克斯的合称。罗马人喜爱这位年轻的双子神,把他作为罗马货币的图案,合情合理。银币背面是驱赶四马战车的主神宙斯,拉丁语叫朱庇特,与刻在下方的文字“ROMA”一起,显示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罗马人的气概。盐野七生2002年4月于罗马推荐序1为什么是罗马

这是一部煌煌15册的巨著,作者盐野七生写了15年,我曾整整读了一年。读后,逢人就推荐。我读的是台湾出版的繁体横排本,当时感到奇怪:为什么这样的书,在大陆却看不到?没想到,现在就有了简体中文版。大概是因为此前我在各个场合不遗余力地推荐,中信出版社希望我能为之写篇序言。

过去我也读过罗马史,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史》,但这类史书,更多的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来理解罗马帝国。盐野七生不同,她以现代史观的方法论来解读罗马,其间涉及国家与民族、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领导与公关等方方面面,视野极广,见人所未见。正如她自己所说:“别的研究者是写自己知道的,而我则是写我想知道的。”

我是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所以对书中所讲罗马帝国的城市与建筑极为关心。在第十册《条条大路通罗马》中,作者专门讲了罗马的道路建设:与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倒不如说“条条大路起罗马”。罗马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心脏,而这些四通八达的国家公路,有如血管脉络,把政令和资源高效率地传输到帝国的每个角落。

盐野七生说,东方帝国在修建长城的时候,罗马人正在修建罗马大路。接着,她就告诉读者,2000年过去了,罗马修的大路现在还在使用。这时,你会很自然地想:中国的长城,现在除了收门票之外,还有没有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而且从工程的角度讲,也有很多质量问题。同样是国家主导的巨型工程,哪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更有用?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联想。为什么罗马修的路现在还能用?作者展示了一张罗马大路的剖面图,告诉我们这条路是怎么修的,为什么能连续使用上千年。这样的图示还有很多。作者很愿意从科学与技术的角度解释,罗马帝国有其与众不同的力量,而建筑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建筑给市民和士兵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在作者的描述之下,罗马帝国宛如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罗马法》就好比这个企业的内部规章。这个企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思维惯性、话语系统、人力资源储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保安系统。制度、人才、资源配置等等,都是罗马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书会被国外一些研究者拿来当做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的现成教材。

盐野七生贯穿始终地自我设问,并希望回答: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成就如此大业?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够建立并长期维持一个巨大的文明圈?一望而知,作者认为罗马帝国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与它所秉持的价值取向和施政目标有关。

作者认为:罗马的力量,来自保障国民安全的基础设施和贵族行为理应高尚的传统。国民最需要的是安全系统,其次是尊贵和快乐的生活。罗马皇帝努力满足了国民的需要。一切政令、公共设施、对外战争,都是为了满足国民的安全感和享受需要。

其次,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

罗马帝国是多神教的国家,罗马人把被帝国征服的民族的神,全部当做自己的神来供奉。这样的神有30万个。罗马甚至赋予被征服者公民权,历届罗马皇帝里有很多被征服者。试想,这在东方帝国,可能吗?

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对于国家来说,自由与宽容,这才是罗马帝国的立国之本,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宽容开放、兼收并蓄应当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些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赋予罗马帝国强大的力量,并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这也是我向朋友们力荐这本书的原因。

作为一个先睹为快的中国读者,我只能谈一点浅见,算是对作者盐野七生的感谢。如果这篇小文又能够对读者有小小的帮助,会令我更加高兴。

是为序。王石 万科集团董事长2011年8月8日推荐序2向往古罗马文明的精神特质

多年前,在朋友处看到台湾出版的一本书,《我的朋友马基雅弗利》,借来后一口气看完。文笔的清美,布局的平实,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作者起笔的角度真是别开生面:◇马基雅弗利看到了什么?由此展开了佛罗伦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马基雅弗利做了什么?由此展示了马基雅弗利一生的经历和事变。◇马基雅弗利想到了什么?由此发掘了马基雅弗利的成就和遗憾。

这是一本历史,也是一本游记,还是一本政论,更是一本优美的散文集。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就这样让我铭记在心。她年轻时就爱上了意大利,一住就是大半生,写了很多书,获了很多文学奖,在日本有几百万的铁杆粉丝,近年来在英语世界也声名大振,大陆读者久闻大名,翘首以待。

感谢当年资深书友衣锡群兄专门从香港带回两大袋书,这便是台湾版的《罗马人的故事》全集15本。我如饥似渴地读完。掩卷长思,深深敬佩。一位日本女人这样如痴如狂地写古罗马,发掘2000年前的往事,娓娓道来。她的细腻描写让你身临其境,她的逻辑铺陈促你遐思当下因缘。我读过许多不同作者的罗马史,只有盐野七生女士真正带我走进历史。

我去过意大利四次,也自驾游过西西里岛两次。曾带着盐野手绘的地图在佛罗伦萨四处寻觅马基雅弗利的故居。意大利作为政治国家的历史很短,不足200年,作为文化国家的历史却波澜壮阔地上溯到3000年前。在维罗纳的一个酒店里,看到一幅将意大利历史描绘为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展示了几十个诸侯公国,几百个影响欧罗巴文明的政治、艺术、哲学、科学、军事等名流的来龙去脉。一瞬间,我体验到了卑微和崇拜,也叹服盐野女士把握历史的勇气与能力。

意大利有两个历史的骄傲:一个是古罗马的鼎盛,是当时世界上幅员辽阔的强盛帝国;一个是文艺复兴的辉煌,它直接启发并推动了全球现代文明的兴起,而这个复兴就是以回归古罗马为道德旗帜。此后一代代的意大利人梦寐以求地希望光荣历史得以重演,统一意大利的民族英雄马志尼如此期许自己,不到40岁便一举颠覆了民主政府的墨索里尼也这样激励自己。此外,法国的拿破仑和德国的俾斯麦都以古罗马的恺撒大帝自居。“条条大路通罗马”,地球上各个角落的部落都这样厘清自己的文明坐标。

古罗马成为意大利人的永远图腾,也成为欧罗巴大陆高度默契的文明血脉。继承希腊文明的古罗马的法典、礼仪、艺术、建筑等构成了当下西方世界主流价值的表达,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华文明的演进。百年以来,中国知识界始终在希腊文明中捕捉思辨的知音,在印度文明中寻求失落的安慰,但却是在罗马文明中锲而不舍地吸收普世价值体系。我饶有兴趣地注意到,日本作家盐野女士不断用东方的思维来探寻古罗马的蛛丝马迹,体现了类似的精神焦虑。

阅读盐野笔下的罗马史与罗马人,时空穿越2000年,体验着人类文明中顽强生长并趋同的精神动力。尽管语言、宗教、习俗、体质和自然环境有千差万别,但内在的思辨、伦理、行为、愿景和组织制度可以彼此熟悉和理解的。现代人往往以仍然蓬勃发展的中华文明与曾经衰落的罗马文明进行比照,发掘出许多文明之谜和文化冲突的理念。不过,从更高的时空立场上看,罗马文明仍然在一波波地前行,荡涤着不同社会形态的隔阂。同样,中华文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进化成长,与前者共同汇成当下全球文明的主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我读盐野的罗马人故事,看到了主导当时文明的精神特质,也是传承至今的进化基因,更是鞭策中华文明的动力。我也希望读者能与我一起用心体验至少这样几点:◇自信与宽容:罗马人的生活态度和对异教对外族的接纳与吸收。◇竞争与开放:罗马人的生存立场和对制度对风险的尝试与面对。◇人性与权利:罗马人的生命价值和对快乐对自由的追求与捍卫。

去年在东京本来有机会见到盐野女士。索尼集团的前董事长出井伸之先生与她是好朋友,愿意安排见面。得知她正在赶下一系列关于十字军故事的书稿,我惶恐无知会浪费她的时间,借口推脱了。我有机会写上几句,真是非常荣幸的事情。期待我能将这部中文版亲手呈给盐野七生女士。王巍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2011年8月6日◎给中国读者的序

对于以超级大国为发展目标的当代中国,在欧洲历史上可作为借鉴的,唯有古罗马帝国了。

生活在当代中国的读者,如果读了我写的《罗马人的故事》,对书中的内容不知会作何感想呢?若细细品味读者的感受,必将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作者我最关心的事情。盐野七生2011年夏于罗马◎致读者

对于历史所持的态度,除了热衷于研究个案现象的学者,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派:

一派以马基雅弗利为代表。他们通过列举历史上的诸多事例,以期唤起人们的反思。《君主论》和《政略论》是马基雅弗利的代表作。其中,《政略论》是日文的译名,原名叫《基于提图斯·李维的〈罗马史〉进行论述》(中文译作《李维史论》。——译者注)。通过这部作品,可以了解马基雅弗利在提出自己的论点前,通读了李维、波利比乌斯、普鲁塔克的作品。有一点可以肯定,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选择了以李维的《罗马史》为核心的历史现象作为例证。像他这样,选择“利用”历史的人中,最近的可以举出《大国的兴衰》的作者保罗·肯尼迪。此外,我认为名著《文明衰亡之时》的作者高坂正尧氏也属于这一派。

对于历史所持的态度,属于另一派的有德国人蒙森和英国人吉本。他们的作品内容仅限于罗马史,并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之作。蒙森的作品内容始于罗马建国,结束于尤里乌斯·恺撒死亡。吉本的作品内容则始于五贤帝时代,一直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关于历史,我认为以他们二位为代表的一派只是对历史作了叙述。对他们来说,叙述历史只是目的而非手段。

在这里,我不想评论这两派孰优孰劣,我只想说他们之间的不同。

那么,这两派的不同表现在哪里呢?说实话,他们的区别就在著作的分量的不同上。属于第一派的人,他们的著作通常只有一两卷。与此相对,属于另一派的人,他们的著作往往会超过10卷。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分量之差呢?我想这是因为属于第二派的作家认为历史就是过程。

如果只想了解结果,那么看一本打着考生必备符号的历史概要书就已足够。日本高中生使用的世界史教科书中,有关罗马史的记述不足10页。但是,如果追溯过程,分量自然轻松超过这一数字的几千倍。分量如此之重,不是因为作者偏好洋洋洒洒的写作,而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追溯过程,才有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我属于第二派之列。

话虽如此,我却不赞成同属一派的巨匠级人物蒙森的看法。

这位生活在启蒙主义时期的德国人似乎把“由历史作出裁定”误解为“由历史学家作出裁定”了。在他盛年之时,他的《罗马史》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写到恺撒死后,他就搁笔不再写了。也就是说,关于帝政以后的罗马,他只字未叙。对此,连当时他的读者也深感遗憾。蒙森始终没有说出自己不再继续写下去的原因。但是,只要读了他写的《罗马史》,这一点便会不言自明。

作为启蒙时代人物的蒙森,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自然会加入自己的评论。他给予共和政体时代的罗马极高的评价。鉴于这样的认识,他自然很难下笔叙写帝政时代的罗马了。

与此相比,我更加欣赏马基雅弗利的观点——人类和人类成果体系都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如果让我对历史进行裁定的话,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是否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我把本系列作品的书名定为《罗马人的故事》,如果把日文的这一书名翻译成拉丁语,我都不希望直接使用表示历史的History和表示故事的Memory这两个词。所以,选择了意思相同的Gestae一词。“RES GESTAE POPULI ROMANI”直译过来就是“罗马人的种种行为”。我不想裁判任何思想,也不想裁判任何伦理道德,我只想追溯命运无常的人类行为。

如果认为历史在于过程,那么战争就是书写历史的最好素材。因为,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像战争那样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当事国的人民。

第二卷《汉尼拔战争记》讲述的是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33年为止的130年间的故事。对罗马人来说,这是一个对外扩张的战争时期。其间,主要与迦太基之间发生了布匿战争,同时也与希腊及叙利亚等国发生了交锋。

在第一卷《罗马非一日建成》中提到的希腊,在本卷中将看到它的终结。第二卷中正式登场的迦太基也走向了灭亡。关于这一结果,生活在2000年后的我们早已了然于心。

尽管希腊人充满智慧,尽管迦太基人不但经济发达而且有绝世名将汉尼拔,但是为什么他们都输给了罗马人呢?关于这个问题,在一点一点追溯历史进程的同时,如果能引起您的思考,作为作者的我,将深感荣幸。因为在这一卷所讲述的这个时代里,您将有机会了解到在第一卷中讲到的罗马人构筑起来的体系所拥有的真正价值。

关于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的史料明显多了许多。只要看同时代的人写的史料,历史人物的面孔就会非常清晰,甚至让我忘记了以汉尼拔和西庇阿为首的本卷出场人物与我们之间竟然相隔2200年的岁月。在书写这一时期的历史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期待。读这段历史,您也有权对这一段历史心怀期待。这不是高中时代的教科书,这里要讲述的是历史的过程,这样的历史比什么都令人期待。

我非常理解学校里老师为什么必须在一年时间内,教完全部的世界历史。我在本卷中所写的全部内容,在日本高中生使用的教科书中,概括起来,只有下面短短的几行:……罗马在统一意大利半岛之后,继续策划向外扩张,于是与迦太基之间发生了一场生死攸关的战争,这就是布匿战争。迦太基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城市,控制着地中海的制海权和通商权。在消灭迦太基并掌握了西地中海霸权之后,罗马将注意力转向东方,逐一征服了马其顿和希腊的各个城邦,攻占了叙利亚王国,把小亚细亚置于他们的统治之下。就这样,地中海成了罗马的内海。……

这样描写的历史只重结果,是一个高中生所必须掌握的,否则只有挂科。但是,为成年人书写的历史与此不同——那应该是过程。因此,不仅令人期待,而且还提供了引导人们进行思考的素材。盐野七生1993年春于罗马◎序

西西里位于形状如长筒靴的意大利半岛的“脚尖”上,感觉触手可及。夹在意大利本土和西西里岛之间的海峡,自古就叫墨西拿海峡。这一名称源自西西里岛最东端的一个叫墨西拿的城市。本土到西西里岛的最短距离只有3公里。从本土的轮渡码头圣乔瓦尼镇到墨西拿港也只有7公里。坐上往返其间的轮渡,要上一杯咖啡,慢慢地品,等这一杯咖啡见底的时候,船也到了。

站在圣乔瓦尼镇,可以看到轮渡离开后不久便到了对岸的墨西拿,又能够看见对岸的人、汽车及列车上了船,轮渡往回开的情景。整个情景犹如近在咫尺。到了现代曾有好几次计划在这一海峡架桥梁。但是和濑户内海不同,墨西拿海峡没有可以用来打桥桩的小岛。如果一定要架桥,只能架吊桥。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吊桥是明石海峡大桥,1998年完工。据说这座大桥的中央支间距离是2公里,技术上可以达到3公里。所以,如果在墨西拿海峡架桥的话,也许日本的技术可以帮助其实现这一愿望。不过目前除了坐轮渡别无他法。

既然只能坐轮渡,那么墨西拿海峡的现状与2200年前的古代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不同。当您站在意大利本土,眺望西西里的时候,心里冒出来的想法大概也相同吧。尽管有大海相隔,但是,这种距离和想法,正是罗马和迦太基之间发生战争的起因。█西西里及其周边第一章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前241)

公元前265年,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摆在了罗马元老院的面前,这是他们从未遇到过的问题。他们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答复前来寻求救援的墨西拿居民代表。█第一次布匿战争以前的罗马和迦太基

此时的墨西拿正陷入一场危机之中。因为西西里第一强国锡拉库萨(又译叙拉古)已经把进攻的目标定在这里了。墨西拿人认为,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除这一危机,必须依靠外力的帮助。但是,究竟是向迦太基寻求帮助,还是向罗马寻求救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最后,罗马派占了上风,原因在于近在眼前的雷焦。

雷焦现在是卡拉布里亚地方的首府所在地,位于墨西拿海峡的对岸,与墨西拿隔海相望。雷焦与墨西拿、锡拉库萨一样,都是源自希腊人殖民的城市。自从罗马统一了北自卢比孔河南到墨西拿海峡的意大利半岛后,雷焦也进入罗马的保护伞之下。它是罗马联盟的同盟城市,享有完全的国内自治权。所以,一抬头就能看到雷焦的墨西拿人选择了放弃迦太基,转而向罗马请求救援。

然而,罗马人却非常犹豫。罗马人尊重法律。如果是建立了同盟关系的友邦请求救援,他们有义务提供支援。但是罗马和墨西拿没有同盟关系。

更何况,尽管海峡狭窄,但去墨西拿必须横渡大海。罗马军团还未曾有过横渡大海的经历。不要说战船,就是运输船,他们也拿不出来。迄今为止,如果有需要用到船只的地方,港口城市那不勒斯或塔兰托就会作为罗马联盟的同盟城市,代罗马完成使命。正因为如此,就不难理解罗马人对于是否要亲自下海表现出的犹豫不决态度。说到底,罗马人终究是一个农牧民族。

但是,如果罗马拒绝墨西拿的请求,无疑,墨西拿会转而向迦太基寻求帮助。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的那个时候,迦太基已经把西西里的西半部分纳入他们的势力之中。此前的西西里历史可以说是希腊殖民城市间冲突不断的历史,迦太基坐收了渔翁之利。位于西西里东半边的锡拉库萨和墨西拿,为罗马和迦太基之间发生冲突起到了缓冲的作用。

但是,如果迦太基把墨西拿也收入其势力范围的话,情形就会大变,罗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缓冲地。在雅典开始衰落后的这一时期,迦太基是地中海的第一大航海国家。如果迦太基把墨西拿也变成他们的基地的话,不难想象,环绕南意大利的海域的制海权就是迦太基的了。这样一来就会严重威胁到以罗马为盟主的罗马联盟各城邦的安全。█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前西西里的势力分布图

对于拥有地中海最强大战船力量的迦太基来说,即使罗马人染指墨西拿,墨西拿海峡也不是问题。但是,对罗马人来说,把墨西拿拱手让给迦太基,意味着在意大利本土和西西里岛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尽管如此,元老院依然难以作出抉择,他们为此破例把这一问题直接交给了罗马的最高决策机构——市民大会进行议决。而之前的做法是,元老院首先讨论议定一个政策,再征求市民大会的同意。对于这一次的问题,由享有市民权的人——有义务服兵役的人——所组成的市民大会给出的答案是接受墨西拿的请求。

决定参战的罗马人没有想到,这次交战会引发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正式对决,以至于第一次战争就持续了漫长的23年。

罗马最初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保护连火把都看得清的、近在咫尺的墨西拿,使其不落入强国锡拉库萨或迦太基的手中。只要墨西拿加入罗马联盟,在墨西拿海峡上架“桥”的就是罗马。一旦作出决定后行动迅速的罗马人此时能派往墨西拿的只有一位执政官所统率的两个军团,如果预计到与迦太基之间可能发生激烈对抗,这一军队数量实在是太少了。

第一次布匿战争打响的第一年,即公元前264年,率领罗马军团前去支援墨西拿的执政官是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阿庇乌斯是建设阿皮亚大道的倡议人,来自克劳狄乌斯家族,这一家族是罗马实施共和政体以来的名门望族,在历史上以主张对平民阶级采取强硬路线而闻名。这一家族的男性都是集傲慢、强硬、不妥协、有先见性、意志坚定、责任感强烈于一身的人,体格也很健壮。在民主政体下,他们绝无可能当选最高权力者。但是,罗马是少数人统治的国家,即寡头政治国家。在市民大会上当选的执政官,如果一人深受民众喜爱,另一个人完全可能是一个不受民众喜爱但能力极强的人。事实上,克劳狄乌斯的家族是出现执政官第三多的家族,仅次于同为名门贵族,却深受民众喜爱的科尔奈利乌斯家族和瓦莱里乌斯家族。出自克劳狄乌斯家族的男人身上所有的缺点,到了领军作战的时候就都成了优点。

公元前264年,在执政官任期开始的3月15日,罗马军团在克劳狄乌斯的率领下离开了首都罗马。这是一次急行军,目的地是墨西拿海峡。罗马军团到达雷焦的时候,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友邦城市提供的运输船队已经抛锚等候在雷焦港口。海面上,来自迦太基的舰队正在巡航,他们在监视墨西拿的动态。但是,执政官克劳狄乌斯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下令让一名副官率领一小队士兵,于夜间试验性地渡过海峡。

小部队顺利到达对岸。看到顺利到达的信号——对岸举起的火把后,克劳狄乌斯决定全军浩浩荡荡地于白天横渡海峡。为了避免被急流冲走,容纳了1.7万名士兵的船队挤靠在一起。然而,奇怪的是,迦太基舰队对此并未加以阻击,而是视而不见。

到达墨西拿后,克劳狄乌斯没有耽搁时间,他马上与前来迎接的市民代表签署了罗马和墨西拿之间的同盟协议。就这样,为了援助墨西拿,罗马军团介入军事行动就出师有名了。

正在进攻墨西拿的锡拉库萨感觉到了来自罗马军团的威胁。同样,驻扎在西西里的迦太基军队也对罗马军团登上西西里感到非常不安。于是,希腊民族国家锡拉库萨和腓尼基民族国家迦太基这两个长期处于敌对关系中的国家结成同盟军。锡拉库萨军自南,迦太基军自西,分别向罗马军团据守的墨西拿逼近。

执政官克劳狄乌斯在遭到包围后,没有坐视不理,他也不是这样的人。他首先向锡拉库萨僭主希伦提出了和谈的要求,遭到了希伦的拒绝。和谈要求遭拒意味着军事行动不可避免了。克劳狄乌斯马上指挥罗马军团,向数量上占优势的锡拉库萨军队发起了进攻。

以雇佣兵为主体的锡拉库萨军队完全不是由市民兵组成的罗马军团的对手。城市很快被攻破,僭主希伦率先向南败走。但是,执政官没有乘胜追击,而是掉转头,攻打在西边布阵的迦太基军队。向迦太基军开战的理由是他们要攻打自己的同盟国墨西拿。迦太基军队只是为了守卫在西西里的迦太基殖民地而来的,与锡拉库萨军一样,他们一触即溃。

初战胜利后,执政官克劳狄乌斯继续施展他的闪击战。他在墨西拿留下一部分兵力,率领其余兵力向南进军。他的目标是西西里第一强国锡拉库萨的首都。进入锡拉库萨领地后,罗马军团的行军速度不减,一口气逼近了环绕首都的城墙。

这时,冬季来临了。根据当时的习惯,即使在南国西西里,军队也要进入冬季休战期。在罗马,召开市民大会,选举新执政官也在冬季休战的这一时期。公元前263年,当选执政官的是马尼乌斯·瓦莱里乌斯和奥塔基利乌斯·克拉苏。

马尼乌斯是显赫的贵族,出身于瓦莱里乌斯家族。至于奥塔基利乌斯的名字,这是第一次出现在罗马史上。他出身于属于平民阶层的萨莫奈族,所以,之前没见过这个名字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个民族曾经是与罗马殊死奋战的对手,从公元前326年至公元前284年,战争持续了整整40年。当然,中间也有过休战期。此时,已经向罗马臣服的萨莫奈人自成为罗马联盟中的一员只过去了短短的20年。好在罗马人是一个热衷于同化战败者的民族,所以他们不仅慷慨地把罗马市民权授予了这个民族的上层阶级,而且在仅仅过去20年后,把曾经的敌人选为自己的最高领导者。对此,我不能不专提一笔,因为罗马人的这一性格,对于走进布匿战争的罗马来说,确实带来了不少好处。

第一次布匿战争开始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63年,元老院把瓦莱里乌斯和奥塔基利乌斯都派到了西西里战场。所谓执政官军团,指的是一位执政官指挥的两个军团。两位执政官同时被派去,意味着罗马投入了比前一年多一倍的兵力,也就是四个军团。

一个军团通常由罗马市民兵和罗马联盟各加盟城市的士兵组成。其中,罗马市民兵的数量为步兵4200、骑兵300,来自罗马联盟各加盟城市的兵力与此相等或略少一些。因此,作为战斗单位,“执政官军团”的规模为1.8万到2万人。两位执政官同时出征,意味着罗马军团的战斗人员达到了3.5万至4万人。上一年的执政官克劳狄乌斯把战场移交给两位继任者后,带着部下的士兵回国了。当时的罗马,每年都要更换总司令官和士兵,因为士兵都是市民,不能让他们长时间地脱离自己市民的生活。

锡拉库萨僭主希伦不是世袭国王。所谓僭主,就是通过武力或其他手段夺取王位的人。此时的僭主年龄在35岁左右,是一个洞察力很强、又非常现实的人。

希伦不认为地处要冲、防御万无一失的锡拉库萨会轻易被攻陷。他担心的是锡拉库萨在与罗马交战的时候,迦太基会乘虚而入,坐收渔翁之利。因为,历史上,希腊民族和腓尼基民族长期交恶,所以,此时的希伦,与墨西拿一样,必须在罗马和迦太基之间作出选择。

希伦派出使者来到罗马军阵营要求和谈,罗马两位执政官接受了这一意外收获。和谈条件由罗马方面提出,内容不仅简单而且宽厚至极,让人很难相信对方是因大军逼近城下不战而降的敌人。

第一条:两国之间的同盟关系以15年为期,若无异议,则无限期更新。

第二条:罗马尊重锡拉库萨完全的自治权。

第三条:锡拉库萨有义务优先向罗马出售小麦。

第四条:锡拉库萨不承担向罗马联盟军提供士兵的义务。

第五条:作为赔偿金,锡拉库萨向罗马支付100塔兰特。在和平条约生效之时,首先支付25塔兰特,余下部分在15年内分期付清。

锡拉库萨僭主希伦在他有生之年一直坚守与罗马之间结成的同盟关系,即使在罗马陷入困境的时候,不仅没有背叛罗马,而且还倾力提供支援。和罗马之间的同盟,对于现实主义者希伦来说,不是被逼,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政治选择。锡拉库萨在以后的50年间,充分享受到了和平与繁荣。

至此,罗马完全可以结束战争了。

首先,墨西拿作为罗马联盟的一员,已无须再担心海峡的狭窄。其次,西西里强国锡拉库萨也成了罗马的同盟国。位于西西里东部的两个主要城市——墨西拿和锡拉库萨——加盟罗马联盟,意味着西西里东部的海岸线和意大利本土的海岸线一样,因有罗马的友邦国家存在而得到了巩固。罗马意图巩固意大利南部边境的最初目的已经达成。事实上,在与锡拉库萨签订和平条约后,罗马已经撤回了两个军团。留在西西里的只剩下了另两个军团,在西西里的战斗力大为减弱。

与此同时,迦太基方面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压力。罗马与锡拉库萨建立同盟不只是挫败了迦太基试图进一步扩大其在西西里势力的企图,他们还担心自己在西西里的既得权利也会受到侵犯。于是,迦太基决定与西西里阵线一战。他们派出了超过4万人的海陆大军,在位于西西里南端的阿格里真托登陆。与迦太基本国隔海相望的阿格里真托成了迦太基进攻罗马的前哨阵地。

至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正面冲突正式揭幕,历史进入了布匿战争时期,“布匿战争”的意思是与腓尼基人之间的战争。

在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之前,罗马与迦太基并非没有打过交道。

史料表明,两国第一次签订条约是在罗马实施共和政体后的公元前508年。该条约规定,迦太基允许罗马船只在西西里西部及非洲北岸靠港,不允许在其他港口靠港,即便是为了躲避暴风雨也不行。同时,罗马有权决定是否让迦太基船只在以罗马为中心的拉齐奥地区的港口靠港,但无权过问迦太基船只在其他地方的港口靠港。

显然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考虑到罗马实施共和政体初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考虑到罗马与已是大国的迦太基之间的力量悬殊,签订这样的条约也就不难理解了。

史料还表明,两国之间的第二个条约是在罗马称霸意大利中部时期的公元前348年缔结的。该条约规定,迦太基禁止罗马和罗马联盟的所有加盟国在撒丁及科西嘉以西的西地中海全域进行通商。条约明确规定,迦太基承认罗马在位于这两个岛与意大利之间的第勒尼安海和从托斯卡纳到坎帕尼亚地方的港口的主权。但是,迦太基在其他地方的通商权为迦太基的自由行为。

这又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据说,当时的迦太基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迦太基的允许,罗马人在海里连手都不能洗。”这反映出了当时两国之间实力悬殊的状况。

话虽如此,作为农牧民族的罗马人,在当时要处理的陆地上的事情有很多,还无暇顾及海上的事情。事实上,罗马甚至没有可以称之为船的运载工具。

罗马元老院意识到和迦太基之间的对决绝非易事,是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到了第三年的公元前262年以后。由于墨西拿和锡拉库萨已经成为自己的同盟,所以元老院以为西西里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没料想,就在这个西西里,来自迦太基的4万士兵登陆了。而此时,罗马留在西西里的士兵只有区区1.5万人。

位于西西里西南部的阿格里真托和那不勒斯、塔兰托、锡拉库萨及墨西拿一样,都是公元前8世纪在地中海开展希腊人殖民运动时期建起来的城市。即使是现在,依然以其宏伟的神殿遗迹闻名于世。虽然实力不及锡拉库萨,但是在其鼎盛期早已过去的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时,作为城邦国家,那里的人口也达5万之多。它是一个独立国家,加入迦太基的阵营由来已久。当时的西西里岛分为两大部分:东部有浓重的希腊色彩,西部处于迦太基的统治之下。阿格里真托属于西半部分,但是,处在靠近分界线的位置上。认为西西里西半部分属于自己势力范围的迦太基,把前哨阵地设在了阿格里真托。█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舞台

当得知迦太基大军登陆阿格里真托的消息后,元老院决定再次派出4个军团前往西西里。由两位执政官率领的罗马军团包围了阿格里真托。但是,随后展开的战况并不乐观,因为两位执政官都是平庸之才。由于不熟悉地形,储藏粮食的地方遭到了敌人偷袭。如果没有希伦的援军从锡拉库萨及时赶来,罗马军团会比困守在阿格里真托的迦太基军队更早断绝军粮供应。

值得庆幸的是,罗马军团的失误却因迦太基军队不善抓住机会而得以弥补。与罗马军队一样,由雇佣兵组成的迦太基军队同样缺少善于用兵的统帅。就这样,战况开始一点点地向有利于罗马方面转变。

这一年的12月,对战局出现厌倦情绪的迦太基士兵乘着夜色逃出阿格里真托,逃回了安全的马尔萨拉。几天后,留下的当地居民打开了阿格里真托的城门。作为胜利者,罗马军队进城后大肆掠夺,多达2.5万人的当地人被逼为奴。锡拉库萨市民以赊账的方式买走了罗马军队出售的大部分奴隶,并让他们回到阿格里真托。罗马军队在阿格里真托的所作所为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让原本徘徊在投靠罗马还是继续与迦太基站在一起的其他城邦的态度变得坚定起来。出生于阿格里真托的非利努斯正是因为罗马军队的野蛮行径而成为反罗马阵线中的一员。他是记录第一次布匿战争的人之一。

长期以来,无人质疑阿格里真托是迦太基势力范围中的一个城市。它的陷落使罗马再难回头,只能继续向前。也就是说,罗马必须与从未想过要放弃西西里岛上既得权利的迦太基进行全面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一定是罗马和迦太基中的一方取得在西西里的全面霸权,否则争战将永无止境。就这样,第一次布匿战争在西西里战场上展开了。

第二年,即公元前261年,罗马和前一年一样,向西西里派去了两位执政官以及统率的四个军团。这一年,罗马军队凭借攻陷阿格里真托的势头所向披靡,一次又一次地成功攻占了迦太基领地内的西西里各城市。但是,战果仅限于西西里的内陆地区,始终未能染指沿海城市。即使从内陆向沿海城市发起进攻,并取得胜利,也很难保卫胜利果实。因为这些城市得到了来自迦太基的支援。

罗马很清楚,只要不切断来自迦太基的补给线,就不可能实现称霸西西里的目标。就在这一年,农牧民族罗马人终于领悟到控制海洋的重要意义。

罗马人在陆地某处取得胜利后总是把这个地方作为要塞,建设殖民城市,并通过铺设连接这些城市的公路,建立防御网。既然他们是这样一个民族,所以他们很快意识到了制海权的重要性。

但是,要得到并保证制海权在手,没有海军不行。当时的罗马没有一艘战船,更不用说可以与迦太基战船相抗衡的蓬特型战船了。加盟罗马联盟的海港城市拥有的战船,充其量也只有三层桨战船。因为希腊人的战船即使在雅典最鼎盛的时候,也只是三层桨战船。

三层桨战船的特点是,划桨手一人持一根桨,并排坐在与船底平行的错落有致的三层台阶上划动船只,所以叫三层桨战船。蓬特型战船却有五层。

古代的战船和中世威尼斯的战船都是大的划桨船,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第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古代战船上划桨手一人划一根桨,中世威尼斯的战船上三个划桨手同划一根桨。第二个不同之处是,古代战船的划桨手位于甲板下方,中世威尼斯战船的划桨手并排坐在甲板之上。原因是威尼斯人口稀少,当战斗发展到近身战的时候,划桨手也要放下手中的桨,投入战斗。在威尼斯战船上,士兵的数量一艘最多只有40人。

在古代,划桨手不需要参加战斗,因此,战船上参加战斗的士兵数很多。

在需要100个划桨手的三层桨战船上,士兵数是100人。在长度和高度都要大很多的蓬特型战船上,划桨手达300人,相应的,士兵的数量也达300人。

在特拉法加海战发生以前,尽管都是海战,却常常不得不以近身战来决出胜负。因此,从高处向低处进攻显然更加有利。蓬特型战船与三层桨战船相比,划桨手坐的台阶有五层,所以船身自然要高。而且,三层桨战船的划桨手人数只有100人,与此相比,蓬特型战船的划桨手人数达300人。这就意味着,蓬特型战船的马力相当于三层桨战船的3倍。█三层桨战船的断面图

拥有多达120艘蓬特型战船的迦太基自然而然地是地中海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

如果要在海上与迦太基进行较量,罗马必须有自己的蓬特型战船。既然无法依靠罗马联盟中只有三层桨战船的海港城市,那么,罗马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即自力更生建造蓬特型战船。

没有任何造船经验的罗马决定仿造迦太基的船。他们的手中有迦太基的蓬特型战船,是在第一次横渡墨西拿海峡时缴获的。罗马人拆卸了这些船只,然后再组装起来,开始了通过模仿建造出自己的战船。

就这样,罗马有了自己的战船。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尚未解决,即如何训练海战士兵。罗马市民虽然坐过河船,但从未坐过海船。在那不勒斯等海港城市市民的指导下,罗马市民首先在陆地,用模型叫着号子练习划桨。这和现在的大学划艇俱乐部训练新会员时使用的方法基本相同。我不清楚,罗马市民经过训练达到了怎样的水平,但是,至少罗马有了自己的划桨手。至于张帆和掌舵,就全靠同盟国中的海港城市提供支援了。

第二年春天,罗马船队迫不及待地下海了。对此,不能不说罗马显得过于急躁。话虽如此,由100艘蓬特型战船和200艘三层桨战船组成的罗马第一支海军就这样诞生了。

担任船队指挥的是后来的名将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的祖父格奈乌斯·科尔涅利乌斯·西庇阿。在陆地不乏实战经验的他,指挥海军这是第一次。不,应该说,在没有一位海战指挥经验将领的罗马,无论对谁来说,这都是第一次。这一年,罗马把两位执政官都派往了西西里战场,海军就交给执政官之一的西庇阿指挥,另一位执政官杜伊利乌斯统率陆地上的军队。

但是,海运国家不是一日建成的。从陆地一路南下的军队顺利到达了墨西拿。与此相对,从海上南下的海军,船只始终无法统一步调,拖拖踏踏,行进非常缓慢。

执政官西庇阿乘坐的战船行驶在船队的最前面。在等待其他船只的时候,他决定乘机实施一项计划。他带着已经跟上来的17艘战船,前去攻打利帕里岛。他认为只要占领了这个岛,从罗马到西西里的海路将畅通无阻。

利帕里只是一个小岛,所以攻取它易如反掌。但是,西庇阿的这一行动被身在巴勒莫的迦太基海军将领获悉。迦太基不愧为海运大国,他们深知利帕里岛在战略上的意义,马上派出20艘战船前去夺回利帕里岛。

迦太基人熟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用怎样的战术。到达利帕里海面后,迦太基舰队于当天夜里封锁了这里的海港出入口。第一天一早,罗马士兵在停靠的港口船上醒来后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只能是二者选其一:要么不战而降,要么弃船逃跑。一些罗马士兵逃进了山中,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大部分人则被捕了。

还未开战就成了俘虏的执政官,不久在罗马与迦太基交换俘虏时回到了国内。好在罗马从不惩罚败将,6年后,他再次当选执政官,再次回到西西里前线。

虽然总司令官被捕,但是随后跟进的舰队没有损失一艘,全部顺利进入墨西拿港口。这要归功于迦太基舰队。他们抓到罗马执政官后,认为应该优先把敌人的重要人物护送到巴勒莫,于是放松了对利帕里周边海域的监视。

担任陆地指挥的执政官杜伊利乌斯兼任了海军指挥。他与西庇阿一样,对大海一无所知,但是,因为到达西西里的时间较早,他有时间收集前线的情报。

执政官杜伊利乌斯想,虽然自己拥有与迦太基一样的蓬特型战船,但是在海上,罗马肯定不敌迦太基。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在船上安置一种新式装备,罗马士兵称它为“乌鸦吊桥”。这是迄今为止没有哪个民族使用过的战场装备。

所谓“乌鸦吊桥”,是用绳索固定在离船头最近一个帆杆上的一种接舷吊桥。待船头靠近敌船时,解开绳索,“乌鸦吊桥”会直接落在敌船的甲板上。吊桥的前端是锋利的铁钉,因下落的惯力,扎进敌船的甲板,从而得以固定。随后,罗马士兵顺着“乌鸦吊桥”,蜂拥进入敌人的舰船。对操纵船只没有信心的罗马人,利用“乌鸦吊桥”,把自己不擅长的海战变成了自己最擅长的陆战。这种“乌鸦吊桥”还可以移动,最大可以转动180度。无论敌船在左侧,还是右侧,只要能成功接近敌船,就可以发挥出它的威力。

能想出“乌鸦吊桥”这样的装备,是因为罗马人没有海运的传统。因为海运国家的船员,除了在船只操纵方面自信满满,对船只的美观也很看重。当所有帆扬起,帆船呈现出来的美,让这些把自己的性命交给大海的男人们备感自豪。对他们来说,“乌鸦吊桥”这样的怪东西安装在帆杆上,是对大海和船只的亵渎。但是,罗马人从来也不是大海之子,他们不会在乎船只是否好看。

在所有船只装备好了“乌鸦吊桥”后,执政官杜伊利乌斯率领全体船队,离开了墨西拿。他们得到消息,说迦太基舰队的100艘蓬特型战船已经离开巴勒莫,正向墨西拿进发。

两支舰队在米拉佐海面相遇。这是发生在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第一次真正的海战。从战船的数量上看,迦太基是罗马海军的1.5倍。从两军对船只的操控能力上来看,两者的差距就连外行人也能一目了然。

罗马海军无论如何也无法使战船排成一条线,引得早早已经排好阵容的迦太基舰队传来阵阵嘲笑声。随着两军船队的越来越近,嘲笑声也越来越高。看到罗马战船的帆杆上像蝉一样的怪物,迦太基士兵忍俊不禁。

但是,好不容易排成一条线,不,实际上依然凌乱不堪的罗马舰队刚开始向迦太基舰队发起进攻,迦太基士兵脸上的笑意顿时跑得无影无踪。

罗马战船完全不顾撞断船头的危险,向迦太基船只猛撞上去。接着,“乌鸦吊桥”纷纷落下,发出一声声巨响。顺着已经嵌入迦太基战船甲板的“乌鸦吊桥”,罗马士兵蜂拥而至。他们是罗马军团的核心力量——重装步兵团。与这样的对手进行肉搏战,迦太基军的雇佣兵们全然不是对手。由于罗马海军把海战变成了陆战,迦太基向来引以为傲的船只操控能力得不到发挥。可见,把“扬我所长,克敌所短”的战术在海上一样可以通用。

战斗在罗马方面占优势的情况下继续。战斗结果,迦太基方面多达15艘战船沉没海底,30艘被捕获,其中包括迦太基海军总司令官乘坐的旗舰。总司令官逃到传令用的快艇上跑了,从而得以逃脱被捕的下场。这次海战中,迦太基方面阵亡3000人,俘虏达7000人。据说罗马方面的损失非常小,甚至不值得一提。就这样,迦太基派往西西里的海军在米拉佐海面与罗马的第一次海战中损失了三分之一。

捷报传到首都罗马,罗马市民欢天喜地。战战兢兢地首次下海的罗马海军与地中海最强大的迦太基海军交锋,并取得了胜利。获胜的将军杜伊利乌斯命令部下用白色大理石制作纪念碑,以纪念这次海战的胜利。他命人在纪念碑圆柱的两侧分别嵌入缴获的迦太基战船的船头,并把它送往了罗马。罗马人把它立在古罗马广场的中心,庆祝海战的胜利。在布匿战争的第五个年头,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似乎就要结束了。

所谓持久战,不是一年四季都在进行战斗。持久战同样有冬季的自然休战期。除此之外,由于种种原因,也有停战的年份。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于公元前260年取得了米拉佐海战的胜利。在此之后的两年间,即公元前259年至公元前258年,没有发生大的战斗了。但是,罗马并未就此罢手。此时的西西里已经一分为三。锡拉库萨扎根东南部,罗马占据了东北部和中央地带,迦太基则不断向西部退去。与布匿战争开始前相比,迦太基在西西里的势力明显减弱。公元前257年,罗马又迎来了第二次海战的胜利。

这次海战的战场在西西里北部巴勒莫附近的海域,现为西西里首府所在地的巴勒莫,与位于西西里西岸的海港城市特拉帕尼和马尔萨拉一样,都是迦太基控制下在西西里的城市。因为这次海战在对方的城市附近,所以罗马海军的行动范围大了许多。在这次海战中,罗马又赢得了战斗。迦太基方面损失的具体情况不清楚,应该没有米拉佐海战时的损失大。无论如何,这已经让罗马人在海上树立起了足够的信心,罗马决定把战场从西西里延伸到迦太基。攻打非洲,海军不可或缺。也许两次海战的胜利让罗马认为自己俨然已是一个海上强国了。

这年冬天,在罗马的外港奥斯提亚以及那不勒斯、雷焦、墨西拿,造船工人夜以继日地建造战船。他们需要造出是以往两倍数量的战船,迦太基获悉了罗马意图后,其造船厂也是一片繁忙景象。迦太基为了捍卫海上强国的荣誉,不能允许有一个罗马士兵踏上非洲的土地。

公元前256年春季来临的时候,罗马新造的230艘战船下水了。迦太基也有250艘战船驶入大海。两支军队新造的所有战船都是蓬特型战船。如此众多的战船投入到一个海域中,这在地中海的海战史上是前所未闻的。

此时的蓬特型战船乘员数是划桨手300人,士兵120人,船员100人,每一艘都超过500人。按230艘战船计算,人数将近12万。而且,这还不包括运输船上的人员。公元前256年,罗马的两位执政官领命共同指挥这支海军。第一次远征非洲,罗马投入了其全部力量。

罗马舰队离开墨西拿港时,船上只有划桨手和船员。士兵走陆路,相约绕过西西里南端的帕西诺海角后,在埃克诺穆斯(现在的利卡塔)与船队会合。

为了阻挡罗马的进攻,迦太基舰队此时已经到达马尔萨拉。当接到罗马舰队正向利卡塔进发的消息后,他们离开马尔萨拉,驶向东南方向。迦太基舰队计划赶在罗马士兵登上战船之前,到利卡塔攻击只有船员而未载士兵的罗马舰队。然而,罗马人的行动比他们更快。

待到摆好阵型的迦太基舰队出现时,罗马士兵早已登上战船,正准备沿西南方向向非洲前进。此时,罗马的战船共计230艘,迦太基250艘。在这250艘战船上,迦太基船员充分展示了他们对船只的熟练操控能力,舰队采用了海战中常用的弓形阵型,分左翼、中央、右翼三队,同时向罗马舰队直逼而来。

面对迦太基舰队的进攻,指挥罗马舰队的两位执政官采用了前所未闻的圆锥形阵型迎战。

罗马执政官雷古鲁斯和乌尔索乘坐的两艘旗舰行驶在队伍的最前面。超过全部战船三分之二的160艘蓬特型战船,分两队紧随其后,向左右斜向直线排开,形成圆锥的左右两条边。两艘旗舰是圆锥的尖头,直指敌阵。在相当于圆锥形底边的海面上安排了速度较慢、又没有士兵的运输船队。运输船队的后面是第三船队,负责保护运输船队。相当于后卫的这个船队共由70艘战船组成。█利卡塔海战

在两艘旗舰的带领下,罗马第一和第二船队向敌人的中央发起了进攻。受到罗马舰队的突然袭击,迦太基舰队的中央船队没能支撑多久,很快开始后退。与此同时,迦太基军的左右翼则向罗马舰队发起了进攻。左翼攻打行动滞后的罗马运输船队,右翼直逼罗马的第三船队。对操控船只充满信心、在数量上也占优势的迦太基采用了先隔离罗马舰队的各个船队,再各个击破的战术。就这样,利卡塔海面的这场海战,战场被分割成了三块。战斗按迦太基方面预想的方案打响。

但是,罗马第一和第二船队攻势之凌厉超出了迦太基的预计。同时遭受两个船队进攻的迦太基的中央船队开始败退,罗马舰队并没有乘胜追击。在赶走敌人的中央船队后,罗马第一船队的80艘战船掉转船头,赶来支援在迦太基左翼的攻势下苦苦支撑的运输船队。同样,第二船队的80艘战船也掉头回到了第三船队正在作战的海域。迦太基军的左右翼都受到了前后夹攻,陷入困境。右翼船队作战的海域较开阔,因此得以逃脱。但是,左翼船队作战的海域靠近陆地,被罗马船队围住后,没有了退路,最后全军覆没。船只或沉入海底,或被对方捕获。

战斗结果,罗马方面有24艘船沉入大海,迦太基方面有30艘沉入海底,63艘被捕获。第三次海战,迦太基又输给了罗马。

迦太基于是摆出了背水一战的架势,从利卡塔海战中逃出来的157艘战船准备在面向迦太基首都的海面上与罗马军队决一死战。但是,罗马方面并不贪恋海战。已经逼近非洲北岸的罗马军队,绕开敌军舰队整装待发的迦太基海湾,在位于迦太基海角东侧的克鲁比湾登陆。罗马军队攻占克鲁比湾后,就把非洲战场的大本营设在了这里。补给来自西西里,由三败迦太基舰队的罗马海军负责。此时,位于西西里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岛屿——马耳他和潘泰莱里亚都已经被罗马军队攻占。

这一年,罗马军队在登陆非洲后,依然所向披靡。短短时间内,罗马军队就降服了克鲁比湾周边的诸多城市,来自迦太基本国的军队也被击退。罗马军把这些战斗的胜利果实——多达2万人的俘虏送到了罗马。

大概是罗马因此对战况非常乐观,刚入秋,罗马元老院就下令执政官中的一人带着一半以上的士兵回国。按规定,现任执政官要主持冬季举行的、选举下一任执政官的市民大会。所以,这次召回一位执政官,应该就是为了此事。罗马军团是由市民兵组成的,因此,一年更换一批士兵,一定令这些市民兵们异常高兴。就算是第一次海外远征,罗马人依然要按惯例行事。

在非洲越冬的是执政官雷古鲁斯属下的1.5万名步兵和500名骑兵以及40艘战船和船员们。冬季的驻军地就设在现在的突尼斯附近。之所以把冬季的驻军地从安全的克鲁比湾转移到距离迦太基更近的突尼斯,是因为来年春天攻打首都迦太基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只等友军到来了。

罗马把冬季驻军地安置到了迦太基的首都附近,这让迦太基政府有一种异常强烈的危机感,于是决定求和,向执政官雷古鲁斯派出了和谈使节。雷古鲁斯接受和谈的请求,提出了如下条件:

第一,迦太基撤出西西里和撒丁两岛;

第二,解散海军,战船交予罗马。

迦太基认为这两个条件过于苛刻,于是拒绝接受。敌人虽然逼近首都,但是迦太基的海军和陆军实力尚存,未到穷途末路的境地。为了备战来年春天必定打响的战斗,迦太基聘用了雇佣兵首领赞提帕斯,他曾经在埃及和叙利亚参加过战斗,是个作战经验丰富的斯巴达人。

迦太基军队有一个惯例,士兵和中下层指挥官由外国的雇佣兵担任,但是,总指挥权掌握在迦太基贵族的手中。尽管他们聘用了声名显赫的雇佣兵首领赞提帕斯,也没有打算改变以往的做法。但是,来到迦太基的斯巴达武将,在视察了迦太基军后,认为和这样一支军队共同作战,等不到拿佣金,自己和自己手下的性命就已经不保了。于是,他向雇主迦太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迦太基败于罗马,不是士兵的原因,而是指挥官的责任。听了这样的评价,因连战连败而信心全无的迦太基贵族伤到了自尊,他们负气地回答说:“既然如此,你来指挥好了。”

赞提帕斯也不推辞。翌日,他就开始了对迦太基军队的训练。与此同时,他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战术。为确保大象战队,还雇佣了努米底亚骑兵。新年过后,适合作战的春季一到,这位斯巴达将军就向罗马军发起了挑战。

执政官雷古鲁斯犯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误,他没有等友军到来就接受了敌人的挑战。

所谓寡头政体,和议会制、民主政体很相似,不同的只是它不需要通过选举。寡头政体要想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必须尽可能地为位居领导层的人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可以在国家政坛的第一线大显身手。

这种体系好处很多,但是缺点也不少。首先,作为军队总司令官,执政官总是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可以收获战果。只要在战斗中取得重大胜利,他就是凯旋将军,回到国内就可以举行凯旋仪式。对罗马人来说,能在首都举行凯旋仪式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但是,如果执政官在任期内,作为军队总司令官虽然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却因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斗发生在下一任执政官任期开始以后,也就是3月15日以后,他就不能享受这一胜利果实。享受这一战果的是下一任执政官。这就使得执政官更愿意速战速决,更容易急功近利。这一缺点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更加暴露无遗。此时,执政官雷古鲁斯想的就是要在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