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农药使用手册(常用新农药实用技术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18:06:50

点击下载

作者:罗汉钢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水稻农药使用手册(常用新农药实用技术丛书)

水稻农药使用手册(常用新农药实用技术丛书)试读:

水稻病虫害

一、水稻病害

(一)稻瘟病

1.分布与为害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为全国各稻区常见的重要病害。由稻梨孢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引起。在自然条件下,稻瘟病病菌只侵染水稻。

2.发生规律 稻瘟病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病谷上越冬。翌年当气温回升到20℃左右时,遇降雨,便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也可以随雨滴、流水、昆虫传播。孢子接触稻株,在中温高湿条件下,孢子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主,摄取水分,迅速繁殖,产生病斑。条件适宜时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逐步扩展蔓延。

一般高氮肥地块发病重。增施磷、钾肥有利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轻为害。长期灌深水冷水,土壤缺氧均有利发病。温湿度对发病影响大。当气温在24~28℃,田间湿度达92%以上,植株体表面保持6~10个小时的水膜,易发病;当温度大于32℃或小于15℃时病害受抑制。晚稻抽穗期,遇低温、阴雨天气,易流行穗颈瘟。

3.症状(1)苗瘟和苗叶瘟

苗瘟多由种子带菌所致,一般在3叶期前发生。初在谷芽鞘上出现水浸状斑点,以后迅速变成灰褐色或黄褐色,卷缩枯死。病苗表面常生灰绿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苗叶瘟一般在3叶期后秧苗叶片上发生,其症状与本田叶瘟相同。苗瘟在南方早稻的旱播小拱棚薄膜育秧田上或在晚秧田中播种带菌谷种时常有发生。(2)叶瘟

发生于秧苗4叶期后叶片上。根据水稻品种的抗性、气候条件及栽培管理等的不同,病斑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4种:

①慢性型病斑。纺锤形或梭形,其主要特征是“五状”,中央为灰白色崩解状,叶组织细胞完全被破坏;中层为褐色坏死状,细胞内充满了褐色树胶状酚类物质,细胞壁变色坏死;最外层浅黄色晕环为中毒状;病斑两端中央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潮湿时,病斑背面生灰绿色霉层。病重时叶片枯死,远看呈火烧状。

②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浸状,多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正反两面生大量灰绿色霉层。常见于感病品种,适温高湿,偏施氮肥,稻株嫩绿的叶片上。因此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常常是叶瘟流行的先兆。如天气转晴,或植株抗性提高,或经药剂防治后,则可转变成慢性型病斑。

③白点型病斑。初呈白色或灰白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小点,遇强光照射或土壤缺水时发生。适温、高湿天气,则迅速发展为急性型病斑;如条件不适可变为慢性型病斑。

④褐点型病斑。呈褐色针头状大小斑点,局限于两条叶脉之间,有时病斑边缘呈黄色晕圈,斑上不产生孢子,这种病斑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3)叶枕瘟

病斑呈暗褐色或灰褐色、边缘不明显的不规则形斑,叶舌、叶耳及叶环等部位也可发病。严重时,叶片提早发黄甚至折断枯死,特别是剑叶叶枕发病,常引起穗颈瘟的严重发生。(4)节瘟

病斑初呈黑褐色小点,后呈环状,扩展至全节变黑色,后期凹陷或病节组织糜烂折断,造成植株倒伏枯死。如在节部一侧发生,另一侧干缩,茎秆呈弯曲状,影响养分及水分输送,谷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或成瘪谷。(5)秆瘟

在杂交稻制种田的高感品种上发生。初期病斑呈褐色小点,后变成黑褐色大斑沿茎秆上下扩展,易凹陷或造成秆腐倒伏,潮湿时斑上或茎秆腔壁上生灰绿色霉层。(6)穗颈瘟

发生于穗颈、主轴及枝梗上,尤以破口至齐穗后5天最易感病。病斑初为淡褐色水渍状小点,扩展后呈暗褐色至灰黑色,长可达2~3厘米。早期发病易形成白穗,发病迟的子粒不饱满。穗颈瘟常从病部折断呈锐角状,故又名“捏颈瘟”。(7)谷粒瘟

病斑以乳熟期最明显,灰褐色或灰白色,椭圆或不规则形,严重时半粒谷黑。潮湿时,病部生灰绿色霉层。护颖及谷粒短梗上的病斑灰褐色或灰黑色。染病护颖是苗瘟的初侵染来源。

4.防治药剂(1)三环唑

剂型:75%、20%可湿性粉剂。

作用特点:具有较强的内吸性和保护性。能迅速被水稻各部位吸收,持效期长,药效稳定,用量低并且抗雨水冲刷,主要用于稻瘟病的防治。

使用方法: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初期每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克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30千克喷雾。

注意事项:三环唑属保护性杀菌剂,治疗效果较差,在病害发生前使用。对穗颈瘟应在孕穗末期开始施药,以免贻误时机。秧田喷雾施药时,用药要均匀,移栽时秧苗要带土,弱苗不要施药。药液浸秧根有时会引起发黄,但以后会恢复。可以与大多数农药品种混用。三环唑对鱼类有一定毒性,在鱼塘附近的稻田施药要注意安全。收获前安全间隔期为30天。

中毒急救:发生中毒事故,口服或肌注0.5~1毫克阿托品缓解。(2)稻瘟灵(富士一号)

剂型:30%、40%稻瘟灵乳油;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2.5%、12%稻瘟灵颗粒剂;2.5%稻瘟灵粉剂。

作用特点:是一种胆碱生物合成抑制剂,具内吸性,对稻瘟病有特效。水稻植株吸收后,通过抑制病菌乙醇胺甲基转移酶活性而阻断胆碱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无法进行后续的磷脂酰胆碱合成从而抑制病菌生长、侵入,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使用方法:

防治稻穗颈瘟:用40%乳油75~100毫升/亩,或40%可湿性粉剂75~100克/亩,加水60~75千克喷雾,在水稻孕穗后期到破口期以及齐穗期,各喷1次。也可以用上述用量的稻瘟灵加水10~15千克左右,用机动弥雾机进行低容量喷雾。

防治稻叶瘟:在秧田后期或水稻分蘖期,田间出现叶瘟发病中心,或出现急性型病斑时,使用40%乳油75~100毫升/亩,或40%可湿性粉剂75~100克/亩,加水60~75千克喷雾,也可按上述用量加水10~15千克,用机动喷雾器进行低容量喷雾,药效期10~14天。在一般发生年份,掌握在发病初期施药,喷药1次可以基本控制病害。

注意事项:不能与强碱性或高毒有机磷杀虫剂混用,以免产生药害。本药安全间隔期为15天,在水稻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本药。对鱼等水生生物有微毒,鱼塘附近使用该药要慎重,稻田养鱼田不宜施用本剂。

中毒急救:中毒时可用浓盐水洗胃并立即保持安静送医院治疗,可采取一般含硫化合物治疗。(3)多菌灵

剂型:50%可湿性粉剂。

作用特点:多菌灵是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能防治多种作物的多种病害,尤其对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方法:初穗期、齐穗期,每亩用50%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30千克喷雾。

注意事项:不能与强碱性药物及含铜制剂混用。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多菌灵,也不要用硫菌灵、甲基硫菌灵、苯菌灵等与多菌灵存在交互抗性的杀菌剂作为替换药剂。病原菌已产生抗性的地区,应改用其他杀菌剂。

中毒急救:参照农药中毒急救处理。经口中毒者应立即进行催吐,用2%碳酸氢钠洗胃。皮肤污染用肥皂水、清水冲洗。脱水可进行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严禁使用阿托品及巴比妥类药物,以免增加毒性加重病情。在治疗时要使用保护肝、肾的药物。(二)纹枯病

1.分布与为害 水稻纹枯病,俗名花脚秆、烂脚秆。全国各稻区都有发生,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发病重的田块,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由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寄主较广,其中主要有水稻、大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花生、甘蔗、黄麻、芋等。杂草寄主有稗草、莎草、马唐、狗尾草等。

2.发生规律 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田边杂草或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耙田后,菌核浮在水面,插秧后,菌核随流水附在植株基部叶鞘上,温度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叶鞘内侧表皮气孔或表皮侵入。在本田分蘖盛期以水平扩展为主,孕穗至抽穗期则以垂直扩展为主。

该病发生流行适温为22~28℃,相对湿度为90%以上。当湿度低于85%时,病情趋于停止状态。7月中旬至8月正值高温多雨季节,有利病害发展。偏施氮肥、重化肥轻有机肥、高密植、长期深水灌溉或污水灌溉的地块发病重。适时适量施肥、增施磷钾肥、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发病轻。阔叶型品种比窄叶型品种发病重,大穗高秆松散型品种发病较重。

3.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分蘖盛期至抽穗期为害最重,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严重时也可以为害叶茎和穗。发病初期叶鞘近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逐渐扩大,并连片成云纹状大斑,病斑中央为灰绿色或白色,边缘暗褐色,因叶鞘受害,造成叶片枯死。叶片上病斑与叶鞘相似。剑叶发病,轻者剑叶提早枯死,重者不能正常抽穗,甚至成片倒伏。穗部感病造成谷粒不饱满,空瘪率高。潮湿时病斑可见白色菌丝,后期菌丝集结成菌核。

4.防治药剂(1)噻呋酰胺(满穗)

剂型:24%悬浮剂。

作用特点:噻呋酰胺属于噻唑酰胺类杀菌剂,具有强内吸传导性和持效性。噻呋酰胺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由于含氟,在生化过程中竞争力很强,一旦与酶结合就不易恢复。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均有活性,尤其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纹枯病、立枯病等有特效。

使用方法:抽穗前20天或发病初期施药,每亩用药20毫升兑水30千克搅拌均匀常规喷雾,施药1次。

注意事项:

①本品在水稻使用安全间隔期为7天,一季水稻最多使用1次。

②使用本品时应穿戴防护服及用具,避免吸入药液。施药期间不可吃东西和饮水,施药后应及时洗手和洗脸。

③本品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有中等毒性,应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体清洗施药器具,应避免药液流入湖泊、河流或鱼塘中污染水源。

中毒急救:

眼睛溅入:清水清洗15~20分钟。

误食:及时送医院治疗。

皮肤沾附:除去衣物,立刻用清水冲洗皮肤。(2)井冈霉素

剂型:5%、20%可溶性粉剂。

作用特点:是一种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具有较强的内吸性,易被菌体细胞吸收并在其内迅速传导,干扰和抑制菌体细胞生长和发育。主要用于水稻纹枯病,也可用于水稻稻曲病以及蔬菜和棉花等作物病害的防治

使用方法:稻株分蘖封行期和孕穗期病蔸率30%的田块,各应普遍施药一次,如抽穗期病蔸率达30%需再施药1次。每亩用5%可溶性粉剂100克或20%可溶性粉剂50克兑水40千克喷于稻基部或其他发病部位。

注意事项:施药后应保持稻田水深3~6厘米,保水3天。贮存时要注意防腐,应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除碱性药剂外,可与其他药物混用,安全间隔期为14天。长期大量使用,病菌易产生抗性。

中毒急救:毒性较低,无中毒报道。(三)稻曲病

1.分布与为害 稻曲病在我国稻区均有发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害逐年加重,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ke.)Tak.]引起,该病不仅直接影响产量而且病谷含有毒素。

2.发生规律 以菌核落入土内或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越冬。翌年7~8月菌核开始萌发,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造成谷粒发病。

大穗型、密穗型品种和晚熟品种发病重,偏施氮肥,穗肥施用过晚,造成贪青迟熟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抽穗扬花期遇多雨、低温,特别是连阴雨,发生重。

3.症状 稻曲病仅发生在穗部的单个谷粒,少则1~2粒,多则每穗有10多粒。菌丝在谷粒内形成块状物,逐步增大,包裹全颖,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菌块。表面平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

4.防治药剂(1)苯甲·丙环唑(爱苗、世苗、艾米)

剂型:30%乳油。

作用特点:由两种杀菌有效成分混配而成,兼有内吸性和持效性,还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水稻纹枯病、大豆锈病。

使用方法:在水稻破口前7~10天和齐穗期两次用药,每亩次用药20毫升兑水30千克喷雾。

注意事项:

①按照农药安全使用准则使用本品。避免药液接触皮肤、眼睛和污染衣物,避免吸入雾滴。切勿在施药现场抽烟或饮食。在饮水、进食和抽烟前,应先洗手、洗脸。

②配施药时,应戴防渗手套和面罩,穿长袖衣、长裤和靴子。

③施药后,彻底清洗防护用具,洗澡,并更换和清洗工作服。

④使用过的空包装,用清水冲洗三次后妥善处理,切勿重复使用或改作其他用途。所有施药器具,用后应用清水或洗涤剂清洗。

⑤本品对鱼和水生生物有毒,勿将药剂及废液弃于池塘、河流、湖泊中,不能在养鱼的水稻田中施用。

⑥未用完的制剂应放在原包装内密封保存,切勿将本品置于饮、食容器内。

中毒急救:无典型中毒症状。

皮肤接触:立即脱掉被污染的衣物,用肥皂和清水清洗受污染的皮肤。

眼睛溅药:立即将眼睑翻开,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误服:请勿引吐。立即携带标签,送医就诊。使用医用活性炭洗胃,洗胃时注意防止胃容物进入呼吸道。对昏迷病人,切勿经口喂入任何东西或引吐。(2)粉锈宁

剂型:15%,25%可湿性粉剂。

作用特点:高效、广谱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和铲除作用,强内吸作用(能上、下传导)。该类杀菌剂作用于病原真菌的机制是通过本身杂环上的氮原子与羊毛甾醇14α-脱甲基酶的血红素—铁活性中心以配位键结合,从而抑制酶的活性,进而阻碍麦角甾醇的合成,使病原菌的细胞膜功能受到破坏,致使细胞死亡,最终起到杀菌、防病和治病的功效。除对稻曲病有较好防效外,还可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玉米、高梁丝黑穗病,玉米圆斑病等多种难治病害。

使用方法:播种前每100千克种子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400克拌种。在孕穗期抽穗前5~7天用药。每亩用25%粉锈宁可湿粉100克兑水50~60千克喷雾。

注意事项:不能与强碱性药剂混用。可与酸性和微碱性药剂混用,以扩大防治效果。使用浓度不能随意增大,以免发生药害。出现药害后常表现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小、颜色深绿或生长停滞等,遇到药害要停止用药,并加强肥水管理。

中毒急救:对人、畜、鱼、蜜蜂低毒,对人粘膜和皮肤均无刺激性。(3)克菌星(福星等)

剂型:40%乳油。

作用特点:活性成分为氟硅唑。氟硅唑是一种新型的三唑类杀菌剂。对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等真菌所引起的病害有效。对卵菌无效。当福星喷施于水稻植株表面后,能迅速被稻叶吸收进入植株体内,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破坏其细胞膜的生理功能,阻碍病菌菌丝的生长,发育及孢子的产生等,从而达到防病的效果。

使用方法:在水稻破口前5~7天施药一次,重点是水稻穗部。每亩用40%福星乳油6~8毫升,兑水30~45千克喷雾。抽穗后7天再喷施一次,全面叶面均匀喷雾处理,以巩固防治效果。

注意事项:为了避免病菌对氟硅唑产生抗性,一个生长季内使用次数不宜超过4次,应与其他保护性药剂交替使用。施药时要穿戴防护用具,避免与药剂直接接触。施药后换洗被污染的衣物,妥善处理废弃包装物。

中毒急救:如药液沾染皮肤或溅入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干净。如误服不可引吐,不能服麻黄碱等有关药物,可即饮2大杯水或活性炭水。若中毒者已昏迷,不可喂服任何东西,即送医院治疗。(四)白叶枯病

1.分布与为害 水稻白叶枯病,俗名游火、地火等,全国稻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稻叶焦枯,造成严重减产,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由稻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Ishiyama)Dye]引起,我国曾先后发现茭白和李氏禾为自然寄主植物。

2.发生规律 白叶枯病初侵染源,新病区以病种为主,老病区以病稻草为主。病菌在病种、病草和病稻茬上越冬。第二年播种时,越冬病菌遇水,大量释放病菌,经流水传播至秧田,从秧田叶片的水孔或伤口进入,成为带菌苗。当带菌苗移栽至大田后,分蘖末期,稻株抗病力下降时开始发病,此病苗成为中心病株。病菌从病叶排水组织排出,借风雨、水流和农事操作等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

不同的品种对白叶枯病存在着抗性差异。粳稻较籼稻抗病,窄叶品种比宽叶品种抗病,耐肥品种较不耐肥品种发病轻。同一品种苗期抗性较高,到分蘖末期抗性开始下降,孕穗、抽穗期最易感病。

3.症状 白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以为害叶鞘。秧苗期发病,因气温低、菌量小,发展缓慢而症状不明显。病苗移栽到本田内,若条件适宜,就会发展,形成发病中心。在成株期的症状主要有:

叶缘型(慢性型):为常见的典型病斑。先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初期为暗绿色水渍状短斑,后沿叶缘的一侧或两侧或中间向上下蔓延扩展,病菌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状,与健部界明显。在天气潮湿和早露未干时,病部溢出蜜黄色黏稠状菌脓,干后成琥珀色鱼籽状菌胶粒。

青枯型(急性型):发生于多肥栽培田块。感病品种或温湿度适宜极有利病菌侵染,植株感病后,叶片灰绿色、失水,向内卷,青枯状,无明显病斑边缘。病株茎基部或病叶的叶鞘内有大量菌脓,此症状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另外还有凋萎型、黄化型症状。

4.防治药剂

叶枯唑(叶枯宁)

剂型:20%可湿性粉剂。

作用特点:内吸杀菌剂,具有良好预防和治疗作用。对细菌病害有较好的防效。抗雨水冲刷,喷药后4小时遇雨对药效无影响。

使用方法:白叶枯病发病初期,每亩用2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40千克均匀喷雾,隔7~10天再喷药1次,效果良好。

注意事项:叶枯宁(川化-018)虽属低毒药剂,在接触和使用时要注意安全。拆开的包装用后要重新封好,存放在干燥、阴凉地方,以免受潮后影响药效。

中毒急救:对皮肤和眼睛有刺激作用,经口毒性较低,无中毒报道。误食立即催吐,洗胃。(五)恶苗病

1.分布与为害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全国各稻区都有发生,为害较重。由稻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ai(Sawada)Wollenw.]引起,致秧苗及成株徒长,病株在抽穗前死亡,即使有的轻病株能生长到抽穗结实,但穗小粒少,产量很低。

2.发生规律 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和带菌稻草越冬。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而在潮湿的土面或土中存活极少。田间病株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抽穗扬花期,分生孢子传播至花器上,导致种子带菌。

此病为高温病害。当土温在30~35℃时,适宜幼苗发病。土温在25℃以下,植株感病后,不表现症状。移栽时,高温或中午阳光猛烈,发病多;伤口是病菌侵染重要途径,种子受机械损伤或秧苗根部受伤,易发病;旱育秧比水育秧发病重;中午移栽比早晚或雨天移栽发病多;增施氮肥有刺激病情发展趋势。此病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3.症状 从水稻秧苗期到抽穗期均发病。苗期发病与种子带菌有直接关系。病种多不发芽或发芽后,植株细长,叶狭根少,全株淡黄绿色,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枯死苗上有白色霉状物,本田内病菌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有不定根,剖开病茎,内有白色丝状菌丝。枯死病株在潮湿条件下,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轻病株可抽穗,穗短而小,子粒不实。稻粒感病,严重者变褐不饱满,或在颖壳上产生红色霉层,轻病者仅谷粒基部或尖端变褐,外观正常,但带病菌。

4.防治药剂

咪鲜胺(施保克)

剂型:25%乳油。

作用特点:高效、广谱、低毒型杀菌剂,具有内吸传导、预防保护治疗等多重作用,为咪唑类杀菌剂。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在植物体内具有内吸传导,对于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多种病害防效极佳。

使用方法: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防治恶苗病,用25%乳油2000~3000倍药液浸种1~2天,然后取出稻种催芽播种。

注意事项:

①本品为环保型杀菌剂,使用前应先摇匀再稀释,即配即用。

②可与多种农药混用,但不宜与强酸、强碱性农药混用。

③施药时不可污染鱼塘、河道、水沟。

④药物置于阴凉干燥避光处保存。

⑤防治水稻恶苗病,一施药季节不超过3次。

中毒急救:若中毒,迅速脱去沾有药液的衣服,用肥皂及清水清洗皮肤;药液溅入眼睛,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中毒发生呕吐,送医院诊治。送患者去医院时,一定要带上产品标签,有助于医生进行抢救和处理。(六)水稻烂秧病

1.分布与为害 烂秧是水稻种子、幼苗在秧田期死亡的总称,全国稻区均有发生,分生理性和侵染性两种。侵染性烂秧主要由绵腐菌属(Achlya spp.)、腐霉菌属(Pythium spp.)和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真菌引起。

2.发生规律 低温缺氧是引起烂秧的主要原因。绵腐病和腐败病的病菌主要借灌溉水传播,水育秧田易发生。立枯病菌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借气流传播,旱育秧田易发生。

3.症状 生理性烂秧:低温缺氧引起,为幼芽卷曲变黄褐色至褐色,幼根变黑;盐碱害引起的烂秧为芽尖有盐霜;风害引起的为芽尖吹干黄萎。侵染性烂秧:绵腐病和腐败病幼芽被害部分初呈乳白色胶状物,后呈黄色绵状物;立枯病为茎基腐烂易拔起,心叶萎垂卷缩,茎基软腐,全株黄褐枯死。

4.防治药剂

甲霜灵

剂型:5%颗粒剂,25%可湿性粉剂,35%拌种剂。

作用特点:内吸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有双向传导性能,持效期10~14天,土壤处理持效期超过2个月。

对霜霉病菌、疫霉病菌和绵腐病菌引起的多种作物霜霉病、瓜果蔬菜类的疫霉病、水稻烂秧病有效。

使用方法:在秧苗一叶一心期,每亩用25%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30千克喷雾。

注意事项:

①单一长期使用该药,病菌易产生抗性,应与其他杀菌剂复配使用。

②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以免分解失效。

③本品对鱼类有毒,不要把废液倒入水体。

中毒急救:本品无特效解毒剂,如中毒,携带标签到医院治疗。(七)稻胡麻叶斑病

1.分布与为害 水稻胡麻叶斑病又称胡麻叶枯病,分布很广,全国稻区均有发生。由稻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oryzae Breda.de Hann)引起,由于缺肥水等原因,水稻生长不良时发病严重。秧苗受害引致苗枯,叶片受害造成叶枯,穗部受害,导致千粒重下降及空瘪粒增多,影响产量和米质。

2.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谷和病稻草上越冬,次年稻草上的分生孢子借风传播到秧田和大田,由稻苗表皮或气孔侵入。播种病谷,谷壳上潜伏的菌丝能直接侵害幼苗。水稻整个生长期间,病株上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均可再侵染。土壤缺肥、缺钾、沙质土、酸性土和长期积水田发病较重。温度25~30℃条件下,有短时间水滴或饱和湿度,即可满足分生孢子萌发和侵染。

3.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发生胡麻叶斑病。种子发芽期芽鞘受害,变成褐色,重者枯死。稻株以叶片受害最普遍,主要在叶片上散生许多如芝麻粒大小的病斑。病斑中央为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为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的两端无坏死线,严重时,病斑互相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叶片由叶尖逐渐向下干枯,以至整株枯死。穗受害,为褐色或灰褐色,造成枯穗。谷粒早期受害,重者全粒变灰黑色,造成瘪谷。

4.防治药剂 同稻瘟病。(八)细菌性条斑病

1.分布与为害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斑,是由水稻黄单胞杆菌致病变种侵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是我国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目前不仅在沿海省份,在江苏、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局部地区都有发生。此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皆发生,但以孕穗至抽穗始期发生为害最大,植株功能叶染病焦枯,严重影响结实。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40%~50%。

2.发生规律 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与白叶枯病基本相似。病菌在病种子、病草和李氏禾等杂草上越冬。借灌溉水、雨水、流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从气孔和伤口侵入,在薄壁组织细胞间繁殖扩展。高温、高湿、多雨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特别是台风、暴雨频繁的年份易诱发本病;杂交稻比常规稻易发病;糯稻比籼稻和粳稻明显抗病;偏施氮肥或使用氮肥偏迟有利于病害发生甚至加重发病。水稻整个生育时期都可发生为害,但以分蘖期至抽穗期最易感染。沿江、沿河的低洼易淹稻田发病较重。

3.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叶鞘。病斑发生在叶脉间,呈线状,笔直,长度数毫米至数十毫米,宽0.2~0.5毫米,初呈暗绿色水渍状,扩展后受叶脉限制,和叶脉平行,成为黄褐色至红褐色条斑,长约1厘米。数条斑连合成小斑块,潮湿时条斑渗出黄色菌脓,细小如针头般大,串生在条斑上,条斑因被菌脓覆盖而呈黄色,菌脓干后紧紧沾附在条斑上不易脱落。严重时稻叶呈黄褐至红褐色枯焦状,远看一片火红。会合后的老斑,颜色变灰白,当叶组织枯死时,很像白叶枯病,但病斑条状笔直,病部边界整齐,边缘平直绝不显波纹状,对光观察条斑半透明,叶上菌脓较白叶枯的细而多,沾着紧而不易脱落。

4.防治药剂

用20%叶枯唑(白叶枯病防治药剂)。(九)黄矮病

1.分布与为害 水稻黄矮病又称黄叶病。主要分布于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等稻区。由水稻黄矮病毒(RYSV)引起,为害水稻、大黍及李氏禾等。

2.发生规律 该病由黑尾叶蝉传毒,能连续传毒,终身保毒,不经卵传毒。病毒主要保存于虫体内越冬,次年再传染。水稻在苗期和返青分蘖期最易感病,早稻发病轻,中、晚稻受害重。叶蝉虫量大,带毒率高,发病重。凡有利叶蝉发生和为害的条件,就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症状 一黄、二矮、三平摆、四错位、五黑根,为本病的主要特征,叶肉鲜黄色,叶脉绿色,不分蘖,不能抽穗。

4.防治药剂

溴氰菊酯(敌杀死)

剂型:2.5%乳油。

作用特点:溴氰菊酯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其杀虫活性高,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对害虫有一定趋避与拒食作用,但无内吸及熏蒸作用。杀虫谱广,击倒速度快,对鳞翅目幼虫、蚜虫,叶蝉杀伤力大,对螨类无效。

使用方法:每亩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毫升兑水40千克喷雾。

注意事项:

①气温低时防效更好,使用时应避开高温天气。

②喷药要均匀周到,特别是防治豆夹螟、姜螟等钻蛀性害虫,应掌握在幼虫蛀入果荚或茎内之前及时用药防治。否则,效果偏低。

③使用该类农药时,要尽可能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或与有机磷等非菊酯类农药交替使用或混用,有利于减缓害虫抗药性产生。

④不可与碱性物质混用,以免降低药效。

⑤该药对螨蚧类的防效低。

⑥对鱼、虾、蜜蜂、家蚕毒性大,应远离其饲养场所。

中毒急救:

皮肤接触: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拉开眼睑,用清水冲洗15分钟。

误食:饮适量温水,催吐。(十)干尖线虫病

1.分布与为害 水稻干尖线虫病又称线虫心枯病。全国稻区都有发生。一般减产10%~20%,严重达30%以上。由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引起。

2.发生规律 以成虫和幼虫潜伏在稻谷的颖壳及米粒间越冬,由种子传播。种子内线虫在浸种催芽时开始活动,从芽鞘、叶鞘缝隙侵入稻株体内,附着在生长点、叶芽、新生嫩叶的细胞外部,吸取细胞汁液,致使被害叶片长出后变成干尖状。

3.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及穗部。水稻孕穗期,在剑叶或上部2~3片叶的尖端出现淡褐色半透明状病斑,后渐变成灰褐色、扭转状的干尖。病穗比健穗短而小,瘪谷增加,千粒重降低。

4.防治药剂

硫线磷(克线磷、克线丹)

剂型:10%颗粒剂。

作用特点:克线磷对害虫具触杀作用。对线虫有特效,可防治根结属、短体属、刺属、穿孔属、茎属、螺旋属、轮属、剑属和毛刺属等多种线虫。同时对为害根、茎部的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的幼虫和直翅目、膜翅目的一些害虫也有效。

使用方法:每亩用10%克线磷颗粒剂250克,拌细土10千克,在秧苗2~3叶期撒施1次。

注意事项:本剂对一些作物敏感,施药时药剂不应与种子接触,以免发生药害。对鱼类、鸟类有毒。

中毒急救:用阿托品或解磷定解毒。(十一)稻粒黑粉病

1.分布与为害 稻粒黑粉病又叫墨黑穗病。我国稻区均有发生,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河南等稻区发生。由稻粒尾抱黑粉菌[Neovossia horrida(Tak.)Pasw.et A.Kahn.]引起,杂交稻制种田受害重。

2.症状 本病只为害谷粒,一般每穗受害1粒至数粒,严重时10多粒。病粒颜色污绿色或污黄色,成熟时裂开,露出黑粉,常有白色膜状的米粒,残余突出裂缝处,膜内充满黑粉。剖开病粒,种子内部全部或局部变成黑粉。

3.发生规律 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种子内外越冬。当气温升到20℃以上,有充足的湿度,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垣孢子及次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到抽穗扬花的稻穗上,在谷粒内繁殖产生厚垣孢子。

4.防治药剂

三唑酮(粉锈宁)

剂型:5%、15%、25%可湿性粉剂,20%乳油,15%烟雾剂,20%、25%悬浮剂。

作用特点:三唑酮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被植物吸收后,能在植物体内传导。三唑酮的杀菌机制极为复杂,主要是抑制菌体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因而抑制或干扰菌体附着胞及吸器的发育、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三唑酮对某些病菌在活体中活性很强,但离体效果很差,对菌丝的活性比对孢子强。

三唑酮可以与其他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现混现用。

使用方法:水稻抽穗开花期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100克,兑水20千克喷雾。

注意事项:

①麦类、玉米、高粱等作物在收割前35天停止使用。

②可与代森锌、敌百虫、氧化乐果等农药混合使用。

③用于拌种,应严格掌握用量和充分拌匀,以防药害。

中毒急救: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服药后用清水清洗脸和手。误食:立即催吐、洗胃。

二、水稻虫害

(一)三化螟

1.分布与为害 水稻三化螟[Typoryza incertula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为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为害苗期、分蘖期水稻,造成枯心苗;为害孕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为害破口抽穗期水稻,造成白穗。

2.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23~28毫米,淡黄色,前翅为三角形。雌蛾前翅黄白色,中央有1个黑点,腹部末端在产卵前有1丛明显的黄褐色绒毛。雄蛾体较小,前翅淡灰褐色,翅顶有1条黑色斜带纹,中央有1个小黑点,沿外缘有7个小黑点。卵:椭圆形,表面盖有黄褐色绒毛,像半粒发霉的黄豆。幼虫:乳白色或淡黄绿色,背面有1条透明的纵线。蛹:圆筒形,雌蛹的触角末端在前足末端之前,中足不伸出翅芽,后足伸出翅芽的长度不到腹部长度的一半。雄蛹的触角末端在前足末端之后,中足稍伸出翅芽,后足伸出翅芽很长,直到腹部末端附近。

3.发生规律 成虫夜间活动,气温达20℃以上、风小而无月的夜晚,趋光性强。雌蛾喜在生长嫩绿的稻株上产卵,卵产在叶片的中上部。初孵出的蚁螟在稻株上爬行,吐丝下垂,随风飘到邻近的稻株上。幼虫在稻茎内为害,老熟后向下钻到稻株基部,在近地面1~2厘米的稻茎内化蛹。

4.防治适期 防治枯心苗,各代应在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白穗各代应在卵孵始盛期(水稻被破口初期用药,间隔7天后再施1次药)。

5.防治药剂(1)氯虫苯甲酰胺(康宽)

剂型:20%悬浮剂。

产品特点:为酰胺类新型内吸杀虫剂,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胃毒为主,兼具触杀。可防治鳞翅目害虫,害虫摄入后数分钟内停止取食。

使用方法:每亩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40毫升兑水50千克喷于水稻全株。

注意事项:

①药液不要污染饮用水源。采桑期间,避免在桑园使用。在附近农田使用时,应避免药液漂移至桑叶上。

②使用后之空袋可在当地法规容许下焚毁或深埋。

③安全采收间隔期7天。

④为避免产生抗性,一季作物,使用本品不得超过3次,且连续使用本品后需轮换使用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

⑤禁止在河塘等水体内清洗施药用具。

⑥使用本品时应穿戴防护服和手套,避免吸入药液。施药期间不吃东西和饮水,施药后应及时洗手和洗脸。

中毒急救:皮肤和眼睛接触,用清水清洗。误服,到医院诊治。(2)稻丰散(爱乐散,益尔散)

剂型:50%乳油。

特点:稻丰散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作用机制为抑制乙酰胆碱酯酶。适用于水稻、棉花、果树、蔬菜等作物防治多种害虫。

使用方法:防治二化螟、三化螟每亩用50%乳油100~200毫升,兑水50千克喷雾,或加细土20千克拌匀撒施。

注意事项:

①此药对葡萄、桃、无花果和苹果的某些品种有药害。

②茶树在采茶前30天,桑树在采叶前15天内禁用。

③一般使用量对鱼类与蚧类影响小,但对鲻鱼、鳟鱼影响大。

中毒急救:解毒药剂为硫酸阿托品或解磷定。(二)稻纵卷叶螟

1.分布与为害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ii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是迁飞性害虫,分布广泛,我国稻区均发生。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随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为水稻主要害虫,还为害麦子、玉米、谷子等作物及禾本科杂草。

2.形态特征 成虫:长7~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2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一暗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也有宽带。卵:约1毫米,椭圆形,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红色。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3.发生规律 每年6~7月成虫从南方迁入,在湖北省1年发生3~4代,以第二、三代为害最重。成虫有趋光性,栖息于茂密的稻株和田边杂草,趋荫蔽性,产卵于嫩性的稻株,适温高湿产卵量大。初孵幼虫钻入心叶为害,2龄后缀稻叶结苞为害。幼虫老熟后离开虫苞在稻丛基部黄叶及无效分蘖上结茧化蛹。多雨日及多露水的高湿天气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猖獗发生。

4.防治适期 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始盛期施药1次。

5.防治药剂(1)氯虫苯甲酰胺(康宽)

剂型:20%悬浮剂。

产品特点:为酰胺类新型内吸杀虫剂,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胃毒为主,兼具触杀。可防治鳞翅目害虫,害虫摄入后数分钟内停止取食。

使用方法:每亩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40毫升兑水50千克喷于水稻全株。

注意事项:

①药液不要污染饮用水源。采桑期间,避免在桑园使用。在附近农田使用时,应避免药液漂移至桑叶上。

②使用后之空袋可在当地法规容许下焚毁或深埋。

③安全采收间隔期7天。

④为避免产生抗性,一季作物,使用本品不得超过3次,且连续使用本品后需轮换使用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

⑤禁止在河塘等水体内清洗施药用具。

⑥使用本品时应穿戴防护服和手套,避免吸入药液。施药期间不吃东西和饮水,施药后应及时洗手和洗脸。

中毒急救:皮肤和眼睛接触,用清水清洗。误服,到医院诊治。(2)丙溴磷

剂型:44%、72%乳油。

作用特点:丙溴磷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作用迅速,对其他有机磷、拟除虫菊酯产生抗性的害虫仍有效,是防治抗性鳞翅目害虫的有效药剂。适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棉铃虫、棉蚜、红铃虫等。

使用方法:每亩用44%丙溴磷乳油75毫升,兑水50千克喷于水稻叶片。

注意事项:

①严禁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

②丙溴磷与氯氰菊酯混用增效明显。

③安全间隔期14天。

④每季节最多使用3次。

中毒急救:中毒者送医院治疗,治疗药剂为阿托品或解磷定。(三)二化螟

1.分布与为害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分布广泛,为我国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先为害叶鞘,后钻蛀稻茎为害。

2.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型大于雄蛾,体长10~15毫米,翅展20~25毫米,体色灰黄到淡褐色。前翅近似长方形,翅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略呈三角形。雄蛾腹部为细圆筒形,雌蛾腹部为纺锤形。卵:鱼鳞状排列成块,有胶质物,初产者为白色,逐渐加深呈紫黑色。幼虫:为6个龄期,初孵为淡褐色,头为淡黄色,背部有5条棕色纵线,成熟幼虫头红褐色,体色淡褐,条纹叶红棕色。腹足趾钩为全环圆形。蛹:圆筒形,初为米黄色,后变棕色,腹背有5条纵纹,左右翅中的后足不出翅端。

3.发生规律 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茭白、玉米和芦苇等寄主植物上越冬。翌年当气温回升到11℃时开始化蛹,14℃开始羽化。成虫夜间活动,有较强趋光性,1代卵多产于水稻秧苗叶尖正面,2代卵多产在近水面叶鞘内侧。幼虫最适发育温度为22~25℃,气温在24~26℃,相对湿度80%~90%,有利卵孵化和幼虫活动。当温度在30℃以上,且干旱少雨,对二化螟发育不利。初孵幼虫聚集为害,后分散。杂交品种和粗秆型品种因茎粗,营养好,幼虫有群集为害现象,1株内可多达数十头,老熟幼虫在稻株茎基部或叶鞘内侧化蛹。

4.防治适期 抓住防治适期(当卵孵化始盛期到高峰期),及时打药,施药时稻田要有3~5厘米水层。

5.防治药剂(1)乙酰甲胺磷

剂型:30%、40%乳油,25%可湿性粉剂,75%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

作用特点:乙酰甲胺磷为内吸杀虫剂,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并可杀卵,有一定的熏蒸作用,是缓效型杀虫剂,其基本杀虫原理是抑制昆虫乙酰胆碱酯酶。适用于蔬菜、烟草、果树、棉花、柑橘、水稻、小麦,防治多种咀嚼式、刺吸式口器害虫和害螨。如果与西维因、乐果等农药混用,有增效作用并可延长持效期。

使用方法:每亩用4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150毫升兑水50千克喷于水稻全株。

注意事项:

①如发现有结晶析出,应连盛器一并浸入热水中振摇,待结晶溶解后再使用。

②不可与碱性物质混用。

③施药工具用后应洗净,以防腐蚀。

④本品易燃,贮存时要求密封,放阴凉处。

⑤乙酰甲胺磷水溶液可通过人体皮肤被吸收,所以在使用时要防止皮肤污染。

中毒急救:如发现有急性中毒现象,用阿托品和解磷定解毒。(2)阿维·毒死蜱

剂型:25%乳油。

作用特点:属农用抗生素类杀虫剂和有机磷杀虫剂混配剂。阿维菌素是农用抗生素类杀虫剂,属水稻二化螟神经毒杀剂,干扰其神经生理活动,使其麻痹中毒而死亡,对二化螟具有触杀、胃毒、渗透作用,对叶片有很强的渗透作用,持效期较长。毒死蜱为有机磷类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一定的熏蒸作用。作用于水稻二化螟的神经系统,可杀死水稻二化螟虫的幼虫。

使用方法:每亩用25%阿维·毒死蜱乳油70毫升亩兑水50千克。若药后5小时内降雨需补用药,避开大风天用药。

注意事项:

①本品在水稻上安全间隔期为20天,每季最多使用1次。

②本品对瓜类、烟草有影响,施药时避免药液飘到上述作物上以防药害。

③对鱼等水生生物、蜂有毒,施药期间应避免对鱼塘等水源周围及蜂群的影响,蜜源作物花期附近禁用。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具。

④不能与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等强碱药剂混用。

⑤无内吸作用,施药时应喷洒均匀。

⑥避免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接触。

⑦使用本品时应穿戴防护服避免吸入药液,施药时不吃东西和饮水,施药后应及时洗手、洗脸。

⑧用过的容器应妥善处理,不可做他用,也不可随意丢弃。

中毒急救:阿维菌素中毒症状为瞳孔放大,行动失调,肌肉颤抖,严重时导致呕吐。毒死蜱中毒症状为头痛、头晕、无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瞳孔缩小、肌肉震颤。重者出现肺水肿、昏迷,对眼和皮肤有刺激性,有致敏性。不慎吸入,应将病人移至空气流通处。不慎接触皮肤或溅入眼睛,应用清水冲洗15分钟。误服则应立即携此标签将病人送医院诊治。若判断以阿维菌素中毒为主,立即引吐并给患者服用吐根糖浆或麻黄素,但勿给昏迷患者催吐或灌任何东西。抢救时避免给患者使用增强γ-氨基丁酸活性的药物(如巴比妥、丙戊酸等)。若判断以毒死蜱中毒为主,可用阿托品或解磷定进行治疗。洗胃时应注意保护气管和食管。(四)大螟

1.分布与为害 水稻大螟[Sesamia inferens]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在陕西、河南、湖北以南稻区。为害基本同二化螟。幼虫蛀入稻茎为害,也可造成枯梢、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及虫伤株。大螟为害的孔较大,有大量虫粪排出茎外。大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蛀孔大、虫粪多,且大部分不在稻茎内,多夹在叶鞘和茎秆之间,受害稻茎的叶片、叶鞘部都变为黄色。大螟造成的枯心苗田边较多,田中间较少。

2.形态特征 成虫:灰黄色,翅展27~30毫米,前翅长方形,从翅基到外缘有1条深灰褐色纵纹。卵:带状,排成2至4行,初产时乳白色,以后逐渐变为淡黄、淡红和灰褐色。幼虫:较粗大,背面淡紫红色。蛹:棕色,头胸部常附有白粉,翅芽在腹面左右相接。

3.发生规律 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越冬代羽化的成虫扑灯较多。羽化后2~4天内是雌蛾产卵高峰期,这期间的产卵数占总卵数的80%以上,卵多产在水稻叶鞘内侧。

初孵幼虫群集为害,二龄以后逐渐分散,转株为害。老熟幼虫在近地面的叶鞘内侧化蛹。

4.防治适期 枯鞘率达5%或始见枯心苗为害状时,大部分幼虫处在1~2龄阶段。

5.防治药剂

杀单·苏云菌

剂型:46%可湿性粉剂。

作用特点:由仿生农药沙蚕毒素衍生物杀虫单和微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复配而成。杀虫单为乙酰胆碱竞争性抑制剂,具有胃毒、触杀、内吸传导和熏蒸作用,进入昆虫体内迅速转化成沙蚕毒素或二氢沙蚕毒素发挥药效。苏云金杆菌主要以胃毒作用为主,害虫取食后,中肠细胞被破坏,害虫即停止取食,并因饥饿而死亡,且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本品杀虫谱较广,对鳞翅目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效。

使用方法:每亩用46%杀单·苏云菌菌粉50~60克兑水50千克喷于水稻全株。

注意事项:

①本品在水稻作物上的安全间隔期为20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2次。

②本品对蚕毒力强,蚕桑区禁用。

③勿与碱性物质混用。

④使用本品时应穿戴防护服和手套,避免吸入药液。施药期间不吃东西和饮水。施药后应及时洗手和洗脸。

中毒急救:苏云金杆菌对人无毒性反应,杀虫单早期中毒为恶心、四肢发抖,继而全身发抖,流涎,痉挛,呼吸困难,瞳孔放大。皮肤受污染者用肥皂水清洗。口服中毒者,立即携此标签送医院治疗。(五)稻飞虱

1.分布与为害 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lal)]属同翅目飞虱科。我国稻区均有发生。成虫和若虫群聚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轻者水稻下部叶片枯黄,千粒重下降;重者生长受阻,甚至毁秆倒伏,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同时还可转播多种病毒病。

2.形态特征

灰飞虱。成虫:雄虫黑褐色,雌虫淡黄色。长翅型:4~5毫米,短翅型:2.4~2.6毫米。卵:单行排列,乳白色至淡黄色。中胸背板雄虫黑褐色,仅后缘淡黄色;雌虫中部淡黄色,两侧色深。若虫:乳白色。胸部有明显的云状斑,卵为长椭圆形,稍弯,形似辣椒。

褐飞虱。成虫:褐色或黑褐色,具油状光泽。长翅型:3.6~4.8毫米,短翅型:2.6~3.2毫米。前胸背板褐色,翅斑黑褐色。若虫:暗褐色或淡褐色。背有不规则、不明显暗褐色云状纹。卵:长椭圆形,稍弯,形似茄子,前端为单行排列,后端挤成双行,淡黄褐色至锈褐色。

白背飞虱。成虫:雄虫黑褐色,雌虫灰黄色。长翅型:3.8~4.6毫米,短翅型:3.5毫米。头顶、前胸背板及中胸背板中部为黄白色。若虫:乳白色或暗褐色。背有不规则、不明显暗褐色云状纹。卵:长椭圆形,稍弯,形似香蕉,卵块排列单行,为乳白色至淡黄色。

3.发生规律 灰飞虱在湖北省1年发生5~6代。世代重叠明显。以若虫在麦田、田埂、沟边杂草根际、落叶下和土缝内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羽化向麦田转迁,灰飞虱成虫有近距离迁飞现象,但仍以当地虫源为主,长翅型成虫有趋嫩性和趋光性。灰飞虱生长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3~25℃,高温对其生长不利,雨量少有利发生。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湖北省稻区不能越冬。每年初发虫源均从外地迁入。2种飞虱的长翅型成虫均有趋光性、趋嫩绿性、群集性、荫蔽性、暴发性。白背飞虱多在稻株茎秆和叶片背面活动,而褐飞虱则聚集在稻丛下部离水面3~5厘米处取食。

白背飞虱及褐飞虱喜温湿,最适宜温度22~28℃,相对湿度大于80%,7~8月多雨,有利成虫迁入、降落和繁殖。孕穗、抽穗期作物的营养最适褐飞虱生长发育。

稻飞虱天敌种类较多,有寄生蜂、捕食性昆虫、蜘蛛、线虫及寄生菌5大类。

4.防治适期 稻飞虱、叶蝉类,掌握在若虫1~2龄高峰期。

5.防治药剂(1)噻嗪酮(扑虱灵)

剂型:25%可湿性粉剂、40%悬浮剂。

作用特点:噻嗪酮是昆虫生长抑制剂,影响几丁质合成,主要是胃毒作用,也有一定触杀作用,可抑制卵孵化。主要用于防治稻飞虱、粉虱、叶蝉等害虫。

使用方法:每亩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0~30克兑水50千克喷雾。

注意事项:本品不可用毒土法,药液不能直接与白菜、萝卜接触,否则会出现褐斑及绿叶白化等药害症状。

中毒急救:对人、畜毒性较低,无全身中毒反应。没有专门的解毒药。一旦发生事故,立即催吐,并送医院治疗。(2)吡蚜酮

剂型:25%悬浮剂,25%可湿性粉剂。

作用特点:触杀能力强,属独特的口针触杀性杀虫剂。内吸传导性强,在植株体内向上和向下双向传导——整个植株体内都含有药剂。可以有效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虫,与其他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对人畜低毒,对鸟类、鱼类较安全。在环境中降解快,淋溶性小,不会污染地下水。特别适用于虫害的综合防治和抗性害虫的治理。

使用方法:每亩用25%吡蚜酮20~24克兑水50千克喷雾。

注意事项:

①在水稻上安全间隔期为7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

②本品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③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具。

④避免孕妇哺乳期妇女接触。

⑤使用本品时应穿戴防护服,避免吸入药液,施药时不吃东西和饮水。

⑥施药后应及时洗手、洗脸。

⑦建议与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轮换使用。

中毒急救:该药毒性较低,一般不会引起全身中毒表现,若大量误服,将病人迅速送医院治疗。(六)稻蝗

1.分布与为害 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Thunbery)]属直翅目丝角蝗科,我国稻区均有发生。以成虫和若虫取食稻叶,抽穗后还取食咬伤穗颈、谷粒等,形成白穗、瘪谷和缺粒。

2.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36~44毫米,雄虫体长30~33毫米,体绿色、黄绿色或黄褐色,复眼灰褐色。触角线状,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条明显的褐色纵带。前翅绿色,后翅褐色。卵:以卵囊形式存在,上端平,下部圆钝,褐色,能浮于水面,囊内有排列不整齐的卵,16~102粒。若虫:体绿色,与成虫相似,无翅。

3.发生规律 中华稻蝗在北方地区1年1代,南方地区1年发生2代。以卵在田边、荒地土中、杂草根际周围越冬。湖北省鄂东南5月上旬开始孵化,5月中旬至6月下旬各龄若虫重叠发生,7月初始见成虫,7月下旬为产卵盛期,8月中下旬第2代蝗蝻为害双季晚稻。成虫飞翔能力较强,有趋白光、趋嫩绿性。成虫喜选择湿度适中、有一定草丛、土质松软的背风向阳处产卵。

稻蝗发生与稻田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沿湖、沿渠、低洼地区发生重,早稻田重于晚稻田,田埂边重于田中部,免耕少耕地区重。

4.防治适期 掌握在卵孵化盛末期,或3龄幼虫占调查虫量的30%,防治指标为每平方米有虫15~20头。

5.防治药剂

氰戊菊酯(杀灭菊酯、速灭杀丁、速灭杀酯)

剂型:20%乳油。

作用特点:纯品为微黄色透明液体,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在酸性溶液中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对光稳定,残效期长。对人畜中毒,对蜜蜂、鱼类毒性大。杀灭菊酯属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触杀、胃毒、杀卵和拒食作用。

使用方法:每亩用20%杀灭菊酯乳油36毫升兑水20千克喷雾。

注意事项:易燃,贮运时注意安全;不能与碱性和有机磷农药混用;本品以触杀作用为主,因此喷药应均匀、周到;对蜜蜂、鱼、家蚕等毒性大,注意不要污染养蜂场所、鱼塘和桑园等。

中毒急救:通过食道等引起中毒,症状为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痛流涎、多汗、瞳孔缩小,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相似。如中毒用碱性液体彻底洗胃或冲洗皮肤。草蕈碱样症状明显者可用阿托品类药物对抗,但注意防止过量。忌用胆碱酯酶复能剂。(七)稻蓟马

1.分布与为害 我国稻区均有发生。属缨翅目蓟马科。成、若虫以口器锉破叶面,成微细黄白色斑,叶尖两边向内卷折,渐及全叶卷缩枯黄,分蘖初期受害重的稻田,苗不长、根不发、无分蘖,甚至成团枯死。晚稻秧田受害更为严重,常成片枯死,状如火烧。穗期成、若虫趋向穗苞,扬花时,转入颖壳内,为害子房,造成空瘪粒。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3毫米,雌虫略大。初羽化体黄褐色,逐渐加深成黑褐色或黑色。头部近方形,触角鞭状,复眼黑色,两复眼间有个三角排列的单眼。翅脉明显,上脉鬃7根,端鬃3根。卵:肾脏形,0.2毫米×0.1毫米,微黄,半透明,产在稻叶组织内。若虫:初孵若虫白色,渐变黄白色。

3.发生规律 稻蓟马生活周期短,发生代数多而重叠,耐寒性强,在-15℃条件下不死。早春水稻播种出苗后,成虫从其他早春寄主(如杂草)上迁入,繁殖为害,并随秧苗移栽转至本田为害。有趋嫩绿性,田边重于田中部,高温干旱发生多。早栽生长好的早稻本田分蘖期和中、晚稻秧苗发生为害较重。以成、若虫或卵在杂草上越冬。

4.防治药剂

毒死蜱(乐斯本)

剂型:48%乳油。

使用方法:每亩用48%乐斯本乳油60~120毫升兑水30千克均匀喷雾。

作用特点:本品是有机磷类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在叶片上残留期不长,但在土壤中残留期较长,因此对地下害虫防治效果较好,对烟草有药害。适用于水稻、小麦、棉花、果树、蔬菜、茶树上多种咀嚼式和吸收式口器害虫。

注意事项:

①不与碱性物质混用。

②本品对蜜蜂、家蚕有毒,花期蜜源作物周围禁用,施药期间应密切注意对附近蜂群的影响,蚕室及桑园附近禁用;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有毒,养鱼稻田禁用,施药后的田水不得直接排入河塘等水域;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域内清洗施药器具。

③施药时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穿防护服和戴手套和口罩等,不得吸烟、进食、饮水,施药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并用清水漱口。

④年老、体弱、有病的人员,儿童、孕期、经期、哺乳期妇女禁止接触农药。

⑤建议与其他作用机制杀虫剂交替使用。

⑥每季水稻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不少于7天。

⑦烟草、莴苣、瓜苗、杜鹃花、茶花、玫瑰花对本品敏感,应避免药液飘移到上述作物上。

中毒急救:急性中毒多因误食引起,约半小时到数小时可发病。轻度中毒:全身不适,头痛、头昏、无力、视力模糊、呕吐、出汗、流涎、嗜睡等,有时有肌肉震颤,偶有腹泻。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剧烈呕吐、腹痛、烦躁不安、抽搐、呼吸困难等。重度中毒:癫痫样抽搐。急性中毒多在12小时内发病,误服者立即发病。急救措施:误服中毒,立即携本标签送医院,用阿托品或解磷定解毒,禁用吗啡、茶碱、吩噻嗪、利血平。注意预防迟发性神经毒性的发生。皮肤污染或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清水冲洗。(八)稻象甲

1.分布与为害 稻象甲[Echin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属鞘翅目象虫科。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海南,西抵陕西、四川和云南,东达沿海各地和台湾都有分布。成虫以管状喙咬食秧苗茎叶,被害心叶抽出后,轻的呈现一横排小孔,重的秧叶折断,飘浮水面。幼虫食害稻株幼嫩须根,致叶尖发黄,生长不良。严重时不能抽穗,或造成瘪谷,甚至成片枯死。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毫米,暗褐色,体表密布灰褐色鳞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