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走着,天涯不再是远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20:41:36

点击下载

作者:田海燕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着走着,天涯不再是远方

走着走着,天涯不再是远方试读:

自序

熨在流年上的脚印

世界上最浪漫的事是什么?答案之一,就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是许多人向往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正因为不容易做到,才“向往”,才“最浪漫”。“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样一封与旅行有关的辞职信,也曾引爆了网友的热议。尽管说和做,差距很大,但旅行、去远方,是人骨子里一个不安分的因子,它总在你的血液里奔腾,搅得你蠢蠢欲动,心里痒痒的。

我是射手座,就是始终想行走的那个“人马”——拥有人的大脑、马的四蹄,不想走才怪呢。因此去远方是我众多理想中我最执着追求的,也是我从小就一直向往、从未放弃的。但我不是旅行达人,不是那种背起行囊不管不顾就出发的行者,我没有那种洒脱。我承认,这是我的弱点。所以,我更珍惜每一次的出行,我把每一次的旅游变成旅行,并从中获取旅行的意义——让短暂的生命向前延伸,让单薄的生活丰富多彩,让无法重来的人生无憾、更加有意义!

旅游是壳,旅行是心,旅程便是身与心的修行。这次的英国和爱尔兰之旅就是一次行走远方的体验,让我实地感受到了不列颠群岛的过往风云、沧海桑田。

从脚踏英伦土地和飞离希思罗机场的那一刻算起的十余天,除了未去威尔士,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和爱尔兰都有涉足。一个中文名叫高睿的英国人很惊讶,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去了那么多地方!我心里想,这算什么,只能说明你们英国太小了。高睿是旅居成都的伦敦人,他因上“非诚勿扰”节目而一夜成名——二十四盏灯一直亮到最后,因此便有了“灯王”的美誉。他也是一个行走远方的人,从遥远的英格兰去到非洲,再来到中国,最后在成都暂时而长久地停下了脚步。

对于没有太多时间的上班族来说,用攒了一年的年休假出一次远门,行前做一个详细一点的行程攻略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喜欢做行程攻略,这是我的一个爱好,也算是优点吧。闺蜜们都愿意跟着我走,因为她们觉得很省心,都说我设计的行程“性价比”高。其实,我在设计行程时已乐在其中。看着地图、查着资料,心里往往就开始激情燃烧了。做攻略的过程是一个进一步衡量一个地方到底值不值得去的重要的过程,也是感性和理性叠加的过程。

这次英国和爱尔兰之行,对拟到访的地点,我都一一做了功课,以为很周全,到了实地才发现这远远不够,很多是既定行程中没有囊括的。当然,这也恰恰是旅行迷人的地方,永远都有不可知的神秘在那里等待你邂逅,永远都有意料之外的惊喜在那里等待与你拥抱。因此,回来整理旅行日记,理清模糊的概念和印象显得尤为重要。否则,这一趟的远行将沦为“到此一游”,对我而言这就是一次失败。

伦敦、温莎、巴斯、牛津、斯特拉福德、曼彻斯特、约克、温德米尔湖区、爱丁堡、格拉斯哥、贝尔法斯特、都柏林……其间,我们还在多个英国迷人的小镇住宿。这是英国旅游的经典线路,特别适合第一次到英国而时间又有限的人。“火力”侦察后,在第二次去时就可以有目的地制定一条个性特色游路线,不但能弥补第一次的遗憾,还能使整个旅程更加富有深度和广度。

一路走下来,游了,观了,更行了。生命在路上流淌,灵魂在远方流浪,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朋友,远方在等待,等待你的到来;远方在召唤,召唤你的脚步。走着走着,天涯不再是远方;走着走着,外面的世界在变小,心中的天地在变宽……

英航:行李不随机

说了多年的英伦之旅今天终于开始了。我、钱梅姐、阿谨三人行。原本是四闺蜜的,阿秀临行时因身体不适不能一同前往。之前,阿秀约上我们三人到黑鹿咖啡商讨去英伦的事,大家聊得兴致勃勃,然而,谁能料到成行之际,她身体有恙,令人好生遗憾。

我们乘坐的是英国航空公司的客机,由成都直飞伦敦,预计于北京时间12点15分从双流国际机场起飞,但在候机时被告知因机械故障,将晚点一小时。之前出国大多乘坐的是国内航空,这次是第一次乘坐英航,很期待一个不一样的空中十小时。

晚点一小时不算长,上次我们去东欧,晚点了一个晚上,机场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盒饭夜宵,第二日凌晨才登机。这次总不会那么久吧?因为至少飞机已抵达机场。不完全排除机械故障,就算他敢飞,你敢坐吗?所以这事不能急,那就耐心等吧。

一个小时过去了,还没有得到登机通知,而广播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说晚点一小时、大约13点15分登机。可现已是14点过了,机场通知不准确好像成了常态,大家也习以为常了。

14点15分左右才开始登机,但被告知因超载,行李不能同行,可在我们到达伦敦的当晚送到酒店。我们都是第一次遇上这样的事,同机的人中好像有人去交涉,但无果,行李都不能随机。

英国航空公司成立于1924年,为全球最早的航空公司之一,也是欧洲及世界上最知名的航空公司之一。总部设在伦敦希思罗机场附近,译者可能偏爱《诗经》吧,把它译为“在水一方”,很有诗意也很中国的名字。既然是世界知名航空公司,虽然行李晚到,但应该不会把我们的行李弄丢吧!

成都到伦敦的飞行时长是十个小时,时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熬。

有礼貌地向空姐要一小瓶洋酒,可作为纪念品带下机。机上的便餐分量都少,不够可以再要,不能饿着自己哟!

我们仨坐一排,各自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除了电影,我对3D飞行图像也有浓厚兴趣。屏幕上的地球像是我手中的玩具,我可以随意操作,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东方再到西方——玩转地球,哈哈。

起飞后不久就开始送餐了。我要了米饭,钱梅姐和阿谨要的面条,同时我们像“酒鬼”一样还要了啤酒、红酒和威士忌。后来,我又要了一份面条。我的胃口很好,从来吃不胖,朋友们都羡慕嫉妒恨。威士忌是用小瓶密封好的,我和阿谨各自带了两小瓶下飞机,后来又在回国的飞机上要了一瓶,三瓶全部带回了国,作为留念。

为了倒时差一到伦敦就能入睡,我在飞机上坚持不睡,实际上也许是因为即将开启新的旅程,让我很兴奋,根本无法入眠。

不贪睡:高空看“水球”

应该是伦敦时间的7月21日下午,大概飞到了地中海上空,我从飞机上看到下面一片汪洋,几个零星小岛像几片树叶,漂浮在海上。我随身带着世界地图册,翻看着,脚下可能是科西嘉岛、撒丁岛和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一些小岛屿。大晴天,能见度极好,我甚至可以看到岛上的建筑,还有海岸线及浸在海水下的白色沙滩,这也和海水特别清澈有关。

和汪洋大海相比,小岛就像极薄的叶片,静静地漂在水面上,好似风一吹就能把它们吹走似的。陆地,在辽阔的海洋中,显得那么渺小和柔弱,而生活在陆地上的我们,便更加弱小如尘埃。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才是地球的主宰,地球应该叫“水球”更为准确。

以这样高远辽阔的视角看海洋,很震撼,在我是第一次。以前坐飞机飞越的大多是陆地,看的也多是绵延的群山、窄窄的河流;也有飞越大洋的,如去马尔代夫、西欧等,但都是晚上过洋,从未在白天、在能见度这样高的情况下看过汪洋大海。在万米高空上“视察”海洋,是至高无上的享受。若有望远镜,便可更让人心醉神迷。以后旅游,记得要带望远镜,因为后面的行程中我因没有望远镜,生出许多遗憾。

到达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时,我的手机显示的仍然是北京时间,22日凌晨3点左右,实际上是伦敦时间21日晚上8点左右。因为行李没有随机到达,我还暗自高兴可以不用等行李而直接坐车去酒店。然而,我高兴得太早了,花费的时间比等行李还久且更麻烦。

我们跟着同机的人走了很长一段路,在一处有柜台的地方停下,要办行李手续。先填表,全是英文,幸好有阿谨,她是华裔加拿大人,英语很棒。我和钱梅姐照着她的填,主要内容是要写清楚我们下榻的酒店及电话。

填好表后排队去窗口办理手续时,要说明自己行李的大致形状和颜色,工作人员出示图例,选一款与自己行李最相似的箱子。这个我懂,便选了一款比较接近的红色行李箱。但接下来我就听不懂了,只好叫阿谨过来翻译,其实也就是要求把酒店的名字再写一遍。工作人员是一位黑人,也许对方的英语说得快又不够标准吧,如果对方说慢点,我可能也听得懂。

同机的有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其中有一对老两口带着自己八岁的孙女,他们的英语水平肯定不如我,巧的是他们和另外几个人与我们同住一家酒店,阿谨热心地过去帮助他们。最后机场终于来了一位长得像中国人也说中国话的工作人员,在他的帮助下大家这才全部办完手续。

出了机场,上大巴车时,我看了一下时间,是伦敦时间的21日晚近10点,北京时间的22日4点过。天还有些微亮,我没有睡意,看着车窗外的景色。英国,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国度,我就这么来了!

10点半左右,我们抵达HESTON…HYDE…HOTEL(简称3H)。酒店在机场附近,应该属英格兰大伦敦希灵登区,离伦敦市中心大约20公里,因为离机场很近,能清晰地看到飞机低空飞行的样子。天上的飞机特别大,感觉像模型一般。

酒店不错,比较大,不是想象中西欧小旅馆的样子。楼层不高,总共四层,宽敞明亮的走廊将四栋楼连在一起。

因没有三人间,我和钱梅姐住一屋,阿谨另住。我们被告知行李明天晚上才能送达酒店。睡衣、化妆品等都在行李箱里,既不能换衣服也没有洗面奶之类的,而明天也没法化妆了,我们还要去会一朋友呢,只能素面朝天了。

幸运的是,酒店已备好了洗漱用具。

爱美的女士们,为应对行李不随机的情况出现,可以带上能登机的日用必需品。

希思罗机场设有华人接待部,英语交流有困难的旅行者可以在那里寻求帮助。

清晨漫步:早餐后的享受

早上6点过我就醒了,整个行程我基本上都是这个点醒来。钱梅姐说,她就不用闹钟了,我就是她的叫早闹钟。

早餐是西式自助,还行,唯一不好的是没有新鲜水果,只有罐头水果。

我们预计9点钟出发,吃完饭时间很充裕,我想出去逛一逛。虽是夏季,但伦敦早晚的气温都很低,钱梅姐怕冷——主要是没有衣服可加,不想去逛,阿谨虽已在周边逛过了,还是愿陪我再逛一次。

之后的每天早餐完毕,我都会利用这个时间段在酒店附近转悠一番。清晨漫步英国街头,看着当地人脚步匆匆的身影和疾驶而过的汽车,没有喧哗与嘈杂,一切都是那么有序,不一样的异国市井文化弥漫于空气之中。

天气晴好,朝阳斜斜地照着大地,我们拐进住宅区,看到都是被鲜花簇拥的独门独院。一层或二层房,小巧但不算太精致,有些还有点旧,是那种英国最常见的普通民宅。一切都非常宁静,小院里的花木托着露珠,在阳光下闪着金光,不时有淡淡的花香袭来。院中停放着汽车,难道主人还没起床?他们上班很晚吗?这个时候我们那儿可是上班高峰期,喧嚣中的车流人流填满了各条街道。也有可能坐公共交通上班去了,若自己开车上班就不低碳环保了吧,要知道伦敦在这方面的管制是非常严格的。

空气特别好,很清冽。转了一大圈,我仍然穿着在成都时的短袖短裤,还好,一件网眼背心放在随身的双肩包里,套上后一点也不觉得冷。阿谨说,这里是贫民区。我没有了解过,也不知她说得对不对,可能是她的感觉和经验吧,因为她是加拿大国籍的成都妹子,也可能是因为这里属大伦敦区,从地段上来判断的吧。不过对我来说,有车有房,还有这样带小花园的独幢房子,已算富裕了。

大伦敦区相当于北京的五环,是一个汇聚世界各地物业与人流的动态区域。据说,曾有人做过社会调研,收集一天的录音,竟有300多种语言在这里交汇,可见它作为世界性大集散地的规模与容量。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语言,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无法统计的问题,或者叫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各个国家语言学家给出的结论都不一致,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且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着变化。如果以世界上最畅销的书《圣经》为例,其外语译本截至1997年就有2197种,这是最小值,也就是说地球上人类的语言种类多于这个数。这样看来,一天有300多种语言在大伦敦区交汇也就不算多了。可要知道,欧洲总共只有200多种语言,而全世界常用语言只有十多种,可见,一天300多种语言在此出现仍然是十分惊人的。

回到酒店,导游和车已在那里等候多时。为了保证旅行计划得以完美实施,我们在当地找了一个导游。毕竟我们是第一次来,且时间有限,不敢冒险让自己来掌控一切。导游姓强,北京人,在英国读的高中和大学,然后留下来工作、结婚。我们叫他“强导”,于是,我们在英爱的旅行中都和这个“强盗”(因“强导”与“强盗”谐音)在一起。

不要睡懒觉,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在霞光中散步,如同餐后的甜点,美妙到心间。

素颜逛伦敦:留下许多遗憾

第一天的行程是游览白金汉宫、大本钟、英国议会大厦、西敏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大英博物馆、贝克街,还有乘船游泰晤士河。是啊,行程很满。第一次到英国嘛,想多看看这些热门景点。

强盗说现在是上班时间,有点塞车,但实际上并没有我们成都那么堵,我宁愿堵一点,可以好好看看市容。伦敦的街道基本还是原样,不宽敞,没有大动,他们的原则就是保持原样,要扩建就另选址,绝不拆建。这就是为什么欧洲能保留那么多古建筑的原因。这样的城市发展理念值得借鉴。

伦敦城是两千多年前罗马人建立的,那时不列颠归属于古罗马帝国的版图。所以在英国各地,古罗马人的遗迹随处可见,我们之后要去的巴斯小镇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伦敦核心区的格局仍然保持着中世纪的规划,这也是伦敦迷人的地方。大约在19世纪时,围绕着伦敦主城区,周围进行了卫星城的建设,于是有了今天的伦敦都会区和大伦敦区的划分。而伦敦主城区的古老建筑和街道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是因为它的建筑主材一律使用石头和砖瓦而非木材。实际上,伦敦是一座浴火重生的城市,它在1666年经历了一场史上最大的火灾,几乎烧毁了伦敦全部的房屋。大火扑灭后,国王下令,从今往后,所有建筑必须用石材修建。

我们到达的第一个景点是白金汉宫。游人很多,各色皮肤、各种面孔,大家都在外面隔着栏杆往里瞧。穿着红色制服、戴着黑色熊皮帽的侍卫站在离我们远远的宫殿门口。

白金汉宫建于1703年,为英国白金汉公爵产业,1761年由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买下扩建。1825年乔治四世将它作为王室并予重建,维多利亚女王是居住在此的首位英国君主,此后历代君王均居住在这里。王宫前是一个大广场,中央是一座有维多利亚女王坐像及长有双翅的女神金像。有很多人坐在雕塑下面的台阶上。拍了几张照片后,我们到旁边的圣詹姆士公园逛了一下。虽然脚步匆匆,但已经有些在伦敦逛街的感觉了。

我们坐车前往议会大厦,途经自然与历史博物馆。这里是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的主场景。议会大厦又叫威斯敏斯特宫,是英国上下两院的所在地。始建于公元750年(其中诸多建筑都是由19世纪重修而来),好老哟,有一千多岁,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最早是英国国王的住所,16世纪后,这里逐渐被国会占据。自英国皇室搬至白金汉宫后,威斯敏斯特宫就被称为议会大厦了。

快到威斯敏斯特宫时,强盗指着右侧的一幢建筑说,这里曾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前软禁的地方,现在则是商店。这儿没有任何标识,如果强盗不说,谁都不知道。

查理一世是英国唯一一个被处决的国王,当时他兼任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国国王。下令处死查理一世的是“铁骑军”统帅、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独立派领袖奥利弗·克伦威尔,查理一世的儿子对此怀恨在心。11年后,当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为报父仇,国王查理二世将克伦威尔的尸体从西敏寺大教堂挖出来,将其斩首,头颅被绑在教堂屋顶上示众。后来,众人竟然忘了此事,以至于25年后,克伦威尔的头颅被一场暴风刮了下来。最后,克伦威尔的头颅被他的母校剑桥大学收回并安葬。

其实处死查理一世并不是克伦威尔个人的意见,他是迫于城市平民和自耕农的压力而做出这个决定的。之后,包括英伦三岛在内的共和制国家英格兰共和国诞生,克伦威尔建立护国公体制,并自任“护国主”,这一事件,被史学家称为英国革命的开端。共和国的诞生,削弱了国王的权力,加强了贵族及中产阶级的力量。可以说,克伦威尔是英国民主制的奠基人。自担任“护国主”,直至1658年去世,他艰难地掌控着短命的英格兰共和国,并一直拒绝加冕。克伦威尔执政期间,封建权力受到抑制,宗教问题也得以解决,如允许犹太人重返英国等。当然,他也有残酷的一面,如镇压爱尔兰民族起义和其他反对派别的抵抗。因此,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说在他任内,统治是宽容和温和的,如修改严厉的刑法、支持教育、提倡宗教宽容等,也有说他是军事独裁者、伪君子,但总的说来,对他的评价是功大于过。

旅行就是一场和“无法预知”的邂逅,既来之,则安之。不得已错过了一些景点,定会有另一番风景在等待着你。

我们的车在议会大厦前的小广场转了一圈,然后拐进西敏寺大教堂旁边的一条小街停下。由于攻略没有做仔细,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错过了许多重要的地方,留下了太多太大的遗憾。伦敦,我还能再来吗?能弥补这个遗憾吗?

我和钱梅姐在议会大厦和西敏寺大教堂外拍了些照片后,竟然没想着还要去什么地方,便陪着阿谨坐在台阶上,她在等已定居伦敦、我们三人的朋友张朴的电话。其实,该去的地方可多了,特别是走过大本钟那条街就是泰晤士河,河边有伦敦眼,有红桥、绿桥、白桥……在桥上看国会大厦是最佳视角。

因为功课没做好,而且想着怕误了和张朴的见面,错过了很多值得一看的地点,连那著名的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大中庭也没能去。原本说好是在贝克街和张朴碰头的,可阿谨和张朴最后联系的结果是在大英博物馆(不列颠博物馆)。因为几经变动,我们无法确定时间,最后只好放弃乘船游泰晤士河的计划。

还好,坐在小广场上,看得见议会大厦最高的建筑维多利亚塔。此塔有近百米高,现在为议会档案馆。塔顶有一面英国国旗正在风中飘扬,表明今天没有王室成员莅临,否则会挂皇家旗帜。

大英博物馆:和天价鸡缸杯面对面

因为要在大英博物馆后门等张朴,我们只好待在不远的希腊馆,不敢去别处参观了,也就是说,大英博物馆我们只去了中国馆和希腊馆。当然,之前我们去看了看镇馆之宝罗塞达碑。围在这个宝贝前的人很多,基本上是要挤一下才能进到里面的。

罗塞达碑为埃及黑色玄武岩石碑。碑上刻有三种意思相同的文字,铭记孟菲斯城僧侣于公元前196年献给国王托勒密五世的一篇颂德的文告。在罗塞达碑上有“不列颠军队战利品”的字样,它是英军击败拿破仑的战利品。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她就将海盗收编为国家海军,默许他们抢掠各国船只——主要针对死对头西班牙货船,抢来的物资大多用来充实国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588年,英国“一支由许多不大而十分灵巧的船只组成的舰队”,在一个名叫弗朗西斯·德雷克的前海盗的率领下,击败了西班牙装备精良的号称“无敌舰队”的庞大舰队,最终使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德雷克是那个时期家喻户晓的人物,英国海军将领和海盗这两种角色在他身上随时可以互换。有人说他是“航海家、海盗和英国舰队的奠基人”。

大英博物馆分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东方艺术文物馆等。我在馆里看到了许多我们中国的宝贝——如斯坦因从中国劫去的大批敦煌古代经卷、佛教艺术珍品和东晋顾恺之名画《女史箴图》的摹本等。

参观大英博物馆应注意:1.开放时间:10:00-17:30,周五10:00-20:30;1月1日、12月24-26日闭馆。(英国的几乎所有景点都是提前一个小时停止售票)2.门票:免费,个别特展需购票。

一对元代青花瓷双耳花瓶被摆放在中国馆进门的左边,英国人叫它们为“大维德花瓶”,因为这对花瓶曾由大维德爵士拥有。我对着它们猛拍了一通照片,像是要把它们拍出橱窗、带回中国一样。

还有可爱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大英博物馆仅此一只。我亲眼看到了它的真身,真的很可爱,我这门外汉只能用“可爱”来形容了。它的价值高得让人咋舌:2014年轰动收藏界的拍出价是港币2.8亿元!据说全世界博物馆馆藏合计不到20件,最多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有8件。

在大英博物馆一楼梯间转弯处,耸立着一尊两三层楼高的白玉观音像。据介绍说,这是民国时期中国运来参加一次什么世界性展览会的,事后嫌麻烦及运费太贵,就搁在英国了。英国当然笑纳了。

从大英博物馆出来,我的心情很复杂……

伦敦:跟着帅哥自由行走

走出大英博物馆后门时,天上飘起了毛毛细雨,我们仨原地等张朴。等人的时间显得特别漫长。终于,看到张朴从一辆豪车上下来,车标是一个豹子头——捷豹,英国产。回国后查了一下,也叫美洲虎,只是译法不同。张朴说在国内的话,加上七七八八的税,这车价格起码翻倍,甚至更多。

英国是左行道,有点不习惯,总觉得张朴在逆行。他载着我们去了瑞金森公园和海德公园,这两个是计划中没有的,算是弥补没去泰晤士河的遗憾。

两个公园人都不太多,很大。湖水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湖面上有许多水鸟,白天鹅黑天鹅都有,不怕人。我们走马观花地在一角逛逛,拍了些照片。然后去了贝克街,221B是大侦探福尔摩斯的住址,也就是福尔摩斯博物馆。当时柯南道尔塑造福尔摩斯这个角色时,贝克街221B并不存在,是虚构的。后来贝克街扩建后专门修建了221B号房,以慰全世界的“福迷”们,让他们有了“朝拜”的地方。

张朴在贝克街旁边的一条小街停好车等我们,他说他的车进伦敦市中心是要交钱的,“分分秒秒都在流血”。

天上毛毛雨变成了小雨,福尔摩斯博物馆前排了很长的队,看来“福迷”很多,想到“分分秒秒都在流血”的张朴,我们就只好不排队放弃参观了。门卫的装扮很像柯南道尔笔下的雷斯垂德探长,当然他比雷斯垂德长得帅多了。阿谨用英语和他沟通后,他愿意和我们合影。拍照后,我想:会收费吗?当然没有,他很友好,不但配合拍照,还主动将福尔摩斯那顶有名的花格帽拿给我们戴上合影。向“雷斯垂德”道谢后,我们进到旁边的纪念品商店,那里的东西都是柯南道尔书中有的,比如福尔摩斯烟斗、拐杖等,都比较贵。本想买一只35镑的烟斗,后来发现了印有福尔摩斯头像的小托盘,8镑,于是这个托盘后来就随我回到了中国。对于我来说,托盘比烟斗有用,虽然这个近80元的小托盘仍然有点小贵。

阿谨想去逛商场买东西,张朴说那就去牛津街。牛津街是伦敦西区的购物中心,有超过300家大型商店,是世界著名的购物天堂。阿谨出国前就说一直想买一件Burberry的风衣,但是,非常令人失望,不打折。

Burberry是闻名于世的极具英国传统风格的品牌,特别是它的风衣,已成为绅士和淑女首选的基本款。时尚界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只要一下雨(伦敦经常下雨),似乎整个伦敦人都包裹在Burberry之中。

差不多是晚餐时间了,张朴带我们去了附近的一家牛排餐厅。牛羊二选一,我偏爱羊肉,点了羊排。张朴点的也是羊排,他是当地人,知道什么好吃。阿谨和钱梅姐点的是牛排。结果证明我点对了,因为我和张朴把羊排吃完了,而她们两位却只吃了一点,一定是难吃,嘻嘻。

参观贝克街221B应注意:1.开放时间:09:00-18:00.2.门票:成人6英镑,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4英镑;团体每8人中1人免费。

张朴热情、健谈,边吃边聊,开车也是边开边聊。他说得最多的是伦敦的房价。沿途都是高房价区,说这里是什么地段,房价又是多少,反正听起来都像天价。用英镑就已经很贵了,还要在脑子里换算汇率,乘以十,那不是天价是什么?!他还说到一点,令我特别感兴趣甚至惊讶:在这些天价房社区里,一定会有一两栋平价房,目的是不去人为地制造富人区和贫民区。

张朴之前在国内时是我们新闻同行,有着中国人的精明,早年来英国时开中医馆谋生,手里有了一些钱时买了几套房子,现在靠房租和玩古董过上了悠闲的生活。因为是记者出身,文字是基本功或者叫童子功,所以他也写作,出了几本小说,被国内冠以留英华裔作家之名。

我和钱梅姐都想到了一个问题:在英国,他平时的日子是如何度过的?感不感到寂寞?他说,伦敦的文化生活很丰富,每天都有许多场高水平的演出,诸如歌剧、话剧、音乐剧等,他还写作、玩古董和出去旅游等。

我心想,要说“丰富”,肯定比不上国内,毕竟环境、语言和文化还有习惯、民俗等都是中国人血脉中无法割舍的东西。

着急:我们的行李去哪儿了?

晚餐后,张朴送我们仨回到HESTON…HYDE…HOTEL.英国因为纬度比较高,北纬为50°——58°,所以白昼特别长。伦敦是51.3°,晚上快9点钟了还像大白天一样明亮,好勤勉的太阳,工作了一天竟还不肯回家休息。窗外的景物时缓时疾地向后移去,夕阳中的伦敦街景就像一幅活动的油画。这一刻很享受。我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哪怕只有一秒,也要品味一番。

只要我不开车,认路还算比较厉害。坐在后排的我,认出是早上我和阿谨散步的街景,便说酒店快到了。钱梅姐和阿谨都很惊讶,我觉得这没什么。但说实话,我一开车就成了“路盲”。

到了酒店停车场,一下车,好家伙,气温骤冷,估计只有十五六摄氏度吧。一身短袖短裤的我立即想到了行李,该到了吧,说好今天晚上送来。可令人沮丧的现实是,没有行李!

更加恐怖的事是机场的回答:不知道行李现在在哪儿——是还在成都的双流机场,还是已经被装上飞往伦敦的飞机。之前听说过机场搞错行李的事时有发生,钱梅姐也说她那年去美国,行李与别人的弄错,最后还是搞丢了。

这样的局面确实出乎意料,整整一天两晚,行李不知去哪儿了!若是那样,难道我真要穿着这一身度过这11天的旅程?还有行李箱里的东西,难道就这样没了?一时想得太多,冲动之下想到了找认识的媒体,请他们派记者就此事了解一下情况。现在想来,真是有些冲动,毕竟这样的事终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不过,谁遇到这种情况心情都不会好。难道在英国就这样过吗?这样的旅程一定糟糕透了吧?如果真的弄丢了行李,明天哪儿都不要去了,直接上超市买衣服和日用品吧。那还能怎样?总不能没了行李连旅游也放弃了。既然已经素颜逛了国际大都市伦敦,那还有什么地方不能素面朝天去的?

我们遇到了非常事件,既然如此,那就摆正心态,听天由命,洗漱完后,安心入睡。天大的事,明天再说。

机场丢失行李事件概率极小,所以不要杞人忧天,该怎么玩就怎么玩,不要让这种事影响了心情。外出旅行,心态很重要。

机场出错:行李差一件

今天上午我们的行程是游览温莎城堡。用早餐时得知我们的行李已到希思罗机场,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但中午须从温莎赶回酒店才拿得到。

昨天已是素面逛伦敦,今天还得素面朝天游温莎。以前没化妆不敢出门见人,可这两天不但出门了,而且还是远门——大洋彼岸的英伦,不但见了中国人,还见了外国人。看来,不化妆还是可以出门见人的。

温莎城堡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伯克郡温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镇温莎,距伦敦近郊约40公里,离我们住的酒店约半小时车程。今天是晴天,我们真得感谢老天爷,要是下雨,没有衣服添加,我们会冷惨(后几天下雨让我们领教了英国的气候,让我们知道了英国风雨的厉害)。

温莎城堡建在一座山丘上,可俯瞰泰晤士河。我们下车后沿着缓坡往上走。人很多,温莎城堡门前井然有序地排着长长的队伍,我们也依次排好。人虽然多,但队伍行进很快,不一会儿就进入了城堡。

城堡内不准拍照,每人可领一个导览器,选择中文,边看边听。如果之前没有好好做功课,走一圈基本没什么收获,最多就是留影,照片成了唯一展示自己到过此地的证据。

温莎城堡是威廉一世时期建造的,是九座城堡中最大的一座。九座城堡之间可以相互支援,协同作战,因此当初城堡的功能就是军事要塞,用于保卫王室安全及泰晤士河来往的船只。不过,当年用的是木栅栏,而不是现在这样又高又坚固的厚厚的花岗岩石墙。英国的君王们有个好习惯,就是爱翻整房屋,历朝历代都要对城堡或者皇宫进行维修、扩建。温莎城堡就是经过历代国王和女王的不断建造,才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大的一座有君王居住的古堡,算来该有900多年了。虽然在1992年的一场大火中约有百间房屋遭到破坏,但还原重建后无损其风貌,这座千年古堡仍然显示出它独特的皇家风范。

因为是作为军事基地,所以城墙下有炮台,石墙上也留有士兵反击的枪位,如我们的长城。我看到了同资料图片一样的场景,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看着眼前络绎不绝的各种肤色的人,心想英国王室很有经济头脑,将自己的家开放一部分,每年就能收获颇丰的资金,用于城堡的修葺与维护以及王室的一些其他开支。其实这也是亲民的一种举措,一举两得,皆大欢喜。

我们走出城堡的出口时天上飘起了小雨,还好,一会儿就停了,可能老天也知道我们的行李刚从机场送到酒店不久,在我们未取到行李前不能下大雨。

午餐后,我们原路返回伦敦3H酒店取行李。原计划是直接去巴斯,而回去取行李就不得不缩短在巴斯停留的时间了,心里不由得生出些许遗憾。

温莎城堡开放时间:3月至10月09:45-17:15(最后入场时间16:00);11月至次年2月09:45-16:15(最后入场时间15:00)。

到达3H酒店,大家迫不及待地去领自己的行李。我拿到行李箱的第一时间立即去卫生间换上了一件连衣裙,匆匆洗脸化了淡妆。有时间让我这么倒腾,是因为一同行人的箱子没有回来。和机场几番联系沟通后得知,行李箱被漏忘在了机场,最后,机场决定再次派人送来。

巴斯:被乡村包围的古镇

巴斯是英国唯一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也是这次行程中我最期待的一个景点。英国这个古老而又强悍的国度,怎么只有巴斯能成为这个唯一呢?它的魅力何在?

其实在从伦敦去巴斯的路上,我就已经醉了。窗外是绵延不绝的田野,一片片的浅绿、碧绿、深绿,一块块的浅黄、金黄、深黄,勃勃生机与成熟的殷实丰美交融在午后的阳光下,一幅幅美轮美奂的英伦乡村景色就在眼前流淌变幻。还有那不时出现的羊群,白白软软的,在绿茵地上悠闲地享用嫩草;奶牛那美丽的黑白花纹,让我想到明天早餐一定要喝两大碗一百个放心的牛奶。

英国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文明居世界前列,但它却没有因工业的发展而让土地减少,让乡村消失。它对土地的眷念和对乡村的保护,是从上到下的一种共识。实际上就在“一战”之后“二战”之前的1926年,艾伯克隆比爵士出版了一本宣言式的书《英国的乡村保护》。在这本书中,他对城市至郊区道路两侧带状发展而出现的大量建筑群,如轻工业区、郊区住宅、各种各样的广告牌等发出了警告:这种随着经济发展而催生的城市扩张,必将会侵吞整个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传统人文景观;并呼吁成立一个相关的组织来阻止城市的无限制扩张,保护面临生存危机的土地。

艾伯克隆比爵士的这个倡议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如建筑师雷蒙德·昂温就认为:“拥挤的生活一文不值。”还有当时的首相斯坦利·鲍德温,他说:“对我来说,英格兰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格兰。”这句话好精辟,直接道出了乡村文化在英伦文化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乡村就是英国的魂魄,是它立于世界之巅而不败的支柱,乡村情结已如血液一样在每一个英国人身上流淌,生生不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年的10月,英国最早的环保组织之一CPRE(英国乡村保护运动)成立了,艾伯克隆比爵士成为CPRE的荣誉秘书长。

事实上,我们国家正在重蹈英国一个世纪前的覆辙——从我居住的城市到郊县的路上,已经看不到田野了,全部被林立的建筑取代,农田里不长庄稼“长”房屋,而且大兴土木的工地随处可见,完全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态势。经济发展不能无限度地搞城市扩张,这样的扩张如同强盗,掠夺了大量的乡村地界,迫使传统的乡村文化退出历史舞台。有不少村庄已消失,有不少村庄正在消失,有不少村庄面临消失。英国的前车之鉴,英国保护乡村的成功经验,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地反思、研究、参考和借鉴呢?前面有英国人替我们走了弯路,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再走这样的弯路,能够健康前行呢?

就在我胡思乱想了一大圈时,大巴车抵达了古城巴斯。

巴斯的英文意为浴池,可见它的起源与洗澡极为密切,也是它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巴斯古浴池世界闻名,大约在公元1世纪,由古罗马人统治英国时修建而成。浴池的修建颇具传奇色彩。传说一位罗马王子到雅典读书时染上了麻风病,回国后国王就让他到乡下去放羊,实际上是把他隔离在这个地方。羊儿们常常到一个发出怪味的泥潭里打滚,而旁边有一眼同样发出怪味的温泉,王子放羊之余泡温泉沐浴,沐浴后每次都感到浑身特别舒服。久而久之,王子的麻风病竟然痊愈,而且皮肤变得超好。后来王子成了国王,为了感恩,就修建了设施齐全的豪华的“国王的浴池”,巴斯也由此得名。“国王的浴池”连同后来修建的“王后的浴池”等建筑一起,被统称为罗马浴场。这座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古罗马浴场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英国王朝的更替以及绵延不绝的战事,逐渐被历史尘埃湮没。直到19世纪,罗马神话中的女神米涅尔瓦的镀金头像在巴斯被意外发现,尘封了数百年的巴斯古罗马温泉浴场才得以重见天日。发掘工作进行得很小心很缓慢,我们现在看到的古罗马温泉浴场遗址是经过两个世纪的发掘才得以还原的。

古罗马温泉浴场及博物馆位于市中心,毫无疑问,它是一座古罗马风格的建筑。门票虽然有点贵,但值得花钱进去看看,来一次与古罗马奢华澡堂的亲密接触,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趣事——当然不是跳进池子洗澡。这是不允许的,也是不可能的,而是用手抚摸一下渗出泉水的石壁,再掬一捧来自远古、带着地热的温泉,嗅嗅它特有的硫黄味,坐在浴池边的石基上,遥想当年罗马皇室豪华而又香艳的宫廷浴场盛会……如果想泡温泉有另外的地方,城中有很多家。

浴场由一系列建筑构成,除了“国王的浴池”“王后的浴池”外,还有数个供王公大臣等随行人员使用的小浴池。另外,更衣室、休息间、游泳池以及暖气加温的房间一应俱全,这些设施布局颇具现代性和超前意识,由此可窥见古罗马时代的辉煌和骄奢。浴池的四周都有石雕人像,是罗马诸神,罗马人希望得到诸神的庇佑。两千多年的岁月侵蚀,雕像已残缺斑驳,沧桑感厚重。据说浴池上方原来有巨大的弧形顶,但现在仅存一些破旧残损的石柱,完全是露天浴池了。这样也好,站在浴池周围的平台上,抬眼就可看到著名的巴斯大教堂,也叫亚贝大教堂。它是巴斯标志性建筑,英格兰第一位国王就是在此加冕的,而现今英女王驾临巴斯时也常下榻于此。

古罗马温泉浴池和巴斯大教堂的前面有一个小广场,人流如织中有一流浪歌手正边弹边唱。不管人们是否愿意听他唱歌,他都很投入地自我陶醉着。歌声让这座古老的城市流动起来,踏着歌声,我们毫无目标地漫步。

在巴斯,真的不用有目标,因为一步一景,一抬眼一风情,一转身一穿越。这座在傅雷眼中“精致而美丽的城市”,有着乔治亚时期的古建筑群和被称为英国最高贵的街道。皇家新月楼及圆形广场、普尔特尼桥及亚温河、盖尔街及简·奥斯汀纪念馆,还有修剪整齐的绿树与草坪间的商铺、书店、精品店及餐厅,古老的文化气息与现代的时尚都市风,是那么和谐。

承袭18世纪的城市规划不变,巴斯的城市布局保持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原汁原味的建筑风格。走在英国最高贵的街道,随心所欲地闲逛,时不时地有零星小雨飘在发丝和脸上,滋润、惬意。特别是站在亚温河畔,看着过往的船只,欣赏美丽精致的公园和对面被绿荫覆盖的山丘时,一派英伦乡间小镇的安谧和恬静画面就与简·奥斯汀笔下的那些人和事重叠起来:乡村清晨的薄雾中,达西先生缓缓地向伊丽莎白走来,表达爱意,浪漫美好。这一幕曾经令好多女生感动。当然,如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村姑与富二代的爱情故事,但这样说太俗气了,有玷污之嫌。

在巴斯,眼睛不够用,时间不够用。巴斯是一座必须得用时间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城市。离开时,我在心里说:I…will…come…back!

古罗马浴场开放时间:11月至次年2月09:30-16:303月至6月09:00-17:007月至8月09:00-21:009月至10月09:00-17:0012月25、26日闭馆。

英国小镇:这里的黄昏静悄悄

一出巴斯城,又是一片片的田野向我们眼前扑来,像刷屏一样,英国乡村的美景洗刷着我们的眼球。

在我看来,英国的乡村没有德国的颜值高。德国的乡村,给我的感觉是那种美得不食人间烟火似的,那种精致只能欣赏却没法填饱肚子,因为它就是整齐有序,好像有人用剪刀一剪一剪修理得一丝不乱。也许我去的季节不对,两次去德国,目光所及,农田里种的全是绿油油的黑麦草,听说是用来喂家畜、家禽和草食性鱼类的,还常作为公园、风景区的先锋草种,也可以在冬季作为补播植物,使草坪保持碧绿。那德国人吃什么?给人吃的农作物在哪里?而在英国,我脑子里就没有这些疑问,因为英国的农田五颜六色、品种多样,给人一种富足的喜悦、殷实的祥和,和能抵挡任何灾难的底气,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晚上我们住在布里斯托(Bristol)郊外一个非常宁静的街区,酒店叫Hilton…Reading.之前住的3H酒店的早餐只有罐头水果没有新鲜水果,使得我们已两天没有吃上新鲜水果了,对我这个每天都必须要吃新鲜水果的人来说,不能再忍受下去。于是,住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去买水果。

我约上阿谨,因为她英语好。我们准备在大厅询问哪里有水果卖时,只见前台桌上有一盘小苹果,显然是可以随意拿的。我们试着问了一下,果然可以。但我们还是出去找超市,顺便逛了一下。这座小镇静寂得如同没有人住一样,干净不用说,街道、房屋都很新,一切都像是刚修好的,和巴斯完全是两个概念。不过,虽然很新,但并没有掩藏住它的西洋风情。

虽是傍晚,但天空仍然明亮,空气清新,不过气温明显下降了许多。没走几步就看见了一个小广场,旁边就有一家小超市。超市里的水果显然没有酒店大堂那里的好,我就买了三瓶酸奶——阿谨说那是酸奶。

广场周围是不高的建筑,两三层三四层楼。一楼有健身房,透过玻璃窗,我们看到里面有不少人正在锻炼。这样的场景让我感到了这个小镇蕴藏的活力。

广场的路上仍然没有行人,静悄悄的只有我们两个。一个塔吊吸引了我们,走近后才知道原来这里是一个正在建房的工地。旁边还有售楼处,房门紧闭。售楼处小巧朴实,不像国内的装修得很豪华。这里可能确实如我们猜测的那样,是一个新建的社区吧。

回到酒店,我们去前台拿了几个苹果,然后回去与钱梅姐分享。当阿谨喝了“酸奶”后,发觉味道不对才仔细看了说明,原来是给婴儿喝的一种奶制品,我们索性当了一回baby.

实际上,我们的住地与布里斯托没什么关系。布里斯托是英国西南部最大的城市。中世纪时,它是仅次于伦敦的商业港口城,现在为英国的航天中心,是一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而我们只是借宿于布里斯托边沿的一个新建小镇,便于明天去牛津。

英国小镇精美如画,在行程中一定要计划住在小镇上。请留些时间在小镇上走走,享受那份难得的宁静,亲身感受一番“一个人的小镇”吧。

逛书店:走进牛津的“内心”

早上去牛津的路上开始下起了毛毛细雨,空气更加清新宜人。虽然气温有所下降,但我喜欢。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怕冷的,这次英国行,才发现我原来很抗冻,钱梅姐和阿谨简直才是完全经不得风雨。我穿的是夏天的薄裙,没有料到雨会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气温骤降,不过我仍然没觉得有多冷。

到了牛津,已是大雨了,人人手中都撑着一把伞。虽说雨中游牛津别有一番滋味,但我还是宁愿选择晴天。

牛津和剑桥是英国闻名于世的大学城。这次我们的行程中只有牛津而无剑桥,如果让我二选一,我还是会选择牛津。虽然有徐大诗人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的诗,但牛津作为英国大学发源地的吸引力更大。剑桥是“城市中有大学”,牛津是“大学中有城市”,前者很好理解,因为我们中国就是这样,后者就很特别,让人好奇得多。需要说明的是,我并没有厚牛薄剑之意,只是时间有限,剑桥肯定是我下次来英国的首选。

牛津大学有38所财务独立和自治的学院,但各学院均没有校门、校牌和围墙,城市与校园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冒雨漫步于街道亦漫步于校园中。正因为这样,我们亦分不清各个学院了,幸好有强盗的介绍,我们才认出了英国前任首相卡梅伦毕业的布雷齐诺斯学院,俗称铜鼻子学院;认出了牛津大学总图书馆、赫特福德学院的叹息桥、举行学位授予典礼的谢尔登尼安剧院……

正值毕业季,一群身披黑袍、头戴方帽的学子列队从我们身边走过,穿过大街向谢尔登尼安剧院走去。他们脸上写满笑意,像明艳的花朵感染着我们,仿佛天空突然晴朗了一般。这些学子是去接受学位授予典礼的,一批精英即将从这里出发,光辉灿烂的未来在等着他们。祝福他们。值得一说的是,谢尔登尼安剧院并不上演戏剧,而是牛津大学专门举行毕业典礼、授予学位的礼堂,平时偶尔举办讲座或者音乐会。

当看到叹息桥时,我以为这是让考试失败的学生反思、重整旗鼓的地方,然而根本就不是这样。赫特福德学院所谓的叹息桥,只因形似意大利威尼斯的叹息桥而得名,它实际是连接新旧两栋建筑的廊桥,没有一点情绪低落叹息的含义。为什么这样说?牛津大学宽进严出,非常严格,听说只要有一门挂科了,对不起,没有重考这一说,劝其转学,当然退学也可以。所以,你根本就没有反思叹息、重新开始的机会。如果有的话,也只能转去了别的学校再行叹息、反思了。

牛津是先有大学才有城市的,大学是牛津的魂。关于牛津大学的故事,很具传奇色彩也很有戏剧性。很久很久以前——一般故事都是这样开头的,泰晤士河和柴威尔河在此汇合,这里有个渡口,水浅,牛群可涉水而过,牛津由此得名,这大约是在公元7世纪。虽然有了名字,但那个时候的牛津仍是个荒凉偏僻之地,与大学毫不相干。

在12世纪之前,英国没有大学,英国人都到法国或者其他欧洲国家求学。1167年,英国国王亨利二世与法兰西国王发生了一次争吵,亨利二世一气之下将在巴黎就读的英国学者全部召回,并严禁他们再去。学者们回到英国后,总得有地方继续学业和研究吧,国王刚好有一个宫殿建在牛津且常年闲置着,于是学者们便聚集在此,这便是牛津大学的雏形,1167年也就成为牛津大学的建校时间。不过,关于英法两国国王吵架一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也就是来自法兰西的说法,说是在气头上的法兰西国王把英国的学者全部赶回了英国。

不管怎样,这个因英国国王和法国国王吵架而诞生的大学城,为英国后来的崛起,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文明贡献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及伟大的作品和发明,如52位诺贝尔奖得主、27位英国首相(包括刚上任的特蕾莎·梅)及数十位多国领袖和政治要员。

然而,在这些光鲜的背后,也有血雨腥风。初期,随着到牛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小镇也人气旺盛。那时正值被称为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学生们来自各地,各种思潮此消彼长,各种宗教你强我弱,而那些思想活跃、生活不羁又没有稳定经济收入的学生常常赊欠债务,与镇民的摩擦不可避免地频繁起来。1209年,学生在练习射箭时误射了镇上的一位妇女,便成了牛津史上一次最大的、伤亡惨重的冲突的导火索,几百名学生被镇民用乱箭射死。这件事震惊了王室,国王亨利二世派军队镇压,并判镇民赔偿牛津大学一笔费用。我算了一下,这笔债务得到1709年才能赔完,得赔500年!此次事件后,牛津的部分师生迁至剑桥镇,并创建了剑桥大学。牛津是英国大学文化的源头,是一粒火种,照亮了黑暗中世纪中的英格兰。

雨还在下,基本没有停的意思。我知道,这次的牛津游只能是湿漉漉的记忆。我们自由散漫地闲逛,走在既是街道也是校园的路上,有一种迷失感,分不清哪朝哪世。实际上,还有一种分不清,那就是书店。牛津是座只有20万人的小城,却有100多家书店,究竟是大学建在书店之间,还是书店建在大学之中?

在这100多家书店中最知名的是Blackwell,中译为布莱克威尔书店,被誉为“英国最好的书店”和“世界上最好的学术性书店”,其在业界的知名度不输牛津大学。有一种说法:如果你是一名学者,不逛布莱克威尔书店,等于没有走进牛津大学的“内心”。

和学术一点也不沾边、英文几乎还给老师的我,跨进Blackwell,去感受一下牛津的“内心”,感受书香,感受被书环抱的感觉,感受异国书店的氛围。不管怎么说,在中国,我也算是一个爱书的人,逛书店是一种乐趣。

布莱克威尔书店于1879年元旦开张营业,至今有130多年的历史,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看它的架势能延续千年。它坐落在Broad…Street.这是它的诞生地,也是如今的旗舰店。它的门面一点也不起眼,普通得稍不注意就会错过。这种看似与它显赫背景不相符的平民做派,正是英国贵族式的低调。它的奢华不在表面,而在内容——全世界最出色的,专门为图书馆、学术机构和学术研究人员提供最全面服务的书店。

书店共有三层,从大门进去是二层,上下各有一层。我们把滴水的雨伞放进自带的塑料袋,轻轻放在门边。

书店里静悄悄的。虽说书店主营学术类书籍,但其他书也会有售的,我居然看到有几本中文书。本以为自己只是去感受一下在异国逛书店的感觉,准备空手进空手出的,可是,我出来时,手提着印有Blackwell's字样的蓝色塑料袋,里面装了三幅牛津风光画。三幅画分别是The High Street、Broad Street、Radcliffe Camera,很熟悉的街景,因为我们刚刚逛过,特别是Broad Street这幅画,正是以书店门前的这条街道命名的。

画已裱装好,就差一个画框,回去做个画框就OK了。当然这是印刷品,不是原作。看上去像水彩画,每幅15.99英镑。对这三幅画,自我陶醉总结出三个字:高、宽、总!基本上代表了牛津的高度、宽度及总水准。

阿谨也买了画,还买了英国地图,她一直关注着能配上她即将开业的英式面包房的来自英伦本土的装饰物。当然,还有她的黑鹿咖啡,之前,她在温莎城堡的小商店里就购得了一套非常精美、具有皇家之气的咖啡瓷器。

布莱克威尔书店开放时间:周一09:00-18:00,周二至周六09:00-18:30,周日11:00-17:00.

为母复仇:玛丽女王的血腥之剑

我们的集合地点在殉道纪念塔Martyrs…Memorial旁。纪念塔位于牛津北门的街心,一边是教堂和墓地,一边是公交车站。这座纪念塔是为了纪念16世纪在宗教斗争中被玛丽一世烧死的殉教者而建的。

玛丽一世又被称为“血腥玛丽”,从此名可知其残暴。但她的残暴也是事出有因的,我觉得这一切应该怪罪于她的父亲——亨利八世。玛丽的母亲凯瑟琳王后是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西班牙公主,也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亨利八世在与女侍官安妮·博林(伊丽莎白一世的母亲)有了婚外情后,以凯瑟琳不能生育男性继承人为由,要求离婚,但凯瑟琳不同意。这点与我们中国皇帝简直不一样,地球人都知道,我们中国的皇帝那是后宫三千。亨利八世为了达到与安妮·博林结婚的目的,将凯瑟琳驱逐出皇宫,并不允许玛丽见其母亲,从此她们母女再未见上一面。

然而,亨利八世离婚的请求没有被罗马教皇批准,他便与安妮·博林秘密结婚。随即,由亨利八世控制的英国国会立法宣布脱离罗马教廷,立新教为英国国教。英国新教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默宣布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玛丽为私生女,与安妮·博林的婚姻合法。这样看来,英国国王的婚姻太不自由了,离个婚都这么费周折,而且还因此得罪了罗马教廷。不过,经过这么一折腾,国王的权力倒是加强了。后来亨利八世又离过五次婚,共娶了六任老婆,只得到唯一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爱德华六世。

玛丽不再是公主,而是玛丽·都铎小姐。被父亲剥夺了一切称号后,她同母亲一样被逐出宫并软禁了起来。1536年,玛丽的母亲病故,亨利八世不让玛丽出席葬礼,仇恨的种子在她心里越埋越深。17年后,当她成为英国第一位女王时立即宣布恢复天主教,不久又宣布母亲与亨利八世的婚姻合法有效,并废除了她同父异母的弟弟爱德华六世的宗教法案。同时,她对新教徒进行了大规模的宗教迫害,在她统治的5年间,有300余新教人士被烧死在火刑柱上,其中就有宣布她父母婚姻无效、她是私生女的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默,而被迫流亡到国外的新教徒则不计其数。玛丽一世因此被后世称为“血腥玛丽”。

风夹着雨、雨裹着风,似乎几个世纪前的那场类似于秦始皇坑儒的血腥味还隐隐飘散在空气里。在这样阴沉沉的雨天,在一片土黄色的中世纪建筑群中游走,过往的黑暗会不由自主地盖过它的光鲜,沉重与压抑也不免在心里盘旋。我想,如果有阳光,也许这样的感觉会减轻些。

玛丽与父亲之间的恩怨情仇,与其说是一场父女之间的战争,不如说是一场宗教之战,他们手中的利器都是宗教。纵观英国历史,凡政权更迭、历史大事件无不与宗教有关,可以说,英国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宗教发展史,政治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今天的行程本来就比较赶,下午有两处,除了丘吉尔庄园外还有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福德。我和钱梅姐对购物的兴趣都不大,但强盗说,如果要去比斯特购物村,那就得缩短这两处的时间,而且还要把吃午餐的时间挤出来。为了圆阿谨的Burberry英伦梦,我们就“忍痛割爱”了,最后商量决定,将行程调整为:午餐免吃,从牛津直奔丘吉尔庄园,停留两小时;然后去比斯特,也是两小时;接下来再去斯特拉福德。

殉道纪念塔位于牛津北门的街心,在圣吉尔斯街、抹大拉街和博蒙街交会处,车水马龙将其围住。基本上没有人围观,很容易错过,得留点神。

奢华:在丘吉尔庄园躲雨

丘吉尔庄园位于牛津郡的乡村小镇伍德斯托克,从牛津出发,半个小时车程就能抵达。迎接我们的仍然是大雨,多么希望雨能停或者小一些。NO,好家伙,它下得高兴了似的,越下越大。

还未到庄园巨大的肯辛顿拱门,两旁一大片开阔的绿草坪在雨雾中似乎见不到边,就好像卷首语一般,宣告着主人的高贵、家族的显赫、庄园的奢华。

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庄园是英国最大的私人庄园,占地数百公顷,是安妮女王于1705年赐予大败法军的马尔伯罗公爵一世约翰·丘吉尔的,也就是温斯顿·丘吉尔的祖先。

时间珍贵,中心建筑布莱尼姆宫便是首选了。布莱尼姆是巴伐利亚的一个小村庄,1704年,约翰·丘吉尔就是在此率领英军首次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太阳之师”——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军队,并活捉法军首领泰拉德元帅,震惊了整个欧洲,约翰·丘吉尔因此名声大振。为嘉奖这位英勇善战的平民将领,安妮女王赐予他马尔伯罗公爵称号,并将自己的贴身侍女萨拉赏赐给他为妻。宫殿取此名就是为了纪念这一胜利。

带着一身风雨,我们进入游客中心,没走几步就是温暖的东庭院商店和香气扑鼻的牛津郡餐厅。穿过东庭院,进入雨中往北走就到了布莱尼姆宫前的大庭院。据说,“二战”期间,首相丘吉尔就是在此召开了万人誓师大会,号召全国人民抗击希特勒法西斯的侵略。“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丘吉尔的这番充满献身精神和坚定信念的话语,似乎还在风雨中回荡……

庭院的前面是一超大湖泊,湖上有凡布鲁大桥,但此处不能通行。若要游湖,得从游客中心外的一条路过去。不买票的话,当然也就不能进入布莱尼姆宫参观了。

布莱尼姆宫主建筑由两层主楼和两翼的庭院组成,其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兼有其他风格。正门六根古希腊克林斯雕花石柱上是有着精美图案的三角形门楣。

参观布莱尼姆宫的人很多,较窄的入口处基本上是摩肩接踵。随后是狭长的走廊,分别为国事厅、“布莱尼姆宫背后的故事”、丘吉尔展厅及丘吉尔出生时的房间。当然,这个丘吉尔是指曾两次任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他也是这个家族最著名的人物,他的声望超越了他的祖先约翰·丘吉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