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人:互联网实现了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20:53:05

点击下载

作者:程苓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自由人:互联网实现了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

自由人:互联网实现了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试读:

第1章 互联网的本质——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Yahoo做的是网页间封闭的死板的有上下主次的链接,Google打破了它,把所有网页跟自己建立了链接,并且把网页间相互链接的数量作为衡量一个网页价值的主要指标。无可否认,Google抓住了互联网“自由”的本质。而Facebook则在这条路上跃升,直接在人之间建立链接,eBay和淘宝把单纯的人和人的链接提升到了商户和人。Twitter跟Facebook一样也是将人链接,不过把链接的形式从封闭的形式提升到了开放的形式。

1.1 论微博——自由人的自由联合(1)

互联网底层的生产力源头是,它实现了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所谓联合,你可以把它看作是链接(link)的同义词。互联网的高楼大厦来自于一个简单的突破:网页之间相互链接,一键到达。Yahoo做的是网页间封闭的死板的有上下主次的链接,Google打破了它,把所有网页跟自己建立了链接,并且把网页间相互链接的数量作为衡量一个网页价值的主要指标。无可否认,Google抓住了互联网“自由”的本质。而Facebook则在这条路上跃升,直接在人之间建立链接,eBay和淘宝把单纯的人和人的链接提升到了商户和人。Twitter跟Facebook一样也是将人链接,不过把链接的形式从封闭的形式提升到了开放的形式。这个有逻辑可循却又非常有趣的过程还在持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新物种。

如果这个论断靠谱,那么互联网的各种产品就是在不同的角度实现了这一价值。我从眼下最时髦、对我们这个社会塑造力最强的产品开始说起。微博,就是人作为自由新闻人的自由联合。联合,是一个社会化、大众化的词;而链接,是一个互联网人更熟悉的专业化的词。当我们说网页的时候,用链接;说人的时候,用联合。1.自由何来

微博的前身是十多年前就有的博客,博客让每个人都成了新闻人。我们不必通过报纸、电视台、门户网站,以及他们的记者才能发布信息并公布于众。我们自己在各种各样的博客空间里就能发布文章,然后形成自己的主页。我们可以通过MSN、QQ、邮件来向朋友推荐我们的文章,如果你跟门户网站的编辑关系好,也可以拜托他们把你的文章放到门户网站的首页上推广。现在,我们都成了新闻人。

不过,博客只完成了第一步,每个人都成了自由的新闻人,却未能完成第二步——让自由人能够自由地联合。这产生质变的一步是由微博来完成的,依赖于“follow”或者“关注”这个动作。如果你熟悉互联网产品,也许会说,其实RSS阅读器已经实现了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利用RSS阅读器,每个博客不再是相互独立的孤岛,而是可以相互“订阅”的,这个“订阅”动作很像是微博里的“收听”或者“关注”,即“follow”;我们不必去门户网站的博客频道或者刻意打开一个博客的首页才能看到别人的博文,RSS阅读器会自动把我们订阅的博文推送到我们面前。

不过问题在于,这种相互联合的成本太高了。

有多少人会使用RSS阅读器?有多少人会费劲地写一篇上千字的博客?有多少人会看动辄上千字的博客?博客作为一种互联网功能,其用户始终停留在千万数量级。你也许还会说,类似Qzone这样的SNS成功地把博客整合进了人际网络,使得博客的使用人数突破了亿数量级。但问题在于,SNS是封闭的,Qzone和Facebook都不例外。这些博客是写给自己或者朋友看的,这些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人。不熟悉、不了解、没有好友关系的SNS人,不能“自由地”建立链接。

好吧,微博来了。它对SNS做了两个改进:第一,开放地建立链接。你关注我,不需要我同意。第二,强行地降低写博客和看博客的门槛——只要140个字,看完140个字只要5秒的时间。看,只有当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关注别人时,才算是真正实现了人的自由联合,随之有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只有当人成为新闻人的门槛降到几乎为零,140字就可成文,这才让几乎每一个人都踏入了这个圈子,把每个人都变成了自由的新闻人。

于是一个精彩的事情发生了:有几千万“粉丝”的姚晨、李开复、刘翔、有几百万个“粉丝”的薛蛮子、王冉、马化腾和只有几万个“粉丝”的你、我、他直接或者间接地相互关注了。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信息一旦触动他们的神经获得他们的感应,他们就把它传播出去,并且加上自己的意见。这个信息和意见作为一个整体再一次得到下一个节点的感应,再传播出去。他们整体在做一个极为敏捷和精妙的新闻再加工、再传播的过程,像是一个精妙且完整如一的大脑。信息的含义深度和影响力的扩散广度远远超过任何时代的任何个体。而这又是什么?正如Twitter所说:“我们是地球的脉搏。”

这就是自由联合的力量。这是在博客时代无法有的“奇迹”。

如上只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新闻业,教条而冰冷。换成以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角度来看,他的感受会更加直观而热情。因为他本人经受着从不自由到自由的煎熬过渡。

其实互联网对媒体链条的粉碎,不止一次。第一次是对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的粉碎。本来,记者写的稿件一定要发到报纸杂志上才能有读者、才能卖广告;但有了互联网之后,稿件在这个渠道上能够有更快速的展现、更多的读者、更大的影响力。记者们就不再那么在意稿件在报纸上的位置了。这也意味着,他不再那么在意主编们的说教了,只要能在门户上获得好的位置和点击率,编辑部的人的评判就无效。传统的衡量方式倒塌了,这无疑更能激活记者的灵感和勇气。第一次,互联网把内容和传统的载体割裂了,把记者跟编辑部割裂了,也把记者跟传统的评价体系和束缚割裂了。所以,2006年,我跟随很多优秀的媒体人,坚决地离开工作两年的杂志社,投向门户网站。

没想到很快就有了第二次粉碎。本来,记者在门户网站或者报纸上的稿件一定要发到门户网站首页才能有读者,才能卖广告;但有了社会化媒体,确切地说就是在有了微博和SNS之后,稿件在这个渠道上能有更快速的展现、更多的读者、更大的影响力。记者们不再那么在意在门户网站上的版位了,而是在意一条微博是否被有数百万数千万“粉丝”的李开复或者薛蛮子转发了。这一次,社会化媒体把内容跟门户割裂了,也把写手跟主编割裂了。

更重要的是,格局发生着本质的变化。稿件是否在门户网站版面上获得好的位置也依赖于编辑部的判断,他们的判断,跟报纸、杂志编辑部的判断在本质上并无差别;并且,版面是有限的,渠道是有限的。但在社会化媒体上,是否获得好的关注并不取决于一个编辑部或者几个人,而是取决于所有的参与者。李开复不看好你的微博,可能薛蛮子看好,薛蛮子不看好你的微博,可能王冉看好。版面是无限的,渠道是无限的。当渠道不再稀缺,内容就会为王。第一次,媒体人不再跟一个冷冰冰的机构绑定在一起,而是依赖于自己的价值,与一群热情四射、活力十足的人在一起。

所以又一次,我在2011年坚定地离开工作多年的媒体岗位,成为一个自说自话的自媒体,一个彻底的自由人。这一次,我是跟千千万万的自由人站在一起。我们相互转播、评论,相互扶持、激励,相互成全。2.联合才有力量

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如果从社会层面来看,这是一个敏感甚至危险的词汇。据说伊朗已经决定封闭互联网,也就是说,某一类政府害怕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好吧,就从商业的和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令许多人胆寒的词汇。

百度是最大的中文网站,最大的网络流量分发器。它迄今为止只对两股公众势力低过头。第一次低头是2008年中央电视台揭露百度广告欺诈,第二次低头是2011年初中国作家群体攻击百度盗版行为。百度对第一股势力低头不仅仅因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最大的媒体,也更因为它可能代表的官方立场。百度对第二股势力低头,就几乎是彻彻底底地屈服于民意了。

我猜,百度向第二股势力低头的过程是这样的:盛大文学起了个头,告百度文库盗版行为。其CEO侯小强在微博上向李彦宏本人叫阵。之后没结果。后来,中央电视台报道盛大文学自己也涉及盗版问题,侯小强缩回去了。后来,盛大文学所代表的作家群体开始直接上阵。某知名作曲家出来骂,未果。作家组团来告,借助微博阵地,经谈判后无果。之后韩寒连写两个博客狠骂百度。于是,百度道歉,说要清理盗版问题。细品这个过程,真是意味绵长。

韩寒很牛。但如果没有微博,韩寒不可能牛到让百度道歉。韩寒的两篇博客,浏览量加起来有100多万,还少于之前他写的其他博客。100多万的浏览量,百度在乎吗?但韩寒这两篇文章,在几家微博平台上被转播至少有几万次。尤其是那些有上百万、上千万“粉丝”的加“V”用户的转播。我猜,韩寒的文章至少渗透了90%的加“V”用户,伴随着他们的评论和转播,至少再渗透了50%的微博用户,也就是至少渗透了一亿个微博用户。

韩寒相当于1。他就是那把能引爆微博爆炸点的利刃。而千百个微博加“V”用户的转播,就相当于在这个“1”后面不断加几个0。于是。韩寒的100万个博客读者变成了1亿个微博读者。在没有微博的时代,有力量的人即使想推广韩寒的博客文章,也无计可施。在没有微博的时代,这些有力量的加“V”用户本身也没有可随时、直接变现的影响力。谁是真正的赢家?韩寒是小赢家,微博平台是大赢家。

随同韩寒博客火起来的还有两篇草民写的博客,被很多加“V”用户称为“比韩寒更精彩,更狠辣”。这让攻击百度成为了一种潮流,一种全民运动。也许就是这些在微博里涌现出来的群体智慧真正让百度慌了阵脚。一个韩寒不要紧,也就是两篇文章,很难天天都能聚集影响力。但群众智慧已经被激发,一人写一篇接龙下去,而且其中确有猛料,那就是持久战。谁受得了这个!

下面引用一下这两篇群众博客的观点,读者可以感受一下群众的智慧有多大。

如何让百度付出代价?

A方案:“花100美元买一股百度的股票成为百度的股东,去它上市的所在地美国起诉,证明百度的收入和侵权相关。同时提醒美国媒体对比Google在中国的遭遇,唤起民族主义。一百个人这么干,百度的股价想不跌都难。一旦股价下跌,美国投资者会一起起诉百度的。”

B方案:“作家们要战斗,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战斗。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作品摧毁对方的品牌。让人一看到百度就觉得恶心和羞愧。”

微博不仅会引发信息传播,更会有机地组合不同人的思想,随时形成一个群体智慧。在没有微博的时代,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百度对作家同盟制定的条款刚出来时,当当网的李国庆就调侃说“这还是强奸,只是玩弄的时间快了”。百度声称自己没有通过百度文库赢利,谢文就说:“没赢利不等于没有损害别人的利益,作家和出版社少卖书的损失应该由百度赔偿并课以罚金”。

百度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依靠的是众多中小网站提供的群体资源。它应该清楚一个类似的逻辑:一个韩寒不足虑,十万个兴奋的“草根”是大碍。李彦宏在2011年就说过:“社交媒体可能会挑战搜索引擎的主宰地位。因为这是媒体时代。如果用户在A上花时间,花在B上的时间自然会减少。”同样是自由的联盟,搜索引擎依靠的是网页的联盟,而微博实现的是人的联盟。

最后比较一下韩寒在博客与微博上的影响力。韩寒在新浪博客上的文章平均每篇的点击量大概有100万次,评论有1万条,被转载1万次。但在新浪微博上几天的时间就有了250万粉丝,平均每篇微博被转发20万次,评论有8万条。3.联合的门槛

博客创造了一个工具,但微博让所有人都拿起了这个工具而且相互塑造,于是成就了一个平台。我想说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感悟或者事实,而是一场在历史上反复上演的潮流。博客相当于电,微博相当于中央电厂。电对于人类生产力的作用,和微博对于人类新闻传播的作用,可以说在一个量级上。而且它们的演变逻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问:电和蒸汽同样作为能量的来源,二者的不同在什么地方?答:电可以长距离传输同时损耗很小,于是电能得到大规模的应用,蒸汽则不然。这是现代工业社会中电作为能量成为主流的原因。

下面了解一下“电”的奇妙世界。

在人类没有实现电的长距离传输前,电对人类的价值与蒸汽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能在有煤炭和流水等发电材料的地方建立工厂,由于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工业能力集中而垄断。工厂的产品需要长距离运输才能到达市场,运输成本造成了工业的“不经济”。电力不能进入所有的城市和普通的家庭。电是奢侈品,如果需要用电,你必须拥有一个电厂或一台发电机,并准备一些煤,或者靠近河流安家。

但随着电线的发明,电的长距离传输成为现实,人类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然电力可以长距离传输,那么等待加工的原材料和准备出售的产品就可以不必要长距离传输。谁需要电,谁就可以向一个统一的中央电厂索取。而中央电厂可以建立在有着低廉的发电原料的地方。

工厂既可靠近原料来源地,也可靠近城市,各种行业开始兴起,电车开始出现在街头。后来电进入家庭,并且催生了一个史上最大的产业:家用电器。随着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的普及,妇女的地位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人类开始有了现在的家庭生活。

有人说火、轮子和电是人类最伟大的三大发明。确切地说,不是电,而是电、电线、中央电厂的共同体。

那么,博客、微博,跟电、中央电厂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它们就是类比的关系。

博客相当于电,而微博就是电线和中央电厂,后者才可能带来电(即博客)的大规模应用。中央电厂统一发电而不再分散各处,写微博都在一个大平台,例如twitter或者腾讯、新浪微博上,而不再像博客主那样喜欢在自己的独立域名上写作。电线实现了电的低成本运输;微博可以一键订阅、一键转播,轻松、随时地浏览,朋友链条之间无门槛地顺畅推广;而不再像博客那样需要装一个一般老百姓都不会用的RSS软件,使用成本、阅读成本、传播成本都很大。

到此为止,微博就完成了让自由人能自由联合的全部环节。单向关注和一对多的传播链条这两点,使其成为绝佳的信息加工和扩散的产品形态。新闻由此而改变,我们的生活由此而改变。——2012年4月15日——

1.2 解放创意——自由人的自由联合(2)

自由无价。而最大的商业价值来自于给人自由。互联网则是第一次给创意人群带来了自由创业的可能。

阿里巴巴和盛大两大平台的商业本质是:通过繁殖大量创业公司提供丰富的个性化产品,以满足市场上被激发出来的个性化需求。其繁殖方式是为创业公司提供资金、推广、支付、物流、客服一整套服务,把自己的运营能力像水和电一样让外部随需使用。这就是“云服务”的商业模式。

云服务的诞生前提是:互联网打破地域分割形成一个统一大市场,为个性化需求提供产品开始有利可图。其客观效果是:把创业成本降到最低,创业者只专注于创意等核心环节,运营和管理将不再重要。小公司开始挑战大公司,颠覆了“以规模制胜”的工业文明。

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将更加独立和自由。1.马云为什么红他不仅让你走上挣钱之路,还是一条独立和自由之路。淘宝把单个创业者无力承担的环节全部搞定:物流、支付、广告,其运营和服务能力像水和电一样,让创业者自由获取。

马云说:“如果我能创业成功,那么80%的中国人都能创业成功。”怎么可能?

如果近距离观察过马云这个人,或者在《赢在中国》节目里见过他语惊四座,那你就会知道:这个人的企图和秉性跟那张脸一样稀有。除了他自己,没人有足够的想象力把马云跟80%的中国人相比。不过,当“草泥马”在网络上流行之后,唐竞新开始相信这句话。

唐竞新是一个平凡的中国青年。他大学毕业后到网易做编辑,两年后升为高级编辑,颇受领导的信任。唐竞新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比如“刘翔退赛”等社会事件进行包装和炒作。越是能引起网民点击、宣泄甚至斗殴的新闻,越是好新闻。新闻这个东西,当被放到网上能被随时加以评论,就转变成了另一种商品,其主要价值就是供网友发泄,供愤青消遣。

唐竞新的生活转变发生在2009年1月。一夜之间,富有伟大想象力的中国网民创造出一个叫“草泥马”的神兽,立刻风靡,成为全社会的宠物。唐竞新轻车熟路完成了炒作的工作,却有点遗憾:如此一个好题材,除了贡献几百万个点击量,还有没有可供挖掘的实际价值?

伟大在一瞬间爆发了。唐竞新灵光一现:凭借这些愤青们在网络上展现的热情,如果有一件“草泥马”T恤衫或者公仔,他们会不会穿在身上或系在书包上,在大街上招摇而过?在网上痛快发泄过后,把这种感觉带到线下,影响更多人,岂不是更痛快!唐竞新拿出几千块钱,自己设计了“草泥马”公仔和T恤衫,找到广州番禺的一个工厂赶制了一批,放到淘宝网上卖。结果出乎意料,店铺在没有任何信用度的情况下,一共卖出去几千个商品。唐竞新找到了一条路。在经过后来“绿坝娘”和“贾君鹏”两次事件的相同操作后,唐竞新心里有底了:这条路,走得通。

这不仅是挣钱之路,也是一条独立和自由之路。2009年5月,唐竞新从网易辞职,拿着工作三年攒下的几万块钱,做了一名专职的淘宝卖家。

现在,有必要对这个故事做一番总结:什么力量使得唐竞新跟马云结合在一起。

第一,马云搭建的淘宝平台让一个之前不能成立的商业模式成为现实。也就是,利用互联网的聚集力量,淘宝把全国的消费者聚集到一个平台上,再小的细分需求也有了规模效应。

假设10万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会对“草泥马”公仔感兴趣,那么全中国就有一万个人感兴趣,而有几千万人口的广东省中只有几十个人感兴趣。假设唐竞新只能在广州的一条大街上叫卖,叫到嗓子沙哑、等到天荒地老也卖不出几只公仔,他肯定不会离开网易去创业。但当全国1.5亿网民在淘宝汇集,唐竞新成功卖出了几千只公仔,有几千块钱的利润,他才可能离职创业。

之前,那些本想穿着“草泥马”T恤衫上街的愤青们没有选择,他们只能将就穿一件大路货,现在好了,有了淘宝和唐竞新,他们终于可以标新立异了!

第二,淘宝平台团结了一帮伙伴,帮助唐竞新走完整个链条,把运营生意的成本和门槛降到最低。具体过程是:通过淘宝发布信息和图片,通过阿里妈妈和直通车来推销和打广告,通过签约的物流商来送货,通过支付宝来收钱,通过阿里旺旺来和买家沟通。

唐竞新需要做的就是专心致志,把自己对社会热点的敏锐、对网络愤青的了解,以及设计一个卡通形象的创意发挥出来。整个链条一言以蔽之:马云的平台+唐竞新的创意=一个成功的个人创业。

淘宝只有一个,而唐竞新在中国至少还有一万个。那些同样在门户里撑大梁的编辑,或者艺术学院的精灵、游历世界的摄影师,都具有类似的素质。上面那套逻辑同样适用。

唐竞新说:“我要赞扬淘宝,它是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事业。”这也是淘宝跟QQ或者网络游戏的不同:上QQ,是花钱;做淘宝,是挣钱;玩网游,是消遣,做淘宝,是事业。这就是淘宝全部力量的来源。

用一句话来总结:淘宝体系让唐竞新成为一个自由的创业者。若干个唐竞新在淘宝扎根,就形成了一个自由创业者的自由联盟。这是淘宝的力量之源。2.陈天桥所见略同你研发游戏,我来搞定其他所有环节、承担所有费用,而且你赚大头。——陈天桥

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其证据就是:在一个大势即将成型的时候,并不只有一个人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而是一批人,他们都在顺势而为。

早在2005年,陈天桥就开始考虑建立平台。他有现实的压力:好游戏被上游几家寡头垄断,在下游做代理,受制于人。自主研发游戏则风险太大,研发精英们很容易得到VC支持,自立门户。如果能够把盛大的运营平台向研发精英们开放,不仅能打破上游的游戏供应商的控制,而且能保证有稳定的新游戏来源。

反过来,平台的建立也有现实动力。当时游戏业研发精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自己招兵买马,不仅有研发,还有运营、销售、市场、渠道,创建一个独立的公司。这条路要求高、成本大、风险大,如果仅精通研发和策划,这条路不划算。第二条路是加入一个公司,成为一颗螺丝钉,在这个公司里打工。而一旦陈天桥开口说:“你研发游戏,我来搞定其他所有环节、承担所有费用,而且你赚大头。”没几个人会不动心。

其实,作为一个创意产业,只有最核心的创意和策划在不断变化,作为辅助的渠道、支付、推广、服务器、客服支持一旦建立,就基本不变。对于社会整体,多一个公司去建立这一套东西,都属于“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于是,盛大在2007年推出“千万亿”计划:提供1万平方米办公场地,投资1亿元,资助1000人自主开发游戏。到现在,不仅有数十家创业公司选择盛大这个平台,还包括拿到几千万美元VC的蓝港,以及上市公司金山也选择了盛大这个平台。

现在关键问题是:马云和陈天桥所借助的“大势”到底是什么?

答案就是互联网。

当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的区隔,实现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后,之前因为成本问题而无法实现的细分需求和细分市场,忽然变得有利可图。唐竞新在网上卖T恤衫正是基于此。这会彻底释放大众对个性化商品的需求,进一步激发生产者为满足这些需求而生发的创造力。那些在工业社会里被压抑的个性、情感和创意,通过互联网这个管道喷薄而出!

一个向所有创造者提供运营支持,把无限丰富的个性化产品与个性化的消费者相互对接的“整合”型平台就顺势而生。这个平台所提供的服务称之为“云服务”。从此,在工业社会中以大规模和低价格取胜的法则让位于在信息时代中的个性化营销和柔性化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化物流。

接下来,让我们从历史、商业进步的角度来进一步理解这一场变革。也就是为什么让创业者自由这一使命是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3.中央电厂、云计算、云服务如果你理解了中央电厂和云计算的来由和价值,那么,你会明白云服务。它的核心是让服务和运营能力像电一样能够长距离传输,随需索取。

电,给人类带来了持久、强大的能量。当它能够实行长距离传输,在地球的一端产生,在另一端被使用,这意味着什么?

在马云向大众介绍阿里巴巴集团整体期望构建的“新商业文明”时,其中的基础就是:让电子商务能力像电一样,能够被千家万户随需索取和使用。这是什么意思?这有什么结果?

下面需要再来了解“电”的奇妙世界。

在人类没有实现电的长距离传输前,电对人类的价值跟蒸汽一样:只能在有煤炭和流水等发电材料的地方建立工厂。由于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工业能力集中而垄断,当电的长距离传输成为现实之后,人类的生活因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等待加工的原材料和准备出售的产品可以不必长距离传输。谁需要电,谁就向一个统一的中央电厂索取。各种行业开始兴起,电开始进入家庭,并催生了一个史上最大的产业:家用电器。随着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的普及,妇女的地位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人类开始有了现在的家庭生活。

是不是非常奇妙?

其实近两年来的“云计算”也与此类似。在互联网普及前,IT产业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这几十年就相当于电的长距离传输没有被解决的年代。诸如存储、处理和计算等IT能力,必须在其产生的地方被消费。于是,每个人都有一台计算机,相当于一个自己拥有的电厂。这台计算机上高性能的英特尔处理器、大容量的硬盘及强大的微软软件,就相当于用于产生电流的煤。计算机就在手指下工作,我们因此具有了IT能力。

正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电厂,所以微软和英特尔成了IT业的霸主,CTO或者网管成为每个大公司和小公司必备的职位,并且,即使我们的硬盘和处理器并不是24小时运转,但我们都必须为此掏钱。

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实现了IT能力的远距离传输。我们在Google上搜索,并不需要下载Google的软件到计算机上;我们在Gmail里的邮件,并不需要存储到本地计算机的硬盘中。这些计算功能和存储功能,都在Google位于美国硅谷的服务器上进行,但却能被远在地球这一端的我们“随需索取”。

这将会对IT业,以及每家公司的结构造成深刻的变革。

我们不再需要把英特尔处理器、微软软件,以及一个庞大的硬盘买回家,只需要一个能连接互联网的终端即可。这就是“上网本”崛起的背景。于是,那些靠向每个地球人贩卖硬件和软件的巨无霸会像恐龙一样消失。IT不再重要,CTO和网管这样的职位再也不是必需的。接下来,可能大量的IT人员会失业,大学里的计算机专业会滞后。

如果你已经理解了中央电厂和云计算的由来和价值,那你也就明白了云服务,也就是其服务和运营能力能够像电一样长距离传输,随需索取。不是所有公司都必须去建立一套推广渠道和销售队伍,自备一套物流体系和一个呼叫中心。阿里巴巴和盛大平台的能力,也就是你的能力。马云和陈天桥能撬动的资源,也就是你能享受的资源。想想吧,这是多么神奇!

每个创业者和每个公司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环节,比如奇怪的创意、离谱的设计、精巧的程序、美妙的文字。天才们不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老前辈们所引以为豪的“搭团队、带队伍”上,他们可以天马行空。管理与运营不再重要,大多数人将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自己感兴趣的创意工作。

当然,他们也会跟唐竞新一样,迎来独立和自由。4.“人的创造力是可怕的!”你无论是卖独特的产品还是独特的营销,归根结底,是卖“创造力”。只有创新,才能武装网络革命者去冲击甚至颠覆那个以大规模和低价格取胜、死板而冷静的传统工业体系。“人的创造力是可怕的!”这是唐竞新在淘宝店铺“掌柜寄语”中写的第一句话。

其实,关于淘宝小卖家的清苦是众所周知的。据说80%以上的淘宝卖家起早贪黑、精打细算、如履薄冰,每个月挣到的也就是千把块钱的生活费。他们担心被大卖家打压、被淘宝抛弃。他们集体遭受着传统渠道的挤压,大部分没有社会经验,对网上创业的困难估计不足。

下面来听一听26岁的小青年唐竞新怎么看。

质疑:你能活下来吗?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唐竞新:我们核心竞争力是自己的判断力。要做T恤衫很容易,不过我可以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继续质疑:到底凭什么?

唐竞新:因为我在网易血战了三年,执行力和判断力都被检验过,尤其是新闻这一行。和新浪、搜狐、腾讯大小战役无数次。在指标评测中,我拿过几次第一。将做新闻那些东西移植到T恤衫设计上来,同样一个主题设计,我也有可能做到全国第一。一个全国第一的东西,肯定有价值。剩下的只是对市场营销的考验。

这几句话里,已经包含了网上创业的两条法门:第一,拿出人家没有的产品,即所谓的“非标准品”。“草泥马”在网络上风行后的第三天,唐竞新的T恤衫就摆上了货架。这份果敢和速度是大公司做不到的。第二,如果只能卖比如手机和计算机这样的“标准品”,就需要有独特的“市场营销”。同样是卖手机,只有当服务特别能打动客户时,才可能在大商家的信誉、规模和价格的三重优势下生存。

无论是独特的产品还是独特的营销,归根结底就是“创造力”。做别人做不到或者不敢做的事情。下面稍举几个例子说明。

王小帮,一个边远山区的老实农民,在淘宝上专卖家乡产的大枣等农产品。其所在的农村没有快递服务,只能通过平邮,农产品一至两个星期才能送到各地。但由于价格实惠、产品确实够“土”,所以生意很火暴。

与淘宝网店通行的“一周7天,每天24小时在线”的规则不同,MissHana一度一个星期只开门半天。其他所有时间,店主都在选货,以绝对保证商品“件件是极品”。一大帮女孩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都翘首以待,而在店铺开门的半天里,所有货物都被一抢而光。“川妹子家政服务”把旗下的“高端保姆”都放到口碑网上并给出个性化的介绍,比如“4号擅长做川菜”,“8号喜欢带小孩”,接受雇主的点评和提问,同时可在网上进行视频面试。

Gainreel,卖内衣,在淘宝开店的第二年营业额就过千万元。老板张翔的秘诀是“客服”:导购小姐以“体贴入微”的服务俘获买家。比如有的买家是乳腺癌患者,有一半乳房被切除了,那导购小姐会就这种病症如何保养、何种文胸的面料无毒、术后保健等与之交流。有的买家是中学生,什么都不知道,那导购小姐就会教她如何选择文胸,以及解决其相关的“青春期难题”。

上海伟雅,2004年开始写网商故事,渐渐有了影响力,后来进化成一门营销生意,很多网商出钱要上海伟雅来写自己。他从开始按字数、按点击效果计费,到后来作为顾问收咨询费。据说,他在淘宝上会有上千万元的生意。

跟上海伟雅类似地,为淘宝和阿里巴巴上的卖家及买家服务的“第三方服务商”不仅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并且逐渐成为一个盘根错节的生态体系,被叫做“社会化”。这里有为新开店铺做网页设计的“网店装修师”,有在淘宝上找人、“卖人”的“网络猎头”,有为卖家提供培训和货源推荐的“店小三”,有为卖家做品牌设计和商标注册的“网络商标代理”,有为买家和卖家之间化解冲突的“差评调解员”,甚至还有网拍模特、网络砍价师、网上分销商……涉及各个行业。

一旦成为一个社会化的自循环、自管理、自协调的生态体系,就能彻底激发这些社会人的创新意识,扩大其创新空间。也只有创新,才能武装这些网络革命者去冲击甚至颠覆那个以大规模和低价格取胜、死板而冷静的传统工业体系。

千万不能低估这股被互联网释放出来的力量。下面是唐竞新写在其淘宝店铺上的另一句话:“淘宝是一个购物平台,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平台呢?

不可能,可能,不可能,可能。为什么不可能?购物应该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在淘宝上看漫画也会很好玩。”5.封疆大吏袁月明袁月明在淘宝上办起了“创业园”,复制一个小淘宝,实现零成本创业。他在淘帝国商而优则仕,成为淘宝的封疆大吏,赋有行政统辖的使命。

黄马褂,清代一种官服,只有皇帝的近身侍卫、御前大臣,或者获得皇帝特别赏赐者才可以穿着。袁月明就有一件“黄马褂”。在其网店主页最显眼的位置,放着一张被“御赐黄马褂”的照片。

袁月明是谁?

他是淘宝皇冠级资深卖家,2007年获得淘宝大学颁发的“领军剑”奖,2008年获得“十大网商”称号,2009年获得“淘宝帝国”至尊荣誉奖“黄马褂”。他也是淘宝网珠三角商盟创始人及盟主、淘宝大学华南地区讲师负责人。在华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个中国经济重镇,袁月明就相当于淘帝国的封疆大吏。且慢,那个执掌“淘帝国”的人岂不是皇帝?

亲自给袁月明穿上黄马褂的就是“铁木真”,也就是当时淘宝的CEO陆兆禧。

是的,这是一个体系。不光在命名上,在战略协作上也是一个体系。袁月明在珠江三角洲所做的,就是淘宝整个帝国使命的一个缩影。

2003年,ERP讲师袁月明月薪1万元。时年7月,马云斥资进入C2C,淘宝创立。时年末,袁月明开始在淘宝开店卖数码产品。当时他告诉自己:“如果每个月能赚够1万元,就离职做专职店主。”第3个月,店铺的利润为1万元,第5个月,利润为两万元。于是,袁月明离职创业,一个人打理淘宝店铺。

2007年,袁月明的网店有5个员工,包括仓储、客服、美工、财务,做出上千万元的收入。2007年12月,袁月明把网店全部交给太太打理,自己开始第二次创业,建立珠海网商创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创业园”。袁月明要做的就是在珠海以及华南地区,复制一个小淘宝出来:实现大学生“零成本”创业。

创业园,使用面积6000余平方米,有专业的摄影室、会议室、培训室、会客室,多IP专业光纤接入。专为电子商务商家、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部,尤其是网络创业的应届毕业生提供办公、仓储、打包、发货、融资贷款一条龙服务,帮助商家降低办公、仓储成本,最大程度节约运营开支。组织园内商家集体进货,集体与物流公司谈判,以降低成本。同时提供信息共享、技能培训、集中营销。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0名大学生在创业园实习。期间,他们会学习电子商务的4个入门课程和6个中级课程,熟悉淘宝所有规则和小卖家如何立足的技巧。他们在淘宝开店,由袁月明辅导。毕业后,他们可根据淘宝销售记录获得学校担保的贷款,在创业园内正式开张,也就是袁月明所说的“零成本”创业。

2009年末,创业园已有商家39个,皇冠级商家4个,二期入园的商家有50个。东莞、深圳的创业园已经启动,广州和汕头的创业园正在筹备中。

淘宝大帝国已经由之前的“一个鱼龙混杂、草莽喧嚣的江湖”逐渐转变成“具有地域行政划分、上下传承并协作的机构”。大淘宝里有小淘宝,诸如袁月明这样的商人会商而优则仕。

回到故事的开头,如果陆兆禧是“铁木真”,那马云又是谁?

在2008年国庆节期间,马云带着淘宝所有高层管理人员来到西安,参观秦始皇兵马俑。马云要让大家从传统文化中感受、体验那种一统天下的气势。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奠定了今后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的基础架构。

如果马云自比秦始皇,他要统一的是什么?6.阿里集权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阿里巴巴需要统一电子商务流程上的各种标准。他们的目的一样,为了巩固一个统一市场以黏住用户(国民),并树立自己的核心(集权)地位。

梁春晓是一位学者。他清醒,斯文,讲原则。他是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委会的副主任,一个在中国互联网江湖里屈指可数的真文人之一。

有趣的是,梁春晓在阿里巴巴这个鱼龙混杂、刀光剑影的小江湖里留了下来,从“高级研究员”做成“副总裁”。中国互联网这个大江湖里到处是暴力和恩怨,凭的是实力和冷血。一个文人,却能存活。马云有他的理由。

即便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这些国策是秦始皇自己定的,他也需要一个文官精英集团来为这个大纲设立规范、评估可行性,以及建立理论框架。尤其,当这是一个前无古人、没有思路可以参考的事业时。

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大市场,减少思想交流和货物运输的成本,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如果用这一套来类比阿里巴巴集团,“统一”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就“水平面”这个维度而言,指统一的大市场,例如阿里巴巴在B2B上建立的全球大市场,以及淘宝在C2C上、天猫在B2B2C上建立全国的大市场。正如在唐竞新的故事里提到的,没有一个统一市场带来的规模效应,唐竞新这样的小贩没法活。这一点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层,就“垂直面”这个维度而言,指上下贯穿的产业链。这一点还没有实现。

唐竞新对淘宝还有很多不满:第一,还需要自己去郊区工业园里一一挑选“靠谱”的生产商,讨价还价,盯着从打版到出货的每一个环节。第二,淘宝配套设施的效果还不令人放心。唐竞新没有用阿里妈妈作为推广工具,没在淘宝上给物流下单,而是开辟了另外的渠道。第三,正因为这些“额外”的负担和工作,唐竞新不能专注于设计。他雇过一个员工,但其管理有问题,后来只好请自己的弟弟来帮忙,从此被揶揄为“家族企业”。

唐竞新成为一个亢奋,却疲惫且惭愧的创业者。如果阿里巴巴集团的“垂直产业链”被打通,他将会成为一个快乐而轻松的创业者,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在阿里巴巴上根据诚信等级和交易历史来选择供应商。由于阿里巴巴和淘宝之间的数据库已经打通,唐竞新只需要在淘宝后台把相应的订单通知阿里巴巴上的供应商,就可以坐等收货。如果唐竞新和供应商都在使用阿里巴巴软件提供的诸如“钱掌柜”这样的在线管理软件,数据交流会很通畅。

第二,由于淘宝选择了宅急送等几家物流商作为自己的紧密合作伙伴,对于淘宝卖家的订单会给予最优惠的折扣,并且自动享受低成本保险,于是唐竞新选择在线下单。物流商会到供应商那里提货,直接将货送到买家手里。无论是通过支付宝,还是货到付款,淘宝都会定时把钱打进唐竞新的账户。

第三,在美丽说等社会化平台和淘宝融为一体后,唐竞新的客户们会开始在他的商店里评论每一件新出炉的T恤衫,发牢骚,给建议,形成一个社区。全国的时尚愤青们在这里汇聚。他们既是T恤衫的消费者,也是无尽创意的贡献者,还会不断吸引新人加入。唐竞新再也不愁商品的推广了。

最后,唐竞新会发现自己有两条出路。第一条路:专注于创意,除了“设计全天下最酷的T恤衫”之外,不干任何其他事情。于是他辞掉了弟弟,不再是一家“家族公司”。第二条路:扩大规模,招聘更多美工和3D程序员,不仅做T恤衫,还做公仔、玩具、汽车装饰品。当然,他需要一百万元的资金。他可以凭着在阿里巴巴和淘宝上的信用记录和业绩数据,经过阿里巴巴集团的担保,贷到款,由“创意天才”转变为“企业家”。

这两条路的前景是不是很美好?

这只是一个抽象的描述,梁春晓给出了一个更为精简而准确的描述:

阿里巴巴平台打通了从需求、生产、技术到销售、支付、服务的全部链条,并且联合了物流、技术、融资等各种第三方服务商团结在这个平台上,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这就是所谓“电子商务基础服务提供商”的形态:任何一个人或者企业一旦连通这个平台,就可以像用电和水一样享受全套的运营和服务。

秦帝国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最终是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阿里帝国亦如是。

打通产业链是为了提供一站式服务,一站式服务的核心是黏住用户;用户在哪里,所有伙伴和服务就被黏在哪里。要疏通流程就必须统一标准,遵守标准的人越多,标准的价值就越大。而用户和标准,就是阿里巴巴集团主宰电子商务世界的两大基础,也是一个开放平台的最核心。7.最大的商业价值是给人自由我们正在迎来一个“个体户”的时代,也就是自由创意、独立创业的时代。下一个云服务平台会在哪个群体中诞生?

宁为鸡头,勿为凤尾。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说?

鸡头有自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凤尾无自由,只能跟随和盲从。如果可以选择,没人愿意成为流水线上的工人,日复一日重复同一个动作;没人愿意成为机器人的一只手臂,委屈自己去实现别人的梦想。所以,建立在“违背人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的效率和规模,怎么可能不被打破?

既然人人渴望自由,那各行各业都理应出现一个能提供“云服务”的平台,一下子解决属于“重复性建设”的运营问题,给予每个人充分的创意空间。这个思路,绝不局限于淘宝和盛大圈定的领域,也绝不只是马云和陈天桥的梦想。

起点中文网给谁自由?写手。起点中文网一举解决了读者的汇聚、发行的渠道,以及付费的方式三个问题,使写手们不再只能依附于一家报纸,拿微薄的工资,过清贫的生活。

MegaStudy给谁自由?教师。MegaStudy一举解决了学生的汇聚、视频课程的录制,以及便捷的付费三个问题。优秀的教师们再也不用隶属于某个学校,不用再给俞敏洪打工,而可以有独立的品牌和属于自己的学生。

K68给谁自由?设计师。

苹果的AppStore给谁自由?开发者。

拥有AdSense的Google给谁自由?所有的网络内容生产者。

激进一点地说,我们正在迎来一个“个体户”的时代,也就是自由创意、独立创业的时代。接下来的问题是:下一个可以被解放的群体在哪里?如何解放他们,如何造就一个可以提供“云服务”的平台?

记者?医生?律师?会计师?清洁工?保姆?天才?

如果你想到某个答案,就去干吧。要么,给一群人自由。要么,借助一个平台自由起来。互联网,本来就是一群自由人的自由联盟。——2012年4月17日——

1.3 与上帝共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3)

在电影《阿凡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潘多拉星球人共同向圣母祈福拯救女科学家时,他们每个人之间都相互用手连接,辫子都与大地连接,再与树根和神树连接。女科学家在之前说过,这是一个比人的大脑更精密的体系。正是这种连接后产生的能量促使女科学家终于感受到圣母的存在,说道:“她是真实的,我与她同在”。

这个互相连接的体系就类似于今天的互联网,它连接计算机和在计算机背后的人,以及物联网,它连接所有的机器。而所谓“圣母”就是这个联网体系所催生的高级智能,一个超越于所有个体之上的群体智慧。我一直相信这个被很多人讲述的判断:Facebook和Twitter会生长出一个高于每个个人的高等智慧。

在电影《花样年华》里,梁朝伟喜欢对着一棵树说话。你有没有觉得,这跟电影《阿凡达》里人借着与马和鸟的器官相连来寻找对彼此的感觉是神似的?你有没有觉得,这跟基督教的“告解”也是一回事儿?所谓告解,就是任何一个人可以去到教堂里,隔着挡板对着一个他不认识的神父说话,话说出来了,苦闷就释放了,心灵就平静了。告解,其实就是连接。只要连接,就有能量的传递。只要被连接,就有力量。

互联网的起源,就是连接,自由的连接。互联网给了它一个新的名词——链接。

Hyperlink,超链接技术,实现了从一个网页的一次点击瞬间来到另一个网页。链接实现了两个信息之间的自由联合。信息之间的链接其实是一种认同。我为什么要加上你的链接?因为我的独自存在是不完整的,我需要借助你完整我自己。所以你是我的一部分,我认同你成为我的一部分。

直到Google的出现才把链接的如此本质说了出来,并且加以利用。A网页上有一个B网页的链接,表示A网页对B网页投了一票。这一票就表示B网页的价值加了一分。这个看似简单的法则成为Google为网页排序的算法(Page Rank)的底层基石。后来,Google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中枢,它链接了所有的网页,为它们排序,把每个人的搜索需求导引到相应的页面上。

Facebook和Twitter把网页的链接提升到了人的链接。Facebook上是双向的链接,你和我彼此认同,才能成为朋友。Twitter是单向链接,你认同我,就能“Follow”(关注)上我,无须我同意。双向链接促成信息的双向流动,我和你的任何信息对方都可以看到。单向链接促成信息的单向流动,我“follow”你,就可以看到你的所有信息。双向链接里流动的是朋友间的稳定交流,比较私密。单向链接里流动的是大众化信息,传播效率奇高,瞬间就能传送至几千万人,甚至上亿人。

人的链接其实跟网页的链接在讲述相同的故事。我链接你,表示我认同你,愿意接受你的信息和影响,意味着我在你的影响力价值上投了一票。人被链接得越多,表示其影响力越大,价值越大。

链接当然并不只存在于互联网的世界。Hyperlink只是一种形式,“follow”或者“@”都只是一种形式。在电影《阿凡达》里人和动物的辫子相连,是一种形式。电影《花样年华》里人对树说话,也是一种形式。形式的背后,是信息或者能量的传递。

现在可以再回味一下人们经常在微博上说的那句话了:万能的微博啊,帮我回答一个问题或者解决某个困难吧!“万能”通常只限于形容上帝,但微博上你直接链接了成百上千人,间接链接了数千万上亿个人,他们的力量可以足够大到让你感觉到“有求必应”。有求必应,就是万能的上帝。

现在你也明白为什么会有“微博控”了。因为链接才有安全感,不链接,就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一链接,就感觉融入主流,不再孤单。不链接,就不知道名人、亲友在谈论什么,关心什么,表达什么;一链接,就有意识的流入和对周遭的理解。有了微博就像在一座敞亮的房子里,你熟悉的人和敬仰的人笑意盈盈;没有微博就像在一座漆黑的房子里,你惶恐不安甚至惊惧。

现在回答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链接因为什么而发生?换句话说,你为什么要链接这个人,而不链接另一个人?

在电影《阿凡达》中已经把这个道理暗示得足够清楚了。人与鸟能链接,是因为他们能“懂”彼此。一个人不能跟所有的大鸟都链接上,而只能链接上那一只属于自己的大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你们有某种相似。对于网页,链接表示内容相关。对于人,链接表示朋友关系,或者在某个话题上有相同的兴趣。用中国的古话讲,这是一种感应。有感应,是因为两者频率相通。

佛家说,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意念相通,不需说话或者见面,心中一起念,只要频率相通,就会立刻被感知,据说会瞬间到达,速度比光速还快。母子连心就是指母亲和孩子之间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应。没有此种经历的人也许会觉得这是骇人听闻。不过后来收音机做到了,发射台发送节目,收音机只要调到合适的频率,就立刻接通,能发音。互联网上也实现了这一条。SNS和微博上的“收听”这个动作,就是频率的接通。不同的是,SNS要双方都认可才接通,微博放宽了条件,发射的人面向全世界,谁想接通都可以。

再后来有了手机。手机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链接互联网,链接所有人。你的表达、喜好、位置都随时链接进入网络。SNS、微博、搜索、手机,建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网,能无限延展,有无限可能。

链接的背后是能量的交换,链接的前提是频率相通。所以,频率一旦相通,就会有能量的交换。而频率相通的两者建立链接,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共振。就像志趣相投的人在微博上相互收听,一收听,就有对方信息、心情、好恶的流入。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物理学博士王唯工教授发现,心脏是一个“节奏”输出装置。其推理是这样的:心脏的功能是像泵一样把血液输送到全身。但心脏的功率很小,只有不到2瓦。而如果给人的身体装上一个功率大得多的人造心脏,它并不能把很好地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王唯工因此判断,心脏不是靠压力把血液输往全身,而是靠节奏,也就是频率来输送血液。这个频率与人体的脏器频率接近,于是产生共振,能量很自然地就接通了。

这与中国老祖宗的判断不谋而合。古代医学讲的子午流注,指每天12个时辰之中各个器官各自“当令”,也就是12个器官分别在12个时辰里各自主导着身体。而这如何实现?器官的工作是靠气血来维持的。气血强,工作能力就强。输送气血的心脏,就是在每个时辰调整自己的频率或振幅,跟不同的器官协同就跟不同的器官产生共振,于是气血就会被最多地分配到不同器官。这就是器官“当令”的由来。

人体的免疫功能或者叫自愈功能也与此相关。当某个脏器出现问题时,心脏就主动调整自己的频率,与该脏器相通,于是气血供应加大,帮助该脏器去战胜病毒和邪气,重回健康。在中医理论里,心脏是“君主之官”,也就是掌握着调配供给的大权。中医理论的核心就是身体是一个由心脏控制的共振系统。而中华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就是在主张人的身体、天地的运行、潘多拉星球的神秘现象、互联网的链接等都是在一个统一的规则下运行。

这就是链接的本质。互联网的链接把本来就存在于宇宙万有之间的“感应”具体化了。我们不妨用互联网的语言来解释一下以下几个古老的词汇。

频率:某个个体的特质。比如一个网页内容的主张,一个人的性格、好恶、情感、逻辑。

感应:两个个体之间特质相似。比如网页内容之间的协同,两个人之间的性格、好恶、情感、逻辑的协同。用一个成语描述就是同气相求。

共振:两个特质相似的个体之间的能量流动和辐射。比如两个相互链接网页在其共同主张上的对用户的共同的影响,两个人通过相互“follow”、转播、评论、赞等动作来不断加强着其共同的一个主张或者好恶。比如我们在微博上对假药、毒奶粉的群起而攻之的集体行为,就是强烈的共振。共振改变着人心的好恶,也改变着社会的走向。——2012年4月22日——

1.4 B2B2C:控制和失控之间——自由人的自由联合(4)

C2C毫无疑问是最自由的模式。但自由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失控。C2C的电子商务平台例如淘宝会有假货的问题,C2C的资讯平台例如微博会有谣言的问题。作为消费者,享受低价而丰富的货品时就必须小心假货,享受犀利而丰满的言论时就必须小心谣言。作为生产者,能自由地进入市场就意味着要跟假货抗争,能自由地发表言论就意味着要随着面临公开而血腥的辱骂和叫阵。于是,有一部分人自然地想到要牺牲掉一定的自由,而获得一定的安全和秩序。这就是B2B2C的由来。

冤有头,债有主,在讲述B2B2C之前,有必要理清一遍电子商务各种模式的由来。下面从最原始的B2C开始。

B2C是电子商务里最天然的模式,在线沃尔玛,即把货品搬到网上来卖。在网络媒体形态里,B2C就是以雅虎为代表的门户模式。两者相同之处在于,B要对C负责。沃尔玛中的所有商品虽然来自不同企业,但都是沃尔玛挑选的,是沃尔玛定价的,钱是付给沃尔玛的,交易是在沃尔玛的店铺里完成的。雅虎也一样。其资讯虽然来自不同的传统媒体,但都是雅虎的编辑挑选的,是雅虎确定其展示的位置的,用户的眼球被吸引到雅虎的页面,广告也是打在雅虎的页面上。

简而言之,这是一对多的形式,有严密的筛选和控制机制。在本质上,这不是互联网。

以eBay和淘宝为代表的C2C是电子商务的另一套逻辑。这里不再是沃尔玛,而是王府井。大家扎堆到一起,但各家开各家的店,各家招揽各家的客人,卖自家的东西,然后通过房屋租金或者当街广告的形式向王府井或者eBay交费。在网络媒体领域,这就是Twitter所代表的微博模式。eBay和Twitter都是一个门户,但顾客进入这个门户后,直接跟其中的一个店家(例如联想)或者一个博主(例如程苓峰)来交易。这个人会说我买了联想而不是eBay的计算机,还会说我是程苓峰而不是Twitter的粉丝。除非联想欺诈或者程苓峰造谣,eBay和Twitter不会把我们赶出去。其实,如果许多“联想”和“程苓峰”作假和造谣,也很难把我们都赶出去。

这是多对多的形式,在本质上也是最具有互联网气质的模式。

以天猫为代表的B2B2C模式是B2C和C2C这两个极端模式的折中。这两种极端方式各有优缺点。在B2C平台上,买家放心,因为卖家必须保证货品的质量。而既然要保证质量,那么对货源的审核就必须严格,就只能挑选适合压低进价的大宗商品,有人气有品牌的大型媒体机构的资讯。在C2C平台上,货源相当丰富,毕竟全天下的人都来开动脑筋,全天下的东西都可以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资源和专长。但存在残次品就在所难免,欺诈横行,谣言漫天,你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想做百年老店。

所以B2C和C2C双方都在向彼此靠近,以规避自己的缺点。于是进化出了一种新的模式——B2B2C。此种模式的定义是:平台搭建者引入一定数量的大B(商家),与其紧密合作向C(个人)提供产品,所谓紧密合作,就是共同保证质量,或者依靠严格的标准向顾客推荐被其认可的店家,而通常,顾客只会光顾这些被平台推荐的商家。这样就求得数量和质量的平衡,与成熟的品牌商家共担成本和风险。

B2B2C在网络媒体行业就是以Google和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模式。其一头连接着读者,另一头连接着千千万万的网站。但是,不是所有网站都有希望得到读者的点击,只有排在搜索结果前几名的网页才有可能被点击。要知道,百度搜索结果的前三个网页链接会截去70%的流量,如果排到搜索结果第二页或者第三页,基本就没有被点击的可能。而要排在搜索结果的前面,就必须有一定的品质并且与读者的需求有一定的关联。读者不需要面临汪洋大海,他们依靠搜索的算法来做出决定。

我想说的是,在控制和失控的中间,或者说在专制和自由的中间建立平衡的B2B2C这个模式其实正在各行各业蔓延开来。究其作为商业模式的精髓,实际上无处不在,而且有成为主流的趋势,下面举例说明。

例一,杭州斯凯网络,做手机应用的黑马,其软件下载量在几十亿的数量级,在美国的纳斯达克上市。在斯凯网络发展早期,CEO宋涛表示斯凯网络的理念是“不跟着苹果走”。苹果的AppStore,有点像C2C模式,只要符合一定的规范,都可以上,用户可以自己去挑选。斯凯网络的AppStore不放开,而是挑选并特意扶植某些有实力的团队,确保他们的应用是用户喜欢并且愿意掏钱购买的,确保开发者都能赚到钱。“只有开发者都赚到钱,这个模式才是可持续的,我们不需要太多没用户没市场的应用”。这才是B2B2C模式。

例二,盛大游戏的风云计划。之前的大型网络游戏企业基本都是B2C模式,通俗地说就是我去代理一些游戏,然后拿出来给玩家玩,玩家向我付费,我再向上游的游戏研发者付费。风云计划的本质就是陈天桥把自己创立的网游B2C模式换成了B2B2C模式。与一些可信任、有实力的游戏研发者合作,投资并且帮助他们做出好的游戏,然后放到盛大平台上运营,大家分账。这与斯凯网络CEO宋涛讲的理念如出一辙。

例三,据说周鸿祎为360做起飞计划之前去拜访了陈天桥,专门聊过风云计划。所以,起飞计划也是B2B2C模式,跟风云计划的本质相同。具体是:与一些VC联合成立一个基金,专门投资免费的软件,然后用360的平台扶植它们,帮助他们赚钱。周鸿祎说:“这就是一个AppStore”。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宋涛所说的:AppStore对进门的App没限制,而起飞计划需要周鸿祎亲自看中,并且还要投资进行捆绑,一起做大,一起分账。

例四,淘宝数年前的“第三乐章”计划,即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共建配送中心,以向淘宝卖家提供仓储、理货、拣货、配货、发货服务,并面向全国范围配送。目前主流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是亚马逊模式,其自建仓库和配送系统并出租给大量的商家,这些商家只需要研发和生产,其他工作全由亚马逊负责,其称为“FBA”(Fulfilled by Amazon)。此种模式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另一种物流模式是当当模式,基本是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于是服务质量也都掌握在别人手里,参差不齐,时好时坏。“第三乐章”就是不折不扣的B2B2C模式,避免了上面两种缺陷。

例五,陈年做了VANCL,不过这并非终点,之后他又投资了一个新的网购平台V+。其经营模式是:选择例如李宁这样的服装品牌加入V+,并由V+后台统一运作。消费者在V+购买李宁牌的运动鞋,直接向V+下订单后,产品和物流配送并不由李宁公司操作,而是V+从自己的仓库中直接送货给消费者。

这也是B2B2C的模式,直接解决了之前作为B2C模式的VANCL的一个瓶颈:VANCL作为一个品牌,辐射的产品种类和产品定位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无限延展,所以后台的物流和运营体系所分摊的单位成本不能无限制降低。而V+集合了一大群的商家,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VANCL作为一个新的产品品牌,需要承担很大的品牌建设费用,而V+则不然。

例六,如果把YouTube比作视频领域的C2C模式,那么Hulu就是B2C模式,而从后来的发展看,它们都有向B2B2C靠拢的趋势。YouTube的特点是流量大,但带宽成本也大,广告难卖,一直没有赢利。所以YouTube引进大的内容制作机构,让他们直接卖广告或者自己打包卖广告,然后分成。Hulu的特点是流量小,但广告好卖,赢利早,不过后来其增长遇到瓶颈。如何把流量冲上去?当然是引入更多的质量有保障的内容源,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拉广告的激励。

B2B2C不是一个电子商务名词,而是一种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的精髓是平衡(质与量、控制与失控、专制与自由)和共担(成本与风险)。——2012年4月26日——

1.5 人人为师的时代——自由人的自由联合(5)

下面先看一个案例。

林国华,63岁,曾担任福建省建德市农机局局长。2010年,退休的老林想学习关于网页的搜索引擎优化技术(简称SEO),于是成为YY语音教育频道上的一个学员,学费240元,学时几十个小时。不过有趣的是,林国华的SEO老师并不是什么“高素质人才”,而是几个三流大学的毕业生,自学的SEO。他们发现很多刚做搜索引擎营销的人很需要这门手艺,于是自己做老师在YY语音上开始讲课。

故事还没完。林国华在上了SEO课程之后,有感于中国小孩的道德感普遍缺失,向老师们毛遂自荐,要在YY语音的频道里讲中国传统的文化课程《弟子规》。林国华表示不收费,但老师们一定要给工资。于是林国华的工资捐献给公益组织。《弟子规》课程从2010年11月开始每周一的晚上8点在YY语音的25650频道开讲,一年上了50堂课,每堂课的学员从几百到几千名不等。

下面总结一下YY语音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第一,人人获得了可为老师的自由。你不需要读过师范大学,不需要国家认证,只要你能授人以渔、言之有物,你就能找学生到YY语音上授课,或者在YY语音上找学生授课。

第二,行行出状元,各行业也有了成为课程的自由。有比较实际的课程,比如SEO,学好了就能赚钱。也有修身养性的课程,比如《弟子规》,与现实的利益无直接关联。学完课程,你觉得有用即可,不必谁来认证,谁来评判。

第三,自有生态。这几乎是一个与现行的教育机构和行业完全独立的体系。老师不受传统熏染,自我探索;学生不受传统制约,自我追求。他们从“草根”中来,到“草根”中去。他们在这里能赚到真金白银或者积德行善,能学到一技之长以养家糊口。

第四,既然供方需方都自由了,学费才能变得很便宜。免费的课程也有很多。我甚至觉得,对于中小学的免费义务教育,甚至可能会在网络平台上被最有效率地实现。

如果你也同意“互联网力量可以解放任何一个行业”,那么下面罗列一下相应的行业和其所代表的互联网力量。百货大集市比如王府井@淘宝,新华书店@当当,数码和家电商城比如国美@京东,酒店和机票分销@携程,电影院@奇艺,彩票分销@500wan,电台@YY语音……这个名单可以一直列下去。你也可以偏执地认为,任何一个行业如果还没有对应的互联网企业,那就是一个创业机会。

那么,什么是市场最大的空档呢?最常出现的答案一般会有两个,一个是医疗,另一个就是教育。为什么是这两个?因为它们仍然在体制之内,被管理得最严,最不自由。

在YY语音创建之初,恐怕很少有人能看出YY语音作为一个解决网络游戏玩家即时语音交流的工具会成为冲击教育行业的先锋。为什么是YY语音?答案很简单,因为它首先实现了“高质量的基于语音的多人即时通话”。YY语音从害人不浅的游戏起家,却在诲人不倦的教育安家。YY语音极适合网络教育已是一个事实。包括新东方、青鸟等在内的教育机构已经在YY语音上推广免费的课程,而且很火暴。其道理也显然,因为学员不必花费上万元的路费和住宿费去北京听课,待在家里操作几千块的计算机就能听到优秀老师的讲课。老师也省了教室的房租。

说到教室,YY语音教学频道极力地模拟真实的教学场景,即有各种插件,支持实时视频、PPT演示、多图片播放、电子白板(就是传统教室的黑板)、举手发言、文字沟通、桌面捕捉、不记名投票、送鲜花等功能。老实说,YY语音的很多功能比传统教室中的教学更利于互动、更有趣。而且更方便老师收到钱,所谓“成长体系”和“门票系统”功能也将要推出了。说直白一点,它们有点像起点中文网的按字付费、包月、打赏那些功能,只不过是由写手和读者的关系变成了老师和学员的关系。

创意人才是最不喜欢被束缚的。所以我更愿看到陈辉民和林国华成为最主流。老师们都离开新东方、大学这些传统的教育机构,在YY语音上自己拉学生讲课,而YY语音负责搞定认证、付费、评价等体系。这才是隐含在背后的大趋势。互联网要解放教育阵地,给老师自由,也给学生自由。俞敏洪今天在民营教育的地位说不定要让给YY语音的创始人李学凌。就好比乔布斯对媒体业的影响力要盖过默多克,因为他搭建的平台让更多有才华的作曲家、歌唱家、作家能够脱离默多克的商业旗舰而独立、自由地创作。媒体人和教师唱戏,而搭台的是互联网的产品经理。

好吧,道理虽然基本介绍了个大概,不过最动人、最丰富的还是活生生的发生在这个互联网社会里的案例和细节。知道没有力量,相信才有力量。只有当你亲耳听到、亲眼看到这些“草根”老师们在YY语音上的经历和心力之所呈现,才会跟我一样,对这个行当的未来充满忐忑不安的期许,才会明白其正当喷薄而出的气势和张力。1.利为汇

利为汇的前身,是蒋晖(网名:久久)个人的SEO培训班,早在YY语音还远不如今天这样流行的2010年初,这个SEO培训班就已经在YY语音上安营扎寨。2010年5月,西祠胡同创始人之一陈辉民加入团队,共同创办了现在的南京利为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当年利为汇的正式员工不到10人,但SEO收费学员却突破了1万名。2011年,利为汇开发了多门新电商课程,包括WP建站、淘宝培训、外贸培训等。2011年底,利为汇收费学员达到2.5万名,老师人数增长了4倍。

第一年,只有蒋晖和陈辉民两个老师。那个时候要找其他的老师是不现实的。陈辉民两次讲课讲到嗓子失声,第一批学生是从自己博客上找来的,只有几个人,学费每人100元。后来开的第一个正式班,学员有100人。现在,学费涨到240元,SEO学员累计有几万人。

利为汇的老师都是从精英学员中挑选的,也就是利为汇自己培养的。今天是入门的学生,过半年就是老师。他们有一个学员叫冀卫正,因为经常打游戏被新疆某大学勒令退学,于是回老家当了一名电焊工。他后来成为利为汇SEO二班学员,被培养为班长、辅导员,直到讲师。2011年,冀中卫成为山东海天软件工程专修学院的SEO讲师,现在兼职给利为汇讲中级课程。

目前利为汇有45名老师。老师分为两种,一种是全职聘用,月收入几千元,例如SEO课程的老师;一种是兼职合作,收入对半分成,例如网站建设课程的老师。利为汇大部分老师是兼职合作的,住在不同的城市。但利为汇的学员来自14个国家,基本是被其口碑吸引来的。陈辉民说:“全世界的眼光都在投向中国。”学生大部分在18~30岁,分为三类:第一,大学毕业后准备找工作;第二,转行到电商重新学习;第三,没有大学文凭。因为电商这个行业缺人,所以招聘门槛也低。

你可以看出,利为汇的课程大多跟电商紧密挂钩,“草根”味很足。陈辉民的用意正在于此:“教会人一门手艺,简单的手艺,他就多一分竞争力,多一条人生道路。”

利为汇这个名字来自《道德经》。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陈辉民说:“这是我一辈子从事的事业。”2.“天王”叶清

这是一位大人物。你也许未曾见其面目,但一定已闻其声音。作为TVB著名国语配音演员,叶清奉献了那么多经典之音,例如为电影《花样年华》和《2046》中的梁朝伟、《甜蜜蜜》中的黎明、《无间道》中的刘德华、《娱乐之王》的张家辉、《公元2002》和《线人》中的谢霆锋、《头文字D》的陈冠希配音。

既然叶清的工作与声音息息相关,那么他跟YY语音的缘分就是自然而然、命中注定的了。2011年,叶清登录YY语音开始做公益,就是给“粉丝”们传授标准国语发音、配音技巧等,也会搞广播剧和动漫表演。至于“粉丝”,是叶清从QQ群和微博中找来的。人越来越多,就请热心的“粉丝”作为管理者。叶清记得第一次在YY语音上的粉丝聚会中来了300人,他们要求叶清一一把那些经典的配音角色再表演一番。

叶清在YY语音上不是玩票或者只为兴趣,而是有计划的。第一步,是做公益,聚拢“粉丝”,了解需求。第二步,为高素质的“粉丝”提供配音工作机会。第三步,网络教学。叶清是一个明白人,知道网络的缺点是“不太靠谱”,所以要公益先行,自证清白。

叶清自己有一家配音公司,叫voaisa唯奥亚洲,给很多影视剧比如Discover的纪录片做配音和翻译字幕、商业旁白,他在配音界有极深的人脉。他在YY语音上发现的好苗子立刻可以为唯奥亚洲或者行业所用。比如在一次广告配音活动中获得的冠亚军,就被介绍给配音中介网作为向用人机构的首推艺人。唯奥亚洲公司的配音任务也会介绍给“粉丝”们,其中有几个“粉丝”已经成为了唯奥亚洲的正式员工了。

当然,YY语音可能成为叶清商业体系的另一个根基或者另一个体系。网络的好处是受众规模大,比如广播剧,可以吸引上万的在线听众。这是一个之前没有的宣传和交流平台,如何留住这些听众?先将他们归类,做后续的互动,再继续向听众推荐广播剧、电子书、有声读物,形成一个闭环的商业链条。叶清还打算将来开实体店,做培训和制作中心,先在网络上开免费课程吸引有兴趣的听众,再让他们在实体店做深入的学习。

叶清感慨地说:“YY语音上的‘粉丝’既是用户也是生产者。他们会自己写广播剧,自己表演,相互评价。”目前YY语音上还是成本中心,不过叶清确信将来一定会赚钱。3.邢帅军团

邢帅,1984年生于山东,2003年上大学时就十分沉迷于Photoshop,但他觉得书本知识相对于真实的商业发展非常滞后,于是他在大二时就辍学了。自学之后邢帅开始接一些零散的设计工作,一干就是4年。直到2008年才碰上了转折点,邢帅在YY语音上开始教授课程。

2011年,邢帅一共开设计算机软件方面15个培训科目,学员超过一万人。各个科目中的每个学员都享受终身学员制,平均学费1000元,可随时更新计算机技术知识。2012年,网络教育学院体系也建立起来了,目前在广州和云南设立办公地点,网络学院有教师126人,辅导员近500人,学员3万人,遍布全国各地。短短4年,学院收入超过3000万元。培训科目也拓展到平面设计、网页制作、影视后期、三维建筑、三维动画、电子商务等课程,学院还有自己的网络电台。

老师都是从自己培养的学员中来的。他们一毕业就留在学院工作,70%是全职,30%是兼职。在学员中,大学毕业的很多,其次是50多岁的老人,想学门技术。Photoshop的学员去电商企业做美工的居多,工资在5000元以下,也有自己开工作室的,给淘宝上的小电商服务,多的月薪能达到20万元。

邢帅目前忙的工作是售后,也就是辅助就业、课程更新。他还想开设更多的科目,因为学员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跟着用户的需求走,自然没错。4.英语警察

蔡巧云,新浪“2011年微博风尚教育达人奖”获得者。新浪的颁奖词是这样的:他自称“英语警察”,要通缉微博上的“中式英语”。面对微博上“粉丝”众多但质量不过关的英文教学账号,他“疾恶如仇”,指出其错误,并进行细心修正。误人子弟的微博英文教学要不得,英语警察提醒大家:跟微博学英语要多一个心眼。

蔡巧云是一位热心的英语老师,本来在一个QQ群里帮大家解决学英文难题。但QQ群里乱七八糟,也帮不到大家。好在有了YY语音。2011年11月蔡巧云在YY语音创立频道,用语音来纠正口语,效果显著。

蔡巧云的团队里有4个来自世界各国的老师,而且全部是义务教学。其中一位叫布莱尔,在英国,其职业是某时尚品牌的国际推广经理,给学员讲述伦敦的历史。一位叫Amy,在广州出生美国长大,在微博上跟蔡巧云结识。她在大名鼎鼎的埃森哲公司工作,也给学员讲述芝加哥的文化。还有一位叫Helen,贵州师范大学毕业,复旦大学硕士,在英国待了七八年,拿到了博士学位,现在在曼彻斯特大学教英国人如何去其他国家教英文。——2012年5月14日——

1.6 在有头脑的地方复制淘宝——自由人的自由联合(6)

YY语音可以做成教育领域的C2C模式,让独立的老师或者三五个老师的小型组织可以跟学员间自由组合、自由交易。不过一个YY教育的产品经理有一个疑问:“连C2C的老大淘宝都在往B2B2C转,C2C的相对市场份额在一点点地让给B2C,把YY语音定位成B2C或者B2B2C是否会比C2C更好?”这是一个好问题。

我的回答是:C2C更适合教育。

标准品更适合B2C模式。因为标准品比如计算机、照相机、书籍、机票适合工业化制造,大规模行销,以低价取胜。所以商品一般都掌握在一家或者几家大厂商手里,于是这就适合于B2C或者B2B2C,谁的量大,谁就能进更多的货,把价格压得更低,然后得到更大的量,最终垄断,挤垮其他的小商家或者个人。标准品的产业链的链主是零售商。

非标准品则更适合C2C模式。因为非标准品例如时装、工艺品不适合工业化制造。这种商品的价值就在于独特,越多人拥有的商品就越不能打动人去买。非标准品与个性和感觉密切相关,所以是少量制造,精准营销,价格相对较高。因为服务于不同的小众人群,这种商品的制造商就比较多,各自服务各自的人群。非标准品的产业链链主是品牌主。

趋势也很明显。标准品的销售在快速地往B2C或者B2B2C迁移,C2C上的小卖家在价格和规范化服务上敌不过大商家。但非标准品的市场仍然保留在淘宝和eBay的C2C集市里,例如女性们需要花很多时间逛集市“淘宝”。不过淘宝和eBay也算不上C2C最极致的样本。下面来看一看Etsy吧。

Etsy于2005年创立,是一个C2C集市。上面交易的产品五花八门,例如服饰、珠宝、玩具、摄影作品、家居用品……只是,这些产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原创、手工制作。所以Etsy聚集的也不是普通人,而是一大批极富创意的手工达人和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他们不仅在网上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开店销售自制手工艺品,还参加网络社区交流,进行线下聚会,参加Etsy赞助的工艺品集市或展览。

独特的定位,令Etsy在已经有eBay和亚马逊两位霸主的美国电商市场上一直步步为营。它所卖的商品,就是极端的“非标准品”,而每一件物品都是纯手工制造,换句话说,Etsy上的每一件商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当大都市的商店里充斥着各种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清一色的商品时,亲自织一件与众不同的毛衣、做一块糖果或是仅仅画一张卡片反而成为弥足珍贵的礼物。Etsy前任CEO玛丽亚·托马斯说:“作为消费者,无论为自己还是为别人买礼物,都会希望将自己深厚的情意蕴含其中。对于Etsy而言,这些手工制品不仅蕴含情感,消费者还可以和手工艺者直接沟通,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这使人们更青睐手工制品。”

Etsy体现了完全的个性。顾客不仅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手工制品,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店主交流制作自己喜欢的颜色或样式。而一旦发现其商品违反了该网站的首要准则——必须是手工制作的规定时,他们还能直接联系网站的法律顾问进行投诉。

借助Etsy我想说明的是,极具创意的非标准品最适合C2C的平台。商品离创意越近,越是非标准化,就越适合。

那么教育是一种什么商品呢?粗浅的教育或者低级的教育当然是可以标准化的,比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认识汉字的小学课程,学习一门基础手艺,例如做蛋糕或者打领带、应试教育里一个老师可以同时给几十个或者上百个学生上课。不过,精致的教育或者高级的教育是非标准化的,这才是趋势。比如本科生上课是一个班几十个人,研究生上课就只有十来个人,真正精深的学科就需要一对一了。每个学生的经历、年龄、积累、兴趣等都是不一样的。同一堂课上,学生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孔夫子说过,因材施教。

精致的教育一直都存在,比如很多在大城市里读书的大学生都做过的家庭教师。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计成本,他们需要更好、更多的服务,而不在乎价钱。对于很多课程,其实很多人并不想完整学习,而是想化整为零地了解。举一些例子,比如我想了解一下儒家、释家、道家的差别,我的母亲想学习一下如何打坐,我的同事想学习一下如何在Excel里计算……这些细碎的学习需求多如牛毛,如果能够便捷地搜索到老师并且价格合理,这些需求毫无疑问会被激发出来。

下面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仅仅是为了购买或出售手工制品,那么用户完全可以去eBay进行交易,为什么要选择Etsy?尽管Etsy的抽成比例远低于eBay,但这并不是其能够虎口夺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Etsy创建初期,一个成熟的C2C平台对普通用户的吸引力要远大于尚不被认可的网站。那Etsy如何凭借60多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与日进斗金的eBay争夺用户?答案是Etsy采取的是社区化的C2C平台经营思路。

正如MySpace最初的发展是依托于早已存在的大量线下乐队和他们的“粉丝”群体,Etsy也无能力去凭空制造出一个手工爱好者社区。事实上,本身就对手工制品痴迷的Etsy创始人Kalin,对纽约、洛杉矶等美国大城市存在的规模庞大的专业和业余手工爱好者群体非常熟悉。这些爱好者经常组织一些交流活动,顺便出售一些自己的作品。因此,在创办Etsy之初,Kalin采用了全面的口碑营销策略,通过各种线下活动传播Etsy品牌。这些活动包括举办缝纫大赛、赞助传统的手工艺品市集,以及成立各种街道兴趣小组。Etsy的公关副总裁Matthew Stinchcomb说,通过这样的“草根”营销,Etsy获得的宣传效果远胜于在传统媒体投放数百万美元的广告。

是的,如果说成为具有大量长尾老师和学生的C2C教育平台是YY语音的目标,那么最重要的途径就在于“社区化”。下面6条经验,几乎可以一一复制给YY语音,当然,必须要做一些调整。1.论坛

论坛几乎是今天所有社区型网站的标准配置,它可以让用户围绕一些特定的主题进行在线讨论。对于Etsy这样的DIY网站,论坛是进行客户支持、市场调查和推广的绝佳途径。与普通的大众型论坛不同,Etsy指派专门的员工来管理论坛。论坛采取开放的态度,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用户反馈,都会得到Etsy官方的答复。Etsy对“灌水”、垃圾广告和重复发帖会严格管制。这是Etsy网络社区最基本、最不可缺少的一个基础。

对于YY语音而言,其中的频道本身就是一个论坛,不过其并不完善也不安全。很多频道都依赖于QQ群来交流,这当然是YY语音的一个软肋。

虚拟实验室是Etsy为用户设置的在线课堂,也是一种学习、社交方式。在美国及全球,Etsy爱好者们成立了很多不同主题的线下手工制品兴趣小组。而虚拟实验室把这种线下的学习交流活动带到线上,让更多用户参与。在虚拟实验室里,网络用户可以观看手工制品培训人员的在线讲解、提问题,甚至与参加课程的其他用户直接交流。几乎所有在线下课堂上能够进行的互动都被Etsy搬到了网上,让社区成员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2.公共聊天室

虽然一般C2C网站都提供了让买家与卖家聊天的工具,但公共聊天室却不多见。而Etsy不但在网站上设置了多个公共聊天室,还允许用户自建聊天室并设置密码保护。这仍是鼓励用户之间交流,增加社区内部的耦合度。Etsy相信,手工制品爱好者就像一瓶瓶化学试剂,把他们放到一起充分搅拌,必将引起剧烈的化学反应,在激荡出全新创造力的同时,增加整个社区的黏性和吸引力。

这让我想起了阿里旺旺。3.小组

早在Etsy出现之前,小组就已经是手工制品爱好者们常用的讨论交流方式。Etsy则把用户之间这种线下关系完整复制到线上,并帮助他们进一步扩大每个小组的规模和影响力。Etsy会对小组推广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目前,Etsy上已经有数百个主题各异的小组,他们会不定期地在网上发布活动通知,组织线下聚会,以及通过Etsy聊天室或虚拟实验室举行线上的交流活动。4.Widget

Widget已经成为今天网络社区病毒营销的标准配置。手工爱好者们非常乐于宣布自己是Etsy社区的一分子。在线下,他们会穿上印有Etsy标志的T恤衫和棒球帽,在网上他们同样需要类似的小东西来展示自己的身份与品位。Etsy为用户提供了大量标志性的按钮、图片等素材资源,甚至提供了能够自动生成网店展示图片的工具。当用户把各式各样的Etsy微件插入自己在Facebook、Twitter或博客页面,Etsy就有了无数的义务代言人,推广效果远胜于传统广告投放。5.博客

在Etsy发展过程中贡献最大的一项网站组件就是Etsy的博客The Storque。与一般企业的官方博客不同,它不是Etsy公司内部观点的传声筒,而是一本面向Etsy社区的手工艺杂志。这本杂志的重点是对手工艺术家的介绍、新手指南和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通知。The Storque页面制作精美,堪比电子版《纽约客》,文章是由Etsy的专职编辑、特约作者和普通的Etsy用户共同完成的,每天更新数次。每个月有数百万名手工爱好者来到Etsy网站为的就是浏览最新的The Storque内容,并参与讨论。而把这些博客读者进一步转化为购买者,则是Etsy吸引买家两步走战略的第二步。

其实,对这些措施也可以一言以蔽之:只要能方便这些自由大脑的自由碰撞,什么都可以做。而这句话用来形容教育,要比用来形容Etsy更为贴切。无形的东西要比有形的东西更加“非标准化”,更加需要自由的交流才能挖掘出真实的需求,再满足这些需求。——2012年5月20日——

1.7 互联网适合共产主义——自由人的自由联合(7)

上文都在讨论互联网的产品形式如何实现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但再往上游走一步,在企业所有权上能否实现自由人的自由联合?那会是怎样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与互联网有天然的联系吗?

先看一个实际的案例。

伦敦有一家“人民超市”,任何人只需要付25英镑年费就可拥有其股权。每月在店内工作4个小时就可获得购物打9折的优惠。成立15个月之后,人民超市有会员近1200人,利润达到150万英镑。

这个超市能经营下去的逻辑有两点:第一,用者有其股。消费者也是拥有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拥有者是最忠实的消费者。一年25英镑,不算多,也谈不上有多少实际的投票权或可以决定公司的前程,可这一点点钱带来的主人的感觉和股东的心态,会让消费者持续地掏钱购物。就算别的超市价格可能会便宜一点,但消费者不会去,谁叫这是自己的店呢?第二,每月工作4个小时可获得购物打9折的优惠。算一算,4个小时的工资会小于一个家庭一个月购物总额的10%,所以在这里干活划得来。再有,既然是拥有者,既然在这里干活,有利益和感情的牵连,这会带来用户牢靠的忠诚度。

简单总结这家超市的经营策略就是:花点儿小钱,拿点儿小股,外加打点零工,占点儿便宜,可以培养牢固的用户忠诚度,从而在同质化的竞争中树立坚固的优势,也就是把消费者变成生产者和拥有者(股东)。

哪些领域还可以借鉴这家超市的经营策略?我认为社会化媒体领域可以借鉴。

第一,所谓“社会化”的产品就是生产者即消费者,大家写,大家看,大家转,消费者自然而然地贡献体力和智慧。

第二,既然大家栽树,大家享福,那么持有股份成为主人就是顺势而为。微博这种最强悍、最主流的社会化媒体,是否可以拿出少量的股份,比如5%~10%的股份,向名人微博融资,让名博成为股东?要采取此种方式会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名人愿意出钱买吗?我猜,他们愿意。首先股票会增值;其次,名人天天勤奋地发微博,有几百万几千万“粉丝”的宝贵资产,成为股东顺理成章。不过障碍在于,大的微博平台估值已经很高了,不是每个名人都愿意掏钱来买。所以,此种经营策略适合目前还不算大、估值有限的微博平台。一个延伸的结论就是,当一种新形式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在建立之初就用这种方式绑定核心用户,并且签订排他协议。那么,后来者就基本上没有机会了。当然其前提必须是核心用户明确并且较少。

第二个问题:微博平台愿意这样干吗?我认为微博平台愿意的原因是,成为股东会更勤奋地经营微博。不愿意的原因是,做得好的微博平台认为名博离不开我,不需要稀释自己的股份和决策权。但落后的微博平台可以乘机而入。搜狐微博曾经号称要为名博提供版权保护和给予相应的收入,我认为其力度可以再大一点,全力一击。

第三个问题:围观者愿意吗?我认为他们不愿意。媒体跟超市毕竟不一样。超市的买卖是封闭的,你自己掏钱做股东,自己打零工换折扣,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不受影响。但媒体是具有外显性的。名人的话不是自娱自乐的,是要影响“粉丝”的。名博一旦成为微博平台的利益关联方,就会有“粉丝”说,瞧,这不是没话找话吗?

整体看来,此种方式唯一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是落后的微博平台或者新形式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以较为秘密的方式进行。如果成功了,其效果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把领先的平台也带进来。我建议搜狐这么干吧。这个市场中竞争越多,制衡越大,我们这些内容生产者越收益。我的建议是:张朝阳这样干吧。这个市场中竞争越多,制衡越大,我们这些内容生产者越受益。

前面说过,微博这种产品形式是自由新闻人的自由联合。而共产主义微博,就是在企业所有权上实现了这一安排。问题是:这从马克思开始就憧憬要实现的、在英国的人民超市身上具体实践了一点的所有权安排,跟互联网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

之前解释过了用微博来实践“共产主义”的原因,是因为社会化媒体天然地实现了消费者本身就是生产者,那么生产者就天经地义地可以获得相应的股权。你也可以发问,人民超市不是也已经实现了让消费者本身成为生产者吗?这是一个好问题,不过你必须回答。一家超市是否能让不住在这家超市附近的伦敦居民成为其生产者?是否能让不住在伦敦甚至不住在英国的人们成为其生产者?NO。我们由此意识到:传统的生产形式在把其消费者转化成生产者,或者单纯地说,发展更多的生产者方面,是很难具有扩散性的。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互联网的优越性。它建立在由0和1组成的虚拟世界里,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几乎零成本地成为它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也可以多种方式产生互动,不断扩大生产的效率和效果。互联网这种组织形式能够在同一时间动员数千万人甚至数亿人围绕这一个目标做大规模的协作,在之前通过网络游戏,之后通过微博和SNS,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尤其在针对热点事件比如灾难、政变、选举、名人逝世等大事件时,它的组织能力和效率是无与伦比的。

在微博上,拥有数千万“粉丝”的名人对于一个平台的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Lady Gaga在Twitter上或者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号召美国人为大选投票、讨论一个话题或者上街游行,那会有多大的影响力?在中国,姚晨、刘翔、李开复、韩寒们正在积累这样的形象力。也正因为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给精英们提供了一个极大扩大自己影响力和组织能力的可能,所以他们相对于互联网平台的博弈力量也在增大。于是,他们完全有资格回过头来向平台争取相应的控制权和分享利益的权利。当然,他们是否会争取是一回事,但他们是否有能力争取是另外一回事。我想,这种可能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发生,但它的确在逻辑上存在。原因和结果之间,还需要一个姻缘。这个姻缘很大可能会来自市场的竞争或者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

用一句老话来结束这个话题的论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互联网是一种生产力,它第一次让“用者有其股”,第一次让共产主义所有权这种生产关系有了天然要发生或者必然会发生的必要条件。——2012年5月28日——

第2章 互联网革命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瓦解了传统门户网站的新闻入口的地位。编辑的推荐让位于名人和专业人士在微博、SNS、微信朋友圈和群里的推荐。强悍而灵活的新兴媒体借助这一趋势正在崛起。尤其在读者素质较高的垂直领域,信赖于专业新兴媒体是大势所趋。

2.1 林仕鼎:互联网正发生模式变革

林仕鼎,我的老朋友,大数据高手,跨界思考者。

林仕鼎:自从峰哥发表了我们聊的“中医和伪科学”文章后,我就成“江湖郎中”了。人称祖传老中医,专治大数据。

程苓峰:哈哈。我本来在微博上只说科技,后来说了对文化和宗教的感悟,不少朋友就说我“神叨叨”的。有一次我问王兴我是不是神叨叨的?他白了我一眼,说:“你喜欢的话,管别人干什么。”我对跨界话题情有独钟。科技和人文之间,应该可以随时出入。

林仕鼎:还是聊正题吧,谈一谈技术和产业。

程苓峰:谈你的专业吧。到今天为止,所谓的云计算、大数据都没给我带来太大惊奇。

林仕鼎:可能惊奇就要来了。

在过去的商业模式里,网站在内容的旁边放广告,用户看内容时可能会瞟一眼广告,有一定比例的用户还会点击,这样网站就赚到钱。PV越多,网站赚的钱就越多。如果网站没广告客户,广告联盟会帮你。这就是现在互联网主流的商业模式。

但在新的商业模式里,你不一定需要一个PV,以及在这个PV上的广告才能赚钱。例如你的应用吸引了一个用户的注意,他停留了一秒钟,这一秒钟你获得了他的信息,例如位置,通过你开放的API,这个用户去到的下一个应用获得这个位置信息,为这个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然后用户在这个应用里下单买了东西。于是,这个应用就要把一部分收入分给你。

可能还有其他应用通过开放的API向这个发生交易的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它获得这个订单,那这些有贡献的应用都会获得分成。

程苓峰:就是说,网站都可同时介入交易,成为一笔交易的一部分。但在以前,它们只能靠一个PV和一个点击来赚钱。

林仕鼎:注意到没有,以前是广告,现在是交易。广告预算是成本,而交易是收入。

程苓峰:成本要记入市场费用,比例和总量有上限。收入和分成就不一样了,空间大得多。这也是搜索广告的优势。但这和大数据、云计算有什么关系?

林仕鼎:如何判断哪些应用提供的数据对最后的成交有用,如何对众多应用提供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出价值点,这需要在后台综合存储、计算以进行分析、决策,这就是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干的事情。具体有以下几种作用。(1)云能方便地把数据储存到后台。虽然以前也能做到,但技术门槛和成本高。云存储平台的出现使得二次开发更简单,从而带来后台数据存储能力的普及化。(2)云是资源的聚集,把超大规模的服务器整合起来,获得前所未有的处理能力和数据规模。物联网很早就有了,直到云计算出现才有突破。因为物联网只是收集数据,这只是第一层面,要达到能利用数据的程度则需要数据处理,而且要处理的数据不仅仅是单个数据源,需要很多数据源进行交叉分析。

比如想要通过摄像头跟踪交通肇事者,需要把周围若干个摄像头的数据放在一起分析。如果要找到这个肇事者的活动规律,还需要把可能涉及的摄像头的数据进行全量的综合分析。如果要确定这个人的身份,还需要把这张脸放到存有所有道路行人脸谱的云资源库里去匹配。这些数据处理对资源、技术的要求非常高,直到云计算和多媒体技术有突破才变为可能。(3)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有变化。以前数据不多,处理数据得拼命优化算法。现在的数据量足够大,算法可以不那么精确。事实都藏在数据里,只需要把它找出来。而以前要去猜,容易猜错。

程苓峰:感觉移动通信的兴起对这个有帮助。

林仕鼎:手机最大的特点是以用户为中心。一部手机对应一个用户,包含位置、联系人、看过什么等所有信息。以用户为中心,就能够方便地把属于一个用户散乱在不同应用里的信息集合起来,云还能帮忙分析这些信息。

在以前,内容的组织不以用户为中心,所以主要的商业模式是广告,跟内容相关而不是跟用户相关,碰上谁就是谁,不精准。

但移动通信带来了变化。一是数据的整合,属于同一个用户的数据都可以关联在一起。二是使用场景的连续化。在PC时代,使用场景是被服务割裂的,也被线上线下割裂,今天通过手机可以把不同功能按照人的维度来组织,按照用户的使用场景来组织应用的功能,而不是提供若干个单一的功能等着用户来选择。

程苓峰:所以在手机上,传统的商业模式比如广告就不太奏效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逻辑。

林仕鼎:手机屏幕小,铺广告不太有效。但因为手机可以介入消费,参与交易,这就有了更多获利的可能。这对产品设计也提出新要求,我们要参与产生需求、分析需求及满足需求的全过程,跟着这个人去跑一遍他的行为轨迹,把服务以用户为中心来组织。

广告这种模式是很死板的。用户的眼球要停在内容上,才能在旁边放广告。手机上的机会是介入交易,只要你能跟上用户需求的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你的空间要大得多。当然,对后台整合这些数据和需求的技术挑战也大得多。

程苓峰:看来站长们的思路要变一变了,PV、停留时间这些传统的衡量指标也要变。

林仕鼎:最重要的是开放,这是发展趋势。以前是自己的PV放自己的广告,没有PV就没收益,而API的访问并不一定是一个真正的用户可见的PV,可能赚不到钱,所以站长对它没兴趣甚至排斥。但如果API的调用可以被下游应用用到,可以介入交易流程中,可以体现价值并分到钱,事情就不一样了。

可以再想一想,现在已经很少有网站自己在管理广告主了,一般都是把广告位出租给广告联盟,这其实也是一种API化,把功能细分,然后通过组合来完成一件事情。

各自为战,效果通常是零;大家绑在一起,才有钱赚。这也是新的意识形态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程苓峰:这些后台涉及的打通各个应用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听起来很诱人。

林仕鼎:这只是第一阶段,还有第二阶段——与物联网结合起来。

等我们把数据都汇总了,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了解到,反过来还可以重构现有的情况。例如,把所有城市的路口都装上摄像头,我们能知道什么时间什么路段发生的车祸多,就可改变道路规划、减少车祸发生的概率。

其实这也就是互联网思维——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用户的使用情况,尽快改进、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并且不断迭代跟上需求的变动。我们看到很多人在说互联网产品“唯快不破”就是这个道理。产品粗糙的1.0版本先发布出去,通过用户的使用了解产品的不足,调整改进,发布产品的2.0版本,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人能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做到完美,但通过用户反馈不断改进,能越来越完美。

但在以前,这样的思维很难影响到传统的线下产品,因为线下产品用户的需求、偏好和活动都没法记录。当有了传感器、摄像头和移动设备,迭代开发在传统领域也变为可行。摄像头随时记录人和车的行动,物联网把数据返回后台汇总、计算,结果通过物联网反馈到现实世界,比如随时改变一个交通路口红绿灯的时间调节。

程苓峰:物联网把物理世界数字化了。

林仕鼎:这就是我常说的“三位一体”。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这些设备提供的是交互和连接的能力,最主要的是产生数据,而云则存储并处理这些数据,大数据提供的是处理方法。

程苓峰:现在还有个说法,叫“云物移大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大数据和智慧城市。

林仕鼎:其本质上还是设备、云和大数据的三位一体,通过连接产生数据,通过数据处理产生智能或者说是感知,然后再把结果反馈给用户或环境。

在未来,技术变化还可能推动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政府该做什么,设立什么部门管理什么事情,在什么时候管,都可以用类似互联网的方式去改进和迭代。当然,这有一个前提,我们需要把尽可能多的数据都收集起来。

这也是这一波的科技革命比以前科技革命更深远的原因。IT的出现把信息电子化,互联网把传播速度变快,现在的云和移动已经影响到了人的真实生活。而物联网和大数据还可以把物理世界加以改造。

在这个背景下,很多行业都会发生变化,互联网的逻辑和思维将会在传统行业中长驱直入、所向披靡。比如现在谈电商对零售、对金融的影响,实际都一样。云提供了随处可访问的服务能力,可以把从服务提供方到服务消费方这一路径上的所有环节都消除。通过数据汇总和大数据分析,把用户需求汇总,反过来指导服务提供商。

所有变化都一样,使服务提供方直达消费方,并且汇总消费方的需求指导服务方来改进。这也就是C2B。

确切来说,C2B不是一个电商名词,而是一种互联网模式。这个服务不限于商品,市政服务也可以根据大众的需求来定制和变化。

程苓峰:总结一下,数据的产生靠物联网和移动设备,接下来是用云和大数据的技术来分析这些数据,于是可以更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然后根据需求反过来指导生产。

林仕鼎:在这个过程中,网站或者应用的商业模式会改变。以前以内容为中心,将来以用户为中心。所有的网站和应用都围绕用户需求,都介入交易流程,都分享数据。

程苓峰:我做媒体也有这个体验。以前的新闻网站都是以内容为中心,例如科技频道、文化频道。但我的“云科技”博客就是以用户为中心。我在微博上不仅说科技,也说文化、宗教和养生。而且高端、核心的读者非常喜欢《听老师讲经》这个系列。谈宗教、谈人性的文章的打开率比谈科技的文章更高。我围绕这群人的兴趣制造内容,而不局限在一个垂直的内容领域。“云科技”博客中的一篇文章的打开率在30%~40%。而一整本杂志中有几十篇文章,值得被一个读者读的也就三四篇。门户网站的某个频道,每天更新几十篇文章,但人均PV是四个左右。如果换成新的媒体形式,打开率可能会更高。

林仕鼎:这就是C2B,通过数据了解用户需求,需求反过来指导生产,这样的生产效率是最高的。

还有一个相似的故事。在VC圈,听说著名的徐小平老师投资项目有一个特点,坊间称为“瞎投”,但其成功率高。一般说VC是看领域,选项目。但徐老师反过来操作,他对具体领域不是太懂,但他知道能把项目做成功的肯定是优秀的人,那就去找最好的人,看人给钱,一次不成再给一次。人靠谱,无论做什么项目,成功的几率总会高一些。

这也就是以内容为中心PK以人为中心。

程苓峰:这真是一个新时代,传统思维和模式被颠覆。

林仕鼎:技术带来新一波革命。虽然我们经常谈中医、谈伪科学,但我还是一个技术人员,能亲历这波革命真的很自豪和激动。——2013年6月12日——

2.2 信息革命下半场:短文聚合PK网页

如下是我跟深喉讨教所得。

互联网的底层信息组织结构即将开始革命的下半场:聚合短文彻底取代了网页长文。Facebook这一类的玩家将是受益者。

在浏览器出现之前,互联网流行过多种信息组织方式,随后网页统治了信息的表达和存储,例如发表新闻需要网页,而且用搜索引擎抵达网页。

之后几年又开始了一场革命,短文在信息表达上取代自由长文式的网页,例如微信、微博。但革命只进行了一半,自由长文式的网页技术仍然统治互联网的信息存储。我们发布的信息或许80%都在微信或微博中,在几个小时内或几天内,社交网络会起到留言簿、报纸或书信的作用,随后这些信息就相当于被扔进废纸篓,再也找不到。而可以随时被方便找到的信息,基本上以自由长文网页的形式存在。实际上,它们才能在互联网上长期保存。

这种局面的出现和维持,依赖一个平衡:字数人为受限的短文在方便阅读上相对于自由长文网页有优势,但在另外两个方面显著劣于自由网页。一方面短文难以表达复杂的意思;另一方面搜索技术对社交网络中短文的搜索质量远劣于传统网页。

一旦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被解决,目前的平衡关系就会被打破,短文和短文技术就会迅速统治互联网的底层信息组织结构,一场生态级的革命就会彻底改变互联网的产业格局。

大自然的基本法则就是简单规则经过反复迭代,从而构造出纷繁复杂的世界。打破现有平衡的核心技术就是通过用“短文的聚合和迭代”来表达复杂意思,并奇迹般地彻底解决搜索难题。其实,这个核心技术的雏形已经在微博上显现,有心人应该已经发现了。我们先看一看它的具体应用,最后再介绍这个聚合的方式和底层逻辑。1.洞开淘宝帝国的围墙

女人之所以喜欢逛商场,原因在于选择和比较本身就是购物乐趣的核心。而在购物活动中,对商品的搜索和比较,同对其口碑的搜索和比较是可以分离的。即使全部电商产品本身的信息和销售数据都为淘宝帝国所控制,只要能提供有质量、有关产品的用户评价信息的搜索服务,淘宝帝国会被迫分享所谓的线上商业地产收益。

随着短文聚合技术的运用,在社交网络中用户对各种商品发布的评价信息,被短文聚合组织起来,成为可被迅速检索的信息源。支持短文聚合技术的社交网络所能提供的评价信息的质量,会远超过淘宝帝国或大众点评式的专业评价网络。原因简单,只有在利益不切身相关的环境中,并且有足够数量的评价者,他们之间的争吵才能揭示真相。

举例说明一下,很多人会在大众点评应用中查找餐厅,但很少有人会劳神费力地去注册,然后点评。相反,那些被餐厅以一道免费菜所吸引而去注册评论的人,意见必有偏差。而在淘宝,实际上已没人敢给差评了,甚至给中评也不行。实质上淘宝的评价体系正在异化为保护用户利益的争议解决机制:你不解决我的问题,我就给你差评。

腾讯目前不能直接挤进这个地盘。私密社交意味着不能为公众所搜索,这对于构建评价搜索体系,没有用处。而腾讯对于电商真正有意义的“公开圈社交信息”,则投入不足。其次,腾讯目前的社交网络本质上是短期留言簿+新闻媒体+长期废纸篓,比如微信中朋友圈的信息,最初是留言簿+新闻媒体,但长期来看相当于被扔进了废纸篓。

要挤进这个地盘,腾讯必须升级它的社交网络,微信的公开信息和腾讯微博,会解决其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搜索问题,使其社交网络中信息的终极命运从被扔进废纸篓转变为被放进图书馆。2.App分发

搜索仍然是App分发的起点之一。但AppStore和网页搜索引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逾越。AppStore上的用户评论,最初一部分无一例外是开发者找朋友发布的,而余下的评论雌雄难辨,数量过多,用户无法一一浏览。对于网页搜索,由于在网页上以媒体形式或博客发布信息要麻烦得多,数量不足。

支持短文聚合的社交网络则可越过上述障碍,就像它能为电商产品提供高质量评价一样,成为用户下载App的起点。实际上,即使仅仅在现有的AppStore中支持短文聚合技术,浏览评论的体验也会有质的飞跃。3.移动广告

手机屏幕小,广告需要插入信息流,但不能粗暴地插入。提升移动广告效果的核心是正确推测用户的需求,然后插入。社交网络拥有相当多的用户行为数据,但即便如此仍不可能知道特定时刻用户想要什么。Facebook之所以沦落到打算强制用户浏览其视频,也在于它无法搞清用户到底需要什么。

短文聚合技术可以简便地发现用户在特定时刻需要何种特定的信息。

在社交网络中,一条条短文之间并没信息上的相关性。某人的前一条微博可能是在谈互联网,下一条微博可能在谈股票。就算微博运营商对于用户是谁有充分了解,也无法猜出用户在此时此刻需要什么样的广告。

但一旦用户展开浏览一条短文聚合,由于其中被聚合的短文在内容存在相关性,多数时候,网络服务商就能根据用户阅读该短文聚合这个动作来了解他在寻找怎样的信息。——2013年8月12日——

2.3 拆分垂直化运营将是门户趋势

拆分垂直化运营将是门户趋势,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第一,诸如健康、育儿这样的小频道,四大门户网站都有不少,靠门户网站的流量养着,但在市场上无竞争力,也无独立的运营实力。它们是一些被独立核算、加紧改造、优胜劣汰的对象。

第二,体育、财经、科技、娱乐这样的中型频道,有成型的团队、打法,以及市场,但其潜力未被挖掘,应该被独立成垂直的分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由独立的“总经理”领导。

下面具体解释一下。

上面的观点和趋势与2005年李学凌在网易总编辑会上的一次设想相似。把频道独立成子公司,独立拿投资,员工分享股票和期权。但网易最终没有实行。当时李学凌认为,网易借鉴新浪的做法无法超越新浪,用这个做法可以孵化出多家上市公司。

后来倒是曹国伟在新浪推行了类似的策略,当时的设想是:把新浪游戏频道分拆,与一家垂直游戏门户合并,由该创业者领导,由新浪注资并控股,将来独立上市。

门户网站的运营模式十年没变,其员工缺乏朝气,若没有战略层面的改变,只会越发沉闷。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家门户网站的业务若单独核算,一直处于微利甚至亏损境地,尤其是以游戏收入养其他业务的腾讯和网易。

无论体育、财经、汽车、科技、游戏、娱乐频道,门户网站之外的垂直网站都有很好的发展。它们由更有能力的创业者领导,组织更年轻有力的团队,有更多的技术支撑,更灵活、更激进,在VC支持下,各方面的投入都高于门户网站,获得比门户网站更优质的受众和更强大的影响力。

例如,YY语音起家之前是做多玩游戏。正是有了游戏资讯和社区的根基,才有了基于游戏的语音交流工具YY语音。

再以各位读者最熟悉的科技圈为例,四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在行业主流人群中的影响力在持续下滑中。这是不争的事实。最及时、最有力、最有“科技”含金量的报道,基本出自新兴的博客类网站。门户网站科技频道的文章和版面缺乏锐气,个别板块甚至堕落为公关人员“贿赂软文”之地并以此“忽悠”老板给预算的空架子。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瓦解了传统门户网站的新闻入口的地位。编辑的推荐让位于名人和专业人士在微博、SNS、微信朋友圈和群里的推荐。强悍而灵活的新兴媒体借助这一趋势正在崛起。尤其在读者素质较高的垂直领域,信赖于专业新兴媒体是大势所趋。

如果不改革,除了时政民生新闻、体育之外,门户网站的大部分垂直频道将成为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传统的门户网站若进行改革,最终将可能改造成一个类似控股公司——以资本、品牌为纽带掌控垂直分公司。有消息称,某家门户网站即将推进这一改革措施。其后,则难免引发其他门户网站的跟进。这一改革将是大势所趋。

我要对门户网站的兄弟们说:“拥抱,并且最好主动推动这样的变革。否则,你们所处之地将与泰坦尼克号轮船的下场一样。”——2013年1月20日——

2.4 没“人”味的搜索引擎没未来

传统搜索把人与网页信息连到一起。将来的搜索要把人与创造网页信息后面的人连到一起。网页是一个中转站,目的是连接人。信息不会繁殖,但背后的人会给出更多有针对性的信息。

这样,两个被信息连到一起的人会有个性化的交流。互联网就会朝“网脑”更逼近一步。

下面是我的亲身体验。

我得知在深圳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但不知她在哪家医馆坐诊。在几家搜索引擎搜索她的名字后都没相关信息,搜索结果里显示有人也在论坛和问答网站里找她,但看不到有效答案。

然后我在新浪微博里搜索她的名字时,发现有一个博主提到这位老中医。这个博主没开放私信。我就在这条微博下发表评论,请他告诉我这位老中医的消息。很快我就得到回音,从而找到了这位老中医。

由上面的故事可知:

第一,一般网页上的信息是死的,而社会化媒体和社会化网络,比如微博和微信上的信息是活的。因为每个信息后面都有一个人。你可以向这个人问更多问题。

第二,如果我想要问问题的这个博主是一位名人。他没开放私信功能,每天接到的评论又很多,这样我的问题可能无法被他看到。但我愿意为这个信息付费为了找到这个老中医。

所以,如果我愿意付100元去给他发一封私信,我也相信这位博主也愿意接收这样的私信。因为愿意付费的人必定心有所求。

这种付费的方式把杂音挡在门外,只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进来,发信人、收信人、平台三方得利。

前不久我看到Facebook测试向陌生人发信需付费的新闻。我认为付费的价格理应由收信人来确定。就像跟巴菲特吃一顿午饭需要几百万美金一样,这个价格应该高到把进来的信息缩减到主人能轻松处理的范围。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浪微博就是一座金矿。那些精英们在这里是“秀”自己,随时准备着贡献自己的头脑。即便是他们的一句话对于想要的人来说,也是有巨大价值的。

第三,对此模式的摸索一直在持续,问答网站就是典型的例子,但传统的问答网站没有把所有人都搬上去。人跟人之间没有建立关联。

于是有了Quora和中国的知乎。但它们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没有把所有人搬上去。即使搬上去了一些人,也只能吸引他们极少的一部分注意力。

所以我一直认为新浪微博有可能成为中国的Quora。美国的Twitter不能囊括Quora的原因之一是,Twitter上140个英文字符的表意量太少。而微博的140个汉字加上长微博,表意量相当丰富。

如果设置一道门槛把有价值的提问过滤出来给名人们回答。我相信名人们是乐意回答的。什么门槛?至少,付一点钱就让你的提问优先被名人看到。或者你的提问如果被很多人转发,也会被名人优先看到。

而名人收到的这些钱,可以存起来,也可以捐出去。

第四,当然,要找到某个人也需要通过搜索一个词来达成,是这个词把你带到了那个人面前。就像在前面故事中我找老中医那样。

也许我也可以直接在微博上提问,但显然那个知道答案的人很可能看不到这个提问。

搜索还是在海量信息中精准定位的利器。

第五,从上面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百度注资新浪微博的必要。微博能让老搜索引擎重生。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360一直与新浪紧密合作的原因。在360与新浪做了战略联盟之后又推出了游戏联运。“人”的资源是新浪微博唯一能与腾讯抗衡的武器,这也是很多公司的一项战略资产。

第六,下面还是用Quora的创始人亚当·安吉洛的话来总结一下:“还有很多的知识信息是存在于人们的大脑里,这些信息非常难以接近。虽然今天的互联网容量非常大,但仍然有海量的信息是不容易接触到的。

我们现在的计划就是让用户更加容易得到那些不易接触到的信息。不管你想知道什么,只要登录一个平台,就可以找到。

现在人们将过多的精力关注在新事物上,而对内容的可读性有所忽视。未来社会中信誉将会变得更加重要。人们会把关注的中心放在信息的质量上。

这是我认为在未来社会共享知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原因。”——2013年1月27日——

2.5 互联网重塑中国商业

观一叶落知天下秋。下面先从一个场景说起。

2009年9月10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在聚集了两万人的杭州黄龙体育场搞十周年庆典活动。场上表演的是装扮古怪的马云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嘉宾台上高朋满座,有万通的冯仑、复星的郭广昌、新东方的俞敏洪,北大教授周其仁、文化名人于丹等。一面是中国重量级互联网公司的“闹腾”,一面是中国重量级商业和学界领袖的“反应”。我有幸见识到这一幕,下面我要说的是:新锐与传统之间,有一道深深沟壑。

开场前,马云独自一人进场旋退,全场立即狂欢如雷。这一天也是马云45岁的生日,马云的张扬,“粉丝”的疯狂让嘉宾们有点坐不住,有老者说:“我高兴不起来,不知为什么。”马云宣布阿里巴巴未来10年的计划:“让1亿人就业,给10亿人供应产品”。有人惊呼:要是每人投一票,马云可以当联合国秘书长了!马云提到要“为1000万中小企业服务、提供1万亿元金融信贷”。有人皱眉:看来央行要担心了。最后马云讲“新商业文明”,要用互联网平台颠覆两百年的传统工业秩序。有人笑说下次郭会长(郭广昌是上海浙商商会会长,马云是执行副会长)办庆典,只能讲“宇宙文明”了。

看客的忧心和戏谑,马云听不到,心里却知道。他在台上说:“我知道会有嘲笑,但我不追求被记住。”马云的话,看客都听到,但忧心决不会就此被打住。这是怎样一种反差?在马云和看客之间,也在互联网和传统商业之间。

互联网的风格和互联网人的远见,常使人难以理解,以及难以让传统智慧驾驭。这些风格未必成熟,远见未必成真,却极真实。其真实来自于这个行业10余年的历史,几十家海外上市公司和其总计3000亿美金的市值,两任中国首富和一大群正在对新闻、旅游、广告、出版、贸易、影视等传统产业进行整合的新生力量。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尝试为互联网定一个历史坐标:第一,颠覆的力量。第二,整合的工具。马云说不追求被记住,但互联网一定会被记住。当那么多老贵族都看不明白他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你可以想象,这个产业孕育的力量对于“戴着镣铐跳舞”的传统中国商业是多么“怪异”。1.颠覆的力量1:龚虹嘉、丁磊、柳传志

下面讲一位老创业家的故事,他切身体验了有互联网和没有互联网的两个年代。

从1994年创立中国收音机第一品牌“德生”以来,龚虹嘉至少创立和投资了20家公司,例如德康,1998年和亚信合并,后来成为第一家到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海康威视,占国内视频监控70%的市场;握奇,全球前十名的智能卡应用开发商;富年科技,入选《福布斯》全球7家“2004电子先锋”的唯一亚洲公司。IDG称龚虹嘉为“中国最优秀的天使投资人”。

龚虹嘉把自己的商业生涯以2002年为界分成两段,1994年至2002年,靠自有积蓄,做传统实业,在中国商业“主流”之外。“20世纪90年代,看着小很多、你都瞧不上的公司能轻易地获得银行贷款、上市圈钱、从政府那里拿到资助,人的观念就会扭曲。你会怀疑自己错了,如果你不认同,就会被边缘化。”国内股票很高的时候,龚虹嘉说:“这样的公司就能把股民骗成这样,穷困一生也认了”。龚虹嘉被人认为是疯子,“不懂国情”。从那时,龚虹嘉就在一条被他认为是“非主流,边缘化”的道路上行走,充满坎坷,并且孤独。

偶然机缘,龚虹嘉在1997年认识了丁磊。当时这个刚从杭州电信局离职的毛头小伙拒绝了龚虹嘉的聘请,只身到广州创办网易。1999年,网易融到海外风险投资,于2000年上市,在2002年走过互联网泡沫后开始赢利,2004年丁磊成为了中国首富。

丁磊不屈不挠追逐互联网的信念激起龚虹嘉的共鸣。即使看着网易起起伏伏、丁磊跌跌撞撞,龚虹嘉一直认定其意义。“中国80%以上的创业家,都是靠关系获得一些资源的垄断来达到成功的,长久以来,中国的创业家阶层谈来谈去都离不开这些东西。”龚虹嘉说,“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纳斯达克,有了海外风险投资,理念和价值观才出现多元化。”

就当丁磊在闷头为中国人开发第一个免费电子邮箱的时候,一名MIT毕业的博士拿着第一笔风险投资回国创立了搜狐,并且包着头巾、穿着运动衣、顶着闪光灯在天安门前玩了一趟滑板!这就是前卫的张朝阳。他做了一件让腼腆的丁磊做不到的事情:把一个全新的形象传递给中国大众。于是,中国人似乎一下对互联网、创业、风险投资这些新名词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带劲,新鲜,有诱惑力。

这个印象应该是模糊的,但肯定打破了大众脑袋里的条条框框:第一,刚毕业的年轻人也可以开公司。只要有想法、敢干,就有人送上大把钞票。第二,老板不一定是西装革履、每日操劳,可以穿运动衣、玩滑板。第三,成功人士不一定是肥头硕耳、大腹便便,而是可以身型瘦削,脸上有明显的青春痘。

互联网令龚虹嘉热血澎湃,丁磊、张朝阳这些年轻人为他证明了自己一直苦寻的价值。“网易的成功非常伟大,不靠收买某些人或垄断某些资源,就凭自己的创新和胆识。”龚虹嘉认为,通过互联网创新,经过海外资本嫁接,会使边缘的社会价值观慢慢回到社会主流。“这对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作用非常巨大,我们和我们的后代都会沿着这么一种思路去认识和塑造这个世界。”

2002年,龚虹嘉淡出过去创立的公司,创立富年科技,引进风险投资,进军移动互联网。这时,互联网在中国商界还不是主流。不过龚虹嘉相信,互联网一定会成为主流的。

什么是互联网重新定义的主流?

互联网定义的主流就是与传统体制没有瓜葛,一降生就和西方资本市场相连,遵照其规则行事,致力于创新;哺育像丁磊这样的“第一代阳光富豪”:起步时无社会背景、赤手空拳打天下,“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净的”。另外,诸如风险投资这样的创新体系、期权这样的激励制度、CEO/CFO/COO的权力制衡安排,都是经由互联网从西方引入中国的。

作为参照,我们不妨回想一下“戴着镣铐跳舞”的上一代。长虹的倪润峰、华晨的仰融,都因为产权问题而酿成悲剧。张瑞敏从来谨小慎微,任正非至今没让华为上市,各有各的苦处。擅长“拐大弯”的柳传志,刚刚解决联想控股的产权问题,但他用了整整25年!

不客气地说,老一辈已经成为历史,不再是中国商业的生命力所在。一旦当上面提及的“新主流”基因经由互联网被中国人接受,传递到更广泛领域,就会不断复制互联网式的成功。在今天,这套规则哺育出来的企业正在成为中国商业的主流,比如连锁业的如家、新媒体的分众、新能源的无锡尚德,以及更为广泛的生物科技、环境保护等产业。2.颠覆的力量2:上海企业家的命运流转

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年,本土崛起的产业领头羊无一出自经济重镇上海。联想、国美出自北京;海尔、长虹、TCL分别出自山东、四川、广东;华为、中兴、招商银行、平安、万科皆出自特区深圳。它们培养出柳传志、张瑞敏、倪润峰、任正非、王石这些中国企业界“教父”。而上海则交了白卷。

有人将其归结于上海人性格里的“落后”基因。第一,上海人胆小。没“胆量”抓住改革开放初期的血腥机会。第二,上海人爱算计,不适合那个时代粗放、激进的经营风格。第三,上海人普遍崇洋媚外,对本土企业不重视。

改革开放头二十年算是中国商业发展的“草莽年代”,遍地机会,游戏规则没能及时建立,成就了一批不怕风险、敢于赌博的草莽英雄。一位商界大佬这样形容:“北京的资源型企业家,找个靠山就敢干;而广东的机会型企业家,找个空子就敢钻。”上海人两样都不敢。

在那个机会转瞬即逝的年代,斤斤计较的上海人总是在“计算和权衡”中失掉机会。他们还在盘算“赚钱之后,你分多少,我分多少”的时候,“只要能赚钱,甭管怎么分”的外地人早就冲上去。“崇洋媚外”的心态直接导致一大批上海精英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留学海外,错过那个年代一夜暴富的机会。

但这套逻辑在互联网面前戛然而止。1999年,陈天桥创立盛大,梁建章等人创立携程。这两家由上海人在上海创立的企业,各自创新了一种商业模式,开辟出两个全新产业,短短5年就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商界的明星。上海人“胆小、算计”等性格基因并无改变。不同在于,这些原先制约其成功的“缺点”被陈天桥这些人用到互联网上,变成“优势”。

为什么上海人能在互联网中崛起?

第一,以互联网为首的新经济模式在西方风险投资的直接推动下进入中国。这令上海人如鱼得水。风险投资的本质是由第三方资本为创新者承担风险。这种体制天然的最大受益者就是“不愿承担风险,总要留有后路”的上海人。

改革之初,中国本土有两股具有巨大势能的资源:计划经济体制下积聚起来的“行政”力量,以及13亿人口、广袤土地及自然资源的“物质”能量。以江浙为首的草根民企抓住后者成就了“中国制造”,大型央企及金融、地产企业通过依附于“行政”力量成就了中国石油集团等一批国字头的“世界500强”。

2000年,借道互联网进入中国的西方风险投资成为“第三股”具有巨大能量的资源,抓住这一股的,正是与国际接轨的“上海派”。盛大和携程分别借鉴韩国和美国的网络游戏和在线订票的基本运营模式,并加入本土改良。

第二,互联网独立于“体制”外,受西方资本的监督,遵守现代企业规则,运作透明。这一套完善的游戏规则,更适合守规矩、讲原则的职业精英生长。“胆小”不再是劣势,由于胆小而培养出来的规则感开始显露生命力。

携程的联合创始人季琦说,“胆大”不是目的,通过胆大把企业“搞大”才是目的;以前只有胆大才能“搞大”,现在胆小、听话、守规则也能“搞大”,那为什么还要胆大?相反那些习惯了胆大的人对逐渐完备的规则和产业缺乏适应。从牟其中,到唐万新、顾雏军、黄宏生、黄光裕,包括“上海首富”周正毅,接连的牢狱之灾即源于此,所谓世易时移。

第三,互联网业的本质是服务,并且网上免费的产品泛滥,导致供大于求,逼迫企业发展由外向和粗放型往内向和集约型转变。精细化管理取代价格战、成本战、关系战,成为竞争核心。而斤斤计较的上海人有精细化运作的天然倾向。所谓“斤斤”计较,表明计较到了“量化”的程度,要拿秤来一斤一两地算清楚。而量化管理的概念在以往的中国企业界大为不够。沈南鹏认为,斤斤计较所体现出的严谨与西方社会严格的契约精神有相通之处,而“契约精神是商业社会最根本的基础”。

这就是上海人能借道互联网崛起的几点本质。当然不能局限于上海。实际上,随着互联网而崛起的新一代企业家如丁磊、马化腾、陈天桥、李彦宏,无论来自哪里,都具有类似品质。这些品质与柳传志、任正非、王石等老一辈所具有的品质截然相反。下面举例说明。(1)核心素质

老一辈:眼光、胆魄、个人英雄主义。

新一辈: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团队精神。(2)起始资金

老一辈:靠原始积累和国家资源。

新一辈:靠风险投资。(3)个人特点

老一辈:学历低,草根型;强调综合素质、政治智慧。

新一辈:高学历,知识型;强调职业素质,相对单纯。(4)创业时间

老一辈:一般是40岁事业起步,10年成功。

新一辈:大多在30岁之前创业,三五年公司就上市。(5)学习方式

老一辈:实践出真知,摸着石头过河。

新一辈:学习出真知,擅长模仿榜样、借鉴西方。(6)产品方式

老一辈:不断提高品质,追求更好。

新一辈:找出差异性,追求更新。(7)企业路径

老一辈:贸易-制造-创新-品牌-产业整合-资本平台,一步一步进阶。

新一辈:一开始就借助资本力量,把创新、品牌、产业整合等同步融合。(8)企业类型

老一辈:资源型、机会型、投机型。

新一辈:创新型、管理型。(9)市场环境

老一辈:Made in China,出口导向。

新一辈:Consuming in China,国内市场导向。(10)企业发展

老一辈:注重已有的积累,跟随资源的流向。

新一辈:跟随市场,主动配置资源。3.整合的工具1:以信息流整合资源流

现在,回头再来解释一下马云的“张扬”和不被理解。

互联网的本质是实现信息的零成本传输,其直接后果是搭建出一个无所不包、没有边际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之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突破了地域区隔,实现了统一大市场。之前因运输和管理成本等问题而无法实现的细分市场,忽然变得有利可图。

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

当俞敏洪要把新东方学校从北京扩展到西藏,郭广昌把复星药店从上海扩展到云南,冯仑把房子从城市建到乡村,都面临三个问题:第一,能否在当地复制出一个团队。第二,当地市场是否大到能养活一个子公司。第三,已有的资源和经验是否适用于当地市场。就是这三个问题,直接从地域和需求这两个方面阻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于是很多细分市场无利可图。

但在互联网上,这些都不再是问题。

如果在西藏当地喜欢A产品的人只有10个人,为这10个人生产产品无利可图,但当全世界喜欢A产品的1万个人在互联网相聚,为这1万个人生产产品就可能有利可图,而且只需要一个团队,就能为所有人提供服务。于是,互联网不仅聚合市场,而且重新划分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规模效益。正因为互联网上信息共享和传输接近零成本,所以对市场需求的获取也接近零成本,接下来对市场的重组、细分、聚合也接近零成本。传统的市场格局和商业逻辑被彻底打乱了。

为所有人提供服务,对于习惯为某个地域、某类人群服务的传统思维所不理解,但在互联网上将是一种常态。现在80%以上的中国人和中国企业都会上网。那么,搜索引擎的领导者百度自然就会为几千万家中小企业提供营销服务,即时通信的垄断者QQ自然就会为10亿中国人提供聊天、游戏等休闲产品,电子商务的霸主阿里巴巴自然就能帮助银行放出巨额贷款,若以1000万中小企业、每家企业接受10万元贷款来计算,贷款总额正好是1万亿元。

这些数字看起来让人匪夷所思,实际却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人类商业活动离不开三个要素的流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当互联网带来信息流的零成本传输和分享,使信息的流动必然快于资金和商品实体的流动,于是,谁掌握信息,谁就能预知资金和商品正在发生的变化。并且,信息这一要素存在方式的变化,也必然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连锁变动。

换句话说,每一个互联网企业,其实都是其所在行业创新的驱动力量,也是整合的工具。

新浪整合了媒体业,报纸都在说:“我们在给新浪打工”。阿里巴巴整合了外贸业,所以它能提前6个月预知经济寒冬的到来。携程整合了订票业,剿灭了不计其数的小代理商。淘宝整合了零售业,用了短短5年就成为中国销量第一的卖场。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而正在发生的整合包括盛大要整合音乐产业,起点中文网要整合文学产业,支付宝要整合金融支付业,携程网要整合旅游业。

如果说作为颠覆的力量,互联网改变的只是企业个体生存的逻辑,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公司可以并立。那作为整合的工具,互联网改变的就是一个行业的格局和所有传统竞争对手的命运。互联网和传统之间必须有一个取代,以及不可避免的斗争。4.整合的工具2:互联网是输血管

马云宣称“为中小企业提供1万亿元贷款”时,某些嘉宾的反应是“央行要担心了”。这也只算后知后觉。早在3年前,业界曾炒作过让另一个互联网巨头腾讯如坐针毡的言论:“Q币将威胁人民币”。

所谓Q币,就是由腾讯公司发行的在其网站上使用的虚拟货币,用它可以买QQ靓号、听QQ音乐、玩QQ游戏等。购买一个Q币,要花1元人民币。对于4.5亿活跃而忠实的QQ用户,手里需要随时储备一些Q币以在腾讯网消费,Q币在他们心中就相当于人民币。逐渐,Q币就不仅局限于腾讯网,还在其他网站流通。用Q币可以换游戏装备、论坛积分、各类商品,付广告报酬,甚至为论坛版主支付工资。Q币开始有了“一般等价物”的属性。

假设10年后,中国网民有10亿,QQ用户有9亿。也就是中国有9亿人都拿Q币在网上玩游戏、买贺卡,在淘宝上买衣服、买鲜花,甚至50%的小网站都用Q币结算员工的工资。那Q币就成为不折不扣的“第二货币”了。

到底是谁成就了Q币?到底是什么力量会把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变成金融巨头?

Q币的出现,是因为中国传统支付工具的不发达。如果在网上花1元钱买一朵鲜花、花4毛钱玩一局游戏,能很方便无风险地用银行卡进行结算,谁会用Q币?对于互联网产品所要求的“零碎支付”,传统的支付工具行不通,于是腾讯为了其自身的发展,只能造一个Q币。

阿里巴巴进入金融信贷业务源于中小企业在中国的金融体系里长期得不到贷款的现状。北大周其仁教授指出,对大量分散的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考察需要耗费极大的资源,风险大,成本大,不可行。阿里巴巴手中却有这些中小企业经过数年真实交易积累下的信用评级和买卖数据,这是最可靠而且最方便的信用考核方式。

所以互联网成为传统商业的“威胁”因为两点:第一,在中国,太多的基础建设环节,例如金融、物流、信用,早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瓶颈。这些公司只能去冲破它。第二,互联网上流动的数据和互联网生发出的创新商业模式,正好让这些公司有能力、有优势去突破瓶颈。

于是,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搞起“副业”,开始线上线下打包发展并渐成潮流。

携程网为什么在2003年投资建立连锁酒店如家?因为携程网能从当时的客户订票数据中轻易分析出:中档商务酒店供不应求,存在一个相当大的市场缺口。现在,互联网公司携程网也是中国最大连锁酒店如家的最大股东。

盛大为什么在2005年开始卖“盒子”(宽带娱乐电脑)?因为在把游戏等互联网产品送进用户家客厅的当时,没有硬件厂商能制造出适合其需求的家电设备,只好自己做。这家掌握着数千万游戏用户、熟悉互联网运营的公司,若不受政策限制,恐怕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供应商。

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公司为什么要做物流?当网上订货大增、网民要求提高时,传统的物流公司没法达到这些电子商务公司对时间和数量的要求,当年卓越网的董事长雷军感叹“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VANCL的创始人陈年说:“亚马逊80%是一个物流公司。”

淘宝为什么要做支付宝?因为网上交易遇到信用和支付障碍,传统银行没法解决,也没有动力解决。于是马云说:“不能因为传统领域的限制而耽搁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我们只能去创造条件。”

这是好事。互联网公司可以轻松拿到风险投资,本身利润率高,还能在西方市场上市。这些钱能用来激活其涉足的传统产业。这些顶着互联网招牌的公司本身成了输血管,一边是西方资本市场,一边是中国的整体经济。它们的业务扩展到哪里、眼光看到哪里,它们的视野、能力和资金就流向哪里。

盛大的CEO陈天桥总结道:“网络企业的三大特征使其具备整合中国商业的优势。第一,依附于西方资本市场,与这根输血管相通,就相当于用西方资本市场的购买力在中国消费。第二,由于西方资本在背后的驱使,继承了西方市场成熟经济下的市场规则、管理理念、商业模式。第三,身处新产业和新技术之便利,拥有动辄高达40%甚至50%的利润率,能撬动巨大资源。”“有如此高的利润率,如果你不去冒险,难道要那些利润率低得多的企业去冒险?社会给你这么高的利润率,就是要你承担应有的风险,否则就会被社会抛弃。”陈天桥说,“同样,你的这种购买力、观念和创新精神,如果嫁接到传统产业里,去整合更大范围的市场,会有多大的影响力!我们应该为此而兴奋。”

最后,以一个让我刻骨难忘的片段作为总结。2005年我到盛大总部参观,在其主会客厅看到一个八角船舵,这是四川一家渠道伙伴送给盛大的礼物。其正面是哥伦布的头像,旁边刻着“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背面的贺词则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一句话:“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天地。”——2009年9月29日——

2.6 佩奇和中国互联网的对话

前一段时间,我的脑子里忽然冒出来一个问题:

马化腾、李彦宏、周鸿祎这些人,如果一直坚持只做一个只有100人的小公司,在任何时候都专注于一个产品。他们创造的社会价值,会不会比现在带着几万人做一个巨头公司更大?

是的,小公司可能被巨头公司山寨、打垮或者收购。但那有什么关系,正好进入下一个领域。

做巨头,精力会被耗费在管理、血腥竞争上面,这给社会带来的增量是小的,做小公司,专注在产品本身及开创上,这给社会带来的增量是大的。

之所以想到这个,源自我自己的选择。我宁肯做一个独立的个人媒体,也不愿做一个杂志社的主编、门户总监或者带一帮兄弟创建一个新媒体。我认为前者对这个行业的价值更大。

其原因在于:敢单打独斗的人少,能带队的人多。做前者,身轻如燕可随性探索,需要的收入不多,受到的掣肘最少。做后者,包袱重了,必然会损失掉锐利、独立和自由。

当然选择前者有两个前提。第一,互联网给了记者“身轻如燕”的机会。第二,媒体是创意产业,创意产业需要身轻如燕。我想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个前提适用于互联网创业。

正巧,亚马逊和Google的两位CEO在最近的发言,与这个问题契合。

贝索斯说:“一些公司,如果非要用一个词形容,他们有一种征服者的心态(conqueror mentality),而我们是探索者的心态(explorer mentality)。

喜欢亚马逊探索和前卫精神的人们会倾向于和我们在一起,享受乐趣。恰恰这也是一种自我强化(self-reinforcing)。”

你是否同意,中国的互联网更多的是征服者心态,而缺乏探索者心态,要征服需要大投资、大资源,要探索只需要精悍小分队;要征服才会狭路相逢,兵戎相见,要探索更似轻舟一叶,独来独往。

佩奇说得更透彻一点:“我担心,我们运营公司的理念可能出现严重错误。通过阅读媒体对Google及整个科技业的报道,我发现他们总在谈竞争。这些新闻的报道方式与体育比赛类似。然而,很难找到仅仅为了竞争而诞生的优秀产品。”

竞争也是中国互联网的关键词。说得更贴切而生动一点,这是“弱肉强食丛林般的战争”。

有两位互联网上市公司的CEO分别送了我一本《商战》。里面有一段原文:“商战成功的关键在于,针对你的竞争对手制定战略战术,而不是针对你自己制定战略战术。”

在中国互联网业,对手、战争、击败是根深蒂固的思路。这对这个行业和这个社会的价值有所伤害。

佩奇接着说:“如果你倾尽全力,只是为了击败在做同样工作的其他公司,那这样的工作怎么会令人兴奋?这就是许多公司衰落的原因。

他们喜欢修修补补,进行微小的改进。做熟悉的事情以避免失败是人类的天性。但‘增量式改进’会逐渐失去意义。科技行业更是如此,它会发生非增量式的改变。

我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在于鼓励员工专注于创新。以Gmail为例,发布这款产品时我们是一家搜索公司,推出电子邮箱对我们来说是一次跳跃,尤其考虑到Gmail提供了比其他邮箱大100倍的空间。如果只关注增量式改变,那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整个业务中,我们都需要突破性、非增量式的工作。

你可能会说,苹果只做了很少的事情,但这对他们来说已经很好。但我对此并不满意。

世界上有很多机会。在Google,我们可能只专注于其中的0.1%,而所有科技公司加在一起也只瞄准其中1%。这意味着还有99%的空白地带。

投资者总是担心:你们这些家伙在疯狂的事情上花了太多钱。但如果你不做一些疯狂的事情,那么你可能就做错了。”

我们的互联网天才们是否考虑过这个可能:放下手里的活儿,让你的继承者或者对手去完成,而自己转而去开创那未知的99%的空间。

例如,离开SNS、微博、搜索、网店,去做一个无人驾驶汽车、一种清洁能源或者把200万名地球人送到火星定居。

这可能来自于文化的差异。2008年我在以色列参访时,ICQ的创始人Yossi Vardi回答过这个问题:以色列人骨子里就不喜欢大公司,不喜欢规律的生活,他们总想搞点新花样,他们想创业。他们认为公司有人接手是一种解脱,而不会感到“悲怆”。

当然,我不是一个虚浮的理想主义者。反对的理由可能包括:竞争才可能把活儿干好。毕竟,人的好胜心是强大的动力。不过好胜心可用来战胜别人,也可用来战胜自己。竞争,提高一个境界来看,是视野而不是攻防的较量。

另一个理由是:那些99%的未知空间需要眼下这1%的积累,毕竟我们不能天马行空。Google若没做搜索业务,就不可能有做无人驾驶汽车和Google Glass的视野,以及资源。

这个观点的延伸就是:中国目前的文化、资源和力量,只处于那1%里的最低级的0.1%。理想、自由、探索,都是美利坚人用几百年的时间、硅谷人用几十年的时间积累之后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但至少,我们需要正视这个问题。我们处于一片地狱火海。我们中最有能量的这一群人,不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探索中,而不是竞争上。

下面列出一些实例,他们代表着中国互联网的探索力量,这表明我们是有能力做到的。● 王兴,这个连续创业者在中国首先做了SNS、微博,以及团购的

尝试。他尚未成为巨头并且屡次被巨头击倒,但他一直在探索前

沿。● 陈天桥和被他引爆的网络游戏。● 马云和由他建立的中国独有的B2B电子商务。● 李学凌和他建立的中国独有的在线语音社区。● 周鸿祎和他建立的中国独有的安全软件和免费杀毒软件。● 雷军和他的价格平民化的智能手机。● 李彦宏和他的贴吧。● 李兴平和他的hao123网站。● 一个低调的创业者和他的起点中文网。● 戴志康和他的Discuz。● 杨永智和他的流行欧美的海豚浏览器。● 李开复和他的创新工场。● 梁建章。当他把携程网送上纳斯达克后回归校园,研究中国人口

问题。他正在大声疾呼:计划生育政策误国误民。● 程苓峰和他的个人媒体“云科技”。

好吧,最后一个是开玩笑的。——2013年1月22日——

2.7 网络教育的内涵

美国人说教育行业两百年来最大的变革正在发生,那就是网络教育。但网络教育这个概念深刻、博大,不只是把课程录成视频在放上网,再让学生们免费观看——这仅仅是“公开课”而已。

我认为,网络教育至少包含如下内涵。(1)极大程度地自己操作且一对一地教学。可以把计费单位时间精确到分钟,而不是一个大班,一个学期。其实大部分知识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真正需要单独解惑的问题比较少,常常一两句话就能搞定。

这里涉及两个概念:微支付,以及把教育流程化整为零,做到“因材施教”。(2)既然可以让老师设定价格,也可以反过来让学生提问题并且设定价格,由老师们来选,即不是按时间付费,而是按问题付费。(3)如果以上可行,那接下来就会发生:吸引来更多的老师和更多的学生。

例如,你教人做蛋糕,也许在以前不能在你所在的地区找到足够多的学生,你也就不能成为一名老师,不能赚钱养活自己。但现在你在网上可以找到全世界想花钱学习如何做蛋糕的人——他们很可能让你成为一个可以以此为生的老师。

当博客把几百万的人变成媒体人后,微博又把上亿的人变成了媒体。

我认为被互联网改造最彻底的产业是媒体业,因为媒体业传播信息,能够在互联网上完成生产、传播、消费的闭环,不依赖于任何线下的传统资源。

其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样的,其核心也是信息、知识和思想,也能够在互联网上形成一个闭环。(4)优质资源的极大溢出效应。

在麻省理工学院,一个教授加上两个助教可以教400名学生设计模拟电路,而通过一个edX平台,同样的三人组合可以在网上给10000名学生授课,人数再提高到一百倍也没问题。在这些人里面,可能包括肯尼亚的难民或者中国西部的留守儿童。(5)技术会决定网络教育的下一步走向。

学生们在网上的学习进度可以被追踪、记录和研究,也可能被影响。印度可汗学院有一帮工作人员,他们来自对计算机智能感兴趣的大学,他们最终的目标不是提供视频,而是通过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来完善教育。也许未来的软件将测绘出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并为他提供专属课程。

总之,网络教育有着巨大的商机。单在美国,就有1/4人口即8000万人正在幼儿园、中小学、大学或研究生院学习。美国政府在其中的直接投资超过8000亿美元。这还没算上私立教育和公司培训的花销。

至于在中国,人们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花的钱应该是一个普通家庭最主要的支出。

剩下的问题是,政府会控制网络、审查教师吗?——2013年1月17日——

2.8 微支付破冰教育和医疗

先举两个实例。

InstaEDU是一对一的付费视频家教平台。老师按科目分类,搜索某个科目后就可看到很多老师,挑选一位老师然后预约,老师以视频聊天的方式教学。每分钟学费约45美分,听1个小时的课程大约要20美元。一位老师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个月工作20天,收入约有4500美元。一对一家教对学生来说比较贵,几十人上大课会分摊费用。但把课时细分到每一分钟又有好处,大部分问题通过大课或自学可以掌握,真正需要单独解答的问题少,几分钟就能搞定,花费相对少而且有效率。

微支付把教育流程化整为零。把大班级化解成个人,把一整套知识的讲述化解成一对一问答。互联网已经在很多行业成功地化整为零,实现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无独有偶,在医疗领域也类似的实例。

春雨掌上医生也在摸索自由定价付费。用户自行选择向医生支付一定的费用,医生认可后就会回答病人咨询的问题。比如病人出价12元提问:“生物钟颠倒了怎么办?”一个医生回答:“白天坚决不睡……”目前咨询的费用从6元到25元不等,病人自选。

下面是春雨掌上医生运营两个月的皮肤科的数据:在用户0元出价中,9小时内有5%的问题被回复。在用户6元出价中,6小时内有80%的问题被回复。在用户18元出价中,2小时内所有问题被回复。这也是把传统上被打包处理的需求碎片化。需求碎片化,服务也相应碎片化。

InstaEDU可以借鉴春雨掌上医生,让学生提问题并且设定价格,老师们来选。其好处是节省时间。若以时间来计价,老师就会延长时间。若按问题来付费,老师就会尽量简洁地回答问题。

春雨掌上医生也可模仿InstaEDU,对不同的医生设不同的价格,让病人来选。这样更能确保质量。在上面的例子中,这个医生的建议并非是最好的,也许只是恰好看到,要给出好建议还需反复询问病人,而这需要时间。

微支付会改造传统行业,也许会一如微博改造媒体业。微博的好处是:做一个更多人写,更多人读,更透明和开放的媒体。

同样,将来会有更多的老师和医生用更多的零碎时间为更多的人治病和解惑,教育和医疗变成更透明和开放的产业。——2013年1月13日——

第3章 移动互联网趋势

移动互联网其实不是互联网。如果你把它当互联网来做就死定了。PC巨头向移动互联网领域进军时PC的思路还是太重。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和电信融合出来的,电信的成分更重。另外云技术很重要。

3.1 汪溪:熬到7亿工农用手机上3G

UC浏览器、3G门户、宜搜这些公司可看成是一类公司,它们至少8年前就瞄准移动互联网,提前卡位,积累用户。但眼看着后来创立的游戏、视频、社交及安全公司都接连上市了,这3家公司还没上市。

这两年智能手机销量猛增,都说移动互联网正在爆发,但宜搜这类公司的日子却不好过。PC时代的巨头在向移动互联网发力,围剿它们。

是什么造成这一切?它们是否还有机会?我想从宜搜的创始人兼CEO汪溪那里找到一些线索。宜搜一直在手机搜索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其每天有数千万用户,尤其在MTK平台上优势明显。

程苓峰:移动搜索跟PC搜索有何不同。

汪溪:从最表面的区别说起吧。

移动互联网与生活、实体更贴近。在PC互联网上,还是虚拟需求多。例如看新闻,就出了四大门户网站,玩游戏,就出了好多家公司上市。移动互联网则更实在了,吃饭、穿衣、行路,与人的现实需求近,需要对环境周围进行“实体”搜索,也就是与地理位置相关。例如搜“电影院”,搜索结果就会显示附近200米之内的电影院,以及怎么去。

程苓峰:我用宜搜搜索“电影院”,会显示出来位于我附近的电影院,但当我搜索“电影”或“看电影”时,就不会显示出电影院了,而是各种网站。为什么?

汪溪:好问题。这就涉及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的深层次区别——用户不同。

2005年我们开始做手机搜索,你知道那几年都是什么人在用手机搜索吗?我知道你肯定不用。因为手机搜索速度太慢,你无法忍受。我们最早发展的用户都是大城市的郊区或三四线城市的民工,他们自己不大会用手机,都是拿着手机到厂房旁的小商店里,请商店老板帮他们复制电影、歌曲到手机里,然后给老板一两毛钱。

想想看,你今天在北京、上海拿着手机搜“看电影”,可能想找电影院。那些民工搜“看电影”,就不是找电影院了,他们没钱去电影院看,周围也没电影院,他们可能就是想找新闻看,与现在的搜索需求肯定是不同的。

还有一点,当时带宽低,PC互联网也没给手机做适配,在PC上排在前面的搜索结果在手机上一般打不开,太大。这也导致搜索结果是不同的。

程苓峰:所以,早期移动互联网的主流用户是没有PC的用户。你们是在为他们服务。难怪我看见的数据显示在智能手机搜索上宜搜没什么份额,你们主要在MTK平台上。

汪溪:PC巨头的用户,大部分是由PC用户转移到手机的用户,是“杂交用户”,而不是原始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而我们服务的用户是“纯粹用户”,我觉得他们才是希望。智能手机用户大部分就是这种杂交用户,他们的钱在PC上已经被赚过了,想在手机上再赚他们一次,不太现实。例如新浪微博的用户就是原来新浪门户网站的用户,你要再卖一次广告,就得瓜分门户网站广告的利益。

以前赚纯粹用户的钱很难。但现在以及将来,他们才是增量。

程苓峰:纯粹用户这个用户群有多大。

汪溪:中国有大概有7亿人基本没用过PC互联网,我们称其为没PC或弱PC。现在这些人有1.5亿人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了,后面还有5.5亿人。他们与早期的PC互联网,以及现在的智能手机用户,对互联网、对生活的理解有非常大的不同。

我们就是对准这些纯粹用户的语言环境,以学习他们为核心。根据他们的点击来迭代适合他们的结果,适应他们“弱操作性”的使用方式。人不一样,数据和模型都不一样。

程苓峰:蔡文胜和冯鑫也说过,iPhone带来的触屏、直接点击的“傻瓜化”体验会把老人和小孩拉入互联网,这是一个至少有3亿人的群体……你们为什么没赚到钱?你们都做了8年了,按理说应该具有10亿人的规模,但现在也只有几亿人。

汪溪:主要原因是网速太慢,带宽不配套。国外从2001年开始使用3G网络了,我觉得2005年中国就可以开始做移动互联网,可是整整拖了4年,到2009年才发3G牌照。直到2010年,智能手机才把GPS作为标准配置,才能识别地理位置。

我们本来的想法是,让公司发展与带宽升级同步,可没料到中国的带宽整整错过了一个时代。带宽上不去,用户怎么用?好在中国有这么多人,我们好歹撑过来了。

移动互联网要发展,要带宽、终端、服务三个因素齐头并进才行。中国的服务,也就是互联网公司是领先的,可带宽、网络环境却是第三世界的水平。

程苓峰:最近很多人说移动互联网在爆发,因为智能手机一年的销量是2亿台。其实这么说是不是不全面?

汪溪:当然不全面。那些拿着iPhone但用139号段的人,大部分在用移动的2G网络。这相当于买了一辆奔驰汽车,却被马车拖着走。这也算移动互联网爆发?

移动互联网爆发得靠3G、4G网络,而不是WiFi。日本和美国都是靠移动网络,靠WiFi的那是畸形的移动互联网,是假的。

可惜中国移动拿了一张最烂的牌照,中国移动互联网被拖慢了三四年。什么时候中国移动的用户都用上3G网络了,什么时候才真正的大爆发。

都说近年来智能手机销量猛增,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长率却在逐年下降,从50%下降到30%,再到不到20%,主要是因为带宽不行。你不要去看移动公司的报表中显示有很多是3G用户,那里面有很多人是买数据卡用来给PC上网的。

程苓峰:你认为什么时候才能解决3G网络问题。

汪溪:悲观地认为是15年或16年。不扫除带宽这个绊脚石,移动互联网2/3的市值做不起来。就算用户用移动互联网了,但用的频次要足够高,这样我们才能从用户手里挣到钱。我们已经准备、等待8年了,并且还要再撑下去。

UC浏览器和3G门户网站跟我们一样过着苦日子。我们本来是领先战略,卡位移动互联网,积累用户,等待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但碰到非市场经济,政策一直拖延,所以还要再等。

程苓峰:“3G门户”这个名字取得好。可惜叫了那么多年3G,3G到今天还没普及……既然你的用户跟PC互联网的用户不同,那客户也该是不同的吧?

汪溪:用户不同,这就决定了后面的逻辑不同。我们的用户眼里的名牌是皮尔卡丹、金利来,不是PRADA和LV。我们国家是两个极端,在一线城市处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三四线城市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安踏和七匹狼在这里能跟阿迪达斯和耐克一较长短。在中国,中产阶级不存在,要么你从上面开始辐射下面,要么从下面开始辐射上面。中产阶级是一个伪概念。

福建晋江的那个“乔丹”品牌,一年能卖20亿元,据说今年要突破30亿元。你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能想象到吗?还有电视购物,风起云涌。在深圳华强北,有400家能做售价为500元智能手机的厂商。

在我们的用户里,使用支付宝的不到10%,他们就喜欢货到付款,很少有使用第三方工具支付。要使用支付宝,就要去开通一个账号并验证,他们实在折腾不起。其实中国电商能崛起,是因为有货到付款这个功能。

程苓峰:一个小城市里的医生,年薪20万元,有一个ThinkPad笔记本电脑但基本不用,都是用手机上网买东西,在唯品会网站买打折的世界名牌。问他什么是世界名牌,他说是ESPRIT。一位住在广东清远的亿万富翁,在用唯品会之前都是用电视购物。他说电视购物的好处是打个电话就送过来,而且东西还真不错。

汪溪:所以我们的广告客户也是这群人,他们收入差距很大,也更分散。比如你刚刚看到我们页面上那个置顶的美食广告,我就跟人说能不能做得好看一点?太“山寨”了。可酒楼老板偏偏就喜欢这么“山寨”,觉得“满汉全席”这几个字特有诱惑力。开拓这群客户是相当费力的。人家连PC都没有,就叫他买手机,人家连互联网都没搞懂,就在介绍人家使用移动互联网了。

所以你看我这个人长得就不斯文,就是一个“泥腿子”。我们天天跟那么“草根”的人打交道,气质自然就比较“土匪”。

程苓峰:你在创业早期推广就更难了吧。

汪溪:创业初期我们到线下去推广,跟小卖场联合推广。我们请手机销售人员在手机屏幕上贴一个标签,然后给他们几毛钱的提成。后来做移动互联网的网盟,有两万家。再后来找代理,让大学生去“扫街”、“扫楼”,辐射50个城市,一直到五线城市。

但最难的还是我们的产品。2006年时,其他搜索引擎在手机上还打不开,因为搜索出来的都还是在PC上浏览的页面,文件太大,链接都打不开。直到智能机出来后,才能用手机直接访问PC互联网。当时我们进行转码,并且做很多优化,让页面能打开,再把字节数最低的链接排到前面。

其实UC浏览器对移动互联网最大的贡献就在这里。在非智能手机的时代,它让你能在手机上能看页面了,而且还省流量。

程苓峰:要能撑到中国移动普及3G或4G网络,你会做什么?

汪溪:我们80%的用户是中国移动的用户。等到中国移动普及3G或4G网络,同时,市场推出500元以下的智能手机,我们的用户开始换这样的智能手机了,那时我们的智能手机用户也就多起来了。

另外我们坚持领先创新。虽然我们的创新技术都会被学过去,但我们要先做。2010年我们最先做的是地理位置推荐,后来做网络小说,现在做个性化搜索。

程苓峰:你觉得PC巨头有什么劣势?

汪溪:移动互联网其实不是互联网。如果你把它当互联网来做就死定了。PC巨头向移动互联网领域进军时PC的思路还是太重。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和电信融合出来的,电信的成分更重。另外云技术很重要。

我们已经扛了8年,还要再扛3年。我们教育了市场8年,还要再继续教育3年。我们要扛到移动互联网真正爆发的时候。——2013年6月24日——

3.2 王珂:在手机上翻越淘宝的路径

马云说:“无线是一场革命,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消灭淘宝。就是我们给一切资源,你只要把淘宝打败,就认为你过关了。”这个潜台词是:淘宝是会被灭革命的,不从内部,就从外部。

王珂和雷军共同创办的口袋购物也走在这条路上。口袋购物拥有1500万个用户,日成交额为400万至1000万元,目前在各指标上显示是领先的第三方导购。王珂生于1984年,跟雷军认识了10年。

程苓峰:对于雷军你用到“共同创办”这个词。他那么重要吗?

王珂:你可能很难想象,我找到一帮合伙人的方法是通过打cold call(陌生电话)。我以前在厦门,雷军建议我来北京创业。此前我在北京一个人都不认识。我问雷军该怎么找人,他说在北京这个领域的圈子里交朋友,混一两周,然后找人推荐。

最早雷军找到几个百度的员工,给了我两个他们在百度的同事的电话,然后我就坐在百度楼下的SPR COFFEE,天天打cold call约他们下来聊。我甚至还编辑了一本“cold call话术”,就是介绍怎么把别人“骗”下来。第一条就是一定要在前两句话之内把“雷军”的名字亮出来,否则别人很可能会挂电话。

我的思路是先给他们打3分钟电话,约他们下来聊3个小时,合适就聊3次,最后就谈定。早期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想法——要找到牛人,这要花非常大的精力,比说服VC还难。我就通过最初的两个联系人,与他们混熟了再让他们介绍其他人,最后我编了一个百度通讯录,把大家都说好的人标出来,再挨个地打cold call。

从2011年5月到8月,我几乎天天游荡在中关村的基督教堂旁的咖啡厅和百度楼下的SPR COFFEE,约腾讯、新浪、百度的人。我每天早上7点出发,凌晨3点回家。现在我们的早期同事常会调侃当时我对着他们狂“喷”3个小时,他们想走却不好意思走的情景。

我们的联合创始人都是由我谈到最后,再由雷军临门一脚谈定的。我们公司后端技术的负责人马飞,之前是百度搜索团队的负责人之一,我跟他的最后一次谈话从下午5点谈到第二天早上8点,然后我赶回厦门治肺炎,雷军接着与他从8点谈到11点,于是谈定了。

程苓峰:进入正题。任何产品在手机上都跟在PC上不同,这几乎成了互联网业共同的信仰。比如QQ分为在线和不在线两种状态,微信就是永远在线状态。这个区别就好比是一个手机产品的“诺曼底登陆点”。没这个点就没前途。说到购物,你找到的在手机上的登陆点是什么。

王珂:第一,一个人在淘宝上搜索之后可能要翻50页才会找到想要的东西。若在手机上这么翻手机早就没电了。在手机上一定不能翻50页。第二,在手机上用户使用“收藏”的频率是在PC上的49倍。因为在PC上可以打开很多窗口,用户可以一边看一边关,这在手机上行不通。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是使用碎片时间,所以就会收藏网页,再慢慢看,慢慢选。

程苓峰:所谓的登陆点,背后都有一个原因。QQ分为在线和不在线两种状态,因为人不能背着计算机到处跑。微信永远是在线状态,因为手机永远在你的手边,你本来就一直在线。那你说的这两个登陆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王珂:PC上生长出来的淘宝,并没很好地匹配用户的需求和庞大的产品库,所以用户需要看50页才能找到想要的,效率太低了。更要命的是,你只看了50页的内容,而后面还有950页的内容,你根本没时间、没兴趣去看。所以在淘宝上发生了奇怪的现象:95%的小卖家排不进搜索结果的前50页,挣不到钱;5%的大卖家有钱买广告进入前几页的黄金地段,但由于竞争大,广告费用高,也挣不到什么钱。

程苓峰:之前没看到过有数据表明淘宝卖家挣不到钱。

王珂:我一对一地访问过80多个卖家,这其中大的小的卖家都有,都说不挣钱。大的卖家要把30%的收入投去做广告获取流量。电商是一个奇怪的行业,都说是好行业,但没人赚钱。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解决大量需求和大量商品之间的高效率匹配,搜索的本质也是如此。理论上来讲“天下没难做的生意”,但淘宝并没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淘宝有16亿件商品,相当于4亿平方米的商城。但只把5%的东西“秀”给人看,而且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都一样。

必定还有另一种方式。

程苓峰:PC的开发者没有动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手机用户的需求就逼着你去解决这个问题。

王珂:智能手机的销量是PC的10多倍。这给解决这个问题带来足够大回报的土壤。我们要做的是发现引擎。让不同人看到的东西也不同,符合他的胃口。我们根据点击、收藏、购买等行为,以及将每一款产品的款式、价位、品质参数等数据抽取出来分析,给商品重新排序。让用户只翻5页内容就找到自己想要的。让剩下95%的小卖家也有用户,让那5%的大卖家不用掏出30%的收入打广告。

程苓峰:这个技术很简单,而且淘宝有更多的用户及更多的数据,它比你更有优势做这个。

王珂:我们发现,基于单纯的参数信息,机器很难帮用户挑出喜欢的东西,但是通过对图片的学习,机器就能发挥它的作用。

之前,我们能给商品贴上300多万个特征标签,例如种类、价格、颜色、产地、型号等。我们训练了一批机器去学习,然后发现机器是否喜欢一个新商品与人的喜好的接近率是60%,之后就无法提高了。而这60%接近率是不可用的,接近于胡乱猜测,但是也能蒙对50%。

之后我们把商品的图片遮住再进行试验,此时发现机器的喜好与人的喜好的接近率提高到92%。因而得出结论:如果机器不能处理图片信息,机器推荐商品的效果就不能大大提高。因此图片对于用户对一件商品产生的感觉来说非常重要。而对于图片的分析技术还处于开发阶段,我们有机会。

程苓峰:我听说,大脑消耗掉的70%的能量是用来处理视觉信息,也就是处理图像。这证明图片非常重要,它包含大量大脑感兴趣的信息。这也许就是搜索商品(淘宝)跟搜索非商品(百度)的不同。用户在百度上搜索的大部分是信息,而在淘宝上搜索的是一个具体的东西。

王珂:是的。在淘宝上要翻50页搜索结果才能找到想要的东西,但在百度上一般翻几页搜索结果就有答案了。其原因是,商品不能用语言来描述,你知道那是我的菜,但你不知道为什么是我的菜。你也许喜欢特定的颜色和款式,但你真不知道它到底应该长什么样子。搜索非商品的信息可以通过很多维度来描述,用关键词组合。但搜索商品不能用语言来表述。

例如搜索PC可以用参数组合来描述,而搜索像服装这样的商品就不能用语言来描述。

程苓峰:所以你打算从包含最多信息的图片入手进行搜索分析?不过,图片分析太难了吧。

王珂:目前我们提取图片中粗浅的信息,例如衣服的主色调、材质、纹理,以及这个图片里有没有人、这个人是不是明星、她的身材如何等。这些信息已经能大幅度地提升商品推荐质量。

现在Google最新的技术已经让机器有顿悟的能力了。他们给机器看过10个杯子后,再给它看一个形状稀奇古怪的杯子,机器也能知道这是一个杯子。Google的新技术用的是神经元模型,能识别猫脸、人的背影、自行车,还能分类。分类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开始。李彦宏刚刚设立了深度学习研究院。最近百度的魔图开始流行了,它可以对人脸进行识别。

程苓峰:但我一直认为,机器判断力与人的判断力差太远了。依靠人的大脑才能解决主要的问题。大自然的力量匪夷所思,是人不能企及的。比如3D打印,人类妄图制造一个能孕育器官的机器,但我从不相信。器官是大自然才能造出来的。

王珂:我同意你的看法。机器学习不是取代人。机器所学习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我们是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的数据更高效地链接。例如,在小城市生活的人跟大城市的达人不认识,也没订阅他的微博,他们的生活没有交集,但达人的推荐是靠谱的。我们通过分析认为某一类达人的喜好跟某一类人的偏好相似,把他们关联起来了。而且他们都可能不愿分享自己的信息,我们就通过后台来计算,把两者近似的因素呈现出来。

程苓峰:当然,机器在个性推荐上也有人力不可匹敌的地方。

王珂:例如,以前百度的广告是这么卖的:你搜索鲜花,系统就把包含“鲜花”的广告按出价排序。但问题是:系统里一共1000个广告都卖鲜花,但屏幕上只显示出价最高的10个,一年到头也只显示50个。李彦宏说“95%的广告从未显示过一次”。

后来百度凤巢就采用了Google AdWords的做法。用户搜索鲜花可能不是一定要买鲜花,而是因为情人节要买礼物。他可能想要的是巧克力。于是,把鲜花的所有特征列出来,比如礼物、植物、情人节、母亲节……再依照用户过去的点击记录,算出每个特征有多重要,预测出对每个词的点击率,乘以价格,再排序。若当天是情人节,再加上巧克力的广告主一般都比花店更愿意花广告费,那么巧克力的广告就可能排在前面。

之后百度凤巢上线的广告展示率从5%提升到26%。2012年百度凤巢又上线了个性化广告投放,同样搜索“苹果”,如果发现用户是农民,那第一条广告就是种子广告。如果用户是技术员,第一条广告就是亚马逊广告。广告的展示率又提高到50%。这个小组得了100万美元的奖金。

程苓峰:所以你要做的就是类似百度凤巢的方法,把全网16亿件商品重新排序,把展示率从淘宝的5%提高到百度的26%甚至50%。这样给大量小卖家也带去流量。

程苓峰:但就算是理解图像信息和个性推荐,你跟淘宝也是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

王珂:我认为移动购物是B2C最大的机会。淘宝上的老网购用户,要有PC、支付宝、邮箱还要将账号再绑定,非常麻烦。而B2C不需要这些,货到付款解决了很多麻烦。淘宝的支付用户有1.3亿,而手机用户会达到5亿至7亿,他们会使用简便的购物方式,比如B2C。2016年B2C会超过50%的份额。支付宝是10年前淘宝成功的利器,因为人家不相信你,而且货到付款的成本高。但现在情况变了,货到付款以POS机为主,坏账很少。

我做过用户调研,在三四线城市很多用户都在唯品会上购物,原因有三条:名牌,打五折,支持货到付款。而B2C的特点是分化的,不像淘宝在C2C上那样一家通吃。越分化,越需要聚合的应用,这是一种趋势。

程苓峰:淘宝的根基稳固吗?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创业梦和马云局》的文章,我有一个朋友在淘宝开店,亏了4万元,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你说你访问过的80多个卖家都不赚钱。那他们什么时候会离场。

王珂:我问过皇冠级的卖家,他们太痛苦了,几个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说挣的钱还不如去打工,很后悔。但还是不断有新人涌入淘宝,淘宝历史上曾有600万个卖家,现在还活着的有200万个。

程苓峰:也就是死掉了400万个读者。如果都像我朋友亏了4万元,那就是1600亿元。如果亏1万元,也有400亿元。这些钱都做了淘宝长大的肥料了。

王珂:还有广告。淘宝自己的广告预算是2亿元,但每年卖家要花40亿元来买外部流量导入淘宝,成就了淘宝的销售额。据说淘宝页面的点击有1/3是用户主动打开的,有2/3是广告带来的。淘宝干了一件很牛的事情,小卖家帮着你做成了,但还要求着你。这是一个极成功的商业模式。

淘宝站在一个大势上,有一个偶像,再树立几个典型案例,就吸引人前仆后继。外部往内部输血,线下往线上输血,造就了这么一个生态。

程苓峰:你不断提到做“一对一的访谈”。这是你喜欢的方法吗?

王珂:想做一个东西时,就找人问问是否靠谱。也不用做功能,就画一个草图,一个假的页面,问别人会用吗。如果有60%的人说“不”,就不干;如果只有60%的人说“是”,恐怕也不能干。因为一对一的访谈做了很多说服的工作,在真实环境下,用户没时间被你说服。我基本都尊重被访谈用户的意见。

我之前做了一个购物搜索网站。上线后用了1万元买用户,但用户的回头率不高,3个月做的网站,一个星期就关了。不能犹豫,越早关掉损失越少。

程苓峰:你会在什么场合做访谈。

王珂:逮着机会就做。我常去星巴克找人搭讪。我老婆是学油画的,我就逮着她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聊了半天。我喜欢跟这种讨厌高科技、手里又拿着iPhone的人聊天。

有一个5线城市的医生,加上灰色收入一年收入有20万元。他有一台ThinkPad笔记本电脑,但一年只打开过5次,用来搜文件。他用手机上网买东西,在唯品会上买打折的名牌产品。我问他什么算是世界名牌,他说是ESPIRIT,我当时愣住了。

有一个住在广东清远的亿万富翁,在用唯品会之前,是用电视购物。我说电视里那都是骗子。但他喜欢,他说打个电话东西就送过来了,而且质量还真不错。

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面。世界是千奇百怪的。访谈最重要的是,不预设答案,不辩解。他说什么就是什么。我相信不可知论。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他们能告诉你什么会是错的。100种方法你否定了99种,那就接近正确的方法了。我不假定自己聪明。我就是快速否定错的。因为错的一定比对的多。这个方法靠谱。

程苓峰:最后说点有趣的事情吧。

王珂:2010年年底,雷军让我去问我的朋友看我有什么缺点,让我不要辩解,记下来。我照做了。我记在计算机桌面的便签上最上面一行写上“我的缺点”,这样打开计算机时很容易看到,提醒自己改正。

我的缺点很多,记下来的缺点会时常打开看看。也时常问朋友们我哪些缺点改了,哪些还没改。最近一次跟同事开会时发现我还有17个缺点,还在努力改正。

雷总常给我提意见。他说我讲话特容易钻入细节。他建议我说话前把要点列出来。后来我每次给他打电话前都把要点写在纸上,然后再打。给别人打电话也至少先打一个腹稿,现在一般打电话时开腔都是,“有3件事,第一,……,第二,……,第三,……”。

这样沟通更有效,但有一个副作用,我现在没纸条就不会说话了。所以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时,我经常很紧张、语无伦次。其实不是别的原因,只是没提前写好纸条。——2013年6月17日——

3.3 一场针对手机底层的新圈地运动

这场圈地运动已有四个主要参与者:360、金山、腾讯、百度。它们的共有特点是:都跟安全相关,旗下都有安全产品;更戏剧性的是,都直接或间接跟“3X大战”相关。

这场运动旨在争夺对手机应用的生杀予夺大权,具体解释如下。

手机的底层是硬件,往上是系统,比如Android或iOS,再往上是App。iOS是封闭的,不管它。现在新的玩法出在开放的Android。

Android一直有一个“授权管理”功能,去年开始进入行业的视野。这是一个依附于Android系统的开关,可以管理各App。

也就是可以让用户设置黑、白名单,决定一个App打得开还是打不开。当然,不光用户可以设置,从云端也可直接下达命令,而且是排他的,不能共享。形象地说,如果再打一次“3Q大战”,在360掌握“授权管理”的手机上,可以建议用户删除QQ,或直接从云端下指令把QQ删除了。反过来,在QQ掌握“授权管理”的手机上,也可以把360软件删除。我只是说可以,不一定真发生。防患于未然。

Android开放这个功能,估计其本意是方便芯片商、集成商等上下游伙伴来管理App,让参与方有更多空间,最终让用户方便管理App。

但国之利器不可示人。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了不把命脉掌握在别人手里,所以大家都要掌握住这个关口,作为反击时的防御武器。要不,你会在一夜间失去几千万用户。

其实说通俗一点,这个功能相当于PC上的安全软件,掌管App的生杀大权。而目前手机上装的所谓安全软件,跟PC上的安全客户端不是一回事儿,相差甚远。

无论iOS还是Android,安全软件和其他软件的权限都相同,不在底层。这让安全软件的“执法”能力大打折扣。刚好傅盛在上周才解释过这个:“你用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时,如果在Windows中,我可以截获你的二维码去判断安全不安全。但手机不行。手机上的所有权限都在操作系统里面,安全软件没这个权限……没办法像在Windows下那样直接把安全模块植到系统里去拦截。”

所以,你如果要确保自己的绝对安全,得搞定“授权管理”。

现在这四个主要参与者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腾讯和百度有钱,每年有几亿元用来找手机制造商预装软件,现在就增加一个条件,再装一个授权管理。据说在2011年,腾讯为了装“Q录”花了8000万元,对了,你是没听说过这个产品,因为它做得很烂。据说百度给百度音乐的预算就是3000万元。

当然,大品牌手机是不会给你预装这些软件的。低端品牌手机是愿意的,大概占总数的20%。

360也做预装软件,但钱不多,更多是靠自己的ROOT和刷机工具。

金山就更没钱做预装软件了,他们走的路线肯定也是依靠刷机和ROOT工具,尤其是非360体系的刷机和ROOT工具。

现在来解释一下ROOT和刷机。这是拿下授权管理的第二条和第三条路,第一条路是找手机厂商预装软件。就算手机厂商预装软件了,到用户手里还能通过ROOT和刷机给换掉。

刷机,相当于PC上的系统重装,例如把Windows XP系统换成Windows 8,顺手把之前的授权管理灭掉,再装上自己的授权管理,以及再把对手的App给删了,装上自己的App。这样操作简单粗暴,但用起来不方便,很慢。除非遇到大麻烦,很少有用户会想到刷机。

ROOT就温和一点,不改系统,就是把App整个卸了。因为手机出厂预装了很多App,以及手机出厂进入流通渠道后,会被装上更多的软件。要干掉这些软件,就用ROOT。ROOT的同时,就把授权管理给装上去了。

使用ROOT的人比刷机的人多。

ROOT和刷机的手机占总量的20%左右,在这20%里,估计14%是ROOT,6%是刷机。

ROOT和刷机有一点不同。刷机一次,就把之前的授权管理干掉一次。但ROOT一次装上授权管理后,下一次ROOT就不能改变上次装的这个授权管理了。相当于ROOT后为手机带进去一个管家,这个管家就接管大权了,后面的ROOT就拿这个管家没办法了。你可以理解为,授权管理是介于ROOT和刷机之间的一道关隘。

所以,第一次ROOT很重要。

前面说了,找手机厂商预装软件的第一条路是拼钱,这是百度和腾讯的天下。

刷机这条路,玩家有好几个,有刷机精灵和刷机大师等几家。刷机精灵本来是360投资的,但被腾讯硬生生地给抢走了,现在是腾讯全资控股。不过被腾讯收购后,刷机精灵的小团队在大公司中的战斗力不可避免地明显下降了。刷机大师也是腾讯投资的,但所占股份不多。所以说腾讯真是厉害!

ROOT这条路,玩家也好几个。刷机大师自己做了一个ROOT大师,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后台数据发现,很多使用刷机大师的用户走到ROOT这一步就停止了,针对这个需求于是专门做ROOT大师,据说每天有几万次的下载量。还有360一键ROOT,它靠自己的客户端推广,相当厉害。另外还有ROOT精灵、KING ROOT、EROOT等。

接下来,授权管理是兵家必争之地。刷机和ROOT对手机的影响都是一次性的,不能天天搞。但授权管理是长期的,可以天天搞,随时搞,柔性地搞,隐蔽地搞,而且,还能防止你进一步ROOT。

未来能在手机安全上一较长短的,看来就是腾讯和360了,这是资金、产品、并购等综合较量。他们跟得快决不掉链子。

当然,手机安全软件市场也不能落下,一直都有竞争。腾讯手机管家猛花钱,市场份额提升得很快,360的份额有点往下掉,估计占市场的30%~40%。这两家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接近。另外,百度手机助手和金山也在推广自己的安全软件。

最后提一点,授权管理对应用市场具有排他性。这也是巨头较量的地方,是挣钱的地方。目前估计360在手机市场上排第一。但这个市场比较分散,处于七雄争霸的境况。——2013年6月24日——

3.4 吴欣鸿:美图秀秀造手机就是无知者无畏

吴欣鸿,美图秀秀的创始人及CEO。

程苓峰:之前跟蔡文胜聊美图秀秀为什么要造手机是讲大道理。这是虚的。今天想问问你,卷起袖子干累活儿时,有什么具体困难。这是实的。虚实结合,你们轰轰烈烈造手机的图就全了。

吴欣鸿:第一个困难是“无知”。

一帮之前在互联网上做App的年轻人,忽然发现做手机是一件很酷的事儿,我们就一头扎进去了。我们对要遇到的困难没想太多,供应链、硬件结构、系统工程这些大问题,其实就算要想也想不到。手机和App完全是两件事情。但我们立马就立项了。事后看来真是冒险、幼稚。

程苓峰:没找行业里的前辈请教过再立项吗?

吴欣鸿:没有。当时投资人蔡文胜也同意,我们就出发了。其实,若我们详细论证、瞻前顾后,很可能就不敢做了。

程苓峰:初生牛犊不怕虎。接下来第一件事是什么?

吴欣鸿:我们本来不想自己做手机,想找主流手机品牌合作,联合推出一款手机,还是用人家的大牌子,就把美图秀秀擅长的拍照模块植入,主打自拍功能,然后双方联合做市场。但我们碰壁了。大厂商不理我们。我们就是一家人家瞧不上的小公司,以及一群毛躁的年轻人。

程苓峰:你们的套路跟360特供手机相似吗?

吴欣鸿:360特供手机是联合品牌,我们不要求联合品牌,我们只要求在市场营销时冠上美图秀秀的名义。但大厂商很强势,他们不认可这点,他们不想打着美图秀秀的旗号去推广他们的手机。他们想突出自己的品牌。

程苓峰:是不是你们要的分成太多了?

吴欣鸿:不是。其实我们很单纯,只是想证明自己。我们就想无偿提供技术方案,在他们的帮助下进入硬件底层做出更美艳的自拍效果,以前做App只是在系统层,没有底层的计算能力,做出来后做市场推广。但他们认为自拍不是一个强技术,也不需要你推广。可能公司大了,有整体品牌规划,不灵活。

程苓峰:这点我有感触。刚开始做自媒体时,我去找传统媒体,我想给他们供稿,得到较高的稿费。但传统媒体觉得我就像叫花子,或是一个想偷他们肾的贼。接连碰壁后,没办法,只能自己咬牙坚持做自媒体。然后回头去看,若真把稿子卖给他们,那才真成了叫花子。

吴欣鸿:地球上曾有过一种动物叫恐龙。

程苓峰:为什么不找不那么强势的手机商合作。

吴欣鸿:我们觉得不如自己做手机。于是我们就决定自己做手机,我们是被逼上梁山的。

程苓峰:上山碰到的困难是什么?

吴欣鸿:我们去找ODM厂商,我们设计,他们来生产。国内有成熟的手机制造产业链。一开始找的几家厂商都不干,他们觉得不靠谱。我们就一直找,碰运气,最后有一家厂商认同我们的理念(有些ODM做大了的厂商,在朝垂直领域寻找突破点,而拍照是一个兵家必争的功能点。)于是我们一拍即合。

ODM厂商提供整机解决方案,我们负责从底层的拍照软件研发,到市场营销及定价,并且收入都是美图秀秀的。

程苓峰:这个过程肯定艰难。

吴欣鸿:我们的手机跟之前的任何一款手机都不同。之前手机的前置摄像头是500万像素,我们是第一款具有800万像素的手机,还装了独立芯片,这些芯片以前只用到专业照相机上。当时大部分手机连后置摄像头都没有芯片,这违背了硬件设计的常规。

手机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设备,于是主板和驱动要全部重新设计,效果优化和调试要重新做,这样多了很多工序,增加了研发成本,周期变长了。比如需要我们、NTK、ODM、芯片提供方富士通四方联调,富士通调了两个多月……这款手机从里到外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

程苓峰:这个阶段你们拜访行业前辈了吗?

吴欣鸿:没有。因为没看到一家跟我们路径相似的公司。360的特供手机不需要重新设计,主品牌是手机厂商,360只是简单定制、预装软件、建立渠道。我们也没去拜访小米手机。我们一直在侧面学习,没正面讨教。

程苓峰:举一个具体的最大的困难说一说。

吴欣鸿:所谓的困难都是因为我们是第一次做手机。说起来都没什么,但你会碰到无数个问题,每天都有。你需要把这个过程走一遍,交所有的学费,再做的话就不会有类似问题了。

程苓峰:团队成员的感觉是什么?

吴欣鸿:既兴奋又辛苦,工作量是之前的两三倍。但大家都很喜欢。就好像玩游戏,有过关斩将、打怪升级的感觉。

程苓峰:于是手机研发出来了。2199元的定价是怎么来的?

吴欣鸿:根据成本算出来的。首先我们是第一次做,小批量生产,综合成本很高,除了看得见的元器件,还有研发、税收、市场、项目运转的成本。市面上说iPhone 5的成本是1000多元,但你要看它的综合成本,看它分摊了多少研发和运营成本。我们的底线是不能亏太多钱。我们的第一批和第二批手机卖出去后就没赚到钱。

程苓峰:你们可以通过服务收费来补贴手机的研发。

吴欣鸿:美图秀秀一直是免费的,靠广告赚钱,并且赚得也不多。我们确实没评估过这点。

程苓峰:这个定价给你们带来非议了吗?

吴欣鸿:争议比较大。男生就不理解女生的自拍需求,男生只是单纯地看硬件,觉得性价比小。他们以为国产的手机都应该卖几百元,这款手机售价居然超过2000元,居然比小米手机还贵。

但我们的目标用户很喜欢。她们看这款手机是否真的把她们拍得更好看。第一批手机生产了不到两万台,不到1个小时就卖光了。第二批手机加订了5000台,因为核心元器件紧缺,短期内只能生产这么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