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心的选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21:08:52

点击下载

作者:成杰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聆听心的选择

聆听心的选择试读:

前言

优秀的书籍组成了一个宝库,它就在那里,属于一切人而又不属于任何人。你必须走进去,自己去占有适合你的那一份宝藏,而阅读就是占有的唯一方式。

作为本书的作者,笔者感到十分的荣幸。其原因有三:

第一,在市场上,有关巴菲特的书籍已成一种泛滥的态势,它们只能够让读者看到一个股票投资者巴菲特,一切只是从金钱的角度出发,而无法让读者认识一个人生中充满智慧的巴菲特,这一点,本书做到了。

第二,希望能够借助此书给我们读者提供一片更有成长意义的沃土。

第三,在此书中,大多是用巴菲特的家庭、生活、事业、朋友等等的实例,向读者转达一种理智的成长过程,希望我们读者能够从中有所得。

关于巴菲特,当我们走入了他的世界,恐怕任何初次相识的人,都会惊讶于他的简单了。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巴菲特的争论近乎无穷无尽,谁都无法确定,假如巴菲特生在中国,他的人生传奇是否与现在一样?抑或是根本就不存在巴菲特传奇呢?其实不然。

王小波回忆,他的老师曾经告诉他,科学对于中国人是外来的东西,所以中国人一开始惊其为洪水猛兽,继而当做巫术去理解,再后来,把它看成一种宗教,其实这些理解是不对的,就像我们只是阅读巴菲特投资方面的书籍一样,一直迷信于他的投资,却不去探究巴菲特的投资智慧从何而来一样。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到隐藏在巴菲特投资身后的故事,即巴菲特的财富人生。

其实,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并非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不论如何的伟大,但终会有失误和过时的时候。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巴菲特思想里那种基于理性的人生哲学元素。从这种理性出发,我们可以找到更伟大的思想,可以利用这种思想冲击其它事业的巅峰,利用这种思想挖掘出我们理想的人生。

可以试想一下,倘若我们只是学习巴菲特的投资方法,那么我们的眼里看到的只是金钱,而别人闻到我们身上的味道,也是铜臭的味道,这样一来,我们岂不是成了暴发户?要知道,“暴发户”这个词,给任何人都是一种粗暴的感觉,即使我们拥有再多的金钱,这种“粗暴”的标签也无法褪去。

笔者想说的是,我们不能只是纯粹在财富上追赶巴菲特,更应该学习巴菲特的人生哲理。

而这本书,以巴菲特历年以来的经典言谈为引线,结合巴菲特的人生故事,包括巴菲特的妻子、父母、子女、朋友等等,以此来告诉读者,巴菲特做人的哲学、做事的态度、生活的方式、以及对创业的理解心态的表现。

曾经,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我们读到了书中有的东西,还读出了更多的书中没有的东西。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我们对书中有的东西尚且挂一漏万,更无暇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了。

因此,笔者热切希望我们的读者能够将这本书拿起来,读一读,想一想。笔者不敢说这本书是否能够让你改变一生,但一定能告诉你:它的存在,一定让你有所获得,有所期待。第一课自己选的,怎能不爱

同样愚蠢的是,不要用你最宝贵的时间,去干那些你不喜欢的、仅仅是为了让简历更好看的事情。

——巴菲特再好不如自己喜欢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能得到什么,而是想得到什么。所以,无论是关于感情,还是关于工作,都应该选择自己所爱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自己的幸福与快乐最大化。

2006年6月,位居当时世界富豪榜第二位的沃伦·巴菲特宣布,他将总价达370亿美元的财产捐给比尔·盖茨所创办的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做慈善事业,这些财富大约占其私人财富的85%,这是许多人都难以想象的一笔巨额财富。这样的举动从宣布到实现的这段时间里,世界各地许多记者争相前往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巴菲特的家乡,对于他捐这么庞大的一笔财富进行了采访。

有一位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询问他:“巴菲特先生,您把大部分财富都捐了出去,那么,请问您会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什么呢?”

沃伦·巴菲特说:“我已经把最珍贵的财富留给了我的孩子们啊,那些都不是金钱,而且也不是金钱可以买得到的,无论你花多少钱。”

那位记者很迷惑,巴菲特也看出了他的迷惑之处,于是,巴菲特告诉记者:“我的孩子没有拿走我的金钱,但他们从我这拿走了最珍贵的东西——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我常常告诉我的孩子们,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喜欢,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使你改变初衷,你可以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无论事情的大小、无论工作的卑微与否。那么,丰富快乐的人生自然从中而来。”

在巴菲特看来,亿万家产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多少能力和成长,反而会消磨他们的激情和理想,会使得他们变得更加堕落,不求上进,没有任何的进取心。

的确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金钱确实不过是一串无意义的数字罢了,只有乐观、自信、勇敢、勤于思考的性格才能收获快乐与幸福。

听了沃伦·巴菲特的这一席话,记者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他开始思索,我们这一生到底为什么这么疲于奔波,而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快乐与幸福?

后来他回到报社给《纽约时报》写了一篇文章,在文中,他根据巴菲特所言,列出了人生能够做到快乐和成功的5个准则:(1)我们要想感受到生活是快乐的,就必须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2)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是,失败后依然保持着快乐、自信和勇敢的性格;(3)要想取得较大的成就,就必须学会勤于思索;(4)拥有再多的金钱,不如每天多给自己一些快乐,无论这种快乐是源于别人,还是源于自己;(5)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在生活中用积极的态度享受生命的力量。

该记者在采访巴菲特之后写的这篇文章并不是凭空捏造的,之前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人生这么忙碌,他却寻求不到一点快乐的存在,自从他在巴菲特那里得到答案以后,便一直按照自己所列的准则一一行动。在后来又一次采访巴菲特时,他向巴菲特表示了感谢,感谢巴菲特给予自己的引导。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从事自己所喜爱的职业时,他的心情是愉快的,态度是积极的,而且他也很有可能在所喜欢的领域里发挥最大的才能,创造最佳的成绩。

所以,作为年轻人,哪怕职位是那样的卑微、渺小,只要令自己快乐就行。因为快乐即是最大的幸福。何况职业实际上并没有贵贱,快乐也不分尊卑。皇帝可以快乐,乞丐也可以快乐。总之,做自己喜欢的事,快乐也就随之而来。当然,做自己喜欢的事,绝不是率性而为,更不能违背伦理法纪。

也许在股票市场上巴菲特能够做到岿然不动,但他也是人,他不是我们传说的那种“股神”,更重要的是,巴菲特是位父亲,他还有三个孩子。

关于他的孩子,无论是教育还是生活,一般人的心里的第一印象是,巴菲特不会为这等小事过于操心。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有世界上最多的私人财富,他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生活条件,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而事实呢?其实不然,巴菲特在他三个的孩子面前,与我们的父亲是一样的。

我们高考的时候,父亲会担心我们是否能够考上好的大学;我们考上大学了,父亲会担心我们是否能够选择一个好的专业;等到我们恋爱了,父亲会担心我们是否选对了人等等。这一切我们父亲要做的事情,其实巴菲特又何尝不是呢?

一个寂静的夜晚,巴菲特坐在窗前,看着外面如水的月色,他的内心里有一些愁苦,因为他的大儿子霍华德开始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的抉择——退学办农场。

在中国,哪位父亲能够如此冷静地面对自己孩子的退学?

能做到这一点的父亲,只能说明他的豁达是一般人难以比拟的。因为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怎样的父母,都会认为,孩子成才的途径主要是学习。放弃了学业,就如同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会将一条本来很宽广的大道越走越窄。

巴菲特也不例外。

一向主张对孩子采取宽松教育的巴菲特,也开始因为儿子的事情犯愁。但是霍华德主意已决。作为父亲,巴菲特也只能用前瞻的眼光来理性判断儿子的未来,就像他在准备投资某一家公司一样,将他所能想到的一切后果都想到了。最终的结果是,他支持了大儿子的决定。当巴菲特告诉孩子他的决定的时候,霍华德非常地开心,抱着他的父亲,深深地在他脸颊上亲吻了一下,接着告诉他:“十分感谢您,父亲,您让我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快乐,您在我心目中是全世界最有智慧的父亲。”

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巴菲特没有提出过过多的要求,而是让他们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玩泥巴、侍弄花草、听音乐、唱歌、看摄影作品、在田野里疯跑,这些都是孩子们生活的内容。

巴菲特的第二个儿子彼得是个音乐家,他十分喜欢音乐。有一天在给巴菲特弹奏钢琴曲之后,他告诉巴菲特一件自己经历的事情。

彼得有个朋友是黑人歌手,不幸得了重症。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他拉着彼得的手说:“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在临死之前,我没有什么要向上帝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你彼得,你是我最真挚的朋友,能够在我濒临死亡的时候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现在我的生命快要结束了,但我请你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我会为他们感到骄傲的。”

巴菲特曾在一次家庭会议上告诉子女们,彼得的朋友黑人歌手的故事一直被他记在心中,因为他很感动。巴菲特说,他的感动不是这位黑人歌手多有成就,而是他在临死前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孩子,始终让自己的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这位歌手不仅没有彼得那样富有的父亲,而且他自己本身就是6个孩子的父亲。他一生中都是靠一把吉他与自己苍凉的歌声来感染听众,从而换取那份他应得的报酬,所以他并不富裕,但是他一点儿也不缺少快乐。

因此,巴菲特自始至终都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永远不会错。

哲学家告诉我们,做我们喜欢的,然后成功就会随之而来。像恋爱一样激情地生活

关于激情,倘若要说得清楚点的话,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的初恋,我们把第一封情书送给了谁。同样,如果能够把激情送给生活,那么在生活中得到的乐趣该是如何的丰富。待到垂暮之年,回首追忆,我们会不由得在嘴角留下一抹美丽的微笑。

在我们与巴菲特——一个平凡的人与一个伟大的人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是能否把生活中的经历,无论是痛苦的还是开心的都可以化为催人奋进的动力。所以,我们应该让自己知道,在生活中,无论你是觉得繁琐,还是觉得艰辛,我们都应该对生活焕发出火一般的热情,冲破层层阻力和障碍,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得到我们需要的甜美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把激情送给生活的原因。

巴菲特是个十分有激情的人,无论是对事情还是对人,抑或自己喜欢的东西,他都充满了无法形容的激情。

而对于我们,工作的本质就是要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很多人确实本末倒置,因为工作的关系闹得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其实造成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自我心理状态的调试,你要唤醒内心早已沉睡多年的激情,只有你情绪饱满才会感觉每天工作的有意义,生命才会有价值。

生命的真谛在于不屑的奋斗与追求,生命的价值在于一次次失败中的从新站立与起程,这就是我们年轻人的一种激情的态度。我们年轻要知道,并非每一颗星星都会辉煌,并不是每一次付出都会有收获,并不是每一回奋斗都会成功,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块顽石,我们都要尽力去清除;生活永远是美好的,即使你拥有不了太阳,你还可以拥有月亮;即使你不能摘得月亮,你还有星星为你闪光。生活不需要我们悲观失望,生活只要求我们乐观坚强。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激情,没有激情的一切行动,在前行的路上遇到急流险滩时,要么是畏缩不前,要么是半途而废。如同险峻的高山挡不住汹涌的波涛,汹涌的波涛也挡不住你前行的孤舟;就像广阔的晴空挡不住突来的风暴,突来的风暴也挡不住你远行的背影。即使世俗的围墙挡住了你万丈的豪情,但决挡不住你铿锵的步伐;即使厚重的夜幕挡住了满天的星斗,但决挡不住你心中点燃的一盏灯火;即使岁月的樊篱挡住了你坚强的躯体,但决挡不住你渴望的信念。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激情就是胜利。黎明前的黑暗最难熬,挺过去曙光就在眼前!

激情是很简单的东西,它不会让你觉得生活乏味,它能让你发现生活中许多你喜欢的东西。因此,巴菲特始终认为,激情的比重在生命中是无法用其它东西来替代的。

巴菲特也常常这么引导自己的女儿苏茜。

在苏茜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天上班她都觉得工作极其乏味。身边的人一个个自信满满地工作,苏茜却对工作和生活没有一丝的激情和动力。与我们一样,一旦觉得生活乏味了,就会找许多理由去抱怨,抱怨的对象自然是自己最亲的人。所以,苏茜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向巴菲特抱怨。

有一天晚餐之后,苏茜与巴菲特一同去湖边散步,巴菲特问女儿苏茜:“苏茜,最近你似乎生活得很疲惫,一点活力和激情都没有。”苏茜看着父亲,沉默了一会儿以后,回答:“是的,父亲,每天我都觉得生活没有激情,感觉特别的疲惫。”

听到女儿的话,巴菲特告诉她:“激情和活力并不是在每天的生活中才有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它应该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当你疲惫的时候,你应该好好地放松。我建议你暂时放下工作,去一个地方旅行,不要让疲惫的情绪一直存在脑海里。”

巴菲特所说的话中,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道理,只是很平实的话而已。其实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个人最重要的并不是有多少钱或者荣誉,重要的是,内心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如果一个人能用激情和活力去面对生活,那么不管多么疲惫,对他来说,这种疲惫都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

激情其实很简单,它是一种使人体每个细胞活跃起来的重要因素。具有激情的人,必将获得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情可以使我们在平凡中创造奇迹。我们不论是做什么,心中都应该燃烧一股激情,让它作为一种不断鞭策自我和推动自我的强大动力,使困难和阻碍在它的面前不堪一击。做任何事情,要看自己是否有激情去拼搏,相信命运不会偏袒那些做事半途而废、犹豫不决、胆小怕事、缺乏激情的人,只有那些富有激情,勇于进取的人才会在生活与工作中脱颖而出。

我们应该拥有这样一种富有激情的态度,只有拥有了这种态度才能够去享受生活。当然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疲倦是避免不了的,但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懂得去释放身体的疲倦,让这种身体的疲倦最终影响了我们心理的成长,从而吞噬我们对生活的信心。

巴菲特能够在险恶的市场中屹立不倒,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生活与工作赋予了极大的激情。

我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和个人生活分开,我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在工作中,我总是会发现许多的乐趣。寻找生活的幸福感

我们如此疲于奔命,到底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有多少人问,就有多少个答案。如果换个角度,我们的要求简单一点儿,思想简单一点儿,生活也就不那么困难了:找一个喜欢的人,住在一个喜欢的地方。

人生的每一步都有可能面临选择,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会获得什么样的生活。无论是做什么,在不违背伦理道德的前提下,都应该尊重自己的内心。但又不能让自己的内心被表面的大众现象所蒙蔽,否则就只能看到眼前,而失去了美好的未来。

其实人一辈子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和大多数人一样,随波逐流,过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住在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另外一种就是按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去生活,找一个喜欢的人,去一个喜欢的地方居住,哪怕在物质生活上显得有些贫穷,但是精神生活却会十分丰富。

当然,作为前一种人,也许会风平浪静,乏味无乐,这种人不会拥有一个简单而又平凡的人生,注定只能庸庸碌碌地虚度原本就很短暂的生命;作为后一种人,你可能会遭受许多非议,但你自己心里明白需要什么,你所喜欢的人心里明白需要什么。因此,哪怕不能拥有令人羡慕的豪宅,不能拥有遭人嫉妒的财富,但一定能拥有一份简单而又平凡的生活。

巴菲特的生活,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点。

身处内布拉斯加州的沃伦·巴菲特谈到股市、商业道德或价格的本质时,全世界都会竖起耳朵聆听。他的言论通常超越了当前市场所面临的任何问题,即便如此,也总能得到广泛认同。

不仅是投资领域,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巴菲特的评论依然让无数人肃然起敬。尽管他跻身于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但他的朋友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说巴菲特是他所认识的最幸福的人之一。不妨看看巴菲特在投资之前,是如何强调比投资更为重要的问题:如何寻找生活的幸福感。

被父亲称为工作狂的沃伦·巴菲特幼年时在奥马哈的公立学校上学。父亲霍华德·巴菲特当选为美国众议院议员之后,全家搬到首都华盛顿,但年幼的巴菲特很渴望能回到家乡奥马哈。

巴菲特曾经回忆说:“我得了严重的思乡病,我告诉父母自己躺下来时几乎无法呼吸。我让他们不要担心,安心去睡觉,但是我几乎彻夜未眠。”因此巴菲特经常失眠,最终,父母只好让12岁的巴菲特回到奥马哈,和爷爷一起居住,直到巴菲特求学期的结束。

一些人把奥马哈称为“美丽的小岛”。显然,巴菲特非常认同这一点。后来,巴菲特先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学院学习。他曾在纽约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Graham-Newman Company)工作,但1956年年初,25岁的巴菲特又回到奥马哈定居。

巴菲特的第二个儿子彼得,曾在书中写到父亲巴菲特:“在我们一家人聚餐的时候,我的父亲常说:‘我曾在纽约和华盛顿居住过,但纽约拥挤的交通浪费了我太多的时间,因此我无法忍受住在那儿,我认为奥马哈是一个更适合居住的地方。当我回到纽约工作时,曾经一度觉得这座大都市始终充满着触动我的刺激因素,使我表现出一如既往的亢奋,并开始融入其中。但用不了多久,我的行为就会不受控制,变得疯狂。我担心过不了多久,这种亢奋很有可能导致我做出疯狂的举动。因此我想,还是奥马哈更适合让人冷静下来,更适合我思考问题。’因此我觉得我的父亲是个老顽童,他很快乐,他懂得如何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即使在有钱之前,也是如此。”

彼得是一位音乐家,他曾经写了一首歌——《内布拉斯加州》,这首歌表达了他对内布拉斯加州——美国中部地区的热爱。彼得这样诠释自己的作品:“它表达了我对于家乡的强烈情感,它是我的依靠、归属和精神源泉。”

巴菲特的一家很融洽,也很幸福。但千万别认为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所以他才能做到这点。

在巴菲特不算有钱的时候,他就已经很看重自己的幸福了,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按照怎样的方式来生活。其实我们和巴菲特一样,除了在金钱上也许无法达到巴菲特现在这般富有,但在幸福上,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愿意,所有人都能够做到幸福,其实很简单。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拼命要在大城市发展,巴菲特在大城市待过之后,却选择回到他的故乡——美国中部农业大州内布拉斯加州,这个州只有40万人口的名叫奥马哈的城市。巴菲特曾经说,在一个你不喜欢的城市居住,就好像“为了钱和你不爱的人结婚”一样,那你一定是疯了。

巴菲特一直认为,无论是选择工作还是居住地,都应该以幸福为向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自己快乐。

在物欲横飞、金钱至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金钱趋之若鹜,人们总怀着一种功利的目的去看问题、做事情。因此,许多人每天上班出门之前觉得很疲惫,下班回家之后依然很疲惫。

一个人要想得到快乐,无论是感情,还是生活,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只有这样,才能用积极的心态去做一切事情。即使遇到了挫折,失败,只要你愿意,就有足够的勇气重新开始。

我对物质方面的要求不太强烈,我喜欢过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第二课尊重别人,也要尊重自己

在生活中,我不是最受欢迎的人,但也不是最令人讨厌的人,我哪一种人都不是。

——巴菲特尊重的艺术

我们每时每刻都与这个纷乱的社会紧密联系着,我们不可能独自一隅。若想取得成功,若想拥有更多的快乐,我们必须要学会尊重,只有尊重才能海纳百川,才能随心所欲地度过每一天。

生活的快乐与否,取决于个人对事物的看法。

如果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快乐轻松的心态,那么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快乐”。而让自己快乐起来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学会尊重,尊重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尊重他们所提出的意见。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有广阔的胸怀,能容难容之事。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最大的快乐。生活与工作以一种特殊的状态存在,是每个人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媒介,在这个媒介中,又怎么能保证遇到的事情都是顺心的呢,遇到的意见都是与自己合意的呢?不论是谁,都不可能改变这个事实:人有千种,事有百态。即使是世界上最有钱的巴菲特也无法改变。

巴菲特很清楚,在社会上,这一点是改变不了的,那么就只能接受。所以他经常教导自己的孩子,他不能让世界围着自己转,不能让他们以自己为圆心,并且巴菲特一直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们做表率。巴菲特从小时候在学校读书起,一直到他成为世界名人,始终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尊重他们所持有的每一个意见。

巴菲特的第二个儿子——彼得·巴菲特有一个自己的乐队,在乐队里有各种性情的人,所以在合作时他们之间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难免会有些矛盾发生。

有一次,彼得因为一件小事跟同事发脾气,结果让巴菲特知道了,巴菲特在晚饭的时候告诫他,要懂得尊重别人。后来彼得告诉巴菲特事出有因。其实也就是这个同事在某一首曲子节奏的把握上,与彼得的要求不一致,因为这个同事觉得他所把握的节奏更能表达感情,而彼得坚持自己的意见,于是两人便争执起来。

即使这样,巴菲特依然认为,儿子不应该将愤怒强加给他人。他们都是他的朋友,是与他同甘共苦的人,是与他一同创造未来的人。巴菲特认为儿子应该尊重他们,不能因为自己是乐队的头,便动不动朝他们发脾气。巴菲特始终认为在当时的状况下,彼得的心里一定还有一些魔鬼在作祟。至少他心里出现了轻视他人的苗头。

在巴菲特看来,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尊重他人其实就是尊重自己,巴菲特不希望将来的某一天,看到他们对自己的儿子发怒的情景,那么他的孩子会慢慢地因为工作的困难与焦虑越来越没有信心。

所以,巴菲特告诫儿子: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他们是上帝安排在你身边的天使。不要以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不要目中无人、居高临下,更不要把身边的人当成自己的员工,即使是员工也需要去尊重对方,千万不要强迫别人臣服于自己。

在巴菲特看来,从内心对他人表示尊重,就是尊重他人的不同之处以及他人的不同想法。当然了,希望所有人都能有个统一的观点,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望。但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对人对事的看法一定是有所不同的,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要做的是,尊重这些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尊重他们提出的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谐地与他们相处,才能从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尊重他们的不同观点,应通过融洽的方式取得两者之间的统一,而不是用愤怒来强迫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那样只能适得其反,使事情朝反方向发展,哪怕最终起了争执后,所得到的结果是发怒人所期待的结果,但是逞心头一时之快,结果未必是最好的。

所以,在社会上,我们应该允许他人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兴趣,人无完人,每个人在别人眼里未必都是完美的。我们一定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哪怕他是一个看起来邋遢的乞丐。只有内心有爱的人,才会知道尊重别人。巴菲特一直觉得自己儿子不会是个没有爱心的人,对于这一点,巴菲特深信不疑。

在巴菲特的投资公司,有许多员工为巴菲特服务,巴菲特从来都是怀着感恩的心去肯定他们的付出。无论谁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都会去认真的思考,因为他认为,有人愿意给自己的公司提意见,说明这个提意见的人是很爱自己公司的。

无论是巴菲特也好,还是巴菲特的子女,他们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最多就是懂得如何去尊重,而这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是看你是否愿意去做。

其实,做人真的需要大度一点,哪怕比大多数人大度那么一点点也足够了。那样我们就会对无关紧要的小事一笑置之,从而使得自己的心境变得开阔。

退一步说,即使不想有什么大的作为,不想拥有多么长远的眼光,但总该有几个可以说话的朋友吧。既然这样,如果不尊重他人和他人的意见,即使只是想拥有几个可以说话的朋友,也是很困难的。在社会上如果没有朋友,没有可以说心里话的朋友,那该是怎样的可悲?

巴菲特对这一点十分了解,他可以公然对世界说,自己在这个世界很幸福,而这幸福的来源,并非来自于自己所拥有的金钱,恰恰如他所言,金钱给他带来无限的烦恼,而能够驱散这些烦恼的灵丹妙药就是——朋友。“我有6位密友,3位是男性朋友,3位是女性朋友。我喜欢他们,欣赏他们,我对他们从来不设防的”,正如巴菲特自己所言,“我很尊重他们,一如他们也很尊重我,每当我们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彼此都能心平气和地寻找到融洽点。所以,每当我苦闷的时候,我是不会缺少倾诉对象的,因此没有任何事情能够使我陷入痛苦。”

无论是在合作伙伴还是在朋友方面,巴菲特都做得非常好。可见,尊重不同的人与他们所持有不同的意见是何等的重要。一个有尊重之心的人永远都是心如止水,平平静静,无论遭遇了什么事情,心永远都是开朗的。他不会因为自己遭遇伤害而心泛波澜。他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件事情而耿耿于怀,最终使得自己闷闷不乐。

生活需要我们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这种善解人意便来源于尊重。一个人在少不更事的时候,因为阅历浅、经验少,所以很难意识到宽容与大度在人生旅途中的价值,因此一遇到棘手的问题就很容易想当然,再加上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对事情感到无能为力,所以很容易变得心胸狭窄,这在思想上表现为:遇到一点委屈或者很小的意见,就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这是极不利于个人成长的。

因此尊重别人,受一点点委屈又能怎样呢?不至于让自己一贫如洗吧?不至于让自己大病一场吧?既然都不至于,为了多给自己一点快乐而给别人一些尊重,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请记住:无论你拥有多么显赫的身份,对别人的尊重与豁达,都应该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品格,它给你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会给你带来一份尊重。

我之所以快乐,与我的智商没有太多关系,主要是与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及他人的态度有关。聆听,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其实,沟通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只需要从心灵出发便足够了,好像去探访一位多年未曾见面的老朋友,带上内心的一份真诚,相见的那一刻,油然生出一股不可言说的感动。

其实沟通与交流的最佳方式便是聆听,聆听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话:上天赐给人两只耳朵,一张嘴,其目的就在于要各位多听少言。

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形象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沟通、交流、协作的,这关系到能否与他人建立起一种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友情的存续,婚姻的永固,团队的向心力,其秘诀很大程度上在于有没有情感的交流与精神的契合之处。从古到今,这可以说是体现人类生活品质和生存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做人做事喜欢率性而为,不太顾及身边的人,所以经常会在不经意之间说出伤害别人的话。这样一来经常会引起一些误会,从而给自己的工作带来麻烦。

巴菲特尽管非常欣赏小儿子彼得这种率直的个性,但是他知道,真正在社会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往往是那些将自己的个性掩藏得很深的人。所以,他总是告诫儿子要注意收敛个性,在说话时不要想什么就说什么,尤其在说反对意见时,一定不能太过直接。要多倾听,只有倾听才能让对方高兴,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

巴菲特对儿子的忠告,其实很符合中国人的言谈智慧。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不喜欢的人,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对方一些面子,不要太过于仓促,不该说的说,该说的也一股脑地说,一点也不知道去听别人说,这样一来是很容易得罪对方的,严重一些会伤害到对方。中国人的社交文化其实与巴菲特引导小儿子彼得的思想是同一种观点,也就是一种智慧的中庸之道。

说话的确不能说得直来直去,遇到反对意见的时候,最好能够倾听,或者当朋友说话时,自己应该保持安静,聆听别人的话语。如果想到什么说什么,一旦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伤害了对方,就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困境。

巴菲特曾经告诉他的经理人,你必须仔细倾听公司里所有聪明人的意见,这就是为什么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必须吸引许多想法不同的人,必须容许有种种不同的意见,然后必须找到正确的想法并全力以赴地付诸实施。

实际上,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

一是听别人讲话要用心,要细心。

二是倾听也是一种自我的低调,我们常常说“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也就是这个意思。懂得用心倾听,会让说话者觉得受到了尊重。最重要的是,听的同时要想,思考别人说话的要点与意思,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与人沟通。但是,最难得的倾听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甚至反面意见,这样才能够在别人的话语里,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或许是你很在乎的。

一个懂得倾听的人,很容易让人接受,并且也因为这个特点,他能有许多的朋友,甚至比一般人更容易找到一生的情谊。要知道,这是多么重要的一点。

巴菲特曾经说过,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友情就从倾听中得来的。在巴菲特的所有友谊中,比尔·盖茨与他的友情是无比深厚的,他们之间的年龄相距甚远,但却成了忘年之交,他们的友谊延续了15年,在美国的大公司中,高层领导人之间的纯真友谊可谓凤毛麟角,而巴菲特与比尔·盖茨之间的情谊不能不让人惊叹。

那么这份友情到底是如何降临的呢?

1991年以前,巴菲特与比尔·盖茨还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人,彼此只闻其名,不识其人,但最终,他们成了商场上不多见的忘年之交。

巴菲特多次公开表示,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就是盖茨,而盖茨也一直把巴菲特当做自己人生的导师。

事情起源于1991年春天,那是一次很重要的聚会,聚集了美国最上流与最富有的人,这是巴菲特与比尔·盖茨第一次见面。盖茨是以一颗真诚的心来结交巴菲特的,见面之后,比尔·盖茨向巴菲特鞠了一躬,然后说:“我很想向前辈学习。”这让巴菲特感到意外,心里不由得对这个谦虚的后辈产生了好感。

聚会的时候,巴菲特和盖茨有意识地坐到了一起,巴菲特征求盖茨对IBM所面临的变化和挑战的看法。盖茨回忆道:“我当时正渴望有人来问我这样的问题。”那天他们谈论了几个小时,涉及政治、工业、社会、运动诸方面的内容。

几天之后,巴菲特要比尔·盖茨给他推荐两支科技类的股票,比尔·盖茨给巴菲特介绍了微软与英特尔,巴菲特各买了100股。至今他还保留着这些股票。“我买这些股票,只是为了跟踪它们。”巴菲特说。

从这次聚会我们可以看出,因为比尔·盖茨的真诚,与巴菲特的聆听,使得两个不相识的人建立了真诚的友情,并且这份友情保持了15年。如果没有巴菲特的聆听,没有比尔·盖茨的真诚,无论是对于巴菲特,还是盖茨,在人生中,他们恐怕都有不小的损失,这种损失并不是指他们的金钱,而是友谊。

因此当你的倾听成为了习惯,那么,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而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你会因为这种习惯在不经意间获得意想不到的价值与惊喜。所以一定要知道,倾听除了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以外,它更是你人生很珍贵的一笔无形的巨大的财富。

我的父母告诉过我,如果我对一个人说不出什么美好的话,那就什么也别说,只要聆听就可以了,我相信父母的教导。像将军一样有主见

依目前来看,信息传播如此肆意,能够真正做到有主见的人并不多,也就是说,如若谁能做到“做事有主见”,那么,一定有其独特的气质所在。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对这个人而言,都将像是一局胜算在握的棋局,想不赢都很难。

巴菲特曾说过:“要充分相信自己内心的想法。”

曾经有人就这个问题特意去奥马哈请教巴菲特,他告诉来访者,他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是听凭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凡是自己觉得可以做的事情,就大胆地去做。事实上,巴菲特的这种想法并不是毫无根据,而是源于自己所持有的分析与理智。当然了,别人的建议他会予以参考,但他绝对不会被其左右。

所以,很多人觉得巴菲特是个固执的糟老头,但巴菲特自己不这么以为,他经常在股东大会上给股东们讲一个东方寓言:

父子俩赶着一匹驴进城,儿子走在前面,驴在中间,父亲走在后面。半路上有人笑话他们:“这对父子真笨,有驴子竟然不骑!”

父亲听了后,觉得说得很有道理,便叫儿子骑上驴,自己走路。走了不久,又有人说:“真不孝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路!”

因此父亲立刻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上驴背。走了一会儿,又有人说:“真是狠心的父亲,自己骑驴,让孩子走路,不怕把孩子累死?”

这个时候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驴背,心里想,这下子总该没有人有意见了吧!谁知,走了一会儿,又有人说:“两个人都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驴压死?”

于是,父子俩赶快从驴背上下来,把驴子四只脚绑起来,一前一后用杠子抬着。当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挣扎了一下,结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和寓言中的父亲一样,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做。结果呢,很多人都说了不同的意见,他就换了很多种做法,最终事情没做好,反而也不讨任何一个人喜欢。

巴菲特开股东大会从来没有详细地去说某一件事情,因为他没有太多的时间,按巴菲特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的习惯——通常用邮箱给股东们发函件,以一种幽默的语气来告诉手下的股东:你们手头上的事情,自己看着办,我管不了。

我们也不用去揣测寓言中父亲的心理活动,无论他是想面面俱到,还是不想得罪任何人,抑或者想讨好每一个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几种目的,无论哪一种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做人方面,任何人都不可能顾及到所有人的利益和面子,即使你认为顾及到了,别人却不以为然,甚至根本就不领情。毕竟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不一样,当事人越想让每个人满意,事实上,总是有人不会满意。

所以,这样只会产生两种结果:越想面面俱到,越不可能达到效果,反而使自己很累,恐怕最后还会精神衰弱;另外一种就是,别人都知道了你的心思,了解到你想面面俱到的弱点,便会软土深掘,得寸进尺的索求,最后每个人都会瞧不起你。也就是说,做这种人,即使给了别人好处,别人也不会感谢你的。

这就是巴菲特为什么经常在股东大会上一而再,再而三讲这个语言。

其实除了这个寓言,巴菲特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件当时让所有股东都惊讶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完全可以看出巴菲特是个做事绝对有主见的人,从来不会因为旁人说什么,就动摇自己已经做好决定的事情。

虽然你们依然对于我的决策有些不解,但是我确实喜欢喝可口可乐,而且我觉得,你们都应该学着去喜欢喝可口可乐,原因很简单:

一个很好的公司,有着很强的营销网络,旗下有很多名牌。如果你告诉我,我要离开20年,这期间我们家族的资产都会放在宝洁上面,我不会感到不高兴的。宝洁是我5%的选择之一,20年的时间它是不会消亡的。

但是,在未来20年、30年的时间里,相对于宝洁,我对可口可乐公司的单位销售增长率更看好些。设想一下,数以十亿计的日均消费量,多一分钱就代表伯克希尔拥有8%的股份,也就是每天80万美金。看上去不是不可能,不是吗?现在就想涨价,在很多市场是行不通的。但假以时日,20年后,可口可乐一定赚得更多,并且总量上也会卖得更多。我不确信这个涨幅会有多大,但我确信,一定会增长,会超乎阁下与我自己的想象。

巴菲特曾经拥有宝洁的股份,但很快就出售了,他不认为这个品牌的“城墙”足够坚固。这就是巴菲特的处事风格,无论谁反对,无论别人怎么去看待自己的决定,他依然坚持自我,不会因为某一句话来改变自己要做的事。

事实证明,他那“做事有主见”的风格,使可口可乐用滚雪球的方式给伯克希尔(巴菲特的投资公司)赚得了巨大的财富。因此他会经常对股东和员工说:做你觉得对的事情,别管他人怎么看,这是你的勇气。“做你应该做的。”也就是说,你认为对的,你就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去做,参考别人意见的同时要看意见本身,而不是看别人的脸色。这么做有时候的确会使得一些人不太乐意。但自己不需要有任何的动摇,这样一来,更容易在事后赢得这些人的尊敬,除非你的坚持是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心。

总之,做你已经决定的,一定有人会欣赏你的魄力,也会有人损伤你的固执,但你想面面俱到,做到所有人都喜欢你,那么只有一个后果:没有一个人不会笑你。

就算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偷偷告诉我他未来两年内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决定。第三课既要埋头拉车,也得抬头问路

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我喜欢目前自己所从事的一切,并对此始终深信不疑。作为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我只对现实感兴趣,从不抱任何幻想,尤其是对自己。

——巴菲特搞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人很容易陷入迷茫的状态,哪怕自己取得的成就让局外人十分羡慕,但迷茫却像毒蛇一样缠绕着自己,让自己难以喘气。记得以前有位先哲曾经说过:人之所以这么矛盾,是因为在做事之前没有想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如今社会上的竞争已经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

如果说战场上的竞争就是凭着勇气夺取胜利,那么社会上的竞争就没那么简单了,光凭勇气的话,会在社会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败涂地。所以一个人要弄清楚自身的资源与优势,然后整合它们明白怎么去利用它们,对未来制定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如此一来,必然更加容易达到自己的理想。

巴菲特对于自己的资源与优势相当明确,他懂得凭借这些分析很快弄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也就是说,他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会做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

在27岁之前,巴菲特尝试过无数的工作,做销售、为投资公司充当法律顾问、管理一家很小的工厂,但最终他结合自己的优点,将自己的职业发展转向一名投资家。在明确了职业规划的前提下,巴菲特拒绝了许多外来的诱惑,也忍受了许多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最终还是坚定不移地按着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职业道路,因此他赢得了让世界瞩目的财富。

在巴菲特的公司,他也一直这么告诉自己的员工与股东们,在生活中,他同样将这种精神言传身教地给了自己的孩子们。

一天巴菲特的女儿苏茜回到家中,显得疲惫不堪。她觉得很无助,甚至开始质疑人生是不是走错了方向。

当巴菲特从公司回来以后,看到苏茜这么愁苦的样子,十分地痛心,在妻子描述之后,巴菲特知道,此时的女儿不仅仅是质疑自己所找到的人生方向,而且也开始质疑她的人生价值。这个问题在巴菲特看来非同小可,因为他觉得,一个人如果质疑自己的人生,那将会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后果是不可预料的。

巴菲特轻轻地走进了女儿的房间,看着已经醒来但依旧还是愁眉苦脸的苏茜。巴菲特有些难过地问道:“聪明的苏茜,这是怎么了?为何每天都如此愁眉苦脸的呢?”“父亲,我有些怀疑我的工作是否是正确的了,我每天都觉得有一种东西压制着自己,使我无法喘息,因此我觉得我的人生十分的劳累。但我却看到别人的工作很轻松,一直以来我以为这是因为他们的学历比我高,但是后来我却发现,他们的学历竟然还不如我,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巴菲特的女儿用十分抱怨的口吻讲述着自己的疑惑。“苏茜,我想跟你说的是,这都是你自己选择的道路。艰辛是避免不了的,在这条道路上,你应该多问问自己,这条路是否是自己所真正明白的呢?你想要的东西是否就在这条路上呢?如果你不常常问这个问题,你的工作是不会有什么起色的,即使有起色,你也不能在工作中享受到快乐。”巴菲特看着面前一脸抱怨的女儿,耐心地引导着苏茜。

每个人都会迷茫,会在别人看来拥有成就的时候自己却无法感受到快乐。

在一生的时间里,每个人要干许许多多的事情,最重要是要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行走的时候,要多问问自己,是否自己明白这条道路。就如巴菲特说的,你必须要明白自己所走的这条路。

有人一提到巴菲特就想到巨额的财富,其实巴菲特的成功完全可以证明他的智慧所在。在生活中,巴菲特引导女儿在做事的时候多思考“自己在做什么”;在自己投资的时候,他也常常提醒自己,到底自己是否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因此才有了那句很有名的语录:只做自己明白的事。

我们从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来看看他是如何做到“只做自己明白的事”的。

巴菲特曾经多次表示,他的投资原则就是只做自己完全明白的事:“投资人真正需要具备的是正确评估所选择的企业的能力。请特别注意‘所选择’这个词,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者许多家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能够评估在你能力范围之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能力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清楚自己的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

简单地说,巴菲特所说的能力原则,其实就是我们中国老百姓常说的“人贵自知”的意思。

做事要做你力所能及的事,做你擅长的事,做你熟悉的事,这样成功的把握肯定要大多了。因此巴菲特所投资的股票,都是他非常熟悉的公司。

他从小送的《华盛顿邮报》,让他从1000万美元赚到168亿美元;他从小到大天天喝的可口可乐,让他从13亿美元赚到133亿美元;他刮胡子用的吉列,让他从6亿美元赚到51亿美元。巴菲特说:“我的投资基本原则是;不熟不做。而且我一直觉得,投资成功的秘诀是越熟悉越能赚大钱。”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浮躁,很多人都迷恋着成功,但成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是拥有像巴菲特一样多的金钱吗?不是。成功的真实定义就是,你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很多人,赚了很多钱,可是到最后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赚这些钱,这些钱又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因此他拥有再多的钱都无法使自己快乐,拥有再大的成就自己也不会觉得幸福。

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盲目地去做,你成功的可能性会非常的渺小,当然了,也许偶然会取得成功,会赚很多钱,但这个过程将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你终究不明白自己一直在做什么。如果这样,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说,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发挥自己的优点,需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将自己的资源与优点好好地整合,利用好它们,千万不可以冒冒失失,一头扎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谨记巴菲特所说的话:只做自己明白的事情。

无论是投资,还是生活,我只做我明白的事。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做事有很多种方法,有做正确的事,有正确地做事,谁都不会觉得谁有错,但仔细地想想,若要有最好的结果,这两种方式单独进行的话,会产生难以想象的悲剧,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不是能做什么,而是该做什么,做得怎么样。

在做某一件事情之前,你得有个清晰的头脑,你的思路必须十分的明确,得很清楚这件事情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是错误的事情,就不要去浪费时间,即使你付出再多的努力与智慧,都是于事无补。如果你已经弄明白了自己在做什么,所做的这件事情是正确的,那么你就得问问自己该怎么做。也就是说,做事情除了选择事情本身是对的以外,还得明白用什么方式去做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巴菲特就曾告诉自己公司的员工,只要在伯克希尔公司(巴菲特的投资公司)工作的员工,都需要谨记一条规则:先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地做事。

巴菲特是很看重这点的,因为他比任何一个老板都清楚,请一个员工来,不是教他怎么做,也不是替他去选择做的方式,一切都要看他自己的聪明才智。其实,巴菲特定的这条规矩,并不是随意定的,在他自己的投资决策中,他就屡试不爽地去尝试了这一条规则,在无数次用事实证明了这条规则之后,巴菲特才将这条规则放进了公司的管理制度中。

作家蒂莫西·维克(Timothy Vick)说:“巴菲特总是试图把他的损失降到最低,直至为零。人们说巴菲特是伟大的股票价值发现者,我却把他看做伟大的风险规避者(注:风险规避,即规避收益差的投资)。”

巴菲特说:“我非常注重确定性……如果你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风险不会对你产生任何影响。如果你承受了巨大的风险,那么归根结底是由于你对未来的结果不确定。如果你分散买进一些值得投资的证券,就不会有风险。“1973年,《华盛顿邮报》的市价为8000万美元,公司没有任何债务。如果你问任何一个生意人,《华盛顿邮报》的资产值多少钱,他们会说4亿美元,或其他差不多的价格。即使你凌晨2点在大西洋中间举行拍卖,人们也会前来参加竞拍。因为这家公司由正直且富有能力的人经营,他们都拥有公司相当大比重的股份,因此投资于这家公司非常安全。即使让我把自己所有的净资产都投资于这家公司,我也不会有丝毫迟疑。”

用巴菲特的话说:风险源于你并不了解的事情。

这句话说得十分正确。无论是巴菲特的投资,还是关于年轻人手头上的事情,如果不知道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必将会承担很大的风险,这风险可能导致你的失败,失败以后便越来越没有信心去做另外一件事情,这么一来,很可能会因为失败从此找不到方向,无法面对自己的人生。

哈佛大学在1970年做了一个关于毕业生的调查:

27%的毕业生做事情不会去想这个事情是否可行;60%的毕业生只是想想而已,但不把这件事情是否可行看得很重;10%的毕业生会去想事情本身是否可行,但大都是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去做;3%的毕业生会分析事情本身是否具有可行性,然后会组构一套自己怎么做这件事情的思路。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1970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如下:

3%的人,25年间有一个既定的努力方向,在不懈的努力下,几乎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社会精英、行业领袖;

10%的人实现了短暂的成就,却最终还是落于平凡。

60%的人没有很安稳的生活,因此就没有突出的成绩,几乎生活在社会的下层;

剩下27%的人,生活一无所成,过得失意沮丧,他们喜欢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没有机会展示才华”的世界。

同样是从哈佛毕业的学生,只因为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怎样去对待眼前的事,而另一些人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导致他们有不一样的人生,前者不断靠近成功,后者与成功渐行渐远。

在生活中我们尤为需要一种认真的态度,首先看到正确的事情,然后正确地去做。

不是说知道了这件事情是正确的,就可以做了。还得去思考怎么做才是对的。要多想想这样的问题。不管自身有没有耐心,眼界是否开阔,但都得去培养自己的这种态度。我们必须要在这两种态度之间找到一个交汇点。这不是在说钢琴和录音机的结合,这是一种摸索的状态,是一种思维的运作方式。我们要以超清晰、超理智的思维去做某一件事情,才能做得更好,更漂亮。

在中石油援助苏丹的时候,有人敦促巴菲特抛售中石油的股票。巴菲特不断警告抗议者,要他们小心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无意识的后果。

如果中国政府要全盘出售其在苏丹的投资,那么它肯定不得不以最低的价格出售,而最有可能的买家就是苏丹政府。

通过这样的交易,随着其石油收入的显著增加,苏丹政府的财政状况将会有所好转。由于石油是一种交易商品,苏丹石油将在世界市场上出售。正如伊拉克的石油销售被萨达姆·侯赛因政权控制,以及如今伊朗石油销售被政府垄断一样,苏丹的石油贸易最大的受益者是苏丹政府。

那些主张剥夺中国政府在苏丹投资的支持者们应该扪心自问一个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你们在做什么?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巴菲特也曾经解释“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地做事”其实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是在别人选择我们之前,我们必须先做出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胸有大志却没有作为,为什么呢?一方面的原因是眼高手低,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支持自己的思想,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志向是否正确,是否合适自己。然后又按着这种错误的志向盲目地行动,无法找到一种正确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志向,直到最后失败,然后就一败涂地,萎靡不振。

巴菲特的话还是很正确的,做任何事情之前,先想想可以不可以做,如果可以做的话,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市场就像上帝,只帮助那些努力的人;但与上帝不同的是,市场不会宽恕那些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有多大能耐,做多大事

中国有个老成语叫“量体裁衣”。一位女子的三围是多少,什么样的服装最适合她的身材,她穿上以后是否会很漂亮,这就叫做量体裁衣。做事也一样,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最好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这样生活才会更轻松。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能力、特长、缺陷、经验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事,能够做成什么事。

在心理学上,这种自知之明被称为“自觉”,它通常表现为了解并评估自己的自知、能力与局限,对自己的价值估算等等。之所以把人的这种自知称之为“贵”,是因为人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是因为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

巴菲特的朋友,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连续13年被《福布斯》列为全球首富。2008年6月27日,年仅52岁的比尔·盖茨在宣布退休的时候对巴菲特说:“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后,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显然这是比尔·盖茨自觉的表现,是有自知之明的智慧之举。

而在生活中,巴菲特也常常拿比尔·盖茨的这次谈话教育自己的子女。虽然他的子女没有比尔·盖茨的财富,但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不自知的事情,而生出了无数的烦恼。

有一天,巴菲特的女儿苏茜向同事允诺自己可以把手头上的工作全部做完,说了之后她才发现,不仅今天做的事情是这么的艰难,甚至连时间也不够,因此,苏茜自己并没有兑现诺言。

第二天上班的时候,苏茜受到了其他同事的冷嘲热讽。苏茜回到家中,一直显得十分的痛苦,巴菲特知道这件事情后,发现女儿依然是愁眉苦脸地坐在客厅,不禁对她的处境开始担心起来。

于是,巴菲特坐到了女儿的身旁,将桌上的苹果削好后递给女儿,看着女儿接过自己递给她的苹果,巴菲特开始询问了:“怎么了?苏茜,是不是你做了什么失败的事情,怎么这两天你都显得这么愁闷呢?”“父亲,我曾经对同事许下了一个承诺,但是我却发现实现这个承诺实在是太过于艰难。我不但没有很好地完成承诺,还被同事嘲笑了一番,您觉得我该怎么办?”巴菲特的女儿依然皱着眉头。

听着女儿的话,巴菲特才知道原来她是做了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虽然这样的做法是很不好的,但是巴菲特还是告诉女儿:“苏茜,你听着,事情发生了就不要去担心,关键是自己要弄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知道吗?你要知道,如果一个人做了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那这个人就会失去自己原本拥有的信用,所以,不要轻易对别人允诺自己不能够完成的事情。与其夸下海口对别人允诺,倒不如好好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看能否出色地完成任务。”

巴菲特告诉自己女儿应该如何审视这个问题,引导女儿怎样去发现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个人的确不能够随便答应别人事情,最起码自己没有能力办到的时候,更加不可以答应,否则会损害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对方会觉得你是个言而无信的人,会觉得你不尊重他,只是随便地敷衍他。

所以说,信誉是个很重要的东西,但能力更重要。如果在自己掂量之后,觉得可以做好别人委托的事情,那么就痛快的答应下来。如果觉得比较勉强,大可委婉地拒绝对方,这样就显得稳妥多了。

人能够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那么他每天都是轻松的;如果一个人每天总是想做一些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那么,他每天的生活必定会过得很疲惫。

在社会工作与交往中,最好不要轻易挑战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因为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疲惫。并且,如果严重的话,可能会伤害了自己与对方的情感,如果是生意伙伴的话,很可能失去一次合作的机会,这样一来,自然是得不偿失了。

某一家汽车公司招聘一名维修部主管,在经过几轮残酷的淘汰考核以后,应聘的人数从几千人角逐到最后的两人,他们分别是小张和小李。

最后一轮考核,由该公司总经理亲自出场,总经理要配件部给了小张和小李每人一部残旧不堪的坏机器,然后叫他们在规定时间内维修这两台破机器。

小张把机器拆开,仔细地检查内部的每个零件,不一会儿,他皱起眉头。总经理看了笑着问:“可以修好吗?”小张犹豫片刻,自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