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号子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21:49:48

点击下载

作者: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艺术研究院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川江号子文集

川江号子文集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

川江号子

文集

作者: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艺术研究院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6-01

ISBN:9787541136757

本书由四川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田青: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川江号子蔡其矫 (1918.12.12——2007.1.3)你碎裂人心的呼号,来自万丈断崖下,来自飞箭般的船上。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向我流来,流来。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一支桨四个人;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歌声远去了,我从沉痛中苏醒,那新时代诞生的巨鸟我心爱的钻探机,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声回答你的呼吁。

川江号子现状调查报告

伍明实一、前言

川江号子,是四川民歌中川江船工劳作时所唱的劳动号子,被称为“川江船工号子”,简称“川江号子”,历史上也曾有人称为“川江船夫曲”。“川江”是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各条江河的统称,“川江号子”是“长江号子”、“金沙江号子”、“永宁河号子”、“嘉陵江号子”、“涪江号子”、“岷江号子”、“铜河号子”、“沱江号子”及成都平原的“黄龙溪号子(府河号子)”等川江流域各条江河船工号子的总称。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重庆,西界青藏,南傍云贵,北通陕甘。东部是四川盆地,西部为川西高原,金沙江、长江横贯东西,嘉陵江、岷江、沱江由北向南,分别在宜宾、内江、重庆汇入长江。四川境内江河纵横,有大小河流九十多条,因此, 1950年代以前的四川,交通运输主要是假江河之便、藉舟楫之利,木船是水上运输的主要工具。千百年来,川江船工为四川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创造了誉满全球的川江号子。川江号子旋律多姿多彩,唱词内容丰富,其歌唱时而悠扬,时而激越,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极富感染力,充分展现出川江船工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下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和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同时也表现了船工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他们粗犷而不失幽默的性格。长江、黄龙溪(府河)、金沙江、永宁河、铜河、嘉陵江、涪江、岷江、沱江及其支流上白帆点点,号子声声不断。川江号子传承人陈帮贵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整治内河航运,川江流域各条江河炸毁暗礁,疏通河道,兴修电站,那些曾经激发出川江号子的急流险滩,已成为川江的历史。川江水域机动船逐渐代替了木船,使古老的木船航运业逐渐失去其竞争能力和生存空间,昔日拼急流、闯险滩、手爬岩石肩拉纤的川江船工的身影和那动人的号子声声也渐渐远离人们而去,川江号子面临濒危困境。抢救、保护川江号子,让它代代传承,对于丰富、发展中国水系音乐文化乃至世界水系音乐文化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把川江号子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意义深远而重大。川江号子现已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5年初,以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为主成立了“川江号子项目组”,并于2005年6月至2008年7月,分组数批在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就“川江号子现状”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工作。三年中历时180天,走访了18个市、县、镇,行程数千公里,直接采访号子传承人数十人,拍摄、录制及复制当地政府各类号子相关资料若干,拍摄照片数百张,并组织相关专家多次召开研讨会、论证会、学术交流会,对川江号子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川江号子项目组赴重庆调研(一)现状调查采访路线及内容(见附表1、2):附表1(注: 上表中调查者简称分别为:伍:伍明实,张:张跃,董:董阳,王:王兮,陈:陈椿桦,朱:朱中庆,江:江乃辰,曾:曾春华,徐:徐迁乔,陈2 :陈爽)(二)现状调查项目1. 各江河号子的地域分布及历史渊源。2. 基本内容及主要特征。3. 相关制品、作品。4. 传承、现状及生存空间。5. 保护措施。(三)现状调查采访对象的选择1. 号子传承人。这是从微观角度直面船工号子,以获得当前川江号子的活态现状。2. 当地政府文化部门。主要包括当地文化局、文化馆,任务是复制当地已有的录音、录像及文字资料,并宏观地了解川江号子近年现状及政府行为。3. 当地研究人员。他们最了解历史和现状,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线索。二、川江号子的历史渊源及地域分布

川江号子的历史极为悠久,在四川劳动号子中独具特色,它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也极为丰富。古代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四川境内,江河纵横,有大小河流九十多条,故四川境内交通和与省外往来主要是“藉舟楫之利”,历代史籍对此多有记载。考古发现,沿江两岸陆续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石锚”、东汉时期的“拉纤俑”等文物,佐证了产生川江号子的川江水路木船运输行业的久远历史。而反映川江两岸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以及木船运输中的“以歌辅工”之俗,无论在民间歌谣还是历代文人的诗歌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清代四川籍诗人张向安在其《桡歌行》中写道:“……大船之桡三十六,小船之桡二十四。上峡歌起丰都旁,下峡声激穷荆湘。推舵声悠碛声力,千声如咽三声长。上滩牵船纷聚蚁,万声噪杀鸟噪水。”这不仅极为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清代)川江流域水路运输的繁荣景象,同时还清楚地记述了大小木船船工的人数,并用“上峡歌起”、“下峡声激”、“推舵声悠”描述了船工们平水行船、闯滩、上水拉纤等劳作时歌唱的丰富多彩的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主要流传于金沙江、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乌江、涪江、岷江、沱江、大宁河等地,四川省和重庆市是川江号子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地。“川江号子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经过近几年的调查研究确认,川江号子分布在长江、金沙江、嘉陵江、涪江、岷江、南广河、沱江、永宁河、乌江等地,项目组对“嘉陵江号子”、“金沙江号子”、“沱江号子”、“永宁河号子”、“铜河号子”、“黄龙溪号子(府河号子)”、“涪江号子”、“岷江号子”作了重点调查。(一)嘉陵江号子

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南麓,自北向南纵贯四川境内的广元、南充、广安三市,在重庆汇入长江,是沟通西南、西北的主要水上交通运输线,是长江北岸主要支流之一。它的水系主要由嘉陵江干流和涪江、渠江两大支流组成,嘉陵江干流流向自北向南;涪江流向自西向东南,渠江流向自东北向西南;涪、渠二水于合川附近汇入干流。嘉陵江继经“小三峡”流至山城重庆,最后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120公里。其中四川省境内的河长为796公里。流域的东北,以秦岭、大巴山与汉水为界,东南以华蓥山与长江相隔,西北有龙门山与岷江接壤,西及西南有一低矮的分水岭与沱江毗连。流域分布形态似折扇,总流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四川省境内流域面积11.06万平方公里。这一带航道曲折,山势险峻,水急滩多,全程水位落差较大,船工们劳作艰辛,嘉陵江号子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嘉陵江号子分布图(二)金沙江号子

金沙江船工号子主要流传在金沙江下游屏山县新市镇至宜宾市一带。屏山古称马湖,三国蜀汉时期即有记载。金沙江号子分布图

明代以前,金沙江今宜宾至巧家段被称为马湖江。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洪武年间的古马湖地区设马湖府,从此,金沙江下游的生产和社会得到空前未有的发展,金沙江船运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金沙江下游两岸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金沙江船工号子就是在金沙江航运的空前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现主要保存在屏山县境内。

四川省屏山县位于四川省盆地南缘,金沙江下游北岸,东临宜宾,西连雷波、马边,北接沐川,南与云南绥江隔江相望,正是金沙江下游航运最主要的河段,也是金沙江船工号子产生、发展和传播的主要地方。全县辖区面积1531平方公里,人口30万。金沙江水流湍急,滩多水险,水位落差大,所以金沙江船工号子具有鲜明的个性。(三)沱江号子

沱江号子流传在沱江沿江流域的简阳、资阳、资中、内江县(现东兴区)等地。古老的沱江人在沱江流域用木船运送甘蔗、白糖并运回日常生活用品。他们像马帮、驼帮一样组成十只船左右的庞大的水上运输队伍,往返于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泸州之间。

内江是沱江流域最重要的码头,沱江纵贯内江南北,水道滩口多,弯道也多。内江东北邻绵阳市,东南连重庆市,南接自贡,西界乐山市,西北靠成都市,因而是省内水路运输的重要枢纽,也是通往全国东西南北各地的中转站。新中国成立前内江水运主要物资有甘蔗、白糖、生猪、黄麻、烤烟,上通成都,下达泸州、重庆,然后转口到全国各地。

沱江号子其渊源可一直追溯到自从有木船运输的历史。由于沱江紧接嘉陵江、篡江、岷江、宝林河、嘉定河等大小江河,受其地理环境以及船运交通的互相影响,沱江号子也吸收了其他江河的号子,形成了现在的沱江船工号子。沱江号子分布图(四)永宁河号子

永宁河船工号子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省西南部泸州市纳溪区至叙永县的船工号子。永宁河号子的历史十分久远,宋代便有对劳动号子包括船工号子的总结。永宁河号子分布图

永宁河全长近100公里,由南至北进入长江,入江口距泸州18公里,南高北低。虽然永宁河流向为由南至北,但南部山区较为贫困,因此物资的流向却是由北向南,而当时交通不便,只靠水路运输,许多船工便以拉船为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永宁河船工号子。永宁河沿河而上的地势逐渐抬高,形成了众多的急流和险滩,船工逆水行舟,以拉纤为主,因此,永宁河上“拉纤号子”是一大特色。(五)铜河号子

铜河号子古称筏子歌,千百年来一直延传于今。

铜河号子产生和流传的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南邻峨边,东接沫川,西靠峨眉,北接乐山市中区。沙湾区地处大渡河下游,因汉武帝时大将邓通在此开矿铸钱(史称邓通币),所以大渡河下游自汉魏以来就称铜河。铜河流域确指今龚嘴库区至乌尤寺以东约100公里域境,沙湾区在铜河上游,辖区面积610.8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1万人,辖13个乡镇,都在铜河两岸。铜河号子即分布在这13个乡镇,重点分布在沙湾镇、太平镇、福禄镇、铜茨乡、龚嘴镇。铜河号子分布图(六)黄龙溪号子(府河号子)

黄龙溪号子又称“府河号子”、“锦江号子”,流传于府河、锦江流域,目前仅存于成都市黄龙溪镇。

成都黄龙溪古称赤水。《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编者注:即走马河与油子河)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民国《华阳县志》载:“油子河下段,发源于走马河四分支,在筑断堰与柏条河汇后,通称府河。”府河流至成都与锦江合流,经望江楼、中和镇、中兴镇、苏码头至黄龙溪,入彭山县至江口汇入岷江,自古就有航运之便。府河是古成都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重要水路路段。黄龙溪号子(府河号子)分布图

黄龙溪镇是十大水乡古镇之一,有着1700余年的历史,是在繁荣的府河航运业推动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它处在锦江与鹿溪河的交汇处,河面宽阔,水势平稳,是天然码头。往返成都、重庆、乐山的船只多在此停泊,加上本地运送牧山特产的船只,使黄龙溪河面帆樯如林。

黄龙溪号子(府河号子)是成都市唯一的船工号子,也是川西平原代表性的船工号子。由于黄龙溪河面宽阔,水势平稳等水域的特定环境,船工号子以“平水号子”为主体,其音乐特色是旋律舒展、平和、优美,独具川西平原风格。

黄龙溪号子(府河号子)的存在,是成都历代船工原始劳动方式的写照,更是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水上运输久远历史的见证。(七)涪江号子

涪江号子主要分布在涪江贯穿绵阳市三台县以及遂宁市境内的江河流域。涪江号子(三台段)

涪江是嘉陵江的支流,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与九寨沟县之间的岷山主峰雪宝顶。涪江南流经平武县、江油市西南部、绵阳市、三台县、

射洪县和遂宁市等区域,在重庆市合川市市区汇入嘉陵江。全长776公里,流域面积3.66万平方公里。

涪江,在历史上通航由来已久,据《后汉书》记载,早在汉代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刘备入蜀就乘高舰从内水(涪江)到成都。历唐、宋、元、明、清代皆为自然航运。涪江号子(遂宁段)

涪江漫长而发达的水运历史,复杂而艰险的水运环境,形成了涪江号子所具有的特点:一、船工队伍大;二、号工专职化;三、涪江号子名目众多,其行腔不同而自成体系。(八)岷江号子

岷江又称汶江、导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是汇入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流经的地区有阿坝、成都、眉山、乐山,最后在宜宾汇入长江。

岷江号子主要分布流经乐山犍为县,由北向南,流经石溪镇、玉津镇、孝姑镇、新民镇等四个区域。由于岷江犍为段山峦重叠、江河纵横,险滩众多,礁石密布,河道弯曲,水流湍急,恶浪连连,为便于统一船工、纤夫们负重前行的步调、扳桡节奏,而形成合力闯滩斗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船工、纤夫们这种根据水势不同,喊出的不同节奏、不同情绪的号子逐步演变为现在著名的民间水系音乐岷江号子。岷江号子分布图三、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川江号子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客观上起到了川江水路运输史的活化石的作用。它的存在,从形式上延续并反映了千百年来川江运输业原始的劳动状况,使今天的人们还能真实地感受到这种延续了无数代人的原始的劳动方式,更使今人深深体会到,自古以来川江各流域劳动人民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川江船工号子是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的合唱形式。

领唱部分歌词除劳动号令、呼号以外,其内容大多为反映船工生活、川江各流域的水文概况、沿江两岸的山川风貌、人文地理和风土人情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等,如嘉陵江号子有一首《推挽摇格号子(数板)》,歌词长达80多句,以沿江的地名、物产、历史、人文景观为题进行编创,把沿江的滩口尽收于歌词中,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川江号子歌词多为七言四句,赋、比、兴手法运用娴熟,简洁明快,音韵流畅、朗朗上口,数量多达3000多首,多数是历代传承下来的较固定的歌词,也有的是根据水流情况、地理环境而即兴创作。如黄龙溪流传的号子歌词:“上江口,下江流,黄龙溪转苏码头。中和二场路好走,嗨唷嗨唷,加把油”,“脚蹬石头手摸沙,找钱回去供爹妈……”,等等,多为谈天说地、即兴发挥。

在音乐上,川江号子广泛吸收了四川其他民间音乐元素,在号工领唱的慢板中常出现类似川剧高腔音乐的悠扬、抒情、富有韵味的曲调,也有吸收自高腔山歌的高亢、挺拔的音调。领唱部分曲调性较强,旋律婉转,装饰音较多,常用远距离音程,乐句长短不一,变化性和伸缩性较强。合唱部分节奏鲜明,音调相对比较简单,在与领唱相应配合时结构上却富于变化。号工的“领唱”与船工的“合唱”交织重叠,常构成和谐的二声部合唱;在战激流、闯险滩的紧张拼搏中常转为快速、激烈、粗犷的三声部以上的合唱。木船在复杂的水路中航行,川江号子的音乐随之变化,时而悠扬,时而激越,形成富于变化的若干首号子连缀而成的结构庞大的套曲。

每一首号子都有不同的曲调,结构相对完整。它们既可以独立歌唱,也可以联唱。由于号工要用号子来掌握航行的速度,统一船工的动作,所以无论是下水扳桡或上水拉纤,在整个航行的过程中都不能停歇。号子主要包括推桡、扳桡、摇橹、拉纤等工种号子,其中又有平水、紧水、抛河、靠岸、离港、过滩等不同的劳动条件和不同劳动工序的、节奏不同、风格各异的号子。

开船时,船工的领唱和船工们应对的“哦竭搓(音)”、“嗨佐”等号子声起呈分明,充满活力。行船过程中,全体船工用力扳桡,情绪较紧张激烈,领唱者常用高亢的歌声唱出较长的句子,船工们则以“嗨”、“嗨佐”等号子声相呼应。当船行至浪急滩险的河道时,木船行驶非常危险,船工们情绪紧张激烈,劳动强度极大,号工唱起节奏急促、近乎于嘶喊的“拼命号子”(或“抓抓号子”、“外倒号子”),船工们随着号工的指挥,动作、声音统一,随着急速的劳动节奏,吼着震撼人心的号子,闯过急流险滩。此时,号工常运用转调的领唱与船工们的与之呼应的“嗨佐”号子,形成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多声部合唱。与之交相辉映的则是船工们极为壮观的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艺术感染力极为强烈。当终于战胜了急流险滩,船行平水时,为活跃行船气氛,减轻疲劳,船工们唱起节奏舒缓、旋律性强、富抒情性、旋律优美动听的数板号子。附表2:川江号子分类及名称四、相关制品、作品(一)相关制品1. 木船:木制,有大小之分。2. 桡:木制,平水划船用。3. 橹:木制,掌握方向之用。4. 篙杆:撑船时用。5. 纤绳(也称纤索):拉船时所用的棕绳或竹索。6. 拉帕:船工拉纤时半裸或全裸,间隔纤绳和皮肤处所用的布帕。7. 搭钩:铁制,拉纤时用于纤绳与木船连接。8. 草鞋:用麻绳手工编成。9. 草帽:防日晒雨淋。(二)相关作品1.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2. 《川江船夫号子》(论文),1951年,在《人民音乐》上发表,同年又被灌制成唱片发行国内外。3. 《川江号子》(四川省歌舞团根据“川江船工号子”改编的歌曲)。4. 中央及各地方电视台、电台录制的“川江号子”音像制品。(三)获奖情况1955年,四川省歌舞团范裕伦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川江号子获得金奖;川江号子从此蜚声世界。1973年,涪江号子参加“四川省文艺调演”获奖。1978年7月,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组织“世界大河相会在塞纳河”的民间艺术交流活动,62岁的老船工陈帮贵、蔡德元和陈昌福应邀演唱了川江号子,震惊了所有听众。1989年,涪江号子参加遂宁市“建国40年大庆”晚会受到赞誉。2002年11月,金沙江号子老船工江净乐荣获第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金奖”。2003年获得四川省在宜宾举办的第五届“阳翰笙”文艺一等奖。2005年川江号子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三届南北民歌擂台赛,获特别奖;受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英国皇家广播公司采访;曾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等电视多次播放。五、川江号子的传承与现状及生存空间(一)传承

川江号子主要流传于船工群体,多为口耳相传,自然传承。也有青年船工拜老号工学艺者。在船工行业中,川江号子领唱的船工称“号工”,被船工们尊称为“号头子”,号头子在船工群体中有很高的地位。号头子不但要嗓音好、唱得动听,同时还应具备知识面宽、熟悉航道、行船经验丰富等才能,号头子是川江号子的主要传承人。1. 川江号子传承人登记表2. 传承方式

嘉陵江号子:在航行中,由熟悉航道、行船经验丰富、嗓子好、知识面广的号工领唱,所唱号子随着行业在历史中的沿袭而自然传承及没有固定师徒关系的自发性传承。

金沙江号子:由长期从事航运的船工们在多年的航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民间歌谣,更唱选合,相互交流学习,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没有固定的曲谱,属自发性传承。

沱江号子:主要来自祖辈、师徒或其他传承。口授、记谱,属师徒传承。

永宁河号子:是由长期从事拉纤、撑船的船工们所创造的,在漫长的运输岁月中更唱迭合,相互学习交流。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没有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一般不会演唱。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属自发性传承。

铜河号子:原系铜河之上船工情趣表现的一种形式,没有确切传承。现在能唱的仅有十几个原在“大航社”退休的老船工,年龄均在七十左右,应属于自发性传承。

黄龙溪号子(府河号子、锦江号子):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属自发性传承。

涪江号子:是船工们在长期从事水运劳动的学习实践中集约成习,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劳动歌曲,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属自发性传承。

岷江号子:大多是见啥唱啥,根据地形地物和临时发生的情况,即兴喊来。属自发性传承。(二)川江号子的现状

随着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很多老号工离开人世,很多号子失传。在项目组调查过程中,我们虽然能够拜访到一些年岁已高的老号工,但不止一次听到“很久没有唱了,忘了……”的感叹。项目组历时90天,走访了18个市、县、镇,行程数千公里,仅采访到能唱号子的船工数十人,最小年龄也已近70岁,能领唱的老号工所存无几。川江号子极度濒危,急需抢救性的保护。1. 嘉陵江号子

2004年以来,项目组重点对嘉陵江流域重点河流做了大量的普查、调查、收集整理资料工作。年初课题组赴宜宾屏山县专访嘉陵江号子现存传承人江净乐,年中又赴重庆到北碚数帆楼,昔日风采光泽的青石墙已不复存在,几位先辈均已作古,船工号子也随呜咽的江水成为千古绝唱。课题组会见了96岁的陈帮贵、陶鹏、张志高,女号子手吴秀兰等老船工,并和他们亲切交谈嘉陵江往事,感慨万千,最后达成共同为嘉陵江号子呐喊的共识。重庆电视台全程跟踪,并在当晚的新闻联播播出,第二天中央电视台又以“川渝联合抢救嘉陵江号子”为题向全国播放,引起强烈反响。几天中,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以及四川新闻媒体都先后作了多次报道。嘉陵江号子黄龙溪号子2. 黄龙溪号子(府河号子)

历史上,府河曾经作为成都至宜宾、重庆的重要河道,而现状是府河水位较低,已不能通航。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陆路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距黄龙溪镇12公里的成昆铁路和穿场而过的双彭(双流至彭山)公路相继建成,使水路运输逐渐衰落,两岸公路交通发展带来的低成本的运输和速度,使木船航运业逐渐失去其竞争能力,黄龙溪船工号子也就随之逐渐消失。由于机械动力船代替了木船,从事木船航运业的人员减少,能全面演唱黄龙溪船工号子的老船工大多已故,剩下来为数极少的传唱者又年事已高(均在70以上),如不及时抢救,预计5-10年之后演唱号子的传承人将彻底绝迹。年轻一代对黄龙溪船工号子缺乏了解,学习继承的热情不高,所以黄龙溪船工号子的传承人高度濒危,亟待抢救保护。现代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多样化,使古老的船工号子日益失去其接受对象。3. 铜河号子

社会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是铜河船工号子濒危的客观原因,也是主要原因。大渡河下游经济的不断发展,两岸公路、铁路交通的迅速发展,木船被机械船所取代,木船航运失去其生存空间,铜河号子也就淡出劳动生活舞台,龚嘴、铜街子两座大型梯级电站的建设完工,铜河船工号子也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能全面演唱铜河船工号子的老船工大多已故,剩下来为数极少的传唱者又年事已高(均在70以上),如不及时抢救,预计5-10年之后演唱号子的传承将彻底绝迹,年轻一代对铜河船工号子缺乏了解,学习继承的热情不高,所以铜河船工号子的传承人高度濒危、亟待抢救保护。现代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多样化,使古老的船工号子日益失去其接受对象。铜河号子4. 沱江号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交通的变革带来了运输的变革。由于乡乡通公路,原来从事水运的人现在基本没有了,能唱沱江船工号子的人很少,而且都是年龄很大的。所以沱江船工号子的传人高度濒危,亟待抢救保护。沱江号子5. 永宁河号子

永宁河船工号子是劳动人民艰苦劳动方式的见证,是研究船工以及永宁河沿途风土人情的依据。永宁河船工号子独特的腔调和衬词以及江河风格的韵味现在无人能及,时而豪放的唱腔极具地域特色,它丰富独特的和声效果使人兴奋不已。随着交通的发展,机械代替了人工,拉纤这个职业也绝迹,因此永宁河船工号子高度濒危。永宁河号子金沙江号子6. 金沙江号子

金沙江下游经济的不断发展,两岸公路、铁路交通的发展,机械运输成本降低,行驶速度快,木船航运相形见绌,很快失去其竞争力,木船航运的从业人员急剧减少,金沙江号子随之也就淡出生活舞台。金沙江下游的水能资源开发,向家坝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完工,金沙江船工号子在很短时间内就会随之全部消失。能全面演唱金沙江号子的老船工微乎其微,且年事已高,年轻一代对金沙江号子缺乏学习继承的热情。金沙江号子后无继人,亟待抢救保护。现代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多样化,使古老的船工号子日益失去其接受对象。7. 涪江号子

1958年“大跃进”的“技术革命”中,机器船开始逐步代替了“人力船”。“文化大革命”前夕,机器船业已普及,水运中的人力拉纤、扳桡随之消失。纤夫们纷纷转工种,改行当,涪江船工号子从此失去了传承基础,至今已40多年。许多著名号工先后辞世,现已所剩无几。且因年迈体弱,停业年久,能完整地演绎如昔日那样悠扬婉转者,更是难觅,最“年轻”的老船工,也是76岁以上。即使是仅能答腔和唱的一般船工,最小的也在64岁以上。因此,涪江船工号子极度濒危,亟待抢救和保护。8. 岷江号子

面对当今时代变迁,机械化、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而现代化的水、陆、空运输交通工具代替了以人工为动力的木船运输,使得岷江船工号子随传统水运业的解体逐步走向消亡。那些曾从事过船运业的船工大多年事已高或已故,能演唱号子的人寥寥无几,所以,岷江船工号子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机。涪江号子(三)生存空间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中国整治各条河流,四川境内各条江河支流炸毁了大批险滩、暗礁,机动船代替了木船,船工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号子在川江上变得渐渐稀少了。特别是各地区水电站的兴建,高速公路的修建和铁路提速带来低成本的运输和速度,木船航运业急剧消失,加之机械动力船取代了木船,从事木船航运业的从业人员急剧减少,中老年的船工全部退休或转业。流传千百年的川江号子走到了尽头。

今天的川江号子主要生存在以下四个空间之中:1. 政府活动、国际上的表演比赛舞台上

随着国家全面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政府对川江号子的重视和保护日益加强。通过本次调查得知,这些国际比赛和政府活动的促进,构筑了川江号子最深入人心的生存空间。2. 现代媒体里(网络、电视、音像制品)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促成了川江号子音像制品的发行,而现代数字媒体的高度发达,也带给川江号子一个新的生存空间。电视的转播,网络播客的流行,川江号子爱好者建立的相关川江号子的网站、论坛逐渐多起来。这个空间虽然远离了船工歌手,远离了川江号子的栖居地,但它对于当今川江号子的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如今人们在江河沿岸很难听到川江号子,但可以在电视里、网络上听到川江号子。3. 专业艺术院、团及民间艺术团体演出中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曾对活跃在当地的艺术团体进行了解。在这样以民间文化艺术为主的团体里,为适应各地演出的需要,也带有少数专唱号子的歌手或专业歌手客串号子。可以想见,在这个生存空间里传来的川江号子,也是表演性质的。4. 河岸居民的生活里

在河岸居民的生活空间里生存的川江号子虽然还存在,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机械取代人工,很多传统老歌手离开人世,很多的号子遗失。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不止一次听到“没有唱”的说法。但是,我们又能够拜访到一些六十多、七十多、八十多的能唱川江号子的老歌手,同时年轻一代人都坦言自己很欣赏这种原生态的劳动号子。这样的情形告诉我们一个似乎矛盾的结论,现在自娱自乐地唱川江号子已经失去了所流传的环境,但是,年轻一代对川江号子的欣赏有所提高。六、保护措施

项目组调查所到地,对川江号子的保护基本上均采取了以下措施:1. 当地政府将本地流传的“船工号子”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 县一级政府均成立了“民保工程”领导小组,当地财政将“民保工程”资金列入了财政预算。3. 在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的基础上将“船工号子”完整建档;用文字、音像等数字化多媒体手段真实、全面、系统地加以保存。4. 保护传承人,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享有的权益进行保护,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培养年轻人,使“船工号子”后继有人。5. 利用各种节日、节庆文艺演出和媒体进行广泛宣传。6. 保护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七、其他1.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已收录川江号子曲目70段:其中包括长江号子、嘉陵江号子、涪江号子、御临河号子、乌江号子、大宁河号子、汤溪河号子、沱江号子、永宁河号子、南广河号子、后河号子、涪江号子、岷江号子、铜河号子、青衣江号子、马边河号子。2. 项目组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遗漏的“黄龙溪号子(府河号子)”增补入调查报告。3. 项目组调查工作还在继续,以尽量做到不缺、不漏、不错。4. 项目组继续配合各地政府的工作,在如何抢救、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川江号子给予技术上的支持。2008年1月1日(摘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文化部重点课题《中国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现状调查》。)

抢救濒危的川江船工号子

朱中庆 伍明实

四川境内(含重庆市)河流纵横,大小江河计九十余条,通船里程近千公里。四川自古即有舟楫之利,考古曾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石锚,东汉时期的拉纤俑,故川江航行历史久远。船夫所唱号子与大吨位船只出现,木船运输业发达有关。清代川籍诗人张向安《桡歌行》:“大船之桡三十六,小船之桡二十四。上峡歌起丰都旁,下峡声激穷荆湘。推舵声悠碛声力,千声如咽三声长。上滩牵船纷聚蚁,万声噪杀鸟噪水。”对当时木船的规模,航行的范围、船夫号子的演唱作了详尽而生动的描述。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伊始,工农业迅速发展,木船航运业迎来了它最后的春天。在嘉定(今乐山市)大小木船停满江边,高低桅杆密如麻,一望无际,蔚为壮观,人们仿佛置身在古老的水运时代。当时四川境内的各个水码头都成立了木船航运社。在长江第一城宜宾,有载重30吨以上的木船数十只,船工数百人。长江及其支流上白帆点点,号子声不断,是为一景。川江船工老照片

川江船工号子是由一个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的分唱形式。由于号工要用号子来掌握航行的速度,统一船工的动作,所以无论是下水扳桡或上水拉纤,在整个航行的过程中都不能停歇。音乐家郑律成说:“这是一种亘古未有的合唱,令人震撼。……这些天来(七天)连续听同一种歌声而不感到厌倦,且不知就里,说明她的源远流长和无穷魅力。”

1953年,由来自乐山、宜宾、重庆、泸州的八位船工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我国首届民间歌舞会演,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担任领唱的宜宾号工罗治清被留了下来,调到中央乐团民歌组任歌唱演员(罗治清上世纪60年代回到宜宾)。

1954年,朱中庆用岷江、长江、嘉陵江的船工号子素材整理改编的《嘉陵江号子》,由四川省歌舞团演员范裕伦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上演出,受到外国音乐家好评。船工号子成为最早向国外介绍的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曲目之一。

1955年,范裕伦演唱《嘉陵江号子》在波兰第五届青年联欢节上获金奖。此后范裕伦数次出国访问演出,足迹遍及保加利亚、苏联、南斯拉夫、芬兰、瑞典等十多个国家,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各种报道均给予极高的评价。如:“体现了四川人民文化历史……”“展现了四川的秀丽山河、语言、风土人情。”“更为动听的东方伏尔加船夫曲。”周恩来总理在接见范裕伦时说:“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却没有中国唱法立于世界。你得了金奖,为国争了光。”

1956年,《嘉陵江号子》在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上,首次以无伴奏男声小合唱形式演出,获得各界好评。文化部专门为此曲召开座谈会。

1987年,重庆船工陈帮贵、蔡德元应邀赴法国邦维尼翁艺术节演唱川江号子,获得金奖。

综上所述,在短短的数年里,船工号子走出四川,走向世界,为听众所接受。一是号子的素材本身就较为完整。二是无论从音乐语言、节奏、风格、表现力、演唱方式等各方面来衡量,船工号子都具有优秀的声乐作品的特点。这就是无论是专业演员演唱经过整理改编的号子,或是由号工本人演唱他熟悉的号子,都能受到国内外群众一致欢迎的道理。号子首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周总理高瞻远瞩,提到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这无异于叮咛我们要让这个属于世界和我国的口头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扬。

1950年,重庆市话剧团的陶鹏将重庆以下(称下川东)的船工号子编纂为《川江号子》,在公共场合演唱过。现已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中船工号子部分,精选了包括各大江系的船工号子50余首。这是各地文化馆站、文艺团体、音乐院校的音乐工作者及省音协数次民歌普查组织人员历年来辛勤劳动的结果,其中大部分是在1979年文化部下达编辑民歌集成通知后收集的。就这50余首号子,也只是川江船工号子的一个轮廓,其数量与曲目繁多的号子不成比例,船工号子旋律的多样及节奏的多变的特点也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收集手段落后。大部分谱例都是通过录音记下,而录音又多是在第二现场进行的。如上世纪60年代省音协在涪陵万县一带的民歌普查,所携先进的进口日本的钢丝音,重10余公斤,不能用电池,只能在会议室用。其效果较现场已逊色不少,尤其是即兴的部分就没有了。举例如下:川江航道曲折,水激滩多,木船由于动力的原因往往要作之字形的航行。有时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到达对岸某一河段进入航道。这叫抛河。抛河与过滩是木船必须把速度提高到极限的时候,这时号工对节奏的把握、气口的切换,对船工士气的鼓舞、爆发力的调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闪失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时领唱高亢短促的乐句与船工深厚急促的嗨嗨声交织在一起,随着第二领唱和第三领唱的不时介入,并伴有移调和多声部而形成高潮。这是船工号子最富有音乐性的精髓之处,因为是即兴的,瞬间即逝,现在竟没有这方面的资料留下来。又例如拉纤时所唱的快数板,船工迈着均匀的步伐四步一声“嗨”,号工在一定时值的间隙中将五个字一句的词作出各种节奏的变化填了进去,有时是只能用计算机才能测出是几连音的切分音。为了进一步显示这种领合的复杂性,把伴唱改为6126黎音海的《汉族调式与和声》一书中,此处被引用为低音支声部反复的曲例。像这样美轮美奂的极尽节奏变化的能力,也由于无法做现场实演而没有资料保存下来。

2. 缺乏深入和有组织的专向性的收集。以前对川江号子的收集都是自发和间断地进行。像当年郑律成、羊路由等人那样随船航行七天的采风很少见。如通过航运社较长期地进行收集,不但可形成系统性和代表性的资料,还可以发现更多优秀的号工。优秀的号工在船工号子的传承和发扬上,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采集的对象决定了素材的质量与代表性,像号工罗治清高音可达HiD,声音高亢嘹亮,这样的号工被发现的并不多。

3. 对船工号子音乐理论方面的研究,以及对号子其他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这对早就闻名遐迩的号子的进一步发掘起到制约的作用。

4. 错过了收集船工号子的最佳时期。木船航运一是周期长,宜宾至重庆下水七天,上水一个月。二是载量小,一般为34吨,早期有60吨左右木船。上世纪50年代后期,大量货运转向陆路,沱江最早长途货运停航。至20世纪,大江的木船淘汰殆尽,现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木船航运鼎盛时期的号子资料只有极少一部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已无法找到能形成领合的号子班底。当时受四川音乐学院院长黄万品之托,由四川省歌舞剧院朱中庆根据原始船工号子资料整理填词领唱《小河号子》《乌江号子》各一首,范裕伦领唱《大河号子》一首,后由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作为原始资料收藏。这是一个不得已的补救办法。就这点稀有资料,也被电影《四川奇趣史》《自古英雄出少年》作为背景音乐使用。

船工号子乐句长短不一,领唱怎么起,船工怎么应答,乐句有随意性和伸缩性,偶尔有转调和移调。以短句子为多,多与“嘿”、“嗨”、“啊起唑”、“啊则唑”、“耶嗬”、“嗨嗬”、“难个拉哟”等劳动呼声搭配。有唱词的乐句,速度较慢的、时值较长的叫慢数板,乐句较短、中等速度的叫快数板。均采用川戏高腔某个曲牌为基调,经过号工演绎,戏曲味道多已淡化,而能与号子相融。如重庆“号子联唱”中的《四川有个水码头》、云阳县的《江南牡丹朵朵红》、岷江的《高高山上插黄旗》、南河的《即时走来即时扳》,这些数板,有的高昂,有的悠扬,有的谐谑,展现了号工各自不同的风格。号工在唱这些数板的时候,船工不知不觉地变换角色成了听众,在漫长的劳动中减轻了身心的疲惫。

乌江羊角碛近百人拉滩的浩大场面,重现清人诗句“上滩牵船纷聚蚁”的情景。领唱一声:“嗦呀呀,幺爸爸呀,拿下来榨一榨。”船工咬着牙合一声“嗨”。原本纹丝不动像雕塑匍匐的身躯,哪怕是移动了半步,那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船身迈进滩头,“嘿哟,切唑,吆喝,嘿唑”,粗犷的号子声响彻山川,惊天动地,船工逐渐加快步伐直到下一个滩前。

在四川民间歌曲中,船工号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曾经是也永远是四川的一张音乐名片。它独特的领合演唱形式,有川戏、民歌音乐因素的旋律,以及奇特多变的节奏,使得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任何劳动号子无法与之比拟。当代音乐家谭盾说过:“我国原生态音乐十分丰富,为世界之最,应该保留传承,要让几百年后的人们听到这些东西。”

木船已被淘汰,船工号子赖以生存的社会生产环境已不复存在。目前川江船工号子亟待拯救,否则将失去最后的机会。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具体做法:

1. 当年的号工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仍有少数号工可提供新的资料和补充完善一些旧的资料。去年屏山(金沙江)船工江静乐(六十余岁)在深圳的一次大型民歌表演比赛中获奖。据重庆市音协秘书长钟光全说:“巫山一带仍有不少会唱船工号子的人,县里文化馆的音乐干部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必须组织力量,进行针对性的收集。”

2. 向音乐工作者进一步收集。有些资料(包括史料、见闻、论述)尚留存于收集者手中,有少数音响资料尚未记谱,要组织相关人员正确地记下来。经过整理改编并演出播放的船工号子作品也有收集价值。

3. 从人文、历史、民俗等方面查阅资料。对船工号子的外延,木船航运、船工劳动生活进行研究和阐述,对船工号子的唱词进行收集分类。如“风又大来雨又淋,连手个个诉苦情。篙竿难提千斤重,纤藤难拉路不平”之类。对有关船工的俚语及民谣进行收集。如写在山岩上的词:“过了南津关,休想回四川。”“上有背二哥,下有船夫曲。”“大河涨水山河浑,半山阴来半山晴。”对木船航运的有关文物情况考证并详细记载。如三峡一带沿江边的小石孔,系篙竿前端铁钩抓凿而成,船工借此获得动力。又如纤夫石系船工拉纤时,纤藤于必经之处的石上切开小口周而复始形成凹槽。现供展览的纤夫石凹槽深达公尺许。这石破天惊的万孔千石成为饱蘸船工血汗之见证。

4. 选择现有具有可听性、代表性的音响资料,用先进科技手段,提高其保真度,后复制成光盘,以便长期保存。

5. 用老办法训练一批声乐演员,将一些精彩唱段如上文提到的快数板、抛河时唱的招架号子等进行修复。一些经典的数板唱段可聘请嗓音好的川剧演员予以翻唱,并复制成光碟。

6. 对川江号子音乐的各个方面,组织业内人士进行研究剖析,形成多篇论文,加上其他文字论述,著约15万字的书一册。(也可附音像光碟)

7. 出川江号子曲谱一册。

以上只是拯救船工号子的第一步。要把口头文化遗产转化为实用遗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有关三峡的影碟、背景音乐都是现成的管弦乐。在三峡旅游在游屈原祠后的原生态民俗演出中,号称千古绝唱的川江号子只是由一个八十余岁的老船工和两个“学生”做了曲调十分简单的演示。所以高质量、高品位、原生态的船工号子的音响资料是迫切需要的。它无论是作为形象音乐,品牌音乐,民俗音乐,都能派上用场。为了适应广大群众听觉多元化的趋势,号子可采用男声组合,或加进女生,或用配以伴奏,同与之有血缘关系的山歌、民歌、石工号子联合,组成一台具有四川原生态演唱会是切实可行的。

一首黄河的船工号子,被冼星海在《黄河船夫曲》中勾勒成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无论是在《黄河大合唱》及同名的钢琴协奏曲中,听众都从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另一条母亲河长江,有着更多的号子,这是留给后人,也是留给音乐家们珍贵的遗产。(摘自《巴蜀史志》2005年第4期)

川江号子随笔

朱中庆 伍明实

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川江木船航运的鼎盛时期。在嘉定(乐山),大小木船停满江边,高低错落的桅杆密密麻麻,一望无际,蔚为壮观。

1952年底,中央乐团和四川的老一辈音乐家郑律成、羊路由、许文、田寄明、朱中庆一行5人,顺岷江而下,专程考察川江号子。在一叶小舟上,他们倾听了川江号工李大成和两位帮腔的船工所唱的岷江号子,极富感染力、鼓舞力、激发力,令大家耳目一新,十分振奋。川江船工老照片

沿江途中,宜宾号工罗自清和他率领的11位船工在载货30吨的木船上所唱的川江号子,也使这5位音乐家深受震撼。其节奏之多变,旋律之丰富,是其他号子无法比拟的。罗自清声音高亢明亮,吐词清楚,且韵味十足,有领有和,旋律多姿,时而悠扬舒缓,时而紧张激越,无不恰如其分。

顺流而下到达重庆北碚,众人住在嘉陵江边北温泉数帆楼,整理搜集到的岷江号子和川江号子资料。至此,川江号子较深入的采风活动圆满结束,使人终生难忘。

1955年,由朱中庆编曲、田寄明编词的男声小合唱《嘉陵江号子》,由范裕伦在波兰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领唱金奖,次年,杨君尧在北京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上演唱此曲,获各界好评。短短的几年里,船工号子走出四川,走向世界,为听众所接受。究其原因,一是号子的素材本身就较为完整;二是无论从音乐语言、节奏、风格、表现力、演唱方式等各方面来看,船工号子都具有优秀声乐作品的特点。川江船工号子是在长江的川江段及各支流险恶地形、水势环境下,在四川人特有的勤劳、坚韧、乐观、幽默性格等因素以及四川民歌、川戏音乐及四川曲艺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由船工们独创的最具特色的、最为丰富的号子类音乐。

在其后数十年间,音乐家们数次赴川江大小河流考察川江号子。从长江船运的起点——金沙江上的新市镇,沿嘉陵江北上,直到不通航的一个小镇为止。再沿大川东下,来到川江出口处三峡,先在巫山县盘桓多日,然后绕道湖北,从利川县的一个小镇,到达巫峡南岸与神女峰相对峙的山巅。在高山之巅,一览众山,四周景色雄奇迤丽,让人深深体会到正是有了三峡峭壁深壑之险,才会有号子惊世骇俗之美。

在武隆县羊角碛乌江第一大滩,近百名船工排成长阵匍匐在江边,随着号工一声:“哎呀呀,么爸爸吔,拿下来榨一榨。”船工随后应一声“嗨”。这时船工哪怕是移动半步也是至关重要的。拉滩大多数时间是船与水的相持,船工都是脚蹬石头、手抓地,像雕塑似的纹丝不动。没有人能比号工更了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含义,号工需观察水势及船头角度、风向等情况,并及时发出号令。随着船身迈进滩头,“嘿哟,切佐,么哟,切佐”的号子声响彻山川,撼天动地。船工逐渐加快步伐,直到第二个滩前。羊角碛是个弧形的组合滩,有数处落差极大的门槛滩。到羊角碛下滩的木船多数要由当地的舵工领航。有一次过羊角滩,船两旁的篷布早严实地放了下来,乘客面朝船头,紧挨着坐在一排排很矮的长凳上,船行速度突然加快,身体有下坠的感觉。船头传来击浪撞水的砰砰声。突然砰的一声,江水越过船头,漫上甲板,人们躲闪不及,鞋袜都被打湿了,这时才想起过滩前,船工叫大家把提包抱在身上的话来。

乌江号子短促而紧张,与大河号子风格迥异。在涪陵,有一段《夺夺号子》(见《中国民歌集成·四川卷》),数年后,在武隆县,当地安排了20余位船工演唱乌江船工号子。在唱《夺夺号子》时,船工加强了合唱分量,与领唱相呼应,形成了三个声部的大三和弦,是川江号子中极少见的多声部谱例,气势恢宏,节奏紧凑,特点突出,至今仍萦绕耳际。川江船工老照片

川江号子乐句长短不一,以短句子为多,多为“嘿,嗨,啊起,难个拉哟……”等劳动呼声。有内容的乐句,速度较慢的、时值较长的叫“慢数板”;乐句较短、中等速度的叫“快数板”。它们均采用川戏高腔某个曲牌为基调,经过号工演绎,戏曲的味道多已淡化,而能与号子相融。号子通常是领合形式的反复,如果船工在一定时值内答应“嗨”,并重复着,号工也能在间隙中做出各种节奏变化,这是船工号子极富魅力的特点。以快数板为例,拉纤时,船工一声“嗨”必须落在有搭背(挂纤藤用)那只脚上,然后走三步,又一声“嗨”,形成∣嗨000∣每一小节四拍的节奏,船工的步伐是整齐均匀的,这是多年练就的节奏感。

下面是一段经过整理的唱词:“床上横起困,脚杆打不伸,面前一盏啥,孤魂灯。田产已卖尽,当了祖宗坟,剩下半条命,孤一人。抽完这一口,哪管下一顿,只要熬得到,明早晨。阎王把我等,小鬼在催命,让我烟烧完,就启程。”唱词分四段,每段分成四句唱,号工演唱时并不在意那三拍的存在,随意地把唱词中的五个字填了进去,多数是切分音,有些是只能用计算机才能测算出是几连音的切分音。第四句是三个字,这又给号工留下节奏变化的空间。这种美轮美奂的即兴发挥充分展示了号工掌握节奏变化的能力。一些专业声乐演员想去模仿,但由于没有深厚的视唱功底和切实的生活体验,始终不得要领,可见船工们的演唱功底非同一般了。“慢数板”是号工的独唱,它必须用大段的唱词在几十分钟或一两个小时之内减轻船工长时期扳桡时产生的枯燥和疲惫。唱词多数是现存的戏曲唱段,也有熟知的忠孝节义、世态掌故,见子打子(见啥唱啥)等内容。这些大多是号工自己即兴创作、相互交流而传承下来的。

川江船工行船多数使用背向船头的“扳桡式”,这比“推桡式”能获得更大的动力,又由于身体直立亦可减轻疲劳。木船与轮船不同,轮船航行的方向与动力均由领江一人掌握;而木船则需由舵工(后领江)与号工分别掌握。下水时,同一航道,轮船可以直行,木船则由于动力等关系,要作“之”字形的航行,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到达对岸某一河面进入航道,这叫抛河。抛河与过滩是木船必须把速度提高到极限的时候,这时号工对节奏的把握、气口的切换,对士气的鼓舞,爆发力的调动起到至关紧要的作用,任何闪失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号子与劳动相结合的程度甚至达到性命攸关的地步,抢滩和过滩都充分体现了这点。号子在领唱时还具有音乐以外的作用,这个特点比其他号子更为明显。

抛河和过滩演唱的“招架号子”无疑是最激昂的,领唱高亢短促,乐句与船工浑厚的“嗨嗨”声交织在一起,随着第二领唱第三领唱的不时介入而达到高潮。这是船工号子最富有音乐性的精髓之处,可惜是即兴的,很少这方面的资料保留下来。

号子有“上川东”(四川宜宾→重庆)与“下川东”(重庆→巫山)之分,具体可分为三大类:“大河号子”(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从风格上、结构上属于一大类;“乌江号子”为另一类;不起眼的“符河号子”(小河号子)中的走口桡——一段类似金钱板、变化多端、十分生动的数板,加上其他四五首号子,自成一体,成为第三类。

2005年中旬,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川江号子”课题组派遣朱中庆去三峡考察,发现当年峡口的洄水沱,如今已变成了圆形大湖,而古代的巴人活动中心——瞿塘峡的大溪镇,现已成为一片库区。瞿塘峡的“滟滪堆前水汹涌,白帝城外雾蒙蒙。船儿易进我峡口,过得清滩是英雄”的写照已成过去。“大河涨水小河浑,半山阴来半山晴”,说的是巫峡入口处的情景。如今库区水漫灌了大宁河,山峰也矮了半截,谚语也要打折了。当年曾栖身一夜的青石也已深藏江底,还有那些布满江边的细小石洞,那是多少年来船工用篙竿前端的铁钩抓凿而成,船工必须据此紧握篙竿于船沿上轮流往返以获得动力,可谓系千钧于一发。三峡内河道曲折迂回,此处为逆风,则彼处可为顺风或侧风,上行船总能得到利用。如,从青石乘重载木船至巫山,先傍江行,后风起,船扬帆驶向江心,湍急的江水在船头溅起翻滚的浪花,乘风破浪的惬意,至今难以忘怀。

有一段唱词是:“我一声号子,我一声呼喊,唤得来雨打风转。我一副搭帘(遮羞布——笔者注,下同)我一副坎肩(顶船用),腾(耐)得过水枯石穿。”石穿即纤夫石。三峡可供拉纤处极少,拉纤必经此,经此必拉滩,久而久之纤藤竟在石头上切开一个小口子,周而复始形成凹槽。纤夫石多见于下川东各处,现供展览的纤夫石凹槽达一米许。想不到用竹篾细条编织的纤藤竟有石破天惊之举,这期间不知经过多少岁月,饱蘸了船工多少血汗。“风又大来雨又淋,连手个个诉苦情。篙竿难提千斤重,纤藤难拉路不平。”船工作业的环境无疑非常恶劣,气候对航行影响极大。唯有“上有顺风,下有打流(漂流)”是大自然对船工的恩赐。船工的劳动无疑是最繁重的,川人有“上有背二歌(即背二哥。大巴山一带,背二哥肩背二三百斤,日行百里),下有船夫曲(族)”之说。故船工号子除去强劲有力的一面而外,还带有少许悲戚愤懑的情调。

三峡是川江的重要通道,木船出川先要做好“丢了锅儿碗盏,甩了娃儿婆娘”的准备,“出了南津关(西陵峡最后一个隘口),休想回四川”的俚语写在岩壁上。四川有丰富的土产航运出川,但由于航道险要,周期太长,令人生畏。长江中下游不用木船做长途运输,但四川不行,从古至今,宜昌至万州一直是入川捷径,从东入川一条路,从西入川路一条,故三峡始终是木船航运出川的必经之道。

2005年夏末,“川江号子”课题组又一次来到北碚数帆楼前,青石的墙体没有了昔日的光泽,楼房正在修缮,当年众人在此议论船工号子的热烈场景仍历历在目。昔日几位先辈均已作古,船工号子也已随着呜咽的江水东去大海,成为千古绝唱,惆怅不已。记得一位著名音乐家说过:中国的民间原生态音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要让几百年以后,人们还能听到这些东西。四川是长江川江段的起始地,是主要支流的汇集地,川江号子姓“川”,四川的保护是源头性的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此,川江号子理应得到传承和保护。(摘自《四川戏剧》2006年第3期)

激流勇进唱川江

伍明实

看过俄罗斯画家列宾的著名油画《伏尔加河船夫曲》,就会想起川江两岸的纤夫。古铜色的身影,艰难的步伐,高亢粗犷的号子,在激流险滩中奋进……成为一种抹不去的记忆,早已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而今,如果再不唱响川江号子,它将成为我们遥远的记忆。

川江号子,是我国民间歌曲中川江船工劳作时所唱的劳动号子,被称为“川江船工号子”或“川江船夫曲”。它流布范围在四川省和重庆市。

川江号子是指长江上游船工号子、金沙江船工号子、嘉陵江船工号子、岷江船工号子、沱江船工号子等川江流域各江河船工号子的总称。由于各条江河的地貌地形和水势的不同,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川江号子因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珍贵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现已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川江号子有“长江文化的活化石”之称,曾被誉为“比人类语言还长的民间艺术”。20世纪70年代歌唱家范裕伦演唱川江号子

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河流纵横,大小江河计九十余条,通船里程近千公里,自古有舟楫之利。考古发现有新石器时期的“石锚”、东汉时期的“拉纤俑”等文物,故川江航运历史久远。清代四川籍诗人张向安《桡歌行》:“大船之桡三十六,小船之桡二十四。上峡歌起丰都旁,下峡声激穷荆湘。推舵声悠碛声力,千声如咽三声长。上滩牵船纷聚蚁,万声噪杀鸟噪水。”对当时木船的规模、航行的范围、船工号子的演唱作了详尽而生动的描述。

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工业尚欠发达,机动船极少,是川江木船航运的鼎盛时期。如四川嘉定(乐山),大小木船停满江边,高低桅杆密密麻麻,一望无际,蔚为壮观。当时四川境内的各个水码头都成立了木船航运社。在长江第一城宜宾,有载重20吨以上的木船数十只,船工数百人。有木船就有船工,有船工就有船工号子,长江及其支流上白帆点点,号子声声不断。

川江号子旋律多姿多彩,其歌唱时而悠扬,时而激越,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极富感染力、鼓舞力和激发力。充分表现出川江船工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和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拼搏精神。四川省歌舞团演员队演唱川江号子剧照

川江号子主要流传于船工群体,多为口耳相传,自然传承。也有青年船工拜老号工学艺者。在船工行业中,领唱的船工被尊称为“号头子”,号头子在船工群体中有较高地位。号头子不但要嗓音好、唱得动听,同时还应具备知识面宽、熟悉航道、行船经验丰富等才能。

川江船工号子是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的合唱形式。

领唱部分曲调性较强,唱词除劳动号令、呼号以外,有“数板”,其内容有反映船工生活的,也有民间传说、故事及“戏文”。领唱部分旋律婉转,装饰音较多,常用远距离音程,乐句长短不一,变化性和伸缩性较强。

合唱部分音调相对比较简单,在同领唱相应配合的交织结构上却富于变化。合唱部分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常与领唱交织重叠,构成多声部合唱。每一首号子都有不同的曲调,结构相对完整。它们既可以独立歌唱,也可以联唱。由于号工要用号子来掌握航行的速度,统一船工的动作,所以无论是下水扳桡或上水拉纤,在整个航行的过程中,都不能停歇。号子主要包括推桡、扳桡、摇橹、拉纤等工种号子,其中又有平水、紧水、抛河、靠岸、离港、过滩等不同的劳动条件和不同劳动工序的、节奏不同、风格各异的曲牌。四川省歌舞团演员队演唱川江号子剧照

川江号子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客观上起到了川江水路运输史的活化石的作用。它的存在,从形式上延续并反映了千百年来川江运输业原始的劳动状况,使今天的人们还能真实地感受到这种延续了无数代人的原始的劳动方式,更使今人深深体会到,自古以来川江各流域劳动人民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内容上,它用歌声表述了川江各流域的水文概况和沿江两岸的山川风貌、人文地理和风土人情。号子的歌词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产、历史、人文景观为题进行编创,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如《川江两岸有名堂》,就把沿江的滩口尽收于歌词中。在精神上,川江号子展示了四川劳动人民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下的勇敢坚强、粗犷豪迈而不失幽默的性格,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断进取、日益壮大,最终成为伟大民族的强有力的见证。

在音乐上,川江各流域的号子都具有高亢粗犷、婉转悠扬、风趣幽默的特点。开船时,船工的领唱和船工们应对的“哦竭搓(音)”、“嗨佐”等号子声起呈分明,充满活力。行船过程中,全体船工用力扳桡,情绪较紧张激烈,领唱者常用高亢的歌声唱出较长的句子,船工们则以“嗨”、“嗨佐”等号子声相呼应。当船行至浪急滩险的河道时,木船行驶非常危险,船工们情绪紧张激烈,劳动强度极大,号工唱起节奏急促、近乎于嘶喊的拼命号子(或“抓抓号子”、“外倒号子”),船工们随着号工的指挥,合着急速的劳动节奏,动作、声音统一,近乎于拼命地吼着号子。此时,号工常以运用转了调的领唱与船工们与之呼应的“嗨佐”号子,形成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多声部合唱,与之交相辉映的则是船工们极为壮观的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艺术感染力极为强烈。当终于战胜了急流险滩,船行平水时,为活跃行船气氛,减轻疲劳,船工们唱起节奏舒缓,旋律性强,富抒情性,旋律优美动听的数板号子。

川江号子,是川江流域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因劳动形式而创造产生,并形成较为完整体系的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音乐形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保存价值的瑰宝。(摘自《四川文化》2007年第4期)

与劳动紧密结合的川江号子

朱中庆 田寄明

清晨,当轻纱般的薄雾在嘉陵江江面上逐渐消失的时候,从远处传来了越来越近的歌声,它清澈的回音荡漾在两岸,回旋不绝。当江面上已是大放光明、红日驱散了云雾的时候,船只愈来愈多了。你听吧,江上,岸边,响起了一片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征服困难艰险的热情愉快的劳动歌声,震撼着大地。这歌声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有时是雄壮的合唱,有时是抒情的独唱。当你被歌声吸引,走近河边,你就会看见大一点的木船上有二十多个船工,小一点的也有十来个船工。他们的桡子扳得如此整齐,好像有人在指挥一样。这条船若是离你很近,你就可以看见,在这些船工之间,有一个站在适当位置的船工,他在指挥着大家。没有用手势,也没有吼着“一二”、“一二”,而是在唱着歌,大家帮着腔。原来伴随着他们动作的是一种歌声,也就是刚才所听见的歌声。这些船工自然地组成了一个合唱团,领唱者叫“号工”,大家唱的歌叫作“号子”。

号子的特点之一就是与劳动紧密地结合着。船工的劳动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号子,号子一起大家就劳动,号子一停大家就休息。号工靠号子指挥大家的动作,掌握着速度。只要想一想:当船在过一个水势汹涌的险滩,桡子在飞舞,船工在呐喊,船在急流中颠簸着,若是船上的号工不能掌握住当时需要的速度,那船就会离开航线向礁石上撞去。所以说号子指挥着行船是一点也不过分。

在船上我们听不见“开始了”、“休息一会儿吧”,什么时候只要号工一唱橹号子:

随着这声“嗨”,桡子就整齐地扳了一下。

号子的种类很多,有些一两句也算一种号子,还有一些不常用的老号子,有些号子连号工也说不上它的名称。一般经常唱的有四种,即:橹号子、幺二三号子(出斑鸠)、招架号子、数板。“嘉陵江号子”的前四句:

这就是橹号子的一种。这种号子用在刚开始扳桡的时候,这时大家刚拿上桡子,还没扳顺手,由领唱唱一小节,大家应一声,可以达到调整速度的目的。故领唱唱的句子经常重复,乐句长短随着桡子慢慢地固定下来。从上面领唱唱的四句可以看得出领唱者力图变化节奏,使之不致千篇一律。

当需要大家多用一些力时就唱幺二三号子:

领唱者可以用较长的乐句来表现自己的歌喉,第一拍的延长音往往拖得很长,而且一句比一句高,它能紧紧地抓住人们的心弦(宜宾号工罗治清能高到d’)。高亢的延长音忽然转了几个急弯地降了下来,引起了激动的情绪,“啊奇佐!”“啊奇佐!”谁能不用劲扳呢![1]

拉滩了,幺二三号子不能满足领江的要求了,要大家拿出更大的劲来,耍桡子扳得更快的时候到了。

这就是招架号子,船工的答应落在第二拍上,与领唱形成一个急剧的呼应,造成紧凑的气氛。上面这个招架号子只是一个旋律性较强[2]的例子,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很好听的完整的曲调。抛河时唱的招架号子有些片断如:

它可供独立音的跳跃进行和简短的乐纂造成惊险的形象。

但是船并不是老在过滩。为了早点到达目的地,使船保持一定速度,也不能让船工过度的疲劳,中等速度扳桡子的时间最多。这个时候就唱数板,数板有词,有内容,不像前面那些号子只是一些“嗨嘿”之类的呼声。数板很像川剧中的高腔,但是经过了号工的加工和创造,每个号工都有他自己的腔调。例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