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 面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21:58:26

点击下载

作者:孔军,哲兮,张海棠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申论 面试

申论 面试试读:

编 委 会

主 编:蔡明睿 孙家红

副主编:张海棠

编 委:李婷婷 王元凤 宋明军 李学来 孙天仁 王剑颖

黄 琪 张海棠 黄秀华 王 松 孔 军 哲 兮

前 言

据中国社科院2008年《社会蓝皮书》统计,2009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达610万人,加上2008年约150万未就业的大学生,共有750万至800万的大学生需要就业,2010年这个数字还会大幅增长。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呈现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早在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明确提出,每年要招募高校毕业生,安排到乡镇、社区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到2008年2月底,全国有28个省区市启动了大学生村官、社区工作者招考计划,其中包括北京在内的17个省区市启动了农村、社区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8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工作。

截至2008年底,全国乡镇总计近42 000个,每个乡镇又管辖若干个村,可见村级和社区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庞大。

到2009年,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各乡镇级单位实施了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到社区任职和“三支一扶”计划。

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等方式,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社区工作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它不仅开启了人才培养和锻炼的新模式,也疏通了社区、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的瓶颈,更能够夯实国家快速发展所必需的坚实基础,使之成为国家经济腾飞的驱力和载体。随着一批又一批应届毕业生踏上了农村、社区等基层工作的岗位,针对村官、社区工作者的培训考试也随即进入了高潮。

村官、社区工作者的培训考试与公务员考试不同,它侧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区管理以及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公共基础知识、基层工作综合知识等相关内容。由各地自主组织、自主命题,考试内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战能力的有机结合,多元而丰富,既有共性又体现地域特色,因地而异。这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缺少实战能力的年轻学子而言并非易事。

针对这些有知识、有文化、头脑灵活、思想解放的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我们通过分析各地考试情况策划并出版了《村官、社区工作者培训考试一本通》丛书,拟帮助那些志在基层奋斗的有识之士梳理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条文、省情地情、沟通技巧等,并在学习和培训的同时,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

本丛书共四册:《基层工作综合知识解析》、《公共基础知识》、《基层工作行政能力测试》、《申论 面试》。《基层工作综合知识解析》分为五个部分:本年度考情考点篇、农村基层知识篇、社区基层知识篇、相关法律政策文件篇、试题篇;《公共基础知识》详细介绍了基层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内容、考试特点、典型的试题以及全真模拟预测试题;《基层工作行政能力测试》详细介绍了基层行政职业能力的特殊性和行政工作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试特点、典型的试题以及全真模拟预测试题;《申论 面试》则分为两个部分,申论的要点和面试的技巧。这两方面都是村官、社区工作者招考过关的关键科目。

丛书带有共性的部分是针对所涉及的考试内容、考试特点,列举和模拟了中央、地方公务员录用考试以及一些地区的基层招考中比较典型的试题,并对这些试题一一作答和解析,对难点、易错点进行提示。

尽管在丛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尽了全力,但书中仍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恳请读者理解并谅解其中的不足。

最后祝参试考生取得优异成绩!祝广大基层工作者在广阔天地大放异彩!主编 2010年春于北京

第一部分 申 论

第一章 申论基础知识

第一节 申论综述

在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公务员考试的笔试部分除了“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之外,“申论”第一次列入考试。2006—2009年的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不论报考综合管理类职位,还是报考行政执法类职位,都要参加申论科目考试。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对今后公务员考录工作的安排,今后,申论将继续作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一项固定内容。各地面向全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考试,也正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一些地方上的“大学生‘村官’选聘”考试当中,申论也被正式纳入考试科目。

基层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和具体事务,要参与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对各种材料进行分类、分析、归纳、整理,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在必要的时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供领导参考。而通常的大学生写作考试基本上已形成固定的模式,难以真实地表现出考生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单纯的写作能力好,并不一定能满足基层人员岗位的需求。因此,中央、国家机关举行的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新增申论一科。这样,申论就成了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的一项固定内容。继中央、国家机关之后,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大学生‘村官’选聘”录用时也相继增设了申论。

一、申论的特点

申论不是写作文,作一般论文,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有的人把申论视为公文,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公文里不存在议论的成分,公文没有商讨的余地,更不能主观自我发挥。而申论不同,申论可以议论,但必须限定在政策的框架内。准确地说,申论是“策论”。

申论既然不同于一般文章和论文,也不同于普通公文,那么,申论有什么特点呢?概括起来就是:阅读材料+策论。具体说来有以下“七性”。

1.时间的限定性

从2000—2007年的考试来看,在时间要求上没有任何改变,即150分钟。在150分钟内应试者至少要做下列几项工作:①阅读5 000~8 000字的文字资料;②写1 800~2 500字的材料;③进行相关知识、政策、理论的联想;④完成3~4道答题写作。时间紧,任务重,应试者要有足够的训练。

2.材料的基础性、典型性和复杂性

申论写作所给材料涉及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民生等问题,或者是在国际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或问题,或者是相关行业的事情与问题。这些材料能反映和表现某一主题的典型性、基础性和复杂性。从近两年的申论考试来看,材料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大,须善抓重点、善抓主要矛盾。

3.行文的多层性和综合性

申论写作的多层性表现在整篇申论由内容相同、表达要求不同的三项或二项写作组成;综合性体现在三项或二项写作中,或主题贯穿、逻辑贯穿,构成写作链和结构整体,或几项写作巧妙地融于一项。如2003年申论写作就把“概述问题”融进“提出对策建议”之中,因为提出的对策建议必须具有针对性,因此首先应该概述问题或现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或改变现状的对策建议。2004年申论写作“概述问题”与“提出对策”就被巧妙地融入“情况报告”的写作之中,因为这都是“情况报告”写作中应有的内容。

4.要求的明确性

申论写作的要求十分明确,因为它是应试写作。

首先,时间要求明确。整个写作规定为150分钟,参考答题时限为“阅读资料40分钟,撰文110分钟”。

其次,写作要求明确。“三项式”写作要求应试者利用给定的材料,遵循“‘概述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对策’→‘论证对策合法合理可行性’”的固定模式,写成三段具有记述、说明和议论文体特征的文章。2003年起改为“二项式”写作,写作形式灵活了,但写作要求更明确了。2003年的“二项式”写作,分别被明确为“分析给定材料,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和利用给定的某一材料情境“拟写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2004年明确参考为“概述‘我国汽车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和写一份“关于我市道路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

最后,答题要求明确。包括:一是对写作内容和行文明确要求,如“概括内容”部分常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提出方案”部分要求意见合理,具体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洁”;“申述理由”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3年“关于‘减少事故,保障安全’的建议”的写作,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通畅”;“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的写作,要求“根据选定情境,自拟标题”。2004年“概述我国汽车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写作,要求“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关于我市道路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的写作,要求“(1)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2)条理清楚,语言通畅”。二是对字数明确要求。“三项式”写作概括主要内容部分,一般概述主要问题限定为150字以内;提出方案部分为350字左右;论证部分在1 000字或1 200字左右。“二项式”写作,2003年“对策建议”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讲话稿”不少于1 000字;2004年则是从上限作出要求,因为给定的材料分量大(约4 000字),概述“我国汽车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要求字数不多于1 000字,“关于我市道路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字数不多于1 500字。此外,还有“虚拟身份”、“行文角度”、“写作文体”的明确要求等。

5.行文角色的假定性

申论考试是为国家机关选择人才,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公务员处理公务的一次预演。因此申论试卷一般明确要求以某种公务员身份提出对策方案,阐述问题;某些试卷即使未加明确,应试者也应明白要以某种公务员的身份写作,因为应试者的身份总是虚拟的。应试者应站在一个国家公务员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紧扣社会现实、工作实际。但是很多应试者却意识不到这一点或难以做到角色的转换,写出的公务文书要么不切实际、理想化,要么一派学生腔。

6.写作文体的灵活多变性

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申论命题由考测基础写作转向考测公务员职业写作。今后的申论考试很可能不再是叙述、说明、议论的分步写作,而是将原来的一项或两三项写作融于某种应用文体尤其是公务文体的写作之中。有研究者认为,今后“应试者除应会写议论文外,应用文常见的文种,甚至新闻文体的写作都要掌握。重点文体应以报告、请示、意见、议案、提案、讲话稿为主”。

7.现实的针对性

虽然申论考试题目的背景资料广,内容多,但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申论考试的精髓,找准了答题的突破口,就能较好地构建答题的思路和完成论证。申论着重考核的是应试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阅读和写作能力。因此,应试者应着眼于把问题讲得清楚明白。申论的试题,与其说是写作题,不如说是问答题或论述题。只要观点明确,论证有力,即使语言朴实一些,也能得高分。

因此,应试者应仔细地阅读给定的背景资料,不要匆忙作答和动笔。只有在把握背景资料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条分缕析,才能使回答和论证更富有表现力与说服力。否则,只能是四处出击,尽管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但却不得要领,事倍功半。

二、申论的测试性质和目的

作为公务员,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当有所认识和思考,并且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申论考试所提供的一般都是社会性较强的背景材料,让应试者分析和论述,从而测查应试者处理公务员日常事务的潜能。

申论考试是对人的素质的审评,是检测应试者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能力;检测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

三、申论中的思维能力

人们的思维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会有自己的模式。但在申论考试中,解题的各个环节都要运用思维能力,只是在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而已。

1.审题的思维能力

审题是指对文章题目进行周密的揣摩、审查,以把握题意的活动。

审题即对标题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范围、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乃至写法。审题是一个系统程序,贯穿于阅读、写作的全过程。审题的思维过程是对题目的理解过程。这种理解,既包括抽象思维的理解,也包括形象思维的理解。

抽象思维的理解,即通过对题目的理性分析去理解题意。对供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文字材料,也都需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来理解材料的内容,把握其实质。

形象思维的理解,即通过对题目内容的联想和想象去理解题意。在供材料作文中,除了文学性的语言材料需要形象地理解外,所提供的图画材料同样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去理解画面的意义。

从近年情况来看,申论考试材料没有给出标题,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准备对标题做更多介绍。但作为一般的给定材料作文,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是必要的。

申论题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给定“资料”;二是提出“申论要求”。这就要求审题时对给定“资料”与“申论要求”二者兼顾。因此要仔细研读“资料”及“申论要求”。研读材料要准确完整,切忌瞎子摸象、割裂原材料。对较为复杂的资料,要仔细揣摩。要能抓住主旨,不能牵强附会,研读“申论要求”要全面,不能漏掉任何一条。要找准角度,即“着眼点”。就是审题的眼光集中在材料的某一点上,是审题者所注意的材料中所存在的思想。

2.拟题的思维能力

拟题就是给文章确立标题。好的标题,使人过目不忘甚至终身犹记。

拟定题目,可在行文之前,也可在文成之后:一般情况下是拟题在先,但也有先有材料,先有观点,连缀材料、观点而成文章。题目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形再拟定,这样,题目便定在文成之后。有时会同时出现几个题目,那就要推敲斟酌,比较取舍。

在拟题过程中也存在思维能力。拟题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概括能力,同时要求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在这里,我们重点谈谈概括能力和直觉能力。

在概括能力方面,首先应该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因为只有如此,所拟的标题才会正确体现中心思想,或有助于表达中心思想。其次,要从中心思想出发,选择合理的和新颖的概括角度。

在直觉能力方面,重要的是注意拟题方法经验的积累,实现知识的迁移。这就需要在平时多掌握拟题方面的知识,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概括的思维能力

概括就是应试者运用严谨的思维逻辑来分析给定材料,分类整理其中信息,归纳合成完整的信息并由此形成完整精要认识的思考和写作过程。它包括概括主要问题、主要内容等多种形式。从模拟实践的角度看,这正是形成政务信息的过程。从考试的角度看,这里的实际任务不仅仅是对给定材料的简单概括,而是把握该材料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并用简短精练的文字表述出来。这实际就是对给定材料进行分析、梳理、归纳和概括。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把握主要问题,即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这是申论考试的第二个环节,旨在测评应试者的分析归纳能力。这个能力是应试概括材料的速度、效率、准确性、深刻性和完整性之总和。这是公务员从事公职工作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但是,从心理过程上看,这种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中的“理解”部分是对应的,甚至是重合的。

4.提出对策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针对问题能够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方案,这是应试者能力测试的关键方面。公务员在管理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许多问题是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的,必须由管理人员针对随机出现的现实问题,及时快捷地解决问题。因此在申论考试中测评应试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其核心的目标。通常在回答试卷第二部分提出对策和第三部分进行论证的过程中,这种能力将得到集中全面的体现。

提出对策、解决问题需要针对已经发现或提出的问题、信息、潜在的重要价值或含义,为对付、消除这些已经摆到面前的问题,或者为处理已经摆到面前的信息,对潜在的重要价值或含义作出积极反应,提出成套有效的具体对策或措施等等。

提出对策是具体答题应试的第二步。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写作部分。要做好这一部分的应试,就一定要紧扣前一部分已经“发现”的问题,按不同层面和轻重缓急,逐渐推展解决问题的措施,确保从思考到落笔建议的任何一个部分都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此外,应试者还必须具备优良的思想素质、敏锐的才智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否则,写起来就容易把握不住要领,抓不住要害和主体实质。

5.选材的思维能力

选材,就是要对众多的原始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使那些真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成为文章能够表现或说明思想的材料。

(1) 围绕中心思想选材

主要是看材料是否符合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在一篇文章中,材料是有其独特的功能的。因为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鉴别材料的标准只能是材料和中心思想的关系。中心思想是不能凭空臆想的,它只能在分析、研究、消化有关材料的过程中提炼出来。所以,对于文章写作来说,材料总是第一性的,是文章的基础,而中心思想是第二性的,是在材料的基础上提炼的观点、意念或感受;另一方面还应看到,材料又是表现和深化中心思想的基础。

因此,材料的鉴别和取舍都要受中心思想的制约。中心思想形成过程中,材料对中心思想起决定作用;中心思想形成后,反过来又成为鉴别取舍材料的最主要依据。这是一个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

(2) 选取真实确凿的材料

材料的真实一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生活真实”,即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要严格地符合客观事物的原貌或实际情况;二是指本质意义上反映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这是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要能从本质上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允许对于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种组合、改造,即艺术加工或艺术虚构:材料的确凿一般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既要准确无误,经得住核实,又要用得恰当贴切。在引用别人的话时,不能有差错,要做到与原文完全一致。在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时,不能断章取义。在使用个别或概括性的事实材料时,应尊重其原貌,不可夸大或缩小事实,即使引用一个数字也要精确无误。

(3) 选取典型意义的材料

所谓典型材料就是某一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它既是具体的、个别的,又是富有鲜明独特个性的,同时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能“一斑可见”、“一目了然”。典型材料不是信手拈来的,需要在许多材料中进行精选。

(4) 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首先当然是指别人没有用过或不常用的材料,这种鲜为人知的材料自然能给人一种新鲜感。生动的材料是指材料本身以及作者对材料的表述的新鲜活泼、富有感染力,因而能增加读者阅读兴趣和作品的可读性的材料。这种材料一是指具体、具有形象性的材料。具体的材料带有感性特征,容易通过联想唤起读者潜在的表象。由于表象是形象性的,所以没有直接的形象的语言文字也具有了形象性。二是指带有情节和悬念的材料。这类材料不但曲折生动,而且能唤起读者期待心理,有很强的吸引力,还能给读者带来惊奇、确信、怀疑等心理反应。三是指能使读者感到亲切的材料。

6.布局的思维能力

中心思想确定后,选用哪些材料也心中有数了,写作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编排这些材料以表达主题。就是如何对材料进行组合和安排,这就是布局。布局反映在形式上,首先就是层次与段落的先后关系。由于文章开头、结尾是具有特殊地位的层次、段落,由于各层次、段落之间需要过渡和照应,所以布局除考虑层次、段落外,还应考虑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

确定文章的布局,主要运用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它大体要经历如下的思维过程。

(1) 要有完整性

结构的完整性是内容的完整性的必然要求。文章有一个主题,要有必需的材料来支持,因此须有完整的结构形式。

关于结构的完整,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有这样的阐释:“我所谓完整是指一件事物有头,有中段,有尾。头无须有任何事物在前面覆盖着,而后面却必须有事物承接着。中段要前面既有事物笼盖着,后面又有事物承接着。尾须有事物在前面笼盖着,却不须有事物在后面承接着。”他指出了作为完整有机体的文章,必须有头有尾有中段并互相联系,每一部分应各得其所。

此外,文章的层次、段落也各有其相对完整性。构思与写作时务必作通盘考虑才能真正达到结构的完整。

(2) 要有严密性

文章结构完整而不残缺,这可以说是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求文章结构严密,即要求文章各层次、段落融为一体,相互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没有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干的情况。

写作中,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等原则,可以对材料作这样那样的安排、调度,但结构要反映材料之间的联系。文章各层次、段落要相互协调而不能相互矛盾,这也是结构严密性的标志。

(3) 要有连贯性

文章结构完整、严密,可以保证内容的完整、严密,而结构连贯性的要求,可进一步加强文章的整体性,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以上三点就是体现在布局中的思维能力,只有布局安排合理,整个文章才能紧凑,才能无懈可击。

四、申论写作原则

申论中的论证分析非常重要,其实质就是让应试者在理解材料、分析材料、提出对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综合的过程。但在阅读同一篇给定的资料,做同样的试题时,有的应试者做得很好,有的应试者却答得不很理想。究其原因,可能是部分应试者根本不知道怎样把握申论文章的大致方向便匆匆下手,结果写出的文章有失水准。应试者在动笔之前,首先应把握其写作的原则,即从根本上明白文体的整体轮廓的构成原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下一步写好文章做好铺垫。为了使应试者了解文章的构成要素,从根本把握写作的原则,现对其详细地分析如下。

1.论点明确

申论考试中的写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都是由给定材料限定的,在拟定题目论证分析时,必须充分利用给定的材料,紧紧抓住主题或主要问题,突出主旨进行论证,而不可以天马行空,任意挥洒。应试者在确定论题时必须明确:①自己是以某一职位的公务员身份论证问题;②自己所要论证的主题是材料中已经给定的;③给定材料在明确论证主题时已经限定了应试者的基本态度和主导倾向;④材料中给定的主题已经体现在自己对材料的概括之中;⑤论述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一般的空泛议论。

2.措施得当

这里所说的“措施得当”,主要是指应试者在论述自己提出的观点时,所提的方针和对策必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的主体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应试者所提出的措施来支撑和体现的。如果这一部分没有写好或者说写的没有出彩的地方,势必影响应试者的得分。

3.结构清晰

文章的结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谋篇布局,即按照某种逻辑关系对选好的材料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安排,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阐述作者的观点。由于文章的内容不同,作者的角度各异,文章的结构形式也必然是精彩纷呈的。不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是申论文章的最基本要求。

在谋篇布局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中心思想与材料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精心安排好各部分、各要素在整个结构中的位置。在整篇文章中,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有的部分是提出问题,有的部分是分析问题,有的部分是解决问题,各自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上,有的属于并列关系,有的属于递进关系,有的属于因果关系,有的属于转折关系,它们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也是不同的。谋篇布局,就是要根据文章各部分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地确定它们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把材料组织得严密周详,无懈可击。

4.语言流畅

申论语言的流畅主要表现在用词用字的准确性,以及语言的缜密和逻辑性。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表达出来。

第二节 历年考试特点

申论考试主要是对应试者分析、概括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考查。国家和各个地方在考试方式上存在一些细小的差别,但是总体上是一致的。这就表明:申论到底考什么。要想把握好申论写作,这是个必须明白并且掌握的问题。

所谓申论的命题内容,指的是申论命题给定材料的内容。申论命题给定材料每年的内容各不相同,涉及诸多方面,但总体上围绕着社会现实问题,属于各年的现实生活热点。纵观历年申论考题,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社会难题或者社会现象,要求应试者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回答题目的过程中做到准确、简练和全面。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主要观点、思路和解决方法,表达语言要流畅、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一般说来,申论的命题内容,不外乎两大方面。

一、重要社会现实问题

近年申论考试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反映和提出重要的社会现实问题,要求应试者做出回答。如2000—2004年试题的内容都是如此。

二、重大社会政治热点

在近两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中,试题所给材料的内容已不再停留在重要社会问题的表面,而是通过重要社会问题,考查应试者对隐藏在重要社会问题背后的重大国策的理解,对应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2008年、2009年试题的内容就是如此。

从申论命题的立意和方式来看,不难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点。在此就其中的主要几点总结如下。

(一) 通过客观事实命题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命题方式。这种命题方式,通常是通过文字或数字的形式,表述某种社会事实,其中包含着尖锐的问题。这种以事实命题方式的最显著特点,是它所提出的事实本身直接就是问题,要求人们去解答。

(二) 通过“创设情境”命题

所谓“情境”,是指环境、场面、场景。所谓“创设情境”,是指命题人通过案例的具体情节或图形等形式,创设一个具体的话语情景,然后据此提出问题,也可称之为“情境创设”。

(三) 通过引用“话语”命题

近年申论命题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引用“话语”命题。所谓通过引用“话语”命题,就是引用某些典型的观点、看法,创造一个语意环境,通过应试者对语意的理解和提炼,考查应试者的辨别、评判思想观点的能力和独立做出决定的能力。

2000年申论考试,以某省某市一例因噪音污染而导致的纠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从而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乎国计民生、关乎未来的重要意义。

2001年申论考试中提供了1 500字有关“PPA引起的全球风波”的资料,内容涉及政府、百姓、药品生产厂家、新闻媒体等多方对此事的反应。要求应试者归纳出材料的主要内容以后,以某个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提出解决方案,并对此事发表看法。

2002年申论考试材料反映了网络生活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包括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以及网络安全问题等,这一问题是全球的热点问题,相对而言更具有普遍性,应试者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可以有针对性地申而论之。

2003年申论考试题材涉及“安全生产和重大事故”问题,这一问题是近几年中央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广大应试者对此应该具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2004年申论考试材料涉及的主题是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这都是近几年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广大应试者不会感到陌生。

2005年申论考试材料涉及的主题是我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的问题。“三农”问题不断出现在中央有关文件和媒体上面,多数有心的应试者平时应该对这样的热点问题有所关注。

2006年申论考试题材涉及的主题是突发公共事件。由于北京密云踩踏事件、重庆井喷事故、禽流感等一些国内事件与伦敦地铁爆炸、印尼海啸等国外同类事件的频频发生,突发事件逐步映入百姓的眼帘,应对突发事件也已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7年申论考试材料是有关土地的征用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问题。首先,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农民利益得不到合理补偿,引发了农民上访甚至对抗事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征用问题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其次,土地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土地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两方面。

2008年申论考试题材涉及生态文明问题。这次考试是十七大闭幕之后的一次国家公务员考试。十七大报告精神在申论考试内容中体现得明显、清晰。

2009年申论考试题材涉及粮食危机问题,通过粮食危机引申农村改革和加强粮食生产,同时还涉及工业转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总体而言,申论考试正在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分析近几年申论考试的试题,总结出命题形式在趋向上具有如下特点。

1.题型不断变化,其趋势是更加贴近公务员日常工作

2000年申论考试要求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就有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2001年申论考试要求假定你是某智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建议。2003年申论考试要求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为设定的发言人拟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2004年申论考试要求以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写一份报告。2005年的申论考试要求更为复杂和多样,既考查应试者的分辨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又考查应试者论述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无论是分析、判断、理解、概括和论述,方案、意见、讲话稿和报告,无论题型怎样变化,考查的都是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相信以此为指导思想,在以后的申论考试中题型的变化会更加灵活多样。

2.申论考试的题目灵活多变,几乎每年都有变化

如在概括方面,2000年申论考试要求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01年申论考试要求概述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2002年申论考试要求概括给定资料反映的问题的影响;2004年申论考试要求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005年申论考试要求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在写作出题方面,其题目形式也几乎是一年一变。而且,2005年的申论考试要求中,还出现了两种新的题型:①从给定资料中提出一个问题,并列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五项措施,要求应试者进行正误判断,并说明理由;②就给定资料中反映的某一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分别加以概述。由此可见,申论考试的题目确是灵活多变的。

3.题目结构不断变化

申论考试提问的结构一般包括三个部分:①对材料的理解、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综合;②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③对问题、对策进行论证。一般这三方面的内容是通过三个问题来体现。但近年来的变化表明,这种提问可能会变为“二段三问”、“二段二问”或者干脆“一段三问”。2005年申论考试中即出现了“二段二问”的形式。但无论提问形式怎么变,申论考查的核心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4.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趋势越发明显

以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为例,可以看出,更加强调对应试者分析能力的考查。例如,第一题是关于概括性的,这种概括性的题目,其答案主要来源于材料,但是这种材料需要应试者经过分析才能把握其中的精髓和实质。其他几种题目,例如关于某种说法大家是如何看待的,这些都是分析性题目。对于材料的主旨,2008年试题通过怒江大坝建设这一具体事例,考查应试者对它所隐含的基本主题的把握,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生态文明”问题。虽然,这一主题同十七大报告当中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文明以及科学发展观几个主题有着紧密联系,但是,报告内容已经附在资料当中,应试者并不需要背十七大报告来应对。

第三节 申论考试准备要点

一、申论考试的基本题型

申论考试的基本题型有如下三种:

1.概括主题

申论考试第一道题,一般为要求概括材料的主题。

概括主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分析过程,可通过以下步骤完成:

(1) 概括中心。概括中心的顺序:①段意;②层意;③中心思想。

(2) 按照字数要求,落笔成文。

2.提出对策

申论考试的第二道题,一般为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提出切实可行而又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就必须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如何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呢?要找到针对原因、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注意材料中的相关字眼。

3.论证表述

申论考试的第三道题,多数为要求用1 000字左右的篇幅,对给定资料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证,这是申论考试中最核心的内容,全面考核和衡量应试者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说理能力。近年申论考试的论证表述考查有两个趋势:一是重视议论文的写作;二是公文式的申论文章,更加贴近公务员的日常工作。

这三种题型一般是通过3~4个题目来体现的,但题目数量具有灵活性,也有可能是两个题或五个题,不是一成不变的。近两年申论考试题型有增多的趋势,这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

二、申论备考注意事项

申论测试是一种检测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的限制性要求的考试。要想在这样的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备考是应试的前提,也是应试成败的关键,一定要注意方法的积累。一方面要注意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要注意具体应试的方法技巧。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增进自身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报考

了解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正确、客观地估价自身的能力和缺陷,是每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人必须审慎对待的问题。对于那些希望加入国家公务员行列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国家公务员的职业资格,此外还有其他重要的追求,也要相应地给予适当的考虑,譬如考试通过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是否适合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等。这在现实生活中便表现为应试者在报考时的踌躇与抉择,了解自己,主要是了解自身的兴趣与特长,明确自身的能力和规避存在的缺陷,在自己的内在素质与外在工作的要求相协调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如果一个岗位的任职要求与任职者的个性特征之间能够实现较大程度的协同与契合,则不仅能够促进任职者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因而,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定位,便是其他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

2.做好学习规划

做好学习规划,备考有无计划,或计划是否周密、科学,直接决定复习效果,在制订计划时,我们要把握两点:

(1) 明确备考内容和目标,列出细目表,根据申论考试内容的特点,确立阶段目标和整体目标,同时还要列出检验复习成效的方法和措施。

(2) 要对自己的智力水平、基础知识、条件环境、学习特点,进行客观分析和把握,合理安排时间。

3.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申论考试是多种知识的综合考核,平时要做到“厚积”,考试时才能“薄发”。因此平时要加强思想修养,提高理论造诣;注意观察事物,注意生活知识的积累,注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重视知识的积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时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文章结构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训练,以使自己的思想观点能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来。

平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基本功的训练,考试中就能使文章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流畅、准确严谨。答题中如能恰当引用一些俗话、古诗、寓言、典故等进行点染,则会使文章增添不少色彩。

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而不是对热点简单的背诵和记忆。申论考试的资料涉及范围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虽然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申论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考查应试者收集分析整理资料和概括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能从考试的目的着手,有的放矢,那么在考前的准备过程中,就不会忙乱而没有头绪。

申论的背景资料,一般都源于社会生活中的时事热点,而这些时事热点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通过媒体可以接触到的。因此在现阶段除了要注重了解国内外,尤其是国内近期发生的事件,以及对这些事件的跟踪报道;要注重社会各界对这些事件的看法,我们自己也要全面地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后,尽量拿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观点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符合社会的主流观点,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符合社会主义法制和道德。这是明确方向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在明确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两步只需在头脑中形成即可,每次遇到相关事件,便可以有意识地去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久而久之,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会逐渐深入,而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只有抓住事件的本质,我们才可能正确进行分析,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比如说,南方暴雪,汶川大地震,南方大暴雨,国内的抵制家乐福等事件。我们既可以对单个事件做跟踪,也可以将这一系列的事件联系起来,上升到国家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整体性事件上去考虑,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出应对方案,然后和相关政府机关的应对策略做比较。如果能就一个持续性的事件站在相关职能部门的角度上进行连续跟踪,你的提升会是非常快的。

4.加强适量的全真模拟试题和真题的演练

应对申论考试,虽然主要靠的是基本功,但是,如果不在考前了解一下申论命题的特点及其答题的基本方法,不做适量的模拟训练,即使基本功再扎实,也是无法考好申论的。例如,应试者如不了解申论答题的四个基本环节,舍不得多花时间去阅读和分析给定材料,而像平时写作文那样去对待申论考试,就必然会顾此失彼,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因此,在参加考试之前,应试者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详细了解申论命题的特点及各环节的解题技巧,这样才能保证在实战中应付自如。

临考前做适量的模拟题,其目的有两点:一是为了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角度与答题技巧;二是为了找一点实战的感觉,如考试试题的总体设计、考试时间的安排、做题速度的掌握等,以免上考场后手忙脚乱,这一点对于首次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应试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历年真题的写作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些模拟题不能真实地反映命题趋势和方向。应试者在练习时,要把答案具体内容全部写在答题纸上,而不要只罗列要点。然后就是修改,把自己写的答案与对应的标准答案对照,找出自己的差距所在。这也是一个巩固提高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备考过程中要注意字迹的练习。因为字迹是决定加分或减分的一个因素,字迹清晰与字迹模糊之间一般能差2分。

5.适当地调整应试心态

成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从事任何一项工作,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使自己能够全身心投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在备考申论的过程中,调节好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

(1) 坚定信念,强化目标。人的意志力是可以培养的,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于备考公务员的应试者来说,其目标就是通过备考赢得考试的胜利。以试试的心态考上公务员的人真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还是通过认真准备,专心备考,才加入到公务员队伍中的。沉闷压抑的竞争气氛是对应试者身心负荷能力的一种检验。关键是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将自己从高度的焦虑当中摆脱出来。只要注意强化自我意识,我们就一定能够消除或减轻恐惧心理,获得竞争的胜利。

(2) 克服自负和自卑心理。有的备考者对自己缺乏正确的把握,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和与别人存在的差距,容易产生麻痹和轻视心理。而自卑容易使人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潜能,缺乏获胜的勇气和信心等。

三、申论热点问题备考策略

实践证明,每年的申论命题基本是围绕过去近一两年的社会问题来作为给定的资料。很多人以“热点”来形容该类考题的内容。

把社会热点作为命题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社会热点具有高度的关注度。这种高度的关注度表现为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给予大篇幅的报道或转载,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冲击波,所以值得关注。

(2) 社会热点与大多数人紧密相关。如2007年的土地问题。

(3) 社会热点能考查出应试者的思想。既然是热点,作为一名即将成为公务员的应试者,你是怎样认识的,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有看法,怎样做到理性分析,客观陈述,主观表达,这些都能真实反映应试者的观点、认识和思想。

所以,把社会热点作为命题的依据有着极大的现实性和时代感。设想,如果你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是一味地钻入书本当中,怎么能成为国家所需的公务员呢?也注定得不到高分。所以关注社会热点是应对申论考试的必然选择。

当前社会热点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理论热点问题;一类是时政热点问题。时政热点问题更加丰富,也比较容易把握,比如2008年我国发生的很多大事:汶川地震、奥运会、食品安全问题。虽然省市级考试考过,但是国家考试也有可能从更高的层次去考查。对于申论材料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而要看出材料背后蕴涵的理论信息。比如三鹿奶粉事件,一方面反映了行业自律问题,意味着行业监管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反映了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当前的理论热点问题基本是围绕科学发展观来展开的。十七大报告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指导意义、内涵及运用。把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四个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一个文明(生态文明)。比如怒江水电站问题实质就是考核如何处理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关系。又如电动车问题体现的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即以人为本。关于浙江考题中的小康社会问题,如果应试者对十七大报告比较了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概括浙江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就可以围绕全面发展来展开。基于此,理论热点对申论文章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

怎样辨别社会热点?怎样关注社会热点?一般来说,能够成为社会热点尤其是能够成为考试命题的给定资料所反映的热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社会热点应该是“社会问题”。什么是“问题”?按照决策学的解释:问题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即人们对目前某一事物的现状感到不满意,需要加强管理,以达到理想状态。社会问题就是某一方面存在的状况已经令人感到不解决就会出现矛盾,甚至引起社会混乱,导致社会停滞不前或社会严重失调。如土地问题就集中反映了这一点,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致使城郊的农民失去土地,失去生存依靠,造成失业。由于土地供应减少,导致城市的商品房涨价,大量的企业占用耕地,农村的砖瓦厂、空心村占用土地不能有效利用,所以由于土地资源的减少,土地供应量的不足和由于土地的失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忧心忡忡,市民渴望买到经济适用房,这些都是土地引发的问题。2006年政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也是这样。近几年,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的灾害和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给国家人民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引发社会恐慌。2005年的“三农”问题也是这样。所以社会问题主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某一方面的矛盾出现或加剧。这样看来,不是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会成为社会问题,不是任何热点都会成为命题的依据。正面的、个体的、局部的、意识形态的都不可能成为社会热点,不可能以此来命题。

其次,社会热点应该是“政府问题”。即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由政府着力解决,而且势必与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紧密相关。如解决土地问题,是新时期以来政府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出台了实行最严格的土地制度的相关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更是政府的责任,“三农”问题是中央政府每年出台的第一号文件所关注的核心,汽车发展和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也是政府极力想解决的难题。所以,如果发生的某一社会热点与政府的关联性不大,或者不是政府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一般就不会列入申论的命题范围。

最后,社会热点应该具有普遍性,即所存在的社会热点问题不是刚刚出现,也不是还没有出现,是已经出现,而且问题已经积累到比较严重的地步,已经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议论。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措施,人们对此也形成了一些科学的认识和看法,有些地方对解决此类问题的做法也有值得借鉴的正面意义。所以,社会热点对于应试者来说,不是新鲜事物,不是没有定性的问题,不是务虚的意识形态问题。既然是热点,就应该是已经被人认识和了解的矛盾,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热点”问题。

一谈起社会热点,人们都会感觉热点就在身边。但是,要真的对某一社会热点做出详细的分析、解释,进行相对全面的陈述,就感到没有几分钟就无话可说。怎样才能了解到社会热点?到哪里去找热点?如何了解热点问题的前因后果?如何把握热点问题的本质?如何理解热点的解决方法?这确实是一个方法问题,也是一个能力问题。

根据近几年命题的思路,应试者可以到以下所推荐的网站或报刊来寻找社会热点,了解热点问题的前因后果,把握热点的特点本质,理解热点的解决方法。

(1) 中央人民政府网站(www.gov.cn)。该网站是中央政府的门户网站,隶属于国务院,该网站以最权威的方式刊登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门发布的各种方针政策,所出台的每一个文件都是针对某一问题的,有许多问题属于社会热点问题。如2007年的土地问题所给定的资料,虽然许多辅导老师认为自己押中了命题,其实,关于土地问题的现状、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国务院于2006年8月31日专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在这个通知里,对保护土地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规定。试想,如果应试者在考前阅读过这个文件,必然对作答试题有着直接的作用,尤其是最后的作文题,可以把文件中的观点直接引用。和这个网站相近的还有中国政务信息网(www.ccgov.org.cn)也为我们了解和分析热点问题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2) 新华网(www.xinhuanet.com)。新华网是隶属于国务院的我国最大的新闻传播机构。该网站的“专题专栏”、“访谈专题”,往往都是对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给予的深度报道,有助于应试者全面真实了解问题的全过程。2006年的申论试题,就是新华网中“新华访谈”的原文,只是把访谈的“武部长”换成了“D部长”,如果考前阅读过,绝对帮助很大。

(3) 《半月谈》。《半月谈》是参加申论考试的必备资料,是当前非常具有品牌价值的一本杂志,由新华社主办,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该杂志的“经济纵横”、“社会经纬”等栏目都是对某一热点问题的较宏观的报道或介绍,可读性强,反映面广,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备考申论。可以登录新华网的《半月谈》频道进行浏览,也可以到《半月谈》编辑部购买。

(4)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理论热点面对面》是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它是当年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合集,有许多领导人的发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评论等,对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该书是一部精心选题的高质量读物,说理透彻,可读性强,是准备申论考试的辅助材料。

(5)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已经成为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关注中央机关颁布的一些决定、规划等党和政府的文件报告,有助于从根本上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有所认知。

(6) 《瞭望》周刊。该杂志对每周所发生的社会热点都给予了集中的关注和报道,有助于及时了解真相,把握时代的脉搏,笔锋犀利,见解深刻,值得思考。

(7) 人民网(www.people.com.cn)。作为中央一级依托人民日报的政府性网站,具有反映问题的敏感性和主导性,其中的“热点专题”、“理论专题”有着对社会问题的集中资料,有助于拓宽思路,提升高度。

除此之外,应试者还可从报纸新闻中寻找热点。

知道了什么是社会热点,了解到了哪里可以寻找到社会热点,那么是否所有社会热点和热点的所有方面都应掌握呢?由于申论的社会热点大都是以新闻消息、通讯或者公文的形式来体现,所以关注社会热点应独具慧眼,掌握问题的实质。根据近几年的申论材料,关注社会热点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了解问题的表象。即社会热点呈现给人们的主观感受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或特征。这些表象多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人们生活感受汇总得出的,表象的感受是感性的、具体的、可表述的。

其次,学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对公务员是否具有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学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要求对产生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避免单纯简单地看问题,杜绝一味的牢骚、偏激认识。

再次,认清问题造成的危害性。人们总是不愿看到问题的产生,但是既然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问题的产生,那么就要认清问题可能造成的危害性,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防止问题的进一步蔓延或扩张。认清问题的危害性,就是学会看问题既要看到眼前,又要着眼于未来,这样有助于认清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提出合理的措施政策。

最后,重点把握解决问题的举措。问题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原因也找到了,危害性也认清了,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知道了社会热点应关注什么内容,就会透过问题现象看本质,了解问题的因果关系,不必把注意力放到描述式的报道上,这样就算真正体现了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每个热点问题都能做到这样,从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关注问题的能力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四、申论考试中的注意事项

1.认真审题

考试时要注意答题技巧,合理分配时间,不要盲目求快。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资料,也就是说,审题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抓住一个复杂事件的主要问题。然后,要把握住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事件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既定的条件是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抓准了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有了针对性;搞清给定资料所提供的环境、条件,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有可行性。

另外,应试者在下笔作答前,还应仔细阅读“申论要求”部分的内容,对其中每一个提法都必须认真审视,绝不可马虎。如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2000年和2001年申论试卷中的第1题,同是要求准确把握给定资料,但两者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前者要求“概述主要内容”,即要求把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情况梳理清楚,予以概述;后者要求“概括主要问题”,即要求抓住给定资料反映了什么主要问题。如在审题时不注意这些作答要求上的细微区别,就会把原本并不难的题目答得颠三倒四,甚至离题万里。

2.深入细致地阅读给定资料

审读材料是申论应试的基础环节。只有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才能切实把握材料反映的问题并提出切中题意的对策或方案。因此,应试者不能在审读材料环节上吝惜时间。认为在审读材料环节花较多时间是浪费的想法是不对的,每个应试者都必须用充足的时间去审读材料。一般来说,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的话,应试者用于审读材料的时间应不少于40分钟,即考试总用时的1/3左右。当然,给定材料字数越多,篇幅越长,内容越复杂,理解难度越大,应试者也就要相应地在审读材料环节花费越多的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明白这个道理后,应试者就应舍得花时间去阅读材料,为快速准确地答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往的实际考试中,许多应试者只是草草地阅读一遍材料,便仓促地下笔作答,其结果是无法抓住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从而使提出的对策失去了针对性,有时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自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我们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3.紧扣材料答题

一定要注意申论考试的限制性要求,即无论是概括主题,陈述看法,还是提出对策,都限于试卷的给定资料,而最后的论证,也是在前述基础上,就给定资料和从中概括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阐述和论证(要在概括的基础上自命一个题目进行论证)。切忌脱离给定资料,随意联想和发挥。

4.注意限制要求

申论考试中对字数是有限制性要求的。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在150字以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说明,一般要求在350字以内;申述、论证应试者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要求在1 200字以内。超过或不足的字数一般应低于要求字数的10%,否则要扣分。另外,答题应该简洁,做到言简意赅,切中要点。这种要求其实也是从一个侧面对应试者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文字水平的综合性测评。应试者不要因在这方面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而影响考试成绩。

5.提出方案要符合角色定位

一个方案与对策的提出,与对策人的身份地位密切相关。对策人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所提出问题的角度乃至语气表达自然就不相同。忽视了试卷上的具体条件,把自己的身份定位搞错了,解决问题的任务就无法完成。申论考试着重考核的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身份,处在不同的工作岗位,观察事物的角度会有所不同,其提出问题的侧重点及解决方案也会有很大的区别。为此,申论试题大多为应试者设定了一定的虚拟身份。申论应试时,要看清题目为你设定的“虚拟身份”,然后再作答。应试者在作答时对此需要特别留意,否则,就会所答非所问。

另外,如果申论试题对应试者的角色没有作出具体限定,应试者在选择自身的定位时要注意扬长避短。例如,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2001年申论试卷中问题二要求应试者作为“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提出“处理意见”,与给定阅读材料有关的“职能部门”有许多,如卫生管理部门、药政管理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等。在这些众多的部门中,你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当然是选自己比较熟悉或比较了解的一个部门。

6.保持卷面整洁,无错别字

卷面不整洁和有错别字在阅卷中都是要酌情扣分的。很多应试者文思如泉涌,甚至如滔滔江水,可是写到一半时发现自己跑题了,或者没有按照想象中的思路进行表述。发现错误了,又不甘心就这样犯错而不改正,于是在卷子上又擦又涂又画,甚至用透明胶布粘掉,结果不仅卷面字迹模糊,而且容易将卷子擦破,这样显然会降低自己的印象分。而错别字更容易使应试者思想表达变异,甚至与原意相反。因此字迹工整、规范用字是申论写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7.注意申论考试中的“四忌”“四忌”即忌“偏”、忌“离”、忌“散”、忌“虚”。

忌“偏”,即忌思想偏激,心态不正。这一忌根源在于生活中对事物和问题长期的习惯性思维判断,以至于答题时表达过激的观点和方案,或所站立场不公、不正,只代表问题的一方说话,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

忌“离”,即假设前提,脱离材料答题或者答题时前后与主题相互脱离。这种情况在应试者对第一题(概述主要问题或主要内容)和第二题(提出解决方案)作答时尤为常见。特别是在提出方案时,常有应试者提出“如果有什么情况发生,就怎么办”、“如若这样不行,就那样处之”的措施,脱离材料中所提出的既定主题的要求,假设种种前提,看似考虑周全,实则未得要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离开题目给定的身份答题。一般而言,申论要求应试者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大多属于行政公务方面的问题,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一般性工作问题。其次,要检测的是应试者是否具备公务员应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绝不会突出具体专业或某一岗位的独立的专业化知识。然而,与此要求相反,不少应试者往往习惯于自身角色,缺乏模拟思维,无视考题要求,撇开虚拟身份,着力于自身长期实践的工作或专长,以实击虚。导致自身定位不准确,其结果只是自觉分析论证精深独到,实则相去甚远。

忌“散”,即应试者作答主题不明,内容繁杂,层次模糊不清,逻辑混乱,系统性不强。部分应试者不能有效立足于整体思维,谋篇布局,分析材料时分不清主次、轻重、缓急;或者概述问题不集中,陷入零散的材料中,有一个算一个,蜻蜓点水,面面俱到,抓不住要害;或者陈列方案时,没有系统,层次不清,逻辑混乱;或者论证方案时,取小舍大,舍本逐末。整个作答前后杂乱,不能抓住既定主题,一以贯之。

忌“虚”,即对主要问题的判断不实不透,不能抓住问题的根源,找不出其症结之所在。对问题的概述模糊不清;设计方案泛泛而谈,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论证方案用词冗杂不实,整个作答游离于主旨之外。

第四节 考试答题技巧解析

一、申论作答的基本流程

从整体上应对申论时,首先要以政府的角度来作答。进入考场后,我们就要以公务员的身份、站在政府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要求应试者不能从行政相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PPA事件,有位应试者作答文章的题目是“为康泰克鸣不平”,这样就不是从政府的角度考虑问题。作答时在态度上要从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视角来作答,不要挖苦、讽刺和抱怨。

立论要高:全局的观念、国家的角度、主流的思想;思路清晰:从宏观到微观、从中心到边缘、从主要到次要、以小见大、由表及里;措施可行:循序渐进、可行、操作(立即停止、马上采取、彻底关闭等等),注意创新;客观公正:既要消除既得利益心理,又要摒弃个性原则色彩。

申论考试的全部过程,可以归纳为阅读资料、概括主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证四个主要的环节。

阅读理解给定资料是申论考试最基础的环节,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主旨、精髓。材料的字数、难易程度、关键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个环节是完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序上首当其冲,不容滞后。申论考试的时间是150分钟,应该说是比较充足的,应试者应该也完全有必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仔细阅读给定资料(一般不要少于40分钟。浏览题目可以用1~2分钟,浏览材料可以用1~2分钟,阅读材料可以用30~40分钟),以求真正理解和掌握资料叙述思路和内容实质。只有读懂读通全部给定资料,才能把握资料所反映的事件的性质,也才能准确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完成第二环节的要求。

概括主题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环节,一方面它是对前面阅读资料环节的一个小结;另一方面,又影响提出的对策是否更具有针对性,影响论证是否有扎实的立论基础。若是主题概括不准确或是不够全面,下面的程序也就很难顺利进行了。

概括要点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给定资料。有的材料较为复杂,问题纷呈,彼此交错;有的材料问题比较集中。前者,要分析出主要症结所在;后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不管哪一类材料,都要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给定资料反映的主题或者主要观点、主要内容等,否则,解决问题就难以把握适当的分寸、尺度。

对于概括主要问题的字数一定要严格控制,一般来讲,在考试时,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述。

第一句话:用一句话概述出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

基本上为:材料中的内容、问题,暴露/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主要问题。

例如:阜阳奶粉事件、毒豆芽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一个主要问题。

第二句话:简要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或简述该问题的表现形式等。

基本上为:原因1、原因2、原因3是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或者,该问题暴露出问题1、问题2、问题3等问题。

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暴露出一些食品企业唯利是图、安全意识薄弱,食品安全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等问题。

第三句话:用一句话总结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为对策性的结论。

建立和完善对策,刻不容缓地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提出对策是申论考试的关键环节,重点考查应试者的思维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给应试者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应试者可以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必须结合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案。

进行论证是申论考试最后一个环节,它检测应试者论证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它才算是申论的真正开始。要求应试者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前面的三个环节尽管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不能有任何懈怠,但总的来说,还都只是积极有益的铺垫,此处的论证过程则需要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书写。这不仅因为它的字数要求多,分值高于其他部分,更重要的是,论证才是申论考试的核心,能全面考查和衡量一个人的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说理能力。

论证部分的写作应该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最好事先列一个扼要的提纲,做到胸有成竹,行文流畅,并要注意论题鲜明、重点突出、线索清晰、详略得当这些写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从申论写作的全过程来看,论证是前三个环节的理论升华,前面三个环节则是论证的铺垫。论证环节,需要浓墨重彩、淋漓尽致:一是因为它所占字数多,分值相对较高;二是这一环节能更全面、充分地展示应试者的知识基础、理论水准、思维水平以及文字表达等诸方面的能力。

二、申论考试答题技巧解析

应试者针对申论考试内容进行作答时,首先,要具备国家公务员应有的全局观念和综合能力,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善于把多种事物、多种因素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具有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其次,要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在通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透过纷繁的外在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善于从微小的征兆中发现大的问题,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提出很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具体措施;再次,申论考试能检验出应试者掌握信息的多与少,快与慢,对与错;最后,申论考试形式既严格又灵活,能有效地考察应试者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应试者摒弃套话、闲话,要求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透彻、全面、清晰。

应试者在下笔作答之前,通常需要30分钟的时间进行审题。申论审题切忌草草了事,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要边看边总结,每看完一段材料,就在草稿纸上写上本段的一句话总结,并且标上段落编号。

(2) 看完材料要简单地进行分类,把所有内容相近的段落的编号归为一类;发现某两个段落有因果关系、对象一致、角度相同等,就在草稿纸上把其编号用线条连接起来,注明何种关系。

在解答过程中,认真合格的审题可以帮助应试者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解决方案是申论考试的核心部分,要紧承分析问题的步骤。最好是前后对应,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既要有总体上的思路,也要列举切实可行的手段或措施。使解决方案既照顾到全局,又照顾到特殊情况;既解决主要问题,又控制次要问题,特别是杜绝新问题重新滋生。

在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时,建议采用分条列项的方式,使阅卷者一目了然。或者使用段旨句,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概括表明本段的大意。总之,应试者应当明白,无论从便于阅卷者阅读还是从机关工作作风衡量,这种简洁明了的作文格式都是应当和值得提倡的。

申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议论文,同时,申论写作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这些要求具体表现在申论的文风方面。所谓文风,是指一种时代面貌、社会风气在具体文章中的反映,也是写作者的个人立场、观点、写作态度和思想作风的反映。文风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许多方面。这里就申论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文风加以说明几个要点。

(1) 通俗易懂,平实朴素

申论写作中一般要求解决的问题都是非常具体的,所以,语言上一定要通俗易懂,平实朴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作者写得深入浅出,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通俗的论述结合起来。申论的第三题主要是讲道理的,道理要讲得正确,讲得深刻,使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和教益;同时,道理还要讲得通俗浅显,平易近人,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一篇文章内容即使再好,如果文字艰深晦涩,或者任意搬用连作者自己也不懂的词汇,使读者莫名其妙,申论也就难以发挥作用了,自然也不可能获得比较理想的考试成绩。

(2)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申论写作不仅要在道理上说服读者,还要在感情上打动读者,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作者对论述的事物,或褒或贬、或爱或恨的态度,要旗帜鲜明。人们常说“通情达理”,“理”和“情”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情为理服务,理借情动人,但是其情与理是要真知灼见的、实实在在的。申论的作者只有对所评论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才能有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并自然而然地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申论文章既要对事物有科学的分析,同时又要有作者的真实感受。情理交融的文章,既可以帮助读者明辨是非,又能使他们受到启迪和感染。

(3) 言简意赅

言简意赅是文章写作中的一种境界,是语言使用上的一种风格。申论文章的作者要对所要评论的问题有准确深刻的理解,弄清楚问题的实质,这样才能用最少的语言讲出最清楚的道理。但是,如果作者自己的思维就稀里糊涂,分不清矛盾的主次,抓不住问题的要害,也弄不清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道理就很难讲清楚,更谈不到写得“道理实在”了。

要做到言简意赅,道理要想讲得实实在在,就必须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说实话,讲真理,对问题不夸大,不缩小,尊重事实。当然,申论文章要有感而发,但却不能用感情代替政策,不能只图写得痛快,关键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一般地说,文章能写短尽量写短。尽管申论文章是有一定字数严格要求的,但也要尽量做到这一点。应试者务必在其规定字数的范围内做文章。在一般练习的时候,还是应当在“思想内容第一”的前提下,力求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不难看出,有些本来可以写得短小精悍的却写得冗长拖沓的申论答卷,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贪大求全的思想作怪,似乎文章不长一点就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水平,显不出内容的重要;第二,对读者的情况不了解,认为读者什么都应该知道,什么都想告诉读者。这样的文章自然就会冗长乏味。

每一名应试者无论专业背景如何,无论文字功底强弱,都有机会在申论考试中拿到高分、赢得胜利。这并非他们临场超水平发挥的结果,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细节入手,将自己的真实水平充分展现出来。

(1)字迹工整,卷面美观。一篇内容不错的文章,如果“面目”(字迹)可憎,其分值往往不会理想。这是为什么?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评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试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阅卷者打分的情绪。美观整洁的书写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对阅卷者评分印象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应试者应注意书写时笔画要清楚,这样能给阅卷者留下好印象。反之,龙飞凤舞、一路狂草,自己都难以辨认,就算文章写得再好,也难以让人欣赏。同时应试者还要注意字体大小应适中。字体过大,卷面有拥挤繁乱的感觉,观之不雅;字体过小,阅读起来如觉蚁行,极其费神。其三,应试者应尽量少涂改。要涂改也需规范地涂改,切忌乱涂乱画,在卷面上留下醒目的墨点,造成凌乱之感。

(2) 开头精彩,引人入胜。申论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语成段,切中主题。开头短,不但可以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靓,即要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成语导入话题。

(3) 中间段写好首句和尾句。申论文章作为议论文,其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

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为重要,它们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展示全文的论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许多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清,就基本上可以做到论述严密。在考场中熟练地运用这种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节省时间。同时,它可使阅卷者能便捷地依据评分标准,在中档以上分项计分,避免不利于应试者的个人评分因素出现。

(4) 运用典型而鲜活的论据。论点是申论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持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申论的血肉。一个人要丰盈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申论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成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应试者文章,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变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作“万金油”。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来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另外,有些应试者习惯用历史故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力”,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漂亮的结尾。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

其实,文章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由于阅卷者看完结尾后即开始打分,因此,结尾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评分心理。结尾漂亮将为整篇文章增色不少。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铿锵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6) 语言要形象、畅达。语言是写作评分的重要标准。申论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应试者写申论,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势,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儿地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

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必不可少。如一篇评论“加入WTO后中国文化将怎么样”的文章,其引语:“加入WTO之后,全球的文化随着雄厚的资本入境,迎接或抵抗着民族主义的情绪,中国文化人需要学习的是如何享受资本中的快乐。”这段话虽然简明,但失之简朴,如果稍加修饰,顿觉满目光华:“加入WTO之后,全球的文化携资本的凌厉之风而来,迎接或者抵抗着不再具有史诗般英雄色彩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文化人需要学习的是在资本之中快乐地舞蹈。”同是说理,修饰之后,用语虽繁,但神秀意满,令人赏心悦目,毫无枯燥之感。

(7) 避开扣分因素。从近几年申论考试的判卷情况来看,常见的扣分因素有如下几点:

① 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

② 没拟出题目的,减1分。

③ 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出现的不计);标点错误较多或模糊的扣1分。

④ 字体端正、美观,卷面整洁的,加1分;反之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的,减1分。

⑤ 错别字、标点和卷面扣分累计不超过3分。

⑥ 内容有严重问题的,提交阅卷领导小组处理。

因此在答题的过程中,应试者要尽量回避上述扣分因素,别让应得的分数从手边轻易溜走。

除了上述答题技巧之外,应试者需要揣摩出题者命题的意图和要旨所在,要巧妙地猜测改卷老师的预期想法和评判标准,以期能得到很好的评价。

第五节 申论应试策略

一、阅读材料

(一) 阅读材料的原则

一般地讲,在阅读材料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整体性原则。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整体把握给定材料,找出给定材料的内在信息,扣住给定材料的中心来拟题。

(2) 多角度原则。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给定材料,列出2~5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这个角度是扣紧给定材料的,但不一定是扣紧给定材料的中心的。多角度的原则还可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就是说,只要紧扣给定材料,写哪个角度有利,能发挥得更好,就写哪个角度。

(3) 筛选性原则。给定材料中很可能包含着许多迷惑信息、多余信息。如果不从总体去概括材料的“寓意”,而只是抓住“只言片语”,常常容易陷入误区,就会跑题。

(二) 阅读材料的方法

仅仅阅读一遍全文是不够的。一般地讲,阅读一篇材料往往先通读一遍,然后带着问题进行精读。根据问题的难易,精读可以进行数次。

通读即快速阅览全文,了解材料的题材、体裁、结构和逻辑关系,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主要问题及其类别和性质。通读时,应注意提高阅读速度,防止时断时续。阅读中注意力不应过多地用在数据、人名、地名等某些细节问题上,而应抓住关键词汇、关键语句、例子、人物以及一些描述性的语言,快速阅览全文,悟出其背后反映的观点。

精读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根据申论要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把握材料的细节,判断和推敲材料的言外之意,为作答申论要求做准备。进行精读时,就要进一步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事实,弄清材料中涉及的具体的人名、地名、数字以及事情发展的前后逻辑联系。一般来说,要按照试题的内容,从阅读的材料中找出重点段、关键句和核心词,并按照自己的习惯圈点画线,加深印象。在挑选重点段、关键句和核心词时,要注意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首先,要注意重点段;其次,要注意各段的首句和末句;最后,要注意核心词。

(2) 发生问题的原因。在历年申论试卷中,发生问题的原因是比较隐秘的,在材料中不多见,但如果我们仔细研读某些段落,也会发现蛛丝马迹,为答题提供线索。

(3) 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申论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应试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措施。虽然这是通过试题考查应试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但为现场作答方便起见,在试卷的材料中,也有意识地为应试者提供了答题的线索。如果应试者注意材料中的关键句、核心词和重点段,不难从中提炼出对策的相关内容。

阅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例如,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所给定的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倘若在阅读材料时只看到居民与印刷公司之间的民事纠纷,就无法深入地分析问题了。

只有知道产生问题的“原因”,才是提出对策的“金钥匙”。那么,应该怎样对一个问题进行因果分析呢?事实上,分析原因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们归纳出最普遍应用的几个方法:利益分析法、供需分析法、内外因分析法。

1.利益分析法

利用利益分析法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具体思路包括三项。

第一,确定利益的主体及其性质,是利益分析的首要程序。

第二,分清利益的层次和地位。确定利益的主体和性质,还需要进一步分清利益的层次和地位,前者是为了排除非正当的利益,后者则是要在正当的利益中区分利益的轻重、大小,从而为目标选择和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利益分析法的落脚点,就是依据分析出的原因,提出相应合理、可行、有效的对策。

2.供需分析法

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也适用于认识分析和正确处理社会现象中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均衡发展关系,即平衡比例关系,或协调发展关系,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才能保持正常健康状态,整个社会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增长和发展。一旦失衡,问题不可避免。把历史唯物主义的供需平衡理论转化成考察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这就是供需分析法。供需分析法适用于分析市场经济中存在供需的问题,如就业问题、交通拥堵问题、储蓄与投资问题、价格问题、能源问题等多种社会现象。

3.内外因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谓内因,就是内部矛盾,外因就是外部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当然,这些分析方法有时是可以通用的。也就是说同一个问题,应试者既可以用利益分析法分析,也可以用供需分析法或内外因分析法分析。例如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象我们也可以用供需分析法和利益分析法来分析;污染反弹问题除可以用利益分析法还可以用内外因分析法分析,但如果用供需分析法就不适用。因此应试者在选择用什么分析方法分析原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题而异。

二、概括主题

(一) 概括主题类试题解析

概括主题类试题对应试者有两点概括能力的要求:①应弄清“材料”反映的问题;②善于对复杂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分清有关联的问题和无关联的问题,分清可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概述主要问题是建立在对材料内容和问题进行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之上的。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可能是多方面的,包含的意思可能是多层次的,反映的观点可能差别很大。因此,分析和归纳问题时要有所侧重,即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搞清问题的针对性,不能面面俱到。在概述主要问题阐明观点和看法时,要避免片面性和绝对性,适当把握分寸。为此,应试者在作答时要依据材料、尊重材料,不能脱离材料主观任意发挥、不能主观推论。

了解申论测试材料内容与结构的特点,并作出精准的概括是确定解读思路与方法的前提。从内容上看,申论考试的材料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材料集中反映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有一定影响面而又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客观陈述为主。这类问题涉及的对象往往是双边的、具有案例的某些因素,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案例。例如,200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由12则“子材料”合成的申论测试材料便属于这种类型。

第二种,材料是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摘录、“组装”而成的。可能是影响范围很大的突发事件,也可能是积久未解的社会“难题”,与“新闻综述”有些类似,但不是成型的新闻综述。例如,200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由11则“子材料”合成的申论测试材料(PPA事件在全球引起的反响)便属于这种类型中的前一种情况,即突发事件类型。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申论测试材料是由诸多信息“拼合”而成的。这些信息大都具有相关性或连带性,但有些材料之间是没有什么关联的。申论测试材料并不是一篇文章,其各则“子材料”的叠加,可能是错落、杂糅的,不一定体现严格的时空顺序或严密的逻辑顺序。只有一步步顺利地完成材料的解读,才能弄清整个测试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才有可能按命题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基本可行的对策,即“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申论考试考查应试者的综合分析能力,能有效地检查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阅读、处理政务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提炼或确立观点要求准、求深、求新。

概括类题型主要有概括主要问题和概括主要内容两种。主要问题和主要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就是二者都要客观地进行概括。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概括主要内容就是概括主要问题。区别主要是在内涵、外延、作答思路上的区别。主要内容的内涵就是指材料涉及的各个方面的要点。主要问题的内涵是指政府工作中的缺点不足和亟须改进的地方。在外延上,主要内容的范围是大于主要问题的。

(二) 概括主题类试题解答思路

在作答思路上,概述主要问题是建立在对材料内容和问题进行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之上的。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可能是多方面的,包含的意思可能是多层次的,反映的观点可能差别很大。因此,分析和归纳问题时要有所侧重,即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搞清问题的针对性,不能面面俱到。在概述主要问题阐明观点和看法时,要避免片面性和绝对性,适当把握分寸。

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原则要有逻辑的贯穿要点。

主要有两种思路:第一,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二,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即:问题—影响—对策。

有时候一些材料放在一起,乍看起来毫无联系,似乎没有共性,也没有两极,该如何概括呢?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

(1) 杜甫——松。唐代诗人杜甫以种松伐竹的日常生活情况喻自己扶善嫉恶的胸怀: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2) 居里夫人——蚕。居里夫人很赞赏蚕的那种精神:那些蚕细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我看着它们,觉得我跟它们是异物同类。

(3) 鲁迅——牛。鲁迅先生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和血。他又在一首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 关汉卿——铜豌豆。我国元代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为了表白自己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敢于刺虐,拿铜豌豆自比。他说:我却是蒸不熟、煮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颗铜豌豆。

(5) 王昌龄——冰。唐代诗人王昌龄以玉壶中的冰自比,喻自己心灵的纯洁,绝不因遭贬斥而改变志节。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

(6) 恩格斯——山泉。他的诗中写道:一股汹涌水流,呼啸着独奔出山谷。松树在它面前倒下,它就这样给自己冲开一条大道,我也将和山泉一样,给自己开辟一条道。

这六则材料都是有关名人的,从表面看,似乎没有一个共通之处,那么怎样进行概括呢?概括这种材料一般有两种手法:一是摆脱表面内容,深入一步抽象。比如,可以抽象为:大凡名人,都有自己坚贞不渝的信念和追求。这里的信念和追求虽与材料中的各个具体言行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间接地包含着各个具体材料的因素,所以仍然具有概括力。二是综合法,将材料包含的若干点或分类归纳,或各个相加,最后得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上边六则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组:(1)和(3)反映的是憎爱分明的道德立场;(4)和(5)反映的是坚贞不渝的志节、情操;(2)和(6)则表现的是一种坚持不懈、奋勇向前的精神。将这三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就可以说:一般地说,凡是在某些方面做出成就的人物,都应具有爱憎分明的道德立场、坚贞不渝的志节情操,以及坚持不懈、奋勇向前的精神。表面上看这三方面的含义各不相同,但在立场、情操、精神上是有必然联系的,本质是相通的,所以这种综合也是合情合理的。

三、提出对策

对策类命题要求及形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第一,提出对策,字数一般在300~400字之间。

第二,观点或思路简述、分析。给出部分观点,找出与给定资料观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加以论证;或者简述材料暗含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字数不等。

第三,对策有效性分析。对给定的解决问题的措施,找出有错误的解决问题措施并对错误的要用不超过300~500字的篇幅加以论证。

第四,以不超过1 200~1 500字的篇幅用调查报告、起草讲话稿、通报等公文应用文形式提出自己的对策、方案或见解。

应试者可根据给定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其类别与自己以往收集的这一类别的社会问题进行比较和印证,认识该主要问题形成的普遍规律以及一般的解决方案,同时根据该主要问题形成的特殊原因和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一般性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提出对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提出的对策就要针对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条件和具体环节,提出各种解决办法,消除问题在各个主要环节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解题步骤如下:第一步,分析原因;第二步,提出对策;第三步,整理成文。

在表述解决对策时,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要层次分明,前后照应,不能杂乱无章,更不能相互抵触。对策一般包括铺垫、可行性对策、结尾三部分。主体部分是对策的可行性部分,结尾部分可省略。铺垫写法灵活性较强,可长可短。当对策的字数要求在100字左右甚至更少时,那么铺垫就要写得简练些。如果铺垫字数过多就会造成头重脚轻的毛病。对策的提出要针对材料所反映出的具体问题提出对策,不要主观发挥。

我们知道,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不能是抽象的、空洞的,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也就是对策的有效性问题。对策的有效性分析,是2005年申论考试首次出现的新题型。所谓对策的有效性,是指要求分析对策是否有效、是否正确。这种题型的基本样式是:题干提出的问题是材料的中心问题或某个侧面的问题,在题干的后面列出若干项(一般为4~5项)解决该问题的对策,要求应试者选出认为不正确的对策(或正确的对策),并说明选择的理由。这实际上是考查应试者对对策的分析判断能力,是辨析题与选择题结合的命题方式,具有一定难度。针对这种题型,一般的解题模式为:

1.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

这种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指对策方案应该与所给定材料的倾向性相吻合。申论给定的材料都反映了某种社会问题,并设定了解决问题的倾向。应试者所提供的对策方案必须结合给定材料涉及的范围和条件,与这种倾向性相一致。

其二,是指对策方案要紧紧围绕前面概括材料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切中要害;提出对策方案的前提,是阅读分析材料之后概括出来的要点。如果说概括材料是提出问题的话,那么,提出方案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前面所提出的问题。提出的对策方案是直接针对前面概括材料时提出的问题的。

注意事项:

(1) 不要以第一人称的口气写文章,切忌出现“我认为”字样,要站在政府立场上写。

(2) 第五段不要用“最后”来引领全段,以免不符合逻辑。

(3) 注意卷面的整洁,字迹工整正确,尽量少勾抹或插添。

(4) 要主题鲜明,态度严肃,语言明确,表述严谨。切忌空泛议论。

一般说来,前面概括了几个方面和层次的问题,这一部分就应当体现几个方面或层次的对策和方案。当遇到给定材料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时,首先要根据题目给定的角色进行认真筛选,抓住核心问题,切忌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本末倒置。解决好这一点,有赖于阅读材料与概括材料所显示出的功底。应试者的综合分析能力强,抽象概括能力强,概括材料时能够做到全面、准确、深刻、到位,在提出的对策方案时也往往能够抓住关键。反之,所提出对策方案也往往不得要领。

2.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

一般而言,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方案是指:

其一,对策方案要明确执行主体,即制订出来的方案由谁去执行。也就是说,“问题”要有明确的“归口”,对策方案要有直接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去处理与落实。

其二,对策方案要明确执行步骤,即制订出来的对策方案怎样执行。也就是说,对策方案不能只是笼统的原因,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而是要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步骤、办法,要能够付诸实施。

其三,对策方案要明确执行的时效,即制订出来的对策方案何时实施;在什么条件下实施。也就是说,对策方案要认真考核其时效性,而不是遥遥无期的许诺,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其四,对策方案要明确执行的条件,即制订出来的对策方案在什么条件下实施。也就是说,对策方案要认真考虑其时效性,它不是遥遥无期的许诺,而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在什么条件下实施。也就是说,对策方案的提出必须充分考虑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如果提出的对策方案在现实中不具备实施的主客观条件,就只能是一纸空文。

3.解决问题的职能机构是否正确

4.对策是否合情、合理、合法

在解析对策有效性分析型试题时,要运用上述模式,逐一分析各个备选项目。每个项目要完全符合四项标准,才是正确选项;某个备选项目只要一项不符合四项标准的,便是错误的对策。

四、论述问题

申论考试中的议论部分,实质上就是给定材料作文,即根据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论点,并对此加以论证,写一篇1 200字左右的议论文。在一定意义上,这才算是申论的真正开始。前面的三个环节尽管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不能有任何懈怠,但总的来说,还都只是积极有益的铺垫,此处的论证过程则需要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书写。这不仅因为它的字数要求多,分值高于其他部分,更重要的是,论证才是申论考试的核心,能全面考查和衡量一个人的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说理能力。可以说,根据申论材料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议论文,对申论考试尤为重要。进行论证是一个人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准、思维品质、文字表达的全面展示。要求应试者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的见解。因此,应试者须用大部分时间构思并写作申论。申论考试大都是自拟题目,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却是由给定材料限定的,在拟定题目论证问题时必须充分利用给定的材料,紧紧抓住主题或主要问题,突出主旨进行论证,而不可以天马行空,任意挥洒。

1.立论

立论是写作申论文章的关键环节,立论就是确定申论文章的中心论点。由于申论考试的议论文部分是根据所给材料引申和归纳出论点,并在此基础上旁征博引,展开论证的。因此,立论必须立足于给定材料,从中挖掘出可资议论的中心论点。这就需要抓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表明自己对这个主要问题的立场,要么赞成,要么反对,态度明确,不能模棱两可。

在立论中,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立论要联系社会现实,有针对性。申论考试所给材料都是反映社会某一方面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因此,应试者要在立足于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基础上,广泛联系社会现实中相同性质的问题,即联系所有这一类的问题,从中引申归纳出自己的中心观点。针对不良社会风气和倾向性矛盾,针对偏颇乃至错误思想,运用正面引导和批评论辩的方式对症下药,以促使矛盾转化。只有这样的论点,才能具有更广泛的社会现实性,才更有意义。否则,就事论事,无病呻吟,隔靴搔痒,这样的文字只不过是做文字游戏,注定不会得高分。

(2) 立论要正确、鲜明、集中、深刻、新颖。立论正确是指论点必须是从给定材料中引申出来的合乎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符合客观规律。如果立论脱离给定材料,则会离题万里,劳而无功。立论的正确性,包括下列几个方面:论点的准确;论据、引语的准确;语法、逻辑的准确;完整、准确地阐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武断,等等。立论鲜明是指论点要是非明确,立场坚定。立论集中是指议论文中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即论点要高度概括,能表明作者的主要看法和主要观点,绝不旁逸斜出。立论深刻是指论点见解有独到之处,能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立论新颖是指论点不人云亦云,不拾人牙慧,能给人以新的启迪。立论要新颖,除了要善于在社会生活和改革实践中寻找新的事实论据和独到的见解之外,还应适当地变换立论的角度,善于选取新的立论角度也会给人新鲜的感觉,使论题从广度和深度上步步展开。

2.拟好标题

标题,又称文题或题目。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眼睛”,跟文章的思想内容、题材、情调、色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标题要与材料的主旨相一致,标题要与作答要求相一致,即区分是针对主要问题还是针对主要内容。好的标题绝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需要花一番心血才能推敲出的。好的标题往往有品位,既能以“目”传神,也能以“目”传情,让人产生急于读下去的强烈欲望;能帮助揭示主题,有助于读者理解文意;能打动读者(阅卷者),会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和难忘的记忆。因此,写文章必须把标题拟好。

标题的拟定因文而定,没有固定的格式。申论文章中常见的标题的拟定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 直接点明主题。标题通常采取主题词加核心思想的形式,比如“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制度建设”,“商业贿赂是严重的经济犯罪”。这种标题开门见山,一目了然,使读者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题旨。申论考试中一般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即把中心论点高度凝练和概括,并使其成为文章的标题,表明自己对给定材料所反映主要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如果标题字数超过一行可以精简文字或者采取主副标题的形式。副标题要在主标题第三个字下写出。

(2)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标题只说明文章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并不表明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观点。申论考试中若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就要使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成为论题,并附表示议论文体裁的语词。

(3) 运用设问、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这类标题针对性强,引人注目,能启发人思考。例如:“高压线如果不通电,那就只是电线”。说明如果不严格执法,法律就只能是空话。这个比喻就很形象。又如河南2007年5月试题的题目可以写成:“洋垃圾还能危害我们有多久”,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写成:“经济发展岂能竭泽而渔”。

(4) 引用语录或诗句,这类标题的拟定一般引用革命导师、英雄人物的话或现成的诗句。

当然,标题的拟定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拟定议论文的标题,都必须保证拟定好的标题贴切、醒目、新颖、精练、生动。

总的来说,应试者在确定文章标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文章标题必须与文章内容相契合,不能让人看后不知所云,甚至产生歧义;

(2) 文章标题应当简明、精练、生动、贴切,不仅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而且又言简意赅地亮出作者的鲜明态度和文章所要论述的基本内容;

(3) 文章的标题不能干瘪无物,应当体现丰富的意蕴和哲理,但同时又不能流于大而无当、空泛乏味。

3.结构安排

在解决了立论和标题后,就需要进行结构安排,对文章内部的观点和材料进行合理安排,也就是确定议论文的结构。一篇好的文章,层次要明确,条理要清楚,让人一目了然。结构安排得好,文章的思路就清晰,论点就突出,说理就“言之有序”。相反,不仅思路混乱,层次不清,还会影响说服力。

由于申论考试中的议论文考试实质上是按材料作文,因此,在安排议论文的这三部分时,一般采用以下结构:

(1) 序论:概引材料,略作分析,提出论点。

(2) 本论: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正面论证或反驳。

(3) 结论:联系实际,引申论点,发出号召。

序论也叫引论,主要任务是把要议论的问题和阐述的中心论点介绍给读者,使人们对文章所要阐明的事物有一概括的了解。序论写在文章之首,是文章的开头。开头写好写坏,写深写浅,直接影响到全文。人们常说“凤头豹尾”,就说出了对于一篇文章开头和结尾的重要,只有开好头才能写出好文章。那么,如何开好头?最主要的有以下6种模式:

(1) 叙开:即先概述申论材料的主要内容或反映的主要问题,然后亮明观点;

(2) 顺出:即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论点;

(3) 引言:即运用名人名言、名句等,引出论点;

(4) 设喻:即打个比方,引出论点;

(5) 对比:即运用正反对照的方法,引出论点;

(6) 设问:即先运用设问起笔,引出论点。

在考试中,一般提倡先以叙开的方式概括材料主要问题,然后运用引言、设喻、对比或者设问等方式中的一种提出论点;或者以顺出的方式先运用引言、设喻、对比或者设问等方式中的一种提出论点,然后再引出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若感觉运用这两种方式有困难,可简单地就以叙开方式开头为上选。

本论是文章的主体,是申论分析问题的部分。它的任务是对文章的中心论点展开深入的分析,组织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或反驳谬论的错误。还要从反面论述,增强说服力。

本论的结构方式一般有如下几种模式:

(1) 并列式。即对所论述的中心分几个方面来论证。

(2) 推进式。即对论点论述层次或反驳论点批驳层次形成一个层层深入、步步发展的“阶梯式”的论证安排方式。

(3) 分总式。即文章说理层次是先逐次展开论述,之后再综合分析归纳中心论点。

(4) 总分式。即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再根据中心论点,或用几个分论点,或用几个论据分别阐述这个中心论点。

(5) 总分总式。即文章的说理层次是:先总提,后分述,最后总论。

结论是议论文解决问题的部分,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后所做出的答案。结论应当使人读后若有所思,深得启迪。

结论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 综合全篇,“卒章显志”。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要准确无误,文字简洁。

(2) 展示未来,鼓舞斗志。结尾时表示感召或期待,要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3) 引用名言,强化主题。在结尾中引用名言或诗句,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 对症下药,提出办法。

(5) 前后照应,首尾相连。在收尾时,对题目或开头说的话加以发挥或强调,使文章一脉相承,结构紧凑,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最精彩的结尾应该是:意未尽,言已止;余味无穷,耐人深思。

最乏味的结尾是:在结尾处喊这样的口号:“让我们……努力吧!”在应试者看来似乎充满激情,但给阅卷人感觉往往是单调、幼稚、底气不足。

对结尾的最低要求是完整。要做到结构完整,除了列提纲外,还要学会采取紧急补救措施。即使时间再紧张,也要设法结尾,哪怕只有一句话也好。注意要另起一段,用总结性的语言(把第一段或全文压缩)写一句话完篇。

第二章 部分往年考试真题及详解

本章列举了中央、地方公务员录用考试以及一些地区的基层招考中比较典型的试题,我们对这些试题一一作答和解析,并对难点、易错点予以提示。

第一节 中央、国家机关招考部分

申论试题及详解(一)

(一) 注意事项

(1) 申论考试,是测试应试者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言语表达的能力。

(2) 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 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 给定材料

某省某市红星新村5号楼居民H状告印刷公司的事情,历时一年多,始终难以妥善解决,人们议论纷纷。这件事,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涉及方方面面,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省政府调研室经反复调查,全面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整理出如下材料。

(1) 1998年10月17日,50多岁的H,在家中突发脑溢血,虽经抢救,还是留下了严重后遗症。市医学院法医鉴定:H的后遗症达一级伤残,超标噪音是导致其脑溢血的诱因之一。于是,与红星新村大门距离不远的印刷公司便成了众矢之的,红星新村居民原有的不满越来越强烈。

(2) 红星新村,位于该市的城乡接合部。近十年来,这里日益成为人口密集的繁华地区。新村院内的5号楼,与印刷公司的车间大楼平行,相距仅1.8米,而且只隔一道砖墙。1997年2月,车间引进安装了四台最新设备,投产后,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但沉重、刺耳的机器轰鸣声令小区居民不堪忍受。

(3) 在机器开动时,居民们多次向110报警。干警对居民们的烦恼非常同情,多次制止车间夜间作业。但干警们也表示,对此类纠纷,实在爱莫能助。一些住户,纷纷想办法搬走,其中有的还是印刷公司的职工家属。

(4) 大多数搬不走的居民,只好求助于环保部门,不断向区环保局反映情况。区环保局在1997年6月和1998年9月两次实地勘测,结果都表明噪音严重超标。于是正式向印刷公司发出限期整改的通知,并限定夜间22时至晨时6时不得进行作业。

(5) 印刷公司很快将车间临近新村的窗户全部砌砖封闭,并提交了一份设置隔音墙的设想,但居民并不满意。他们反映噪音没有减少,车间生产还常持续到凌晨两三点,也一直没见过建什么隔音墙,噪音仍是每夜的噩梦之源。

(6) 1998年12月,H经抢救终于脱险,便与其爱人向市环保局提交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处理申请书》,提出要求印刷公司依照环保法赔偿其各项损失12万元的申请。环保局做出处理决定,认定印刷公司应承担部分责任,赔偿H夫妇直接经济损失的30%,即21 500元。但H夫妇迄今未拿到任何赔偿。

(7) 由于不服环保局的决定,印刷公司于1999年6月首先诉诸该区法院,认为环保局的决定无事实根据,应予撤销。紧接着H夫妇也将诉讼状递到区法院,要求印刷公司赔偿各种经济损失74 000元。

(8) 经过4个月的调查,区法院于1999年10月对H一案做出一审判决:印刷公司的噪音影响周边住户是客观事实,但被告已经有所整改,而噪音也只是原告生病的诱因之一,两者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决定驳回诉讼请求。

(9) H夫妇不服,立即上诉。他们的律师认为,区法院的判决是错误的。因为一个结果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H的脑溢血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环保局的决定是合乎情理的;而区法院的判决存在矛盾,不能体现法律对公民的保护。

(10) 印刷公司请的律师认为,红星新村地处市区,抛开印刷公司来说,其他噪音有的也已超标,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印刷公司的噪音与H的疾病有直接因果关系。要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就不能让居民只从印刷公司一方找原因。该公司属国有大型企业,是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11) H案判决时,合议庭考虑到,如果H胜诉,住在印刷公司附近的住户会纷纷效仿,雪片般的经济赔偿要求可能会把该公司逼上绝路。该法院正受理一起小区住户状告小区内建停车场,影响他们生活的案子,H案如胜诉,市区汽车停到哪里的问题可能立即带来更大麻烦。

(12) 自1999年10月H夫妇向市中级法院提出上诉以来,又过去3个多月。市中级法院感到此案难度很大,至今没有开庭审理。

(三) 申论要求

1.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以省政府调研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 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该资料反映了现代城市在加速发展过程中经常遭遇的一类问题:因历史遗留和盲目建设所造成的城市工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由于种种阻力,很难加以消除。但是,随着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环保问题的日趋迫切,这种城市布局不合理现象所引起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中心议题之一。

2.答案提示

(1) 可由政府和企业双方出资,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治理噪音污染。

(2) 治理的同时,向污染直接严重受害者提供一定赔偿。

(3) 宣传教育居民群众,作出限期治理污染的承诺,化解印刷公司与周边居民的矛盾纠纷。

(4) 用3年到5年的时间,在郊区建立一座高技术含量、高环保标准的新印刷厂,将市区内的印刷厂搬出。建议省政府制定禁止在市区兴建污染严重的企业的规定。

(5) 市环保局组织“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学习班,对“疙瘩”企业领导进行轮训。

3.参考例文

试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没有改革这场革命,就没有当前我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然而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应当一分为二,改革也不例外。改革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经济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有些地方、某些领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调的问题。

(一) 经济发展规划中的盲目性与城市不断扩大化所产生的矛盾

一些地方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的提高,而未制订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及其合理布局,也没有考虑到工业生产区与居民居住生活区的合理划分问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工厂数目的增多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势必导致工业区和居民生活区界限模糊。如前文资料中的红星新村,原本位于城乡接合部,后来由于当地政府未制订切实可行的经济社会发展方案,导致错综复杂的H一案出现。

(二) 经济发展与社会法制建设不同步所产生的问题

我国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两者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济的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可以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各项政治制度的不断充实、完善,又能积极引导、保障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中心环节,各项法规、政策应与经济发展相配套。而现在在我国有些地方,法制仍很不健全,法制的完善步伐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一方面是企业、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仍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各项法律配套措施仍不健全,人民法院在处理涉及经济改革中的新问题、棘手问题时往往无恰当、准确的法规予以运用。

以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我国某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所失调的主要表现。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既有其必然的一面,也有其偶然的一面。

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事物的发展进程总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式地上升、波浪形地前进。改革过程也是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对改革总的成就来讲仍是微不足道的,这便是此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原因。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处理问题缺乏长远的眼光,急功近利,是导致此类问题的偶然性因素。而这些弊端经过我们努力都是可以克服的。

综上所述,解决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

1.通过教育、培训,增强有关部门人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大局观。切实落实各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按部就班,克服贪图眼前利益的狭隘眼光。

2.在社会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使人民群众在改革进程中自觉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完善各项法规、规章制度。对各地区经济布局结构、发展规划进行严格审查,努力消除经济与社会失调发展的现象。只要我们切实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严格有效的各项措施,我们就一定能够消除诸如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调等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将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申论试题及详解(二)

(一) 注意事项(略)

(二) 给定材料

材料A

2002年1—8月全国伤亡事故概况

据统计,2002年1—8月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730 552起,死亡87 320人,同比增加42 416起,增加3 966人,分别上升6.2%和4.8%。其中,一次死亡3~9人重大事故1 680起,死亡6 886人,同比增加160起,增加245人,分别上升10.5%和3.7%;一次死亡10~29人特大事故93起,死亡1 413人,同比增加15起,增加214人,分别上升19.2%和17.8%;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5起,死亡372人,同比减少8起,减少232人,分别下降61.5%和38.4%,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所占比例如图所示。

材料B

两年来有关安全生产与伤亡事故的新闻剪辑

1.烟花厂爆炸事故

2001年12月30日上午,江西省某县黄茅镇攀达公司烟花爆竹厂发生爆炸。距离现场五六公里处,即可见到天空升起一朵朵蘑菇云,厂区内火光冲天,爆炸声接连一片。直径五六十厘米、重量20多公斤的礼花弹腾空而起,硝烟弥漫,使人双眼难睁,浓浓的火药味呛得人难出大气。

消防队冲进厂区后,采取迂回延伸、重点消灭火点的方法,同时向5个火点进攻,抢救出剧毒危险品。经过四个多小时,30吨亮珠(炸药)和礼花成品仓库的火势得到控制。直到1月1日晚上6时,消防队员才完成任务撤回。

爆炸事故发生后,爆炸现场附近方圆5公里内上万名群众被紧急撤离到邻省境内。黄茅镇黄茅村、前进村、光明村、永安村的民房几乎无一完好,满街都是残砖破瓦。光明村60岁的翟桂娥被几名妇女搀扶着哭泣不止。她的35岁女儿潘小华在攀达公司打工。事后调查认定,是潘小华在敲装药筒时用力过猛引起这起爆炸。

这起爆炸事故造成14人死亡(其中12名女性),因伤住院61人。

据村民讲,攀达公司1992年建厂时,群众就因安全受到威胁而拦阻。此后该公司厂房先后发生了4次爆炸。特别是2001年6月21日在该地召开烟花生产现场会,与会代表参观了攀达公司,当天,该厂又发生爆炸。

县城一个烟花摊主告诉记者,该县的烟花生产已有上千年历史,花炮产品种类多,效果好,国内外很有市场,远销欧美和日本等地。所以烟花生产这一传统产业已经成为县里的支柱产业,芬兰、德国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地区的企业家也到此投资办厂。目前全县的烟花爆竹生产厂家全部为私营企业,共有200多家,其中黄茅镇和株潭乡是生产规模较大的乡镇。“在我们这里,花炮厂爆炸死几个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值得你们从那么远专门赶来吗?”拉我们采访的一名三轮车主不以为然的话令人感到吃惊。据他讲,从1999年到这次攀达公司爆炸事故发生前,先后已有4起重大爆炸事故,伤亡重的一次42人丧生,轻的也有8人烧伤、2人摔伤……

政府有关部门干部的漠然,更让人震惊。记者在县工商局了解攀达公司执照办理情况时,几名值班的工作人员听说记者从远方来,竟然一个个哈哈大笑。其中一人手捂着嘴,解释说:“笑,笑你们还专门为这点小事跑那么远的路采访。”言语间充满不屑。

在县烟花鞭炮管理局,一名女干部回答记者的提问,竟说:“2001年是灾难年嘛!美国纽约被袭击了,秘鲁也发生了烟花爆炸事故。相对于往年,我们县今年算是事故较少的一年呢!”

2.临街楼倒塌事故

2000年12月1日下午2时30分左右,某市厚街镇赤岭村邮电所旁一房屋倒塌,造成8人死亡、28人受伤住院的重大事故。该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1992年由村委会建成一层临时建筑租给个体户叶某,再由叶某租给各类人员作饮食小商铺用。2001年9月,叶某又开始在原建筑物上边加建两层,打算开旅馆。事故发生前已施工至第三层。经调查,该房屋是典型的“五无”工程:1992年动工时,既无土地使用证、无报建手续、无资质设计、无资质施工,2001年加层又没有办理报建手续,由无资质人员设计、无资质包工头施工,该房建在5米宽的水沟上方,水沟边用松木桩作基础,加层后地基承载力不足,是导致倒塌的直接原因。

塌楼事故发生当天,现场一片狼藉,大块的楼板覆盖在瓦砾上。有关部门出动大批公安、消防人员及医护人员到场参与营救,并调来至少6辆大型挖掘机。当晚,赤岭村治安队封锁了现场,动用挖掘机进行清理挖掘,然后动用大型铲车将砖块、水泥块等一并运离现场,医护人员一直在现场待命。清理挖掘工作持续到第二天凌晨6时许。清理中是否发现死伤者,没有人公布。

据媒体报道,所塌之楼绝非一个特例。不经报批而建造楼房在该地的小城镇十分普遍,甚至根本就没有私楼加建须报批的明文规定可循。

3.公交车坠桥事故

2000年7月7日,某市“桂B00512”号公交车从壶东大桥中段距水面30米高度坠落,抢救中打捞起78具尸体,其中55具当时即被认领。

2001年6月4日,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造成“7·7”壶东大桥特别重大事故的柳州市政维护管理处的9名责任人做出一审判决:施工员吴铮擅离职守,对违章作业不予制止、纠正,判处有期徒刑6年零6个月;民工小组长潘艳阳离开工作岗位,使事故隐患未得到及时排除,判处有期徒刑6年……

4.井下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2001年3月7日16时20分左右,某市义寺山金矿五坑发生特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造成10人死亡,21人中毒,直接经济损失61万元。

义寺山金矿系地方国营矿。1994年,尹庄镇岳渡村委在义寺山金矿矿区界外1 300米、岳渡村南200米处开挖岳渡坑口。经该市黄金办等单位协调,义寺山金矿与岳渡村就五坑口和日处理100吨矿石的选厂签订《抵押租赁合同》。后岳渡村资金不足,将坑口和选厂交村委会主任马长江经营,2000年11月15日,马又将上述区域采掘工程发包给陕西省山阳工程处(无法人资格)。

2001年3月6日晚9点左右,在五坑口8中段以上作业的12名工人,发现巷道内有少量烟气从岳渡巷方向漂来,民工出现头晕体软、轻度中毒症状,随即返回地面。3月7日上午民工队生产负责人樊景超带领民工谭怀顺从8中段前往岳渡巷查看,未返回地面。其后又有6人下井寻找,均未返回。下午,井下发生事故的消息被住在井口附近的民工得知,30余名民工救人心切,盲目入井开展抢救,18时03分,市消防大队赶到现场组织抢救工作,20名一氧化碳中毒人员被抢救出洞口,其中4人死亡。

市煤管局矿山救护队于3月7日23时左右接报后,次日凌晨2时30分赶到事故现场,入井侦察。救护队员下井后,岳渡村副主任严居刚找到义寺山金矿矿长王玉红,协商如何瞒报这起事故,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救护队员返回地面后,按严居刚、王玉红的授意,向在现场的两名副市长和有关部门的领导汇报侦察情况时,隐瞒了井下发现6具尸体的事实。为此,岳渡村多付救护队6 000元。

岳渡巷长年失修,750米砂卵石构造段部分木支护腐朽,导致冒顶;冒落岩石砸坏电缆,引起短路起火,引燃塑料水管和坑木,造成着火点两侧5~8米巷道上部沙石冒落,致使通风不畅;在坑木不能充分燃烧情况下,一氧化碳大量产生、聚集,并向义寺山金矿五坑口巷道蔓延,最终造成这起事故发生。

5.“10·18”特大垮坝事故

2000年10月18日上午9时50分,广西某县大厂镇鸿图选矿厂尾矿库发生特大垮坝事故,28人死亡,56人受伤,70间房屋不同程度毁坏,直接经济损失340万元。

鸿图选矿厂是由姚肇奎和姚仕明共同投资500万元开办的一家私营企业,位于该县大厂矿区华锡集团铜坑矿区边缘,于1998年8月开工建设,1999年6月建成投产。选矿厂选矿工艺部分由华锡集团退休工程师刘德和华锡集团车河选矿厂工程师王万忠二人共同设计。设计选矿能力为120吨/天,但实际日处理量为200吨/天。

2000年10月18日上午9时50分,超量排沙贮水的尾矿库后期坝中部底层首先垮塌,随后整个后期堆积坝全面垮塌,共冲出水和尾砂14 300立方米,其中水2 700立方米,尾砂11 600立方米,库内留存尾砂13 100立方米。尾砂和库内积水直冲坝首正前方的山坡反弹回来后,再沿坝侧20米宽的山谷向下游冲去,一直冲到离坝首约700米处,其中绝大部分尾矿砂则留在坝首下方的30米范围内。事故中,尾矿坝下的34间外来民工工棚和36间铜坑矿基建队的房屋被冲垮、毁坏,导致28人死亡,56人受伤。

6.厂房连续两次爆炸事故

2001年11月28日中午,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某市中心区著名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华为公司一厂房连续发生两起爆炸事件。据警方初步推断,这是一起人为的蓄意爆炸案,目前作案动机及伤亡情况不详。

第一次爆炸发生在中午12时20分左右,华为公司的一员工正准备复印,当他的手指在车间角落的复印机上轻轻一按时,复印机突然发出一声巨响。时隔不到10分钟,一楼的茶水间里又发生了第二次爆炸。据一位送货的男士讲,爆炸发生时附近的楼都感到了震动。后经警方调查,在发生爆炸的地方发现了三节五号电池的残骸,炸弹是由旧钟表改造成的定时炸弹,电池的正极与电线连在了一起。据了解,该公司厂区有150多个监视器,保安措施比较严密,不熟悉的人不易进入。事发前曾有人看到过一名拿着手提袋的男子进入。因而,警方推测可能是熟悉华为的人干的,或者是内外勾结联手制造的。

华为全称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从事通信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1999年实现销售额120亿元人民币,2000年超过220亿元。

7.六起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通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通报2002年11月六起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1) 11月1日,某市长寿县一辆小客车(载37人),从红岩村开往双龙镇途中翻下7米高公路,造成11人死亡、10人重伤、16人轻伤;

(2) 11月8日,某市巫溪县一辆双排座农用车(载16人),在行驶途中翻下悬崖,造成13人死亡;

(3) 11月8日,某市盂县西潘乡乡办煤矿丈二坑口(有证)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6人死亡;

(4) 11月9日,东北某县三道湖镇三零九煤矿(个体无证)发生瓦斯燃烧事故,造成11人死亡;

(5) 11月10日,山西某县两渡镇太西煤矿(村办无证)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7人死亡;

(6) 11月14日,某市石林县亩竹箐乡过水沟煤矿(个体矿,通过省级验收,但未发证)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1人死亡。

8.采取严密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2002年11月18日,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话会议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王显政强调,2006年全国安全生产的总体状况能否好于往年,关键要看年前这段时间的工作,有关部门要继续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督察,确保2006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好于往年,开创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局面。

王显政指出,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和单位重、特大事故仍然时有发生。10月下旬以来,广西南宁市、内蒙古包头市、山西阳泉市和晋中市灵石县等地接连发生了煤矿安全生产事故。

王显政强调进一步加大关闭整顿小煤矿工作力度。要总结经验教训,排查问题,堵塞漏洞,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发现一处,严厉打击一处,不仅要追究业主的法律责任,同时要严肃追究有关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行政责任。在年底生产经营指标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尤其要坚决防止违规突击生产,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三) 申论要求

1.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600字。(50分)

2.下面提供了两种讲话情境,请任选一种,为设定的发言人拟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要求:根据选定情境,自拟标题。讲话稿不少于1 000字。(50分)

情境一:给定材料B中烟花厂爆炸事故发生三天后的现场。作为当地政府派出的事故调查处理的负责人,面对职工、死伤人员家属和有关干部的讲话。

情境二:给定材料B(1~8)中某个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期间。作为上一级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在当地电视台专题节目中的讲话。【参考答案】

1.参考例文

关于“减少事故,保障安全”的建议

近几年,各种安全事故问题频频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普遍存在的安全意识差的问题,也有管理落后和欠缺的问题;法规不健全,对违法、违章行为缺乏制约的问题;监督查处不力,处理不力的问题。因此,要减少事故,保障安全,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和努力。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责成各地政府安全职能部门在近2月内立即组织专人,对本地安全状况进行一次认真排查,特别是对矿井、违规建筑、大型公共场所要重点排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要限期排除,重大隐患要上报省级安全监管部门备案,对在施工或作业中的一些违规、违章行为要予以坚决纠正,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一些小煤矿要坚决关闭。以后每年都要搞一次这样的排查活动,争取把事故隐患降到最低点,同时要把排查情况逐级上报给上级安全主管部门。

(2) 进一步完善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建议以政府名义制定关于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的规定,对业主应负的法律责任、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行政责任以及处罚细则都一一做出明确规定。事故一旦发生,对违法、违规责任人要一查到底,严惩不贷。

(3) 加强对违犯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的监督查处工作。各市都要在年内,以安全主管部门为主,联合规划、城建、城管、工商等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活动,对违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坚决查处。对城市内严重的违章建筑和有重大事故隐患的建筑要坚决拆除。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无安全保障措施的生产项目、建筑项目坚决停产,限期达到安全标准,限期达不到标准的予以关闭。

(4) 加强日常安全的管理工作。保障安全更重要的是做好日常防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事故的发生。各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把所辖区域的安全防范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加强对地方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建立、健全各项相关的规章制度,每季度至少要组织相关部门对重点施工项目、重点企业进行一次安全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同时要加强全民的安全防范教育,对重要安全岗位要施行执证上岗制度,严格执行上岗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训练,所有企业都要努力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参考例文

关于烟花厂爆炸事故的电视专题讲话

黄茅镇攀达公司烟花爆竹厂发生爆炸一事,经媒体报道已传遍大江南北、震惊全国。这次事故造成14人死亡、61人受伤,直接损失×万元、间接损失×万元。这次事故对黄茅镇攀达公司来说并不是偶然的,该公司自1992年建厂至这次烟花爆炸前,就已先后发生了四次爆炸。对县里来说近几年也曾发生过多起重大事故。因此,这起事故不仅给县里的200多家生产爆竹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也给全省的安全工作敲了警钟。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一是查清事故原因,做好善后工作;二是总结教训,举一反三,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这次事故的直接起因,经初步调查,是由于在该公司的一个女工在敲装药筒时用力过猛引起的。但事故的原因远远不止于此。

通过调查分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有三:一是操作工人违规操作,由于用力过猛出现明火,引起爆炸。但经调查发现这种违规作业情况在一线工人中并非该女工一人。许多工人都存在一种侥幸心理。二是作业现场缺乏严格的防范措施,如作业隔离带的设置不够严格,不合规范,缺乏必要的符合安全要求的劳动工具和劳动保护等。三是缺乏紧急处置机制,事故发生后没有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这类事故屡屡发生,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一是安全防范意识普遍淡薄。本县有200多家生产爆竹的企业,又有近千年的生产历史,生产销售形势都很好,烟花爆竹已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但是相当一部分人,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领导者,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安全防范工作。甚至有一些说法,搞爆竹生产的,一年死几个人是很正常的事。因此,对一些事故隐患已到了熟视无睹的状态。一些企业甚至只顾经济,不顾安全,只顾挣钱,不顾民生,这种状态再不能继续下去了。二是企业安全管理不严格,缺乏规范化的管理。虽然爆竹生产已有近千年历史,但是许多企业还未完全摆脱手工生产方式和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基本是经验管理型,缺乏现代管理手段和规范的管理程序,不能把事故限制在最小程度。从政府的角度看,也缺乏对这类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制约和制裁措施。三是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爆竹这样的高危险品生产的产品品种、生产过程、质量要求等还缺乏严格的规范。

上述问题不解决,就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爆竹事故的隐患。对黄茅镇攀达公司烟花爆竹厂发生的事故,我们一定会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从根本上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省社会劳动保障厅在接受这次事故教训的基础上,将出台《关于加强全省爆竹生产企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规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每年定期对爆竹生产企业进行一至二次安全大检查,及时排除各种事故隐患;二是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对违法、违规企业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责任实行追究;三是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查处,对不合格的项目坚决制止,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坚决关闭;四是在全省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的安全生产意识。

安全生产与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希望市民都能关心安全生产问题,支持监督我们的工作,一起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谢谢大家!

申论试题及详解(三)

(一) 注意事项(略)

(二) 给定材料

(1) 缓解和消除贫困仍然是中国今后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加快解决在一定程度和特定地区仍然存在的贫困问题,中央于2001年5月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21世纪前10年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次会议后,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今后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2)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贫困人口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力;在过去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已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这些都有助于今后的扶贫开发迈上新的台阶。实践证明,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根据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养活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就降低0.8个百分点。经济的稳步增长将扩大劳动力需求,有利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可以投入更多的力量促进贫困地区开发建设,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 陕西是一个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欠发达省份。2001年全省贫困人口有817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9.1%;其中未解决温饱的382万人,低收入的435万人。全省50个县被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7个县被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0 700个行政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村。2002—2003年,陕西省以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增加他们的收入为目标,整村推进,全面抓好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等项工作。到2003年年底,陕西贫困地区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68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 580元,较2000年增长17.9%。2001—2003年,陕西省共解决10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161万低收入人口实现了脱贫。

(4) 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性经济,它要求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自主权。中国农民在与市场的强势主体进行竞争时,其不利因素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也常遭到干预。有些乡镇政府常常打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旗号强制农民种植指令性作物。在种田无利乃至亏本时,农民没有休耕的自主权。有些乡镇政府对那些自愿休耕的农民强行收取“撂荒费”。其实,即便农民拥有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因为极其分散的小农经济,必然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走向破产和衰落。

(5) 农民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乡镇体制的重构。一位外国学者指出:“乡镇自主权在各种自主权中是最难实现的,也是最容易受到侵犯的。为了进行有效的防御,乡镇政府必须全力发展自己。”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农民自由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国家宏观制度的设计和创新。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来说,要统筹城乡发展,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普遍实行免费式义务教育。当前,有些地方进行了乡镇体制改革的试验,这说明我国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转变,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的进一步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一步转变。

(6) 要集中力量继续重点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准产品和项目,搞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和要求,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进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贫困乡、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10年,在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区域内,将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做到绝大多数行政村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做到大多数贫困乡有卫生院、贫困村有卫生室,将基本控制影响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生产的主要地方病。

(7) 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除了政府动用资源进行扶贫外,国家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增加社会扶贫的资源。根据扶贫开发规划,继续做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进一步扩大协作规模,增强帮扶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转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育观念,积极倡导贫困地区的农民实行计划生育,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要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扶贫领域,世界银行与中国的合作最早,投入规模最大。世界银行与中国目前已经开展的西南、秦巴、西部三期扶贫贷款项目,援助总规模达6.1亿美元,覆盖9个省区、91个贫困县,800多万贫困人口。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与中国在扶贫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开展了一些扶贫开发和研究项目。欧盟、英国政府、荷兰政府、日本政府、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福特基金会等也都在中国开展了扶贫开发项目,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8) 由于农民没有制度化的权益表达渠道,也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不堪重负和欺压的农民只能选择越级上访。而农民越级上访一旦成功,县、乡、村三级具体责任人就可能遭受丢掉“乌纱帽”等重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打击报复上访的农民代表就显得尤为突出。为防止权益受损害的农民“运用法律武器”到法院起诉,一些基层政权明确要求法院在农民负担、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不予立案。这样一来,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法院就对最需要司法救济的受害农民关紧了大门,由此更加促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农民上访现象。

(9) 一位外国学者在谈到中国农民权利问题的时候,曾回顾了美国对黑人权利保护的问题。在美国内战之前,法律上规定黑人不能享有与白人同样的权利,在内战之后即便是法律作了修改,形式上是平等了,但是100多年来,美国的黑人事实上还是没有享受到平等权利。解决美国黑人的平等问题,用了非常多的时间,很多人、很多职业团体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举一个例子,在教育方面,以前黑人和白人不能同校,后来就这个事情上诉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定黑人和白人应当同校,不应给白人和黑人分别建立一套教育体制。即便最高法院作了这种裁决,但实施起来也非常困难,50年过去了,这个裁定虽得以实现,但仍然存在问题。

(10) 我国农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双重的。广大农民工为务工地城市做出了贡献,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同时,这些农民工将所创造的价值也带回家乡,给家乡的经济发展以有力的支撑。因此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提出了“劳务经济”这个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该市的外出人口180万人,其中农民工147万人,最近一两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农民工带回家乡的财富大体上是64亿元。信阳市的市级财政收入才11亿元,农民工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它的6倍。四川是全国劳动力输出最多的省份,每年有800多万人实现异地就业,这部分人通过邮局寄回家乡的资金每年约200亿元。

(11) 信阳市的务工者都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在这三大经济圈,信阳的农民工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河南信阳农民外出务工解决了147万人的就业,这减缓了政府多么大的压力!新世纪、新阶段,农民工应作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给予他们合法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包括他们的政治地位。

(12) 一位学者指出,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的大问题。毛泽东曾讲过,农民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实际上今天农民问题仍是中国建设的根本问题。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沟通城乡贸易,农民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有一些犯罪活动是农民工干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农民工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农民工的作用非常了不起。首先,作为广大农民解放思想的一个主体力量,他们把城市的许多观点、想法带到农村,带给父母,带给兄弟姐妹,使农民开拓了眼界,知道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弱势。同时他们又是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的主体力量。他们不仅繁荣了城市经济,还繁荣了农村经济。他们引进了一些基本技术,把更多的兄弟姐妹带到了城市。

(13) 2003年审计署进行的大规模扶贫资金审计,源于新疆的一次扶贫资金调查。2002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监察厅、扶贫办、计委、财政厅、审计厅、农行自治区分行联合组成扶贫资金检查组,对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地区的8县1市1998年至2001年的以工代赈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和回收,1998年至2000年三项扶贫资金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的整改情况以及山东省援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违反规定、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突出,变更项目审批计划,随意变更扶贫项目和资金用途。另外,还存在挤占扶贫资金、账目不清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8县1市中,2001年前被挤占挪用扶贫贴息贷款3 000多万元,目前能收回的仅有30%。

(三) 申论要求

1.给定材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20分)

A.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近年来,乡镇撤并,农村税改,县乡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只有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B.要加大对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监督必须贯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C.扶贫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若出现以立假项目或虚报项目投资而套取扶贫资金的事件,扶贫主管部门应承担法律责任。

D.必须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多部门联合的监督检查,同时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必须归属各级纪检部门,这样才能杜绝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

E.要实行扶贫资金的统一管理,不能“谁争取的资金谁使用”。封闭式的资金分配方式,会使一部分直接安排在部门或项目中的资金脱离财政的监督管理。

2.根据给定材料,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25分)

3.给定材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20分)

4.请以“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 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5分)

注意:所有题目都必须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作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A项和D项不正确。

A项: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并不能解决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扶贫资金被挤占是因为扶贫资金在使用的监督检查环节上存在问题;如果不在监督检查环节上加强行政力度,而一味地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只会使更多的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

D项:实行多部门联合监督检查的行政措施只会增加扶贫资金的管理成本。扶贫资金的管理部门过多,就会缺乏统一的规则和统筹安排,各自为政。另外,没有一个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统一的检查监督,还会使责权严重脱节。

2.答案提示

(1) 大力加强分散性的小农经济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深化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如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 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 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与多国展开交流和合作,与世界银行发展扶贫贷款项目。

(4) 提出“劳务经济”概念,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

3.答案提示

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思路之一是着眼自身建设,利用扶贫计划、多种经营等措施帮助农村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建设“小城镇”。

第二种思路是鼓励农民外出就业,利用城市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加快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4.参考例文

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确保粮食供应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好农村农民贫困问题。我国政府对这个问题也很重视,年复一年地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为解决农村农民贫困问题在作不懈努力。但是在采取何种措施,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概括一下,大致是以下两条思路。

一是通过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等多种形式就地解决贫困问题;二是通过劳务输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发展,最终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这两种思路,最终都是通向统一目标,就是解决农村农民的贫困问题,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前一种思路,应该说效果会比较明显,而且立竿见影。比如说移民,将贫困地区的人口迁移到富裕地区,就会有很多提高收入的机会;信贷则是直接增加农民腰包的分量;而科技的普及,则让农民掌握更多的挣钱门路。

第二种思路与第一种相比较,则显得更加宏观。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已经超越了农村农民这个范畴,将眼光放在了全局经济整体发展的目标上。这种思路,不仅考虑到了农村农民的贫困问题,也考虑到了城市和农村的统一、协调发展,高屋建瓴,更加具有战略性。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在解决我国的农村农民问题上,全局性的战略眼光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战略眼光,意味着正确的方向,正确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二种思路显得更加高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第一种思路不可取,任何高瞻远瞩的战略意图,都需要有具体措施,一步一步去实施,在这里也一样。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发展,如何去改变,如何来统筹,这当然不是依靠泛泛而谈能解决问题的,也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第一种思路提到的移民扶贫、信贷扶贫和科技扶贫,都为解决农村农民贫困问题,缩小城乡差异,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所以,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上述两种思路,并不是对立的矛盾观点,恰恰相反,它们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申论试题及详解(四)

(一) 注意事项(略)

(二) 给定材料

1.河北省会石家庄市西北的北焦村,是市二环路内45个城中村之一,1 200多户、3 000多人,一些外地人在村里租房做生意,多数村民靠房租生活。

1986年2月,河北省会从保定迁至石家庄,市区迅猛扩张,近郊土地被征用的速度急剧加快,修铁路、建生活区、机关、厂矿、医院、学校都要征地。71岁的原村支书陈某说:当时土地征用,政府不给钱,但1亩地拨2~3个名额给村民,身份由农民转为工人。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征地越来越多,省政府的外贸、内贸、轻工业和化工等七个厅局级机关先后来到北焦村扎寨,村中新建了许多机关宿舍,北焦村因此号称七局宿舍。

1975年,陈某还是生产大队长。他记得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征地有了补贴。这些补贴主要归生产大队,用于发展集体企业,村民进企业做工。北焦村靠土地补贴盖起了旅馆、商店,办起了塑料厂、鞋厂等20多家企业。

当时国家规定土地按征用前3年的平均产值来补偿,补偿费分为土地补贴、劳动力补贴和青苗补贴三种。1971年,每年1亩地补贴240元;1976年,每年1亩补贴1 000元。陈某说,补贴增加是因为村民改种粮食为种蔬菜,土地产值增加了。

1986年陈某卸任时,北焦村还剩下三四百亩地。之后,北焦村剩余农地陆续被征用,目前只有30多亩自留地,供村民种点菜,但多半荒草丛生。《财经时报》2004年报道,中国过去10年间转让土地达1亿亩。《中国改革》杂志2004年引用一项调查表明。被征土地的收益分配大致是:地方政府占20%~30%,企业占40%~50%。村级组织占25%~30%,农民仅占5%~10%。地方政府采取强制性土地征用政策,低价征地,高价出售,从中获取巨额土地资本增值收益;同时,城市化进程又是地方政府的政绩,被媒体大力宣传。在商业利益和政治双重利益的驱动下,城郊农民大量失地,而不法之徒也由此以权力寻租的方式牟取暴利。

从北焦村乘车行驶不到半个小时,可到达西营村。西营村处在石家庄市城市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工厂不允许进入,企业也不允许进入。但2002年8月经省里特批,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准备在石家庄市北郊征用土地建新校区。

西营村村委会主任杨某说,当时为了争夺学校进村,其他村都相互压价,贱卖土地。最后,学院倾向于在西营村征地920亩。2003年西营村党总支部和村委会决定对学院征地一事进行民意测验,89%的村民同意征地,11%的村民不同意征地。村党总支和村委会据此成立谈判小组,与学院正式谈判。双方达成的结果是,学院为每亩地支付征地补偿费7万元,还有其他补偿。

但在2004年4月一份集体上访的材料上,至少有360多名村民签字画押反对上述征地方案。西营村现在有村民2 000人左右,反对者占18%以上。按《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村委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提议,也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建校区被确定为河北省2004年重点建设项目。2004年3月,省国土资源厅和石家庄市政府同意该项目进行工程用地的前期准备工作。但为平整土地,学院和村委会跟村民多次发生冲突。结果是,学院派施工人员用履带拖拉机将土地推平,村委会派人把耕地下面用来灌溉的地下水道挖断,致使大部分耕地闲置至今。学院原定2004年9月新生入住新校区,而到了11月,还未破土动工。

眼瞅着十几亩的果树一棵一棵干死,村民高某很心疼。100多亩蔬菜大棚,菜苗都长出1寸了,他们说拆就拆。村民傅某说,一家5口共有5亩地,其中2.7亩被征用。他说,2.7亩地若种小麦和玉米,年收入有2 000来元,种蔬菜年收入也有两三千元。5亩地1年收入1万来元,勉强够全家1年的开销。他说,家里的粮食,两个小孩上学日常花费,都是从地里出。“村里一个企业也没有,我们都指着土地吃饭。一想到所得补偿也不够几年花销的,我就发愁今后的生活没有着落。”

据村委会主任杨某介绍,到10月,学院仅付款2 350万元,只占总额的三分之一多。其中,2 000万元平均分给2 000多个村民,每人1万元,剩下300万元先由村委会保管。杨某说,等省国土厅发布公告,征地款才能全部到账,到账后也将全部分给村民。现在村里欠每位村民2万元。

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每人的补助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4~6倍。按照这个标准的最高倍数乘以2 000元的亩产值,西营村村民每亩地最多获得土地补偿费2万元,安置补偿费1.2万元,总计3.2万元。《土地管理法》还规定,依照上述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则西营村村民每亩地最多可获得6万元补偿费。

如此计算,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向西营村支付征地补偿费每亩7万元,似乎村民已经占了便宜。2003年4月,石家庄市政府公布了市区土地基准地价,将商业用地分为八级,一级每平方米为4 723元,折合每亩94万多元;八级每平方米为497元,折合每亩9.9万多元。这意味着,西营村被征用土地所获得的补偿,比用于商业开发每亩最低少2.9万元,最高少87万元。西营村部分村民一直想按照商业用地的市场价出让土地。但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建新校区不属于商业用途,村民的愿望在现行法律和法规中找不到依据。事实上,村民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土地定价。

西营村的情形在中国农村非常普遍。据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提供的数据,从1990年到2002年,全国占用耕地4 736万亩用于非农建设,今后每年非农建设用地仍需要250万~300万亩。这些非农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农村,那里一般人均耕地不足0.7亩。每占用1亩耕地就会造成1.4人失去土地,依此推算,13年来至少有6 630万农民失去了土地。

专家认为,由于征地补偿标准低,失地农民所获得的补偿不足以创业,政府又没有为他们建立合理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失地农民大都成了无地可种、无正式工作岗位、无社会保障的流民。

2.北焦村的土地所剩无几,村办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也相继破产。从2000年起,北焦村就陆续有村民上访,开始六七人,到现在已有几百人集体上访,累计上访1 000多人次。

石家庄市长安区南高营镇西古城村,有关部门为搞土地开发,造成380亩耕地、菜地无法耕种,至今垃圾成堆,杂草丛生,已闲置了4年。村民上访无效后,自发组织起来,在耕种地旁搭了间瓦房,日夜轮流看守,反对圈占。《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土地实行征用。但大量营利性商业项目都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强制征用土地,从而引发农民的群体性上访和干群冲突。调查显示,农村土地纠纷已经取代税费争议而成为目前农民维权的焦点,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一家长期研究农村问题的学术机构收集到2004年来发生的130起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其中87起因土地问题引发,造成数百农民受伤,3人死亡。专家认为,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保障,土地涉及巨额的经济利益,这就决定了土地争议具有对抗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某研究农村经济问题的专家提出,农村城市化进程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将原有的集体经济组织全部解散,农民以独立的家庭个体进入城市经商、打工,但前提是必须实现公平分配;另一种是保留原有的农村社区组织,并对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进行彻底改造,以适应城市化的进程。

2004年10月底,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审批权在国务院与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下放土地审批权。该《决定》对农民最关注的征地补偿作了新承诺: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县级以上政府应当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这意味着各级政府要将土地出让金部分转移给被征地的农民。

部分媒体称这个决定是“土地新政”,并给予较高的评价。但部分上访农民则有更高的期待。福建厦门市海沧区霞阳村的许某说,村里的3 000多亩地都被征光了,他希望中央政府真正给农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政府要保障农民的经济权利,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不要与农民争利,更不能把农民的土地抢走给开发商,他期望征地制度改革能让农民拿自己的土地直接进入市场交易。有的专家,倾向于根据土地使用性质,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以保障农民得到应有的补偿。这位专家还指出,目前存在两级市场,政府对一级市场具有垄断权,土地交易先由国家或集体收回,再进入二级市场交易,这导致转让利益分配严重不均。

3.以占江苏不足4.7%的面积承载占江苏6.2%的人口,产出占江苏14.8%的经济总量,以保护土地资源来保障发展,以保障经济发展促进资源保护,成为写在无锡大地上的“辩证法”。据统计,江苏全省GDP每增一个百分点,用地量为2.4万亩。2003年,无锡GDP实现1 901.22亿元,增幅达15.4%,而用地增加仅15.6万亩,土地资源消耗量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在无锡4 787.6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山丘与水域占47.7%,人均耕地仅0.55亩,为江苏地级市中最少的城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无锡对土地的需求量很大。无锡市政府用严格的制度保护耕地,将耕地占一补一的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目标,每年以“市长令”形式下发土地复垦方法,全面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明确“谁复垦谁受益”。连续多年来,无锡每年都召开土地复垦流动现场会,极大激发了基层热情。宜兴原茗岭镇是人均粮田不足0.4亩的山区乡镇,他们向涧滩要地,向荒山要地,不仅10年建设没占用一分粮田,而且增加耕地3 400多亩,这里实施的国家级“丘陵山区万亩土地综合开发整理项目”被联合国列为在我国的11个示范区之一。2001年至今,无锡关闭了沿太湖地区200多家矿山企业,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共新增耕地4.3万亩,相当于10余个中心商务区。目前,正在建造28层高的农民公寓。据测算,原来农民散居时户均占地超过0.5亩,住进公寓后户均占地不足0.15亩。

4.首钢矿业公司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技术创新,先后完成了大石河铁矿尾矿库,新水选矿厂尾矿库,裴庄土场,羊崖山土场等一大批复垦项目,使矿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的改善。经多年覆土植被,大石河铁矿尾矿库如今处处郁郁葱葱,长满了紫穗槐;三四年前还是一座沙山的新水尾矿库,如今1 200余亩沙棘长势旺盛,已结出沙棘果;裴庄土场覆土种植的刺槐已经成长为一片参天大树,好像一座森林公园。

首钢矿业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破坏土地,主要是采矿中形成排土场和在选矿中形成尾矿库,针对不同的条件,公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攻关,采取不同方式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排土场是采矿过程中排出的岩石的堆存场所,是人工堆积起来的废石山,岩石裸露,坡度较陡。公司对排土场采取了平整、覆土、绿化的办法。一是在采矿过程中,将采矿剥离后表土单独存放,以备复垦利用;二是待排土场停用后,用推土机平整,为减少工作量,做到“小平大不平”,平台四周做出0.5米的土挡,防止水土流失;三是将存放的表土覆在上部,厚度0.5米,栽种以刺槐、紫穗槐为主的水土保持林。首钢采用此方法先后使2 950亩排土场披上了绿装。

首钢公司目前有尾矿库3座。尹庄尾矿库是1996年投入使用的新库,不具备复垦条件,另外2座尾矿均已进行了复垦。为防止水土流失,首钢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沿坝面堆成10~15米平台,砌有排水沟,保证了汛期雨水沿排水沟排走,从而防止了水土流失。在平台和平台后斜坡上覆盖20厘米厚的土,种植以紫穗槐为主的坝面水土保持林。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完成尾矿坝绿化600余亩,给库区周围的群众建起一条绿色防护带,有效地控制了二次扬尘污染,也为我国固体废物治理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5.从2004年起,河南省开展了整治“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工作,计划用5年整治出土地150万亩,用于县城经济发展用地或重新恢复为耕地。截至目前,整治出土地46万亩,净增耕地总量26万亩。全省已连续6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不久前,郸城县王拱集村的李老汉得到了一份“大礼”,他家从村里多分了两亩地。“空心村”整治后,该县许多农民都像李老汉一样享受着这份喜悦。目前,郸城县已完成了19个“空心村”的治理,新增耕地7 801.7亩。河南省国土资源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该省人均耕地只有1.23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全省从“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整治中可挖掘出土地223.4万亩,可复垦耕地183.3万亩。

6.现实的土地供应中到底存在不存在“地荒”?某专家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在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仍要提供土地,支持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商品住房的建设用地需求,要严格控制大户型和低密度的住房建设,坚决停止别墅建设。

记者了解到,长三角地区的用地虽然非常紧张,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潜力。这种潜力主要来自于城乡之间的统筹,来自于土地的再利用和再调整。通过存量土地的调整和再调整,旧城旧村、老工业区和老企业改造,可以在已有土地中腾出新的用地空间,能在不占或少占耕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据悉,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用地占到了全国供地总量的30%左右。一边是建设用地的追加,一边是开发商叫喊“地荒”。问题在哪里?闲置问题实在是“地荒”的一个顽疾。

2001年以来,江苏省苏州市区依法取消了184个项目,收回土地达6 760亩。仅2005年,苏州市盘活存量土地2 505宗,占建设用地面积的35.7%。

一位业内人士说,大量的土地闲置,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大面积占用土地。同时土地管理措施不力,为一些地方变相非法批地、盲目征用或出让土地带来了可乘之机。当然,城乡规划之中的粗放用地也消耗了大量建设用地指标。

7.在许多国家或者说在全球范围内,如何有效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对广大人民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更大数目的下代人正处在更严重的危险境地,即目前的生产正在毁坏农业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全球的农业生产必须大幅度地增长,对每一个地方来说,当务之急是保护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资源。因为,全球所有类型的食物98%是在陆地上生产的,海洋和陆地水域的产量不到2%。植物产品构成了人类膳食的92%,占世界膳食供给量8%的动物产品也间接地来自于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也就是说,要保持农产品或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必须保持土地利用的持续性,防止土地资源退化和不断提高土地质量或生成潜力。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土地退化进程,也决定着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三) 申论要求

1.根据给定材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30分)

要求:概述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2.给定材料7提出了“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请结合“给定材料3~7”,谈谈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15分)

要求:分条作答,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

3.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应试者作答。

① 给定材料中谈到了排土场、尾矿库的绿化,“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整治,请概括说明这些做法的目的和意义。不超过200字。(10分)

② 根据给定材料6,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15分)

4.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应试者作答。

① 给定材料2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不超过200字。(10分)

② 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15分)

5.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

要求:①参考给定材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②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③全文不少于800字。(30分)【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问题日益突出。大量农民,尤其是城郊农民的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农民利益得不到维护,引发了农民上访,甚至对抗事件。从给定材料1、2列举的河北省石家庄市北焦村和西营村的案例来看,这些问题有:

(1) 城郊耕地被占用面积过大,造成耕地荒废;

(2) 补偿费落实不及时、不到位;

(3) 政府低价征收、高价收售,从中获取不当利益;

(4) 一些村委会违反《农村委员会组织法》,决策不够民主,贱卖土地;

(5) 政府没有为失地农民建立合理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

(6) 相关法规不够健全和完善,操作过程容易出现问题。《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土地补偿制度补偿费用过低,《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虽然规范了审批权,并对补偿作了新的承诺,但补偿失于笼统,在补偿已达到法定上限是否足以使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一点上,很难界定。我国的土地补偿依据和土地管理政策有待完善。

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有专家提出,在实现公平分配的基础上,解散原有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以独立的家庭、个体进入城市经商、打工,或者保留原有的农村社区组织,对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进行彻底改造。还有专家主张根据土地使用性质,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以保障农民得到应有的补偿。

此外,土地问题在全国范围具有普遍性。2004年来发生的130起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其中87起因土地问题引起,这说明农村土地纠纷已成为目前农民维权的焦点。该问题能否妥善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农业稳定、社会稳定。

2.答案提示

(1) 土地有效利用方面:①农村土地资源消耗量;②土地复垦成效;③经济产出与用地的比例关系;④闲置土地的调整利用;⑤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

(2) 保护土地资源方面:①防止土地资源退化,不断提高土地质量;②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③适度地开发土地;④增加对荒地的使用,减少对耕地和森林资源的使用;⑤合理地施肥、灌溉,保护生态环境。

3.答案提示

(1) 目的

① 加快复垦速度,提高废弃用地的使用率。

② 绿化整治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控制扬尘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③ 通过整治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开发和利用平衡,同时可使农民获得实惠。

④ 贯彻《土地管理法》“占多少,垦多少”要求,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耕地的重大决策。

(2) 意义:通过这些措施增加了土地存量,促进了土地的合理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增强了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改善了周边农民的生活。体现了国家和政府行政为民的本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3) 存量用地,是指现有城乡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闲置未利用土地和利用不充分、不合理、产出低的土地,即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现有城乡建设用地。地荒,是指建设用地土地供应量不足的问题。

4.答案提示

(1) 转变政府角色,使政府从“主导”逐步过渡到“引导”。除非征地是完全为了公共利益,否则政府不应以行政命令侵害关系农民生存的权益。引入民主决策机制,使土地的转让符合农民个人意愿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长远利益。

打破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允许农民与企业直接进行商业性用途土地的交易,使农民在转让土地时能够以市场价格出售。

建立土地征用方案事前公告、听证和审批制度,确保农民享有参与权、知情权。

(2) 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 征地行为是否合法;

② 征地价格是否合理;

③ 根据被征地农民近3年平均产值,以及征地后的农民实际产值,以确定土地补偿费的使用能否弥补征地后农民的生活需要;

④ 征地土地面积是否准确无误,土地补偿费的额度是否合理;

⑤ 土地审批是否规范,兴建项目是否符合规划;

⑥ 补偿费是否及时到位。

5.参考例文

命  脉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家的命脉,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收,城郊耕地被占用面积过大,造成耕地荒废。有些农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益补偿,农民上访时有发生,甚至发生对抗事件。有资料显示,2004年来发生的130起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其中87起因土地问题引发,造成数百个农民受伤,3人死亡。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土地没有得到可持续利用,出现了地荒现象。这充分说明了土地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该问题能否妥善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农业稳定和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

当前,农民对土地固有的使用权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如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过低,补偿机制不完善,少数地区还存在着“短视”的行政行为,只着重于“开发”,而不注重“保护”。同时还存在着违法、违规征地的现象,权力寻租现象触目惊心。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实际利益。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切实地规范土地的征用流转,有效地开发和保护土地资源。具体措施如下。

(1) 完善征地法规,合理确定征地补偿安置费数额

有关农村土地征用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目前,土地征用的补偿安置标准普遍偏低,安置措施不到位,有的地方出台土地征用办法时,更多地考虑政府或开发商的利益,低价征用,高价出售,牺牲农民利益。因此,我们要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征地程序,着重解决征地规模过大、补偿安置不到位、同农民协商不够等突出问题。建立补偿标准听证制度,保证被征地农民的参与权,保证农民、用地单位和征地部门充分协商,严格按法律规定落实补偿安置措施。严厉查处拖欠、挪用、截留土地补偿费等违法行为。

(2) 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

将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明确范围,突出重点。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问题。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统筹城乡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鼓励引导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区吸纳被征地农民就业,支持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落实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责任。政府要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督促指导用地单位优先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落实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卫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3) 从我国国情出发,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做好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工作,同时还要做好土地占补平衡工作,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以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些地方为图一时的经济增长和资金积累,不惜出台各种违规的“优惠”政策,低价拍卖土地和其他资源,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严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一些领导干部为在自己的任期内干出一番业绩,不顾民力乱铺摊子,乱上项目,以致造成“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权力观,必须加强学习,加强教育。除了领导干部自己首先要加强自我学习和教育外,党委、政府要经常开展集体学习和教育活动。科学地衡量和评价干部的政绩,严把用人关。

总之,今后我们要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采取多种措施切实保护好土地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命脉,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节 地方省市招考部分

申论试题及详解(一)

(一) 注意事项(略)

(二) 给定材料

材料一

1.某市的石塘镇和松门镇是全国有名的虾仁生产地。记者发现,那里的虾仁大都黄里透红,很是诱人,原来竟是“整容”过的产品。其实“整容”的工序并不复杂,在一个煮虾的灶台上,记者看到了一盒红色粉末。老板告诉我们这是他们用的染料——粉红。他干了10年了,加的都是这个。

据记者的调查,石塘镇、松门镇一带的南塘村、后纱村等地的农户多年来一直从事虾仁的生产销售,已经形成比较庞大的产供销一条龙网络。记者先后走访了10多家虾仁加工户,几乎每家都在使用着红色粉末或是红色的液体。虾仁加工户告诉我们,染虾用的颜料是从镇上的商店里买来的。记者随后在松门镇的这家五金化工店很随便地便买到了虾仁加工户们所用的那种红色粉末,并将这种红色粉末送到了北京化工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进行了检测,还请教了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得出的结果是:这种红色粉末学名叫“亮藏花精”,俗称“酸性大红73”,是一种黄光红色粉末,主要用于木材的染色,羊毛、蚕丝织物、纸张、皮革的染色,塑料、香料和水泥的着色,还可以制造墨水。这种粉末溶于水呈红色,不能用作食品添加剂。专家还告诉我们,这种染料吸附性强,色泽牢靠,是含苯环的偶氮化合物,有强致癌性。

市场上那些看上去色泽诱人、他们称之为“好看”的虾仁究竟染过色没有?记者希望找到市场管理人员询问,但是,在周二这样一个工作日,记者在松门水产品交易市场转了一上午,一直没有看到市场管理人员的身影,而市场里设立的一个“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记者先后去了三四次,也始终空无一人。

2.据介绍,自2006年年初开始,某市农业检验监测所积极开展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在全市各地的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农批市场随机抽取蔬菜样本共934份,检出超标样本204份,超标率达21.84%。其中,在生产基地抽检蔬菜样本351份,超标率为24.22%;在农贸市场抽检样本380份,超标率为24.21%;在超市抽检样本181份,超标率为14.36%。据悉,在超标的品种中,叶菜类为24.14%,瓜果豆茄类为13.16%。叶菜类超标较多的品种主要为上海青、菜心、白菜、芥菜、通菜等,瓜果豆茄类超标较多的品种主要为豆角、苦瓜等。

3.“我吃东西时也担心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局长日前面对央视记者如此坦言。“不只是老百姓,我每天也同样担心吃到问题食品。”某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孙波说。

今天,我们还能吃什么?人们都在问。

据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透露,2003年第三季度,国家质检总局对北京、重庆等省市44家生产酸乳饮料企业的产品进行抽查,有1/3的产品不合格。其中21家中小型企业的21种产品,合格率只占57%。去年曾对全国6 000家食品加工厂调查,有64%的企业食品产品出厂不检测,25%的企业没有检测标准和执行标准。

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丁晓雯说:现在食品企业市场准入的门槛形同虚设,只需一间房、两口锅就可办食品加工厂,很多黑窝点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要注意食品卫生。

4.太平街市场是瓜子批发市场,这里销售的瓜子品种繁多。一家摊主介绍,这些瓜子都是当地加工,与其他地方生产的瓜子相比,卖相好,颜色鲜亮,而且不容易受潮变软,所以一直卖得很好。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调查发现,为了降低成本,部分厂家用工业盐炒食用瓜子;为了让瓜子保持鲜亮,一些商家加入了从石油中直接提取的工业石蜡。

上海市炒货行业协会秘书长陈恩国告诉记者,瓜子生产的门槛较低,科技含量低,目前全国瓜子生产企业有5 000多家,造成行业内良莠不齐。据其介绍,这些被曝光的厂家没有一家是行业协会会员。就炒货行业协会内的会员企业来说,不会发生用滑石粉、工业盐、明矾等添加剂加工瓜子的情况。

市卫生监督所副所长顾振华告诉记者,炒货类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究竟是添加了食品级原料,还是添加了工业级原料,在成品中很难监察,市民也很难分辨。本市的大超市、大商场等正规渠道进货前,必须先索证、验证,要求加工单位必须有相关“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因此,这些渠道的食品检查纳入常规监察,严格堵住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场的可能。而街头小贩等,推着手推车,看见执法人员来了就逃,他们用什么添加剂就很难说。建议市民选购瓜子等食品应去正规大超市,同时认准诚信企业、诚信品牌,食用时才比较放心。

5.我国早在2002年8月1日起就开始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然而由于管理不到位,一些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目前,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工商、质监、卫生、农业、药监、商务等将近10个部门,从事食品安全监督的工作人员已经达到百万之众。多头执法使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推诿中抵消掉,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七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个杀猪的”、“十几个执法的治不了一个造假的”,诸多怪现象屡见不鲜。

6.对于存在着添加剂超量的问题,添加工业用原料的问题,农药残留问题,还有一些生产环境、生产环节上不符合要求问题,过期食品的问题等严重安全隐患的食品,百姓一是提心吊胆,二是无可奈何。2006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食品安全的事几乎百分之百提到的都是要求制定《食品安全法》,希望通过这个法律的出台,有关部门,如质检部门、卫生部门、工商部门,能够协调统一地进行管理。代表们提出要加大执法力度。有一个委员说:如果你生产的食品是不符合食品安全的,那按投毒案进行处理。他说的力度是非常强的。据了解,2006年有可能是在准入上抬高门槛,让不合格的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先过政府这道关。

7.要化解食品安全危机,就得从最深层的观念入手,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食品安全监督法律与条例,确立食品安全标准,并严格监督与保证这些标准严格执行,并通过种种渠道宣传介绍这些食品安全标准,从而提高民众对污染与劣质食品的识别能力。如果能够通过制度、利益的约束与激励,通过媒体对劣质食品的追踪曝光及政府的有效监督,食品安全危机就会逐渐化解。

材料二

1.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对安全生产尤其是煤矿、小煤矿的安全生产都有很多很严格的规章制度,几乎每次重大事故后都会公布一些关闭的名单。但每一次新的事故发生时,我们又经常会发现,不少发生事故者其实就是上次或以前被公布的关闭者。从后来公布和调查的情况看,其实很多被关闭者要么是关了几天避避风头后又继续开工,要么是根本就没有关闭,一直就在开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屡屡发生?是什么人有这样的胆量和能力敢于而且能够对政府“严令”如此置若罔闻?《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给了我们一个参考:湖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在郴州市集中执法后,15日“突袭”与郴州毗邻的衡阳市所辖的耒阳市,发现非法小煤窑不仅没有按有关标准关闭,有不少还在红红火火地生产。令人惊异的是,少数乡镇干部千方百计为非法小煤窑和煤矿违法生产找理由,三都镇企业办主任兼煤炭管理站副站长刘某某自己就是矿老板,他的煤矿也在违法生产。

2.2004年10月20日22时47分,大平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当时,井下有作业人员446人。事故造成148人死亡,32人受伤。事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孙华山表示,本次事故为当年以来最大的一次。11月28日陈家山矿难创造了中国40多年来煤炭行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新纪录:166人,由矿工生命组成的鲜红的数字直接将“最大”改写。

3.2006年2月14日,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欢快之中,又传来噩耗,孙家湾煤矿发生特大瓦斯事故,214个生命就此葬送。这是继1958年大同矿难以来国内最大的煤矿事故。3月17日苏龙寺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事发时井下共有20人在作业,截至3月18日,共找到19名遇难者,还有1人下落不明。3月19日,白堂乡细水煤矿发生爆炸,井下49名矿工被困。爆炸还波及邻近的康家窑煤矿,井下20多人被困。截至28日两处小煤矿遇难人数已上升至72人。

4.短短150天,五起矿难,600多个鲜活的生命就此消失。而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共发生煤矿安全事故3 639起,造成6 027人死亡。据悉,在去年中国采矿业的爆炸、透水、塌方和其他事故中丧生超过6 000人,这占到同年世界矿难死亡总人数的80%以上。

5.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由于整个“九五”期间和“十五”前两年,全国原本没有开工建设新井,煤炭工业一直负重爬坡,历时数年的买方市场行情,使广大煤炭企业遭受了史无前例的重创,很多煤炭企业基础工作严重削弱,矿井抗灾能力普遍下降,国内具有安全保障的煤炭生产能力仅12亿吨;而步入新世纪,经济持续增长拉动对能源尤其煤炭的需求。煤炭需求快速增加,价格不断上涨,利润空间增大。统计资料显示,自2002年以来,原煤的产量每年都在创历史新高,2002年达到了13.9亿吨,2003年高达16.67亿吨。2004年的数字竟是19.56亿吨,这意味着缺乏安全保障的煤炭产量越来越多,全国煤矿安全欠账已经达到500亿元左右。

6.中国是世界煤炭生产大国,也是矿难发生大国。而当前中国煤炭安全生产现状与世界一些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据美国、澳大利亚的专业机构披露,近年美国的煤矿一年死亡人数大约在30人左右;澳大利亚更为领先,创造了全年煤矿开采零死亡的全球新纪录。据悉,美国现有《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要求所有企业主必须参加安全技术研究和矿工安全培训,而且对违章行为的调查和处理非常科学。如任何煤矿发生3人以上的死亡事故,当地的联邦及州政府安全监察员不得参与调查,须由联邦从外地调派安全监察员到出事矿井进行事故调查。澳大利亚要求州政府每年按比例拿出资金用于改善矿山安全状况,新南威尔士州政府等近两年的拨款都在1 400万美元;美国联邦政府每年审批矿山安全与监察局财务预算,2000年为2.28亿美元,此后每年都有增加。

7.中国地质大学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安全生产理论专家组成员罗云教授指出,目前中国有一系列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和法规,但具体落实的情况不尽如人意。他认为,矿难的原因分析起来很复杂,但归结到关键的一点,是法律、法规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很多经营管理者和一些矿工,对安全投入等问题认识不足,甚至有矿主认为“死得起伤不起,预防成本高,死亡成本低”。罗云说:“我们还没有正确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

8.一些专家认为,反思不能停留在技术性层面。他们说,当下中国的能源工业仍在传统的老工业模式下运行,粗放型开发、无序性开采,生产技术手段落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原本滞后的安全生产规则还常被破坏。治本就要使能源工业走新型的工业化之路。

新型工业化的能源工业,要求对能源开发保持高度的谨慎态度,实行保护性限量开发,逐步剔除所有没有生命保障的开发项目和开采企业,甚至要对高瓦斯的煤矿或含毒气的油气井进行长期封存。同时,建立生命优先的能源企业生产原则,对达不到现代化安全生产标准的企业停产改进。

9.孙家湾煤矿算是记者见到张贴标语最多的地方了。墙上有,门上有,黑板报上有,到处都能看到标语,基本上都是强调“安全生产”的。记者随手记下了十几条“亲人盼你平安归来”;“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就是生命、健康就是福”;“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把住安全生产关”;“树立安全第一思想、确保春节安全生产”;“安全为天、质量为先、以人为本、强化安全责任”;“春节前后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生产、让安全生产无时无刻不在”。这些标语,可不是矿难之后补上去的,而是以前就有的。颜色有红的、粉的、绿的、黄的,很是醒目。有些是用纸贴的,或是用粉笔写的,那是临时性的;还有些是用油漆描的,用金属焊的,用灯箱制作的,这些都是长期性的。这些标语,花花绿绿,热热闹闹,极为壮观,很是渲染气氛。

材料三

2005年4月19日凌晨2点50分左右,某市黔江区境内发生了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载有33名乘客的双层卧铺客车,在行驶到黔江境内的沙弯特大桥处时,撞坏大桥护栏,摔落到距大桥80多米的山坡上,造成27人死亡,4人重伤。记者连夜赶往了出事现场,下面先来看一下记者的现场报道。

记者:你好,打扰一下。

执勤交警:你好。

记者:我想问一下这个警戒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的?

执勤交警:这个警戒带是从今天(3月19日)凌晨3时交通事故发生之后立即设置的。

记者:那您现在在这里的工作任务是什么?

执勤交警:我现在在这里的工作任务一是保护现场;二是指挥过往车辆安全通过。

据了解,19日凌晨2点50分左右,这辆客车在行驶到香山隧道至狮子峰隧道之间的沙弯特大桥处时,突然冲出大桥。

记者:当时车子是从哪个方向过来?

蒋晓明(公安局交警支队政委):由隧洞方向。

记者:然后怎么样了?

蒋晓明:由于当时雾大,下了雨,路面湿滑,车速较快,怕出危险,驾驶员就踩了刹车。刹车之后车子发生侧滑、颤抖,行至大约15米的地方,车的左前轮就接触了路边的拦马石,前轮上了拦马石之后,车子发生侧翻,侧翻过后就从那个缺口冲了下去。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长约300米的沙弯特大桥的左侧,大桥被撞断的13根护栏形成了一个长约33米的缺口。

蒋晓明:由于侧翻过后(有)冲力,滑行把栏杆都冲坏了,然后下去的,把栏杆撞坏了。

记者:我看这个栏杆撞得很低,全都撞倒了,是不是说明当时的车速比较快?

蒋晓明:应该说是由于车速较快,冲击力把它冲下去的。

记者在人行道上发现了一道又深又长的划痕。站在桥头向山坡下眺望,记者看到,坠落汽车几乎已经变成了一堆废铁,而床铺、乘客的行李和客车的零件等则在山坡上到处散落着。事故发生后不久,接到报警的黔江区公安局指挥中心就迅速组织公安、交警、消防、武警、120急救等救护力量赶赴现场进行先期救护。40分钟后,400多名搜救人员也全部到位。

杨昌武(武警总队第五支队参谋长):当时的场面非常震撼,也非常令人吃惊,分布情况就是车子翻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尸体到处都是,横竖在四面八方,最远的尸体在18米左右。

记者:车里的人多还是车外面的人多?

杨昌武:车里面人多。

记者:外面能有多少人?

杨昌武:外面有十三四个人左右。

记者:当你们救护的时候,最困难的是什么?

杨昌武:最困难的就是交通工具,起重工具方面,人压在里面无法进行救援,后来,消防支队官兵采用气割机将车体切割开,然后我们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一起把人员救出来。

据了解,这辆核载35人的客车,当天实载33人,其中两人在彭水提前下了车,躲过一劫。而车上其余的31人中,有27人不幸遇难,这其中就包括两位客车司机,另外还有4人受了重伤。在黔江区中心医院,记者见到了这位从安徽来的幸存者。

幸存者:很快的,也就是刹那间就掉下去了,真的,我就感觉好像翻了几个跟头,我第一反应就感觉肯定是出车祸了。

记者:当时车厢里大部分人是不是在睡觉?

幸存者:对,应该是这样。

目前,其余3名伤员的病情仍然较重。一位年仅4岁的小男孩还处于浅度昏迷状态。

据了解,本来小男孩是由妈妈带着去重庆看病的,没想到却遭遇了这场灾难。虽然他幸存了下来,但他的妈妈却在这次车祸中永远离开了他。

目前,遇难者的亲属大都已经赶到现场,遇难者遗体也全部被送到了殡仪馆,黔江区还成立了20多个善后处理工作小组,将对死者家属开展“一帮一”的安抚。

虽然这次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进行得比较及时,但这20多条生命的逝去还是给我们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尤其是仅仅一周前,四川省阿坝州境内刚刚发生过一起特大交通事故。同样是客运大巴车,翻下山崖,夺去了20多条鲜活的生命。那么,惨剧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到底谁该为这些逝去的生命负责呢?

张泉灵(节目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来连线前方记者赵广强,广强你好!

赵广强:你好,泉灵!

张泉灵:现在关于这起特大事故的原因有没有一个初步的调查结果呢?

赵广强:最终结果没有出来,但是已经有三方面的初步的认定,一个就是认为是因为当时下雨,从隧道到桥面之间有一个湿道和干道的临界点,车走到这儿的时候,产生了侧滑,司机控制车不稳;第二个产生原因是由于司机在隧道内超车速度过快,而且又到了湿滑的路面上;第三个原因就是有专家分析可能是桥梁的设计(存在问题),稍微有一点点问题就会发生事故。

张泉灵:你刚才说的第三条原因,其实我非常感兴趣,就是桥梁设计有问题。关于桥梁设计有问题你能不能说得稍微详细一点,是当地以前就发现了,还是通过这起事故才发现的?

赵广强:专家向我们介绍说,他们对桥梁本身进行了分析,从而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桥面上,从路面到护栏之间的人行道上,有一个台阶,大家通过镜头可以看到有一个台阶,这个台阶实际上按照正常的设计它是没有毛病的。但是由于事故多发,现在有的专家就认为,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台阶提高一点,从而减少车辆在这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因为台阶提高了以后,车辆在往下冲的时候,可能会受到更大力量的阻挡,从而减少车辆掉下桥去这样的惨剧,是这样一种情况。

张泉灵:从重庆市区到黔江的一路上,这样的桥肯定不止一个,其他的桥是不是也是相同的设计方法。现在监管部门已经发现由于设计上(考虑不同),路边的台阶不够高的话,很容易使大客车翻下去,他们有一些补救措施没有?

赵广强:一路上大部分的桥和台阶都是差不多这么高的,没有特别高的台阶,因为可能以前交通事故没有这么多,大家还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现在他们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研究通过加固或者是采取其他的办法。可能会采取一系列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什么时候开始施工,最后采取什么样的方案,他们现在还正在研究,我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张泉灵:在整个事故现场采访的过程当中,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赵广强:救上来而且已经脱离危险的人当中,有一个差不多4岁多的孩子。这个孩子,我想肯定是在妈妈意识到出事之后,舍命保住孩子的。同时,加上当地的老百姓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首先把这个孩子抢救上来,之后被武警迅速送到医院,所以这个孩子保住了生命。希望这个孩子很快好起来,健康成长。

(三) 申论要求

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我国目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要求语言表达简明扼要,字数不超过300字。(15分)

2.请仔细阅读材料二,概述解决矿山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20分)

3.根据材料三,假如你是到现场采访的记者,请你根据采访情况,撰写一份“关于黔江特大交通事故的报告”,报市委、市政府。要求字数在800字左右。(30分)

4.综合上述三份材料,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1 200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逻辑严谨,语言表述清晰、准确精辟,有感染力。(35分)【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就是天大的事,然而染色的红虾仁、超标的蔬菜、加入工业盐的瓜子、含有过量添加剂、工业原料或农药残留物的食品,使老百姓对食品质量产生了很大的疑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企业经营者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在利润的驱动下大量生产劣质食品,以牟取暴利。

(2) 相关监管部门执法不严,缺乏责任感,互相推脱责任,执法工作存在严重漏洞。

(3) 食品企业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缺乏约束力,致使劣质食品轻易进入市场流通。

(4) 法制不健全,标准不规范。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条例》,对生产劣质食品的企业处罚不严。

2.答案提示

(1) 尽快追究事故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该撤职的撤职,该查办的查办。

(2) 尽快组织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安全大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消除,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整改,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努力减少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3) 建立安全事故责任人追究制度,把预防事故发生、强化安全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在实处,分工负责、层层把关、责任到人,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4) 建议提请国务院尽快调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增加人员,落实经费,并授予相应的管理和处罚权限。

(5) 建立安全事故处理应急机制,一旦出现事故,要及时处理,减少伤亡,减轻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6) 尽快出台加强安全监督管理、预防事故发生的法律或法规,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7) 加强安全知识培训和安全法制宣传,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安全就是生产力”的思想。

3.参考例文

关于黔江特大交通事故的报告

市委、市政府:

2005年4月19日凌晨2点50分左右,一辆载有33名乘客的双层卧铺客车,在行驶到黔江境内的沙弯特大桥处时,撞坏大桥护栏,摔落到距大桥80多米的山坡上,造成27人死亡,4人重伤。

事故发生后,黔江区公安局交警支队立即设置了警戒带,以保护现场,指挥过往车辆安全通过。接到报警的黔江区公安局指挥中心迅速组织了公安、交警、消防、武警、120急救等救护力量赶赴现场进行先期救护。40分钟后,400多名搜救人员也全部到位。4名重伤者立即被送往黔江区中心医院救护,其中一名年仅4岁的小男孩还处于浅度昏迷状态。目前,遇难者的亲属大都已经赶到现场,遇难者遗体也全部被送到了殡仪馆。黔江区还成立了20多个善后处理工作小组,将对死者家属开展“一帮一”的安抚。

关于这起特大事故的原因初步认定有三方面:一是因为当时下雨,从隧道到桥面之间有一个湿道和干道的临界点,走到这儿的时候,客车产生了侧滑,司机控制车不稳;二是由于司机在隧道内超车速度过快;三是桥梁设计存在一定问题。

在处理这起特大交通事故的过程中,各个部门统一协调及时处理,有效地减轻了事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这次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比较及时,但从中所暴露的缺点与不足也很多,特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 改善桥梁设计。从路面到护栏之间的人行道上有一个台阶,如果把这个台阶提高一点,车辆在往下冲的时候,可能会受到更大力量的阻挡,从而减少车辆在这儿发生严重事故的可能性。

(2) 依法加强源头管理,加大对客运车辆的管理力度,对驾驶员要加强驾驶安全教育和管理。加强交通安全工作,提高广大驾驶员和交通参与者文明交通及遵章守纪的素质,营造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3) 加大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法制和安全意识。对此,要通过多元化交通安全宣传扩大效应,增强效果。学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应进行交通安全和交通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制定各种措施。采取设置警示牌、发放宣传单等方式,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扩大社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面,采取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形式,寓教于乐,使广大交通参与者和人民群众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

交通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家庭的快乐祥和是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