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人折腾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22:04:26

点击下载

作者:煮酒君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唐朝女人折腾史

唐朝女人折腾史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唐朝女人折腾史

作者:煮酒君

排版:AGOOD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01-01

ISBN:9787505736764

本书由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人的折腾其实是源于对生命的不满,上升到哲学层面,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越。从古到今从未改变过。唐朝女人的折腾史,就是这些女人对自我和时代的超越。

——陈钦(作家、电视制作人)

只有读懂了唐朝,你才知道中国人可以多自由和勇敢。那些活色生香的女人们,她们不是贞节牌坊式的群像,也不是样板戏里的模板,她们是用青春挣扎和努力过的绝色红颜。不负我心,不负我命。

——安意如(作家)

我们看到的中国史其实可以叫做中国男人史,历史对于上下五千年里的女性真是惜墨如金。终于看到一本写历史中的女人还写得这么有趣翔实,请你慎重拿起来,因为根本放不下。

——申晨(作家、媒体评论人 )

你可以说是大唐的大气包容造就了这些不认命的女子;也可以说是这些不甘雌伏的女人成就了大唐的气象!这本书写的是大唐,但却是写给我们大家的,值得玩味。

——鄢烈山(作家、媒体人 )

有道是,女人是男人的附庸,男人又何尝不是女人的阶梯?互为爱人,互为敌人。

——夏商(作家)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只知道中国女性受制于夫权,被欺凌,被侮辱。《唐朝女人折腾史》却给出了很不一样的印象,令人遐想,让人思索。

——马勇(社科院研究员)序:盛世的女人,女人的盛世

袁腾飞

相信很多人都曾在心里浮想联翩过——如果自己能穿越回古代,最想回去的是哪个朝代?如果有好事之徒能设计一个穿越古代排行榜,那么把唐朝放在第一位,想必是反对声音最少的。男士们定会痴迷于阳刚大气的盛世豪情,女士们想必也定会对这个时代的开放宽容致以赞礼。

中国历史是一部让男人任性撒野了数千年的历史。在华夏文明的历史中,也只有唐初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古代中国女人能有机会全面展现出自己在政治事务方面的天赋。在这个时期,女性参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其他时期无可比拟的。大到国家政局政治经济,小到生活方式文化时尚,文学、艺术、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都能见到女性的飒爽英姿。

在封建男权社会中,优秀女性的标准是顺从和隐忍,而唐代的这些杰出女性身上,统统都看不见这种常规意义的“优秀”。反而是一些在封建道统中显得无礼、悖逆、离经叛道、不合纲常的举止和个性,让她们在大唐宏伟的历史上留下了女性的传奇。

这本书写的是关于十多位了不起的唐代女性的传奇故事,折腾小史。她们不贪恋富贵,直面欲望敢作敢当;她们天赋异禀,才华横溢,不屈于财利,不媚于权贵;她们心怀天下,刚毅果断,善谋能驭,迎风弄潮,处变不惊。她们,不拘于常规,不甘于平庸,不屈于命运。用现代女权主义的视角来评论她们显然过于简单,她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品质,不仅仅是女权对男权的抗争,而是一种人之为人的直觉和本能。这本书的写作视角只是用一个普通现代人的眼光,对她们身上所展现出的独立人格,坚强个性,以及卓越智慧叫好称赞。就算穿越一千多年的时光,这些爱折腾的女人们,仍然能给我们的生活和抉择带来启迪和力量。

折腾可以说是源于不愿安于现状,想于更高更远处探寻出自身生命的价值、意义与理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史是一部男人的折腾史,而在这部折腾史中鲜有女性的身影,便是有,也都不过是隐匿在男性的光环之下,少有为这些女子们真正树碑立传的。

古代文献中专门提及女性的著作屈指可数,而正史中对女性的记载更是笔墨寥寥。像这本书中所写的唐太宗的嫔妃杨妃,我们翻遍二十四史,也只找得到7个字的记载。现代社会中虽然有很多专门系统研究唐代女性的著作,但是这些文字并没有用真正内在的生命情感去关注和理解她们的痛苦、抉择以及命运。而这一本书就是试图用现代人的情感体验去诠释和解读这一历史群体命运和抉择的小小尝试。

在不同的研究者和讲述者口中,历史有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状貌。而历史的研究和解读,对于历史本身来说更是一种重构和演绎。相对于在历史文献和考古遗迹中去求证历史的存在,我更喜欢在历史的逻辑中,用人的情感和理智去与历史本身对话。《唐朝女人折腾史》这本书是我很欣赏的一位后辈煮酒君的处女作,这本书内容别致、颇具新意。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以现代眼光解读唐代历史人物的趣味历史著作。也可以说是一本用古代历史人物经历,为现代人生活提供借鉴和主张的生活方法论。相信这些历史人物一定会与读者朋友们产生穿越两千年时光的心理共鸣。

这本书不是一本专业的历史著作,它是一本给年轻人读的趣味历史读物。煮酒君也并不是一个历史研究者,他是一位对历史满怀敬畏之心的青年。这本书表达了煮酒君的一些历史见识,更为可贵的是,煮酒君想要通过这本书,让更多年轻人能从电影、电视剧以及网络中走出来,回到真正让人迷醉的历史中去。第一篇红袖舞朝堂——不折腾怎么知道自己做不到?

我是你的玩物,你又何尝不是我的阶梯?武则天:她这一辈子唯一不成功的就是当母亲

作为一个帝王,她览尽世间胜景,不愧于社稷苍生。然而作为一个女人,她这一辈子唯一不成功的就是当母亲。这是她一辈子的痛苦,或许就是这种痛苦和愧疚促使她最后还帝位于李显,也或许正是这种痛苦让她一辈子都不喜欢长安。在每一年花落的寒秋,她也只能对着苍天长叹了。

历史不用涂金嵌银,就自然凝重厚实;历史不用精雕细琢,就自然栩栩如生。历史因为历史人物而饱满鲜活,历史人物因为历史而弥久流光。能让我们有如此喟叹之感的便是位于陕西梁山上的乾陵陵前的无字碑和陵墓中的武则天。偌大一座陵寝让武则天一人独享,对于陵寝来说,未免闲置过剩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对于武则天女皇而言,未免太孤独了以致倍感凄凉寂寞。生不能同朝共辇,死也要同穴共寝,否则会给历史留下说不清道不明的遗恨。那么这个死后能解武则天寂寞相思之苦的与其一起合葬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唐太宗的儿子李治,那么他们生前剪不断理还乱,死后也纠缠不清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这个令人惊讶失笑与荡气回肠的故事要从武则天的第一个男人,即她的第二个男人的父亲唐太宗说起。

唐太宗宣召武则天入宫时,她当时才十四岁,进宫后也不过是五品才人。在宫中的流光岁月,若说长简直度日如年;若说短也算稍纵即逝。这不,她这个才人一做就是十二年,似乎很难熬却也过去了,但她的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高,可能是她并未得到唐太宗的宠爱吧。武则天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的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这番话也只是说说。可谁能料到她失宠在前,唐太宗去世在后,接着迎接她的新的命运是感业寺。进入感业寺后人走茶凉,每日青灯孤影,想来唐太宗去世的时候她正值青春年华,而在这样的时候却被逼进感业寺里。她能不憋屈吗?她希望有个依靠,她从小就是聪慧过人的女子,憋屈在这样的寺庙里一辈子,倒有一种忠诚贤良之人报国无门的心情。虽然本质不同,但是心情却是一样的。

她曾经感慨道:“无奈活殉感业寺,黄卷青灯苦为尼。长安冷月苦为眠,零落霜菊充腹肌”。唉,其实跟她一起进入感业寺的也有其他的妃嫔啊,这些话也是当时进入感业寺为尼的妃嫔的缩影,也是古代的那些妇女的缩影。能发出如此感慨,说明她内心也在渴望爱,这与她后来不择手段地登上帝位无关。女人,即使再要强,也到底是女人,总希望有关心、有依靠。此时此刻,她的脑海里似乎浮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唐高宗李治,这个男人是她未来命运转折的关键点。也正是因为李治,她才能够逃脱本来的命运。否则,她的花样年华和品貌姿容就将被历史消弭和遗忘。

她从踏出感业寺后,所获的殊荣就赛过王皇后和萧淑妃。按照古往的那些记载,为了能够得到权势,能够实现垂帘听政,铲除异己。王皇后和萧淑妃先后成为她登上帝王的踏脚石。对,没错,一个人要爬得更高对武则天而言那就是杀戮。试想当初,她入宫时,也是以才人的身份进的,当时的皇帝是唐太宗。按照常理,她就是太宗的女人了。可是我们这位可爱的女人却偏偏不安分,自己好歹也很年轻,很难与这样的老爷爷级别的男子产生感情。她慢慢地将眼睛瞄向其他地方,开始物色其他人选,这个人不需要年龄太接近,只要不是爷爷辈就好。这个人最好要有权势,并且她的下半生要有保障,彼此之间还能有点感情基础和碰撞。这个人就是唐高宗,他的年龄只比她大四五岁的样子,这在武则天的眼里当然是个机遇,然而他却是唐太宗的儿子。在中国伦理文化的大背景下,儿子跟父亲的女人在一起就是一种乱伦的表现,这总要被人说三道四的,名声也会日渐不堪。她能超越伦理文化走到这一步,也算是蛮有勇气的。如果说她真的喜欢李治的话,那么这份追求爱情的勇气也真是巨大的,只可惜在伦理纲常上他们是为时代所不容的,就算拿到今天也是不被允许的。她为此身在感业寺里忍气吞声,高宗遇见她旧情复燃,也是一年后的事情了。

那么,李治是什么时候跟她有瓜葛的呢?犹记得当初她驯服狮子骢的果敢潇洒与志气,但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太子李治才建立了感情。她要赌一把,她的未来可不能就这样被湮没,那跟判她死刑没什么两样。这样的话,根本不用把她弄进感业寺里,还不如白绫赐死。可她现在活着,接受了现实后,她就必须要好好活下去。遥想当初进宫,武则天成为才人,不管是自愿还是不自愿的,我想嫁给一个老头子,总不是一个少女所想的,纵然为了家族,她更多的也只是忍气吞声。好不容易在宫里遇到跟自己差不多年纪的男子,她怎么甘愿让自己的花样年华随着皇帝的去世而结束?她不甘心,明明自己的人生还有那么长,却要在此终结掉自己的青春。如果那样的话,那么一开始她大概死也不要进宫,下嫁给一个世家子弟,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凭她的性子、能力和手段,即使对方再霸道,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她不会吃亏。她不打算将一生都耗尽在这些油灯面前,若是这样,自己的价值又在哪里呢?年华老去,容颜易逝。如果甘于沉沦在这样的环境下,现世的悲苦她将难以承受。她还那么年轻,明明还很美,明明那张脸还有勾人魂魄的资本,她不想待在这里。不过她是女人,而且是唐代的女人,唐朝就算富强,却也还是封建,一个女人,不管性子有多么好强,手段有多么霸道,她从一开始,就必须要有一个男人来依靠,来上位。不然的话,哪里会有明天。

很多人也许会问:历史上的武媚娘真的对唐高宗李治动过情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模糊,毕竟人的感情和思想是最无法摸索的。李治执政期间,头痛疾病比较严重,身体状态每况愈下。为了不让他身体因操劳国事而变得更加糟糕,武则天不得已接手自己丈夫生病期间遗留下来的许多朝纲大事,手里的权力也因此越来越大。不过,尽管如此,除一次劝皇帝不要御驾亲征外,她从未真正干预过政事。虽然武则天在当时很冷漠残暴,但是对高宗的感情倒是有的。就像在平日百姓家里,丈夫若生病,妻子也会帮忙打理事业。这也算是她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一面。至于这份感情厚不厚实那就无可考究了,除非是穿越到盛唐刺探一下状况。

只可惜我们既没有月光宝盒也没有穿越的本领,那盛唐时期的男人和女人的点点滴滴根本就无从详细得知,何况还是一个男皇帝和一个女皇帝那些年的那些事。无论是历史给她机遇还是天上掉馅饼,无论是历史的顺理成章和特意眷顾还是她出类拔萃或用心图谋,我们只能听从历史的安排,遵从事件的变化发展。不过可想而知,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女人的地位本来就低,如果还想觊觎皇位肯定会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褚遂良把自己的头磕破了,但照样没用。要知道,有些女人如果从一开始就想要做一件事情的话,其他人再怎么阻挠也没用,尤其是对于看起来是柔弱女儿身其实却不甘居于人下的武则天而言。她到底还是做到了,且是踩着儿女的血泪登上后位,最终又登上自己的帝位。

这女人背地里肯定也会耍点手段,李治也不是白痴,虽然说在偌大的唐朝,他算不上是个很优秀的皇帝,但也会想到这些。对于她铲除异己,怕是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默许,虽然口头上并没说什么,但在实际中,却给予了她专宠的权力。因为李治本身是出名的柔弱之人。当初他父亲考虑到他这个性子,故而到了晚年,还东征西讨,打高丽、薛延陀,就是为了清除这些可能会给儿子找麻烦的强邻。李治也正是因为此种性格而遇到了武则天,他爱她,因为他本身是很感性柔弱的人,而她曾经也是一个温柔似水的女人,后来当他们在感业寺再次相遇的时候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了。李治在让她做皇后的时候颇费了一番工夫,毕竟要让她做皇后很难。先前伺候自己老爹,现在却变成自己的女人。从感业寺来到宫里已经很不易,让她做皇后不少大臣很反对。在唐高宗十分为难的情况下,开国大臣李勣为高宗出了一个主意,他说皇后的废立是皇家的私事,没有必要和大臣们商量。

历史证明了我们这位可爱的女皇的选择是正确的,也证明了历史选择她是对的。宫闱之中,女子大多明争暗斗。但很多时候,并不是处于自愿,就像我们这位武则天大帝,若她是平常人家的女儿又会怎样?若她当初没有进宫又会怎样?以她的性子也许是巾帼不让须眉,很多地方都不会输给男子。但是那又能怎样呢?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作为普通女子,纵然有再多的才能,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对武则天而言,可以说登上后位是实现她野心和抱负的基础,登上帝位了,她可以做一般女子不敢做的事情。

众所周知,在古代的唐朝,长安和洛阳是比较繁华的。女皇八十二岁去世,在她的这辈子中,却有三十年待在洛阳,可见她对洛阳这个城市钟情的程度了。都说女流之辈不如男,可是从她做了女皇之后,洛阳居然形成空前的繁盛。据《唐书》记载,武则天于公元684年九月改嗣圣元年为光宅元年,并且“改东都为神都,宫名太初”。单从“神都”两个字就能听出她对洛阳的重视,洛阳这个地方是女皇很钟爱的城市,后来更是留下很多让人惊叹的遗迹建筑。如果说女流之辈只是女流之辈的话,她却让整个大唐国力强盛,让吐蕃、契丹闻之色变。同时,唐朝的文化也是空前的繁盛,唐朝的诗词歌赋也在此时得到飞速的发展,“初唐四杰”在这个时候出现,各种音乐艺术、诗词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在民间形成一种勃然向上的生机。

高宗去世之后,女皇还活了二十几年,但是一点也不安分,毕竟丈夫去世了,偌大的江山她要守着,那她必须要排解孤寂。于是男宠一个个地出现了,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算是比较出名的。看似很荒唐,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没有丈夫的宫殿里她一个女子是冷清的,且这些男宠对她的统治能力和后世评价是有影响的,他们当中因为越矩而最终落了个悲惨下场可是不少,其中就有薛怀义。薛怀义就是一个痞子,不过仰仗女皇的宠幸而为非作歹。此人油腔滑调、善于欺骗,而且运气出奇得好,有两次女皇派他去打仗,结果都没遇见敌军,那当然算是他得胜了——狗屎运上天,不服气不行。突厥人不在,那就不打吧,回去跟女皇说那些人见到自己都吓得屁滚尿流,她也肯定是相信的。

结果他班师回朝还真说了类似的话,女皇被他哄得一愣一愣的。但女皇毕竟是经历过风霜雨雪的人,这点把戏她不可能一点都没有识破,也不可能一点风声都没听到。只不过是想要让自己的小情人过得舒服点,可以让他得到一个为官的名分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他与女皇谈情说爱谈得甚为欢乐,床笫之欢不知道又有多么的开心,加上朝廷之上的这些“功绩”,这一切都使得他变得更加得意洋洋了。

但是人没有长久的安逸,不懂得见好就收之人迟早会被女皇整死的。深宫内院,女皇一人之外,大多也只是女人和太监,若是没有一个人排解寂寞,那她岂不是太憋屈——在这点上,她的取向还算正常。薛怀义错就错在以为自己是一颗金子,其实连草包都不如,他不明白女皇豢养男宠的性质,或者说他不懂女皇豢养男宠的心思。其实,不过是一个人太久了,因为年纪大了一点想要一个人陪着罢了。女皇已是六十几岁的老太太,一个人操持着整个国家,若是没有一个跟她说说心事的人,难免会抑郁烦躁,甚至会发脾气。而历史上的武则天也因其离经叛道的脾气干过不少让人惊呆的事情,此后武家的后人其实也大多如此,女人喜欢豢养男宠且手段非常。在那个特殊时期,唐朝女性用生活上的狂欢去向男权的统治提出控诉和抗争,然而除了少数杰出的女性之外,绝大多数女性只不过在享受狂欢,而忽视了在狂欢之后的控诉和抗争。这也是在武则天之后,唐朝甚至整个中国历史对女性更加严苛压迫和控制的原因所在。

后来,女皇喜欢自己身边的沈御医,还有其他一些男宠。只是这些人都没有好下场,神龙之变后,骄横跋扈的二张也被诛杀。其实这两个人在代理女皇处理朝政的时候就可结交一些大臣,怎奈太过骄横,总以为有女皇在,他俩就是天,他们最不明智的地方就是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来经营自己,最终落得个在神都天津桥的南边枭首示众的下场。男宠最终还是要死,有女皇撑腰又如何?女皇也有老的一天,后起之秀多的是。纵然女皇再过冷冽,她到底也是一个女人,曾经她也是一个温柔似水的女子,进入宫中,怕是被环境所逼迫而不得不求自保而伤害王皇后弄死萧淑妃。这样一步步走来实属不易,就算曾经一番英雄豪迈地创造出了万象更新的大唐盛世而让自己荣光万千,但她到底还是一个女子,总有柔弱的脾气在里面。这种柔弱却不是单纯的懦弱,它就像一株铿锵的玫瑰那般绽放着,即便凋零,也还是那么红艳。她八十二岁去世,见证了很多风风雨雨。

纵观唐朝的前前后后,虽然有想要效法武则天的,但都失败了,因没有她那种气魄和谋略。众多的儿女中,也就太平公主跟她最像。武则天的一生是现代很多女人都很想要的一生,同时她也是很多男人都很敬畏的女人。这样的人放到今天也必定会做出不俗的成绩,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或许已经比唐朝盛世更加开放,越来越多的女子明白了靠自己就是女王的道理,然而历史所给予我们的那个武则天也同样永远地活在了我们的史册里。她或许残暴,或许不完美,或许被说得很淫乱,但也很深情,总之一千人的嘴有一千个人的说法,历史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昨天的事情,又有几人能说清呢?但倘若你喜欢这样一个人的话,不管什么样的评价你还是会喜欢。大唐歌飞,霓裳舞起,总有一段惊艳靓丽的传说在你面前慢慢呈现。不管她是柔弱抑或坚强,不管她是在人们眼睛里是摄人心魄,还是让人上瘾,她总是不朽。但愿,那些流传的无字碑歌的传奇能够越来越精彩。

其实大部分去感叹这段历史的人只看到女皇的残暴和冷血,但是往往很少有人能同情她的痛苦和孤独。权力的争斗,无时无刻不充满着血影刀光,父子反目,手足相残的事情在政治斗争中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在封建时代,作为一个统治者,杀伐果断是帝王之威,是整肃朝纲的必要手段。从女人的角度来看,武则天一生事事成功,处处精彩。年轻时,她成功地完成人生逆转,战胜命运,战胜六宫佳丽,从落难女尼摇身一变成为帝国的皇后。中年时,她堪称是一代名后,内能主理六宫,外能框定朝纲,她的才能、德行和气度绝对不输史上任何一位杰出的皇后。晚年时,她开天辟地成就帝王伟业,为政大气刚毅,治人亲和果断。

作为一个帝王她览尽世间胜景,不愧于社稷苍生。然而作为一个女人,她这一辈子唯一不成功的就是当母亲。这是她一辈子的痛苦,或许就是这种痛苦和愧疚促使她最后还帝位于李显,也或许正是这种痛苦让她一辈子都不喜欢长安,在每一年花落的寒秋,她也只能对着苍天长叹了。上官婉儿:不折腾怎么知道自己做不到?

她最恨的应该是给她的家族带来灭顶之灾的那个女人,而她内心里却不得不承认,这一辈子最崇拜的就是自己的杀父仇人。

她是名家之后,却沦为戴罪之身,尚在襁褓之中时,命运就以不容抗拒的姿态给了她沉重一击。从养尊处优的贵族小姐到洗衣扫地的卑贱下人,她面临的是无尽的心理落差与看不到前路的惨淡人生。也许是骨子里自带的倔强与聪颖,也许是恶劣的环境促成的隐忍与谋算,让她在这个人人如履薄冰的皇宫中生存了下来,并一步步成了能够左右时代命运的传奇人物。她是上官婉儿,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心智过人的政客,更是一个绝不向命运低头的女人。

相传,上官婉儿还未出生之时,她的母亲郑氏做了一个梦,解梦人告诉她,她腹中的这个胎儿有“称量天下士”之能,将来必成大器。郑氏欣喜非常,只盼着这个孩子平安落地,有朝一日光宗耀祖。可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个凝聚了她无限期望的孩子竟然是个女儿身。郑氏不由对那个梦中的预言产生了怀疑,她甚至对着襁褓之中的婴儿询问道:“你是不是真的有那经国之才啊,孩子?”郑氏的失望与怀疑背后是那个男权时代的缩影,一介女流之辈难道真能“称量天下士”吗?所幸,上官婉儿并非寻常女子,她的聪明才智与隐忍权谋让她一次次化险为夷,竟印证了郑氏的梦中预言。

上官婉儿家世显赫,她是西汉上官桀、上官安、上官期祖孙三代的后裔,祖父上官仪是唐高宗时的宰相。只可惜她时运不济,一出生就面临着家境的剧变。上官婉儿出生之时,武则天虽然还没有登基为皇,但她手握大权,掌管着朝廷的大小事宜。唐高宗李治性情软弱,又没有经世之才,处处被武后压制。这引发了朝廷中有志之士的不满:皇后临朝称制,成何体统?于是,这些忠于皇室的朝臣们密谋对付武则天,帮助皇帝重整朝纲,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就是其中一位。遗憾的是,他们的计划还未实施就被武后扼杀在了摇篮之中。公元664年,即麟德元年,上官仪等人的密谋传到了武则天的耳中,武后怒不可遏,下令严惩这些不知本分的官员们。武则天的怒火不断蔓延,虽然上官仪并非这次计划的核心人物,但由于“废除武后”的诏书出自他手,武则天下令将其杀害。祖父被杀,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上官婉儿一出生就与其母郑氏一同被贬到了掖庭为奴。

掖庭,也称掖庭宫,是富丽皇宫之中灰暗的一角。这里居住着宫女和犯罪官僚们的妇女家属,她们往往是被贬到此地,从此告别自由身,沦为低下的奴婢。可以想见,向来养尊处优的郑氏在面对这样的场景时,内心是怎样的煎熬。这时,她怀中的上官婉儿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她又想起了那个“称量天下士”的预言,无论是真是假,她都要努力一次。于是,郑氏不再自怨自艾,她开始利用宫中的一切资源,对上官婉儿悉心教导,为上官婉儿将来在政治与文学上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郑氏与上官婉儿就在宫中默默无名地度过了十余年。入宫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这时已经出落成了一个美丽动人的少女。出众的外貌加上超群的才华为她赢来了许多关注,这却让她愈发迷茫了。她不甘心被困在宫墙之中,只能干一些无法施展才能的杂活儿,她向往宫外,更向往成功。但整整十四年过去了,她与母亲的境遇没有丝毫的改善,她们只能吞下苦水,等待一个机会。也许,这个机会很快会到来,再次彻底改变她们的生活;也许,这个机会永远也不会到来。

可能是她们母女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在上官婉儿十四岁的某一天,武则天听说了这个才能出众的女孩儿,作为那个时代鲜有的女性政治家,她对出色的女人总是另眼相看的。武则天决定亲自出题考考上官婉儿,倘若她的才华真如传说中所言,那必委以重任,不使其埋没。很快,武则天就召见了上官婉儿,并当场出题让她作答。上官婉儿果然如传言所说,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行文流畅,辞藻华美。武则天看着眼前这相貌出众,才华横溢的女孩儿,很是惊喜,当即决定免去她奴婢的身份,让她掌管宫中诏命。

公元690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武则天废除了李治,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则天十分倚重上官婉儿,将大量诏书的撰写工作交付给她,小到官员升迁,大到军国要务,这些诏书都出自她手。她也因此被朝臣称为“内舍人”,风光无限。但是上官婉儿并不知足,她深知自己只是武帝手中的木偶,因她而生,因她而亡,她不甘心只做一个“抄书人”。终于,年轻气盛的上官婉儿犯下了死罪,武则天怜惜她的才华,让她免于一死,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上官婉儿被处以“黥面”之刑,即在脸上刻字,然后涂上墨碳,永世不得去除。上官婉儿惊惧交加,无力违抗。行刑之后,上官婉儿十分心疼自己的容貌,她灵机一动,用金银箔制成梅花贴在面额,不仅挡住了刺字,还平添几分妩媚。这就是“梅花妆”的来由。

关于上官婉儿究竟犯下了什么死罪,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民间猜测,上官婉儿不满被武则天操纵,私自篡改了诏书,惹怒了武则天。关于“梅花妆”的来由,历史上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控鹤监秘记》中的记载充满了传奇色彩:武则天视上官婉儿为心腹,即使是与男宠张昌宗缠绵床榻也不避忌她,上官婉儿春心暗许,背着武则天与张昌宗私通,武则天发现之后,龙颜大怒,一刀砍伤了她的脸,张昌宗一再求情,武则天才赦免了她的死罪。为了掩饰刀痕,上官婉儿发明了“梅花妆”。除此之外,还有人传说,上官婉儿是不满张昌宗等男宠的调戏,怒而关闭了象征皇权明堂的通道,武则天下令在其脸上刺“忤旨”二字,以示惩戒,上官婉儿不得已才以梅花遮盖。这些人们流传下来的故事并不十分可信,但可见民间对这位传奇女子也是充满好奇与想象的。

死里逃生的上官婉儿深知自己无力与武则天抗衡,只得暂时放下了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心侍奉武则天,事事恭顺奉承。武则天以为这个心气颇高的才女已经被自己彻底收服了,于是对她更加信任,开始让她处理百司奏表,甚至让她参与到政务中来。上官婉儿的势力更胜从前。一开始,武则天看中的是上官婉儿的文采,命她掌管宫中制诰,后来,武则天赞赏她的忠心,视她为心腹。在一步步的谨慎权谋中,上官婉儿的羽翼逐渐丰满,权势之大甚至被称为“巾帼宰相”。

然而,武则天的皇权只是昙花一现。公元705年,太子李显与宰相张柬之等大臣联合发动兵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李显继位,史称神龙政变。为摆脱武则天的控制,上官婉儿也在这场政变中出了一份力,并因此深得李显的信任。李显垂怜上官婉儿的姿色,又欣赏她的才智,不仅封她为昭容,封她的母亲为沛国夫人,还让她继续掌管起草诏令的事宜。然而,李显没有想到,这个女人并不会就此满足。

出生的显赫与成长的贫贱带来的强烈落差在上官婉儿的心里烙下下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她只相信自己,相信权力。她对权力近乎疯狂的欲望使她不可能安分地做一个嫔妃,更不可能依附于一个男人而存在。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不能效法武则天成为女皇的。她虽然出身名门,但早已经沦为了罪人之后,她的身后没有任何宗亲的支持;虽然多年来她笼络了不少朝臣,但在那个男权时代,没有任何非亲非故的人会支持一个妃嫔称帝。不仅如此,一旦她表现出这样的倾向,她手中的势力立刻会土崩瓦解。于是,她只能抑制自己内心强烈的欲望,将目光转向了韦皇后。韦皇后是皇帝的结发妻子,身后还有盘综复杂的宗亲势力作为支撑,扶持她为皇帝要比自己亲身上阵更可行,也更安全。于是,上官婉儿一再向韦皇后与其女儿安乐公主示好。对于上官婉儿的意图,韦皇后心知肚明,但她不动声色,只是向唐中宗提出了一系列请求,其中包括:规定全国百姓为被父亲休弃的母亲服丧三年;百姓二十三岁才能成丁,五十九岁免除劳役等。这些规定最终都被皇帝批准实行了。这正是韦皇后的高明之处。她通过改易制度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一步步地为自己将来登上皇位做铺垫。

上官婉儿也在极力辅佐韦皇后。她首先谋划的,就是打压张柬之等朝廷中的元老。她利用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向他举荐了武三思,并与韦皇后合力诱使皇帝将武三思委以重任。皇帝愈来愈依赖武三思,而冷落了张柬之等朝官。韦皇后趁张柬之等人不备,对其进行捧杀。她先让皇帝封张柬之等五位朝廷元老为王,然后架空他们的权力,最后设计杀害了他们。于是,韦皇后与上官婉儿扫除了朝廷中最大的阻碍,从此更加肆无忌惮。上官婉儿为韦皇后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废除太子李重俊。李重俊并非韦皇后亲生,韦皇后对其早有忌惮。上官婉儿一直在寻找机会削减太子的势力。武三思在成为皇帝亲信后,来往宫中颇为频繁,一来二往间,他与上官婉儿暗通款曲,关系更加亲密起来。于是,上官婉儿不断扶植武氏一族,一方面维系自己与武氏一脉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借此抑制皇族宗室的势力。太子李重俊将他们的这些龌龊勾当看在眼里,一忍再忍,但韦皇后与上官婉儿一再逼迫,让他不得不在隐忍中爆发。公元707年,太子率领左羽林大将军等三百人,诛杀了武三思、武崇训等武氏一族十余人。上官婉儿听闻大惊,赶紧逃到唐中宗与韦皇后跟前。她对皇帝说,太子这是造反,他要先杀了武氏一族,然后逼迫皇帝让位。唐中宗没有对眼前慌张失措的上官婉儿产生丝毫怀疑,他勃然大怒,立刻带着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等人登上宣武门,下令让大将刘景仁带上二千余人围剿李重俊。李重俊寡不敌众,含冤战死。至此,上官婉儿为韦皇后扫除了第二个心腹大患。

在为韦皇后扫除两大障碍之后,上官婉儿开始施展自己在另一方面的抱负——文学。早在掖庭为奴之时,她就展现了自己在诗词方面的天赋;而在宫里多年的熏陶与磨炼更是让她功力大增。她曾写下“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的抒怀佳作,也曾借“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展现自己的恢宏气度。后世对她的文笔有着很高的评价,张鷟称其为:“博涉经史,精研文笔,班婕妤、左嫔无以加。”吕温更赞其:“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上官婉儿不仅自己写诗,她还力图让文学之风盛行于天下。她不但劝说皇帝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还主持了许多文学上的盛大活动,品评天下的诗文。一时间,作诗成了大臣们的风尚。《景龙文馆记》中就记载道:“至幽求英俊,郁兴辞藻,国有好文之士,朝无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上官婉儿在文学上的个人造诣尚且不论,她在扩大书馆,增设学士方面做出的努力,就足以让她在众星云集的唐朝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了。

虽然上官婉儿在唐中宗和韦皇后的手下,把持朝政,荣宠极盛,皇帝甚至为他的祖父上官仪平反,追封其为中书令。但对上官婉儿而言,唐中宗不可靠,韦皇后更不可靠。她四次上疏,反对皇帝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甚至不惜以死相逼,但皇帝始终没有给她想要的答案。

公元710年,没有在韦皇后这里实现抱负的上官婉儿转而投奔了太平公主。不久,唐中宗暴卒,韦皇后独揽大权,意图夺位。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紧急之下,以先皇之名草拟了一份遗诏,试图将李重茂推上皇位,让相王李旦辅佐,并尊韦皇后为皇太后,让她垂帘听政,以此达到权力的平衡。但上官婉儿没有想到,宗楚客等人私自修改了遗诏,并极力鼓动韦皇后称帝,成为第二个女皇。这时,消息传到了李隆基的耳中,他与太平公主等人商议后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唐隆之变发生了。李隆基率领官兵直捣皇宫,杀死了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将韦香儿一系清洗一空。然后,李隆基拥立其父李旦为帝。曾是韦皇后心腹的上官婉儿深感不安,赶紧到宫门口迎接李隆基,并将她与太平公主的遗诏交给刘幽求,企图撇清自己与韦皇后的关系。但这已经无济于事了。

最终,上官婉儿死于政变之中。所幸,她在次年就被平反,恢复了昭容的称号。在《起复上官氏为婕妤制》中,她被誉为“贤明之业,经济之才,素风愈迈,清辉益远。”这十六个字的评价在中国历史中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这段文字给予了一个女人以政治人物的评价,而不是作为某某的女人、某某的夫人。不是所有名门之后都会有着非凡的一生,何况这个“名门”只不过是给她带来灾祸的一个称谓,何况她只是一个女人。她最恨的应该是给她的家族带来灭顶之灾的那个女人,而她内心里却不得不承认,这一辈子最崇拜的就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正是她的这位仇人成了她的导师、君父和英雄。正是这位仇人导师,教会了她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也让她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女人。

从名家之后到阶下女囚,从巾帼宰相到后宫嫔妃,上官婉儿的一生风云变幻,充满了传奇色彩。作为一个女人,她相貌动人,身姿出众;作为一个文人,她文风清雅,细腻脱俗;而作为一个政客,她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终其一生,她为自己的欲望所驱使,不曾真正向任何人低头。无论后人评价如何,她都是那个时代里一位忠于内心、敢于争取的传奇女性。韦皇后:假如我没有嫁给这个窝囊的男人

假如我没有嫁给这个窝囊的男人,我会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不管是在家相夫教子,还是在朝母仪天下。

哪一个女孩没有懵懂的青春时光?哪一个女孩没有对爱,对永恒有过天真的幻想?而当女孩长大之后,或者是一个渣男,或者是冰冷的现实,抑或者是难以捉摸的命运,会把你从沉溺的梦中一巴掌拍醒。对于唐代的女人来说,她们也会梦想着一切与现代女孩别无二致的美好,只不过她们醒来的时间比我们会更早一点罢了。其实越是在“醒来”之后,对生活报以更多冷眼的女人,心里对幸福的渴望比其他人也就会越强烈,只不过她们从此越加害怕相信美好,从此开始学会用坚硬的外壳保护自己罢了。

我们看待历史人物,总会从历史的结果去寻找对这个人下结论的依据,然而却很少去从她们的成长和命运的角度去同情和理解这个人的悲喜成败。韦皇后是唐朝最接近武则天的女人,而且只差一步,她就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女皇帝。如果她能顺利当上女皇,说不定中国历史会被她大大改写。她的上位是命运对她半生苦难坚守的回报,而她的失败则是对她压抑灵魂的救赎,以及悲剧命运的挽歌。

韦皇后的出生年月和真实姓名不详,想必这是后世史官的杰作。不过,在野史上他还有个小名,叫韦香儿。韦皇后是玄宗的敌人,是“淫蒸於朝,弑帝乱政”的“妖女”,中宗生前对她的所有宠幸,都伴随着新皇的上台被名正言顺地抹杀。据史料记载,韦香儿父亲只是一个七品官,在长安也只能算得上一个普通的殷实之家。韦香儿“碧玉之年”时,虽然也出落的玲珑剔透,精致入微,却是声名不显,尚待字闺中,除了父母之外,再无他人怜惜。这里要提一句,古人所说的碧玉之年,就是女子十六岁。十六岁还无人问津,这在现代还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这一套在古代可是很不通的,特别是在风气开放到甚至有些放荡的唐朝,十六岁还未出阁,堪称“齐天大剩”了。

其实按韦香儿的姿色,想找个人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苦于自己家室平凡,一直到十六岁还落得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韦香儿本人,心里是非常着急的,但是心比天高的韦香儿怎么也看不上与自己家门当户对的小户人家的凡夫俗子。在她心里,自己要么就嫁给一个貌若潘安的大帅哥,要么就嫁给一个名门望族的公子哥,反正她不想嫁给一个像父亲这样规规矩矩、不高不低的平凡人。她还在做着自己的美梦,等着自己的王子,驾着七彩祥云来娶她。

韦香儿除了自己心比天高之外,还有一个异于常人的地方。相传韦香儿从小身怀体香,而且香气怡人,十分招人喜爱。关于她的体香,民间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传说。传说韦香儿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而且相貌平平。韦香儿常常对着铜镜自怨自艾。一天,一个云游道士见到了她,一见之下仿佛与韦香儿是故人一般,在跟少年的她畅谈一番之后,送了一烈药方给韦香儿,并对她说:“姑娘日后必将大富大贵,现在虽然还是落魄,却不必为些而伤神,亦不须妄自菲薄。我这个药方,比之灵丹妙药,更有奇效,姑娘只要照方服用,当会收获奇效,进而梦想成真。”

韦香儿按照道士所给的秘方,配药服用,不到半年,身上就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不仅相貌变得美貌无比,更为奇异的是她的身上会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异香,飘得老远,“十步可闻”。就连父亲韦玄贞外出归来,看到自己女儿的变化的时候,都差一点没认出来。当然,这个桥段只是戏说,但是韦香儿16岁未嫁这个事情,倒似乎是真的确有其事。然而,最好的生活,只会留给那些对生活不轻易屈服、不委屈将就的人。韦香儿的自矜和等待,最终得到了回报。

这一年春夏之间,韦香儿正在自己的院落里与丫鬟们玩耍嬉闹,享受着属于花季少女的快乐时光。正当韦香儿和丫鬟玩得兴起,突然一名衣饰华丽的青年带着一名侍从闯进了自家的后院。青年一身精致的戎装,身后跟着一名侍从。侍从一脸冷漠,仿佛擅闯私宅并不算什么大事情。而这位青年,举止神色不似常人,只是脸上挂着一副痴迷的神态,一进后院就四处闻着什么,虽然也是大胆无礼,但是又似乎不是歹人。韦香儿心中微恼,但是脸上却漾出微红,这是谁家无礼的莽官人,竟对自己的体香如此着迷。

青年不一会儿就看见了闪躲在一旁刚刚嬉闹后的韦香儿,见到韦香儿之后,青年不慌不忙地施礼致歉,随后便自报起了家门。原来,这位青年竟然是当时大唐的太子李显。李显刚刚从郊外狩猎归来,骑马路过韦府时,忽然闻到一股异香。李显自幼喜欢收集各种香料,而从韦府传来的这一股香味,是他从来都没有闻到过的,而且这股香味还让李显十分着迷。李显立刻下马寻香,没想到在这小小的韦家后院,竟然遇到了体香怡人的韦香儿。

站在李显眼前的韦香儿,两颊酡然,香汗微蒸,娇羞动人。而且韦香儿身上的奇香更是让这位太子魂不守舍、不能自拔。韦香儿听到李显的夸赞,涨红着脸,一溜烟掩面跑回了自己的闺房。只留下淡淡的清香,空空的院落,以及那个怅然若失的太子。手足无措的韦香儿这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从此自己由一个普通的官宦人家的女儿,竟然差一点毁灭掉这个当时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家族。年轻的韦香儿,沉浸在自己对爱情的期待里,而年轻气盛,还不太谙于世事的太子,此时也正野心勃勃地暗自许诺,要给这个女人一世的荣华和幸福。

随后,韦香儿果然被召进皇宫。心怀忐忑的太子,带到母亲武则天面前的是一份固执的爱情,而在这位圣母皇后的心中,这名女子是一份非凡的祥瑞。因为韦香儿身上的这股奇香,让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后也深感奇异。这样非凡的体香,对于儿子李显来说,或许就是一种福气的象征。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好奇韦香儿的体香之谜,韦香儿将自己滋养皮肤的秘方送给了武则天,年过半百的武皇后使用后,竟然如返老还童一般。武则天由此喜欢上了韦香儿。

初入大明宫的韦香儿着实过了一段好时光,李显的宠爱、武则天的喜欢,再加上宫里皇子公主都是同龄人,一起在大明宫里享受这唐王朝最好的时代和尊荣。一个普通文官的女儿一跃成为太子妃,对于韦香儿来说,这仿佛是梦境。在这几年里她学会了贵族的生活,沾染了皇室的气韵,而更加重要的是她开始受到权力的诱惑。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韦香儿为唐中宗生下一个儿子,即李重润,另外,她还为唐中宗生了四个女儿,即后来的永泰、永寿、长宁、安乐四位公主。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李显登上皇位,韦香儿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后,她长久以来期盼的梦想终于成真,一时间竟然有种不真实的感觉。然而,就在她还没有摸透权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她就被权力重重地打击了一回。

就在同一年,李显就被武则天罢黜,是为庐陵王,而作为李显的妃子的韦香儿,也就跟着他一路到了房州。在这之前韦香儿还曾经幻想过,毫无忧患地过一世荣华的安稳日子。而这一个遭遇让韦香儿在心中明白了,在权力面前,太子、皇后、丈夫这些东西统统是靠不住的。

当然刚到房州的时候,韦香儿还来不及理会这些思绪。在权力面前,曾经的皇帝皇后,就如丧家之犬般惶惶不可终日。李显与韦香儿在房陵,名为庐陵王,实则被武则天幽禁了起来,而且来自朝中各个势力的任何一次危险行动,都能够结束这位被罢黜皇帝的性命。

她本来就只是一个寒门出身的女子,她本来就没有什么资格去直面权力。并且因为政治斗争,韦香儿家族全族遭到牵连,她的父亲韦玄贞被刺配流放钦州而死,母亲崔氏也为人所杀。兄弟中除了两个妹妹因为逃得及时,几乎全都被害死。对于这样的结局,韦香儿心中无奈而愤恨。当韦香儿看着在自己怀中瑟瑟发抖的丈夫的时候,一定会想起当初那个闯进自家后院的英姿少年,那段时光是多么美好。柔弱的丈夫本来就不适合掌控权力,更何况流放的打击更是让这位李唐皇室的传人,完全丧失了骄傲和勇气。

在她内心里,有时或许会觉得,就这样平平常常地过一生,也没有什么不好,她有爱自己的丈夫,有一群儿女。于是她用自己的怀抱抚平了丈夫的惊恐,甚至还劝住了丈夫想自杀的念头。本应该在生命里最美的十多年,就这样在漫长的煎熬和隐忍中一天天度过。她肯定也后悔过,如果当初没有嫁给这位柔弱的丈夫,自己一定不会经受这么多煎熬,可是那个让她一想起来就不寒而栗的权力,却又让她的心里生出了一丝别样的欲念甚至崇拜出来。当然在房州这样的地方,在权力的角逐中,多活一天就是胜利。好在局势稍微稳定下来之后,还有一些站在暗处的力量向他们夫妇伸出了援助之手。

自己丈夫对权力和母亲的恐惧已经深入骨髓,显然已经不可能站在前面为自己挡风遮雨,而丈夫皇室的身份却是她韦氏最大的依仗。正是出于这种自保之心,在房州的十多年里,韦氏兢兢业业与李显相依为命,韦氏也从一个懵懂少女成了一个关注朝局、心有城府的女人。在平淡的生活里,她被磨炼出非凡的心智,而在巨大的绝望之中,竟生出了一丝茁壮的希望。

在去房州的途中,韦氏又产下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就是后来的安乐公主,因为这一次出来实在有种逃难的感觉,人走茶凉,所以他们没有什么人和东西好用,就连女儿出生,也只是用衣服裹了起来,所以他们为安乐公主起了个小字,叫做“裹儿”。当然,也正因为安乐公主幼时的遭遇极是艰苦,而且正是处于李显落魄的时期,他感觉自己对女儿的亏欠,在后来对她也就特别宠溺,对韦氏也是如此。后来李显登基之后任韦氏和安乐公主恣意妄为,也正是出于对这段落难时光的弥补。

政治的舞台,总是风云突变。人总会老,而权力却始终只服从强者。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将李显召还东都,曾经不可一世,睥睨一切的女皇帝也开始为自己的百年之后做准备,回到长安的李显再次被立为太子。

然而皇位一天不到手里,权力的刀刃就会一直悬在头顶而不是握在手心。李显和韦氏都明白这个道理,一到长安他们处处低调事事谨慎。大唐皇帝宝座周围的杀机太重,武三思、相王、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对垂暮女皇手中的权力垂涎欲滴,就连太平公主也态度不明。三年后,灾祸又一次降临在再次登上太子之位的李显身上,大足元年(公元701年),韦氏的独子邵王李重润因跟女儿李仙蕙、女婿武延基一起议论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就是武则天的那几个男宠),为人所告发,随后李重润、武延基就被处死,而女儿李仙蕙也在其后,仅一天时间就逝世。

皇权再一次用冷冽的寒气,将热血的天真抹杀。太子和韦氏这一次感受到的并不是女皇难测的圣意,而是来自于宝座背后阴影里那些虎视眈眈的恶意。李显和韦氏只有沉默,他们还没有积攒出足够的力量来还击这些影子里的恶意。李显的沉默之中多是隐忍和担忧,而韦氏的沉默里则多了许多悲愤和怨念。

十数年的流放,早就将韦氏的稚嫩和锋芒打磨得圆滑厚重,她知道要隐忍,懂进退,知时势。可是儿子和女儿被杀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这份诛心的耻辱和决绝的悲痛,让一个善良的妻子,一个慈悲的母亲,将心中的所有对世界的柔软全都瞬间石化。

其实得知要回长安的第一刻,韦氏内心里就知道了这长安城已经不是十多年前的长安城了。然而她怎么也没想到,第一次黑手竟然伸向了自己的儿女。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世间之悲莫过于此,这一次经历的惨痛,尤胜当日她与李显被贬房州之后全家的悲惨境遇。此时此刻,她不再是当初那个只想着嫁入豪门的傻丫头了。

接下来几年,韦氏加紧了自己的政治谋划,为李显,也为自己积极结党筹谋,而上天好像也想要还李显和韦氏一个天下一般。垂暮的女皇心中对李显的继位已经不再有疑虑,只不过那颗年迈的野心还不舍得放下手中的至宝而已。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支持李显的张柬之等人发动宫廷政变,逼迫年迈的武则天禅让帝位,李显顺理成章地重登大宝,史称神龙政变,韦氏的努力终于得以实现,也名正言顺地当了皇后。

可是她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初出茅庐的韦妃,重新成为皇后以后,她从自己无奈去房州的经历知道,自己一定要把大权握在手里,这样才能不使自己处于被动。而她也有这样的基础,那就是皇帝李显的纵容,她觉得武则天能当皇帝,自己就算不当皇帝,也一定不能任人摆布,所以她开始干预朝政来了。然而历史的宿命仿佛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李显的再登大宝最大的支撑是武皇的心意归属,而并非韦氏与一干人经营筹谋努力的结果。韦氏等一干朝臣只不过做了一些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韦氏自己却不这样认为,她觉得李显能再次登基,全是她一人的功劳,她在心里甚至认为,如果没有她李显也没办法再度登基。

上位之后,韦氏开始膨胀了起来。有了武则天这个女皇帝的前车之鉴,为防再出一个女皇,大臣们当然会防微杜渐。这其中出名的上疏纳谏之人,就有桓彦范,他引《周易》《尚书》等书中的名句,就李显对韦皇后的纵容一事,说:“如果母鸡司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败落了”,他还说了很多,但中心只有一个,就是想要皇帝专心朝政的处理,并对韦皇后干预朝政一事进行指责,其话语之间,可谓尖锐。可是他这偏东风,当然还是吹不过韦皇后在皇帝耳边的枕头风,被韦皇后报复,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如果没有武则天的出现,天下的女子是不可能有这个时期的开放和自由。如果武则天没有当过女皇,天下人也不可能知道女人也能做到男人做不到的事情。武则天不仅给了天下女人以极大的自由,也给一些卓越的女人以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特别是对于韦氏这种经历过权力之殇对权力痛恨而痴迷的人来说,她深知只有自己掌握权力,才能不被伤害。或许当上皇后的那一刻,韦氏并没有想过要再僭越一步,再去行什么非分之想,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人有能力再去威胁到她和她家人的安全了。

可是韦氏自己不想,她身边的人不一定不会多想。时任昭容的上官婉儿,就趁着韦皇后势高权重的机会,屡次对其进行劝说,希望她能效仿武则天,当然,不是说让她当女皇,而是改易制度,用来收取人心民望,与此同时提高妇女的地位。对于上官婉儿这样的女官来说,比起再回到男权的道统,她们更愿意再推出一个女皇来服侍。对于效忠韦氏卖官鬻爵的宵小弄臣来说,他们更愿意这位主子更上一步,成为天下的主人,他们好获得永世的荣华。而对于之前效忠武则天的武氏集团来说,抱紧韦氏的大腿来对抗李氏皇族的报复,这是事关他们生死存亡的大事。

于是在唐中宗李显的后宫里,谗言漫天,奢靡不止。几年后韦皇后释放出压抑了半生的欲望,她开始卖官鬻爵、骄纵无忌,她甚至还给李显戴了绿帽子,和李显的表哥武三思通奸。对于这一切李显都在无私地宽容她,韦氏毕竟是与她同甘共苦十多年的结发夫妻,而且在李显内心里甚至真的认为,如果没有韦氏就没他今天的成就,他对韦氏原本就充满着感恩之心。就李显自己来说,重登皇位的他,自己逍遥快活还来不及,怎么会去管韦氏呢?

这之后,韦皇后的做法就越来越肆无忌惮,无拘无束了,韦氏对权力的痴迷也越来越严重。韦后与武三思每日在皇帝李显的面前诬陷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帮助李氏皇族的重臣,同时又重新起用那些在倒武斗争中被打倒的旧臣来培植自己的党羽和势力。在中宗的纵容和武三思、上官婉儿等人的怂恿下,朝政大权基本上都落入了韦皇后之手。

在把持完朝政之后,韦皇后开始向皇权进一步下手了。景龙元年(公元707年),韦后因为李重俊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对他极度厌恶,并想要构陷他,就连她的女儿安乐公主和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等人,也仗着她的势力强盛,经常侮辱太子。他们甚至盘算着废掉太子,竟然想要效仿武则天做个女皇帝,建议立她自己为皇太女。太子心中激愤,终于在同年七月,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发动重俊之变,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与其门第在这次事变之中被杀,但因为在玄武门受阻,李重俊为手下所杀。这时,在韦氏与皇权之间已经再无其他阻碍,只有皇帝李显了。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唐中宗李显去世。由于中宗生前并未重新册立太子,于是韦皇后便掌控宫禁秘不发丧,她想要立李重茂为皇太子,让相王李旦辅政,韦后自己做皇太后摄政,为自己当女皇铺垫道路。可是韦皇后毕竟才把持朝政不到五年,而且韦皇后并没有武则天那样真正治理天下、掌控朝局的大才。她所笼络的一些党羽故旧,无非是一些酒肉宵小,她最重要的支持者武三思又在之前的政变中被杀。在她秘不发丧的这个时候,她实际上是内无亲信,外无强助。而且整个大堂的朝局,以及天下士族阶层并不希望再出现一位女皇帝。

韦皇后的诏命还没来得及发向全国,临淄王李隆基就和太平公主抢得先机在七月二十一日,发动了著名的唐隆之变,并昭告天下说是韦皇后毒死皇帝,号召全天下之人群起而攻之。韦皇后感到大势已去,仓皇逃走,却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士兵斩下首级。不久韦皇后被追贬为庶人,不过好在李隆基念在她曾是皇后的面子之上,以一品之礼葬了她。

关于韦皇后是不是毒死了皇帝,这倒是不得而知,说不准呢,就是那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为了取得民心,而诬蔑她的一种说法。其实人都会有欲念,只是这欲,在我们没有太多办法将它实现的时候被深藏在了血骨之中,韦氏便是明证,她如果一直只是那普通人家的姑娘,最后也不会穷极奢侈,祸害苍生,这么说来,权力,倒也真有让人迷失的魔力呢。

假如命运再给她一次机会,韦皇后或许希望自己能嫁给一个平凡的人。不要这泼天的荣华,不要这盖世的尊崇,只要过得安稳幸福。不用担惊受怕,不用钩心斗角,不用变成权力的奴隶、欲望的魔鬼。然而谁来怜惜她十五年的放逐,谁来安抚她儿女被杀却无能为力的阵痛,又有谁能体会她嫁给一个窝囊丈夫的苦恼和无奈?身处于政治斗争的漩涡里,又有什么东西能替代最高的权力,让她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呢?杨贵妃:我是你的玩物,你又何尝不是我的阶梯

活着我便要受尽世间娇宠,就算是死我也要千古留名。都说女人是男人的玩物,如果从女人的角度来看,男人又何尝不是女人的阶梯呢?

她备受荣宠,而后世对她评价不一,或言其祸国殃民,是妹喜、妲己、褒姒、西施、吕雉一般的人物——“朝廷虽无幽王祸,得不哀痛尘再蒙”,而被人所痛斥——“女色迷人祸更长,千年烽火化温肠”,把她定性为了红颜祸水;或言其爱情的凄美,身处帝王之家,身不由己,最后以身死来报答君王对她的恩情——“张钧兄弟今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为历代文人所同情——“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更有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将这一凄美爱情故事诉说到了极致(当然对于白居易的这首诗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说白居易此诗是讽谏诗,是对当时朝政的讽寓,对这种说法我们暂且按下不表,不做过多讨论,若有机会另外行文探讨)。她的一切似乎都已烙刻在了世人的心里,或褒或贬,但她的身上似乎总披着一层薄薄的纱,让人觉得是如此的神秘,带着这些疑问,我试图走进这位荣宠一世,最后却身死马嵬坡的贵妃,但她依旧轻掩面纱,留给我们的依旧是那些解不开的谜团,只能从她的一个个侧影去了解这位神秘的女子——一位被命运选中同时也选择了命运的女子。

也许她已经看清了处在那个时代的女子是无法摆脱掉被男人所左右的命运,那么何不去选择因势利导,顺应命运,也许人们指摘的是她不能像太宗皇帝身边的长孙皇后或是徐贤妃一般,身在君王侧能够“正圣听”,能够辅佐君王,可她只是一个女子,一个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女子而已,当命运或是时运选择了她的时候,她自知没有力量去抗衡这一切,继而选择去顺应命运的安排为自己谋求的一份幸福又何错之有呢?也许她错就错在没能掌握好那个“度”,没能看清自己真正“幸福的源泉”是源于何处——幸福并不是仅仅源于她身旁的那个男人,而是源于整个唐朝盛世——虽然在她所处的时代大唐已经开始走向了衰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是她能看清这一点也许她就会真正把她所期许的那份幸福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最初我们对于杨贵妃杨玉环的印象多源于白居易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长恨歌》,似乎一个“恨”字已将她的一生定格,可她所恨为何?是那原本触手可及却又于眼前消散的幸福,还是那个寄托了她的一切且最终“背叛”她的那位男子,似乎是这样,却又不是这样,人的心理最难猜测,尤其是已经无法向我们亲口诉说的逝者,不妨我们就以史书所载,来推一推。

白居易的诗起始便已经是“初长成”的杨玉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位待字闺中的女子在等待着一个赏识她的人的出现,最终她凭借着她的天生丽质被君王选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