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青年常用知识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22:13:06

点击下载

作者:许俊霞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青年常用知识手册

现代青年常用知识手册试读:

前言

很多名词我们常有耳闻,却不知其详。很多常识性的问题,并非每个人都能回答得上来。这些反映出一个人知识储备的结构与数量。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都是有限的,也许你认为一些知识并不重要,但很多时候,一些该掌握却没有掌握的知识,对一个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求学阶段的某些考试中因为所学知识不足,让你错失进入更好学校的机会;求职面试时,因为了解的知识不够深入,无法顺利应聘成功;与客户交谈中,因为知识面太窄而无法与客户侃侃而谈,让人尴尬不已;与爱人或朋友日常交往中,因为话题匮乏,让人觉得你无聊无趣而不愿与你相交。如果你拥有丰富的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自然可以在求学、工作、生活与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凡的文化品位与修养,从而赢得更多的机会。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新名词新事物层出不穷;当今社会又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青年人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并不断地更新过时的知识和观念,才能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青年阶段正是人们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期,青年人精力充沛,学习和吸收能力都极为旺盛,不仅储备着求学时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不断吸收着在工作生活中获得的提高自身素养的其他常识。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青年,可以在任何场合都能从容应答的人,在社会上也是一个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也是一个容易成功的人。

青年朋友们需要对常见的各种文化知识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懂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益于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完善;对现代科技文化有所了解,有益于增长知识,澄清一些常识性错误,以免贻笑大方;知道艺术、体育、文娱方面的知识,有益于培养高雅情趣,丰富文化生活;知道一些生活技巧、投资理财知识,这样可以让人们在各种场合都能游刃有余地行走,彰显个人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常用知识中遴选出一批青年人最需要的,也是最关键的知识,选取的内容贴近现实生活,都是青年朋友极感兴趣和应该了解的一些知识。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检索,我们把相关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分类,共分二十个方面,涉及政治、外交、军事、战争、历史、考古、文学、语言、美术、书法、建筑、园林、音乐、舞蹈、电影、电视、戏剧、曲艺、哲学、思想、民俗、节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人体、生物、经济、贸易、理财、投资、地理、名胜、旅游、生活、交际、礼仪、体育等方方面面,让读者可以轻松阅读、方便查阅,有益于青年朋友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素质。

本书汇集了古往今来各个学科和领域的基础知识,网罗古今文明的宝贵成果,融合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精华,具有庞大的信息量、广泛的资料性、出色的检索功能、极强的实用价值、长时效的知识内容等特点。将重要的文化知识精华收入一本书中,可以使读者轻松且最大限度地获取必备的文化知识。不论你处在青年时期的哪个阶段,是求学、工作、创业,还是生活、交友,你都能通过本书来提高自己的学识。

一政治、外交

国际组织

联合国

全球性国际政治组织。成立于1945年10月24日。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解决国际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等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市。目前,世界上主权国家几乎都是联合国成员国。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5个,分别是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法院及秘书处。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国际性组织。联合国大会

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个成员国有5位代表,但只拥有一票投票权。大会每年举行一次,必要时可召开特别会议。大会主席任期为一年。对于重大问题,要由出席大会的2/3多数作出决定。对于一般性问题,只要超过半数就可作出决定。安全理事会

简称安理会,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它由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和10个任期为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安理会总共由15个理事国组成。主要负责维护国际安全的问题。主席由理事国每月轮流担任。安理会决议必须得到9个成员国以上的多数票才能通过。但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可行使否决权。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主要负责管理和协调联合国创建的许多专门机构。其宗旨是在经济、社会和其他相关领域促进国际合作。它由54个理事国组成,任期为3年。国际法院

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构,设在荷兰海牙。它审理由联合国成员国向它申请诉讼的任何案件。国际法庭由15位经过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挑选的法官组成,任期为9年。秘书处

秘书处是联合国的行政机关。其首长是秘书长,主要负责处理该机构行政事务和进行国际斡旋,任期5年,由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任命。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其宗旨是提高营养和生活水平,促进食品及各种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以减少人类饥饿。国际原子能机构

总部设在奥地利维也纳,其宗旨是鼓励将原子能应用于和平目的。国际海事组织

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宗旨是协调合作,促进海上安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总部位于法国巴黎,其宗旨是鼓励普及教育和普及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国际合作,以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世界卫生组织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目标是尽可能使各国人民达到高健康标准。世界气象组织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任务是提供气象信息。其宗旨是促进气象观察标准化,并且最大限度地保障用户的利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宗旨是为帮助低收入国家开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建设较为富饶的社会和经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1972年成立的联合国组织,负责指导和协调联合国系统内环境领域中的活动。为了促进国际间环境领域中的合作,向其上级组织提出方针“地球临测”是一项国际污染物检验制度,用于促进各政府间的情报交流,已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得到最广泛承认的活动。参加该项活动可使各成员国有能力估计重要的环境危险以便采取对策。理事会由联合国大会选举出的58名成员组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简称“经合组织”。1961年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1948年成立)的基础上组建。宗旨是协调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政策,鼓励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现有美、英、法、日、意、德等29个成员国,总部设在巴黎。经济互助委员会

简称“经互会”。1949年苏联和5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起建立,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互助和技术合作,促进经济发展。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越南先后加入,但阿尔巴尼亚后来退出。总部设在莫斯科,1991年解散。英联邦

英国同其自治领以及从前的殖民地、附属国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合体。目前有54个成员国。英联邦没有设立任何权力机构,英国国王为联邦的象征和元首。各成员国首脑定期举行会议,其结果对成员国没有约束力。但由于历史上形成的传统关系,英联邦国家之间仍有一些共同的利益。不结盟运动

1956年,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在共同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举行第一届不结盟首脑会议,有25个国家参加。

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宗旨和原则,高举民族独立、经济独立的旗帜,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现有成员国118个,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定期召开首脑会议和外长会议。非洲联盟

1963年,31个非洲独立国家发起组建非洲统一组织,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与团结;巩固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2002年更名为非洲联盟。最高机构是非洲国家首脑会议,现有53个成员国,总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阿拉伯国家联盟

简称“阿盟”。1945年7个阿拉伯国家发起建立。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密切合作,维护阿拉伯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协调彼此的活动。现有成员国22个,总部设在开罗。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1967年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组建。目的在于促进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加速本地区的经济合作。现有10个成员国,总部在雅加达。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93年,其宗旨是鼓励环太平洋国家发展贸易。由成员国的外交部长和主管经济贸易的部长参加。部长会议是其决策机构,每年举行一次。美洲国家组织

成立时间最早的现存国际组织。1890年美国同拉丁美洲国家发起成立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1910年改称泛美联盟。1948年在第九届泛美会议上通过了《波哥大宪章》,决定改名为美洲国家组织,宗旨是加强美洲大陆的和平与安全;安排共同行动对付侵略;对成员国发生的政治、经济和法律问题寻求解决方法。该组织长期受美国控制,近年来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现有成员国34个,总部设在华盛顿。独立国家联合体

简称“独联体”。1991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首脑签署了一项协定,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乌克兰未参加)。其宗旨是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友好睦邻关系,在国际安全、裁军、军备监督和军队建设方面进行协调。现有11个成员国,均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总部设在明斯克。

外交知识

外交

主权国家之间以和平方式进行的程序和过程。其宗旨是通过对话达到维护国家利益,扩大国际影响,发展对外关系的目的。形式主要有访问、谈判、缔结条约、参加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等。外交要受到一国国情的制约,综合国力是其基础和后盾。外交既包括官方的,也包括民间的各种对外交往。外交官

处理外交事务的官员。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派驻国外的外交人员。国内的有外交部长及其以下各级掌管对外事务的官员;派驻国外的有大使、公使、代办、参赞、秘书、武官及商务代表等。外交官在其驻在国享有外交特权。外交官除必须具有基本的外交才能,还要富于人格魅力,有良好的口才及外语能力等。领事

由国家任命的驻在外国的政府外交官员。其任务是帮助本国公民在其驻在国的商务活动,并办理签证、护照等事宣。一般可分为总领事、领事、副领事及名誉领事。领事不享有外交豁免权,但在一些范围内豁免驻在国的裁判权。另外,领事享有免除各种地方税、国家税和私人税的特遇。外交特权与豁免

外交特权是指外交代表享有的特殊权利和待遇,豁免指对驻在国辖权的豁免。外交特权与豁免在本质上是代表国家的,是国与国之间根据相互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原则相互给予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体、住所、馆舍、公文、档案、财产等不可侵犯;可使用密码通信或派遣外交信使;在驻在国使用本国国旗国徽;不受驻在国的刑事管辖;免除关税、捐税及杂役。另外,外交官家属也享有此权利。使馆

使馆是对外交代表在所驻国家的办公机关的统称。可分为大使馆、公使馆、代办处等。使馆馆舍享有不受侵犯的权利。公使

公使全称“特命全权公使”。由一国元首派往另一国家的低于大使级的常驻外交代表。他在驻在国享有特权,其职责与大使相同,但是,所享受的礼遇稍次于大使。特使

特使是一国派往他国临时执行某种特殊使命的外交代表。有的是礼节性的,专为参加外国国庆、元首就职、丧礼等国家大典而委派的;有的是政治性的,专为办理某一特定事项进行交涉或谈判条约等而委派的。出席政府性国际会议的代表和观察员也属于这类临时使节。代办、临时代办

代办是低于大使、公使级的外交使节,有常任代办、临时代办的区别。代办是本国外交部长向驻在国派遣的代表,他的职务和大使、公使没有原则的区别,但所受礼节待遇低于前两级。当使馆首长因故不能视事时,被委派代理其职务的外交人员,称临时代办。由使馆外交人员中等级最高者(通常为参赞)担任。他以临时代办的名义作为使馆首长的代表,行使使馆首长的职权。有时一国为了同他国商谈建立外交关系,也可先行派遣临时代办作为建立外交关系的谈判代表。参赞、武官、秘书

参赞、武官、秘书是使馆的高级外交人员。参赞是使馆中仅次于使馆首长的高级外交人员,协助使馆首长进行工作。当使馆首长因故不能视事时,通常由他代理首长的职务,担任临时代办的参赞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参赞有商务、文化等不同的参赞,专司某一方面的具体职责。

武官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猎取军事情报,因而各国对他们的限制、监视都较严格。在外交官中,除大使外,武官是唯一需要事先征得驻在国同意才能派遣的人。武官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不是本国外交机构的成员,而由军事部门派遣军官担任,暂时附属于使馆,通常受大使领导。一些国家驻外武官还分陆军武官、海军武官和空军武官,其中地位最高的通常被称为国防武官或武装部队武官、军事武官,全面负责陆、海、空军的工作。现在,国际法中规定的武官职能是:以完全公开的方式向国内报告驻在国的军情;在军事问题上作大使的顾问;协助本国进行武器买卖;作为本国军方代表进行有关联络工作。武官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由于武官具有特殊作用,各国对其极为重视,派遣人数日益增多。一般来说,驻外武官,都是本国在驻在国情报人员的领导人。

秘书是使馆中介于参赞和随员之间的外交人员。分一等秘书、二等秘书和三等秘书。受使馆首长之命,进行工作。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领事馆

一国驻在他国城市或某地区的领事代表机关的概括称呼。有总领事馆、领事馆、副领事馆和领事代理处。领事馆除领事外,设有领事馆工作人员。根据条约或国际惯例,领事馆的办公处所和公文档案不受侵犯。国书

当一个国家的元首要任命或召回派驻外国的外交代表时,就要用书信的形式通知驻在国的元首。这种书信不是一般的信件,而是一种正式的外交文件,要由元首亲自签名,外交部长也要在上面签名,这种文件叫国书。国书递交和接受,是外交代表正式就职的表示。完成了这个手续后,各外交代表的身份和他享有的权利、义务才能确定下来。按国际惯例,国书是由驻在国元首亲自接收。外交团

外交团是各国驻同一国的外交代表机关的馆长及其外交人员的总称。它由外交人员组成,而不是外交代表机关组成,它只包括有外交官衔的人员,不包括使馆一般工作人员,也不包括驻在国本国的外交官和领事人员。国际法对外交团并没有明文规定,它是在国际交往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传统做法。主要是为了调整各国同驻同一国家的外交人员作为一个整体同驻在国政府之间的日常关系(非政治性关系),特别是涉及礼仪和礼宾方面的关系,同时也是为了调整各国外交人员就礼仪和礼宾方面所发生的自身之间的关系。外交团可就这些问题举行会议。作为一个整体外交团可同驻在国外交部进行接触,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举行某些礼仪性的活动。全权证书

一国派遣全权代表出席国际会议或签订条约时,为证明所派代表的身份和权限而授予该代表的文书。一般除国家元首外,不论何级官员,不论常驻外交代表或临时外交代表,均需由本国发给全权证书。在参加国际会议或签订条约时,须先提出或相互校阅全权证书。照会

国家间一种外交往来的文书。用作进行交涉时,表明立场、态度或通知事项等。由外交部长或外交代表出面、用第一人称写成并经签名的,叫作正式照会;由外交机关出面、用第三人称写成、盖机关印章而不签名的,叫作普通照会。最后通牒

一国就某问题向他国要求必须接受其条件,否则即使用武力或采取其他强制措施(如断绝外交关系、封锁、抵制等)而发出的外交文书。最后通牒一般给出对方答复的期限,逾期就要采取上述强制措施,按照国际惯例,一国在对他国发出最后通牒前,必须事先就两国之间的关系进行谈判。护照

一国主管机关发给本国公民出国旅行或在外居留的证件,证明其国籍和身份。一般有:外交护照、公务护照和普通护照。此外,有些国家对集体出国的人员(如旅行队、体育队、艺术团等)发给团体护照。备忘录

说明某一问题的事实经过的外交文件,形式比照会简单。一般不需要签字盖章,不用称呼和客套话。备忘录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作为照会的附件;一种作为独立文件,专门说明某一问题,提醒对方加以注意。白皮书

多数西方国家的政府、议会等正式发表的报告书或文件的封面有其惯用的颜色,白色的叫白皮书(如美国、葡萄牙),蓝色的叫蓝皮书(如英国),红色的叫红皮书(如西班牙),绿色的叫绿皮书(如意大利),因而白皮书、蓝皮书等成为某些国家的官方文书的代号。英国官方文书,有时封面不是蓝色的也叫蓝皮书。条约

广义来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关系方面规定其相互间权力和义务的各种协议的总称,如和约、公约、协议、议定书等,都属于条约的范围。狭义来说,是指以“条约”二字为名称的国际协议,通常规定缔约国间政治或其他方面比较重大的关系,签定的形式比较隆重,往往须由缔约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批准,并交换批准书后才能生效。签证

是一个主权国家发给外国人出入或经过国境的一种许可证明,它一般都做在护照上,也可以做在代替护照的证件(通行证、旅行证、身份证等)上。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另发纸签证,但必须与护照或代替护照的证件同时使用。签证的种类分为外交签证、公务签证和普通签证。有的国家还有礼遇、旅游、非移民签证。友好城市

现代国际友好城市活动开始于1956年,由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倡导,目的在于向发展中国家扩大“自由世界”的影响。1957年,巴黎成立“国际友好城市同盟”后,活动规模日渐扩大。开始在西欧城市之间、西欧和北美城市之间进行,接着西欧城市同东欧城市缔结友好关系,欧美城市同亚非拉城市建立姐妹关系。现已扩大到全世界,省与省、县与县、镇与镇、岛与岛、港口与港口,纷纷结对缔盟,进行广泛的经济交流,成为发展国际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形式。

二军事、战争

军事知识

虎符“符”是一种古代信物,传说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是中国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因其状呈虎形,故称“虎符”,也称“兵符”。据专家考证,虎符均由左右两半组成,各自的铭文完全相同,其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领军队的将领。调动军队时,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将符相合,方能调兵。烽燧传警

烽燧传警是古代一种通过放火或放烟的方式传递军情的手段。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烽燧传警的办法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防止外国入侵,纷纷修建长城,尤其是秦将各国长城连接起来后,烽燧与长城便联系在一起,并开始被称为烽火台,成了历代常设的军事防御组织,用以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一般情况下,每十里设一个烽燧(烽火台),明代则五里一个。每个烽燧上都设有5~10个兵丁。遇到敌人进犯,便要点火或放烟,将消息传递给隔壁的烽燧,这样依次传递,很快便可抵达军事中枢。

一些朝代在烽火种类、施放程序、施放方法、密号等方面都有严格明确的规定,甚至“传报得宜克敌者,准奇功。违者处以军法”。历代之中,严防匈奴人的汉代和防范蒙古人的明代对烽燧制度最为重视。八阵法

八阵法是《孙膑兵法》中提出的8种最基本的阵法。各阵名称分别是:1. 方阵:用于截断敌人。2. 圆阵:用于聚结队伍。3. 疏阵:用于扩大阵地。4. 数阵:密集队伍不被分割。5. 锥行之阵:如利锥用以突破敌阵。6. 雁行之阵:如雁翼展开用于发挥弩箭的威力。7. 钩行之阵:左右翼弯曲如钩,准备改变队列、迂回包抄。8. 玄囊之阵:多置旌旗,是疑敌之阵。三军

三军的说法产生自周代。周代以“军”作为最大的军队建制,《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因此,三军合3.75万人。不过,这只是制度所规定的天子及各诸侯国的常备武装人数。事实上,到春秋时期,各国的军队数量已经远远不止规定的数目,更遑论动辄出动几十万军队的战国时期了。不过虽然一军的人数已经大大超过规定,但各国军队依旧习惯上将部队编为3个军,只是各国名称有所不同。如楚国分别设中军、左军、右军;晋国设中军、上军、下军;魏国称前军、中军、后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其中,中军将是三军统帅。后来三军不再是军队建制,凡出征打仗,军队往往分作前军、中军、后军,分别担任先锋、主力、掩护警戒的职能。另外,三军也常常指古代步、车、骑3个兵种。现在,三军则成了对于海、陆、空3个兵种的泛称。参谋“参谋”是现代军队中普遍设立的一种官职。

中国在春秋以前,军队还没有专职参谋人员,一般是谋士和将军集于一身,战国以后,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专门替国君和主帅运筹帷幄的参谋人员就应运而生了。战国中期,齐国的军师孙膑是中国古代军队中最早的参谋长。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公元前353年,齐威王“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所谓“师”,就是“军师”,用现代军队职务来说,就是“参谋”。

虽然从战国时期军队就有了参谋人员和机构,但“参谋”称谓的最早出现却在唐代。据《新唐书·职官志》记载,各节度使属员有“行军参谋,关豫军中机密”。从唐以后,“参谋”称谓沿用至今。沙盘

沙盘就是根据地形图、航空相片或实地地形,按一定的比例关系,用泥沙、兵棋和其他材料堆制的模型。

沙盘具有立体感强、形象直观、制作简便、经济实用等特点。

中国是在军事上运用沙盘最早的国家。《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陇西地方首领隗嚣叛降割据四川的公孙述,拥兵谋反朝廷,光武帝刘秀欲出兵征讨,召名将马援商讨进兵战略。马援就用米堆成一个与陇西一带实地地形相似的模型,形象具体,敌情尽在眼中。马援手指模型,从战术上作了详尽的分析,为光武帝制定作战方案提供了依据。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沙盘了。骑兵

中国骑兵源于春秋战国之交,历史悠久。

传统观点认为,是在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才有了骑兵。事实上春秋时期,秦穆公的“畴骑”,就是中国最早的骑兵。只不过当时是以车战兵为主,骑兵并不突出罢了。中国历史上骑兵的极盛时期是元朝,骑兵部队主要装备有弓箭、马刀、标枪、战斧等。

在外国,骑兵曾经是陆军的主要作战兵种。17世纪时参战国军队中40%~50%的人员都是骑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法、俄国均编有骑兵集团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军曾有17个骑兵军,80多个骑兵师。将军

春秋以前没有将军。那时国家军队数量并不多,天子只有六军,诸侯最多不超过三军。各军的统帅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大夫以下叫士。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大国诸侯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而在编制上诸侯只能有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为“将军”,意即率领一军的意思。作战时军队得由一人统一指挥,因此,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到了汉代,随着军队数量的增多,又出现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级别。以后,各朝的将军虽不尽相同,但这一官阶仍然分成若干级别。

现代意义上的将军军衔,最先出现于16世纪的法国。随着战争规模和军队编制的不断扩大,将军一级也逐渐分为若干等。准将一般指挥旅,少将一般指挥师,中将一般指挥军,上将一般指挥集团军。湘军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清朝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也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淮军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向上海进军,曾国藩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招募淮勇,并于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国侵略军合作对抗太平军。

淮军成立时有6500人。淮军营制出自湘军,每营500人,用抬枪、小枪120余杆。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较多,故每营人数连长夫在内增至七八百人不等。光绪三年(1877年),淮军又参照德国营制,建立克虏伯炮队。淮军虽承袭湘军制度,但训练用洋操,兵器是洋器,并聘西洋军官为教习,这和当年湘军用土法土器、由书生自任教练迥然有别,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但淮军并未改变勇营旧制,因而体制本身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春秋末年孙武所著。孙武,齐国人,出身军事世家。因齐国内乱奔吴,向吴王阖闾献兵书,任大将军。《孙子兵法》的战术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主张战争前应对敌我双方的各种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以期获得胜利。

二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主张掌握战争的主动权,避免被动挨打。

三是“兵者,诡道也”、“因敌变化而取胜”。孙子主张在战争中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的改变作战方法。

四是“兵贵胜,不贵久”。孙子主张速战速决,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孙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有五大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兵法》共13篇,约6000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体系的基本形成。《孙膑兵法》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在桂陵、马陵两败魏军。后辞官归隐。

著有《孙膑兵法》一书,后失传。1972年,在山东银雀山汉墓发现了这部兵法的残简,分上、下编,各15篇,经过整理,现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孙膑兵法》凡16篇,系原上编诸篇加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孙膑兵法》继承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提出了“战胜而强立”和“乐兵者王”等有价值的战争观点和原则。《鹖冠子》

相传为隐士鹖冠子所作,《汉书》中说他是“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鹖冠子》是一本充满了道家思想的兵书。《鹖冠子》提出“人道先兵”的观点,认为兵“不可一日忘”。

此外,书中还提出了重“计”、重“权”和重“势”的作战指导思想。重“计”,就是用计谋,使敌国的君主,变更他本国的风俗,变得骄奢淫逸,从而“不战而胜”。重“权”,就是注重权变,即战争中能够做到灵活多变,就可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从而赢得战争。重“势”,就是注重有利的态势。首先,不放过有利的战机;其次,“出实触虚”;再次,要“暴疾捣虚”;最后,要“避我所死,就吾所生,超我所时,援吾所胜”,即扬长避短。《鹖冠子》认为只要能做到这四点,就好像“乘流而逝,与道翱翔”,可以无往而不胜。《司马法》

作者已不可考,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现仅存5篇。《司马法》支持正义战争,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讨不义”、“诛有罪”。对那些侵略战争,它主张“以战止战”,“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在军事教育方面,《司马法》认为“士不先教,不可用也”。它主张用“六德”,即仁、义、礼、智、信、勇来教育军队,并且非常重视精良武器装备的作用,“以甲固,以兵(器)胜”。它还强调应尽快模仿制造敌人新式武器,以使己方与敌人在武器上保持均势,“见物与,是谓两之”。《司马法》非常重视战备工作,“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为此提出了具体措施,即“阜财”(为战争准备好物质基础)、“大军以固,多力以烦”(兵员充足,训练有素)和“求厥技”(收罗军事人才)。《尉缭子》《尉缭子》由战国时期尉缭子所著,现存24篇。在《汉书·艺文志》中被列入“兵形势家”。《尉缭子》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只有在有必胜把握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战争,决不能凭一时的意气,轻易发动战争;提倡“义战”,主张“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过之人”;此外《尉缭子》还提出了许多新的作战指导思想,如“兵胜于朝廷”,“欲战先安内”。《尉缭子》认为掌握敌情十分重要,只有全面了解敌情,才能打仗,“先料敌而后动”。

在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的问题上,《尉缭子》认为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主张集中兵力,反对分散兵力,“兵以专胜,力分者弱”。《尉缭子》在制军问题上,认为应“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凡兵,制必先胜”,“明其制,一人胜之,则十人亦以胜之也。十人胜之,则百千万人亦以胜之也”。《尉缭子》历来受到兵家的重视,宋代时被官定为武学经书。《六韬》

旧题姜太公所著,其实成书于战国晚期,作者已不可考,现存60篇,是一部综合性的兵书。《六韬》第一次提出了应该在军队建立参谋部,“将有股肱七十二人”,来处理军中的大小事务,诸如作战筹划、气象观察、后勤供应、敌情侦察等。《六韬》对军队的武器装备非常重视,认为士兵的勇敢固然重要,但精良的武器装备也是不可或缺的,“器械为宝,勇斗为先”。《六韬》对将领的选拔极为重视,并提出了两条选拔途径:首先必须全面考察将领的长处和短处;其次,透过将领的“外貌”看“中情”。《六韬》中论述作战指导思想的篇章最多,达30余篇。它的作战指导原则有:“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见其虚则止,见其实则止”、“见利不失,遇时不移”等,还主张指挥权统一、兵力集中、行动一致。《六韬》充分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精华,标志着先秦军事思想理论的成熟。《太白阴经》《太白阴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的军事著作。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作者为唐朝的李荃,身世不详,唯《集仙传》称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又《神仙感遇传》云:“筌有将略,作《太白阴符》10卷,入山访道,不知所终。”《太白阴符》当即此书。此书分人谋、杂仪、战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遁甲、杂式等篇。先言主有道德,后言国有富强,内外兼修,可谓持平之论,与一般兵书以权谋相尚者迥异。杜佑《通典》“兵类”取通论二家,一为李靖《兵法》,一即此经,可见其为时人所重。《李卫公问对》《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问对》,或简称《唐李问对》、《问对》,是以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讨论兵法的形式辑录而成的。

现存《李卫公问对》共3卷,分为上、中、下3部分,记录了唐太宗与李靖的问答98条次。内容丰富,多联系历代战例及太宗、李靖本人的亲身经历,参照历代兵家言论,围绕着夺取主动权、奇正、虚实、主客、攻守、形势等问题进行讨论,阐述其军事思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其书分别奇正,指画攻守,亦易主客,于兵家微言,时有所得。”

李靖的整套战略战术都是围绕“致人而不致于人”来设计的,也就是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同时提出了“正亦胜,奇亦胜”的思想。《李卫公问对》认为,善于用兵的人,无处不是正,无处不是奇。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到“奇正相生,变而神之”。《李卫公问对》认为奇正相变的主要方法是“示形”。给敌人以假象,从而给我军可乘之机。“致敌虚实”为目的。避实击虚,集中兵力来攻击虚弱之敌。“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另外,奇正相变的运用在于“分合适宜”。兵力使用上既不能过分分散,也不能绝对集中。要“有分有聚,各贵适宜”,“兵散,则以合为奇;合,则以散为奇”。《李卫公问对》还十分重视军队的管理教育和军事训练,提出由单兵到多兵,由分练到合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此外,该书对古代阵法布列、军事制度、兵学源流及教阅与实践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也进行了探讨。《李卫公问对》在宋代被列入“武经七书”,是武科必读之书,在今天它也仍有研究价值。《虎钤经》

中国宋代著名兵书。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许洞历4年于景德元年(1004年)撰成,凡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许洞曾任雄武军推官、均州参军等职。《虎钤经》以“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为主旨,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先谋”,即做好战前的谋划。欲谋用兵,先谋安民;欲谋攻敌,先谋通粮;欲谋疏陈,先谋地利;欲谋胜敌,先谋人和;欲谋守据,先谋储蓄;欲谋强兵,先谋赏罚等。

二是“五势”,即“乘势”、“气势”、“假势”、“随势”、“地势”。这是对《孙子兵法》中的“任势”的发展,讲的是有利的态势是战争胜败的根源。

三是“知变”。“用兵之术,知变为大”,反对对兵书的生搬硬套,主张灵活运用。

四是“夺恃”,就是夺取敌人所恃的有利条件。

前10卷基本上是《孙子兵法》、《太白阴经》等论著中的观点和作者自己的军事理论。后10卷主要是阴阳八卦和占云望气等封建迷信。《纪效新书》《纪效新书》是明代著名兵书。它出于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手,所述内容具体实用,既是抗倭中练兵实战的经验总结,又反映了明代训练和作战的特点,尤其是反映了火器发展到一定阶段作战形式的变化。《纪效新书》完成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全书总叙一卷,正义18卷,约8万字,250幅图,是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练兵的经验总结。

在书中,戚继光提出了自己的军事训练思想:1. “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强调士兵军事训练的自觉性。2. 将领要带头参加军事训练。3. 要按实战要求进行训练。4. 要注意训练方法。《练兵实纪》《练兵实纪》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的兵书。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9卷9篇共264条,具体篇目是:练伍法第一、练胆气第二、练耳目第三、练手足第四、练营阵第五(场操)、练营阵第六(行营)、练营阵第七(野营)、练营阵第八(战约)、练将第九。后附杂集6卷6篇:储练通论(上下篇)、将官到任宝鉴、登坛口授(李超、胡守仁辑)、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书前还冠有“凡例”即“分给教习次第”共15条,记述了将、卒各自应学习的内容、标准,教材发放办法,督促学习的措施等。肩章

肩章最早是古代侠客义士用来保护双肩,以防冷兵器打击的金属板片。这种金属板片佩带在铠甲和锁子甲之间。

1763年,俄国军队把肩章戴在男式长衣的左肩上,作为隶属于某一团队的识别记号,同时还是一种用来绊住子弹带绳的装备。

从1810年以后,各种肩章便逐渐固定下了各自的颜色,用来戴在双肩上面,成了区别军衔高低和军兵种的符号。军乐

军乐产生于公元14世纪的欧洲。奥斯曼帝国乌尔汗王第一个建立了军乐队。随着他的军队扩张到欧洲,军乐也就流传到了欧洲诸国。18世纪,波、德、奥、俄等国相继建立了军乐队。

在中国,直到清朝末期才引进欧洲的军乐,在“兴洋务,建新军”时,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操办“新军”,在军中建立了军乐队。

军乐多是随着步点节拍演奏的,因而节奏鲜明,乐器多以管乐器和击打乐器为主,旋律激昂、雄劲。海军

海军是个古老的兵种,地中海东部地域是世界海军的发祥地。

海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当时建造的兵船是桨船,以撞击战作为战斗的基本战法。到17世纪中期,帆船舰队逐渐取代了桨船舰队,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荷兰开始建立常备海军。

18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和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都加速了海军的发展。20世纪初期,一些大国海军开始建造潜艇和水上飞机,从此结束了水面舰艇是海军唯一兵种的时代,海军开始成为多兵种合成军种。海军帽飘带

1805年,法国拿破仑军队入侵英国,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率领舰队跟法国舰队激战,打败了拿破仑舰队。战斗中,纳尔逊将军重伤身亡。英国皇家海军为他发丧时,全体水兵都在帽后缀上两条黑纱,表示悼念和敬重。自此之后,英国海军士兵帽就缀上了两条黑色飘带,世界各国建立海军时,参考英国皇家海军的服装样式,把两条黑飘带的装饰也继承下来。空军

空军是进行空中作战的军种、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快速反应、高速机动、远程作战和猛烈突击的能力,既能协同其他军种作战,又能独立完成战役、战略任务。

1793年,法国首次组织了一支空军,飞行装备是系绳气球,气球中充入燃烧木炭产生的烟和热空气,依赖热空气的浮力上升到空中,控制和返回地面都依赖绳索牵引。大气球下吊着一只大箩筐,空军士兵蹲于其中进行观察,这支部队称为气球兵团。当时荷兰和奥地利联军包围曼堡时,法军首次派出了空军支援地面作战,在阵地上升起了双人气球观察敌情。联军因自己的举动无法逃避法军的观测,只好立即撤退,曼堡之围迅速被解除。

接着法军又把气球送到沙勒罗瓦。当时,法军正在该地发动攻势,法军空军的气球突然升起时,对方吓得立即弃械投降,法军大获全胜。

从此,许多国家也先后建立了用绳子系在地面上的气球空军。人类发明飞机后,空军不断发展壮大。空降部队

空降部队又称空降兵或伞兵,是经过专门的空降训练,武器装备轻便,能伞降或机降的军队。空降部队能对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战略要地进行突然袭击;夺取重要目标或地域,在敌后进行特种作战。它一般隶属于陆军。最高建制单位在大多数国家为师或旅,少数国家为军。

1918年,美国军官米切尔等曾提出用轰炸机群将步兵空降到德军战线后方实施攻击的设想。1927年,苏军使用运输机在中亚细亚地区空投部队,一举歼灭了当地的匪徒,是世界上的第一次空降战。1930年,苏联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支正式的伞兵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德国和美国都多次运用空降兵进行作战。德国在闪击丹麦、挪威时,美、英、波军进攻荷兰时都曾使用空降部队。“二战”后,法军在印度支那战争中,美军在越南战争中,都使用了空降兵。

随着空中运输工具和武器装备的不断进步,空降部队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特种部队

一般认为特种部队最早源于英国。

1940年5月,德军占领荷兰和比利时,侵入法国,击败了英法军队。英国远征军和部分法军共30余万人溃退到法国北部敦刻尔克地区,于5月27日到6月4日丢掉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通过英吉利海峡向英国撤退。

为反击纳粹德国的疯狂进攻,英国首相丘吉尔下令“立即对整个德国占领区发动积极而又连续的反攻击”。1940年6月10日,陆军参谋长的副官达托莱·克拉克受命组建了一支专门执行特种任务的部队。这支由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精锐部队组成的部队头戴绿色贝雷帽,称为“豹部队”,取名为“哥曼德”。世界上第一支独立执行特种作战任务的新型部队应运而生。此后,各国逐渐重视,纷纷建立各自的特种部队。

特种部队与正规部队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是活动在普通的战场上,而是在主战场之外,进行山地战、丛林战、滑雪战、游击战和其他特殊条件下的战斗。它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情报、秘密侦察、扰乱敌后、破坏设施、从事心理战和暗杀活动等。特种部队的士兵要求具有在特殊的超出常人所能忍受的野战条件下的生存和战斗的能力。飞艇

飞艇是指有推进装置,可控制飞行的航空器。它主要由艇体、动力装置、尾翼和吊舱组成。艇体的气囊内是比空气轻的氢气或氦气,飞艇就是利用它受到的空气浮力升空的。按结构划分,飞艇可分为软式、半硬式和硬式。

第一艘飞艇是1852年法国人吉法尔制造的。1900年德国的齐柏林公司制造出了大型硬式飞艇。和许多新技术一样,飞艇很快就应用于军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德国齐柏林飞艇轰炸了比利时的列日要塞,不久又轰炸了法国巴黎。1915年,德国飞艇轰炸了英国首都伦敦。由于当时的飞机不仅数量少,而且性能很差,所以根本无力阻挡飞艇。后来由于飞机性能的飞速发展,飞艇逐渐被挤出了空中舞台。“二战”后,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飞艇又获得了新生。1977年,英国在北海设立飞艇警戒中队,以保卫北海油田和英国的渔场。英国的大型军用运输飞艇可输运整营的部队及技术兵器。美国海军也在20千米高空建立了一个气艇式雷达台站。

现在,飞艇在反潜、反舰、海上巡逻和电子对抗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鱼雷

鱼雷是由携载平台发射入水,能在水中自动航行、自控和自导,爆炸毁伤目标的水中武器,有“水中导弹”之称。它具有航行速度快、航程远、隐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坏性大的特点。鱼雷主要用舰船携带,有时也由飞机携带,主要用于攻击舰船和潜艇,也可以用于封锁港口和狭窄水道。鱼雷由前段(雷头)、中段(雷身)和后段(雷尾)3段组成,分别装有装药引爆系统、导引控制系统和动力推进系统。

鱼雷的前身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撑杆雷。撑杆雷用一根长杆固定在小艇舰首,然后冲向敌舰,用撑杆雷撞击爆炸毁沉敌舰。1866年,在奥匈帝国工作的英国工程师R.怀特黑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颗鱼雷。1887年1月13,俄国舰艇发射鱼雷击沉了土耳其“因蒂巴赫”号通信船,这是海战史上第一次用鱼雷击沉敌舰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鱼雷被人们公认为杀伤力仅次于火炮的舰艇武器。

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鱼雷的研究和改进,以使它更轻便、命中率更高和爆炸力更强。鱼雷艇

鱼雷艇是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小型军舰,主要在近岸海区以编队形式对敌大、中型舰船进行鱼雷攻击,也可用于反潜、布雷等。它体积小,航速快,威力大,隐蔽性好,造价低廉,但耐波性差,活动半径小,自卫能力弱。现代鱼雷艇有滑行艇、半滑行艇、水翼艇3种船型。

鱼雷艇的前身是美国南北战争时的水雷艇。鱼雷发明后,1877年英国很快制造了专门用来发射鱼雷的舰艇,便是鱼雷艇“闪电”号。1887年,俄国“切什梅”号和“锡诺普”号第一次用鱼雷击沉了土耳其的“因蒂巴赫”号通信船。此后,鱼雷艇的性能也不断得到改善,欧洲各国海军都相继制造和装备了鱼雷艇。

在“一战”和“二战”中,鱼雷艇都取得了较大战果。在1918年,意大利鱼雷艇发射了2枚鱼雷,击沉了奥匈帝国的万吨级战列舰“森特·伊斯特万”号。“二战”后,随着鱼雷技术的不断进步,鱼雷艇仍然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视。马克沁机枪

马克沁机枪是由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于1884年发明的,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它重27.2千克,口径为11.43毫米,容弹量为333发,理论射速600发/分,可以单发也可以连发。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

马克沁机枪一诞生,立即在战场上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1893年,50名英军步兵使用4挺马克沁机枪击退了5000名祖鲁人的猛烈进攻,击毙了3000人。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装备了马克沁机枪的俄军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1916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马克沁机枪的火力密度,向正面40千米宽冲锋的14个英国师疯狂扫射,一天之内就造成了6万名英军士兵伤亡。

英国《武器装备百科全书》说:“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它标志着自拿破仑时代起曾经使用过的战术完全没用了。”潜艇

潜艇是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又称潜水艇。潜艇主要由艇体(固壳和外壳),操纵系统,动力装置,武器系统及导航、观察、通信、水声对抗、救生等设备组成,具有隐蔽性好,自给力强,突击威力大等特点。

潜艇的雏形是荷兰人德雷贝尔于1620年发明的世界上第一艘人力潜艇,它曾在泰晤士河潜航了2个小时。1885年,瑞典人诺德费尔特和英国人加莱德使用设计建造的“诺德费尔特-1”号,以蒸汽机为动力,还装有鱼雷发射装置,是第一艘现代意义上的潜艇。

在“一战”和“二战”中,德国海军潜艇对英国等国的运输船展开了疯狂攻击,击沉了几千艘舰船,显示了潜艇的巨大威力。“二战”后,美国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此后,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制造了本国的核潜艇。

装备有核弹头远程导弹的核潜艇,具有核威慑力量,可以进行核反击。它的战术功能和战略意义已超出了“海战”的概念。驱逐舰

驱逐舰是以导弹、鱼雷、舰炮等为主要武器,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军舰,用于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船、防空、护航、侦察巡逻警戒、布雷,袭击陆上目标等。

1893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驱逐舰——“哈沃克”号鱼雷驱逐舰和“霍内特”号鱼雷艇驱逐舰。此后,各国竞相建造。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美、法、德、俄等国共建造了近600艘驱逐舰,其中英国最多,有200多艘。这些驱逐舰多采用燃油的蒸汽轮机动力装置,满载排水量1000~1300吨,航速30~37节,装备88~102毫米舰炮数门和450~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2~3座。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驱逐舰除了反潜护航任务外,还在舰队防空、支援岛岸作战,输送人员物资、基地巡逻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被称为“海上多面手”。“二战”后,驱逐舰因其具有灵活性和多功能性,备受各国海军的重视,并迅速向导弹化、电子化、指挥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迫击炮

迫击炮是以座钣承受后坐力的一种曲射火炮。它是步兵的一种传统装备,是火炮家族中最小的一个炮种。它的优点是死界小、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轻、体积小、灵活机动、易于操作、造价低廉等,非常适合步兵在复杂地形上和恶劣天气下使用。它可以消灭遮蔽物后的敌人,摧毁敌障碍物和轻型工事,为步兵开辟道路。

它是20世纪初出现的,第一次使用是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期间。俄军把一门47毫米口径的海军炮装在一种带车轮的炮架上,发射超口径长尾形炮弹,杀伤躲在战壕中的日军,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引起了世界各国军事家的注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大打阵地战,战争进入胶合状态。为了打破战争僵局,双方大量使用迫击炮,使这种武器得到飞速发展。

第二次大战中及战后,迫击炮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迫击炮由过去的人背马驮,发展成现在的牵引、自行和车载。随着陆军开始向机械化迈进,迫击炮也将成为一种作战威力巨大的近程攻击兵器。巡洋舰

巡洋舰是一种以远洋巡航为主的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大型军舰。它常与战列舰组成海上舰艇编队的核心,主要担负为战列舰巡舰、护卫的任务。巡洋舰分为重巡洋舰、轻巡洋舰和辅助巡洋舰三种。

1514年,英国“亨利”号巡航舰是是现代巡洋舰的起源。1904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装有汽轮机的巡洋舰“紫石英”号,标志着现代巡洋舰的诞生。现代巡洋舰问世后,在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多次海战中都有出色的成绩。巡洋舰的排水量一般为5000~20000吨,主炮口径为150~280毫米。“二战”期间,曾出现过排水量在万吨以上的重型巡洋舰。“二战”后,随着导弹技术、电子技术与核技术的迅速发展,巡洋舰的主要武器由大炮变为导弹,所以现代巡洋舰称作导弹巡洋舰或战略导弹巡洋舰。现代巡洋舰的主要任务是为航空母舰或其他舰艇护航、保卫海上交通线、攻击敌方舰艇、潜艇和岸上目标、防空和反导弹作战、火力支援登陆作战等。无线电用于战争

无线电不是用导线而是用看不见的波,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进行远距离通信。由于无线电方便快捷,所以一出现就引起了军界的关注。

早在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指挥船就通过无线电指挥日本军舰炮击旅顺港内的俄国军舰,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后,巴尔干交战的各国军队就开始在战场上使用无线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无线电通信的创始人马可尼就携带他发明的无线电报机到意大利军队中服役。从此,无线电通信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指挥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坦克部队之所以能横扫欧洲大陆,是因为每一辆德军坦克都配备了无线电,对相互间可以及时保持联系,协调作战,能针战场的变化及时进行战略调整,抓住战机。后来美军和英军也在坦克上加装无线电设备。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线电都发挥了很大的威力,所以有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称之为“无线电战争”。战斗机的出现

战斗机是指主要用于保护己方制空权或摧毁敌人制空权能力的军用机种。它的特点是飞行性能优良、机动灵活、火力强大。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架战斗机是法国的莫拉纳·索尔尼埃公司制造的H型飞机。它长6.28米,高2.3米,翼展9.12米,最大飞行速度135千米,能在天空停留3小时,并配有机枪。一战开始后,莫拉纳·索尔尼埃公司又制造了H型战斗机的改进型——L型和N型。L型战斗机装备了“偏转片系统”,解决了飞机机载机枪射击时被螺旋桨干扰的难题,使飞行员不需要另外配备机枪手就可以在驾驶飞机时攻击敌机。

1915年4月1日,法国飞行员罗兰·加洛斯驾驶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飞机击落了一架德国双座侦察机,取得了战斗机第一次空战胜利。随后,德国的“福克E3”式战斗机装备了性能更好的“机枪同步射击”装置,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好、击落飞机数量最多的战斗机,被协约国方称为“福克式的灾难”。

战斗机的出现,使战争规模从地面、海洋扩展到了天空。高射炮的改进

高射炮是一种在地面对空中飞行目标进行射击的火炮,简称高炮。

1870年9月,普军包围了巴黎,法国内政部长乘气球成功逃出巴黎,重新组织部队与普军作战。此后,法国政府多次通过气球与外界保持联系。

普军很快就研制出了专门打气球的火炮。它的口径为37毫米,装在四轮车上,由几个士兵操作。这种炮曾打下了不少法国气球,因此被称为“气球炮”。它就是高射炮的原型。

20世纪初,飞机开始用于战争。德国人对“气球炮”加以改进,研制出了专门对付飞机的高射炮。这种高射炮装在汽车上,口径为50毫米,并有防护装甲,最大射高4200米。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门高射炮。后来,西方各国也不断研制新型高射炮。

高射炮的迅速进步,给军用飞机造成严重威胁。1918年9月,德国派出50架飞机轰炸巴黎,结果竟有49架被高射炮击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高射炮有了很大的改进,在防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以后,随着飞机飞行高度的提高和防空导弹的使用,高射炮逐渐被淘汰。钢盔

钢盔是防御士兵保护头部的装备,所以又称头盔。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法国。

钢盔是从古代的头盔发展而来的,主要由盔壳、衬里和悬挂组成。盔壳多由特种钢制成,有时外面还有一层防弹尼龙或玻璃钢衬里来增强防弹能力。挂里多由皮革、塑料或纤维制成,固定在盔壳里。钢盔一般重1~1.5千克。

由于各军种、兵种战斗任务不同,所以他们的钢盔的结构和式样也有所差别。普通陆军士兵的钢盔没有特殊性,比较一般。飞行员和机组人员佩戴的飞行员头盔的盔壳多用玻璃钢或塑料等轻质材料制成,主要是防止头部震伤或磕伤。除此以外,它还有可以上下移动的面罩、耳机和送话器等。空降兵的头盔采用双盔带,佩戴牢固,主要是防止打开降落伞时被操纵带或伞绳击伤和被强气流冲走。着陆后的就和普通步兵头盔的功能相同了。坦克兵的头盔又称坦克帽,里面有泡沫塑料或泡沫橡胶等防震衬垫,主要是为了防止坦克在前进时的颠簸震伤坦克兵的头部。装甲运输车

装甲运输车是一种设有乘载室的轻型装甲车,它主要用于向战场输送步兵和武器、器材等,具有很强的机动性、一定的防护力和火力,有时也可以战斗。但它火力较弱,防护力差,不便于步兵乘车战斗。在机械化步兵中,装甲运输车装备到班。分为履带式和轮式两种类型。

装甲运输车重6~16吨,长4.5~7.5米,宽2.2~3米,高1.9~2.5米,乘员2~3人,载员8~13人,也可以在水上行驶。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研制出了装甲运输车。战后,美国和德国也研制出了装甲运输车。“二战”时,德国首先将装甲运输车装备到军队,美、英、法、日等国也相继装备。“二战”后,装甲运输车迅速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陆军机械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装甲运输车的出现,提高了步兵的机动能力,给战争带来了很大改变。现在,步兵战车有取代装甲运输车的趋势。但有的国家也认为这两种车用途不同,应该共同发展。坦克

坦克是一种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由于作战双方各自建立了由壕沟、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等组成的防御阵地,战争进入了僵持状态。为了打破这种僵局,英国战地记者温斯顿提出制造一种有装甲、带武器的越野战车,得到了海军大臣丘吉尔的支持。他们组织人员将一辆美国拖拉机焊上厚钢板,装上炮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它的样子很像西亚地区的运水车,英国军方就称它为“tank”,意为“水车”,这就是坦克译名的由来。这种坦克被称为马克型坦克,重26吨,105马力,需要8人驾驶,最高时速4英里,左右两侧各装备了一门炮,配备了6挺机枪。

1916年,英国首次在战场上投入了18辆坦克参战。这18辆坦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