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22:36:49

点击下载

作者:忆江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2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2试读:

版权信息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2/忆江南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7

ISBN 978-7-308-13341-8

Ⅰ.①历…Ⅱ.①忆…Ⅲ.①中国历史-通俗读物Ⅳ.①K20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121917号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2

忆江南 著

责任编辑谢 焕

封面设计偏偏书衣

出版发行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邮政编码:310007)(网址:http://www.zjupress.com)

排  版浙江时代出版服务有限公司

印  刷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

开  本700mm×960mm 1/16

印  张16.75

字  数229千字

版 印 次2014年7月第1版 2014年7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308-13341-8

定  价35.00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

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部联系方式:(0571)88925591;http://zjdxcbs.tmall.com赤色篇(军事)

蠢猪还是贵族?熟悉历史的人对“春秋五霸”中的宋襄公这个人物应该

不会感到陌生,而且可能还知道他有一个外号叫“蠢猪式的

争霸者”。在此让我们先重温一下宋襄公所做的傻事。春秋时期的公元前638年十一月一日,宋、楚两军在泓

水(在今河南柘城北)两岸对阵。楚军开始渡河时,宋军已经扎好了营寨,宋国的司马公

子目夷就建议宋军统帅宋襄公要趁楚军渡河之机发起攻击,

但是以仁义为本的宋襄公不同意。楚军渡过泓水忙着布阵时,

公子目夷又劝宋襄公趁楚军立足未稳一片混乱之机发起进

攻,宋襄公还是不同意。楚军排好阵势之后,宋襄公才下令

出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的亲兵全部战死,他本人也受

了重伤。中国人从固守仁义的宋襄公身上看到的是沽名钓誉,虚

伪做作,死要面子活受罪等等,总之没有好东西,于是就送

给了这个可怜人一个遗臭万年的称号——“蠢猪式的争霸

者”。宋襄公“赔了名声又折兵”,无疑是个悲剧人物,但这

也怨不得谁,要怨只能怨自己错生在了中国。为什么这么说

呢?请看下面这个发生在中世纪欧洲的故事。公元1135年,没有子嗣的英国国王亨利一世去世了,

他的两个亲戚斯蒂芬和亨利二世都认为自己应该继承英国王

位,互相展开了竞争,最后,身在英国的斯蒂芬捷足先登,

华丽转身成了英国国王,远在欧洲大陆的亨利二世听到这个

消息怒发冲冠,气冲斗牛,便组织了一支雇佣军前来和斯蒂

芬争夺王位。但是,亨利二世一来年轻气盛,经验不足,二

来仓促发兵,准备不足,结果当他率领军队千里迢迢开到英

伦三岛时,却发现自己已经钱尽粮绝了。让咱们中国人大跌眼镜的是,亨利二世竟然给对手斯蒂

芬写了一封求援信,说自己因为远征前准备不周,没了钱粮,

进而请求对方给予援助,以便解散军队让士兵回国。更让中

国人意想不到的是,斯蒂芬居然慷慨大方地给了敌人亨利二

世一笔钱。后来怎么样呢?亨利二世竟然再次打响了王位争

夺战,而且战败了斯蒂芬。但西方人并没有说斯蒂芬是“蠢猪式的争位者”,相反,

他们从斯蒂芬身上看到的是宽宏大量,网开一面,宁失利益

不失风度的贵族精神。如果宋襄公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苏秦合纵攻秦的历史真相众所周知,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有两个非常著名的代表

人物,一个是以合纵而名动天下的苏秦,一个是因连横而为

人所知的张仪,然而细读历史,你会发现张仪连横助秦确有

其事,苏秦合纵攻秦却要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完全翻盘。“头悬梁,锥刺股”在中国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其中的“锥刺股”说的就是苏秦刻苦攻读的经历。其实,“锥刺股”

恰恰是苏秦人生的分水岭,在此之前,苏秦处处碰壁,一事

无成;在此之后,苏秦顺风顺水,一路绿灯,可惜最后功败

垂成,异国殒命。如果说孔子是春秋时期第一老师,那么这个荣誉称号在

战国时期非鬼谷子先生莫属,而苏秦正是鬼谷子弟子中的佼

佼者之一,可是命运并没对师出名门的高才生苏秦另眼相

待,青睐有加。相反,他早期的求职经历走的是一条生不逢

时、怀才不遇的悲情路线。从鬼谷子那儿毕业的苏秦曾经先后到周都洛阳、秦都咸

阳、赵都邯郸等地游说,希望把自己学到的政治理论付诸实

践,但周显王、秦王、赵王都不为所动,给了他一条冷板凳。遭了冷待的苏秦身无分文回到家中,想寻求些亲情的安

慰,可偏偏他全家人都是势利眼,那情形真是“老娘不疼,

老婆不爱,哥嫂嫌恶得要拿脚踹”,好在苏秦抗打击能力够

强,这才有了“锥刺股”的励志故事。苏秦发奋攻读的那本书是他在苦闷中碰巧发现的,名叫《阴符》。苏秦感觉书中的道理可以用来说服当时的君主,

帮他实现创立不世之功的远大理想,就废寝忘食、不分昼夜

地研读起来,困了就用锥子扎一下自己的大腿(所谓“股”

也),以便让自己保持清醒。苍天不负有心人,苏秦不久就等来了燕昭王千金买马

骨、大建黄金台的好消息,于是他千里迢迢地赶到了燕国。求贤若渴的燕昭王和苏秦一见如故,谈得相当投机,就

拜他为总理级别的上卿之职。终于出人头地、苦尽甘来的苏

秦从心底里感激燕昭王的欣赏和信任,暗暗决定即使赴汤蹈

火、肝脑涂地也要报答燕昭王这份知遇之恩。当时的燕国刚刚经历了“子之乱政”和齐国的入侵,可

谓民穷国弱,百废待兴,而燕昭王的老爸燕王哙就在战乱中

死于齐军刀下,所以,燕昭王在努力振兴燕国的同时胸中充

满了对齐国的国仇家恨。苏秦了解燕昭王的抱负和痛苦,他为他的主人设计了一

个复杂而缜密的报仇计划,并且亲自上阵,充当了其中一个

至关重要的棋子。苏秦的报仇大计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实现燕齐两国邦交

正常化,向齐国打开友好交往的大门,就相当于把大象装进

冰箱前要打开冰箱门。为了报仇,身负国仇家恨的燕昭公主动向齐国示好,把

公子襄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苏秦则作为公子的随从官员一

同来到了齐都临淄。苏秦到了临淄,就开始努力实施复仇计划的第二步

——请君入瓮。请君入瓮本来就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苏秦要忽悠的这

个“君”真的是个君——当时的超级大国齐国的君主齐湣

王,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但苏秦可不是吃素的,他完全

有能力把齐湣王这头大象装进冰箱。苏秦很快就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取得了齐湣王的信

任,成了肩负两国重任的“国际”公务员。初步成功之所以

来得如此迅速,一是因为苏秦口才的确了得,二是他复仇计

划中的一部分和齐湣王那一年的国家大计竟然不谋而合。当时,中华大地上虽然正是战国七雄你征我伐、混战一

团的铁血苦难时代,但其实在七雄的夹缝里还有几个小国在

挣扎求存,比如卫国、鲁国、中山国,还有一直被齐湣王觊

觎的宋国。苏秦知道齐湣王对于宋国的野心,他一面支持齐国对宋

国动武,一面游说齐湣王带头合纵攻秦(当时只有齐国可以

和秦国抗衡),想借此削弱齐国,让燕昭王乘虚而入报仇雪

恨。齐湣王则有他自己的一套如意算盘,他想通过合纵攻秦

这个大型“国际行动”把各国君臣的眼球都吸引到行动总部

和秦国那儿去,这样他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宋国这块肥

肉吃到嘴里了。苏秦游说齐王带头合纵攻秦的目的固然是帮燕国削弱齐

国,但如果说他搞的这个“国际行动”完全是个空架子,一

点实质意义也没有,那也是冤枉了这位著名的纵横家,要知

道,他对秦国是有一肚子怒气的,因为当年他到秦国求职时

热脸贴了冷屁股。为了促成合纵攻秦这项伟大事业,苏秦以燕国重臣、齐

国使者的双重身份,游走于韩赵魏楚诸国之间,最终凭借他

如簧的巧舌和特殊的身份赢得了各国国君的信任,于是,六

国合纵攻秦的事就这样初步告成了,这才有了后世苏秦“身

佩六国相印”的传说。苏秦如果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应该对着后人高歌一

曲:不要疯狂地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就像多少年后欧盟把总部定在位置居中的布鲁塞尔一

样,合纵攻秦的指挥中心安排在了处于六国中心地带的魏国

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一来已经衰落的魏国愿意揽这个

活,想借此恢复一下往日的荣光(战国初期魏国最强),二

来这是齐湣王计划中的一部分,他要把全天下的目光都吸引

到大梁,以便他去实现自己那不可告人的秘密战争。合纵攻秦的事并不像苏秦想象的那么顺利。合纵攻秦的大旗在大梁高高竖起来之后,各国陆续派来

了大使和军队,大梁周围一时之间人潮汹涌,热闹非常,但

热闹归热闹,除了对当地经济有点拉动之外,“攻秦大业”

没有一点实质性的进展,因为哪个国家都不想在进兵打仗上

当出头鸟。大梁这一边,为了搞定谁先出兵,六国大使唇枪舌剑,

你来我往,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口水战;临淄那一边,齐

湣王派出的精锐部队正在夜行晓宿、无声无息地向千里之外

的宋国进发。齐湣王之所以选择宋国作为突袭目标,一来是宋国一马

平川,无险可守,二来是宋王偃骄奢淫逸,暴虐无道,弄得

民怨沸腾,众叛亲离。结果证明齐湣王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齐军到了宋国后,三下五除二就攻下了都城睢阳(今河南商

丘),占领了宋国的大部分领土,把已经延续了近八百年的

宋国给灭掉了。但是,从后来事态的发展来看,很难说齐湣

王的灭宋决策到底是英明的还是愚蠢的。宋国被灭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韩赵魏楚四国国王听闻

后都恨得牙根疼——好你个齐国呀!这一边忽悠着我们进

攻秦国也就罢了,背地里却比秦国还狠毒,竟然把人家宋国

给灭了,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秦可忍齐不可忍!正在这

时,他们收到了燕昭王发来的紧急白皮书。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实早在齐军出发时,

苏秦留在临淄的特工人员就把齐国攻宋的情报用他们的方式(也许是快马疾驰,也许是飞鸽传书)传递给了燕昭王,燕

昭王一面大力备战,一面给韩赵魏楚秦五国发去了联合攻齐

的白皮书。燕昭王和名将乐毅刚刚将军马粮草准备停当,就传来了

宋国被灭的消息,随后燕昭王收到了韩赵魏楚秦五国的回

书,他们都同意联合起来共同讨伐齐国这只不知天高地厚的

出头鸟。于是,燕昭王大旗一挥,乐毅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

向齐国,沿途相继有赵魏等国军队加入,力量更加壮大。六国盟军至此已彻底崩溃,合纵攻秦至此已完全失败,

苏秦十万火急地赶回齐国都城临淄,想在齐缗王得到燕军进

攻齐国的消息之前带领公子襄安君秘密地离开齐国。但是,一心要洗雪国耻的燕军行动太快了,他们很快就

进入齐国国境,向沿途重镇发起了攻击。战报飞速传到了齐

都临淄,刚刚从合纵攻秦总部大梁返回的苏秦还没来得及动

身向燕国方向逃走就已经被齐国军队软禁起来了。因为齐国的精锐部队都被派去袭击宋国了,所以燕军的

进攻异常顺利,可谓势如破竹,长驱直入,转眼之间已经逼

近齐都临淄。齐湣王大惊,大惊之余也没有忘记让他恨得连

牙龈都咬碎了的燕国大特务苏秦。怎么处治这个家伙呢?齐

湣王想,一般的死刑简直是太便宜他了,不足以解寡人心头

之恨,那么,就像楚国人处治外国人吴起、秦国人处治外国

人商鞅那样,给他个车裂之刑吧!车裂之刑就是俗话说的五

马分尸。公元前284年,苏秦被齐湣王车裂于市。不久,燕军占

领齐国绝大部分领土,齐湣王逃奔卫国,后转往莒国,同年

被楚人残杀。苏秦是凭借合纵攻秦留名史册的,但合纵攻秦其实只是

他帮助燕国削弱齐国的一个幌子,他自始至终都在为燕国复

兴而舍生忘死地奔波忙碌,他之所以如此忠诚于燕国,完全

是为了报答燕昭王当年对他的知遇之恩。这正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燕军兵临城下日,苏秦死而后已时。

大周覆亡:现实版的蜗角传奇大思想家庄子在《庄子》一书中曾经为我们描述了这样

一个神奇而可笑的故事:在蜗牛的左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触

氏;在蜗牛的右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蛮氏,这两个小国经常

为了争夺土地而发生战争,动辄伏尸数万,血流成河。我们为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努力鼓掌的同时,千万不能忽

视了这个传奇小故事所蕴藏着的深刻批判精神。在庄子生活

的时代,诸侯国之间的“国际战争”此伏彼起,连绵不绝,

有时甚至像家常便饭一样,一天就有好几场,他笔下的蜗角

传奇正是被这样残酷血腥的现实激发出来的。假若把齐楚燕韩赵魏秦等“战国七雄”之间的土地争夺

战说成蜗角传奇,那可能有些许不符,但如果将东周覆亡的

悲喜剧比作蜗角传奇,那肯定是恰如其分,丝毫不爽!众所周知,周朝是一个实行诸侯分封制的朝代,作为天

下共主的周天子实际控制的土地极为有限。到周考王坐上王

位时(公元前441年),在魏国、韩国和秦国的蚕食鲸吞

下,周天子直辖的地区已经缩小到了都城洛邑(今河南洛

阳)及其周围的两三个县。但是,周考王好像还嫌自己的“直辖市”不够小,他在即位的第二年就发布了一个让人匪

夷所思、大跌眼镜的红头文件。公元前440年,周考王把黄河以南的直辖领地分封给了

他的弟弟姬揭,以便继承周公的官职,这样一来就等于周天

子实际控制的土地又少了一半。至于周考王为什么要冒着为

天下笑的风险这样做,历史没有给出一点蛛丝马迹,我们在

此就暂且不凭空猜测了。新封的周公国已经小得不能再小了,但是,后来竟然又

被分成了两个更小的国家。周公国的第三任国君惠公在位的时候,他的弟弟姬根在

韩共侯和赵成侯的暗中支持下向哥哥发难了。姬根在周公国

东部的巩邑自立为君,和哥哥惠公唱起了对台戏。惠公虽然

不怕弟弟,但他怕弟弟背后的韩赵两个强国,也只得默认了

新君新国的存在。于是,蕞尔小国周公国一分为二成了两个

蜗角小国,西边的叫西周国,东边的叫东周国。周公国的内讧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67年,这时候在位的

周天子是周显王,他是周考王的儿子。东周国背后有韩赵二雄撑腰,便总是向西周国寻衅滋

事,西周国虽然既没实力又没后台,可是也不能让从自己这

儿分裂出去的东周国随便欺负呀,于是,两国之间隔三岔五

就要搞一场小型战争,经常闹得鸡飞狗跳,乌烟瘴气,让老

百姓们不得安生。奇怪的是,每次这两个小国发生战争,倒

霉的都是夹在它们中间的周天子,不管是东周国胜了还是西

周国赢了,吃了败仗的一方都会把斗争的矛头转向比它们更

没有实力的周王,从他那儿抢占一些土地和百姓作为对自己

的补偿。一碰到这种情况,周天子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以免

被他们找到,可他直辖的公田和民众还是越来越少了。等到

周显王的孙子周赧王在位的后期,他真正能够管理控制的财

产只有一座宫殿和洛阳城外那百八十亩供他一家人活命的公

田了。风调雨顺时还好说,一旦遇上灾荒,尊贵的周天子就

得像难民一样到处讨饭吃,一国之君混到这个份上,固然可

笑,但更多的是可悲。更为可笑的是,西周国和东周国这两个蜗角小国除了互

相掐架和欺负周天子之外,还热心于合纵伐秦的“伟大”事

业。它们也知道凭自己那点儿实力攻打秦国绝对是蚂蚁撼大

树,无论如何也成功不了,于是就跟在齐楚燕韩赵魏等大国

屁股后面摇旗呐喊,擂鼓助威。两个小国的国君本来打的是这样的如意算盘:如果胜

了,就分一小杯羹喝喝;如果败了,人家秦国也不会和它们

这敲边鼓的小国一般见识。但秦国是不按常理出牌而且贪得

无厌的主儿,多么大的土地它也敢要,多么小的土地它也不

嫌,打败了多国部队的联合进攻后,它向两个蜗角小国张开

了报仇雪恨的血盆大口。西周国离秦国较近,而且没有后台,首先遭到了秦国的

报复。秦国的大军还没到西周国,西周国君就吓得带着厚礼

和地图日夜兼程跑到秦都咸阳谢罪去了。秦昭王见他已经献

上了可怜巴巴的全部家当——三十六个乡镇,三万人口,

也就没有为难他,接受了土地百姓后,让他回天子周赧王身

边继续做臣子。西周国被灭发生在公元前256年,就在这一年,做了五

十九年受气天子的周赧王也驾崩了。这位整天东躲西藏、缺

吃少穿的史上最穷帝王终于彻底解脱了,延续了八百年的大

周朝也从理论上寿终正寝了。为什么说是理论上呢?因为东

周国还在。东周国有韩国和赵国做后台,因此得以在西周国被灭后

又苟延残喘了七年,直到公元前249年,秦国灭掉了东周国。

虽然两个蜗角小国的土地面积小得不值一提,但却给秦国在

函谷关以东的发展提供了立足之地,秦国在十九年后能够成

功发动扫灭关东六国之战应该和这个小根据地的获得不无关

系。

势同水火的秦赵两国原来是一家当我们遇到一个同姓的陌生人时,可能会说这样一句话

以表亲切——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啊!至于双方是否真的

有这份渊源,恐怕事后很少有人去查考探究。但是,东周战

国时期虽一东一西却势同水火、打得你死我活血流漂杵的秦

赵两国却真的曾经是一家人,如果从赵国建立的时间向前推

算,那恰好是五百年前的事情。故事要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武王伐纣时说起。依照传统的说法,英明神武的周武王之所以要讨伐殷纣

王,是因为纣王骄奢荒淫,残暴无道,而纣王之所以无道,

原因有二:其一,他宠爱妖女妲己,被其迷惑,性情大变;

其二,他亲小人而远贤臣,只听阿谀奉承,不纳逆耳忠言。

纣王身边的小人是谁呢?看过《封神演义》的朋友肯定还记

得费仲、尤浑,这两个家伙在那本书的前半段折腾得比较欢,

后来就换了另一对佞臣,一个曰飞廉,一个叫恶来。这四个

小人中,尤浑是虚构的,因为尤这个姓氏是在两千多年后的

五代十国时期呱呱坠地的,另外三个史书上都有记载。非常

不幸的是,秦赵两国共同的祖先就是四大小人之一的飞廉。大家看完上面一段文字,肯定会有这样的印象:费仲、

尤浑是一对狼狈为奸的同事,飞廉、恶来是两个一丘之貉的

同事,此论诚然不错,但飞廉和恶来之间还有一层更亲密的

关系——前者是后者的老爸。飞廉是个飞毛腿,办事特别快当,好似《水浒传》里的

神行太保戴宗,是纣王最信任的臣子,常被派到诸侯国宣读

圣旨。他的儿子恶来力大如牛,打起仗来二三十人近身不得,

是纣王最依赖的保镖,几乎时时刻刻陪侍在纣王身边。飞廉这个人品性如何,史书上没有说,但他儿子恶来确

实不是个好鸟。恶来的特点是四肢发达,头脑却不简单,这

本来是件好事,糟糕的是,他不简单的头脑没有用在正事儿

上,却专门造谣惑主,挑拨离间,陷害好人,不少诸侯和大

臣都由于恶来的诋毁而受到了纣王的惩罚迫害,因此大家都

非常讨厌他、憎恨他。恶来虽然名声不好,可是他对纣王的确忠心耿耿,在周

武王伐纣时,恶来为了保卫主子拼命杀敌,力尽而死。那时,

他老爸飞廉正在北方的霍山给纣王置办坚固华丽的石棺,朝

歌沦陷、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儿子恶来阵亡的消息一一传

来,飞廉伤心过度,不久病死,死后就葬在霍山上。恶来死了,他的儿子女防活了下来,女防生旁皋,旁皋

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嬴秦家族史上最重要的

人物终于出现了。非子是一个养马的好手,并且以此名震西陲,于是周孝

王把他召来让他驯养周王室的那些名马良驹。非子名不虚传,

给周王室调教出了一匹匹的千里马,周孝王非常满意,特别

高兴。国王一高兴,后果很严重,他任命非子做大夫,同时

把一个称为秦的地方封给了非子,恶来这支嬴姓家族终于迎

来了翻身解放的日子。非子的儿子称为秦侯,秦侯生公伯,公伯生秦仲,秦仲

生嬴其,嬴其生嬴开。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去了诸侯王们的信任,结

果应了“玩火者必自焚”这句老话,在犬戎进犯、诸侯不救

的形势下被杀死于骊山脚下。之后周平王在大臣拥戴下即位,

贪得无厌的犬戎继续为乱,嬴开带兵勤王,并且不远千里将

平王护送到了安全地带的东都洛邑,而自己则义无反顾地回

到西部保家卫国,抵抗犬戎的侵略。周平王被嬴开的忠勇深深感动,他把岐地以西的大片土

地分封给嬴开,嬴开从大夫升格为诸侯,这就是历史上的秦

襄公,至此,对中华历史影响深远的秦王国就横空出世了。那么,和秦国千里之隔的赵国跟飞廉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恶来并非飞廉的独生子,飞廉还有一个名叫季胜

的儿子。季胜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正是

赵姓的始祖,赵国的源头。本来姓嬴的造父是如何成为赵姓始祖的呢?说到这事,

必须要提一提最喜欢旅游的周天子周穆王。周穆王既然是个“旅游控”,他肯定非常喜欢车,同时

会爱屋及乌地喜欢好司机,造父就是大周朝排名第一的好司

机,当然他屁股底下的车不会是现在国王总统乘坐的劳斯莱

斯、卡迪拉克等名车,而是一部由四匹千里骏马作动力的超

级豪华的羽葆盖车。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周穆王得到了四匹绝世骏马,分别

叫骥、温骊、骅骝、騄耳,他的兴奋空前绝后,无以言表,

当即决定让这四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马和造父拉

着他去遥远的西方瑶池,去拜访他朝思暮想、窹寐难忘、一

直想见的西王母。周穆王与西王母一见如故,相处甚欢,于是乐不思“周”,流连忘返,就在这时,传来了徐偃王作乱的噩耗。这是历史给好司机造父创造的重大机遇,他振奋精神,

抖起天下第一司机的神威,驾着天下第一的豪车宝马,拉着

天下第一人周穆王,一日千里,日夜兼程,准时赶回大周,

顺利平定了徐偃王为首的叛乱。刚刚解除了国家危机的周穆王心情大好,对司机造父的

表现非常地满意,并且给予了大大的奖励——把赵城(今

山西洪洞赵城镇)这个地方封给了他,为了表示对天子大恩

的感激之情,造父和他的儿孙们从此以赵为姓。昏庸无道的周幽王在位时,造父的七世孙叔带因为进谏

被削职为民,于是他便携家带口离开周都镐京来到了晋国在

晋文侯手下为臣。再后来,叔带的七世孙赵衰辅佐春秋五霸

之一的晋文公成就霸业,立下了卓越功勋,从此赵氏子孙一

直手握重权,位列公卿,唯一例外的就是赵氏孤儿那段时间。到了春秋末期,赵家的权势更大,最后赵衰的六世孙赵

襄子和同为大夫的韩康子和魏桓子瓜分了晋国,各自建立了

自己的国家,战国七雄之一的赵王国终于走上了历史舞台。秦国和赵国这两支嬴姓是在飞廉那儿分开的,秦国的始

祖是飞廉长子,对于周朝有罪的恶来;赵国的始祖是无罪的

季胜。出人意料的是,罪人恶来的家族传到第九代时,就乌

鸦变凤凰,彻底翻身,成了诸侯,而清白的季胜家族传到第

二十四代时才进入诸侯之列。历史有时就是这样不讲道理。

谁是秦汉第一人杰秦汉之际,英雄辈出,人才济济,最著名的人物除了开

创汉朝四百年基业的刘邦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应

该就数被称为“秦汉三杰”的张良、萧何和韩信了。关于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人杰,汉高祖刘邦曾经有

过非常经典的评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诚如刘

邦所言,张良、萧何和韩信分别在谋略、治国、军事方面占

据了当时的“一哥”地位,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但如果就综

合实力来评出秦汉第一人杰,恐怕最终获胜的并不是他们仨

中的某一位,而是另一个人。这个人是刘邦的老部下,是刘邦最早的将领之一,有趣

的是,刘邦起事之前在沛县当亭长时,他正好是刘邦的顶头

上司。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点燃了秦末农民大起

义的火炬后,刘邦于芒砀山斩蛇起义,而且很快就攻取了沛

县县城,成了受人拥戴的沛公,从那时起,本文的主人公就

作为左膀右臂追随着日后的伟大领袖开始了激情燃烧的革命

生涯。在反秦战争初期,他带领一支军队独当一面,南征北伐,

东挡西杀,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拿下了一座座城池,打败

了一个个敌手,其中就包括“战神”章邯、丞相李斯的儿子

三川守李由(被刘邦军杀死)和名将王离。随后,他跟随刘邦领兵西上,抢关夺隘,攻城略地,一

直打到了首都咸阳,灭亡了暴虐无道、万民痛恨的秦王朝。

不久,项羽兵入关中,封刘邦为汉王,他随汉王到了汉中,

被封为建成侯。刘邦和项羽撕破脸后,他又随汉王回军平定

三秦,接着打出函谷关,继续向东进军。在楚汉战争的这四年里,他和韩信并肩作战,先后攻取

了魏国、赵国、齐国等项羽分封的诸侯国,为刘邦夺得了大

片大片的土地,数以百计的城邑。他平定魏王豹叛乱时,活

捉了魏王豹,夺取了魏都平阳,一下子取得五十二座城池,

全部平定魏地。魏王豹的母亲、姬妾、儿女也在都城陷落时

被俘,其中就包括后来生下一代明君汉文帝的薄姬。在烽火连绵、硝烟弥漫的秦末战争中,他戎马倥偬,身

经百战,身上大小伤疤七十多处,总共打下了两个诸侯国,

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获诸侯王二人,诸侯国丞相三人,将军

六人,郡守、司马、军侯、御史各一人,在刘邦集团的功劳

簿上排名第一,被封为平阳侯,食邑一万零六百三十户,爵

位世代相传永不断绝。长达七年的秦末战争最终以项羽乌江自刎、刘邦长安称

帝而结束,之后便进入了新王朝的国家建设,经济恢复时期。我们的主人公从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华丽转身成为刘邦

长子、齐王刘肥的相国,这个职位大体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市

市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时天下刚刚平定,百废待兴,他把齐国有名望的老年

人和读书人都请到都城,虚心向他们询问治理国家、安抚百

姓的办法。胶西有位被尊称为盖公的老者,精研黄老学说,

认为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静无为,让百姓自行安定。他认

为盖公所言很有道理,就让出自己办公的正厅让盖公居住,

采用盖公提出的黄老学说治理齐国。在他当齐国丞相的九年里,齐鲁大地经济迅速发展,百

姓安居乐业,一派繁荣景象,人们都称赞他是难得的“贤

相”。他在当好国相的同时也没有荒废了自己的老本行,他先

以齐国相国的身份领兵打败了叛臣陈豨部将张春的军队,之

后又辅佐齐王刘肥率领十二万人马,与高祖合攻反叛的黥

布。他指挥齐国军队大败敌军,向南一直打到蕲县,又回军

平定了萧县、留县等多处地方。汉惠帝二年,即公元前193年,丞相萧何去世。他在齐

国听到这个消息,就让自己的仆人赶快收拾行李,仆人问其

何故,他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果然,朝廷很快

就派使者来召他进京接任相位了。他进京就职之后,罢免了一些沽名钓誉、爱搞表面文章

的官吏,同时从各地选拔了一些为人质朴、工作务实的人到

京城任职,然后就开始享受大汉丞相的幸福生活了,有事时

按部就班处理政务,无事时则花前月下饮酒行乐。年轻的汉惠帝见他好像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足够

热情,既没有出台什么新政策,也没有颁布什么新法令,就

委婉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见到皇帝后,先脱帽谢罪,然

后说:“请陛下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指

汉高祖刘邦)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

呢!”他接着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他说:“陛下所言极是。高帝与萧何平

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职

责,遵循原有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豁然

开朗,对他肃然起敬。的确,对于一个新上任的丞相来说,大刀阔斧改革旧制

需要勇气,实事求是遵循旧制不但需要勇气,还需要胸襟。在他为相的日子里,百姓们自由自在,休养生息,生产

进步,经济发展,大汉朝朝着繁荣兴盛继续迈进,于是,人

们这样歌颂他:“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

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静无

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宁不乱。”千百年来,“萧规曹随”

一直是历史上的佳话。是的,他就是堪称秦汉第一人杰,才兼文武的西汉名相

曹参。诚然,就单项实力而言,曹参论治国稍逊萧何,论打仗

输于韩信,论谋略不如张良,但曹参上马能打天下,和韩信

一样,下马能治天下,如萧何一般,综合实力明显略胜一筹,

因此,将他列为秦汉第一人杰,并非无中生有,哗众取宠,

而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曹参当之无愧!

三国第一刺杀大案既然是说三国时候的事情,在进入正题之前不妨先和大

家回顾一下诸葛丞相的《出师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了蜀汉政权的不少文臣武

将,费祎就是其中之一。诸葛丞相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

良死节之臣。”公元234年,一代名相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在

五丈原病逝,其后,他生前向后主推荐的蒋琬成为蜀汉的政

府首脑,并且一直执政到246年因病去世,蒋琬的继任者就

是深受诸葛亮赏识的费祎,而在军事方面,诸葛丞相逝世后

的这些年则主要由他的门人弟子姜维负责。历史有时候是非常奇诡的,这一点在诸葛亮身上也有所

体现,体现之一就是他和蒋琬、费祎的关系——诸葛亮非

常看重这两个后备的高端人才,可他们两人实际上都不认可

诸葛亮的北伐策略。不知号称“智绝”的诸葛亮是否心中有

数?蒋琬开始执政时,蜀国的经济状况已经因为战争受到了

很大的影响,他便逐步地将主要精力从北伐魏国以攻为守转

到了治理内政发展经济上。费祎继任后,萧规曹随,也尽量

不发起过大的进攻性军事活动。但深受诸葛亮知遇之恩的姜维与蒋琬、费祎不同,他一

直在坚持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多次要求蒋琬、费祎下令北伐。

蒋琬、费祎既不愿打击姜维灭曹兴汉的积极性,同时又担心

连年征战耗费国力,所以他们对于北伐中原这个军事行动心

情一直很矛盾。后来,聪明的费祎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每次姜

维要求北伐时,只给他一万人马。公元250年,姜维第五次出兵北伐中原,这一次魏蜀双

方交战的主战场在洮河以西的西平郡。当时和姜维对阵的是

魏国名将郭淮,结果两人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打了个平手,

谁也没有把谁拿下。此次北伐姜维尽管没有像期望的那样攻下西平,却也并

非一无所获,他俘虏了魏国的中郎将郭循,这是一个非同一

般的人物。郭循,字孝先,是土生土长的西平人,而且他们那个家

族是世居西平的豪族大户。郭循虽然是个“富N代”,但并

非只会飙车泡妞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在

魏国西部颇有声望,《魏氏春秋》对他的评价是“素有业

行,著名西州”。郭循这样的人正是费祎所需要的。费祎虽然不认可诸葛亮的北伐政策,但他和诸葛亮一样

希望在作为军事要冲的陇西地区牢牢地扎住根基,以便将来

蜀汉政权强盛时以此为根据地向曹魏发起进攻,因此他一直

非常重视拉拢世据陇西的豪门大户。于是,姜维把愿意投诚的郭循推荐给了费祎。有了费祎和姜维的推荐提拔,弃暗投明的郭循很快就做

到了左将军的高位,成了费祎身边的亲信将领,左将军这个

职位当年是由马超、吴懿、向郎等人担任的,而他们都是刘

备和诸葛亮非常信任的大将,由此可见蜀国,特别是费祎,

对郭循殊遇之重。费祎对魏国降将郭循的破格提拔和过分信任,引起了蜀

国将领张嶷的特别关注,张嶷觉得费祎所为虽可显其宽广胸

襟,雅量高致,却有博爱泛滥之嫌,身陷险境之危,便借着

古人故事劝他说:“过去岑彭、来歙都是被刺客所害,将军

担任国家大事,应吸取教训,稍稍警觉一点。”但自信满满、

不拘小节的费祎没有把张嶷的话放在心上,说不定还在暗地

里笑张嶷心胸狭小,心存妒忌呢。令人遗憾的是,后来事态的发展不幸被张嶷言中了。在费祎的新政之下,对魏战争数量减少,规模缩小,蜀

汉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费丞相对此感到非常满意,

欣喜之余他决定延熙十六年新年这天在驻扎地汉寿(今四川

省广元市)大排筵宴,举行岁首大会,凡是身在汉寿的官员,

不分官职大小,都可以获得丞相发出的请帖。万众瞩目,百官期待的岁首大会终于如期举行了。因为

后主刘禅远在成都不能参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费祎

自然成了宴会最大的焦点人物,文臣武将纷纷向他敬酒,心

情大好的费祎来者不拒频频举杯,不知不觉已是酩酊大醉。这时,一员武将端着酒杯走到了费祎面前,说时迟那时

快,只见那武将早已扔掉酒杯,掏出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

狠狠地刺进了费祎的胸膛。当在场的官员醒过神来时,费祎

早已倒在了血泊之中,而刺客也已经自杀身亡了。这个刺客就是深受费祎信任的魏国降将郭循。事后,有人反映郭循“欲刺汉主(刘禅),不得亲近,

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后主刘禅对失去这样一位社稷重臣深感痛心,下旨为费

祎举行国葬,并将其安葬在汉寿城西门外社稷坛南边,谥赠“城乡敬侯”,以纪念他为汉室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可能是蜀汉封锁了丞相费祎被刺身亡的消息,所以,魏

国朝廷知道这一重大政治事件时已是八个月之后。为了表彰

郭循“身在汉营心在曹”,不忘故土,忠心报国的革命精神

和不屈意志,魏国特地下诏以告天下,却不知由于什么原因

将“郭循”误写成了“郭修”——“已故中郎西平人郭

修,品行高尚,百折不回。之前蜀将姜维寇掠西平郡,郭修

遭到掳略。去年……郭修于大庭广众之下刺杀费祎,其勇超

过聂政,其功胜于介子,真可谓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

人……”在这道诏书中,郭修被追封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

追谥为威侯;其子获得继承爵位的权利,并被加封为奉车都

尉,还得到了银千饼、绢千匹的丰厚赏赐。费祎被刺身亡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位德高

望重、能力超群的丞相,这个国家的政治走向也因此而发生

了巨大的转折,它的命运也因此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费祎死后,姜维成了蜀汉的二把手(一把手当然是刘

禅),他一心继承诸葛丞相遗志,要北伐中原一统华夏,对

魏政策自然就从蒋琬、费祎时期的以守为主转变为以攻为守

了——具体说来,在执政前的二十年里,姜维发起了五次

北伐,而在他执政后的十年间,至少发动了四次伐魏战争,

和魏国相比本来就处于弱势的蜀汉国力因此大受削弱,在一

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失地亡国埋下了祸根。蜀汉丞相费祎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身亡是三国后期一个

非常重大的政治事件,遗憾的是,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

义》中竟然没有这个惊天动地、充满传奇的故事情节写入,

不知是一时疏忽,还是有意为之。

廖化没有那么糟糕当我们看到一个团队江河日下,人才匮乏,不得不“矬

子里头拔将军”时,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句和《三国演

义》相关的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不熟悉三国的人在知道了这句俗语之后会想当然地把廖

化想象成一个平平庸庸、能力不足的人,这实在是歪曲、矮

化了廖化这个人物,他若能透过历史烟云穿越到现在,说不

定会拿起法律武器去控告那个损害他声誉、破坏他形象的人。和蜀国的五虎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相比,

廖化自然是稍逊一筹,甘拜下风,但他绝对不是人们想象中

的庸碌之人,不管是《三国演义》中的廖化还是历史上的廖

化,都有着好几笔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生亮点。先看看廖化在《三国演义》中的精彩表现。镇守荆州的关羽派兵攻打曹军据守的襄阳,先让刘备的

小舅子,大将糜芳做先锋,结果还没出兵军营就失了火,烧

毁了许多粮草兵器,关羽便命廖化顶替糜芳做了先行官,为

人谨慎、行事缜密的廖化最终不负众望,辅助关羽攻下了襄

阳这座军事重镇。后来,东吴水军都督吕蒙白衣渡江,荆州失守,关羽被

迫败走麦城,却又被吴军团团围住。危难之际,忠肝义胆的

廖化主动请缨,突破重围,远赴上庸求救,可惜刘封、孟达

铁了心肠不肯发兵救援,廖化只得“上马大骂出城,望成都

而去”。刘备伐吴失败,驾崩白帝城永安宫后,诸葛亮以攻为守,

六出祁山,廖化几乎参与了每一次北伐之役,而且立下了不

少的汗马功劳。第六次北伐的时候,廖化居然有幸和魏国大

都督司马懿打了对面,并且凭着一杆花枪把司马懿一行打得

落荒而逃,司马懿更是险些丢了性命。廖化虽然没有砍下司

马懿的脑袋,却取得了对方的头盔,立了头功,以至于惹得

名将魏延嫉妒心起,“口出怨言”。虽然说文学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但历史上的廖化好

像比《三国演义》中的廖化更具传奇色彩。公元219年,东吴袭取荆州,关羽兵败被杀,当时任关

羽主簿的廖化也不幸被吴军俘获。“近朱者赤”的廖化灵机

一动,计上心来——他先向当年的关羽学习,诈降吴国,

而后来了个诈死。在别人信以为真的当口,他偷偷地千里走

单骑,带着老母昼夜西行,在经历了一番艰险苦辛之后终于

到达了蜀汉境内。刘禅即位后,廖化升任丞相参军,后来又先后担任过广

武督、阴平太守等重要职位,多次参与了北伐行动。238年,

廖化击败魏国南安太守游奕,射杀广魏太守王赟,一时之间

在蜀国传为美谈,在魏国威震敌军。259年,廖化因功升任

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262年,姜维率众从狄道出兵伐魏之前,身经百战,经

验丰富的廖化劝阻姜维说:“伯约(姜维字伯约)你自己说

过,不主动停止用兵,最后一定是自取灭亡。现在,我们智

谋上不比敌人强,军事上还比敌人弱,却频繁用兵,怎么能

指望国家稳固呢?诗经里说:‘不自我先,不自我后(我生

得不早不晚,偏偏赶上这个倒霉时候—作者注)’,简直就

是在说今天的我们啊!”但建功心切的姜维没有采纳廖化的

意见,后来的事实果如廖化所料,姜维被邓艾所破,被迫还

驻沓中。廖化不仅一生戎马倥偬,战功卓著,而且还是一位长寿

将军。廖化“初为黄巾贼”,而黄巾起义开始于公元184年张

角在河北冀州举事起义,最后结束于公元204年张燕领导的

黑山黄巾军投降曹操,所以,参加过黄巾起义的廖化应该生

于公元170年到190年之间,这样算来,廖化在264年去世时

至少已经七十四岁了,最大则可能达到九十四岁,这个年龄

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绝对算得上长寿。

陶渊明“千里走单骑”关羽“千里走单骑”几乎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故事,

殊不知,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年轻时也曾以文弱书生之躯“千

里走单骑”呢。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

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兼任荆州江州二州刺史,封长沙郡

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但是,陶渊明九岁时

父亲就不幸辞世了,家道立时中落下来。失去父亲的陶渊明不得不和妹妹跟着母亲到外祖父家里

生活,这个经历对陶渊明的一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陶渊明的外祖父名叫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跟随北伐

名将桓温横扫中原,是当时的一位名将兼名士,“行不苟合,

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

得意,傍若无人”。他的个性作风在小外孙陶渊明身上留下

了深深的烙印。外祖父家里藏书非常多,这给喜欢读书的陶渊明提供了

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机会。在东晋后期那个重道轻儒的时代,

好学的陶渊明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

子》,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神话之类的所谓“异

书”,所以,长大后的陶渊明思想中既有“少无适俗韵,性

本爱丘山”的道家情趣,又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的儒家胸怀。晋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满怀激情、报国心切

的陶渊明到荆州投奔北伐名将桓温之子,都督八州军事的后

将军兼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陶渊明本来以为桓玄会像他的父亲一样有着北伐中原、

恢复故土之志,可是等他来到桓玄身边做属吏时,却发现理

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而且不是一般的骨感——年轻气

盛的桓玄根本无意收复被五胡异族占据的中原大好河山,却

时刻觊觎着东晋皇帝的宝座,准备找个机会取而代之。以天

下为己任的陶渊明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合污,做这个野心家

的心腹,他后悔自己当初远离家乡亲人来到荆州,在诗作中

感叹“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久游恋所生,如何淹

在滋”,第二年便借着老母病逝之机逃离虎口,回到了家中。后来形势的发展正如陶渊明所预想的那样,桓玄举兵叛

乱,攻入建康,夺取了东晋的军政大权,随后改国号为楚,

把退位的晋安帝幽禁在浔阳。翌年,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等人自京口(今江苏镇

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晋安帝带到了江陵。刘裕率兵继续西上讨伐桓玄时,满腔忠君报国之情的陶

渊明凭着“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的气魄,“精卫衔微

木,将以填沧海”的精神,乔装改扮后孤身一人冒着危险,

从家乡浔阳出发,沿江而下,“千里走单骑”,几经辗转赶

到刘裕军中,及时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报告给刘

裕,实现了他为民请命、为国尽忠的夙愿。后来,他在《荣木》第四章里仿效《诗经》写下了自己

当时的兴奋之情“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

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在陶渊明提供的重要军事情报的帮助下,刘裕的军队及

时准确地把握住了战机,迅速西进,一举击溃了桓玄的叛军,

平定了严重威胁国家命运的这场大乱。叛乱平息之后,刘裕把晋安帝迎回都城建康,开始着手

整顿“百司废弛”的东晋朝廷。经过刘裕的一番治理,“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

顿改”,但他冷酷无情、任人唯亲的一面也渐渐显露出来了

——为了翦除异己,培植亲信,他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

刁逵全家和无辜受累的王愉父子,却把众人皆曰杀的奸佞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