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关键期:六岁前,高质量的陪伴决定孩子未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22:59:01

点击下载

作者:鲁鹏程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面向关键期:六岁前,高质量的陪伴决定孩子未来

面向关键期:六岁前,高质量的陪伴决定孩子未来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面向关键期:六岁前,高质量的陪伴决定孩子未来作者:鲁鹏程排版:辛萌哒出版社:海豚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3-24ISBN:9787511048868本书由人天兀鲁思(北京)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能看到这本书,并看到这句话,而且还想继续看下去,我想你的孩子应该属于6岁前这个年龄段,或者说你可能也认为“陪伴”这个行为或过程很重要。恭喜你,因为你即将打开正确陪伴孩子的方式。

我知道大部分年轻父母都非常忙,忙于工作、事业、学习、应酬……但开门见山地说一句:既然已经做了父母,就应该抽出更多时间给孩子。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陪伴更是不可或缺,甚至多多益善。只有陪伴孩子,你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会有真正的亲子之爱与沟通,才会与孩子牢固建立情感联结……由此,你才能跟孩子在生命深处相遇。

6岁是学龄与学龄前的分界点,而6岁前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龄段,是儿童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智力发展迅速,对自我的感知越发强烈,情绪发展逐渐展开……总之,他在一路飞速成长,一天一个样、一月一个样、一年一个样……在此期间,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需要父母去做,就是要给足孩子高质量的、深度的陪伴。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才三四岁的孩子会对你说:“妈妈,我好爱你哟!”你要相信,这绝对是他发自内心的爱,你能从他的眼睛里看到那种简单而纯粹的情感,他满心满眼都是你,他需要你,他会拥抱你,愿意亲吻你,更愿意随时随地贴近你,希望每时每刻你都陪伴在他身旁。从孩子的表达中,你能感受到爱与依赖,你会觉得温暖,会觉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都被触动。这其中的主题词就是“陪伴”。

说了这么多,那“陪伴”到底是什么?就是父母在提供给孩子必要的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高质量地、深情深度地陪在孩子身边,与孩子的内心在一起,融入他的世界,倾听他心中的委屈、苦恼、困惑,分享他的快乐、欢笑、成绩,给予他所需要的关爱、理解、顺应、接纳、引导、帮助、鼓励、支持……让他感觉到和父母在有形的身体和无形的精神上都非常亲密,从而使其身体与心灵都得以健康成长。

可见,陪伴不是简单地在孩子身边待着,而是要充满爱意、充满温情,还要与孩子加强交流与互动。陪伴,实质重于形式,质量重于数量。

而孩子也是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的。

有句话说,“父亲是孩子的天,母亲是孩子的地”,当父母常常陪在孩子身边时,孩子就有脚踩大地、头顶蓝天的安全感。安全感对于孩子的成长实在太重要了!试想,当一个人身处不安全的环境中时,他会用什么眼光看待周围的人?还能不能勇敢自然地去做事?愿不愿意与他人沟通?……而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就时刻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世界里。所以,孩子内心害怕、多疑、阴暗……他自卑、反叛、孤独、悲伤……孩子从小心理不健康,就很难体验到幸福感。如此这般,人生谈何快乐!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的确会对大脑和内分泌系统功能产生影响。假如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快乐的情绪中,他的睡眠饮食就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其分泌人体生长激素的脑垂体受到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量自然就会减少,使发育受到影响,临床上将其称为“心理性矮小症”。是不是有点令人吃惊呢?

缺少陪伴是孩子没有幸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会导致他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还可能会出现意外状况。而有父母深度陪伴的孩子,很少会有不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往往敢想、敢说、敢做、敢尝试,他自信、果敢、正向乐观、勇于创新,能积极面对生活、学习、工作。即使人生有风雨,对他而言也是短暂的、可控的,因为他内心的阳光会照亮、温暖自己的人生。

所以,要用心陪伴你的孩子,让他不仅仅能吃饱穿暖,身体得到成长,也要让他的心灵得到满足,精神上保持愉悦。如此,孩子长大后,不仅能学有所成,自食其力,还会像父母曾给予他的一样,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温暖和安慰。一家人始终互相支持、互相关怀,其乐融融。从孩子身心发展和终身幸福的角度来讲,父母陪伴孩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为这完全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从父母的感受来说,只有常常陪伴孩子,才能谈及了解和关爱孩子,而孩子小时候感受父母的爱,是父母年老后感受孩子的爱的前提条件。如果父母希望自己轻松而幸福地度过中老年生活,就一定要在年轻时种下“陪伴孩子”的种子。这是有果必有因。父母想要好果,就要种下好因。

实际上,孩子6岁前,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养。在《辞海》中,“教养”有两个义项:一是教育培养,如教养子孙、教养有方;二是指一般文化品德的修养,如知书达理有教养。在“6岁前,陪伴是最好的教养”这个主题中,“教养”所指的更多是第一种义项,即教育与培养,兼顾第二个义项,就是把孩子培养得知书达理,使其更有教养,也就是在思想品性、道德修养、礼仪礼貌等方面,有较好的表现。

古人常说“至要莫若教子”,对于父母而言,教育好下一代是最重要的事。而有的父母常常以“赚钱养家”为借口,忽视了这个重要的责任—陪伴孩子。其实,“赚钱养家”和“陪伴孩子”是夫妻共同承担的家庭职责,可以分工合作,也可以通力合作。完美合作的成果是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孝敬谦恭、对家庭和社会都有用的人才。

陪伴孩子,要格外注意两点。第一,陪伴要专心且用心。要先暂时放下手里的事,眼中只看见孩子,心里也只想着孩子。人在心在,陪伴得专心致志,孩子自然也会感受到这份温情,才产生情感上的满足感。第二,莫将陪伴变成监督。陪伴应该是一种自然状态,孩子轻松,你也轻松,你和孩子都乐在其中。不要把这种自然状态擅自变成紧张状态—“使劲”发现问题,训斥吼叫;“长篇大论”“上纲上线”地教训数落。本来好好的陪伴,到最后变成了监督甚至“有罪推定”后的“过堂审问”,这就不好了。

实际上,陪伴孩子的过程是我们再次成长的过程,这是孩子送给我们的人生礼物。孩子就像一个天使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并修正自己的错误言行。一位妈妈就曾深情地说:“在我看来,虽然我的确是在养育那个小小的孩子,可很多时候,我却觉得是孩子给了我一个重新成长的机会,这样的机会难能可贵,我又怎能不珍惜?”的确,我们都应珍惜这个机会,在与孩子相处中,努力学习提升、完善自己。慢慢就会发现,你学会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你会越来越理解他、接纳他,不仅如此,对身边的人你也仿佛变得越来越宽容。恭喜你,你在孩子的帮助下,心越来越柔软,人生也越来越圆满。

本书从婴儿期父母陪伴的重要性开始说起,从孩子的角度和感受出发,给父母阐明陪伴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的陪伴的真正内涵,并告诉父母怎样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有自己的体悟,也一定会对陪伴孩子有新的看法。愿每一位父亲和母亲都能意识到自己真心的陪伴对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父母最完全的爱、最有理性的爱,从而更加茁壮地成长。

如果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妈妈、好爸爸,那就用心陪伴孩子成长,让陪伴滋养他的心灵。想想看,孩子在不断地扩充自我,“时时新”,你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日日新”,全家人一起成长,一起心神交流,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祝福你和你的孩子!祝你开卷有益!鲁鹏程第一章“失不再来”的学龄前美好时光

孩子长大就好像是一瞬间的事,昨天他还小小的一团窝在我们怀里,可再一转眼,他就长高了,长大了,已经到了可以背起书包独自行走的时候。而这一远离,可能就是渐行渐远。孩子学龄前,那段他远离前的美好时光,失不再来,何不在他远离之前,好好陪伴?学龄前时光是最美好的亲子时光

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会在孩子“长大”后的某个时间节点对某一段亲子时光生出怀念之情,感慨万千。

在这段美好的亲子时光里,孩子更愿意牵着妈妈爸爸的手,寸步不离,孩子也会因为妈妈爸爸看着自己做事而开心。而若我们能和他一起行动,他就会更加兴奋。他委屈的时候、高兴的时候、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妈妈,不管什么事都要和我们一起分享——有事找妈妈,当然有时候也会找爸爸,但更多的还是找妈妈。

因为孩子从小就跟妈妈有一种天然的联结,跟妈妈的联结比跟爸爸的联结要亲密得多。所以在孩子的眼里,妈妈的地位要比爸爸的高,可能高出很多。

不管做爸爸的是否愿意,孩子情感的真相就是如此。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就要多跟他一起玩耍、多深度地陪伴他。

其实在孩子的眼里,谁跟他玩耍、谁陪伴他多,谁就是他心中的“好人”,就是他情感依赖的对象。所以,爸爸要努力成为孩子喜欢的那个人。让孩子像喜欢妈妈一样喜欢爸爸,那才是最好的感觉。

在孩子看来,有妈妈爸爸在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全部世界,他不会计较吃什么、穿什么、在哪里,只要有妈妈爸爸陪在身边,他就觉得很幸福。

当然,这段时光带给我们的回忆也都是非常美好的。

学龄前——我们也可以用这样一个比较专业的称呼来定义这段时光。没错,学龄前这段时间,正是孩子与我们最亲密的时光,因为在这期间,他几乎是完全“属于”我们的,从有形的身体到无形的心理,他小小的“信仰”就是要和妈妈爸爸在一起。

就如昙花之所以美丽,正是因为它花期的转瞬即逝一样,学龄前的亲子时光之所以美好,也正是因为它的短暂。短短五六年,与孩子漫长的人生相比,也称得上是“转瞬即逝”。而这种感觉,等这段时光逝去后,我们可能才会更加深有体会。

如果你的孩子现在正处于学龄前,而你却感觉自己处于“水深火热”“焦头烂额”的状态之中,那你大概是没有意识到孩子身上出现的所谓的“各种问题”,正是他成长的正常心理与行为表现。所以,千万不要把原本的“幸福感”给生生地挤掉。而当有一天你的孩子长大了,上学了,你可能就会感叹当年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真的是满满的遗憾!

就像辅导孩子写作业,不少父母认为这件事简直是一种煎熬,呵斥、吼叫、打骂孩子的行为也屡见不鲜,甚至有的妈妈已经因为辅导作业而气得生病住院。但有的妈妈(过来人)并不这么认为,比如有一位妈妈在看了众多“吐槽”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朋友圈文章后,就悠然地说:“好想再生个孩子,天天辅导他写作业,哪怕累点,哪怕他天天气着我。”这是“过来人”的心里话,而非矫情。

可能我们天天盼着孩子长大,快点上幼儿园,快点上小学、初中、高中……但有一天一纸“通知书”把孩子从我们身边召唤到远方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轻松起来,反而是怅然若失——好像突然间少了很多东西,很不适应。对当年的各种累却有着各种怀念,甚至会感慨“哪怕孩子跟自己抬杠拌嘴,也是一种求之不得的幸福”。

刚才跟着“过来人”游走了一番。现在,我们再回到“现实”中,是不是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了呢?当下的幸福与美好,的确值得好好珍惜。

实际上,“当下的幸福与美好”阶段并不会太长。太小的孩子还诸事不懂,所以只能是我们全身心地对他付出,换来的是他的不断成长。等到他可以和我们交流,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情绪或者情感时,也要到他三四岁了。可这般光景却持续不了多久,转眼间他便到了入学的年龄,他的注意力就会被学校里的新事物逐渐拉去,他会遇见更多的伙伴,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他慢慢地接触了社会,慢慢地想要自己独行……

如此算来,那么短暂却又美好的一段时光,又怎么能不被我们珍惜?

可还是会有“世事难料”这一情况出现的,学龄前的孩子,到底还是孩童心性,顽皮自不必说,日益扩大的探索范围也会吸引他去接触更多他想要了解的事物,更别说他会渐渐形成相对较为独立的自我思想意识,会有自己的见解,会执拗,会叛逆,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做一些令人始料未及且大跌眼镜的事情……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可能会让你身处“水深火热”“焦头烂额”状态的源头所在。

这个时期,在很多妈妈爸爸看来,是“快乐幸福并痛苦着”的,因为眼前这个“小不点”有着左右我们心情的“大本事”。

所以才说,学龄前的孩子很“难教”,既然如此之难,怎么办?现代家庭中的解决办法无非两种:

第一个办法,交给我们的妈妈爸爸,也就是老一辈人去带,他们有经验,有时间,更有爱心。

第二个办法,交给有经验的保姆去带,她们受过专业的培训,而且颇有带孩子的好经验。

而一些妈妈自己呢?要么趁此时赶紧消遣娱乐,要么用最快的速度返回工作岗位。

难教不是借口,再难教那也是我们自己的孩子。至于说赶紧返工挣钱养家,这可能也不是借口,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比挣钱更重要。当然,没有基本的物质做保障也是不行的,但如果仅仅是挣得很多金钱,却没时间去陪伴孩子而失去了亲子共处的美好时光,让孩子生活在隔代亲爱或无爱可亲之中,他与我们的感情就会越来越淡漠,我们可能就真的因小失大了。

我们若此时为了图轻省而放弃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那么未来的日子将再也难以找到与孩子这般亲密的时光,而孩子也可能会因为这段亲密时光的缺失而变得性格孤僻,变得不那么容易相信人,变得胆小,变得没有自信,变得不再活泼……

有的妈妈总觉得自己的孩子表现得不那么优秀,那多半是他在应该和妈妈爸爸好好相处的这段时间里失去了亲密感导致的。没有了亲密感,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他的探索认知、学习成长、与人交往等能力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失灵。

最重要的一点,孩子与我们的疏远恐怕是日后很长时间都难以弥补的。

孩子与我们的情感培养是需要基础的,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是我们不能放弃的责任,不是说一句“我是你妈妈(爸爸)”就能将我们与孩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需要的是我们对他更深层次的情感付出与全身心陪伴。

也就是说,那段美好时光的出现,不是一个必然的程序,不是说时间到了场景自然就有了。与孩子相处的美好时光,不仅要有孩子,也要有我们,全家一起创造才能让这段时光变成真正美好的记忆。

时间本就不留情,一分一秒都停不下来,孩子的成长也是“无情”的,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不舍而倒退。孩子总是要长大成独立的人的,他总会在某一天不再需要我们的扶持与帮助。就像蒲公英,再怎么不愿意,一阵风吹来,它还是不得不随风抖动身躯,让孩子们远离自己,去寻找更适合它们成长的天地。

所以,不要等孩子已经远离了才想起来要和他好好相处,不要等他已经很难再愿意与我们相依偎了才想要获得他带来的小小的温暖。在他正依赖我们的时候,做他身边最坚实的依靠;在他正需要温情与爱的时候,给他所需要的全部。

留住美好时光,给自己日后留下美好的回忆,其实主动权全握在我们的手里。相信自己,你可以的!加油!大房子、好车子和好孩子,需要用心选择

当今一些父母有这样的心声:“现在就是要多挣钱,以后给孩子买大房子,让他坐好车子。我要努力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之所以会这么想,可能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经历过不富裕的生活,不希望孩子也如自己那般;也可能是单纯地想要让孩子过好日子,不愿意让他受到委屈。

这也反映了一个现实:大部分年轻父母在为生活奔忙的同时,还要养育孩子。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会面临一个选择:是要尽情享受与孩子在一起成长的快乐,还是要抓紧时间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而努力工作?

有些人总是用充满功利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选择:带孩子的确可以让我们享受快乐,但还是要生活得实际一些,不努力工作就没法赚钱养家,孩子又怎么能获得好生活?更何况,现在孩子还小,陪着他无外乎玩,小孩子没有那么深的记忆,只要有的玩,只要有人陪,不一定非得是我们陪,他应该也能玩得很开心。

从成年人的角度去看,的确是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如果在孩子最需要妈妈爸爸陪伴的时候,我们却没有陪伴在孩子身边,不管用怎样正当的借口,都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重要的是,孩子也会误解:妈妈爸爸是不是不喜欢我?

我们也会对孩子的这种误解感到头疼,想要辩解,因此我们赚到了钱之后,就会为孩子营造“眼见为实”的好生活。他的玩具会大量增加,衣服、零食也会花样百出,不管他想要什么,我们都一定会满足他。

孩子在看见这些东西的一刹那,眼睛的确会亮一下,好奇心会引发他的暂时关注。但是,你也许已经注意到了,孩子会很快对这些东西失去兴趣,而且非常希望能在你这里找点“事”做。

下面这个例子,我想可能会引起你的共鸣:

妈妈出差回来,给孩子带了一大包玩具,孩子一开始还兴致盎然地在一堆玩具里翻找,玩玩这个,动动那个。不过玩了没一会儿,孩子就离开了这堆玩具,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星期天能和我一起玩吗?”

妈妈摆了摆手说:“不行呀,妈妈那天要工作的。”

孩子一听,原本充满期待的眼神和高兴的表情立刻就消失不见了:“妈妈,不是不出差了吗?”“是不出差了啊,可是妈妈工作还很忙啊!”妈妈有些遗憾地说,看着孩子的表情,她也有些不忍,接着她指了指被孩子放在一旁的玩具说,“你看,妈妈不是给你买了那么多玩具吗?你玩着那些玩具,就相当于妈妈在身边了。乖哈!”

孩子噘起了嘴,小声地问:“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

妈妈一皱眉:“怎么会?不喜欢你哪会给你买那么多玩具?妈妈要是不努力,也就没办法让你好吃好喝还有玩具可玩了。好了,听话,妈妈还忙着,你自己去玩吧!”

孩子默默地离开了,他其实并不那么想要玩具,妈妈能空下一天来和自己一起玩,才是他最期待的事情。

这位妈妈的努力精神值得肯定,但钱是永远挣不完的,孩子的成长时光却是转瞬即逝的。

相比较而言,钱是实在的东西,只要努力就没有挣不到的,就算这一次没有挣到,下一次没准儿就能有突破。可时光是摸不到的,孩子的成长会在我们完全注意不到的时候悄然开始,也许我们能抓住其中的几个阶段,但那些被错过的阶段却是怎样都回不来了。就好比孩子学走路,一旦他学会了走路,最初那个磕磕碰碰却又屡试不怠的样子,就再也看不到了。

想一想,是不是看着孩子从跌跌撞撞到能准确地走过来扑进你的怀里更让你心中充满幸福?所以,如果不需要天天加班也能保证相对较好的物质生活,不妨就享受当下的这种幸福吧!

总有人说,孩子还小呢,他长大的时间长着呢,现在要是不努力挣钱,不先顾着给他准备好生活,又怎么保证他能健康成长?其实努力赚钱和陪孩子一起成长并不冲突,只是我们不要做出太过偏颇的选择——赚钱永远排第一位,陪孩子排第二位(或第三、第四位,把孩子交给别人去陪)。

其实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陪孩子的时候陪孩子,才是更好的选择。而且,把孩子陪好了,他的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也有了更多的快乐与安全感,身心就会健康成长。而我们工作起来也会心无旁骛,卓有成效,可能就会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从而实现“用心陪娃—高效工作—再用心陪娃—更高效工作”的良性循环。只要你想这么做,就可以做到的。

以下几点内容,值得细细思考。

首先,厘清什么才是孩子想要的好生活。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是一个坏习惯。总是自以为别人需要什么,就将想法付诸实践并强加于人,可到头来,别人也许并不想要这样的付出。

我们自以为孩子需要好生活,自以为孩子想要大房子、好车子,想要更多的玩具、零食和衣服,自以为只要给了孩子这些,他就生活幸福。可实际上,孩子需要的并不是这些,他更想要爸爸妈妈的陪伴。

因为工作原因,妈妈不得不让才4岁的孩子离开身边3个月,在此期间妈妈不是打电话就是买玩具寄回去。

孩子在老家住着,好吃好喝,也能和妈妈经常联系,听他说话也很开心。

但令妈妈没想到的是,孩子从回到她身边的第一天起,孩子总会在某些时候忽然就回头对着妈妈笑,然后说:“妈妈没走,妈妈就在这里。”

妈妈一下子心酸起来。孩子要的很简单,就是陪伴,哪怕没有别的东西,只要有妈妈在身边,他也会觉得开心。

这就是孩子所需要的东西,很纯粹,很简单,爸爸妈妈的陪伴要比任何一种玩具都更能让他感到开心。可有的父母总是顾不到这一点,太过自我地“理解”孩子的需求,自然也就抓不到重点。

孩子想要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妈妈爸爸长久陪伴的基础上的,如果缺了这个基础,其他东西再怎么丰富,他也不会真正开心。

所以,了解孩子的需求是最重要的事情,给他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塞给他我们觉得好的东西。顺应孩子的需求去生活,不仅他会感觉生活快乐,我们也会感到更轻松、更有奔头。

其次,努力工作,更要努力生活。

要工作还是要照顾孩子,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努力协调好的问题。工作不能丢,但家庭生活也要有保障。换句话说,只有努力工作才会有丰厚的回报,如果是金钱回报,那就用这些钱好好经营生活,挣钱是为了让全家人生活得更美好。

生活的美好包括什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家都要温馨和谐、相亲相爱地在一起。我们尽可能多地陪在孩子身边看着他成长;他在我们身边感受妈妈爸爸对他的爱,从而勇敢地探索他眼前这个未知的大千世界。

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只顾着努力工作而忽略了生活、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还是那句话,钱是永远赚不完的,不要一心扑在上面,钱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好助手,而不是主人。家里有了孩子,生活的重心就应该在孩子身上,不要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否则,就得不偿失了。

再次,一定不要缺席孩子的某些重要时刻。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很多重要时刻,就比如我们当初考上大学、找到工作,彼时彼刻,我们也会想要将这些消息与人分享,特别是家人,希望能获得他们的鼓励、称赞与支持。

孩子也有类似的想法,他也希望自己所重视的那些时刻是有妈妈爸爸陪伴的。比如,哪怕是幼儿,当他会走了、会说话了,他虽然还小,也更愿意看到妈妈爸爸因为他的表现而展露出来的笑脸。

我们可以忙碌,不过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重要时刻:

第一天上幼儿园;

第一次得到老师的奖励;

第一次交到了好朋友;

第一次独立做好了某件事;

……

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时刻都是值得分享的、值得记忆的。所以,我们也要让这些重要的时刻有一种“仪式感”的呈现。因为生活本身就需要仪式感。

这里所说的重要时刻,“重要”的标准不是我们界定的,而是孩子认为的,是他界定的。那些他想要与我们分享的、想要提醒我们注意的、所谓的“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尽量满足他,对他有一个很好的回应。

这就要求我们在时间上要有灵活的安排,特别是孩子提前通知的事,尽量以孩子的事情为优先,如果实在不行,也要和孩子好好解释,最好有日后补偿。要对孩子所说的事情有一定的关注度,千万不要心不在焉。

当然,在我们看来比较“随意”而在孩子看来却很“重要”的时刻,这个时候,也要尽量回应孩子,跟他有互动。其实陪伴孩子的成长,就是在这种日常的点滴中进行的,孩子心里需要的,我们就满足他。这个过程对我们而言,“成本”很低,产生的“价值”却是无限的。

最后,不要把别人的生活当成自己的理想。

有些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如此努力,可能是因为别人的“刺激”。看到别的孩子好吃好喝、有了好玩具,看到别的孩子过着锦衣玉食的好生活,所以我们才会那么拼命努力,只为了不让孩子被别的孩子比下去。

但回头想一想,追求着别人的生活,考虑着别人的眼光,结果劳累的是自己,委屈的是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做法是不是有待改进呢?

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都不可能与别的人、别的家庭一样,盲目追求可能也不会有如对方那般的好结果。而按照自己和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去生活,为满足自己家庭的需要而工作,这样的生活才更真实。把孩子交给保姆,你会失去什么

家里请保姆,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实在忙不过来,不得不请保姆来帮忙;另一种则是自己没有经验,请有经验的保姆能免去很多麻烦。

但是,孩子最为需要的亲情,除了妈妈爸爸,其他人恐怕给不了,即便能给也给不完全。让孩子吃饱穿暖玩得好,谁都能做到,幼儿园老师、熟悉的邻居阿姨、任何一位亲戚朋友,都能给孩子带来基本的生活保障,可是能让他发自内心地感到安全,感到开心,感到自己的存在和成长是有价值的人,只有妈妈爸爸。

孩子未来的成长还需要很长时间,但真正和妈妈爸爸在一起的时间却并不算长,这么宝贵的时间如果全交给了保姆,岂不是损失巨大?

因为这段时间正是孩子要和妈妈爸爸建立最亲密联系的时间,正是他以自我意识来确认妈妈爸爸是他最亲密的人的时间,若此时保姆占据了原本属于我们的位置,那么日后孩子变得和我们不那么亲近,也就在所难免了。更重要的是,一旦失去了这个和孩子加深感情联系的最佳机会,几乎是很难弥补的。日后不管我们用什么办法弥补,都不可能换来孩子的“深情厚谊”了。

有人会说:“我拼死拼活地工作,就是为了让家人,特别是让孩子生活得好一点。保姆既然有存在的价值,我不过就是让她发挥价值罢了,孩子既然能得到照顾,我上班也能放心不少。”

但是,我们没办法保证所选的保姆就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有的保姆如果只是简单地照顾孩子的生活是没问题的,可是却没有好的教育经验,有的保姆甚至用对待宠物一般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孩子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也感受不到应有的温暖,难保他的心理不会因此而扭曲。

也有个别保姆本身素质就不高,只是单纯来赚钱,根本没想着好好照顾孩子,甚至还有虐待孩子的保姆出现,如果将孩子交给这样的人,你放心吗?

还有人认为,有了保姆在家里帮忙,自己一旦闲下来就能和孩子多接触了。保姆会帮助自己做好家里的所有事情,自己只要抓紧在家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就好。可是家里的事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孩子就感受不到家庭的责任,难道我们除了工作就是和孩子一起玩吗?孩子会不会因此误认为家庭生活就应该是这样什么都不用操心、什么都可以丢给保姆去做的?特别是在一些富裕家庭中,保姆几乎会把所有事情都包揽过去,这无疑会让孩子养成凡事都不用自己动手、养尊处优等人伺候的坏习惯。

所以,在把孩子交给保姆这个问题上,还是应该再认真考虑一下。

第一,尽量自己照顾家庭。

照顾自己的家庭是每位家庭成员的责任,不管是打理家中老小的吃穿用,还是整理家中各项事务,都应该我们自己去完成。不要总用工作繁忙当借口,即便再繁忙,也应该有处理家中事务的时间。

想想我们的父辈或者更长一辈的老人们,他们年轻时比现在的我们清苦,工作也更劳累,有些家庭有好几个孩子,可他们,不仅工作没有耽误,也把家中上下照顾得妥妥帖帖。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把照顾家庭当成了自己的责任,所以才能很好地协调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那么我们自己,有没有把照顾家庭看成自己的责任呢?特别是家有年幼孩子的人,理应向长辈们学习,学着协调工作与生活,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打造他所需要的家庭氛围,而不是让保姆来为生活“增砖添瓦”。

第二,不要用各种借口来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我不会做”“我做不好”“我忙得很”……许多人会找这样那样的说辞,来证明自己真的不是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能手,并将此当成找保姆的最佳借口。其实这分明是在逃避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

教育孩子的确不容易,可是我们还有学习的能力,哪里不会就去学,哪里不懂就去问。别人是不会对我们的孩子上心的,只有我们才是最关心他也最期望他成才的人。

之所以要找借口,还是因为我们没有摆正自己的身份。要知道,孩子生下来不代表就完成任务了,因为养育孩子是一辈子的事情,也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越早认识到这一点,才越能更认真地去看待教育孩子这件事,也才能意识到自己背负的重要责任。所以,不要找任何借口,作为孩子的妈妈爸爸,不管是从道义还是从责任上来说,都没有逃避的理由。

第三,保证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绝对亲子关系。

有位妈妈在网上求助问:“家里保姆走了,可是孩子不认我了怎么办?”面对这样的询问,恐怕怎样的回答都不会让这位妈妈感到宽心吧,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过是外人给出的建议,妈妈自己错过了与孩子心灵相连的最佳时间,是很难弥补的。

而且,这样的妈妈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愧疚补偿心理,会对孩子有溺爱之心,孩子如果抓住了妈妈这样的心理,就会仰仗着自己受宠而为所欲为。

有的时候,在种种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请保姆来帮忙,但我们也不能做甩手掌柜,有些事一定不能让保姆代替。比如,照看孩子的饮食起居,我们不能假以他人之手;和孩子做游戏、聊天谈心,我们也一定要尽量亲力亲为;给孩子开家长会或者与老师沟通,我们更应该自己去,不能让保姆代替。也就是说,我们要成为最了解孩子的人,而不应该是保姆。

我们可以和保姆分工合作,她帮助整理家务,我们则要将能挤出来的时间都留给孩子。要让孩子在小的时候有一种“有需要就应该找妈妈爸爸”的意识,而不是去找保姆,这样才能保证孩子是和我们心连心的。

第四,尽量不要把孩子完全交给老人带。

再讲一个与“把孩子交给保姆带”相关的道理,就是尽量不要把孩子完全交给双方的老人去带。

当然,老人帮忙带带是可以的,我强调的是不要“完全”交给他们去带。

为什么呢?一是老人难免隔代亲,对孩子过度溺爱;二是如果孩子长时间不跟妈妈爸爸接触,对其身心发展是不利的;三是老人年纪也大了,体力方面可能跟不上;四是老人更注重对孩子的“养”(好吃好喝),而较少对孩子“育”(教育会跟不上,孩子的一些错误、缺点、不足得不到纠正,由着孩子的性子发展)。

所以,如果白天老人带孩子,晚上也要尽量自己带,增加跟孩子交流、互动的机会,多陪伴孩子。

我曾听到一位老人的抱怨,她全权负责带孩子、收拾家务、做饭等,而她的女儿、孩子的妈妈却不上班,一天到晚在家上网玩游戏,已经持续多年。我想这位年轻妈妈的做法就有些过分了,虽然老人不会虐待孩子,但老人实在是太辛苦,而且已经产生不满情绪了,这种不满情绪难免会影响到孩子,恐怕也不会太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不要只顾自己轻松,而放弃了对孩子的养育责任。妈妈回归家庭,是个不错的主意

每个人都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很多女性颇为坚强,不管什么样的事情都阻止不了她想要为自己的人生努力奋斗的心。

怀孕生子对于有些女性来说,似乎就已经是耽误时间的事情了,所以当孩子出生之后,她刚刚调养好身体,就会立刻投入到自己被丢下的事业中去,甚至想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恢复之前工作的状态。为此,有的妈妈全然不顾孩子,只要能让自己的事业重回辉煌或者再创辉煌,其他什么都在所不惜。

做一个坚强的女人,这原本是好事,但是为了自己舍弃孩子,这对孩子是极其不公平的。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年,对孩子不够亲近或者经常性地远离,势必会将他从妈妈身边推离,也会让妈妈错过他那些关键性的成长。

其实女性的价值在很多方面都能得到体现,不只是工作事业上,如果能成为一位成功的母亲,这对于女性来说也是值得引以为傲的成就。

如果妈妈能将大部分心思都用在孩子身上,用心陪伴,无疑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也就是说,如果妈妈能够回归家庭,全心全意地对待孩子,做个全职妈妈,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哪怕就那么关键的几年也好。

但如果真的做了全职妈妈,和孩子朝夕相处,可能又会有另外的问题出现了。

一位全职妈妈就有这样的烦恼:自从怀孕,她就辞职在家安心待产,等到孩子出生之后,她每日都专心照料孩子。现在孩子已经快两岁了,但她的身份依然是全职妈妈。

可是,她却发现周围做全职妈妈的人很少,因此也没有什么人能和她交流做全职妈妈的经验,自然也没人为她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答疑解惑。而且,时间久了,她因为全身心都在孩子身上,接触的事物也少,似乎越来越脱离社会。

照顾孩子并不是件轻省的事情,她总是将自己搞得很累,而周围很多人也觉得她对孩子没必要这样精心,粗着些养育对孩子才更好,太精细的养育反而会害了孩子。她也因为照顾孩子而忽略了对自己的打理,头发随便一绑,衣服也随便穿,早就没了当初精干、漂亮的样子。

这下她自己也迷惑了:做全职妈妈到底是不是正确的选择呢?

成为全职妈妈的妈妈,都是勇敢且用心的人。放下一切去照顾孩子,这是无私的母爱才能体现出来的伟大。

对于孩子来说,全职妈妈更顺应他的“心意”,因为妈妈不会有其他心思,会更仔细、更精心地照顾孩子,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知识能力、品德教育,都能花更多的心思去照顾和引导。

而且,相信每位妈妈在怀孕时都会了解时下的教育思想理念,也都会或多或少地学习一些教育常识。全职妈妈不管是在喂养还是教育方面,都能跟得上时代需求,这对于提升孩子的身体和智能发展将会更为有利。

最让孩子感到开心的事就是妈妈能全天陪伴在他的身边,和他一起做自己想做的事,与他交流,能够回应他的各种需求,这无疑对保证孩子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会让妈妈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变得更为紧密。

对于孩子来说,当妈妈能经常在自己身边陪伴时,他将会有更强的安全感、幸福感、自信心、探索精神……就算偶尔有妈妈不在身边的情况,也只是短暂的。孩子会比较容易对妈妈产生信任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变化也更有理解力和接纳力。

而对于妈妈来说,陪着孩子一起成长这样的事情是幸福的,孩子的每一个第一次都是弥足珍贵的:

第一次微笑;

第一次叫妈妈;

第一次走路;

第一次自己吃饭;

第一次自己解决大小便;

……

这些瞬间,如果妈妈都能亲身经历,更能对生命的神奇有更深刻的感悟,也更能体会到养育孩子的快乐。

当然,前面那位妈妈所遇到的问题也是不能否认的,全职妈妈也存在一些弊端。当妈妈长时间待在家里,长时间自己一个人面对孩子,生活可能就会显得枯燥,视野也可能会变得狭窄。如果一直处于这样一种情况,就比较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这是结果,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全职妈妈因为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养育孩子上,对其他事情也就不那么关心,就容易和社会脱节,尤其是与同龄人相处时,全职妈妈因为“孤陋寡闻”,可能就会与人搭不上话,这也会导致一些全职妈妈产生自卑甚至抑郁的心理。

而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原本的双薪家庭变成了单薪家庭,养育孩子的开销巨大,尤其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经济压力骤增,爸爸身上担负的养家任务也会更加艰巨。

不过这些问题也是能克服的,想到全职妈妈对养育孩子的好处,你也应该有信心,及时转换心情,想办法解决问题,做一个幸福的全职妈妈。

第一,专心做好自己。

如果要做全职妈妈,最好是以自己的意志去决定,不要被他人的任何言语轻易左右。而一旦是自己主动下的决定,那就不要再左思右想顾虑重重了,专心做妈妈就好。

不管怎样,都应该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多想想自己是孩子最喜欢的妈妈,多想想可以在孩子身上发现更多的惊喜。同时,也不要总是一个人对着孩子,如果家中的其他人有时间,也可以让他们帮忙照顾孩子,自己闲下来的时间也可以做一些能让心情放松的事情,以减少内心的压力。

如果内心有了情绪,可以和家人多商量,同辈人会从朋友的角度来帮你放宽心,而长辈则会用自己的经验来为你解答某些疑惑。

第二,扩大自己身边的朋友圈。

成了全职妈妈,并不意味着生活圈子就此缩小了,你完全可以继续保持甚至扩大自己的朋友圈。

说保持,就是在怀孕生子之前你的朋友圈子,如果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完全可以保持下去。如果是真朋友,理应会关心你的情况,有时候你还可以把自己和孩子身边发生的趣事与大家分享。

至于说扩大,也可以找找和自己同为全职妈妈的人,不管是现实生活中的还是网络世界中的,可以和这些人多一些交流。即便对方不是全职妈妈,同为妈妈,尤其是与自己的孩子同龄的宝宝的妈妈,你们彼此也会有更多可以说的话题。若是遇到非常投缘的人,不仅你们可以成为好朋友,孩子们没准儿也会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当你有了这样热闹的朋友圈子时,生活哪里还会无聊呢?不管是通过各种方式聊天,还是凑在一起参加一些活动,都能让自己感受到不一样的快乐。

你也可以经常带着孩子参加一些活动,这样不仅使孩子能通过各项活动体会到快乐,你也能在活动过程中结识更多的妈妈,这无疑又是扩大交际圈的一个好机会。

第三,通过多种渠道跟上社会的脚步。

虽然成了全职妈妈,可你的世界不能也被局限在家中。

平时在不影响与孩子互动的时间里,在孩子睡觉时,可以看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或者上上网翻看一些最新消息。多了解社会,平时也要多向孩子的爸爸了解外面的世界,有机会就结交更多的朋友。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我。

不要总窝在家里,一定要找机会带着孩子一起走出家门,不仅会让孩子大开眼界,自己也将有更多的收获。尤其是之前没有机会去做的事情,现在有了时间,若能和孩子一起做,应该会别有一番滋味。用各种方式记录下孩子的成长过程

孩子的成长就是时间在他身上跑过的轨迹,眨几下眼睛,孩子可能就已经发生变化了,几天不见,他的身上就已经有了我们意想不到的发展。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几乎可以用“瞬息万变”来描述。

既然是“瞬息”,那也就意味着孩子的很多成长变化都是一瞬而过的,若我们不曾在意,孩子人生中的那些重要时刻可能就会在不经意间消散。

所以,我们需要用各种方式将孩子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将孩子的诸多重要时刻保留下来。

有很多方法都可以将孩子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

比如,日记。

日记是最原始的一种记录方式,通过文字将场景描述记录下来,这种描述可以加入心情感受,加入思想分析,会让一段记忆变得更加立体,读来也更加耐人寻味。而且,写日记不需要太好的文笔,只要认真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就好。

孩子身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如果我们能认真记录下来,将来等孩子长大,再拿出来给他看,不仅会勾起他的回忆,特别是他没有明确记忆的那些事情,还能给他带去一些惊喜和意想不到的快乐。

直接用手写的日记是最好的,一笔一画亲笔记录的内容,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爱的。特别是有些妈妈在写日记的时候还会有感而发,说出自己在某些事情发生时候的心情,这样孩子会与妈妈当时的感受心灵相通,更能体会到妈妈的爱。如果是一些很重要的事情,孩子也能感受到妈妈当时的心情,也许会唤起他对妈妈更深层次的爱。有些妈妈还颇具有艺术气息,会使用不同颜色的笔,会在本子上加入小绘画,这就更增添了日记的可读性,会给孩子留下更美好的回忆。

当然了,现在科技发达,日记不一定非要用手写了,在电脑上甚至手机上都能将自己的心情记录下来。所以,也可以选择随时随地都能记录的“电子日志”,记录起来会更方便、更快捷。而且,电子日志的保存不占用现实空间,只要有网络,只要不是自己主动删除,就能更长久地保存,孩子也随时都能调出来翻看。

又如,照片。

相较于文字,照片会更直观,哭着的、笑着的,跑着的、跳着的,孩子的各种动作表情都能在一瞬间被定格,从而成为永恒的记忆。

可以买一部质量较好的相机,拍出上乘的照片,可以把电子照片分时分类保存起来,也可以选一部分照片洗出来,按照孩子的成长轨迹做成他的成长记录册,从小小的一团到慢慢会坐、会爬、会走、会跑,个子一点点长大,样子一点点变化,这种看着自己长大的过程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很神奇的经历。

如果能在照片上再配上简单的文字解说就更好了,一来可以解释当时发生的情况,二来也可以加入一些小小的感想,让照片内容也变得生动起来。

除了相机,现在的手机也有很好的拍照功能,而且与相机相比,手机更具有灵活性与便携性,随时随地都能捕捉到孩子成长过程的点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总拿着手机翻看使用,否则会引起孩子的好奇,他也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手机上,而不是那些照片中。

再如,视频。

除了日记、照片,视频也是记录孩子成长的不错的手段,而且相较来说,视频应该是最能再现过去的一种手段了。把孩子的每一次瞬间都记录下来,点击播放就能将过去的快乐重新播放一遍,这会让记忆活起来,也能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去记得更清晰。

录制视频的时候最好是抓录或者是在孩子不注意的时候去录,否则年幼的孩子可能会对这个给他录像的相机非常感兴趣,而不再进行其原本的活动了。而且,有的孩子一旦知道在录像,就会变得不那么自然,也会刻意去表现,这就体现不出自然记录了。当然,特殊情形除外。比如有的4~6岁孩子,可能会比较有意识地做一些事情,他非常希望我们给他录下来,在录的过程中,他反而更加专注、认真。甚至有的大一点的孩子,已经会找准方位、架设相机给自己录像了,一边动手制作或者玩游戏,还一边头头是道地讲解、念念有词……不妨就依了孩子,做一些类似的“记录”。

如果有条件,上述几种记录方式混合使用自然更好,通过不同方式将孩子所有值得记忆的瞬间都记录下来,一点细节也不遗漏。

比如,同一个场景,用不同的方式分别记录,文字写出来的是内容感想,照片或者视频记录的则是当时的真实情况,事后相互结合来看,就会对当时的场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回忆,当时的快乐气氛也就能重新充满内心。

还是那句话,孩子的成长过程瞬息万变,虽然不用每天都去记录他的变化,但是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时刻,将孩子的成长片段记录下来,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我们,都是一份美好的回忆。第二章从婴儿期起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很多人都会在孩子长大之后才担忧亲子关系为什么这么不和谐,其实这个不和谐的根源存在于婴儿时期。要想和孩子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需要从他还是婴儿时,就开始与他建立起良好的情感联系,从而让这段关系能日渐根深蒂固。孩子哭了,要不要去抱

孩子哭了,特别是对于处在婴儿期的宝贝来说,该不该抱一下?通常,人们对这件事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孩子哭是锻炼肺活量,是在活动,不用抱,抱了之后孩子就会产生依赖,总想让人抱着;另一种观点认为,哭是孩子有需求,要满足孩子的需求,要以孩子的感受为主。那么,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更合理呢?

如果是处在婴儿期的孩子,他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此时,哭是他与外界唯一的沟通方式。他一哭,证明他此时需要父母的照顾,我们要第一时间对他的哭声做出回应,这也是婴儿建立安全感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他明白,在他感觉到不舒服的时候,身边是有一个温暖的依靠的。

从妈妈孕育胎儿的那一刻起,胎儿的身心就和妈妈是一体的。就像这个小宝贝一样,她在妈妈的肚子里已经待了快10个月了,妈妈的子宫那么温暖舒适,妈妈的喜怒哀乐她也能真切地感觉到,此时,她们是一体的。

但是,突然有一天,她的身体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在艰难地通过了一条黑暗、潮湿和紧压的通道之后,她来到了一个刺眼的、冰冷的世界。她的手脚试着去触碰妈妈,却没有得到那温暖而柔软的回应。她感觉非常恐惧和不安,这到底是怎么了?此刻,她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和一份依靠。

她的身体离开了妈妈,可是心还在妈妈身上。她需要妈妈能够随时随地、全身心地感受到她的需要,并能及时满足她。在她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此时是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她必须从妈妈身上获取充分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来奠定自己一生安全感的基础,这是一个生命必须奠定的基石。

所有的孩子在出生到大约3岁这个时间段内,都会非常迫切地希望从妈妈身上获取爱的能量,妈妈无条件的爱让他感觉到踏实和满足。这就是幼儿为什么特别需要父母尤其是妈妈的拥抱。他们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找到自己和父母的联结,为自己的内心建立第一安全感,蓄积成长与独立的力量。

当孩子在父母那里获取了这种安全的力量,他就会比较有自信,因为安全感已经建立在他的内心,他不再渴求从别人那里获取,也不会再摇摆不定。他的性情会更稳定、愉悦。

当孩子还是个小婴儿时,饿了、渴了、尿湿或者生病的时候,都会用哭声来提醒妈妈。此时妈妈就要及时上前查看,是不是孩子觉得哪里不舒服。

如果排除了这些现象,那就是孩子躺着腻味了,想念妈妈的怀抱了,此时,妈妈不妨满足一下孩子的心理需求,抱起来哄一哄他,等他感到心理得到了满足,自然就会又恢复往日乖宝宝的模样。

当孩子为了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哭泣的时候,妈妈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发现他哭一段时间后,声音就会越来越微弱。此时,你也许认为孩子的忍耐力在提高,实际上他是发现自己的需求没有被重视,选择将想法隐藏,这种状况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对孩子给出的“信号”,妈妈要及时回应。有时哪怕手头正忙着,一时走不开,我们也要大声对他说:“宝宝怎么了?想妈妈了吗?妈妈这就来了。”听到妈妈的声音,孩子的哭声就会停一下,如果妈妈及时赶到并解决了他的难题,他就会变得十分开心。你的及时出现,让宝宝觉得舒适又安心,当他会笑的时候,他会用一个甜美的笑脸来回报你的辛劳。

当妈妈抱起孩子放在胸前,他听着妈妈的心跳,就像还是胎儿时在妈妈肚子中听到的那样,这是他最熟悉的声音,他就会感到安全并安静下来。

正确的安抚方式不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依赖,及时给予孩子正常需求的关爱不仅不会对他有害,还会让他感到心情愉悦,也有利于他养成健康开朗的性格。为了培养所谓的“独立性”就忽略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是非常不当的陪伴方式,千万不要这样选择。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妈妈却走向极端,只要孩子一哭立马就抱起来,这也是不妥的。在抱起之前,一定要分辨孩子到底是为什么哭,才能缓解孩子的不适。本来孩子尿湿了,你却抱着他一个劲地来回晃,他只会越哭越凶,最后你还很委屈:“我抱他了啊!他怎么还哭?”要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第一步是看清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把抱抱当作安抚孩子的手段“滥用”。

而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拥抱的意义也是非常大的。

有个3岁男孩刚上幼儿园,老师发现这个小家伙很有意思,经常会说出一些令老师都感到吃惊的话。

一天,他不知为何看起来有些不开心,还没等老师开口,他就径直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感觉有些不开心,我需要您抱一抱我。”

老师感到又吃惊又好笑,不过她还是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得到了拥抱的男孩心满意足地走了,一天情绪都非常好。

不少成年人在面对孩子如此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叙述自己的需求时,总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外人面前隐藏我们的真实感受。而我们有时对自己的需求也有些“难以启齿”,我们会衡量自己的需求会不会对他人造成麻烦,会不会遭到拒绝,总之,成人总会顾虑重重。

男孩有直接表达自己内心需要的勇气,可见他从小受到了比较好的培育。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打着一些训练孩子“独立性”的名义,不顾孩子内心的感受,强行把孩子从身边推开,认为这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其实不然。越是注意孩子的内心感受,并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给孩子拥抱、信任和鼓励的家庭,越可以培养出独立自信的孩子。

相反,那些一味追求表面独立性的父母,更容易养育出唯唯诺诺、依赖黏人的孩子。这是因为,孩子在最应该得到安慰和爱的时候,感受不到最亲的人对他的爱意和接纳,反而被父母推得更远。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没有自信,没有安全感,容易对外面的世界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此时,如果父母再把他和别的孩子做比较,用一些难听的话语来刺激他,恐怕他会变得更加胆小、怯懦。

其实,孩子要求的并不多,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也许父母一个鼓励和理解的眼神、一个表达爱意的拥抱,就可以让孩子得到满足。一个心理得到满足的孩子,一个获得了安全保障的孩子,是没有理由大哭大叫的。

如果孩子大哭大叫的时候,父母也同时陷入了情绪的低谷,对孩子又打又骂,此时,一家人就陷入了难以控制的情绪旋涡中。也许是孩子的行为太让你难堪,也许是他触动了你内心深处难以自控的情绪,但无论如何,请你相信,孩子真实的需求只有那么一点点,就是父母的爱与接纳。

当你再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可以试着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要让自己从类似下面这些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他真让我丢脸!

连他都敢这样对我!

这个模样像他爸爸(妈妈)一样,让人难以忍受!

这种感觉又让我想起了……

……

走出坏情绪,真实地体会一下孩子的需求,蹲下来,用微笑的眼神、温和的话语去安慰他,伸出充满爱意的双手去拥抱他,也许你会发现,这将如有“神”助一般,竟然这么迅速就“搞定”了一个难缠的小家伙。同时,你也能体验到控制自我的胜利感,不出意外的话,你会发现,从那以后,孩子的“无理”哭闹会越来越少。毕竟,当一个人的基本情绪需求被满足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愉悦的,他开心还来不及,怎么还会去哭闹呢?

所以,对于孩子哭了要不要抱他这个问题,最终还是需要妈妈爸爸去细心体悟,孩子不同,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但一个总的原则就是:遇到任何情况,都别忘了给孩子爱与理解,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与接纳,这比什么都重要!母乳喂养,是妈妈给孩子的第一件礼物

关于“要不要进行母乳喂养”这个问题,孕妈妈们的态度向来是被分成两派的,一派当然是很肯定母乳喂养,认为母乳是最合适的营养;而另一派,自然是很直接地拒绝母乳喂养的,她们认为母乳喂养会影响自己身材的恢复,甚至会让身材走样。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在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应该进行纯母乳喂养,在6个月后可以进行母乳结合其他适当食物喂养,这样的喂养方式可以持续到孩子两岁甚至两岁以上。但根据我国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0~6个月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7.8%,城市中的纯母乳喂养率更低至15.8%,远远低于38%的国际平均水平。

而很多新妈妈对母乳喂养的咨询,也无外乎都是带着“会不会影响身材”“对工作又会带来哪些影响”这样的疑问去的。从这些疑问来看,新妈妈们似乎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母乳喂养这件事的,却从来没想过,孩子这个母乳的主要需求者的需求是什么,如果他没有了母乳又会有怎样的感受,而他的身体对母乳的渴求会不会导致他不好好吃其他食物。

事实上,对孩子来说,母乳是任何营养品都无法替代的食物,正所谓“金水银水不如妈妈的奶水”;而对于妈妈来说,母乳喂养不仅不会影响身材,反而会帮助恢复身材。

研究表明,母乳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更有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初乳,也就是产后两天到三天内分泌的乳汁,含有婴儿所需要的丰富的营养,而这种营养是任何乳制品都无法替代的。

母乳中包含的乳铁蛋白、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素,配比最为恰当,非常适合6个月以下婴儿的生长发育需要。母乳中的脂肪酸和牛磺酸,有利于婴儿的脑部发育。而且母乳中富含多种免疫因子,可以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减少并预防许多婴幼儿疾病的发生。

而且,母乳喂养并不会让身材走样,相反,正是因为有了母乳喂养,才能让妈妈们的身材恢复得更快。

因为在怀孕时,妈妈的身体蓄积了大量脂肪,生产后这些脂肪不会一下消失,但如果是母乳喂养,身体每天就要消耗大量的热量来制造乳汁,这样一来,这些脂肪自然而然地就被“用”掉了,因此身材的恢复速度也会比单纯依靠节食来减肥快许多了。

不仅如此,母乳喂养还会帮助妈妈降低患乳腺癌、卵巢癌等疾病的概率。研究表明,与从未有过哺乳经历的女性相比,哺乳期超过25个月的妈妈患乳腺癌的概率要减少1 / 3。

母乳喂养经济、方便、省时,是名副其实的“随吃随有”,非常适合婴儿少食多餐的需要。同时,母乳干净安全,再也没有比这样的食物更让人放心的了。

更重要的是,母乳喂养可以促进母亲与婴儿的情感交流,可以促进婴儿心理的正常发育。妈妈通过婴儿吮吸时的刺激,可以产生对孩子的疼爱之情,而婴儿在吮吸母乳过程中,和妈妈肌肤相触,感受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