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孩子最好的朋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23:06:24

点击下载

作者:毛毛老师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妈妈是孩子最好的朋友

妈妈是孩子最好的朋友试读:

前言

孩子不听话,父母就着急,越是着急,他就越不听话。这时候很多妈妈就开始苦恼:“到底我的孩子是怎么了,他到底是在想什么?我又应该怎么做?”

有人说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但同时更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个朋友。当他第一次睁开双眼,第一次啼哭,第一次走路,妈妈都始终陪伴着他们。妈妈的爱,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妈妈的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成就,作为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妈妈用智慧点亮孩子生命的辉煌。从某种角度而言,妈妈在和孩子一起成长。

常言道:“知子莫若母。”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孩子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需要什么;作为孩子的朋友,妈妈应该让孩子敞开心扉,应该让孩子了解自己,应该让他们从容的去面对每一天的挑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若想获得家庭教育的成功,首要的是更新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孩子的成长的环境变了,生活内容变了。他们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视机和电脑前长大的孩子。虽然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但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

作为一位好好妈妈,我们一定要意识到社会对孩子的改变,不要只注重吃喝冷暖和学习成绩的好坏,要让孩子知道你是他真正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孩子的生活和思考,他们才会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成长。

第一章 忘记你的年龄

不要总以大人自居,要知道你的孩子还是个孩子。回想一段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摘掉年龄的光环,把自己要成为孩子的玩伴。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向你敞开心扉。我们才能真正的融入他们的世界,与他们共同成长,分享他们童年的快乐。

妈妈是个小女孩儿

孩子很天真,但同时也有他们的内心感受,想了解孩子,就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有的时候不妨把自己也变成孩子,顺应孩子的思想,孩子的感觉,这时候我们就像一个幽默而开朗的小女孩儿,像朋友一样接近自己的孩子,成为他们最真诚最亲近的好朋友。

作为妈妈,从为人父母那天起,我们就要主动或被动的开始了新的学习。从小心翼翼抱着那个软塌塌的肉体,生怕会自己一不小心就从手中滑掉道地上,到熟练的为他穿衣洗弄;从孩子在你怀中哇哇哭叫到蹒跚学步、牙牙学语;从你拿着奶瓶塞他嘴里听他咕咚咕咚的喝着到追着他给他喂饭;从你每天的休闲时间看书上网到现在陪他玩耍讲故事,作为妈妈的付出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这一切都很辛苦,但是又是幸福的。

一个优秀的孩子总会受到良好的家教影响,尤其在时代造就的4-2-1结构的家庭,孩子担负的希望和重任及面临的竞争和压力也是巨大的。所以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父母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和孩子一起学习与时俱进。有的时候我们应该忘记自己的年龄,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的日子。斩时放下母亲的架子,我们应该由母亲转变成为孩子亲密的伙伴,我们可以和他商量怎样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我们可以和他一起游戏,一起攀谈。或者我们可以装装嫩,成为孩子心目中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儿,一个最值得信赖也最忠诚于他的好孩子。

张岩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又聪明又漂亮,别人喜爱他,做妈妈的就更把他视为自己的掌上明珠。今年,孩子已经都十岁了,张岩还是不肯撒手让其独行,甚至离家几步之遥的地方也不让儿子一个人独去。

别人都劝张岩想该放手了,但是张岩还是想法较多:怕孩子被过道车碰着、遇到突发事件不知道如何处理。儿子曾经多次试图挣脱张岩的手,想自己去干一些事,都被她硬给拽了回来了。

有一次,孩子想自己上书店看书,张岩没有答应,孩子严肃地跟她说,“妈妈给我一次机会,信任我吧,我肯定没有问题。”面对孩子祈求的语气,张岩决定给孩子以信任。两个小时后,孩子高高兴兴地从书店出来了,一种自豪的表情挂在脸上。从这以后,孩子能自己处理的问题,张岩都开始放手让他尝试着去做,有时还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给孩子办,完成的都还不错。孩子也感觉到了张岩对他的信任,变得懂事多了,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有的时候孩子还把自己的知心话与妈妈进行交流。

在张岩生日的那天,做妈妈的第一次收到了儿子精心准备的生日卡片,卡片是这样写的:“您不仅是我的妈妈,还是我最好的朋友,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儿……”

我想不管是谁,看到孩子这样一张温馨的贺卡都会感动不已。在妈妈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但是孩子却在一天天长大,而且在不远的将来他们将独立地去生活,真正的爱不是紧紧握着她的手,而是要把手松开,放手让孩子自由的地去飞翔。妈妈的任务并不是告诉孩子去做什么,而是引导孩子该怎样做。

有的时候,孩子就像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是呀,孩子小的时候,很多妈妈只是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是他们的朋友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甚至有时做一做他们的学生,听一听他们的见解。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时,你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那么,究竟我们应该怎样与孩子做朋友呢?怎样才能做到和孩子友好相处呢?看看下面的几条建议,相信一定会对你有多帮助。

首先,我们要舍得放下自己家长的架子,不要总是居高临下。要知道,我们既不是孩子的奴隶,也不是孩子的主人,孩子更不是我们的附属品。爱孩子,我们就要懂得尊重孩子,把他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与他平等相处。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而不是充当孩子的检察官、司令员。只有与孩子心与心地接触,相互尊重,孩子才能信任我们,他们才会向我们敞开心扉。

其次,在孩子面前要勇于承担责任。家庭生活中要公平公正,不要事情出现了,把过错全推给孩子,不能总对孩子说“都怪你”,“你要不……就不会……”这种态度只能让孩子感到紧张和委屈,甚至还会促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当然,也没有必要把错误有意揽在自己身上。家庭心理学认为,恰当地承担责任是一个家庭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和睦相处的条件。在出现问题时,只要引导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从而使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也要担负起自己的那份责任,从而培养他的责任心,就一定能够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第三,与孩子做朋友还要注意不要对孩子妄加评论,要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在讨论中慢慢交流,注意引导,点到为止,争取让孩子自己悟出道理,从而走上正确的道路。

第四,尊重孩子的意愿,正视孩子的价值,给孩子独立思考和一些决定问题和事情的机会,使孩子有一种独立成长的安全感,感觉我们像对待其他朋友一样,把一份尊重、一份理解、一份信赖、一份安全带给我们的孩子。

只要你可以做到这四点,你就会成为孩子真诚的朋友,与他们一同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即使孩子有什么过失和情况,也不会出乎你的意料。

给妈妈看的小哲理:

作为母亲,不仅仅要爱护子女,还要学会教育他,尊重他,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不同于学校中所接受的知识上的教育,母亲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担任的是细节上、品德上的教育,是在言传身教中传承给子女,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母亲,我们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与他们一起玩,遇到高兴与成功一起享乐。遇到的事情一起讨论,让他们早日的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关怀,最体贴的安慰。

我们是平等的

人于人之间的交往本来就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与孩子交往也是如此。但身为妈妈的我们有时却把它想得过于复杂。总感觉家长就得有家长的威严,家长的地位。当孩子的就应该从小对自己表现惧怕和尊重,结果却把事情弄得越来越糟。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往往因为父母的一句话而暗自努力,也往往会因为父母的一句话而失去信心,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明白,孩子也有孩子的思想,它是独立的一个人,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年龄大,又是他的家长就强迫他们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相反我们应该多多引导孩子,与他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遇事要以商量的口吻,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才会更加顺畅,生活也因为相互尊重而充满快乐。

陈月的女儿还不到三岁,大大的眼睛,圆圆的小脸蛋,样子十分可爱。和所有的母亲一样,月月自女儿呱呱落地以来,就在她身上寄托了自己无数美好的愿望。眼看女儿一天天长大,她会笑了、会看了、会坐了、会翻身了、会爬了、会走了……当妈妈的月月有说不出的高兴。

陈月是一名幼儿园老师,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她深知“娇纵”给孩子带来的危害,然而孩子的爸爸总说:“孩子还小,什么事都由她吧!”没办法,在家庭中陈月只有充当起“黑脸”的角色,平时对女儿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是,从一件事情开始,陈月改变了自己对女儿的教育的态度。

那天晚上十一点多了,劳累了一天的陈月真想酣然入睡,可女儿还在兴致勃勃地玩。于是月月开始哄着她说:“乖,咱们睡觉了。”孩子摇摇头,示意要玩玩具。陈月不由分说将她的衣裤脱掉,塞进被窝,孩子却哭闹着钻出了被窝。

这个时候陈月心软了:还是再让她玩一会儿吧。于是过了半个小时,陈月再次让女儿睡觉,但这次女儿似乎动了真格,哭闹着示意陈月把裤子穿好。于是月月开始生气的责骂声孩子,结果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响,陈月恼火了,在她的小屁股上“啪、啪”拍了两下。

这时候孩子哭得更委屈了,一只小手指着门外,示意要去外婆那里。陈月把她按倒在床上,心里犯起了嘀咕:好大的脾气呀!孩子这时咕噜爬起来,一只小手敲打着陈月的身体,一边哭一边嘴里念念有词。

孩子的这一举动让陈月开始深有所思:虽然孩子还小,说话都还不利索,但她已经有了有自己的思想,也是一个人的个体。父母不能一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所愿压迫他去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相反我们应该学会平等地对待孩子,成为她最好的朋友。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到,尽管陈月的孩子还小,但是他却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喜欢妈妈要求他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呢?其实只要妈妈能够放下架子,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正确引导孩子,而不要把我们的要求强加给孩子。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就一定会走进孩子的心灵。

是啊!妈妈更应是孩子的朋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很多方面他们是孤独的,缺少同龄的玩伴,缺少朋友的关心,这就要求父母担当朋友的角色,与他们一同分享成长道路上的喜怒哀乐。陪孩子一起游玩的时候,不要总摆着一副家长的架子,相反我们应该附下身子,甚至趴着和他们一起玩耍;当孩子提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倾听认真解答,使孩子觉得游玩不只是玩乐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孩子的身心得到陶冶,我们还能得到孩子的喜爱和尊重。当孩子拥有进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当他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开心的时候,妈妈应该成为孩子最好的听众。当然,妈妈有的烦恼也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商量,让孩子为你排忧解难。

有些父母对孩子,总象是上级对下级那样,并强调他们自己的观点与尊严而不顾及孩子的想法,父母从来都是对的,而孩子从来都是错的。这样做,不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还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破坏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如果妈妈们愿意回首童年或许会感慨地发现,那些让您刻骨铭心受益终身的教育大都是您最喜欢最爱戴的人给予的,而那些美好的记忆与您所厌恶的人可能毫不相关。妈妈们几乎都能感受到这样一个现象:孩子如果喜欢一个大人,就很可能喜欢这个大人的教导以及他要求的一切:孩子如果讨厌一个大人,则可能讨厌这个人的说的每一句话甚至会厌恶这个人一切行为。孩子对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人的关系也基本上如此。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交往,应该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是独断的。首先在家庭中,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虽然是子女的角色,但与父母一样,他们的价值和尊严,同样应该受到尊重。总之,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父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角度来与孩子交往,才能在教育孩子时,让孩子对自己更加信服。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在生活中,光有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不够的,还要与孩子建立相互的信任,使父母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给妈妈看的小哲理:

想把孩子教育好,首先就要让他喜欢你。想想自己的十月怀胎,再想想宝宝降生那一刻的喜悦,看着孩子慢慢长大,妈妈也应该有大人转变成孩子的朋友。我们有的时候应该忘记自己的年龄,放下妈妈的架子,去融入宝宝的生活,去接近孩子真正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想要做什么,然后再利用自己巧妙的方式去引导他,帮助他。这样孩子才能在妈妈的关注下健康成长。

我不是你的拐棍

孩子人生是需要你自己走的,我不能陪你一生一世,我可以做你一时的拐杖,但你仍然要学会独立行走。你不要把我当成是一种习惯,倘若他真的养成了,那就僵硬想你一声的发展,我希望有一天你可以独当一面的去迎接每一天的挑战,因为妈妈爱你。

一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就是一张白纸,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慢慢地去学习。所以,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自己动手的时间和机会,该让他做的就大胆地让他去做,不用担心磕磕碰碰的问题。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快速地适应生活,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如果什么事都由家长来帮着做,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长大!家长是否要为孩子洗一辈子澡、系一辈子鞋带吗?在这种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极低,这一点在孩子长大后家长就会知道。

小娇对父母一直很依赖,在他眼里父母就是自己的靠山。当她站在父母中间的时候,自己就会感觉到很安全。嘴上也是三句话不离父母,不管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他也总是对别人说:“我要问问我妈妈。”:“嗯,我爸爸说……”

慢慢的她长大了,可是那父母当拐棍的习惯却一直没有改掉,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知道自己早晚一天会变老,不可能跟小叫过一辈子。经过一番思考后,他准备和小娇谈谈。

有一天吃过晚饭,妈妈叫住了正要回房间写作业的小娇,对她说:“娇娇,最近数学学的怎么样啊?”“恩,还可以!”小娇回答。“那好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怎么样?”“好的没问题。”“你看你今年已经14岁了。而妈妈的年龄是38岁。假设我们都能活到70岁,你有多少年要独自度过?”“恩,70-14-(70-38)等于24年。”小娇眨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奇怪的看着妈妈。“恩,很好。你的人生中至少有24年妈妈不会在你身边,除此之外妈妈还有更长的时间需要你的照顾,加起来也有10年,那么就是30多年。”“妈妈你算这个干什么?”小娇满脸疑问的看着妈妈。“妈妈是要告诉你,我不可能永远承担你拐杖的责任。你早弯腰独当一面,承担其一个成年人应付的所有责任。有些事情妈妈现在能帮助你,可是拿0多年妈妈帮不了你,我不可能跟你一生一世,娇娇现在该是你长大的时候了。”听了妈妈的话小娇惭愧的掉下了眼泪,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把自己的父母挂在嘴边,遇到问题也开始尝试着自己去解决,慢慢的改掉了以来父母的坏毛病,成为了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好孩子。

一道数学题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一生,它扫平她日后生存的障碍,也显现出了作为一个母亲给与孩子的一种无色的关怀。有句话说得好:“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位妈妈真的是一位优秀的母亲,他高瞻远瞩的看到了女儿的毛病,并用一个巧妙的数学题让母亲自己去感悟她的意思,最终层功德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立一个行为独立的好孩子。

由于国家的政策,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偏多,孩子个个都是“小王子“,”小公主“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大。而父母呢?只有这么一个小宝贝,自然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有所作为,成就自己事业的辉煌。

父母不是孩子可以依靠已被自己拐棍,他们要长大,要靠自己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拥有自己真正的幸福生活。所以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帮助他们剥脱父母的依赖感,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和做事能力,告诉他们父母不可能伴随他们一生的道理。遇到事情的时候,不妨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多用一些商量的语气来引导孩子,例如:“你看是这样做好还是换一种方法呢?”这样在妈妈潜移默化地指导中,开拓自己的能力和脑力,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开拓了自己独立自主的应变能力。

妈妈不是拐杖,妈妈是孩子最好的朋友,朋友之间可以商量,但决定权在于他们自己。有些事情我没有必要给孩子太多的建议,这样只能造成他们遇事思维懒惰,孩子没有想,家长已经为他想了两三步,总之这样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再去为这些事情琢磨,也就成了我们曾经说的那种思维的惯性,这对于他们的后期成人培养是很不利的,倘若养成了这种过分依赖性的习惯孩子就不会拥有积极进取的勤奋或灵活应变的能力。他们总是等着别人为自己铺平道路,然而他们却忘记了,除了自己的父母,没有人会愿意永远为他们这样考虑和牺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最大愿望。然而天才不是生下来就有的,如果不是从小就加强科学的素质教育,孩子就是再有天赋也不会成才,俗话说的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因此家长不仅要注重孩子的物质需要,也要注重孩子的精神需要,开发孩子独立动手、动脑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无意中抹杀了他们的天赋和能力。

父母都是过来人,由家人的陪伴是幸福的,但是如果家人不在身边我们也要好好地生活下去,孩子也是如此,我们虽然对他们处处着想,却经常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不在他身边,孩子能不能照顾好自己?”所以不要认为多为他们做事,才是为他们好,事实并不是这样,为了不让自己的爱毁了孩子后半生,还是现在就把自己的观念改过来吧!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优秀,更独立。

给妈妈看的小哲理:

人生的行走不需要拐杖,因为有了拐杖就会有所依赖,他会让人中毒,这种毒害将影响他们整个生命的过程。孩子你应该知道,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人就是你自己,请不要依赖任何一根拐杖,把扩我,你的母亲。

做孩子成长中的好榜样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讲过:“一个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一个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父母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起榜样作用。想要让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必须先做到。

英国教育思想家托马斯.阿诺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功效,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都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孩子人生的好榜样。”

无论何时何地,父母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决不能做那种说一套、做一套,在外一套、在家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伪君子。凡是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父母也不该去做。要求子女怎样做,自己先要做出榜样。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典范。明智的妈妈都会以身作则,以行垂范,以此来引导成长中的孩子,给孩子做出好的人生榜样。

一个孩子的学习态度如何,道德品行如何,与其父母的榜样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人说,在很多情况下,有什么养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爱读书,孩子就爱读书;父母为人勤快,孩子就热爱劳动;父母乐于助人,孩子就乐于助人;父母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孩子也会模仿父母的样子努力奋斗。这样的看法虽然有点片面,但却一定程度上证明: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言传身教是对孩子而言最好的教育。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希望对妈妈们有所帮助:

6岁的小雨与妈妈去一个同事家专门,在对方家做客时,行为和随便,说话也没有礼貌。回家之后,妈妈把孩子叫到身边,严肃的地对他说:“小雨,妈妈发现你对刘叔叔讲话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就是记不住!这样对人家是很不礼貌的。”

谁知小雨顶嘴说:“妈妈你不能怪我,你不是总是教我要尊老爱幼吗?你虽然爱护我,可你从来没有尊重过我奶奶!对他说话就是那个样子的。不过我下次一定会记得!”妈妈听了小雨的话,脸刹那间红了。

妈妈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就要力争把自己打造成那样的人。当孩子的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妈妈对他的影响就已经开始了。此后妈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效仿源,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终生模仿的样板,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品性形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妈妈才更应该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作用,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因为妈妈作为孩子最早的启蒙教育者,对孩子的影响也最深远的。父母若想成功教育子女,必须以身垂范,做孩子的榜样。

下面再来看一个成功教育的例子:

苗苗今年5岁了,家里来了客人,还给苗苗带来了一份精美的小礼品。渺渺很高兴,抱着礼物半天不说话。

这时候,妈妈发现苗苗在接受他人礼物时没有说谢谢,就微笑着对苗苗说:“苗苗,你好像忘记说什么了?”苗苗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说什么,瞪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看着妈妈。这时,妈妈对客人说:“谢谢您送给苗苗的礼物,我代苗苗谢谢您!”

苗苗听了妈妈的话,意识到自己没有表示应有的礼貌,于是也奶声奶气地说:“苗苗谢谢叔叔给我的礼物!”

同样的母亲不一样的行为,孩子所受的影响竟然差距这样的大,回收看看自己,再看看自己的宝贝,心中一定会感慨良多。要知道,孩子的任何变化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潜移默化。父母的走路说话、待人接物、欢乐与痛苦等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努力去模仿和效法,无论好坏都兼收并蓄。这种影响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其作用也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

父母和孩子接触最早、最多、时间最长,因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造成影响。在孩子面前,父母的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不是小事。要教育孩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父母自己就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美国教育家克莱尔曾说:“如果你自己都不准备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么。”而“成就”在此的第一要义就是成为孩子接受的、爱慕的、模仿的父母,第二才是在事业和生活其它方面的成就。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会潜移化地对孩子产生终生影响。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从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没有小事。要教育孩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父母自己就必须成为这样的人;要求孩子积极进取、勇敢拼搏,父母也要率先示范。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总之,妈妈永远是孩子的一个要去学的人,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妈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力求做到表里如一,以此来引导孩子照着自己的样子去做,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不去接受那些错误的理念,从而在自己的童年生活里茁壮成长。

给妈妈看的小哲理:

善良可以造就善良,光明可以创造光明,友爱可以创造友爱,和平可以创造和平,同样,仇恨可以制造仇恨,消极可以制造消极,冷漠可以制造冷漠,自私也可以制造自私。为了孩子们一生的幸福,让我们每个父母都来给孩子做好人生的榜样,让孩子因为有目标而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放下家长的“架子”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心孩子,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关爱孩子,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妈妈如果想要和孩子达到真正的用“心”沟通,首先就必须要懂得做孩子的朋友;想要做孩子的好朋友,父母就应该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我们应该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这才是理解孩子的最好手段。

中国的父母都比较含蓄,喜欢把自己的爱埋在心里,但是他们不说,孩子们又怎么知道呢,在我们的周围,很多孩子往往喜欢家庭以外的成人交往,因为那些成人对待他们很像同辈,可是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这种气氛,如果父母对孩子总是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尊严,而不顾及孩子的想法,那么,不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还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破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们早已习惯了站着说话,对孩子发号施令,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当自己的愿望与孩子的想法产生碰撞的时候,父母就会对孩子大失所望,然后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根本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

其实,家长和孩子的交往,应该是平等和民主而不应该是独断专行的。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放下家长的架子,努力和孩子成为朋友,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使孩子敞开“心”来与你沟通。

黑尔加·吉尔特勒还教给我们这样一种谈话的方式,比如和3岁的孩子讲话时,最好蹲下来,让他和你处在同一个高度使他感到自己的存在,并且可以和你用同样的眼光观察世界,这样相互之间有利于平等交流,因为幼儿也有自尊心,这种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孩子很容易产生敌对情绪。那么,当你面对那些已经能独立思考并且迫切要求人格独立的大孩子时,就更需要放弃成年人的自负和优越感。

一天,春晓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说儿子在学校和人打架了,被扣在学校,老师让家长到学校领人。春晓听完电话当真的是既着急又生气,儿子这样不听话,回去一定要狠狠教修理这个调皮捣蛋鬼。

一下班,急匆匆的赶往学校,一路上他都在想着一个问题:到底是好好的把儿子修理一番,还是用别的方式教育他。如果我打儿子一顿,难道就真的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保证儿子以后不再打架了吗?

有了这样的念头,在学校见到儿子之后,春晓并没有发作,而是平静地把儿子带回了家。回家之后,春晓也没有发作,而是耐心地帮儿子在伤口上贴上割可贴,并且下厨为儿子做了可口的饭菜。

当儿子一口口吃着饭菜时,春晓才开口跟儿子聊天,述说自己是如何担心儿子,自己是如何盼望儿子早点回家。

听着听着,儿子的声音哽咽了,哭着扑进春晓怀里说:“妈妈我错了,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打架了,再也不让妈妈为我担心了。”听了儿子的承诺,春晓抚摸着他的头会心的笑了。会心地笑了。

春晓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人格表示的尊重,感受到他与妈妈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从而从内心深处被深深感动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喜欢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孩有失误,就对孩子进行指责和批评,这是不正确的。试想一下我们的小时后,乃至于现在,重视会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孩子又怎能是个例外呢?如果我们能够拿多拿出一些宽容,多拿出一些题量,放下自己做家长的架子,那么孩子的进步就会很快,逆反心理就不会在他们身上发挥作用,他们也完全可以顺利地改掉自己身上的错误,而且不会再犯。

无论孩子的想法多么幼稚,也无论他的观点听起来有没有道理,妈妈也要学会耐下心来倾听和面对,给孩子尽情释放的机会。妈妈不应该东东部就摆出一副承认是嘴脸,相反我们应该学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比如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孩子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有道理,孩子为什么不赞同父母的看法。有了这些疑问,妈妈就可以对孩子进行一个客观的分析,找到问题的所在和根源,然后对症下药,通过各种方法来引导和改变孩子的错误思想观念,使他们更好的茁壮成长。

只要这样做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才会愈来愈额通常,而不是越来越阻塞;也只有这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才会步步为营,而不是异常艰难;父母同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才会不断地加以改善,妈妈与孩子的家庭才会越来越和睦。我们常说:“家是休息的港湾”,这句话不仅针对成人而言,针对父母如此,同样对于孩子们也需要家的温暖和保护,这样他们才会更加安心,更加幸福。

时代是在不停向上发展的,父母应该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真正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朋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不断的拉近彼此间的“代沟”,相互敞开心扉,是妈妈与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那也是一条爱的桥梁。

给妈妈看的小哲理:

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父母只有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

和孩子以诚相待

有人说:“没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妈妈是孩子最早最直接接触的人,也是孩子言传身教的典范。在和孩子的交往中,我们应该试着去做孩子的朋友,并在最关键的时候向他们提出自己最中肯的建议,因为只有大家以诚相待,才能让你与孩子的生活多一份快乐,少一份困惑。

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你就会不禁感慨道:“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鬼精灵,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孩子就能小看了他们。所以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妈妈不要总把他们当孩子看,更不能不能因为他们孩子就能享受一些特殊待遇,我们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要学会和他以诚相待。

做孩子的好朋友,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孩子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当然妈妈的喜怒哀乐也可以与孩子共同分享。当孩子向你敞开心扉,当孩子有了在第一时间与妈妈共同分享的渴望,当孩子不再拿你当严厉的家长,而是最贴心的朋友,妈妈的教育就已经成功了,因为孩子最爱听朋友的忠告,而是严厉家长的言词说教。

现在的孩子太孤独。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心灵沟通的朋友。父母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那么难教育?做孩子的朋友无疑是必须的。成年人与孩子交往,对于教养双方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存在一个很大的跨度,做起来并非是易事。然而,如同所有的朋友一样,理解便能架起沟通的桥梁。心理学上把理解具体指向是换位思考的模式。童心无瑕,只要父母能把一份童心的理解给予孩子,孩子就会报以甜纯的微笑而从不设防。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在孩子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以诚相待的友谊之桥呢?究竟怎样做妈妈姆才能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呢,看看下面的三点建议,以往对好妈妈们有所帮助:(1)舍得放下家长的架子

好妈妈不要总以父母自居。要知道,我们既不是孩子的奴隶,也不是孩子的主人。爱孩子,我们就要尊重孩子,把他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与他平等相处,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而不充当孩子的检查官和指挥官,与孩子心与心的接触,平等互尊,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信赖我们,乐意接近我们。(2)在孩子面前要勇于承担责任

与孩子同行的家庭生活中,应本着公平原则,不要把过错全推给孩子,事情出现了,不能总对孩子说:“都怪你”。因为这种态度只能让孩子感到紧张委屈,从而滋生自卑感。当然也没必要把错误揽在自己身上。心理学家认为,恰当地承担责任感是一个家庭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和睦相处的条件。(3)不要对孩子妄加评论

在孩子与妈妈的家庭生活中,妈妈应该给与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会永远和你在观点上保持一致,何况他还是孩子。尽管他们的想法可能难以实现,尽管他们的理想在大人眼里是多么的荒诞无奇,也要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观点与做法。以为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意思,妈妈也只有尊重他们的意思,才能知道他们究竟在想些什么。

总之,妈妈应该同孩子们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朋友关系。因为孩子们不仅在生活上需要父母抚养,也需要年龄大,阅历广,愿意倾听,愿意给予自己忠告的和帮助的忘年之交。

当孩子有疑惑的时候,当孩子与妈妈有了意见分歧的时候,孩子因为妈妈的训斥而躲在被子里偷偷哭的时候,妈妈就要担负起责任,去接近他,去帮助他,去安慰他,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的处理好母子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发展。

晚上,米来因为儿子不愿意收拾玩具而和孩子闹僵了,儿子不愿意理她。晚上睡觉前,儿子在床上自言自语:“有时我生气,有时妈妈批评我,爸爸也批评我,爸爸妈妈的脾气都不怎么好,我也是……”儿子一本正经地说:“我觉得不要批评人最好,书上说,不要随便批评别人,也不要随便生气。”

儿子的话让米来的脸发烧,她问:“你觉得这样好不好呢?”

米来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我同意。但为什么妈妈爸爸批评你呢?”儿子老实地回答:“因为我做得不对,有时我会做错事的。”这时候米来乘胜追击的问:“如果你做错了,爸爸妈妈不批评你,可以吗?”

儿子的回答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可以,你们可以说我:‘这次做得不对,不过不批评你,你要好好改正,下次不要这样了。’我就会改正的,我也不会生气的。”

这时候米来的脸刷地一下子就红了——为什么我当时怎么就没意识到呢?然后沉着地回答:“这样说话真好,我要好好学,谢谢你!但如果你老是错,我们大人也不可以批评你吗?”

也许儿子感觉到我的话语咄咄逼人,没有回答米来。为了打破僵局,米来引导儿子:“可以批评,但不可以骂人,对不对?”“对,骂人不好。”“我也同意你的说法,骂人太不好了,我和爸爸就从来不骂人的。我觉得你的想法和我的做法都很好,你做得对,妈妈跟你学;妈妈做错了,你也一样批评教育妈妈了,不是吗?”

儿子疑惑不解地问:“你跟我学?”

米来笑了笑,立刻列举了儿子一大堆的的优良行为:“当然是呀!你天天写日记,天天晚上刷牙,天天早早起来叫妈妈起床,天天帮妈妈做家务,这些都是好事,妈妈都跟你学了。假如你发现爸爸妈妈做得不对的地方,记得提醒我们,知道吗?”

儿子爽朗地答应了:“知道了!”

倘若父母要想要越过与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但同时更是孩子的第一个朋友,如果孩子真的能把你当成知己和一面镜子,你们的关系就会非常的融洽。因为孩子对一个谦逊忠厚的朋友,是不会隐瞒自己的,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本来就意味着伴随和支持。由此看来,只要父母放下架子,做平等对待孩子的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就一定会走进孩子的心灵,消除与孩子彼此之间的隔阂。

给妈妈看的小哲理:

要做孩子的朋友,既对孩子严格要求,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随时给孩子引导和指引;又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伙伴,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尊重孩子的一切;还要给孩子确实到位的帮助,让孩子心里踏实,心理安全,健康长大。

了解孩子在想什么

爱默生曾说过:“被了解是件奢侈品。”的确如此。孩子需要被了解,并且是朋友般的了解,父母只有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才会为他们所接受。否则.你就无法和孩子建立起健全的关系。只有朋友的关系,才是彼此之间充满信任感的沟通。

亲爱的妈妈们,你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孩子在想什么呢?你对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环境了解吗?你对孩子与同学之间关系了解吗?你知道孩子是怎么看老师的吗?你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了解吗?你对孩子的快乐和痛苦了解吗?你能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痛苦和烦恼吗?你知道做父母的在孩子的眼里是什么形象吗?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吗?你能引导孩子顺利的走上人生的快车道吗?你了解自已的孩子吗?你真正了解自已的小孩子,你就能把小孩子引导上路。

在当今的中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把全部的关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这一个孩子身上,按说,父母应该是孩子最知心的人吧,有了心事应该向父母诉说吧,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这,不能不引人深思啊。

一位小朋友在谈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父母时这样说:“我心目中理想的家长应该是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的家长。您在单位努力工作,我们在校也会努力学习;您和邻居友好相处,我们在学校也会团结同学:您在家温和体贴,我们也知道关心他人;您遇事不急不躁,我们也能学会冷静:您谈吐幽默智慧大度,我们也能学会开朗活泼,学有所长。现在学校正在开展素质教育,今后社会上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我们希望自己拥有良好的成绩,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所以也希望家长能够经常带我们跑不、打球、看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经常带我们参加公益活动,和我们一运看课外读物,我们就一定会有巨大的进步,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身教胜于言教,爸爸妈妈给我们带个好头,做个榜样。”

看了这段话,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很惊讶,原来一个孩子会那么的有思想,真的不可小视他们的才华。有的时候妈妈关心孩子这个关心孩子那个,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是母子隔阂的开始,倘若我们能够早些了解这一切。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在关键的时候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就能够深刻地了解孩子的内心,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最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孩子的忙帮在点子上,帮到孩子的心坎里。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希望对好妈妈们有所帮助: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的王子总是幻想着自己是土耳其人。所以自己应当赤裸着身体,蹲在餐桌下面,捡饭渣吃。

王子每天都是这样,可急坏了国王他请遍了国内所有的医生,结果没有一个能帮助他的儿子。一天,有个智者来到国王面前,主动要求帮助这个孩子。

那个人脱光衣服,和国王的王子一起蹲在餐桌下面。当王子问他为什么蹲在桌子下面时,那个智慧的人笑着回答说:“因为我是一个土耳其人。”“我也是一个土耳其人。”国王的儿子说。

就这样两个人光着身子在餐桌下面蹲了好几天,彼此慢慢熟识起来。

有一天.智者让人扔几件衬衫下来。“你是不是觉得土耳其人不能穿衬衫?”智者问王子,“土耳其人当然能穿衬衫,一个土耳其人是不能根据其是否穿衬衫来判断的。”于是两个人穿好衬衫。

几天以后.那个智者让人扔几条裤子下来。“你是不是认为穿裤子的人不是土耳其人?”他问王子。王子回答:“当然可以,一个土耳其人是不能根据其是否穿裤子来判断的。”于是两个人都穿上了裤子。那个智者继续这么做,直到两人都穿得整整齐齐。

然后他让放些食物在餐桌上。“你是否觉得,如果吃好东西就不是土耳其人的?”智者有问王子。“当然不是”王子回答。于是他们就一起吃起来。

最后.智者说:“你认为一个土耳其人必须整天坐在桌子下面吗?你知道,坐在餐桌旁仍是一个土耳其人,这是完全可能的。”于是那个智者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把男孩带回到现实世界中来。

有的时候孩子在想什么我们根本不知道,当他们有了一样的举动,妈妈们就开始不知所措,干着急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转危为安。这时候我们不妨学学那位智者,先了解一下孩子在想什么,他更需要什么,然后慢慢地扭转他们的思路,把他们从幻想的世界里待回到现实中来。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艰难的。妈妈这时候应该忘记自己的年龄,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慢慢的去接近孩子的心灵。

要知道做父母是很不容易的,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妈妈就更不容易了,它需要我们为孩子付出不懈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行为得体、彬彬有礼、品格端正的好孩子。他需要妈妈的勇气和信心,相信孩子,同时也相信自己。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对孩子有益的事情而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其实,孩子是需要和家长沟通的,只有这样他的心结才会打开,他的心情才会放松。既然如此,了解孩子的想法就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成功的钥匙,让他们的生活少一点黑暗,多一片阳光,少一份忧郁,多一些快乐。

给妈妈看的小哲理:

每个妈妈都在为自己的孩子操心,每个妈妈都希望孩子像自己期望的那个样子成长。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事情都不是原来那个样子了,但是妈妈心目中的“好孩子”形象,可以说是最少变化的:既不胖又不瘦,既聪明又听话。但是很多妈妈却忽略了孩子的思想,他们在想什么,但是这个问题很重要,它关系到孩子的健康和前程。

想想自己小时候

其实,小时候,我们没有干过这些“坏事吗”?肯定干过,也许比他还过份,爬过墙,上过树,偷拿过别家的东西,楼道里墙上的画儿,还在自己的腿上画的娃娃,想一想,自己的妈妈在意过吗?所以,面对孩子的过失,不要太生气,他就是个小孩子而已。

聪明,顽皮,马虎,小毛病,伴随着每一个孩子。这个世界上人无完人,当然也就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或许经常犯错就是他们的天性,只要耐心地告诉他,出格的事不能做,其他的就睁只眼闭只眼吧!孩子的天性不能磨灭的,否则怎么叫孩子呢?

面对孩子的过失,家长没有必要紧张兮兮,想想我们的小时后,有谁没有受过父母批评,有谁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闯出这样那样的祸端,现在想想很多事情是那样的可笑,但是那时候自己却很胆怯很认真。每个孩子都是害怕受到父母老师批评的,越是如此,越容易犯错误,反过来看看自己的孩子,他们也是一样的,了解了他们的心情,家长就要对症下药了,究竟怎么办呢?看看下面的故事相信一定会让你有所感悟:

卡耐基有个侄女名叫约瑟芬.卡耐基,离开老家堪萨斯市到纽约来,卡耐基就叫她给自己当秘书。那一年,约瑟芬.卡耐基19岁,虽然高中毕业已经3年,可是没有干过什么实际工作,做事经验也几乎等于零。现在一下子就成为了叔叔的秘书,很多事情都让他倍感陌生。

在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约瑟芬.卡耐基由于手忙脚乱总是出错,卡耐基少不了严厉的批评和责怪。可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往往有的时候,约瑟芬.卡耐基越是因批评而紧张,越是犯下更多的错误。

有一天,约瑟芬.卡耐基又出错了,卡耐基正想批评她,可是他忽然转过来这样想:“等等,戴尔·卡耐基!你想想,你年纪要比你的侄女大一倍,而你的经验可能是他的一万倍。既然如此,你为什么总希望一个19岁的女孩儿与你一样呢?你的观点、你的判断力、你的冲劲……在你看来,这可能是最平常的,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在你侄女看来,那可是很神秘的,并且你19随的时候又能做些什么呢?”

卡耐基19岁的时候,的确干过很多的蠢事,也犯过不少的错误,,经过这样一想,他的心态自然平和了很多。约瑟芬.卡耐基只有19岁,他的表现比自己当年好多了,自己应该感到惭愧,因为自己没有经常去鼓励自己的侄女。

自从那次以后,每当约瑟芬.卡耐基出现错误,卡耐基像是性对她的批评时,他总是这样说:“约瑟芬,你现在又犯了一个错误,可是上帝知道,我所犯的错误比你更多更糟糕,。你不可能天生玩是精通,经验只能从时间中去总结。你要比我年轻的时候强多了。我自己那个时候曾经做过很多愚蠢的傻事,所以我根本不想批评你,甚至不想批评任何人。哪怕这对你是绝对有好处的,可是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不是很好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约瑟芬.卡耐基成为了西半球最完美的秘书之一。

这虽然是个成人的例子,但也可以看到卡耐基的精明之处,所谓家长,都曾经经历过孩子的阶段,面对他们的错误,面对他们的马虎,我们既不能放任但也要谅解。每个人都是在犯错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孩子终归是孩子,大人都时常会犯错,又何况他们呢?面对孩子我们应该宽容,应该谅解,应该鼓励,更应拿出自己的微笑。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没有人会是永远正确的,爸爸妈妈小时候也曾经犯过很多错误,后果或许比你还要糟糕,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很快地改正了过来,现在才有了你。”

回想我们的青春年少,因为幼稚,也因为无知,犯下了多少可爱的错误,那时候我们的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的?我们又是以怎样的心情来面对他们的教育的呢?那时候我们也许会想,如果有一天有了自己的孩子,绝对不会让他们受自己的折磨,绝对不会动手打他们,用难听的话刺激他们,看看现在,自己真的做到了吗?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你让他们经历了什么,你希望他们是一个什么样子,又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孩子正在经历你小时候所经历的一切,你应该兑现自己的承诺,让他们在快乐和幸福中度过童年,让他们在你的微笑和劝导下改掉自己的错误。

返老还童吧,妈妈应该拥有一颗童心,和孩子多聊聊天,带他们一起去看球赛,一起去野外游戏郊游,一起听故事,唱歌。孩子需要有幽默感的妈妈,陪她一起成长的妈妈,而不是每天板起一张脸的严厉妈妈,爱批评人的妈妈。妈妈应该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应该是孩子最值得交心的伙伴,应该是孩子最亲近最贴心的好妈妈。

最后,我们来看一段卢梭说过的话吧:孩子们之所以任性,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由于教育的不良,也就是说,他们服从别人或命令别人;而我曾经说过一百次,小孩子不应当服从人也不应当命令人的。所以你的孩子的乖僻性情全是你养成的;你吃了自己错误做法的苦头,完全是应该的。下过,怎样补救呢?你也许会这样问我。补救的办法仍然是好好地教导他,对他十分地耐心。

给妈妈看的小哲理:

如果做父母的勇于剖析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很多人生经验也都是从“吃一堑长一智”中走过来的。所以,面对孩子所犯的五花八门的错误,父母应该明白: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指导他们健康地成长,而不是埋伏在孩子身边当“间谍”,对他们那些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出现的错误进行责骂和批判。

保持好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关系

谈起来父母和孩子应该是最好的朋友,可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一句话也没有,彼此好像是越来越陌生,好像有时是敌人一样。这时候妈妈需要好好想一想,怎样才能和孩子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因为只有把这一点做好,孩子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成长。

亲子关系是孩子降临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家长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家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在现代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这不仅困扰着孩子,同样也困扰着父母。

没有哪个父母是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但能真正的否信任孩子却成了一个未知数,因为许多孩子的行为令大人不解甚至反感,这怎么谈得上信任呢?譬如,当你的孩子考试考砸了,你会相信孩子的陈述吗?你难道不会怀疑他贪玩不用功?或者怀疑孩子智力有缺陷?反正,每逢考试过后,常常听到大人训斥孩子:“你这是怎么学的?连这么容易的题都不会,简直是猪脑子!”有的家长居然真的带孩子去测智商,送孩子去做感觉统合训练,花费上千元也在所不惜。一位参与过检测的心理学教授感叹:“这个孩子没毛病,是家长有病!”

想要和孩子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就要学会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意见和提出问题,而且允许孩子讨论。只有这样,孩子才勇于质疑,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想法,长大后才能成为有思想有主见的孩子。相反地,如果父母不给孩子质疑的机会,就会压制孩子的好奇心和个性发展。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希望能对好妈妈们有所帮助:

在中国近代史上,出了三位特殊的女性,她们是: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姊妹.老大宋蔼龄嫁给了孔祥熙,孔祥熙是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部长;老二宋庆龄则嫁给了孙中山,被人尊称为“国母”;老三宋美龄是蒋介石的夫人,宋家姊妹三人一生的成功与父亲宋嘉树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宋嘉树坚持三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不计毁誉。务必占专”,二是男女都一样;三是和孩子们交朋友。

在假日里.宋家孩子们在院子里尽情玩耍,有时还爬过院墙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嬉戏:有时到田野里奔跑,到野外采集花草,捕捉虫鸟,无拘无束地欢娱嬉戏。

有一次,姐妹几个玩“拉黄包车”的游戏,而且玩得颇为投入,大姐宋蔼龄扮作黄包车夫.二姐宋庆龄扮成乘客,弟弟妹妹们跟在身后又蹦又跳,玩的甚是开心。不料由于“车夫”拉车用力过猛,黄包车失去控制,这下坏了,把“乘客”抛了出去。“车夫”这才知道闯大祸了,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最难受的是“乘客”,又疼又委屈,满脸的不高兴。后来这件事被父亲知道了,他慈爱地对大女儿宋蔼龄说:“做游戏一定要掌握分寸,拉‘黄包车’可不能光凭力气呀!如果是伤了乘客,那以后还怎么拉生意呢?”宋蔼龄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时候宋嘉树又把二女儿宋庆龄喊过来笑着说:“我们的这位小乘客’宽宏大量,又勇敢坚强,真是个了不起的小英雄!”宋庆龄受到父亲的夸赞和鼓励,也很快雨过天晴了。而宋嘉树夫妇在教育子女时表现出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常常受到当今做父母的称道。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应是孩子的拉拉队员,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父母不为孩子喝彩,孩子就会无精打采。培养良好亲子关系,关键要让孩子与家长之间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学会倾听,学会请教。在与孩子沟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点头表示赞同。经常听孩子说话,孩子认为你是他的朋友。这是培养良好沟通渠道的关键一步。你只要耐心地、用心地听孩子说话。这样我们的父母就会走近孩子的心灵。亲子之间学会了沟通,孩子就会把心里话说出来。我们就能从孩子的话中听出孩子正式的心声。了解了孩子的心思,很容易发现孩子的自信和自卑的地方,我们就可以给孩子能量。让孩子建立自信。如果没有良好的关系,孩子的内心痛苦家长就没有办法了解,孩子把痛苦藏在心中,这样就会产生自闭,自闭导致自卑,自卑导致失去信心。

给妈妈看的小哲理:

要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单凭父母在言语上表达“如何爱孩子”、“孩子在妈妈的心目中如何重要”等便足够了,除此之外,父母必须懂得利用适当的时机,与孩子作情感上的交流。父亲无论工作如何忙也应想办法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就算10分钟也好,与孩子独处。畅谈彼此的感受或见闻,借以增进彼此的了解,慢慢谈及对电视新闻的意见、对娱乐或体育的见解、学校或工作的喜与乐,只要是彼此间有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融洽。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的心思,千变万化,奥妙无穷。我们做父母的不和孩子很好交流,不相互沟通,那就很难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发现孩子的内在潜力。妈妈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材,就应该了解、关心、爱护他们,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孩子才会尽自己的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所长,成为社会上真正有用的人。

妈妈应该是孩子的知心朋友,对孩子来说身边有了一个比自己年龄大的朋友感觉是很好的,小孩子总是喜欢和比自己大的孩子玩,而且会很珍惜这种关系,听从这个大朋友的指导。对大人来说,这样做可以解除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增强孩子的知识面,自己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呢?要做孩子的朋友,首先要放下的就是大人的架子。要把自己放到和孩子相同的高度,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闲暇时刻尤其是看到孩子一个人无聊的时候,妈妈摇身一变,就从孩子的母亲变成他的大朋友,陪着孩子玩耍打闹。其实对孩子来说,玩耍的内容并不重要,我可以和她随意在屋里追着跑,可以一个扔手榴弹一个开冲锋枪来一场虚拟战斗,可以捉迷藏,可以胡言乱语说疯话,和他表演一段即兴的分角色小品,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趴在地上弹杏核,可以在院子里陪他骑滑板车,当然也可以陪她坐在沙发上看一段自己并没有兴趣的动画片。

总之妈妈要学会鼓励和欣赏自己的孩子,陪着他一起玩耍嬉戏。要知道妈妈的一个欣赏的目光,一个爱抚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关切的动作,都会极大地鼓舞自己的孩子。而且要用自己高尚的行为感染和影响孩子,要想让孩子勤奋努力,我们也要做出榜样身教胜过言教嘛!这样孩子才会佩服你,更加尊重你,才会接受你的教育。

在和孩子做朋友的过程中,我最主要的体会是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孩子是未成年人,但首先是个独立的人,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包括尊重孩子的讲话,尊重孩子的爱好。例如孩子喜欢某个明星,并把他的照片贴得到处都是,妈妈就可以就跟孩子开玩笑,假装一幅老眼光一一品评品评明星的相貌,然后骄傲地说:“看看,他们哪儿有我们儿子帅啊!我们儿子才是妈妈骄傲的明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