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23:18:21

点击下载

作者:徐立平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光荣与梦想

光荣与梦想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光荣与梦想/徐立平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5

ISBN 978-7-5473-0948-3

Ⅰ.①光… Ⅱ.①徐… Ⅲ.①冶金工业-先进工作者-先进事迹-中国 Ⅳ.①K826.1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62080号光荣与梦想出版发行:东方出版中心地  址:上海市仙霞路345号电  话:(021)62417400邮政编码:200336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印  刷:昆山亭林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开  本:710×1020毫米 1/16字  数:155千字印  张:12.75版  次:2016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ISBN 978-7-5473-0948-3定  价:42.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东方出版中心邮购部 电话:(021)52069798《光荣与梦想》编委会

顾 问:高武久 徐永锋 马奎举

主 编:徐立平

副主编:张志发

编 委:王 路 金应华 文 俭 吴亚平季荣福 方 芳 王天临 赵守杰齐忠良 王文龙 王 俊 丁 艳序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在中冶集团打造全球最大最强最优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实现“美好中冶梦”的伟大征途中,公司历时四个多月汇编完成的《光荣与梦想》劳模先进事迹一书,今天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也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对于公司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促进公司在新时期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劳动创造价值,也创造历史。在公司改革发展中,涌现出的劳模先进是公司的巨大财富,是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是在艰苦奋斗的历史岁月里,还是在如今公司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公司广大干部员工攻坚克难,历经风雨考验,先后涌现出了王新芝、王元喜、童家荣、顾红飞、张建军、庞希奎、李士伟、吴永伟等一批老劳模先进代表,也培养出了周世丽、苟胜全、彭军、李文清、刘欣、徐建华、耿会良、张晓东、徐旭文等一批新劳模先进代表。他们是公司员工队伍中的精英,也是广大员工学习的楷模。他们奋发有为,勇于攀登,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果。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为建设美好中冶家园,打造“国内第一、国际一流”冶金生产运营服务商,实现公司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事业磨砺品质,也锻造精神。公司生产经营、改革创新为员工干事创业、追求梦想提供了发展大舞台。近年来,面对钢铁行业微利的严峻形势,作为钢铁服务企业,公司生产经营深陷困境,经营压力巨大。广大干部职工励精图治,迎难而上,共同努力,保持了公司生产经营长足发展。公司产业转型升级,基础管理创新提升,经济指标保持良好,经营质量不断改善,员工队伍总体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稳健,再次印证了公司员工的团结、智慧与力量。员工们也在干事创业中磨砺了品质,锻造了他们严细、认真、忠诚、奉献的敬业精神。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壮丽的人生之歌,凝结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四海为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团结奋战、敢于拼搏的精神;快速响应、雷厉风行的精神;刻苦学习、善于创新的精神;严格要求、认真做事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光荣源于梦想,也呼唤超越。实现公司二次创业,再创公司发展新辉煌,需要我们大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光荣与梦想》书中所展示的是公司的最先进代表,广大先进典型中的一个缩影。人生事业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实现;公司发展的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工作岗位上的成就,只有通过科学劳动才能创造。我们阅读《光荣与梦想》,既是以书为媒,感知劳模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学习他们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和忘我的拼搏精神;更是对照自我,激励自己学习新知,苦练内功,增强本领,提升素质,早日进入有智慧、懂技术、能创造、会发明的高素质职工队伍行列。公司要迅速掀起向劳模先进学习的高潮,要学习他们对事业无限忠诚、执着追求的崇高情怀;学习他们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公而忘私、乐于奉献、舍小家顾大家的高风亮节;学习他们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不懈努力的优良品德;学习他们大公无私、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们不断进取、积极探索、求实创新的开拓意识。要通过学习劳模先进事迹,大力倡导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把公司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力凝聚到加快发展的目标上,凝聚到公司二次创业、建设“美好中冶宝钢技术”的发展事业上,凝聚到打造全球最大最强最优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的中冶发展梦的伟大事业中,努力形成人人为公司发展争作贡献的良好局面,让公司全体员工为工作、生活在中冶宝钢大家庭而感到自豪、感到荣光!

光荣源于事业,梦想创造未来。中冶宝钢技术公司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奋斗史,是一部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创业史,是一部顽强拼搏、激人奋进的发展史,将极大地鼓舞着我们以更大的信心和热情去夺取公司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胜利。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劳模先进精神的激励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创造无愧于党和国家、无愧于中冶集团和公司的业绩,为实现美好中冶梦、企业梦、个人梦而不懈努力。(1)(1) 序言作者高武久为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宝钢厂里的“活雷锋”——记全国劳动模范 彭 军彭 军男,汉族,1967年出生,2004年参加工作。职业梦想: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做废钢运输的守护神。崇尚的劳动观: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用自己的双手,为企业创造价值。

在壮观、美丽的宝钢厂区内,有一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战士,他有着平凡而伟大的事迹,他有着灿烂而辉煌的人生,当人们遇到危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能伸出援助之手使人脱离急难,他就是彭军。“我会用自己的行动回报党和人民给予我的这份荣誉。”2015年4月28日,在全国劳模表彰会上,彭军在人民大会堂暗暗下定了决心。

2015年1月,由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根据彭军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事迹自行摄制的微电影《美德》在土豆网上热播,短短一个月就有超过5万次的点击量。这位淳朴的四川籍外来务工人员,如今已经成为上海千千万万市民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多年来,他心怀理想、坚定信念、爱岗敬业、见义勇为,付出了艰辛,收获了成功。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全国劳动模范,他用一颗善良仁爱之心和执着的行动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奉献爱心 薪火相传

在中冶宝钢技术,大部分人对彭军的初识恐怕都源自七年前的“锦旗”故事:一位八旬老人将一面写有“是单位领导培养教育才有彭军的无私奉献”的锦旗赠送到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至此,彭军这位新时代的“活雷锋”才慢慢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一段十多年前彭军救人不留名的义举才逐渐被大家熟知并广为传颂。

2004年9月的一个傍晚,彭军偶遇一名七旬老人晕倒在路边,无人敢上前。此时彭军碰巧路过这里,他二话不说立即将老人送至医院并为老人输血,又垫付了医药费,直至第二天凌晨确认老人转危为安后才悄然离去。四年来,被救老人范勤生一直执着地找寻着这位救命恩人并最终如愿以偿。为表感激,范老伯执意要将自己多年积蓄的3万块钱送给彭军,被彭军婉拒,于是就有了前面的锦旗故事。当人们纷纷对彭军的善举点赞之时,殊不知这仅是彭军众多善举中的一件事而已。

2010年7月一个酷暑的早上,在宝山区月浦蕰川路消防队路口,一名叫徐如凤的老阿姨被来往货车撞倒在地,头部受伤流血不止。彭军上班路过此处正好撞见,他立即拦了一部出租车将老阿姨送往附近的宝冶医院救治,从挂号、缴费、检查,一路跑上跑下,直到徐如凤的家属闻讯赶来之后他才默默离开。住院期间,彭军还多次前去看望,徐如风一家对彭军的救命恩情念念不忘,多次拿出现金感谢,都被彭军婉言谢绝。在徐阿姨伤愈出院回到四川遂宁后,还一直和彭军保持联系,相互问候关心,结下了如亲人般的深厚感情。

2010年11月的某天上午,在宝钢7号门蕰川路古莲路路口,一名50多岁的老人在散步时未注意观察,被转弯车辆碰倒,彭军好心上前搀扶,被肇事方误以为他是老人的朋友,由于有急事在身,车主留下了手机号码和三百元现金就匆匆离开。不忍心看着受伤的老人独自就医,于是彭军将老人送至附近医院,还自己垫付了超出的医药费。当车主事后赶到医院了解了实情后,为彭军的善良和正直感动不已,当下就邀请彭军到自己的公司去上班,并承诺给他安排好的岗位,薪水也比现在高。听闻此言,彭军微微一笑,摇摇头,说道:只要老人没事就好。我现在的工作挺好的,我去上班了。望着远去的背影,见惯了场面的车主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2012年、2013年……这些年来,帮助过多少人、做过多少好事,恐怕连彭军自己也说不清楚。

很多人对彭军的行为表示不理解,自己的生活过得也不宽裕,却从来不接受别人对他的回馈,还总是贴钱做好事。时间久了,各种风言风语常传到他耳边。为此,他从来都是一笑而过。“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是彭军最喜欢的格言。他常常说:“人生在世谁还没遇到过难事碰到过坎儿,如果这些受助的人是你的亲人,那你是不是也希望有‘贵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其实,表面上看我付出了很多,但实际上回馈我的远远要超出我的付出。做这些事儿,让我始终坚信生活的美好,人性的善良。”

对陌生人尚且如此,对身边的同事那自然不在话下。他的同事都说他是个“闲不住”的人,除了每天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彭军总是想着去帮助身边的人。作业现场每当下过雨后,因为来往的运输废钢车辆较多,导致现场路面有大量的积水、淤泥,负责清理路面泥浆的工人都是年纪偏大的女工,平时只是积灰还好打扫,但清理淤泥就比较吃力了。每当这时,彭军总是自告奋勇担当起“清道夫”的角色,将清理泥浆的任务包揽下来,这样一来女同志只负责清除路面积水就行了。

紧靠长江边的夏季,风雨总是来得更为猛烈。恶劣的气候条件,使固定行车成了一件力气活。每当此时,彭军总能提前想到,主动赶过去帮忙,扮演起“大力水手”,让操作室内的行车工们着实松了一口气。

高温天气,在户外作业的很多同事通常一会儿就汗流浃背,苦不堪言。此时的彭军往往会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主动变身“送水工”,为现场员工送去防暑降温饮品,协助作业区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让大家从内心感受到一丝清凉。遇到下雨天气,彭军下班后也不着急回家,穿上反光背心成为“交通协管员”,站在路口提醒过往的路人骑车注意交通安全,小心滑跌。

绿化工、环卫工……这些年,彭军主动揽下的活还真不少,别人工作之余不是休息就是聊天,他却一刻不得闲,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因为他的存在,员工的休息环境变得整洁、同事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团队中处处充满着积极向上的健康之风。

时间的年轮滚过一轮又一轮,彭军的肩膀也不似从前那么宽厚,后背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坚挺,但他如雷锋般闪亮的心却从来没有改变,他的朋友圈在不断地充实壮大,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雷锋小分队”。汪有顺、张兴亮、王新海、蔡俊达,本是毫无关联的一串名字,却因为一个人而有了新的交集,这个人就是曾经无私帮助过他们的彭军。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却不求任何回报,彭军在他们心中就是“雷锋再世”。受彭军的影响,他们纷纷以彭军为榜样加入“彭军爱心团队”,并尽己之力做起了善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彭军的带动下,爱心被无限放大、扩散和传递。他们用一颗颗善良而充满爱的心,打磨出最华美璀璨的珍宝,谱写出最动听悦耳的乐章,沉淀出最醇厚甘甜的情谊。坚持梦想 永不言弃

看着整天面带微笑,浑身充满了正能量的彭军,你可能想不到其实他自己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1994年彭军和妻子从老家四川来到上海打工闯荡,先后干过清洁、绿化、油漆等临时工。自从在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稳定下来后,他又将家里年迈的老母亲从四川接到在上海租住的房子里一起生活,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着一家,生活十分拮据。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彭军继续帮助他人,许多来自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省市的来沪外来务工者,因一时找不到工作,没有生活来源,彭军感同身受,他将自己租住的房子腾出来,给漂泊无定所的外来务工者居住,并帮助他们联系找工作,直到这些人找到工作、租了房子,彭军这才放下心。

多年来,经过彭军介绍找到工作的就有200多人。在此期间,他花了大量的电话费,最多一个月有300多元,而当时他的月工资和奖金加起来也不过2 000元左右。对于彭军的这种行为,他的妻子很不理解,更不支持,2001年,彭军的妻子离开了他,这给了彭军很大的打击。

难道自己这样做都是错的吗?彭军一度犹豫过、退缩过,甚至动摇颓废过,但最终美好的梦想支撑他度过了生命中那段最为艰难的时光。怀揣着一颗坚定的心,他最终走出了阴霾,因为他认定自己助人为乐的做法没有错,并决心要一直坚持下去。

2014年,一篇以《上海好心人彭军:我扶老人从没遇过讹诈》为主题的专题报道刊登于新华网上海频道专栏,文中讲述了彭军热心助人的感人事迹。彭军多年来做好事、献爱心,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的消息很快被人民网、网易新闻、解放网、东方网等知名主流媒体相继转载报道,彭军很快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各种荣誉纷至沓来。2015年他又荣获了上海市劳模、全国劳模的至高荣誉,收获了生命中最灿烂的一缕阳光。迎难而上 勇担重任

2004年8月,彭军从上钢一厂调入中冶宝钢技术协力分公司运输部担任一名废钢分选工。废钢分选工作就是负责从卸入堆场的废钢原料中,将夹带的密封容器、爆炸物、超大超长物等对入炉炼钢有害的物件分拣出来。不高的薪酬加上艰苦的环境和工作责任之重大,让不少员工视该岗位为“烫手山芋”。而彭军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勇担重任,硬是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岗位上开辟出了一片属于他的新天地。

多年的岗位生涯,他为自己总结了“七字诀”:一看、二问、三检索。首先是看,反复观察各类不合格品的特质;二是问,凡是理不清、弄不明的就大胆开口问;三是检索,如果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就求助于网络。为此,网盲的他硬是缠着读书的儿子,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学会了上网,并鲜见地斥“巨资”给家里装了宽带。有了这七字诀,彭军的技艺提升速度和水平惊人,创造了无数个令同行刮目相看的纪录:最早“出师”,单日分选数量最高,累计分选数量最多,零事故、零违章,每一个光荣的数据背后,都浸透着他数倍于常人的汗水。

工作上打开局面后,努力的彭军并没有停止追逐梦想的脚步。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独创了废钢分选“五步大法”,即“一摊、二看、三分选、四归堆、五装车”,这是对分选操作的高度概括和简练总结。对于这部“独门秘籍”,彭军对工友们却没有任何保留。繁重的工作之余,他最愿意做的就是帮助他人,并为此感到快乐。无论是带教新学员还是解答同事疑惑,他总是毫不吝啬地将“秘籍”传授给他们,理论不够就现场实操,即使为此加班加点,也从没见他皱过一次眉,抱怨过一次。

有人说,“带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但善良的彭军却从不这么认为。他说:“我也是从新人过来的,我了解他们的处境与感受。”在他的带动下,他所在的作业区很快成了同行中的佼佼者。迄今为止,宝钢废钢供应连续90万炉无响爆的最高纪录里面,无不凝结着他和他的团队一份尽职尽责的心。

2015年5月从北京载誉归来后,大家都认为彭军有了“劳模”这个特殊身份,况且本就属于高龄分选工的他,借此正好可以换个轻松点的工作岗位。但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却“讨”来了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废钢装载规范确认员的活儿。

受宝钢对环保工作的高标准要求的影响,目前工作的重点主要落在控制废钢物料装载和减少洒落上。他瞅准了这个“时机”,主动要求担当这份重任。这个岗位的职责就是在路口,对过往车辆装载的高度、宽度进行确认,不符合标准的一律不准上路。这活儿单调而枯燥,并且责任还不小。

短短三个月,彭军用来登记过往车辆规范装载情况的本子,已经密密麻麻地记录了4大本,每一车都留下了相应的轨迹。这份坚持和执着再次让彭军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经他确认过的车辆上路后无一起散落或超载发生。

巨大光环笼罩下的彭军并没有迷失方向,“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彭军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自己平凡而又灿烂的人生,他用真诚、善良、执着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奋勇向前。(刘翔/文)作者简介刘 翔,性格开朗,工作之余爱好写作、摄影、拍摄短片。在校期间曾编写出多个短片电影剧本,由他的团队自创的“反盗版”宣传短片《你也可以像他一样》荣获2008年大学生短片电影入围奖。由他撰写的《论企业的发展方向》、《论安全是企业的生命,是生存之本》等文章在多家网站和报刊转载发表。平凡岗位 不平凡的人生——记全国劳动模范 王新芝王新芝女,汉族,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1983年参加工作。职业梦想:珍惜与挖掘机的不解之缘,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崇尚的劳动观:持之以恒做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对企业来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每一个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就一定能为企业做出贡献。”在平凡的挖掘机驾驶员工作岗位上,她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这句诺言,无怨无悔,并在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她就是共产党员、曾就职于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生产协力分公司,任渣处理车间闷罐作业区的挖掘机驾驶员王新芝。

王新芝,女,196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于1983年1月参加工作,先后获得30余项荣誉称号,多次获得“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荣立三等功两次,连年被评为公司“十佳标兵”,曾先后荣获“中冶劳模”、“国资委劳模”、“上海市劳模”、“全国劳模”等荣誉称号。在纷至沓来的荣誉和奖励面前,她并未沾沾自喜,她深深明白:只有打造学习力,提高竞争力,才能提升综合实力,才能立足岗位成才,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作为一名女挖掘机驾驶员,她始终不忘学习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企业解决了许多技术性难题。平凡岗位 突破自我

王新芝是一名平凡而朴实的普通女工,她没有时尚前卫的装扮,没有让须眉自愧不如的才气,对待繁忙的工作,她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信誓旦旦,只是默默坚守自己的岗位,从她身上,可以看到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她的工作虽然十分平凡和普通,但是责任却是重大的,她始终认为自己所干的工作是神圣和光荣的,只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扎扎实实地工作才能让领导和同事们放心,为企业的顺产、稳产、高产和提高经济效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她总是自豪地说:“我是一名挖掘机驾驶员!”话是说得很轻松,可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闷罐作业区是整个宝钢大生产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工作中必须保证整个闷罐作业区所有机械设备连续运转及对铁水渣和铸余渣的连续筛分处理,否则就会影响到宝钢的正常生产,所以要求所有机械设备处于完好状态,所有操作人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闷罐作业区的岗位重要,工作环境又比较艰苦,就在这种情况下,王新芝不怕辛苦,努力投入到生产中,把本职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与同事们关系非常融洽。王新芝在闷罐作业区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在王新芝的带动下,所有员工努力学习技能,精心维护设备,勤勤恳恳工作;所有的机械设备包括挖掘机、装载车、行车、筛分机等,都保持了较高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整个闷罐作业区保持了有条不紊的连续生产,创造出了很好的成绩。

她技术过硬,带过许多的徒弟,也都非常出色。因为厂房内始终被铁渣内蒸发出来的云雾笼罩着,挡住了驾驶员的视线,弄不好挖掘机的液压缸就会与闷罐的罐壁和行车的吸盘相碰撞,损坏设备。王新芝接手这台设备以后,一直勤学苦练,在挖斗快要下到闷罐时,她总是轻轻将挖斗伸进闷罐,探摸罐内有没有较大的渣铁块,如有就挖到罐外,否则就要卡在原料筛梁上,必须用行车吊人工清除,影响闷罐作业区的连续作业。挖斗将铁水渣送到原料筛上时,王新芝的眼睛透过云雾观察原料筛起伏情况,判断筛上料有多少,料多时分次将铁水渣缓缓倒在原料筛上。

进行挖掘机检修和大修时,王新芝工作再忙也要抽空去看,一边看老师傅是怎么检修的,一边向老师傅请教,打破砂锅问到底。尤其是在修理厂大修时,机械全部解体,她借此机会对挖掘机的“五脏六腑”特别是发动机,作全方位透视了解。她说,只有对机械设备的构造、原理、性能了解清楚,才能对设备操作好,才能在出现故障时及时判断出原因,并能及时排除故障。

记得在1998年,公司进口了两台日本小松PC300挖掘机,其中一台就交由王新芝操作。由于设备操作和保养说明书是英文的,她主动通过熟人帮助将英文翻译成中文,对说明书进行学习消化,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操作和保养。挖掘机每天运转平均达11个小时之久,停机以后即使到了深更半夜,工作非常劳累了,她也要坚持将车身保养好以后才下班,每次保养,她都用半湿不干的棉布将挖掘机里里外外周身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油垢和灰尘,始终不忘把油水分离器内的水放掉。按照保养说明书说明,柴滤、空滤每隔500小时换一次机油,机滤每隔250小时换一次机油。由于作业环境恶劣,她坚持每隔250小时将柴滤、空滤和机滤全部换一次机油。这些方法汇总起来就成为“王新芝保养法”的骨架。

在2000年至2003年公司开展“星级文明示范车”活动中,王新芝驾驶的车被评为“五星级文明示范车”。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一位同志说:“想不到使用率这么高的机械,竟然查不出问题,这样的机械操作人员实在难得。”日本小松设备制造厂技术负责人到公司回访用户,十分惊讶地说:“这台挖掘机在如此恶劣的作业环境里使用了这么多年,还保持如此高的完好率,这在世界各国用户中是没有的,在我们日本也没有。”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

王新芝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22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无数的荣誉、鲜花和掌声。她先后获得公司“三八红旗手”、“双文明建设十佳标兵”、“十大杰出青年”、“技术标兵”和上海市先进女职工标兵等荣誉称号。2003—2004年,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和国资委劳模,2005荣获全国劳模这一殊荣。

从1983年6月宝钢长江引水水库工程建设到1992年转到中冶宝钢技术协力生产闷罐作业区期间,她先后参加了沪嘉高速公路、奉贤水坝等工程建设。虽然工作环境在改变,但王新芝一贯的工作热情和踏实肯干的作风没变,技术要求没有变,朴实无华的风貌没变。凭借自己娴熟的挖掘机驾驶技术和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她敢于迎接困难,勇挑重担,多次攻克技术难关。只要需要成立挖掘机“尖刀班”,她都是不可或缺的队员,几乎每次都是“尖刀班”中的唯一金花。

1992年转到中冶宝钢技术协力生产分公司后,她成为落锤车间闷罐作业区的一名挖掘机驾驶员。整个闷罐作业区主要是完成对铁水渣和铸余渣的连续筛分处理。王新芝到作业现场后,她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奉献给关心和培养她的单位。在作业区挖掘机驾驶员严重缺少的时期,为了生产的正常运行,王新芝及时站了出来。几乎每天,她都是第一个到作业区,趁开工前检查和保养车辆,确保当天机械设备正常,然后开始十个多小时的工作,日均挖渣量达七八百吨,可见劳动强度之大。然而,王新芝毫无怨言,她以十二分的工作热情,以二十多年不服输的干劲,出色地完成了作业任务,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弹指间,三十年风华已过。当年的青葱岁月到现今满满的人生积淀,印证了平凡岗位确有不平凡之处,三十年能把一件事始终做好就是伟大。

在公司工作这么多年,她也积攒了很多经验,怎么样防止机器出故障,怎么样保养机器,通过反复实践摸索出一套“王新芝保养法”。王新芝每天坚持下班后对挖掘机做一次检查和保洁,由于现场渣料硬度大、温度高,对挖斗部位磨损较严重,她每天给挖斗轴加一次黄油,每星期润滑一遍小臂和大架,对回转机构的保养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原因是润滑剂过量反而会破坏回转机构油封的密封性,从而加剧挖掘机的磨损。对设备的专项保养则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差时提前启动保养,环境好时延长保养。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把握尺度,如机油过滤器,它的主要功能是过滤油中的杂质,一旦清洗不及时,将对油缸和油封损伤很大;再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就是,对设备补加机油和操作油不能过量,机油过量将会造成机构运动阻力增大,损伤油封,操作油过量则会引发外喷,降低设备使用寿命。所以,王新芝认为要做好保养工作一定要有恒心和耐心,工作再忙也要在下班后做好设备保养,不能给下一班留下隐患和“尾巴”。王新芝多年来始终坚持如一,将各项生产作业和设备维护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心怀感恩 默默奉献

三十年的挖掘机驾驶经历,王新芝视挖掘机为自己的孩子,精心呵护,万般照料。用她的话来说,一百多万元的挖掘机设备是公司全体员工一点一滴汗水的积累啊,她要对公司负责,对全体员工负责。她经常说,要感恩企业,是企业成就了她个人。用她自己的话说:“企业给了我们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所以每一个员工都要学会感恩企业,并把这种感恩的态度带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感恩企业,就是务实认真地做好工作中的每件小事,努力完善工作中的每个细节;感恩企业,就是感谢师傅前辈的提携帮助,也感谢同辈的竞争激励;感恩企业,就是以最佳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笑看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只有我们每个人把本职工作做好才能有企业的壮大发展,企业强大了,个人才能有更广阔的舞台施展人生的抱负。”

王新芝工作上尽职尽责,下班回到家,脱下蓝色的工作服,她又努力做着一名好妈妈、好妻子、好女儿、好儿媳。公婆身体不好,她就变着花样给老人家做可口饭菜,问寒问暖;孩子淘气了,就想着法子给他们讲道理;爱人工作上有不顺心的事,她就利用女性特有的温柔和耐心去开导。其中的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是一位平凡朴实的女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充满热情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也细心地呵护着自己的小家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温暖感动着身边的人。她这样的精神和个性也激发和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培养了孩子们尊老爱幼、自强不息、刻苦努力的品质,她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家人和同事,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相信大家都还记得那年,因兄弟单位一名员工急需换肾,公司动员全体员工捐款救助的事。对大多数人来说,对他的救助可能只是那一时的10元、50元或100元,而王新芝和她的家人的资助却一直持续着。当时该名急需换肾员工的儿子正在攻读大学,家里经济困难,王新芝还主动资助起了孩子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

王新芝三十年如一日的踏实工作、刻苦钻研、无私奉献、懂得感恩,诠释了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企业员工都应具备的可贵品质。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女工,所有的事迹,都是在平凡中体现的,而正是这样平凡的故事,才能感动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职工!也正是这名普通的女工,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全体员工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王新芝的三十年,令人敬佩而又催人奋进!当前,企业正值转型发展机遇期,需要唤起千万个“王新芝”,汇聚每一点正能量,攻克每一个时艰,实现“美好中冶宝钢技术”梦!(陈瑶/文)作者简介陈 瑶,一个喜欢阅读和写作的女生,业余时间喜欢在书海中寻求知识与力量。近年,她积极参与公司各类文化宣传活动,撰写了不少通讯报道。同时以她敏锐的观察力及其细腻的情感,她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各类征文活动及文化论坛,创作了《论幸福》为代表的数篇以家庭、女性为主题的作品。八年磨砺 练就“火眼金睛”——记上海市劳动模范 李士伟李士伟男,汉族,1958年出生,中共党员,技师,1979年参加工作。职业梦想:练就扎实基本功,争做优秀炼钢人。崇尚的劳动观:吃苦耐劳第一线,奉行实干与创新。

他1958年出生,原上钢一厂二炼钢厂甲班1号炉炉长,曾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冶金局先进生产者、上钢一厂十大标兵、质量标兵、青年岗位标兵、优秀炼钢工、操作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1990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青年时代的梦想与光辉岁月

1979年1月15日,李士伟来到上海第一钢铁厂二炼钢厂转炉车间工作,那年他才21岁。第一天上班,登上转炉平台,一股热浪夹杂着粉尘扑面而来,恶劣的环境一下子打破了他对炼钢的浪漫想象,尤其是那种辐射热,像一支支钢针刺得眼睛和皮肤生疼,还有那飞溅的钢花,稍不小心落到身上,就是一个燎泡。几个月下来,他才慢慢地摸到了一些门道,身边的老师傅对他传授技术的热心和炉前老党员那种忘我的工作热情,使他觉得,炼钢的确是个技术活,并暗暗立下了“学习一流的炼钢技术,做一流的炼钢工人,干出一流的成绩”的志向。从此,他的青春和火红的钢水、飞溅的钢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炼钢厂的炉前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每个炼钢炉前,有一个炉长、四名助手,炉长是技术水平最高的。下面是一助手、二助手、三助手、末助手,新工人都要从末助手干起,为了使自己尽快掌握技术,提升级别,组里的活,他不管分内分外,总是干在前面。半年下来,三助手以下的活计都掌握得得心应手了,入厂不到一年,他就被破格提拔为炼钢二助手。入厂不到四年,他被破格提为炼钢炉长,成为厂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炉长。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1983年,25岁的李士伟被破格提拔,成为上钢一厂历史上最年轻的炉长。当年在全厂技术大比武中,他10次目测炉温误差不过5摄氏度,最准的一次连1摄氏度都不差。当时,目测钢水温度是炼钢的最关键技术,炼钢过程中温度在1 600—1 700摄氏度之间,而出钢温度判断误差不能超过5摄氏度。这是别人教不了的硬本事,李士伟一炉接一炉地盯着,学习根据钢水颜色判断温度。经过八年时间的摸索与实践,他练就一番火眼金睛的本领,通过目测能准确判断出铁水成分、钢水温度、含碳量等一些平时需要等化验报告才知道的数据。经过与化验报告比对,目测准确率高达90%以上。1 600多摄氏度的钢水一炉盯下来,眼睛就被刺得生疼,可李士伟硬是连盯好几炉,盯得眼睛又红又肿,直到现在都见不了强光。

他用了4年时间,打破了“培养一名炉长最少需要十年”的纪录。炉长一职赋予李士伟更多的是责任。炼钢工作紧张而危险,他每一炉都要亲自指挥,一分钟也不让别人替,有时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多年的饮食不规律让他落下了胃病,一受凉便会揪心地疼,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这样,担任炉长期间,李士伟从来都是早来晚走,刻苦钻研炼钢技术。他在前辈炼钢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创立了“两控制、三计算、四观察”的炼钢方法。该方法结束了公司二炼钢厂建厂50多年来,完全依靠经验炼钢的历史。“知识改变命运,只要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工人也能成专家。”谁都知道,炼钢工人苦,累。顶一个班下来,常常筋疲力尽。可李士伟无论多苦多累,总要挤出时间学习。而常人用来打扑克、下象棋、看电视等的娱乐时间,他都用来读书了。在别人眼里,学习是一件苦事,对他来说,学习却是一种极大的乐趣,是学习让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1982年,二炼钢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淘汰所有的8吨空气侧吹小转炉,全部换成顶底复合吹炼15吨氧气转炉。当时,这是容量最大、工艺最先进的炼钢设备。厂党委决定,让他们小组炼第一炉钢,仅给了三个星期的准备时间,他们既激动,又有很大压力。李士伟深知这炉钢的分量,啥也没说,一头扎进了新厂房,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氧气转炉生产的有关资料和规程,不断地寻找机会到其他单位观察类似转炉的生产操作,密切关注操作人员工作时的每一招、每一式,晚上又拿起《炼钢原理》、《转炉炼钢500问》等书本挑灯夜读。那些日子,他把所有预想到的情况一一列出,记了厚厚一本学习笔记。在他的努力下,很快在原来炼钢经验的基础上,掌握了新的炼钢原理和操作方法。在正式开炉时,小组有序调试设备、装铁备料。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精心冶炼,第一股钢水滚滚涌出,在场人员举手欢呼,忘情拥抱……壮年时代的党性与优良作风

年轻的李士伟充满干劲,他工作的积极主动赢得了领导的赏识,被领导提拔为大班长,负责整个二炼钢厂一线生产管理,这一待就奉献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直到2005年李士伟才退居二线,当了上钢一厂炉窑中心的工会主席。

二炼钢厂以冶炼普碳钢为主,生产品种多,劳动强度大,这就要求大班长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产组织能力。李士伟当班长后,每天提前一小时上班,对甲班的生产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下班后推迟一个多小时下班,一直等下道工序的钢水浇铸完毕才离开。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练就了一手目测判断钢水准确率达90%以上的过硬本领,基本做到了不等化验报告出来,他已经吃准了铁水成分、钢水温度、含碳量等一系列数据,为缩短冶炼时间,提高产量,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创造了有利条件。“急难险重”是对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考验。普碳钢是当时公司的主要生产内容,过去老厂一直沿用小转炉——模铸冶炼,在大转炉——连铸工艺生产条件下,能否大批量生产决定着整个公司的前途命运。两个攻关小组三次实验都失败了,这时领导找到了他,让他们小组啃下这块硬骨头。当时班内有人劝他别接,怕他丢了名声。但他没有推、没有拖,反复研究普碳钢的特性和原理,细心分析了前三次失败的原因,终于找出了是脱氧过程不合理造成的。在冶炼过程中,运用了“二次脱氧方法”取得成功,正品率达100%。其他如气体保护焊丝钢等高附加值产品,通过攻克难关,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使吨钢成本下降50元,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次冶炼中,他突然发现炉嘴漏水,炉内耐火砖刷刷掉渣。他立刻意识到,炉衬如果脱落,把炉体烧穿,漏掉一百多吨的钢水不说,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爆炸事故。生死时刻,人命关天。他没有大声张扬,而是尽量让自己镇静下来,告诉大伙停下手中的活,分成两个组,一组搬耐火砖,一组和耐火泥,准备补漏洞。大伙看着他凝重的表情,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这时,作为当时在场的唯一的共产党员,他毫不犹豫地扯上一件大衣,让别人给他浇上水,把身子整个裹住,冒着1 600多度的高温,对准漏洞把和好的耐火泥扔上去,一次、二次、三次……大衣袖子烤着了,再给他浇上水;脸和手烤出了泡,就一下一下蘸凉水,经过40多分钟的战斗,炉嘴修好了,炉衬补好了,他也倒下了。大家后来谈起这事,都说危难之时还是共产党员经得住考验。

多年来,他被公司授予诸多荣誉称号,多次被公司和上级党组织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9年荣获了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他凭炼钢技术成名了,在上海周围的一些炼钢企业中也小有名气,有的私企老板找到他,年薪50多万元聘请,都被他一一谢绝了。中年时的进取心与师承带教

为了尽快将熟练的炼钢技术传承下去,他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冶金知识,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工作实践经验,总结撰写了《转炉高效护炉操作法》和《转炉护炉实用手册》等工法、操作规程,并打印成册,人手一份,带领助手边操作边讲解,手把手进行传、帮、带。

经过几年的精心培养,全组人员的炼钢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在每次技术指标评比中,他们组始终名列全厂第一。他们的炉龄由6 000炉提高到12 000多炉,每年不仅可以节约500多吨的补炉材料,还挤出60多小时的炼钢时间。他当炉长时与他一块共事的10人中,现在已经有3人当了炉长,两人当了一助手,现在都挑起了全厂炼钢生产的大梁。组里有个刚来的大学生,干啥事都不太主动。李士伟就反复找他谈心,谈自己的成长经历,手把手教技术。没几年,这个大学生从二助手到一助手,现在出去当炉长了,技术非常过硬,有的指标还超过了李士伟小组。有的人笑着说他培养了一个竞争对手,他说:“我脸上有光,谁当第一都是公司的光荣。”由于技术精湛,他被公司聘为炼钢操作技能专家,工人也能成才,工人也能当专家,这在青年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发了全厂青工学技术长技能的热情。新时期的担当与群众信任

2000年后钢铁企业发展不是很稳定,他在2002年被调派至三转炉,那年是上钢一厂的新老生产线交替时的重要过渡阶段,既要满足产量,又要完成新产线的建设和运营。他不负众望勇挑重担,在保证老线正常生产产量的同时还要确保新线正常投入运转。他出色地完成任务,得到了公司及宝钢不锈钢有限公司领导的好评。

2005年因宝钢战略发展需要对上钢一厂进行改制,关停了三转炉,多名老同志的工作成了新问题。但他没有忘记这些多年与他一起拼搏的老同志。他放弃了调任的机会,与600名老职工同甘共苦,决定留下为他们一起寻找新出路。

就这样他带领了600多名老员工不断去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不断激励员工努力学习新知识,认真培训新的操作技能。通过岗前培训使得这600余名老员工顺利转岗安置,他的付出为配合改制,稳定职工队伍作出了贡献,更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个人利益的牺牲。

李士伟在做普通工人时就时常与同事打成一片,待人诚恳;做领导更是平易近人,毫无领导的架子,在任工会主席期间积极为一线员工谋求福利。2011年公司招录一批甘肃青工,当时李士伟对他们十分关心和照顾,对他们的饮食起居都特别上心。每逢过节时,他都不忘去宿舍看望他们,亲自为他们递上节日大礼包,送去一声问候,送上一份祝福。

李士伟吃苦耐劳,无怨无悔为企业奉献的动人故事,值得我们当代80、90后年轻人学习,他关爱企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和传承。他展示了老一代炼钢工人优良的工作作风、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那种吃苦在前的共产党员精神,值得年轻党员干部学习。(张尊元/文)作者简介张尊元,一位热爱写作报道的文学青年,平日里喜欢阅览报纸杂志,钻研学习写作手法。近年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宣传活动,尝试长篇文学创作,圆满完成公司各类主题约稿。由他本人撰写的《中冶宝钢技术一专用电气箱填补国内空白》、《中冶宝钢技术张卫平研制出电器维修辅助测试仪》等多篇文章在《中国冶建》及中国钢铁企业网、中国设备管理网、中国钢铁新闻网等官方网站刊登、转载。工人出身的一线“指挥员”——记上海市劳动模范 吴永伟吴永伟男,汉族,1957年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技师,1976年参加工作。职业梦想:真诚待人,铸造和谐梦想。崇尚的劳动观:以人为本,用劳动创造财富。

采访吴永伟时他正从热火朝天的不锈钢检修施工现场走来,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襟,炉火映红了他的脸庞,原本挺直的腰板已略显得弯曲,三十多年的检修岁月在他额头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三十多年来,他心系宝钢不锈钢这片热土,从一名普通的钳工成长为指挥千人“联合作战”的一线“指挥员”,用自己的执着与热情谱写出一曲检修人勇于进取、不断创新的华美乐章,他就是上海市劳动模范吴永伟同志。勤学苦练 初露锋芒

回到20世纪80年代初,24岁的吴永伟作为知识青年从农场回沪,进入原上钢一厂机电公司成为一名钳工。吴永伟怀揣着成为一名优秀检修人的梦想,抱着一切从头开始的良好心态,白天一边在现场虚心向老师傅请教钳工要领,一边利用休息时间苦练基本功;夜晚则进入夜校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吴永伟的钳工技能脱颖而出,成为同龄者中的佼佼者。

真正让吴永伟崭露头角的是在钢板分厂的一次大定修中,他所在班组负责安装钢板大电机,这台电机是钢板分厂的核心设备,其安装进度控制着整个定修的节点。但在安装的关键时刻,出现了点小问题,电机轴瓦的刮削成了阻碍施工进度的“拦路虎”。大型电机轴承选用的大多是剖分式向心滑动轴承,在装配时,一般都采用刮削的方法来达到其精度要求,保证其使用性能。因此,刮削的质量对电机的运转至关重要,并直接影响着电机的使用寿命。削刮质量不好,电机在试车时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轴瓦由局部粘损发展到大部分粘损,直至轴被粘着咬死,轴瓦损坏不能使用,所以在刮削轴瓦时都由技术经验丰富的钳工操作。现场的许多老师傅刮削数次都无法达到调试要求,定修交付日期在一点点逼近,整支检修队伍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一问题上。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班组长看到一旁专心观察问题且眉头紧锁的吴永伟,说了声:“小吴,你来试试。”只见他拿起刮刀不紧不慢在原有的基础上轻轻地刮了几下,看似慢条斯理,但落刀的位置、轻重都恰到好处。正是这鬼斧神工的轻轻几刀,使电机与轴瓦配合得天衣无缝,现场的老师傅不禁为之折服。正是这次机会让他展示了真正的实力,年轻的吴永伟从此崭露头角,走上了管理的岗位。抓住商机 负重前行

饱经历练的吴永伟一路走来,从检修班组长到机修中心主任,2005年,他担任中冶宝钢技术第一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全面负责公司的生产。面对全新的岗位,他表现出一如既往的工作热情。作为一线的检修“指挥员”,为了更快适应宝钢不锈钢有限公司检修生产的需要,白天他泡在不锈钢设备安装现场,虚心向现场安装的老师傅请教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夜晚查看图纸、翻阅资料,了解不锈钢新设备的检修工艺。经过不断的努力,他对不锈钢设备了如指掌,为不锈钢的工程建设、试生产、投产保修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带动下,公司内部学技术、学知识蔚然成风。

吴永伟不但是一个组织设备检修、抢修的优秀“当家人”,同时他在观念上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善于抓住市场的契机。他主动把公司拳头产品采用的英国WA公司的先进堆焊工艺技术推向市场,在他努力争取下,公司获得了为宝钢检修公司648根连铸辊二次堆焊加工的机会。为了能完成这批加工任务,他放弃休息时间与员工们同甘共苦,648根连铸辊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付,且质量得到了宝检公司专家的一致认可。宝检公司对这单业务十分满意并表示要进一步合作,这是对他工作最有力的肯定。

在宝钢大院有了一定知名度后,这时的吴永伟一发而不可收。他要求经营人员主动出击市场,要能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抓住机会。在他的具体领导下,公司成功中标了上海矽钢公司2005、2006年的中、大修项目。这两次定修克服了时间紧、项目多、工艺复杂、环境条件差等诸多困难,不仅漂亮地完成各项检修任务,而且还比计划节点要求提前数天,得到了用户的热情赞扬。正是由于此次检修得到了高度认可,上海矽钢公司在搬迁时又再次主动把业务交付给了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由于他的主动出击,公司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获得了颇高的社会知名度。辛勤的耕耘换来丰厚的回报,2005年他荣获了宝钢集团银牛奖,这是宝钢集团对他工作的充分认可。开拓进取 勇于挑战

近几年来,宝钢不锈钢有限公司为适应上海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关停了一些旧的生产线。作为主要服务不锈钢的中冶宝钢技术第一分公司,面临着边拆除、边搬迁、边建设、边生产的不利环境。正是在这种困境下,作为公司副总经理的吴永伟,仍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这与他的一线指挥是分不开的。

横贯不锈钢分公司东西的不锈钢大道旁颇有气势的动力管网的管道支架、通廊,以及在烈焰中飞速吐出铁块的铸铁机,都是吴永伟带领他的团队在加工、制作场地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通过他的周密组织、有效协调下完成的。2006年吴永伟又大胆主持开发了用于不锈钢二次渣处理的圆筒筛等产品,为不锈钢的环保工作和资源循环利用献上一份厚礼。

吴永伟作为公司副总经理,主要协助总经理抓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安全工作。在他的具体领导和精心组织下,公司较好地完成了不锈钢分公司历年的联合检修和年修任务。对于2014年的热轧年修,第一分公司的员工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是公司整合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年修,年修投入人员945人,共承担项目368项,其中高危项目多达17项。为了保证联合检修顺利完成,吴永伟亲自担任项目的现场总指挥,在十二个日日夜夜里是他第一个迎来检修现场的第一抹朝霞,又送走了最后一片晚霞。从项目的施工进度到现场的安全管控,从人员的配置到后勤的保障,他事无巨细一一关心到位。在他的带领下第一分公司员工发扬了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的作风,展现出了敢于连续作战、善打硬仗的拼搏精神,提前24小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年修任务,受到了甲方的高度好评。

在大型密集企业里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安全与生产永远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但吴永伟深知安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因此在追求质量、速度的同时,他积极倡导安全工作无界面、全方位的管理模式。他坚持亲自带队深入车间、施工现场检查安全工作落实情况,力求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每一次的安全检查,他总是叮嘱现场项目负责人,一定要注意现场的安全管控,要时刻把职工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正是由于他对现场安全管控的细致入微,宝钢发展公司2012年的码头卸船机项目、2013年的翻车机项目、2013年的不锈钢炼钢厂渣场行车改造项目,均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完成。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的不锈钢能环部转炉煤气管道托补项目,该项目历经七个月的“战斗”,是在全体参战员工未流一滴血、未破一块皮、无一起火灾事故的情况下完成的,不锈钢安保部的领导对此也不禁竖起大拇指。迎接挑战 大胆探索

身在公司领导岗位的吴永伟,把如何加强公司管理又作为他的另外一个课题。在他原来担任机电公司机修中心主任期间,他就非常注重管理创新,不断优化生产组织模式,提升职工整体素质,使整个生产管理呈现出生产有序、过程受控、持续稳定的良好状态。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后,吴永伟又秉承了他的一贯作风,面对原一钢公司的巨大变化,面对现不锈钢分公司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的管理要求,他更是认真研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要求。

为了使公司能较好地适应不锈钢新产线运保工作的要求,他大部分时间是在不锈钢分公司的生产现场,了解新设备在运行中的特点和规律;在生产和运保部门了解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面对工作中的难点他总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迎难而上,以合理、规范、有序、受控为原则,以“严、细、实”的科学态度,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不断提升保修能力和水平。

炼钢新产线的25台离线烘烤器,是保障钢、铁物流顺畅的关键设备。由于设计和现场环境因素,原不锈钢钢包6台烘烤器、AOD烘烤器熄火,点火故障频繁,天然气消耗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炼钢生产的畅流平衡。吴永伟知道后,经过多方调研,寻求症结,并适时组织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攻关组,大胆地让进厂不久的青年大学生领军挂帅,实施PDCA循环攻关,并出谋划策,大胆提出整改方案。通过实施,降低了故障率,天然气的消耗大幅下降,炼钢物流平衡得到了保证,青年大学生的聪明才智也得以充分展示。温暖下属 硬汉情深

对待工作,吴永伟是个一丝不苟、铁面无私的工作狂,但正是这位工作上的硬汉对于职工的关心可谓体贴入微。每年的春节,吴永伟总是带着新年的祝福,带领办公室一班人早早地来到厂里,赶赴结晶器、扇形段等保修现场,仔细地询问、察看检修进度的同时,不忘与加班的职工嘘寒问暖。2005年的大年初一,在炼钢厂扇形段保修区域,细心的他发现有一位员工因家中有事未来上班,便主动与该职工联系,及时送去了组织对他的关怀。由于现场检修工作量大,吴永伟一直忙到了天黑,晚上八点多,当这位员工的家属看到一个风尘仆仆、满眼血丝的吴永伟出现在自己的家里时,久久未能说出话来。

对于职工的关心,他不是简单局限在对职工进行的一次家访、一次慰问,而是时刻想职工所想、急群众所急。2007年,员工周国权由于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不幸身亡,留下了一个刚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女儿和一个重病在床的妻子,上天给了这个饱经风霜的家庭又一次无情的打击。但苍天无情人有情,吴永伟了解了这个家庭的情况后,积极组织职工捐款献爱心,给这个困难的家庭雪中送炭。他深知组织的一次关心和一次慰问杯水车薪,于是他毅然决定长期无私地资助该家庭。难怪该职工的女儿说:“上天让我失去了一个父亲,又送给了我一个爸爸。”大学四年,小姑娘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吴爸爸给予她学业上的关心、生活上的帮助。她的同学也丝毫没有感到她是丧父的孩子,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一位和蔼可亲的爸爸来看她。如今,当年的小姑娘已经学业有成,将要坐上“红花轿”步入婚姻的殿堂,享受自己的美好生活。她还向往着挽着吴爸爸的手步入婚礼的现场,在她的心中已经永远无法忘记这位好爸爸。

很多人看过夕阳,那变化无穷、缤纷万状、色彩奇艳、婀娜多姿的霞光,弥漫了大半个天空。那是一天之中色彩最丰富的天空画面。晚霞染红的半边天,沉静中透着些许庄严和肃穆,晚霞之美,令人动情,让人心醉。吴永伟虽然已从公司的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但他依然脚踏实地坚守在不锈钢检修管理的前沿,以“在岗位必须尽责,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金良/文)作者简介金 良,平淡繁琐的工作之余喜欢游弋在书的海洋里,品味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人生沉浮。近年有幸成为公司文化宣传队伍中的一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用自己的笔诉说着身边的故事,传递着正能量。检修工地上的“土发明家”——记上海市劳动模范 庞希奎庞希奎男,汉族,1958年出生,中共党员,高级铆工,1976年参加工作。职业梦想:任劳任怨务本职、苛求创新助梦圆。崇尚的劳动观:企业给我建平台,我为企业献终身。

也许在多数人眼中,设备检修是一项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无非是加油紧固,调整精度,拆旧装新……其实不然,随着生产工艺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检修工作不再是单纯的修修补补,而是在实践中掌握新技能、摸索新工法、研发新工具,跟踪把握设备运行状态,成为当代检修工人提升岗位价值的必然要求,在这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涌现了一批企业“自产”的“土发明家”和技术能手,他们虽然没有丰富的专业学术背景,更没有先进的实验室及配套设备做支撑,但就是凭借那股爱岗敬业的劲儿,多年来,这个群体的人们不断自我“充电”、攻坚克难、忘我钻研,最终成为本领域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

庞希奎就是这波改革大潮中的践行者,他从1976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平凡的一线作业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企业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在繁重的检修工作之余,他坚持学习,不断推陈出新、发明创造,在多年宝钢建设和设备维护的经历中,他深刻体会到使用先进和落后的检修设备在作业效率上存在的巨大差别,这更加坚定了他立志走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之路的信念。他发明的多台新型工具,解决了现场诸多施工难题,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经济价值,他先后获得国家职务型发明专利13项、个人发明专利2项,20多项五小成果。同时,他还获得过中冶宝钢技术公司双文明建设标兵、上海市工人技术创新能手、“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提名奖”、中冶集团劳模和上海市劳模等多项荣誉称号。披荆斩棘 硕果累累

三项异型转换插头发明专利、经济型打击铜棒发明专利、便携式齿板矫直器发明专利、可调式管道弯头样板绘制仪发明专利、万向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