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越通透,活得越高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00:25:03

点击下载

作者:朱凌,常清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女人越通透,活得越高级

女人越通透,活得越高级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女人越通透,活得越高级作者:朱凌,常清排版:昷一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01ISBN:9787531741800本书由北京金文掌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幸福不是去外面要,而是去内心找一无所有时,把阳光握在手里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幸福时的欢畅、顺利时的激动、委屈时的苦闷、受挫时的悲观和选择时的彷徨,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碗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汤,每种滋味都要品尝。

然而,生活并非只有无奈,而是可以凭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和调控的。做最阳光的自己,人生就可以操之在我。

阳光是世界上最纯粹、最美好的东西。它驱除阴暗,照耀四方,让人心旷神怡;它沐浴万物,让世界充满向上和成长的力量;它坦荡无私,播撒着快乐与博爱的光芒。

一个阳光的人,总是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勇于选择和承担生活的责任,不受尘世的约束却又深情细致。

有阳光,当然也会有阴影。当阴影来临时,就是自我沉潜、韬光养晦的时机。即使阴影仍在头顶上盘旋,内心充满阳光的人也没有悲伤,因为在他们的内心还留有幸福的余温。

人生阳光与否,其实是人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外部世界是一种境况,我们的内心又是另外一种境界。如果我们的内心觉得满足和幸福,我们就快乐;我们的心灵灿烂,外面的世界也就处处充满着阳光。

一个刚入寺院的小沙弥,心有旁骛,忍受不了寺院的冷清生活,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这一天,他独自一人走上了寺院后面的悬崖,就在他紧闭双眼,准备纵身跳下时,一只大手按住了他的肩膀。他转身一看,原来是寺院的老方丈。

小沙弥的眼泪马上流了下来,他告诉方丈,自己已看破红尘,只想一死了之。

老方丈摇摇头,对小沙弥说:“不对,你拥有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你先看看你的手背上有什么?”

小沙弥抬手看了看,讷讷地说:“没什么呀?”“那不是眼泪吗?”老方丈语气沉重地说。

小沙弥眨眨眼睛,又是热泪长流。

老方丈又说:“再看看你的手心。”

小沙弥又摊开双手,对着自己的手心看了一阵,不无疑惑地说:“没什么呀。”

老方丈呵呵一笑,对小沙弥说:“你手上不是捧着一把阳光吗?”

小沙弥怔了一下,心有所悟,脸上也泛起丝丝笑容。

只要心中留下一片阳光,纵使周围是无边的黑暗和寒冷,你的世界也会明媚而温暖。掬一把阳光,整个太阳便笑在掌心里,魅力四射。

何不为心灵敞开一扇门,让自己通向更高层次的觉悟?让生命可以得到更多的能量,和本我接近,最后,探源至精神的最光亮处,获得人生的圆满。

作家焦桐说:“生命不宜有太多的阴影、太多的压抑,最好能常常邀请阳光进来,偶尔也释放真性情。”

爱若是生命的原动力,觉悟就是生命的源头,而生命就是阳光。活着,就是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光亮。

生命通过不同形式的传达,有了不同的人生境界。生命里确实承受不起太多的阴影,在生命停泊的港湾,让我们一起邀请阳光走进来,寻找属于自己的阳光,做最阳光的自己。幸福不一定非得100万

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宫殿里也会有悲痛,茅屋同样也会有笑声。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总是他人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

有位哲人说过,与他人比是懦夫的行为,与自己比是英雄。这句话乍一听不好理解,但细细品味,却也有它的道理。所以,女人不要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和别人比较上,应该与自己的心灵赛跑。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对青年男女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甜蜜的爱情过去之后,他们开始面对日益艰难的生计。妻子整天为缺少钱财而忧郁不乐,他们需要很多很多的钱,1万,10万,最好有100万。有了钱才能买房子,买家具家电,才能吃好的、穿好的……可是他们的钱太少了,少得只够维持最基本的日常开支。

她的丈夫却是个很乐观的人。丈夫不断寻找机会开导妻子。

有一天,他们去医院看望一个朋友。朋友说,他的病是累出来的,常常为了挣钱不吃饭、不睡觉。回到家里,丈夫就问妻子:“如果给你钱,但同时让你跟他一样躺在医院里,你要不要?”妻子想了想,说:“不要。”

过了几天,他们去郊外散步。他们经过的路边有一幢漂亮的别墅,从别墅里走出来一对白发苍苍的老者。丈夫又问妻子:“假如现在就让你住上这样的别墅,同时变得跟他们一样老,你愿意不愿意?”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才不愿意呢。”

丈夫笑了:“这就对了。你看,我们原来是这么富有,我们拥有生命,拥有青春和健康,这些财富已经超过了100万,我们还有靠劳动创造财富的双手,你还愁什么呢?”妻子把丈夫的话细细地咀嚼、品味了一番,也变得快乐起来。

那些总认为自己太差的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其实女人不必对自己太苛求,我们又怎么知道别人一定比自己好?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也有自己缺憾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拥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感觉。

有一个因为没有一双完整的、漂亮的鞋而苦恼的女孩,当她为自己有漏洞的鞋而闷闷不乐时,忽然有一天她看到了那个拄着拐杖要饭的没有脚的男孩,她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富有,又是多么可悲。富有是因为她有一双脚,而可悲却是因为她不懂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懂得欣赏自己的拥有。

我们要接受自己生活中所谓不完美的地方,用“和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的生活态度来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愿意放下身价,观察别人表现杰出的地方,从对方的表现看出成功的端倪,收获最多的,其实还是自己。不要与别人比华丽的服装而忽视了自己真正需要提升的东西。

生活中,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激,静下心来,放下心灵的负担,仔细品味你已拥有的一切。不做前半生的罗子君,女人要独立

女人缺乏安全感,关于这一点,我想无论是女人还是男人都会点头表示认同。女人经常会问男人“你爱我吗”“你会一直爱我吗”“你是真的爱我吗”等类似的问题,甚至会设置场景考验对方,最经典的莫过于:“如果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会先救谁?”

女人,你想要的安全感,到底是什么?是一个永远不会离开的男人,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还是一个注定美好的未来?

关于安全感,畅销书作家韩梅梅想对所有女人说:“亲爱的,缺乏安全感,并不是多大的事。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也许,走过一些路,爱过一些人,受过一些伤,才会明白,别人给的安全感都是幻觉,只会让你内心的不安肆意蔓延,就像《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她的前半生,完全依附丈夫而活,所以当丈夫的背叛突然来临,她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连养活自己都做不到。所以,千万不要把安全感建立在别人身上,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只有自己独立,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如何活成一个通透的女人?前提是你必须独立。独立不仅让女人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女人少受伤!

独立是精品女人的必备要素,几乎所有的都市女人都认可了这一观点。在事业上有主见,不受他人摆布;在生活中有自己的圈子,不会因脱离男人而孤独。独立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它需要良好的心态和全新的价值观。

做女人的极致状态是什么?不是他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美貌如花,而是自顾自地美丽、优雅、有品位。

有工作的女人在物质上有独立感,这种感觉能使她们的精神独立有相对坚实的地基。但不少女人在经济上仍依赖男人,而不少男人也很自傲,把女人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甚至轻视女人。

相对于物质独立来说,女人的精神独立更为重要,因为女人的精神是无比神秘和无比丰富的诱人世界,女人精神的独立是对自己的认可。当女人的精神世界被别人支配时,这个女人就会十分悲哀。女人可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建立起一个美好的王国,当她自豪地感觉到自己就是这个王国的女王时,就会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信。女人的精神独立体现在她的思想是受自己支配的,而不会为别人盲目修改自己的行为。

有个女人爱上了一个她感觉极好的男人,由于感觉太好,她想让其他女朋友分享她的感觉,于是她征求她们的意见。朋友都认为,这么好的男人一定会有很多女人追,将来他很难抵挡得住诱惑。分析的结论是这种男人没有安全感,不值得交往,于是她和这男人分手了,但又因此长期痛苦。后来听说她认识的另一个女孩和他结婚了,她只能暗自心伤。

女人精神的动摇是一种不独立的表现。还有很多女人都像得了“预支恐惧症”,一接触男人就想他将来可不可靠,越想越不对,明明现在有很好的感觉,一想就恐惧了。其实生命的意义就在此时此刻的分分秒秒,如果你对一个人的感觉好,就应该跟他去共同营造更好的感觉,哪一天不好了,再与他分手也不迟。

有些女人总认为恋爱就必须结婚,假如中途分手就觉得丢人,多几次分手更是坐立不安,怕别人议论,这是一种不成熟的想法。现在的人各自都有自己的事,谁也没工夫来关注你的恋情,你分不分手是你个人的事,完全没必要紧张别人的反应。所以,女人不要傻,一定要学会在精神上独立。精神独立的女人才能真正地坚强和自信起来,即使面对变幻无常的社会,她们也不会丢掉微笑。说到底,女人独立自主的意识,最终决定了女人的独立行为。

独立的女人虽然没有小鸟依人的可爱,没有楚楚动人、惹人怜爱的泪眸,但是她们风风火火的行事作风,敢作敢为的勇气,同样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风采。

独立的女人虽然没有温室花朵娇艳的外表,但她是一株站立在山间临风摇曳的野菊花,在风雨霜露之中,总是披着它墨绿色的外衣,昂着淡紫色的头颅,秉持着美丽的心情,迎着凉爽的秋风唱着属于自己的情歌。

这样的女人拥有广阔的心胸、高瞻远瞩的目光。她们懂得“退而结网”的道理,她们懂得用自己的双手规划未来。她们懂得“靠山山倒,靠水水枯”的道理,她们会用自己手中的笔,在蓝图上描绘自己将要创造的山水。

独立的女人更具自主能力和自尊意识,也更具魅力。因此,如果想成为有持久魅力的女人,一定要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人没有脊梁将无法直立行走,通透的女人深知这一点,所以她们拒绝做只能依附男人的菟丝花,而是选择做自己的独立女王。女人那么幸福,来源于知足“怎么去拥有一道彩虹/怎么去拥抱一夏天的风/天上的星星笑地上的人/总是不能懂不能觉得足够……”一首五月天的《知足》唱出了现如今人们最真实的感受。知足常乐,才是对幸福定义最完美的诠释。

有一个人,偶然在地上捡到一张大钞,他得到这笔意外之财以后,总是低着头走路,希望还能有这样的运气。久而久之,低头走路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若干年后,据他自己统计,总共拾到纽扣近四万颗,针四万多根,钱仅有几百块。可是他却成了一个严重驼背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没有好好地去欣赏落日的绮丽、幼童的欢颜、大地的鸟语花香,把青春都荒废在路上了。

的确,人有了贪欲就永远不会满足,当然也就无从获得快乐,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乐趣,就应该做到知足常乐。因为知足是根、常乐是果,知足弥深,常乐的果才会丰硕而甜美,也只有知足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开心快乐。

有一幅名字叫作“知足常乐”的画,上面记录了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骑高头大马的人昂首走在前面,一个骑毛驴的人悠闲地走在中间,走在后面的是满头大汗推着小木车的老汉,上面还有这么几行诗:世上纷纷说不平,他骑骏马我骑驴,回头看到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因为知足,所以常乐。只有人心知足了,灵魂富裕了,丰盈的芳香才会从心底溢出,弥漫幸福!

知足常乐是一种看待事物发展的心情,不是安于现状的骄傲自满的追求态度。《大学》曰“止于至善”,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地,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乐,知前乐后,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如此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迷失方向,碌碌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弄得自己心力交瘁。

知足是一种处世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知足常乐,贵在调节,可以从纷纭世事中解放出来,独享个人妙趣融融的空间,对内发现内心的快乐因素,对外发现人间真爱与秀美自然,把烦恼与压力抛到九霄云外,感染自身及周围的人群,促进人际关系的逐步亲近平和。知足常乐,对事,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对情,琴瑟和鸣,相濡以沫;对物,能透过下里巴人的作品,品出阳春白雪的高雅。做到知足常乐,待人处世中便充满和谐、平静、适意、真诚,这是一种人生底色。当我们都在忙于追求、拼搏而找不着方向的时候,知足常乐,这种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宁静与温馨,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是一个避风的港口。休憩整理后,毅然前行,来源于自身平和的不竭动力。真正做到知足常乐,人生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达观。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含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着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更多的时候,知足常乐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知足常乐,是一种人性的本真。孩童时代,我们会为拥有梦想得到的东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颜开,烙下一串串深刻的记忆,今日重温,也许会忍俊不禁。无论行至何方、所处何位,知足常乐永远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续。

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就如同宇宙中的黑洞一般,是无法去填满的,如果任其膨胀,必将后患无穷。做人就应该知足而常乐。清理内心多余的烦恼

阳春三月,弟子们坐在禅师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禅师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突然他向弟子问道:“怎么才能除掉旷野的野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说:“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笑地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禅师脸上还是那样的微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能除根,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从明天起,你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到这个地方相聚!”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早早就来到了这里。原来杂草丛生的地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硕果累累的庄稼。弟子们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除去杂草,只有在杂草地里种庄稼这种方法获得了成功。他们围着庄稼地坐下,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禅师却已经仙逝了,那是禅师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弟子们无不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禅师用这个问题向弟子证明,要想去除杂草,就要给杂草生长的地方种上庄稼。而这个简单的道理让这些弟子明白:当自己的心灵上长满庄稼时,就不会有杂草。

每每忙碌一天静下心来,晚上打开灯,照着镜子,对着自己的心灵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突然觉得自己很空虚,很寂寞,不知道自己每天的争名夺利是为了什么,究竟得到了什么,又真正失去了什么,心灵充满了从来没有的迷惑、不解。为了更幸福,我真的幸福了吗?没有幸福,为什么我还要继续这样的生活?什么样的我才会快乐?我爱过别人吗?我得到过爱吗?我需要爱吗?似乎这些很简单的问题都让我们无法回答自己,我们的整颗心是空的,或许就像禅师说的那样已经荒草丛生了,而此时的我们却往往在一觉醒来之后又将它忘得一干二净,又继续着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的争名夺利,从来没有为自己解答这些疑问。于是这些问题就像荒草一样,越长越高,直到长满了内心;于是我们没有了自己,空虚至极。

有些人有时候会觉得寂寞,空虚,会觉得生活无聊,没有意义,于是整天在肥皂剧里消磨时间,因为实在不知道要干什么。

心灵的荒芜可以让一个人的意志变得不堪一击,因为没有真正可以让心灵得到支撑的东西,比如爱,比如真理。人的心灵就如同一片荒地,只有种上了庄稼才会有丰硕的收获。修养好自己的心灵,时时给心灵的庭园浇水施肥,让你的人生在任何风暴挫折之下,都能展示美丽的图景。

当你为心灵播撒下了那些善良、智慧、爱的种子,这些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总有一天你也会收获同样的果实的,而将心灵荒芜,让杂草占据,最终将会荒废了光阴。你爱慕虚荣的样子,真的不好看

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和荣誉感,但这一旦超过了一定的度,就变成了虚荣心。女性同男性相比,内心更加感性些,更加看重表象化的东西,所以虚荣心几乎成了女性的“专利”,很多女性都有虚荣心,直接影响到了女性的生活幸福和工作成就。

虚荣心表现在行为上,主要是爱慕虚荣,盲目攀比,好大喜功,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自我表现欲太强,有强烈的嫉妒心。有一些虚荣的女人为了得到金钱名利而出卖自己的人格尊严;为了得到美貌而不惜花重金,伤害自己的健康去整形美容。不管最终目的能否实现,虚荣的女人往往是悲哀的。

虚荣心强的女性,在追求事业的发展时,不是把精力放在刻苦学习、提高能力素质、踏踏实实干出成绩上,而是放在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哗众取宠以赢得领导的表扬上,结果事与愿违,坑了自己,害了事业。

虚荣心往往使女性失去清醒的头脑,迷失方向,在恋爱和选择配偶时,更加看重容貌、物质条件等外在因素,虽然风光一时,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但由于对方的人品、修养、才华、脾气、性格等方面的欠缺,共同生活之后,才发现丈夫自私自利、缺乏责任心、修养较差、脾气暴躁等,如此一来,痛苦的只能是女人自己,只好叹息、后悔不已!

著名小说家莫泊桑在他的短篇名作《项链》中写了一个因为贪慕虚荣而招祸的典型。

漂亮迷人的女子玛蒂尔德由于出身低微而嫁给了一个小职员,十分难得的一个机会使她有幸参加了上流社会的一次舞会。为了展示自己的漂亮迷人,她借了女友的一串钻石项链,从而在舞会上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她的漂亮迷人令舞会上所有的男子注目,并超过了所有在场的贵妇人。

但不幸的是她在回家途中丢失了那条项链,于是只好借债购买同样的项链赔偿女友。夫妻二人节衣缩食苦挣了十年才还清欠债。当她被生活的风霜剥蚀殆尽变得十分苍老时,碰到借给她项链的女友,人家依然那么年轻漂亮;在交谈中女友告诉她,借给她的钻石项链原本是一串赝品。

玛蒂尔德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借了别人的项链而弄丢了,为此她花十年把青春都提前消耗掉了。后来却过着一种可悲的生活,“她变成了贫穷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头发从来不梳,裙子歪系着,两手通红,高嗓门说话,大盆水洗地板”。虚荣让她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现实生活中不乏虚荣心强的女性,她们看到别人买了新衣服,就盲目地“跟进”,不管自己需要不需要,适合不适合自己,都要急于买套新衣服,并且还要买比别人更贵的;看到别的女性去做美容,也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就跟着去做美容;看到别人给孩子买了钢琴,也不管自家的孩子是否需要,就盲目地买来钢琴,哪怕是闲置不用,心理也就平衡了,等等。凡事都想与别的人争个“面子”的女人,结果不但“面子”争不回来,而且还浪费了大量钱财,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女人生来喜欢美丽的东西,面对美丽的东西恋恋不舍。如果虚荣心超出了自己的经济范围那就会带来反作用,虚荣心过盛,危害着女人及其家庭。有的女性为了买件漂亮的裙子,为了脖子上能挂上闪亮亮的链子,甘愿空着肚子;为了拥有高档楼房,为了拥有时髦的小车,为了不让同学小看,把老公逼得腰都直不起来!

因此,现代女性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淡泊名利,净化心志,保持平常心。通透的女人不是没有虚荣心,而是能在出现虚荣的心理时,提醒自己要加以克制,她们内心强大,经得住诱惑,洒脱淡然,不盲目攀比,不嫉妒别人,过自己的日子,享受自己的生活。生活以苦痛我,我却报之以快乐

圆满的人生并不是一辈子没有吃过苦、没有失过恋,而是经历过、体验过、面对过那苦的滋味,超越那苦的感觉。

苦为乐、乐为苦,苦与乐的感受全在于一心。达摩面壁,凡人皆称其为苦修。有谁知道达摩祖师在静修中心归空灵、慧及宇宙,体肤之苦尽皆化为心灵的极乐,并无半点苦楚可言。

佛说:离苦得乐,苦与乐乃是生命的盛宴。佛还说:涅槃寂静。活在世间的众生,总是感慨苦多于乐,要离苦才能得乐。因此,佛学是离苦得乐的哲学。只有深刻体验苦,才能透彻体会乐!

有这样一个关于“苦”的古老的故事: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

弟子们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教诲去做。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作晚餐。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弟子听了,好几位立刻开悟了。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教化,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由情爱产生的生命本质也是苦的,这一点即使是圣人也不可能改变,何况是凡夫俗子!但是世间许多有非凡成就的人并不害怕困苦,他们往往以自己的智慧和心胸化苦为乐,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从容、更成功。世界文豪巴尔扎克就是一个善于以苦为乐的人。

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巴尔扎克一生共完成了九十部长篇小说,平均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每天深夜十二点时,仆人就会叫醒他,他穿上白色修道服,立刻奋笔疾书。他一般会连续写五六个钟头,直到累到极点才会离桌休息。

巴尔扎克是举世公认的观察和剖析人性的高手,但在现实生活里,他却不太精明。在年轻时,他曾经商失败,欠下了六万法郎的债务。等他成名后,尽管收入不菲,但由于奢侈浪费,最后弄得入不敷出。在他入不敷出的日子里,还发生了一桩趣事。

有一天晚上巴尔扎克醒来,发觉有个小偷正在翻他的抽屉,他不禁哈哈大笑。

小偷问道:“你笑什么?”

巴尔扎克说:“真好笑,我在白天翻了好久,连一毛钱也找不到,你在黑夜里还能找到什么呢?”

小偷自讨没趣,转身就要走。巴尔扎克笑着说:“请你顺手把门关好。”

小偷说:“你家徒四壁,关门干什么啊?”

巴尔扎克幽默地说:“它不是用来防盗,而是用来挡风的。”

巴尔扎克曾自诩要超过拿破仑,“他的剑做不到的,我的笔能完成”。他的确做到了,虽然他只活了五十岁,却留下许多伟大的作品,为全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在平常人的眼中,出家人的生活很清苦,但对于真正的出家人而言,他们并不会认为苦,而是把苦当成乐,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其实,获得快乐的真正的方法并不是去逃避痛苦,而是化苦为乐。

苦与乐并非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正如哈密瓜比蜜还要甜,人们吃在嘴里乐在心上;而苦巴豆比难吃的中药还要苦。然而,种瓜的老人却告诉我们:哈密瓜在下秧前,先要在地底下埋上半两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壮成长,结出蜜一样的果实来。

对于人生来说,悲苦从来都是无法逃避的。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因此,女人要懂得幽默的智慧,享受苦中作乐的那份智者的坦然,以及化苦为乐的那份佛家的超然。

当你活在当下,而没有过去拖在你后面,也没有未来拉着你往前时,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种强烈的张力。然而大多数的人都无法专注于“现在”,他们总是想着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辈子的事,时时刻刻都将力气耗费在未知的未来,却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便永远也不会得到快乐。当你存心去找快乐的时候,往往找不到,唯有让自己活在“现在”,全神贯注于周围的事物,快乐才会不请自来。且行且珍惜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看来再平常不过的相遇和周围的事物其实都是由于太多的因才结出了今天这难得的果。“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这唯美的文字告诉世人应该要懂得珍惜,不仅仅是珍惜自身,更要去珍惜他人,珍惜身边的每一件东西、每一件事物;即使它现今已变得残旧或者失去了价值,依然不要随便丢弃它,因为总有一天,它会被人利用。

一个人越是懂得去珍惜那些常人看来不值得珍惜的东西,越是能够珍惜自己、珍惜人生。只有真正懂得珍惜的人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传说中有一个人,他生前善良且热心助人,所以死后升上天堂,做了天使。

他当了天使后,仍时常到凡间帮助人,希望感受到快乐的味道。

一天,天使遇见一个农夫,农夫非常烦恼,他向天使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我怎么下田干活呢?”于是天使赐他一头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天使也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快乐。

又过了一天,天使遇见一个男子,男子非常沮丧,他向天使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法回乡。”于是天使给他银两当路费,男子很高兴,天使同样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快乐。

最后,天使遇见了一个诗人,诗人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乐。

天使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

诗人对天使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

天使回答说:“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诗人充满希望地望着天使:“我要的是快乐。”

这下把天使难倒了,天使想了想,说:“我明白了。”然后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了。天使拿走诗人的才华,毁去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天使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天使再回到诗人的身边,那时他已饿得半死,衣衫褴褛,躺在地上挣扎。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又还给他,然后离去了。

半个月后,天使再去看诗人。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停地向天使道谢,因为他得到快乐了。

在生活的某段时期,你的心也许会被各种各样的坏情绪包围: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们不听话,抱怨父母不理解,抱怨恋人不够体贴;领导埋怨下级工作不得力,下级埋怨上级太苛刻,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总之,周围的一切都让你觉得不堪忍受。这是因为此时你只是在意自己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却不曾想别人付出了多少。如果一个人无法经受世间的考验,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心胸只容得下私利,那他就得不到幸福。

生活,要你学会感激,感激是一剂让你心情转好的良药。很多时候,它会带来一种良好的人生感觉,使我们感到愉悦和温暖。心存感激,生活中才会少些怨气和烦恼;心存感激,心灵才会获得宁静和安详。心存感激地生活,才会敬畏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珍爱大自然一切的惠赐;心存感激地生活,才会时时感受生活中的“拥有”,而不是“缺少”。

只有惜福,我们才能懂得尊重每一件事物,尊重每一朵花的恣意开放,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立与自由。只有惜福,才能懂得人与物、人与人,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相遇,一切皆是缘,惜缘就是惜福。

人生欲壑难填,惜福让我们懂得勤俭节约,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少一些攀比,就不会放纵自己的欲望,学会知足常乐,让心灵保持一种从容而优裕的境界。用感恩的心去感受富足,包容一切,感激一切,所以幸福却不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幸福来之不易,又可能十分短暂,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格外珍惜幸福。有福分固然重要,但不知爱惜,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要时时牢记惜福。你要的是幸福,还是别人眼里的幸福

童话里的红舞鞋,漂亮、妖艳而充满诱惑,一旦穿上,便再也脱不下来。我们疯狂地转动舞步,一刻也停不下来,尽管内心充满疲惫和厌倦,脸上还得挂出幸福的微笑。当我们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终于以一个优美的姿势为人生画上句号时,才发觉这一路的风光和掌声,带来的竟然只是说不出的空虚和疲惫。

人生来时双手空空,却要双拳紧握;而等到人死去时,却要双手摊开,无法带走财富和名声。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会对许多东西看淡。幸福的生活完全取决于内心的简约,而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外在的财富。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戴维斯。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戴维斯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踱来踱去,越踱越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慢慢地,旧物件挨个儿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戴维斯穿着睡袍坐在帝王气十足的书房里,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他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戴维斯被一件睡袍胁迫了,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则是被过多的物质和外在的成功胁迫着。很多情况下,我们受内心深处支配欲和征服欲的驱使,自尊和虚荣不断膨胀,着了魔一般去同别人攀比,谁买了一双名牌皮鞋,谁添置了一套高档音响,谁交了一位漂亮女友,这些都会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一番折腾下来,尽管钱赚了不少,也终于博得“别人”羡慕的眼光,但除了在公众场合拥有一点点流光溢彩的光鲜和热闹以外,我们过得其实并没有别人想象得那么好。

男人爱车,女人爱别人说自己的好。女人们常常期盼自己能够过上那种光鲜亮丽的生活而以此让别人羡慕。一定意义上来说,人都是爱慕虚荣的,不管自己究竟幸福不幸福,常常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幸福而伪装。人往往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被外在的事物所左右。你的生活实际上与他人无关,不论你幸福与否都与他人无关,而一旦你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与别人比较的基础之上,或者建立在别人的眼光之中,那么你就很难感受到幸福。幸福不是别人说出来的,而是自己感受的,人活着不是为别人,更多的是为自己。《左邻右舍》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男主人公的老婆看到邻居小马家卖了旧房子在闹市区买了新房,就眼红了,非要也在闹市区选房子,并且偏偏要和小马住同一栋楼,而且一定要选比小马家房子大的那套。当邻居问起的时候,她会很自豪地说:“不大,一百多平方米,只比304室小马家大那么一点儿!”气得小马老婆脸色铁青。过了几天,小马的老婆开始逼小马和她一起减肥,说是减肥之后,他们家的房子实际面积一定不会比男主人公家的小。男主人公又开始担心自己的老婆知道后会不会也让他一起减肥了。

这个故事看起来虽然很好笑,但是却时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人将自己的生活沉浸在了一个不断与人比较的困境中,被生活之外的东西所左右,岂不是很可悲?

一个人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悲哀。人生本就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更是不多,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而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活一次?为什么不能让自己脱离总是建立在别人基础上的参照系?

当我们把追求外在的成功或者“过得比别人好”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时候,就会陷入物质欲望为我们设下的圈套。我们在圈套中越陷越深,越活越累,最终竟丢失了快乐和自我,空留疲惫与遗憾。第二章我不惧怕成为这样“强硬”的姑娘扛住一切挫折,奔你的前程

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无数次的挫折堆积而成的。但挫折和失败对人毕竟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不愉快、沮丧、自卑,因此,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自我解脱就成为战胜脆弱、走向成功的关键。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痛苦是一把犁,它一面犁破了你的心,一面掘开了生命的新起源。”不知苦痛,怎能体会到快乐?痛苦就像一枚青青的橄榄,品尝后才知其甘甜,但品尝需要勇气。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释圆说:“像我这样屡屡失意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

释圆静静地听着年轻人叹息和絮叨,什么也不说,只是吩咐小和尚:“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少顷,小和尚送来一壶温水,释圆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的茶几上,微微一笑说:“施主,请用茶!”

年轻人俯身看看杯子,只见杯子里微微地飘出几缕水汽,那些茶叶静静地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释圆:“贵寺怎么用温水冲茶?”

释圆微笑不语,只是示意年轻人说:“施主,请用茶吧。”年轻人只好端着杯子,轻轻呷了两口。

释圆说:“请问施主,这茶可香?”

年轻人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儿茶香也没有呀。”

释圆笑笑说:“这是福建的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茶香?”

年轻人听说是上乘的铁观音,又忙端起杯子呷两口,再细细品味,还是放下杯子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老僧释圆微微一笑,吩咐门外的小和尚:“再烧一壶沸水送过来。”

少顷,小和尚便提来一壶吱吱吐着浓浓白气的沸水,释圆起身,又沏了一杯茶。年轻人俯身去看杯子里的茶,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随着茶叶的沉浮,一丝清香便从杯里袅袅地逸出来。

嗅着那清清的茶香,年轻人禁不住去端那杯子,释圆忙微微一笑说:“施主稍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缕沸水。年轻人见那些茶叶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得更厉害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地升腾,在禅房里弥漫。

释圆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沁得满屋津津生香。释圆笑着问道:“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

年轻人思忖了一下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用水不同吧。”

释圆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就轻轻地浮在水之上,没有沉浮,茶叶怎么会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浮了又沉,沉了又浮,沉沉浮浮,茶叶就释出了它春雨般的清幽,夏阳似的炽烈,秋风似的醇厚,冬霜似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平平静静地生活,就像温水沏的淡茶平静地悬浮着,弥漫不出其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栉风沐雨、饱经沧桑的人,坎坷和不幸一次又一次袭击他们;他们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茶,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沉沉浮浮,溢出了他们生命的一缕缕清香。”

因此,我们应该具有迎接挫折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所以要不断提高自我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当作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变消极为积极。

挣扎、挫折、磨炼,这些都是人成长必经的过程,欲速则不达。

人生必须背负重担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稳稳地走,这样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那个走得最远的人。在苦难中微笑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一帆风顺,但命运总是不经意间跟你开些玩笑,厄运也可能会不期而至。种种的意外,也许会给我们的人生造成巨大的伤痛。但无论你如何伤悲,事情既然无法逆转,与其在悲伤中沉沦,不如接受现实。当生活不允许你继续流泪时,你就要学会笑出声来。

在美国艾奥瓦州的一座山丘上,有一座不含任何合成材料、完全用自然物质搭建而成的房子。住在里面的人需要依靠人工灌注的氧气生存,并只能以传真的形式与外界联络。

这个房子的主人叫辛蒂。1985年,辛蒂还在医科大学念书。有一次,她到山上散步,带回了一些蚜虫。回来后,她拿起杀虫剂灭蚜虫,就在这时,她突然感觉到一阵痉挛。她原以为那只是暂时性的症状,却没有料到自己的后半生从此变得悲惨至极。

原来,这种杀虫剂内所含的一种化学物质,使辛蒂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使她对香水、洗发水以及日常生活中可接触的所有化学物质一律过敏,甚至连空气也可能使她的支气管发炎。这种“多重化学物质过敏症”是一种奇怪的慢性病,到目前为止仍无药可医。

患病的前几年,辛蒂一直流口水,尿液变成绿色,有毒的汗水刺激背部形成一块块疤痕;她甚至不能睡在经过防火处理的床垫上,否则就会引发心悸和四肢抽搐——辛蒂所承受的痛苦是令人难以想象的。1989年,她的丈夫吉姆用钢和玻璃为她盖了一所无毒房间,一个足以逃避所有威胁的“世外桃源”。辛蒂所有吃的、喝的都得经过选择与处理,她平时只能喝蒸馏水,食物中不能含有任何化学成分。

多年来,辛蒂没有见过一棵花草,听不见一声悠扬的歌声,阳光、流水、清风等正常人毫不费力就可以拥有的生活的美好,她无法享有。她躲在没有任何饰物的小屋里,饱尝孤独之苦。更可悲的是,无论怎样难受,她都不能哭泣,因为她的眼泪跟汗液一样也是有毒的物质。

坚强的辛蒂并没有在痛苦中自暴自弃,她一直在为自己,同时更为所有化学污染物的牺牲者争取权益。辛蒂在生病后的第二年,就热情十足地创立了“环境接触研究网”,以便为那些致力于此类病症研究的人士提供一个窗口。1994年,辛蒂又与另一组织合作,创建了“化学物质伤害资讯网”,保证人们免受威胁。目前这一资讯网已有五千多名来自三十二个国家的会员,不仅发行了刊物,还得到美国上议院、欧盟及联合国的大力支持。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辛蒂每天都沉浸在痛苦之中,想哭却不能哭。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改变了生活的态度,她说:“在这寂静的世界里,我感到很充实。因为我不能流泪,所以我选择了微笑。”正如马云所言:“这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武器是用微笑化解所有的问题,我永远面带笑容,尽管我内伤很重。”

当灾难来临,人可以努力回避;如果回避不了,可以抗争;如果抗争不了,就得承受;要是承受不了,就哭泣流泪;如果连流泪也不行,就只有一种选择——绝望和放弃。这是人们对待人生的一种普遍方式。而绝望和放弃,意味着对生命权利的舍弃。可辛蒂不同,当她无法流泪时,她选择了微笑。因为,她知道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因此在绝境中,她仍然能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当你陷于痛苦之中时,试着笑一下,至少能为生命减少一份沉重和悲壮,平添一份勇气和轻松。当你学会在苦难中微笑的时候,你已经不同凡响。孤独一定会有,但请不要封闭自己

人生在世,都有不愿意被打扰的时候,但是这种不愿意被打扰的状态持续的时间过长,或者侵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会使自己身心俱疲,处在一个自我幻想的世界里。

有位孤独者神情萎靡地倚靠着一棵树晒太阳。一位智者从此经过,好奇地问道:“年轻人,如此好的天气,你不去做你该做的事,岂不辜负了大好时光?”“唉!”孤独者叹了一口气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一无所有。我又何必去费心费力地做什么事呢?”“你没有家?”“没有。与其承担家庭的负累,不如干脆没有。”“你没有爱人?”“没有。与其爱过之后便是恨,不如干脆不去爱。”“没有朋友?”“没有。与其得到还会失去,不如干脆没有朋友。”“你不想去赚钱?”“千金得来还复去,何必劳心费神动躯体?”“噢!看来你需要这个。”智者说着拿出一根绳子。“我要绳子干吗?”“自缢啊!”“自缢?你叫我死?”孤独者惊诧了。“对。人有生就有死,与其生了还会死去,不如干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余的,自缢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逻辑吗?”

孤独者无言以对。

有时候人会像这位孤独者一样陷入自我的遐想之中,不愿意与外界交流,不愿意搭理别人,只是不断地进行自我的想象。

有人曾说:“把自己封闭起来,风雨是躲过去了,但阳光也照射不进来。”自我封闭的人是把自己锁进了坟墓,而能成为掘墓人的,却只有自己。打开心灵,才能容纳大海,告别自闭,才能沐浴阳光。

面对着逐步发达的现代社会,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人的孤独之感也与之成为正比。一位中学生说,即使是在拥挤的教室、热闹的街市和同学的生日聚会上,都能感受到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孤独是一种思想上、情感上无法沟通、无倚无傍、无人理解与认同的感觉。

生活中人们更多地注意别人的评价,甚至别人的目光,觉得生活如此之累,于是干脆拒绝与人来往,以此逃避现实。而很多时候,却发现自己更需要朋友。

一个富翁和一个书生打赌,让这位书生单独在一间小房子里读书,每天有人从高高的窗户往里面递一回饭。假如能坚持十年的话,这位富翁将满足书生所有的要求。

于是,这位书生开始了一个人在小房子里的读书生涯。他与世隔绝,终日只有伸伸懒腰,沉思默想一会儿。他听不到大自然的天籁之声,见不到朋友,也没有敌人,他的朋友和敌人就是他自己。

很快,这位书生就自动放弃了这一搏。因为书生在苦读和静思中终于大彻大悟:十年后,即便大富大贵又能怎样?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追求,并且希望达到完善,这本是一种天性。但人性的历程始终是得失相随,难有十全十美的时候,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当遇到挫折或打击后,积极努力地将紧张或焦虑心态转移或发泄出来,防止其持续作用而损害健康。如果人们面对挫折和打击,将自己“封闭”起来,甚至消极悲观,独居一隅,这样发展下去,就会陷入“自闭”的心理状态不能自拔。

暂时的自闭孤独有时也是一种休息、放松及宣泄。但假若长时间陷入其中,必然会使心灵失衡,易走极端。长期的封闭会阻隔个人与社会的正常交往。处在封闭环境之中的人,导致精神的萎靡,思维的僵滞,它使人认知狭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

自闭是心灵的一剂毒药,是对自己融入群体的所有机会的封杀,自闭不仅毁掉自己的一生,也会让周围的朋友、亲人一起忧伤。当阳光照进来的时候,何不打开自闭的心灵,让它尽情地接受阳光的普照。

人生无常,无论你经受了什么,无论你遇到了什么,千万不要封闭自己,记得要打开窗,打开心扉,做一个心境敞亮、阳光乐观的人。如此,你就能看见世界的美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也就懂得了“有阳光的心灵和生命才是最美的风景”。把苦难当营养吸收,悟出奋斗的意义

在人生历程中,只有具备对风吹雨打的抵抗力,才能站稳脚跟。正如山崖上的松柏,经过无数暴风雪的洗礼,终于长成像铁一样坚固的树干。而在佛教看来,磨难是人走向佛境的必经之旅,只有能够经受磨难之人,才能成为“金刚不坏”之佛,也就是生活中的强者和成功者。一个人若不敢向命运挑战,不敢开创自己的蓝天,命运给予他的将仅仅是一个枯井般的地盘,举目所见将只是蛛网和尘埃,充耳所闻的也只是唧唧虫鸣,等待他的也只有绝望和失败。

鉴真大师剃度一年多以后,寺里的住持还是让他做行脚僧,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地外出化缘。

有一天,已日上三竿,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只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鞋,就问他:“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鞋干什么?”

鉴真懒洋洋地说:“别人一年连一双鞋都穿不坏,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双鞋。”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他的弦外之音,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透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看看吧。”

寺前是一块黄土地,由于刚下了一场雨,路面泥泞不堪。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问:“你是愿意做个天天撞钟的和尚,还是愿意做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鉴真答道:“我当然想做个名僧了。”

住持接着说:“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

鉴真回答:“当然。”

住持接着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这路上又干又硬,哪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没有再说话,迈步走进了泥泞里。走了十几步后,住持停下脚步说:“今天我在这路上走了一趟,能找到我的脚印吗?”

鉴真答道:“那当然能了。”

住持听后拍拍鉴真的肩膀说:“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不经历风风雨雨、碌碌无为的人,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干又硬的路上,什么足迹也没留下。”

鉴真顿时恍然大悟:泥泞留痕。

苦难是炼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苦难,在苦难的磨砺中不断地成就自己,而不是将苦难看作人生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什么在各种灾难之中会有人奇迹般地活下来?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幸运一些,更是因为他们有着别人没有的意志力,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挺过去,于是咬紧牙,最终渡过了难关。

人的一生是一场旅行,沿途有无数的坎坷和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眼睛总是被灰色所蒙蔽,心灵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我们的人生轨迹怎能美好?世界的颜色由我们自己决定,智慧之人会擦亮自己的眼睛,当我们的心境修炼得像那位住持一样风雨无惊时,便能领略人生路上的亮丽风景。你的坚持,终将美好

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好,但不少人却往往在半途中失去微笑。学业上,因为考研没有成功,全盘否定自己;工作上,在新鲜过后,每天面对严厉的老板和繁重的工作,渐渐失去对工作的热情;生活上,想要减肥,想要健美,却一次又一次借口拖延;感情上,热恋过后是无止境的琐碎争吵,维持一份爱情好难……

于是,不少人在最初的意气风发中,渐渐走向生活的围城,失去快乐的笑声。一些女性做事都是半途而废,总是不能坚持到最后。她们似乎有这样的通病,就是凭一时冲动想干什么,就急不可耐地立即去干,可还未持续多久,兴头过了,就说什么也不再干了。这是一个极其不好的毛病,它令人失去定性,凡事轻率鲁莽,最后只能导致疲惫与倦怠。往往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获得胜利,所以做事切莫三分钟热度,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因为胜利往往在那最黑暗的时刻降临,回报也恰恰容易在你已经快绝望时给予,彩虹总会在风雨之后出现。

丁玲说过:“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就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人可以获得成功,那一定是坚持到底,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人。

只有执着的人才能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才有一股势不可当的锐气,成功只会属于执着追求的人。东山再起的风云人物史玉柱说:“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个行业,而且要做这个行业中自己最擅长的那个领域。”

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把自己退路断掉的人,他们别无选择,只有执着一心地往前走。而走向平庸的人则往往是因为无法在繁重和琐碎中继续坚持,以至于“蜻蜓点水”,凡事都流于肤浅。

苏格拉夫顿女士是美国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她讲述了自己的成名之路。“如果二十五年前就有人告诉你,你将得到你想得到的一切,但是你必须等到二十五年后,你那时做何感想?而眼前的路你该如何走下去?”

她于1915年底带着成为一位名作家的梦想来到了纽约,但纽约给她的第一份“礼物”就是失败。她寄出去的文章都被退回。但她没有放弃,仍怀着梦想不停地写作,走遍了纽约的大街小巷,奔波于各个杂志社、出版社之间。当希望还很渺茫的时候,她没有说“我放弃,算你赢了”,而是说,“很好,纽约,你可能打倒不少人,但是,绝不会是我,我会逼你放弃”。

她没有像别人那样,碰到一次退稿就放弃了,因为她决心要赢。四年之后,她终于有一篇文章刊登在周六的晚报上,之前该报已经退了她三十六次稿。

随后,她得到的回报更是数不胜数,出版商开始络绎不绝地出入她的大门。再后来拍电影的人发现了她,她的小说在改编后被搬上了屏幕。

生活中总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考研不成功,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努力;工作不如意,那只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继续坚持,总会走出职场困境;想要美丽、想要气质,这个过程并不痛苦,只要怀着美好的想象,就会在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感情上的冰河期,其实是因为我们对彼此都开始有了了解,并且把全部赤诚展现给对方的一种磨合,夫妻吵架从来都是床头吵床尾和,何况无伤大雅的小吵还是增进感情的良药……

不必为一些小问题而苦恼,坚持用微笑面对,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你也终能笑到最后。过去的经历不是财富,对经历的反思才是

人生周而复始,日子一天天继续,但是许多事情却在不断地重复。学会了认识过去,才能预见未来,过去就是你的老师。人常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面的成功与失败,都能让我们有所借鉴。

每个人对待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不要轻易将其抛诸脑后,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无视以前的经验教训,必将在人生的道路上大费周折。

相传,在一片深山密林中有一座“仙人居”位于山巅。一日,一位年轻人风尘仆仆,从很远的地方来求见“仙人居”的圣人,想拜他为师,修得正果。年轻人进了深山,走啊走,走了很久,犯难了,路的前方有三条岔路通向不同的地方,年轻人不知道哪一条路通向山顶。

忽然,年轻人看见路旁一个老和尚在小憩,于是走上前去,轻声唤醒老和尚,询问通向山顶的路。老和尚睡眼蒙眬地嘟哝了一句“左边”,便又睡过去了。年轻人便从左边那条小路往山顶走去。走了很久,路突然消失在一片树林中,年轻人只好原路返回。回到三岔路口,见老和尚还在睡觉,年轻人又上前问路,老和尚舒舒服服地伸了个懒腰,说了一句“左边”,便又不理他了。年轻人正要分辩,转念一想,也许老和尚是从下山角度来讲的“左边”。于是,他又沿右边那条路往山上走去。走了很久,眼前的路又消失了,只剩一片树林,年轻人只好再次原路返回。

回到三岔路口,见老和尚又睡过去了,年轻人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上前推了推老和尚,把他叫醒,问道:“你一大把年纪了,何苦来骗我,左边的路我走了,右边的路我也走了,都不能通向山顶,到底哪条路可以去山顶?”老和尚笑眯眯地回答:“左边的路不通,右边的路不通,你说哪条路通呢?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年轻人这才明白过来,应该走中间那条路。但他想不明白老和尚为什么总说“左边”。带着一肚子的疑惑,年轻人来到了“仙人居”。他虔诚地跪下磕头,圣人正笑眯眯地看着他,原来圣人就是三岔路口的那位老和尚。

这个故事简单却内涵丰富,让你获得财富的是你的反省能力,而不是经历本身。我们亦当以过去为镜子,照出成败得失,而后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在同一个地方栽跟头。一个总伤害你的人整天让你以泪洗面,你又何必和他继续在一起?如果执迷不悟,注定还是要受伤害。在失败之后总结教训,才能不犯同样的错误。

人生如大海,微风袭来,卷起层层波浪。每一层浪就是一层坎坷,历经层层的坎坷,人方能得到磨砺。在磨砺中当以旧事为镜,照出成败得失,才能越走越远。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一句便道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找到行事的准绳,看到过去的得失,规划未来的方向。愿你承得下悲伤,也输得出力量

任何一种心态都是每个人对生活的不同看法。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女人都可能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打击和挫折:因为高考落榜而精神萎靡,因为失恋而忧伤,因为无法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而垂头丧气……这些心理多半是人们意志薄弱,心态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而这些异常的、悲观的心理往往导致痛苦的人生,往往影响你对世界的正确看法。

悲观的女人实际上是以自己悲观消极的想法看待客观世界,在悲观者心中,现实是或多或少被丑化了的。有些女人对未来和生活,往往持有一种悲观的迷茫心理。对自己的过去,无论辉煌与否都一概加以否定,心里充满了自责与痛苦,口中有说不完的遗憾和悔恨。她们对未来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什么事都干不好,认知上否定自己的优势与能力,无限放大自己的缺陷。她们经常失眠多梦,嗜睡懒动,或觉得自己比平时更敏感、更爱掉眼泪等,重者自我意志消沉,时常自怨自艾,或心境悲哀、待人冷漠。

放眼20世纪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一生完整地诠释了悲观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么巨大。

张爱玲一生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族小姐,却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是待人还是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生活中却始终与他人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所以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这种生活态度的确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或者是理解的,但用现代心理学的眼光看,其实张爱玲的这种生活态度源于她始终抱着一种悲观的心态活在人间,这种悲观的心态让她无法真正深入生活,因此她总在两种生活状态里不停地左右徘徊。

张爱玲悲观苍凉的色调,深深地沉积在她的作品中,无处不在,产生了巨大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无论作家用怎样流利俊俏的文字,写出怎样可笑或传奇的故事,终不免露出悲音。那种渗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意识,使她能与时代生活中的悲剧氛围相通,从而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臻于深广。

张爱玲所拥有的深刻的悲剧意识,并没有把她引向西方现代派文学那种对人生彻底绝望的境界。个人气质和文化底蕴最终决定了她只能回到传统文化的意境,且不免自伤自怜。因此在生活中,她时而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