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百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03:10:39

点击下载

作者:宋涛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历史百科

中国历史百科试读:

前言

《青少年百科》是我社最近推出系列长卷之一,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增强青少年全面修养的良师益友。

该书根据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特点,结合当前最新的知识理论,向青少年既全面又具重点的介绍国际博览、政治政党、军事天地、经济发展、法律浅析、历史大观、人物追踪、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哲学理论、文学广场、艺术天地、体坛巡礼、课外娱乐、科技漫游、身边科学、天体目击、气象纵横、地质探秘、地理科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名胜典故、海洋探索、生物密码、动物世界、植物王国、不解之谜、名物知识、奇闻趣事等多方面、多领域、多科学、大角度、大范围、大场面的基础知识。该书是丰富青少年阅历的难得教材,是青少年生活、工作必备的大型工具书。《青少年百科》内容极为丰富。全书划分20大卷,中内容专业性强,同时又易于理解和掌握运用。每个知识点阐述的方法本着从原理、历史到现在,尤其从现实的实际作用上论述、讲解透彻。该书内容从古到今,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人类起源到社会发展,包罗万象,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需求。本书时代感强,内容新颖、资料翔实,文字通俗易懂,简洁明了,适应青少年阅读水平。

该书编撰得到了各部门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从该书的框架结构到内容选择,从知识主题的阐述到分门别类的归集,从编写中的问题争议到书稿最后的审议,专家、学者都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使本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知识性和普及性。

由于成书时间有限,疏漏之处望专家、读者指正。编者

中国古代史

元谋人

我国已知的最早人类。1965年5月1日,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发现两颗牙齿,齿形粗壮,具有南方古猿向直立人过渡的特点。后来又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炭屑和动物化石。经科学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遗物,距今约有170万年,我们称他们为元谋人。元谋人的发现,揭开了中国大地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北京人

亦称“中国猿人北京种”。1921年,在北京西南约50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洞穴里,发现猿人下臼齿化石一枚。1929年12月,发现第一个头盖骨化石,此后,又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和许多猿人的指骨、牙齿以及哺乳动物化石。北京人的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北京人的双手和上肢发展得最快,这是他们劳动的结果。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主要是粗糙的石器,称为旧石器。北京人已经知道用火。约20—70万年前,周口店一带气候温暖湿润,兽肉野果是北京人的主要食物。他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艰苦的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

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距今约18000年。发现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基本上与现代人相同,其脑量增长了。他们用的仍是打制石器,但是,他们已采取磨制和钻孔技术,会制造骨器(如骨针),会做装饰品,懂得人工取火,过着渔猎和采集生活,山顶洞人时代我国进入到氏族公社时期。

半坡氏族遗址

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人类遗址。1957年,在西安东郊十多里的半坡村发现。遗址略呈椭圆形,总面积有五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距今约六七千年。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的原始农业已有发展。他们种植粟、蔬菜和麻,学会了饲养家禽,有猪、狗、牛、羊和鸡。他们已会制造陶器。过着定居生活。他们会建造房屋,有圆形或方形的房子。半坡氏族反映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特点。1958年,在遗址上建立了半坡博物馆。

河姆渡氏族遗址

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遗址。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距今约7000年以前,是我国长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河姆渡人使用骨器、木器、石器和陶器。他们种植水稻,这标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他们种植蔬菜,饲养猪、狗和水牛,建造木结构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河姆渡人还会挖水井。河姆渡文化反映我国南方地区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特点。

大汶口文化

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1959年,在山东泰安大汶口发现一处遗址,有130多座墓葬。它的早期为母系

氏族公社

时期,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为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期以后,农耕是主要的生产事业,农业与手工业分离。男子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负担者,妇女则从事纺织等家内劳动。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制陶使用了陶轮。在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数量出现了多寡,说明出现了贫富的差异,私有制出现,逐渐产生了阶级。氏族公社

简称氏族,是原始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同一祖先的人们按血缘亲属关系组织在一起的比较稳定、持久的集团。氏族公社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中期则进入繁荣阶段。一个氏族大约有十几个人,他们的生产资料公有,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妇女在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氏族世系以母系为中心。河姆渡和半坡氏族都属于母系氏族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过渡到以父系为中心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时男子代替妇女成为主要的生产者。私有制产生,阶级关系出现后,氏族解体。

炎黄子孙

炎,指炎帝;黄,指黄帝。他们是古书记载中我国原始社会的两个部落联盟的首领。相传,炎帝部落发祥在陕西岐山东面,后来定居在今山东省地区。炎帝姓姜,号神农氏。黄帝部落最早居住在陕西,后来定居在今河北省涿鹿一带。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当炎帝部落向我国中部地区推进时,与最早进入这个地区的、以蚩尤为首领的夷人部落——九黎族发生了冲突。长期斗争的结果是九黎族胜利,炎帝部落被迫逃往涿鹿(今河北省怀来县)。后来炎帝部落联合黄帝部落共同对抗九黎族,在“涿鹿之战”中,蚩尤被杀,九黎族失败。炎黄两个部落在击败九黎族之后,他们之间又发生了大战,即“坂泉之战”。最后炎帝部落被打败。从此,这两个从陕西东下的部落与一部分九黎族共同在中原地区定居下来,成为中原地区最早的居民。这些原来不同祖先的居民,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代。春秋时他们自称“华夏”。华夏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所以,后世汉人把黄帝奉为始祖,自称“炎黄世胄”,即炎黄子孙。

大禹治水

古代人们战胜洪水的传说。尧舜时期,水患严重。尧曾命令鲧前往治理,鲧用了九年时间,劳而无功。舜为天子时,杀了鲧起用其子禹继续治理洪水。禹总结其父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实地考察,采用修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水引入江河里再流往大海。他花了十年的工夫,才把洪水控制。禹治水认真负责,一心一意,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人们的信任。

禅让制

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老时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了三年的考察。尧死后,舜继位。舜年老了,又以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制。

殷墟

殷墟是我国殷商都城的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自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起至帝辛为止,在此建都273年。后来殷商灭亡,这里渐渐成为废墟,后代称为“殷墟”。19世纪末,在这里发现了

甲骨文

,小屯村开始被人们重视。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系统的发掘工作,先后发现有宫殿、作坊、陵墓与杀害奴隶的祭祀坑等遗迹,以及大量的生产工具、铜器、玉器,礼乐器及甲骨等遗物。这一切,对研究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有重要的意义。甲骨文

又叫龟甲兽骨文字。我国商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了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1928年起开始进行发掘,至今大约出土有文字的甲骨15万片左右,其中有单字近5000个,可认者约1500余字。字体已有形声字,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甲骨文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当时社会情况,有些内容可以和《史记》相印证。

武王伐纣

是周灭商的决定性一战。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的统治非常残暴,激起人民强烈的反抗,周武王姓姬名发,周文王之子。他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带领一些部落,东征伐纣。激战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展开,当时,纣王急忙征调奴隶、俘虏为兵开赴牧野应战。奴隶兵乘机在阵前倒戈,商军大败。纣王自焚身死。牧野之战后,姬发灭商,建立西周,都城在镐京(今河南洛阳)。

国人暴动

西周的平民被称为“国人”,他们也是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对象,但与奴隶不同,其身份是自由的。周厉王统治时期,贪财好利,把山林川泽都围起来,不许国人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捕鱼。他还用监视、告密等恐怖手段对待国人。国人非常气忿。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了暴动,周厉王逃到了彘(今山西霍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可考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之后西周大臣周公、召公平息了暴动,由二人共掌朝政,史称“周召共和”,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葵丘会盟

齐桓公称霸中原的一次重要会盟。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政治地位日益衰微,诸侯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齐桓公即位以后,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政,国事日盛。他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先后出兵援助燕国,打退了山戎的进攻;帮助卫国,挫败了狄人的侵犯;联合诸侯,讨伐不向周王进贡的楚国。齐桓公的威信大增。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县)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争霸战争。齐桓公“葵丘会盟”之后,首先称霸中原。此后,相继称霸的有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同时,南方的吴、越两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历史上也有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称为春秋五霸之说。

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姓姜,字小白。前685—前643年在位。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位称霸中原的诸侯王。年轻时,因其兄齐襄公无道,他逃往国外。后来回到齐国即位后,尽释前嫌,任用有才干的管仲等人,施行了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改革措施,使齐国的国力强大起来。他又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维护周天子权威为名义,发展、壮大齐国的力量。他北拒犬戎(那时我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南抵楚国,维系了周王朝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原地区较弱小的诸侯国。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堰城)会盟诸侯,周王也派来使者以示尊重,这是齐桓公霸业的顶峰。齐桓公去世后,齐国的霸主地位就逐渐衰落了。

井田制

这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奴隶,按地区、等级分封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耕地被划为方田,周围有封疆,中间有沟洫,小道阡陌纵横像井字,故名“井田”。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后来,由于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以及奴隶的怠工、逃跑,井田制日趋衰亡。

战国七雄

指战国时期七个强国的总称。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经过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国。七国之间,各自进行政治改革,扩大范围,彼此战争频繁。秦国经过

商鞅变法

后,一跃成为强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结束各国割据分裂状态。历史上把这200多年相互攻伐的七国称为“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实行“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政治改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其主要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废除特权,奖励军功,奖励耕战,建立县制,在全国设立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由全国统一控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渐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车裂,但是变法成果沿袭了下来。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都江堰

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秦昭王时,任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中游修建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郾。这个工程采取中流作郾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流。这就控制了岷江激流,免除了水灾,又便利了灌溉和交通。并于都江鱼咀下修建金刚堤,确保内江系统的安全。从此川西平原变成了千里沃野,李冰父子在修建与管理此项水利工程中贡献很大。两千多年以来,都江郾一直造福于人民。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创造力的见证。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变革剧烈,阶级关系错综复杂。在思想学术领域,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各家之间,相互驳难。各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各家也广收门徒,四处奔走相告,异常活跃,这种局面,史称“百家争鸣”。它是我国古代学术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对繁荣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有重要的作用。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写的一部兵书。孙武是春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吴国的将军。他善于练兵,也善于指挥作战。他总结前人以及自己的作战经验,探索战争的规律,写成这部书。在这部闻名世界的古代兵书里,孙武系统地叙述了战略战术的原则。强调战争中要“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还指出了集中兵力打败敌人的重要性。这部书于1972年,在山东临沂汉墓出土。

《孙膑兵法》

是战国中期军事家孙膑所写。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他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在这部书里,他主张对待战争一定要慎重,战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提倡以法治军,赏罚分明。还指出,如何集中自己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就可以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部书于1972年,在山东临沂汉墓出土。

《甘石星经》

我国古代著名天文学著作。简称“星经”。战国时期,楚国人甘德,魏国人石申,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各自写出一部天文著作:《天文星占》和《天文》。后人把这两部书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书中记录的800个恒星,有121个的位置现在已经被测定。书中还记录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内经》

战国时期编成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的简称。此书以论述中医基础理论为重点,并叙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兼述卫生保健、临床病症、方药、针灸等内容。这部书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不少论述至今仍广泛指导临床实践,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作用很大。此书是经多人编写汇集而成的。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内容较完整的一部医学文献。

《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0多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民歌,主要表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的主要内容为歌颂祖先功德,记述周族兴起、发展历史。“颂”多为宗庙祭祀诗歌。《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里有些诗,描写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情况。有些诗,反映了奴隶反抗奴隶主压迫和剥削的强烈愿望和愤怒呼声。这些诗篇,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反抗压迫的优良传统。《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司姆戊鼎

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阳村。呈四方形,有四足。鼎身通耳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80厘米,重875公斤,为世界青铜文化中所罕见。鼎的四周饰饕餮纹,腹内壁铸有铭文“司姆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制作的。现收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编钟

战国时代的青铜打击乐器。1978年5月,在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中,挖掘出一套罕见的战国编钟。这套编钟共65件,是我国古代用于祭祀、典礼和宴飨的礼乐器,依照铜钟的大小和音高次第组成悬挂,故称编钟。出土时编钟分3层悬挂在钟架上,最上层的叫钮钟,分3组共19件,最大的重11.4公斤,最小的2.4公斤。下两层的叫甬钟,共45件,最大的重203.6公斤,最小的重8.3公斤。在下层中间,还有一个与甬钟不同的钟叫镈钟,重134.8公斤。钟架高2.37米,长7.48米,为铜木结构,上层三条横梁由两根木质圆木支撑,下两层则由6个青铜武士以手和头支撑,工艺和力学结构令人叹为观止。钟身上刻有2000多字的铭文,为研究先秦史的重要史料。

焚书坑儒

秦始皇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之一。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公开攻击郡县制度。丞相李斯不仅反驳了他的意见,而且认为,儒生们谈论诗书,以古非今,会削弱秦朝的统治。因此,他建议把秦国以外的历史和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书,一律烧毁,只有医药、卜噬和种树的书不烧。秦始皇接受了这一建议,发布了焚书令。后来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它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莫大损失。

大泽乡起义

秦末陈胜和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有900多名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戍守边境。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当时其中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杀死两个押送军官。陈胜慷慨激昂地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号召大家举行起义。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在大泽乡爆发了。起义军很快攻克了蕲县和附近的几个县城。不到一个月,起义军就发展到几万人。起义军在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此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楚汉之争

项羽和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秦亡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双方进行了将近4年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起初,刘邦力量弱小,但他注意收揽人心,入咸阳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张”,赢得民心;又善于用人,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辅佐;加上他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因此,刘邦率领的汉军逐渐由弱变强。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进攻项羽,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项羽突围不成功,在乌江自杀。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

文景之治

汉高祖总结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此后的几代皇帝,特别是文帝和景帝,继续推行这一政策。主要体现在:减轻田租,鼓励农耕。文帝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甚至有十多年不收田租。他常常奖励努力耕田的人。景帝时下令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他提倡节俭;还减轻刑罚,废除肉刑。所以,文景两朝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法纪,社会比较安定。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七国之乱

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的叛乱。汉初,高祖为巩固统治,陆续分封刘家子弟为王。受封的诸侯王的权力很大,他们可以在辖区内征收租赋,铸造钱币,任免官吏。后来,其权力大到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景帝接受御史大夫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夺王国的封地。公元前154年,七个王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反叛。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景帝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平定了叛乱,把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由中央派地方官到王国境内治理社会,汉政府对王国的控制加强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西

汉武帝

时的儒生董仲舒提出来的。为了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著名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只提倡儒家学说,其他各家学说,都禁止传播,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家学说,以此来教育青年子弟。从此以后,汉朝政府里有许多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了大官。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传统的统治思想。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王莽改制

西汉末年,统治阶级越来越腐朽,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公元8年,外戚王莽乘政局动荡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新。王莽即位以后,进行经济改革,以求解决社会矛盾,历史上称为“王莽改制”。其主要内容有:实行“王田”、“私属”制;另外还改革币制;发动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境内少数民族的战争。王莽改制的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社会问题,缓和阶级矛盾,反而使政局更加动荡不安,加剧了各种矛盾,终于导致了绿林赤眉起义。

光武中兴

东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社会安定局面。公元25年,曾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光武帝调整了统治政策:他先后九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使大批沦为奴婢的人获得了自由;他注意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还废除了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他还整顿吏治,惩处贪官酷吏;提倡节俭。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好转,人口增加。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光武中兴”。

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到了极点。豪族地主兼并土地,加之灾荒连年,人民颠沛流离,到处暴动。河北巨角人张角,是太平道的首领。他借给人治病,传教宣传和组织群众。十多年间,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有几十万人参加了太平道,张角把这些人按地区组织起来,号召大家起来,推翻东汉统治。各地传播着张角的预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公元184年2月,起义开始,起义军头裹黄巾,故称“黄巾军”。张角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和张梁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黄巾军攻占了许多郡县,杀死了不少官吏,攻打豪强地主的田庄。东汉政府联合地主武装,共同镇压起义军。由于黄巾军力量分散,经过9个月的英勇战斗,终于失败。但是,各地起义军继续坚持战斗。黄巾大起义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它沉重地打击了东汉政权,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张骞通西域

汉朝时候,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作西域。西域小国林立,北部的一些国家还受到匈奴的控制。汉武帝时,为了联络大月氏(zhī)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张骞先后两次应召出使西域。张骞(公元前?—公元前114年),汉中人。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西汉杰出的外交家。公元前138年,张骞带领100多人,从长安出发,第一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他了解了西域各国经济、政治、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同汉朝往来的愿望。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多人,带着许多物品,再次出使西域。他们访问了许多国家,从而扩大了影响。由于张骞等人的沟通,此后汉朝同西域的往来频繁。它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丝绸之路

汉朝与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即古代罗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西亚和欧洲国家的人民十分喜爱中国的丝织品。特别是欧洲的大秦,把中国丝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近年来,在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汉朝的丝织品,证明当时的丝绸对外贸易相当兴旺。

造纸术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把文字主要写在竹简、木简和帛上。竹简木简笨重,帛价值昂贵,不能广泛使用。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物作原料,合水铡碎、捣烂,形成浆状物。然后平摊在细帘子上,干燥后留在帘子上的薄纤维便成为纸张。这种纸张体轻质薄,价廉耐用。因而产量大为增加。又由于它书写方便,便于携带,受到使用者的普遍欢迎。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后来它陆续传播到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以及欧洲。它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九章算术》

是成书于东汉时的数学专著,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成就。全书搜集了246题,分9大类,每类为一章,分别讲解怎样丈量土地面积,怎样计算方仓、圆仓的容积,怎样测量距离远近,怎样计算筑城、凿渠的土方,涉及到算术、代数和几何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的内容比西方早了几个世纪。这部书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它的许多数学思想,至今仍然备受称道,为中外科学家所采用。

《周髀算经》

是一部天文学著作,其中数学占有一定比例。髀就是股,书中有周公问算的内容,因此得名。它记载了西周初年数学家商高和周公的一段对话,提出勾股玄的比例为“勾三股四玄五”。这是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它说明我国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的医学名著。张仲景搜集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此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伤寒系热病总称,如霍乱、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都包括在内。张仲景“辨症论治”,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全书共5万多字,记录了三四百个医方,至今仍是中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论衡》

东汉思想家王冲所著。作品充满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全书85篇,20余万字。他指出,日食、月食都有一定的规律,打雷、下雨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并非是天降灾祸。他批判迷信鬼神思想。他说,人死了,形体腐朽,变成灰土,精神也随之消亡,不会变鬼。鬼神是不存在的。此书具有朴素的战斗的唯物主义思想。由于受历史局限,书中也有唯心论的思想。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代

司马迁

著。叙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内容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部分。《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例。它是杰出的历史学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文笔简洁,语言生动,成功地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它反映出当时阶级斗争和历史发展的实况;它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的进步作用,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揭露了一些暴君、酷吏的罪恶。《史记》中夸大了一些帝王将相的功绩,也有宣扬迷信之处。《史记》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全书共100篇,80万字。记载了从刘邦建汉到王莽败亡230年间的历史。书中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记事丰富,文辞精练。书中高度赞扬了热爱祖国的苏武和英勇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的爱国主义精神。

道教

道教是根植于中国、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一般认为形成于东汉。道教的宗教思想渊源复杂而多端,主要是道家思想和方士所鼓吹的神仙思想和方术。它与一般的宗教不同,对现世生活持有积极的肯定态度,主张通过修心养性,炼制丹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进而得道成仙。道教尊奉先秦思想家老子为教主(虽然老子并没有从事宗教活动),并把《道德经》视为经典。在以后的发展中,道教与其他宗教尤其是佛教之间,广泛地发生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现象。唐朝时,由于李唐皇帝认为道教尊奉的太上老君李耳与其同宗,所以格外重视道教,其地位在佛教之上。

官渡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东汉末年,袁绍据有今河北、山西和山东东部。自恃兵多粮足,于公元199年率兵南下。曹操基础不如袁绍,但发展迅速。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优势。他注意农业生产,注意收揽人心和招收提拔人才。因此其势力日盛。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10万大军在官渡进行决战。袁绍轻敌自傲,曹操兵精能干,焚毁袁绍全部军粮。致使袁军大乱溃退。曹操乘胜追击,歼灭袁军7万多人。袁绍只带800多骑兵,狼狈逃回河北,从此一蹶不振。此后几年,曹操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

决定

三国鼎立

局面的重要战役。曹操在北方活动的时候,孙策孙权兄弟在江东建立政权,

刘备

在荆州站住脚跟。208年为统一全国,曹操带领大军向南方发起了进攻。一开始,曹操迅速占领荆州的部分地区,收编荆州水兵,拥有兵力20多万人。这时刘备派

诸葛亮

去见

孙权

,要求联合抗曹。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军。曹军死伤过半,狼狈逃回北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东汉后期出现的魏、蜀、吴三国分立局面。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和整个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222年,孙权也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三国中,魏国的疆土最大,蜀国的疆土最小。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社会长期分裂。

淝水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公元前383年秦王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水陆并进,企图一举灭亡东晋。消息传到建康,东晋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派谢石、谢玄带兵迎击。前秦有兵力80多万,东晋只有兵力8万。但是,秦军的战斗力并不强,其战线长,秦军不得人心,秦军里的鲜卑族、羌族将士,为了摆脱氏族贵族的统治,都希望前秦失败;秦军里的汉族兵士,为解除民族压迫,也希望前秦失败。晋军虽然人数较少,但是战斗力比较强,所使用的战术得当。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结果以东晋胜利,前秦失败告终。苻坚带领剩下的十多万人逃回北方。此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东晋乘机收复黄河以南的许多失地。

南北朝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强迫东晋皇帝让位,自称皇帝,国号宋。此后160多年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总称南朝。与此同时,北方的北魏政权衰落,不久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为北齐代替,西魏为北周代替。历史上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五个北方的政权总称为北朝。北朝和南朝同时并存,合起来叫作南北朝。

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时实行的政治改革。黄河流域统一以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政治上,494年,迁都洛阳;还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文化上,他下令,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士族和庶族

魏晋以来,在地主阶级中,有士族和庶族的划分,形成士族制度。士族又称世族、势族或高门,是各地的大姓豪族。东晋南朝时,士族势力很大,占有特殊地位。他们占有很多的土地和劳动力;他们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世代代担任重要官职,占据高级文官职位。那时,皇帝都得依赖士族支持。士族以外的地主列入庶族,只能担任低级官吏。士族与庶族有严格界限,彼此间不通婚,不共坐,不穿同样衣服,甚至不相往来。士族子弟到了一定年龄,就可以直接做官,他们工作清闲,俸禄优厚,提升也很快。很多士族子弟平时不读书,考试请人代笔,他们涂脂抹粉,头戴高帽,脚蹬高屐,出则乘车,入则扶持。有些人不但不会骑马,连走路都没力气。他们生活腐化,是一群极端腐朽的社会寄生虫。南朝末年,南方士族的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地位。

马钧和翻车

马钧是三国时魏国杰出的机械制造家、发明家。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县)人。曾任博士、给事中。他善于钻研,勇于实践。创造出提水机具,即翻车,又名龙骨水车。翻车结构巧妙,利用齿轮和链唧筒的原理,用木板做成板槽,当中用小木条和木板做成链子,连成一圈,套在木槽里,而在板槽的一端连着一个有两个曲板的轮轴。把板槽的一端放进水里,人在另一端(上面)不断踏动曲板,水就能从板槽间连续推刮上来。它可以把水从低处汲到高处,用来灌溉,还可以用来排涝。这种翻车比原来的水车功率提高很多倍,而且轻便灵巧,在民间流传广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是由北魏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的意思是“人民群众谋求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方法”。全书分10卷,92篇,共11万字,系统地总结了从先秦到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谷物、蔬菜、果树和林木的栽培方法;并说明如何选种、浸种、施肥,如何轮作。书中还介绍家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以及农产品的加工方法。尤其可贵的是,他总结了北方游牧民族多年的生产经验,保存了许多畜牧业方面的宝贵资料。在《齐民要术》中,贾思勰强调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应当抓紧农时进行耕作,他还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齐民要术》保留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后代进行生产也有巨大影响,这部书直到今天还受到人们的重视。

《神灭论》

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南朝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著。书中用问答的形式,共31对问答。言简意赅,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当时,佛教盛行,不可能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所以信佛还是反佛成为争论的中心。范缜在《神灭论》中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去,精神也随着消失。也就是说,形体是产生精神的主体;精神是形体发挥的作用,作用不能脱离主体而单独存在。书中还打比方说,肉体好比刀刃,精神好比锋利,没有刀刃,就不会有锋利;没有肉体,也就不会有精神。《神灭论》是我国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大同市(北魏时称平城)西约30公里的武州山北崖。开凿于北魏前期,50多个洞窟里雕刻了约10万个佛像、飞天和供养人,还有许多飞鸟异兽,楼台宝塔,树木花草等浮雕图案。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伟的气概。云冈石窟的中心,是第5窟,其规制宏大,气势雄伟,是有代表性的杰作。在第20窟中,有一露天大佛,高达13.7米。该像造型雄伟,面部丰满而柔和,两肩宽厚,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揭示了北魏统治者通过石窟,把自己的统治地位加以神化的本意。这里的作品,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它与

龙门石窟

一起是我国雕刻的最大宝库。龙门石窟

在今河南洛阳市南龙门山(即伊阙)。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第二年,北魏宗室比丘慧成在龙门山开凿称为古阳洞的大石窟。500年至523年,连续开凿了北、中、南三个大石窟,总称宾阳洞。以后一直到唐朝,不断大规模修凿,共计有窟龛2100余座,题记3680种,造像97000余尊。保存了自北魏以来历代大量佛教艺术。大佛姿态由云母石窟里的雄健可畏,变为温和可亲。其所刻的题记铭文、书法为魏碑法式之一,俗称龙门二十品,字体雄挺峭拔,称为龙门体。解放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祖逖北伐

祖逖(266—321年),东晋名将,字士稚,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祖逖年青时胸怀大志,勤奋练武,夜半闻鸡起舞,随时准备报效国家。西晋末年,率领亲党数百家南移。后主动要求北伐,收复中原。司马睿任其为豫州刺史,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以示决心。祖逖渡江后,招兵买马,采取了正确的军事与政治的斗争策略,经过几年艰苦斗争,收复了几乎全部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并在收复区域内发展生产,使经济恢复起来。但由于司马睿对祖逖心怀疑惧,担心祖逖的力量过分强大而不可制约,就设法牵制祖逖的北伐,加之当时东晋内部迭起纠纷,对祖逖不加支持。祖逖忧虑交加,终于病死雍丘。

隋朝大运河

隋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各地经济联系,加强对东南的控制,沟通南北交通,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共分为4段:最北段为永济渠,北通涿郡(今北京);中段为通济渠;南段为邗沟(即山阳渎),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淮水往扬子(今江苏仪征东南)入于长江;最南段为江南河,从京口(江苏镇江)引长江水至余杭(今杭州),入于钱塘江。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了6个省区,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运河的开成,有利于巩固隋王朝统一的局面。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后,运河沿岸的商业都市日益繁荣,杭州、京口、江都(今扬州)、汴州(今开封),均成为一方繁盛都会。

隋末农民起义

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他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修造宫殿花园,还三次乘坐大龙舟巡游江都;他曾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为修造战船和运输军粮,经常使用几十万民工和兵士,很多人倒毙在路上。繁重的兵役和徭役,迫使农民大量离开土地,农田荒芜,饥荒连绵,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在领袖王薄领导下,首先起义,各地纷纷响应。起义逐渐汇合成几个强大集团,其中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瓦岗军在河南瓦岗起义,攻占了隋朝大粮仓兴洛仓,并开仓把粮食分给农民。隋朝在瓦岗军和各地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陷于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繁盛一时的隋王朝覆灭了。

贞观之治

指唐太宗贞观年间(即627—649年),较为清明的封建统治。唐朝建立之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唐太宗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又实行了租庸调制,继续采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另外,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科最为重要。由于各种有效措施的实施,使得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社会秩序安定,国力逐步强盛,形成封建时代之大治。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开元是唐玄宗年号,自公元713年至741年,为唐朝最繁盛时期,历史上称“开元盛世”或“开元之治”。武则天之后,唐朝政局一度动荡,直至唐玄宗时,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唐玄宗重视官员的人选,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人员,在他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传信记》称当时繁盛情况为“四方丰稔,百姓殷富”,全国户数达7,069,000余,全国交通十分发达。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唐都长安

唐朝的都城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那里,有来自各国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人,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长安宏伟富丽,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城北当中是宏伟的宫城和皇城,宫城为皇帝居住和处理国政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以南,为政府各部官署。长安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两边有排水沟,宫城东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是长安城最宏伟的建筑。皇城南边的米雀大街,把南城分为东西两半。长安城内住宅区和商业区是分开来的,“坊”为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东城有东市,西城有西市,市里店铺林立,有200多种行业。商业的繁荣,促使城内开设许多旅店、货栈和茶肆。那时候,全国的宗教中心也在长安。长安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整个城市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在封建时代是少有的都市设计,在国内国外影响很大。

回纥

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原居色楞格河一带。东突厥灭亡后,回纥逐渐向南发展。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在文化上深受突厥的影响,风俗与突厥相近。他们“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使用毡车,崇尚勇敢。8世纪中期,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回纥有了农业、商业,开始建筑城市和宫室,走向半定居生活,回纥和唐朝关系友好,其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以后回纥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大部分西迁入甘肃、新疆。唐与回纥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频繁,回鹘族经常用马匹和皮毛换取汉族丝和茶,他们爱好汉族的诗文,回鹘诗人坎曼尔,在自己的诗里说:“古来汉人为吾师”,反映出当时西域各族和汉族的深厚感情。唐与回纥为邻,北方边境平静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另外,双方在文化上相互交流,长安、洛阳汉人喜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吐蕃

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他们过着游牧和农耕生活。有的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驼等。有的种植青稞、小麦、荞麦和豌豆。手工业中的纺织和冶铸水平很高,他们还制造各种金属器皿,用铁制造精良的铠甲和兵器。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今拉萨)为政治中心。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他在位的时候,创制了吐蕃文字,即今天的藏文,制定官制、兵制和法律。他曾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这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有重要作用。8世纪初,唐中宗接受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给他,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后来,吐蕃同唐朝会盟,盟约说:“唐蕃之间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其会盟碑,至今屹立在拉萨的大昭寺门前。这是汉藏两族友谊和团结的历史见证。

南诏

“诏”当地是王的意思,意即大首领大酋长。原为六个比较大的部落,即六诏。其最南一部称为南诏,那里曾居住过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合并了其他五诏,又逐渐征服了周围各部,势力日益强大。公元739年,正式建立了奴隶制政权,国都建在大和城(今云南大理)。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在唐朝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南诏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汉族工匠把精巧的手工技巧传到南诏。南诏的丝织业发展起来,建筑和艺术也有很高成就。著名的崇圣寺千寻塔,已有1000年历史,至今屹立在苍山、洱海之间。

安史之乱

是唐朝历史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是史思明,都是唐朝的叛将,由他们起兵的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自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共8年。由于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又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政治十分腐败;加之藩镇权限的增大,节度使总揽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不听中央节制。755年,管辖今河北、山西、辽宁一带的节度使安禄山,乘唐朝政治紊乱,内地兵力空虚,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发动叛乱。叛军南下攻占洛阳,于洛阳自组政权,称大燕皇帝。安禄山军到处烧杀抢掠,激起军民强烈反抗。潼关失陷后,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其子李亨于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即位,即肃宗。安禄山军进入长安,因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后来安禄山被儿子杀死。两年后,唐将郭子仪、李光弼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洛阳。后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763年唐军终于打败叛军。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许多州县成为废墟,唐朝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为了加强统治,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各地节度使乘机扩大地盘和军队,他们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这样,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的割据性具体表现在:他们不向中央缴纳赋税;自行委派官吏;军队不听中央调动;有的节度使死了,由儿子或部将继任,皇帝不能干涉。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两税法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唐朝中期,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了。国家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增加财政收入,于780年,接受宰相杨真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主要内容是: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夏税以6月末为限,秋税以11月为期,称为两税法。两税法是我国古代税法的一大变革,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比原来税法更为合理。使得农民负担略有减轻,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开始实行的一段时间内,唐政府财政收入增多了一些。但由于地主阶级千方百计把新增加的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所受剥削仍然很重。唐朝的阶级矛盾从根本上并未解决。

唐朝宦官专权

唐玄宗时,宦官势力有所抬头。杨思勗、高力士等受玄宗信任,开始在中央掌握实权,宦官人数也增加到3000余人。安史之乱后,随着战争和政治的混乱,宦官不仅掌握政治经济大权,同时执掌军事大权,肃宗时李辅国因拥立之功执掌军权,实际上代皇帝裁决政务,而且在朝中骄横非常,辱骂群臣。国策的制定,朝臣的赏罚,宰相的进退,甚至“人主废置,亦在掌握中”。820年,宦官陈弘志杀了唐宪宗,朝中大臣无人敢出来说话。宪宗以后的穆、文、武、宣、懿、僖、昭7个皇帝都是宦官所立。皇帝成为宦官手中的傀儡。宦官专权,加深了政治的黑暗,削弱了唐朝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朋党之争

朋党,互相结成党派帮伙之意。朋党之争指唐朝两派官僚互相倾轧,夺权夺利。唐代党争起源于唐宪宗时,其中,一派以牛僧孺为首,称为“牛党”,另一派以李德裕为首,称“李党”。唐宪宗元和三年,科举策试贤良方正,牛僧孺等3人抨击当朝执政李德裕之父李吉甫,从此结下冤仇。此后,李德裕攻击牛党科举舞弊,取士不公;牛僧孺做宰相后,又排挤李德裕出朝,正式形成阵营分明的“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明前后达40多年,进一步促成统治阶级内部混乱分裂,加速了唐王朝的崩溃。

三省六部制

随唐两朝的中央职官制度。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隋时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掌管行政,长官为尚书令与左右仆射,下设六部:史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隋初称为都官)、工部。各部有尚书一人,侍郎一人或二人。门下省和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和审批。三省的长官尚书令、仆射、中书令和侍中,即为宰相。六部,分管各项具体行政事务:吏部掌管官吏选用与考绩;户部掌管户口、土田、赋税;礼部掌管礼仪、祠祀与科举考试;兵部掌管兵政;刑部掌管刑狱;工部掌管土木兴建工程等。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政权,巩固国家统一。三省六部制对我国后代职官制度有很大影响。从唐以后,各朝中央职官制度实际上都是三省六部制的沿袭和演变。

筒车

唐朝劳动人民创制的新型灌溉工具。用木(或竹)制成一个大型立轮,轮子周围斜着装上许多的小筒,用横轴把这个立轮架起来安置在溪流上,使它的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随水流而转动。当小筒没入水中时,便盛满了水,由于筒口上斜,小筒中的水就不会流出来。当小筒随立轮转到最高处时,便平着或筒口下倾,其中的水便倒入水槽,流到农田中去了。它利用水力,日夜运转,不但省力,而且不受涯岸之阻,可以把水从低处汲到高处,功效较大,据说一昼夜可以灌溉田地百亩以上。

唐三彩

是唐代陶瓷生产有很大发展的标志。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它先以白色黏土作成陶胚,放在窑内素烧。陶胚烧成后再上釉进行釉烧,彩釉多是白、黄、绿、褐、蓝等色。由于铅釉高温流动的性质,烧时往下流淌,呈现出从浓到淡的层次,融合绚丽,斑驳淋漓,成为闻名于世的唐三彩。唐三彩多仿金属器物,成为当时王公贵族的日用品。后来也用作冥器殉葬。现在从洛阳出土的已达300余种,有人物、动物、盘、杯等器物形状,其中三彩马和三彩骆驼最为典型。唐代陶瓷业已发展成为专业部门,产量、产区、品种样式均有巨大发展。当时也有许多名窑开始出现,越窑(浙江余姚)以青瓷取胜,色泽青翠;邢窑(河北内丘)以白瓷见胜,釉色洁白,有“邢瓷类银,越瓷类玉”之称。

赵州桥

原名安济桥,俗称大石桥。在今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约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6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建造者是隋代著名工匠李春。赵州桥全长52.82米,宽9.6米,桥上有3股道,中间走车马,两侧行人。赵州桥的建造特点是:采取单孔弧拱券形式,拱券净跨度为30.37米,是当时中外跨度最大的石拱桥,桥的跨度虽大,但拱高只有7.23米,因此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和运输。桥的大拱两端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用以减轻桥身重量和桥基压力,遇到洪水又可增加排水量,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整个桥型,大小拱相配,显得轻盈匀称美观。桥侧栏板刻着龙形花纹,活泼、古朴美观,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赵州桥在中外桥梁史上有突出地位。欧洲罗马帝国所建石拱桥虽最早,但未能保留下来,而14世纪法国泰克河上赛雷石拱桥,早已毁坏。唯我国赵州桥历经沧桑而不堕,堪称世界奇迹。

僧一行与子午线

僧一行(683—727年),原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唐代著名天文学家、高僧。少时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喜天文历象之学。青年时代以学识渊博闻名长安。唐玄宗时礼迎他至长安,向他求教治国之道。721年,玄宗下诏让他修订历法。725—727年编成《大衍历》,这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724—725年,他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从测量所得的数据中,得出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合现代131.3公里)的结论。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弧长。这与现在计算北纬34°5地方子午线一度弧长110.6公里,仅差20.7公里。唐朝测出子午线的长度,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第一次,开创了我国通过实际测量认识地球的先河。

孙思邈和《千金方》

孙思邈(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杰出医学家。他刻苦好学,一生不慕名利,20多岁在医学上便负盛名。他曾先后婉言拒绝了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的几次授官,坚持行医,为民治病。他医德高尚,70多岁时写成杰出的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百岁高龄时,又著成了《千金翼方》一书。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著作皆以“千金”命名。在他的著作中,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000多个药方,丰富了历代医学家的药物知识,后世尊他为“药王”。孙思邈对我国火药的发明与推广,也有贡献,曾于《丹经内优硫磺法》一文记载火药本方。后人对孙思邈十分尊敬,在他的故乡耀县城东,把孙思邈著的医药书,刻成碑文安置在山上,从此人称这座山为药王山。

敦煌莫高窟

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开凿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长约1600米。莫高窟本有洞窟1000余,现存492个,上下三四层,如蜂房排列。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36年),在唐朝时大大扩展,武则天时已修建到1000多佛龛,所以又称“千佛洞”。因为唐时此处地名“莫高里”,故称之为“莫高窟”。莫高窟洞窟的四壁和顶上满绘着金碧辉煌的彩色壁画,现存总面积有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最大的佛像高达33米。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有统治者残杀人民的情景,有农民辛勤耕作的形象。塑像有沉思者,微笑者,也有威严者,勇猛者,个个神情逼真,富于艺术魅力。莫高窟还藏有大量古代佛经、书画、户籍、契约、小说、词曲等珍贵文物,于清末为王道士所发现。但大部分被帝国主义国家的斯坦因等盗走,现在散存于西方一些国家。

陈桥兵变

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后周禁军统领赵匡胤掌握军权,与其弟赵匡义及亲信赵普、石守信等,图谋夺取后周政权。960年,风传辽和北汉合兵入侵,后周朝廷派赵匡胤率禁军北上抗敌。当晚,军至陈桥驿停驻。赵匡义等人聚集将士于陈桥驿门,请赵匡胤为天子,并进入其居室中,将帝王穿的黄袍披在他身上。众人齐呼万岁,声动原野,然后簇拥赵匡胤上马返回后周都城开封,石守信等在城内接应。后周朝廷无力抵抗,朝臣拥赵匡胤入宫,即帝位,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赵匡胤就是宋太祖(960—976年在位)。史称这次事件为“陈桥兵变”。以后宋太祖和其弟宋太宗先后用了十几年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的混乱局面。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手段。公元961年7月的一天,宋太祖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宴饮,酒酣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当了皇帝以后,却整夜不能安睡。”石守信等忙问原因。宋太祖回答说:“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事情也由不得你们了。”石守信等人闻此言论急忙要求“指示可生之途”。宋太祖告诫他们“不如放弃兵权,多买良田美宅,享受富贵,欢乐一世。这样,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岂不甚好!”第二天,石守信等人都称病请罢,太祖予以优厚赏赐,免其军权。不久,宋太祖和宋太宗又以同样方式,收夺节度使兵权。这样,地方兵权遂集于中央。

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订立的和约。北宋建立以后,试图夺取幽云地区,两次对辽用兵,都被辽挫败。1004年,辽圣宗与肖太后发动20万大军南下进攻北宋,兵锋直抵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有的大臣提议迁都避敌。只有宰相寇准力排众议,认为主南迁者当斩,力劝宋真宗“车驾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北宋军民士气倍增,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达成和议,其主要内容是:北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辽撤军。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

王安石变法

北宋神宗时的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北宋初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军队不断扩充,官僚机构膨胀,使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财政危机。为扭转积贫积弱局面,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希望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主要内容有:一、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这就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并能增加财政收入。二、募役法,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这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三、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从而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四、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作用是促进了农业生产。五、保甲法,把农村人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它能够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也可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王安石的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了一定成效。政府收入有所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等。但由于用人不当,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新法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新法在神宗死后几乎全部被废除。

王彦和八字军

王彦(1090—1139年),抗金名将,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少时喜读兵书,以武艺中选为军官。1127年,王彦带领7000人北渡黄河,打败金军,收复新乡县。金军用很大的力量攻打王彦,王彦率领一部分兵士突破包围,来到辉县西面的太行山驻扎。因每个士兵都自愿在脸上刺上“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故这支军队又称“八字军”。八字军英勇杀敌,得到河南、河北人民的响应。八字军与金军大小数百战,斩获敌人无数,金军不敢轻易进犯。东京留守宗泽守开封,调八字军作拱卫。宗泽死,王彦受投降派压制,虽屡建战功,但仍被解除兵权。八字军逐渐瓦解。

岳飞和岳家军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汤阴(今河南汤阴)人。童年从名师周同学习武艺,喜读《春秋左传》和《孙子兵法》。后应募从军,因战功升为小军官。宋高宗时因上书反对南迁,被革职。后随宗泽守开封,任统制。1129年,金兀术率兵南进,他率军坚决抵抗。在抗击金兵的过程中,他率领的军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爱戴。岳飞爱惜部下,身先士卒,赏罚分明,训练严格。在吸纳多支农民抗金武装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支最坚强的抗金武装,时人称之为“岳家军”。“岳家军”先后取得了对金作战的多次重大胜利,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慨叹。1139年,宋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岳飞上表反对。次年金兀术再次南下,他大败金兵,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但就在此时,宋高宗、秦桧召回岳飞,并解其兵权。不久,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下狱,1142年1月岳飞被害于风波亭。

交子

出现于北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年)的我国最早的纸币,同时也是世界最早的纸币。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贸易活动的频繁,铜钱因其沉重和不便携带,流通极为不便。景德年间,成都16家富商联合起来,用同一种颜色和同一种纸张印出了“交子”,其上不但印有人物、木屋等图饰,各铺店的押字,还印有隐秘的记号以防伪造。“交子”的面值,到具体使用时临时填写,即由持币者到“交子铺”交纳现钱,“交子铺”再如数将钱数填写在“交子”上,然后交给持币者,持币者到任何一个有联系的“交子铺”,都可以将它兑换成现钱。“交子”的出现和使用大大方便了商业贸易活动,是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到相当高水平的标志。

行省制度

“省”原是中枢机构的名称。行省为中央中枢机构派驻各地的机构。北朝的东魏曾设行省台,但不常设。以后隋、唐遇有重大军事行动,也在地方设行省台,但军事行动结束后即自行废止。金朝时由于首都远在东北,为有效管辖中原地区,指挥军事行动,也设过行尚书省多处。元朝初年,仿照金朝在中央设立尚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尚书省作为其派出机构,官吏设置也大略相同。后来,尚书省改为中书省,行尚书省也改为行中书省,辖区也慢慢稳定了,成为常设地方机构。到了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年),共划分为11个行省。到此,行省制度的格局基本稳定了下来。行省的权力很大,集军、政、财权于一身。元朝的行省制对后代影响很大。

红巾军起义

即元末农民大起义。元末,政治腐败,土地集中,水旱灾害严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等利用白莲教,组织修汾河民工发动起义。事泄,韩山童被害。刘福通至颖州继续起事,占颖州、亳州等地,拥有10万之众。因起义军以红巾为号,故称红巾军。南北各地白莲教教徒纷纷起义响应。后来,刘福通拥立韩山童的八子韩林儿为王,中原各地红巾军名义上均受韩林儿领导。1357年,刘福通分遣三路北伐。在红巾军全盛时期,元朝的统治已是岌岌可危。但后来起义军各自为政,互相倾轧,甚至发生内部仇杀,实力严重削弱。1363年,刘福通被杀。原郭子兴部朱元璋迎韩林儿至滁州,以应天为根据地,发展为起义军的一支劲旅,后来推翻了元朝,又镇压了其他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建立了明王朝。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少时聪颖,好学上进。在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的帮助下,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前后花费了19年的时间,撰成了《资治通鉴》这部中国古代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上起战国,下迄五代,以时间为线索,参考了200多种典籍,专选与国家兴亡,生民休戚有关的政治、军事大事。其目的是要以历史经验、教训为借鉴,为当时的现实政治统治服务。《资治通鉴》虽为编年体通史,但十分注意吸收纪传体史书的长处,在以时间顺序叙述历史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的完整性,对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资治通鉴》在叙事的艺术成就方面也有贡献,如对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记叙,都写得条理清楚,具体生动,成为传记文学的典范。《资治通鉴》虽不可能跳出唯心史观、将相史观的窠巢,但其写作力求真实,是我国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名著。

《清明上河图》

北宋著名风俗画。北宋翰林图画院画家张择端所绘。此画为绢本设色长卷,高24.8厘米,横长528厘米。画面从右边开始,依次展现了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城郊、汴河河道和热闹繁华的街道、店铺、酒楼,中段以“虹桥”为中心,气氛热烈达到高潮。画面共描绘人物500多人,驴、马、牛、骡、骆驼等五六十匹。画中情节有赶集、买卖,有闲逛、饮酒、闲读,有拉纤、牵车、骑马、乘轿等。景物有茅屋农舍、高大城门、官宅府第、店铺、酒楼等。整幅画卷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人物造型生动,布局错落有致。画面的远近、疏密、动静、繁简安排得当。全画浑然一体,宛若一首宏伟而和谐的交响乐。《清明上河图》自完成后,就被历代文人视为珍品,清代还一度流入皇宫内府,伪满洲国建立后,此画传入长春。抗战胜利后,溥仪想携走此画,但慌乱中弃于机场,幸由我人民解放军所得,这幅杰作终于回到人民手中。

指南针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发现了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并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它是用磁石磨成勺状物,放置于刻有方位的铜盘中央,轻轻转动磁勺,静止后,勺柄就指向南方。但由于磨擦力大,磁石制成勺状物后磁性减弱,司南的指南性不是很准确。北宋时期,人们发现了人工磁化法,用磁石磨擦钢针,制出了指南针。人们或者把磁针横穿灯蕊将之浮于水上,或者将之架在碗沿上,或者把它放在指甲上,或者用丝线绑住针腰,悬于空中。后来人们又学会了把磁针固定在方位盘中,制出了罗盘针。南宋时,阿拉伯商人学会了使用指南针,后来,他们又将之传入欧洲。指南针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史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在航海业中,它使得远洋航行的定向问题得以根本解决。

火药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最早是由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把硫磺、硝石和木炭三者在无意中混合而制成的。唐代开始将之运用于军事,或者在箭镞上装上用火药制成的爆炸物,点燃后射出,燃烧敌方物资和人员;或者用抛石机把火药制成的爆炸物抛向远方,中间混杂有铁片或有毒药物,杀伤敌人。南宋时出现了突火枪,它以竹为筒,点燃后可以发射出“子窠”,可射150步远。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火器发射的准确性。到了元代,出现了用铜或铁制成的大型管形火器——火铳。从南宋开始,火药开始由阿拉伯商人传入中亚。14世纪初,伊斯兰国家在攻打西班牙时,使用了火药,欧洲国家才接触到了火药和火器,并开始学习制造。以后,火药对于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打败封建地主,推动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起了重大作用。

印刷术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印章,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无疑是受到了印章很大的启发。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印于868年(唐代)的《金刚经》,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雕版印刷品已非常精美了。但是雕版印刷因为每块板只能印制同一内容的文字,所以成本很高。北宋时期,约1041—1048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具体的作法是用黏土先刻出一个个字模,再将之烧成陶模,用一块铁板,上面抹上松脂、蜡和纸灰,把陶字密布其上,成一板后,加热,等松脂、蜡和纸灰的混合物溶化后,再用一铁板将字板表面压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完毕后,陶字可以一一取下,再印再用。毕昇死后,活字印刷术的情况被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下来。14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元代又经西域传到波斯、埃及,又传入欧洲,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宋词

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自唐代中期以后,由于音乐发达,特别是我国西北民族音乐传入中原,而原来句式齐整的五言诗和七言诗,要谱成曲子弹唱较为困难。为了弹唱方便,就出现了填写得长短不一的歌词,这就是词的最初形态。但那时,词还只是弹唱的副产品,在文学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诗,词还远未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甚至被称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宋代是词大发展的时期。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都是对宋词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文学家,他们或者吸收大量民间口语,或者将更为宏大的内容引入词的创作,或者把国破家亡的厚重情感融于词中,或者在词中表现出深深的爱国激情。词的内容空前丰富,意境空前提高,艺术手法也更精细了,也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可以说宋代,是词真正成为文学体裁的时代,所以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词又称“宋词”。

元曲和关汉卿

元曲是从明朝开始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到了元代,戏剧空前发展,出现了元杂剧。元朝还有一种唱词,称散曲。元曲就是元杂剧和散曲组成的。在众多的元曲作家中,关汉卿是最著名的一位。他号己斋,大都(今北京)人。金亡后,他不愿做官,出入于歌楼、酒肆、戏场中,为人倜傥,滑稽多智。他了解人民疾苦,对劳动人民寄予了很深的同情。他精通音律,还能自己登场演戏。《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被封建恶势力残酷迫害致死的窦娥之口,控诉了社会的黑暗,鞭笞了不合理的社会秩序,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反叛精神。在剧的结尾,作者以六月天降大雪,大旱3年不雨的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

郑和下西洋

郑和,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人,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一个富强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今文莱以西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率领船队前后航海7次。最大宝船长44丈宽18丈,是当时海上最大的船只。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过中南半岛、南洋群鸟、孟加拉、印度和阿拉伯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每到一地,都以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土特产,与亚非各国加强联系,南洋各地至今还保留了不少有关郑和的遗迹。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我国同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我国同海外各国的友谊,为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史谱写了新篇章。

机工和机户

明朝中后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提高,商品经济有了发展。在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我国历史上开始稀疏出现。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是丝织业。苏州有很多以丝织为业的“机户”,他们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维持贫困的生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即手工工场。机工和机户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但是,处在萌芽状态的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受到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发展缓慢。

戚继光抗倭

从元朝末年到明朝前期,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我国人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的骚扰便日趋严重。那时,中国的一些奸商、土豪又与倭寇相互勾结,武装走私,肆意劫掠,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深受其害。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戚继光在当地招募了一支由农民和矿工组成的精干军队。在新军训练中,戚继光以杀贼保民作为教育军士的思想,他们作战英勇,纪律良好,被人们称为“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人民支持下,在浙江台州一带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进而率军到福建、广东,与俞大猷的军队互相配合,连续大破倭寇。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上肃清了。在驱逐倭寇的斗争中,戚继光和他训练的“戚家军”战功卓著,受到人们的敬仰。

明末农民起义

明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残酷地迫害异己、镇压人民。土地集中达到惊人的地步。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剥削,为筹集同后金作战军费而加派“辽饷”。加之灾荒连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628年,陕北农民起义,涌现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高迎祥称闯王,他牺牲以后,起义军拥戴李自成为闯王。起义军的主力分成两支,一支由李自成率领,另一支由张献忠率领。1640年,李自成进军河南,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1643年,李自成占领西安。1644年,农民军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向北京进军,推翻了明朝统治。明将吴三桂在山海关投降清军。李自成东征失利,撤出北京。1645年,李自成率农民军辗转湖北九宫山,在满、汉地主联合进攻下,起义失败。明末农民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已经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新水平。这次农民战争推翻了明朝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长城

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军事防御,各自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灭6国完成统一后,为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南侵,把秦、赵、燕3国北方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伸,修筑成了西起临洮,东抵辽东的“万里长城”。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唐各朝都对长城有所改线重建,增筑修缮。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的侵扰,明政府用了将近200年时间,又对长城进行了一次全面修整改建。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气势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万里长城,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经过艰苦的劳动所建成的。它既是我国各民族相互融合的伟大历史见证,又是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的体现,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军机处

清代辅佐皇帝的行政机构。清雍正皇帝即位后,为了防止诸王篡权,进一步限制诸王的军权,于1792年下令设立军机房,以后改称军机处。军机处的任务是根据皇帝的旨意,承旨办理机务。参加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凡被选中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和心腹,完全根据皇帝的旨意办事。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的大臣去执行。地方的军政首脑,也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帝与汉、蒙等族上层人物的联络。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要令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各地督、抚将重大问题寄军机处交皇帝审批,称为“奏折”。军机处承办机务后,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剥夺了诸王预政的权力,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文字狱

统治者为了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往往故意从一些人的作品中,断章取义,摘取字句,罗织罪名,制造冤狱,叫作“文字狱”。“文字狱”在清代尤甚,其文字狱之多,规模之大,杀人之众,为历史所罕见。清代统治者为了巩固以满族贵族集团为首的整个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一面尽力拉拢汉、蒙等族的上层人物,一面对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言行进行制裁和镇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如雍正时,查嗣庭为江西考官,出试题“维民所止”。清政府认为“维”、“止”两字,是有意去“雍正”两字之首,就将查嗣庭办罪,查死于狱中,查的亲属有的被杀,有的流放。康熙年间的庄廷珑增编《明书》案,也牵连了一大批人。在清朝文化专制主义的统治下,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清政府通过这种办法,来强化对全国的思想统治。

地丁银

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方法。明代实行一条鞭法后,代役银逐渐摊入田亩中征收,但没有普遍推行,清代继续推行。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规定,依照1711年全国各地所报丁数征税,固定税额,以后增加人口不再增加赋税,称为“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康熙晚年,广东、四川等省已将丁税合并入田赋征收,雍正年间各省相继推行,乾隆年间推广到全国。摊丁入亩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摊丁入亩后地丁合一,丁银和田赋统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有助于封建统治秩序和税收的稳定,并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有所削弱。从此,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人头税基本上被废除。

闭关政策

清朝前期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闭关”一词的含义原指关闭城门,引申为断绝往来。闭关政策指的就是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之所以实行此政策,是因为:①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可以自供自足。这种封建的自然经济,是造成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根本原因。②从18世下半期起,中国封建社会日益衰落,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滋扰生事。闭关政策的实行,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闭关政策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终究无法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它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相反却妨碍了中国的发展,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倒退,使中国丢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同时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其严重后果,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乌兰布通战役

康熙皇帝击败噶尔丹分裂势力的一次重要战役。清初,漠西蒙古的一支准噶尔部逐渐强盛起来。在贵族噶尔丹的统治下,准噶尔部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各部。噶尔丹勾结沙俄,向东攻打漠北蒙古。1690年6月,在沙俄支持下,噶尔丹悍然进军内蒙古。7月,康熙帝下诏亲征。8月,清军与噶尔丹叛军在乌兰布通(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南境)相遇。康熙一面派兵截了噶尔丹的归路,一面命大军隔河列阵,双方展开殊死的战斗。叛军大败,噶尔丹逃跑,到科布多时只剩下了几千人。

昭莫多战役

康熙帝击败噶尔丹分裂势力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噶尔丹在乌兰布通战役中失败后,养精蓄锐,重新集攒力量。1695年10月,噶尔丹又准备大举内犯。1696年3月,康熙帝再次下诏亲征。清军在昭莫多(蒙古语,意思是大森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与叛军相遇,双方展开激战。经过浴血奋战,噶尔丹战败,他带着几十个骑兵逃走。昭莫多战役消灭了噶尔丹所有精锐部队,清军取得平叛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康熙帝亲征噶尔丹

清朝初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在贵族噶尔丹的统治下,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余各部,勾结沙俄,向东攻打漠北蒙古。噶尔丹自称可汗,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1690年,在沙俄的支持和配合下,噶尔丹悍然进军内蒙古。康熙帝亲自带兵迎战。清军在乌兰布通(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南),打败了噶尔丹的军队。1695年,噶尔丹又带兵沿鲁克伦河南下。1696年,康熙帝再次带兵三路出击,大败噶尔丹于昭莫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准噶尔人民和准噶尔贵族内部也起来反对噶尔丹。噶尔丹走投无路,不久死去。清政府控制了漠北蒙古。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是我国漠西蒙古的一支。原先在塔尔巴哈台地区(今新疆塔城一带)游牧,明末清初,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沙俄强征大批土尔扈特人去当兵打仗,先后有七八万人死于战场,整个部落面临灭绝的境地。为摆脱沙俄的压迫,寻求民族生存,土尔扈特部决定回归祖国。1770年10月,土尔扈特人民在渥巴锡领导下,举行反对沙俄的武装起义。1771年初,渥巴锡率领32000多户17万多人,踏上东返祖国的征途。他们不断击退沙俄追兵,经过六七个月长途跋涉,历尽艰辛,最后“仅余7万余口”回到祖国。清政府拨银20万两,送去大量牛、马、羊、米、麦等物品,解决他们衣食问题。1771年,乾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土尔扈特部首领,赐封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其余头人分别封为亲王、郡王等爵位,将其部众安置在新疆和科布多地区游牧,由伊犁将军和科布多大臣管辖。乾隆帝撰写了《御制土尔扈特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在两块石碑上,记述了土尔扈特重返祖国的艰苦历程。这两块石碑至今仍然屹立在普陀宗乘之庙里,成为祖国民族团结的象征。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平定回部反动贵族叛乱

清朝前期,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的主要是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故称天山南路为回部。康熙击败噶尔丹后,命回部宗教首领玛罕木特管理南疆。但不久,准噶尔贵族再度控制南疆,将玛罕木特拘禁,其子布那敦(大和卓)和霍集占(小和卓)也被拘禁。1755年,清军攻克伊犁。很快阿睦尔撒纳再度反清,霍集占为虎作伥。1757年叛乱被清军粉碎,霍集占逃到叶尔羌,纠集了几十万人,控制了南疆大部分地区。1758年,乾隆帝派军进南疆平乱,粉碎了叛乱。大、小和卓失败后,带着“妻孥旧仆三四百人”,逃到巴达克山。巴达克山部酋长处死霍集占兄弟,将其尸体及其眷属一起送献清军。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遂将回部改为新疆。1762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并在新疆各地驻扎军队,设置卡仑(哨所),加强对天山南北两路的统治。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五六十年后,布那敦孙张格尔在英国殖民者支持下,于1820年潜回南疆,纠集维吾尔族反动贵族再次发动叛乱。叛军相继攻克4城,他们残害生灵,搜索财物,其暴虐甚于从前和卓叛乱千倍百倍。这就激起维吾尔族人民的反对。清军在维吾尔族人民帮助下,1828年在阿富汗东部喀尔铁盖山俘获张格尔,平定了叛乱,张格尔被送北京处决。

理藩院

清代官署名。是清代特有的一个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清初设蒙古衙门,仅管理蒙古地区,后扩大到管理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各少数民族地区,还兼管接待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来华使节。理藩院的编制同于六部,长官为尚书,下设左右侍郎各一人,但官吏全由满人及蒙古人担任,汉人不能参加。主掌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区统治阶级的封授、朝觐、进贡、官吏升降和征发徭役等事,并管理蒙古的扎萨克、新疆的伯克和西藏的喇嘛等。清末改称理藩部。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原名森,福建南安人,被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1646年秋,清军进攻福建,其父郑芝龙投降清朝,郑成功与父决裂,在广东起兵抗清,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不断出击东南沿海各地,多次打败清军。8月,清军攻入福州,强迫福建、广东沿海百姓后撤40里,企图用封锁办法困死郑成功。郑成功决定渡海收复台湾,以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1661年,郑成功率将士数万人,从厦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郑军消灭了沿海据点里的荷兰殖民军,包围赤嵌城。5月,攻占赤嵌城。郑成功随后又率军围攻台湾城,并向荷兰侵台总督揆一发出通牒,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予既来索,则当归我。”揆一企图负隅顽抗,等待援军拒绝投降。郑成功在台湾人民支持下,不断击溃派来的荷兰援军。经过7个月的围攻,揆一势孤援绝,于1662年2月,向郑成功投降。荷兰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被推翻,台湾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雅克萨之战

雅克萨位于黑龙江上游北岸,是中国索伦族(今鄂温克族)聚居的城镇,明代归卜鲁丹河卫管辖。1636年清皇太极称帝后,索伦族头人归附了清朝廷,雅克萨就成了清朝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军入关的时候,沙俄乘机大肆入侵我国的东北地区,窜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雅克萨等地,把雅克萨作为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据点。沙俄还强占了尼布楚等地。清政府一再要求沙俄撤出中国领土,沙俄不但置若罔闻,反而增兵雅克萨,加紧武力扩张,甚至狂妄地要求清军归纳沙皇。康熙帝出巡东北,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5年,清军分水陆两路进攻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俄军死伤累累,被迫投降。清军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并采取了宽大政策,准许他们返回俄国。他们在回国途中遇到援军,并得知中国军队已经撤回瑗珲,于是又重占雅克萨城。为了彻底地驱逐沙俄侵略者,1688年,康熙帝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大军再围雅克萨城。经过几个月的攻战,侵略军头目被击毙,俄军伤亡惨重。11月底,中国军队停止对雅克萨进攻。次年8月,清军撤离雅克萨,回兵瑗珲。沙俄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尼布楚条约》

1689年,清政府与沙俄政府在尼布楚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双方正式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中俄在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开始派代表谈判,划分边界。在多次协商过程中,中国代表一面据理驳斥俄国的无理要求,另一面做了一定的让步。在中国代表坚持下,俄国代表也表示放弃占据黑龙江流域的要求。这样,中俄两国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有满、汉、蒙、俄、拉丁5种文本。内容有:①自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沿外兴安岭至海,凡岭南诸川,注入黑龙江者属中国,岭北属俄。②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河南属中国,河北属俄。③毁雅克萨城,雅克萨居民及物用迁往俄境。④两国猎户等人不得擅越国界。⑤两国彼此不得容留逃人。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此后,两国按照这一条约管理边界,百余年未兴兵事。《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是指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个藩王。他们原是明朝将领,后来都投降清朝。在镇压农民起义军和帮助清军消灭南明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清政府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封尚可喜为平南王,封耿仲明为靖南王,分别坐镇云南、广东、福建。三人形成割据势力,拥有重兵。康熙帝决意撤藩。“三藩”闻康熙要撤藩的消息后,吴三桂首先树起“反清复明”旗帜,起兵反清。福建的耿精忠、广东的尚之信也跟着起兵反叛,这就是“三藩之乱”。康熙帝力主“天下大权,当统于一”,坚决进行平叛。他一面集中兵力讨伐吴三桂;一面又停止撤销尚之信(尚可喜之子)、耿精忠(耿仲明之孙)藩王称号,采取剿抚并重措施。1677年,清军反攻闽、粤,耿、尚二藩相继降清。1678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改元昭武。8月,吴三桂病死,其孙吴世继位。1681年,清军分3路攻入云南,攻陷昆明,杀了吴家30余人,平定了三藩之乱。

康乾盛世

清朝前期的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康熙帝在位60年,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如奖励垦荒屯田,重视兴修水利,多次减免租税,提倡勤俭节约,这些措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雍正继承父业,使经济继续朝前发展。到乾隆帝时,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康乾盛世”。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年),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自幼喜读医书,《本草纲目》是他写的一本药物学著作。李时珍在行医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医药学著作,发现历代的药物学著作存在不少缺点,决心在前人的基础上,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学著作。他翻山越岭,走遍了长江和黄河流域,采集药物标本,虚心向药农等劳动人民请教,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知识。他对药物加以鉴别,纠正了古代药物书籍中的错误,经过27年的努力,参考了500多种著作,在1578年写成这部药物学巨著。该书共记录了药物1800多种,其中新增加的有374种。书中对每一种药物都说明它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药效,还附有大量的药物形态图,记载了1万多个医方,其中8100多个为新增。《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学经验,对我国药物学研究做了一次总结,并把它推向一个新水平。《本草纲目》被译成各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一部重要文献。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徐光启(1562—1633年),明末著名科学家。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县徐家汇人。幼年时就聪明而好学,但他多次应试都失败。1604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等职。他知识渊博,在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水利、火器制造等许多方面,都进行过研究,而且善于学习外来的先进科学知识。他把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带来的科学技术著作翻译过来,是最早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介绍给中国人民的科学家,对当时中国科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他编著的《农政全书》,叙述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制造农具和修建水利工程的方法,对于棉花的种植和棉布的纺织方法作了重点介绍。《农政全书》重视外国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介绍了当时欧洲的水利方法,内容十分丰富。徐光启的著作很多,还有《测天约说》、《割圜八线表》、《通率表》、《崇祯历》等。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宋应星(158—?),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人。1615年,考中举人,曾在江西、福建、安徽等省担任过地方官。清军入关后,他弃官还乡,并参加南明王朝的抗清斗争。失败后,云游四方。宋应星把毕生精力投入于社会实际的考察,尤其重视收集被人们所轻视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经验。《天工开物》即是他写的一部科技著作,这部著作总结了明朝的生产技术,书中除了介绍农业生产经验外,着重记述了纺织、制盐、制糖、榨油、烧瓷、采煤、冶铜、炼铁、军器、火药等手工业生产技术。该书详细说明了每一种手工业从原料到制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和工序,介绍了它们内部细致的专业分工,还附有很多图,反映了明朝手工工场的面貌。《天工开物》为研究明朝的社会生产提供了宝贵资料,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的著作还有《野仪》、《论气》、《谈天》等。宋应星既是科学家,又是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达到了17世纪的很高水平。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1586—1641年),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宏祖,号霞客。少年时喜爱读书,博览图经和地志。22岁时开始有计划地考察旅行。28年中足迹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考察山水与地形,终于写成了《徐霞客游记》一书。书中涉及地理、地貌、水文、地质、植物等多方面科学问题。对于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记述,另外书中还有大量关于农业、手工业、矿产、交通运输的记载,以及对苗、瑶、壮等少数民族的经济、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的记录,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

《水浒传》

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根据民间长期流传的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加工创作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塑造了许多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的形象,歌颂了农民斗争的精神。许多故事描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故事曲折,人物形象典型,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作品有忠君思想,对宋江投降抱同情态度,这是不对的。《水浒传》共100卷,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白话体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流传的魏、蜀、吴三国的故事创作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三国演义》是他的代表作,基本上能反映出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这部作品反映了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军事、政治的斗争经验。小说还塑造了许多不同性格、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虽然写得不尽符合历史事实,但是故事情节极为生动引人,至今仍为人们所喜闻乐道。书中也存在一些诋毁农民起义、宣扬忠孝节义等封建思想。

《西游记》

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的故事而创作的长篇神话小说。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自幼聪慧敏捷,博览群书,晚年专心著述,写出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长篇小说《西游记》。小说描写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4人,历尽艰难险阻,战胜妖魔鬼怪,到西天取经的经过。小说中刻画孙悟空大闹龙宫,大闹天宫,大闹地狱的形象,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敢于斗争的精神。但是小说也宣扬了佛法无边,因果报应的思想,这是不可取的。

《红楼梦》

清朝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写的一部深刻批判封建统治的优秀长篇小说。曹雪芹写了前80回。他用了10年时间,曾先后增删5次,可惜全书还未写成,因爱子夭亡,感伤过度而病故。《红楼梦》后40回为高鄂所续作。《红楼梦》描写了封建贵族家庭贾家荣、宁二府兴衰过程和青年男女贾宝玉及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作者通过这部小说,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红楼梦》还通过对贾府的兴衰和形形色色人物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儒林外史》

清朝文学家吴敬梓写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小说语言纯净精炼,人物刻画生动,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作者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用辛辣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儒生和出身儒生的官僚豪绅的种种丑恶行径。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深刻地再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封建社会崩溃的必然趋势。

《聊斋志异》

清朝文学家浦松龄写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00余篇。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他自己的丰富想象,借讲狐说鬼的浪漫主义笔法,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礼教的束缚、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反抗和斗争精神,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现实生活。小说语言生动,想象丰富,但书中大部是描写狐仙鬼怪和鱼精妖怪的故事,存在着封建说教和迷信的色彩。

京剧

京剧兴起在清代。从清初起,地方戏曲日趋繁盛,出现了丰富的唱腔和多样的剧目。乾隆末年,4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经过安徽、湖北艺人的长期努力,又吸取其他许多剧种的优点,京剧形成了。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至今有着引人魅力的瑰宝。

扬州八怪

清代中期扬州八个代表画家的总称,他们所画的山水、人物、花鸟既不墨守古人的成法,又不脱离优秀的传统,成为我国绘画艺术史上的一个流派。八怪是指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郑燮、李方膺、罗聘。这些画家敢于摆脱“正统”画风的影响,被当时人称为画坛的“怪物”,故有“八怪”之称。

《永乐大典》

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明成祖时解缙等人从1403年至1409年编辑成书。全书共22937卷,编辑了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艺、农艺等七八千种。该书篇幅之大,内容之丰富,在当时世界文化之林中,是无与伦比的。目前存于国内外的仅剩下了300余册。

《四库全书》

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乾隆时1773年开始设四库全书馆,进行编修,经10年始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著名学者纪昀为总纂官,戴震、姚鼐等360人负责纂修、校阅,另由3826人分工抄写,是古代中国乃至古代世界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四库全书》系手抄本,共抄7部,分别藏于北京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奉天陪都文溯阁、杭州西湖行宫文澜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其中3部毁于帝国主义侵华时期,今尚存四部。《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古代图书,包括不少珍本秘籍,有利于文化学术研究。但征书过程中,凡不利于满洲统治者,皆随意销毁涂改,则又有摧毁文化的一面。

黄帝

传说是我国华夏族始祖。姓公孙,名轩辕。又因为长于姬水又姓姬。按五行说,轩辕以土德而王,土色黄,称为黄帝。传说是大约4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部落首领,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本部落联盟逐步强大。当时,各部落联盟间不断战争。他曾打败南方的蚩尤部落和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传说黄帝时期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定算数”,“作内经”,“创医药之方”,“育蚕治丝”等。对后人影响极大。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作为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达3000人之多,其中著名的有72人。他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等,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商鞅

(约公元前390—前338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姓公孙,名鞅,是卫国的没落贵族。他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来到秦国。自公元前356年起,辅助秦孝公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但新法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深入人心,得以继续推行。

屈原

(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是战国后期楚国的贵族。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面对楚国的衰落,他希望通过革新图强,但是被当权的贵族排挤,遭到楚怀王的流放。公前278年,楚国的都城郢被秦军攻破,人民离散,国君出奔。屈原深感振兴楚国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统一天下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旧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创作出许多优秀诗篇。前期的作品有《桔颂》、《九歌》等。写于流放期间的《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表现了他对楚国的深切怀念,被称为千古绝唱。屈原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的诗为后代所传颂,还被翻译成英、俄、日、法、德、意等多国文字,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

秦始皇

(前259—前210年)姓嬴,名政,生于赵国,是庄襄王之子,庄襄王死后立为秦王。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了东方6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统一,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方面,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经济方面,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统一度量衡。文化方面,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另外,秦始皇还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下攻打越族。通过以上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统治。同时,秦始皇的暴政,也是他失去民心,以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名彻,景帝之子,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是我国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他在景帝治理王国的基础上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的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他鼓励推荐人才,破格录用人才。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皇权至上”、“大一统”等学说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多次打败匈奴,解除其对北部边疆的威胁。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及西方国家的往来。武帝时对南方和西南边疆的开发卓有成绩。为了发展农业,武帝不断兴修水利工程,鼓励创制新农具,实行“代田法”,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武帝还积极改革经济,稳定物价,打击投机活动,因此西汉经济有了大发展。武帝也好声色,大修宫殿,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年),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父为太史令,掌管国家图书文献。司马迁深受家庭的熏陶。20多岁时,开始游历各地,寻访历史古迹,观察人民生活。因而开阔了眼界,也能体会到人民的感情。公元前108年,他继承父业,任太史令,阅读了大量皇家藏书。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历史知识,为司马迁编写《史记》,奠定了基础。从公元前104年开始他编写《史记》,期间因为触怒武帝,被处于“腐刑”。司马迁痛不欲生,但想到《史记》尚未完成,终于忍辱苟活,最终完成了不朽的史学名著《史记》。此书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张衡

(公元78—140年)东汉时伟大的科学家。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少年时,就通《五学》,晓《六艺》。他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重要天文仪器浑天仪。张衡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这个地动仪准确度很高,验测陇西一带地震颇为精确,是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出现的第一台地动仪要早1700年。他还写成《二京赋》,针砭当时社会的淫糜风气。他的历史、书画造诣也很深,被誉为东汉六大画家之一。

华佗

(145—208年),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名甫,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他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针灸科等医术,最擅长外科。他制成了麻醉药剂“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他提倡预防为主,主张健身防病。他模仿虎、鹿、熊、猿、鹤5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作体操,编成“五禽戏”。以便使人体各部分都得到适当的运动。

张仲景

(约150—219年)东汉著名医学家。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县)人。少年时就喜欢学习医学。他搜集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诊断辨症时,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在治疗时,他“辨症论治”。他还结合自己的实践,把古代医学理论、经验加以系统总结,写成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此书对促进人类医学的进步,有很大的影响。

王充

(27—97年),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到洛阳太学读书。他一生只作过几任小官,大部分时间用来著书立说。所著书籍只有《论衡》保存下来。《论衡》是一部哲学名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王充文章朴实,提倡写作要有新意,反对因袭旧说。

班超

(32—102年)东汉杰出的外交家。字仲平,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班彪之子,班固之弟。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以恢复东汉政府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班超一行首先到达鄯善。鄯善王开始对他很热情,后来变得疏远起来。当班超得知是匈奴使者到来的缘故后,立即认识到汉使者的危险境地,于是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计,袭击了匈奴人的营帐,斩杀了匈奴使者以及随从。至此,鄯善王才决计断绝与匈奴的往来。班超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他作为政府派去的西域都护,在那里经营30年,使得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顾恺之

(345—406年)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多才多艺,不仅擅长绘画、文章,诗和书法也很好。他做事非常认真,有时达到发痴的程度,有“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之称。他作的人物肖像画,传神致妙,栩栩如生。他很勤奋,日夜挥笔,几十年从不间断,创作了大量的寺院壁画。相传他在一座寺庙的壁上画了四条白龙,其中两条龙画上眼睛以后,破壁飞去,这就是“画龙点睛”的典故。他一生的创作很多,流传下来的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自他之后,开始有独立的山水画,所以后人称之为“山水画的祖师”。

曹操

(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一个有权势的官僚家庭。他20岁开始作官。在东汉末年,镇压青州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公元192年,占据衮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打败黄巾军,收编其中精锐,号为“青州兵”。196年(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又不断削平各地割据势力。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逐步统一黄河流域。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216年封魏王。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他用人唯才,整顿吏治,抑制豪强兼并。他精于兵法,善诗歌,文学造诣很高。《碣石篇》、《蒿里行》是其代表作。死后,子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他为武帝。刘备

即蜀汉昭烈帝(161—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221—223年在位。东汉远支皇族,因家世没落,幼年贫困,曾以贩鞋织席为业。少年时,攻读过儒家经典。东汉末年起兵,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的战争,势力不断发展。在军阀混战中,曾先后投奔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曾“三顾茅庐”,登门向诸葛亮求教,得其辅佐,力量逐渐壮大。208年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占领荆州。不久又夺取益州和汉中(今陕西南部)。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次年大举攻吴,在彝陵之战中失败,不久病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