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中的蜜与毒:哈佛心理导师的性格自修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03:43:17

点击下载

作者:加藤谛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性格中的蜜与毒:哈佛心理导师的性格自修课

性格中的蜜与毒:哈佛心理导师的性格自修课试读:

序言

有些人总是觉得真实的自我没有魅力,他们更喜欢想象中的那个自我。但是,对理想中的自我画像的执着,只会让人过于苛责自己,并不能让实际上胆小的自己一下子变得勇敢起来。

过于苛责真实的自己只会让自己更累。责备电线杆为什么不会开花,电线杆也不会开出花来。要求自己像超人一样,然后责备自己为什么不是超人呢,这样只会消耗自己内在的能量。有这种烦恼的人,在责备自己“为什么做不到”之前,不会意识到他们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人会想要做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会消耗自己的人,不会意识到他已经让自己遍体鳞伤。

学会体谅那个真实的自己,将是本书的一大课题。善待自己的真正意义常常被人曲解。

责备自己并不会使自己变好。就像想改变别人,批评、责备他没有用一样。尽管如此,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去苛责真实的自己呢?

有些人总是担心别人会不会因为自己的某些缺点而生气,实际上不能忍受那个缺点的人正是他自己。因为自己很反感自己的那个缺点,所以才总是担心别人也会因为那个缺点而生气。

如何避免自己的弱点变成自己的重大问题,如何原谅自己、喜欢上自己,将是本书的另一大课题。

在这本书中,我们一起思考如何体谅自己。想要活出真正的自己,必须先学会体谅自己。只要你还在憎恶自己、苛责自己,就绝对无法活出自己。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与他人相处时战战兢兢。总有人抱怨身体不适,其实身体不适的根本原因可能并不是在身体上。

过于执着理想中的自我画像而憎恶真实的自己,会给人生带来很多灾难,不光会忘记生活的真意,也会越来越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甚至弄坏自己的身体。

在这本书中,我们一起思考为什么人会憎恶自己?憎恶自己又会招来怎样的灾难?憎恶自己的人,到底是对人生的哪个部分产生了误会?通过本书,如果读者能够想通这一点,我将会感到无比荣幸。

人为什么会为了没有必要的竞争而消耗自己?为什么会为了完全没有必要去争的事情争个不停?这就是正文中所说的神经症竞争。

过分顺从的人,已经足够委屈自己、轻蔑自己了。认真努力过来的人,已经尝够了艰辛。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一起思考如何尊重自己,像尊重他人一样尊重自己。如果能够宽厚地原谅他人的缺点,那么对自己的缺点也应该更加包容才是。

这本书是为了让人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性格中的蜜与毒,从而解决人生中的问题而存在的。

不让人生变得无趣,充满兴奋的人生该如何度过,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件事。不要让自己在只有一次的人生里变成一个悲观论者。|第1章| chapter 01|让双方共同成长的良性关系越是拘泥于胜负的人越没有自信

神经症竞争,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词是在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所著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这本书中。

在书中,她列出了神经症竞争的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神经症患者总是不断地和别人比拼胜负,明明没有被谁要求,却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和别人一较高下。

确实,有些人在任何话题上都想要证明自己比别人优秀,并且在与自己专业领域毫无关系的事情上也会怀有竞争意识。这不禁让人疑惑,这个人的防守范围到底在哪里。

就像一个人在防守九个人打出的棒球一样,对于这个人来说其实没有一点需要争的必要,但他会不由自主地与人竞争。

而且这种人对于现在没有竞争关系,甚至在未来都不会成为竞争对手的人,也怀有竞争意识。

有一个患有神经症的大学教授,可以说他全无学术方面的成就。但是,他对学术领域怀有极强的竞争意识,对其他教授的任何业绩都不屑一顾,连呼无聊。

而且,他在收入方面又要和实业家一较高下,总想炫耀自己比实业家还有钱。他常常说:“公司的老板也不过如此,其实完全没有财务自由……”试图以此证明自己更有钱。

大体上没有人是为了成为富翁而留在学校的,所以在大学中总是夸耀自己有钱的人不会有什么学术上的成就,更别说是和企业家比较财产的人了。

但是,神经症患者会对防守范围外的领域也怀有竞争意识。而且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和他探讨演艺圈的话题,他能以“其实我……”开始,找出各种证明,以彰显自己在这个领域也很优秀。

从“中学的时候,我曾和现在有名的某某演员在文艺会上……”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在文艺会上如何成为主演而那位演员只是配角,自己的演技比那位演员还要出色,等等。

还有更让人惊讶的:话题涉及体育,他又会马上以“其实我……”开始,讲述他在体育方面的成就。中学时游泳速度比谁都快,如果那时候继续练习下去的话,现在一定已经是奥运会选手了。

总之,不管聊什么,他都能在这个话题上一较高下。实际上,他对任何领域都并不关心,只是在意胜负,从而失去了对事物真正的兴趣。

对这种人来说,在做的事情是否真的有趣或有意义都无关紧要,他真正关心的只是这件事能够为他带来多少荣誉。

对于这种人来讲,恐怕没有一件事是真的有信心的,所以才会对所有事都非常在意。其实,只要能对一件事感兴趣并且能够孜孜不倦地做下去,就不会胡乱地在所有领域里都想和人争个高下了。

恐怕这种人无论做什么都会感到不安,无论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提升不了业绩,但又想在所有领域里都炫耀一下自己。人要有所长的真义

卡伦·霍妮这样描述神经症竞争的第二大特征:自己的成功必须是新颖的、独特的,不然就会浑身难受。神经症患者对自己实现了什么、做成了什么其实没有一点兴趣。

就像前文所说的,神经症患者在自己有所接触的领域中都想要彰显自己是最优秀的。

卡伦·霍妮举了个女超人的例子。这个女超人要求自己在工作上必须是第一,作为贤内助也要是最好的,还必须是最时尚的、最有品位的。也就是说,神经症竞争的第二个特征具有野心性质。但是,这种野心不是以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中心,而是围绕着所有的活动展开。

人不是全能的神,如果继续这样逞强下去,到最后不会有任何成就,而且还会浪费这个人本身所拥有的才能。

神经症患者到最后不仅不会获得任何成就,还会极度地消耗自己。他们比任何人都努力,比任何人都吃苦耐劳,到最后却一无所获。“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说的正是神经症竞争。神经症患者总是想要鱼,也想要熊掌。

常听人说,人要有所长,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人只要有一件擅长的事,并且这件事能够带给他自信,就可以避免没有意义的神经症竞争了。

人常常是因为没有自信,才会在完全没必要比较的地方怀有竞争意识,因此消耗自己的能量。《朝日新闻(周四版)》中有一页名为《玛丽安》,莫蕾尚先生每周会在这页刊登一些独特的随笔,其中有一期的题目是《输》。

说的是日本人在议论问题时,总爱计较输赢。议论本来是为了让双方互相交换观点,但日本人不是如此。据说,法国人不会像日本人这样“议论”问题。“和年长一些的日本人聊天时,常常会听到他们说‘日本人打仗打输了……’就算现在日本的经济在世界上已经很好,他们也还是很在意曾经的失败。”为了别人的不幸而努力的愚者们

卡伦·霍妮列举神经症竞争的第三个特征,就是充满神经症野心的敌意。也就是说,“只有”自己成功才会感到满意,自己成功而他人也没有失败的时候就会觉得气不打一处来。

确实,神经症患者就是在自己得到好处而别人得到更大的好处时会感到不服的人,但是在自己得到好处而别人遭受损失的时候会觉得心情大好。

被说是“爱占便宜”的人也常常如此。如果自己不是获利最多的那个就会不高兴,其他人获得了更大的利益自己就会不高兴。

更有甚者会因为别人受挫而感到高兴,别人的不幸对自己来说是件幸事,这就是神经症症状。那些对别人的不幸特别感兴趣,看到别人的不幸会觉得很爽的人,都是因为从小就抑制着敌意。

写名人的丑闻的杂志能够如此大卖,大多是因为读者心中都抑制着敌意,所以看到名人、有钱人、有权人变得不幸,会有种复仇成功的快感。

心中压抑着敌意的人,不会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反而会为了别人的不幸而努力。对心中压抑着敌意的人来说,比让自己幸福更重要的是看到别人的不幸。

不关心别人是幸或不幸、成功或失败,只专心于自己的幸福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

分手后不看到对方不幸就心里不爽的人,到什么时候都无法找到自己人生的幸福吧。总是在纠结过去的人,是心中压抑着敌意的人。

现在问问自己,在你的心中是诚实地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幸福,还是希望某个人变得不幸或遭受失败,到底哪个才是你真实的愿望?

我常常见到嘴上说着想要变得幸福、心底却希望他人不幸的人。

不为了自己的进步使用能量,而是为了拖人后腿、给人使绊使用能量的人数不胜数。有些人宁愿自己受损也要损毁别人的名誉,甚至有人会为了让别人的努力白费而情愿让自己的努力也化为乌有。

其实只要想着让自己变幸福就能够得到幸福,但是有很多人把努力用在了伤害别人的事情上。敌意、憎恨被压抑的话,想要变幸福的想法就会消散。“谁都想要变得幸福”其实是句谎言。

神经症竞争会破坏人的心。有的人会将别人的失败当作自己活着的意义,去不断竞争。

有句老话说,男人在外会遇到七个敌人,但是有位上班族说七个敌人有六个都在自己的公司里面。我们确实会在内部树立敌人,比起自己的公司可能会输给别的公司,人们更关注自己的同事是否会失败。相比来说,在外树敌而与之战斗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

经常会有“恶作剧”的人,扎爆别人的轮胎,拔掉别人家花坛里的花,等等。这样的事大都是在深夜偷偷地做吧。

心理健康的人会觉得把做这些事情的时间花在改善自己的生活上多好,而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破坏比建设更有意义,别人的不幸比自己的幸福更有意义,所以才会去“恶作剧”。性冷淡、性功能障碍都是无意识中的屈辱感的体现

对于恋爱来说也是如此。在恋爱关系、夫妻关系中,有些人会无意识地想要羞辱对方。大概被称作唐璜(Don Juan)的人就是此类人,和某个女性关系变得亲密后就会失去兴趣,于是不断地去找寻新的对象。“豪猪法则”说也是如此,离得太近就会互相伤害。这个说法大概源自利奥波德·柏拉克(Leopold Bellak)的《豪猪的窘境》。

寒冷的冬天,豪猪夫妇想要挤在一起取暖。如果离得太近它们的棘刺就会互相攻击,于是不得不保持距离。可是拉开距离又会觉得寒冷。

对于人来说,或许有让人舒服的距离存在,但那是心理成长的问题。而豪猪的棘刺则是前文所说的被压抑的敌意。

所以,唐璜才无法专一地和女性保持亲密关系。

人们经常说恋爱和结婚是不同的。对婚后生活不顺利的人,周围的人们总是告诫他们结婚与恋爱不同,结婚是生活,不要一直追求在恋爱时代的甜蜜。

但事实并不只是如此。有时候会有一方,甚至双方心里都怀有被压抑的敌意,随着关系变得亲密,会在无意识中想要去羞辱对方。

在意识上也许会有各种各样合理化的理由,其实是被心底无意识的想要侮辱人、伤害人的恶意所驱使。因为意识不到这种恶意,所以会渐渐觉得对方变得讨厌。

卡伦·霍妮这样描述过女性的性感缺乏症:在无意识中羞辱对方。女性在性行为中无意识地羞辱对方,面对这样的女性,男性会在无意识中对此有感知,于是造成性无能。

而在恋爱关系中,双方都在无意识中羞辱了对方或对屈辱有所感知的情况占大多数。没有明确的原因,但是双方的关系进展得不顺利;没有明确的原因,但是两个人在一起越来越不快乐,这些情况大多是由于双方无意识中的种种交流造成的。

无论如何也无法坦诚地与别人相处的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鼓起勇气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看看那里有没有燃烧着熊熊恨意的火焰?

有些女性觉得性关系会威胁到自己的威信。据说,这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的一种感觉,这样的女性会对男性抱有敌意。

而有些男性明明是被对方爱着的,但是只有在给予对方性满足时才有自己被接受的感觉,卡伦·霍妮称之为对自己的肉体没有自信的男人。

这样的男性一般容易对女性怀有敌意。对于这样的男性来说,如果女性不能按照他的想法去做,就会感觉受到了奇耻大辱。

这样的男性大概在成长过程中尝过了太多的屈辱,并且对于那些屈辱没有激烈的反抗,而是一直默默地忍受着。

正因如此,他们在心底才会一直担心是不是又会受到侮辱,是不是又会受到攻击。并且,对男性怀有敌意的女性,在心底会想要羞辱男性。

这个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男女不幸地相遇。女性会在无意识中想要羞辱男性,所以会假装在性上的不满足。而男性则害怕受到羞辱,所以会执着于女性是否满足(His concern for the woman’s satisfaction is only his own protection against feeling humiliated.)。

这是卡伦·霍妮所著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的话。男人关心女人的性满足,只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屈辱。

这种事情并不是只发生在男女关系上。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如果过度关心对方的反应,大多是因为想要保护自己。因为害怕对方的羞辱会让自己受伤,所以会过度关心对方的反应。

换种说法,其实这样的人是在压抑着敌意。如何处理自己心底掩埋的敌意,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人生的一个基本课题。而想要应对这个问题,最先要做的就是反思自己的心里是否具有这样的敌意。争强好胜只会丢了真正的幸福

神经症竞争会发生在各种场合。卡伦·霍妮列举神经症竞争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完全没必要采取敌对姿势的时候也会产生敌对态度。神经症竞争指的并不是在利益相对的时候的竞争。

在商场上,为了争夺顾客的竞争是正当的竞争。这种情况下双方不得不成为敌对关系。如果让对方独占了市场,自己公司的利益就会受损,这种情况下的竞争是正当的竞争。另外,在体育赛事中的竞争也是正当的竞争,因为大家都是朝着优胜这同一目标在相互竞争。

但是,也有完全没必要竞争的情况。比如男女之间,为了一位女性,两位男士的竞争,是合理的竞争,但是有些人会和自己的恋爱对象竞争。“争强好胜”所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两个人并非竞争对手。恋爱中的男女何止不是竞争对手,他们应该是“一体”的,他们并不存在对立的利害关系,女人不会因为男人的成功而遭受损失,两个人不是在为了某样东西而相互竞争。

男人的成功对女人来说也应该是件高兴的事,反之亦然。但是,有这样的两个人,他们在保持恋爱关系的同时,互相伤害着对方。

也就是说,两个人总是在“竞争”着。女生的家人在某件事情上取得了成功,男生却不能为之感到高兴。比如,女生的父亲成了公司老板,但是男生觉得这件事让他在社会上有自卑感,所以高兴不起来。也有反过来的情况。

男性一方终于获得了周围的尊敬,也变得更有女人缘,而女方完全高兴不起来。这位女性在心底感到自己不值得被爱,所以没办法率直地为了男性的成功而喜悦。

所谓“争强好胜”就是做不到坦率。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行为坦率。

记得有“连亲友的不幸也会在心里觉得松了口气”这样的话,这句话正是卡伦·霍妮所说的神经症竞争的特征。

卡伦·霍妮使用了compete(竞争)一词,但我觉得emulate(争强好胜)这个词更合适。

当一个人会为了没有对立的利害关系的人的幸福而感到喜悦,为他们的不幸感到难过时,他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对方的成功明明和自己的失败没有任何关系,却不能为对方的成功感到高兴的话,就说明是哪里受到了神经症的影响。

大多数男女都是因为相互间争强好胜而导致分手的,会去竞争的人大部分在心里都认为自己没有被爱的价值。

竞争这件事,其实是在防止对方把自己当傻子。正是因为害怕被对方当傻子,才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

如果认为自己绝对不会被对方当成傻子,心理上就没有什么竞争的必要了。其实,害怕被当成傻子这种想法本身就有问题。人只要普通地生活着,就不会被别人当成或说成是傻子。

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和人竞争。那个时候总是害怕被别人当傻子看,但是仔细想想,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笑的事了。

一个人心中怀着烦恼却还努力地生活着,没有人会把这样的人看作傻子。这是我上了年纪以后才明白的道理,当时因为在心里对自己十分失望,才会为了不被当作傻子而装模作样,所以那个时候的我没有办法坦率地面对别人的幸福。

那种样子被说成是神经症也没有什么可惊讶的。为了不被当作傻子而装模作样的时候,你是没有办法去温柔地关怀别人的。憎恨不需要人教

人想要变得幸福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只要不去伤害对方,并能真心地希望对方幸福就够了。但是这样的事情,在心理上是极难做到的,所以虽然简单却又非常困难。

而憎恨这件可怕的事,在心理上简简单单就能做到。

我在美国做顾问时翻译过麦克·吉尼斯的著作。在那本书中,有一篇讲述的是人总会马上产生憎恶的情绪。人不用别人教也会学会仇恨,人会因为一丁点儿小事就怀恨在心(Hate needs no instruction,but wants only to be provoked.)。

事实也是如此。人会因为一丁点儿小事就怀恨在心,这大概是因为那个人有神经症的倾向,在心底对自己感到失望才会那么容易受伤。

这样的人最爱“争强好胜”。就算理智上知道鼓励对方能让自己幸福,感性上却做不到。

尽管如此,幸福的关系绝不会是竞争的关系。不要怀着憎恨去指责对方的缺点,应该试着温柔地接纳对方的缺点。而神经症患者就是会竞争,为了获得自己心理上的安全感去指责对方的缺点。

神经症患者因为在心底对自己失望,所以不得不把对方也拉低到自己的水平去换取安心。就算对方没有怀着优越感,神经症患者也还是害怕被小瞧。

在心里对自己感到失望的人,就算对方没有瞧不起自己,也还是会觉得被对方轻视了,所以会为了自己安心而努力把对方贬低得像不值得被爱似的。

但是,就算把对方贬低成不值得被爱的人,心底对自己的失望也不会消失。努力指责对方的缺点,并不能让自己感到安心。所以不管怎样贬低对方,自己还是会感觉受到了威胁。

不管怎样贬低对方,把对方拉到和自己同一水平,也还是无法接纳对方。互相伤害互不信任的人,都是在心里对自己失望的人,并且自己不愿意接受这种失望。因为自己和对方在一起不能感到满足,就认为对方也觉得和自己在一起不能感到满足。

对自己不满意的人对别人也不会满意,不满意别人的人会认为别人也不满意他,于是就会想着向对方证明自己的强大。

害怕被对方轻视,怕对方不满意,因此心底总是感到不安,而这种不安会变成过度虚张声势。一边想要轻视对方,一边向自己提出完全不可能的要求。

向自己提出完全不可能的要求,过度地虚张声势,其实是对心底感到弱小的自我的过度补偿。然而,过度补偿并不能解决心里对弱小的自我产生的自卑感,反而越发感到自卑。一边指责对方的弱点,一边因对方的弱点而感到安心的不幸关系

假设一个对自己的男性特征没有自信的男性,喜欢上一个女性,这两个人没有任何对立的利害关系。那么,两人中的某一个人获得了成功,对于另外一个人来说应该是件好事。

但是,对自己的男性特征没有自信的男性,会不自觉地和没有任何对立的利害关系的这个女性去竞争。假设他了解到这个女性对自己的年龄或魅力有一点点自卑,这个对自己没有自信的男性就会经常用对方在意的年龄的事来伤害她。

他会用这种行为来克服自己害怕被觉得不够男人这件事的不安。女性也会因为害怕对方觉得自己不够有女人味,而去攻击对方没有男人味的地方。

就这样变成了互相伤害。自信的两个人在一起一定不会互相伤害,而是会互相关照。而不自信的两个人在一起就会相互竞争,让两个人都渐渐变得无可救药。

比如这个对自己没有自信的男性,一边责备女伴的年龄,一边又因为对方比自己大这一点而感到安心。一边嫌弃女伴没有魅力,一边又在无意识中希望女伴能一直这样没有魅力。

女性这一边,一边斥责男伴不够强壮、性能力欠佳,一边又在无意识中希望男伴能一直这样弱。正是因为男性有这样的弱点,才能弥补她对自己的年龄所感到的自卑。

互相竞争的两个人,会互相指责对方的缺点,而又在无意识中希望对方的缺点能够一直存在下去。神经症竞争就是互相寻求对方的不幸,两个人在一起也不会感到开心。

在这样的竞争关系中,双方会向着对方无意识中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最终男性也好、女性也罢都变成完全没有魅力的人了。

明明互相都让对方变得更加不幸却还是无法分手,其实是因为在心底的某处想要用对方的不幸来解救自己。

对神经症患者来说,无论是恋人、朋友、夫妇,还是父子,都会变成竞争关系。患有神经症的家长会一边责备孩子的软弱,一边在无意识中希望孩子能一直这样软弱下去。

父子、夫妻间也要竞争,这样活着是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实际上,世界上有不少人就这样可悲地活着。一生都无法向别人敞开心扉。至死都无法真心对待他人。

在竞争中是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的。如果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下就会明白,对方已经尽全力让步了,但是竞争中的人无法理解这一点。

就算是心中怀有不安、顽固又倔强的人,也有和气、愿意让步的时候。但是,一旦开始竞争,就会只在意自己的面子,完全不会想起退一步海阔天空。

总是相互竞争、相互伤害的两个人却不愿意离开对方,大多是因为两个人在无意识中怀有同样的不安或恐惧。所以,才会互相伤害又互相纠缠。两个人都是在通过责备对方的缺点而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鼓励对方、祝福对方才是治疗心病的良药

为了让自己得到幸福,就要先学会接受对方的缺点,并为对方打气。而为了能够给对方勇气,自己就要是幸福的。

这两件事并不是说哪一个一定是因、哪一个一定是果,而是绑在一起的。如果能够不通过指责对方的缺点来获得自己心理上的优越感,如果能够做到真心地为对方打气、鼓励对方,那么自己心中的无力感也就一定会随之消失。

只要还在竞争中攻击对方的弱点,那么自己心中的无力感就不会消失。甚至说,只要继续攻击对方的弱点,那么自己心中的无力感就会越来越强。

因为觉得自己不够男人没有自信,所以去指责对方没有女人味,那么在指责对方的同时只会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够男人,从而感到自卑。

只要能够停止竞争,用温柔的眼光去接纳对方的缺点,那么渐渐地就能接受自己的缺点,对自己也能温柔起来。只要还在批判对方,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也不会找到自信。

这个道理在理智上可能很容易被接受,但是在情感上很难做到。如果真的无论如何也无法用温柔的心去接纳对方的缺点,那么不管多么困难也请先离开对方。

带着仇恨远离对方,就能减少对对方心理上的伤害。与在一起互相憎恨相比,拉开距离的相互憎恨要心理健康得多。

鼓励对方能够让自己的弱点不再成为自己和对方的障碍。在无意识中不再依靠对方的缺点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心,能够主动地去鼓励对方,也会渐渐地不再在意自己的缺点。

如果能够学会鼓励对方,就能渐渐地喜欢上自己的弱点和短处。如果能够学会鼓励对方,害怕被对方轻视的不安也会渐渐消失。

如果能够学会鼓励对方,就不会再觉得对方是一种威胁。只要还在为了消除自己心中的不安而轻视对方,那么无论何时都会感到对方是一种威胁。

只要能够学会鼓励对方,真心希望对方幸福,大体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只要能够学会鼓励对方,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的屈辱感就会渐渐消失。

但这些是非常难做到的事。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被这个想法所困的人,会想要对方也身陷这种自卑中,竞争就是这样。

如果对方也身陷失败者的自卑感中,自己就可以不去正面面对心中的冲突了。因为想要逃避自己心中的冲突,所以想要让对方也成为一个失败者。

相爱的两个人,如果意识到对方正身陷失败者的自卑中,一定会想办法帮助他/她解决问题,鼓励对方、帮助对方找回自信。

而相互竞争的两个人正好相反。相互竞争的两个人如果意识到对方没有自信,反而会把对方逼进更加严重的充满劣等感的深渊。相爱的话,就会为了让对方拥有自信而不断努力。

所以说,激励、鼓励是多么重要。能不能做到这两件事,决定了人际关系的本质。无论是在恋爱关系中,还是在亲子关系中,或是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这两件事都是极为重要的。

只有会鼓励孩子的父母才能真正培养出孩子的强大内心。而在没有鼓励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是不会有心理上的成长的。

世界上最容易害羞的孩子是日本的小孩,斯坦福大学的津巴多教授曾这样评价过。究其原因,是日本的孩子在失败的时候会受到更多的指责。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是,鼓励与指责对孩子心理的影响的区别,就如同养育与毁灭之间的区别一样巨大。

你在童年时期是一直受到家长的表扬,还是一直被家长指责?你作为家长,是经常鼓励孩子还是指责孩子?这是件需要认真去思考与反省的事。鼓励与奉承完全是两回事

抑郁症患者的特征之一就是会在内心自我攻击。因为他们从小很少受到表扬,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人总是在责备自己,所以本该对外的攻击转向了他们自身。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患上了抑郁症,就算受到鼓励也会觉得是受到了指责。所以,越是鼓励他们反而越让他们消沉,因为他们根本理解不了鼓励这件事。

抑郁症患者大多是心中压抑着敌意的,所以他们也不会去鼓励别人。心中压抑着敌意的人,就算想要鼓励别人,实际上也会演变成指责。

像这样心中充满冲突的人,只会责备别人或奉承别人。奉承和鼓励完全是两回事。奉承是一种操纵,而鼓励不是。

奉承、恭维,都是在讨好对方。害怕被对方讨厌而去迎合对方的时候才会有奉承的行为。这种奉承行为在亲子关系中也会发生。

有时候是家长奉承孩子。这种情况一般是在家长感到不安的时候发生,感到不安的人不会去鼓励别人,有自律性的人才会有鼓励行为。

夫妻、同事、恋人之间也是如此。害怕失去对方,深陷这种不安的人就会去奉承、恭维对方。但是,因为害怕失去对方而去奉承、恭维对方,并不能消除心中的不安,反而会强化那种不安。

因为缺乏自信而害怕失去对方的时候,是不会去鼓励对方的,而是去恭维对方,或者是对对方言听计从。

有时候甚至会一边和对方竞争,一边对对方言听计从。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人,就算有了恋人,也会一直害怕被对方抛弃。于是,就会一边和恋人竞争、互相伤害,一边又因为害怕被对方抛弃而对对方言听计从。一边轻视对方,想要支配对方;一边又盲目地崇拜对方,受对方支配。

双方都心怀不安的恋人,就会演变成虐待狂和受虐狂的矛盾的情感关系。双方在对方面前都无法感到自信,在对方面前总是战战兢兢。一边相互竞争,一边又提心吊胆。

在无意识中常常害怕被人抛弃的人,在对方面前就会显得战战兢兢。他们通过这种态度来制造对方的不安,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人,那么就很容易产生不安的情绪。

害怕分手的人,会想要对方的不安。如果另一方并没有心理上的冲突,也许还能保持稳定的关系。

但是,如果双方都有心理上的冲突,一方的不安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双方的不安互相影响,逐渐就变成了令人不舒服的有害的关系。

双方都希望获得稳定的关系,但是又因为心中的冲突很难如愿。为了获得真正的安定的关系,就需要勇敢地直面自己,同时直面对方。

敢于正面交锋,就说明不会为了自己心理上的安定而去利用对方的不安。总是避免正面交锋的人,一般都是在了解到对方害怕分手后,想要利用对方的不安去支配对方。

想要利用对方的不安的人,在无形中也会增加自己的不安。从而他们会要求绝对顺从,希望通过对方的绝对顺从来让自己感到安心。

在亲子关系中也是如此。害怕孩子自立后离开自己的父母,就会要求孩子绝对顺从。他们会利用孩子的依赖,来巩固、维持亲子关系,但是这么做只会增加父母心中的不安罢了。只有让自己成长才能消除心中的仇恨

牺牲了双方的自主性的共生关系都是以不安为基础的。说到共生关系,大家可能会觉得是一种异常亲密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在心底不断相互竞争的关系。

对抗自己也帮对方抗争,才是想要帮助对方消除不安的一种态度。积极地帮助对方消除不安,而不是利用对方的不安,久而久之,自己的不安也会随之消散。

自己心中害怕被抛弃的不安,会受到对方的不安的刺激,而利用对方的不安意味着增加对方的不安。结果就是,增加了对自己心中不安的刺激,于是陷入了增加自己心中不安的恶性循环。

如果能够帮助对方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自己心理上的问题也会渐渐得到解决。但是,如果对方的心理问题过于严重,或是对对方的恨意过于强烈,那就不太好办了。

还是不要去做自己心理承受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为好。与对方的竞争如果还没有那么严重的话,那么帮助对方就是在拯救自己。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能一点点获得成长。并且随着自己心理的成长,心中的仇恨也会渐渐消除。构建这样的良好循环,才是生存之道。

忘记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去帮助自己憎恨的人,失败了反而会对自己更加失望,或是陷入更深层次的神经症之中。所以永远不要忘记,只有解决好与自己的心理成熟度相符的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时,才能让自己获得成长。也许最终你能原谅并爱上自己的敌人,但我不赞成你现在马上就去这么做,一定要等到自己心理成长起来能够这么做的时候再去尝试。

5岁的孩子想要去模仿成熟的50岁成人的行为,只会让他的心理产生更多问题。我认为,不管基督教还是佛教传达的信息多么美好,那都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回到之前所说的,想利用对方的弱点来稳定两人的关系,最后只会被困在自己的软弱里。

如果对方因为害怕被抛弃而依赖你,你又为了消除自己心中对被抛弃的不安而利用对方的恐惧让对方更加依赖你,那么最后只会令你自己更加不安。

自己变得更加不安之后又会怎么样呢?就会开始干涉对方的内心。无论对方为自己做了什么,都会把对方做这件事时的“态度”当成问题。

在亲子关系或恋人关系中,逐渐就会演变出“你那是什么态度,你这种态度,做了我也不开心”的埋怨。于是,双方就会坠入强烈不安和绝对服从这样地狱般的关系中。

如果对方因为害怕被抛弃而依赖你,而你对此感到安心,这种安心感其实是一种毒药。你会感到安心的大部分原因是你怀有和对方一样的不安,而这种不安因为对方的行为得到了某种满足,所以让你一时感到安心。

你是否能够意识到这种安心是一种毒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要缔结安定的关系,当得知对方不安后,应该产生的是同情心。如果对此感到松了一口气的话,就说明你自己的心中也怀有不安,也许自己正在和对方竞争着,所以才会感到松了一口气。|第2章| chapter 02|停止做被人利用的人为什么会害怕在人前发言

如果真的想要爱一个人,就不会有不安或恐惧。如果感到不安或恐惧,就说明比起想要爱那个人,你可能更在意自己的面子,或是可能更想要修复自己受伤的神经症的自尊心。

如果爱一个人,满脑子考虑的都是如何治愈他受伤的自尊心,不安和恐惧就会消失。帮助对方修复他神经症的自尊心,而不是利用对方的不安来修复自己的自尊心,你就能成为有“生产力”的人。

不管怎样努力,心中只要怀有不安和恐惧,就很难成为有生产力的人。心中只要还充满了不安和恐惧,无论你想要做什么,无论付出了多少努力,到头来可能都是白忙一场。

想要做一些只为了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就容易被不安和恐惧所支配。利己主义的人很少能成为有生产力的人,常常只为了自己而去做种种努力,但是结果往往都是失败的。

只有了解了馈赠的喜悦的人,才能从不安和恐惧中解放出来。如果没有了不安和恐惧,人就能自然地品尝到馈赠的喜悦。

只在意自己的面子的时候,不安和恐惧就不会消失。利己主义的人实际上是厌恶自我的,弗洛姆(Erich Fromm)曾这样评价,厌恶自我的人在心底也会憎恶他人。

生存的喜悦、生活的满足感等等,都是在自我机能完全发挥作用的时候获得的体验。而在人前想要试一试自己的能力时就会感到不安,连平时能够做到的事情都无法做到的人,是因为在人前他的自我机能无法完整地发挥作用。

自我充实和自我实现应该是一种结果,而非一种企图,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mil Frankl)曾这样说。也就是说,如果是企图获得自我实现,那么再怎样努力,这个人的自我机能也无法完全发挥。

丢失了活着的意义,在这种空虚感中,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自我充实,就像努力地想要睡着反而更加睡不着一样。

自我机能无法发挥作用的人,会让一切变为空忙,就像对性失去了自信的神经症患者一样,越是追求快乐越是无法获得。

无论是入学考试还是就职面试,一紧张就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实力,就属于自我机能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就如同在奥运会上获胜比创造世界纪录更难一样。

弗兰克尔所说的“期待不安”也是如此。在人前发言时,总是在担心是不是会紧张。害怕自己会紧张,于是变得不安,注意力反而不在发言这件事上,全部集中在会不会紧张上了。

结果就是表现不好。不能像平常说话那样流畅地表达,自我机能无法充分地发挥作用。前文提到的弗洛姆所说的“生产力”,不就是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机能吗?不需要百分之百满足对方的需求,没有人会抛弃你

就像我一直在阐述的,自我机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大多是因为心底充满了不安和恐惧。那么心底的不安和恐惧到底来自哪里?归根结底还是害怕自己不被别人所爱,害怕被人抛弃。

因为害怕做不好就会遭到抛弃,所以会过度企图做到完美。结果就是,过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就算没有做得很好,对于别人来说,自己也是有价值的;就算没有做到完美,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能够这样想的人不会变得不安。

不会变得不安就可以让自我机能充分地发挥作用,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事情都能够妥善解决。而抑郁症患者的人际关系是依靠为他人效力来维持的。他们为了别人的事情竭尽全力,想要以此来维系与别人的关系。

这大多是因为只有在为别人效力时,他们才能感到自己对于对方是有价值的。亲子关系也好,恋爱关系也罢,都有人想通过为对方效力来维持与对方的关系,而他们如果没有为对方倾尽全力就会感到不安。

就算自己没有为对方倾尽全力,对对方来说,自己也是有意义的。如果能够学会这么想的话,就能从不安中得到解脱,其实只要看清事实就好。

就算在心底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人,事实上你也是被很多人爱着的,但是感觉不到被爱着这个事实。在心底觉得自己不为对方倾尽全力就不能让对方满足的人,事实上并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事,对方其实已经很满足了。

这样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理解不用为对方做什么特别的事,对方就已经很满足了的事实。他们希望满足对方的执念太强了。

这样的人不管是对自己眼中的自己,还是对别人眼中的自己,都要求绝对完美,也就是所谓的完美主义者。他们认为,对方如果不是百分之百被满足就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其实,人和人之间是不太可能有百分之百满意的。

因为害怕没让对方完全满意就会被抛弃,所以会纠结于要让对方完全满意。

这样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曾经被要求过百分之百顺从。小的时候身边的人患有神经症,要求他不管什么事都要做到一百分。对幼小的他要求百分之百忠诚,使得他从小就一直在担惊受怕,如果自己做不到百分之百就会被丢弃。

但是,长大成人后,在和普通人的接触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没有人会要求百分之百完美,就算没有做到百分之百的好也不会遭到抛弃。对一般的人来说,不会有因为没有完全满足自己的要求就抛弃谁的这种事发生。

因为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百分之百满足,就要和恋人分手的人是患有神经症的人。一般的人就算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百分之百满足,也不会想要和对方分手。

神经症患者、抑郁症患者或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才会对自己和他人要求百分之百。认为没有百分之百满足对方就会遭到抛弃的人,实际上也在要求对方百分之百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们压抑着以自我为中心的过分的撒娇要求,所以会把压抑着的东西投射到对方身上。就像在心底憎恨对方的人,总是会担心会不会被对方憎恨一样。

因为和对方的关系对自己来说太重要了,所以他们压抑着心中有可能会破坏掉两人关系的任性的想法。但是,想法只是被压抑了,并没有消失。

所以,患有神经症的人会感觉到对方并没有提出过的要求,而觉得自己如果不能百分之百回应这个要求就有可能被抛弃。又或者觉得如果不能百分之百回应这个要求,自己的存在就没有任何价值。

于是,他们就无法感觉到被爱着、被喜欢着的事实。感觉不到被爱着、被喜欢着的事实,也是因为他们无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心理成长了就能看到别人的长处

假如A做了某件事。A的恋人是神经症患者,那么这名神经症患者就只会从自己神经症的自尊心出发去思考A所做的事对于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神经症患者无法站在A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做这件事。这就是神经症患者看不到事实真相的原因。

如果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明白对方是因为喜欢自己才会做这件事。但是,神经症患者将注意力全都放在了自己的无力感、怕被抛弃的不安和受伤的自尊心上,所以感觉不到对方的喜欢。

自我机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人,首先需要意识到自己心底过剩的撒娇欲,其次就是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感觉到对方的种种要求而心中不安,也许那些要求只是自己对对方要求的一种反射,对方并没有真的提出那些要求。

因为对自己和对方都要求过于完美,所以才会过度在意缺点和弱点。如同过分执着于自己的不足一样,也会太过执着于对方的不足。而太过执着于对方的不足,就会看不到对方的优点,无法看清完整的对方。

越是过度要求对方,越是无法原谅对方的缺点。患有神经症的人,会让自己和对方都担负起过高的非现实标准的要求。结果就是既折磨了自己也折磨了对方。

看不到对方的优点,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真的是一种不幸。患有神经症的人即便长大成人,也会向对方要求完全无条件的母爱。

越是在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长大后越是会向对方提出过度的要求。这样的人如果为人父母,也会向自己的孩子提出非现实的过高的要求,让自己的孩子患上神经症。

长大成人后还是学不会原谅对方的缺点,实际上是因为自己心中过剩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对方的那个缺点成了满足自己过剩的要求的障碍,所以才会无法原谅。

经常有人说,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要看到对方的长处。我也这么认为。但把这个说法换成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自己心底对对方过度的要求,是不是会更好一点?

这样说是因为,看到对方的长处,其实并不是因,而是果。只要把对对方过度的要求换成普通的要求,不想去看也能看到对方的长处。

证据就是,心理上成长了的人,大多可以看到别人的长处。能够对总爱抱怨的人说“没有人是完美的”这种话的人,大多是心理安定的人。

如果要求对方是完美的,那么反过来就会觉得自己也必须是完美的。敞开心扉,尝试和自己、他人去交流

对人恐惧症患者,或是对自己的理想画像过于执着、要求自己在人前必须表现完美的人,大多是在心底对他人要求完美的人。

因为在无意识中要求他人对待自己是完美的,所以自己在他人面前才“不得不”是完美的。

因为觉得自己必须是“这样”而苦恼的人,需要认真去审视自己的内心深处。在你的内心深处,是不是填满了对别人的过分要求?

拼命努力地想要成为对方所要求的样子的人,在心底其实是期待着对方能够成为自己所要求的样子。

因为父母没有完成心理上的成长,所以他们会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他们要求孩子压抑自己心中的要求。遵从父母的要求,在为了达到父母的要求而去努力的过程中,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就会被压抑。

和患有神经症的父母之间的关系,只能依靠达成父母的要求来维持。而在这样的家庭中,总有一天孩子会成为只会这样与他人接触的人,记住了错误的相处方式。

久而久之,被压抑的对他人的要求会投射到他人身上,面对没有向自己提出任何要求的人时,也会产生被要求做什么的错觉。

继续这样下去,就会只想着要成为对方所要求的样子,后果就是自我机能无法再完全地发挥作用。

只要意识不到自己心底的要求,无论到何时都无法摆脱巨大的精神压力。只要还在为了成为对方要求的样子而努力着,与对方的关系就不会融洽,总会想着如何才能从对方身边逃脱。

这种人比起从根本上重建自己,更多的是想着如何逃避。越是这样就会越不安,压力也就越大。

从根本上重建自己的意思是,学会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同时学着去和对方交流。

但是,如果对方是支配欲过强的人,重建自己的计划就无法顺利进行。比如说,孩子想要和支配欲过强的父母进行交流,他的父母是不会敞开心扉的。

反而是因为父母的支配欲过强,孩子才成了想要附和别人要求的人。所以在这种时候,孩子最好去寻找父母以外的人进行交流。

在和别人交流时不要只想着逃避,而是试着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心扉看看。只要能够学会和自己、他人交流,自我机能就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另外,总是习惯为了对方的要求而努力的人,可能大多时候都没有正确理解对方的要求。他们自以为是在为了对方的要求而拼命努力着,但常常和对方实际上所希望的方向完全相反。爱TA和理解TA完全是两回事

常听人说溺爱孩子和理解孩子完全是两回事,这个说法放在其他任何关系上都成立。比如,迷恋一个人和理解那个人就完全是两件事。不会倾听恋人说话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有些人明明是爱着对方的,所以想要尽量满足对方的需求,却完全不知道对方想要什么。

自我机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没有自我实现的人、没有生产力的人,都会一边想要尽可能地去满足爱人的要求,一边又不去倾听爱人说话。

有些人会为了满足自己对爱情的欲望而去爱。但是,这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非真正地关心对方。所以会太过执着于自己无法被满足的欲望,而失去对对方的关心。

这样的人只会关心对方是否认可自己,而不在意对方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在意对方是否认可自己的这种关心,仅仅是对自己的关心,并不是对爱人的关心。

小的时候,在父母面前可以安心地完完全全地表达自己的人,心理会在这份安心中渐渐地成熟起来,长大后就不会那么害怕被人拒绝。

独立的人,比起不能独立的人来说,更不害怕被人拒绝。因为,他们不会太过执着于讨人喜欢。

无论如何都无法对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感到安心的话,这之中既有自己的问题,同时也有对方的问题。对方如果是心怀不安的人,那么心理不够成熟的人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对方的不安,会让自己的不安无限放大。于是,越是不安就越想要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就越来越感到压力,越来越无法发挥自我机能的作用。

人真的很神奇,有时受害者会感受到加害者的心情,从而精神紧张,痛苦不堪。如果和本来就不安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不安起来,总会觉得对不起对方。

只要想一想总是和不安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年幼的孩子就能明白。年幼的孩子会拼命地满足不安的父母的种种要求。但是,他也会受到父母的不安的影响,自己也变得不安。孩子渐渐不能充分地发挥自我机能的作用,所以就没办法完全达到父母的要求。

于是,孩子就会觉得非常对不起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明明是受害者,却会反过来责备没有办法哄父母高兴的自己。因为觉得是自己造成了父母不愉快的心情,所以感觉自己才是加害者。

实际上,谁都看得出来孩子才是受害者。明明应该责备父母,因为父母心中怀有不安,所以和这样的父母在一起根本感受不到快乐。但是,这样的孩子不会责备父母,而是责备自己。

并不只有亲子间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恋爱关系也是如此。恋爱中的一方如果心怀不安,那么另一个人也会变得不安。当然,如果另一方心理足够成熟,就不会受到对方不安的影响。

在恋爱关系中,如果没有明确的不安的一方和被影响的一方,而是双方心中都怀有不安,那么双方的不安就会互相影响,越来越严重。

这样的恋爱关系就和上述提到的亲子关系不一样了。因为双方心中都怀有不安,所以就不会只有一方总是责备自己了。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试着责备对方“都是因为你总是提心吊胆的,所以我也没办法放松下来”,或“都是因为你总是觉得不安,所以和你在一起根本感受不到快乐”了?

但是,心中怀有不安的人无法充分发挥自我机能的作用,所以就算想要满足对方的要求,也会因为压力太大而无法做到。于是,他们就会感到对不起对方,所以还是责备自己。

总是责备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无能、成天无精打采的人,大多是心中怀有不安的人。感到不安常常是双方的责任,尽管如此,心中怀有不安的人还是只会把错归咎于自己身上。自我厌恶的人无论做什么都没有自信

卡伦·霍妮曾这样描述过自我厌恶的人的行为倾向:他们会责备自己,蔑视自己,对自己感到不满,感到活着很痛苦。

在这段描述中,首先提到的就是责备自己,蔑视自己。

不能顺利维系关系的人往往看不清责任在于双方,只会把错误全都归咎于自己身上。究其原因,大概是他们总觉得对方要比自己优秀。

他们总觉得对方比自己更值得被爱,对方比自己更招人喜欢,对方比自己更有魅力。当然,这些都绝不是事实。

绝对不是对方更值得被爱,而自己不值得被爱,但是他们就会产生这种错觉。

厌恶自己、蔑视自己的人,在和别人比较时就总是会觉得自己不如对方,于是就会陷入自卑的情绪之中。

一个年轻俊朗的男士和一个比他年长的女士恋爱了。事实上,这个男士更年轻,女士已经过了花一样的年纪,容颜已经衰老。在其他方面,这个男士也是更胜一筹,但是这个男士无论如何在这段关系中都感觉不到自信。

在这个年长的女士面前他总是战战兢兢,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女士。这个男士绝对不是介意精神层次的问题,而是介意世俗方面的问题(...he has the advantage of age or youth,of a better position,of great importance,But even though...)。

以上是卡伦·霍妮书中的话。就算他如此优秀,也还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己配不上对方。

不难看出,他正是自我厌恶的人。我们如果厌恶一个人,不管发生什么都会觉得一定是那个人的错。

如果讨厌的那个人和夫人离婚了,我们一定会觉得他的夫人很可怜,而他很可恶;也会觉得离婚的原因一定出在他身上。

如果我们讨厌的那个人从公司辞职了,我们一定不会认为是公司的问题,一定是那个人的问题。讨厌的那个人如果工作上失误了,或是亏本了,我们一定会觉得他遭到了报应。

如果有谁说了那个我们讨厌的人的坏话,我们一定会觉得说得太对了。我们讨厌的那个人如果和恋人发展得不顺利,我们也一定会觉得是他的问题。

一样的道理,自我厌恶的人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会觉得是自己的错,从而责备自己。就算和对方比起来自己明明好了太多,也还是会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

而会刺激到自我厌恶的人的是同样心怀自我厌恶的人。双方心中都怀有不安的时候,同样都是自我厌恶的人的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就没办法顺利展开。

但是,卡伦·霍妮没有解释人为什么会把自己想得如此不堪。到底是为什么呢?

如上所述,人如果厌恶一个人的话,就会把那个人想得特别坏。但是,比如年龄这种问题,是无法辩驳的事实问题。自我厌恶的人觉得别人都看不起他

自我厌恶的人是心中怀有不安的人、心中怀有冲突的人。这样的人是看不见对方的,所以会带着偏见去看待自己和对方。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没有心情去关心真实的对方。

由于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会执着于自己是不是被轻视了,也就没有时间去关心对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他们不会去思考对方是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人,拥有着独立于自己的人格。他们厌恶自己,于是会认为对方也怀有同样的想法。

他们无法理解对方可能会有和自己不同的想法与感受。他们执着地认为让自己感到不快乐的事物,对方同样也会感到不快乐;让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情,对方同样也会感到心情愉悦;让自己感到痛心的事物,对方一定也会感到痛心;让自己尝到快感的事情;对方一定也会有快感。

所以,他们觉得因为自己厌恶自己,所以对方也一定会厌恶自己。

所以,自我厌恶的人非常容易受伤。他们觉得对方如果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是不会与自己交往的。他们无法相信对方是真心喜欢他,是真心喜欢和他在一起。

他们会执着地认为对方是期待从自己身上获取利益,或者是还不了解真实的自己才愿意和自己在一起的。他们永远不会明白,并不是别人瞧不起他们,而是他们瞧不起自己。

所以,他们会错误地认为,对方其实并不想和自己交往。其实绝不是对方不想和他交往,而是他自己不想和自己交往。

自我厌恶的男性如果恋爱了,会误以为如果不能让对方得到性满足,对方就不会与自己交往。女性一方明明是想要和他在一起才与他交往的,但他却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这一点。女方明明是因为想要见他才来找他的,他却会理解成对方是想要获得性满足才来见他的。而让对方满足这件事会渐渐成为他的压力,最终造成性无能。

自我厌恶的“外化”是有现实感的,他们感知不到对方其实是非常重视自己的。他们会认为,有那么多人都讨厌我,所以对方也是讨厌我的吧。

卡伦·霍妮曾就这样的自我厌恶行为进行过分析,但是都没有涉及在何种情况下会刺激到这种感觉,而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在和自我厌恶的人相处时更容易刺激到自我厌恶的感觉,而与接受自己、心理成熟的人相处时则不会那么敏感。

自我厌恶不太严重的人在和心理成熟的人相处时,感觉上会忽然能够接受自己了。能够接受自己意味着他的状态很放松,能够向对方敞开心扉。

而他们和憎恶自己、性格执拗、心理扭曲、怀有不安的人在一起时,就算被劝解说“可以放松一点”,他们也不会放松,不会向这样的人敞开心扉。

但是,和心理成熟的人在一起时,就算对方不说放松一点,自己也会感到放松,不用说也能自然地向对方敞开心扉。

自卑的两个人如果交往的话,双方都会为了不被轻视而变得过度防备对方,竞争也由此产生。这样的两个人没办法有心和心的交流。

自卑的人没有想要去看对方真实的态度,而是认定对方一定是自己想象的样子。因为没办法和对方进行心对心的交流,所以会感到更加孤独。或者说,正是因为自己心底的孤独感,反而不能和对方敞开心扉交流。

不去和真实的对方交往,而是和自己想象中的对方交往,所以也就不可能和对方有心与心的交流。如果另一方也是心中怀有冲突、自我厌恶的人的话,双方就都不会意识到心和心没有在交流这件事。

自我厌恶的人如果和心理成熟的人恋爱了,心理成熟的人会意识到心和心的交流受到了阻碍,但不如说心理成熟的一方会感到寂寞。

心中怀有冲突的人,意识不到心和心没有在交流这件事,所以也感觉不到寂寞。

心理成熟的人能够感觉到对方只是在和想象中的自己交往,并没有和真实的自己在交往。

心和心无法交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假设对方随意地把自己想象成A的样子,而自己实际上是B。于是,在真实的自己并没有感到痛苦的时候,对方却会认为自己正感到痛苦。

而感到痛苦的其实是A,并不是真实的自己B。也就是说,对方完全无法理解真实的自己的喜悦或悲伤、愉快或疼痛,对方并不关心真实的自己,只是活在他创造的那个虚拟的世界里。

所以,心理成熟的人在和心中怀有冲突的人交往时,会感到寂寞。而心中怀有冲突的人因为意识不到自己没有和真实的对方敞开心扉交流,所以不会感到寂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