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8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04:41:02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研究生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版2018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公版2018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读:

前言

亲爱的读者,本书中的二维码为对应的题目视频讲解,只要扫一扫码,就可以听中公师资讲解。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考试100分的试卷中,约占24分,仅次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原理性的内容多且较抽象,出题形式十分灵活,但是逻辑严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考生在复习时,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解题能力。

然而,大多数考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复习中存在两种误区:一是死记硬背,机械地记忆基本概念和原理;二是脱离实际,把理论束之高阁,不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两种误区,容易使考生陷入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所以考生需要巧用方法。为此,本书提供了四大方法供考生参考。构建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结构比较清晰,考生在复习时可构建知识框架图,发散思维,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

本书在每一章中都设置有“本章知识框架图”,框架图中结合2017年考试大纲、近八年真题,对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使考生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

利用框架图进行记忆,不仅可以使所记忆的内容逻辑清楚、条理清晰,而且考生还可以对照知识框架图,检验自己所复习的知识是否理解吃透,进而巩固自己的复习成果。掌握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体系包括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复习的重点:第一部分为总论,总论部分基本不出分析题,考生需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第二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分析题的考查重点,考生重点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第三部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四部分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三、四部分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掌握相关的概念即可。

本书在每一章的“本章知识精讲”模块,对重点考查的知识点做了重点精讲,且精讲内容紧密结合2017年考试大纲、大纲解析和近八年考研政治真题,分析总结每个考点的考查频率。力求帮助考生掌握复习重点和考查规律,进一步明确复习方向。扫码听课

书本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图书毕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题目无处求教、学习过程相对枯燥等等,而能方便快捷地听取微课视频则有助于考生进一步学习。

因此,本书在“真题再现”模块配备了2010年~2017年微课视频,考生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实现视频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掌握相关知识和答题技巧。本书的微视频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讲解,以帮助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随时获得指导。实战训练

古人云:“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具体到复习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科,考生需要加强模拟练习和实战训练。通过做题,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掌握方法技巧,熟悉考查趋势和规律。

本书设置有“本章知识精练”模块,挑选了与本章知识点相配套的模拟练习题。另外,针对考纲的调整,本书在选择题目时也作了相应变动,适当增加了对新增考点的模拟练习,方便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

希望本书总结的四大方法,能帮助考生科学备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尽管尽心、尽力、尽责,但书中难免存在失误和有待商榷之处,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中公教育研究生考试研究院2017年1月于北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考情分析与趋势预测

本书结合考研政治2017年考试大纲,通过研究近八年真题,列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具体考点,可以使考生清晰地了解考研政治真题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题型、题量与高频考点,同时能够让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明确并强化重要考点。

一 考试特点分析

1. 所占分值比重较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在考研政治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的分值,一般为22分~24分(2010年~2017年),仅次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 题型多样化。分析历年真题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近八年来题型分布沿袭一贯特点,即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分析题。一般单项选择题4道,多项选择题4道~5道(2010年~2017年),分析题1道。

3. 与材料结合考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具有理论性较强、实践性突出等特征。因此,掌握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复习中要注意联系与知识点相关的名言警句、时事材料等,将理论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

4. 考题难度不大。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分析题,大多数考题是在考基础知识,基本无偏题、难题、怪题,考生复习时应特别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争取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二 历年真题题型、题量分析

表1是2010年~2017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历年真题的结构与题型、题量的情况分析汇总。表1 2010年~2017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试卷结构与题型、题量分布表【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2010年~2017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分析题三种题型,且题量稳定在9道~10道之间。因此预计2018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会继续沿用这三大题型,且题量也将基本保持不变,即单项选择题4道,多项选择题4道~5道,分析题1道。

三 历年真题考点分析

表2为2010年~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各个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表2 2010年~2017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考点分布表【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选择题部分经常考查的知识点有: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人和自然的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质量互变规律,规律及其客观性,意识能动性,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个人与社会历史,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重性,货币的本质和功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剩余价值及其源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垄断的形成及本质,垄断与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及其后果,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长期性和历史必然性。而辩证法、认识论部分是分析题经常考查的重点。【总分析】综上可知,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考查的重要知识点相对固定,考查的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两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基本上考查原理的运用,经常与名言警句、现实生活、时事材料相结合进行理论的分析和运用;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考查基本原理的识记和简单运用为主。

四 复习策略(一)把握完整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主要包括总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四大部分,考生在复习时需要整体把握,熟记每个知识点的基本理论,理顺各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二)明确复习重点

在宏观把握知识体系后,考生需要着力于重点部分的复习。本学科的复习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第二章(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第三章(认识论)乃是重中之重,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分析题考查的重点章节,考研政治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关的分析题基本都会用到这两章的理论知识。(三)掌握细节部分

在明确复习重点后,考生应当继续向细节部分深入,进行细节部分的理解和掌握。近八年考研政治真题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的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总论和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不高,考查形式也以选择题为主。因此,考生在复习这几章内容时,以应对选择题为主,分清主次,有所侧重。(四)紧密结合材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一是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考查,二是更加注重运用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考题多与材料相结合。考生可以参考本书的“专项4”,学习相应审题、解题技巧和一些基本原理,并学会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材料。总论马克思主义概述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本章知识框架图

本章知识精讲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

1.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现实应用,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和理论结论。(三)马克思主义科学含义的狭义和广义理解

狭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理解: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知识点。考生需要识记以下几点: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阶级属性、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这三个方面识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1.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知识点。考生需要识记以下几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知识点。考生需要识记以下几点: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 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2. 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3. 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知识点。考生识记以下几点即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的具体内涵。

三、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应该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思想上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知识点。考生在实际生活中注重领会以下几点: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思想上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本章知识精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A. 科学社会主义B. 辩证唯物主义C. 历史唯物主义D. 剩余价值学说

2. 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A.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B.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C.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3.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B.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C.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 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5.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A. 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B. 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C.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 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6.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A. 剩余价值论B. 阶级斗争理论C.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 科学的实践观

7.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A. 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 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 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多项选择题

1.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A. 阶级斗争说B. 劳动价值论C. 唯物史观D. 剩余价值论

2.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时代前进的旗帜,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A. 揭示了世界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B. 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 揭示了现时代的基本矛盾和本质内容D. 提供了研究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现实应用,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和理论结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剩余价值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故B、C、D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2. 【答案】C【解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C正确,其他选项不符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3. 【答案】C【解析】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故C正确。B是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故不选。A、D是当时社会存在的某些理论派别,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4. 【答案】D【解析】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中两项最重大的发现。A、B、C谈到的三种对立在马克思哲学创立之前始终存在。而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5. 【答案】C【解析】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6. 【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属性,但这种科学性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A、B、C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容,即创立的成果,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关键,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故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7. 【答案】B【解析】研究对象和是否科学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故A错误。不科学的哲学也有很多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故D错误。马克思主义没有提供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这么说仿佛认识真理的过程在这里结束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原因在于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故B正确,C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二、多项选择题

1. 【答案】CD【解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A、B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D。

2. 【答案】ABCD【解析】B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根源,故正确。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故D正确。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学说;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故A正确。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故C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专项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本章知识框架图

本章知识精讲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 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没有考查过。考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此知识点以理解为主,需要把握意识、物质、思维、存在这些概念。(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康德和休谟是典型的不可知论者。

3. 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1)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2)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考查过1次,考生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分歧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各自的观点。这些知识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的起点。真题再现(2016年第2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用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A. 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B. 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 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 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视频讲解【答案】A【解析】题干中前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对自然规律正确认识和掌握的基础上,运用规律服务于人类。这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即随心所欲,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意志的作用,将意志看成是万物的基础,属于唯意志论的观点,故A符合题意;B、C、D表述错误,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1.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1)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2)唯物主义有三种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2.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中。(1)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没有考查过,但需要理解的地方比较多,诸如唯物主义3种形态各自的观点和局限、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体内容的理解等。考生需要对这些基本知识点进行理解,复习时就不会觉得生涩难懂。(二)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1.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3.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考查过3次,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比较重要。考生需要理解这几个方面: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时空的特性。这部分知识点考查题型大多以能力题型为主,不会考大纲上的原话,考生复习时需要理解,灵活掌握。真题再现

1. (2013年第1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A. 运动的衡量尺度B. 运动的内在原因C. 运动的普遍状态D. 运动的存在方式视频讲解【答案】A【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其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其二,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由此可见B、C表述错误;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故D错误。根据题中的“舟行洲不行”和“鸽飞阁不飞”可以知道,“舟的行”是参照了“不行的洲”,“鸽的飞”是参照了“不飞的阁”,既然是“参照”,就是一种衡量手段,也就是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对于观察者(静态)而言,“舟行”正是因为“洲不行”“鸽飞”正是因为“阁不飞”。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2. (2014年第17题)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 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A.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B. 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C. 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D.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视频讲解【答案】BD【解析】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B是D的同义替换。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时空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故不选A。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故不选C。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D。

3. (2016年第18题)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蕴涵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涵相同哲理的是A.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B.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C.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D.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视频讲解【答案】ABD【解析】由题干可知,本题考查时间的一维性。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具有单一维度,即时间具有持续性、顺序性和不可逆转性。“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这句话从“云”“潭”空间角度转入“日悠悠”时间角度,点出了时间的漫长,经年累月,自然地生出了后句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说明了时间具有一维性,故A正确;“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句话意在劝勉年轻人要珍惜美好时光,莫要辜负青春年华。之所以要珍惜时光,正是因为时间具有不可逆性,一旦错过无法回头。故B正确;“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句话意在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也说明了时间具有一维性和不可逆转性,故D正确。“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话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三)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2.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知识点。考生需要识记以下几点:实践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表现。(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其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考查过2次,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考生需要掌握以下几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真题再现

1. (2010年第17题)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删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作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年版又删去“为维护其统治而设”。再如1971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后,紧跟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1992、1998年版也一样,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时代前进的印记。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A. 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 取决于语词含义的改变C.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D. 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视频讲解【答案】ACD【解析】人的意识和语言是不可分的,本题通过一本小字典一些词条释义的变化考查我们对意识本质的理解。首先,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社会的,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Ⅰ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意识的社会性,既表现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也表现在意识必须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固定下来、表达出去,以在人们之间进行思想交流。《新华字典》以及其他各种字典的发行并一版再版,就是借助语言中的一种形式——纸质文字进行文化传承和思想交流。其次,从内容上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Ⅰ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就此而论,字典中所有语词的含义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来自人们的实际生活,是生活决定意识进而规定词语。最后,从变化上看,意识具有历史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新华字典》的4个版本,对一些词条的增删以及对同一个字的释义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

2. (2017年第2题)有人认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那么人脑里的“鬼”“神”意识就是对外在世界上鬼、神真实存在的反映。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A. 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 把意识看成是物质的产物C. 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D. 混淆了人类意识自然演化的阶段视频讲解【答案】C【解析】人脑中的“鬼”“神”意识实际上是人脑对外在世界的歪曲加工,而并非是对客观存在的直观反映,题干中的观点忽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将意识看成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故C正确,A错误。B是正确的观点,但与题意不符,故不选。人类意识的自然演化过程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D与题意无关,故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五)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考查过1次,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同时此知识点容易从人和自然关系的角度考查分析题,考生需要对此知识点稍加综合再复习。真题再现(2017年第1题)某地区进入供暖季后出现雾霾,而一旦出现大风天气或等到春暖花开后,雾霾就会散去或减少,从该地区较长时间的数据变化看,经过人们努力治霾,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持续走低;但在某些时段,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会迅速攀升,甚至“爆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凸显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一大特点:天帮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人努力”与“天帮忙”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辩证关系的启示是A. 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B. 人类有意识的思想活动是掌握客观规律的根本前提C. 认识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D. 尚未认识的外在自然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视频讲解【答案】A【解析】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二者统一的基础。故A正确,C错误。B、D本身说法错误,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1.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没有考查过,但其中涉及一个原理,比较重要。考生需要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个知识点进行重点理解,包括对本原、物质这些范畴的理解。对于原理的意义只需简单了解即可。建议考生复习此知识点时分清主次,把握重点。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1.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没有考查过。考生复习时重点把握联系的具体内涵和特点。(二)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没有考查过,但不代表其不重要。此知识点可能与联系的内涵和特点相结合,以分析题的形式来考查。考生在复习时要重点把握联系的内涵以及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三)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会引起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运动是物质分子状态的变化,化学运动是物质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变化,生物运动是生物机体的变化,社会运动会引起社会有机体的变化等。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考点。考生重点理解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关系即可。(四)发展的实质

1.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考查过1次,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考生复习时重点把握新生事物与旧事物的区别以及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同时还要注意区分“新生事物”与“新的事物”二者的区别。真题再现(2012年第17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 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B. 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C. 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D.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视频讲解【答案】BCD【解析】该诗句是唐朝刘禹锡所写。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事物。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它有了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新事物对旧事物采取“扬弃”的办法,否定旧事物中腐朽的东西,继承和发扬旧事物中合理的、积极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加进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在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判别一个事物是不是新生事物,不能以时间的先后和形式是否新奇为理由,也不能以内容的发展是否完善为根据,更不能以它表面是否强大和人数的多少为标准,故A不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CD。(五)发展与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考查过1次,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考生复习时对此知识点重在理解,同时要注意此知识点容易与创新、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点结合以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在复习时对相应的关键词要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由点及面,做到深入复习。真题再现(2015年第17题)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的生成过程说明A.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B. 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C. 事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D. 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视频讲解【答案】ABC【解析】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题干中时间是土壤形成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故A正确。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题干中土壤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经过时间的推移发展起来的,故B、C正确。事物的发展总体趋势是前进上升的态势,但发展的过程不总是直线上升的,总有曲折和暂时的倒退,故D说法不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六)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这些基本范畴从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它们“是各种事件的世界性的相互依存、(普遍)联系和相互联结的环节,只是物质发展这一链条上的环节”。

1. 原因与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2. 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3. 现实性与可能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4. 现象与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5. 内容与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八年来考查过1次,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也有可能考查分析题。考生需要掌握这几个方面: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内涵,现象和本质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基本内涵。真题再现(2013年第2题)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赶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A. 主观联系B. 必然联系C. 因果联系D. 本质联系视频讲解【答案】C【解析】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