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故事总动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04:53:39

点击下载

作者:张孝天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考古故事总动员

考古故事总动员试读:

前言

课堂上的知识丰富着我们的头脑,课堂外面的世界丰富着我们的阅历。对人类来说,好奇几乎是一种本能。孩子们,你们一定也想知道人类的祖先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你们更想知道,时光流逝,沧海桑田,锦绣的中华大地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是啊,人类到底从何而来?世界何时开始?这些问题让我们焦灼,也让我们困惑。我们渴求答案。可惜,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我们平常阅读的课本里,也很少会出现在中学老师的课堂上。那么,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求答案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学习的动力。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我们精心编写了《考古故事总动员》这本书。本书作者精心挑选了极具代表性的考古故事,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又能让孩子们学到真正的知识。

我们按照故事的类别,把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我们选取了一些中外

考古学家的故事

。万物皆有源,今时源于古,现在的根由在于过去。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几千年的文明进步,使人类进入到了崭新的时代。只是,当我们蓦然回首,却发现身后的脚印渐渐模糊,过去的一切开始变得遥不可及。所以,我们迫切地想要找到事物的根源。于是,出现了一批伟大的考古学家,他们以坚韧的毅力,非凡的勇气,绝对的自信,从那些深埋地底的器物,一点一滴地破译出隐匿的历史信息,拼嵌出了一幅日渐真切的人类文化基因图谱。依靠他们,我们才得以在自身与祖先的行为之间建立起合理的联系与呼应,才学会在无法尽解的惊人的古代文明背景下审慎评价现代的进步。所以,我们首先要探索他们考古背后的艰辛历程。第二部分,我们介绍重大的考古发现。考古发掘的历史遗物,不只是物质性的东西,也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精神文明的见证。通过这些考古发现,我们一步步地解读历史,还原真相,使孩子们更加了解过去,关注现实。第三部分,我们选取了考古史上的一些谜案,在这些谜案后面隐藏的是莫大的悬念和无言的沉重。作为人,作为理性的动物,作为一种必须洞悉自身文化遗传宿命的生命,人类注定要对古代的史实进行艰辛的探索。尽管迷雾重重,我们仍然要去挖掘、去探索。

对人类来说,挖掘历史源于人类固有的好奇心,也源于人类探究自身奥秘的本能欲望。对孩子们来说,过去的一切是他们渴望知道也急于知道的事情,这本书有孩子们想要知道的很多谜底。了解这些谜底,可以使孩子们更从容地审视历史,正视现实。考古学家的故事

震惊世界的贾兰坡

震惊世界的贾兰坡01

贾兰坡,字郁生,出生于河北玉田,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古脊椎动物学家。

贾兰坡对第四纪地质、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等方面都有很多研究,在旧石器考古方面,成绩最为显著。作为一位世界公认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贾兰坡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最初的两年时间,除发现大量石器和脊椎动物化石外,又连续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震动了国际学术界。“北京人”的故乡在今天北京西南约50公里处的周口店龙骨山。20世纪30年代初,年轻的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第二年,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两处含有丰富石英的地层,这意味着对“北京人”的探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时,贾兰坡先生来到了龙骨山,开始对“北京人”进行深入的研究。

贾兰坡对“北京人”的研究就是从发掘石器开始的。现在人们已经从“北京人”的发源地挖出了数以万计的石器,数量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类化石地所没有的。在“北京人”制造的石器中,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不多。其中有“砍斫器”(用来砍伐木材等)、“刮削器”(用来切割兽肉等)、“尖状器”(用来剥割兽皮等),并看到一种松软的黑色物质。但是,当时谁也不知道这种黑色物质是什么。直到后来有人把它送去化验,结果才知道这种黑色物质是“炭”,并证实是北京人使用火的痕迹。现在人们不仅发现了北京人使用过的灰烬、炭块,还发现了被烧过的骨头和石块。“北京人”遗存的灰烬都是成堆的,这证明“北京人”已有了不使火向外蔓延的管理火的能力。工具和火的使用这两个事实,雄辩地证明“北京人”不是猿类,而是已经形成的人。

裴文中先生赴法国留学后,龙骨山的发掘工作由贾兰坡负责。先挖到了猕猴的化石,之后不久就挖到了“北京人”的牙齿,还发现了几块碎小的头骨和石器,这让考古学家们看到了希望。接着,在一个面积不大的范围内,集中出现了约40个肿骨鹿的下颌骨,这种情形过去从未有过,情况有些反常。几天后,考古学家挖到一块保存完好的“北京人”下颌骨,大家因此信心倍增,每天都希望能有重大发现。突然,贾兰坡看到一名同事正往筐里装一块碎骨片,心里陡然一惊:这不是头骨的一部分吗?赶紧上前,稍一端详,立即证实了自己的判断。于是马上采取紧急措施,将周围6平方米作为特别区域,调来3位技艺高超的发掘能手通力挖掘。不一会儿,在半平方米的范围内,耳骨、眉骨、枕骨等相继露面。头骨埋在松软的砂土之中,可大伙儿直到中午才把它们全部取出。然后分装在二只荆树条编成的小筐中,小心翼翼地捧回驻地。晚上,贾兰坡用了整整一夜的时间,将破碎的头骨烘干、粘接、修复好。就在这天下午,距上午挖出的头骨1米处,又发现了另一个头盖骨,也破散成好几块。第二天,将第二个头骨完整无损地挖了出来。消息对外发表,再一次震动了世界。没过几天,竟然又发现了第三个头盖骨,而且这个头盖骨不像过去发现的那样破碎,保存得相当完整,连部分鼻骨、眼睡骨等都有。贾兰坡怕有闪失,当即把头骨修复完毕,连夜送回北京。在短短两周之内,连续发现3个头盖骨,这实在令人激动不已。

在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如头骨、下颌骨和牙齿等,实在是最完善、最优美的采集。只是四肢骨骼始终未能找到。这在当时确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不过,15年后,贾兰坡在整理标本时,认出了北京人的一段肱骨(上臂骨)和一段胫骨(小腿骨),弥补了研究的缺陷。“北京人”的上肢已接近现代人,下肢还保留着较多的原始性,平均脑容量为1059毫升。“北京人”的这一些特征证实了“劳动创造人”的伟大真理。寻找“北京人”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达到了高潮。“北京人”化石标本一直藏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的保险柜中,20世纪40年代,日美关系急剧恶化,“北京人”也变得岌岌可危。为了安全起见,决定将“北京人”转移到纽约自然博物馆去——尽管这是违反协议的。于是“北京人”被分别装入两个大木箱中,由美国海军陆战队负责押运。途中,“珍珠港事件”爆发,运送“北京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专用列车在秦皇岛被截,从此,“北京人”下落不明。战后,经多方查找仍然没有任何线索。

新中国成立后,又重新开始在龙骨山挖掘“北京人”的遗址,相继发现了5颗牙齿、一个相当完整的下颌骨和一个完整的头盖骨,而且,科学工作者还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北京人”的“兄弟姐妹”。

点评

贾兰坡挖掘出的“北京人”牵动着所有人的心,透过他们,我们可以找到人类最早的足迹,这一点对人类来说意义重大,对中国来说意义同样重大。

敢于质疑历史的陈景元

敢于质疑历史的陈景元01

陈景元既不是考古学界的权威,也不是历史学家,他只是一个建筑学方面的学者,退休前在江苏省国土局工作。然而,在兵马俑的研究界,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

陈景元第一次接触秦始皇陵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他考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在大学里,陈景元开始广泛接触中国古代史。“建筑和其他专业不一样,必须要研究各种历史建筑的风格,”他说,“所以人文、历史等很多方面的知识都要了解。”他还认为:“浩大的秦陵建设,都是建筑学上的事,地宫结构、施工方案、土方运输以及陵墓建筑的布局、主轴线方向等,绕开建筑专业自搞一套,实际上都是不能成立的。”入学报到后的第二天,他就独自一人到临潼东边,考察荒芜不堪的秦始皇陵。几年后,秦始皇陵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由陈景元的老师负责对临潼县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对秦始皇陵的保护是规划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秦始皇陵的规模勘测则是计划的第一步。虽然历史没有准确地记录下皇陵的规模,但根据秦汉墓穴的时代特点以及他和同学的勘测,以秦始皇陵为中心,特地划出了30~40平方公里的保护圈,准备建设一个特别的森林公园。当时为了保护文物,划定的区域已经远远大于陵墓的面积。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传出兵马俑被发现的消息。但让陈景元奇怪的是,出土的地方却远在当初他们划定的这个区域之外。更奇怪的是,出土不久兵马俑就被认定是秦始皇的陪葬品,陈景元非常怀疑,他说:“我们当时特地多划了很大的区域,就是为了保护文物,而且陪葬品放置那么远是不符合常规的。”很多研究材料表明,兵马俑到秦始皇陵的直线距离是1.5公里。而这1.5公里还不是两地的中心距离,他们的估算是按照两地的边缘距离,中心区域相距还要超过这个数字。陈景元依据自己的建筑学知识产生了怀疑,在家里,他展示了当年划出保护圈的测算图纸,精确到每一米的距离。“如果按照他们的解释,秦始皇陵有那么大的话,会把整个骊山也包括进去,这现实吗?”兵马俑的发现地点和秦始皇陵园的距离太远,这是陈景元对此的最大疑点。公开的材料表明,秦始皇陵的面积是56.25平方公里,周围包括兵马俑在内的多处发现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秦始皇陵真的有那么大吗?”陈景元怀疑说。

其次,古代帝王的陵墓多是南北走向,兵马俑的方位却在秦始皇陵的东面。作为陪葬品,却没有坐落在陵墓的中轴线上,这有可能吗?而且秦始皇陵背靠骊山,前有大河,在古代的建筑风水学说中是极佳的位置,难道古往今来只有秦始皇一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吗?凭什么出土不久就被认定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呢?

兵马俑出土不久,考古专家很快就得出结论:“秦俑坑当为秦始皇陵建筑的一部分”。据《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记:“秦始皇俑坑的西端西距秦始皇陵东墙1225米,和秦始皇陵内城的东北角成一直线。”加上出土的器物,陶俑“是秦始皇陵建筑的一部分”。在此后的宣传材料上,一致认为兵马俑的主人就是秦始皇。

为什么结论会下得如此之快呢?围绕兵马俑究竟发生了什么?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兵马俑是当地居民无意中发现的。当时,临潼县东西杨村一群农民在村子附近打井,发现了兵马俑。很快,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赶到,他们初步断定这可能是大型陶俑,不过距离秦始皇陵太远,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及其时代、作用,他们一时也难以判断,当时也没有立即上报。两个月后,有新华社记者了解到情况并写了内参,刊登在人民日报《情况汇编》,标题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短短四五百字将事情清楚地描述了一遍,至于出土的武士俑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这位记者在文章中并没有明确说明,但这篇文章已经将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这个消息引起了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当时国务院领导人的重视,要求国家文物局的负责人进行妥善保护。

当时临潼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感到压力很大。文化馆的同志讲,出土陶俑的地方距离秦始皇陵很远,对坑的大小、时代、性质和内涵等很多重要问题,他们都说不清楚。他们是反复商讨并请示县领导后才决定不上报,待进一步调查清楚后再向上级汇报。很快,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与陕西文物部门的专家一起来到临潼,现场考察后,疑问反而在更广的人群中扩散:这附近没有大型的墓葬,只有不远处有座秦始皇陵。但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怎么会放在如此远的地方呢?专家对陶俑的时代、性质、属主等问题仍不敢下肯定的结语。但在《试掘简报》中,却对兵马俑的主人作出了判断。

了解这些背景后,陈景元更加坚信自己的怀疑:“当初对兵马俑的属性并没有准确的学术判断,这难道不叫人起疑吗?”

为了使自己的说法更有说服力,陈景元跑到西安现场勘查,可是,现场看见的情况更让他疑心重重。按照兵马俑博物馆的说法,该俑坑建于秦统一全国的十几年后。但奇怪的是,坑里有很多不同轮距的车,这在当时是违法的行为。因为统一之前,秦国自己境内必须“车同轨”,否则无法在境内自由通行,统一六国后,“车同轨”又在全国推行。秦始皇又怎么会允许自己陪葬品的车轨有宽有窄呢?而且秦始皇自统一中国后,就改正朔,易“服色”,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的制度。几乎所有的武士俑出土时却从上到下都身穿大红大绿的战袍,紫蓝色长裤,这与秦始皇“尚黑”的命令大相径庭。秦始皇时只有大量使用步兵和骑兵的记载,而兵马俑坑内的军阵则是以战车为主的部队,兵器上也有可疑之处。

陈景元不断搜集相关的信息,写出了“秦俑新探——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开始向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刊物投稿,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该问题的讨论。为了文章的发表,陈景元四处奔走,四处碰壁,没有学术杂志愿意和他一起冒这个险。《文汇报》的一位记者获知此事,将该事件发表在内参刊物上。政治局委员、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知道后,批示此文章可以用“未定稿”的方式发表,但结果却杳无音讯。陈景元不服气,通过知名学者于光远,向胡乔木再次反映了情况。胡乔木再次批示,表示此文章可以公开发表。但很长时间过去了,社科院的刊物上始终没有出现这篇文章。为了让自己的观点为世人所知,陈景元想出了一个暗度陈仓的办法,避开社科院,绕到自然科学院的刊物上发表。文章中,陈景元除了质疑秦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还根据自己的考证说出他眼中武士俑真正的主人——秦宣太后芈氏。《西安府志》中对此记载:“秦宣太后,葬芷阳骊山,去新丰县十四里,则在临潼界。”在《临潼县志》中也说:“秦宣太后陵……在新丰县南。”地理位置和兵马俑出土地点相近。据《史记·樗里子列传》记载:“秦昭王,王母宣太后,楚女也。”可知芈氏是秦昭王的生母,而且她还是个“楚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兵马俑的发式和服装与当时的少数民族相似。公元前306年,昭襄王年少即位,宣太后摄政。太后临终之际,下令近臣为其殉葬,可昭襄王不愿意。当人殉的要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为了孝顺自己的生身之母,便下令塑造真人大小的殉俑,布置一个辎重车队,象征性地让太后回归自己的楚国故里。

该文章激起了轩然大波,国内外的研究者不断询问兵马俑考古队对此事的看法。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秦俑主人有了全新的观点,《中国考古未解之谜》一书中,作者公开将秦俑的属主列入“未解之谜”。为了扭转这种舆论压力,一些兵马俑研究学者在西安召开研讨会,后来传出消息,到会的专家学者都认为陈景元的观点不正确。陈景元逐个给参加会议的学者打电话询问,一一询问是不是反对自己的观点,而让他吃惊的是,参加会议的一些学者和他有相同的疑问。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告诉陈景元,他本人也对此存在疑惑,并在自己的学术文章“秦俑之谜”中支持陈景元的观点。谢万幸、杨飞、张万鑫等学者在各自的学术著作中,都表达了与主流不一致的观点。但很快,这些质疑的声音都被淹没在当时的舆论浪潮中。当时,《陕西日报》刊登文章“秦兵马俑坑的主人是秦始皇帝——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纪要”。兵马俑博物馆前任馆长袁仲一认为,兵马俑确实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他是当年兵马俑考古队队长,有“中国兵马俑之父”之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后不久,兵马俑内发现了写有‘吕不韦’字样的戈,秦宣太后比吕不韦早100多年,宣太后的墓葬又怎么会有后人的东西呢?”陈景元认为:“吕不韦戈发现的位置不在墓穴的底部,而在中层。如果是和兵马俑一起陪葬的话,那应该是在底部。兵马俑坑内每年都有淤泥堆积,戈发现的位置可以推断出大致的年份,那是宣太后身后的年份,而且兵马俑遭到破坏,此戈很可能是后来人带进去的。”

袁仲一认为,在一本古书上曾经记载着,秦始皇前来视察工程进展,曾下令宰相李斯将陵墓的范围,向外扩展“三百丈”。经过人们的钻探测量,发现西杨村发现陶俑的地点,正好在这“三百丈”的距离之内。陈景元则反驳,他找到那本古书的各种版本,根本就看不见有“三百丈”的字样。退一步说,秦代的1尺只有现在的23厘米,“三百丈”折成现在的尺寸,只有690米,西杨村距秦始皇陵中心接近2公里,怎么可能在“三百丈”的范围之内呢?虽然势单力薄,但陈景元还在坚持自己的声音。

点评

年近七旬的陈景元,始终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看法,其执著的精神令人钦佩。希望考古界能够以客观的态度来研究秦始皇与兵马俑的关系,还原历史的真相。这件事和发现兵马俑的意义同样重大。

发现水下金字塔的耿卫

发现水下金字塔的耿卫01

耿卫,云南澄江抚仙湖边的职业潜水员,水下金字塔的发现者。

20世纪90年代初,潜水员耿卫在水下发现了大量人工建筑的遗迹。当抚仙湖水位很低的时候,在很浅的地方露出的石板上,人们可以看到直径在8~15厘米的孔洞,形状酷似马蹄印。在水下建筑上,耿卫也发现很多类似的孔洞,有些内部边缘还有石钉,最初他一度以为这些孔是来连接石板的,后来发现这些圆孔插上木桩,再用绳子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

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古滇文明的青铜器图案发现,古滇人的建筑主要是以杆栏式建筑为主,这种杆栏式建筑是先用竹木搭成房架,底层悬空,再修墙而形成的建筑。耿卫认为,利用石板孔插木形成的长方形,完全符合杆栏式建筑的基础。他由此推断,所谓马的脚印就是杆栏式建筑用于插立木的基础,抚仙湖水下古迹一定与古滇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公元前279年,楚国大将庄硚率领大军,直扑滇地(现在的云南地区),征服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正当庄硚准备班师回国之际,偏偏赶上秦国入侵楚国,切断了他回国的后路。庄硚索性就在滇地称王建国,史称“庄硚王滇”。

到了汉武帝时代,中央王朝把滇国所在区域设为“益州郡”,下辖24个县,滇王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古滇文明逐渐衰弱,融入中原文明。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关于古滇国的一切,逐渐湮没无闻,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历史之谜。

现在,已经探明的古城遗迹面积已达2.4平方公里,其中两个高大阶梯状建筑和一座圆形建筑最为重要。其中一座高大的阶梯状建筑共分三层,底部宽60米,第二层宽32米,顶层宽18米,整个建筑高为16米,从声呐扫描图上可以看出,它的台阶非常整齐对称。而另一座阶梯状建筑气势最为恢宏,它上下共五层,第一层底部宽63米,第二层宽48米,第三四层倒塌比较严重无法仔细测量,第五层宽27米,整个建筑高21米,类似于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在每一层大的台阶之间都有小台阶相连,其中第一级大台阶从底部有一条笔直的小台阶直通而上。对于如此高大的建筑,在水下只能看一个局部,它的台阶很大,根本感觉不到是台阶,再向上走,发现又有一个台阶,看到倒塌的一堆石头本以为是个建筑物,实际上只是建筑的某一个部件而已。此外,在这两座建筑中间还有一条长300多米,宽5~7米的石板路面,用不同形状的石板铺成,石板上面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在另外一片区域里,耿卫还发现了一座圆形建筑,底部直径为37米,南面偏高,依稀可以辨别出台阶,该建筑北面倒塌得比较严重,东北面有个缺口,形状类似于古罗马的斗兽场。

专家认为,高大的台阶状建筑很可能是祭台。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曾出土大量古滇国时期的青铜器,耿卫仔细观察后发现,很多青铜扣饰(一种青铜质地的圆形小饰品)上都有台阶式建筑的图案,有的上面还有用于祭祀的栏杆式建筑图案。他认为,这表明祭祀活动在古滇人的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那些高大的台阶式建筑就是古滇人祭祀活动的遗存。

更令人称奇的是,刻画在一些青铜扣饰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图案,几乎与水下发现的圆形建筑形式一模一样。青铜器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有十余人,第二层有三四个人,坐在台阶上观看斗牛或者其他表演。耿卫认为,水下圆形建筑就是扣饰图案描绘的原型。曾有专家认为,圆形建筑是娱乐设施或是体育场,耿卫表示不能赞同,“如果把它认为是舞台建筑过于奢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行为”。耿卫猜测,湖底高大的建筑与青铜器上的图案相似绝非偶然。

在云南澄江县的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城市最早的是俞元古城,后来在史书上神秘消失,这是很多专家倾向于认定水下城市就是俞元城的原因。然而,耿卫却在“俞元”两字上动起了脑筋,“俞”在古汉语中有“最、最初”之意,而“元”有“原始、根基”之意,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高大的根基”。

耿卫说:“和其他的古代文明遗迹相比,抚仙湖水下遗迹的规模绝不逊色,拥有超过21米的高大建筑,这在玛雅文明遗迹中都是不多见的。对它的研究将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困扰考古界多年的古滇文明的谜团,很可能透过抚仙湖水下古迹揭开。”

点评

目前,专家们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水下遗迹的“身份”依然扑朔迷离。我们希望有关专家能尽快找到谜底,揭开水下遗迹的身份,这对考古工作来说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为古井揭秘的龙京沙

为古井揭秘的龙京沙01

龙京沙是湘西自治州的田野考古专家,多年以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布湘西。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天,一艘渔船正冒着小雨逆流而上,驶向酉水河中游的里耶镇。傍晚,船到达里耶,但是,有一位客人并没有立即上岸,而是让船沿着靠近镇子的河岸边来回游弋,看样子是在寻找着什么。

雨渐渐停了,岸边的镇子里如往常一样平静。里耶是酉水河边一个有名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淡而从容的日子。可是,这位神秘客人的到来改变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这个人就是龙京沙,他这次来到里耶,是因为一个谜团一直困扰着他。里耶盆地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武陵山脉之中,酉水河穿山而过。北面高耸的八面山将这里与巴蜀的广阔平原彻底阻隔。由于交通不便,居住在河边的人们始终和外界保持着某种距离。对于山外的人来说,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总显得扑朔迷离。

20世纪80年代末期,里耶镇的几个泥瓦匠在附近一个叫麦茶的地方取土时,意外地挖出了一批陶器和青铜兵器,随后到来的考古队就地发掘,很快清理出了50多座战国时代的古墓。不久,龙京沙在麦茶的调查再次取得进展,又有上百座战国时期的墓葬被探明。而且,从大量出土的器物上,可以看到明显的楚系文化的特征,毫无疑问,这里曾经居住过数量庞大的楚人。站在这个2000多年前的巨大坟场当中,他意识到如此集中的庞大墓葬,很可能意味着不远处一座城池的存在。

但是,对周边的调查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从清朝嘉庆年间修订的《龙山县志》中可以看到,里耶在战国时代就隶属于楚国的黔中郡,这也完全印证了龙京沙在麦茶古墓中的发现。不仅如此,县志当中还记载了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秦人曾经两度征服黔中郡,最终,秦始皇在消灭了楚国这个强大对手之后,将黔中郡纳入了统一的帝国版图。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楚国的国师苏秦由于看到从乌江至酉水的通道是畅通的,因此担心已经占据巴蜀的秦人会从背后夹击楚国。苏秦的担心最终变成了残酷的现实。2000多年以前,当楚国的大军在中原战场上与秦军主力奋力厮杀的时候,另外一支秦军却悄悄从巴蜀沿水路潜入楚国的后方。按照专家的论证,当年的秦军首先从涪陵沿乌江而上,再经过一段陆路,转道酉水,沿河而下直达沅水,最后长驱直入楚国的洞庭湖地区。在这个过程中,酉水河畔的里耶恰恰是秦军的一个必经之地,那么,当秦军突然出现在这个楚人聚居之地的时候,他们是否看到了一座城池呢?

麦茶古墓中出土的很多器物,仍然无法确切断代。这时,向酉水河上游展开调查的龙京沙却有了意外收获。这天,当考古队的船来到距离麦茶墓群1.5公里外的大板附近时,岸边一座座凸起的巨大台地,突然引起了龙京沙的注意。不久,在酉水流域的地图上,又增加了两座巨大的墓葬群。加上先前发现的麦茶古墓群,三座墓群遥相呼应,成品字形分布在酉水河两岸。耐人寻味的是,这三个巨大的墓葬中分别埋葬着几个不同时期的人群。这一切都不能不使龙京沙有种强烈的感觉,在里耶盆地这些巨大的墓葬群的附近,极有可能存在过一座城池。

经过不断勘查,龙京沙在里耶小学附近发现,一些散落在岸边地层中的陶片,正是2000多年前某座巨大建筑上的瓦。继续追踪,出现了护城河与城墙的痕迹。

但是,龙京沙的这次调查在刚刚出现转机之后,便戛然而止。从此以后,龙京沙的心中再也无法平静下来。几年后,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即将在里耶开展,里耶镇临河的一段将与上游一样,成为连绵百里的巨大堤坝的一部分,而龙京沙当年发现古城线索的地方,刚好将被埋人大坝的下方。这件事引起了文物部门的警觉,由于时间紧迫,考古队很快来到里耶,龙京沙将在这里彻底解开那个困扰他多年的谜题。这天,一名考古队员准备向下清理地层。突然,在原来厚厚的黄土之下,出现了深色的青膏泥,而且,青膏泥的范围越来越大,这一变化立刻起了龙京沙的注意,他知道,青膏泥是湘西很常见的一种土质,但是它往往有规律地自然分布,在大量黄土之下突然出现,很可能是人为造成的。接下来,大量的古代垃圾从厚厚的淤泥之下被清理出来。龙京沙仔细地记录着每一样东西,这些大都是破碎的陶罐和瓦。经过反复确认,这些垃圾的特征从汉代一直延续到了宋代,这足以证明此地一直有人居住。

随着发掘的深入,灰坑下方的堆积物越来越多,不久,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当人们将厚厚的青膏泥清理出去时,坑中竟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正方形木框。几天之后,这个巨大的方框已经深入地下达到四米,这时,出现在面前的是一口前所未见的大井。井下的淤泥被不断清空,井的深度也在逐步增加。像这样一口大井在当时绝非一般百姓所能建造,而且,在距离河岸很近的城内建造如此巨大的水井,足见当时的决策者对城内的水源格外重视。既然是这样,这口水井又为什么会突然在短时间内填入大量的垃圾和杂物,遭到彻底废弃呢?

井下工作仍在继续,一天,突然从井上传来一个工作人员急促的声音,让龙京沙吃了一惊。井上面的工作人员告诉发现了文字!龙京沙迅速向井上爬去。作为一个富有经验的考古人,他十分清楚在这样一口井中出现文字将意味着什么,也许,这座古城的真正主人即将出现了。一枚长不足10公分,宽不到1.5公分的竹简残片,简上的文字已经超越了龙京沙的经验。古文献专家张春龙赶到现场,他一眼认出这是一枚写有楚国文字的简。

更多的答案也许就在井下,但是2000多年以来,古井当中始终有淤泥填充,保持着内外压力的平衡,而这些天来的发掘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危险无处不在,挖掘却没有任何进展。数天后,龙京沙再次冒险下井,此时,下方的井壁果然已经出现渗漏,2000多年前的木板在十字形支撑的帮助下顽强地抵抗着来自各个方向的压力,巨大的危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步步逼近。终于,当龙京沙小心地揭起一层淤泥时,他的手突然触到了一些规则的木片,很快,堆积物被运上地面进行筛洗。果然,当河水慢慢剥开裹在木片上的淤泥之后,人们再次看到了来自井下的文字。

当井下的简牍不断出现在面前时,张春龙陷入了巨大的震惊和疑惑之中。因为,这些简牍上居然明确地用古隶书写着秦代的日期,这无疑是秦代的简牍。那么,这一切就与前几天出现的楚简形成了一个奇怪的时间误区。从里耶古城一号井中发现秦简的那天开始,短短10来天时间,运上地面的秦简已经达到上万枚。数量远远超出之前的发现总和。而且,井下的考古队员依然没有看见井底。

井上,年轻的古文献专家张春龙用毛笔小心地蘸着蒸馏水一点点洗去简上的淤泥,两千多年前留下的墨迹清晰地显现出来。而这一次令他更为震惊,出现在眼前的这些简牍大多抄写工整,格式规范,用词严谨,具有统一的格式。这分明是某座官署的档案。

考古发掘的现场,大量的简牍还在源源不断涌出一号古井,经过粗略的统计,出土的简牍已经超过两万枚。简牍的内容依然是秦代迁陵县的官署档案,那么,在这座神秘的城池当中,究竟发生过一次怎样的变故,才让如此大量的政府档案隐藏在这口大井之下呢?终于,张春龙在2000多年前的字迹里找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就在里耶战国古城发现第一枚简牍的20天后,人们终于看到了一号古井的全貌。这是一口深达17米,面积达4平方米的巨大水井,始建年代为战国,在秦朝末期遭到人为废弃。但这口2000多年前的大井,承受住了突然清空带来的巨大压力,在这二十多天里,古井上下经历无数险情,幸运的是,考古队员和井下文物最终全部安全回到地面。经过最终统计,从一号井下共出土秦简36000多枚,简上的文字达数十万字,全部是秦代洞庭郡迁陵县的官署档案。而在此之前,各地出土的秦代简牍总数不足3000枚。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简牍上的内容,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关于中国第一个统一时代的鲜活样本。

还有一件事情,让所有参与发掘的人至今感到不安,那就是在古井中最先出现的是十几片来历不明的楚简,在他们的下方才是数量惊人的秦简。这个奇怪的现象至今没有定论。那个将写有楚国文字的竹简抛入井中的人,已经将这个秘密永远带走。

不久,在里耶上游1.5公里外的大板和魏家寨两地,又连续发现了两座独立的城池遗迹,它们和里耶古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考古队长龙京沙又将奔赴新的战场,对于龙京沙来说,酉水河畔这一座座迷城的传奇也许才刚刚开始。

点评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努力,龙京沙那忘我的精神,不懈的斗志,置生死于度外的胸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探索金瓶之谜的黎瑞财

探索金瓶之谜的黎瑞财01

黎瑞财,大理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对南诏大理国山洞藏金瓶有深入研究。

21世纪初,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的巍山县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个夏季的傍晚,暴风骤雨即将来临,一位进山采药的彝族老汉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他要赶紧找个地方暂避风雨。大山里通常会有很多的洞穴,老汉在草丛中寻找着,果然他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洞口,急忙走了进去。洞中漆黑一片,地面上也坑坑洼洼,但洞里仿佛有种神奇的东西吸引着老汉向前走去。就在火光照亮前方的时候,老汉惊呆了,山洞深处显现出一些金灿灿的东西。再定睛细看,老汉辨认出这是些黄金打造的罐子。这时,老汉好像受到了更大的惊吓,他全然不顾外面的狂风暴雨,跌跌撞撞跑出了山洞。山洞中的黄金罐子似乎不是什么金银财宝,而是些更加诡异的物品,竟使得老汉这般惊恐万状。也许是因为受了惊吓和淋了雨水,老汉回家后便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

老汉的去世引发了人们的争论。人们都说老汉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那些金瓶是属于很久以前一些国王的,里面存放的是他们的魂灵。在当地一直流传着这个古老的说法,一个秘密的山洞里藏匿着许多国王的金瓶,但从没有人能够找到它们。随着老汉的去世,刚刚被发现的山洞也悄然消失了。

几年过去了,山洞里国王的金瓶已被人们淡忘,但黎瑞财所长,却始终关注着这件事。这天他和同事来到了大理市的苍山脚下,传说这里也有一个藏匿着金瓶的山洞。这里离巍山有100多公里远,同样是藏着金瓶的山洞为何会出现在两处?而山洞中的金瓶真的是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存放着国王的灵魂吗?那些金瓶又会是属于哪个王朝的国王呢?黎所长在反复查阅史料后,发现《蛮书》上记载,火葬了以后,南诏王割下双耳,放在金瓶里面,藏进密室,适时拿出祭之。看来,按照蛮书的记载,老汉的发现和人们的传说并不是子虚乌有,国王的金瓶的确存在。

但黎所长也清楚地知道,如果山洞是存放金瓶的地方,那就好比是国王的陵墓,它的位置一定非常秘密。为了不让后人发现这个金瓶的所在地是什么地方,国王会首先派第一批人把金瓶储存收藏好,埋好以后,就派第二批人,把知道这个洞穴所在地的人杀掉,这样,这个洞的地点就永远是个谜了。

1000多年前,大理地区曾有过两个地方王朝,它们的都城就建在了苍山脚下,但有关这两个王朝的文字记载却寥寥无几。明朝时,朱元璋派当时的傅有德平定云南后,把所有在官典籍全部烧毁了。

朱元璋所毁掉的正是大理地区两个古王朝的历史文献,它们就是南诏国和大理国。这两个王朝先后存在了五百多年,但灭亡已有近1000年的时间,再加上后人毁灭性的破坏,地面上已经没有了王朝的踪影,只有地下还可能埋藏着都城的废墟。如今这里的公路要扩建,人们必须先探明地下是否有古代建筑,才能动工修路。所以一支考古队在这里开始勘察,当然,考古人员更希望能够在此地发现南诏大理国的遗迹。

在巍山县的巍宝山下,有一座小小的庙宇,这里供奉着一位特殊的人物,他就是南诏国的创始人,名叫细奴罗。

根据有限的历史资料,人们了解到,早在大约公元600年时,细奴罗曾是巍山地区的一个种田人。那时的大理地区只有一些部落分布在洱海一带,细奴罗就是其中一个被称为南诏的部落首领。

后来他所带领的部落在唐王朝的扶持下,打败了当时洱海一带其他的5个部落。细奴罗统一洱海地区后,在家乡的一座山上建造了自己的都城。南诏曾有过的三代国王都生活在这个叫龙于图的都城里。那么,他们很有可能把自己的归宿选在巍山,而老汉发现的那个山洞也就有可能真的存在。

90多年后,南诏的第四代国王将都城迁到了苍山脚下,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大,南诏成为云南一带强盛的地方王朝,历时一共250多年。

当南诏国的时代过去后,大理国立国并沿用了南诏的都城。在苍山洱海一带大理国的都城又伫立了300多年。直到公元1253年,忽必烈攻占云南地区,南诏和大理国500多年的历史才最终结束,所以在苍山脚下有着神秘山洞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从细奴罗创建南诏,到南诏国消失,一共有263年。在这期间,南诏曾有十几代君王即位,而其后的大理国存在的时间更长,延续了308年,即位的国王也应该更多。500多年里两个地方王朝皇室的人数加起来应该是个不小的数字,但这些君王的陵墓不仅始终没有被找到,甚至连一点点的蛛丝马迹也无从发现。

对此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推测。有人认为,由于南诏大理只是两个地方王朝,他们的国力无法和中原王朝相比,没有足够的实力为每一位国王修建大型的王陵。也有人认为,南诏大理远离中原内地,其丧葬习俗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他们信奉佛教,时兴火葬,所以无须为保存尸骨大兴土木。

从大理地区保存下来的这些火葬墓中,我们看到,即便是普通百姓,实行火葬后,死去的人也还是要有一个墓碑的。或许因为帝王本来就不能和百姓同归一处,所以南诏大理的国王们将归宿选择在了山洞里。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考古工地的现场有了明显的变化。一些大大小小的土坑被专门清理了出来。人们发现在每一个土坑中都埋放着一块大石头。黎所长和考古工地的领队,对这些土坑异常关注。他们认为土坑中的大石块呈现了一种古人特殊的建筑手段,那就是在坑中先放上石块,然后在石块上树起木柱,用这样的办法建筑房屋,这正是南诏大理时期建筑的特点。

根据文献记载,历史上这一带曾是南诏大理国的都城。这次为了扩建公路而进行的保护性考古发掘,果然探察到了南诏大理国的踪迹,这时在黎所长心中也随之升起了希望,那个藏着金瓶的山洞会不会真的存在,而且也能被发现?

在剑川县,人们传说这里的石宝山上也有一个神秘的山洞,和巍山、苍山脚下的洞穴一样,存放着南诏大理国国王们的金瓶。

从南诏时代,剑川县的石宝山就是佛教胜地。早在南诏国创建初期,佛教就被确定为南诏国的国教,包括后来的大理国,也沿袭了这种宗教信仰。从保留下来的一幅国王理佛图中,我们更能看到南诏大理国信奉佛教的盛大场面。南诏大理国的国王们曾命工匠在这里开凿石洞,修筑佛像。至今山上依旧保留着很多的佛教造像。

但与其他信奉佛教的地区不一样的是,南诏大理国的君王们在为神仙打造石像的同时,将自己的石像也置于其中。有时候甚至和他们的家人置放在一起,这就是南诏创始人细奴罗的“全家福”。在石宝山上的佛教雕像中,人们一共找到了三位南诏国的国君。其中一位南诏国君的石像旁,还坐着一位出家的僧人,人们推测,在南诏时期,不仅国王信奉佛教,就连国家大事的制定也会有僧人来参与。

尽管石宝山也远离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苍山,但从国王的雕像可以看出,南诏的国君似乎对这里更加情有独钟,那么国王们将最终的归宿选择在这里也是很有可能的。

在大理地区,人们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曾发现过大量的火葬墓,这些墓穴中只有一个装着死者骨灰的火葬罐,但随着死者身份的不同,火葬罐的材质也不同。普通百姓也就是一个陶土烧制的罐子,只有在贵族的墓葬中人们才能见到这样精致的火葬罐。难道在南诏大理时代,这一带的人们真是像推测的那样,因为信奉佛教而选择了火葬?那么,南诏有13代王,大理国有22代王,这30多代的王、后、妃等等墓葬,究竟有没有?如果有,他们又在哪里呢?

看来正是因为南诏大理国的人们信奉佛教,相信人来于尘也归于尘,所以选择了火葬。而那些国王们因为身份显贵,他们的火葬罐则应该是用黄金打造的。人们有理由相信,那些传说中的金罐子很可能就是南诏大理国国王们的火葬罐,而彝族老汉发现的山洞也因为巍山县是南诏的发祥地显得更加可信。

在苍山脚下的工地上,人们依旧在进行着考古发掘。根据记载,1000多年前,南诏大理国的都城就建在了这一带。尽管考古工地所在的位置,并不是记载中当年都城的中心地带,但在地下人们还是发现南诏大理时期留下来的建筑遗迹,证明这里的确有都城建筑存在。这便从考古发现的角度,找到了南诏大理国存在的证据。

几天以后,黎所长和同事再次来到苍山脚下传说中有山洞的地方。在以前的勘察中黎所长就发现,这里有着两个大平台,地形很像是举行大型祭祀的场所。他推测这两个平台有可能是人工建造的。黎所长从第一阶平台的地上取下了一块泥土,果然泥土中显现出了一层层不同的土质。显示了人工夯筑的痕迹。

如果这里是南诏大理国为国王的灵魂举行祭祀的地方,当年人们除了要夯筑起一个平台,平台上还应该有相应的建筑。黎所长来到了第二阶平台,这里的地面上散落着许多瓦砾。

黎所长在泥土里挖出了一块瓦片,经过仔细辨认,他发现瓦片上隐约有些纹路。他把瓦片带回了办公室,又找出了从考古工地带回的瓦片,采取实物对比的方法进行考证。因为人们已经确认考古工地中发现的建筑遗迹就是南诏大理国留下的,将平台上挖出的瓦片和它放在一起,黎所长看到两块瓦片上的纹路有着同样的特征。这一切显示出瓦片恰好具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在随后对平台的勘察中,人们发现了南诏的有字瓦,铺地砖,是一尺见方的铺地绿釉砖。由此看来,毫无疑问,大理时期这个地方就有官方建筑。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南诏大理国的王陵是存在的,国王的金瓶也是存在的,而苍山脚下那个深藏不露的洞穴比起其他传说中的洞穴更可能是王陵的所在地。等找到那个神秘的洞穴,我们会找到一切问题的答案。

点评

也许,这些王陵就是一个普通的洞穴,也许洞穴中就只有些国王们的黄金火葬罐。但黎所长和考古队员们依然努力着,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资料对人们了解那个存在了500多年古老王朝的神秘历史,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发现腓力二世的安德罗尼科斯

发现腓力二世的安德罗尼科斯01

安德罗尼科斯是研究马其顿历史卓有造诣的考古学家,在他的带领下,马其顿王家墓地得以重见天日,这一重大发现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公元前359年,腓力二世当上了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雄才武略,骁勇善战。不断向外扩张,先占领爱琴海北岸色雷斯一带,继而南征希腊。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决定控制整个希腊。为此,他专门设计了一种新阵法,叫“马其顿方阵”,即士兵们列成长达16排的纵队,每个士兵都被遮住全身的巨盾和长达50米的长矛武装起来,后排的士兵把他们的长矛放在前排士兵的肩上。这样,前排的士兵就得到好几排向前伸出的长矛的保护,整个方阵行动起来就像一个整体一样。

临出征时,他任命儿子亚历山大为马其顿军队副统帅。当马其顿军队到达希腊中部喀罗尼亚附近时,遇上了希腊各城邦的联军,就在这里,双方展开了一场大决战。马其顿军队在黎明前排好了方阵,方阵分左右两翼,腓力二世亲自指挥右翼,左翼由亚历山大指挥。决战中,双方相持很久都不分胜负。首先取得胜利的是亚历山大,他指挥左翼军队,给当时认为无敌于天下的底比斯人的“神圣部队”以致命打击。相反,腓力二世指挥的右翼军队却遭到了失败。但是联军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搞乱了自己的队伍。腓力二世在亚历山大的帮助下,迅速改变方阵队形,向联军反扑过去。结果联军溃败,腓力二世大获全胜。

第二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村宣布自己是希腊军最高统帅,从而确定了马其顿在希腊各城邦中的领导地位。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参加他女儿婚礼时被刺身亡,亚历山大继承王位。33岁时,亚历山大因病去世。亚历山大死后,他的亲信和部下便展开了激烈的夺权斗争,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马其顿王国从此分崩离析了。

虽然马其顿王国已消散了2300余年,可是,现代文明社会里的一些考古学家,却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腓力二世的陵墓。19世纪60年代初,有一位法国考古学家在希腊萨隆尼加西南约65公里处一个叫维金纳的小村庄附近,发现了一座规模庞大的马其顿王宫,并发掘了其中一部分。他的发现,证实了维金纳是吏书上所称的爱基——古希腊马其顿王国的都城,而不是以前人们认为的爱德沙。

20世纪30年代,18岁的马诺利斯·安德罗尼科斯,参加了一支考古队,前去发掘那座宫殿的其余部分。安德罗尼科斯在维金纳村的中心发现了一座大坟堆,虽然蒿草遍野,瓦砾掺杂其间,但比其他墓堆都大。他想,这土堆下面或许埋着些比铁器时代的尸骸更有意义的东西。

20年后,人到中年的安德罗尼科斯已经是萨隆尼加大学的博士,他壮心不已,重新来到维金纳。在此后的几年中,他搜集到了许多大理石墓碑的碎片。经过研究,他确认这些墓碑碎片的年代很古老,是公元前4世纪和前3世纪的遗物。这个时期是马其顿王国最强盛的时期,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都是那个时期的风云人物,安德罗尼科斯再次想到了那个大墓,想到了那个大墓的主人到底是何许人?

70年代初,安德罗尼科斯决定正式挖掘维金纳的那个大墓。在经过了35天的挖掘,铲掉了近1.8万立方米的泥土后,一座坟墓的高大正面,呈现在发掘者的面前了。墓门没有被打开过的痕迹,墓门上的图案是狩猎狮子的场面,这是深为马其顿王室酷爱的消闲活动。安德罗尼科斯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亮进入到墓内,眼前的景象使他十分惊讶:一个正方形的墓室,一扇关闭着的大理石门,一座完整的石椁以及无数在尘埃中闪烁着光芒的珠宝、金器。他兴奋得狂呼:“啊!这肯定是一座王陵!”此后的几天中,他们一直在进行大量的清理工作。从墓中发现的丰富的陪葬品来看,这是一座未受劫掠的王陵,而陪葬品中的许多青铜器和甲胄,又表明墓主人是一个好勇善斗的尚武之君。他们打开大理石的石椁,在场的每个人都惊呆了。石椁里是一只精美绝伦的金棺,棺盖上镌刻着旭日的图案。安德罗尼科斯惊叫了起来:“这是马其顿的王徽!”金棺里面存放着经过火化的骨骸,还有一个用黄金制成的橡树叶和橡子环绕而成的花环(橡树叶是古希腊主神宙斯的象征)。安德罗尼科斯根据出土的陶器和其他物品以及它们的制作工艺,判定这座坟墓是在公元前340年~公元前310年间封闭的。这一段时间里,在马其顿下葬的君主只有腓力二世一人。但是墓里没有发现任何碑文,可以用来证实这是腓力二世的墓。

后来,安德罗尼科斯经过仔细勘察,终于在厚厚的尘土中,又找到了5个只有2.5厘米高的象牙小头像,3个是男性的,2个是女性的,他又令人信服地鉴定出其中2个男性的头像就是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安德罗尼科斯大喜过望,在萨隆尼加大学宣布:“根据已经找到的考古证据,我相信我有权说,这就是腓力二世的墓。”可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他的观点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幸运的是,安德罗尼科斯终于在一个远离维金纳的、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他所需要的证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有一位叫理查德·尼夫的英国人,他是医学方面的专家。尼夫曾经对3个木乃伊进行过修复工作,为了说明这些木乃伊生前的容貌,他利用石膏模型和黏土,证明了一个人的面貌取决于他的颅骨的结构。只要在颅上附上一点黏土代替肌肉,就可以根据颅骨重现其本来面相。安德罗尼科斯建议,用金棺中被发现的头颅骨来试一试。1981年,尼夫前往萨隆尼加,在博物馆找到了那些颅骨,他耐心地把那些碎骨片一一复制成石膏模型。回到曼彻斯特之后,又设法把这些碎片拼合起来。在拼合的过程中,他发现面骨的有些部位严重变形,特别在右眼窝附近。无奈之下,尼夫只得向布里斯托大学解剖系的默斯格雷夫博士求救。默斯格雷夫博士是一位对希腊丧葬火化方面很有研究的专家,他告诉尼夫,虽然火化会使骨骸缩小10%,但这不可能是这些颅骨变形的原因。尼夫又找来两位整形医生,请他们来看看这些颅骨的拼合是否正确。两位整形医生告诉他,拼合得十分正确。他们还解释了右眼处面骨变形的原因:颅骨的主人,生前右眼附近受过严重的损伤,其伤口只能是由上方射下的物体打击造成。尼夫把这些解释转告了曼彻斯特大学的考古学家普雷格,普雷格立即去查找有关记载腓力二世生平的古代文献,他在一部写于公元1世纪的史书中,找到了一段详尽可靠的记载:公元前354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攻打梅素恩城的战斗中,右面颊中箭受伤,被迫挖掉右眼。尼夫现在已不再疑惑了,他的方法是正确的。他开始根据拼合成的头颅骨,重新塑造颅骨主人的容貌。不久,一个独眼君王凶狠可怕的面貌又重新再现了。

塑像起先是一尊石膏像,随后,尼夫又给塑像染上皮肤的颜色,加上胡须,把它制成一尊蜡像。这张重现的面孔与腓力二世的画像、雕像上的相貌惊人的相似。1983年,普雷格和尼夫带着这尊蜡像和有关照片、幻灯片,前往雅典参加一次国际考古学家的会议。当蜡像最后被置于讲台上时,在座的考古学家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如今,在英国曼彻斯特博物馆中,珍藏着这尊面目狰狞的腓力二世的头像。最使参观者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在他已失去了眼球的右眼窝处,留着一个异常瘆人的伤疤。这尊蜡塑成的头像,同样是鉴定一项伟大的考古发现的确切证据。

点评

如果没有马诺利斯·安德罗尼科斯的积极探索,腓力二世也许还会在地下沉睡,人类也很难找到这样鲜明的证据来论证这段历史。他这种不畏艰难、勇于钻研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锲而不舍的霍华德

锲而不舍的霍华德01

霍华德是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图坦卡门墓的发现者。

霍华德1874年出生在英国,他曾给著名的考古学家纽伯利当助手,帮助纽伯利教授整理从埃及带回来的绘画,深厚的艺术功底以及他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深得纽伯利教授的赏识。霍华德18岁那年,纽伯利教授把他带到古埃及金字塔下。他跟随纽伯利教授参加古墓的挖掘和临摹壁画等工作。同时,他也学习埃及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不久,霍华德成了一位埃及通。埃及神秘的陵墓一个个被人发现,继而又被挖掘出来。可是,霍华德认为,还有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图坦卡门陵墓,仍然在沉睡着。图坦卡门陵墓在哪里?这个问题,时时在他的脑海里浮现。霍华德决心探寻它的秘密。在埃及,每一个法老的荣耀和显赫的成绩都有石刻记载,可是在乌克苏的神庙里,却没有留下图坦卡门的铭文。他遍访所有的游牧部落,也没有人能告诉他,尼罗河两岸是否有这个年轻法老的陵墓。10年过去了,探访图坦卡门陵墓一无所获。霍华德没有气馁,他忍受着压力追求着自己的梦想。直到有一天,霍华德遇到一位考古学家——卡门,当卡门听完霍华德的叙述,心想:这小伙子有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他对古埃及历史知识的广博确实令人信服,于是决定和霍华德一起合作。正当他们鼎力合作,着手筹划从何处开始挖掘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华德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考古发掘中去,但整整5年过去了,一无所获,他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和磨难,就连充满信心的卡门,也感到失望和悲哀,卡门决定中止考古发掘。霍华德请求卡门再最后做一次尝试,卡门同意了。

霍华德与大批工人开始做最后一次的努力,他们先清除了地面上的土石,很快发现了公元前1160年修筑拉美西斯六世陵墓时民工们住的石棚。很快霍华德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通往地下的石阶,而后12级台阶全部被清理出来,而且可以看到石阶尽头的那扇大门!他们打开洞门,内门有一条通道,里面堆满了许多建筑材料的碎渣。接着发现了第二个入口,上面刻满了图坦卡门法老的印章。霍华德在严密封闭的入口处凿了个洞,把蜡烛伸进里面,然后用一只眼睛贴近了洞口,向里观看。他隐隐约约地看到包金的战车,饰有巨大镀金狮子和怪兽图案的卧榻,约一人高的国王雕像以及数不清的箱笼和匣子。进入洞口后,他们发现除了上述这些东西以外,还有荷花状的石膏盂、镀金的安乐椅,可就是没有发现木乃伊的棺材。不过,有一堵墙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因为它的中央部分的颜色与边上的不同,仿佛是一个封闭了的入口。可是目前不能马上打开它,因为现在屋子里塞满了各种东西,必须先将这里腾空。霍华德、卡门开始先清理已经存放3000余年的东西。

屋子腾空之后,他们开始拆除那堵塞入口的墙。原来里面是一个巨大的镶嵌了蓝色釉瓷包金的木套。它长5米,宽3.3米,高2.75米,顶盖几乎碰到了天花板。霍华德在套子的一个边缘上找到了一扇门。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门闩,发现里面是一个同样的套子;再打开,里面还有一个。这样由大到小的套子竟有4个!当最后一个套子打开之后,出现了一个由水晶做成的棺材。长2.75米,高与宽均是1.50米。水晶棺角上有一个女神的浮雕像,她那伸张着的手和翅膀,包围了水晶棺,仿佛在保卫它的安全。打开1吨多重的棺盖,里面是一个用布缠着的东西。霍华德他们把一层层的包布除掉之后,出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棺材。它的形状不是平整的长方形,而是做成人体的形状,盖上精致地雕刻着极为年轻英俊的图坦卡门法老的脸。

经过细细地观察,霍华德发现这棺材是木质的,外面则包着金叶;棺盖上的脸和手才是用块金铸成的。眉毛、眼皮用的是深蓝色的玻璃,眼白用石膏,瞳孔用火山玻璃制成,手执镶嵌了蓝色玻璃的金子做成的权杖和鞭子。霍华德他们又打开这个包着金叶和镶嵌着块金的棺盖。里面竟是一个与第一个同样用布包缠着的棺材。除掉缠布以后,里面是长1.75米,用块金做的第三个棺材,它的外形和前面两个一模一样。现在,他们终于看到了图坦卡门法老的木乃伊。它由薄薄的布裹缠着,浑身布满了项圈、护身符、戒指、金银手镯以及各种宝石,其中还有两把剑,一把是金的、一把是金柄铁刃的,后一把极为罕见,因为埃及人那时候还刚刚知道用铁。木乃伊的头上,戴着一只金面罩,它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