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方验方丛书——糖尿病治疗名方验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05:05:49

点击下载

作者:李瑾,龚静,李学松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名方验方丛书——糖尿病治疗名方验方

中医名方验方丛书——糖尿病治疗名方验方试读:

前言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的灿烂精华和大智慧,亟待后人发掘、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医名方验方丛书》将脑病、肺病、心脏病、胃肠病、肾病、糖尿病、风湿病、肿瘤八个病种,分八个分册,较全面地收集和介绍了历代治疗该病的名方验方,力求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防病治病、康复保健、自我医疗的需求,让大家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书中简要地介绍了该病的辨病、辨证要点,重点介绍了该病的古医籍方、国医大师方、当代名医方、单方、验方、秘方、外治方、食疗方、保健方等,以供读者辨证选方。为忠实所选方剂的原貌,古医籍方中仍使用原计量单位及用量,其没有全部统一换算成现代用量,读者可参照古今计量单位换算方法,进行换算。《糖尿病治疗名方验方》针对糖尿病的病情及治疗特点,在介绍糖尿病的同时,还介绍了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肢端坏疽、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肺结核、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皮肤病变等十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名方验方。

本书既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也适合医药工作者参考。总主编 郇宜俊2014年8月糖尿病治疗名方验方第一节 概述

糖尿病不是一种单一性的疾病,而是一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综合征。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共同标志。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三多一少的症状。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并无上述典型症状,而是在定期体检或出现其他疾病及糖尿病并发症时才被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常常会出现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以及各种感染。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等,慢性并发症可危及心、脑、肾、胃、眼、神经和血管等各个器官和组织,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可导致残疾和死亡,并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引起各国政府、卫生部门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近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糖尿病在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据1996年的资料,我国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患者分别占20岁以上人口总数的3.2%和4.8%,亦即血糖不正常人口接近1亿。因此,在全社会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第二节 辨病一、诊断要点(一)症状

糖尿病的症状主要是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常被描述为“三多一少”。血糖升高后因渗透性利尿引起多尿,继而因口渴而多饮水,患者外周组织对葡萄糖利用障碍,脂肪分解增多,蛋白质代谢负平衡,患者肌肉日渐消瘦,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儿童生长发育受阻。为了补偿损失的糖分,维持机体活动,患者常易饥、多食。可出现皮肤瘙痒,尤其外阴瘙痒。高血糖可使眼房水、晶体渗透压改变而引起屈光改变致视力模糊。(二)辅助检查

1.尿葡萄糖(尿糖)测定

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尿糖阴性不能完全排除糖尿病的可能,糖尿病并发肾小球硬化症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糖阈升高,此时虽血糖升高,而尿糖呈假阴性;反之,如肾糖阈降低(如妊娠),虽然血糖正常,尿糖可呈阳性。在监测血糖条件不足时,每日测4次尿糖定性检查(3餐餐前和晚上9~10时或分段检查),和24小时尿糖定量可作为判断疗效指标,并供调整降血糖药物剂量的参考。

2.血葡萄糖(血糖)测定

血糖升高是目前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又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3.葡萄糖耐量试验

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者,须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OGTT应在清晨进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成人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或82.5克含一分子水的葡萄糖,溶于250~300毫升水中,5分钟内饮完,2小时后再测静脉血浆糖量。儿童按每千克体重1.75克计算,总量不超过75克。

4.糖化血红蛋白A和糖化血浆蛋白测定1

糖化血红蛋白A为血红蛋白中2条β链N端的缬氨酸与葡萄糖非酶1化结合而成,其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且为不可逆反应。病情控制不良者其糖化血红蛋白较正常人高,且与病情控制不良的程度相关。由于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的寿命约为120天,因此可反映取血前8~12周血糖的总水平,可补充空腹血糖只反映瞬时血糖值之不足,故而成为糖尿病控制情况的监测指标之一。同理,人血浆蛋白(主要为白蛋白)也可与葡萄糖发生非酶化的糖基化反应而形成果糖胺,其形成的量与血糖浓度相关,由于白蛋白在血中的半衰期为19天,故果糖胺的测定可反映糖尿病患者近2~3周内血糖总的水平,亦为糖尿病患者近期病情监测的指标。但一般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蛋白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

5.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

血胰岛素水平测定对评价胰岛细胞功能有重要意义。C-肽和胰岛素以等分子数从胰岛细胞生成及释放。由于C-肽清除率慢,肝对C-肽摄取率低,周围血中C-肽/胰岛素比例常大于5,且不受外源性胰岛素的影响,故能较准确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血浆胰岛素和C-肽水平测定有助于了解β细胞功能包括储备功能和指导治疗,但不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

6.其他

糖尿病控制不良者可有不同程度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高胆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常降低。(三)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和(或)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0mg/dl)和(或)

3.OGTT试验中,2小时葡萄糖(PG)水平≥11.1mmol/L(200mg/dl)。二、糖尿病分型

糖尿病分型包括临床阶段及病因分型两方面。(一)临床分型

指无论何种病因类型,在糖尿病自然病程中患者的血糖控制状态可能经过以下阶段:

1.正常血糖-正常糖耐量阶段。

2.高血糖阶段。这一阶段中又分为两个时期:①糖调节受损;②糖尿病。糖尿病进展中可经过:不需用胰岛素、为控制糖代谢而需用胰岛素及为了生存而需用胰岛素三个过程。患者可在阶段间逆转(如经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后)可进展或停滞于某一阶段。患者可毕生停滞于某一阶段。不一定最终均进入需胰岛素维持生存的状态。(二)病因分型

根据目前对糖尿病病因的认识,将糖尿病分为四大类。

1.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2型糖尿病(从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到主要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伴胰岛素抵抗)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1)β细胞功能的遗传缺陷;(2)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3)胰腺外分泌病变:胰腺炎、创伤、胰腺切除术后、胰腺肿瘤、胰腺囊性纤维化、血色病、纤维钙化性胰腺病及其他;(4)内分泌腺病:肢端肥大症、Cushing综合征、胰升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生长抑素瘤及其他;(5)药物或化学物诱导:vacor(杀鼠剂)、戊烷脒、烟酸、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二氮嗪、肾上腺受体激动剂、噻嗪类利尿剂、苯妥英钠、干扰素及其他;(6)感染:先天性疱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他;(7)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假人”综合征、抗胰岛素受体抗体及其他;(8)伴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Down综合征、Turner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Wolfram综合征、Friedreich共济失调、Huntington舞蹈病、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Prader-Willi综合征及其他。

4.妊娠糖尿病(GDM)。三、糖尿病的治疗(一)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导致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

饮食治疗应个体化,即在制定饮食计划时,除了要考虑到饮食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要考虑到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类型、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是否肥胖、治疗情况、并发症和个人饮食的喜好等。

膳食总热量的20%~30%应来自脂肪和油料,其中少于1/3的热量来自于饱和脂肪,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要达到平衡,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55%~65%,应鼓励患者多摄入复合碳水化合物及富含可溶性食物纤维素的碳水化合物以及富含纤维的蔬菜。蛋白质不应超过需要量,即不多于总热量的15%。有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限制在低于0.8~1.0克/千克(g/kg)体重之内;有显性蛋白尿的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限制在低于0.8克/千克(g/kg)体重。限制饮酒,食盐限量在每天6g以内,尤其是高血压患者。(二)运动疗法

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运动计划的制定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运动项目要和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即运动的项目和运动量要个体化。运动的强度可根据运动一小时后的心率与预期最大心率间的关系(有自主神经病变者不适用)来估计。(三)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1)双胍类:

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肠道葡萄糖的吸收、抑制肝糖生成、糖原分解,从而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来降低血糖,主要适应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运动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者,可作为首选药物。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或α-糖苷酶抑制剂合用,可增强降糖效果。1型糖尿病单用胰岛素控制不佳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双胍类有助于血糖稳定控制。(2)磺脲类:

第一代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第二代优降糖(格列本脲)、美吡哒(格列吡嗪)、达美康(格列齐特)、糖适平(格列喹酮)、克糖利(格列波脲);第三代亚莫利(格列美脲)。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的分泌,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糖输出以降低血糖。主要适用于经医生和运动治疗血糖不佳的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作为首选;与双胍或α-糖苷酶抑制剂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已用胰岛素治疗但每日剂量在20~30IU以下者。(3)α-糖苷酶抑制剂:

拜糖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主要通过在小肠竞争性地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内的葡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作用,延迟并降低餐后血糖升高水平。适应于各型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控制不佳者均可应用,但1型糖尿病患者应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可降低餐后血糖高峰;还可用于对糖耐量低减的干预治疗。(4)格列奈类药物:

诺和龙(瑞格列奈)。格列奈类药物是一种非磺脲类的促胰岛素分泌剂,又称餐时胰岛素分泌剂。主要通过促进储存的胰岛素在第一时相的分泌,不影响细胞内胰岛素的生物合成,保护胰岛β细胞。适用于:通过饮食、运动治疗后血糖不能满意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有轻、中度肝肾功能损害的2型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5)噻唑烷二酮类:

文迪雅(罗格列酮)、卡司平(吡格列酮)、噻唑烷二酮类,主要通过活化过氧化物增殖活化因子受体(PPAR),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减少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降低瘦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增加脂肪细胞蛋白酯酶和葡萄糖转运因子4(GLUT-4)的表达,而增强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抑制肝糖输出和增加肝糖原的合成,而降低空腹血糖。另外还可改善血脂异常、抗氧化、降低血压。适用于2型糖尿病。在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可单一服用,也可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合应用。

2.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产生的一种多肽,是调节糖代谢的重要激素,对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也有一定作用。胰岛素不足,在临床上可引起糖尿病,应用胰岛素可有效地纠正糖尿病代谢的各种代谢障碍。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主要作用机制如下:(1)增加葡萄糖的利用。

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增强葡萄糖激酶和己糖激酶的活性,进而促进葡萄糖磷酸化。(2)加速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通过诱导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合成,促进葡萄糖的无氧酵解;通过提高丙酮酸脱氧酶的活性,促进葡萄糖的有氧氧化。(3)促进糖原的合成与储存。

通过促进糖原合成酶的作用,进而促使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4)抑制糖原异生。

胰岛素能抑制脂肪分解,减少糖原异生。胰岛素是通过与其受体相结合而起作用的,胰岛素受体普遍存在各种细胞膜上,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胰岛素主要适用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经口服降糖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者;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并发妊娠;糖尿病并发急性代谢病,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伴严重慢性并发症,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激情况下,如大中型手术、外伤、严重感染;营养不良,如显著消瘦、并发肺结核、肿瘤等消耗性疾病;继发性糖尿病,如胰源性、肝源性糖尿病等。第三节 辨证

糖尿病在古代医学中称为“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本证主要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其病机主要有以下特点: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气阴两伤,阴阳俱虚;阴虚燥热,常见变症百出。此外,消渴发病常与血瘀有关。《血证论·发渴》说:“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胞中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本病主要按照“三消”辨证治疗。一、上消

病机:肺热津伤。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味。黄连末10克,天花粉末15克,生地汁15克,藕汁15克,人乳汁15克,姜汁15克,蜂蜜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二、中消

病机:胃热炽盛。

症状: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加黄连、栀子。熟地15克,石膏15克,知母12克,麦冬12克,牛膝15克,黄连10克,栀子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三、下消1.肾阴亏虚

症状: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舌燥,舌红,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山药15克,山茱萸12克,丹皮12克,泽泻15克,熟地15克,茯苓15克。如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症见烦躁,失眠,遗精,舌红,脉细数者,宜养阴清热,固精潜阳,加黄柏、知母、龙骨、牡蛎、龟板。若尿量多而浑浊者,宜益肾缩尿,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蚕茧等。若气阴两虚,伴困倦,气短,舌淡红者,宜酌加党参、黄芪等益气之品。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2.阴阳两虚

症状: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滋肾,固摄。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15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附子6克,肉桂6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泽泻15克。还可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等以补肾固涩。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第四节 辨证论治方

糖尿病在临床上共分5个证型:气阴两虚证、阴虚燥热证、阴阳两虚型、瘀血阻络证、水湿内停证。下面分别叙述其症状及治疗方剂。一、气阴两虚证

症状: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消瘦倦怠,动则气急汗出,手足心热,多饮多尿,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1.白虎加人参汤(本方原载《伤寒论》)

组成:生石膏(先煎)、生地、葛根、丹参各30克,麦冬、玉竹、枸杞子、知母、黄芪各15克,人参10克(另炖),黄连、五味子、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病。症见消瘦,烦渴,乏力。2.玉泉汤(本方原载《沈氏尊生方》)

组成:天花粉45克,葛根45克,人参30克,麦门冬30克,乌梅肉30克,生黄芪15克,炙黄芪15克,茯苓30克,甘草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病。症见消瘦,乏力,口干舌燥。3.玉泉散(本方原载《直指方》)

组成:天花粉60克,生地黄60克,粉葛根3克,麦门冬3克,五味子3克,甘草1.5克,粳米100粒。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病,阴津亏耗。症见烦渴引饮小便多。4.治消渴饮(本方原载《千家妙方》)

组成:大生地50克,山萸肉15克,怀山药15克,肥玉竹12克,女贞子15克,枸杞子15克,麦冬15克,天花粉15克,制首乌15克,地骨皮30克,乌梅10克,砂仁5克(研末冲服),甘草15克。

用法:水煎2遍,取汁400毫升,分2次服,每日1剂。

功能: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病初起。症见三消症状明显,一般获效良佳。5.苏蜜煎(本方原载《医心方》)

组成:酥1升,蜜1升,地黄(煎)1升,甘葛(煎)1升,大枣100个,茯苓、人参、薯蓣各3两。

用法:先入蜜、酥,合,搅拌后,甘葛煎入,烊枣膏以绢绞入,然后茯苓、人参、薯蓣等散入,合后入地黄煎,微火煎,手不停搅冷之。

功能: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主治:诸渴。6.天花粉丸(本方原载《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七)

组成:天花粉、黄连(去须)各1两,茯苓、当归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茅根煎汤送下。

功能:清热生津,健脾养血。

主治:消渴。症见饮水多,身体瘦。7.芦根散(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组成:芦根1两,赤茯苓1两,麦门冬1两,人参半两,黄芩3分,桑根白皮3分,甘草(炙)半两。

用法:上药粉碎为末,每服4钱,用水1中盏,加生姜半两,淡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

功能: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主治:消渴烦躁,体倦懒食。8.黄芪六一汤(本方原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组成:黄芪6两,甘草(炙)1两。

用法:上药粉碎,每服2钱,水1盏,大枣1枚,煎至7分,去滓温服。

功能:益气扶正,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症见气灼津伤,倦怠乏力,劳则汗出,面白懒言,口渴喜饮,饮不解渴,舌苔白,脉浮细数。9.玉液汤(本方原载《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山药30克,生黄芪15克,知母18克,生鸡内金6克,葛根5克,五味子10克,天花粉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病日久,燥热减轻,气化不升。症见口干口渴,旋饮水即小便。脉微细者。10.含消丸(本方原载《千金翼方》卷十八)

组成:茯苓、五味子、甘草各1两,乌梅(去核)、大枣(去核)各2~7个。

用法:上为散,另捣梅、枣令烂,合余药为丸,如弹子大。含之咽之,日三夜二。

功能:养阴生津,润燥止渴。

主治:消渴,乏力,口干。11.人参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组成:人参2两,五味子、大腹皮各3分,赤茯苓(去黑皮)、桑根白皮(锉,炒)、黄芪(锉细)各1两半,芍药、黄芩(去黑心)、葛根(锉)各1两,枳壳(去瓤,麸炒)3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3钱匕,以水7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能:益气生津,泄热利水。

主治:虚渴,饮水无节。12.黄芪汤(本方原载《千金方》卷二十一)

组成:黄芪、芍药、生姜、桂心、当归、甘草各2两,麦门冬、干地黄、黄芩各1两,大枣30枚。

用法:上药磨碎,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次服,每日3次。

功能:益气补血,养阴生津。

主治:中消,虚劳少气,小便数。13.六神汤(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莲房、甘葛、枇杷叶、甘草、栝蒌根、绵黄芪(去芦,蜜炙)各等份。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4钱,水1盏,煎7分,去渣温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三消渴疾。14.生地黄饮子(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人参、生干地黄、熟干地黄、黄芪蜜炙、天门冬、麦门冬、枳壳、石斛、枇杷叶、泽泻、甘草炙各等份。

用法:上锉散,每服3钱,水1盏,煎至6分,去渣,食远,临卧顿服。

功能:生精补血,润燥止渴。

主治:消渴。症见咽干,面赤烦躁。15.钱氏白术散(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藿香、木香各1两,干葛1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3钱,水煎温服。如饮水多,多予服之。

功能:益气健脾祛湿。

主治:虚热而渴。16.白术散(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白术1两,人参、白茯苓、甘草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7钱,水1盏半,煎至7分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胃虚发渴。17.栝蒌散(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白茯苓(去皮)、天花粉、宣连、白扁豆、人参、石膏、甘草节、寒水石、白术、猪苓各等份。

用法:为末,每服2钱,热汤调服,立效。

功能:健脾益气,清热滋阴。

主治:盛壮之时,不自谨惜,恣情纵欲,年长肾气虚弱,惟不能房,为服丹石,真气既尽,石气孤立。唇口干焦,精液自泄,小便赤黄,大便干实,小便昼夜百十行。须当除热补虚。18.神效散(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白芍药、甘草各等份。

用法:上为末,水调,每日3服。

功能:益气滋阴和中。

主治:消渴。19.沉香散(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白扁豆(姜汁浸,炒去皮),茯苓、山药、人参、甘草(炙)、莲子肉、砂仁(捣碎),薏苡仁(炒)各2两,干葛根、沉香各8两。

用法:上为末,以姜汤调服1方匕,每日2服。

功能: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三消,上盛下虚,诸药不效。20.断渴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乌梅肉2两,麦门冬、人参、甘草、茯苓、干姜各1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6分,去渣温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不止。21.福寿二味散(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干姜生用、生决明各等份。

用法:为细末,每服1钱,用男儿津,唾于左手心内,调和稀稠得所,不可犯妇人手。

功能:温阳益气滋阴。

主治:消渴。22.古瓦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干葛、天花粉、鸡内金(洗净焙干)、人参各等份。

用法:上为末,每服2大钱,用多年古瓦,槌碎煎汤调下,不拘时候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中消,饮水无度,小便频数。23.人参饮(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人参1两,白茯苓、甘草炙各半两,麦门冬1分。

用法;上咀,水5盏,煎取2盏,去渣温顿服之。

功能: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胸中烦闷,烦渴,饮水无度。24.鸡内金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鸡内金、栝楼根(炒)各5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食后温服下。稍加至30丸,每日3服。

功能:健脾摄精。

主治:膈消。25.乌梅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乌梅肉炒2两,茜根锉1两,黄芩1两,葛根、人参、白茯苓、甘草炙各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3钱,水1盏,煎至8分去渣,不拘时候可温服。

功能: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膈热咽干。26.神仙减水法(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人参、知母、天花粉、苦参、宣连、扁豆、浮萍、麦门冬、黄丹少许。

用法:上9味各1两,加黄芪1两为细末,每服1钱,新汲水调下,妙不可言。

功能:益气养阴清热。

主治:三焦虚热。凡三焦微渴疾,不问日夜,饮水无度。此药主之,不可轻用,其效如神。27.玉壶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人参、栝楼根各等份。

用法:上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麦门冬汤下。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饮水无度。28.滋膵饮(本方原载《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黄芪5钱,大生地1两,生怀山药1两,山萸肉5钱,生猪胰(切碎)3钱。

用法:前4味煎汤,送服猪胰子一半,至煎渣时,再送服一半。若中上二焦实热脉洪大,用人参白虎汤后,再服此汤,亦能奏效。

功能:健脾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消渴,证属脾虚(中焦膵病累及于脾)而见渴而多饮,多溲者。29.竹叶黄芪汤(本方原载《医门法律》)

组成:淡竹叶、生地黄各2钱,黄芪、麦门冬、当归、川芎、炒黄芩、甘草、芍药、人参、半夏、煅石膏各1钱。

用法:水煎温服。

功能:益气养血,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证,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30.宣明麦门冬饮子(本方原载《医学法律》)

组成:人参、茯苓、麦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炙甘草、知母、葛根、栝楼根各等份。

用法:上咀,每服5钱,再加竹叶14片,煎7分,温服无时。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症见胸闷心烦,精神短少。31.易老门冬饮子(本方原载《医门法律》)

组成:人参、枸杞子、白茯苓、甘草等份,五味子、麦门冬各半两。

用法:姜水煎服。

功能:健脾益气养阴。

主治:老弱虚人大渴。32.生地黄膏(本方原载《医门法律》)

组成:生地黄1两,蜂蜜1两,人参半两,白茯苓1两。

用法:水煎服。

功能:养阴益气。

主治:口舌干,小便数。33.猪肚丸(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川黄连、白干葛、知母、茯神、麦门冬去心、大熟地各2两,栝楼根、粟米各1两,人参半两。

用法:上木臼中共捣为散,入猪肚内,缝密,置瓶内,蒸极烂,趁热再擀细,若硬加少蜜为丸,梧子大。蒸汁下5丸,或粥饮下。

功能:益气养阴,滋阴止渴。

主治:消渴诸疾。34.子童桑白皮汤(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童根桑白皮、白茯苓、人参、麦门冬、干葛、干山药、桂心各1两,生甘草半两。

用法:锉散,水1盏半,煎至7分,去渣温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三消渴病。症见或饮多利少,或不饮自利。肌肤瘦削,四肢倦怠,常服补虚止渴利。35.参苓饮子(本方原载《卫生宝鉴》)

组成:麦冬、五味子、白芍药、熟地黄、黄芪各3两,白茯苓2钱半,天门冬、人参、甘草各5钱。

用法:上为末,每服3钱,水1盏半,生姜3片,枣子2个,乌梅1个,煎至1盏,去渣,温服,食后。

功能:健脾补肾,养阴生津。

主治:口干燥。36.赤茯苓煎(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

组成:赤茯苓9两为末,白蜜半斤,淡竹沥1小盏,生地黄1小盏。

用法:共调搅令匀,以慢火煎成膏,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下1茶匙。

功能:益气和中,滋阴和胃。

主治:消渴。症见心神烦乱,唇口焦干,咽喉不利。37.黄芪丸(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

组成:黄芪1两,牡蛎(烧为粉)3两,栝楼根半两,甘草(炙)半两,麦门冬1两,地骨皮半两,白石脂半两,泽泻半两,知母半两,黄连半两,薯蓣半两,熟干地黄半两。

用法:上为末,蜜和,捣至200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下30丸。

功能:健脾滋阴。

主治:消中渴不止。症见小便赤黄,脚膝少力,纵食不生肌肤。38.天池膏(本方原载《寿世保元》)

组成:天花粉、黄连各半斤,人参、知母、白术(炒)各4两,五味子3两,麦门冬(去心)6两,藕汁2碗,生地黄汁2碗,人乳、牛乳各1碗,生姜汁2酒杯。

用法:先将天花粉等药物切片,用米泔水16碗,入砂锅内浸半日,用柴火慢熬至5~6碗,滤出。又将渣捣烂,以5碗水煎至2碗,同前汁又煎至2碗,入生地等汁,慢熬如汤,加白蜜1斤,煎去沫,又熬如膏,乃收入磁罐内,用水浸3日,去火毒,每日2~3匙。

功能:养阴益气。

主治:治三消如神。39.人参散(本方原载《医学正传》)

组成:人参1分,白术、泽泻、栝楼根、桔梗、栀子、连翘各2分,葛根、黄芩、大黄(酒浸、纸里煨)、薄荷、白茯苓各5分,甘草7分,石膏1钱,滑石、寒水石各1钱5分,缩砂少许。

用法:上细切,作一服,为末,水1盏半,煎至1盏,蜜少许,再煎2~3沸,肾消食前服,上消食后服。

功能:益气养阴,清热止渴。

主治:肾消善饮,小便频数,白浊如膏。40.降心汤(本方原载《仁斋直指方》)

组成:人参、远志、当归、川芎、熟地、白茯苓、黄芪(蜜炙)、五味子、甘草炙各半两,天花粉1两。

用法:锉散,每服3钱,水1盏半,枣1枚煎,食前服。

功能:健脾益气养阴。

主治:心火上炎,肾水不济,烦渴引饮,气血日消。41.玉泉丸(本方原载《寿世保元》)

组成:人参、黄芪(半生半蜜炙)、白茯苓、干葛、麦冬、乌梅肉、甘草各1两,天花粉1两5钱。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温汤嚼下。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42.参芪救元汤(本方原载《寿世保元》)

组成:黄芪蜜炒,人参、粉草炙,麦门冬去心,五味子各等份。

用法:上锉,水煎,入朱砂少许,不拘时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肾水枯竭,不能血运,作消渴,恐生痈疽。43.清脾汤(本方原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黄芪、白芷、升麻、人参、甘草炙、半夏各等份。

用法:捣细过筛,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个,小麦20粒,煎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功能:益气升阳。

主治:思虑过度,蕴热于脾,口干唇燥,烦渴饮水,小便赤。44.治消三神汤(本方原载《郑氏家传渴浊方》)

组成:乌梅肉、白茯苓、枳壳、白术各1两。

用法:为细末,每服2钱。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45.麦门冬煎(本方原载《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组成:麦门冬、人参、黄芪各2两,白茯苓、山药、桂心各1两半,黑豆3分(煮去皮,研)。

用法:上为末,地黄自然汁2碗,牛乳2盏,熬为膏,丸如梧桐子大,大麦煮软,下50丸。

功能:健脾益气养阴。

主治:诸消渴。46.黄芪汤(本方原载《外台秘要》)

组成:黄芪3两,茯苓3两,麦冬(去心)3两,生地黄5两,天花粉3两,甘草(炙)3两。

用法:上6味,切,以水8斗,煮取2升半,分3服。忌芜夷、鲊物、海藻、菘菜,每日服1剂,服10剂讫,服丸药。

功能:健脾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消渴气津两伤,倦怠无力,口渴多饮。47.地黄饮子(本方原载《简易方》)

组成:人参(去芦),生干地黄(洗),熟干地黄(洗),黄芪(蜜炙),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枳壳(去瓤)、麸炒,石斛(去根炒)、枇杷叶(去毛炒)、泽泻、甘草(炙)各等份。

用法:以上为粗末,每3钱,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功能: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阳明蕴热,气阴耗伤,口渴烦热,神疲自汗。48.参苓白术散(本方原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桔梗各1斤,白扁豆1斤半,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2斤。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2钱,枣汤调下。

功能:健脾益气,化湿生津。

主治:消渴气津两伤,胸脘痞闷,四肢乏力。49.黄芪汤(本方原载《宣明论方》)

组成:黄芪3两,五味子、人参、桑白皮(锉)各2两,麦门冬(去心)、枸杞子、熟地黄各1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无时。

功能:健脾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气津两伤,口渴思饮,形神疲惫。50.生脉散(本方原载《医学启源》)

组成:麦门冬(去心)3钱,人参5钱,五味子(碎)2钱。

用法:长流水煎,不拘时温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口渴,汗出不止者。51.秘元煎(本方原载《新方八阵》)

组成:远志(炒)8分,山药(炒)2钱,芡实(炒)2钱,枣仁(炒,捣碎)2钱,白术(炒)、茯苓各钱半,炙甘草1钱,人参2钱,五味子14粒,金樱子(去核)2钱。

用法:水2盅,煎7分,食远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本方治久遗无火不痛而滑者,今人用治消渴。52.增液汤(本方原载《温病条辨》)

组成:黑玄参1两,麦门冬、生地黄各8钱,水8杯。

用法:煮取3杯,口干则予饮。

功能:滋阴生津。

主治:上焦燥热,肺胃津伤,渴饮无度,大便秘结,舌干红,脉细稍数者。53.麦门冬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麦冬(去心,焙)、乌梅(去核取肉,炒)各等份。

用法:水煎,饭后温服,每日3次。

功能:养阴生津。

主治:消渴病。症见喉干不忍,饮水不止,腹满急胀。54.浮萍丸方(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干浮萍、花粉各等份。

用法:研面,以牛乳和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每日3次,以酒服为佳。亦可为散,以酒服。

功能:养阴生津。

主治:消渴病。55.酸枣丸(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酸枣45克,醋浸,石榴干子各15克,葛根、覆盆子各90克,乌梅50枚,麦冬120克,茯苓、花粉各100克,桂心40克,石蜜135克。

用法:研末,蜜丸如酸枣大,口含,不限昼夜。

功能:养阴生津。

主治:消渴病。56.渴利方(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小麦、地骨皮、麦冬、茯苓各30克,竹叶90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花粉50克,大枣30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滋阴益气,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病属阳消者。57.白茯苓丸(本方原载《类证治裁》)

组成:茯苓、黄连、花粉、萆薢、熟地、覆盆子、人参、玄参、石斛、鸡内金各等份。

用法:和丸如梧子大,每服30丸,每日3次。

功能:健脾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消渴病。58.茯神汤方(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茯神6克,栝楼根、生麦冬各15克,生地黄18克,葳蕤12克,小麦30克,淡竹叶10克,大枣20枚,知母12克。

用法:水煎服,但渴即进。

功能:养阴益气,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病属阳消者。59.梅花汤(本方原载《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组成:桑根白皮60克,糯米60克。

用法:将桑根白皮装入纱袋内,与糯米共煮粥,待熟去纱袋。服粥,每日1剂,连服数日。

功能:补中益气,清肺润燥。

主治:三消。症见口渴多饮,尿频量多,神疲乏力,舌淡苔少,脉细。60.醍醐汤(本方原载《新刻吴氏家传养生必要仙制药性全备食物本草》)

组成:乌梅500克,砂仁60克,麝香0.45克,白檀香末9克。

用法:将乌梅槌碎,用水2大碗,同煎作1碗,去渣。砂仁研末,麝香研细。上将梅水、砂仁共处于砂石器内熬之。候赤色为度,待冷定后入檀香、麝香。每服1~2匙,沸汤点服。

功能:生津止渴。

主治:主治消渴。症见口渴喜饮,咽干舌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耳鸣腰酸,心悸失眠,遗精早泄,舌红少苔,脉细数。二、阴虚燥热证

症状:头晕目眩,口干唇红,渴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黄赤,大便燥结,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1.枸杞汤(本方原载《千金方》卷二十一)

组成:枸杞枝叶1斤,瓜蒌根、石膏、黄连、甘草各3两。

用法:上为散。以水1斗,煮取3升,分5服,日三夜二;剧者渴即饮之。

功能:养阴清热,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2.栝蒌根丸(选自《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组成:栝蒌根3分,黄丹半两,葛根半两,黄连1两。

用法:上为末,入黄丹,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10丸,以温水送下,遇渴饮水,即便服之。

功能:清热养阴,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饮水过多,不知足限。3.治消渴丸(本方原载《普济方》卷十七·引《十便良方》)

组成:麦门冬(用上元柏桥鲜肥者)2大两,黄连(九节大者)1两。

用法:上为末,以肥苦瓜汁浸麦门冬经宿,然后去心,即捣烂,纳黄连末臼中,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后饮送下,每日2次,但服2日,其渴必定。若重者第一日服150丸,第二日120丸,第三日100丸,第四日80丸,第五日依次服之,至每日只服25丸。服后觉虚,即取白羊头1枚,去毛洗净,以水3大斗煮烂,去头取汁,细细服之,亦不用放盐。

功能:养阴生津清热。

主治:消渴。4.竹叶汤(本方原载《普济方》卷一八零)

组成:竹叶(切)2升,地骨皮、生地黄(切)各1升,石膏8两,茯神(一作茯苓)、葳蕤、知母,生姜各4两,生麦门冬1两半,苦栝蒌8两。

用法:以水1斗2升,下大枣30个并药,煮取4升,分4次服。

功能:清热止渴。

主治:渴利虚热,饮引不止,心胸烦闷,虚烦不寐。5.茯神丸(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组成:茯神1两,地骨皮半两,黄芪(锉)半两,知母半两,牡蛎(烧为粉)1两,栝蒌根3分,黄连(去须)3分,麦门冬(去心,焙)2两,熟干地黄1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以清粥饮送。不拘时候。

功能:清胃滋肾,养阴清热。

主治:消中烦热,小便数。6.黄芩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黄芩、麦门冬、天花粉、生栀子、生石膏、淡竹叶各30克。

用法:捣碎,每次12克,水煎服。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病,辨证为脾胃热极。症见多饮,多食,多尿。7.消热止渴方(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竹叶(切)300克,地骨皮、生地黄(切)各500克,生石膏240克,茯神、芦根、知母、生姜各120克,生麦冬750克,天花粉240克。

用法:上10味捣碎,加水5000毫升,下大枣30枚,并药取2000毫升,分4次服。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病属阴虚燥热型。8.黄连丸(本方原载《外台秘要》)

组成:黄连500克,生地黄5000克。

用法:上2味捣碎,生地黄取汁,渍黄连,令汁尽,于捣之下筛,蜜和丸如梧桐子。每服20丸,每日3服。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病。9.猪肚丸(本方原载《外台秘要》)

组成:猪肚1个,黄连150克,栝蒌120克,麦冬120克,知母120克,茯苓120克,粱米150克。

用法:将药物捣为散,纳肚内线缝,蒸之极烂熟,接热及药木臼中捣可堪为丸。若硬加少蜜和丸如梧桐子,饮汁下30丸,隔日再服。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病。10.玉女煎(本方原载《景岳全书》)

组成:生石膏(先煎)、生地各30克,知母、麦冬、天花粉、玄参各15克,栀子10克,黄连、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主治:消渴病。症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11.含化玉液丸(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卷四)

组成:寒水石(研)1两,石膏(研如粉)1两,葛根1两,栝蒌根1两,乌梅肉(炒)半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赤茯苓1两,龙脑(研入)1钱。

用法:上为末,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用1丸,薄绵裹,含化咽津。

功能:泄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心胸烦热,口干舌涩,心神壅闷。12.地骨皮散(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组成:地骨皮1两,茯神3分,栝蒌根1两,黄连(去须)2两,石膏2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麦门冬(去心)1两,黄芩1两,远志(去心)3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功能:清热生津,养心安神。

主治:消渴。症见口舌焦干,精神恍惚,烦躁不安。13.麦门冬散(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组成:麦门冬(去心)1两,白茅根(锉)2两,栝蒌根1两,黄芩3分,甘草(炙微赤,锉)半两,芦根(锉)1两半,人参(去芦头)2分,地骨皮1两,石膏2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小麦半合,淡竹叶14片,煎至5分,去滓,食后温服。

功能:清热养阴,除烦止渴。

主治:暴渴,烦热不退,少睡眠。14.知母散(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组成:知母1两,麦门冬(去心)1两,黄芩3分,升麻3分,犀角屑3分,葛根(锉)3分,甘草(锉)3分,马牙消1两半。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淡竹叶14片,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消渴。症见心热烦躁,口干颊赤。15.旋覆花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组成:旋覆花(择净,去茎叶,微炒)、桑根白皮(锉)各两半,紫苏(并嫩茎,干者)、犀角(镑)各半两,赤茯苓(去黑皮)3两,陈橘皮(汤浸,去白,微炒)1两半。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7钱匕,水3盏,入大枣2枚,生姜(拍破)半分,盐豉半匙同煎至1盏半,去滓,分温3服,每食后一服,如人行15里以来,更一服。

功能:肃肺和胃,理气泄热。

主治:消渴,腹胁虚胀,心下满闷。16.人参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组成:人参、桑根白皮(锉,炒)各2两,麦门冬(去心,焙)、知母、枇杷叶(拭去毛,炙)、黄连(去须,微炒)、葛根(锉)、白茯苓(去黑皮)、地骨皮、淡竹叶各1两。

用法:上锉细,如麻豆大。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功能:清热退火,益气生津。

主治:消渴,发作有时,心脾有热,饮水无度。17.栝蒌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组成:苦瓜蒌5两,黄连(去须)1两,浮萍草2两。

用法:上为末,用生地黄汁半盏,于石臼内木杵捣令匀,再入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后、睡前以牛乳送下,每日3次;煎菖蒲汤下亦可。

功能:生津止渴,清热利浊。

主治:消渴。症见饮水不止,小便中如脂,舌干燥,渴喜饮。18.柴胡饮(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组成:柴胡(去苗)、葛根(锉)、芦根(锉)、地骨皮、百合(干者)、桑根白皮(锉)、知母(切,焙)、玉竹各3分,贝母(去心,炒)、茅根(锉)、犀角(镑)、甘草(炙,锉)各2分,木通(锉)半两。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清热退火,润燥生津。

主治:消渴,上焦虚热,心中烦躁。19.黄连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组成:黄连(去须)、栝蒌根,甘草(炙,锉),栀子仁(微炒)各1两半,香豉(炒黄)2两半。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剂,更于铁臼内涂酥匀熟,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午食后以温浆水送下。

功能: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心胸烦躁。20.地黄丸方(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生地黄汁、花粉汁各60克,牛羊脂90克,白蜜120克,黄连500克。

用法:研末,制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每日3次。

主治:消渴病之阴消、阳消。21.铁粉散(本方原载《普济方》卷一七六)

组成:铁粉(细研)1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牡蛎(烧为粉)1两,知母1两,黄连(去须)2两,苦参(锉)1两,栝蒌根2两,金箔(细研)100片,银箔(细研)50片。

用法:上为细散,入铁粉等同研令匀。每服1钱,以清粥调下,不拘时候。

功能:滋阴清热,除烦止渴。

主治:消渴不止,心神烦乱。22.调胃承气汤(本方原载《伤寒论》)

组成:大黄(去皮,清酒洗)4两,甘草(炙)2两,芒硝半斤。

用法:上切。以水3升,煮取前二物至1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微服之。

功能:泻下燥实,调和胃气。

主治:阳明腑实证。症见蒸蒸发热,濈然汗出,口渴心烦,腹痛胀满,大便不通,舌苔黄,脉洪大。23.萆薢丸(本方原载《济生方》)

组成:川萆薢(洗)500克。

用法:为细末。酒和为丸,如梧子大,每服70丸,食前淡盐水送服。

功能:利尿通淋。

主治:消渴病小便频数。24.大黄甘草饮子(本方原载《医学正传》)

组成:大豆50克,大黄60克,甘草6克。

用法:煮豆熟为度,盛盆中放冷,食豆喝汤,每日1剂。

功能:清热生津。

主治:消渴病。25.三黄丸(本方原载《千金方》卷二十一)

组成:春三月:黄芩4两,大黄3两,黄连4两;

夏三月:黄芩6两,大黄1两,黄连7两;

秋三月:黄芩6两,大黄2两,黄连3两;

冬三月:黄芩3两,大黄5两,黄连2两。

用法:上药随时和捣,以蜜为丸,如大豆大。饮服5丸,每日3次;不知,稍加至7丸,取下而已。

功能:泻火清热,化湿解毒。

主治:胃肠积热及疮疡肿毒等。症见口干,口臭,口舌生疮,烦热易饥,肌肉瘦削,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26.羚羊角散(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组成:羚羊角屑3分,知母3分,黄芪(锉)3分,栝蒌根3分,麦门冬(去心)3分,茯神3分,地骨皮3分,人参(去芦头)3分,防风(去芦头)3分,甘草(炙微赤,锉)半两,石膏1两半,酸枣仁(微炒)3分,黄芩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淡竹叶14片,小麦半合,煎至5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

功能:清热平肝,益气生津,宁心安神。

主治:消渴。症见饮水过多不止,心神恍惚,卧不安稳。27.升麻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组成:升麻,黄芩(去黑心),麦门冬(去心,焙)各5两,生干地黄(焙)3两,栝蒌根7两,苦参8两,人参3两,黄连(去须)、黄柏(去粗皮,锉)各5两。

用法:上为末,以生牛乳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每服30丸,粟米饮送下,不拘时候。渐加至50丸。

功能:健脾升阳,益气生津,清热降火。

主治:久消渴不止。28.梅花汤(本方原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组成: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细)各等份。

用法:每服一两许,水1大碗,煮取半碗,渴即饮,不拘时候。

功能:清热补虚利水。

主治:三消渴利。29.甘露膏(本方原载《兰室秘集》卷上)

组成:半夏2分(汤浸)、熟甘草、白豆蔻仁、兰香、升麻、连翘、桔梗各5分,生甘草、防风各1钱,酒知母1钱5分,石膏3钱。

用法: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和匀成剂,捻作薄片于日中晒半干,捣碎如米大。每服2钱,食后淡生姜汤送下。

功能:理气和胃,化湿泄热。

主治:消渴。症见饮水极甚,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30.清石散(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铅霜、葛根、清石各30克。

用法:上3味捣罗为散,每服3克,冷水调下,每日1次。

功能:清热滋阴。

主治:消渴病。

功能:滋阴清热。31.大黄丸(本方原载《千金方》卷十九)

组成:大黄1斤,栝蒌、土瓜根各8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熬)5合。

用法:破大黄如棋子,冷水渍1宿,蒸,晒干,捣筛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以饮送下,每日3次,以知为度。

功能:通腑泄热,通调水道。

主治:消渴。症见小便多,大便秘。32.茯神汤(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茯神2两,栝蒌根3两,生麦冬5两,生地黄6两,葳蕤4两,小麦2升,淡竹叶(切)3升,大枣20枚,知母4两。

用法:上7味捣碎,以3升水煮小麦、竹叶,取7味去渣下药,煮取1升,分4服。服不问早晚,但渴即进。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胃腑实热,引饮常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