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江苏:高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07:23:15

点击下载

作者:主编:徐耀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精彩江苏:高邮

精彩江苏:高邮试读:

“精彩江苏”丛书总序

江苏省省长 吴政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汇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无论是诸多自然景观还是各类古迹遗存,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纵观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以及京口文化、江海文化、海盐文化,无一不因精彩而得以世代传承,无一不是我们讲好江苏故事的生动素材。

江苏多出文化精品。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了南京云锦、宜兴紫砂、扬州漆器、苏州刺绣、惠山泥人、江南丝竹等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精品和精湛技艺。源于江苏的中国最古老剧种——昆曲,已有600多年历史,集诗、乐、歌、舞、戏之美于一身,被誉为“百戏之祖”。目前,我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江苏多产文化名家。历史上名人辈出、名篇纷呈,孙武的《孙子兵法》、枚乘的《七发》、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三言”、曹雪芹的《红楼梦》、刘鹗的《老残游记》等众多鸿篇巨著均在中华文化典藏中熠熠生辉,吴门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及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新金陵画派各呈风神,顾恺之、张旭、沈周、龚贤、郑板桥等古代书画家,以及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傅抱石、林散之等现当代书画家均享誉世界。

江苏多有文化遗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各级各类博物馆292家,不可移动文物超过2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近百万件(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大运河江苏段是沿线文化遗产最密集、类型最丰富的河段。江苏还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形成了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等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省文化厅组织编写“精彩江苏”丛书,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戏曲、书画艺术、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延展千年文脉、推动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创新实践。希望“精彩江苏”丛书高水平讲好江苏故事,让小小“口袋书”发挥大作用,让一代一代江苏人更好地品味缕缕书香、延续文化记忆,让江苏的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精彩,为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江苏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留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序

徐耀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杜的这两句千古名诗,表达了中国人的乡愁情结。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思念和情愫,是割不断的文化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在城镇化历史巨变中要努力留住“乡愁”的方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彰显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

作为华夏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孕育并保存了一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它们的历史和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数量领先。江苏现有5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2016年,高邮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我省第13个、全国第13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个,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名镇13个、名村8个。

文化多元。从地域上来看,江苏历史文化总体上南秀北雄、吴楚分明,使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吴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是上善若水、柔中蓄劲、人巧天工,赋予了中华儿女“杏花春雨江南”的家园情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楚汉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则迥异于苏州,表现为刚强雄浑、尚武崇文、勇于竞争。

风貌各异。江苏境内山水平原交错,河流湖泊纵横,临水建城,倚山建乡,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古城古镇古村风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风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京杭大运河流经我省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沿线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有着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苏州的古典园林、镇江的宋元古街、扬州的明清老巷、泰州的明清民居等令人驻足,留连忘返。

类型多样。江苏的历史文化名城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古都型(南京)、传统风貌型(苏州)、风景名胜型(无锡、扬州、镇江、常熟)、一般史迹型(徐州、常州)、近代史迹型(南通)、特殊职能型(淮安、泰州、宜兴、高邮);名镇名村也可分为五种类型:乡土民俗型(周庄、淳溪等)、传统文化型(溱潼、凤凰等)、革命历史型(黄桥、沙家浜等)、商贸交通型(孟河、礼社等)、名人故里型(陆巷等)。

保护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特色,延续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就能为我们的家园情怀留下栖息之所。只有留住“乡愁”,才能“记得住乡愁”。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最重要的是传承历史文化、保持自身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杜绝盲目破坏性开发建设。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提炼传统文化符号;尊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掘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彰显城乡传统建筑、城镇历史街区和乡村农耕水利、生态环境的独特魅力。

编撰“精彩江苏”丛书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是提炼江苏历史文化符号的切实举措,是创新开展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的具体实践,对于充分展示江苏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系列共50本,涵盖我省5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展现了江苏历史演变中岁月累积的文化智慧与古物风貌,彰显了江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丛书采用“口袋本”的形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便携易读。

期待通过丛书的传播与利用,进一步宣传好、保护好、开发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激发江苏人民群众爱国爱乡情怀,让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焕发新春!2017年秋于南京(本序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博士、教授)

引言

高邮,别名“秦邮”,地处长江三角洲沿江经济带,东邻泰州,南连扬州,西接安徽天长,北界淮安,京沪高速公路和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市南北,是名副其实的“襟带苏皖、控引下河”的交通枢纽。

高邮境内水网纵横、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高邮为运河要邑,南北水陆要冲,其战略地位突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脉络清晰。高邮历代名人辈出,文物丰富,遗迹众多,特色鲜明,堪称“江淮名区,广陵首邑”。高邮是世界遗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民歌之乡、全国集邮之乡,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市”“中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市”“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市”“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市”“中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等称号。第一章江淮有神珠

高邮有着7000多年的文明史、5500多年的稻作史、2100多年的建县史和1000多年的建城史,高邮之名始于战国末期秦王嬴政“筑高台、置邮亭”,故称“高邮”,别称“秦邮”。至今,“高邮”之名己沿用2100多年,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邮城历史,浓墨重彩。第一节 邮的传承

高邮城名始于战国末期秦“筑高台、置邮亭”,西汉始设县,南北朝时一度改设郡。北宋设军并筑城墙。元明时期先后置高邮军、承州、高邮路、高邮府。明代改高邮府为高邮州,直至清末。民国元年(1912),高邮改州为县。1949年1月,高邮城解放并设高邮县。199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一、秦汉以前:吴凿邗沟,秦立邮亭,聚落起源

远古时期,今高邮城址是江淮平原河网沼泽中的一块高地,城东北7公里处的龙虬庄遗址考古发现证明,距今7000多年前这一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和水稻种植。春秋晚期,吴王夫差开凿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高邮因地处扬州正北而成为邗沟所经之地。战国末期,秦王嬴政修建辐射全国的八条驰道,在今高邮城址“筑高台、置邮亭”(图1),作为联系关中和东南地区的“滨海道”的邮亭之一,是中国交通史上最早记载的邮亭之一。高邮因之得名,从此成为驿道和运河水陆交汇的聚落。图1 “秦邮亭”纪念碑亭二、汉唐时期:设县立学,通漕筑堰,兴寺建塔

汉元狩五年(118)置高邮县,并设有学官和高邮亭。隋初贯通南北大运河、建立全国性漕运制度后,高邮作为运河沿线城市得到迅速发展。唐贞观元年(627),高邮始设县学。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淮南节度使李吉甫驻节高邮侯馆(即原高邮亭),在高邮城北筑平津堰以调节运河水位。唐僖宗年间(874—888),僖宗弟举直禅师在高邮治所西南太平仓地基上建镇国寺并在此修行,圆寂后其弟子建镇国寺塔以藏其舍利子和经卷。经历代重修,镇国寺塔和平津堰(图2)至今尚存。图2 平津堰遗址三、两宋时期:设军筑城,格局初奠,人文勃兴

北宋开宝四年(971)置高邮军,直属京师,诏文称:“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知军高凝佑始筑高邮城池(图3),外形接近正方,四围皆壕堑,具有军事城镇整体规划建设的特点。图3 宋代始建、明清重修的东南角城墙遗存

南宋与金划淮河为界,高邮战略地位提高,于建炎四年(1130)升高邮军为承州。著名抗金将领岳飞、张浚先后率军在高邮抗金,韩世忠曾命提举董旼营缮高邮城墙。淳熙十二年(1185),郡守范嗣蠡建四门城楼(东曰“武宁门”,楼曰“捍海楼”;南曰“望云门”,楼曰“藩江楼”;西曰“建义门”,楼曰“通泗楼”;北曰“制胜门”,楼曰“屏淮楼”),南北开二水门引运河水通市河,形成“城中城外四通水,堤南堤北万垂杨”(杨万里诗)的独特景观。嘉定七年(1214),在四面城门外增设库城(瓮城)。

两宋时期的高邮城市经济和市政建设发展迅速,建有衙署、文庙和明伦堂等行政礼制建筑,皇华驿和高沙馆等邮驿建筑,泰山庙(东岳行宫)、天王寺、乾明寺、放生寺等庙宇,并于元祐初年(1086)由朝廷拨款建设占地数百亩的官方园林“众乐园”。

南北门大街(今中山路)兼作驿道,与其西侧平行相伴的市河共同形成城区交通和商业中轴线,沿线民居市肆稠密。其中,北门外为运盐河(通江苏沿海的淮南各盐场)与运河的交汇之处,也是皇华驿和泰山庙(宋金分治时代表北岳泰山)的所在地,官仓、税务、宗教设施和居民最为密集。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扬州制置使毕侯为保护城北门外繁华市井而筑土城,称为“新城”。

政治地位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两宋高邮的人文勃兴,扩建儒学学宫180间,设立武学,创建淮海书院,崇儒重教形成风气。两宋时期的高邮籍进士有47人,60余部传世著作,以御史中丞、龙图阁学士孙觉为引领,以婉约词宗秦少游为旗帜,乔竦、乔执中、陈造等名士辈出。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杨万里等文坛巨擘先后莅临高邮,与地方名士频繁交往,诗词唱和。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苏轼与秦观、孙觉、王巩在高邮城东泰山庙载酒论文,留下“四贤雅集”的文坛佳话,泰山庙也因此得名“文游台”。

两宋时期基本奠定了今日高邮的历史格局,至今仍然保存有始自北宋的市河和城河水系、城墙墙基(城东南奎楼和城西北瓮城墙两段)、街巷体系,以及文游台等名胜古迹和大批宋代铜钱等出土文物。四、元代:设路建府,繁华大邑,士诚王都

元代建都北京,东西向的隋唐大运河改为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高邮仍是南北驿道和运河主航道上的重要城市,紧邻运河的西门外设有高邮驿,至正年间(1340—1349)后改名“秦淮驿”“秦邮驿”。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高邮军为高邮路,治所在高邮县城,辖境包括今高邮、宝应、金湖、兴化等市县。至元二十年(1283)改高邮路为高邮府,辖高邮、兴化、宝应三县。至元二十二年(1285),改江淮元帅招讨司为上、中、下万户,高邮为上万户。至元二十六年(1289),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图4)途经高邮,在其游记中写道:“建筑很好,范围很大、很繁华的高邮……以经商和手艺为生,生活必需品极丰富,盛产鱼类、走兽飞禽,各种野味甚多。”萨都剌《高邮城晓望》诗云:“城上高楼城下湖,城头画角晓呜呜。”图4 近年所立的马可·波罗途经高邮游记碑

元末至正十三年(1353),张士诚率农民起义军攻克高邮,次年正月在高邮承天寺自称诚王,国号大周。此后两年间,高邮作为张士诚的王都,直到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迁都平江(今苏州)。五、明代:京畿要驿、十里长街,东西双塔、南北楼台

明初定都南京,永乐后迁都北京而以南京为陪都。高邮紧邻南京、扼守两京驿道,是漕粮食盐、军需物资、政令公文、官员士绅出入南京的要驿,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大大促进了城市建设和商贸服务业的繁荣。

洪武元年(1368),知州黄克明用砖包砌加固旧城。洪武八年(1375),在通往南京的南门外运河边(现馆驿巷内)设盂城驿(图5),嘉靖三十六年(1557)驿站毁于倭火,隆庆三年(1569)重建,并开设秦邮公馆。图5 明代盂城驿皇华厅内景

由于盂城驿为水陆驿站,里下河地区粮食和淮南盐场食盐经南澄子河汇集于此,再经运河转运南京及全国各地,形成沿盂城驿至南城门驿道分布的繁华商贸大街——南门(外)大街,沿街有粮行46家,日交易粮食达50万斤。至此,高邮南起盂城驿,沿南北大街和市河中轴线联系南、北运河码头,并向东北延伸至文游台的“十里长街”格局完全形成,沿线分布有31个各类市场。至今,“十里长街”全线的历史风貌基本完好,且仍是高邮古城主要的传统商业街。

经济繁荣促进了高邮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明洪武元年(1368),知州黄克明在原军衙地基上兴建州署衙门,并陆续重建学宫,扩建杏坛,新建青云楼。万历四十年(1612),知州衷诗章建成净土寺塔。天启三年(1623),市民王自学等自发筹款,在高邮城墙东南角之上建奎楼(魁星阁)以振文风。二者和唐代始建镇国寺塔、宋代始建文游台一道,作为城市的制高点和标志性建筑,形成了高邮“东西双塔、南北楼台”的特色景观,并至今保存完好。

明代高邮文风昌盛,成果丰硕,共有29位作者的82部著作被载入《高邮州志》。其中,王磐为南方散曲作家的领军人物,有“南曲之冠”之美誉,其《朝天子·咏喇叭》是明代散曲中的经典名篇;王磐之婿张綖编撰了现存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词谱——《诗余图谱》,第一次明确提出豪放、婉约分派之说,在词学理论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汪广洋官至宰相,著有诗集《凤池吟稿》,深受明代文坛领军人物宋濂的推崇。六、清代至民国:筑堤保运,裁驿归邮,王学兴盛,近代转型

清代高邮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运河堤防。由于明代潘季驯提出的“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运河治理方略被清代沿用,洪泽湖、高邮湖和运河水位日益壅高成为“悬湖”和“悬河”,尽管采取了归江、归海的系列引河工程,运河仍然频繁溃坝,造成高邮和里下河地区严重水灾。为此,康熙、乾隆年间先后在高邮城外建造护城堤数百丈,康乾二帝南巡时先后12次经过或驻跸高邮,督察河工,视察灾情,留下了今日“御码头”等历史遗迹。

清代高邮驿站走过它的鼎盛期,逐步走向衰亡。康熙十年(1671)作为高邮知县孙蕙幕宾的蒲松龄曾亲笔撰写《高邮驿站》呈文,恳请挽救运转艰难的盂城驿。清中叶以后,驿站职能逐步改由州署行使,盂城驿站转卖给赵姓地主。清末由于近代邮政的发展,驿站传统功能丧失,至19l2年裁驿归邮。盂城驿运行近600年之久后,作为邮驿文化的稀世遗珍而保存至今。

清代高邮虽屡遭水患,但河湖水系和街巷格局基本稳定,人口增长,商业繁荣,有“江淮名州,广陵首邑”之美誉。顺治年间荷兰使者约翰·尼霍夫乘船驶经高邮,称赞“该城人口众多,几处郊区也人烟稠密,商业繁荣,景色优美”(《荷使初访中国记》)。在扬州等地兴筑园林风气的影响下,明末清初重臣王永吉在城内东南修建了一座占地数十亩的私家园林“蝶园”,与魁星阁融为一体。道光年间,太守左辉春在州衙后宋代“众乐园”的基础上兴建“后乐园”,今遗迹尚存。

清代高邮保持了重教兴文的传统,先后恢复或创办了珠湖书院、致用书院、淮海学堂和义学l0处,有343位作者留下707部著作,其中乾嘉时期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训诂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被学术界称为“高邮王氏学”(图6)。光绪三十一年(1905)停止科举后,高邮教育开始近代化转型,先后建立教育会,设劝学所,办师范传习所,广设学校,创办淮海、育才、赞化等三所公立小学堂和一所私立公益小学堂,民国时期又创立了县立初级中学、县立初级师范,成为今日高邮师范学校的前身。图6 纪念清代经学大师王念孙父子的高邮王氏纪念馆

民国初年,汽车、轮船等近现代运输业,邮政、电话等近现代通讯业,银行等近现代金融业陆续兴起,但城市格局没有新的发展。至1949年,高邮城区人口3万,面积3.8平方公里,约为宋代的两倍。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运河取直、城缺西南,东扩西拓、保护旧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邮城乡建设有了较快发展,面貌有了很大变化。l956年京杭大运河全线疏浚拓宽,运河高邮城区段裁弯取直,在东堤外另开新河,高邮古城被运河新航道切去了西侧和南侧一部分,为这条南北水运大动脉作出了牺牲。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下,原来位于古城西南角的唐代镇国寺塔(图7)以河心岛的方式得到精心保存,成为运河航道上的标志性建筑,形成河心有岛、岛上有塔的独特景观。

改革开放后,城区建设步伐加快,近年实施“东扩西拓”发展战略,老城区的保护受到重视,城南、城中、城北历史街区以及老城区十里长街和主要历史水系、历史街巷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重视和保护,较好保持了古城的风貌和特色。图7 1956 年大运河裁弯曲直时要求保留的镇国寺塔第二节 水火情缘

古城高邮地处运河要津,是邮传和漕运的重要节点,又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高邮是一个水患频仍的城市,又是一个饱经战火的城市,史书记载的一个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彰显了这座城市在与天灾抗争和战火洗礼中前行的足迹与辉煌。一、东晋谢玄三阿之战大破苻坚

三阿之战为东晋时期著名的淝水之战的前序。房玄龄等《晋书·苻坚上》载:“彭超陷盱眙,获晋建威将军、高密内史毛璪之,遂攻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去广陵百里,京都大震,临江列戍。孝武帝遣征虏将军谢石率水军次于涂中,右卫将军毛安之、游击将军河间王昙之次于堂邑,谢玄(图8)自广陵救三阿。毛当、毛盛驰袭安之,王师败绩。玄率众三万次于白马塘,俱难遣其将都颜率骑逆玄,战于塘西,玄大败之,斩颜。玄进兵至三阿,与难、超战,超等又败,退保盱眙。玄进次石梁,与田洛攻盱眙,难、超出战,复败,退屯淮阴。”据清嘉庆《高邮州志》、清康熙《扬州府志》及现代范文澜《中国通史》、杨德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考证,东晋三阿在今江苏高邮县西北。图8 三阿之战指挥谢玄画像二、唐李吉甫修筑平津堰

李吉甫(758—814),唐宪宗时大臣,字弘宪,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李吉甫文治武功,为唐王朝平定藩镇叛乱立下汗马功劳,两度出任宰相。元和三年(808)九月至六年正月,李吉甫任淮南节度使(驻今扬州)。其间,他多次察访高邮水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了两项重大水利工程:其一在高邮湖东筑起一道拦湖堰即平津堰(图9),拦湖蓄水,便利漕运,变水害为水利;其二在高邮湖边修筑富人、固本等七座堤塘,以便蓄水灌溉。《新唐书·李吉甫传》载,李吉甫因“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筑堤阏(即堤堰),以防不足泄有余,名目平津堰”。

从宋代至元代,平津堰曾多次荒废,多次修复。明洪武年间以砖加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拨专款砌建平津堰石坡、石堰。平津堰原南起江都邵伯镇,北至宝应县,现存高邮城至界首镇段,长约30公里。在调节水位、防范水患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平津堰是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在淮扬运河段发现的唯一仅存的堰,对研究唐代水利设施、河道变迁以及高邮湖与明清古运河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3年平津堰遗址成为大运河一部分。图9 平津堰遗址三、岳飞三垛抗金与三钜公祠

岳飞(1103—1142),南宋名将(图10)。建炎四年(1130)金兵攻占扬州、承州(今高邮),并乘势攻打楚州(今淮安),形势十分危急。宋高宗诏令岳飞为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火速驰援楚州。时岳飞正转战宜兴、建康,刚刚取得收复建康的胜利,又马不停蹄,于八月从宜兴率军奔赴泰州,屯兵于三墩(今高邮三垛镇)。在高邮城区至三垛镇一线,一个月内与金兵统帅完颜宗弼部属高太保所部三次交锋,三战三捷。《宋史·岳飞传》载:“飞屯三墩为楚援,寻抵承州,三战三捷,杀高太保,俘酋长七十余人。”后又率兵在南通、泰州、扬州等沿江一线接连打败金兵,粉碎了金兵再度南下的阴谋。由于这一系列的战斗起始于承州,史称“承州之战”。高邮地名一沟、二沟、三垛以及三垛的东团营、西团营等都与这次战役有关。上世纪80年代,三垛东南隅一汤姓菜农在其菜园发现一枯井,经文物工作者确认为宋井,井中陶器碎片为宋军遗物。图10 岳飞塑像

此后,江东宣抚使韩世忠(1089—1151),于绍兴四年(1134)率军在高邮大败金兵。次年,宰相张浚常来邮检阅军队,鼓舞士气,坐镇抗金。后高邮人在城区泰山庙附近建三钜公祠,纪念三位抗金名将。祠今已不存。四、张士诚高邮承天寺称王

张士诚(1321—1367),兴化白驹场人(今分属兴化市和大丰市),出身盐贩,小名九四,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至正十三年(1353),32岁的张士诚同他的三个弟弟结交一批盐丁揭竿而起,队伍迅速扩大,很快抢占泰州、兴化等城,并且一鼓作气攻占高邮府,朝廷大震。元顺帝下诏许以高官诱降,张士诚不听,连杀两个劝降的朝廷命官。

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张士诚选择高邮城北多宝楼桥西的“承天大梵讲寺”(俗称承天寺)作为称王之地。他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佑。张士诚称王之后,以高邮为大本营,曾多次击退元朝军队大规模的进攻,元军脱脱曾带领百万大军围城,久攻不下,落败而退。张士诚因此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乘势攻占江、浙富庶地区,向鲁、皖一带挺近。高邮这座古城在张士诚及其部属管辖下达13年之久(图11)。图11 高邮承天寺出土的张士诚铸钱“天佑通宝”五、清康熙、乾隆二帝12次来邮视察河工

清代康、乾二帝都曾南巡六次,是一个经常为史学界和民间热议的话题。南巡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当代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认为:“绝不只是游山玩水,领略南方的繁华佳丽(不完全排除这因素)。我想体察民风,俾知朝政之得失,是其缘由之一,他们真是做到了‘深入群众’了。”康乾二帝南巡经过或驻跸高邮12次,时间、相关地点及其行止《高邮州志》都有翔实记载,足以证明乾隆帝“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所言不虚。康熙南巡前,高邮水患连年。史载,康熙十六年(1677),高邮水高二丈,城门堵塞,乡民溺死数万。尽管已经委派靳辅为河道总督,治理黄淮初显成效,然心系子民、励精图治的康熙还是决心亲临督察。从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84—l707)六次南巡,时间跨度达23年,先后泊船高邮北门码头,驻跸高邮清水潭、界首、嵇家闸、南关外等处,亲自视察河工,勘测水位。乾隆帝也六次南巡,时间跨度达33年。第一次南巡方年富力强,最后一次已为古稀老人。高邮的古城池、车逻坝、文游台、露筋祠等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诗篇,诗句“何必当时嗟禄薄,却教终古羡文游”,表达了对秦少游这位高邮乡贤的敬慕之情。

康、乾二帝南巡,不仅为高邮留下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御码头,而且留下了一组充满情感、至今读之仍令人感怀的诗歌。汪曾祺在《皇帝的诗》中评价说,历代吟咏高邮湖的诗歌,“写得很有分量的,倒是两位清朝皇帝的诗,一首是康熙帝的,一首是乾隆的。”康熙一首为《高邮湖见民居田庐多在水中因询其故恻然念之》,乾隆一首为《高邮湖》。汪曾祺认为,“乾隆这首诗写得真切沉痛”,而“康熙的一首写得更好一些,无雕饰、无典故,明白如话。难得的是民生的疾苦使一位皇帝内心感到惭愧”。六、民国辛未年特大水灾

京杭运河高邮城区段是“悬河”,高邮湖是“悬湖”,水患时时威胁着高邮人民生命安全。民国二十年(1931)的特大洪水(图12)是20世纪中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而高邮正是中心地带之一。因此年为农历辛未年,故又称“辛未年特大水灾”。

当年六七月间,三次特大暴风雨席卷中国大部分地区,尤以苏北里下河地区为最。连续的暴雨致高邮湖水位猛涨,浪借风势,猛烈地拍打着岌岌可危的运堤,险象环生。8月26日清晨,台风袭过高邮湖,湖水将运河大堤撕开若干个决口,仅高邮境内就有挡军楼、庙巷口、七公殿、御码头、二十里铺和三十里铺六个大决口,西堤有决口四处,高邮运河以东迅即化为一片汪洋。《高邮县志》载:“洪水导致里下河地区有1226万亩农田失收,倒塌房屋260万间,淹死、饿死77000多人。其中高邮县决口10处,挡军楼1处即死亡失踪1万多人。”汪曾祺作为洪水亲历者在《他乡寄意》一文中回忆:“民国二十年的大水我是亲历的。湖水浸入运河,运河堤破,洪水直灌而下,我家所住成了一条激流汹涌的大河。”图12 1931年辛未特大水灾历史照片七、新四军抗日三垛河伏击战

1945年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迎来了大反攻前的新形势。4月21日,新四军6师18旅侦悉:原宝应县城的伪苏北绥靖公署特务第二团马佑铭部,将由日军护送,经高邮的三垛、河口调至兴化周庄一线驻防,妄图进一步封锁、分割和蚕食抗日根据地。军区司令员管文蔚、政委陈丕显决定,在三垛至河口间公路和北澄子河南北,布置伏击圈聚歼日伪军,由旅长刘飞负责指挥。4月28日,当伪军、日军进入伏击圈后,我伏兵向敌军发起猛烈攻击。残敌退至新庄附近,组织力量进行疯狂反扑,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最终残敌大部被歼,三垛、河口增援的伪军也被击退。

三垛河伏击战(图13)是苏中抗战转入反攻的前奏,在苏中抗战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老一辈革命家彭冲誉之为“破晓号角”,有关部队受到新四军军部的通令嘉奖。如今,三垛河伏击战纪念碑矗立河的北岸,上面镌刻着陈毅军长签署的嘉奖令。图13 1975年出版的《三垛河伏击战》连环画八、对日最后一战“高邮战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宣告投降。国民党政府一面命令日伪军固守阵地,不向新四军投降,一面匆忙调动主力向解放区推进。盘踞在高邮城内的日伪军自恃有坚固的城防和国民党撑腰,对新四军的最后通牒置之不理。12月19日开始,在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周密策划和精心指挥下,原属新四军驻苏中部队发动了收复高邮城战役。经过激烈战斗,至26日下午,占领日军司令部。27日凌晨,日军无条件投降,高邮城获得解放。此役战绩居华中抗日战场之首。接着,在公园礼堂举行了受降仪式(图14),我军派出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为代表,接受了日军的投降,受降处的公园遗址已被建为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并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高邮战役是苏中对日的最后一战,高邮也是全国从日寇手中收复的最后一座县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以平型关大捷开始,以高邮战役的胜利而圆满结束。图14 抗战最后一役纪念馆内受降仪式场景第二章淮南古奇胜

高邮历史悠久,夏商周秦汉,朝朝有遗存;唐宋元明清,代代留胜迹。龙虬庄、周邶墩、天山汉墓,还有唐镇国寺塔、宋文游台、明盂城驿、清当铺等,共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先人们的遗泽不仅为高邮留下了一处处闪烁着古代灿烂文明的历史遗存,更铸就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众多的历史遗存,神秘的秦邮八景,丰富的非遗文化,无不让人领略到古城文化的风致。第一节 秦邮八景

高邮是一座历史悠久,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古城。早在明代,高邮就有八景之说,清万历年间吏部郎中孙宗彝就曾著有“秦邮八景”诗八首。“神尧仙山雪浪飞,晓月明灯玉女回。甓珠西湖邗沟柳,文台东门龙裘堆。”依次内含古八景:神山爽气、西湖雪浪、露筋晓月、耿庙神灯、玉女丹泉、甓社珠光、邗沟烟柳、文台古迹。本节收录部分景点,以窥八景之神秘。一、邗沟烟柳

邗沟是古运河的一段,古代运河两岸修筑御道,至邗沟一带,绿柳成行。每当寒尽春来,清晨雾霭缭绕,傍晚夕阳西下,万千垂杨临风摇曳,如烟如雾,充满诗情画意,引得古今许多文人骚客赋诗吟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皇帝第四次南巡途经高邮,看到这“邗沟烟柳”的景致,欣喜无限。高邮名士贾国维应召至龙舟之上,御试《河堤新柳》诗一首。

官堤杨柳逢时发,半是黄匀半绿遮。

弱干未堪春系马,丛条且喜暮藏鸦。

鱼罾渡口沾微雨,茅屋溪门衬晚霞。

最是鸾旗萦绕处,深林摇曳有人家。

诗人既描绘了治水修复官堤后新柳成行、气象万千的情景,又感谢了皇上的恩泽,贴切生动。康熙深为嘉许,当即赏赐白银以为养家之资,并令其随行进京。此后贾国维一路春风得意,赐进士,中探花,任翰林院编修、内廷供奉、上书房行走。一次偶然机遇,便得如此恩宠,这其中当有杨柳的媒介之功。杨柳装点了高邮的美景,还给高邮人带来如此好运,得到高邮人的青睐就在情理之中了。二、甓社珠光

甓社珠光很有一点神秘朦胧的色彩。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载:“嘉祐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烂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

传说神珠可以预兆祥瑞。第一应在孙莘老身上。《高邮州志》载,这一年孙莘老“登冯京榜进士第”。第二应在秦观身上。这一年十二月,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秦少游诞生。明珠出现湖上,虽是巧合,但正如秦观所说:“蜿蜒戏神珠,正昼飞霹雳。草木无异姿,灵气殊郁积。所以生群材,名抱荆山璧。”说明了高邮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地。

沈括是很严谨的学者,所言凿凿,生动细致。尽管如此,对于此种荧光究竟为何物,沈括并未轻率下结论,却引起了近代天体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1985年12月,镇江举行纪念沈括逝世890周年学术讨论会,时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席泽宗在首席发言中提道:“人们注意到《梦溪笔谈》第369条,认为可能是古代已有UFO飞降地面的证据。”三、西湖雪浪

西湖即高邮湖(图15)。风和日丽,湖边极目,一碧万顷。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过平阿湖》诗云:

雨湿鼓声重,风匀湖面平。

官船南北去,帆影挂新晴。

若遇风高浪急,激起水珠如雪花飞舞,湖面上雪浪滔滔,堆银叠雪,让人想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景。明代诗人胡俨有七律一首写“西湖雪浪”:图15 高邮湖

淮南十里春风颠,西湖之水波连天。

银山高涌雪花碎,商帆尽落眼望穿。

我昔游吴到东海,潮头壁立烟霏洒。

衰年投老住江村,钓船稳坐忘惊骇。

此情此景确实令人惊骇,一般人似乎难有兴致观赏,因而也有人认为“西湖雪浪”应该是另外一种景象:太阳已经偏西,天边的帆影渐渐归来,湖面上跳动着耀眼的银鳞般的浪花,如雪霁初晴后的景色。孰是孰非,其实不过是西湖美景的两种形态,一为“阳刚美”,一为“阴柔美”而已。四、玉女丹泉

这是“秦邮八景”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

高邮城南有座南石桥。石桥很古老,不知何年所建。桥边有口石井,井水清澈,甘甜爽口,周围百姓爱这口井,有的宁可多走几步路也要到这口井打水。石栏的光滑和井绳刻下的道道深印见证了古井的悠久。

五代齐时,有个叫郏道光的,生有一女。小女至16岁已是亭亭玉立,不类凡人。那时盛行炼丹。郏道光和他的女儿每天从古井汲得甘泉回家,不分晨昏昼夜,不论寒暑霜雪,矢志炼成长生不老的仙丹。五年后,丹居然炼成了。郏道光父女服下仙丹,不一会就同时死去。然二人肤色不改,体温不变,面色如常人,周围百姓纷纷称奇,一时街谈巷议,轰动全城。

第二天清晨,正当人们还在谈论之时,石桥边的古井中突然飞出一只仙鹤,郏道光和他的女儿骑在鹤背上,他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终于消失在云雾缭绕的天空。高邮人奔走相告,功夫不负有心人,郏道光父女成仙了!

为纪念郏道光父女,人们称南石桥畔的古井为“玉女井”,改称南石桥为“迎仙桥”。如今桥还在,井水依然甘甜。历代文人雅士都赋诗赞颂。康熙年间秀才李必恒亦作《玉女井》一首:

郏家炼丹井,遗甃石桥侧。

其味若流霞,饮之好颜色。

一从飞仙去,乃与市廛逼。

扰扰车马过,泛泛屠沽集。

可怜尘市子,修绠不遑汲。

汪汪自古今,冷落谁人识。五、露筋晓月

明代著名散曲家王磐,以散曲见长,被称为“南曲之冠”,其作品《朝天子·咏喇叭》一直被列入中学语文教材,而他的绘画成就却除了高邮人之外,少有人知。

他的画一纸千金,常有官宦重金相求,王磐总是嗤之以鼻,有时把画赠予朋友却一文不取。正因为此,官绅都以拥有王磐的画为骄傲。这天,扬州有个员外过七十大寿,就把家里内外装饰了一下,收拾妥当,抬头一看,一幅画让员外皱起了眉头。中堂内的画在过去是主人的脸面,一副名人字画会让华室生辉。于是,自然想到了王磐。但他早就听说王磐对富家的傲慢,就转弯抹角托王磐的朋友去求,王磐果然欣然应允,答应三日后去取。于是员外派了两个家人早早候在高邮,一等画好带夜往回赶。两个家人暗中观察王磐的绘画进度,第一天不见动静,第二天王磐还是悠闲地过他的日子。到傍晚时分,王磐才把自个儿关在画室之内,铺纸磨墨,动起笔来。两个家人隔着窗户纸看得模模糊糊,只隐隐约约看到王磐时而在室内踱步,时而凝神沉思。好一会,只见王磐把桌上砚缸往宣纸上一扣,大笔挥了几下,就卷纸开门了。王磐一再叮嘱两个家人,路上切不可打开画卷,切记切记。两个家人唯唯诺诺,离开王磐的西楼,急急往扬州赶去。

两个家人一路上满腹狐疑,画是给人看的,不能看那叫什么画?走到离城30里地的露筋祠时,两个人再也按捺不住好奇心理,私下商量,只看一眼。二人小心翼翼地打开画卷,只听“噗通”一声,一个东西掉入河中。再看看画,刚才还在画中的月亮消失了。低头看河里,两个月亮明晃晃。天上一轮明月,水中两个月亮,周围静悄悄的,露珠儿在草叶上像珍珠,风儿轻摇着岸边的垂柳,二人面面相觑,心中忐忑不安,急急卷起画幅往扬州赶。

到家已是拂晓,员外早已等在一边,急急打开画卷,只见画上粒粒星星闪光,煞是诱人,只是缺一轮明月。员外反复追问缘由,二人只得把事情来龙去脉一五一十报告员外。员外连呼可惜,事后赶到露筋去看,果见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两个月亮。“露筋晓月”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只是人们一直不明白王磐画的是《星月交辉图》,为什么只给员外满天星星,不给月亮?以及王磐画中的月亮为什么能滑落到水中,而且至今还在?清代进士孙宗彝有诗:

新诗累累断碑旁,我独低徊思渺茫。

陌上晓霜销碧血,祠前绿树挂斜阳。

古人古事尽如梦,湖水湖烟自有香。

怜得荒沟旧时月,清光永夜起相望。六、耿庙神灯“耿庙神灯”说的是一个传奇故事和一个传奇人物。

耿德裕,是宋仁宗年间山东兖州梁山泊人,兄弟中排行第七,人称“七公”。曾为东平州通判。因其生性耿直,为官清廉,虽深得百姓爱戴,却为官场不容,后弃官隐居高邮,皈依佛门。七公乐善好施,经常周济穷人,对鳏寡孤独尤为照顾。七公通医术,为人医治,从不收费,百姓有口皆碑。传说七公常端坐一蒲团之上,于高邮湖中飘来飘去,如同神仙云游。七公81岁,无疾而终。为纪念七公,人们在七公生前经常活动的甓社湖边建起七公庙,又称“耿庙”。那时高邮一带多有涝灾,狂风暴雨中,渔民常常迷航,每当生死关头,渔民就向七公祷告,祈求七公保佑。果然,他们的眼前突然亮起了红灯,那是耿公庙前两只石柱(图16)上高悬的红灯,那灯风吹不熄,雨浇不灭,在风雨中那么倔强,那么夺目。人们顺着有灯的方向划船,就能转危为安,这就是在高邮广为流传的“耿庙神灯”的故事。南宋孝宗知其事,特封耿公为康泽侯,意在褒奖七公为黎民百姓带来了安康和恩泽。以后多次在困危之时,七公都显灵,免除百姓灾难,庇佑受难之人。又因此七公被加封为康泽灵应侯、隐泽灵应侯等。图16 耿庙石柱

明洪熙年间,礼部尚书金幼孜有诗《康泽侯庙》赞美说:“耿庙水云中,岩岩镇湖口。桅竿夜悬灯,照耀遍林薮。闪闪透兰虹,辉煌映星斗。扑光蛾自灭,避焰龙亦走。灵威示赫奕,祀事谁悠久。惠泽披淮堧,纪年书大有。”

康泽侯庙原在离城5公里的新开湖中,明代至清初,原庙被水淹,后人在运西筑庙两处,一处叫行祠,一处叫七公殿,再遭水毁,此后七公殿屹立于古运河东堤。1931年高邮遭遇特大洪涝,七公殿被冲毁。七公殿虽毁,而庙前悬挂神灯的两根方形石柱历经风雨,依然矗立于高邮湖边的古运河旁。

现在渔民都已上岸居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他们不再有出湖迷航的危险,但渔民后代子孙并没有忘记七公,他们沿袭祖先的习俗,每年在石柱前做“七公会”,纪念这位慈善者,也祈求保护神继续给人们以幸福安康。第二节 其他风景名胜

高邮地处里下河水乡,水资源极为丰富,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湖西,高邮湖水天相接,茫无际涯;运东,荡滩成片,河渠成网。古城高邮,不仅如秦观描述“环以万顷湖”,处在河流、湖泊的包围之中,而且城关内外、市井之间,也是河港纵横、流水汤汤,如杨万里诗句所说:“城中城外四通水。”高邮虽无山形之胜,却占尽了水流之美。水,给高邮人带来无尽的福祉,哺育了高邮的古老文明,孕育了迷人的高邮风光。一、运河风光

京杭大运河流经高邮境内约43公里,其前身为古邗沟,是最为古老的一段河道。古运河是高邮的母亲河,从春秋战国到隋、唐、宋、元、明、清,她川流不息,承载了厚重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一处处美好的自然景观,一个个珍贵的历史遗迹,一段段神奇的故事传说,是京杭大运河上最具魅力的一段文化长廊、最有魅力的一条自然风光带。河光塔影

镇国寺塔位于高邮城西南运河的河心岛上,始建于唐代僖宗年间(874—888),亦称西塔。传说僖宗李儇的弟弟看破红尘,削发为僧,选在高邮濒临湖区地带建寺修行。僖宗赐号“举直禅师”。举直禅师圆寂后,建五级佛塔一座,珍藏舍利和佛经,这就是镇国寺塔。经历朝修缮,现存塔身为七层,青砖砌建,呈四面方形,为唐代建筑风格,与西安大雁塔极其相似,故有“南方大雁塔”之称。塔顶为四角攒尖式,立有两米高紫铜葫芦塔尖,铸有“佛光普照”“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字。

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高邮段若按照裁弯取直计划,镇国寺塔必须拆除。也许是佛祖暗中护佑,一位伟人——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让道保塔”,于是有了古运河上难得一见的河心岛。巍巍唐塔、滚滚河水,波光塔影,相映成趣,成为镶嵌在千里运河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图17)。图17 河光塔影御码头

康熙第一次南巡在高邮泊舟登岸之处被称为“御码头”。《高邮州志》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初七,路经高邮,舟泊城北廓外,见两岸居民田亩被水淹没,十分震惊。他‘登岸亲行堤畔十余里,察其形势,召集生员耆老,问其致灾之故,细与讲求’。”康熙感慨颇多,留下诗歌《高邮湖见民居田庐多在水中因询其故恻然念之》:

淮扬罹水灾,流波常浩浩。

龙舰偶经过,一望类洲岛。

田亩尽沉沦,舍庐半倾倒。

茕茕赤子民,凄凄卧深潦。

对之心惕然,无策施襁褓。图18 御码头

老百姓从此把康熙登岸之处称作“御码头”(图18),并传说周围一带从此没有了蚊子。民间传说更多的是乾隆皇帝下江南,也曾在御码头泊舟登岸,并且留下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高邮湖》诗中“淮南古泽国,高邮更巨浸”“堤岸高于屋,居民疑地窨”的实景描写,以及“其乐实未见,其艰亦已甚”的情感抒发,就是有力的佐证。现在的御码头位于古邗沟与今运河的中堤,仲夏之夜在堤上漫步,夜风习习,暑气全消,且无蚊虫叮咬之烦恼,确是消暑纳凉的胜地。镇水神牛

大运河是悬河,运河西面的高邮湖也是悬湖,高邮每时每刻都处在水灾的威胁之下。自隋代以来,运河一次次地决口,给高邮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城区以北的马棚湾清水潭一带,运河在这里拐了个大弯,河面陡然增宽,是大运河沿线最危险的险工患段之一。明代有个大臣刘伯温,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他治水的办法有点神秘色彩,据说在河湾处安放镇水神牛(图19)就是他的主意,马棚湾也安放了一头。康熙六次驾临高邮,驾临马棚湾,差不多都与治水有关。康熙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治水措施,也铸造了九牛二虎一只鸡,安置在运河险工患段上。图19 镇水神牛

镇水神牛用生铁铸成,呈坐卧状,头微侧,注目西方,神情严肃,像一个忠实的哨兵,时刻警惕着来自西面如猛兽般的洪水。牛背的一侧有几句铭文:

惟金克木蛟龙藏,惟土制水龟蛇降。

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昏垫报吾皇。

辛巳午日铸。监道官王国用。

现在这铁牛并不是刘伯温浇铸的,而是康熙四十年(1701)重新浇铸的。300年的风雨剥蚀,字迹多模糊,而由于人们经常抚摸的缘故,牛背、牛鼻依然光滑锃亮。民间传说铁牛金心银胆,很有神通,能把汹涌的浪涛镇伏:水快漫堤了,牛鼻子一嗤,立即水花飞溅,水位明显下降,从而排除险情,保佑大堤安然无恙。抗战期间,驻扎在高邮的日军想取出铁牛的金心银胆,用钢炮对铁牛轰了一炮,可结果除了在牛肚子上留下一个碗口大的洞以外,什么也没捞到。

铁牛镇水只是古代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铁牛问世后的200多年,高邮水患仍频频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治理水患。铁牛仍然静静地卧在那里,为古运河增添了一个带有神奇色彩的景观。清水潭

早在运河修成长堤前,每逢雨潦,“湖流自西出荡,冲激奔堤,不能支,给纵水所啮,汇为潭”。其水深不知底,民间传说潭底通到东海龙宫,用七七四十九两麻线放下去也不到底。水质常年碧清,故称“清水潭”(图20)。清水潭终年水波不兴,却是古运河高邮段最危险的地段。许多治水的官员和民工在此丧生。宋代高邮州治官罗文输,率民工在此堵缺口抢险,落水遇难。宋代潭旁曾建有五龙王庙,被大水冲了,再建,再冲,已荡然无存。据资料记载,潭深处低于海平面27米。清康熙九年(1670),孙蕙代高邮知州时,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为其幕客,适逢清水潭处决口,他曾多次到清水潭察看灾情,写下《清水潭记》等诗文。《高邮州志》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二十八至三月五日,康熙皇帝曾驻跸清水潭,视察高邮河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运河再也没有出现过决口,而清水潭却因历史上留下的一个个带有几分神奇、几分诡秘色彩的传说,和其特有的清纯的水质,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景点。图20 清水潭二、高邮湖风景

高邮湖又称“西湖”(图21),宋至明代为若干小湖,其中较大的有珠湖、甓社湖、樊良湖、平阿湖等12个湖泊,且湖湖贯通。秦少游描写故乡的诗句有:“高邮西北多巨湖,累累相连如贯珠。”明末黄水夺淮,“千流万派毕会于邮,而高邮遂成巨浸矣”(隆庆《高邮州志》),以致形成了广袤无垠的高邮湖。高邮湖是江苏省第三大湖,蒲松龄诗中描写其“苍茫云水三千里”。古“秦邮八景”有三景在高邮湖,足见这是一个钟灵毓秀之湖。图21 高邮湖湖上蜃景

高邮湖自然风光秀美,“珠湖夕照”“渔歌唱晚”“西湖怪柳”“湖光帆影”等景观,为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吟唱,泼墨挥毫。而难得一见的“湖上蜃景”奇观更具魅力,令人心仪。夏秋之际,雨过天晴,高邮湖上空有时出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连绵起伏的群山、阡陌纵横的田野,让你以为湖的另一边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抑或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区,其实这正是有名的“湖上蜃景”,与“海市蜃楼”一样。《高邮县志》记载从清康熙元年(1662)至光绪六年(1880)出现的珠光和“湖上蜃景”就有九次之多,其中珠光再现有五次。游龙戏水

比“湖上蜃景”更难得一见的是“游龙戏水”的奇观。高邮湖水域辽阔,对高邮及周边地区的气候影响极大。特别在盛夏季节,气候瞬息变化,难以捉摸。2007年7月的一个午后,天气闷热异常,突然间狂风大作,湖面上浪涛汹涌。一条巨大的水柱从水面升起,一直接入云端。水柱随飘忽不定的风向在湖面上游走,持续时间约15分钟,仿佛云端里面真有一条巨龙,携着水柱任意游荡。专家们说,这是龙卷风发生在湖上而引起的“龙吸水”现象。许多人有幸在现场目睹,并用相机及时捕捉住了这一天象奇观。“游龙戏水”虽然难得一见,但由于高邮湖独特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龙”曾经不止一次光临高邮湖。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孙莘老的弟弟孙诚之赴任北海尉,秦少游为其送行,就曾在湖边见“龙”,并作诗云:“黄绶不为无气概,苍龙垂尾送行舟。”这是高邮“龙戏水”的最早记载。群鸟嬉戏

高邮湖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处女地,至今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生态美景。其广阔的水域、良好的水质,为各种鸟类、鱼类和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高邮湖是鸟的天堂,南来北往的候鸟在此栖息,最常见的水鸟有鸥、鹭、鹤类。为数最多、也最能体现高邮湖特色的当然还是野鸭,其中绿颈野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湖边极目,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帆影往来,水鸟翱翔。秦少游在《还自广陵》中,生动地记载了群鸟相戏的画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