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09:26:47

点击下载

作者:王莉娅,李怀星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幼师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幼师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试读: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同时,随着幼教机构办学条件的全方位改善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迫切需要一大批素质全面、身心健康、个性发展成熟、对职业生涯有着清醒认识和设计的年轻幼教人才充实到幼教师资队伍中,这对于我国学前师范教育单位和广大幼师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人一生的职业道路漫长又曲折,如何为未来事业做好充分准备;如何了解就业动态和信息,掌握求职技巧,顺利就业;如何适应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尽快进入角色;如何在职业生涯中扬长补短、自我完善、合理规划,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都是广大幼师生应认真思索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看,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师范办学主体尚未将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纳入到系统的教育教学程序中来,即使开设一些指导性的讲座,往往也是暂时的、零散的,缺乏长期细致的、有实践针对性的教育关怀。许多幼师生们虽然对未来学习和职业道路有一些朦胧的想法,但尚未根据自身特点,对在校学习、求职应聘、职业初期、职业中后期等阶段作整体思考和具体规划。这些直接导致有的同学入校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效率不高;求职时人云亦云,缺乏自我审视、自我定位的能力,缺乏应聘技巧;上岗后感觉自我期望与现实有落差,不能尽快融入环境,投入工作,职业素养不强等。

正因为如此,在幼师生中开展适当有序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求职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欣慰的是,全国十几所幼儿师范教育单位的专家和长期从事学生就业指导的同志,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编写,《幼师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即将问世了,本书旨在唤起广大幼师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大家进行有效地自我分析,分步设计,自我培养,合理规划。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图凸显以事启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系统性:本书贯穿职前准备、就业择业、创业成才的职业发展主线,从人生职业生涯的相关概念,到幼师生的职业规划知识;从在校期间的各项素质准备,到就业政策法规信息的解读;从应聘时应注意的策略,到就业后应注意的问题等,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职前与职后并重,感性与理性结合,环环相扣,相济相融。

针对性:本书研究分析了幼师生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了解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和相关信息,结合以往学生职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客观地探讨了就业市场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帮助大家正视现实,审视自我,解难释疑,具体设计。

实践性:本书通过大量可借鉴的案例及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可操作的自我测量方式,引导学生在各个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定位和计划,通过分析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对比、交流、评议等方法,使幼师生尽可能制订出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因而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性。

当然,本教材的面世还仅仅是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中的一个方面,重要的还是要通过任课教师的辛勤工作,通过教学的多重环节,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进而实现本课程的教育目标。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参编单位的真诚关心和鼎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疏漏与不妥之处,敬请专家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王莉娅2007年7月第一章 职业与职业规划

幼师生求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准备期,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这一阶段的学习、生活、社会的兼职等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幼师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与高度。其实,我们选取某个专业学习之时,也就是对我们的人生进行规划之时。第一节 职业的基础知识

说起职业,我们马上想起,孩提时曾经有过的梦想,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当演员,当教师……这就是职业吗?

一、职业的内涵与发展阶段(一)职业的内涵

职业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工作吗?当然不是!职业是一系列有内在关系的工作的总称,也可以理解为不同专业领域中一系列相似性的服务或彼此相关的工作的集合。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我们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原始社会以来,出现社会分工以后才产生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有些职业消失了,新的职业又诞生了。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职业似乎与我们扮演的工作角色密切相关,因为它是个人在社会中主要的生活来源和精神源泉。因此,我们要了解职业内涵,至少得从下列三个方面来考虑。

从社会角度来看,职业是一定社会分工的产物,它反映了一种或多种的社会需求;

从个人角度来看,职业是物质生活的来源和精神享受的源泉;

从内在属性来看,职业必须具有相应的内在要求,如知识、技能、技巧等。

总之,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回报作为物质生活的来源并能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性的劳动。但凡职业,大都必须满足如下特征。

1.同一性

某一类别职业内部,其劳动条件、工作对象、生产工具、操作内容相同或相近。由于环境的同一,人们就会形成同一的行为模式,有共同的语言习惯和道德规范。基于此,诸如行业工会、行业联合体等社会组织。

2.差异性

不同职业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劳动条件、工作对象、工作性质等都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的进步,“隔行如隔山”的现象会越来越明显。

3.层次性

从社会需要角度来看,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对从事职业的素质要求不同以及人们对职业的看法或舆论的评价不同,职业便有了层次之分。这种职业的不同层次往往是由于不同的职业体力、脑力劳动的付出、收入水平、工作任务的轻重、社会声望、权力地位等因素决定的。

4.时代性

职业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热门职业。我国曾出现过“当兵热”、“从政热”、“下海热”、“外企热”等,都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对某种职业的热衷程度。说到职业,我们就会想到与之相关的“工作”和“事业”,人们往往把这三者混为一谈,相提并论。其实,这三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从时间上来说,工作,可以只有一天,也可以是一年,可以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但是职业却不是,它在一定的阶段是连续的、稳定的;事业不仅如此,更要求对社会具有较大的贡献,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当一个人把工作、职业当作生命意义的一部分时,职业才转变为事业。从程度上来看,他们是逐层递增的,没有工作谈何职业,没有职业谈何事业?(二)职业的发展阶段

对于职业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学者依据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得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果从职业的发展角度去理解人生,可以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职位选择阶段,职业阶段,事业阶段。

1.职位选择阶段——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一步

职位是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一步。一个正常的人,不管学历高低,最终都会走向职场,通过一份职位从事一份工作,获得生命赖以存活的物质条件,获得生命延续的基本安全。对于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位的问题,很多人并没有认真地思考,没有事前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职位,职业生涯才可能走向成功。

2.职业阶段——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二步

职业是指个人所从事的服务于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相对职位来说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选择的工作岗位非常适合自己,也就是职业与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及价值观非常匹配,所从事的职位就会成为自己的职业。职位选择阶段是个人与职位匹配性、适应性的选择期,职业阶段是个人与职位匹配性、适应性的吻合期。职位选择阶段与职业阶段区别的根本标志是所从事的工作与个人是否适应。个人在职业阶段,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一定的财富,满足社会及公众的一些实际需求,同时个人也会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可以满足个人对友爱和归属的需求、受尊敬的需求、求知及求美的需求。

3.事业阶段——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三步

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职业锚时,他的职业就转变为事业了。所谓职业锚,其实就是指某个人的职业定位,好比渔夫捕鱼,渔夫一般会选择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抛锚,因为他觉得这个地方比较可靠,出海也比较方便。如果一个人发现某个行业、领域或职业比较适合自己的价值观、能力、兴趣与性格时,他十有八九会把工作当职业,把职业当事业,即使没有人要他干他也会自发地干、自愿地干。事业能满足人们对成就与社会价值感的需要。

二、幼儿教师职业的内涵与特性

幼儿教师职业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由于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该职业与其他职业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幼儿教师职业就是以幼儿作为教育对象,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智商和情商开发,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持续发展的职业。(一)幼儿教师职业的内涵

幼儿教育是人生中所受的启蒙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这决定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有着特殊的内涵。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因子。

成就威望因子:有着强烈的成就感,能很快地确立专业地位和形象,其工作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在孩子们眼中有权威性。

工作环境因子:幼儿园环境优美,办公环境舒适。

安全报酬因子:有好的收入和报酬,工作稳定,能享受较好的福利制度,住房和医疗也有一定的保障。

独创挑战因子:工作中有独创性,可以充分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有权控制工作时间和进程,工作中也常面临着新的挑战,能自由选择教材和活动方式,工作变化、多样、不单调。

动力愉悦因子:工作没有疲劳和倦怠感,工作没有紧张感,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常有美的感受。

自我发展因子: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特长和才能,在工作中自己也获得成长,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工作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较为一致。

利他价值因子:工作能促进孩子们身心发展,有益于社会。(二)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性

幼儿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幼儿教师除了具有普通教师必备的素质特性外,还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热爱幼教事业,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保教并重,全面提高幼儿素质。

第二、热爱幼儿,尊重幼儿,面向全体幼儿,坚持正面教育,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幼儿愉快、活泼、健康成长。

第三、爱岗敬业,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确保幼儿安全。

第四、勤奋学习,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探索科学教育儿童的规律。

第五、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仪表、服装、举止、语言符合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

第六、尊重家长,热情服务,与家长密切沟通配合。

第七、遵守社会公德,严守劳动纪律,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第二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

人生的圆满是成功的终极目标,它包括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等因子。事业成功比其他方面的成功更引人注目,且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其他方面的成功,而事业的成功实际上就是求职的成功、职业的畅达与整个生涯的出色。因此,成功的核心就是职业生涯的成功。

一、职业生涯的内容与发展阶段(一)职业生涯的内容

生涯在英语中与职业是同一个词(career),有人生经历、生活道路、职务专业、事业等含义。人生经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有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有工作、社交,还有家庭、爱情、婚姻,但核心是职业生涯。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职业生涯的定义不尽相同。最为简洁的定义即职业历程,它是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的历程,是生涯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是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的组型。

人生的前期的努力是为了后期的工作,工作的结果对人生后期影响是直接和重大的。今天的求学是为明天社会的发展积蓄新生的力量。每个人都将从事某一或某些职业,担当某一或某些社会角色。了解和规划设计职业生涯是非常重要的。(二)职业生涯的阶段

职业生涯同我们的生命成长过程一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由多阶段和多时期组成的。对于职业生涯,我国的专家将其分为六个阶段。

1.职业准备期

这是指一个人就业前所从事的专业、职业技能的学习时期,大学生按照初步形成的职业意向,进行心理、体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准备。此时很多人是盲目的,需要他人的指导和帮助。

2.职业选择期

这是指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素质、愿望,在职业准备的基础上选择职业,由潜在的劳动者转变成现实的劳动者的关键时期,是个人的素质、愿望与社会相遇、碰撞或获得承认的时期。选择正确便能一帆风顺,选择失误便会诸多不顺,若进行多次选择,往往浪费光阴,贻误一生。

3.职业适应期

这是指人们走上工作岗位,其素质、知识、能力接受初期检验的时期。理想与现实毕竟是有差距的,有的人能很快适应职业的需要,有的人需要经过培训才能适应,还有的人很难适应,需要重新进行职业选择。

4.职业稳定期

这是指职业适应期结束后相对稳定在一个职业单位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的职业生涯的主体,它占据着人的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这一时期是劳动效果最佳的时期,也是成家立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成年人往往倾向于稳定在某种职业和相关的各级岗位上,为此,从业者应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体现自身的素质,发挥自身的潜力,抓住机遇,勤奋努力,以逐步取得成果,并达到事业的高峰。

5.职业衰退期

人到老年,生理条件发生变化,大多数人能力慢慢衰退,心理需求逐步降低而求稳定,各方面都处于维持状态。当然,也有一些老年人,依然精力充沛,而且知识和经验积累丰富,保持着创造活力,或是进入第二次创造高峰,再次获得成功。

6.职业结束期

这是指人们由于年老或其他原因丧失了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从而结束职业生活历程的时期。

按照这样分类,幼师生正处于职业准备时期,而毕业生则处于职业准备后期或职业选择时期。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与意义(一)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规划一词,词典的解释是:“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据此推论,职业生涯规划,即对职业历程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它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人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的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发展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对幼师生而言,就是在满足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以及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

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职业生涯设计,前者是指个人层面,后者是指专家层面。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尽快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最快速度和最大限度实现职业发展与成功。当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困难时可以请职业规划师、职业指导师、职业咨询师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同于职业生涯开发与职业生涯管理,开发指组织层面,而管理指综合层面,组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开发与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提高组织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职业生涯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正在发展为一个专业方向。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根本没有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内容设置,学生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学生们有必要补课,并从认识阶段起步,逐步消化生涯规划的上述内容,力求在走向职业岗位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做好职业角色的全面准备。

今天,越来越多的求职者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通过规划自己的职业前程,使职业成为有计划、有目的、有现实打算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事情。但对于未来的规划,并不等于对未来职业高薪或高一级职位的追逐,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事业步入更高的阶段,从而体现人生的价值。(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走向成功的技术与方法,通过职业规划,大中专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阻力,塑造前程远大的自我,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也许有人会问,许多的政治领袖、文化名人、商界精英,未必都进行了职业生涯的规划,却是那样的傲视群雄,灿烂辉煌!不错,这些人刚起步的时候不一定都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但在他们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一定进行过多次的规划。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目标明确并不懈追求的人。如果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强的目的性,更好的计划性,事业成功的把握会更大。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已开始显现。教育专家经观察发现,毕业生择业盲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将对他们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大学生或中职生在人生中只是短短的几年,但却因生命中汇集了青春最炽热的年华而影响深远,在精神成长上继往开来,在学识积累上勤奋苦练,在素质发展上积极进取,毕业时面对就业压力,更面对社会的无限风光。毕业生应尽可能克服各种压力带来的短期心态,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一个清晰的定位。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什么工作,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实施,就可能使一个人的目标得以实现,使一个人的事业有声有色,使一个普通学生发展成为有用之才。

三、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我们有必要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产生及其发展作一个基本的了解。(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产生

在商品经济开始发展之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安于现状,固守着自己的一片天地。或者耕作于田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者苦读于家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同身份和背景的人们干着先天赋予他们该干的事情,他们认为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几乎没有生涯的概念,更不知道生涯规划为何物了。即使部分人有意识要改变命运,做命运的主人,他们只是先知先觉的那部分人,比起绝大多数平平凡凡、庸庸碌碌过日子的百姓只是沧海一粟。因此,那时可以说有些原始的职业规划思想,却没有形成理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商业的进步,社会分工日益明显,由此带来了劳动方式的变化,从传统的家庭式、作坊式、手工式向工厂式、集约式、机器式发展,因而职业这一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各类职业:工人、商人、律师、医生、教师等等。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分工的深入,职业还有着不断专业化的趋势。因此,对职业的选择便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关系到个人的安身立命,决定了个人的生存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职业选择、指导、培训的理论便应运而生,诞生初期这些理论仍隶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心理学科,直到20世纪中叶,才独立发展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充实,最终形成了今天较为丰富、全面的生涯规划理论。

可以说,生涯规划理论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而发展的,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它反映出散布在社会、教育、政治、经济、传媒等各阶层的芸芸众生,不安于现状、不听从于命运的安排,也开始谨慎地驻足思考:“我对于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满意吗?”“我未来的人生应该如何发展?”这样的思考也源于一种心灵深处的自觉,一种想要将未来掌握在自己手心的急迫感。(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由于国外这方面的理论发展得比较早,我国相对于处于落后的地位且大多引用外国理论,因此介绍职业生涯理论的发展主要侧重于国外的情况,发展的阶段大致可以划分如下。

1.职业生涯理论初露端倪:1900—1930

最早在美国倡导,并指导生涯规划的领军人物当属弗兰克·泊森(FrankParsons)。早在1909年他就出版了一本著作《选择职业》(ChoosingaVocation),在此书中他提出了职业规划这个概念。不仅如此,他还在波士顿建立了一个“职业局”,通过这个机构,他向当时的人们灌输职业生涯的理论,教导人们不要仅仅是找一个赚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选择一种职业,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发展。

2.职业生涯理论发展初期:1930—1940

从1930年开始,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更多的关注于个人。这种变法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因为心理测评技术和工具的发展增进了对人格品性与个体差异的认识;二是人们开始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个人;三是心理治疗策略的诞生取代了单纯的咨询。这些因素使得生涯规划的内涵与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变革。

同时,一些职业教育人员和人力资源专家也开始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和针对性的生涯规划辅导。

3.职业生涯理论革新时代:1950—1960

1950年之后,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受到了罗伯特(RobertHoppock)和唐纳德(Donald Super)的强烈挑战,以前提到的生涯规划、职业辅导的对象都只是针对在特定的时间上有特定职业选择需要的个人。然而,自从生涯的定义被扩展到工作和职业之外,生涯规划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就比职业选择要广,还涵盖职业之前的活动如教育训练,以及职业之后的活动如退休后的兼差或义工服务等。新发展的观点认为,“生涯辅导”目标在于有系统地教育学生或成人,根据各种未来生涯选择时所需要的知识、态度和技巧,来规划其所想要接受的教育方案,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并协助其规划未来的生涯发展道路等。需要生涯规划的对象也不仅仅止于需要解决特定生涯难题的个人,同时更是每一位需为未来生涯规划发展做好准备的人。这一阶段也是生涯规划理论进入美国各高校,被广大学生所接受、运用的阶段。

4.职业生涯理论推广时期:1960—1970

在1960年至1970年的美国,职业生涯规划已经被普遍接受,并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高校生涯规划活动风起云涌,“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普遍在各级学校推广开来,大学院校中也纷纷开设了“生涯规划”的学分制课程供学生选修。此外,在该阶段中,电脑技术开始发展与运用,并开发了一系列有关生涯规划的系统。这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如虎添翼,不仅成为校园中的热点,而且还广泛被推广到学校外的工、商业机构,其中电业进一步扩增。包括人力资源发展、人事服务、员工协助和训练方案等。

在这一时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在学校普及了职业生涯规划,而且各企事业单位也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开始对员工采用生涯规划。同期还成立了许多专门的机构和协会,监督检查学校生涯规划辅导开展的情况,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针对这种现象,当时的美国就相应地分化出两种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生涯教育模式: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性生涯教育模式;以意愿为基础,或经验为基础的模式。

5.职业生涯理论飞速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

1980年之后,生涯规划理论更是一直处在加速发展的状态。

在理论方面更加专业化、全面化。各种新概念或新的解释不断地被提出来,如“生涯介入”、“生涯咨询”等,使得生涯规划理论有了蓬勃的发展和蔓延。

在应用方面更加普及化、具体化。各种新的技术和新的工具不断地被发展出来,并在不同机构或情境中加以运用,服务对象从儿童、青少年扩展至成人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群体,使得生涯辅导方案更具综合性及全面性。

在政策方面更加规范化、正规化。“生涯规划”不仅在学术界突飞猛进,在社会上各种机构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甚至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素、方法和模式(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素

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身心条件要素

身心健康是职业对劳动者的最起码的要求,它是最具形象力的意向。有一些职业对身心条件还有具体和特殊的要求:有的要求思维敏捷,有的要求性格开朗,有的要求具有耐心,有的要求具有勇气等等。

2.素质水平要素

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个用人单位征求的目标,每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都需要每一个职业岗位上的员工具有高水平的素质。对于从业者而言,素质水平高于他人的人,往往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在单位也能比他人更快地领会公司的决策,富有创造意识,善于相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突出。

3.家庭背景因素

家庭教育、家庭责任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体现在对职业生涯的影响中。例如有的人受到家人的教诲和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学到某些技能和知识,形成对某些职业的看法和认识,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对岗位的态度、在工作中的表现等;有的人在择业和就业中,其家庭成员施加影响或给予直接的帮助;有的人为了帮助家庭而选择就近工作或选择比较稳定的职业。

4.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人才市场的管理体制、社会文化习俗、职业和社会评价等。社会环境因素决定了社会职业岗位的数量、结构、层次,影响到人们对不同职业岗位的接受、赞誉或贬低的程度,左右这个人步入职业生涯,调整职业生涯的决策。换言之,社会环境决定着社会职业的变迁,从而也决定了人的职业变动规律性。

5.性别因素

这个问题具有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某些职业确实存在性别适应问题,有的适合女性,有的适合男性;另一方面,男女平等的观念虽然已被社会所接受,但许多用人单位往往拒绝录用女性。对此,既要相信社会的进步会逐步改变用人单位的观念,同时,要鼓励女性积极参与求职竞争,找准自己的定位,以便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优势,争取成功。

6.机遇把握因素

机遇是事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虽然机遇只是影响职业生涯的偶然因素,但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而言,有的却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机遇可遇不可求,它只惠顾那些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毕业生。这里所说的准备,即在读书期间优良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在社会上,许多成功人士并不是靠家庭的背景,而是靠自身的努力,靠自己对机遇的把握,从而达到事业成功的彼岸。(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进行生涯规划?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以下几种比较便捷,并且在生活中常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方法。

1.自然发生法

最常见的情形是学生在填写考试志愿时,并未仔细考虑自己的性格、志趣,只是考虑自己的考分和各学校、各专业的录取分数,找到差不多相吻合的,就草草地作出了选择。这种选择方法可能比较保险,但是所选的学校和科系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可能一进去就会抱怨,因此蹉跎了中专、大学美好的光阴,悔恨终生。

2.目前趋势法

跟随现在的市场趋势,盲目地投入新兴的热门行业,这样的选择可能暂时会造成将来就业情况非常乐观的假象,但没有考虑到学业后是否形势会有所变化。应该认识到原本热门的行业也会慢慢冷却,而目前尚处冷门的行业也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迅速成为崛起的新兴产业。因此在做选择时,应该进行动态考虑,而不一味地随波逐流、追踪热门。

3.最少努力法

选择最容易的科系或技术,希望能够学得轻松、玩得开心,但又祈求有最好的结果,这样的想法太理想主义。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4.拜金主义法

盲目选择待遇最好的行业,而忽略了从事该行业给自身带来的是快乐还是痛苦,个人的志趣是否与此符合,如果不是的话就很辛苦,得不偿失。

5.刻板印象法

以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刻板印象来选择职业,例如认为女性应该从事一些服务业、秘书等辅助工作;而男性则应该做大事,不必拘泥于小节。这样的观点早已过时,现在只要你想做,小到清洁工,大到总统元帅,男女都可以从事,没有你不可从事的职业。

6.橱窗游走法

到各种工作场所走马观花一番,再选择最顺眼的工作。固然,对各种工作有所了解是必需的,但要注意在这一阶段所花费的时间千万不能太长,否则到头来会发现自己没有专项所长,只是个对各项都了解的“三脚猫”,现在的社会不仅需要全才,更需要有所专长的专才。

7.假手他人法

由他人替自己决定和选择。

①父母或家人:因为过去细枝末节的事都由他们一手操办。

②朋友或同学:因为他们比较了解你,也是你最好的伙伴,不会做使你受害的决定。

③老师或辅导员:因为他们是这方面的专家,会为你提供更理性、更有价值的信息和指导。

④权威人士:因为他们本身事业成功,聪明能干,能够洞察时机,把握时态。

⑤社会或人民:因为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必须履行公民的责任,造福社会。

虽然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和用到的,但这些便捷的生涯规划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优点是省时、省力,不用花费太多的心神,在短时间内见效快、效率高。打个比方,这就类似于吃方便面,快而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填饱肚子。缺点是无法根据个人的能力、特性作出长远的规划。方便面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饥饿之苦,但是其营养成分很低,长期吃方便面对身体有害无益。

因此,无论我们采用哪种生涯规划法,我们要充分考虑所具有的优缺点。任何的生涯规划法如果能将生涯规划的五个基本要素纳入其中全面考虑,并且参考我们下面介绍的生涯模式,那么我们可能遇到的风险就会降到最低。(三)职业生涯规划的模式

学者斯万(Swain)提出的一个形象且有用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可以用来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进行的”?这个模式是由三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形所组成的(见下图)。

圆心是此图的核心部分,表示一个人想要达成的生涯目标。而此目标的设定,深深地受环绕着核心的三个小三角形所影响,每个小三角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每一条边都代表着一个方面),并且每个小三角都是我们进行生涯探索与规划的重点。生涯决定就是圆形和三角形之间的联结点,由生涯决定形成最终的生涯目标。(1)第一个小三角形是指“自己”:包括能力、性向、兴趣、需求、价值观等。(2)第二个小三角形是指“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助力和阻力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3)第三个小三角形是指“教育与职业资讯”:包括从参观访问、文书资料和演讲座谈等各种途径所获得的信息和经验、培养的兴趣和锻炼所得到的能力等。这些方面对生涯决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该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三角形是生涯发展与规划的重点,是我们每个人可以自我培养、自我加强、自我改进的方面。斯万将复杂的生涯理论,以简单、明了的图形呈现出来,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有架构可循。即使如此,每个人的客观情况不同、主观判断不同,每个三角形所占比重上会有不同轻重的考虑,产生不同的生涯决定,所达成的生涯目标也因此呈现出每个人的独特性与原创性。第三节 幼师生职业规划的意义

一、幼师生职业规划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幼师生,指的是幼儿师范学校、师范院校及高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幼教工作者,幼师生必须进行职业规划。

1.幼师生职业规划的含义

所谓幼师生职业规划,是指幼师生根据将来所从事的学前教育工作特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眼前的机遇及学习生活环境等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规划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为自己实现将来幼儿教育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

幼师生职业规划根据人生发展阶段可分为在校学习规划、工作初期规划、工作中期规划和人生规划四种。(1)在校学习规划。在职业准备阶段,即幼师专业学习阶段,根据自己知识及能力的优势和劣势,确定学习目标、选择训练重点、规划各学科应完成的学业任务。(2)工作初期规划。一般涉及3年以内的学前教育职业任务,包括从与幼教机构的双向选择到上岗见习期,到工作适应期,是实现角色转型的不可或缺的规划。(3)工作中期规划。即3—10年的职业规划,主要设定较长远的目标,以及为实现此目标应采取的具体措施。(4)人生规划。这是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时间长达30—40年,设定整个人生的发展目标和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字面上看,幼师生职业生涯规划从短期到中期直至整个人生阶段,如同台阶需要一步步地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跨度时间太长的规划由于环境和个人自身的变化难以把握,所以,一般来说,大多数幼师生应将重点放在前面两种规划方面。同时,职业规划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现实环境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

2.幼师生职业规划的特征

首先,幼师生职业规划具有职业规划的一般特征,包括独特性、开放性、发展性、综合性等。

幼师生职业规划因其独有的学业特点和职业定位,因而还具有下列特性。(1)既定性与选择性兼备。幼师生从入校之日起,其人生职业的定位就已经相对确定了,即将来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正因为如此,幼师在校生就要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逐渐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自豪感,树立热爱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并为此奋斗终生的信念,这是幼师生学好基础知识、锻炼业务技能、迎接未来挑战的动力源泉。从这一点看,幼师生的职业指向是既定的,不像一般大学生那样在职业选择上较为宽泛和自由。但是,幼师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仍是可选择的,不同的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个性特点、能力特长等因素选择不同地域、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幼教机构,还可以依据自身信息规划自己上岗前的学业重点和上岗后的发展方向。(2)共性化与个性化相融。众所周知,人的发展内因起主要作用,因此个人职业规划必须由自己来主导。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人文背景、个性特征、文化构成、才干能力、职业目标等不尽相同,所以每个幼师生的职业规划也必不相同。所以,个人的职业规划自然应是个性化的发展蓝图。但是,同时作为未来幼教工作者这一特定群体,在学识水平、专业技能、身心素质及行为习惯等许多方面又必须达到相对一致的标高,符合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全方位要求,所以幼师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就必须考虑共性化内容,做到共性要求与个性色彩相结合。(3)职前规划与职后规划并重,职后工作和生活的预期与设计,关系到自己职业生涯相当长的一段路程,关系到选择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效率与结果,并且对职后进行规划能为职前的准备阶段树立一个看得见的目标,有利于职前各项规划的落实。很多同学可能以为职业规划主要就是职后规划,这种想法有失偏颇。因为大多数幼师生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到幼儿师范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学习,年龄普遍偏小。作为未成年人尚有很大的身心发展和学业发展空间。与一般大学生不同的是,幼师生自我完善、自我定位的任务更重要,所以必须重点设计好学业阶段的路程,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学业任务,做到在身心健康、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全方位进步与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师生很需要做好职前规划,要将职前规划与职后规划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来看待。

二、幼师生职业规划的现状

根据对某幼儿师范学校05级50名同学的随机调查发现,幼师生的职业规划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四个问题的调查显示如下。

问题一:你了解职业规划是怎么回事吗?

回答“不了解”的34名,占68%;回答“听说过,但不了解”的3名,占6%;回答“了解一点”的13名,占26%。

问题二:你将来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回答“当一名优秀幼儿教师”的32名,占64%;回答“当幼儿园园长”的7名,占14%;回答“自己开办一所幼儿园”的2名,占4%;回答其他的9名,占18%。

问题三:你有实现自己职业目标的计划吗?

回答“没有”的23名,占46%;回答“想过,但未制订具体计划”的19名,占38%;回答“有初步打算和计划”的8名,占16%。

问题四:你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了在校期间的学业计划吗?

回答“没有”的26名,占52%;回答“制订了短期计划”的21名,占42%;回答“制订了两年以上计划”的3名,占6%。

上面的调查虽然只是很小的范围,但我国目前大多数学前师范教育单位反映的情况也大体如此。总体来说,幼师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目前幼儿师范教育尚未将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来,学生尚未得到这方面系统的指导。即使有一些这方面内容的教育,也只是零星的和分散的。

第二,大多数幼师生未曾自觉地思考职业规划问题,没有职业规划方向的信息储备,更没有将对未来的简单构想上升到职业规划的自觉意识。

第三,大多数幼师生具有较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树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只是未制订具体可行的计划方案,这为职业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幼师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意义

1.职业生涯需要规划

案例一

美国某权威研究机构曾对哈佛大学的一个毕业班级进行了一项跟踪调查。80%的毕业生不曾有过明确的目标或抱负;15%的毕业生大致想过自己的目标和抱负,但仅仅是想过而已;仅有5%的毕业生拥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计划。毕业30年后,拥有明确目标和抱负的这5%的毕业生,不仅超额实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而且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所拥有的净资产也远远超过了其余95%的班级成员拥有的资产总和。【点评】成功与否的区别在于,成功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选择了正确的目标,而不成功者则相反。因此,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天赋相差无几的人,由于计划与否,人生差异很大。

案例二

某幼儿师范学校98级学生小A,一进校就立志将来要做一名成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结合未来职业要求,她认真分析自身条件,发现自己的普通话基础较差,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不强,作为幼儿教师就必须改变这一弱项,但自己对绘画和手工有兴趣,基础较好。于是她在老师的帮助下认真制订了3年的学习计划:第一学年参加学校普通话朗诵课外小组,重点训练自己的普通话语音,同时继续提高自己的美术技能,其他各学科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好学习任务;第二学年参加学校美术课外小组,同时在课外强化训练讲故事、演讲,以弥补不足;第三学年办个人美术作品展,显示自己的美术天赋,同时多次试教,锻炼自己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3年中她按自己制订的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1年毕业时她向用人单位展示了自己的特长,被一家幼儿园选中。工作刚开始她就给自己进行规划:3年内使自己成为一名在幼儿美术教育方面有所作为的老师;5年内成为骨干教师并尽量进入幼儿园管理层。她在工作中逐步实现了自己的计划,不仅在教学中培养了孩子的美术兴趣和素养,而且还在幼教刊物上发表了数篇小论文,同时她因地制宜、废物利用,制作了很多别致的玩教具,并且向幼儿园提了很多环境建设方面的合理建议,得到了园领导的重视,2005年因工作出色被聘为园长助理。【点评】幼师生能否有所作为,关键是能否审视、分析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制订计划、履行计划。天生我才必有用,不同的幼儿园需要不同个性和特长的毕业生,只要仔细规划并分步实施,就一定有所收获,实现人生目标。

许多幼师生进校后因为环境变了,学习内容和方式变了,从初中的老师喂养式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放养式自主学习,感到很不适应,茫然无措,无所事事。这是因为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没有依据工作要求和自身特点进行规划与设计,于是不知从哪里做起,没有学习动力,因而也就没有学习效率。所以,幼师生必须进行职业规划。

2.幼师生职业生涯需要正确的规划

案例三

四只毛毛虫的故事

毛毛虫都喜欢吃苹果,有四只要好的毛毛虫,都长大了,各自去森林里找苹果吃。

第一只毛毛虫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一棵苹果树下。它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一棵苹果树,也不知树上长满了红红的可口的苹果。当它看到其他毛毛虫往上爬时,也稀里糊涂地就跟着往上爬。没有目的,不知终点,更不知自己到底想要哪一个苹果,也没想过怎么样去摘取苹果。它的最后结局呢?也许找到了一颗大苹果,幸福地生活着;也可能在树叶中迷了路,过着悲惨的生活。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的毛毛虫都是这样活着的,没想过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为什么而活着。

第二只毛毛虫也爬到了苹果树下。它知道这是一棵苹果树,也确定它的“虫”生目标就是找到一颗大苹果,问题是它并不知道大苹果会长在什么地方。但它猜想:大苹果应该长在大枝叶上吧!于是它就慢慢地往上爬,遇到分枝的时候,就选择较粗的树枝继续爬。于是它就按这个标准一直往上爬,最后终于找到了一颗大苹果。这只毛毛虫刚想高兴地扑上去大吃一顿,但是放眼一看,它发现这颗大苹果是全树上最小的一个,上面还有许多更大的苹果。更令它泄气的是,要是它上一次选择另外一个分枝,它就能得到一颗大得多的苹果。

第三只毛毛虫也到了一棵苹果树下。这只毛毛虫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大苹果,并且研制了一副望远镜。还没有开始爬时就先利用望远镜搜寻了一番,找到了一颗很大的苹果。同时,它发现当从下往上找路时,会遇到很多分枝,有各种不同的爬法;但若从上往下找路时,却只有一种爬法。它很细心地从苹果的位置,由上往下反推至目前所处的位置,记下这条确定的路径。于是,它开始往上爬了,当遇到分枝时,它一点也不慌张,因为它知道该往哪条路走,而不必跟着一大堆虫去挤破头。最后,这只毛毛虫应该会有一个很好的结局,因为它已经有自己的计划。但是真实的情况往往是,因为毛毛虫的爬行相当缓慢,当它抵达时,苹果不是被别的虫捷足先登,就是苹果已熟透而烂掉了。

第四只毛毛虫可不是一只普通的虫,做事有自己的规划。它知道自己要什么苹果,也知道苹果将怎么长大。因此,当它带着望远镜观察苹果时,它的目标并不是一颗大苹果,而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苹果花。它计算着自己的行程,估计当它到达的时候,这朵花正好长成一颗成熟的大苹果,它就能得到自己满意的苹果。结果它如愿以偿,得到了一颗又大又甜的苹果,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点评】第一只毛毛虫是只毫无目标、一生盲目、没有自己人生规划的糊涂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人都是像第一只毛毛虫那样活着。

第二只毛毛虫虽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它不知道该怎么去得到苹果,在习惯中的正确标准指导下,它作出了一些看似正确却使它渐渐远离苹果的选择。而曾几何时,正确的选择离它又是那么接近。

第三只毛毛虫有非常清晰的人生规划,也总是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它的目标过于远大,而自己的行动过于缓慢,成功对它来说,已经是昨日黄花。机会、成功不等人。同样,我们的人生也极其有限,我们必须把握,那么单凭我们个人的力量,也许一生勤奋,也未必能找到自己的苹果。如果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计划,并且充分借助外界的力量,像借助望远镜一样,也许第三只毛毛虫的命运会好很多。

第四只毛毛虫,它不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如何去得到自己的苹果,以及得到苹果应该需要什么条件,然后制定清晰实际的计划,在望远镜的指引下,它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以上案例和案例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作为青年学生,首先需要树立人生目标。美国哲学家、诗人爱默生说:“一心向着自己制订的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为他让路。”对于幼师生来说,设定目标能使自己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从而合理安排时间,评估每一个行为的进展,检讨每一步行动的效率;设定目标能使自己预先看到结果,从而稳定心情,产生持续的信心、学习的热情和奋斗的动力。(2)目标的制订既要体现远大理想,又必须切合实际,是综合考察自己的基础、素质、兴趣与社会多方面积极或非积极因素而制订的。即所谓“跳一跳,够得着”。(3)有了目标却不思考如何实现目标的计划,目标也就束之高阁。计划是为完成一定目标而事前对措施、步骤等方面做出的部署。(4)方向不对,不切实际,没有可操作性的计划对目标的实现毫无裨益,有时甚至起反作用。所以,计划制订时要做到具体、清晰、有逐步接近目标的步骤。每一阶段的任务经过努力能够完成。(5)有了计划却不认真按照它去实施,计划就等于一张废纸。许多幼师生前面几点往往做得较好,一到了需要自己日复一日地勤奋努力时,往往就打了折扣,缺乏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能力,缺乏克难奋进、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任何职业规划最后的落脚点就是两个字:行动。

综上所述,幼师生应该思考和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和工作道路,也就是要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

3.幼师生职业规划的意义

一个人要成功,首先必须对人生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前进的路径,误打误撞几乎不可能成功。

在人生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都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磨炼和经营。其中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规划。有了目标并沿着规划好的步骤脚踏实地地前进,才能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因此,职业规划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于任何职业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规划将会引导幼师生正确认识自身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个人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之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进行管理的客观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潜在的职业机会,使幼师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步骤,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从而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

幼师生具备职业规划的条件。首先,在校学习期间实际上是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阶段。其次,幼师生可以通过学校、师长及社会反馈的信息,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规划。所以幼师生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第四节 幼师生职业规划的实施

一、幼师生职业规划的原则

正确的职业规划能使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但不切实际、异想天开、朝令夕改的职业规划也可能使人误入歧途。为了制定正确的职业规划,必须遵从一些原则,选择恰当的策略。

合适的职业规划要充分考虑到个人的特征与幼儿园或其他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需要,使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结合起来,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目标,选择岗位,编制相应的学习、工作和职后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具体来说应遵循如下原则。

1.长期性原则:拟定生涯规划时必须考虑到生涯发展的整个历程,从长远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给人生设定一个大方向,从而集中力量紧紧围绕这个方向做出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2.清晰性原则:规划一定要清晰、明确,能够把它转化成为一个个可以实行的行动,人生各阶段的线路划分与安排一定要具体可行。

3.可行性原则:实现生涯目标的途径很多,在做规划时要有事实依据,要根据个人特点、组织发展需要、社会发展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选择切实可行的途径,不能有不着边际的幻想。

4.挑战性原则:规划要在可行性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完成规划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成功之后就能有巨大的成就感。

5.阶段性原则:规划是预测未来的行动,确定将来的目标,因此各项主要活动,何时实施、何时完成,都应有时间和时序上的妥善安排,以作为检验行动的依据。

6.适应性原则: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牵涉到多种可变因素,因此规划应有弹性,以增加其适应性。

7.持续性原则:人生每个发展阶段应能持续连贯衔接,各具体规划与人生总体规划要一致,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要一致,目标与措施要一致,不能摇摆不定,浪费各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本积累。

8.可评量原则:规划的设计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或标准,以便评量、检查,使自己随时掌握执行状况,并为规划的修正提供参考依据。

二、幼师生职业规划的步骤

一旦幼师生理解了职业规划的知识和信息,并着手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通常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一般来说有下面几个阶段和步骤。

1.收集信息阶段

首先要获取的是自我信息,例如不了解自己,就无从决定自己应从哪方面设计与努力,无从决定自己将来工作的领域,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等。所以幼师生应做一些内在的调查研究,找出想做的和能做的,找出自己的实力,分析自己的限制、束缚和弱点,学会如何克服它们,若不能克服则选择如何接受它们,或者甚至使之变为自己的动力,而不是怨天尤人。其次要获取社会信息,主要包括国家的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国家有关就业的政策法规,包括现阶段各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幼教机构的情况,包括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动态,包括现阶段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等。

2.评估选择阶段

一旦收集到了内在和外在的相关信息,就可以进行评估和选择。选择职业目标,确定发展方向,选择自己将来赖以突破的强项或特长作为行动重点,选择何地何类幼儿园,选择不同发展的时段等。要从有利、最佳的观点去探究、评估自己的选择。

3.制订方案阶段

一旦有了信息,有了分析,有了选择,接着要做的就是制订方案。方案的制订当然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但首先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明确的可操作的方案,主要应该包括职业终极目标、职业阶段目标、职业定向与定位、不同时段的分期规划,应注意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时间安排、实施措施与方法、困难预计、结果预期等方面内容。

4.采取行动阶段

有了规划方案却不去行动,束之高阁,方案也就等同于一张废纸。幼师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知行而未行,今日推明日,明日复推明日,或者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没有对照方案切实采取行动。职业规划的落脚点就是一步一步按照方案去实施,这样才会最终实现所制订的目标,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细节和过程决定成败,所以幼师生要时刻提醒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自己的路。

5.完善与修正阶段

幼师生职业规划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准确无误地预知自己的未来,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使用几十年而不调整的职业规划方案,在不断的行动过程中,幼师生往往会获取更多的信息,或者内在外在条件发生了变化,这时就需要自己及时对方案进行调整,做到逐步完善。修正和完善规划方案伴随着整个职业规划的全过程。

上面所说的几个步骤,说到底就是“5W法则”,即:

Who are you?你是谁?

What do you want?你要什么?

What can you do?你能干什么?

Whatcansupportyou?环境允许你做什么?

What can you be in theend?你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回答了这五个问题,并找到它们的最高共同点,那么就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职业?什么是幼师生职业规划?幼师生职业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2.思考并制订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各分段目标,分析自己实现这些目标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小组进行交流。

3.按照幼师生职业规划的步骤要求,拟订一份在校学业规划和工作初期规划方案。第二章 就业制度与政策

本章主要介绍我国现行的就业制度与政策、职业环境和就业形势分析。学生应重点了解就业政策的内涵、特征,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与人事代理制度,明确国家现行就业政策和就业准入制度的有关规定,了解当前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以及幼师生所面临的就业环境,从而为自己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提供客观依据和前提。第一节 现阶段国家就业政策与制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问题颇为严峻。但国家和政府向来都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都依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了相关的就业政策和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政府从国情出发,通过实践探索并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调整,我国逐步实现了“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自主择业”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我国现行的就业制度暨大学生就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并以市场调节机制为基础而逐步建立起来的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制度。经过长期改革与实践,形成了“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

1.双向选择“双向选择”是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相互选择的就业方式,也是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主体的市场就业方式。这是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下,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种方式,毕业生可了解用人单位概况(包括使用意图、工作环境、工作薪金及福利待遇、培训制度和事业发展前景等情况);用人单位则根据要求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如知识、专业水平、能力、身体状况、思想品德等),决定是否录用。如双方达成协议,应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制订就业方案和派遣的依据。

实行“双向选择”的目的在于:第一、引入竞争机制,调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资源优化,择优选人。第二、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促使用人单位自觉形成尊重知识、珍惜人才的良好风气。第三、推动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促使学校的教育培养与社会的客观实际相结合,最终让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双向选择”必须坚持五条原则:第一、效益性原则。双方的选择都要以充分发挥毕业生的作用和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为根本目的。第二、竞争性原则。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要公开、平等地竞争,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要择优录用。第三、主体性原则。在双向选择过程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始终是双选的主体。必须充分尊重两个主体的意愿。各级主管部门只是在国家政策范围内,行使指导、服务、检查、监督职能。第四、真实性原则。双方均必须持严肃、认真、谨慎的态度,介绍情况、提供的材料说明必须真实有效,实事求是才能相互信任。第五、协议性原则。双选意向一致,必须签订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格式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协议书》,经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主管部门和地方毕业生主管部门四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2.自主择业“自主择业”是指以职业作为选择的对象,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可能来合理定位,找到符合自己兴趣、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职业。简言之,就是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各种渠道自谋职业。劳动者的就业权利和择业自由是宪法所赋予的。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限制,劳动者往往没有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自主择业,有助于劳动者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专长以及对薪金和未来发展前景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有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和成就感的获得,提高工作效率和人才的使用效率。

劳动者自主择业,不但对劳动者个人,而且对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都十分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只有劳动者彻底转变了依靠政府解决就业的传统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择业的新观念,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尽快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从而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自主择业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还能减轻政府包揽就业的负担,而且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人才(事)聘用制度

人才(事)聘用制度是指事业单位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在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建立聘用关系的人事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是一项全新的用人制度,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公开招聘制度:就是所有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现用人上的公开、公正、公平。

竞聘上岗制度:就是所有事业单位都要按照岗位需求和岗位条件,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公开选拔岗位所需要的人才。

聘用合同制度:就是事业单位所有职工都要与用人单位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以契约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定期考核制度:就是聘用单位要对受聘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解聘辞聘制度:就是用人单位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解聘受聘人员,受聘人员也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辞职辞聘,以解决事业单位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问题。

聘用监督制度:就是通过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和司法救济制度,保证聘用制度的规范运行。

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公布空缺岗位及其职责、聘用条件和工资待遇等事项;(2)应聘人员提出应聘申请;(3)聘用工作组织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4)聘用工作组织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考试、考核,根据结果择优提出拟聘人员名单;(5)聘用单位领导集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6)签订聘用合同。

全面推行人才(事)聘用制度是我国就业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就在于促使用人制度的根本转变。现行的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其弊端日益显现。主要是用人上的国家所有制和身份终身制,带来了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严重影响着事业单位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降低了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效益。改革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势在必行。

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可以实现由固定用人制度向合同用人制度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位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有利于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的用人机制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对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增强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实现事业单位良性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我省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事代理制度

人事代理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的人事管理方式,即人事代理机构(指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按照国家有关人事政策法规,接受用人单位或个人委托代理有关人事业务,并以协议或合同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实现人事关系管理与人员使用分离。实行人事代理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人才交流机构的人才管理服务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标志。

目前,全国各地人事代理发展迅速,代理内容不断丰富,代理形式趋于多样化,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围绕人事档案管理进行的低层次的人事代理。包括存放或转递人事关系、调整档案工资、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办理因私或因公出国政审、出具各种人事证明等。

第二,围绕社会保障进行的新形式的人事代理。包括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第三,围绕人力资源开发进行的深层次代理。包括人才招聘、人才测评、人事诊断、人才考核和人才发展规划。

第四,围绕信息咨询进行的服务性代理。如发布人才供求信息、代发招聘广告和公司形象设计、工薪制度咨询、就业指导、职业咨询等。

人事代理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具有法制化、系统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特点。法制化就是人事代理单位和委托单位要有严格的合同约束,有明确的权利、责任、义务保证;开展人事代理业务要以人事法规政策为依据,符合人事管理的每个环节。系统化就是人事代理业务扩展到人事管理的每个环节,从宏观的人事规划到具体的人事管理业务。社会化就是人事代理的范围和服务领域具有广泛性和市场化的特点,国有企事业单位可以委托,其他多种经济成分的用人单位也可以委托,单位可以委托,个人也可以委托;既可以全权委托,也可以单项委托。专业化就是人事代理机构应当具有较强的人事代理业务能力和相关专业技术设备、技术手段,提供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服务。

推进人事代理制度,规范人事代理行为,完善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事管理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对人才社会化观念的再认识,促进了人才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是人具有社会性,是全社会的财富,为国家和人民所用。而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人才单位所有,致使人才对单位产生依附关系,普遍对下岗、失业有恐惧感,而真正能干的人又不放不用。人事代理是对人才的社会化管理,把人才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区别开来,使各类人才割断了以人事档案为核心的对单位的依附关系,保证人才有充分择业的自由,又增加了他们工作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提高素质。

其次,适应了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切入口。“小而全”、“大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益、效率低下的问题不仅在经济领域存在,在人事管理上依然存在。我国单位众多,管理体制错综复杂,每个单位都设有人事机构,都在进行着同一方式的人事管理,造成资源浪费。而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大批新型企业,原先的人事管理对这些单位管不了、管不好。而人事代理正是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把社会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原则运用于人事管理。另外,随着国家各项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开始转换机制,每年将有大量职工下岗,国家机关改革和人员分流势在必行,解决再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关键。而现有企事业普遍存在的“人才流失”与“富余人员流不动”问题,已阻碍了企事业的发展。实行人事代理制正是发挥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重要内容。

再次,人事代理制是面向21世纪,适应知识经济对人事管理高水平要求的重要内容。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发展日益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定义为: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即知识经济同以往的农业、工业经济不同在于不是以物质资源为依托,而是以人的知识和智慧为依托。知识经济给人事管理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才素质复合化、人才流动加速化、人才劳动分散化、组织结构虚拟化、人事协调复杂化。而人事代理正是适应这一趋势,使企事业单位能从繁杂的人事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选好人用好人上,而人事代理进行集约型管理,更有利于人事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也为用人单位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

推进人事代理制度,规范人事代理行为,完善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事管理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人事代理方式可实行单位或个人委托。委托单位和个人应明确代理项目,可全权委托代理,也可单项或多项委托代理。

1.人事代理的范围

人事代理范围包括: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事业以及其他资源委托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暂未落实单位的大中专毕业生。资源委托代理的对象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出国留学人员、与用人单位解除合同的人员等。人事代理的对象、规模也不断扩大。人事代理最初服务对象大都是三资企业、民办科技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国有单位,现已发展到代理一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

2.人事代理程序(1)单位委托提交申请书、工商营业执照(副本)、事业法人登记(副本)或其他能够证明单位性质的有关材料。(2)个人委托提交个人申请书、辞职(辞退)证明或其他组织决定文件以及个人身份证明(身份证、职称证书、毕业证书等)。(3)经工作人员审核后办理有关代理手续并收档案管理费,须办理流动手续的,另按规定交付流动手续费。

3.人事代理服务内容(1)代管人事档案、人事关系、工资关系。(2)代办身份确认、出国(境)政审、工龄计算、出具有关证明。(3)代办毕业生就业、人才引进手续。(4)代办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资格考评。(5)代办社会保障业务。(6)代办代理人员的户籍关系,将代理人员的户籍关系挂靠在人才服务中心设立的集体户口本上,由中心统一管理。(7)代办代理人员的党团组织关系。(8)代理对象委托的其他人事工作业务。

四、就业准入制度《劳动法》规定:“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2000年3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依据上述法律的相关规定和我国职业发展的现状发布了《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的规定》,2003年7月1日正式施行。如果劳动者未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即被招用上岗,用人单位会受到处罚。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范围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并向社会发布。

所谓就业准入制度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

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其出发点旨在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也是为了适应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提高效益、保护消费者利益等方面的迫切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国家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培训制度,特别是对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劳动者改善素质结构和提高素质水平,进而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能力的提高。

通过实行就业准入控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是可以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劳动者就业创造平等竞争就业的环境;二是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开发和配置,并使其纳入良性发展轨道;三是可以促进劳动者主动提高自身的技术业务素质,使我国的就业从安置型转为依靠素质就业,达到使劳动者尽快就业和稳定就业的目的。

1.职业资格证书及其等级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职业资格证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劳动保障部门或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和核发。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五个等级,即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2.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

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可到当地政府部门认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申请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根据所申报职业的资格条件,确定自己申报鉴定的等级。如果需要培训,需要到经政府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

职业技能鉴定分为知识要求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知识要求考试一般采用笔试,操作技能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操作。经鉴定合格者,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践证明,凡是经过必要的职业培训,具备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在竞争就业中就会处于优势地位,即使下岗失业也能在短期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再就业。相反,则会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面对众多的就业机会而难以实现就业。因此,对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和稳定就业。

3.教师资格证的取得

教师资格证是国家对符合教师资格条件的公民依法授予教师资格的法定凭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中担任教师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资格证。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应当在规定时间向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或者依法接受委托的学校提交下列基本材料:(1)由本人填写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2)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3)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4)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合格证明;(5)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6)思想品德情况的鉴定或者证明材料。

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或者材料不全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应当及时通知申请人于受理期限终止前补齐。第二节 幼师生职业环境和就业形势分析

一、当前国内外学前教育状况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反映。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发展幼儿教育。许多国家都把对幼儿教育的投资看做是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投资,并根据这种观点来制定社会和教育政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保护儿童权利的运动,已经不只是保护儿童本身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保护国家和民族。《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文件也对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加以清晰的说明并提出保护的要求。其中对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游戏的权利、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权利等的强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的确认。

正是在这些新的共识与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改革力度,使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学前教育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幼儿园,而且需要国家政府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以及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不仅是观念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尽管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为别的,只为儿童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积极进行改革。(一)当前国内学前教育状况

我国政府向来都高度重视儿童教育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11月,中央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设立幼教处,这是我国政府教育部门中首次设立幼儿教育的专管机构。196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施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幼儿教育为我国学制的第一个环节,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明确幼儿园负有教育幼儿和解放妇女劳动力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招收3—7周岁的幼儿,并纳入学校教育系统,中国的幼儿教育开始了它新的生命,从而使幼儿园制度在我国得以确立。到1965年,全国有幼儿园1.92万所,入园幼儿171.3万人。然而,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幼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把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指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恢复、发展、整顿、提高各类托幼组织。幼儿教育事业在积极恢复、整顿和发展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得到恢复和发展。1987年转发的《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示》,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管理幼儿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办园的新格局。1992年,我国参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提出的全球目标和《儿童权利公约》,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儿童为主体、促进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制定政策,采取措施,认真实施,基本实现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使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取得历史性的进步。2001年5月22日,国家又依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发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根据我国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儿童身心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和造就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从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4个领域,提出了2001—2010年的目标和策略措施。新《纲要》的发布与实施,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学前教育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实践,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农村地区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也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幼儿教育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从而使得我国学前教育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重视学前教育的国际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强了学前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师赴外学习、观摩、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而幼儿园管理层也非常重视让教师外出学习。中国有句古话,“见多识广”。外出考察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的一个好的途径。同时,加强了对国外学前教育的研究,使得国外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我国广为传播,为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以及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视学前教育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社区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何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已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和社区联系,近年来不少城市的社区学前教育也有所发展,农村社区学前教育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3.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性

中国的学前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在理论和实践中,强调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儿童的交往,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儿童分享、公正等社会性行为。

4.注重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将学龄前儿童根据年龄分为0—3岁和3—6.7岁两个阶段,我国幼教工作者已经意识到3岁前儿童的教育十分重要,也提出了“托幼一体化”的建议,托儿所教育将越来越受到重视,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5.转变儿童学习观

从重视幼儿的知识掌握转变为不仅重视幼儿的学习结果,更重视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

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幼儿园的积极实践下,到2004年,全国在园幼儿达到2089.4万人,增长了4.5%;幼儿园比2003年增加了4638所,增长了4%;班级数量增加了28876个,增长了4%;3—6岁幼儿入园率为40.75%,比2003年提高了3.35个百分点;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为71.8%,比2003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

但是,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GDP的发展现状,幼儿教育的发展速度与之不相适应,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国外相比,国内学前教育状况却不乐观。

1.农村幼儿的低入园率导致全国幼儿入园人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1995年,全国幼儿园总数为18.04万所,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1996年开始,我国幼儿园数逐年减少,在2001年出现大幅度减少。一些大中城市的幼儿入园率已基本达到85%,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幼儿已全部入园,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入园率偏低,有的地区幼儿学前一年的入园率还不到50%,从而导致全国入园率水平偏低。

2.多主体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但管理比较混乱

2001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幼儿园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9.2%和16.1%,教育部门办园增长缓慢,民办园数量增长速度比较快。2004年民办幼儿园达6.22万所,在园幼儿数584.11万人,入园人数已占总数的21%。社会力量办园正在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各级地方政府对幼儿园的教育还不够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管理或撒手不管的状态。

3.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总体上稳步上升,但城乡差距大

2000年全国幼儿教师114.4万人,而专任教师为94.65万人,占74%。城市幼儿教师数为44.6万人,农村幼儿教师数为69.8万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了72.99%。2001年一年间,专科毕业以上的教师就达到31.9%,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中等师范和职业技术学校改制为专科而其幼师学生毕业人数大增的缘故。因此,到2002年,幼儿教师的学历合格率猛增到93.82%。2003年,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70.91万人,比2001年增长了7.9万人,增长幅度比较大,这说明幼儿教师队伍也在走向专业化。但城乡差距大,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还不到40%,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是非公办教师,学历较低,而且稳定性也比较差,这对于幼儿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是极为不利的。

4.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998年,幼儿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最高水平,也仅为1.36%。在1996年至2002年间,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总经费的1.3%左右,这与在园幼儿占全国普通教育总人数的9%的比例相比,经费的比例过小,政府对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明显不足。(二)当前国外学前教育状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1.学前教育中心的转移

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正这种认识上的偏颇。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新修定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地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列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以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促使儿童在天真、活泼、幸福的气氛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但是,智育中心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决。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也要求高层次的人才,成人仍对幼小的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在儿童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对他们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如计算、阅读、体操、芭蕾、钢琴、健美、武术等方面的教育。这种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儿童的兴趣,强制行事,过于正规和严格,给幼儿个性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主张让儿童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发地、自主地去学习。

2.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

不分年级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其做法是:将2至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第一个阶段称作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至5岁。第二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至8岁。第3个阶段称作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8至11岁。

在美国,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龄组和小学低年级中的不分年级计划的潜在作用也倍感兴趣,如20世纪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冈州迎接21世纪教育法案,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分年级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在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就受到批评。

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其次,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3.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

学前教育社区化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一般说来,社区教育须以发达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社区学前教育都较为发达。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非正规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地域性等。社区学前教育设施大致有三种:有专为儿童设立的,如儿童馆、儿童咨询所、儿童公园等;有为儿童与家长共同参与服务的,如图书馆、博物馆、儿童文化中心和各种终生教育中心等;还有所谓“父母教育”,如母亲班、双亲班和家长小组会议等。20世纪70年代左右,英国就出现了“玩具馆”,到1996年已发展到1000多家。它实际上集社区中心、收藏馆和学校为一体。玩具馆的设立者充分认识到游戏和玩具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玩具馆酷似图书馆,所不同的是书架上陈列的是玩具而非书籍。玩具馆给儿童带来了欢乐,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对学校的愉快体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4.倡导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多元文化教育实际上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国内,二是国际。就国内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即在多民族的各种文化共存的国家社会背景之下,允许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发展,以丰富整个国家文化的教育。这是一国以内为了解各民族文化而实施的多元文化教育或跨文化教育。它的目的或中心在于满足少数民族儿童的需要,促进民族团结。从国际上讲,是要加强全球观念的培养。一方面,世界文化多元并存,各文化有其独特价值。文化多元主义强调尊重异文化,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以促进世界和平。另一方面,今天的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人口过剩。艾滋病及其他疾病的蔓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性的合作,而这种合作的前提是要求人类对多元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为适应未来世界各国之间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的趋势,各国普遍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全球教育或国际理解教育。教育家们提倡在婴幼儿教育阶段,就应开始多元文化教育。教师应尽量保证所使用的教具(玩具、音乐、书籍等)能反映多元文化的要求。此外,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时,也应尽量使用具有不同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图片等。教师应教育儿童尊重所有的人及其文化,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儿童,促使他们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愉快交往。(三)当前教育事业发展前瞻

随着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运用,正在以极为罕见的速度改变着现实社会,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而教育不可替代地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第一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世界各国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等关系问题,教育肩负着重要责任,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时代的发展为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作为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教育更应顺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积极实践和拓展。在未来的发展中教育将会呈现以下趋势。

1.终身教育(学习)将成为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今社会信息急剧增加,知识更新换代加快,需要人们具有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稍有停滞,就会落后。

2.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包括教育的机会平等与教育的管理平等。特别是推进教育公平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起点公平,即就学机会与求学条件公平;第二,过程公平,能受到使个人潜能充分发展的教育等;第三,结果公平,即所受教育对日后发展机会影响的公平。其中,起点公平是最基础的。

3.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携手共进。由于受现代工业社会的影响,整个社会偏重于科学技术,导致学校教育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轻视甚至是忽视人文精神及素质的培养。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学会关注自我、关心他人、关注社会,要关注自己生存的价值,关注人类的存在。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精神是立世之基,科技知识是生产力之源,科学思想是正确思维的基础,科学方法是办事成功的前提,科学可谓育人的硬件;而人文则是育人的“软件”,常与民族存亡、国家强大、社会进退等大是大非相关连,同时也关系着个人思维智愚、人品高低、言行文野和事业成败。

4.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其中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核心。

5.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将加强。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对教育的投资作为对国家未来的投资,目前有一百七十多个国家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政府在公共财政方面将给教育以大力支持。同时通过教育政策和法律对教育予以控制和引导,并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6.职业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教育就是要为生产生活服务,特别是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加之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掌握一定职业技术的劳动者需求较旺,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供不应求,而且缺口较大。因此,职业教育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和上升的空间。

总之,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将会在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幼师生职业环境

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幼师生,面临未来就业,更应该科学地分析自己所处的职业环境。

那么,什么是职业环境呢?所谓职业环境就是职业行为、职业知识、职业类型及就业政策、就业形式的统称。

1.职业行为

职业行为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工作岗位时所表现出来的职业能力、劳动技能、工作方式及职责的总和。在社会经济快速变革的巨大冲击力作用之下,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工作的形式及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幼儿教师的职业行为更为专业化。专业化意味着职业岗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幼师生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并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后才能担任幼教工作。当然这并不等于幼师生一进入幼儿园就能胜任幼教工作,能否胜任与其自身的职业适应能力、专业经历、工作态度、人际交往以及创造性密不可分。

2.职业知识及变迁

职业知识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社会知识。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职业知识的内容及体系会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地变化和更新。幼儿教师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紧密相关,知识经济主导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变革性给幼儿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高向度化、经济运行过程的高科技化与高知识化促使职业的半衰期越来越短,相应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曾经指出,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80年代是每3年增加一倍。90年代,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得知识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据测算,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上的数字化信息每8个月就会翻番。知识、信息技术的快速推陈出新必然要带来职业技能、职业知识需求的变迁。因此,幼师生必须加强学习,积极拓展知识,提高技能,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3.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

随着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逐步形成了在国家就业方针指导下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劳动者再就业问题上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国家“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劳动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机遇。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进而把儿童的教育视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幼儿教育将会得到长足发展。因此,作为幼师生,更应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近年来,幼师生的就业状况一直看好,就业的形式和渠道较多:毕业生除了进入幼儿园,还可以到各级各类早教机构、学前教育管理教研部门、幼教师资培养培训机构、社区教育咨询部门、少年宫、少儿图书馆、少儿出版社、媒体少儿部等儿童社会服务机构、幼儿园教科研部门担任教师和管理人员、幼儿园双语教师及幼教经营管理策划型人才。甚至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选择自主创业,自己创办相关幼教和早教机构等。

当然,在就业形势看好的情况下,社会对幼师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有学历上的要求,而且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等素质。因此,幼师生更应在在校期间积极拓展自身素质和能力。

资料一 我国就业政策主要围绕四条渠道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多年的探索、实践表明,解决就业问题有四条主要渠道:一是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二是由企业吸纳就业;三是由政府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四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我国积极的就业政策主要就是围绕这四条渠道,对不同的就业对象进行相应的扶持和帮助。

今后三到五年,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也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攻坚期,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就业的压力非常集中,迫切需要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机会。因此,这位负责人表示,当前的首要问题,是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通过推动创业来促进就业。这是促进就业的一条主干道,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主攻方向。

据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能力促创业计划。在2006年至2010年5年内,对200万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每1人创业平均可带动3人就业。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而推动创业来促进就业,正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切入点。这位负责人如是说。

据了解,最近两年,全国1460万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中,230万人成为个体工商户,22万人创办了私营企业,两项合计共有17%的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资料二 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条件选择数据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关心招聘人员的“潜力”(第三位;06届毕业生:第四位)更甚于关心招聘毕业生的“学校名气”(第六位;06届毕业生:第三位)。

资料三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八批新职业

第一批(9个):形象设计师、锁具修理工、呼叫服务员、水生哺乳动物驯养师、汽车模型工、水产养殖质量管理员、汽车加气站操作工、牛肉分级员、首饰设计制作员。

第二批(10个):动画绘制员、景观设计师、宠物健康护理员、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员、会展策划师、数字视频(DV)策划制作师、模具设计师、商务策划师、客户服务管理师、家具设计师。

第三批(10个):信用管理师、网络编辑员、房地产策划师、职业信息分析师、玩具设计师、黄金投资分析师、企业文化师、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微水电利用工和智能楼宇管理师。

第四批(11个):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芳香保健师(SPA)、宠物医师、医疗救护员、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水产品质量检验员、农业技术指导员、激光头制造工、小风电利用工、紧急救助员。

第五批(10个):礼仪主持人、水域环境养护保洁员、室内环境治理员、霓虹灯制作员、印前制作员、集成电路测试员、花艺环境设计师、计算机乐谱制作师、网络设计师、数字视频合成师。

第六批(12个):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体育经纪人、木材防腐师、照明设计师、安全防范设计评估师、咖啡师、调香师、陶瓷工艺师、陶瓷产品设计师、皮具设计师、糖果工艺师、地毯设计师。

第七批(12个):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轮胎翻修工、品牌管理师、医学设备管理师、农作物种子加工员、报关员、机场运行指挥员、社会文化指导员、宠物驯导师、房地产经纪人、酿酒师、鞋类设计师。

第八批(9个):会展设计师、婚介师、珠宝首饰评估师、手语翻译员、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检修工、劳动保障电话咨询员、灾害信息员、孤残儿童护理员、创业咨询师。

注:就业准入制度要求劳动者从事相关职业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2.作为一名幼师生,面对自己所学专业,更应对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深入了解。请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

3.近年来,幼师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但同时对幼师生学历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并依据这些要求客观分析自身情况,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第三章 幼儿教师的必备素质

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而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又无疑影响和决定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因此,幼儿园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在实践层面,一般“教师素质”概括为“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是方向,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技能素质是基础,身心素质是保证、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无论缺少哪一个都会影响教育质量。第一节 高水平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一个教师根据社会提出的价值要求、言行规范在行动时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和倾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每个人成长的根本,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更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质量。幼儿园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通过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文明习惯和师德修养体现出来。

一、公民意识“公民”这个词并不是我国自古就有的,而是一个外来语。我国历史上只有过“臣民”、“子民”的概念。作为法律概念,公民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在法律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受国家法律管辖和保护的人。

公民意识是公民国家意识、权利责任意识、公民公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1.公民权利意识

只有确立公民的权利主体地位,公民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主人。权利意识,即对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某种行为合法性和对正当利益维护的意识。

案例一[1]

上海一幼儿家长侵害名誉权被判赔偿

为泄一己私愤,幼儿家长利用手机短信和网络论坛对老师进行威胁和诽谤。今天,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对一起网络侵权案作出判决,被告陈女士应连续三十日在“旺旺网”育儿论坛发布道歉声明,为原告吕老师恢复名誉,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4383元、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

吕老师系陈女士儿子所在幼儿园的班主任。2006年2月,陈女士因误会吕老师将其儿子赠与全班同学的一盒巧克力私吞,于是从同年7月起,多次发侮辱短信对吕老师进行骚扰和威胁。同年8月,陈女士向校方投诉有关吕老师虐待学生的行为,声称要向市教育局投诉并在网络和其他媒体上公开。经校方调查,陈女士所说的有关事件均系捏造。

2006年11月,陈女士在“旺旺网”育儿论坛及其他网站上发表文章,详细描述了巧克力事件和吕老师的其他虐童行为。该文引起了诸多网民的回帖,造成6000余次网上点击和100多份回帖的严重影响。致使吕老师蒙屈受辱,身心深受摧残,严重干扰了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法院认为,被告是以发手机短信的方式威胁、诋毁原告,客观上降低了原告作为一名教师的社会评价。【点评】吕老师作为一名公民,她的权利和尊严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当权利受到侵犯时,能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根据法律的规定,公民的权利有民事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等。公民的民事权利包括人格权、对自己财产的权利、缔结有效合同的权利、知识产权;政治权利包括言论或信仰自由权、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社会权利包括获得福利和经济保障的权利、享受全部社会文化财产的权利、符合社会生活标准进行生活的权利。在这里,公民的权利显然已从经济和政治范围而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资料一

在聘任制下,教师的权利更加广泛:(1)建议权,即教师有权对于教学及行政事项提供革新意见。并通过校务会议、教务会议、辅导会议等来实现。(2)报酬权,即教师享有待遇、福利、退休、抚恤、保险等权益及保障。(3)进修权,即教师有权参加在职进修、研究及学校交流活动。(4)结社权,即教师有权参加教师组织并参与其他依法令规定所举办的活动。(5)申诉权,即教师对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有关措施,认为违法或不当、损害其权益者,可以依法提出申诉。(6)专业自主权,即教师教学及对学生辅导,依法令及学校章则享有专业自主权。(7)拒绝权,即除法令另有规定外,教师可拒绝参与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所指派与教学无关的工作或活动。(8)其他公民依法应享有的权利。

2.公民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并由此产生的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密切联系起来的心理,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最精辟的概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如何培养国家意识呢?首先,幼师生要形成“国家归属”和“国家优先”的意识,每个人必须讲国格、讲民族尊严,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其次,我们加强对国家的了解和热爱,如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第三,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岗位,立足本职,为国家多作贡献。在将来的工作中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第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作为一个中国人,要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国格、人格,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在祖国还不够富裕的时候,不妄自菲薄;在强国、大国的压力面前,不奴颜婢膝;面对金钱、地位的引诱,不做丧失国格人格的事。

资料二 韩国幼儿园的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孩子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仿佛是韩国每个幼儿园的自觉行为。幼儿园的每间教室、幼儿活动室、教师办公室、园长室、接待室以及幼儿生活的各个场所,都端端正正地挂有国旗——太极旗。韩国人的爱国,还表现在对本土的热爱。“身土不二”是韩国随处可见的广告词,意思是说,我生在自己的国家,拥有养育我成长的国土,在这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才是最适合我的。在幼儿园,这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让孩子从小就知道韩国在哪些方面、有哪些物品是世界闻名的,教师和孩子都以购买本国的物品,吃本国的粮食、疏菜、水果等食品为荣。象山高等学校的董事长洪性大先生,财力雄厚,德高望重,代理人为其购买了一辆进口豪华小轿车,他坚决地退掉了,换成一辆国产车。他说,我教育学生要爱国,必须自己首先做到,要在学生面前起榜样作用。

韩国的幼儿园十分注重对幼儿从小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培养民族精神。许多校园内高高矗立着韩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铜像。在我们参观的一所偏僻的有附设幼儿园的乡村小学,还设立了一个小博物馆,里面陈列着韩国人自古到今的衣服、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从草鞋、布鞋到皮鞋的变化,从石器、陶器到精确精美的劳动工具的发展,可以让孩子理解韩国社会进步的历程。在许多幼儿园,也摆放着很多从古到今的鞋子、帽子、生活用品及古老的农舍模型等等,幼儿从这些可见可触的实实在在的物品中,可以了解一点韩国的过去和现在,增加一定的感性知识,增进对祖国民族的崇敬之情。

资料三

大班主题活动“小小升旗手”,分三周进行。要求达到的目标是:初步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激发幼儿做中国人的自豪感。初步认识国旗、国歌、首都北京,能感知和交流关于祖国的知识,体验、萌发对自己祖国的美好情感。了解祖国的古代发明、优秀文化及现代化成就,萌发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建设祖国的愿望。培养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情感。根据目标,可相应地制定语言活动:庆祝国庆节、我的祖国、聪明的中国人、为国争光的运动员。综合活动:北京奥运会、祖国之最、祖国大家庭。音乐活动:我的妈妈是中国、国旗红红的哩、我爱北京天安门等。爱祖国本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一系列围绕主题的活动,不仅让幼儿了解了祖国,更萌发了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打下基础。

3.公民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幼师生要特别在未来的工作中重视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1)文明礼貌教育:文明礼貌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类为维系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现,也体现着一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一把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倡导和普及文明礼貌,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树立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2)助人为乐教育: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救济的时候。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把帮助别人视为自己应做之事,看做是自己的快乐,是爱心的表现。幼师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关爱他人,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中获得人生的快乐。(3)爱护公物教育:爱惜和保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公民要关心、爱护和保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所以,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应当像珍惜与爱护自己的心爱之物一样,精心保护公共财物。(4)保护环境教育: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还包括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等广泛内容。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一代青年,幼师生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身体力行地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带头宣传和践行环境道德要求。(5)遵纪守法教育: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对于一个公民来说,是否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纪律观念强不强,法制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他的道德风貌。遵纪守法同时也是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幼师生应当全面了解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有关的纪律和法律。

二、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心理体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功能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等等。教师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培养。

1.法律至上与依法办事的意识

所谓法律至上,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法律居于最高地位、享有最高权威、具有最高效力。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与我国几千年封建专制所实行的“人治”是相对立的,从而确立了法在社会生活中至上的地位。幼师生还要正确处理法与权、法与情的关系。抛弃过去那种认为权大于法,有权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约束;认为人情大于法,遇到法律问题时只要托关系、找人情就能办事的错误观念,从而真正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意识。

依法办事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不仅是依法承担和履行义务,还包括依法享有和行使权利。

案例二

以下学生的行为合法吗?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某学生甲,在宿舍丢失现金600元,因怀疑是宿舍同学所偷,于是心想:别人偷我的,我也偷别人的,反正这笔钱要想办法弄回来。于是趁宿舍另一同学抽屉没锁之机,盗取600元,结果被发现。

——某女生宿舍多次遭到窃贼的光顾,令同学们深恶痛绝,便设下埋伏,以期抓获小偷。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偷终于被同学擒获,为解心头之恨,同学们你一拳,我一脚,对着小偷一阵猛打,致使小偷花去医药费共计1000多元,小偷为此告到法院,要求打人的学生赔偿损失。

——学生王某借了800元钱给老乡张某,说好了一个月后归还,但张某到期后不仅不还钱,还多次找借口推托。杨某十分气愤,于是径直到其宿舍将他的电脑搬走,说是抵债。【点评】上述案例中的学生的行为均不合法。自己财产被盗,只能通过向有关部门报案来处理,自己再去偷盗他人来挽回损失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小偷的偷窃行为固然可恨,但是对其偷窃行为的惩罚只能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不能擅自伤害小偷。债务人不还债,只能通过法定途径主张债权,不能擅自处分他人的财产。我们要确立法律至上和依法办事的理念。

2.尊重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意识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要特别尊重和保护的未成年人权益。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所提出的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全面的,不仅包括身体发展保护,还包括心理健康保护和法律权益保护。教师对未成年学生的这种保护是在实施全部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的。学校和教师在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中必须注意保障未成年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对未成年学生的身体保护、心理保护与合法权益的保护三个方面是统一的、相互联系并相互促进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围绕其实现发展需要的各方面提出的,既包括物质方面享有的权益,也包括精神方面享有的权益,具体主要是健康生存权、教育权、人格权、个人隐私权、智力成果权和荣誉权。

案例三

孩子表演受伤,家长在场,学校要承担责任吗?

孩子在幼儿园表演节目时不慎摔伤,幼儿园以孩子家长在场为由推卸责任。3月23日,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幼儿园承担民事责任,赔偿孩子李某某6万元。

经审理查明,幼儿李某某在泸州掌中宝幼儿园读书。2006年6月1日,该园为庆祝“六一”儿童节,组织全园孩子进行文艺会演,并请孩子的家长们观看。当节目轮到“快乐天使”时,在该节目中表演的李某某由于踩滑台上木板,从台上摔下,造成右肱骨及尾骨骨折,经鉴定为两个九级伤残。在双方协商未果的情况下,李某某家长将幼儿园起诉到法院要求赔偿各项损失共计9万余元。

校方辩称,学校组织孩子向家长进行汇报演出,展示孩子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李某某在表演时从台上摔下致残,学校自始至终没有过错;而组织会演中各家长均在场,应当对自己的孩子担负监护责任。孩子受伤后,幼儿园积极地配合其治疗,并相继支付医疗费共计4000余元,只能适当承担赔偿责任。【点评】发生了法律争议,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本身就是依法维权之举。本案中孩子的健康权受到了损害,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家长监护义务和幼儿园保护义务各有多大?孩子在幼儿园活动期间,幼儿园负有保护孩子人身安全的义务,尽管李某某家长当时在场,但监护责任仍然没有发生转移,其孩子仍然处于校方的管理教育之下,而幼儿园疏于管理和保护,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三、文明习惯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习惯影响人生,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物。”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园教师本身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因此,教师比任何职业的人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思想进步、品德高尚、遵纪守法、言行一致、以身立教。因为幼儿特别喜欢模仿,他们对于教师的言行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深,并时时在模仿着。教师的行为举止就是他们直观的、活生生的学习榜样,年龄越小的幼儿越是这样。幼儿整天在教师的带领下活动,教师的思想品德、情绪、礼仪、待人接物的态度时刻都在熏陶、感染着幼儿。

四、师德修养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社会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顺利进行教育工作的保证。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能力、有理想、爱祖国、爱人民的新一代青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国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怎样做人民的幼稚园教师》一文中写道:“热爱儿童是做一个优秀教师的起码条件。”幼儿园是孩子家庭生活的延续和发展,幼儿教育是爱的职业,爱心是幼儿教师的本质属性。幼儿十分稚弱,又处在生命成长的初期,每一步都对其未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孩子耐心、细心、呵护与培育并重,每一个一日生活,每一个活动都孕育着发展。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幼儿安全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牵连着家家户户。

幼儿教师的爱是一种崇高的社会情感。这种爱既要具有母亲般的细腻、真诚,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公正、平等。这种爱产生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需要在实践中经历一个自我修养的历程,需要树立乐于奉献、不重名利的意识,安心于幼儿教育这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岗位。只有这样,才能把真诚的爱献给每一个孩子。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乐园,使之幸福生活,健康发展。

孩子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赏识,教师的一次点头、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抚摸,都会激励着孩子的心灵。教师要拥有一颗童心,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去体味人情。用耐心、细心和用心观察每一个孩子,了解他们各不相同的性格,对其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使孩子的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更应用“美”的目光去捕捉、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他们的教育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热爱幼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

案例四[2]

爱流鼻涕的小男孩

事情是这样的,当我们进园的第一天,指导老师就指着一个爱流鼻涕的小男孩说:“这孩子是我们班最脏、最恶心的,人看见了处处都会不舒服。”这是指导教师给实习生上的第一堂课。

有一天早餐后,那个爱流鼻涕的小男孩可能活动得太猛,将刚喝的牛奶吐了出来,指导老师看见了一直在责怪他:“你看你恶心不恶心,看见你都倒胃口。”我见状赶紧来收拾并问那孩子有没有事,他没敢说一句话,只是流着鼻涕看着我,我告诉他:“没关系,以后要注意,刚吃完饭是不能剧烈活动的,记住了吗?”他点了一下头转身去拿拖布。多么懂事的孩子呀。我继续清理地面,老师看着我继续说着:“我真没有见过这么脏的小孩,他妈不知是咋生的。”我心想,难道这孩子就这么令人讨厌吗?以后,我越发关注起这孩子并尽可能多的给予必要呵护。

有天中午午睡我值班,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我真不想离开他们,可过几天实习就要结束了——我巡视到他(那个流鼻涕的小男孩)的床前,他还没有睡着,我问他:“喜不喜欢老师?”“喜欢。”“老师走了以后想不想?”“想。”“我会给你打电话的,你能给我电话号码吗?”“能啊。”他笑了,笑得那么天真、可爱。我问他能不能亲他一下,他表现出不安和害怕,用疑惑的眼神盯着我,我在他脸颊上吻了一下,他还是那么紧张,我告诉他:“每天记着带块手帕或纸巾,把鼻子擦干净,这样老师就会喜欢你的。”“嗯。”他乖巧地点点头,“你能不能亲一下老师呢?”他的小嘴嘟囔着并赶紧捂住嘴。我知道,他不敢亲我,他害怕把鼻涕弄在我的脸上。我掏出纸巾并对他说:“把鼻子擦干净。”他擦得干干净净,“那亲老师一下。”他又擦了擦嘴和鼻子,这才在我脸上小心翼翼地、轻轻地亲了一下,我站起身对他说“睡吧”。不一会儿他就进入了梦乡。愿他做个好梦。这一天他显得非常快乐,因为他找到了被重视的感觉,也有人喜欢他,他不再自卑、不再……【点评】教师的爱对于孩子是如此重要。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的爱像太阳一样,温暖身边每一个孩子,照亮每一颗幼小心灵;教师的爱会拥有无尽的力量,给孩子自信、自强,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作为老师,就要像父母之于子女,农夫之于土地一样有着深挚的热爱,如果不是从心灵深处,热爱你的学生,你便教不好你的学生。[1]潘文婕:《人民法院报》上海6月25日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