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图解特种警察知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11:22:58

点击下载

作者:瀚鼎文化工作室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百科图解特种警察知识

百科图解特种警察知识试读:

编者的话

所谓特种警察,是警方的一个担负某些特殊任务的警种,特警是警察中的特种精英。专门负责各种特别的危险任务,例如拯救人质、围攻恐怖分子或有强大火力武器的匪徒等。

特警题材也是电影、小说等颇为喜爱的主题,相信不少读者都曾看过这类的影片或者小说。

然而,许多读者在观看了影片或者阅读小说以后会对其中的场面产生疑问。

为此,我们精心编写了本书,专门对其中的一些知识进行解读,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从另一个方面了解和认识特警,解决读者们对于特警的一些疑问。《百科图解》系列丛书是瀚鼎工作室倾力打造的“明仔玩军事”大家庭的一员,是在搜集国内外大量兵器知识后,整理编写而成的涵盖古今中外的军事知识的科普性图书。内容涉及到舰船、枪械、冷兵器乃至现代军用装备等多种类别,希望令广大读者能全面地认识不同时期不同武器装备对战争甚至是历史进程的作用。第一章概况No.001 特警与特种兵有什么差别

特警与更倾向于直接杀伤目标的特种部队不同,并不会像电影里面描述的那样一出场便是枪战,特警的任务是逮捕疑犯,避免犯罪及恶性事件的发生。

逮捕才是首要目标

行动中,是要逮捕还是射杀目标,这是特警最常面对的问题。尤其是负责进攻的警员,在面对穷凶极恶的罪犯时,很难抉择。因为使用枪械必须要遵从相关的规定,比如,在哪种情况下可以向疑犯开枪,哪种情况下可以射杀疑犯。向疑犯射击导致疑犯受伤或者死亡,警方内部会有专门的部门调查当时的情况,考量其射击行为是否得当。因此,就算是特警,也不能像电影里一样随意开枪。

在拯救人质和扫荡毒贩的时候,常常需要冲进罪犯藏匿的地点,而这些疑犯也多携带有武器。特警冲进去以后,如果并非紧急状况,依然是不能轻易开枪的。毕竟特警执行任务的最终目的是逮捕罪犯,令其受到法律的制裁。

而特种部队就没有这么多的限制和顾虑了,他们的行动多是以射杀目标为首要任务。英国的某个特种部队更是获得了“鞭尸队”这样恐怖的外号,这是因为他们在经过已经被击倒的恐怖分子旁边时,为了确认目标已经死亡,会对着尸体再次开枪。

特警行动的基本原则是要逮捕疑犯,在行动中的最高目标是解决事件的同时无人伤亡。也正因为此,逮捕疑犯的任务在技术要求上要比射杀目标的任务高。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特警不会开枪射杀目标,在人质或者无辜群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特警则会改变行动方式,毫不犹豫地射杀目标。也就是说,在执行任务的时候,特警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对行动策略进行有弹性的软硬变化。

特警与特种兵特警的原则No.002 特警能不能射杀疑犯

电影和小说中常常会描绘警方与罪犯之间的激烈枪战,然而这多是为了追求作品的娱乐性而产生的。实际上,警方对使用枪械有着严格的限制,有不少警员到退休都未在外开过枪。

没人想开枪伤人

在警察部队中,除了负责执行任务的攻击小组以外,还有专门负责谈判和心理分析的警员,这些警员在执行任务时几乎是不使用枪械的。然而,就算是警察中的攻击小组,也不会在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开枪,就连负责狙杀疑犯的狙击手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没有人会像影视作品中那样单方面开火射杀疑犯。

特警部队的首要任务正如前文中提到的一样,是逮捕罪犯。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罪犯受到法律的制裁。虽然特警们会在日常训练中不断加强射击训练,但是这也只是为了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保证人质的安全。如果疑犯并没有携带武器,特警也就不会轻易开枪。

同时,特警这个职业要求警员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必要的时候瞬间开枪反击,后发制人。因此在平时特警必须参加瞬间反应的射击训练,通过突然冒出的照片靶来判断人物身份、威胁程度。任务当中如若遇到手持枪械的疑犯,特警就会在警告无效的前提下开枪射击。

在经过长期的条件式训练之后,警员就会形成“肢体记忆”。就算面临任务现场的紧急状况,身体也会下意识地做出反应。不过,一般警员在射杀疑犯以后,常常会由于罪恶感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因此在特警进行了枪战之后,一般都要接受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的诊疗。有的特警部队中不仅配有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甚至为了更好地掌握警员的心理状况,这些心理咨询人员还会一同前往任务现场。

总之,开枪射击疑犯并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

特警的射击规定※原则上特警是不能对徒手的疑犯开枪的反复进行射击训练No.003 世界各国的特警

在电影《反恐特警组》、《火线狙击》、《王牌对王牌》等电影当中,描述了一些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特种警察部队,这些部队都是全球最高水准的特种警察。

不同地区的特警

特种警察的编制和装备在各个地区都不同,因为各国的国情以及所处的地区环境都不尽相同,特警的特色和需要执行的任务也都不同。例如,欧洲北美和中南美洲的特警就有很大不同,同是毒品问题,欧洲北美是消费国,而中南美洲则是产区,这就导致了两地区特警所需要执行的任务截然不同。

实际上,欧美国家常常会派遣特警部队到中南美洲进行合作,向中南美洲的特警部队提供新的器械,交流战术。然而,这些器械和战术在当地却很少有发挥作用的机会。

这是因为在中南美洲,毒品集团会隐藏在密林当中提炼毒品,特警更多的是依靠长期在雨林中的作战经验来对付罪犯。

而欧美国家的特警执行任务多是在高楼林立的都市当中,他们更多的是在深夜或者黎明时分突击毒品贩子的据点,有时候甚至能够不用一枪一弹,在对方还来不及抵抗的情况下将罪犯逮捕。

另外,欧洲的特警与美国的特警也有所不同。欧洲特警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更多地选择现场随机应变,而美国则多在统一的指挥系统下进行有组织的行动。

在机动部队攻击时,美国的机动部队在攻坚以前,习惯制定好完整的作战计划,不断重复按照日常演习中排练好的步骤。比如,规定好第一个冲入室内的人往右,第二个人往左散开。而欧洲特警在攻坚的时候往往并不如此精密地计划,实际行动中,如果第一个人往左,下一个人就会往右。

欧美的特警和中南美的特警美国和欧洲特警的差异No.004 电影和小说中的特警

在电影与小说当中,常常会看到特警在各种紧急状况中行动,这些特警大多都是以在实际中确实存在的特警部队为原型塑造的。

电影与现实中的特警

在影视作品中,为了增强真实性,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比如一直很火的美国电视剧《犯罪现场调查》,就深度还原了美国刑事案件的侦查、量刑;香港也有很多的同类影片,像《法证先锋》《飞虎》等。这些影片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案件侦破的好奇。

在拍摄此类影片的时候,剧组常常会聘用现役、退役的警员或者其他警方工作人员作为顾问来参与影片的制作。这些顾问不仅会与制片、编剧等讨论影片的细节,还会前往拍摄现场,为演员提供现场指导,使作品具备更强的真实性。

然而,即使是这样,影视作品也不可能完全地将特警们的实际工作生活表现出来。在案情设定上,为了追求娱乐性,常常会表现得波折起伏,在疑犯的设定上也往往是很明显地违背社会道德的“坏人”,在与特警进行枪战的时候更是将剧情的起伏表现到了极致,常常在经过了激烈的对战后,疑犯会趁机逃走,为之后的剧情埋下伏笔。

实际的案件侦破与影视作品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案件基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得到解决。警方掌握了证据后,还必须找出证据与疑犯之间的联系。就算在案发现场找到了带有疑犯指纹的刀具,也不能代表疑犯是使用这把刀杀害受害者的。此时就需要警方运用相当的侦讯技巧,引导疑犯招供。有时候疑犯的供词与证据并不一致,甚至会相互矛盾。这种情况就要靠警察的运用自己的破案经验来解决了。

现实与影视作品中的不同

现实中,有时候疑犯的供词与证据并不一致,甚至会相互矛盾,所以警察经常要运用自己的经验来破案影视作品的背后No.005 现实中的特警

所谓特警,即特种警察,是警方的一个担负某些特殊任务的警种,特警是警察中的特种精英。专门负责各种特别危险的任务,例如:拯救人质、围攻恐怖分子或有强大火力武器的匪徒等。

逮捕疑犯时的王牌

特种警察是经过特殊训练的警察精英,正是因为具备极强的个人能力,因此在影视作品中常常将特警描述成英雄人物,尤其是谈判、心理分析、狙击、问询等团队常常是其中的主角。

在现实中,警察是维系社会治安的主力。发生了犯罪事件以后,会由警方逮捕疑犯,使其接受法律制裁。对于绑架勒索或是挟持人质与警方对峙这类的重大刑事案件,对一般的刑警和负责治安的警察来说实在是力不能及,加上此类案件对于人民群众人身安全、社会治安影响极大,因此,需要经过特殊训练的特种警察来应对。

在这些案件当中,有的人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有的人是为了某种特殊目的,也有的人只是一时失去了理性。特警们需要面对的,就是这些心理扭曲的罪犯。

大多数命案中,罪犯很容易在案发现场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要逮捕罪犯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也会有一些罪犯在犯案之后内心感到自责,自首的情况极为常见。

但是,同时也有极少数非常危险的罪犯,他们对杀人没有任何罪恶感,并且能够制定详细的作案计划,犯案后不留下任何证据。对于这种罪犯,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犯下的罪行有多严重,所以想方设法逃避警方追捕。当要搜捕这种罪犯的时候,就需要特种警察出面了。电影和小说中的故事原型也往往是来源于此类能够吸引大众的案件。

普通警察与特种警察命案与特警的关系No.006 特警们如何办案

特种警察是警察中的精英,其组织团队会根据不同时期或者案件类型进行改组变化。在必要的情况下,会设置相应的特殊团队来应对。

具有针对性的特警团队

据说在欧美地区,最受欢迎的三种影视作品类型分别是医疗、法庭、警匪。尤其是警匪片,所涉及的内容较其他两种类型更加广泛,因此深受观众喜爱。在这些影视作品当中,特种警察在侦破案件上具有极强的能力,这类警匪片还能通过对重案与罪犯的调查反映出社会中的一些状况。

比如,心理分析师在命案现场会根据现场留下的蛛丝马迹来推理疑犯的心理状况或者行为目的等。谈判专家会通过与绑架人质的罪犯进行对话,力争劝其释放人质或者自首。攻击小组则需要制定好作战计划,正面营救人质。法医通过对受害者遗体进行鉴定,追查凶手的线索。总之,在影视作品中,会根据观众喜好推出各种讲述特警的影片类型。

在现实中,这些也是警方办案的基本方式。与办案方式相比,特种警察的组织编制会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随之改变。有一些曾经活跃的团队,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缩编甚至解散。

比如,以前在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下,就有一个叫做行为科学部(BSU)的机构。这个机构被视为警方心理分析师的鼻祖,也是畅销小说及改变电影《沉默的羔羊》所描述的主要人物。而如今,他们已被改编为直属于重大案件分析中心的行为分析部(BAU)。

再以日本为例,早期日本警察的攻击小组要应对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重大案件,而如今许多机动部队被分派到各地,担任一些核电厂等重要设施的警戒任务。还有一些则改组成为特种急袭部队(SAT),专门负责应对恐怖活动。

各种类型的影视题材

·心理分析来推断罪犯心理和行为目的

·谈判专家说服罪犯停止犯罪,拯救人质

·从受害者遗体中寻找线索特种警察部队改组No.007 通过物证也能锁定疑犯

无论任何犯罪,必定都有其犯罪现场,从现场找到的蛛丝马迹,就是证据。证据越充分,在将来检举疑犯的时候越容易确定其罪行。不仅在特警中,所有的警察团队都有负责搜集证据的人员。

具有关键作用的现场证据

为了尽快侦破案件,首先要妥善保护现场,防止证据遭到破坏。在许多影视作品和小说当中,取证人员会在案件发生后迅速进入现场,通过高科技的器材取得疑犯有可能留下的任何证据。比较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如美国的《CIS:犯罪现场》、《法证先锋》等。

而实际中,取证人员要赶到现场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一般多由案发现场附近的警察首先到现场并妥善保护现场,一直等到取证人员到来取证。

例如,警方在收到“一男性在公园刺伤女性后逃走”这样一则案件后,最首要的任务自然是逮捕疑犯,同时保存案发现场以及如何处理受害者也非常重要。

首先,要调动公园附近的警察,确定如何到达现场,设定好通道和警戒线,避免破坏现场。由于案发现场会留下许多有助于搜寻疑犯的证据,涉及到的相关部门都会陆续赶到现场。如果每个部门都能随意进入现场的话,证据很可能会遭到损坏。因此,设置好专门的通道和警戒线就非常重要。

此外,在取证人员到达之前,还要进行现场拍照。在对受害者进行急救时也要十分注意,如果没有计划地施救,就有可能破坏受害者身上有可能留下的证据。同时,听取受害者口述案发情形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有时候受害人受了重伤以后,在救治途中的询问可能是获取其证词的唯一机会。

如何保护案发现场案发后的主要任务No.008 执行任务也要看性格

任务执行的成功与否,不仅要看警员的个人能力以及经验,还要看其性格是不是适合警员角色。比如,沉着冷静的性格适合担任狙击手,但并不适合需要随机应变的攻坚团队。

不同的性格执行不同的任务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为了吸引到观众眼球,常常会出现一些特立独行的警察,然而,实际中“独行侠”是不受欢迎的。能够凭借个人直觉和能力行动固然了不起,但侦破案件时特警更看重的是团队精神。

越是面对重大案件,特警的各个团队越要通力合作,各尽所能,以期早日逮捕疑犯。行动当中要是加入了个人价值观和感情因素,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判断,甚至还会影响到其他队友破案。因此,特警在招收新人的时候,会进行极为严苛的测试。

在对新人的筛选中,不但要考察其知识储备和应有的技能,同时还会确认应考者是否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他们会通过巧妙的问题来分析应考者担任特警的理由,同时对其职务履历进行分析。面试官会充分发挥询问技巧,分析应考者本身的言行是否存在矛盾的地方。若有必要的话,还会要到应考者服勤的单位直接向其上司和同事了解情况。

经过重重筛选,充分考虑应考者的个人资质,从而判断将其分配到心理分析、人质谈判、爆炸物处理、狙击手、攻击小组等团队。也就是说,特警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每个团队都需要选择具备其特征的人才。

比如,在攻击小组的人员多是活泼开朗,具备相当的行动能力的警员;爆炸物处理小组则需要沉着冷静、擅长逻辑思考的人;狙击手则普遍带有集中力强,偏爱孤独的倾向;谈判小组的人往往很有耐心,具有知性并容易接近的特质;护卫人员则需要为人忠诚。

特警的条件

·数年的执勤经验

·身心健全

·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术

·适合该职务的性格适合各个团队的个性No.009 特警的体力训练

强健的身体是特警执行任务的基础,特警部队会按照一定的标准,长期要求警员按照要求完成训练,确保特警的体力能够完成相应的任务。

为了任务而训练

由于特警们执行的任务都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首要的前提就是要保证警员的身心健康。在体能方面,特警部队要求很高,在速度、反应、耐力等方面都有着比普通警员更高的标准。另外,特警部队还会定期和不定期对警员进行体能测验,确保其体能合格。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地方分局有三个固定的测验项目,分别是测试上半身肌肉的“攀绳”,测试下半身肌肉的“短跑”,以及要充分运用全身肌肉的“障碍赛跑”。通过对这三项运动的测试,能够充分检测出警员的体能状态。

在测试中,警员不能穿着运动装,而必须是出任务时的装备。以机动部队为例,他们要穿上全套的装备,还要加上将近10公斤的防弹背心,然后攀登一定长度的绳索。如果平时不注意锻炼握力、腕力、腹部与背部肌肉的话,几乎无法完成测试。

短跑测试只有50米,但是在测试中要身穿防弹背心、戴头盔,并持有任务中需要使用的枪械。还有一点比较特别,在起跑前,警员是处于仰卧状态的,要先起身才能起跑。

障碍赛跑全程800米,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完成三个项目。在200米处要进行S形迂回跑50米;到了400米的地方要拖动80公斤的重物前进10米;而在600米的地方要按照规定完成一系列卧倒起立的动作后才能继续前进。

FBI的体能测验攀绳短跑障碍赛跑No.010 对峙事件

对峙事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疑犯挟持人质,向警方提出某些要求;另一种是疑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躲藏在建筑物中负隅顽抗。这两种类型都是影视作品钟爱的题材。

如何解决对峙事件

在影视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大批警察包围疑犯所占据的建筑物的场面。谈判小组拿着扩音器或者使用电话与疑犯沟通,试图说服疑犯。全副武装的狙击手和攻击小组准备就绪,时刻待命。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现实世界,一旦发生对峙事件就需要出动诸多部门的特警。例如,负责与疑犯谈判的谈判小组;通过疑犯的言行判断疑犯的心理状态,了解当前的危险程度,并预测疑犯下一步言行的心理分析小组;监视疑犯动向的狙击手;随时准备发动的攻击小组;以及为了避免疑犯从电视、广播中了解信息,负责报道管制的公关部门等。

在现实的对峙事件中,特警们所采取的步骤的确和影视作品中的非常相似。警方首先会完全封锁疑犯所藏身的建筑物及附近地区,将疑犯完全困住。这样做是为了让疑犯除了选择与警方进行交涉以外无路可走,也是促使疑犯接受谈判的战术。

如果疑犯手中挟持了人质,警方则需要想方设法令疑犯的注意力从人质身上转移开,确保人质的安全;在现场没有人质的情况下,也需要考虑疑犯是否会自杀。这时候,警方会保持极大的耐心,通过谈判、劝说等心理战术,借以促成疑犯投降。像影视作品中那样不经谈判就直接带枪破门冲入的场景并不多见。

在对峙事件中,分析疑犯的行为动机和目的至关重要,可以帮助评估其是否有自杀的可能性,是否会危害人质安全,是否存在投降的意向等。

对峙事件需要出动的特警类型不同对峙时间的作战差异No.011 绑架案

绑架勒索的疑犯经常会表示如果报警就会“撕票”,这也就代表疑犯自认为局势并不乐观。现实中特警破获了许多绑架案,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心理战术在解决绑架案中作用很大

绑架勒索之类的案件是影视作品最为热衷改编的案件类型之一。在此类案件中,警方必须在疑犯提出的最后期限之前设法找出疑犯并解救人质,整个过程自然而然地产生很强的戏剧张力。尤其是警方与疑犯之间斗智斗勇的情节,最为吸引观众的眼球。

那么,在以勒索钱财为目的的绑架案当中,特警们会有什么样的行动?

首先假设疑犯来电勒索。此时疑犯往往会表示“如果还想要小孩活着,拿钱出来”,而小孩的父母则会恳求“付钱没问题,不过先要听听孩子的声音”。

在这种情况下,特警们需要运用心理战术,设法保住孩子性命的同时,又能不付给疑犯赎金。比如,他们会设法降低疑犯的警戒心,让疑犯认为可以拿到赎金,另一方面则要唤起疑犯的一丝同情。

在父母接听电话的时候,特警的心理分析小组会在旁边提供技术指导。让疑犯误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整个事件的主动权,进而逐渐让对话向对孩子父母有利的方向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分析小组会从旁帮助小孩父母减压,与此同时,技术人员需要通过录音分析通话内容,根据探测到的信息,采用相应的技术来判断疑犯所在地。

当确认了疑犯所在地以后,要对目标地点进行监视,搜寻形迹可疑的人,同时,攻击小组随时待命准备救出人质。

绑架案中需要出动的特警

绑架案中的战术

·降低疑犯的警戒心

·一方面让疑犯认为可以拿到赎金,另一方面向疑犯求情

·务必确认人质的安危No.012 连环凶杀案

有一些特殊的凶杀案,凶手会以杀人为乐,并在犯案前做好充足准备,不留下任何线索,此时,就需要特警出动,追捕凶手了。

有明显联系的连环凶杀案

大多数命案在警方到场搜集证据后就会有所进展,大多数凶手更是会在事发后由于自责而向警方自首。但是也有一种人把杀人当作乐趣,他们会在事前做好周密详尽的准备计划,不会在案发现场留下任何痕迹,并不断重复同样的杀人手段。

在凶杀案中,取证人员会详细搜集案发现场每个角落,将现场的证据一一找出并归类,用以帮助警方破案。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会留下足够的证据,这种情况下,侦破就遇上了瓶颈。此时特警部队就要派上用场了。

特警的心理分析小组在侦破案件中会以有别于传统侦查手段的方式来寻找疑点,他们常常会设身处地地感受案发现场的环境,通过对疑犯心理的推理来模拟案件,摸清疑犯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况。

心理分析小组还会根据搜证人员的分析结果,留意现场周围的目击者,目击者的证词在这时候十分重要,心理分析小组会将自己的推理结果和目击者的供词结合起来判断凶手身份,从而制作出疑犯的轮廓画像。

特警在侦破案件中就是把各个小组和部门的侦查结果结合起来,将搜证、推理中的所有信息都拿来分析,最终像拼图一样完成整个案件的轮廓,确定疑凶。

由心理分析小组确定的疑凶形象,会被当作搜寻凶手的标准之一,刑警们在遇到形似的人时会对其加以留意,最终排除或者确定其是否为凶手。刑警在搜寻凶手的时候,也需要尽可能地发挥推理以及侦缉能力,从茫茫人海中找到疑凶的踪迹。

命案的物证与特种警察的关系

取证人员进行搜查心理分析小组的任务No.013 爆炸案

爆炸案是危害性比较强的案件,一般为盲目的恐怖袭击和针对特定目标两种。对于此类案件,特警需要在爆炸的残留物当中找出线索并搜捕疑犯。

从炸弹中解析疑犯心理

影视作品所描述的爆炸事件多是编剧幻想出来的产物,比如,疑犯常常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才华,制造出一个由复杂的电路和导线引爆的炸弹,此时为了让剧情更加惊险,拆弹专家会十分犹豫,直到炸弹被引爆前的几秒钟才成功拆掉。

而在现实中的爆炸案当中,多是由特警部队中经过专门训练的爆炸物处理小组来处理此类事件,疑犯用来作案的炸弹往往也是粗糙的土制炸弹。为了保证炸弹的引爆,疑犯通常都会采用比较简单的引爆电路。像影片中那样复杂的炸弹也可能存在,不过用这么复杂的炸弹来作案的概率实在不高。

在常见的两种爆炸案中,恐怖袭击会无所顾及地在人群中引爆炸弹,而针对特定目标的炸弹通常会通过邮递包裹的方式送到目标人物的手上。在现实中,大多数的炸弹都是在邮递途中被发现的。

爆炸物处理小组在行动时会穿有防爆服,在确认现场安全设施已经设置完毕后,小心翼翼地检查炸弹的形状和引爆线路。之后才能决定应该当场解体或者转移到安全地点引爆。

在炸弹解体或引爆之后,爆炸物处理小组的工作人员会搜集炸弹零件,将其复原,同时在心理分析小组和鉴证小组的帮助下分析疑犯的身份。因为在炸弹的制作手法上往往能反映出疑犯的个性、心理状况,甚至是职业等信息。而残留在炸弹上的指纹、汗迹等更是对破案有极大的帮助。

现实与影视作品中的炸弹

影视作品由复杂的引爆电路和导线构成的特制炸弹

现实多为粗糙的土制炸弹爆炸案的处理步骤No.014 暗杀案

暗杀往往是针对一些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身份的人,这些人往往会影响到某些政策的实施,甚至是地区的局势。特警在此时会负责这些人的警卫工作,防止暗杀案的发生。

有针对性的暗杀案

1981年3月30日14时25分,精神病患约翰·欣克利向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连开6枪,其中1发子弹击中了里根的腋下,距离心脏只有1英寸,里根也因此得以幸免,此案震惊世界。

这起事件发生以后,许多名人感到恐惧,因为他们不知道何时何地会遭到暗杀,而且一旦被盯上就很难幸免。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杀手往往被塑造成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牺牲性命的硬汉。不过,现实中却与之大相径庭,大多数暗杀者并没有那么深刻的背景,一般情况下杀手,有可能是暗杀目标的超级粉丝,或只是为了追求自我认同感而专挑名人下手。

名人的范畴很广,包括了政界、商界大亨、演艺圈明星等,特警中的护卫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这些社会名流的安全。护卫人员会根据任务需要,分散成不同小组行动。随身护卫的人员会紧紧跟在保护对象的身边,他们的任务是在保护对象遇到危险的时候,迅速地将其带到安全的地方。

还有一些护卫人员会在按照保护对象的行程安排,更早地到达目的地,与现场的相关人员进行协调,并对现场周围进行搜索,寻找出有可能存在的危险。负责监视的人员主要负责对当事人需要停留的地方进行监控和警戒。另外,还有心理分析小组的人员会在后方支援,他们会分析可疑的电话和邮件,寻找出可能多的相关信息,尽可能地避免暗杀案的发生。

护卫小组的任务

·与护卫对象同进同出

·遭到攻击的时候迅速将护卫对象转移到安全区域No.015 如何审讯疑犯

就算逮捕了犯下重罪的疑犯,也并不意味着案件到此结束,为了让疑犯受到法律制裁,还需要想办法令疑犯承认自己的罪行。

审讯人员的任务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犯罪,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和疑犯的供词,就很难对疑犯量刑定罪。尤其是在某些案件中,即便证据能证明疑犯与案件脱不了干系,但是如果疑犯一再否认,法官也很难对其量刑处置。

因此,疑犯的供词就显得十分重要。想要取得疑犯的证词并不容易,许多疑犯会百般抵赖,谎话连篇,这时候就要靠拥有专业的审问技巧的审讯人员来识破疑犯的谎言了。

审讯人员并不会在抓到疑犯以后立即开始审问,而是先搜集一切与案件相关的信息,通过证人的的证词和证据已经可以断定是疑犯确实作案时,才会开始审问。

在一些电影与小说当中,常常会看到审讯人员通过高压的方式来审问。最常见的情形就是在黑漆漆的房子当中,用强光照射疑犯的脸,并逼迫其招供。还有一种就是唱双簧的方式,一个审讯人员声色俱厉,像凶神恶煞一样逼迫疑犯招供,而另一个则会不断阻止同事的挑衅行为并向疑犯道歉,博取疑犯的信任。

然而,这两种方式在现实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尤其是有些疑犯在否认作案以后,常常会胡说八道,甚至诬陷他人。

而专业的审讯人员会在审问过程中通过与疑犯的对话找出其作案动机和目的,试着理解疑犯作案时的心态,与疑犯进行心灵层面的沟通,尽可能地让疑犯主动招供。

审讯人员的任务影片中审讯专题:影视作品中的特种警察

近年以来国外出现了大量讲述特种警察的影视作品。比如说《美国联邦调查局》、《反恐特警组》、《犯罪现场调查》、《犯罪心理》等。这些影视作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喜爱和支持,许多人为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不为人知的特警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我国,同样也有许多描述特警生活的影视,比如,内地的《武装特警》、《女子特警队》等,香港的《谈判专家》、《法证先锋》等。这些作品掀起了国内此类影视的高潮。

为什么此类影视作品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正是因为在这些作品当中充分而巧妙地将现实生活与戏剧表现融合在了一起,整个剧情又围绕着人们颇为感兴趣却又甚少了解的一些特警部门展开,既不失以往警匪片的悬疑与刺激,又能刺激人们对未知的渴望。

随着火热程度的不断上涨,这类作品的类型也日益全面,表现的对象也从一开始的攻击小组扩展到了包括心理分析小组、谈判小组等部门,几乎将特警中的各个部门都呈现给了观众。

有一些观众会发现,国内外的同类作品差异很大,无论是案件类型,还是侦破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不同地区的犯罪形态都不尽相同。国外的作品多以枪击案和离奇的犯罪为主,然而这类案件在国内十分少见。因此,在剧本创作、拍摄方式、案件类型上都要因地制宜,否则观众很难把影视中的案件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

在拍摄中,演员需要使用平时接触不到的枪械,并且还要做到有模有样,以免让观众感觉到不真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片方会在拍摄当中找到现役或者退休的特警担任顾问。第二章特警的武器装备No.016 特警使用什么样的枪械

在有关特警的电影和小说当中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枪械,然而在实际中却并非如此,甚至在许多办案现场会受到一些规定的限制,能够携带的枪械有限。

基本配备

1997年,美国洛杉矶郊区发生了一起银行抢劫案。包围银行的警察和两名身穿防弹背心,使用军用突击步枪的疑犯发生了激烈枪战。枪战中使用了上千发子弹,有12名警员和8名平民受伤。最终,一名疑犯自杀,另一名在被捕后因为失血过多死亡。

枪战持续时间太长,是造成警员和平民受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案发初期警方的应对方式也有不妥。紧急赶往现场的刑警和普通警员,只携带了火力不强的手枪和霰弹枪。面对身穿防弹背心,有着强力军用枪械的劫匪,根本无法将其制服,也无法阻止其抢劫银行。

在案发现场的警员不可能像影片里表现的那样,打开警车的后备箱,就能拿出自动步枪开始射击。刑警和普通警员所使用的最基本装备还是手枪。因为警察持枪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普通民众,阻止罪案发生,因此携带枪械必须要合乎法律规定。即使是特警也不例外,在防卫的时候可以开枪,但是不能二话不说就打死疑犯。

所使用的枪械种类也有限制,只能使用警用的制式装备。警员不可能像电影、小说里的人物一样随意选择符合符合自己喜好的武器装备,只有少部分的特种警察在这方面有特权。比如,攻击小组在解决对峙事件、挟持事件等重大案件的时候,会获得使用冲锋枪、自动步枪的许可,就算是携带的手枪,也是经过改良的版本。

警匪之间的对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